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 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 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哀朽惜残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答案】(1)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情感。

(2)对比。

“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对比鲜明,突出表现了诗人自己“朝”“夕”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解析】【分析】(1)结合这两句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这两句的意思是:我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里考虑衰朽之身还顾惜余生!韩愈一心为国家利益着想,不顾自己年老体衰,由此看出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情感。

(2)结合诗句内容即写作背景分析,这两句诗的大意是:早晨我把一篇谏书上奏给朝廷,晚上被贬潮州离京八千里路程。

“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都形成对比鲜明。

唐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真身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

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

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

后经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

诗人早上时还是朝廷重臣,想着如何体皇上分忧,到晚上就被贬到遥远的地方,突出表现了诗人自己“朝”“夕”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诗人本来是不顾自己年老力衰还想着为国家献计献策,但如今却是这样的下场,因此这里也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解析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解析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小石潭记(节选)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A. 甲诗作者为宋代诗人,乙文作者为唐代文学家。

B. 从题材看,甲诗为怀人诗,乙文为山水游记C. 甲乙两诗文均有感而发,写于作者被贬谪之地。

D. 甲乙两诗文作者在文坛上被并称为“刘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A. 甲诗颈联描绘了诗人所见的“千帆过”“万木春”之景,表达其对生活哲理性的思考。

B. 乙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句着意描写了潭中鱼儿自由游弋的可爱情态。

C. 甲诗尾联中“长精神”和乙文中“凄神寒骨”都隐约传达出作者被贬后的失意与怅惘。

D. 甲诗和乙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均较为显性,伤感至豁达、欢乐转忧伤,读者能感同身受。

(4)古人云“诗言志,歌咏怀”,甲诗和乙文作者有过被贬谪经历后,都在作品中以含蓄委婉的方式表达情感,请举例说明。

【答案】(1)D(2)(鱼儿)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3)D(4)甲诗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含蓄表达思念故友,感慨岁月的情感;乙文借幽深凄清之景委婉抒发被贬谪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

【解析】【分析】(1)A. 甲诗作者为刘禹锡,唐代文学家。

B. 甲诗为酬答诗。

C. 甲诗不是写于作者被贬谪之地。

刘禹锡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三年(实则二十二年)后应召回京。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梦中作①(宋)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酒尽。

(1)前两句诗写出月光下的夜晚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特点。

(2)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凄清;迷离(2)第三句借用王质观棋故事,表达诗人对悠闲生活的渴盼,对世事变幻的慨叹;第四句写梦中喝酒,表达诗人仕途失意、客居他乡的无奈与思家之情。

【解析】【分析】(1)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夜凉如水,月笼千山,凄清的笛声飘散到远方;路旁浓密的百花,色彩灿烂迷人。

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夜晚的凄清、迷离的环境特点。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根据注释和诗句中“客思家”一词从诗人被贬的心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两方面概括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或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凄清;迷离;⑵第三句借用王质观棋故事,表达诗人对悠闲生活的渴盼,对世事变幻的慨叹;第四句写梦中喝酒,表达诗人仕途失意、客居他乡的无奈与思家之情。

【点评】⑴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⑵本题考查学生以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参照示例,根据提示,赏析《村晚》。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边一首诗,达成小题。

使至塞上王维单本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夕阳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蓬草”,先人常用它比喻流浪不定的行迹。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如何的感情?(2)颈联中的“直”“圆”二字向来为人所称道,谈谈这两个字为何用得好。

【答案】( 1)诗人用“征蓬”自喻,表达了自己因受排斥而走开朝廷的忧愤之情。

( 2)“直”和“圆”正确地描绘了荒漠的情形,并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觉。

“直”字于荒凉孤独中透着挺秀宏伟,“圆”字于苍莽壮阔中展现出轻柔暖和。

【分析】【剖析】( 1)联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剖析,公元737 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

唐玄宗命王维以督查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查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其实是王维被排斥出朝廷。

这首诗就是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诗中诗人把自己比作是蓬草和归雁,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相同进入“胡天”。

表达了自己因受排斥而走开朝廷的忧愤之情。

(2)“大漠孤烟直,长河夕阳圆”,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异壮丽的风光。

边境荒漠,浩大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景奇观,战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分外醒目,所以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光景的单一,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刚毅之美。

荒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此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可以表达诗人的感觉。

夕阳,本来简单给人以感慨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和蔼暖和而又苍莽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单正确地描述了沙漠的情形,并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觉。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奇妙地熔解在广阔的自然情形的描述中。

据此理解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 诗人用“征蓬”自喻,表达了自己因受排斥而走开朝廷的忧愤之情。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名著阅读。

(1)看人物。

看下边含“闹”的回目,从中选一个,联合详细情节,谈谈你对人物的认识。

(回目列举)《西游记》第十七回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服熊罴怪第二十五回镇元仙赶捉取经僧孙行者大闹五庄观《水浒》第三回赵员外重建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第四回小霸王醉入销金帐花和尚大闹桃花村第七回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人物: ________(填孙悟空或鲁智深)认识: ________(2)品艺术。

嘲讽手法的运用使小说更具艺术成效。

请赏析《围城》或许《格列佛游记》的嘲讽艺术。

我选作品 ________, ________。

【答案】( 1)孙悟空;孙悟空大闹五庄观 ,他完好不管事情的原委就把人家的果树推倒,也不思虑自己有没有实力保护好身旁的师徒们,并且对于敌手的实力评估十分不正确,不思结果,最后才致使要前往找寻菩萨帮助。

这表现了孙悟空做事激动、莽撞、做事不计结果的特色。

(悟空上山寻妖索要袈裟,与黑汉熊精相斗。

悟空在洞外打死一小妖,获取请贴,变成老方丈赴会。

因被看破,只能请来观音才要回袈裟。

这表现了孙悟空爱显摆、好胜的性格。

)( 2 )《围城》;《围城》里运用比喻进行嘲讽分地方好多。

书中有句话说:“这一张文凭,忧如有亚当、夏娃下身那树叶的功用,能够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笨拙都掩饰起来。

”文凭本是一个念书人的学历的证明,作者将它比喻为“遮羞布”,嘲讽了当时社会不重才华横溢、追求留洋“镀金”、故弄玄虚的教育状况。

【分析】【剖析】( 1)要修业生认真阅读含“闹”的回目,选择自己最熟习的一章。

简单的概括情节。

而后联合情节内容,谈论人物的性格即可。

如:鲁智深在拳打镇关西后,为了避难出走了,但是又碰到了金老父女,他就在金老女婿的关照下入五台山当了和尚,但是在寺里却全不尊和尚规矩,到处惹祸,这表现了他坦直、不受拘束、敢作敢当、天不怕地不怕性格特色;林冲被发配沧州,途中险遭解差谋害,鲁智深跟至野猪林相救,表现了他见义勇为嫉恶如仇,粗中有细的性格,尽显英豪本色。

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火把从那里出来了火把一个一个地出来了数不清的火把从那边来了美丽的火把耀眼的火把热情的火把金色的火把炽烈的火把人们的脸在火光里显得多么可爱在这样的火光里没有一个人的脸不是美丽的……(节选自长诗《火把》,写于1940年)(1)此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他的成名作是________。

(2)全诗借助“火把”这一意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2)表达诗人向往光明,抒发了驱逐黑暗、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牢记《火把》的相关文学常识,作者是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出生于浙江金华,现当代文学家、诗人。

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2)结合“人们的脸在火光里/显得多么可爱/在这样的火光里/没有一个人的脸不是美丽的”分析,表达了诗人向往光明的美好愿望,抒发了驱逐黑暗、争取胜利的感情。

故答案为:⑴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⑵表达诗人向往光明,抒发了驱逐黑暗、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文学常识的把握,注意把握作者、作品。

⑵本题考查诗歌意象和主旨的思想感情。

注意通读全诗,根据题干提示把握诗歌“火把”这一意象,所表达的感情,还要联系时代背景。

2.古诗文阅读(甲)临皋闲题苏轼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闻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

(乙)记游松风亭苏轼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歇不得处 A ”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

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中秋闻笛(宋)朱淑真谁家横笛弄轻清,唤起离人枕上情。

自是断肠听不得,非干吹出断肠声。

(1)两首诗前两句都写笛声,李诗写出笛声“________”的特点,朱诗写出笛声“________”的特点。

(2)两首诗都抒发了因笛声产生的情感,内涵却不同,请作分析。

【答案】(1)清越、穿透力强、悠扬、袅绕、隐约、不真切;轻柔、清脆(2)李诗主要是通过《折柳曲》引发了思乡之情,而折柳曲本身就是与思乡相关的内容,诗人触景生情。

而第二首是则不同,是因为诗人本身就忧愁,孤独,恰逢中秋这个合家团聚的节日,听着外面热闹的笛声,更反衬出作者的哀怨。

【解析】【分析】(1)分析诗歌内容,提取笛声的特点。

李诗: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杨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可知笛声的清越、穿透力强、悠扬、袅绕、隐约、不真切。

米诗:是谁在吹着横笛,传来了阵阵轻快的乐声。

我躺在床上凝听着,触动了离情别绪,心潮难平。

可知笛声轻柔、清脆。

(2)第一首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第二首诗人由于思人怀旧而难以入睡,因了笛声而更加伤悲,却有意拓开,说自己的断肠与笛声无关,就使伤心的程度更为加深,蕴含着无尽的辛酸之泪。

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清越、穿透力强、悠扬、袅绕、隐约、不真切;轻柔、清脆;⑵李诗主要是通过《折柳曲》引发了思乡之情,而折柳曲本身就是与思乡相关的内容,诗人触景生情。

而第二首是则不同,是因为诗人本身就忧愁,孤独,恰逢中秋这个合家团聚的节日,听着外面热闹的笛声,更反衬出作者的哀怨。

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山寺夜起(清)江浸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该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请结合诗句分析。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写作手法。

诗人“夜起”的缘由有二:怜惜眼前景,身为“________”(用文中词句填写)。

【答案】(1)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解析】【分析】⑴句意是:那烟的颜色像云那样白,溪水潺潺流到了这荒野里的寺庙前。

运用比喻,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

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

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气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

而且,洁白的水气飘渺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

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言。

⑵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

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

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以月色铺设情境,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显示出轻巧和淡静。

故答案为:⑴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⑵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

【点评】⑴考生要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注意对重点诗句的赏析,在赏析时一定要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⑵考生在平时要熟知诗歌的每个要点,以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野步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袭,倚杖郊原作近游。

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中的“薄暮”与“徙倚”是什么意思?请任选一个作答。

(2)这首诗运用了哪个典故,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徙倚:徘徊薄暮:傍晚(2)“采薇”一词运用典故,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之的故事,表达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解析】【分析】(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意思是“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徙倚:徘徊,彷徨。

(2)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

运用典故,表达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故答案为:⑴徙倚:徘徊薄暮:傍晚;⑵“采薇”一词运用典故,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之的故事,表达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

⑵本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归嵩山作①王维清川带长薄②,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释】①《归嵩山作》是王维从济州贬所返回之作。

②薄(bó):草木丛生的地方。

(1)诗人归来时的情感是波折变化的。

从颔联中的流水有意、________中可以体会到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而颈联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些意象,则流露出诗人________的情感。

人教版中考 语文 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中考 语文 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塞下曲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赏析“月黑雁飞高”。

(2)请描述“大雪满弓刀”所展示的画面。

【答案】(1)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及背景。

暗淡的月夜里,一群大雁惊叫着高飞而起,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逃跑。

(2)在茫茫的夜色中,在洁白的雪地上,一支轻骑兵正在集结,雪花顷刻便落满了他们全身,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

他们就象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早就满怀着必胜的信心,勾勒出将士们的勇气和英姿。

【解析】【分析】(1)本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

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

寥寥五字,既交代了时间为冬季,又烘托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2)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起来,虽然站立不过片刻,刹那间弓刀上却落满了雪花。

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

他们就像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满怀着必胜的信心。

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据此描述即可。

故答案为:⑴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及背景。

暗淡的月夜里,一群大雁惊叫着高飞而起,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逃跑;⑵在茫茫的夜色中,在洁白的雪地上,一支轻骑兵正在集结,雪花顷刻便落满了他们全身,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

他们就象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早就满怀着必胜的信心,勾勒出将士们的勇气和英姿。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⑵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中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1)杨花、子规、明月。

凄凉伤感。

(2)作者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将自己的担忧之情写得生动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担忧。

【解析】【分析】(1)“杨花落尽子规啼”写出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时的暮春景象。

“杨花落尽”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

子规(杜鹃)泣血悲鸣,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

所以这句诗写了杨花和子规鸟两个事物,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句诗,这句诗是寄情于景,对友人王昌龄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意思是,我将自己对你的一片情思寄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

把“明月”人格化,通过想象让明月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

所以此句抒发了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故答案为:⑴杨花、子规、明月。

凄凉伤感。

⑵作者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将自己的担忧之情写得生动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担忧。

【点评】【点评】⑴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意象及意境的能力。

意象,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

因此,此题第一问只需在诗句中找到描写的景物即可。

理解诗歌的意境,就是在平时的学习中,①熟悉一些典型的传统意象;②展开联想想象;③明确答题思路。

只有在掌握了诗歌意境的相关常识的基础上,多积累,多训练,才能真正做到考场不慌,心中有数。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艾青诗选﹒礁石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岸(1)诗中的“礁石”象征了什么?(2)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全诗采用了________的艺术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歌咏,寄寓了深沉的生活哲理内涵。

诗歌形象________、________,洋溢着一种________情绪。

【答案】(1)“礁石”象征了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2)拟人、比喻、对偶。

(3)象征;明朗;纯净;昂扬奋发的乐观【解析】【分析】(1)《礁石》此诗所描绘的礁石的形象,正像一个久经斗争考验的人,无论东西南北风,无论多少的伤害打击,都不能让它移动一步,都不会让它失生活的信念和信心。

经受刀砍浪打的礁石,依旧微小地面对海洋、历经磨难的斗士依旧勇敢坚强地活着。

故象征一切被压迫的民族,一切被压迫的人民抗击旧世界的力量。

(2)①它的脸上和身上——运用拟人,把礁石当成人写。

②含着微笑,看着海岸——运用对偶,对仗工整。

③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

——把浪打在礁石身上的状态比喻成刀砍一样。

④用“扑过来”描写浪花,无疑,是把浪花比喻成“人”的写法,本来没有生命的浪花,好像也有主观意志,能主动对礁石发起攻击。

而接下来的是:写礁石“打碎”浪花,同样把礁石拟人化了,客观事物的相磨相荡,仿佛是人与人的斗争。

这里,就有了比喻、拟人,同时,在更深的层次上,有“移情”的作用。

(3)①“海洋”:象征着各种困难的根本,象征着人类劣根性和罪恶的源泉。

②“礁石”:象征了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身,也象征了我们民族的那种不可或缺的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顽强斗争精神。

③“微笑”的含义:在艰难困苦面前是一种自信,在残酷的敌人面前是一种强者的藐视,在欢乐与胜利的时刻是一种舒畅。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入黄溪闻猿(唐)柳宗元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

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1)第一,二句,诗人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角度写黄溪之景。

(2)《三峡》中写道,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和渔者哀歌相比,柳宗元的哀愁抒写得更为深重,请结合诗句试作分析。

【答案】(1)视觉(所见);听觉(所闻)(2)三峡中写的是古代渔民舟子的痛苦生活,故闻猿鸣而下泪,倍感其声凄厉。

诗人理当“猿鸣三声泪滂沱”才是。

然而诗人却说:“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言下之意:孤寂的我早已被贬边州,申诉无效,前途无望;泪已流干,愁肠寸断;这哀猿声声,徒自空啸,我已经没有泪可流,没有肠可断了。

所谓欲哭无泪,更深沉地道出了诗人难以言状的身世之感和“哀莫大于心死”的极度惆怅和痛苦。

【解析】【分析】(1)一,二句翻译为:“黄溪的小路弯弯曲曲千里绵延,不知从哪儿传来了猿猴的哀鸣?”故“溪路千里曲”句是从视觉的角度描写的。

“哀猿何处鸣。

”是从听觉粉的角度描写的。

(2)要求学生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意思分析。

本诗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作此诗时,在永州贬所已七年之久。

诗人随永州刺史赴黄溪黄龙祠祈雨,中途听到猿猴哀鸣,遂有感而作。

“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意思是“孤独无助的臣下早己衫湿泪尽,枉然徒劳发出凄哀断肠的悲声。

”,写出诗人难以言状的身世之感和“哀莫大于心死”的极度惆怅和痛苦。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写渔歌也是一言“峡长”,一言声哀。

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也让人从这句渔歌中体会到了,渔者们的辛苦和生活的艰苦。

二者相比柳宗元的哀愁抒写得更为深重。

故答案为:⑴视觉(所见);听觉(所闻);⑵三峡中写的是古代渔民舟子的痛苦生活,故闻猿鸣而下泪,倍感其声凄厉。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小题。

长相思(唐)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根据上面两首词,说说“长相思”词的写作特点。

(2)两首《长相思》都写到“山”“水”,但蕴含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1)一首36字;上下阙格式相同,一阙4句;一韵到底,有叠韵;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

(2)白居易长相思以流水比人暗喻少妇的心随着流水追随丈夫远去。

“吴山点点愁”用拟人化的手法婉转的表现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

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

纳兰《长相思》里提到“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

这首词表达纳兰“思归”的委婉心境。

【解析】【分析】(1)这两首词的词牌都是长相思,要从字数、句数、押韵、平仄、主旨等对这两首词进行比较、总结、归纳。

字数:都是36字;句数:上下阕各有4句话;押韵:一韵到底;主旨: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

(2)白诗,从下阕“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闺怨词,少妇丈夫外出,随着汴水、泗水向东南行,到了遥远的地方。

少妇思念丈夫,她的心也随着流水去追随丈夫的行踪。

“吴山点点愁”用拟人化的手法,愁的不是吴山,而是少妇。

因此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

纳兰诗,由“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可看出这首诗表达对故园的思念,“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

离家越远,思乡之情越浓烈。

因此,这首词词人在写景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

故答案为:⑴一首36字;上下阙格式相同,一阙4句;一韵到底,有叠韵;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沁园春·雪(节选)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惜”字统领下文,请说说“惜”包含哪些意味。

(2)体会“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中“略”和“稍”的准确性。

【答案】(1)“惜”中含褒,肯定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批评他们不擅文治,文学才华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2)“略”和“稍”都是程度副词,是“略微”“稍微”的意思。

在句中分别修饰“输”和“逊”,表示程度较浅,并非一概否定,而是在肯定的基础上委婉地指出其不足,具有很强的分寸感。

【解析】【分析】(1)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

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

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又蕴含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惜”字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

(2)“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中“略”和“稍”都是程度副词,这两个词语,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煞,把诗人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肯定中寓有批判的情感,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

作者以“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表现五位英雄人物缺少文采的形象,含蓄地批评他们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才能不足,表明了自己对他们的评价,委婉地批评这些英雄的不足,他们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欠缺。

前面的这些是为最后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做铺垫,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故答案为:⑴“惜”中含褒,肯定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批评他们不擅文治,文学才华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请用“/”画出下面这句诗的朗读节奏。

半江瑟瑟半江红。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

【答案】(1)半江/瑟瑟/半江红。

(2)“可怜”意为可爱。

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没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没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解析】【分析】(1)七言绝句属于格律要求比较严格的近体诗。

首先是篇幅固定。

全诗四句,每句七字,总共二十八字。

其次是押韵严格,表现为通常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

还要讲究平仄,即要求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

故划分为:半江/瑟瑟/半江红。

或根据诗歌的意思划分,“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意思是“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故划分为:半江/瑟瑟/半江红。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意思是“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水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

首先要明确“可怜”是“可爱”之意,围绕诗歌中描写的景物,抓住“可爱”这条情感主线,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⑴半江/瑟瑟/半江红。

⑵“可怜”意为可爱。

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没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没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点评】⑴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在平时注意对七律的朗读即可划分节奏。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诗歌中的景物,整体感悟诗人的情感。

在理解时要反复朗读。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梦微之(唐)白居易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酬乐天频梦微之(唐)元稹①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

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王维单本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蓬草”,古人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颈联中的“直”“圆”二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案】(1)诗人用“征蓬”自喻,表达了自己因受排挤而离开朝廷的忧愤之情。

(2)“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直”字于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于苍茫壮阔中显现出柔和温暖。

【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

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其实是王维被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就是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诗中诗人把自己比作是蓬草和归雁,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表达了自己因受排挤而离开朝廷的忧愤之情。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据此理解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诗人用“征蓬”自喻,表达了自己因受排挤而离开朝廷的忧愤之情。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巴山道中除夜①书怀[唐]崔涂迢递三巴②路,羁危③万里身。

乱山残雪④夜,孤烛⑤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⑥。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⑦新。

【注释】①除夜:除夕。

②迢(tiáo)递:遥远的样子。

三巴:巴郡、巴东、巴西的合称。

后亦多泛指四川。

③羁危:指漂泊于三巴的艰险之地。

羁,寄寓异乡;危,艰危困苦。

④残雪:残余的积雪。

⑤孤烛:一支烛。

这里并非实指,而是说在这除夕之夜,孤烛独照,自己更感到成了离家万里的异乡人了。

⑥僮仆:未成年的仆人。

亲:亲近。

⑦岁华:年华。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离乡的遥远和旅途的艰辛,“三巴路”言路途遥远,“万里身”表地域艰险。

B. 颔联中,“夜”点明了时间为除夕,“乱山”“残雪”点明了所处的环境,表现了羁旅之苦。

C. 颈联表现了诗人由于长期客居,与亲人骨肉远离,情感渐疏,而与僮仆朝夕相处则越发亲近的无奈现实。

D. 尾联中“明日”二字紧扣题中的“除夜”,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堪忍受异乡的漂泊之苦,希望早日结束羁旅生涯的愿望。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全诗核心是一个“悲”字,表达了诗人叹羁旅、思故乡念骨肉、感孤独等诸多纷杂的心绪。

B. 颔联写山用一“乱”字,写雪用一“残”字,既点明了时令,也写出了诗人纷杂的心态和凄冷的心境。

C. 颈联用笔巧妙,明写“僮仆”之亲,暗指“骨肉”疏远,陈述诗人当时处境的寂寞孤独和生活的拮据困窘。

D. 全诗语言朴素,抒情细腻,于平实之处涌动真情,感人至深。

【答案】(1)A(2)C【解析】【分析】(1)A错误,应是:“三巴路”表地域艰险;“万里身”言路途遥远。

(2)C错误,明写“情亲”之乐,暗道羁旅之苦,于无字之处发出一片浩叹。

故答案为:⑴A;⑵C。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选择即可;⑵解答诗词赏析题,我们要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把握情感的方法有:看诗人定诗风,看诗歌所属的类别,看诗歌标题或关键系,看写作背景。

人教版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诗歌开头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2)请歌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为下文铺垫。

(2)诗人借周瑜火烧赤壁的胜利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的抑郁不平。

【解析】【分析】(1)“折戟”为小;“赤壁之战”为大,“国家的命运”为大。

“折戟”是引起诗人抒发感情的工具,同时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做铺垫。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

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

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

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

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

借赤壁之战这则历史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故答案为:⑴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为下文铺垫。

(2)诗人借周瑜火烧赤壁的胜利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的抑郁不平。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方法及作用,注意结合句子内容,明确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及铺垫作用。

⑵本题考查诗句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明确句意,结合时代背景明确思想感情。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点绛唇·兰花姚述尧潇洒寒林,玉丛遥映松篁底。

凤簪斜倚。

笑傲东风里。

一种幽芳,自有先春意。

香风细。

国人争媚。

不数桃和李。

(1)词中为什么要写松篁和桃李?(2)赏析词中画线的句子。

【答案】(1)词中写松篁和桃李,都是为了突出兰花的君子之品,为写兰花作铺垫和陪衬。

(2)诗句用拟人手法描绘了兰花于松竹底下悄然开放,虽然在不显眼处,但依然故我灿烂绽放,虽无人在意,却笑迎春风。

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兰花的高贵品质。

【解析】【分析】⑴松篁,竹与松,另比喻坚贞的节操。

桃李花开代表春天的到来。

这几种植物起到铺垫和衬托的作用,兰花和它们都不一样,在幽暗处悄然开放,春意盎然,具有不显眼、不媚俗的高贵之美。

⑵这两句描写突出兰花格调高雅,是世间不俗之物,“ 斜倚、笑傲”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兰花人的性格,兰花于松竹底下悄然开放,虽然在不显眼处,但依然故我灿烂绽放,虽无人在意,却笑迎春风。

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兰花的高贵品质。

故答案为:⑴词中写松篁和桃李,都是为了突出兰花的君子之品,为写兰花作铺垫和陪衬。

⑵诗句用拟人手法描绘了兰花于松竹底下悄然开放,虽然在不显眼处,但依然故我灿烂绽放,虽无人在意,却笑迎春风。

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兰花的高贵品质。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象。

答题时应注意,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分析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⑵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句子。

答题时应注意,古人作诗讲究炼句,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句子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孤立起来谈,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

解释句子的内容和含义。

2.阅读宋代陆游的《诉衷情》,完成简答。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诗歌开头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2)请歌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为下文铺垫。

(2)诗人借周瑜火烧赤壁的胜利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的抑郁不平。

【解析】【分析】(1)“折戟”为小;“赤壁之战”为大,“国家的命运”为大。

“折戟”是引起诗人抒发感情的工具,同时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做铺垫。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

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

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

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

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

借赤壁之战这则历史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故答案为:⑴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为下文铺垫。

(2)诗人借周瑜火烧赤壁的胜利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的抑郁不平。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方法及作用,注意结合句子内容,明确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及铺垫作用。

⑵本题考查诗句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明确句意,结合时代背景明确思想感情。

2.阅读《如梦令》,按要求回答问题。

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幕,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鷺。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词的语言特点。

(2)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

【答案】(1)这首词用词简练,平常的口语一般,娓娓道来;朴素平易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纯净之美。

但却画面感很强,意境悠远,极富生活气息。

(2)词人由尽兴游玩的欢愉到误入藕花深处的些许“惊恐”再到“欧鷺”惊起的豁然开朗,词虽短,但感情变化却一波三折,让人回味无穷。

【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的语句进行分析,诗歌的语言往往都非常凝练,而这首诗中的语言非常的没有华丽的辞藻,非常的质朴,像平时说话一样,富有一种自然美。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的感情,词人日暮之时在溪亭一边饮酒,一边欣赏周围的美景,不知不觉时间很玩了,诗人也是尽兴而归,但却把船划到了藕花深处,怎么办呢,词人此时非常的惊慌,就使劲划船,想把船从藕花深处花出去,但由于用力过猛,动静太大,却惊起了一滩鸥鹭。

鸥鹭在空中飞舞,那种景象简直太美了。

据此理解答题。

故答案为:⑴这首词用词简练,平常的口语一般,娓娓道来;朴素平易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纯净之美。

但却画面感很强,意境悠远,极富生活气息。

⑵词人由尽兴游玩的欢愉到误入藕花深处的些许“惊恐”再到“欧鷺”惊起的豁然开朗,词虽短,但感情变化却一波三折,让人回味无穷。

【点评】⑴解答此题,要结合诗歌的语句分析诗歌的语言是怎样的风格、特点。

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有: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生动形象、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等。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名词解释:酬和诗,一般为通过答诗的形式,对酬和对象在诗中提到的话题进行相应的关切,或寄托劝勉鼓励之情,或仅是朋友间情趣的表达。

宋人洪迈说:“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

”代表诗作有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写作背景:嘉祐元年(1056)苏轼与苏辙赴京应试,路过渑池,止于奉闲僧舍。

嘉祐六年苏轼赴凤翔签判任,再过渑池,苏辙作《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兄长,后苏轼作诗相和。

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辙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请仔细品读上述内容,回答问题。

(1)苏轼以“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一联答苏辙的“________”,以“________”一句答苏辙的“无方骓马但鸣嘶”,以可见,所谓酬和必答来意。

(2)苏轼在首联里以“应似飞鸿踏雪泥”答苏辙首联的“怕雪泥”,结合两诗内容,借助“名词解释”和“写作背景”,简析苏轼的用意。

【答案】(1)旧宿僧房壁共题;路长人困蹇驴嘶(2)示例1:苏轼把人生看作漫漫征途,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又飞走,追求远大前程,没有地方会是终点。

苏轼以此劝解兄弟,虽然踏入仕途,只能任人摆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

示例2:苏轼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

苏轼借此劝勉兄弟,即使“独游”路上“佳味少”,但回想往昔艰难,也要珍重当下的每时每事。

示例3:苏轼认为即使面对人生的“雪泥”也不用怕,可如飞鸿一般“踏”上去,以此鼓励兄弟将人生诸事皆可看作偶然与平常,乐观对待,用追求前路来替代怀缅往事,以此来化解忧恼。

【解析】【分析】(1)“新塔、坏壁”对应“旧宿、僧房”;“蹇驴嘶”对应“但鸣嘶”。

(2)写作背景:曾经借宿过的渑池僧舍,如今已经成为一座收藏逝去老僧骨灰的新塔,再次路过渑池的苏轼、苏辙兄弟,再也无法查看曾经在僧舍里的题字了。

人生动荡漂泊,总是会让人生出愁绪,可是苏轼在诗作《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却这样劝勉弟弟,同时也抚慰世人。

名词解释:“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生旅程中的足迹像什么呢?应该就如飞来飞去的鸿鹄,随机停歇,在雪地上留下的泥爪印一样。

鸿鹄到处飞,从不确定目的地,落脚点本来就是偶然不确定的事情。

人生无常,顺其自然,该来来,该去去,不必牢牢惦记,时时牵挂,便可少些烦恼。

苏轼以此劝解兄弟,虽然踏入仕途,只能任人摆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

故答案为:⑴旧宿僧房壁共题;路长人困蹇驴嘶⑵示例1:苏轼把人生看作漫漫征途,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又飞走,追求远大前程,没有地方会是终点。

苏轼以此劝解兄弟,虽然踏入仕途,只能任人摆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

示例2:苏轼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

苏轼借此劝勉兄弟,即使“独游”路上“佳味少”,但回想往昔艰难,也要珍重当下的每时每事。

示例3:苏轼认为即使面对人生的“雪泥”也不用怕,可如飞鸿一般“踏”上去,以此鼓励兄弟将人生诸事皆可看作偶然与平常,乐观对待,用追求前路来替代怀缅往事,以此来化解忧恼。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通过分析诗句中所写的人、事、物理解诗句的内容,然后再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句子诗句答题。

⑵本题考查体会作者心境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作者的生平,这是理解作者感情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然后在此基础上逐句逐词分析诗歌内容,通过体会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野步(宋)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清)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两诗都运用了拟人手法来写景,周密用“________”形象表现蝴蝶流连花从的情态,赵翼则认为秋风“________”,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

(2)两诗都以《野步》为题,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同。

请简要分析。

【答案】(1)烂醉;管闲事(2)周诗通过描绘郊外麦陇翠绿、花草盎然、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表达出诗人悠然自得、惬意喜悦之情;赵诗通过勾勒诗人拄着拐杖顶着峭寒,在郊外闲游的情景,表达出诗人对岁月无情、年华已逝的无限怅惘(悲苦、愁苦)之情。

【解析】【分析】(1)周密在诗中,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情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

赵翼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

(2)周诗通过描绘郊外麦陇翠绿、花草盎然、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表达出诗人悠然自得、惬意喜悦之情,诗人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盎然生机和春天的活力。

表达了沉醉在美好春光里的悠然自得的心态,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赵诗通过勾勒诗人拄着拐杖顶着峭寒,在郊外闲游的情景,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慨形象地表达出来了,枫叶红头发白本是自然地规律,作者却将其原因归结为秋风的“管闲事”,以悖于常理的方式来实现抒情上的曲折效果,无理而妙。

故答案为:⑴烂醉;管闲事;⑵周诗通过描绘郊外麦陇翠绿、花草盎然、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表达出诗人悠然自得、惬意喜悦之情;赵诗通过勾勒诗人拄着拐杖顶着峭寒,在郊外闲游的情景,表达出诗人对岁月无情、年华已逝的无限怅惘(悲苦、愁苦)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答题时应注意,分析作者选取了那些意象,有什么特征,渲染了何种气氛或传达了何种情感,情境之间的关系如何等。

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示儿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诗句中“乃”的意思为________。

(2)诗句中加下划线字“乃”与下列句中“乃”意思相同的一项是(______)A.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B. 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C. 尔其勿忘乃父之志D.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答案】(1)你,你的(2)C【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理解词语的意思。

“乃”在这里是“你的”。

(2)此题考查的是虚词的含义。

A:就。

B:于是,就。

C:你的。

D:是。

故选C。

故答案为:⑴你,你的;⑵C。

【点评】⑴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