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的经济内涵综述
我国财政体制理论演化综述
本文 按时间 序对我国财政 顺 理论
的变化进行综述, 出我国财政体 制理论形成 突
的特殊性, 重点归纳西方财政联 邦主义对我 国
“ 分税制” 制理论产生的影响。 体 关键词: 国家分配论 ; 财政体制“ 则论 ” 原 ;
我国 财政体韦理论演化综述 U
口文 /丁兆君
公共财政体制 ; 理论综述 中图分类号:8 文献标识码: F1 A 由于各种历史 因素和现实因素 , 中国的 新 建立和 发展 一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并选择 际上是规定 了计划 经济时期财政体 制的基本 想的模式”文溶沧 ,97 (0 18) 时的理论界 已经 此 了以国家为 决策主体 的计划经济体制, 即国家 原则, 即在不否定计划经济的前提下财政管理 受西方财政理论的影响, 提出按税种划分财政 掌握 了几乎全部的权力资源 , 也正是在这种 经 体制的适度分权, 而计划经济下的这种分权只 收入的分级财政体制的客观必然性, 利改 即“ 济基础之上 , 了与其相适应的中国特有 的 是行政性分权 ( 形成 吴敬琏,04 。16 年 出版的 税后, 20) 94 企业只按规定的税种和税率向国家缴纳 “ 国家分配论 ”以及在这一理论影响下的财政 《 , 财政学》 及《 以 中国财政管理体制问题》 许飞 税金, ( 不再按隶属关系向各级主管部门上缴利 体制“ 原则论 ” 。改革开放后 , 经济体制发生转 青、 冯羡云,94对我 国的财政体制问题 开展 润 , 必然使 中央与地方之 间的财政收入划 16) 这就 变, 西方的公共财政理 论对 我国的财政理论产 了~定的研究。在这两本专著 中, 分别论述 了 分 向划分税收的方 向转化 ”马 国强、吴旭东 , ( 生了很大的影响, 财政学者借鉴财政联邦制对 财政体制 的概 念、 体制建立 的原则、 收支划 分 1 8 ) 95 。 我国财政体 制存在 的问题 也提出 了相应 的解 的方法以及我国民族地区财政体制问题等, 并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 我国财政理论界 决办法 , 实践中, 但 财政体 制的“ 原则论 ” 并没 对财政体制建 立的 “ 统一领 导、 分级管 理” 原 客观分析了“ 包干制 ” 的弊端。贾康认为, 财政 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 由于‘ ‘ 国家分配论 ’ 究 则取得 了一致。 研 许飞青还对 中央与地方集分权 包干制束缚了企业活力的发挥, 强化了地方封 的主 要是关于财政 本质这一财政 学最基本 的 的数量界限进行了分析,提出了 “ 支出三七 锁、 地方分割的“ 诸侯经济” 倾向, 客观上助长
我国公共财政支出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公共财政支出问题研究综述摘要公共财政支出作为国民经济的核心之一,对国家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对我国公共财政支出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综述,其中重点探讨了财政收支失衡、资金管理不规范、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所导致的后果以及应对措施。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和分析,为解决公共财政支出问题提供借鉴和启示。
财政收支失衡近年来,我国公共财政支出一直保持较快增长,但财政收支状况却面临严重挑战。
数据显示,我国年度预算收入和支出相差较大,导致财政收支失衡的问题日益突出。
少数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等较为贫困的地区面临的财政困难尤为明显。
解决财政收支失衡问题的关键在于积极推进地方财税改革,合理调整中央和地方财政划分,逐步实现地方政府自我财政管理,同时鼓励地方政府积极开展创新性的融资模式,如PPP、债券等方式,增加地方收入,提高地方资金利用效率。
资金管理不规范我国公共财政支出体系中,资金管理不规范是一大问题。
各级政府单位长期存在着资金乱用、资金浪费等问题。
一些公共项目建设效益较低,甚至存在恶意使用资金的情况,严重浪费纳税人贡献。
针对资金管理不规范问题,对于相关单位的监视和审核应加强力度,对于违规行为要严格执法,以震慑违法者,保障公共财政资金合理利用。
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结构长期以来存在一定的问题,重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支出偏多,而对于人力资源、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支出相对较少,导致公共财政资源配置不合理。
解决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问题,需要加强对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投入,推动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支出结构,使公共财政支出更加符合人们的需求。
结论以上综述详细探讨了我国公共财政支出面临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在加强地方财税改革、加强监管审核、保障公共财政资金合理利用等方面,政府部门均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投入,为我国公共财政支出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保障,同时也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加坚实的基础。
课程综述定稿(王玉霞)
《公共行政学》课程综述目录内容摘要…………………………………………………………1页正文一、《公共行政学》的主要内容………………………………2页二、《公共行政学》课程的基本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4页三、学习《公共行政学》的体会………………………………7页参考文献…………………………………………………………9页内容摘要公共行政学,在我国也称为行政管理学或是行政学,是一门研究公共行政组织及其对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的科学。
公共行政学这门课程是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文化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
学习公共行政学能够让我们提高国家各级行机构的效率和能量,使国家的行政活动走向科学、规范、民主与法制。
当前,要优化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运作方式和工作流程,全面建立高效政务服务体系,我们绝不能忽视行政效率与道德的密切关系,应当深刻认识影响当代行政效率的道德归因,并努力探索改善行政道德环境的途径。
使我国的行政道德环境越来越好,有利于各个部门工作的顺利开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我了解公共行政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系统地把握公共行政学的主要内容,了解该课程最新、最前沿的知识,从而为行管专业的其它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公共行政学》课程综述一、《公共行政学》的主要内容公共行政学第一章讲述了公共行政的含义。
公共行政就是政府行政,具有公共性.政治性.法制性.民主性.公平性.和高效性的特点。
第二章主要介绍行政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公共行政的各种内外部因素的总和。
它具有复杂性、约束性、多样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
行政环境与公共行政的关系是辨证的关系,公共行政必须适应行政环境,行政环境制约、决定公共行政;公共行政对行政环境有改造作用。
虽然一般行政环境即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环境对公共行政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具体环境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组织环境组织文化对公共组织形成团体凝聚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章介绍政府职能的含义.特点和类型。
全面系统推进现代公共财政政策体系建设——河北省财政厅中青年财政理论研讨会专题论坛综述
政体 制集 中体 现 了财政 政府 间 权责 分配 的 政治 性特 征 ,强 调 政治 上 的
“ 一 和 稳定 ” 统 :财 政 管 理 机 制 要 遵 循 现 代 管 理 要 求 ,强 调 “ 全 和 效 安
金整 合机 制 , 动 审批 权 限下 放 , 推 将
权 利 和 责 任 落 实 到 县 , 为 基 层 整 合 创 造 条 件 。 要 创 新 财 政 支 农 资 金 使 用 机制 , 分 发挥 农 民的主体 作 用 , 充 采 取 民 办 公 助 、 以 奖 代 补 、 先 建 后
行 、 价 、 馈 、 整 直 至 取 消 的 动 评 反 调
态循 环体 系。
P B I X E D U E N R C R ME T 1 U L E P N I R DP0 U E N C T A 3
 ̄I A , n n
.
L Tm Z} 衄 I 专题论坛
社 会 发 展 需 要 密 切 关 联 ,具 有 特 定 的 政 治 经 济 目标 ,体 现 政 府 的 施 政 理 念 和 价 值 判 断 ,作 为 财 政 职 能 发 挥 载体 , 调 “ 活和 实效 ” 强 灵 。三 者 相 伸 , 期 介 入 , 强 政 策 制 定 的 发 言 前 增 权 。在 政 策 评 价 上 , 采 用 不 同 的 标 要 准 和 方式 进行 分析评 价 ,不能一 刀 切 , 特 别 注 意 政 策 落 实 效 果 , 听 要 多 取 一 线单 位 和 群 众 的反 应 和 评 价 。 在 财 政 政 策 整 合 上 ,要 充 分 发 挥 财 政 职 能 作 用 , 对 各 类 财 政 政 策 进 行
要 及 时 评 估 总 结 。 四 是 建 立 财 政 政
学术界有关公共财政理论研究的观点综述
国家 或 政 府 为 市场 提 供 公 共 服务 的分 配 活 动或
经 济 活动 , 是与 市场 经济 相适 应 的一 种 财 政类 它 型或模 式 。 它包 括 以下 两个 基本 要点 : 1它是 具 () 有“ 公共 ” 质 的 国家财 政或 政 府财 政 , 性 而财 政 的 “ 共性 ” 公 的具体 体现 , 就是 “ 市 场提 供 公 共 服 为 务 ”( ) ; 2 它是 财 政 的一种类 型 或模 式 。 第 三 种 观 点认 为 , 谓 公共 财 政 . 是政 府 所 就
第 一 种观点 认 为 , 市场经 济 就要 搞公 共财 搞 政。 综观世 界 上实 行市场 经济 制 度 国家 的财政运 行机 制 , 管形式 各 异 , 尽 侧重 点 多样 , 但其 基 本 的 模式 是相 似的 。这 就是 , 以满 足社 会的 公共 需要
效 率创 造 必要 的外部 条件 ,保 障市 场 的顺 畅 运 行。 其侧 重 点 在于整 个社 会 资源 配置 效率 。 而 , 因
国从 计 划经 济体 制逐 步 转到 了构建 市 场经 济 体 制上来 , 就决定 了我 国的财 政 必须 相应 地从 原 这 有 的计 划 型模式 , 到 市场型 模式 即公共 财政 上 转
来。 这样 , 建立公共财政 , 就不仅仅是财政模式 的
变革 问题 , 而且它 反过来 直 接引起 我 国政 府行 为
自身掌握 的 资源 的配置效 率 , 两者 的耦合 达 到 使
优化 整 个社 会 资源配 置的效 果 。 就要 求 财政要 这
着 眼于全 局 、 立足 于宏 观来做 好 自身的1 作 :
关于公共财政的理论观点综述
关于公共财政的理论观点综述【摘要】本文主要围绕公共财政的理论观点展开综述。
引言部分概述了公共财政的概念和研究意义。
在依次探讨了公共财政的基本理论观点、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公共负债和财政平衡等内容。
结论部分强调了公共财政理论观点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对公共财政理论观点的综合分析和讨论,有助于加深对公共财政制度运行规律的认识,为公共财政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公共财政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等方面的关系,以促进公共财政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公共财政、理论观点、概述、研究意义、基本理论观点、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公共负债、财政平衡、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公共财政概述公共财政是指国家机构通过税收和开支来管理国家的财政活动的一种体制。
公共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公共财政的本质是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以公共利益为目标,通过税收、支出、借贷等手段进行资源配置和调节,实现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目的。
公共财政的运行涉及到国家的财政体制、财政政策和财政活动等方面,对国家整体经济状况和社会生活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公共财政已经成为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支柱,通过税收来收取国民的财富,并通过支出来满足国家和社会的公共需求,最终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公共财政概念的发展和实践在不断地完善和创新,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公共财政的概念和实践已经深入到各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领域,对于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财政活动和资源调配也逐渐趋于相互交融和互动,公共财政的理论和实践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1.2 研究意义公共财政是国家经济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其涉及到国家的财政收支、财政政策和财政制度等方面。
对公共财政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公共财政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国家经济运行规律的认识。
中国公共财政理论发展研究综述与评析
收稿日期:20ll一03—0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健全公共财政体系研究》(10AZD02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
与实践研究》(10BJY054) 作者简介:囝坤(1964一 ),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财政理论与货币政策;刘新波(1981一 ),
的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9 J。
从上文对“公共财政”概念的梳理可以看到,学者们所给出的各种定义不存在矛盾和冲突,只是强 调的重点不同。“市场经济”、“社会公共需要”、“分配”均是公共财政理论研究的关键词,是建设公共 财政的原因、目的和内容。在新近的文献中,我们越来越不容易找到对“公共财政”的直接定义,更多 的都是有关内涵、本质和特征的研究,而“公共财政”一词代表的则是复杂的“公共财政体系”。因此可
因此要把政府与市场关系这一问题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整个社会领域去解决。他提出政府一市场一社会的
三角模式,其中政府扮演着社会管理者角色,以公平为首要价值取向,从各个方面关注社会发展;市场 是作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以效率为首要价值取向,为社会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社会则是发展成 果的最终享受者,在这里以公民个人、第三部门、公共舆论主要代表和体现,既要对政府监督,也要对
首都摇I埤贸易太誊学报
2011年第3期
中国 公共财 政理论发展研究综述与评析
闫坤1,刘新波2,3
(1.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北京100736;2.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北京100142;3.云南财经大学财税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21) 摘要:本文在对相关研究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对于公共财政理论的新进展进行了梳理和评析,
夫定义的财政三大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这一观点也被中国大多数的学者所接受, 但对财政职能的定义依旧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 简单地说,财政职能是指政府活动对经济的各个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和变化,它是政府活动所固有的 经济功能,通常表现为政府“应当干什么”和“能干什么”。 李茂生认为财政职能的内涵是从社会剩余产品价值中征收一部分去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财政职能 的外延则包括:提供原生意义上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调节收入分配和实行社会保障;纠正外部负效应和 促进广义效率的提高;调节经济和促进经济发展汪71。楼继伟则根据实际工作的经验将财政职能概括为: 弥补市场缺陷,直接配置社会公共资源;总需求的调节;建立社会经济发展激励机制(正激励和负激 励);向社会提供财经行为规范;作为政府活动的公共账户,接受社会的监督ⅢJ。 基于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政府承担着经济体制创新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双重责任, 郭代模、杨舜峨归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财政职能包括社会公共资源的配置职能,社会总供求的调控职 能,效率与公平的协调职能,和谐社会环境的保障职能,以及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制度供给职能旧J。 何振一特别指出,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公共财政职能各有鲜明特点,中国公共财政的特殊职能表现为: 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职能,以及促进全体人民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职能㈣J。 关于财政职能的争论首先集中在马斯格雷夫定义的财政三大职能。杨灿明、李茂生认为资源配置职 能应当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在市场经济形态的社会中,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在配置资源,因此,资源配 置只是实现财政职能的中介或载体,而并不是财政职能本身。此外收入分配职能也是在进行资源配置, 所以不应该单独列出来,也只是实现财政职能的工具或载体。而且通常所说的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应
关于公共产品的文献综述
关于公共产品的文献综述摘要:公共产品,最早是由财政学者林达尔在1919年《公平税收》一文中提出的,后被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引用。
介绍关于公共产品的文献综述,对于我们的研究与学习意义重大。
关键词:公共产品;文献综述;个人看法中图分类号:F8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08-00-0收稿日期:2009-04-02公共产品,简称公共品,最早是由财政学者林达尔在1919年《公平税收》一文中提出的,后被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引用,再后被其他学科广泛使用。
人们对公共产品研究源于人们对公共性问题的研究。
最早对这一问题作出贡献的是大卫?休谟(Hume)。
而公共产品理论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直到19世纪80年代才出现。
奥、意的财政学者将边际效用理论用到财政领域,创立了较为系统的公共产品论。
而现代经济学家对公共产品研究起点以1954年和1955年保罗?萨缪尔森发表在《经济学与统计学评论》第36期和第37期上的《公共支出的纯理论》和《公共支出理论图解》为标志。
此后,马斯格雷夫、科斯、布坎南、阿特金森、斯蒂格利茨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公共产品进行分析,形成了公共产品理论。
本文将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公共产品的内涵以及外延,第二部分对定义进行简单的分类与谈谈个人的看法,第三部分则提出自己认同的公共产品的定义以及论述什么物品属于公共产品。
一、回顾各学者提出的公共产品定义1.早在1739年,大卫?休谟在《人性论》中探讨了超越一个人利益的公共性的事务的处理问题。
其关于公共产品的主要观点:一是分析的对象超越私人产品的范围,提出集体消费品;二是人类是为利益所支配的,人们最关心的是自己以及自己的亲人或有关系的人。
但是人类只有在遵守普遍的规则,维护社会正义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私人利益;三是列举公共草地积水的例子来说明公共利益与政府的关系。
他认为,对于由大家共同消费的物品单纯靠个人无法达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只有通过政府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财政学期末作业——当前热点财政问题综述
当前热点财政问题综述财政问题是国家不同发展时期的核心,体现了政府政策的选择和方向,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对国民经济发展及增长、增强居民社会保障、促进产业发展、缩小收入差距等起着重要作用。
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要聚力增效,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的公共性、普惠性,加大对三大攻坚战的支持,更多向创新驱动、“三农”、民生等领域倾斜。
今年的两会中就个税、房地产税、地方债、PPP、教育经费等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文将对四个公众特别关心的财政问题进行详细阐述分析。
一、个税改革在今年人大一次会议后,财政部副部长史耀斌指出此次个人所得税改革有两大内涵值得关注:第一个内涵是提高征点,对于怎么样提高起征点、提高到什么程度,要根据居民的基本生活消费水平的变化来确定,并且提出一个提高起征点的政策性建议。
第二个内涵,即增加了专项扣除,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首先选择的重点是子女教育、大病医疗等专项扣除,这也是老百姓最急需最关切的。
不过,具体专项扣除项目的规模和数目,会根据实际的情况来确定。
除此之外,这次个人所得税改革还要改革完善征税模式。
现在的个人所得税属于分类征收的模式,这次改革会将分类税制转化为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税制,一些劳动性所得,比如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等,首先作为综合所得合并起来,然后确定一个基本减除费用标准,再进行征税。
这样做,能够更好地体现税收公平、体现调节收入分配地作用。
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是历年全国两会最为敏感的税收问题,是很多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问题。
今年两会还没有召开,全国工商联就建议个税起征点从目前的3500元提升至7000元,并提高个人自行纳税申报起征点。
此后,董明珠代表又一次建议:个税起征点调整至一万。
许家印、丁磊等委员也纷纷就个税改革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两处提及个人所得税,“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增加子女教育、大病医疗等专项费用扣除,合理减负,鼓励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增加收入、迈向富裕”。
地方政府财政运行绩效综合评价:内涵、影响因素和指标体系——基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现代财政制度”
ACCOUNTING LEARNING01基金项目: 2021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苏省县级财政发展绩效管控灰色综合评价”(2021SJA1764);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财经发展专项“江苏街道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体系研究”(23SCB-057)地方政府财政运行绩效综合评价:内涵、影响因素和指标体系⸺ 基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现代财政制度”的分析张绍光 江苏财会职业学院 陈光辉 江苏省财政厅 章海浪 江苏财会职业学院摘要:地方政府财政运行绩效综合评价是预算绩效管理迈向深化阶段时出现的系统评价,一些省市的试点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土壤。
尽管社会各界对于地方政府财政运行绩效综合评价中的“谁来评、评什么、怎么评”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但离科学、可靠、合理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本文基本“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现代财政制度建设背景,通过对财政运行绩效综合评价内涵、影响因素的分析,强调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对财政运行的重要作用,阐明了财政运行绩效综合评价的基本框架。
在此框架下构建了绩效评价关键指标,并对标准设定、得分计算进行了探讨,提出以财政状况为基础构建乘数,对财政运行绩效进行评价的新方法。
本文的研究不仅是对以往类似研究的一种总结和突破,更是为地方政府机制设计提供了可行的方案和路径。
关键词:财政运行;绩效评价;五位一体;现代财政制度引言从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开始,我国预算绩效管理已经开展了近20年,并取得明显成效,预算绩效管理全方位格局初步成型,全过程链条基本贯通,全覆盖体系不断健全。
但政府预算绩效管理开展得不够充分,没有涉及深层次的政府预算,特别是财政运行层面。
目前仅有浙江、北京、山东等省陆续开展了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试点。
在理论研究上,对于财政运行的概念多数停留在财政稳定的范畴,缺乏系统化、理论化的研究,针对地方政府财政运行绩效评价的研究更少。
事实上,财政运行涉及面较广、综合性强,包括财政管理、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也受经济惯性、政治体制的影响与制约。
论述公共财政及其职能
论述公共财政及其职能
公共财政是指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要而进行的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发展的活动。
其职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资源配置职能:公共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是为了弥补市场失灵,由政府直接介入市场,通过自身的财政收支活动,主动干预资源流向,来提供满足公共需要的公共产品,最终实现全社会的最优效率状态。
一般来说,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支出和税收等财政手段进行资源配置。
2.收入分配职能:公共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在于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市场机制建立的分配格局,使之达到社会认为的“公平”和“公正”的分配格局。
公平分配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个层次。
3.经济稳定发展职能:公共财政的经济稳定发展职能是指政府运用财政政策,以实现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经济发展不仅仅意味着产出的增长,还包括随着产出增长而带来的产出与收入结构的良性变化。
总的来说,公共财政是一种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要而进行的经济活动,其职能涵盖了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发展等方面。
财政分权的原因研究综述
财政分权的必要性及原因研究综述摘要:财政分权问题早已成为公共经济学研究领域和政府决策部门的重大课题之一,受到广泛的关注,财政分权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也不断取得丰富成果。
本文将从财政分权的必要性为角度,梳理相关财政分权理论的文献综述,进一步的把握财政分权的原因,期望能够对财政分权理论有进一步的认识并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夯实基础。
关键词:财政分权理论必要性财政分权原因一、传统财政分权理论基本框架如果按新古典经济学的原理,中央政府能够完全根据居民的偏好、经济中的产品和服务总量以及资源禀赋供给公共品,从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一个国家就不可能出现多级政府,也就没有必要讨论财政分权。
但是,现实是地方政府不仅实实在在的存在,而且作用很大,基于此西方财政分权理论逐渐产生,传统的财政分权理论以蒂布特(Tiebout)1956年发表的《地方支出的纯理论》为标志,然后马斯格雷夫(Musgrave)、奥茨(Oates)等经济学家对此作出补充和发展。
传统财政分权理论对财政分权的合理性、必要性给出了一定的解释和说明,其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如何将各项财政职能及相应的财政工具在各级政府之间进行适当的分配,核心观点认为:如果将资源配置的权力更多地向地方政府倾斜,那么通过地方政府间的竞争,能够使地方政府更好地反映纳税人的偏好,从而加强对政府行为的预算约束,相当程度上改变中央政府在财政政策中存在的不倾听地方公民意见的状态。
(一)穆斯格雷夫(Musgvare)分权理论.穆斯格雷夫和RB.穆斯格雷夫从考察财政的三个主要职能:配置、分配与稳定出发,来分析中央与地方政府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他们根据公共产品受益范围的空间限度的性质,将财政结构划分为各级行政单位。
他们认为,公共产品的关键特征是具有受益范围的空间限度,它表现为一部分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是全国性的,如国防;另一部分的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是地方性的,如地方上的消防服务等。
公共部门的资源配置理论要求:公共部门必须提供公共产品,其所承担的公共产品的成本必须与相关收益区域居民是偏好相一致,是由该地区的居民通过纳税和交费进行支付。
当前公共财政学术研究观点综述
建 立 公 共 财 政 不 仅 是 财 政 模 式 的转 变 问 场 提 供 公 共 服 务 的 、与 预 算 有 关 的 经 济 行 为 ;
题 , 种 转 变 不 仅 将 直 接 引 起 我 国政 府 行 为 的 三 是 公 共 财 政 的 目的是 实 现 政府 的 职 能 。 这
转 变 , 且 是 我 国市 场 化 改 革 进 一 步 深 化 的 关 而 键性 步 骤 , 加 速 建 立 我 国市 场 经 济 体 制 的 进 将
完 善 市 场 、 育 市 场 体 系 、 高 国有 企 业 经 济 培 提
公 共 财 政 的 特 点 , 是 国 家 以 社 会 和 经 济 效 益 和 促 进 经 济 增 长 。概 括 起 来 , 共 财 政 的 就 公 管 理 者 身 份 取 得 收 入 并 用 于 政 府 公 共 活 动 支 基 本 职 能 有 五 项 : 是 支 持 经 济 体 制 创 新 的 职 一 出 , 障 国 家 安 全 和 社 会 秩 序 , 高 整 个 社 会 能 ; 是 管 理 国有 资 产 的 职 能 ; 是 建 立 财 政 保 提 二 三 的 公 共 服 务 水 平 , 现 经 济 均 衡 发 展 , 进 社 投 融 资 管 理 体 系 的 职 能 ; 是 调 节 收 入 分 配 的 实 促 四
程。
第三 种 观 点 : 公 共 财 政 是 指 为 市 场 或 私 人 部 门 提 供 公
共 服 务 或 公 共 商 品 的政 府 财 政 , 是 市 场 经 济 它 条 件 下 政 府 财 政 的基 本 选 择 和 必 然 要 求 , 与 是
第三种观 点:
提 出建 立 公 共 财 政 的基 本 框 架 , 应并 反 市 场 经 济 相 适 应 的财 政 模 式 或类 型 。它 仅存 在 适
西方经济学派税收经济思想综述及对我国税收政策的启示
西方经济学派税收经济思想综述及对我国税收政策的启示税收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工具,主要用于调节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等方面的需要。
在西方经济学派中,税收经济思想已经发展了几个世纪,并出现了许多经典理论和实践经验。
本文将概述西方经济学派税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并探讨其对我国税收政策的启示。
一、西方经济学派税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一)财政学理论:主要涉及公共财政、税制建设与税收分配。
1、公共财政:财政学认为,公共财政的核心目标是改善社会福利状况,并要遵循效率、公平、可行性的原则。
因此,国家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经济力量,调动社会和市场的力量,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2、税制建设:财政学认为,税制应该规范、简化,以更好地满足公共需求和调控经济生活。
税收制度的建设要结合国家的实际情况和民意反映,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完善税收制度的结构和框架。
3、税收分配:财政学认为,税收分配应该遵循公平、合理、可行的原则,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对于收入差距大、社会福利较低的地区,应加大税收扶持力度;对于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社会福利较高的地区,应适度降低税收负担。
(二)公共选择理论:主要涉及税收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预算决策和公共选择决策。
1、协调经济政策: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税收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能够促进经济稳定和增长。
这需要政府利用好财政政策和稅收政策的双重影响,适时调整并取得较好效果。
2、预算决策:公共选择理论认为,预算决策应该遵循公共参与、透明、审慎的原则,避免浪费和不当分配,提高公共财政使用效益。
3、公共选择决策: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应该根据公共参与和民意声音,采取合适的营税方式,实现更好的税收分配与社会福利。
(三)纳税行为和税收合规理论:主要涉及纳税人的行为和税收合规问题。
1、纳税人行为:纳税行为是一种经济行为,受到市场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因此,政府应该采取多种手段,提高税收合规率,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文献综述
一、理论文献综述从理论分析层面看,普遍认为只要一国经济未达到充分就业,那么扩张性财政政策均会刺激一国经济的增长。
财政政策能通过刺激劳动供给或通过吸引追加投资而使GDP增长。
对于许多财政政策的变化而言,其对供给效果看来在短期内影响都较小,然后逐步增强(罗伯特﹒霍尔,﹒约翰泰勒,1996)。
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由于价格具有完全伸缩性,资本的边际产品递减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在某一点会达到稳态。
稳态的经济增长只取决于外生不变的技术进步,政府在长期对经济增长不起作用,只在短期影响经济增长。
多恩布什、费希尔和斯塔兹(1996)则认为新古典经济学此观点是基于经济体处于充分就业的假设,因此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增加导致利率上升,从而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笔者通过IS-LM模型分析认为:政府支出尽管会对私人支出产生“挤出效应”,但是只要该国存在失业,那么政府购买性支出都会带来经济增长。
Alfred(1996)在新增长理论的框架下分析了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他将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途径分为五个方面:生产技术、外溢效应、生产性公共资本、人力资本投资。
如果政府支出从生产性支出转向非生产性支出,将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
内生增长理论也认为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作用,即政府通过对R&D进行补贴、提供基础设施等具有外部性的公共物品,从而从不同角度把公共支出政策纳入其理论分析框架,认为公共支出政策作为一种能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B ar r o (1990)构建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分析认为理论上政府存在一个才子预算支出的最有规模。
Barro将政府支出分成政府投资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作者认为政府投资支出会直接影响经济增长,而消费支出不会影响经济增长率,但能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二、实证文献综述(一)财政支出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财政支出规模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Ram(1986)采用115个国家1960-1980年间的数据,运用传统的OLS方法是在分析了政府共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政府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低收入国家表现的更为明显。
“国家财政”与“公共财政”理论探讨综述
“国家财政”与“公共财政”理论探讨综述国家财政与公共财政是财政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现代国家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国家财政是指国家对财政活动进行管理、组织和调控的一种体系,是国家政府进行财政收支活动的总称。
而公共财政则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对公共事务进行财政支出和收入的总称。
本文将就国家财政与公共财政的理论探讨进行综述。
一、国家财政理论探讨国家财政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财政的功能理论2.国家财政的收入理论3.国家财政的支出理论国家财政的支出主要包括公共事业支出和行政支出两部分。
公共事业支出是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支出,是国家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
行政支出包括政府部门的日常运行开支和设施建设经费等,是国家维持正常政府运转的支出。
4.国家财政的管理理论国家财政的管理是国家财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财政预算管理、财政资金管理、财政审计等内容。
通过财政管理,国家可以实现财政收支的平衡和预算的合理运作,保障国家财政的稳健发展。
二、公共财政理论探讨公共财政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公共财政的性质理论公共财政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主要包括公益性、强制性和分配性。
公共财政的支出主要用于公共事务领域,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是国家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
公共财政的性质保证了政府财政支出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2.公共财政的收入理论3.公共财政的支出理论公共财政的支出主要用于公共事务领域,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
通过公共财政支出,政府可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
4.公共财政的管理理论公共财政的管理是公共财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财政预算管理、财政资金管理、财政审计等内容。
通过公共财政管理,政府可以实现预算的合理编制和执行,确保公共财政的稳健运行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关于公共财政的理论观点综述(2)
关于公共财政的理论观点综述(2)第七种观点认为:我们坚持国家分配论,不是说国家分配论已经完美无缺,可以原封不动地搬来指导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政运行实践,而是要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经济条件变化实际,国家分配论,完善国家分配论,赋予财政分配关系的新特点。
[8]二、关于“公共财政”的概念:第一种论述:公共财政是指国家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服务而进行的政府分配行为。
概括起来说,公共财政是以市场失效为存在前提,是政府以政权组织的身份,依据权力,在全社会进行的以市场失效为范围的,以执行国家的社会管理者职能,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为目的的一种政府分配行为。
其分配具有公共性和非市场盈利性两个基本特征,其收支活动主要通过公共预算来体现,主要包括:经费预算和公共投资预算,社会保障基金预算从性质上也应是公共预算性质的,它提供的也是公共服务。
[9]第二种论述:“公共财政”不等于“财政”或“国家财政”,它仅是一种存在于特定时期的,有着特定内涵与活动范围的财政类型。
(1)公共财政是市场失效的产物;(2)公共财政以和个人追求自身最大利益为的基点。
这两点对我国公共财政来说也是如此。
正是由于存在着市场失效和追求自身利益,才使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也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存在;(3)公共财政不应凭借国有资产所有权介入市场有效运行的范围内这一基点,对于我国有其一定的借鉴意义。
这就是在市场经济下,政府在市场有效运行范围内凭借资产所有权开展的分配活动,不是公共财政活动,而是另一类型的财政活动。
这就表明,当人们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和国家观为基础而提出社会主义双元财政问题时,它也能够作出符合国际惯例的理论说明。
[10]第三种论述:对于公共财政的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一方面,公共财政就是国家财政,和我们经常谈的财政没有什么区别,加上“公共”两字主要是翻译的原因,后来约定成俗,把资本主义财政称为公共财政,而把社会主义财政称为国家财政。
财政学文献综述【精选文档】
财政与农村建设(政治、经济、教育方向)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特大型发展中国家,农业、农民、农村都占有较大比重,因此,能否正确处理好“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当前和今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需要重视和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在当前的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农村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和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和诸多环节,包涵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层次。
它也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小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概括。
财政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调节部门,如何通过财政政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财政部门在新形势下重要的历史性任务。
政治建设应当充分认识到,城市化不可能化掉中国的农村,更不能以牺牲农村为代价进行片面的城市化。
在中国城市化的漫长道路上,即便按照官方公布的我国城市化率每年保持提高1个百分点来计算,到2030年的城市化率最高也只能达到74%,以那时的15亿人口计算,仍然有近4亿农民生活在农村,以世界标准来看,这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因此,新农村建设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国家长期整体发展的需要。
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也是中国现代国家构建过程中国家整合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县政的边缘化、压力型运行机制和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考核制度以及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都指向了新农村建设的体制困境,要破解新农村建设的困局,必须把政治建设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议题当中,着力调整与完善与农村社会相对应的基层政治体制、政府运行机制以及以农民权利为中心的政治关系。
政治建设的根本目标是还权于农民,还农民以国家主人翁地位,其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是调整中央与地方、国家与农民、城市与农村的关系。
具体来说:第一,以“省管县”改革为契机,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解决新农村建设政策执行中的悬置和异化问题。
公共财政的经济内涵综述
公共财政的经济内涵综述作者:张澜涛单位:国际关系学院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政府职能和角色发生了巨大转变,财政模式从国家财政转向公共财政。
因此,认知公共财政的内涵和特性,对搞好政府采购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政府采购改革的认知更新。
一、公共财政的经济本意契约论认为,国家主权源于人民,属于人民。
政府作为人民的代理人或受托人,必须服从人民意志,是为人民服务和谋利益的"公仆",就必须实行公共财政。
"财"指财富和货币,"政"为国家理财政策和活动。
斯蒂格利茨说:"‘公共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分配及经济活动。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公共财政"已成为我国财政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市场经济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却存在缺陷。
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是用效率和公平两个基本原则衡量。
帕累托认为,市场经济中,每个人拥有福利偏好,形成自我福利感觉、选择和评价。
由此,市场竞争均衡达到资源分配效率最优:一是无法再使各方境况更好;二是不再使某一方境况更好,而不使另一方境况变坏;三是交易收益已尽,没必要再交易。
由于无数消费者有无数偏好,意味着帕累托效率有无数解分别与无穷多收入方式相对应。
市场的价值规律必然产生普遍贫富差距扩大,表明帕累托效率缺少分配公平内涵,不考虑分配公平问题。
但现实中,任何个人福利收益,都首先要求财富公平分配,没有公平,无法实现效率最优化资源配置。
因此,市场经济能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却无法实现社会公平。
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生产的飞跃向前发展,致使国民财富的增长与人民贫困的加重本来就是一回事"(《资本论》第一卷,第841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资本主义的历史证实,两极分化必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和经济危机,如果政府片面追求市场效率,忽视公平,会使市场经济从适应生产关系变为生产力的桎梏,最终丧失效率。
共享经济研究综述
共享经济研究综述内容摘要:学界对共享经济的内涵、特征、影响、规制以及共享经济企业的市场主体和运营机制等问题进行了多学科视角的研究,尽管取得了一定的共识,但还存在较大分歧。
由于研究方法、研究视角、样本不同、数据有限等方面的原因,部分研究结论还存在互相矛盾的现象,宏观影响方面的部分结论还未能得到经济统计数据的证实。
未来的研究有待在量化研究、历时研究和综合研究等方面继续深化。
关键词:共享经济内涵影响规制趋势综述对共享经济内涵的研究对研究对象较为一致的界定,是学术研究和学术对话的重要基础,然而,“要给‘共享经济’下一个清晰的同时又包含了在实践中使用该术语的种种方式的定义,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一方面,学者们用CollaborativeConumption、GigEconomy、On-demandEconomy、Peer-to-PeerEconomy等不同術语来指称“共享经济”,增加了人们整体把握共享经济定义的难度;另一方面,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其实践覆盖了从交通、旅行和住宿到停车位、电影/娱乐、租赁等20余个行业,不同行业的共享企业,表现出诸多细节上的差异性,这也使得界定共享经济的难度大增。
政府、组织和学者尝试从不同角度给出一些定义,但这些定义在分享对象的界定上尚存较大分歧,例如,Wokow将共享经济定义为“帮助人们共享资产、资源、时间、技术使用权的在线平台”;我国新近发布的《分享经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中将分享经济的基本内涵表述为“利用网络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平台将分散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Stephany则将共享经济理解为“通过网络让社区使用未充分利用的资产”;Richardon理解的共享对象则是“未充分利用的资源”。
这些定义所指范围明显不一。
尽管在共享对象上存在分歧,学界却在两个方面达成了共识。
一是多数学者强调共享经济中共享的是使用权而非占有权,即所谓“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上述定义也都体现了这一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财政的经济内涵综述
作者:张澜涛单位:国际关系学院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政府职能和角色发生了巨大转变,财政模式从国家财政转向公共财政。
因此,认知公共财政的内涵和特性,对搞好政府采购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政府采购改革的认知更新。
一、公共财政的经济本意
契约论认为,国家主权源于人民,属于人民。
政府作为人民的代理人或受托人,必须服从人民意志,是为人民服务和谋利益的“公仆”,就必须实行公共财政。
“财”指财富和货币,“政”为国家理财政策和活动。
斯蒂格利茨说:“‘公共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分配及经济活动。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公共财政”已成为我国财政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市场经济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却存在缺陷。
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是用效率和公平两个基本原则衡量。
帕累托认为,市场经济中,每个人拥有福利偏好,形成自我福利感觉、选择和评价。
由此,市场竞争均衡达到资源分配效率最优:一是无法再使各方境况更好;二是不再使某一方境况更好,而不使另一方境况变坏;三是交易收益已尽,没必要再交易。
由于无数消费者有无数偏好,意味着帕累托效率有无数解分别与无穷多收入方式相对应。
市场的价值规律必然产生普遍贫富差距扩大,表明帕累托效率缺少分配公平内涵,不考虑分配公平问题。
但现实中,任何个人福利收益,都首先要求财富公平分配,没有公平,无法实现效率最优化资源配置。
因此,市场经济能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却无法实
现社会公平。
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生产的飞跃向前发展,致使国民财富的增长与人民贫困的加重本来就是一回事”(《资本论》第一卷,第841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资本主义的历史证实,两极分化必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和经济危机,如果政府片面追求市场效率,忽视公平,会使市场经济从适应生产关系变为生产力的桎梏,最终丧失效率。
因此,国家必须矫正市场经济缺陷,即运用国家干预“看得见之手”弥补市场机制“看不见之手”造成的分配不公。
(二)市场无法满足公共产品需求。
人们消费有两类:私人消费和公共消费。
公共产品指使公众共同消费受益的产品和服务,与私人消费品相比,它具有消费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消费公共性等特点,会产生普遍“搭便车”的“吃白食”或“蹭吃蹭喝”现象,即市场失效。
社会发展对公共产品需求增大,分配不公则导致富人与穷人对公共消费差距拉大及更多失业和贫困群体。
因此,弥补市场缺陷,是公共财政重要任务。
(三)公共财政的“公共”含义。
公共财政以公益为核心,不断加大公共消费的权重。
1、“公共”的本质内涵。
只有国家(政府)代表和主导社会“公共利益”时,财政才有“公共”意义。
中国曾是小农经济社会。
马克思说:“小农经济中,劳动者自己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代表他们。
他们的代表一定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头上的权威,是不受任何限制的政府权力。
这种权力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级侵犯,并从上面赐予他们雨水和阳光。
所以,归根到底,小农的政治表现为行政权力支配社会。
”封建国家财政,是君主统治的“家国财政”,虽有“国家”之名,但为君主一
家私利,没有“公共”之实。
公共意识产生于资产阶级“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秩序和财产私有制”的思想,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公平交易。
生活中,资本与权力天然“联姻”,使富人要比穷人更具有实力维护自身利益;相反,穷人总是弱势群体,其微小利益最易受侵害。
18世纪英国有句名言:“风能进,雨能进,但国王却不能进。
”其意表明,在法制的社会,即使再穷的人,其寒舍也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和抵御强权的能力。
而在《红楼梦》中,贾府的豪宅,风不能进,雨不能进,但皇家锦衣卫却可“奉旨”抄家。
因此,“哪里没有社会公平,哪里就没有市场的平等。
”(哈耶克)只有建立起维系公平正义的政法制度,才能使国家财政成为“公共财政”。
2、公平是公共财政根本标志。
马克思认为,公爵与鞋匠的先天差别,要比家犬与猎犬的差别小得多。
政府是掌管财政的主体,但无论“精英、清官”多么英明正确,也无论他们如何诚挚表白自己是真正代表民众利益,但一条客观“铁律”是:权力总是在“非神化”常人手中。
作为人,绝不会因权位高贵而必然更加高尚或格外超凡;属于人性弱点亦然有之,他们成功仅在于后天自我塑造和仕途机会。
权力能够带来更多私利,因此,英国阿克顿勋爵说:“权力使人腐败,绝对权力绝对使人腐败。
”当“公仆”异化为“主人”时,必然导致以权谋私,使财政丧失公共性。
哈耶克说:“正是由于市场经济的生产资料掌握在许多个独立行动的个人手里,才没有人拥有控制民众的权力,我们才能够以个人权利来自主行事。
”孟德斯鸠说:“只有国家权力不被滥用时,人民才有自由和平等。
”由此:评判政府执政好坏,并不是它代表多少民众利益或职权大小,而
是它能否向社会提供充足的公共产品。
3、全体公民利益的集合。
公共财政不仅仅体现某些局部个人利益或某些人代表的“公共”利益,而是体现全体社会成员个人利益集合的社会共同利益,它保护和促进私人利益,而不是与私人利益对立,更不危害个人利益。
它不是虚无缥缈的口号,更不是某些“精英”的臆想或“政绩”。
(1)人的本质是社会人,具有共性和共同利益,恩格斯说:“一切人,作为人来说,都有某些共同点”。
这种共同点构成公共利益的基础。
(2)公共利益是“私人利益的社会化”,体现公共财政“以民利为本”。
哈贝马斯说:“就其私人来讲,资产阶级的个人既是财产和人格的私有者,又是社会总资本和民众集体中的一员;既是资产者,又是个人。
因此,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共领域永远是建立在组合为公众的私人所具有的双重角色,即作为物主和人、个体性和社会性、私人和公共相统一的基础之上。
”穆勒认为:个人才是最真实的存在,个人是社会共同体,如民族、国家、社团或家族的组成基因。
国家的价值,归根结底还在组成它的全体个人的价值。
凡一切聪明或有用事物的发端总是也必然是出自具体个人。
韦伯认为,在当代,谋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资本经营变得越来越依靠可依赖和可预测的国家机构,而国家的生命活力从来就是来源于企业和民众的税收。
两者为了彼此生存,在繁衍和发展道路上日趋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可见,公共财政就是建立在公众的私人,或私人的公众双重利益基础之上。
其中,私利是公共利益基因和公共财政的源泉,公共利益是为了满足民众个人的社会需求。
两者不是
对立或相互否定,而是相得益彰。
因此,公共财政是“民利为源,民生为本;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公共财政的关键在于公共权力执掌者是否出于公心、公理和公益,是否公平、公正、公开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