马克思第1章作业10题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练习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练习及答案

第一章一单选题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指它的( )A.矛盾性B.客观实在性C.规律性D.可知性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客观性B.物质性C.可知性D.绝对性3.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在于( )A.没有自然科学的依据B.不懂得一般和个别的辩证法C.否认了物质的客观性D.是对物质的自发猜测4.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指( )A.物体在空间的位置移动和数量的增减B.宇宙间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C.从物理运动到生物运动的转化D.客观事物的前进上升的过程5.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这是因为( )A.物质和运动都是客观的B.物质和运动是同一个东西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D.物质是运动的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基础6.“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著名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单一性的统一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相对性的统一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一论断表明( )A.运动的绝对性B.静止的绝对性C.运动的有条件性D.静止的无条件性8.“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 )A.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相对主义的观点D.绝对主义的观点9.时间的一维性是指时间的( )A.无限性B.有限性C.可逆性D.不可逆性10.“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 )A.时间的间断性B.时间的连续性C.时间的重复性D.时间的不可逆转性11.空间是指( )A.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B.事物之间的距离C.物体的体积D.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12主张“时间和空间可以脱离物质运动而独立存在”的观点是( )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相对主义D.不可知主义13.时间和空间是( )A.运动着的物质的唯一属性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C.整理认识材料的主观工具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14.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反映特性,这是( )A.合乎逻辑的B.唯心论C.形而上学D.诡辩论15.科学证明人脑是( )A.思维的对象B.思维的器官C.思维的产物D.思维的源泉16.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指( )A.意识是沟通客观和主观的桥梁B.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是主观的C.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17.“把意识当作大脑的‘分泌物’,混淆物质和意识界限”是( )A.诡辩论B.形而上学的唯物论C.唯心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18.“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是( )A.客观外界的反映B.生物界长期发展的产物C.人脑发展的产物D.社会的产物19.在意识的本质上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A.片面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B.否认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D.混淆意识和物质的界限20.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是( )A.人脑的产生B.工具的发展C.生产劳动实践D.语言的发展21.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都是( )A.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否认相对静止B.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C.割裂了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D.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22.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A、丰富的B精神的C、发展的D、实践的2、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C、科学的世界观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物质和时间的关系问题D、物质和空间的关系问题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承认()A、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B、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5、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B、是否承认运动的绝对性C、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性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6、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A、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B、社会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上有重要作用7、对世界存在状态问题的不同回答所区分的哲学派别是()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B、反映论和先验论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8、凡是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的哲学都属于()A、唯物论B、唯心论C、二元论D、一元论9、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A、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B、存在就是被感知C、物是感觉的集合D、万物是“绝对精神"的体现10、“存在就是被感知”这种观点属于()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11、有的哲学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元气构成的,一切有形物体的生长毁灭都是元气聚散的结果。

这是一种()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12、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广延性B、存在性C、物质性D、可知性13、列宁的物质定义表明,客观实在性是()A、生命物质的共性B、自然物质的共性C、有形物质的共性D、一切物质的共性1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A、必然和偶然的关系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C、共性和个性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15、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A、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B、夸大相对静止的存在C、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D、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16、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朴素唯物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17、在运动和静止关系问题上,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属于()A、唯物辩证法B、形而上学C、相对主义诡辩论D、主观唯心主义18、“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这个谚语表明时间具有()A、持续性B、绝对性C、一维性D、伸张性19、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实践含义的是()A、实践是主体纯主观的精神性活动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世界的活动C、实践是主体应付外部环境的活动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物质活动20、下列选项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A、社会管理活动B、科学实验活动C、社会改革活动D、物质生产活动21、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 )A、实践主体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B、实践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C、实践是个人日常生活的活动D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2、下列观点中表述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是()A、量变和质变的观点B、对立统一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辩证否定的观点23、下列各项属于主观臆想联系的是( )A、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造成空气严重污染B、过度毁林开荒导致严重水土流失C、人的生辰八字决定其一生命运D、人的社会环境影响其一生命运24、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A、事物数量的增加B、事物位置的移动C、事物性质的变化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5、“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一种()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相对主义的观点D、唯心主义的观点26、新事物之所以必然战胜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由于()A、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之后产生的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形式C、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内容D、新事物较旧事物更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27、下列各项比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是()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B、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D、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28、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A、联系具有复杂多样性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9、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A、事物发展的原因和结果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C、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30、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内容与形式相互作用规律31、唯物辩证法提供的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是( )A、逻辑分析法B、阶级分析法C、矛盾分析法D、精神分析法32、矛盾有两个基本属性,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A、客观性B、普遍性C、特殊性D、斗争性33、下列各项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的是()A、千里之行,始于足下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34、矛盾的斗争性是指()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B、矛盾双方相互渗透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5、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 )A、事物的内部矛盾B、事物的外部矛盾C、事物的主要矛盾D,矛盾的主要方面36、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是()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B、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D、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37、“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练习题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练习题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练习题一、单选题1.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2.“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3.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

”“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D.有其因必有其果4.恩格斯说:“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的东西远胜于鹰。

狗比人具有敏锐得多的嗅觉,但是它连被人当作为各种物的特定标志的不同气味的百分之一也辨别不出来。

”人的感官的识别能力高于动物,除了人脑及感官发育得更完美在外,还因为()A.人不仅有感觉还有思维B.人不仅有理性还有非理性C.人不仅有直觉还有想象D.人不仅有生理机能还有心理活动5.中国古代佛教理论家惠能认为,“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

这是()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观点D.辩证法观点6.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A.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B.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C.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D.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7.由于社会是人的社会,历史活动是人的活动,因此()A.人们可以创造社会发展规律B.人们可以消灭社会发展规律C.人们可以改变社会发展规律D.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8.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B.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问题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D.时间和空间的关系问题9.哲学上两大基本派别是()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反映论和先验论10.承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A.可知论B.不可知论C.辩证法D.形而上学11.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A.具体和抽象的关系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现象和本质的关系1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13.矛盾的基本属性是()A.同一性和斗争性B.有限性和无限性C.确定性和不确定性D.普遍性和特殊性14.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又注意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其它工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习题

第一章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C.唯物主义的世界观D.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3.哲学上的二元论就是否认()。

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B. 世界的本质是精神C.世界是发展变化的D.世界的统一性4.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B.神秘主义和虚无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D.宿命论和唯意志论5.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

A.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6.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B.世界是永恒发展的C.世界的本原是物质D.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具有统一性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不可逆性.B.客观实在性C.可知性D.伸张性8.“白马非马”命题的错误在于()。

A.割裂了事物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B.割裂了事物质与量的关系C.割裂了事物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D.割裂了事物本质和现象的关系9.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D.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10.时间是物质运动的( )。

A.持续性和顺序性B.广延性和伸张性C.绝对性和无限性D.普遍性和特殊性11.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

A.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运动B.主观的精神活动C.人为应付环境所采取的生物性活动D.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12.社会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这是一种( )。

A.历史唯心主义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D.宿命论观点1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B.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C.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观点D.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1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岐在于是否承认()。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 题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 题库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0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征是: BA.革命性和批判性B.实践性阶级性C.科学性和历史性D.辩证性和彻底性2、火是万物本原的观点是属于: DA.唯心主义的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自发的或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3、“万物皆备于我”是DA.形而上学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4、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要得出这一结论 AA.必须通过人的意识B.根本不要通过人的意识C.完全依赖于人的意识D.纯粹依赖于自然物的存在5、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界定的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CA.存在B.精神C.物质D.原子7、“运动应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他的量度”,因为静止是B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8、心情愉快,则感到“光阴似箭”;心情抑郁,则感到“度日如年”。

则表明 DA.时间是人的主观感觉 B.时间随着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C.时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D.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9、实践最本质的特征是 AA.直接现实性B.客观物质性C.主观能动性D.社会历史性1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句话是C A.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11、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是 B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12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以 AA事物的区别为前提的B.事物的共同性为前提的C事物之间相互转化为前提的D.事物的发展为前提1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的焦点是D.A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B.发展的观点和不变的观点的对立C.全面的观点和片面的观点的对立D.是否承认矛盾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的动力观点的对立14发展的本质是CA事物的量的变化B.一切变化和过程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事物范围的扩大二、多项选择题 5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BCDA、意识和精神的关系B、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C、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D、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问题E、存在与物质同一性的问题2、辩证唯物主义把运动理解为BDE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物质的存在方式C.思维领域以外的一切变化D.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E物质的根本属性3、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范畴的联系表现BCA.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B.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是后者的理论成就的概括C.前者为后者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D.前者是后者的根据,后者是前者的条件E.后者为前者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4、人脑和意识的关系ABDA.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人脑自生的D.人脑是意识的物质承担者E.人脑的生理活动就是意识活动5、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A B D.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C.认为事物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E.认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6、下列论断是对矛盾概念的理解和表述的有 ABCDEA.“独中又自有对”B.“反者道之动”C万物“皆各有耦”、“耦之中又有耦”D.无独必有对E.“有一必有二,二本于一。

马克思第一章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第一章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试题清单(含答案)一.单选题1.承认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A.是西方哲学的一贯风格 ( )B.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 )C.马克思主义的观点(√)D.是一切哲学的共同主张 ( )2.爱因斯坦指出:“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A.哲学是一切科学之科学 ( )B.哲学是各门学科的知识基础 ( )C.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D.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 )3.哲学基本问题是:()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 (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 )D.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问题 ( )4.否认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是:()A.唯物论 ( )B.唯心论 ( )C.二元论(√)D.不可知论 ( )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存在性 ( )B.结构性 ( )C.运动 ( )D.客观实在性(√)6.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 )B.物质范畴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C.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 ( )D.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 ( )7.哲学上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A.本源和派生的关系 ( )B.一般和特殊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 )8.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 )D.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 )9.列宁指出:当然,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

这里讲的“有限的范围”是指:()A.物质能否被意识所正确反映 ( )B.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C.意识是否根源于物质 ( )D.意识是否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 )10.“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应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1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1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1)哲学(2)马克思主义哲学(3)世界观(4)方法论(5)唯物主义(6)辩证法(7)唯心主义(8)形而上学二、单项选择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C)。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这是由( B )院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理论指导决定的 B.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kaoyantj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决定的D.哲学能够使人认识自身的本质决定的kaoyantj3.任何一种范畴都是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物质范畴反映的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那么,物质范畴与物质关系是( A )院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B.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整体与部分的关系4.由于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及结构功能不同,物质形态是无限多样的。

因此,对物质和物质形态的关系正确的表述是(B )院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具体和抽象的关系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D)。

A逐字逐句地熟读马克思主义著作B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结论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去检验各种事物D理论联系实际E急用先学,立竿见影6.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在于(C )院A.坚决地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系的错误观点B.坚决地以阶级分析方法来认识和改造世界C.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D.承认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和统一的多样性7.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B )院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8.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D)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9.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A)A德国古典哲学B古希腊哲学C中国古代哲学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10.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有(A)A康德与休谟B马克思与恩格斯C尼采与叔本华D黑格尔与费尔巴哈11.唯心论的基本形态有(B)A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B客观唯心论与主观唯心论C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D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12.“唯心论是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大树上开出的不结果实的花”的观点是(A)A辩证唯物论的观点B主观唯心论的观点C客观唯心论的观点D朴素唯物论的观点13.之所以说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无实花”,强调“无实”是因为(A )336 26 A.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做出了贡献B.唯心主义否认意识的能动性C.唯心主义不可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D.唯心主义否认世界的可知性14.“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的观点属于(C)A朴素唯物论 B朴素辩证法 C形而上学 D唯心论15.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C)A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B心外无理,心外无事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D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16.被誉为辩证法大师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是(A)A黑格尔B费尔巴哈C亚里士多德D狄德罗17.水是万物本原的观点属于( D )院济A.唯心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18.“劳动过程结束时的结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这是( C )院同济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正门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宿命论观点112室19.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A可知性 B实物性 C运动性 D客观实在性20.世界的统一性在于(C )A可知性 B主观性 C物质性 D存在性2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 B )院A.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B.多样性的物质统一C.物质和精神的统一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2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原》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马原》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马原》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思维和存在2、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运动B.物质可以认识C.物质能为感官感知D.客观实在性3、物质的根本属性是()A.运动B.时间和空间C.物质能为感官感知D.客观实在性4、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这说明()A.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具有创造性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D.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5、人的意识可以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和选择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观念世界。

这说明()A.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具有创造性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D.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6、正如列宁所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

”这说明()A.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具有创造性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D.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7、的“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这说明()A.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具有创造性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D.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8、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这是一种( )A.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B.折衷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绝对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 体情况”。

这就是要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10、发展的实质是(A.重视可能性的表现B.忽视可能性的表现9、 A.矛盾普遍性原理 B.运动、发展的原理 C.普遍联系的原理D.矛盾特殊性原理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C.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1、 “擅苗助长”的事例是(C.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D.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1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习题

第一章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 )。

A、运动的绝对性B、本质的可知性C、发展的规律性D、客观实在性3、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

A、主观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和诡辩论C、形而上学D、客观唯心主义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两种说法:( )。

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B、前者是辩证法观点,后者是诡辩论观点C、都是诡辩论观点D、前者是诡辩论观点,后者是辩证法观点5、《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日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段话说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6、古诗“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用神化形式说明时间具有( )。

A、客观性B、有限性C、可知性D、相对性7、把思维归结为只是人脑的生理过程的观点是( )。

A、庸俗唯物主义B、二元论C、客观唯心主义D、相对主义8、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是( )。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D、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9、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

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B、事物的变化过程是否有部分质变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D、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1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

A、事物的普遍联系B、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D、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二、不定项选择题:1、运动和物质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 ( )。

A、根本属性B、普遍状态C、主观形式D、存在方式E、唯一特性2、列宁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 )。

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练习题

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练习题

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练习题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1、施达克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表明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应该是对下列问题的不同回答()。

A 追求物质享受还是追求理想信念的问题B思维和存在何为世界本原的问题C哲学基本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问题2、泰勒士提出“水是世界的本原”,这表明他是()。

A 唯物主义者B机械唯物主义者C 朴素唯物主义者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3、关于道德的起源问题,《管子》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一思想表明管子具有()A 唯心主义观点B唯物主义观点C朴素的辩证法思想D形而上学的观点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代表是()A 王夫之的元气说B中国古代的五行说C德谟克利特原子说D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5、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辨证法的观点,它强调了()A矛盾B运动C 联系D 全面6、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不是真正的人手了”。

这是()观点。

A承认世界物质统一性B 承认联系的辩证法C 否认事物矛盾的形而上学D 承认运动的辩证法7、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A 确立辨证唯物的世界观B确立正确的实践观C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D确立正确的物质观8、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A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B 存在就是被感知C绝对理念是世界的本原D人是机器9、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运动B客观实在性C矛盾D可知性10、承认思维和存在同一性的的观点属于()A.主观唯心主义B.辩证法C.客观唯心主义D.可知论11、“狼孩”的故事说明,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人脑的形成B语言的产生C社会劳动D直立行走12、之所以说“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是因为()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13、物质的根本特性是()A 矛盾B运动C联系D发展1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

马克思原理第一章习题

马克思原理第一章习题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 C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是社会的产物D.意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2.火是万物本原的观点是属于( D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自发的或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3.“万物皆备于我”是 ( D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4.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要得出这一结论 ( A )A.必须通过人的意识 B.根本不要通过人的意识C.完全依赖于人的意识 D.纯粹依赖于自然物的存在5.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A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界定的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 C )A.存在 B.精神 C.物质 D.原子7.“运动应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他的量度”,因为静止是( B )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 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8.假象同真象一样,也是客观的。

这是一种( C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C.唯物主义辩证法观点D.神秘主义观点9.实践最本质的特征是( B )A.丰富多样性 B.客观物质性 C.主观能动性 D.社会历史性1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句话是 ( B )A.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11.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改造客观世界,这是 ( B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12.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以 ( A )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B.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共同性为前提的C. 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转化为前提的D.事物的发展为前提1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的焦点是 ( D )A.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B.发展的观点和不变的观点的对立C.全面的观点和片面的观点的对立D.是否承认矛盾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的动力观点的对立14.发展的本质是( C )A.事物的量的变化 B.一切变化和过程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事物范围的扩大15.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16.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C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17.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C )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18.“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D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19.“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B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20.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B )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21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C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22.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撅;战马撅,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马克思第一章习题汇总

马克思第一章习题汇总

第一章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是( C )p28A人们对各种具体事物的看法 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义观点2、哲学基本问题是( B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D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关系问题3、哲学上的两大阵营是指( A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一元论和二元论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4、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 C )A 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C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5、一切唯物主义都坚持( C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 B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形式具有多样性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6、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 )A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B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C对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的不同回答 D对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不同回答7、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B )A唯心论B不可知论C诡辩论D二元论8、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认为( A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世界是不可认识的C人们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本质 D认识是消极被动的反映9、我国明朝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这种观点属于( C )A形而上学观点 B经验主义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10、“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是一种( B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1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B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C个人与群众的关系问题 D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的关系问题1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在回答( A )A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C世界是怎样被认识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D世界是怎样被改造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13、“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马克思基本主义第一章试题

马克思基本主义第一章试题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二、多项选择题1 .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A .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C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D .画饼不能充饥2 . “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A .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B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C .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D .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3 .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

”“皆本物之固然。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含静。

”“动、静,皆动也。

”这在哲学上表达了()A .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C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D .运动是静止的总和4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B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C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D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5 .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A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B .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C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D .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6 .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A .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B .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C .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D .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7 .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A .因祸得福,祸福相依B .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C .培育出新优质品种D .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8 .某山村小镇自20 世纪70 年代发现矾矿以来,办了三个矾矿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1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1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1)哲学(2)马克思主义哲学(3)世界观(4)方法论(5)唯物主义(6)辩证法(7)唯心主义(8)形而上学二、单项选择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C)。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这是由( B )院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理论指导决定的 B.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kaoyantj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决定的D.哲学能够使人认识自身的本质决定的kaoyantj3.任何一种范畴都是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物质范畴反映的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那么,物质范畴与物质关系是( A )院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B.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整体与部分的关系4.由于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及结构功能不同,物质形态是无限多样的。

因此,对物质和物质形态的关系正确的表述是(B )院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具体和抽象的关系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D)。

A逐字逐句地熟读马克思主义著作B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结论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去检验各种事物D理论联系实际E急用先学,立竿见影6.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在于(C )院A.坚决地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系的错误观点B.坚决地以阶级分析方法来认识和改造世界C.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D.承认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和统一的多样性7.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B )院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8.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D)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9.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A)A德国古典哲学B古希腊哲学C中国古代哲学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10.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有(A)A康德与休谟B马克思与恩格斯C尼采与叔本华D黑格尔与费尔巴哈11.唯心论的基本形态有(B)A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B客观唯心论与主观唯心论C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D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12.“唯心论是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大树上开出的不结果实的花”的观点是(A)A辩证唯物论的观点B主观唯心论的观点C客观唯心论的观点D朴素唯物论的观点13.之所以说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无实花”,强调“无实”是因为(A )336 26 A.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做出了贡献B.唯心主义否认意识的能动性C.唯心主义不可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D.唯心主义否认世界的可知性14.“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的观点属于(C)A朴素唯物论 B朴素辩证法 C形而上学 D唯心论15.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C)A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B心外无理,心外无事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D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16.被誉为辩证法大师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是(A)A黑格尔B费尔巴哈C亚里士多德D狄德罗17.水是万物本原的观点属于( D )院济A.唯心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18.“劳动过程结束时的结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这是( C )院同济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正门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宿命论观点112室19.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A可知性 B实物性 C运动性 D客观实在性20.世界的统一性在于(C )A可知性 B主观性 C物质性 D存在性2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 B )院A.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B.多样性的物质统一C.物质和精神的统一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2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第一张答案

马克思第一张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B.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存在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3.主、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之点是A.都承认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B.都承认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C.都否认世界的物质性D.都否认世界是运动的4.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A.万物皆备于我B.存在就是被感知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D.心外无物5.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A.客观存在的B.人的意志创造的C.由神或客观精神创造出来的D.由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构成的6.主观唯心主义认为:A.只有理性认识才是正确的B.只有感性认识才是正确的C.整个世界都是主观精神的产物D.在人的意识之外客观存在的某种精神实体是世界的本原7.在哲学史上,唯物主义的3个基本历史发展阶段是A.朴素辩证法、形而上学和唯物辩证法B.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C.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19世纪德国唯物主义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8.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属于A.唯物主义观点B.辩证法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宿命论观点9.意识的本质是A.人脑的分泌物B.人与生俱来的特性C.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D.观念的综合10.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11.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A.唯物主义一元论B..二元论C.主观唯心主义D..形而上学12.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A.手脚分工B.语言的产生C.社会的出现D.劳动13.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A.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活动B.处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活动C.繁衍人自身的活动D.认识世界的探索性的活动14.矛盾的基本属性是A.普遍性和特殊性B.斗争性和同一性C.绝对性和相对性D.变动性和稳定性15.列宁指出:“如果要开一张包治百病的丹方,或者拟定一个适用于一切情况的一般准则……那是很荒谬的。

马克思第1章作业10题

马克思第1章作业10题

马克思第1章作业10题1马克思主义既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什么我国建国几十年来一直在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从上到下仍然免不了犯各种错误?这不是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学马克思主义没用吗?应该如何理解世界观与方法论同工作成败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之所以免不了犯错误是因为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具有客观性,一定时期内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而客观世界包含的信息是无限的,人犯错误从根本上说正是人的主观意识与客观存在之间矛盾的具体体现.二,人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不断发展的.对事物认识的初期,了解的信息不足,自然要犯错误.三,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对事物的了解往往跟不上事物的新发展;难以结合实际作判断,就难免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2既然哲学世界观方法论能够指导具体科学的研究,而且是对各门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为什么又不能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的规律和特征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阐明了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①二者的区别是,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②二者的联系是,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所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对具体科学的研究又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物理学中的“相对运动”概念与马克思主义关于“运动是绝对的”论断相矛盾吗?不矛盾,马克思时代的人认为有一个绝对的真实世界,我们现在称之为经典世界,我们观测到这个世界的现象并通过建立模形并逻辑推理来发现这个世界的本质,再加以预言,这就是传统的物理.信奉这种理念的人称为唯物主义者.物理学是自然科学,马克思主义是社会科学,二者的性质不同,其定义与理论有所不同也很正常,这一点不必纠结.不过个人认为,所有的事物运动都有参照系,没有对比事物就没有任何意义. 物理研究中要先假设参照物是静止的,但这个只是是一个物理假设.由此可以看到,物理学所谓相对运动也承认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练习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练习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练习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选题1.承认世界的统一性的哲学都属于()A.一元论B.二元论C.唯物论D.唯心论答案:A解析: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这些就是一元论。

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

一元论有两种,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

2.列宁的物质定义表明,客观实在性是()A.生命物质的共享B.自然物质的共性C.有形物质的共性D.一切物质的共性答案:D解析: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有以下意义: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二,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属于()A.本质与现象的关系B.内容与形式的关系C.量变与质变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答案:D解析:运动是绝对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相对静止是物质的特殊运动状态。

4.唯物辩证法提供的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是()A.逻辑分析法B.阶级分析法C.矛盾分析法D.精神分析法答案:C解析:逻辑分析法主要指“语言的转向”之后出现的分析哲学、科学哲学中所使用的分析方法。

阶层分析法是指用社会学的阶层理论、观点,观察和分析社会中各种社会现象的基本方法。

精神分析法又称为心理分析法,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研究中。

是矛盾分析法是指运用矛盾的观点观察、分析事物内部的各个方面及其运动的情况,以达到认识客观实物的方法,它是唯物辩证法提供的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5.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态度依据的是()A.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B.辩证否定的原理C.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D.对立统一的原理答案:B解析: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是批判的继承,属于辩证否定的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马克思主义既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什么我国建国几十年来一直在学习宣传
马克思主义,从上到下仍然免不了犯各种错误?这不是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学马克思主义没
用吗?应该如何理解世界观与方法论同工作成败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之所以免不了犯错误是因为
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具有客观性,一定时期内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而客观世界包含的信息是无限的,人犯错误从根本上说正是人的主观意识与客观存在之间矛盾的具体体现.
二,人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不断发展的.对事物认识的初期,了解的信息不足,自然要犯错误.
三,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对事物的了解往往跟不上事物的新发展;难以结合实际作判断,就难免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2
既然哲学世界观方法论能够指导具体科学的研究,而且是对各门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为什么又不能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的规律和特征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阐明了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①二者的区别是,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②二者的联系是,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所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对具体科学的研究又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
物理学中的“相对运动”概念与马克思主义关于“运动是绝对的”论断相矛盾吗?
不矛盾,马克思时代的人认为有一个绝对的真实世界,我们现在称之为经典世界,我们观测到这个世界的现象并通过建立模形并逻辑推理来发现这个世界的本质,再加以预言,这就是传统的物理.信奉这种理念的人称为唯物主义者.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马克思主义是社会科学,二者的性质不同,其定义与理论有所不同也很正常,这一点不必纠结.不过个人认为,所有的事物运动都有参照系,没有对比事物就没有任何意义. 物理研究中要先假设参照物是静止的,但这个只是是一个物理假设.由此可以看到,物理学所谓相对运动也承认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4
如何理解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 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起点和开端全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都是在普遍联系发展观点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所谓最一般规律就是整个世界普遍具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与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全部规律和范畴都是从不同的方面层次来说明这一点的
(3) 是否坚持普遍联系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之一否认这一观点是形而上学的一个特征所以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5
为什么说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第一,就是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信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他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己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第二,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就是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他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依然合适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同时吸取、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仍在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的东西,并增添了一些为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东西,因而它在内容上比旧事物丰富、在形态上比旧事物高级、在结构上比旧事物合理,在功能上比旧事物强大,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不可抗拒的,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
6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唯物辩证法就是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形而上学就是以静止不变的眼光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具体体现在:
一,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把发展看作对立面的统一.唯物辩证法发展观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形而上学发展观则把发展看成是量的增减,是重复,否认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
二,是否承认事物的“自己运动”.唯物辩证法发展观认为,事物运动、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把发展看成事物的“自己运动”,是内因论;形而上学发展观则把事物运动、发展的原因归结为外力的推动,否认事物的“自己运动”,是外因论.
三,是否把发展理解为质变,理解为事物的前进和上升运动.唯物辩证法把发展理解为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即飞跃、质变,因而它是生动活泼的、丰富多采的、朝气蓬勃的;
形而上学则把发展理解为同类事物的简单重复,实际上是否认发展,因而它是死板的、贫乏的、枯竭的.
7
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面的关系?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着方法论上的共同性,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

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贯穿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中。

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又丰富了辩证思维方法。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丰富了辩证法的宏观画面,使辩证法深入到发展的细部、更复杂的层次。

因此,辩证思维方法应该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中汲取营养,以丰富自身的方法系统。

8
怎么理解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只有反复出现的、具有重复性的事物或现象才有所谓的规律性.他们认为,在自然界中,事物或现象能够反复出现,具有可重复性,因而存在着规律;而在社会历史领域,一切社会历史现象都是个别的、不可重复的,因而没有规律性可言.
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9
为什么说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

意识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二者的辩证关系: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只有尊重客观规律。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人的需要、利益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

10
人们怎样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①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形成主观观念,并且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②在任何工作、学习中,都必须以意识的能动性原理为依据,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深入解决工作、学习中的各种矛盾.
③在任何时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注意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
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3,主管能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