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物理复习第5-6章

合集下载

高考物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实验六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讲义(含解析)教科版-教科版高三全册物理教案

高考物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实验六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讲义(含解析)教科版-教科版高三全册物理教案

实验六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1.实验目的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2.实验原理(如图1所示)通过实验,求出做自由落体运动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和对应过程动能的增加量,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若二者相等,说明机械能守恒,从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图13.实验器材打点计时器、交流电源、纸带、复写纸、重物、刻度尺、铁架台(带铁夹)、导线. 4.实验步骤(1)安装器材: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铁架台上,用导线将打点计时器与电源相连. (2)打纸带用手竖直提起纸带,使重物停靠在打点计时器下方附近,先接通电源,再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取下纸带,换上新的纸带重打几条(3~5条)纸带.(3)选纸带:分两种情况说明①若选第1点O 到下落到某一点的过程,即用mgh =12mv 2来验证,应选点迹清晰,且第1、2两点间距离接近2mm 的纸带(电源频率为50Hz).②用12mv B 2-12mv A 2=mg Δh 验证时,由于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处理纸带时选择适当的点为基准点即可. 5.实验结论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自由落体运动过程机械能守恒. 1.误差分析(1)测量误差: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一是测下落距离时都从0点量起,一次将各打点对应下落高度测量完,二是多测几次取平均值.(2)系统误差:由于重物和纸带下落过程中要克服阻力做功,故动能的增加量ΔE k =12mv n 2必定稍小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ΔE p =mgh n ,改进办法是调整安装的器材,尽可能地减小阻力.2.注意事项(1)打点计时器要竖直:安装打点计时器时要竖直架稳,使其两限位孔在同一竖直线上,以减少摩擦阻力.(2)重物应选用质量大、体积小、密度大的材料.(3)应先接通电源,让打点计时器正常工作,后松开纸带让重物下落. (4)测长度,算速度:某时刻的瞬时速度的计算应用v n =h n +1-h n -12T,不能用v n =2gh n 或v n=gt 来计算. 3.验证方案方案一:利用起始点和第n 点计算代入mgh n 和12mv n 2,如果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mgh n 和12mv n 2相等,则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方案二:任取两点计算(1)任取两点A 、B ,测出h AB ,算出mgh AB . (2)算出12mv B 2-12mv A 2的值.(3)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若mgh AB =12mv B 2-12mv A 2,则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方案三:图像法从纸带上选取多个点,测量从第一点到其余各点的下落高度h ,并计算各点速度的平方v 2,然后以12v 2为纵轴,以h 为横轴,根据实验数据作出12v 2-h 图像.若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图像是一条过原点且斜率为g 的直线,则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命题点一 教材原型实验例1 (2018·广东省湛江市第二次模拟)如图2所示,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铁架台上,使重物带动纸带从静止开始自由下落,利用此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该装置中的打点计时器所接交流电源频率是50Hz.图2(1)对于该实验,下列操作中对减小实验误差有利的是________. A .精确测量出重物的质量 B .两限位孔在同一竖直线上C .重物选用质量和密度较大的金属锤D .释放重物前,重物离打点计时器下端远些(2)按正确操作得到了一条完整的纸带,由于纸带较长,图中有部分未画出,如图3所示.纸带上各点是打点计时器打出的计时点,其中O 点为纸带上打出的第一个点.图3①重物下落高度应从纸带上计时点间的距离直接测出,下列测量值能完成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选项有________. A .OA 、OB 和OG 的长度 B .OE 、DE 和EF 的长度 C .BD 、BF 和EG 的长度 D .AC 、BF 和EG 的长度②用刻度尺测得图中AB 的距离是1.76cm ,FG 的距离是3.71cm ,则可得当地的重力加速度是________m/s 2.(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答案 (1)BC (2)①BD ②9.75解析 (1)因为在实验中比较的是mgh 、12mv 2的大小关系,故m 可约去,不需要测量重物的质量,对减小实验误差没有影响,故A 错误.为了减小纸带与限位孔之间的摩擦,实验装置中两限位孔必须在同一竖直线上,从而减小实验误差,故B 正确.实验供选择的重物应该选相对质量较大、体积较小的物体,这样能减少摩擦阻力的影响,从而减小实验误差,故C 正确.释放重物前,为更有效地利用纸带,重物离打点计时器下端近些,故D 错误. (2)①当知道OA 、OB 和OG 的长度时,无法算出任何一点的速度,故A 不符合题意;当知道OE 、DE 和EF 的长度时,利用DE 和EF 的长度可以求出E 点的速度,从而求出O 点到E 点的动能变化量,知道OE 的长度,可以求出O 点到E 点重力势能的变化量,可以验证机械能守恒,故B 符合题意;当知道BD 、BF 和EG 的长度时,由BD 、BF 的长度可以求出E 点的速度,但无法求出G 点的速度,故无法求出E 点到G 点的动能变化量,故C 不符合题意;当知道AC 、BF 和EG 的长度时,可以分别求出B 点和F 点的速度,从而求B 到F 点的动能变化量,知道BF 的长度,可以求出B 点到F 点重力势能的变化量,可以验证机械能守恒,故D 符合题意.②根据Δh =gt 2,解得g =FG -AB 5T 2=3.71-1.765×0.022×10-2m/s 2=9.75 m/s 2. 变式1 某同学利用竖直上抛小球的频闪照片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频闪仪每隔0.05s 闪光一次,如图4所标数据为实际距离,该同学通过计算得到不同时刻的速度如下表.(当地重力加速度取9.8m/s 2,小球质量m =0.2kg ,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图4时刻 t 2t 3t 4t 5速度(m·s -1)4.994.483.98(1)由频闪照片上的数据计算t 5时刻小球的速度v 5=________m/s ;(2)从t 2到t 5时间内,重力势能的增加量ΔE p =____J ,动能的减少量ΔE k =________J ; (3)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若ΔE p 与ΔE k 近似相等,即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由上述计算得ΔE p ________(选填“>”“<”或“=”)ΔE k ,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3.48 (2)1.24 1.28 (3)< 存在空气阻力 解析 (1)v 5=16.14+18.662×0.05×10-2m/s =3.48 m/s.(2)重力势能的增加量ΔE p ≈mg Δh ,代入数据可得ΔE p ≈1.24J,动能减少量为ΔE k ≈12mv 22-12mv 52,代入数据可得ΔE k ≈1.28J. (3)由计算可得ΔE p <ΔE k ,主要是由于存在空气阻力.命题点二 实验创新类型1 实验装置的创新例2 (2018·广东省东莞市上学期期末质检)某同学利用如图5甲所示的气垫导轨装置验证系统机械能守恒,在气垫导轨上安装了两个光电门1、2,滑块上固定一遮光条,滑块用细线绕过定滑轮与钩码相连.图5(1)用10分度游标卡尺测量遮光条宽度d 如图乙所示,遮光条宽度d =________mm. (2)实验时要调整气垫导轨水平,不挂钩码和细线,接通气源,轻推滑块从轨道右端向左运动的过程中,发现遮光条通过光电门2的时间大于通过光电门1的时间.以下能够达到调整气垫导轨水平的措施是________(选填相应选项前的符号) A .调节旋钮P 使轨道左端升高一些 B .遮光条的宽度增大一些 C .滑块的质量增大一些D .气源的供气量增大一些(3)调整气垫导轨水平后,挂上细线和钩码进行实验,测出光电门1、2间的距离L .遮光条的宽度d ,滑块和遮光条的总质量M ,钩码质量m .由数字计时器读出遮光条通过光电门1、2的时间t 1、t 2,则遮光条通过光电门1时的瞬时速度的表达式v 1=________;验证系统机械能守恒定律成立的表达式是________(用题中的字母表示,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 ). 答案 (1)3.8 (2)A(3)d t 1 mgL =12(M +m )⎝ ⎛⎭⎪⎫d t 12-12(M +m )⎝ ⎛⎭⎪⎫d t 22解析 (1)游标卡尺读数为3mm +8×0.1mm=3.8mm.(2)遮光条通过光电门1的时间小于通过光电门2的时间.滑块做加速运动,也就是左端低,右端高.能够达到调整气垫导轨水平的措施是调节旋钮P 使轨道左端升高一些,故答案是A.(3)遮光条通过光电门1时的瞬时速度的表达式v 1=dt 1,遮光条通过光电门2时的瞬时速度的表达式v 2=d t 2,滑块从光电门2运动到光电门1的过程中,滑块和遮光条及钩码整体动能的增加量是12(M +m )⎝ ⎛⎭⎪⎫d t 12-12(M +m )⎝ ⎛⎭⎪⎫d t 22滑块从光电门2运动到光电1的过程中,钩码重力势能的减少量是mgL 验证系统机械能守恒定律成立的表达式是mgL =12(M +m )⎝ ⎛⎭⎪⎫d t 12-12(M +m )⎝ ⎛⎭⎪⎫d t 22.类型2 实验方案的创新例3 利用气垫导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装置如图6甲所示,水平桌面上固定一倾斜的气垫导轨,导轨上A 点处有一带长方形遮光片的滑块,其总质量为M ,左端由跨过轻质光滑定滑轮的细绳和一质量为m 的小球相连;遮光片两条长边与导轨垂直,导轨上B 点有一光电门,可以测量遮光片经过光电门时的挡光时间t ,用d 表示A 点到光电门B 处的距离,b 表示遮光片的宽度,将遮光片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看做滑块通过B 点时的瞬时速度,实验时滑块在A 处由静止开始运动.图6(1)某次实验测得倾角θ=30°,重力加速度用g 表示,滑块从A 处到达B 处时m 和M 组成的系统动能增加量可表示为ΔE k =_________,系统的重力势能减少量可表示为ΔE p =________,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若ΔE k =ΔE p ,则可认为系统的机械能守恒.(用题中字母表示)(2)在上述实验中,某同学改变A 、B 间的距离,作出的v 2-d 图像如图乙所示,并测得M =m ,则重力加速度g =________m/s 2.答案 (1)M +m b 22t 2(m -M 2)gd (2)9.6 解析 (1)系统动能增加量可表示为ΔE k =12(M +m )v B 2=M +m b 22t 2,系统的重力势能减少量可表示为ΔE p =mgd -Mgd sin30°=(m -M2)gd . (2)根据机械能守恒可得(m -M2)gd =12(M +m )v 2,即g =2v 2d ,代入数据得g =9.6m/s 2.变式2 用如图7甲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m 1、m 2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m 2从高处由静止开始下落,m 1上拖着的纸带打出一系列的点,对纸带上的点迹进行测量,即可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如图乙给出的是实验中获取的一条纸带,0是打下的第一个点,每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图中未标出),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Hz.已知m 1=50g 、m 2=150g .则:(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图7(1)在纸带上打下计数点5时的速度v 5=________m/s ;(2)在打下0点到打下计数点5的过程中系统动能的增加量ΔE k =________J ,系统重力势能的减少量ΔE p =________J ;(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 取10m/s 2)(3)若某同学作出12v 2-h 图像如图丙所示,则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 =________m/s 2.答案 (1)2.4 (2)0.58 0.60 (3)9.7解析 (1)v 5=21.60+26.40×10-20.1×2m/s =2.4 m/s.(2)ΔE k =12(m 1+m 2)v 52-0≈0.58J,ΔE p =m 2gh 5-m 1gh 5=0.60J.(3)由(m 2-m 1)gh =12(m 1+m 2)v 2,知v 22=m 2-m 1gh m 1+m 2,即图线的斜率k =m 2-m 1g m 1+m 2=5.821.20m/s 2,解得g =9.7m/s 2.命题点三 实验拓展——探究弹簧的弹性势能例4 (2018·河南省洛阳市上学期期中)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8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轻质弹簧的弹性势能与形变量的关系,光滑水平桌面距地面高为h ,一轻质弹簧左端固定,右端与质量为m 的小钢球接触,弹簧处于原长时,将小球向左推,压缩弹簧一段距离后由静止释放,在弹簧弹力的作用下,小球从桌子边缘水平飞出,小球落到位于水平地面的复写纸上,从而在复写纸下方的白纸P 点留下痕迹.(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图8(1)实验测得小球的落点P 到O 点的距离为l ,那么由理论分析得到小球释放前压缩弹簧的弹性势能E p 与h 、l 、mg 之间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______;(2)改变弹簧压缩量进行多次实验,测量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在图乙坐标纸上作出x -l 图像.p x 之间的关系式为________.答案 (1)E p =mgl 24h(2)见解析图(3)x =0.04l E p =625mgx24h解析 (1)小球从桌子边缘水平飞出,做平抛运动,有h =12gt 2,l =v 0t ;将小球向左推压缩弹簧,由机械能守恒可得E p =12mv 02,联立得E p =mgl 24h;(2)根据给出的数据利用描点法可得出对应的图像如图所示(3)由图像得出x 与l 的关系式为x =0.04l ,由实验得到弹簧弹性势能E p 与弹簧压缩量x 之间的关系式为E p =mgl 24h =625mgx 24h.。

2018年高考物理复习第五章 万有引力

2018年高考物理复习第五章 万有引力

知 识 网 络第1讲 万有引力与航天(本讲对应学生用书第6770页)考纲解读.2. 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公式及应用.3. 理解环绕速度的含义并会求解.4. 了解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基础梳理:(1)所有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上.(2)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3)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跟它的公转周期的的比值都相等.2.万有引力定律:自然界的都相互吸引,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公式F=.用扭秤实验测得引力常量.G=N·m2/kg2.3.万有引力理论的主要成就:(1),(2).4.我们把天体运动看做是标准的匀速圆周运动,这些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是靠围绕天体与中心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提供的.具体公式有G=====.5.第一宇宙速度(1)第一宇宙速度又叫.(2)第一宇宙速度是人造地球卫星在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具有的速度.(3)第一宇宙速度是人造卫星的速度,也是人造地球卫星的速度.(4)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方法.①由G=m得v=.②由mg=m得v=.6.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1)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v2= km/s,使物体挣脱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2)相等对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理解1.围绕同一天体运动的不同行星椭圆轨道不一样,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焦点.2.绕太阳运行的行星在近日点的速率大于远日点的速率.3.所有行星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即=k,其中k由中心天体的质量决定,而与绕其运行的星体本身无关.但是对于不同的中心天体,这个常数是不一样的,但只要中心天体相同,k值必相等.典题演示1火星和木星沿各自的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可知()A. 太阳位于木星运行轨道的中心B. 火星和木星绕太阳运行速度的大小始终相等C. 火星与木星公转周期之比的平方等于它们轨道半长轴之比的立方D. 相同时间内,火星与太阳连线扫过的面积等于木星与太阳连线扫过的面积【解析】太阳位于椭圆轨道的焦点上,而不是运行轨道的中心,A错;火星和木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不同,速率不同,B错;对同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D错.【答案】 C重力加速度的计算计算重力加速度的方法1.在地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g(不考虑地球自转):mg=G,得g=.2.在地球上空距离地心r=R+h处的重力加速度为g',mg'=,得g'=,所以=.3.其他星球上的物体,可参考地球上的情况做相应分析.典题演示2(2015·重庆卷)宇航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飞船内进行了我国首次太空授课,演示了一些完全失重状态下的物理现象.若飞船质量为m,距地面高度为h,地球质量为M,半径为R,引力常量为G,则飞船所在处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A. 0B.C.D.【解析】对飞船受力分析知,飞船所受到的万有引力提供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等于飞船所在位置的重力,即=mg,可得飞船的重力加速度为g=,故选B.【答案】 B天体质量和密度的计算方法一:利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被围绕天体(处于圆轨道的圆心处)的质量和密度.例如:某一行星m绕太阳M运转,其向心力是由太阳对行星的万有引力提供的,则有G=mr,故M=.而ρ==,其中r0为太阳的半径,r为行星的轨道半径,两者不可混淆.特别地,当r=r0(即贴近被测天体表面飞行)时有ρ=.值得注意的是,用环绕天体(或卫星)的周期、轨道半径测质量的方法,只适用于测定其中心天体(即处于轨道中心处的天体)的质量,不能测定环绕天体的质量.方法二:利用重力与万有引力近似相等,估算天体的质量和密度.对在天体表面上的物体有mg=.式中g为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R为天体的半径,则M=.相应地ρ==.典题演示3(2016·扬州一模)2015年7月23日美国宇航局通过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发现了迄今“最接近另一个地球”的系外行星“开普勒-452b”,“开普勒-452b”围绕一颗类似太阳的恒星做匀速圆周运动,公转周期约为385天(约3.3×107s),轨道半径约为1.5×1011m.已知引力常量G=6.67×10-11 N·m2/kg2,利用以上数据可以估算类似太阳的恒星的质量约为()A. 2.0×1030 kgB. 2.0×1027 kgC. 1.8×1024 kgD. 1.8×1021 kg【解析】根据行星所受恒星对它的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可得到:G=r,得出M== kg=2×1030 kg,A项正确.【答案】 A卫星运行参量的比较与计算1.卫星的各物理量随轨道半径变化的规律规律2.同步卫星的六个“一定”3.宇宙速度与运动轨迹的关系(1)v发=7.9 km/s时,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2) 7.9 km/s<v发<11.2 km/s,卫星绕地球运动的轨迹为椭圆.(3) 11.2 km/s≤v发<16.7 km/s,卫星绕太阳做椭圆运动.(4)v发≥16.7 km/s,卫星将挣脱太阳引力的束缚,飞到太阳系以外的空间.典题演示4(多选)(2015·镇江一模)如图所示,甲、乙两颗卫星以相同的轨道半径分别绕质量为M 和2M的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的向心加速度比乙的大B.甲的运行周期比乙的大C.甲的线速度比乙的小D.甲所受到的向力心比乙的小【解析】对甲进行分析,有G=m甲a甲,得出a甲=G,同理可得a乙=G,甲的向心加速度比乙的小,A项错误;由G=m甲()2r得出T甲=,同理可得T乙==,甲的运行周期比乙的大,B项正确;由G=m甲得出v甲=,同理可得v乙=,甲的线速度比乙的小,C项正确;由F向甲=G和F向乙=G可知甲和乙的质量关系,故无法比较向心力大小,D项错误.【答案】 BC典题演示5(多选)(2016·苏锡常镇二模)暗物质是二十一世纪物理学之谜,对该问题的研究可能带来一场物理学的革命.为了探测暗物质,我国在2015年12月17日成功发射了一颗被命名为“悟空”的暗物质探测卫星.已知“悟空”在低于同步卫星的轨道上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经过时间t(t小于其运动周期),运动的弧长为s,与地球中心连线扫过的角度为β(弧度),引力常量为G,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悟空”的线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B. “悟空”的向心加速度大于地球同步卫星的向心加速度C. “悟空”的环绕周期为D. “悟空”的质量为【解析】第一宇宙速度为最大环绕速度,“悟空”的线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A项错误;G=ma,a=G,“悟空”运动半径较小,则“悟空”的向心加速度大于地球同步卫星的向心加速度,B项正确;角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扫过的圆心角,则ω=,而T=,所以T=,C项正确;G=m,则可以算出中心天体即地球的质量,M===,“悟空”的质量无法求解,D项错误.【答案】 BC1.(2016·南京、盐城一模)牛顿提出太阳和行星间的引力F=G后,为证明地球表面的重力和地球对月球的引力是同一种力,也遵循这个规律,他进行了“月—地检验”.已知月球的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60倍,“月—地检验”是计算月球公转的()A. 周期是地球自转周期的B. 向心加速度是自由落体加速度的C. 线速度是地球自转地表线速度的602倍D. 角速度是地球自转地表角速度的602倍【解析】月球的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60倍,则月球轨道上一个物体受到的引力只有在地面附近时受到的引力的.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在月球轨道上运动的向心加速度也就应该是它在地面附近下落时的加速度的,B项正确.【答案】 B2.(2015·江苏卷)过去几千年来,人类对行星的认识与研究仅限于太阳系内,行星“51 peg b”的发现拉开了研究太阳系外行星的序幕,“51 peg b”绕其中心恒星做匀速圆周运动,周期约为4天,轨道半径约为地球绕太阳运动半径的,该中心恒星与太阳的质量比约为()A.B. 1 C. 5 D. 10【解析】研究行星绕某一恒星做匀速圆周运动,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列出等式为:=mr,M=,“51 peg b”绕其中心恒星做匀速圆周运动,周期约为4天,轨道半径约为地球绕太阳运动半径的,所以该中心恒星与太阳的质量比约为≈1,故选B.【答案】 B3.(多选)(2016·苏锡常镇三模)如图所示,一卫星沿椭圆轨道绕地球运动,其周期为24h,A、C两点分别为轨道上的远地点和近地点,B为短轴和轨道的交点.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卫星从A运动到B和从B运动到C的时间相等B. 卫星运动轨道上A、C间的距离和地球同步卫星轨道的直径相等C. 卫星在A点速度比地球同步卫星的速度大D. 卫星在A点的加速度比地球同步卫星的加速度小【解析】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BC段的平均速度要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所以从A运动到B的时间大于从B 运动到C的时间,A项错误;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有=,卫星和同步卫星的周期相同T1=T2,所以a=R,轨道上AC距离和地球同步卫星轨道的直径相等,B项正确;A点到地心的距离大于半长轴,也大于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轨道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小,C项错误;由a=可知卫星在A点加速度比地球同步卫星的加速度小,D项正确.【答案】 BD4.(多选)(2016·苏北四市一模)澳大利亚科学家近日宣布,在离地球约14光年的红矮星wolf1061周围发现了三颗行星b、c、d,它们的公转周期分别是5天、18天、67天,公转轨道可视为圆,如图所示.已知万有引力常量为G.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可求出b、c的公转半径之比B. 可求出c、d的向心加速度之比C. 若已知c的公转半径,可求出红矮星的质量D. 若已知c的公转半径,可求出红矮星的密度【解析】根据G=mr,得出=,A项正确;已知半径和周期之比根据a向=r可得出向心加速度之比,B项正确;根据G=mr得出M=,可求出红矮星的质量,C项正确;红矮星的半径未知,故无法求出红矮星的密度,D项错误.【答案】 ABC5.(多选)(2015·淮安5月模拟)我国自主研制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包含至少7颗卫星和其他观测平台,分别编号为“高分一号”到“高分七号”,它们都将在2020年前发射并投入使用.于2013年4月发射成功的“高分一号”是一颗低轨遥感卫星,其轨道高度为645 km.关于“高分一号”卫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发射速度一定大于7.9 km/sB.可以定点在相对地面静止的同步轨道上C.卫星绕地球运行的线速度比月球的大D.卫星绕地球运行的周期比月球的大【解析】选项A,7.9 km/s是第一宇宙速度,是最大的圆周运动的环绕速度,也是最小发射速度,所以发射速度一定大于7.9 km/s,故A正确;选项B,“高分一号”是一颗低轨遥感卫星,其轨道高度为645 km,不能定点在相对地面静止的同步轨道上,故B错误;选项C,根据v=,卫星绕地球运行的线速度比月球的大,故C正确;选项D,根据T=2π,卫星绕地球运行的周期比月球的小,故D错误.【答案】 AC6.(多选)(2016·江苏卷)如图所示,两质量相等的卫星A、B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用R、T、E k、S分别表示卫星的轨道半径、周期、动能、与地心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A. T A>T BB. E k A>E k BC. S A=S BD. =【解析】卫星轨道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小,周期越大,A项正确,B项错误;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同一卫星绕地球做椭圆运动时经过相等的时间,卫星与地心的连线扫过的面积相等,不是对不同卫星分析得出的结论,C项错误;中心天体是地球,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所有行星轨道半径的三次方跟它的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故D项正确.【答案】 AD温馨提示:趁热打铁,事半功倍.请老师布置同学们及时完成《配套检测与评估》中的练习.微小专题3天体运动中的“四大难点”(本微小专题对应学生用书第7073页)近地卫星、赤道上物体及同步卫星的运行问题近地卫星、同步卫星和赤道上随地球自转的物体的三种匀速圆周运动的比较1.轨道半径:近地卫星与赤道上物体的轨道半径相同,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较大,即r同>r近=r物.2.运行周期:同步卫星与赤道上物体的运行周期相同.由T=2π可知,近地卫星的周期要小于同步卫星的周期,即T近<T同=T物.3.向心加速度:由G=ma知,同步卫星的加速度小于近地卫星的加速度.由a=rω2=r知,同步卫星的加速度大于赤道上物体的加速度,即a近>a同>a物.4.动力学规律:(1)近地卫星和同步卫星满足=m=mω2r=ma.(2)赤道上的物体不满足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即≠m.典题演示1(多选)(2015·常州一模)如图所示,卫星1为地球同步卫星,卫星2是周期为3小时的极地卫星,只考虑地球引力,不考虑其他作用的影响,卫星1和卫星2均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两轨道平面相互垂直,运动过程中卫星1和卫星2有时可处于地球赤道上某一点的正上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卫星1和卫星2的向心加速度之比为1∶16B. 卫星1和卫星2的速度之比为2∶1C. 卫星1和卫星2处在地球赤道的某一点正上方的周期为24小时D. 卫星1和卫星2处在地球赤道的某一点正上方的周期为3小时【解析】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加速度有G=mr得出r=,卫星1和卫星2的周期之比为8∶1,则轨道半径之比为4∶1,由G=ma得出a=G,可知向心加速度之比为1∶16,A项正确;根据G=m得出v=,可知线速度之比为1∶2,B项错误;两卫星从赤道处正上方某点开始计时,卫星1转8圈时,卫星2刚好转1圈在该点相遇,C项正确,D项错误.【答案】 AC题组训练11.(多选)(2016·南师附中)地球赤道表面上的一物体质量为m1,它相对地心的速度为v1.地球同步卫星离地面的高度为h,它相对地心的速度为v2,其质量为m2.已知地球的质量为M,半径为R,自转角速度为ω,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为v,万有引力恒量为G.下列各式成立的是()A. v1=vB. =C. m1g=D. =m2ω2(R+h)【解析】地球赤道表面上的一物体质量为m1的物体在地面上受到重力和弹力作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m1g-F N=m1,设近地卫星质量也为m1,则=m1,而=m1g,整理可以得到v1<v,故选项A错误,同理C错误;由于地球同步卫星相对地面静止,则周期相等即角速度相等=,而且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则=m2ω2,故选项B、D正确.【答案】 BD2.(多选)(2016·盐城中学)由于地球自转的影响,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会随纬度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已知地球表面两极处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0,在赤道处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地球自转的周期为T,引力常量为G.假设地球可视为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质量为m的物体在地球北极受到的重力大小为mgB. 质量为m的物体在地球赤道上受到的万有引力大小为mg0C. 地球的半径为D. 地球的密度为【解析】质量为m的物体在地球北极受到的重力大小为mg0,故A错误;质量为m的物体在地球赤道上受到的万有引力大小为mg0,故B正确;在两极,G=mg0,在赤道上,G=mg+mω2R,解得R=,故C正确;由ρ=可知地球的密度为,故D正确.【答案】 BCD3.(2016·江西赣州模拟)有a、b、c、d四颗卫星,a还未发射,在地球赤道上随地球一起转动,b在地面附近近地轨道上正常运动,c是地球同步卫星,d是高空探测卫星,设地球自转周期为24 h,所有卫星的运动均视为匀速圆周运动,各卫星排列位置如图所示,则下列关于卫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a的向心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gB. c在4 h内转过的圆心角为C. b在相同的时间内转过的弧长最长D. d的运动周期可能是23 h【解析】在地球赤道表面随地球自转的卫星,其所受万有引力提供重力和其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a的向心加速度小于重力加速度g,选项A错误;由于c为同步卫星,所以c的周期为24 h,因此4 h内转过的圆心角为θ=,选项B错误;由四颗卫星的运行情况可知,b运动的线速度是最大的,所以其在相同的时间内转过的弧长最长,选项C正确;d运行的周期比c要长,所以其周期应大于24 h,选项D错误.【答案】 C卫星变轨问题1.变轨原理及过程人造卫星的发射过程要经过多次变轨方可到达预定轨道,如图所示.(1)在A点点火加速,由于速度变大,G<m,万有引力不足以提供向心力,卫星做离心运动进入椭圆轨道Ⅱ.在B点(远地点)再次点火加速进入圆形轨道Ⅲ.(2)当卫星的速率突然减小时,G>m,即万有引力大于所需要的向心力,卫星将做近心运动,脱离原来的圆轨道,轨道半径变小,当卫星进入新的轨道稳定运行时由v=可知其运行速率比原轨道时增大.卫星的发射和回收就是利用这一原理.2.三个运行物理量的大小比较(1)速度:设卫星在圆轨道Ⅰ和Ⅲ上运行时的速率分别为v1、v3,在轨道Ⅱ上过A点和B点速率分别为v A、v B.在A点加速,则v A>v1,在B点加速,则v3>v B,又因v1>v3,故有v A>v1>v3>v B.(2)加速度:因为在A点,卫星只受到万有引力作用,故不论从轨道Ⅰ还是轨道Ⅱ上经过A点,卫星的加速度都相同,同理,经过B点加速度也相同.(3)周期:设卫星在Ⅰ、Ⅱ、Ⅲ轨道上运行周期分别为T1、T2、T3,轨道半径分别为r1、r2(半长轴)、r3,由开普勒第三定律=k可知T1<T2<T3.3.卫星运动中的机械能(1)只在万有引力作用下卫星绕中心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和沿椭圆轨道运动,机械能均守恒,这里的机械能包括卫星的动能、卫星(与中心天体)的引力势能.(2)质量相同的卫星,圆轨道半径越大,动能越小,势能越大,机械能越大.典题演示2(多选)(2015·湖北八校联考)如图为“嫦娥三号”登月轨迹示意图.图中M点为环地球运行的近地点,N点为环月球运行的近月点.a为环月球运行的圆轨道,b为环月球运行的椭圆轨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嫦娥三号”在环地球轨道上的运行速度大于11.2 km/sB.“嫦娥三号”在M点进入地月转移轨道时应点火加速C.设“嫦娥三号”在圆轨道a上经过N点时的加速度为a1,在椭圆轨道b上经过N点时的加速度为a2,则a1>a2D.“嫦娥三号”在圆轨道a上的机械能小于在椭圆轨道b上的机械能【解析】“嫦娥三号”在环地球轨道上运行速度v满足7.9 km/s≤v<11.2 km/s,则A错误;“嫦娥三号”要脱离地球需在M点点火加速让其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则B正确;由a=知“嫦娥三号”在经过圆轨道a 上的N点和在椭圆轨道b上的N点时的加速度相等,则C错误;“嫦娥三号”要从b轨道转移到a轨道需要减速,机械能减小,则D正确.【答案】 BD题组训练21.(2017·扬州中学)在发射一颗质量为m的人造地球同步卫星时,先将其发射到贴近地球表面运行的圆轨道Ⅰ上(离地面高度忽略不计),再通过一椭圆轨道Ⅱ变轨后到达距地面高为h的预定圆轨道Ⅲ上.已知它在圆形轨道Ⅰ上运行的加速度为g,地球半径为R,卫星在变轨过程中质量不变,则()A. 卫星在轨道Ⅲ上运行的加速度为gB. 卫星在轨道Ⅲ上运行的线速度为v=C. 卫星在轨道Ⅲ上运行时经过P点的速率等于在轨道Ⅱ上运行时经过P点的速率D. 卫星在轨道Ⅲ上的机械能小于在轨道Ⅰ上的机械能【解析】由G=m=ma及=mg,解得卫星在轨道Ⅲ上运行的加速度a=g,卫星在轨道Ⅲ上运行的线速度为v=,故A 错误,B正确;卫星在轨道Ⅲ上运行时经过P点的速率大于在轨道Ⅱ上运行时经过P点的速率,故C错误;卫星在轨道Ⅲ上的机械能大于在轨道Ⅰ上的机械能,故D错误.【答案】 B2.(多选)(2017·镇江一模)如图所示,发射升空的卫星在转移椭圆轨道Ⅰ上A点处经变轨后进入运行圆轨道Ⅱ,A、B分别为轨道Ⅰ的远地点和近地点.则卫星在轨道Ⅰ上()A. 经过A点的速度小于经过B点的速度B. 经过A点的动能大于在轨道Ⅱ上经过A点的动能C. 运动的周期大于在轨道Ⅱ上运动的周期D. 经过A点的加速度等于在轨道Ⅱ上经过A点的加速度【答案】 AD3.(多选)(2016·前黄中学)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嫦娥三号”探测器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首次实现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嫦娥三号”的飞行轨道示意图如图所示.假设“嫦娥三号”在环月段圆轨道和椭圆轨道上运动时,只受到月球的万有引力,则()A.若已知“嫦娥三号”环月段圆轨道的半径、运动周期和引力常量,则可算出月球的密度B.“嫦娥三号”由环月段圆轨道变轨进入环月段椭圆轨道时,应让发动机点火使其减速C.“嫦娥三号”在环月段椭圆轨道上P点的速度大于Q点的速度D.“嫦娥三号”在动力下降阶段,其引力势能减小【解析】“嫦娥三号”环月段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即=,可得月球质量M=,月球密度ρ==,由于轨道半径不等于月球的球体半径,所以无法计算月球密度,选项A错.圆轨道在P点进入椭圆轨道,椭圆轨道相对于圆轨道在P点为向心运动,在万有引力不变时只有减小向心力即减速而变为向心运动,所以选项B对.椭圆轨道,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卫星和中心天体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可判断近地点速度大于远地点速度,选项C错.“嫦娥三号”下降阶段,引力做正功,引力势能减少,选项D对.【答案】 BD双星或多星模型1.宇宙双星模型(1)两颗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是由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提供的,故两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大小相等.(2)两颗行星均绕它们连线上的一点做匀速圆周运动,因此它们的运行周期和角速度是相等的.(3)两颗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r1和r2与两行星间距L的大小关系:r1+r2=L.2.三星、四星模型除满足各星的角速度相等以外,还要注意分析各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大小和轨道半径.典题演示3(2016·海安中学)宇宙中存在一些质量相等且离其他恒星较远的四颗星组成的四星系统,通常可忽略其他星体对它们的引力作用.设四星系统中每个星体的质量均为m,半径均为R,四颗星稳定分布在边长为a的正方形的四个顶点上.已知引力常量为G.关于宇宙四星系统,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四颗星围绕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做匀速圆周运动B. 四颗星的轨道半径均为C. 四颗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均为D. 四颗星的周期均为2πa【解析】其中一颗星体在其他三颗星体的万有引力作用下,合力方向指向对角线的交点,围绕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做匀速圆周运动,由几何知识可得轨道半径均为a,故A正确,B错误;在星体表面,根据万有引力等于重力,可得G=m'g,解得g=,故C正确;由万有引力定律和向心力公式得+=m·,T=2πa,故D正确.【答案】 B题组训练31.双星系统由两颗恒星组成,两恒星在相互引力的作用下,分别围绕其连线上的某一点做周期相同的匀速圆周运动.研究发现,双星系统演化过程中,两星的总质量、距离和周期均可能发生变化.若某双星系统中两星做圆周运动的周期为T,经过一段时间演化后,两星总质量变为原来的k倍,两星之间的距离变为原来的n倍,则此时圆周运动的周期为()A. TB. TC. TD. T【解析】设两颗星的质量分别为m1、m2,做圆周运动的半径分别为r1、r2,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可得G=m1r1,G=m2r2,联立解得m1+m2=,即T2=,因此,当两星总质量变为原来的k倍,两星之间的距离变为原来的n倍时,两星圆周运动的周期为T'=T,选项B正确.【答案】 B2.(多选)(2016·湖北武汉调研)太空中存在一些离其他恒星很远的、由三颗星组成的三星系统,可忽略其他星体对它们的引力作用.已观测到稳定的三星系统存在两种基本的构成形式:一种是直线三星系统——三颗星始终在一条直线上;另一种是三角形三星系统——三颗星位于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已知某直线三星系统A每颗星体的质量均为m,相邻两颗星中心间的距离都为R;某三角形三星系统B的每颗星体的质量恰好也均为m,且三星系统A外侧的两颗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和三星系统B每颗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相等.引力常量为G,则()A. 三星系统A外侧两颗星运动的线速度大小为v=。

高三物理总复习 第六章 章末整合

高三物理总复习 第六章 章末整合
第6章 章末整合
必考内容
高考物理总复习
3.如图所示,两平行金属板 A、B 长 L=8cm,两板 间距离 d=8cm,A 板比 B 板电势高 300V.一带正电的粒子电 荷量为 q=10- 10C, 质量 m=10- 20kg, 沿电场中心线 RO 垂直 电场线飞入电场,初速度 v 0=2×10 m/s.粒子飞出平行板电 场后经过界面 MN、PS 间的无电场区域后,进入固定在 O 点 的点电荷 Q 形成的电场区域,(设界面 PS 右边点电荷的电场 分布不受界面的影响).已知两界面 MN、PS 相距为 12cm, D 是中心线 RO 与界面 PS 的交点,O 点在中心线上,距离界 面 PS 为 9cm,粒子穿过界面 PS 最后垂直打在放置于中心线 上的荧光屏 bc 上.(静电力常量 k=9.0×109N· 2/C2) m
人 教 实 验 版
必考内容
第6章
章末整合
高考物理总复习
[解析] 令 O 点电势 φO=0,则 φA=-34.6V,φB= 34.6V, 再作点 B 关于点 O 的对称点 B′, 因为 BO=OB′, 则 φB′=-34.6V.连接 AB′,并作其垂线 OE,则从 O→E 的方向即场强方向 OB′ 1 3 tanθ= = = OA 1.73 3 UOB′ UOB′ E= = =220V/m. d OB′sin60°
人 教 实 验 版
必考内容
第6章
章末整合
高考物理总复习
人 教 实 验 版
必考内容
第6章
章末整合
高考物理总复习
一、匀强电场中电势差和电场强度的关系
人 教 实 验 版
必考内容
第6章
章末整合
高考物理总复习
1.匀强电场中电势差和电场强度在方向上的关系 由图可知,由 A 点沿 AB、AC、AD、AF 路径电势均 降落,且 UAB=UAC=UAF,其中 AB 路径电势降落最快(单 位长度上的电势差最大),由此可知电势降落最快的方向是 电场强度的方向.

大学物理复习-第五六章

大学物理复习-第五六章

E与(1) 相同.
W = Q E=417 J
4分
(3)
Q =0,E与(1) 同
W = E=623 J (负号表示外界作功)
3分
28
10、一定量的理想气体,由状态a经b到达c. (如图,abc为一直线)求此过程中 (1) 气体对外作的功; (2) 气体内能的增量; (3) 气体吸收的热量.(1 atm=1.013×105 Pa)
件___0 _f_(__) _d___1__,此条件的物理意义是:
分子速率处于(0~∞ )区间的分子数占总分子数
的百分比为1 .
2.若f()为气体分子速率分布函数,N为气体分子
总数,m为分子质量,则
2 1m 2Nf ( )d的物理
1 2
意义为速__率__在__速_率__间__隔___1~___2_之_内__的__分__子_平__均__动__能_之__和_。
到50%,若低温热源保持不变,则高温热源的温度应增加
___K.
500
100
8、1 mol 理想气体(设 Cp/CV为已知)的循环过程如T -V图所示,其中CA为绝热过程,A点状态参量(T1, V1)和B点的状态参量(T2,V2)为已知.试求C点的状 态参量:
Vc=____V,2
Tc=___(_V1_/ V_2_) _1 T_1 _____,
解: N22N, M1 2M2, T2 5T1
E2 E1
m
M2 m
M1
3 2
RT2
5 2
RT1
3 5
M1T2 M 2T1
6
第六章 热力学基础
一、热力学第一定律
二、四个过程
内能增量
E
m' M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五章实验五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讲义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五章实验五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讲义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一、实验目的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二、实验器材铁架台(含铁夹)、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交流4~6 V)、纸带(数条)、复写纸、导线、毫米刻度尺、重物(带纸带夹)。

突破点(一) 实验原理与操作[例1] 在利用自由落体运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电源的频率为50 Hz ,依次打出的点为0,1,2,3,4,…,n 。

则:(1)如用第2点到第6点之间的纸带来验证,必须直接测量的物理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必须计算出的物理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验证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实验步骤操作合理的排列顺序是______(填写步骤前面的字母)。

A .将打点计时器竖直安装在铁架台上B .接通电源,再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C .取下纸带,更换新纸带(或将纸带翻个面)重新做实验D .将重物固定在纸带的一端,让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用手提着纸带E .选择一条纸带,用刻度尺测出物体下落的高度h 1,h 2,h 3,…,h n ,计算出对应的瞬时速度v 1,v 2,v 3,…,v nF .分别算出12mv n 2和mgh n ,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看是否相等 [答案] (1)第2点到第6点之间的距离h 26第1点到第3点之间的距离h 13 第5点到第7点之间的距离h 57第2点的瞬时速度v 2 第6点的瞬时速度v 6mgh 26=12mv 62-12mv 22 (2)ADBCEF[由题引知·要点谨记]1.实验原理的理解[对应第1题] 1两种验证方法①利用起始点和第n 点计算。

代入gh n 和12v n 2,如果在实验误差允许的条件下,gh n =12v n 2,则能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②任取两点计算A 、B ,测出h AB ,算出gh AB 。

b.算出12v B 2-12v A 2的值。

高考物理复习 第6章 碰撞与动量守恒 第1讲 动量冲量动量定理77

高考物理复习 第6章 碰撞与动量守恒 第1讲 动量冲量动量定理77

2.动量的变化 (1)因为动量是矢量,动量的变化量Δp也是_____矢__量_,其方向与速度的改变量Δv的 方向________相. 同
(2)动量的变化量Δp的大小,一般用末动量p′减去初动量p进行计算,也称为动量的 增量,即Δp=____________p. ′-p
3.冲量 (1)定义:__力____与___力__的__作__用__时__间___的乘积叫做力的冲量. (2)公式:___I_=__F__t ____. (3)单位:___N__·_s ____. (4)方向:冲量是___矢__量___,其方向____与__力__的__方__向__相__同__.
第六章 碰撞与动量守恒
高考命题解读
考点内容 要求 年份
高考(全国卷)三年命题情况对照分析
题号
命题点
动量、动量定 Ⅱ
Ⅰ卷 35 题
动量定理的应用
理、
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观点解决碰
动量守恒定律
2016 年 Ⅱ卷 35 题 撞问观点解决碰撞问题
考点内容 要求 年份
h=3×24 m=72 m
由 mgh=12mv2 及(F-mg)t=mv 知
鸡蛋对地面的冲击力 F=mtv+mg≈103 N.
02 核心考点·探究突破
考点一 动量、冲量的理解及计算
1.动能、动量、动量变化量的比较:
动能
动量
动量变化量
定义
物体由于运动 而具有的能量
物体的质量和 速度的乘积
物体末动量与初 动量的矢量差
4.教材 VS 高考
(2018·全国卷Ⅱ·15 题来源于人教版 3-5P25·T3) 高空坠物极易对行人造成伤害.若一个 50 g 的鸡蛋从一居民楼的 25 层坠下,与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文档:第五章实验六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解析含答案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文档:第五章实验六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解析含答案

实验六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板块一 主干梳理·夯实基础实验原理与操作◆ 实验目的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 实验原理1.在只有重力做功的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的重力势能和动能互相转化,但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若物体某时刻瞬时速度为v ,下落高度为h ,则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为mgh ,动能的增加量为12mv 2,看它们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相等,若相等则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

2.速度的测量: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纸带上某段位移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位移之间的平均速度。

计算打第n 个点速度的方法:测出与第n 个点相邻前后点间的距离x n 和x n +1,由公式v n =x n +x n +12T 或v n =h n +1-h n -12T算出,如图所示。

◆ 实验器材铁架台(含铁夹),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纸带,复写纸,导线,毫米刻度尺,重物(带纸带夹)。

◆ 实验步骤1.安装置:如图所示将检查、调整好的打点计时器竖直固定在铁架台上,接好电路。

2.打纸带:将纸带的一端用夹子固定在重物上,另一端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用手提着纸带使重物静止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地方。

先接通电源,后松开纸带,让重物带着纸带自由下落。

更换纸带重复做3~5次实验。

3.选纸带:分两种情况说明(1)用12mv 2n =mgh n 验证时,应选点迹清晰,且第1、2两点间距离小于或接近2 mm 的纸带。

若第1、2两点间的距离大于2 mm ,这是由于先释放纸带后接通电源造成的。

这样,第1个点就不是运动的起始点了,这样的纸带不能选。

(2)用12mv 2B -12mv 2A =mg Δh 验证时,由于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处理纸带时,选择适当的点为基准点,这样纸带上打出的第1、2两点间的距离是否大于2 mm 就无关紧要了,所以只要后面的点迹清晰就可选用。

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 数据处理 1.测量计算在起始点标上0,在以后各计数点依次标上1、2、3…,用刻度尺测出对应下落高度h 1、h 2、h 3…。

2018高考物理步步高 第五章 第1讲

2018高考物理步步高 第五章  第1讲

第1讲 功 功率 动能定理一、功1.定义: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如果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一段位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2.必要因素: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3.物理意义: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4.计算公式(1)恒力F 的方向与位移l 的方向一致时:W =Fl .(2)恒力F 的方向与位移l 的方向成某一夹角α时:W =Fl cos_α. 5.功的正负(1)当0≤α<π2时,W >0,力对物体做正功.(2)当π2<α≤π时,W <0,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者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3)当α=π2时,W =0,力对物体不做功.6.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功]7.一对平衡力的功一对平衡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若物体静止,则两个力都不做功;若物体运动,则这一对力所做的功一定是数值相等,一正一负或均为零. 二、功率1.定义:功与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 2.物理意义:描述力对物体做功的快慢. 3.公式(1)P =Wt ,P 为时间t 内物体做功的快慢.(2)P =Fv①v 为平均速度,则P 为平均功率. ②v 为瞬时速度,则P 为瞬时功率.③当力F 和速度v 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可以将力F 分解或者将速度v 分解.深度思考由公式P =Fv 得到F 与v 成反比正确吗答案 不正确,在P 一定时,F 与v 成反比. 三、动能 动能定理 1.动能(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2)公式:E k =12mv 2.(3)矢标性:动能是标量,只有正值.(4)状态量:动能是状态量,因为v 是瞬时速度. 2.动能定理(1)内容:在一个过程中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量. (2)表达式:W =12mv 22-12mv 21=E k2-E k1.(3)适用条件:①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 ②既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③力可以是各种性质的力,既可以同时作用,也可以分阶段作用.(4)应用技巧:若整个过程包含了几个运动性质不同的分过程,既可以分段考虑,也可以整个过程考虑.深度思考物体的速度改变,动能一定改变吗答案不一定.如匀速圆周运动.1.(粤教版必修2P67第5题)用起重机将质量为m 的物体匀速吊起一段距离,那么作用在物体上的各力做功情况应是下列说法中的哪一种( ) A .重力做正功,拉力做负功,合力做功为零 B .重力做负功,拉力做正功,合力做正功 C .重力做负功,拉力做正功,合力做功为零 D .重力不做功,拉力做正功,合力做正功 答案 C2.(粤教版必修2P77第2题)(多选)一个物体在水平方向的两个恒力作用下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若撤去其中的一个力,则( ) A .物体的动能可能减少 B .物体的动能可能不变 C .物体的动能可能增加 D .余下的力一定对物体做功 答案 ACD3.(多选)关于功率公式P =Wt 和P =Fv 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由P =Wt 知,只要知道W 和t 就可求出任意时刻的功率B .由P =Fv 既能求某一时刻的瞬时功率,也可以求平均功率C .由P =Fv 知,随着汽车速度的增大,它的功率也可以无限增大D .由P =Fv 知,当汽车发动机功率一定时,牵引力与速度成反比 答案 BD4.(人教版必修2P59第1题改编)如图1所示,两个物体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等,它们的质量也相等.在甲图中用力F 1拉物体,在乙图中用力F 2推物体,夹角均为α,两个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相同的位移.设F 1和F 2对物体所做的功分别为W 1和W 2,物体克服摩擦力做的功分别为W 3和W 4,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图1A.F1=F2B.W1=W2C.W3=W4D.W1-W3=W2-W4答案 D5.有一质量为m的木块,从半径为r的圆弧曲面上的a点滑向b点,如图2所示.若由于摩擦使木块的运动速率保持不变,则以下叙述正确的是()图2A.木块所受的合外力为零B.因木块所受的力都不对其做功,所以合外力做的功为零C.重力和摩擦力的合力做的功为零D.重力和摩擦力的合力为零答案 C命题点一功的分析与计算1.常用办法:对于恒力做功利用W=Fl cos α;对于变力做功可利用动能定理(W=ΔE k);对于机车启动问题中的定功率启动问题,牵引力的功可以利用W=Pt.2.几种力做功比较(1)重力、弹簧弹力、电场力、分子力做功与位移有关,与路径无关.(2)滑动摩擦力、空气阻力、安培力做功与路径有关.(3)摩擦力做功有以下特点①单个摩擦力(包括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可以做正功,也可以做负功,还可以不做功.②相互作用的一对静摩擦力做功的代数和总等于零;相互作用的一对滑动摩擦力做功的代数和不为零,且总为负值.③相互作用的一对滑动摩擦力做功过程中会发生物体间机械能转移和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内能Q=F f x相对.例1 一物体静止在粗糙水平地面上.现用一大小为F 1的水平拉力拉动物体,经过一段时间后其速度变为v .若将水平拉力的大小改为F 2,物体从静止开始经过同样的时间后速度变为2v .对于上述两个过程,用W F 1、W F 2分别表示拉力F 1、F 2所做的功,W f1、W f2分别表示前后两次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则( ) A .W F 2>4W F 1,W f2>2W f1 B .W F 2>4W F 1,W f2=2W f1 C .W F 2<4W F 1,W f2=2W f1 D .W F 2<4W F 1,W f2<2W f1物体从静止开始经过同样的时间.答案 C解析 根据x =v +v 02t 得,两过程的位移关系x 1=12x 2,根据加速度的定义a =v -v 0t ,得两过程的加速度关系为a 1=a 22.由于在相同的粗糙水平地面上运动,故两过程的摩擦力大小相等,即F f1=F f2=F f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 1-F f1=ma 1,F 2-F f2=ma 2,所以F 1=12F 2+12F f ,即F 1>F 22.根据功的计算公式W =Fl ,可知W f1=12W f2,W F 1>14W F 2,故选项C 正确,选项A 、B 、D 错误.判断力是否做功及做正、负功的方法1.看力F 的方向与位移l 的方向间的夹角α——常用于恒力做功的情形. 2.看力F 的方向与速度v 的方向间的夹角α——常用于曲线运动的情形.3.根据动能的变化:动能定理描述了合外力做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即W 合=ΔE k ,当动能增加时合外力做正功;当动能减少时合外力做负功.1.如图3所示,质量为m 的物体置于倾角为θ的斜面上,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在外力作用下,斜面以加速度a 沿水平方向向左做匀加速运动,运动中物体m 与斜面体相对静止.则关于斜面对m 的支持力和摩擦力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图3A.支持力一定做正功B.摩擦力一定做正功C.摩擦力可能不做功D.摩擦力可能做负功答案 B解析支持力方向垂直斜面向上,故支持力一定做正功.而摩擦力是否存在需要讨论,若摩擦力恰好为零,物体只受重力和支持力,如图所示,此时加速度a=g tan θ,当a>g tan θ时,摩擦力沿斜面向下,摩擦力与位移夹角小于90°,则做正功;当a<g tan θ时,摩擦力沿斜面向上,摩擦力与位移夹角大于90°,则做负功.综上所述,B选项是错误的.2.以一定的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一个小球,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空气阻力的大小恒为F ,则从抛出到落回到抛出点的过程中,空气阻力对小球做的功为( ) A .0 B .-Fh C .Fh D .-2Fh答案 D解析 阻力与小球速度方向始终相反,故阻力一直做负功,W =-Fh +(-Fh )=-2Fh ,D 选项正确.命题点二 功率的理解和计算 1.平均功率与瞬时功率 (1)平均功率的计算方法 ①利用P =Wt.②利用P =F v cos α,其中v 为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2)瞬时功率的计算方法①利用公式P =Fv cos α,其中v 为t 时刻的瞬时速度. ②P =Fv F ,其中v F 为物体的速度v 在力F 方向上的分速度. ③P =F v v ,其中F v 为物体受到的外力F 在速度v 方向上的分力. 2.机车的两种启动模型3.机车启动问题常用的三个公式 (1)牛顿第二定律:F -F f =ma . (2)功率公式:P =F ·v . (3)速度公式:v =at .说明:F 为牵引力,F f 为机车所受恒定阻力.例2 在检测某种汽车性能的实验中,质量为3×103 kg 的汽车由静止开始沿平直公路行驶,达到的最大速度为40 m/s ,利用传感器测得此过程中不同时刻该汽车的牵引力F 与对应速度v ,并描绘出如图4所示的F -1v 图象(图线ABC为汽车由静止到达到最大速度的全过程,AB 、BO 均为直线).假设该汽车行驶中所受的阻力恒定,根据图线ABC :图4(1)求该汽车的额定功率;(2)该汽车由静止开始运动,经过35 s达到最大速度40 m/s,求其在BC段的位移.①最大速度在图象中对应的力;②AB、BO 均为直线.答案(1)8×104 W(2)75 m解析(1)由图线分析可知:图线AB表示牵引力F不变即F=8 000 N,阻力F f不变,汽车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图线BC的斜率表示汽车的功率P不变,达到额定功率后,汽车所受牵引力逐渐减小,汽车做加速度减小的变加速直线运动,直至达到最大速度40 m/s,此后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图可知:当最大速度v max=40 m/s时,牵引力为F min=2 000 N由平衡条件F f=F min可得F f=2 000 N由公式P=F min v max得额定功率P=8×104 W.(2)匀加速运动的末速度v B =PF ,代入数据解得v B =10 m/s汽车由A 到B 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为 a =F -F f m=2 m/s 2设汽车由A 到B 所用时间为t 1,由B 到C 所用时间为t 2,位移为x ,则t 1=v Ba =5 s ,t 2=35 s-5 s =30 sB 点之后,对汽车由动能定理可得Pt 2-F f x =12mv 2C -12mv 2B,代入数据可得x =75 m.1.求解功率时应注意的“三个”问题(1)首先要明确所求功率是平均功率还是瞬时功率;(2)平均功率与一段时间(或过程)相对应,计算时应明确是哪个力在哪段时间(或过程)内做功的平均功率;(3)瞬时功率计算时应明确是哪个力在哪个时刻(或状态)的功率. 2.机车启动中的功率问题(1)无论哪种启动过程,机车的最大速度都等于其匀速运动时的速度,即v m =P F min =PF 阻(式中F min 为最小牵引力,其值等于阻力F 阻).(2)机车以恒定加速度启动的运动过程中,匀加速过程结束时,功率最大,但速度不是最大,v =P F <v m =P F 阻.3.一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从某时刻开始计时,发动机的功率P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5所示.假定汽车所受阻力的大小F f恒定不变.下列描述该汽车的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图线中,可能正确的是()图5答案 A解析当汽车的功率为P1时,汽车在运动过程中满足P1=F1v,因为P1不变,v逐渐增大,所以牵引力F1逐渐减小,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1-F f=ma1,F f不变,所以汽车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当F1=F f时速度最大,且v m=P1F1=P1F f.当汽车的功率突变为P2时,汽车的牵引力突增为F2,汽车继续加速,由P2=F2v可知F2减小,又因F2-F f=ma2,所以加速度逐渐减小,直到F2=F f时,速度最大v m′=P2F f,此后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综合以上分析可知选项A正确.4.一起重机的钢绳由静止开始匀加速提起质量为m的重物,当重物的速度为v1时,起重机的功率达到最大值P,以后起重机保持该功率不变,继续提升重物,直到以最大速度v2匀速上升,重物上升的高度为h,则整个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钢绳的最大拉力为Pv2B .钢绳的最大拉力为mgC .重物匀加速的末速度为PmgD .重物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为Pmv 1-g答案 D解析 加速过程重物处于超重状态,钢绳拉力较大,匀速运动阶段钢绳的拉力为Pv 2,故A 错误;加速过程重物处于超重状态,钢绳拉力大于重力,故B 错误;重物匀加速运动的末速度不是运动的最大速度,此时钢绳对重物的拉力大于其重力,故其速度小于Pmg ,故C 错误;重物匀加速运动的末速度为v 1,此时的拉力为F =Pv 1,由牛顿第二定律得:a =F -mg m =P mv 1-g ,故D 正确.命题点三 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1.动能定理 (1)三种表述①文字表述:所有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加量; ②数学表述:W 合=12mv 2-12mv 20或W 合=E k -E k0;③图象表述:如图6所示,E k -l 图象中的斜率表示合外力.图6(2)适用范围①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 ②既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③力可以是各种性质的力,既可同时作用,也可分阶段作用.2.解题的基本思路(1)选取研究对象,明确它的运动过程;(2)分析受力情况和各力的做功情况;(3)明确研究对象在过程的初末状态的动能E k1和E k2;(4)列动能定理的方程W合=E k2-E k1及其他必要的解题方程,进行求解.例3我国将于2022年举办冬奥会,跳台滑雪是其中最具观赏性的项目之一.如图7所示,质量m=60 kg的运动员从长直助滑道AB的A 处由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m/s2匀加速滑下,到达助滑道末端B时速度v B=24 m/s,A与B 的竖直高度差H=48 m,为了改变运动员的运动方向,在助滑道与起跳台之间用一段弯曲滑道衔接,其中最低点C处附近是一段以O为圆心的圆弧.助滑道末端B与滑道最低点C的高度差h=5 m,运动员在B、C间运动时阻力做功W=-1 530 J,取g=10 m/s2.图7(1)求运动员在AB 段下滑时受到阻力F f 的大小;(2)若运动员能够承受的最大压力为其所受重力的6倍,则C 点所在圆弧的半径R 至少应为多大.答案 (1)144 N (2) m解析 (1)运动员在AB 上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设AB 的长度为x ,则有v 2B =2ax ①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mg Hx -F f =ma ②联立①②式,代入数据解得F f =144 N ③(2)设运动员到达C 点时的速度为v C ,在由B 到达C 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 mgh +W =12mv 2C -12mv 2B④设运动员在C 点所受的支持力为F N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 N -mg =m v 2CR⑤由题意和牛顿第三定律知F N =6mg ⑥ 联立④⑤⑥式,代入数据解得R = m.5.(多选)(2015·浙江理综·18)我国科学家正在研制航母舰载机使用的电磁弹射器.舰载机总质量为×104 kg ,设起飞过程中发动机的推力恒为×105 N ;弹射器有效作用长度为100 m ,推力恒定.要求舰载机在水平弹射结束时速度大小达到80 m/s.弹射过程中舰载机所受总推力为弹射器和发动机推力之和,假设所受阻力为总推力的20%,则( ) A .弹射器的推力大小为×106 N B .弹射器对舰载机所做的功为×108 J C .弹射器对舰载机做功的平均功率为×107 W D .舰载机在弹射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为32 m/s 2 答案 ABD解析 设总推力为F ,位移x =100 m ,阻力F 阻=20%F ,对舰载机加速过程由动能定理得Fx -20%F ·x =12mv 2,解得F =×106 N ,弹射器推力F 弹=F -F 发=×106 N -×105 N =×106 N ,A 正确;弹射器对舰载机所做的功为W =F 弹·x =×106×100 J =×108 J ,B 正确;弹射器对舰载机做功的平均功率P =F 弹·0+v 2=×107 W ,C 错误;根据运动学公式v 2=2ax ,得a =v 22x =32 m/s 2,D 正确.6.(多选)(2016·浙江理综·18)如图8所示为一滑草场.某条滑道由上下两段高均为h ,与水平面倾角分别为45°和37°的滑道组成,滑草车与草地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质量为m 的载人滑草车从坡顶由静止开始自由下滑,经过上、下两段滑道后,最后恰好静止于滑道的底端(不计滑草车在两段滑道交接处的能量损失,sin37°=,cos 37°=.则( )图8A .动摩擦因数μ=67B .载人滑草车最大速度为2gh 7C .载人滑草车克服摩擦力做功为mghD .载人滑草车在下段滑道上的加速度大小为35g答案 AB解析 对滑草车从坡顶由静止滑下,到底端静止的全过程,得mg ·2h -μmg cos 45°·hsin 45°-μmg cos 37°·h sin 37°=0,解得μ=67,选项A 正确;对经过上段滑道过程,根据动能定理得,mgh -μmg cos 45°·h sin 45°=12mv 2,解得v =2gh7,选项B 正确;载人滑草车克服摩擦力做功为2mgh ,选项C 错误;载人滑草车在下段滑道上的加速度大小为a =μmg cos 37°-mg sin 37°m =335g ,选项D 错误.7.如图9所示,用跨过光滑定滑轮的缆绳将海面上一艘失去动力的小船沿直线拖向岸边.已知拖动缆绳的电动机功率恒为P ,小船的质量为m ,小船受到的阻力大小恒为F f ,经过A 点时的速度大小为v 0,小船从A 点沿直线加速运动到B 点经历时间为t 1,A 、B 两点间距离为d ,缆绳质量忽略不计.求:图9(1)小船从A点运动到B点的全过程克服阻力做的功W f;(2)小船经过B点时的速度大小v1;(3)小船经过B点时的加速度大小a.答案(1)F f d(2) v20+2m?Pt1-F f d?(3)Pm2v20+2m?Pt1-F f d?-F fm解析(1)小船从A点运动到B点克服阻力做功W f=F f d①(2)小船从A点运动到B点,电动机牵引缆绳对小船做功W=Pt1②由动能定理有W-W f=12mv21-12mv2③由①②③式解得v1=v20+2m?Pt1-F f d?④(3)设小船经过B点时缆绳的拉力大小为F,缆绳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电动机牵引缆绳的速度大小为v,则P=Fv⑤v=v1cos θ⑥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 cos θ-F f=ma⑦由④⑤⑥⑦式解得a=Pm2v20+2m?Pt1-F f d?-F fm.求解变力做功的五种方法一、用动能定理求变力做功动能定理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既适用于求恒力做功,也适用于求变力做功,因为使用动能定理可由动能的变化来求功,所以动能定理是求变力做功的首选.典例1如图10所示,质量为m的小球用长L的细线悬挂而静止在竖直位置.现用水平拉力F将小球缓慢拉到细线与竖直方向成θ角的位置.在此过程中,拉力F做的功为()图10A.FL cos θB.FL sin θC.FL(1-cos θ) D.mgL(1-cos θ)答案 D解析在小球缓慢上升过程中,拉力F为变力,此变力F的功可用动能定理求解.由W F-mgL(1-cos θ)=0得W F=mgL(1-cos θ),故D正确.二、利用微元法求变力做功将物体的位移分割成许多小段,因小段很小,每一小段上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可以视为恒力,这样就将变力做功转化为在无数个无穷小的位移上的恒力所做功的代数和,此法在中学阶段常应用于求解大小不变、方向改变的变力做功问题.典例2如图11所示,在一半径为R=6 m的圆弧形桥面的底端A,某人把一质量为m=8 kg的物块(可看成质点).用大小始终为F=75 N 的拉力从底端缓慢拉到桥面顶端B(圆弧AB在一竖直平面内),拉力的方向始终与物块在该点的切线成37°角,整个圆弧桥面所对的圆心角为120°,g取10 m/s2,sin 37°=,cos 37°=.求这一过程中:图11(1)拉力F 做的功;(2)桥面对物块的摩擦力做的功. 答案 (1) J (2)- J解析 (1)将圆弧AB 分成很多小段l 1、l 2、…、l n ,拉力在每一小段上做的功为W 1、W 2、…、W n .因拉力F 大小不变,方向始终与物块在该点的切线成37°角,所以W 1=Fl 1cos 37°、W 2=Fl 2cos 37°、…、W n =Fl n cos 37°所以W F =W 1+W 2+…+W n =F cos 37°(l 1+l 2+…+l n )=F cos 37°·16·2πR = J.(2)因为重力G 做的功W G =-mgR (1-cos 60°)=-240 J ,而因物块在拉力F 作用下缓慢移动,动能不变,由动能定理知W F +W G +W f =0 所以W f =-W F -W G =- J +240 J =- J. 三、化变力为恒力求变力做功变力做功直接求解时,通常都比较复杂,但若通过转换研究对象,有时可化为恒力做功,可以用W =Fl cos α求解,此法常常应用于轻绳通过定滑轮拉物体的问题中. 四、用平均力求变力做功在求解变力做功时,若物体受到的力的方向不变,而大小随位移是成线性变化的,即为均匀变化,则可以认为物体受到一大小为F =F 1+F 22的恒力作用,F 1、F 2分别为物体初、末状态所受到的力,然后用公式W =F l cos α求此力所做的功. 五、用F -x 图象求变力做功在F -x 图象中,图线与x 轴所围“面积”的代数和就表示力F 在这段位移所做的功,且位于x 轴上方的“面积”为正,位于x 轴下方的“面积”为负,但此方法只适用于便于求图线所围面积的情况(如三角形、矩形、圆等规则的几何图).典例3轻质弹簧右端固定在墙上,左端与一质量m=kg的物块相连,如图12甲所示,弹簧处于原长状态,物块静止且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以物块所在处为原点,水平向右为正方向建立x轴,现对物块施加水平向右的外力F,F随x轴坐标变化的情况如图乙所示,物块运动至x=m处时速度为零,则此时弹簧的弹性势能为(g=10 m/s2)()图12A.J B.JC.J D.J答案 A解析物块与水平面间的摩擦力为F f=μmg=1 N.现对物块施加水平向右的外力F,由F -x图象面积表示功可知F做功W=J,克服摩擦力做功W f=F f x=J.由功能关系可知,W -W f=E p,此时弹簧的弹性势能为E p=J,选项A正确.题组1功和功率的分析与计算1.一个成年人以正常的速度骑自行车,受到的阻力为总重力的倍,则成年人骑自行车行驶时的功率最接近于()A.1 W B.10 W C.100 W D.1 000 W答案 C解析 设人和车的总质量为100 kg ,匀速行驶时的速率为5 m/s ,匀速行驶时的牵引力与阻力大小相等F ==20 N ,则人骑自行车行驶时的功率为P =Fv =100 W ,故C 正确. 2.(多选)一质量为1 kg 的质点静止于光滑水平面上,从t =0时刻开始,受到水平外力F 作用,如图1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图1A .0~2 s 内外力的平均功率是4 WB .第2 s 内外力所做的功是4 JC .第2 s 末外力的瞬时功率最大D .第1 s 末与第2 s 末外力的瞬时功率之比为9∶4 答案 AD解析 第1 s 末质点的速度 v 1=F 1m t 1=31×1 m/s =3 m/s.第2 s 末质点的速度v 2=v 1+F 2m t 2=(3+11×1) m/s =4 m/s.则第2 s 内外力做功W 2=12mv 22-12mv 21= J0~2 s 内外力的平均功率 P =12mv 22t =错误! W =4 W.选项A 正确,选项B 错误;第1 s 末外力的瞬时功率P 1=F 1v 1=3×3 W =9 W , 第2 s 末外力的瞬时功率P 2=F 2v 2=1×4 W =4 W ,故P1∶P2=9∶4.选项C错误,选项D正确.3.如图2甲所示,静止于光滑水平面上坐标原点处的小物块,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沿x 轴方向运动,拉力F随物块所在位置坐标x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图线为半圆.则小物块运动到x0处时F所做的总功为()图2A.0 F m x0F m x0x20答案 C解析F为变力,但F-x图象包围的面积在数值上表示拉力做的总功.由于图线为半圆,又因在数值上F m=12x0,故W=12π·F2m=12π·F m·12x0=π4F m x0.题组2动能定理及其简单应用4.如图3所示,光滑斜面的顶端固定一弹簧,一小球向右滑行,并冲上固定在地面上的斜面.设小球在斜面最低点A的速度为v,压缩弹簧至C点时弹簧最短,C点距地面高度为h,则小球从A到C的过程中弹簧弹力做功是()图3A .mgh -12mv 2mv 2-mgh C .-mgh D .-(mgh +12mv 2)答案 A解析 小球从A 点运动到C 点的过程中,重力和弹簧的弹力对小球做负功,由于支持力与位移始终垂直,则支持力对小球不做功,由动能定理,可得W G +W F =0-12mv 2,重力做功为W G =-mgh ,则弹簧的弹力对小球做功为W F =mgh -12mv 2,所以正确选项为A.5.(多选)质量为1 kg 的物体静止在水平粗糙的地面上,在一水平外力F 的作用下运动,如图4甲所示,外力F 和物体克服摩擦力F f 做的功W 与物体位移x 的关系如图乙所示,重力加速度g 取10 m/s 2.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图4A .物体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B .物体运动的位移为13 mC .物体在前3 m 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为3 m/s 2D .x =9 m 时,物体的速度为3 2 m/s 答案 ACD解析 由W f =F f x 对应图乙可知,物体与地面之间的滑动摩擦力F f =2 N ,由F f =μmg 可得μ=,A 正确;由W F =Fx 对应图乙可知,前3 m 内,拉力F 1=5 N,3~9 m 内拉力F 2=2 N ,物体在前3 m 内的加速度a 1=F 1-F f m =3 m/s 2,C 正确;由动能定理得:W F -F f x =12mv 2可得:x =9 m 时,物体的速度为v =3 2 m/s ,D 正确;物体的最大位移x m =W FF f= m ,B 错误. 6.(多选)如图5所示,质量为M 的木块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m 的子弹以速度v 0沿水平方向射中木块,并最终留在木块中与木块一起以速度v 运动.已知当子弹相对木块静止时,木块前进距离为l ,子弹进入木块的深度为d ,若木块对子弹的阻力F f 视为恒定,则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图5A .F f l =12Mv 2B .F f d =12Mv 2C .F f d =12mv 20-12(M +m )v 2D .F f (l +d )=12mv 20-12mv 2答案 ACD解析画出如图所示的运动过程示意图,从图中不难看出,当木块前进距离l,子弹进入木块的深度为d时,子弹相对于地发生的位移为l+d,由牛顿第三定律,子弹对木块的作用力大小也为F f.子弹对木块的作用力对木块做正功,由动能定理得:F f l=12Mv2木块对子弹的作用力对子弹做负功,由动能定理得:-F f(l+d)=12mv2-12mv2两式联立得:F f d=12mv2-12(M+m)v2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C、D.题组3动能定理在多过程问题中的应用7.如图6所示为某游乐场内水上滑梯轨道示意图,整个轨道在同一竖直平面内,表面粗糙的AB段轨道与四分之一光滑圆弧轨道BC在B点水平相切.点A距水面的高度为H,圆弧轨道BC的半径为R,圆心O恰在水面.一质量为m的游客(视为质点)可从轨道AB的任意位置滑下,不计空气阻力.图6(1)若游客从A 点由静止开始滑下,到B 点时沿切线方向滑离轨道落在水面D 点,OD =2R ,求游客滑到B 点时的速度v B 大小及运动过程轨道摩擦力对其所做的功W f ;(2)某游客从AB 段某处滑下,恰好停在B 点,又因受到微小扰动,继续沿圆弧轨道滑到P 点后滑离轨道,求P 点离水面的高度h .(提示:在圆周运动过程中任一点,质点所受的向心力与其速率的关系为F 向=m v 2R)答案 (1)2gR -(mgH -2mgR ) (2)23R解析 (1)游客从B 点做平抛运动,有 2R =v B t ① R =12gt 2②由①②式得v B =2gR ③ 从A 到B ,根据动能定理,有 mg (H -R )+W f =12mv 2B -0④由③④式得W f =-(mgH -2mgR )(2)设OP 与OB 间夹角为θ,游客在P 点时的速度为v P ,受到的支持力为N ,从B 到P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mg (R -R cos θ)=12mv 2P -0⑤过P 点时,根据向心力公式,有mg cos θ-N =m v 2PR⑥N =0⑦cos θ=hR⑧由⑤⑥⑦⑧式解得h =23R .8.如图7甲所示,轻弹簧左端固定在竖直墙上,右端点在O 位置.质量为m 的物块A (可视为质点)以初速度v 0从距O 点右方x 0处的P 点向左运动,与弹簧接触后压缩弹簧,将弹簧右端压到O ′点位置后,A 又被弹簧弹回.A 离开弹簧后,恰好回到P 点.物块A 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求:图7(1)物块A 从P 点出发又回到P 点的过程,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2)O 点和O ′点间的距离x 1.(3)如图乙所示,若将另一个与A 完全相同的物块B (可视为质点)与弹簧右端拴接,将A 放在B 右边,向左推A 、B ,使弹簧右端压缩到O ′点位置,然后从静止释放,A 、B 共同滑行一段距离后分离.分离后物块A 向右滑行的最大距离x 2是多少 答案 (1)12mv 20 (2)v 204μg -x 0 (3)x 0-v 208μg解析 (1)物块A 从P 点出发又回到P 点的过程,根据动能定理得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为W f =12mv 2. (2)物块A 从P 点出发又回到P 点的过程,根据动能定理得 2μmg (x 1+x 0)=12mv 2解得x 1=v 204μg-x 0(3)A 、B 在弹簧处于原长处分离,设此时它们的共同速度是v 1,弹出过程弹力做功为W F 只有A 时,从O ′到P 有。

2018版高考物理配套文档:第五章 第2讲 动能定理 2

2018版高考物理配套文档:第五章 第2讲 动能定理 2

[考试标准]知识内容必考要求加试要求说明动能和动能定理dd1.不要求用平均力计算变力做功和利用F -l 图象求变力做功.2.不要求用动能定理解决物体系的问题.动能和动能定理1.动能(1)动能的表达式为E k =m v 2;是标量、状态量.12(2)对动能的三点提醒①动能及动能的变化ΔE k 均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②动能是状态量,只与运动物体的质量及速率有关,而与其运动方向无关,物体运动速度的方向发生变化时,动能不变.2.动能定理(1)表达式:W =m v -m v 或W =E k2-E k1.1221221(2)物理意义:合外力的功是物体动能变化的量度.3.对动能定理的理解(1)动能定理说明了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和动能变化量间的一种因果关系和数量关系;(2)动能定理中的位移和速度必须是相对于同一个参考系的,一般以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3)动能定理的表达式是一个标量式,不能在某方向上应用动能定理.[深度思考]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一定质量的物体动能变化时,速度一定变化,但速度变化时,动能不一定变化.( √ )(2)如果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那么合外力对物体做功一定为零.( √ )(3)物体在合外力作用下做变速运动时,动能一定变化.( × )(4)物体的动能不变,所受的合外力必定为零.( × )1.下列物理量不可能为负值的是( )A.加速度B.功C.动能D.重力势能答案 C2.改变汽车的质量和速度,都可以使汽车的动能发生改变,下列有关汽车动能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质量不变,速度增大到原来的2倍,动能变为原来的2倍B.速度不变,质量增大到原来的2倍,动能变为原来的2倍C.质量减半,速度增大为原来的4倍,动能变为原来的4倍D.速度减半,质量增大为原来的4倍,动能变为原来的2倍答案 B3.关于动能定理的表述式W=E k2-E k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公式中的W为不包含重力的其他力做的总功B.公式中的W为包含重力在内的所有力做的功,只能先求合外力再求合外力的功C.公式中的E k2-E k1为动能的增量,当W>0时动能增加,当W<0时,动能减少D.动能定理适用于直线运动,但不适用于曲线运动,适用于恒力做功,但不适用于变力做功答案 C4.一物体做变速运动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合外力一定对物体做功,使物体动能改变B.物体所受合外力一定不为零C.合外力一定对物体做功,但物体动能可能不变D.以上说法都不对答案 B5.如图1所示,质量为m的物块,在恒力F的作用下,沿光滑水平面运动,物块通过A点和B点的速度分别是v A和v B,物块由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力F对物块做的功W为( )图1A .W >m v -m v 122B122A B .W =m v -m v 122B122A C .W =m v -m v 122A122B D .由于F 的方向未知,W 无法求出答案 B命题点一 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例1 (2015·浙江10月选考·20)如图2所示是公路上的“避险车道”,车道表面是粗糙的碎石,其作用是供下坡的汽车在刹车失灵的情况下避险.质量m =2.0×103 kg 的汽车沿下坡行驶,当驾驶员发现刹车失灵的同时发动机失去动力,此时速度表示数v 1=36 km/h ,汽车继续沿下坡匀加速直行l =350 m 、下降高度h =50 m 时到达“避险车道”,此时速度表示数v 2=72 km/h.(g =10 m/s 2)图2(1)求从发现刹车失灵至到达“避险车道”这一过程汽车动能的变化量;(2)求汽车在下坡过程中所受的阻力;(3)若“避险车道”与水平面间的夹角为17°,汽车在“避险车道”受到的阻力是在下坡公路上的3倍,求汽车在“避险车道”上运动的最大位移(sin 17°≈0.3).解析 (1)由ΔE k =m v -m v 1221221得ΔE k =3.0×105 J(2)由动能定理mgh -F f l =m v -m v 1221221得F f ==2.0×103 N12m v 21-12m v 2+mgh l(3)设汽车在“避险车道”上运动的最大位移是x ,由动能定理-(mg sin 17°+3F f )x =0-m v 122得x =≈33.3 m12m v 2mg sin 17°+3F f 答案 (1)3.0×105 J (2)2.0×103 N (3)33.3 m动能定理的应用技巧1.应用动能定理解题,关键是对研究对象进行准确的受力分析及运动过程分析,并画出物体运动过程的草图,借助草图理解物理过程和各量关系.2.应用动能定理的优越性(1)动能定理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2)既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3)力可以是各种性质的力,既可以同时作用,也可以分阶段作用.题组阶梯突破1.物体沿直线运动的v -t 关系图象如图3所示,已知在第1秒内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为W ,则( )图3A .从第1秒末到第3秒末合外力做功为4WB .从第3秒末到第5秒末合外力做功为-2WC .从第5秒末到第7秒末合外力做功为-WD .从第3秒末到第4秒末合外力做功为-0.75W 答案 D解析 由动能定理W 合=m v -m v 知第1 s 内W =m v 2.将动能定理应用于122122112A 、B 、C 、D 项知,D 正确,A 、B 、C 错.2.(2016·临海市联考)如图4所示,AB 为四分之一圆弧轨道,BC 为水平直轨道,圆弧的半径为R ,BC 的长度也是R .一质量为m 的物体,与两个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都为μ,它由轨道顶端A 从静止开始下落,恰好运动到C 处静止.那么物体在AB 段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为( ) 图4A.μmgRB.mgR 1212C .mgR D .(1-μ)mgR答案 D解析 设物体在AB 段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为W AB ,对物体从A 到C 的全过程,由动能定理得mgR -W AB -μmgR =0,故W AB =mgR -μmgR =(1-μ)mgR .3.(2016·绍兴市联考)一辆汽车以v 1=6m /s 的速度沿水平路面行驶时,急刹车后能滑行x 1=3.6 m ,如果以v 2=8 m/s 的速度行驶,在同样的路面上急刹车后滑行的距离x 2应为(不计空气阻力的影响)( )A .6.4 m B .5.6 m C .7.2 m D .10.8 m答案 A解析 急刹车后,车只受摩擦阻力F f 的作用,且两种情况下摩擦力大小是相同的,汽车的末速度皆为零.则有-F f x 1=0-m v ①1221-F f x 2=0-m v ②122②式除以①式得=x 2x 1v 2v 21故汽车滑行的距离x 2=x 1=2×3.6 m =6.4 m.v 2v 21(86)4.一物块沿倾角为θ的斜坡向上滑动.当物块的初速度为v 时,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 ,如图5所示.当物块的初速度为时,上升的最大高度v2记为h .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物块与斜坡间的动摩擦因数μ和h 分别为( )图5A .tan θ和H2B.tan θ和(v 22gH-1)H2C .tan θ和H4D.tan θ和(v 22gH-1)H4答案 D解析 设物块与斜坡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物块沿斜坡上滑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mgH +μmg cos θ)=0-m v 2①Hsin θ12由①得μ=(-1)tan θv 22gH 当物块的初速度为时,由动能定理知v2-(mgh +μmg cos θ)=0-m ()2②h sin θ12v2由①②两式得h =.H45.如图6所示,质量为m =4 kg 的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在外力F =25 N 作用下开始运动,已知F 与水平方向夹角为37°,物体位移为5 m 时,具有50 J 的动能.求:(g 取10 m/s 2)图6(1)此过程中,物体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sin 37°=0.6,cos 37°=0.8)(2)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答案 (1)50 J (2)0.4解析 (1)运用动能定理:Fl cos 37°-W f =m v 2,12代入数据得:W f =Fl cos 37°-m v 2=50 J.12(2)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把拉力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分解,根据竖直方向平衡和滑动摩擦力公式得出:F f =μF N =μ(mg -F sin 37°),根据功的定义式:W f =μ(mg -F sin 37°)l ,代入数据解得μ=0.4.命题点二 用动能定理解决多过程问题例2 如图7所示,用一块长L 1=1.0m 的木板在墙和桌面间架设斜面,桌子高H =0.8m ,长L 2=1.5 m .斜面与水平桌面的倾角θ可在0~60°间调节后固定.将质量m =0.2 kg 的小物块从斜面顶端静止释放,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05,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忽略物块在斜面与桌面交接处的能量损失.(重力加速度取g =10 m/s 2;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图7(1)求θ角增大到多少时,物块能从斜面开始下滑;(用正切值表示)(2)当θ角增大到37°时,物块恰能停在桌面边缘,求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已知sin 37°=0.6,cos 37°=0.8)(3)继续增大θ角,发现θ=53°时物块落地点与墙面的距离最大,求此最大距离x m .解析 (1)为使小物块下滑,有mg sin θ≥μ1mg cos θθ满足的条件tan θ≥0.05(2)克服摩擦力做功W f =μ1mgL 1cos θ+μ2mg (L 2-L 1cos θ)由动能定理得mgL 1sin θ-W f =0代入数据得μ2=0.8(3)由动能定理得mgL 1sin θ-W f =m v 212代入数据得v =1 m/sH =gt 212t =0.4 s x 1=v t x 1=0.4 m x m =x 1+L 2=1.9 m答案 (1)tan θ≥0.05 (2)0.8 (3)1.9 m应用动能定理求解多过程问题的基本思路1.运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时,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全过程列式,另一种是分段列式.2.全过程列式时,涉及重力、弹簧弹力、大小恒定的阻力或摩擦力做功时,要注意运用它们的功能特点:(1)重力的功取决于物体的初、末位置,与路径无关;(2)大小恒定的阻力或摩擦力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与路程的乘积.(3)弹簧弹力做功与路径无关.题组阶梯突破6.如图8所示,将质量为m 的小球以速度v 0由地面竖直向上抛出.小球落回地面时,其速度大小为v 0.设小球在运动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的大34小不变,图8则空气阻力的大小等于( ) A.mg B.mgC.mgD.mg34316716725答案 D解析 根据动能定理,对全过程有:-2F f H =m (v 0)2-m v ,上升过程:-(mg +F f )12341220H =-m v ,联立两式得:F f =mg ,选项D 正确.12207257.在赛车场上,为了安全起见,车道外围都固定上废旧轮胎作为围栏,当车碰撞围栏时起缓冲器作用.为了检验废旧轮胎的缓冲效果,在一次模拟实验中用轻弹簧来代替废旧轮胎,实验情景如图9图9所示,水平放置的轻弹簧左侧固定于墙上,处于自然状态,开始赛车在A 处且处于静止状态,距弹簧自由端的距离L 1=1 m .当赛车启动时,产生水平向左的恒为F =24 N 的牵引力使赛车向左匀加速前进,当赛车接触轻弹簧的瞬间立即关闭发动机,赛车继续压缩轻弹簧,最后被弹回到B 处停下.已知赛车的质量m =2 kg ,A 、B 之间的距离L 2=3 m ,赛车被弹回的过程中离开弹簧时的速度大小v =4 m/s ,方向水平向右.取g =10 m/s 2.求:(1)赛车和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2)弹簧被压缩的最大距离.答案 (1)0.2 (2)0.5 m解析 (1)从赛车离开弹簧到B 点停下,由动能定理得-μmg (L 1+L 2)=0-m v 212解得μ=0.2(2)设轻弹簧被压缩的最大距离为L ,从赛车加速到离开弹簧,由动能定理得FL 1-μmg (L 1+2L )=m v 2-012解得L =0.5 m.8.如图10所示,一滑块(可视为质点)经水平轨道AB 进入竖直平面内的四分之一圆弧形轨道BC .已知滑块的质量m =0.50 kg.滑块经过A 点时的速度v A =5.0 m/s ,AB 长x =4.5 m ,滑块与水平轨道间的动 图10摩擦因数μ=0.10,圆弧形轨道的半径R =0.50 m ,滑块离开C 点后竖直上升的最大高度h =0.10 m ,g 取10 m/s 2.求:(1)滑块第一次经过B 点时速度的大小.(2)滑块刚刚滑上圆弧形轨道时,对轨道上B 点压力的大小.(3)滑块在从B 运动到C 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答案 (1)4.0 m/s (2)21 N (3)1.0 J解析 (1)滑块由A 到B 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F f x =m v -m v 122B 122A 又F f =μmg 解得v B =4.0 m/s.(2)在B 点,滑块开始做圆周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F N -mg =m v 2B R 解得轨道对滑块的支持力F N =21 N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滑块对轨道上B 点压力的大小也为21 N.(3)滑块从B 经过C 上升到最高点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mg (R +h )-W f ′=0-m v 122B解得滑块克服摩擦力做的功W f ′=1.0 J.(建议时间:40分钟)1.(2016·绍兴一中期末)下列关于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做功和动能变化的关系正确的是( ) A.如果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则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一定为零B.如果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为零,则合外力一定为零C.物体在合外力作用下做变速运动,动能一定发生变化D.物体的动能不变,所受合外力一定为零答案 A解析 如果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则根据W=Fl可知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一定为零,A正确;如果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为零,则合外力不一定为零,例如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向心力,B错误;物体在合外力作用下做变速运动,动能不一定发生变化,例如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C错误;物体的动能不变,所受合外力不一定为零,例如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D错误.2.一质点开始时做匀速直线运动,从某时刻起受到一恒力作用.此后,该质点的动能不可能是( )A.一直增大B.先逐渐减小至零,再逐渐增大C.先逐渐增大至某一最大值,再逐渐减小D.先逐渐减小至某一非零的最小值,再逐渐增大答案 C解析 若该恒力与开始时匀速运动的方向夹角小于90°,则该恒力做正功,该质点的动能一直增大,选项A正确;若该恒力与开始时匀速运动的方向相反,则该恒力先做负功,待速度减小到零后该恒力做正功,该质点的动能先逐渐减小到零,再逐渐增大,选项B正确;若该恒力与开始时匀速运动的方向夹角大于90°,则该恒力先做负功,后做正功,该质点的动能先逐渐减小至某一非零的最小值,再逐渐增大,选项D正确;故本题选C.3.质量不等,但有相同动能的两个物体,在动摩擦因数相同的水平地面上滑行,直至停止,则( )A.质量大的物体滑行的距离大B.质量小的物体滑行的距离大C.它们滑行的距离一样大D.它们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不相等答案 B解析 由动能定理可得-F f x=0-E k,即μmgx=E k,由于动能相同,动摩擦因数相同,故质量小的物体滑行的距离大,它们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都等于E k.故本题只有B项正确.4.如图1所示,质量相同的物体分别自斜面AC和BC的顶端由静止开始下滑,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物体滑至斜面底部C点时的动能分别为E k1和E k2,下滑过程中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分别为W 1和W 2,则( )图1A .E k1>E k2,W 1<W 2B .E k1>E k2,W 1=W 2C .E k1=E k2,W 1>W 2D .E k1<E k2,W 1>W 2答案 B解析 设斜面的倾角为θ,斜面的底边长为x ,则下滑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为W ==μmgx ,所以两种情况下克服摩擦力做的功相等.又由于B 的高度比A 低,所以μmg cos θ·x cos θ由动能定理可知E k1>E k2.故选B.5.质量为m 的物体静止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若物体受水平力F 的作用,由静止起通过位移x 时的动能为E k1,当物体受水平力2F 的作用,由静止开始通过相同的位移x 时动能为E k2,则( )A .E k2=E k1 B .E k2=2E k1C .E k2>2E k1 D .E k1<E k2<2E k1答案 C解析 根据动能定理Fx -F f x =E k1,当外力变为2F 时,摩擦力大小不变,2Fx -F f x =E k2,A 、B 错误;如果摩擦力也变为2F f 时,2E k1=E k2,所以E k2>2E k1,C 正确,D 错误.6.如图2所示,人用手托着质量为m 的小苹果,从静止开始沿水平方向运动,前进距离L 后,速度为v (小苹果与手始终相对静止),小苹果与手掌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2A .手对小苹果的作用力方向竖直向上B .小苹果所受摩擦力大小为μmgC .手对小苹果做的功为m v 212D .小苹果对手做功-μmgL 答案 C解析 小苹果的加速度方向为水平方向,小苹果的合力方向在水平方向上,小苹果受到重力和手的作用力,而重力在竖直方向上,故手的作用力应为斜上方,故A 错误;两者相对静止,故所受摩擦力为静摩擦力,故B 错误;根据动能定理可得W =m v 2,故手对小苹果做12的功为m v 2,故C 正确;由于手和小苹果之间是静摩擦,大小不一定等于μmg ,D 错误.127.(多选)质量为1 kg 的物体静止在水平粗糙的地面上,在一水平外力F 的作用下运动,如图3甲所示,外力F 和物体克服摩擦力F f 做的功W 与物体位移x 的关系如图乙所示,重力加速度g 取10 m/s 2.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图3A .物体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B .物体运动的最大位移为13 mC .物体在前3 m 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为3 m/s 2D .x =9 m 时,物体的速度为3 m/s 2答案 ACD解析 由W f =F f x 对应题图乙可知,物体与地面之间的滑动摩擦力F f =2 N ,由F f =μmg 可得μ=0.2,A 正确;由W F =Fx 对应题图乙可知,前3 m 内,拉力F 1=5 N ,3~9 m 内拉力F 2=2N ,物体在前3 m 内的加速度a 1==3m/s 2,C 正确;由动能定理得:F 1-F fmW F -F f x =m v 2可得:x =9 m 时,物体的速度为v =3 m/s ,D 正确;物体运动的最大位移122x m ==13.5 m ,B 错误.WFF f 8.某消防队员从一平台上跳下,下落2 m 后双脚触地,接着他用双腿弯曲的方法缓冲,使自身的重心又下降了0.5 m ,在着地过程中地面对他双脚的平均作用力估计为( )A .自身所受重力的2倍B .自身所受重力的5倍C .自身所受重力的8倍D .自身所受重力的10倍答案 B解析 设地面对双脚的平均作用力为F ,在全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mg (H +h )-Fh =0F ==mg =5mg ,B 正确.mg (H +h )h2+0.50.59.(多选)在平直公路上,汽车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速度达到v max 后,立即关闭发动机直至静止,v -t 图象如图4所示,设汽车的牵引力为F ,受到的摩擦力为F f ,全程中牵引力做功为W 1,克服摩擦力做功为W 2,则( )图4A .F ∶F f =1∶3B .W 1∶W 2=1∶1C .F ∶F f =4∶1D .W 1∶W 2=1∶3答案 BC解析 对汽车运动的全过程,由动能定理得:W 1-W 2=ΔE k =0,所以W 1=W 2,选项B 正确,D 错误;由图象知x 1∶x 2=1∶4.由动能定理得Fx 1-F f x 2=0,所以F ∶F f =4∶1,选项A 错误,C 正确.10.如图5所示,小球以初速度v 0从A 点沿粗糙的轨道运动到高为h 的B 点后自动返回,其返回途中仍经过A 点,则经过A 点的速度大小为( )图5A. B.v 20-4gh 4gh -v 20C. D.v 20-2gh 2gh -v 20答案 B解析 在从A 到B 的过程中,重力和摩擦力都做负功,根据动能定理可得mgh +W f =m v ,从B 到A 过程中,重力做正功,摩擦力做负功(因为是沿原路返回,所以1220两种情况摩擦力做功大小相等)根据动能定理可得mgh -W f =m v 2,两式联立得再次经过A 12点的速度为,选B.4gh -v 211.如图6所示,斜面高h ,质量为m 的物块,在沿斜面向上的恒力F 作用下,能匀速沿斜面向上运动,若把此物块放在斜面顶端,在沿斜面向下同样大小的恒力F 作用下,物块由静止向下滑动,滑至底端时其动能的大小为( )图6A .mghB .2mghC .2FhD .Fh答案 B解析 物块匀速向上运动,即向上运动过程中物块的动能不变,由动能定理知物块向上运动过程中外力对物块做的总功为0,即W F -mgh -W f =0①物块向下运动过程中,恒力F 与摩擦力对物块做功与向上运动相同,设滑至底端时的动能为E k ,由动能定理知W F +mgh -W f =E k -0②将①式变形有W F -W f =mgh ,代入②式有E k =2mgh ,则B 选项正确.12.飞机在水平跑道上滑行一段时间后起飞.飞机总质量m =1×104 kg ,发动机在水平滑行过程中保持额定功率P =8 000 kW ,滑行距离x =50 m ,滑行时间t =5 s ,然后以水平速度v 0=80 m/s 飞离跑道后逐渐上升,飞机在上升过程中水平速度保持不变,同时受到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恒定升力(该升力由其他力的合力提供,不含重力),飞机在水平方向通过距离L =1 600 m 的过程中,上升高度为h =400 m .取g =10 m/s 2.求:(1)假设飞机在水平跑道滑行过程中受到的阻力大小恒定,求阻力F f 的大小;(2)飞机在上升高度为h =400 m 过程时,飞机的动能为多少.答案 (1)1.6×105 N (2)4×107 J解析 (1)飞机在水平滑行过程中,根据动能定理: Pt -F f x =m v -01220解得:F f =1.6×105 N.(2)该飞机升空后水平方向做匀速运动,竖直方向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竖直方向加速度为a ,则:水平方向有:L =v 0t竖直方向有:h =at 212联立解得:t =20 s ,a =2 m/s 2竖直分速度大小为:v ⊥==40 m/s2ah 飞机的动能为:E k =m v 2=m (v +v )=4×107 J 1212202⊥13.如图7所示,光滑水平面AB 与竖直面内粗糙的半圆形导轨在B 点衔接,BC 为导轨的直径,与水平面垂直,导轨半径为R =0.4 m ,一个质量为m =2.0 kg 的小球将弹簧压缩至A 处.小球从A 处由静止释放被弹开后,以速度v =6 m/s 经过B 点进入半圆形轨道,之后向上 图7运动恰能沿轨道运动到C 点.求:(1)释放小球前弹簧的弹性势能;(2)小球到达C 点时的速度大小;(3)小球由B 到C 运动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答案 (1)36 J (2)2 m/s (3)16 J解析 (1)释放小球前弹簧的弹性势能等于小球得到的动能:E p =m v 2=36 J.12(2)小球到达C 点时,根据牛顿定律:mg =m ,解得v C ==2 m/s.v 2C R gR (3)小球由B 到C 运动过程,由动能定理:-mg ·2R -W f =m v -m v 2,122C 12解得W f =16 J.14.如图8甲所示,轻弹簧左端固定在竖直墙上,右端点在O 位置.质量为m 的物块A (可视为质点)以初速度v 0从距O 点右方x 0的P 点处向左运动,与弹簧接触后压缩弹簧,将弹簧右端压到O ′点位置后,A 又被弹簧弹回.A 离开弹簧后,恰好回到P 点.物块A 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求:(1)物块A 从P 点出发又回到P 点的过程,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2)O 点和O ′点间的距离x 1.图8(3)如图乙所示,若将另一个与A 完全相同的物块B (可视为质点)与弹簧右端拴接,将A 放在B 右边,向左推A 、B ,使弹簧右端压缩到O ′点位置,然后从静止释放,A 、B 共同滑行一段距离后分离.分离后物块A 向右滑行的最大距离x 2是多少?答案 (1)m v (2)-x 0 (3)x 0-1220v 204μg v 208μg 解析 (1)物块A 从P 点出发又回到P 点的过程,根据动能定理得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为W f =m v .1220(2)物块A 从P 点出发又回到P 点的过程,根据动能定理得2μmg (x 1+x 0)=m v 1220解得x 1=-x 0v 204μg(3)A 、B 在弹簧处于原长处分离,设此时它们的共同速度是v 1,弹出过程弹力做功W F 只有A 时,从O ′到P 有W F -μmg (x 1+x 0)=0-0A 、B 共同从O ′到O 有W F -2μmgx 1=×2m v 1221分离后对A 有m v =μmgx 21221联立以上各式可得x 2=x 0-.v 208μg。

2018版高考物理配套文档:第五章 必考计算题4 动力学方法和能量观点的综合应用

2018版高考物理配套文档:第五章 必考计算题4 动力学方法和能量观点的综合应用

命题点一 多过程组合问题例1 如图1,固定在水平面上的组合轨道,由光滑的斜面、光滑的竖直半圆(半径R =2.5 m)与粗糙的水平轨道组成;水平轨道动摩擦因数μ=0.25,与半圆的最低点相切,轨道固定在水平面上.一个质量为m =0.1 kg 的小球从斜面上A 处由静止开始滑下,并恰好能到达半圆轨道最高点D ,且水平抛出,落在水平轨道的最左端B 点处.不计空气阻力,小球在经过斜面与水平轨道连接处时不计能量损失,g 取10 m/s 2.求:图1(1)小球从D 点抛出的速度v D ;(2)水平轨道BC 的长度x ;(3)小球开始下落的高度h .解析 (1)小球恰好能到达半圆轨道最高点D ,此时只有重力作为向心力,即mg =m v 2D R 所以小球从D 点抛出的速度v D == m /s =5 m/s.gR 10×2.5(2)根据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可得,2R =gt 2,12所以运动的时间为t == s =1 s ,4Rg 4×2.510水平轨道BC 的长度即为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的大小,所以x =v D t =5×1 m =5 m.(3)对从A 到D 的过程,利用动能定理可得,mgh -μmgx -mg ·2R =m v 122D解得h =7.5 m.答案 (1)5 m/s (2)5 m (3)7.5 m多过程问题的解题技巧1.抓住物理情景中出现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过程,将物理过程分解成几个简单的子过程.2.两个相邻过程连接点的速度是联系两过程的纽带,也是解题的关键.很多情况下平抛运动的末速度的方向是解题的重要突破口.题组阶梯突破1.运动员驾驶摩托车做腾跃特技表演是一种刺激性很强的运动项目.如图2所示,AB 是水平路面,BC 是半径为20 m 的圆弧,CDE 是一段曲面.运动员驾驶功率始终为P =1.8 kW 的摩托车在AB 段加速,通过B 点时速度已达到最大v m =20 m/s ,再经t =13 s 的时间通过坡面到达E 点,此刻关闭发动机水平飞出.已知人和车的总质量m =180 kg ,坡顶高度h =5 m ,落地点与E 点的水平距离s =16 m ,重力加速度g =10 m/s 2.如果在AB 段摩托车所受的摩擦阻力恒定,且不计空气阻力,求:图2(1)AB 段摩托车所受摩擦阻力的大小;(2)摩托车过圆弧B 点时受到地面支持力的大小;(3)摩托车在沿BCDE 冲上坡顶的过程中克服摩擦阻力做的功.答案 (1)90 N (2)5 400 N (3)27 360 J解析 (1)摩托车在水平面上已经达到了最大速度,牵引力与阻力相等.则P =F v m =F f v m .F f ==90 N.Pv m (2)摩托车在B 点,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N -mg =m ,v 2m R F N =m +mg =5 400 N.v 2m R (3)对摩托车的平抛运动过程,有t 1==1 s ,2hg平抛的初速度v 0==16 m/s ,摩托车在斜坡上运动时,由动能定理得st 1Pt -W f -mgh =m v -m v ,1220122m 解得W f =27 360 J.2.如图3所示,半径R =0.4 m 的光滑圆弧轨道BC 固定在竖直平面内,轨道的上端点B 和圆心O 的连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θ=30°,下端点C 为轨道的最低点且与粗糙水平面相切,一根轻质弹簧的右端固定在竖直挡板上.质量m =0.1 kg 的小物块(可视为质点)从空中A 点以v 0=2 m/s 的速度被水平抛出,恰好从B 点沿轨道切线方向进入轨道,经过C 点后沿水平面向右运动至D 点时,弹簧被压缩至最短,C 、D 两点间的水平图3距离L =1.2 m ,小物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g 取10 m/s 2.求:(1)小物块经过圆弧轨道上B 点时速度v B 的大小.(2)小物块经过圆弧轨道上C 点时对轨道的压力大小.(3)弹簧的弹性势能的最大值E pm .答案 (1)4 m/s (2)8 N (3)0.8 J解析 (1)小物块恰好从B 点沿切线方向进入轨道,由几何关系有v B ==4 m/s.v 0sin θ(2)小物块由B 点运动到C 点,由动能定理有mgR (1+sin θ)=m v -m v 122C122B 在C 点处,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 N -mg =m v 2C R解得F N =8 N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小物块经过圆弧轨道上C 点时对轨道的压力F N ′大小为8 N.(3)小物块从B 点运动到D 点,由能量守恒定律有E pm =m v +mgR (1+sin θ)-μmgL =0.8 J.122B 命题点二 传送带模型问题例2 如图4所示,传送带与地面的夹角θ=37°,A 、B 两端间距L =16 m ,传送带以速度v =10 m/s ,沿顺时针方向运动,物体m =1 kg ,无初速度地放置于A 端,它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试求:图4(1)物体由A 端运动到B 端的时间.(2)系统因摩擦产生的热量.解析 (1)物体刚放上传送带时受到沿斜面向下的滑动摩擦力,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sin θ+μmg cos θ=ma 1,设物体经时间t 1,加速到与传送带同速,则v =a 1t 1,x 1=a 1t 1221可解得:a 1=10 m/s 2t 1=1 sx 1=5 m因mg sin θ>μmg cos θ,故当物体与传送带同速后,物体将继续加速由mg sin θ-μmg cos θ=ma 2L -x 1=v t 2+a 2t 122解得:t 2=1 s故物体由A 端运动到B 端的时间t =t 1+t 2=2 s(2)物体与传送带间的相对位移x 相=(v t 1-x 1)+(L -x 1-v t 2)=6 m故Q =μmg cos θ·x 相=24 J.答案 (1)2 s (2)24 J传送带问题的分析流程和技巧1.分析流程2.相对位移一对相互作用的滑动摩擦力做功所产生的热量Q =F f ·x 相对,其中x 相对是物体间相对路径长度.如果两物体同向运动,x 相对为两物体对地位移大小之差;如果两物体反向运动,x 相对为两物体对地位移大小之和.3.功能关系(1)功能关系分析:W F =ΔE k +ΔE p +Q .(2)对W F 和Q 的理解:①传送带的功:W F =Fx 传;②产生的内能Q =F f x 相对.题组阶梯突破3.一质量为M =2 kg 的小物块随足够长的水平传送带一起运动,被一水平向左飞来的子弹击中,子弹从物块中穿过,如图5甲所示,地面观察者记录了小物块被击穿后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图中取向右运动的方向为正方向),已知传送带的速度保持不变,g 取10 m/s 2.图5(1)指出传送带的速度v 的方向及大小,说明理由.(2)计算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3)计算物块对传送带总共做了多少功?系统有多少能量转化为内能?答案 (1)方向向右 2 m/s 理由见解析 (2)0.2(3)-24 J 36 J解析 (1)由题图可知,物块被击中后先向左做匀减速运动,速度为零后,又向右做匀加速运动,当速度等于2 m /s 以后随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所以传送带的速度方向向右,大小为2 m/s.(2)由题图可知,a == m /s 2=2 m/s 2Δv Δt 4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滑动摩擦力F f =Ma ,其中F f =μF N ,F N =Mg ,所以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a g 210(3)由题图可知,传送带与物块存在摩擦力的时间只有3 s ,传送带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x =v t =2×3 m =6 m所以物块对传送带所做的功为W =-F f x =-4×6 J =-24 J选传送带为参考系,物块相对于传送带通过的路程x ′=t =×3 m =9 m ,v ′262所以转化为内能的能量E Q =F f x ′=4×9 J =36 J.4.如图6所示,与水平面夹角θ=30°的倾斜传送带始终绷紧,传送带下端A 点与上端B 点间的距离L =4 m ,传送带以恒定的速率v =2 m/s 向图6上运动.现将一质量为1 kg 的物体无初速度地放于A 处,已知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取g =10 m/s 2,求:32(1)物体从A 运动到B 共需多长时间?(2)电动机因传送该物体多消耗的电能.答案 (1)2.4 s (2)28 J解析 (1)物体无初速度地放在A 处后,因mg sin θ<μmg cos θ故物体斜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a ==2.5 m/s 2μmg cos θ-mg sin θm 物体达到与传送带同速所需的时间t 1==0.8 s va t 1时间内物体的位移x 1=t 1=0.8 m v2之后物体以速度v 做匀速运动,运动的时间t 2==1.6 sL -x 1v 物体运动的总时间t =t 1+t 2=2.4 s(2)前0.8 s 内物体相对传送带的位移Δx =v t 1-x 1=0.8 m因摩擦而产生的内能E 内=μmg cos θ·Δx =6 J整个过程中多消耗的电能E 电=E k +E p +E 内=m v 2+mgL sin θ+E 内=28 J.12(建议时间:40分钟)1.如图1所示,皮带的速度是3 m/s ,两圆心距离s =4.5 m ,现将m =1 kg 的小物体轻放在左轮正上方的皮带上,物体与皮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5,皮带不打滑,电动机带动皮带将物体从左轮正上方运送到右轮正上方时,求:(g =10 m/s 2)图1(1)小物体获得的动能E k ;(2)这一过程摩擦产生的热量Q ;(3)这一过程电动机消耗的电能E .答案 (1)4.5 J (2)4.5 J (3)9 J解析 (1)μmg =maa =1.5 m/s 2μmgx =m v 212所以物体加速阶段运动的位移x =3 m 4.5 m ,即物体可与皮带达到共同速度,E k =m v 2=×1×32 J =4.5 J.1212(2)v =att =2 sQ =μmg (v t -x )=0.15×1×10×(6-3) J =4.5 J(3)E =E k +Q =4.5 J +4.5 J =9 J.2.如图2甲所示,一倾角为θ=37°的传送带以恒定速度运行.现将一质量m =1 kg 的小物体抛上传送带,物体相对地面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取沿传送带向上为正方向,g =10 m/s 2,sin 37°=0.6,cos 37°=0.8.求:图2(1)0~8 s 内物体位移的大小.(2)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3)0~8 s 内物体机械能增加量及因与传送带摩擦产生的热量Q .答案 (1)14 m (2)0.875 (3)90 J 126 J解析 (1)从图乙中求出物体位移x =-2×2× m +4×4× m +2×4 m =14 m1212(2)由图象知,物体相对传送带滑动时的加速度a =1 m/s 2对此过程中物体受力分析得μmg cos θ-mg sin θ=ma得μ=0.875(3)物体被送上的高度h =x sin θ=8.4 m重力势能增量ΔE p =mgh =84 J动能增量ΔE k =m v -m v =6 J 1221221机械能增加量ΔE =ΔE p +ΔE k =90 J0~8 s 内只有前6 s 发生相对滑动.0~6 s 内传送带运动距离x 1=4×6 m =24 m0~6 s 内物体位移x 2=6 m产生的热量Q =μmg cos θ·Δx =μmg cos θ(x 1-x 2)=126 J.3.(2016·浙江高考考试说明样题)山谷中有三块石头和一根不可伸长的轻质青藤,其示意图如图3.图中A 、B 、C 、D 均为石头的边缘点,O 为青藤的固定点,h 1=1.8 m ,h 2=4.0 m ,x 1=4.8 m ,x 2=8.0 m .开始时,质量分别为M =10 kg 和m =2 kg 的大、小两只金丝猴分别位于左边和中间的石头上,当大猴发现小猴将受到伤害时,迅速从左边石头的A 点水平跳至中间石头.大猴抱起小猴跑到C 点,抓住青藤下端,荡到右边石头上的D 点,此时速度恰好为零.运动过程中猴子均可看成质点,空气阻力不计,重力加速度g =10 m/s 2.求:图3(1)大猴从A 点水平跳离时速度的最小值;(2)猴子抓住青藤荡起时的速度大小;(3)猴子荡起时,青藤对猴子的拉力大小.答案 (1)8 m/s (2)4 m/s (3)216 N5解析 (1)设猴子从A 点水平跳离时速度的最小值为v min ,根据平抛运动规律,有h 1=gt 2①12x 1=v min t ②联立①②式,得v min =8 m/s ③(2)猴子抓住青藤后荡到右边石头上的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设荡起时速度为v C ,有(M +m )gh 2=(M +m )v ④122Cv C ==4 m/s ⑤2gh 25(3)设青藤对猴子的拉力为F T ,青藤的长度为L ,对最低点,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T -(M +m )g =(M +m )⑥v 2C L 由几何关系(L -h 2)2+x =L 2⑦2得:L =10 m ⑧联立⑤⑥⑧式并代入数据解得:F T =216 N4.如图4所示,在竖直平面内,粗糙斜面AB 的下端与光滑的圆弧轨道BCD 相切于B 点,C 点是最低点,圆心角∠BOC =37°,D 点与圆心O 等高,圆弧轨道半径R =1.0 m ,现在一个质量为m =0.2 kg 可视为质点的小物体,从D 点的正上方E 点处自由下落,DE 距离h =1.6 m ,小物体与斜面AB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取sin 37°=0.6,cos 37°=0.8,g =10 m/s 2.求:图4(1)小物体第一次通过C 点时轨道对小物体的支持力F N 的大小.(2)要使小物体不从斜面顶端飞出,斜面的长度L AB 至少要多长.(3)若斜面已经满足(2)中的要求,小物体从E 点开始下落,直至最后在光滑圆弧轨道上做周期性运动,在此过程中系统因摩擦所产生的热量Q 的大小.答案 (1)12.4 N (2)2.4 m (3)4.8 J解析 (1)小物体从E 到C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mg (h +R )=m v ①122C在C 点,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N -mg =m ②v 2C R 联立①②解得F N =12.4 N.(2)从E →D →C →B →A 过程,由动能定理得W G -W 阻=0③W G =mg [(h +R cos 37°)-L AB sin 37°]④W 阻=μmg cos 37°L AB ⑤联立③④⑤解得L AB =2.4 m.(3)因为mg sin 37°>μmg cos 37°(或μ<tan 37°),所以小物体不会停在斜面上,小物体最后以C 为中心,B 为一侧最高点沿圆弧轨道做往返运动.从E 点开始直至稳定,系统因摩擦所产生的热量Q =ΔE ⑥ΔE =mg (h +R cos 37°)⑦联立⑥⑦解得Q =4.8 J.5.(2016·绍兴期末)如图5所示,已知半径分别为R 和r 的甲、乙两个光滑的圆形轨道安置在同一竖直平面内,甲轨道左侧又连接一个光滑的轨道,两圆形轨道之间由一条水平轨道CD 相连.一小球自某一高度由静止滑下,先滑过甲轨道,通过动摩擦因数为μ的CD 段,又滑过乙轨道,最后离开.若小球在两圆轨道的最高点对轨道压力都恰好为零.试求:图5(1)释放小球的高度h .(2)水平轨道CD 段的长度.答案 (1)2.5R (2)5(R -r )2μ解析 (1)小球在光滑圆轨道上滑行时,机械能守恒,设小球滑过C 点时的速度为v C ,通过甲环最高点速度为v ′,根据小球对最高点压力为零,有mg =m ①v ′2R 取轨道最低点为零势能点,由机械守恒定律有:m v =mg ·2R +m v ′2②122C12由①、②两式消去v ′,可得:v C =③5gR 同理可得小球滑过D 点时的速度为:v D =④5gr 小球从甲轨道左侧光滑轨道滑至C 点时机械能守恒,有:mgh =m v ⑤122C由③、⑤两式联立解得:h =2.5R由此小球释放的高度为2.5R(2)设CD 段的长度为l ,对小球滑过CD 段过程应用动能定理有:-μmgl =m v -m v ⑥122D122C 由③、④、⑥三式联立解得:l =5(R -r )2μ则水平轨道CD 段的长度为.5(R -r )2μ6.(2015·浙江1月学考·38)如图6所示为某种弹射小球的游戏装置,水平面上固定一轻质弹簧及长度可调节的竖直管AB .细管下端接有一小段长度不计的圆滑弯管,上端B 与四分之一圆弧弯管BC 相接,每次弹射前,推动小球将弹簧压缩到同一位置后锁定.解除锁定,小球即被弹簧弹出,水平射进细管A 端,再沿管ABC 从C 端水平射 图6出.已知弯管BC 的半径R =0.30 m ,小球的质量为m =50 g ,当调节竖直细管AB 的长度L 至L 0=0.90 m 时,发现小球恰好能过管口C端.不计小球运动过程中的机械能损失.(g 取10 m/s 2)(1)求每次弹射时弹簧对小球所做的功W .(2)当L 取多大时,小球落至水平面的位置离直管AB 最远?(3)调节L 时,小球到达管口C 时管壁对球的作用力F N 也相应变化,考虑到游戏装置的实际情况,L 不能小于0.15 m ,请在图7坐标纸上作出F N 随长度L 变化的关系图线.(取管壁对球的作用力F N 方向向上为正,并要求在纵轴上标上必要的刻度值)图7答案 (1)0.60 J (2)0.30 m (3)见解析图解析 (1)小球恰好过C 点,其速度v C =0①根据功能关系,每次弹射时弹簧对小球所做的功为:W =mg (L 0+R )=0.60 J ②(2)设小球被弹出时的初速度为v 0,到达C 时的速度为v ,根据动能定理有W =m v -0③1220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有m v =mg (L +R )+m v 2④122012综合②③④得v =⑤2g (L 0-L )根据平抛运动规律,小球落至水平面时的落点离直管AB 的距离为s =v t +R ⑥其中t =⑦2(L +R )g 综合⑤⑥⑦得s =2+R(L 0-L )(L +R )根据数学知识可判知,当L ==0.30 m 时,s 最大.L 0-R2即当L 取0.30 m 时,小球落至水平面的位置离直管AB 最远.(3)设小球经过C 端时所受管壁作用力方向向上,根据牛顿运动定律有mg -F N =m v 2R 又v =2g (L 0-L )则有F N =L +mg (1-)2mgR 2L 0R 代入数据得F N =L -2.5(N)(0.90 m ≥L ≥0.15 m)103据此作出所求图线如图:。

大学物理学(课后答案)第5-6章

大学物理学(课后答案)第5-6章

第5章 机械振动一、选择题5-1 一个质点作简谐振动,振幅为A ,在起始时刻质点的位移为2A-,且向x 轴的正方向运动,代表这个简谐振动的旋转矢量图为[ ]分析与解 图中旋转矢量投影点的运动方向指向Ox 轴正向,同时矢端在x 轴投影点的位移为2A-,满足题意,因而选(D)。

5-2 作简谐振动的物体,振幅为A ,由平衡位置向x 轴正方向运动,则物体由平衡位置运动到32Ax =处时,所需的最短时间为周期的几分之几[ ] (A) 1 /2 (B) 1/4 (C) 1/6 (D) 1/12分析与解 设1t 时刻物体由平衡位置向x 轴正方向运动,2t 时刻物体第一次运动到32A x =处,可通过旋转矢量图,如图5-2所示,并根据公式2t T ϕπ∆∆=得31226t T T T ϕπππ∆∆===,,因而选(C)。

5-3 两个同周期简谐振动曲线如图5-3(a)所示,1x 的相位比2x 的相位[ ] O O OO A Axxx(A) (B)(D)(C)A /2-A /2 A /2 -A /2A Aωωωωx习题5-1图习题5-2图(A) 落后2π (B) 超前2π(C) 落后π (D) 超前π分析与解 可通过振动曲线作出相应的旋转矢量图(b ),正确答案为(B )。

5-4 一弹簧振子作简谐振动,总能量为E ,若振幅增加为原来的2倍,振子的质量增加为原来的4倍,则它的总能量为[ ](A) 2E (B) 4E (C) E (D) 16E 分析与解 因为简谐振动的总能量2p k 12E E E kA =+=,因而当振幅增加为原来的2倍时,能量变为原来的4倍,因而答案选(B)。

5-5 两个同振动方向、同频率、振幅均为A 的简谐振动合成后,振幅仍为A ,则这两个简谐振动的相位差为[ ](A) 60 (B) 90 (C) 120 (D) 180分析与解 答案(C )。

由旋转矢量图可知两个简谐振动的相位差为120时,合成后的简谐运动的振幅仍为A 。

第6章 第1讲 动量 动量定理

第6章 第1讲 动量 动量定理
第六章 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
高考一轮总复习 • 物理
返回导航
2.动量变化量 (1)定义:物体在某段时间内___末__动__量___和___初__动__量___的矢量差(也 是矢量)。 (2)动量始终保持在一条直线上时的运算:选定一个正方向,动量、 动量的变化量用带正、负号的数值表示,Δp=___p_′__-__p__。
返回导航
第六章 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
高考一轮总复习 • 物理
返回导航
2.动量定理
(1)内容:物体在一个过程始末的动量变化量等于它在这个过程中所 受___合__力__的__冲__量___。
(2)表达式:mv′-mv=___F_合__t __或p′-p=___F_合__t __。 思考:教材中是如何推导动量定理表达式的?
第六章
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
高考一轮总复习 • 物理
返回导航
考点内容
要求
命题热点
动量、动量定理、动量守恒
(1)动量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定律及其应用
(2)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Ⅰ (3)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的综合应用。
实验八: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4)动量守恒定律与电磁学、原子物
说明:只限于一维
高考一轮总复习 • 物理
返回导航
[解析] 物体动量的表达式为p=mv,根据动量定理可知,物体的 冲量与动量改变量的关系为I=Δp=mvt-mv0,动量大说明物体的速度 大,但无法明确动量的变化,故不能确定物体的冲量大小,冲量与物体 动量变化量方向相同,冲量是物体动量变化的原因,故A、B错误,C正 确;根据I=Ft知,只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经过一段时间,这个力便有 了冲量,与物体处于什么运动状态无关,故D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导航]基础课1 功和功率知识点一、功1.定义: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一段位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要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3.公式:W =Fs cos__α(1)α是力与位移方向之间的夹角,s为物体对地的位移。

(2)该公式只适用于恒力做功。

4.功的正负(1)当0°≤α<90°时,W>0,力对物体做正功。

(2)当90°<α≤180°时,W<0,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者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

(3)当α=90°时,W=0,力对物体不做功。

知识点二、功率1.定义:功与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

2.物理意义:描述力对物体做功的快慢。

3.公式(1)P=Wt,P为时间t内的平均功率。

(2)P=F v cos__α(α为F与v的夹角)①v为平均速度,则P为平均功率。

②v为瞬时速度,则P为瞬时功率。

4.发动机功率:机车发动机的功率P=F v,F为牵引力,并非机车所受的合力。

[思考判断](1)只要物体受力的同时又发生了位移,则一定有力对物体做功。

()(2)一个力对物体做了负功,则说明这个力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

()(3)一个力对物体做负功,说明物体克服该力做功(取负功的绝对值)。

()(4)作用力做正功时,其反作用力一定做负功。

()(5)相互垂直的两个力分别对物体做功为4 J和3 J,则这两个力的合力做功为5 J。

()(6)静摩擦力不可能对物体做功。

()(7)汽车上坡时换成低挡位,其目的是为了减小速度得到较大的牵引力。

()答案(1)×(2)√(3)√(4)×(5)×(6)×(7)√功的分析与计算1.判断力是否做功及做正、负功的方法2.恒力做功的计算方法:直接用W =Fs cos α计算 3.合力做功的计算方法方法一:先求合力F 合,再用W 合=F 合s cos α求功。

方法二:先求各个力做的功W 1、W 2、W 3…,再应用W 合=W 1+W 2+W 3+…求合力做的功。

1.[正、负功的判断](多选)如图1所示,人站在自动扶梯上不动,随扶梯向上匀速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1A .重力对人做负功B .摩擦力对人做正功C.支持力对人做正功D.合力对人做功为零解析人随电梯向上匀速运动时只受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支持力,所以重力做负功,支持力做正功,合力为零所以做功为零,A、C、D正确。

答案ACD2.[直线运动中恒力做功的计算]起重机以1 m/s2的加速度将质量为1 000 kg的货物由静止开始匀加速向上提升,g取10 m/s2,则在1 s内起重机对货物做的功是()A.500 J B.4 500 J C.5 000 J D.5 500 J解析货物的加速度向上,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mg=ma,起重机的拉力F=mg+ma=11 000 N。

货物的位移是s=12at2=0.5 m,做功为W=Fs=5 500 J,故D正确。

答案 D3.[曲线运动中恒力做功的计算]如图2所示,质量为m的小球用长为L的轻绳悬挂于O点,用水平恒力F拉着小球从最低点运动到使轻绳与竖直方向成θ角的位置,求此过程中,各力对小球做的总功为()图2A.FL sin θB.mgL(1-cos θ)C.FL sin θ-mgL(1-cos θ)D.FL sin θ-mgL cos θ解析如图,小球在F方向的位移为CB,方向与F同向,则W F =F ·CB =F ·L sin θ小球在重力方向的位移为AC ,方向与重力反向,则 W G =mg ·AC ·cos 180°=-mg ·L (1-cos θ) 绳的拉力T 时刻与运动方向垂直,则 W T =0故 W 总=W F +W G +W T =FL sin θ-mgL (1-cos θ) 所以选项C 正确。

答案 C 方法技巧1.恒力做功的计算思路2.计算功的大小的两点技巧(1)在求功时,要区分是求某个力的功还是合力的功,是求恒力的功还是变力的功。

(2)恒力做功与物体的实际路径无关,等于力与物体在力方向上的位移的乘积,或等于位移与在位移方向上的力的乘积。

功率的理解与计算1.平均功率的计算方法 (1)利用P -=W t 。

(2)利用P -=F v -cos α,其中v -为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2.瞬时功率的计算方法(1)利用公式P =F v cos α,其中v 为t 时刻的瞬时速度。

(2)利用公式P =F v F ,其中v F 为物体的速度v 在力F 方向上的分速度。

(3)利用公式P =F v v ,其中F v 为物体受到的外力F 在速度v 方向上的分力。

1.[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的计算]如图3所示,质量为m =2 kg 的木块在倾角θ=37°的斜面上由静止开始下滑,木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5,已知:sin 37°=0.6,cos 37°=0.8,g 取10 m/s 2,则前2 s 内重力的平均功率和2 s 末的瞬时功率分别为( )图3A .48 W 24 WB .24 W 48 WC .24 W 12 WD .12 W 24 W解析 木块所受的合外力F 合=mg sin θ-μmg cos θ =mg (sin θ-μcos θ)=2×10×(0.6-0.5×0.8) N =4 N 木块的加速度a =F 合m =42 m/s 2=2 m/s 2 前2 s 内木块的位移s =12at 2=12×2×22 m =4 m 所以,重力在前2 s 内做的功为 W =mgs sin θ=2×10×0.6×4 J =48 J 。

重力在前2 s 内的平均功率为P -=W t =482 W =24 W 。

木块在2 s 末的速度v=at=2×2 m/s=4 m/s2 s末重力的瞬时功率P=mg sin θ·v=2×10×0.6×4 W=48 W。

故选项B正确。

答案 B2.[功、功率与图象的综合]一滑块在水平地面上沿直线滑行,t=0时其速度为1 m/s,从此刻开始在滑块运动方向上再施加一水平作用力F,力F和滑动的速度v 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分别如图4甲、乙所示,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图4A.第1 s内,F对滑块做的功为3 JB.第2 s内,F对滑块做功的平均功率为4 WC.第3 s末,F对滑块做功的瞬时功率为1 WD.前3 s内,F对滑块做的总功为零解析由题图可知,第1 s内,滑块位移为1 m,F对滑块做的功为2 J,A错误;第2 s内,滑块位移为1.5 m,F做的功为4.5 J,平均功率为4.5 W,B错误;第3 s内,滑块的位移为1.5 m,F对滑块做的功为1.5 J,第3 s末,F对滑块做功的瞬时功率P=F v=1 W,C正确;前3 s内,F对滑块做的总功为8 J,D错误。

答案 C方法技巧求解功率时应注意的“三个”问题(1)首先要明确所求功率是平均功率还是瞬时功率;(2)平均功率与一段时间(或过程)相对应,计算时应明确是哪个力在哪段时间(或过程)内做功的平均功率;(3)瞬时功率计算时应明确是哪个力在哪个时刻(或状态)的功率。

机动车启动问题1.模型一以恒定功率启动(1)动态过程(2)这一过程的P-t图象和v-t图象如图所示:2.模型二以恒定加速度启动(1)动态过程(2)这一过程的P-t图象和v-t图象如图所示:1.[P=F v在机车实际运动过程中的应用](2017·武汉武昌区模拟)如图5所示,为某种型号轿车中用于改变车速的挡位,表中列出了轿车的部分数据,手推变速杆到达不同挡位可获得不同的运行速度,从“1~5”速度逐挡增大,R是倒车挡。

则轿车在额定功率下,要以最大动力上坡,变速杆应推至哪一挡?以最大速度运行时,轿车的牵引力约为多大?()图5A.“5”挡;8 000 N B.“5”挡;2 000 NC.“1”挡;4 000 N D.“1”挡;2 000 N解析若轿车在额定功率下以最大动力上坡,那么要使用“1”挡;以最高速度v=189 km/h=52.5 m/s运行时,根据P=F v得F=Pv=108×10352.2N≈2 000 N。

选项D正确。

答案 D2.[机车启动过程中的图象问题](2016·苏锡常镇二模)汽车从静止开始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然后做匀速运动。

汽车所受阻力恒定,下列汽车功率P与时间t的关系图象中,能描述上述过程的是()解析汽车从静止开始匀加速,加速度一定,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f=ma,得出F=f+ma。

汽车的功率为P=F v=(f+ma)at,P与t成正比例函数,A、D选项错误;当汽车达到最大功率时,据题意汽车运动状态立刻变为匀速,此时牵引力瞬间从f+ma变成f,而速度没有突变,故汽车的功率变小且为恒定值,B项错误,C正确。

答案 C3.[机车启动过程中有关物理量的计算]一列火车总质量m=500 t,发动机的额定功率P=6×105 W,在轨道上行驶时,轨道对列车的阻力f是车重的0.01倍。

(取g=10 m/s2)(1)求列车在水平轨道上行驶的最大速度;(2)在水平轨道上,发动机以额定功率P工作,求当行驶速度为v1=1 m/s和v2=10 m/s时,列车的瞬时加速度a1、a2的大小;(3)列车在水平轨道上以36 km/h 的速度匀速行驶时,求发动机的实际功率P ′;(4)若列车从静止开始,保持0.5 m/s 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求这一过程维持的最长时间。

解析 (1)列车以额定功率行驶,当牵引力等于阻力,即F =f =kmg 时,列车的加速度为零,速度达到最大值v m ,则v m =P F =P f =P kmg =12 m/s 。

(2)当v <v m 时,列车做加速运动,若v 1=1 m/s ,则F 1=P v 1=6×105 N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a 1=F 1-f m =1.1 m/s 2若v 2=10 m/s ,则F 2=P v 2=6×104 N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a 2=F 2-f m =0.02 m/s 2。

(3)当v =36 km/h =10 m/s 时,列车匀速运动,则发动机的实际功率P ′=f v =5×105 W 。

(4)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f +ma =3×105 N在此过程中,速度增大,发动机功率增大,当功率为额定功率时速度为v ′,即v ′=P F ′=2 m/s ,由v ′=at 得t =v ′a =4 s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