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传感器网络多重覆盖算法_刘丽萍

合集下载

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的基本算法

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的基本算法

1)位置无关的覆盖算法算法属于不依赖于节点位置信息的分布式覆盖算法。

该算法仅适用于圆形区域感知模型,且节点的传感半径与通信半径相等的情况。

各个节点根据如下信息判断自身的传感任务是否可由邻居节点完成:1-Hop内的邻居节点,以及这些邻居节点的1-Hop邻居节点。

当节点判断自身为冗余节点,就可以关闭自身节点的传感单元进入休眠状态。

优点:①不依赖于节点的位置信息;②关闭冗余节点之后,不降低原有的覆盖率。

缺点:①只适用于圆形区域感知模型,不适用于不规则的节点感知模型;②只适用于节点的传感半径与通信半径相等的情况;③绝大部分的冗余节点都不能满足上述判断条件,因此不能进入休眠状态;④没有考虑网络的连通性。

2)连通的随机调度覆盖算法[2]算法属于一种不依赖于节点位置信息的基于分组的分布式覆盖算法。

算法分4步完成。

第1步,将所有的传感器节点分为K组,每个传感器节点随机取1到K中的某个值i,并将自身分配到第i组。

第2步,每个节点获取到汇聚节点的最小跳数。

汇聚节点首先向邻居节点广播包含了到汇聚节点最小跳数的消息,最小跳数的初始值为0。

所有节点将记录到汇聚节点的最小跳数,同时忽略具有较大跳数的消息。

然后将跳数值加1,并转发给邻居节点。

通过这种方法,传感器网络中的所有节点能够记录下到汇聚节点的最小跳数。

第3步,各个节点向邻居节点广播消息,其中包括自身的ID,到汇聚节点的最小跳数以及组号等信息。

第4步,通过分配一些必要节点到某些组内,使每个节点能够在所属的分组内建立一条到汇聚节点的最短路径来构造连通网络。

分组i内的各个节点(不妨假设为A,它的最小跳数为n)首先判断在自身邻近区域内的下游节点(下游节点是最小跳数为n-1的节点)是否有节点属于分组i,如果没有,则节点A从这些节点中任选一个,并将它同时划分到分组i,以确保节点A从第n跳到第n-1跳是连通的,依此类推,从而建立一条A到汇聚节点的最短路径。

在执行完第4步之后,显然分组i构成的子网络是连通的。

基于蚁群优化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

基于蚁群优化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

基于蚁群优化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赵丽萍【摘要】如何在资源受限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进行高效的数据路由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的热点之一.基于群智能优化技术的蚁群优化算法被广泛应用于网络路由算法.提出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蚁群优化路由算法,能够保持网络的生存时间最长,同时能找到从源节点到基站节点的最短路径;采用的多路数据传输也可提供高效可靠的数据传输,同时考虑节点的能量水平.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延长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寿命,实现无线传感器网络在通信过程中快速、节能的路由.【期刊名称】《传感器与微系统》【年(卷),期】2014(033)004【总页数】3页(P112-114)【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网络路由;蚁群优化;路由算法【作者】赵丽萍【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软件学院,江西南昌33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3由于低功耗无线通信、低功耗模拟和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开发低成本、低功耗、体积小的传感器节点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

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于各种领域如环境检测、健康监测、车辆跟踪系统、军事侦察和地震观察等,但其也存在一些限制,如有限的节点能量、有限的计算能力和通信能力等[2]。

为了延长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寿命,路由算法中的网络参数优化被视为组合优化问题。

许多研究人员研究了生物物种(如蚂蚁)的自然集体行为,从而建立组合优化问题模型[3]。

本文基于群智能优化技术,能够保持网络的生存时间更长,同时能找到从源节点到基础节点的最短路径。

采用的多路数据传输也可提供可靠的网络操作,同时考虑节点的能量水平。

仿真结果表明:与基于节能的蚂蚁路由(EEABR)算法相比,本文方法的效果更好。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主要考虑的问题包括稳定、有限的移动节点和基站节点[4]。

为了实现高效、强壮的路由操作,主要考虑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路由算法。

第一,相比传统的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通信节点失效的概率更高[5]。

为了保证正常的网络路由多采用自适应结构;同时为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采用信号确认机制。

高效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优化算法研究

高效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优化算法研究

高效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优化算法研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智能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加,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简称WSN)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WSN由大量分散布置的传感器节点组成,能够自组织地进行数据采集、处理、通信和协调工作。

传感器节点通过无线通信方式相互交流和传输数据,形成一个网络,可以应用于监控、环境检测、物体跟踪等众多领域。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的能量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如何设计合理的算法来延长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生命周期,保证网络覆盖效果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优化算法研究的目标是通过优化节点的部署和调整策略,提高网络覆盖率,并延长网络的寿命。

首先,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覆盖问题,需要定义合适的覆盖度度量指标。

覆盖度是指被节点所覆盖的区域或目标的质量程度,可以通过研究节点之间的距离、信号强度、覆盖半径等因素进行量化。

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需求,可以选择适合的覆盖度量指标,如覆盖范围、覆盖密度等。

其次,需要设计一种高效的节点部署算法,以最小的成本和能量消耗完成网络节点的布置。

传统的节点布置问题通常是根据预设的节点数量和区域大小,通过数学模型和优化算法得出最佳的节点部署方案。

常用的节点布置算法有贪心算法、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等。

在实际应用中,节点布置问题还需考虑网络拓扑结构、传感器特性和场景约束等因素。

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覆盖效果,还需考虑节点的自适应调整策略。

无线传感器节点的能量消耗不平衡和节点失效是影响网络寿命的关键因素。

因此,需要研究一种高效的节点自组织策略,使得节点能够根据实时环境信息自动进行布局调整和能量均衡。

在传感器节点布置和能量调整方面,可以利用集群和分簇技术来优化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性能。

集群技术将网络节点划分为若干个集群,每个集群内有一个簇首节点负责数据收集和传输,其他节点则向簇首节点汇报数据。

分簇技术可以有效降低节点之间的通信负担,减少能量消耗,提高网络的稳定性和寿命。

能量有效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部署

能量有效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部署

能量有效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部署
曹峰;刘丽萍;王智
【期刊名称】《信息与控制》
【年(卷),期】2006(35)2
【摘要】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节点部署问题抽象为圆覆盖问题;证明了当3个相同覆盖范围的节点构成边长为3的等边三角形时,节点的覆盖程度达到最大值82.7%.假设节点为势力场中的粒子,根据节点间力的作用部署节点,设计了CE-VFA算法,并在M atlab平台上对算法进行了仿真.结果显示,CE-VFA算法获得较好的网络部署效果,在消耗较少能量的前提下可以很好地改进原有部署的覆盖程度和覆盖效率,覆盖程度可以达到90%以上.*
【总页数】7页(P147-153)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能量有效;节点部署;虚拟力
【作者】曹峰;刘丽萍;王智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3
【相关文献】
1.带状无线传感器网络能量高效的节点部署策略 [J], 胡媛;鲍宇;王元平
2.基于网格的分布式能量有效无线传感器网络k覆盖多连通部署算法 [J], 陈娟;徐汀荣;兰希
3.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基于能量平衡的部署算法 [J], 任丽婕;郭忠文;唐瑞春
4.带无线能量补充设备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基站部署策略 [J], 王丁玎; 丁煦; 赵冲; 石雷; 韩江洪
5.基于能量感知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宿节点部署算法 [J], 王勇智;戴华;严权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网格划分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多重覆盖算法

基于网格划分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多重覆盖算法

基于网格划分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多重覆盖算法刘志坤;刘忠;夏清涛;李朝旭【期刊名称】《火力与指挥控制》【年(卷),期】2014(000)011【摘要】为了延长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工作周期,在满足网络覆盖性能的前提下,可利用调度算法让一部分节点进入休眠以节省能量。

提出了一种基于网格划分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多重覆盖算法,新算法包括冗余节点判断和节点调度两部分。

将节点覆盖区域划分为多个网格,通过判断各个网格是否满足覆盖要求,进而判断节点是否冗余。

新算法给出了边界冗余节点判据,在调度过程中能够克服边界效应的影响,同时通过冗余节点能量比较,避免了休眠冲突和覆盖盲区的产生。

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的CPNSS算法相比,新算法对冗余节点的判断更为准确,在网络工作集和平均覆盖度两项性能评价指标上均优于传统调度算法,且对网络节点数量增加造成的影响不敏感,能够有效地减少网络冗余,起到了提升网络性能的效果。

【总页数】5页(P80-83,88)【作者】刘志坤;刘忠;夏清涛;李朝旭【作者单位】海军工程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武汉 430033;海军工程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武汉 430033;海军工程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武汉 430033;海军工程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武汉 4300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3.1【相关文献】1.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多重覆盖算法的研究 [J], 张蕾2.基于差分算法的异构无线传感器网络多重覆盖节点调度方案 [J], 李明3.无线传感器网络多重覆盖成簇算法 [J], 谭小波;赵海;张文波4.无线传感器网络多重覆盖算法 [J], 刘丽萍;李桂丹;王智;孙雨耕5.基于和声搜索算法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多重连通覆盖 [J], 李明; 胡江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资源优化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资源优化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资源优化
刘丽萍;王智;孙优贤
【期刊名称】《传感技术学报》
【年(卷),期】2006(19)3
【摘要】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种新兴的技术,与传统的网络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超大规模,无人值守,应用环境变化频繁.解决能量受限问题,适应变化频繁的拓扑结构是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面临的最大挑战.针对这一特点,本文以优化网络资源和延长网络寿命为目标,归纳了无线传感器网络部署、任务分配、信息处理和中间件定位中的优化问题,并分别对这些具体问题进行了探讨,对一些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简要的阐述,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总页数】9页(P917-925)
【作者】刘丽萍;王智;孙优贤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27;浙江大学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27;浙江大学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2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212;TP393.09
【相关文献】
1.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基于免疫补体优化的感知资源分配算法 [J], 王献荣;苏小玲
2.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路由算法在智能电网能耗优化中的应用 [J], 李佳; 冯
淑媛
3.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路由算法在智能电网能耗优化中的应用 [J], 李佳; 冯淑媛
4.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优化中的能量均衡LEACH改进算法 [J], 何书前; 严晨; 邓正杰; 石春
5.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目标覆盖优化算法 [J], 徐梦颖;卢毅;周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技术谭慧婷 150400241.覆盖技术理论基础覆盖问题是无线传感器网络配置首先要面对旳基本问题, 它反应了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某区域被检测和跟踪旳状况。

既有旳研究成果, 诸多都是致力于处理传感器网络旳布署和检测以及覆盖与连接旳关系等方面旳问题。

覆盖问题可以表述成不一样旳理论模型, 甚至在平面几何里就能找到对应旳处理方案。

虽然简朴地只从数学上来考虑, 在布署传感器节点旳时候, 我们必须懂得怎样用相似旳节点数覆盖尽量大旳区域。

为了对网络旳覆盖问题先有一种初步旳认识, 这里我们提出一种几何问题-艺术馆问题来理解。

假设艺术馆旳主人想在场馆内放置监视器来防止盗窃。

假定相机可以有360度旳视角并且可以极大速度旋转, 相机可以监视任何位置, 视线不受影响。

有关实现这个想法存在两个问题需要回答:首先就是究竟需要多少台相机;另一方面, 这些相机应当放置在哪些地方才能保证馆内每个点至少被一台相机监视到。

一种简朴旳措施就是将多边形提成不重叠旳三角形, 每个三角形里面放置一种相机。

通过这个措施, 我们可以得到最佳分布应当如下图, 放置两个相机相机足以覆盖整个艺术馆。

相机1我们可以懂得无线传感器网络旳覆盖问题在本职上和上面旳几何问题是一致旳: 需要懂得与否某个区域被充足覆盖以及完全处在监视之下。

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 几何研究旳成果为理解传感器覆盖问题提供了一种理论背景, 但这样旳求解措施是无法直接应用到无线传感器网络。

由于:1.监视器可以看到无穷远旳地方只要没有障碍物阻挡, 不过传感器节点存在最大感应范围;2.无线传感器网路没有类似监视器之间固定旳基础设施,其拓扑构造也许随时变化。

2.覆盖旳感知模型在讨论节点怎样布置之前, 需要先懂得传感器节点旳感知模型。

目前重要是两种。

a.布尔感知模型布尔感知模型是以一种节点为圆心, 以感知距离为半径旳圆形区域, 只有落在该圆形区域内旳点才能被该节点覆盖, 这种模型也被称为0-1模型。

无线传感器网络多目标关联覆盖

无线传感器网络多目标关联覆盖

无线传感器网络多目标关联覆盖
刘丽萍;张强;孙雨耕
【期刊名称】《天津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9(042)006
【摘要】针对多目标网络覆盖中传感器节点和目标的关联关系,依据数据挖掘中的关联规则挖掘技术,设计了多目标关联覆盖算法MTACA.考虑到能量的有效性,利用关联规则挖掘方法动态地确定目标集合和传感器节点集合,通过节点集合工作状态的转换完成目标的完全覆盖,延长了网络使用寿命.同时,改进了适应区域覆盖的PEAS算法,使其适应多目标覆盖的应用.通过仿真对MTACA和改进的PEAS算法进行了性能分析.结果表明:MTACA算法和改进的PEAS算法在目标完全覆盖能力和网络使用寿命上明显优于随机部署网络;MTACA算法在目标完全覆盖能力、网络使用寿命、网络剩余能量以及节点间能量消耗均匀性上明显优于改进PEAS算法.【总页数】7页(P483-489)
【作者】刘丽萍;张强;孙雨耕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天津,300072;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天津,300072;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天津,30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3
【相关文献】
1.基于遗传算法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问题的多目标优化 [J], 赵永;钟声
2.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多目标覆盖控制策略 [J], 梁天;周晖;谢静;王坤赤
3.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多目标K覆盖保持算法 [J], 高春玲;李孜;孙泽宇;邢萧飞
4.泊松分布下无线传感器网络多目标覆盖控制 [J], 徐奕昕;白焰;赵天阳;王仁书
5.一种面向多目标关联覆盖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优化调度算法 [J], 孙喜策;曹峰;王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能量有效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协同覆盖

能量有效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协同覆盖

能量有效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协同覆盖
刘丽萍;李桂丹;王智;孙雨耕
【期刊名称】《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年(卷),期】2008(44)34
【摘要】在节点随机分布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目标覆盖中,考虑到单个节点有时难以完成对目标的感知,利用节点的概率感知模型和漏检率的概念,提出了节点协同覆盖的思想,并建立了协同覆盖模型;详细分析并推导了协同覆盖感知概率、节点数目和节点参与协同覆盖的最低感知概率之间的关系;在协同覆盖模型的基础上,考虑节点能量消耗的因素,设计了优化网络使用寿命的协同覆盖算法ECTC;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在改善网络感知概率的同时,延长了网络的使用寿命.
【总页数】4页(P31-34)
【作者】刘丽萍;李桂丹;王智;孙雨耕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天津,300072;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天津,300072;浙江大学,工业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27;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天津,30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3
【相关文献】
1.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能量有效的代理位置管理方法 [J], 张景林
2.一个能量有效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局部式覆盖算法 [J], 任少华;禹继国;王光辉
3.能量有效的三维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算法 [J], 李彩丽;冯海林;侯楠
4.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能量均衡和覆盖半径自适应调整的分布式目标覆盖算法 [J], 张红武;王宏远;丰洪才
5.能量有效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动态任务调度算法 [J], 朱晓娟; 何勇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多目标K覆盖保持算法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多目标K覆盖保持算法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多目标K覆盖保持算法
高春玲;李孜;孙泽宇;邢萧飞
【期刊名称】《计算机工程》
【年(卷),期】2016(042)007
【摘要】在多目标覆盖过程中,大量冗余数据会使对监测区域的有效覆盖有所降低,同时也迫使网络消耗大量能量.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多目标覆盖保持算法.通过网络模型建立传感器节点与目标节点之间的从属关系,给出对监测区域覆盖期望值的求解方法,在网络能量转换方面,采用传感器节点调度机制,在达到网络能量均衡的同时,通过不同节点之间的能量转换达到不同的网络覆盖质量.仿真结果表明,与基于事件概率模型的优化覆盖算法(EPDM)、基于线性规划的多目标覆盖算法(ETCA)等相比,该算法能获得较高的能量消耗网络生存周期和网络覆盖率.
【总页数】7页(P59-64,71)
【作者】高春玲;李孜;孙泽宇;邢萧飞
【作者单位】洛阳理工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河南洛阳471023;洛阳理工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河南洛阳471023;洛阳理工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河南洛阳471023;广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教育软件学院,广州5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3
【相关文献】
1.粮堆中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保持路由算法的改进与性能比较 [J], 廉飞宇;付麦霞
2.基于遗传算法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问题的多目标优化 [J], 赵永;钟声
3.基于节点休眠的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保持分簇算法 [J], 刁鹏飞;王艳娇
4.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基于自适应网格的多目标定位算法 [J], 王天荆;李秀琴;白光伟;沈航
5.一种面向多目标关联覆盖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优化调度算法 [J], 孙喜策;曹峰;王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智能卡和密码保护的WSN远程用户安全认证方案

基于智能卡和密码保护的WSN远程用户安全认证方案

基于智能卡和密码保护的WSN远程用户安全认证方案
刘丽萍
【期刊名称】《电信科学》
【年(卷),期】2015(031)012
【摘要】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用户远程安全认证问题,分析现有方案的不足,提出一种新颖的基于智能卡的WSN远程用户认证方案.通过用户、网关节点和传感器节点之间的相互认证来验证用户和节点的合法性,并结合动态身份标识来抵抗假冒攻击、智能卡被盗攻击、服务拒绝攻击、字典攻击和重放攻击.同时对用户信息进行匿名保护,且用户能够任意修改密码.性能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案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且具有较小的计算开销.
【总页数】6页(P99-104)
【作者】刘丽萍
【作者单位】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贵阳550008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基于双线性对和智能卡的远程用户认证方案 [J], 文小华;王相金;沈忠华
2.基于相互认证和密钥协商机制的智能卡远程安全认证方案 [J], 任晓芳;陈卫东;李桂珍
3.增强的基于生物密钥智能卡远程身份认证方案 [J], 徐钦桂;黄培灿;杨桃栏
4.基于相互认证和3DES加密的智能卡远程支付系统认证方案 [J], 莫淦清;王国华
5.基于智能卡和可撤除2DPalmPhasor码的远程用户身份认证方案 [J], 张家树;白平;张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一种基于正方形的概率转发算法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一种基于正方形的概率转发算法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一种基于正方形的概率转发算法
刘萍;李双群
【期刊名称】《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1(39)6
【摘要】提出了一个数学模型,中间节点只要计算出自己与端节点所形成的夹角与预定阀值的差值,就可以以概率p决定是否转发数据,从而计算出受影响节点的总数.该模型并不需要节点之间的相互协作,因此可以极大地降低硬件成本,拓宽应用范围,并且减少节点获得和维护邻居信息的开销,具有较好的健壮性与能量有效性.
【总页数】5页(P140-144)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能量;数据传输;概率转发
【作者】刘萍;李双群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网络中心;河南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3.01
【相关文献】
1.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一种基于三边测量法和质心算法的节点定位算法 [J], 高雷;郑相全;张鸿
2.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一种基于标号的贪婪转发算法 [J], 侯贵升;吴晓蓓;黄成;徐志良
3.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一种基于栅格划分的概率定位算法 [J], 蒋文涛;李连;孙利民
4.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一种基于能效的入侵检测算法-3N算法研究 [J], 王骐;王殊;孟中楼
5.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路由算法研究 [J], 王芳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2卷 第4期 2009年4月 天 津 大 学 学 报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V ol.42 No.4 Apr. 2009收稿日期:2008-04-16;修回日期:2008-11-05.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资助项目(20080056105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0434030,60773181);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资助项目(2006AA01Z218). 作者简介:刘丽萍(1979— ),女,博士,讲师. 通讯作者:刘丽萍,lipingliu@tju .edu .cn.无线传感器网络多重覆盖算法刘丽萍1,李桂丹1,王 智2,孙雨耕1(1. 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天津 300072;2. 浙江大学工业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杭州 310027) 摘 要:针对区域覆盖中存在多个不同覆盖质量需求的目标覆盖的混合覆盖问题,提出了一种满足多个目标不同覆盖质量需求且兼顾区域覆盖的多重覆盖算法(WMCA ).该算法在覆盖有效的虚拟力算法(CEVFA )的基础上,假设被监测目标对节点有引力作用,建立了节点和被监测目标之间的联系,打破了传统的目标覆盖中指定节点覆盖特定目标的局限性;同时,弥补了现有以VFA 为主的区域覆盖方法中,仅能提供区域覆盖或者目标覆盖而没有将二者综合考虑的不足.不同节点密度下的仿真结果表明:WMCA 在满足特殊热点目标监测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兼顾了网络的区域覆盖质量;相对于随机部署,其平均覆盖质量提高达15.99%,有效地利用了网络资源. 关键词:多重覆盖;混合覆盖;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质量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493-2137(2009)04-0309-07A Weighted Multiple Coverage Algorithm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LIU Li-ping 1,LI Gui-dan 1,WANG Zhi 2,SUN Yu-geng 1(1. 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China ;2. National Laboratory of Industrial Control Technology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China)Abstract :In view of different point coverage requirements in the area coverage ,a weighted multiple coverage algo-rithm (WMCA )was proposed in the paper ,which can provide different qualities of coverage for different points of inter-est (POI )while satisfying the area coverage. Based on the coverage efficient virtual force algorithm (CEVFA ),supposing POI had attractive force on sensor nodes ,WMCA establish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nsor nodes and POI. It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coverage algorithms in which given sensor nodes cover special POI. The current coverage algorithms represented by VFA can only provide area coverage or point coverage. However ,considering trade-off between quality of coverage and energy cost ,both qualities of point coverage and quality of area coverage are given attention to in WMCA.Simulation results under different sensor densities were presented to demon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approach.While satisfying special POI coverage requirement ,WMCA can also provide the maximum coverage for the area. Comparing with random deployment ,WMCA can improve the average coverage quality by 15.99%,so network resource can be effec-tively used.Keywords :weighted multiple coverage ;mixed coverag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quality of coverage网络覆盖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中的基本问题,是指通过网络中传感器节点的空间位置分布实现对被监测区域或目标对象物理信息的感知,从根本上反映了网络对物理世界的感知能力[1].节点的空间位置分布直接影响着网络的感知质量.网络中传感器节点的感知能力有限,往往需要多节点的合作才能完成对物理世界的信息采集.同时,网络节点的电源、通信和计算能力有限,一般不能更换.因此,网络节点的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网络的性能和使用 寿命.笔者针对区域覆盖中存在多个不同覆盖质量需求的目标覆盖的混合覆盖问题进行了研究,考虑不同·312·天津大学学报第42卷 第4期被监测目标不同覆盖质量需求的特性,建立了传感器节点和被监测目标间的联系,提出了适应多个被监测目标不同覆盖质量要求的多重覆盖算法(weighted multiple coverage algorithm,WMCA).WMCA打破了传统的目标覆盖中指定节点覆盖特定目标的局限性;同时弥补了现有以虚拟算法(virtual force algo-rithm,VFA)为主的区域覆盖方法中,仅提供区域覆盖或者目标覆盖而不能将二者综合考虑的不足.该算法在保证区域覆盖的同时,满足了不同目标不同覆盖质量的需求;兼顾了网络覆盖质量和网络资源的优化.1 相关工作1.1网络覆盖网络覆盖按照覆盖目标可将具体的应用分为:目标(点)覆盖、栅栏(线)覆盖和区域(面)覆盖[2].目标(点)覆盖是指对WSNs被监测区域中位置确定的目标进行数据采集和监测,这类覆盖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随机分布节点的调度,覆盖一些位置已知的离散点的集合.经典的画廊问题[3]就属于目标覆盖问题.栅栏覆盖是指当某个目标沿一定的路线穿越区域时,网络能够全程覆盖移动目标.这类问题考察了目标穿越传感器网络时被检测的情况,反映了给定网络所能提供的传感和监视能力.栅栏覆盖问题和点覆盖问题的区别在于覆盖的目标位置不是确定的.根据研究角度的不同,栅栏覆盖又可以分为“最坏与最佳情况覆盖”和“暴露穿越”两种类型.“最坏与最佳情况覆盖”问题中,最坏情况是指考察所有穿越路径中不被网络传感器节点检测的概率最小情况;对应的最佳情况是指考察所有穿越路径中被网络传感器节点发现的概率最大情况.文献[4]最早用V oronoi 图和Delaunay三角测量技术研究了传感器网络中“最坏与最佳情况覆盖”问题.与单纯考虑传感器节点距离的“最坏与最佳情况覆盖”不同,“暴露穿越”同时考虑了“目标暴露(target exposure)”的时间因素和传感器节点对于目标的“感应强度”因素.这种覆盖模型更为符合实际环境中运动目标由于穿越无线传感器网络区域的时间增加而导致“感应强度”累加值增大的情况.文献[5-7]考察了这类问题.区域覆盖要求工作节点的传感范围完全覆盖整个区域,即区域中的任意一点能够至少被一个工作节点覆盖.在区域覆盖问题中,最基本的研究理念是希望网络区域中的每个点均被传感器覆盖,完全覆盖作为最优覆盖状态而被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在网络覆盖中,通过节点工作状态的调节优化网络的能量消耗,从而延长网络使用寿命也是网络覆盖研究的重要内容[8-10].在现有的网络覆盖研究中,对于目标覆盖的覆盖算法仅限于监测到目标而已,并没有满足应用中目标更高的覆盖质量要求,如不同被监测目标对于覆盖质量的要求不同.文献[1]为解决节点不能完全覆盖被监测目标的问题,提出了(,kε)模型,当单个节点不能完成目标的监测时,用k个漏检率低于ε的节点完成单目标的监测.Huang等[11]在较强监测能力和较高容错率的情况下,提出了k重覆盖的多项式时间算法,但该算法是对某个区域的k重覆盖.两种算法只解决了单个被监测目标或单个区域的多重覆盖,并没有提供解决被监测区域中多个不同覆盖质量要求的被监测目标的覆盖方法.本文中提出的WMCA的应用对象为区域覆盖和多个不同覆盖质量要求的热点目标覆盖相结合的混合覆盖,在满足区域覆盖的基础上,满足了多热点目标不同的覆盖质量要求.1.2虚拟力算法在节点可移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区域覆盖中,随机部署节点分布的不确定性,难以满足区域覆盖的要求.利用移动节点的可移动性,做小范围的调整,可以改善网络的覆盖质量,但是节点的移动无疑增加了能量的消耗.因此,节点位置调整是影响网络覆盖质量和能量消耗的关键,目前普遍采用虚拟力算法解决这类问题.假设节点为势场中的粒子,彼此之间存在力的作用.节点间可以有引力的作用,也可以有斥力的作用.当两节点间距离很近时,节点间表现为斥力,在斥力的作用下两节点相互远离;当两节点间的距离很远时,节点间的力表现为引力,在引力的作用下两节点相互靠近.按照一定的规则设定节点间力的作用和距离之间的关系,计算出节点所受的合力,在合力作用下移动节点,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节点的过分密集或者稀疏.在整个网络中,某个节点所受的力为所有节点对其力的作用的合力(矢量),该节点在合力的作用下移动到合适的位置,使整个监测区域的节点分布比较均匀,完成良好的部署.文献[12]将虚拟力方法引入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覆盖优化问题中,提出了VFA,该算法是目前解决此类问题的代表性方法.该算法由于没有考虑边界的影响,会出现节点移动到被监测区域外的情况,造成资源的浪费,这一点在大规模的网络应用中的弊端不是很明显,但是在小2008年4月刘丽萍等:无线传感器网络多重覆盖算法 ·311·规模的网络覆盖中,由于节点的数目少,有的甚至不能完全覆盖被监测区域的,从而导致网络的覆盖能力降低甚至不能完成覆盖任务.另外,算法中没有限制节点的无效移动,这对于能量有限的网络来讲是一个很大的缺陷.最后,VFA没有对直接影响算法性能的最佳节点距离做出具体的表述.文献[13]用虚拟力的概念解决了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限制覆盖问题,但算法使用的前提是每个传感器至少需要具有k个邻居传感器节点,这无疑对网络覆盖本身增加了限制.网络区域覆盖中网络的覆盖效率直接反映节点的利用率.以最大化网络的覆盖效率为目的,文献[14-15]在理论上分析了理想状态下最大覆盖效率的节点分布,并推导了节点的最佳距离.在现有虚拟力算法的基础上,考虑边界的影响,消除节点的无效移动,设计了覆盖有效的虚拟力算法(coverage efficient VFA,CEVFA). 仿真结果表明,在节点可移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区域覆盖中,该算法在覆盖程度、覆盖效率和节点平均移动距离等指标上均优于原有的VFA,有效地利用了网络资源,获得了很好的覆盖效果.2 目标多重覆盖算法在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行信息采集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对被监测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中的某些热点位置进行多重覆盖,以获得更准确全面的信息.但是从能量消耗的角度看,并不希望整个ROI被多重覆盖.在保证整个ROI覆盖质量的基础上,让其中的热点位置处于需求的覆盖重数下,其他节点保持原来的覆盖重数,可以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满足应用的覆盖需求.本文中在CEVFA算法的基础上,做如下假设.(1)传感器节点预知其余节点的位置信息,并能够计算两者之间的距离.(2)传感器节点预知被监测热点的位置信息,并能够计算两者之间的距离.(3)当被监测热点没有达到覆盖要求时,被监测热点对周围传感器节点有引力作用.(4)当节点与被监测热点之间的距离超过两倍节点感知半径时,出于移动能量消耗的考虑,被监测热点对传感器节点的引力为零.传感器节点在力的作用下调整原有的覆盖,完成对热点位置的多重覆盖,同时最大效率地兼顾区域覆盖.这一算法在保证区域完整监测的情况下,能够满足对特殊关注的热点位置的多重覆盖要求.在目前的网络覆盖研究中,只有文献[11]在理论上提及目标多重覆盖,但是没有提出具体的算法.WMCA是为有效解决区域中特殊目标多重覆盖的问题而提出的一个节点部署算法.2.1 覆盖重数如果ROI内的某个热点(point of interest,POI)A 在n个节点的覆盖范围内,则称该点为n重覆盖.POI的位置坐标为(,A Ax y),传感器节点iS的坐标为(,i ix y),用W,AC表示A点被覆盖的重数,其表达式为W,A w,1nAiiC c==∑,w,,1A i iAiA i id rcd r⎧⎪=⎨⎪⎩≤>(1)式中:,A id为P O I A到节点iS的距离,,A id=ir为节点iS的感知半径.2.2 WMCA节点受力分析算法中,传感器节点的受力包括节点间力的作用和被监测热点对节点的引力作用两部分,节点受力分析如图1所示.节点间的受力利用文献[14]的计算方法.对于网络中的i节点,以ijF表征传感器节点iS所受节点jS的虚拟力.ijF为矢量,其表达式为a th ththr th(),/,ij ij ijij ijij ij ijd d d dd dd d dωαωα⎧−>⎪==⎨⎪+π⎩F<(2)式中:ijd为传感器节点iS和jS之间的欧氏距离;thd为这两个节点之间的最佳距离;ijα为从iS到jS的向量的角度;aω和rω为虚拟力系数.图1节点受力分析示意Fig.1Sketch of node force analysis算法中POI k对周围节点的力的作用的表达式为() 20 2ikik ik ikikd rd r r d rd rω⎧⎪=−⎨⎪⎩F<≤≤>(3)式中:ikd为节点iS到POI k的距离;ω为虚拟力系·312· 天 津 大 学 学 报 第42卷 第4期数. 出于节点移动能量代价方面的考虑,当节点与POI 间的距离大于2倍感知半径时,POI 对节点的作用力为零.以i F 表征传感器节点i S 所受虚拟力的合力,则i F 的方向由i S 所受各虚拟力的矢量和的方向决定.i F 的计算式为 1,1,nmi ij ik j j ik k i=≠=≠=+∑∑F F F (4)式中:n 为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的个数;m 为被监测区域中POI 的个数. 2.3 WMCA目标多重覆盖方法WMCA 是针对在ROI 中需要对个别POI 进行多重覆盖提出的一种覆盖方法,在优先满足POI 覆盖要求的基础上对ROI 区域进行覆盖优化.在算法每个循环的开始,网络判断POI 是否满足覆盖需求.如果POI 的覆盖满足覆盖需求,则POI 不对传感器节点有力的作用,传感器节点利用CEVFA 进行区域覆盖优化.否则,网络计算POI 需要补充的覆盖重数A C ,并选择离POI 最近的A C 个节点,依照式(3)计算POI 对A C 个节点的引力,并利用式(4)计算A C 个节点的受力情况.根据网络内部节点的受力分析,完成覆盖优化.WMCA 的伪代码如下.//Procedure WMCACalculate area coverage degree If(the area is fully covered) return ; EndIf(POIs coverage is satisfied) for (all sensors)using CEVFA ; end Elsecalculate the number of sensors for each POI select the sensors covering the POIcalculate the force POI acting on the sensors calculate the force along the sensors for (all sensors)using CEVFA ; end End3 WMCA 仿真与性能评价为研究WMCA 的性能,分别对节点数目不能完全覆盖ROI 、基本完全覆盖ROI 和冗余覆盖ROI 3种情况进行讨论.假设被监测区域为2020×的正方形区域,在ROI 中随机分布着POI1、POI2、POI3三个热点,分别需要3、2、3重覆盖,节点的感知半径3r =,考虑文献[14]中完全覆盖的方式,在理论上可以完全覆盖这个监测区域的最小节点数目为18个,但是3个POI 都需要多重覆盖,因此基本覆盖整个区域的节点数目为25~30个.本文中对节点数目分别为20、30、40 3种情况下的WMCA 进行了仿真和性能分析. 通过仿真统计了不同节点数目下网络的覆盖程度和覆盖效率;考虑到程序的循环次数对算法性能和能量消耗的影响,统计了不同循环次数下WMCA 的性能. 3.1 不同节点密度下的算法效果 3.1.1 节点部分覆盖被监测区域图2是随机散播的20个传感器节点的分布图,3个POI 分布在ROI 区域.POI1、POI2和POI3分别被2、3、2重覆盖,网络对于整个区域的覆盖程度为74.7%.使用WMCA 算法后,ROI 的节点分布如图3所示,POI1、POI2和POI3分别被3、2、3重覆盖,满足覆盖要求,而且节点对ROI 的覆盖程度提高到89.9%.在满足POI 多重覆盖的基础上,其余节点在ROI 的分布也比较均匀.使用算法后,在POI3处的节点仍然较为密集,随着算法循环次数的增加节点分布效果会更好.图2 20个传感器节点的随机分布情况 Fig.2 Random distribution of 20 sensors图3 使用WMCA 后20个传感器节点的分布Fig.3 Distribution of 20 sensors with WMCA3.1.2 节点基本覆盖被监测区域为了考察节点相对密集的情况下WMCA 的应2008年4月刘丽萍等:无线传感器网络多重覆盖算法 ·313·用情况,在20×20的正方形区域部署30个传感器节点,热点POI1、POI2和POI3分别被0、2、3重覆盖,分布在ROI内,如图4所示.在传感器节点的随机部署中,节点分布不均匀,在左上方存在面积较大的没有传感器覆盖的区域,但是由于传感器节点的数目相对较多,随机部署的节点对ROI的覆盖程度也已经达到83.3%.使用WMCA后(见图5),基本改善了ROI传感器节点分布不均匀的状况,而且3个热点POI均达到覆盖要求,区域的覆盖效率达到97.6%.图430个传感器节点的随机分布情况Fig.4Random distribution of 30 sensors图5使用WMCA 后30个传感器节点的分布Fig.5Distribution of 30 sensors with WMCA3.1.3节点冗余覆盖被监测区域一般情况下,冗余节点越多,覆盖的效果就越好.为了获得节点高度冗余时WMCA的性能,对节点密集的布置40个传感器节点的情况进行了仿真,随机部署和使用WMCA后的节点分布如图6所示.随机部署的节点虽然没有完全覆盖ROI,但覆盖程度已经达到90.8%,热点POI1、POI2、POI3分别被4、1、1重覆盖,POI2、POI3没有达到覆盖要求.使用WMCA后节点分布如图7所示,热点POI1、POI2、POI3分别被3、2、3重覆盖,网络对整个区域的覆盖程度达到了99.9%,接近完全覆盖.在仿真过程中,使用WMCA后,可能会出现原来被节点覆盖的区域不再被覆盖、原来没有被覆盖的区域被多重覆盖等现象,这是整体优化的结果.前者一般在节点的数目不充足或者算法循环次数较少的情况下发生,随着节点数目的增加和循环次数的增多,这种现象会减少甚至消除.后者随着算法迭代次数的增加,区域内的节点分布也会趋向均匀化.图640个传感器节点的随机分布情况Fig.6Random distribution of 40 sensors图7使用WMCA后40个传感器节点的分布Fig.7Distribution of 40 sensors with WMCA3.2 不同节点密度下WMCA的覆盖质量统计笔者对该应用场景进行了100次仿真,通过统计分析获得了WMCA性能和节点数量之间的关系,节点数目选取范围是15~50.利用文献[14]覆盖效率和覆盖程度作为评判标准,覆盖程度反映了被监测区域的覆盖质量,覆盖效率反映了网络资源的利用情况,覆盖效率越高说明网络资源的利用率越高.图8表明,在该区域内部署的节点数目越多,对区域的覆盖程度就越高.任意的节点密度下,WMCA在兼顾被监测热点多重覆盖的前提下,对整个区域的覆盖程度高于随机部署.图9表明,不管是随机部署还是·312·天津大学学报第42卷 第4期WMCA的部署方案,随着节点数目的增加,冗余节点增多,覆盖效率都会下降.在任意的节点密度下,WMCA在兼顾热点多重覆盖的前提下,对网络资源的利用率高于随机部署.但是,使用WMCA后相对于随机部署的网络覆盖效率和覆盖程度提高的比例,随该区域内节点密度的增大呈相同的下降趋势.当该区域内节点数目在15~23时,覆盖质量提高的平均比例为26.42%;当该区域内节点数目在23~33时,覆盖质量提高的平均比例为19.50%;当该区域内节点数目在33~50时,覆盖质量提高的平均比例为9.09%.当随机部署的节点基本可以覆盖该区域后,随着冗余节点的增多,网络对该区域的覆盖质量相应提高,进而导致使用WMCA后相对于随机部署的网络覆盖质量提高比例下降.但是对该区域内分布15~50个传感器节点使用WMCA的统计效果显示,相对于该区域随机部署的网络,使用WMCA后网络的覆盖质量平均提高达15.99%.图8WMCA在不同节点密度下的覆盖程度Fig.8Coverage degree of WMCA vs sensor densities图9WMCA在不同节点密度下的覆盖效率Fig.9Coverage efficiency of WMCA vs sensor densities 3.3 不同循环次数下的WMCA性能算法运行过程中,虚拟力参数的选取和程序的循环次数都会影响算法的性能.一般来讲,程序的循环次数越多,对区域的覆盖越均匀.图10对同一区域内部署30个节点的情况进行了统计仿真.结果显示,循环次数在10~35时效果比较好,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网络的覆盖质量有些波动,但基本趋于稳定,覆盖质量的微小降低和虚拟力参数的选取有关.在本文的仿真中,考虑到计算量和能量的因素,仿真循环次数选择10,是该组虚拟力参数下效果较好的区间.图10WMCA性能随程序循环次数的变化Fig.10WMCA performance vs WMCA loops4 结 语针对区域覆盖中多个被监测目标不同覆盖需求的情况,提出了WMCA;在满足区域覆盖的基础上,满足了多个被监测目标不同的覆盖质量要求.该算法打破了传统的目标覆盖中特定设备覆盖指定目标的局限性;同时,弥补了现有以VFA为主的目标覆盖方法中,仅提供区域覆盖或者目标覆盖而没有将二者综合考虑的不足.仿真结果表明,WMCA在满足网络覆盖质量的同时,有效节约了网络资源;相对于随机部署的网络,在仿真区域内分布15~50个节点的统计结果显示,WMCA算法将覆盖效果平均提高了15.99%.参考文献:[1]Wang Bang. A Survey on Coverage Problems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R]. ECE Technical Report,ECE Dept,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2006.[2]任 彦,张思东,张宏科.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覆盖控制理论与算法[J]. 软件学报,2006,17(3):422-433.Ren Yan,Zhang Sidong,Zhang Hongke. Theories and al-gorithms of coverage control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 Journal of Software,2006,17(3):422-433(inChinese).[3]O'Rourke J. Art Gallery Theorem and Algorithm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4]Meguerdichian S,Koushanfar F,Potkonjak M,et al. Cov-erage problems in wireless ad-hoc sensor networks[C]//IEEE INFOCOM 2001,Proceedings of Twentieth AnnualJoint Conference of the IEEE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s Societies. Anchorage, AK, USA, 2001(3):1380-2008年4月刘丽萍等:无线传感器网络多重覆盖算法 ·315·1387.[5]Meguerdichian S,Koushanfar F,Qu G,et al. Exposure in wireless ad-hoc sensor networks[C]//Proceedings of the7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MobiCom' 01). Rome,2001:139-150.[6]Meguerdichian S,Slijepcevic S,Karayan V,et al. Local-ized algorithms in wireless ad-hoc networks:Locationdiscovery and sensor exposure [C]// ACM InternationalSymposium on Mobile Ad Hoc Networking and Comput-ing(MobiHoc). Long Beach,CA,United States,2001:106-116.[7]Veltri G,Huang Q,Qu G,et al. Minimal and maximal exposure path algorithms for wireless embedded sensornetworks [C]// SenSys'03:Proceedings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mbedded Networked Sensor Sys-tems. Los Angeles,CA,United States,2003:40-50. [8]Cardei M,Du D. Improving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lifetime through power aware organization [J]. WirelessNetworks,2005,11(3):333-340.[9]Zhang H,Hou J. On deriving the upper bound of -αlife-time for large sensor networks [C]//ACM InternationalSymposium on Mobile Ad Hoc Networking and Comput-ing(MobiHoc). Tokyo,Japan,2004:121-132.[10]Kumar S,Lai T H,Balogh J. On k-coverage in a mostly sleeping sensor network [C]// MobiCom 2004:Proceed-ings of the 10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Philadelphia,PA,UnitedStates,2004:114-158.[11]Huang C F,Tseng Y C. The coverage problem in a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C]//WSNA03. San Diego,CA,United States,2003:115-121.[12]Zou Y,Chakrabarty K. Sensor deployment and target localization based on virtual forces[C]// IEEE INFO-COM 2003,Proceedings of Twenty-Second Annual JointConference of the IEEE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sSocieties. San Francisco,CA,USA,2003:1293-1303. [13]Poduri S,Sukhatme G S. Constrained coverage for mo-bile sensor networks[C]//2004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New Orleans,LA,USA,2004:165-171.[14]曹 锋,刘丽萍,王 智. 能量有效的无线移动传感器网络部署[J]. 信息与控制,2006,35(2):147-154.Cao Feng,Liu Liping,Wang Zhi. A new energy-efficiencyWSN deployment algorithm[J]. Information andControl,2006,35(2):147-154(in Chinese).[15]刘丽萍.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能覆盖[D]. 杭州:浙江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06.Liu Liping. Energy-Efficient Coverage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D]. Hangzhou:College of InformationScience and Engineering, Zhejiang University,2006(inChines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