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瑟福简介
卢瑟福
卢瑟福,E.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 (1871~1937) 伟大的物理学家。
1871年8月30日生于新西兰南岛纳尔逊南郊,18岁获得新西兰大学坎特伯雷学院奖学金,在该校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
1894年他安装一台赫兹电磁振荡器,制成自己设计的电磁波接收器,在距离振荡器60英尺(约18米)远处能探测到振荡器发出的电磁波。
这时正当英国剑桥大学决定向国内外开放招收研究生,卢瑟福进入三一学院。
1895年获得剑桥大学第一批研究生奖学金,同年入卡文迪什实验室,成为J.J.汤姆孙的研究生。
他继续研究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没过几个月就将其仪器改善到能在半英里(约0.8公里)远处接收到无线电波信号。
这项工作表现了他的实验才能,使他崭露头角。
1898年加拿大蒙特利尔的麦吉尔大学聘任他为麦克唐纳教授。
1907年他回英国担任曼彻斯特大学实验物理学教授。
1919年应邀到剑桥接替退休的J.J.汤姆孙,担任卡文迪什实验室主任。
1925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主席。
1931年受封为纳尔逊男爵,1937年10月19日因病在剑桥逝世。
学术成就卢瑟福对物理学的主要贡献是:放射性卢瑟福对于放射性的研究,开拓了原子核物理学和原子物理学的新领域。
1896年他同J.J.汤姆孙一道研究X射线在空气中产生电离的现象,随后又研究紫外光射在锌上产生离子的现象。
1898年A.H.贝可勒尔发现铀自动发射出穿透性很强的一种新的辐射,象X 射线那样能使空气电离。
这种现象引起他的重视,于是他的研究工作就转移到这一新领域,试图解决铀放射性之谜。
不久,在发现放射性辐射经过玻璃、石蜡、铝等物质时不发生折射(传播方向不改变)之后,卢瑟福用分层的铝片放在铀源上进行实验,发现了铀放射性辐射的成分不一,含有两种可被铝片吸收的辐射;一种是容易被吸收、即穿透力弱的,他称之为□辐射,一种是比较难于被吸收、即穿透力较强的,他称之为β辐射。
1900年,卢瑟福在蒙特利尔发现钍放出放射性气体。
卢瑟福与现代物理实验
卢瑟福与现代物理实验20世纪初,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从微观的原子着眼,探索物质组成及其内在机制的奥秘,从而发现原子有核结构和人工打破原子核,实现元素的人工转变,从科学实验上论证并阐述了新的物质观和科学观,他就是被誉为“微观宇宙之王”的卢瑟福。
本文就卢瑟福对现代物理实验的贡献作一简要介绍。
1 卢瑟福的生平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年8月31日出生于新西兰的一个偏辟乡村,其父是一个诚实而正直的农民和手工业工匠,其母是一位乡村教师。
自幼受到母亲的良好教育和影响,中学阶段是最拔尖的学生,在坎特伯雷学院的四年大学生活中,数学教授库克和化学、物理教授毕克顿对他的学习和后来的发展影响很大,引导他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
1895年卢瑟福有幸获得新西兰唯一的一个“大博览会奖学金”名额赴英国剑桥大学师从J·J·汤姆逊读研究生,先在无线电通讯方面崭露头角,后又沿着气体导电、放射性、原子物理、核物理的顺序做出一系列划时代的重大发现。
他一生的工作主要可分为加拿大的麦克吉尔大学时期(1898~1907)、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时期(1907~1919)和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时期(1919~1937)。
1908年卢瑟福由于研究放射性物质及对原子科学的杰出贡献荣获诺贝尔化学奖,1925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主席,1930年被英国女皇封为勋爵,1937年10月19日在英国不幸去世。
2 创立“原子嬗变理论”卢瑟福遵照其导师J·J·汤姆逊的建议,进入放射性元素的研究领域。
在实验中他首先发现了铀的两种射线,并将其分别命名为α射线和β射线;不久,他又发现这两种射线都是带电的粒子构成的,α粒子带正电荷,其质量与原子的质量属于同一数量级。
他还发现钍在放射性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气体,并把这种气体命名为“钍射气”。
后来经实验证实“钍射气”就是氦气。
他和他的助手还证实了镭射气是一种放射性气体,其分子量比氢气的分子量大几十倍。
物理学家:卢瑟福
卢瑟福生平简介科学成就趣闻轶事一、生平简介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 1871—1937)英国物理学家。
1871年8月30日生于新西兰纳尔逊的一个手工业工人家庭。
1895年在新西兰大学毕业后,获得英国剑桥大学的奖学金进入卡文迪许实验室,成为汤姆孙的研究生。
1898年,在汤姆孙的推荐下,担任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物理教授。
1919年接替退休的汤姆孙,担任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
1925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主席。
1931年受封为纳尔逊男爵,1937年10月19日因病在剑桥逝世,与牛顿和法拉第并排安葬,享年66岁。
二、科学成就卢瑟福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之一,在放射性和原子结构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1、他关于放射性的研究确立了放射性是发自原子内部的变化。
放射性能使一种原子改变成另一种原子,而这是一般物理和化学变化所达不到的;这一发现打破了元素不会变化的传统观念,使人们对物质结构的研究进入到原子内部这一新的层次,为开辟一个新的科学领域——原子物理学,做了开创性的工作。
2、他通过α粒子为物质所散射的研究,无可辩驳的论证了原子的核模型,因而一举把原子结构的研究引上了正确的轨道,于是他被誉为原子物理学之父。
由于电子轨道也就是原子结构的稳定性和经典电动力学的矛盾,才导致玻尔提出背离经典物理学的革命性的量子假设,成为量子力学的先驱。
3、人工核反应的实现是卢瑟福的另一项重大贡献。
自从元素的放射性衰变被确证以后,人们一直试图用各种手段,如用电弧放电,来实现元素的人工衰变,而只有卢瑟福找到了实现这种衰变的正确途径。
这种用粒子或γ射线轰击原子核来引起核反应的方法,很快就成为人们研究原子核和应用核技术的重要手段。
在卢瑟福的晚年,他已能在实验室中用人工加速的粒子来引起核反应。
三、趣闻轶事1、有个外号叫“鳄鱼”卢瑟福从小家境贫寒,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这个穷孩子才能完成了他的学业。
这段艰苦求学的经历培养了卢瑟福一种认准了目标就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精神。
卢瑟福
3
• 1898年,在汤姆森的推荐 下,担任加拿大麦吉尔大 学的物理教授。他在那儿 呆了9年。于1907年返回 英国出任曼彻斯特大学的 物理系主任。1919年接替 退休的汤姆森,担任卡文 迪许实验室主任。1925年 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主席。 1931年受封为纳尔逊男爵, 1937年10月19日因病在剑 桥逝世,与牛顿和法拉第 并排安葬,享年66岁。
1
E. Rutherford, 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 主,外号:鳄鱼。
欧内斯特· 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简介
• 欧内斯特〃卢瑟福,第一代尼尔森的卢瑟福男爵,OM, FRS(英语:Ernest Rutherford, 1st Baron Rutherford of Nelson,1871年8月30日-1937年10月 19日),新西兰著名物理学家,知名为原子核物理学 之父。学术界公认他为继法拉第之后最伟大的实验物 理学家。 • 卢瑟福首先提出放射性半衰期的概念,证实放射性涉 及从一个元素到另一个元素的嬗变。他又将放射性物 质按照贯穿能力分类为α射线与β射线,并且证实前 者就是氦离子。因为“对元素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 究”,他荣获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 • 卢瑟福领导团队成功地证实在原子的中心有个原子核, 创建了卢瑟福模型(行星模型)。他最先成功地在氮 与α粒子的核反应里将原子分裂, • 他又在同实验里发现了质子,并且为质子命名。
【卢瑟福简介】
欧内斯特〃卢瑟福 (Ernest Rutherford, 1871—1937)英国物理学 家。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实 验物理学家之一,在放射 性和原子结构等方面,都 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还 是一位杰出的学科带头人, 被誉为“从来没有树立过 一个敌人,也从来没有失 去一位朋友”的人。1908 年,卢瑟福首先提出放射 性元素的脱变理论,获得 该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
高三选修卢瑟福知识点
高三选修卢瑟福知识点在高三选修课程中,学生们将接触到许多与卢瑟福有关的知识点。
卢瑟福是一位重要的科学家,他的贡献对于物理学和化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高三选修课程中的卢瑟福知识点,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方面的内容。
一、卢瑟福的背景和贡献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出生于新西兰,是一位英国物理学家。
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放射性元素和原子结构领域。
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模型,即“卢瑟福模型”,该模型对于当时原子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原子结构与卢瑟福模型在卢瑟福的实验室中,他开展了著名的“金箔散射实验”。
该实验通过向薄金箔射入α粒子,观察其散射情况,从而揭示了原子的结构。
根据实验结果,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结构模型。
他认为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带正电荷,而电子则绕核旋转。
这一模型解释了实验中α粒子在金箔中的散射情况,表明原子主要是由空间较大且带正电的核以及电子组成。
三、卢瑟福的核模型卢瑟福的核模型进一步揭示了原子内部的结构。
他认为原子核中有质子和中子,质子带正电,质量较大,中子不带电,质量与质子相近。
核外围则存在电子,质量非常轻,带负电。
该模型表明,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核中,而核外的电子则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
这一模型解释了许多实验现象,为后来的原子核物理和化学理论提供了基础。
四、卢瑟福的其他贡献除了核模型外,卢瑟福还在其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发现了射线能够将氮气转化为氧气和氢气,即放射性转变。
这一发现对于后来的核能研究和应用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卢瑟福还研究了放射现象与晶体结构的关系,揭示了射线在晶体中的散射规律。
这一发现在材料科学和固态物理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五、卢瑟福知识点的学习意义学习卢瑟福的知识点对于高三学生具有重要的学习意义。
首先,卢瑟福对于原子结构的研究为我们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对于化学学科的深入学习具有启发作用。
新西兰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
新西兰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卢瑟福是新西兰最伟大的科学家,他也完全能够被称之为任何时代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之一。
他的事业几乎正好纵伸核物理学的第一个伟大时期,他对这个领域作了许多贡献并长期居于主导地位。
卢瑟福,1871年8月30日生于新西兰纳尔逊。
他是12个孩子中的第四个。
他在克赖斯特彻奇的坎伯雷学院受教育。
1895年获得奖学金进入英国剑桥大学。
卢瑟福在新西兰已经作了关于高频磁场的一些工作,他到剑桥后在汤姆生指导下起初仍然从事这项研究,到1896 年才开始研究χ射线电离空气的导电性。
1898年他迁到加拿大任麦基尔大学教授。
有一位牛津培养的化学家弗雷德里克·索迪同他进行了最有成效的18 个月的合作,1901年10月到1903年4月这段期间,他发表了9篇重要论文,为放射学的严格研究奠定了基础。
1899年卢瑟福的第一个重要进展是他证明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放射物,他称之为α射线和β射线。
α射线透射能力很小,但产生很大电离,而β射线具有χ射线那样的透射能力,但电离能力很小。
卢瑟福又费了10年功夫仔细进行实验,同索迪一起提出了一种大胆的原子嬗理论。
1900年卢瑟福指出,第三种辐射在磁场中不偏转,是高能电磁辐射,他称这种辐射为“γ射线”。
卢瑟福还开始研究放射性元素钍,钍除了α、β、γ射线之外,还发出一种放射性气体,他称之为“射气”。
他指出,射气在活动性方面以一种特定速度衰减,在某一固定期间失去活动性的一半。
卢瑟福和索迪开始积极研究钍的化合物,指出有一种更为活动的物质钍χ存在。
他们终于了解到,射气是钍χ产生的,而钍χ又是从天然钍产生的。
也就是说,有一种序列存在,其中一种化学元素正在改变为其它元素。
1905年,卢瑟福和索迪发表了他们关于嬗变序列的理论。
卢瑟福后来出版了一本书,叫作《新炼金术》,索迪继续进行这项工作,最终引入了同位素的概念。
卢瑟福又把注意力转到放射性衰变中发射的α辐射,证明α辐射是失去两个电子的氦原子组成的。
原子核物理学之父卢瑟福简介
原子核物理学之父卢瑟福简介欧内斯特·卢瑟福,新西兰著名物理学家,知名为原子核物理学之父。
学术界公认他为继法拉第之后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原子核物理学之父卢瑟福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卢瑟福简介卢瑟福是新西兰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出生在1871年8月30日,在1937年10月19日去世,是世界闻名的原子核物理学之父。
在整个物理学术界,卢瑟福是公认的继法拉第之后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这为卢瑟福简介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卢瑟福的家庭情况并不好,他出生在新西兰纳尔逊的一个普通家庭之中,他的家庭是从事手工业的,父母都是工人。
卢瑟福在新西兰长大,之后他进入新西兰的坎特伯雷学院学习。
卢瑟福简介中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比如说他在23岁时获得了三个学位,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学霸,这三个学位分别是文学学士、文学硕士、理学学士,能在这么年轻就取得这样的成绩,他绝对是一个学霸。
卢瑟福的重大成就是他的关于电子核的研究,他是首先提出放射性半衰期的概念的物理学家,卢瑟福证实放射性涉及从一个元素到另一个元素的嬗变,这项研究奠定了他在物理学界的地位。
同时卢瑟福又将放射性物质按照贯穿能力分类为α射线与β射线,这项科学研究证实前者就是氦离子。
因为这些伟大的贡献,所以在1908年的时候,卢瑟福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卢瑟福的成就是伟大的,所以他曾经工作过的实验室被后人称为“诺贝尔奖得主的幼儿园”。
为了纪念这位历史上伟大的物理学家,新西兰国家将他的头像印在货币上,作为国家对他最崇高的敬意。
卢瑟福的主要贡献卢瑟福,人称是在法拉第之后的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是原子核物理学之父。
1908年,卢瑟福光荣的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并且,为了感谢他的研究带来的进步,特将第104号元素命名为炉。
那么,卢瑟福的主要贡献究竟有什么呢?说起卢瑟福做出的贡献就不得不提起他曾做过的α粒子散射实验。
1911年卢瑟福根据这一实验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卢瑟福生平事迹简介
欧内斯特·卢瑟福生平事迹简介一、生平简介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 1871—1937)英国物理学家。
1871年8月30日生于新西兰纳尔逊的一个手工业工人家庭。
并在新西兰长大。
他进入新西兰的坎特伯雷学院学习。
23岁时获得了三个学位(文学学士、文学硕士、理学学士)1895年在新西兰大学毕业后,获得英国剑桥大学的奖学金进入卡文迪许实验室,成为汤姆森的研究生。
1898年,在汤姆森的推荐下,担任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物理教授。
他在那儿呆了9年。
于1907年返回英国出任曼彻斯特大学的物理系主任。
1919年接替退休的汤姆森,担任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
1925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主席。
1931年受封为纳尔逊男爵,1937年10月19日因病在剑桥逝世,与66岁。
卢瑟福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之一,在放射性和原子结构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1、他关于放射性的研究确立了放射性是发自原子内部的变化。
放射性能使一种原子改变成另一种原子,而这是一般物理和化学变化所达不到的;这一发现打破了元素不会变化的传统观念,使人们对物质结构的研究进入到原子内部这一新的层次,为开辟一个新的科学领域——原子物理学,做了开创性的工作。
2、他通过α粒子为物质所散射的研究,无可辩驳的论证了原子的核模型,因而一举把原子结构的研究引上了正确的轨道,于是他被誉为原子物理学之父。
由于电子轨道也就是原子结构的稳定性和经典电动力学的矛盾,才导致玻尔提出背离经典物理学的革命性的量子假设,成为量子力学的先驱。
3、人工核反应的实现是卢瑟福的另一项重大贡献。
自从元素的放射性衰变被确证以后,人们一直试图用各种手段,如用电弧放电,来实现元素的人工衰变,而只有卢瑟福找到了实现这种衰变的正确途径。
这种用粒子或γ射线轰击原子核来引起核反应的方法,很快就成为人们研究原子核和应用核技术的重要手段。
在卢瑟福的晚年,他已能在实验室中用人工加速的粒子来引起核反应。
卢瑟福
资料来源:
14N+4He——>17O+1H
卢瑟福对放射性的研究,最终指明了原子擅变的可能性,实现 了中世纪以前炼金术士的梦想。此外,卢瑟福还对天然核裂变 现象做了理论上的探讨。他认为,天然放射性是基本原子的爆 炸分裂造成的,在以天文数字计算的原子中,某处会突然发生 爆裂,放出各种射线,而所留下来的部分就成了另外的原子。 如果爆裂时射出的是一个a质点,则这种新元素的原子量比爆 裂前将减少一个氦原子的原子量。在卢瑟福时代,只知道重原 子的裂变,还不知道轻原子可以聚变,无论是裂变还是聚变部 能放出能量。
卢瑟福
卢瑟福简介 卢瑟福在物理方面的功绩
卢瑟福在化学发面的功绩
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1871年8月30日生于新 西兰纳尔逊附近的泉林村.他在小学就对科学实验产生了兴 趣.由于成绩优秀,学习期间曾获一系列奖学金.1894年从 坎特布雷学院毕业时,以该校空前的数学和物理双第一名的 成绩获硕士学位,还因无线电实验研究方面有成绩获理学学 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工作一年.1895年考取大英博览会奖 学金,进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学习.开始时是以研 究无线电为主,用自己的发射器和检波器实现了3.2 km的收 发距离.卢瑟福对放射性的研究,最终指明了原子擅变的可 能性,实现了中世纪以前炼金术士的梦想。 卢瑟福是20世 纪初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他190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一 生发表论文约215篇,著作6种,培养了10位诺贝尔奖获得 者.1937年10月19日患肠阻塞并发症逝世。 卢瑟福为人正直,尽瘁科学,不阿权贵,他还是一个伟大的 教育家,为人类培养了许多第一流的专家,如玻尔、莫斯莱 等。池逝世以后,每年人们都在10月19日为他进行悼念活动。
卢瑟福的科学成就及给我们的启示
卢瑟福的科教思想及给我们的启示陈建(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 226006 )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 1871—1937)由于研究放射性物质及对原子科学的贡献得到了举世公认,他曾获19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被誉为“微观宇宙之王”、“近代原子物理学的真正奠基者”。
卢瑟福作为伟大的导师他也是当之无愧的。
他在担任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的18年中,以卓越的科研组织才能和科学教育思想,不仅使这个实验室在科学研究中硕果累累,而且培养了一大批在各自研究领域里取得优异成绩的科学家,其中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就达13人,其科教思想对今天的科学教育有许多重要启示。
一、卢瑟福科教思想的特征卢瑟福在科学教育中特别注重:1 实验和理论相结合卢瑟福一生的许多重大成就贯穿着一条红线:透彻地研究α粒子的本质,并利用其巨大的能量与动量作为“炮弹”去轰击原子和原子核,揭开原子组成与变化的奥秘.他极其热爱实验,允许助手和学生们大胆提出设想,但实验时必须一丝不苟,提倡自制和利用最简单的仪器,实验结果必须绝对可靠.一旦新的概念和理论出现矛盾和问题时,卢瑟福总是教育学生:“回到实验室去,重做实验!”世界上不论哪个实验室一旦宣布了取得新的发现时,他几乎都要在他实验室重复几次实验,以便证明这些成果是否准确可靠。
卢瑟福作为一个实验物理学家,具有英国人求实的特点,他擅长于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做出重大的发现。
他的学生所取得的惊人成果,无不是以实验为基础、注重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2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卢瑟福在担任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的岁月里,表现了他超人的主导作用和表率作用。
他继承了卡文迪许实验室每天下午的茶时漫谈会的形式,大家聚在一起,有时是海阔天空的议论,有时是为某个具体实验设计的争论,不分长幼,不论地位,彼此可以毫无顾忌地展开辩论和批评。
很多新观念和新思想就在这种民主气氛中孕育出来。
如原子的有核模型,质子的名称等都是在这样的场合下提出来的。
卢瑟福: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物理学家
卢瑟福: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物理学家作者:来源:《科学导报》2015年第92期域外科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是20世纪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之一,在放射性和原子结构等方面,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被称为“近代原子核物理学之父”。
卢瑟福祖籍苏格兰,祖辈皆务农,1871年8月30日出生,兄弟姐妹一共12人,他排行老四。
自然是美丽的,农村的生活是艰苦的。
12个兄弟姐妹的生计全靠父母的劳作。
卢瑟福的父亲做过车轮工匠、木工和农民,他不停地劳动,再加上母亲作小学教师的收入养活这样一个庞大家族是非常吃力的。
卢瑟福的兄弟姐妹从小就知道生活的艰难,无需什么人教育,他们都知道要想生活得好一点就得自己动手、动脑去创造,需要踏踏实实地做事。
卢瑟福在这种家庭中成长起来,养成了相互协作、尊重别人的良好品质。
后来卢瑟福成名之后,他的这种品质仍然保留着。
他被科学界誉为“从来没有树立过一个敌人,也从来没有失去过一个朋友”的人。
在他的助手和学生中,先后获诺贝尔奖的竟多达11人。
卢瑟福的父母很重视子女的教育,尽管家庭收入仅够糊口,还是出钱供他读书。
为此,一家人节衣缩食,在生活上非常艰苦,一直供他念完大学。
许多年后,在一个很隆重的宴会上,卢瑟福十分感慨地说:“如果不是我的父母亲,我永远也不会有今天的成绩。
”由于家庭收入有限,相当一部分学费要靠自己来解决。
上小学的时候,卢瑟福就利用暑假参加劳动。
兄弟几人一个假期就赚了13英镑。
这些钱差不多够一个学期的学费了。
卢瑟福深深地理解父母的困难。
他知道,要想上学就要靠自己劳动挣钱,后来他听说学习成绩优秀就可以得到奖学金,就更加努力学习。
他学习的时候特别专心致志,即使有人用书本敲他的脑袋也不会分散他的注意力。
进入新西兰大学坎特伯雷学院之后,卢瑟福更加努力学习,他的数学和物理成绩都是名列前茅。
由于学习成绩优秀,大学毕业时卢瑟福获得了文学学士、理科学士和硕士学位,要想挣钱养家已经是足够了,但是卢瑟福决心在科学研究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航空工程专家:罗伯特·卢瑟福(Robert Luther)人物简介
• 对数学和科学有浓厚兴趣
• 参加各类航空工程竞赛并获奖
• 深入研究航空工程领域的先进技术
• 参加各种课外活动
• 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飞行器设计
• 发表多篇高质量研究论文
卢瑟福的大学教育和研究生阶段
大学阶段
• 剑桥大学航空工程专业毕业
• 获得优秀毕业生荣誉
• 开始关注航空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
研究生阶段
被誉为航空工程领域的杰出专家
• 在航空工程领域取得多项重要成就
• 获得多项航空工程奖项和荣誉
• 为航空工程领域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在航空工程领域具有很高的声望
• 为多家航空公司和研究机构提供技术指导
• 参与国际航空工程领域的技术合作和交流
• 提高航空工程领域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被誉为航空工程领域的传奇人物
• 提高其在行业内的地位和声誉
• 为航空工程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03
罗伯特·卢瑟福的贡献和影响
卢瑟福在航空工程领域的创新技术
发动机性能优化技术
• 提高发动机的功率和效率
• 降低发动机的能耗和排放
• 为航空发动机的设计和制造提供新的思路
飞行器设计优化技术
• 提高飞机的飞行性能和安全性
• 降低飞机的制造成本和运营成本
• 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领域研究生学位
• 在学术界崭露头角
• 深入研究航空发动机和飞行器设计
• 与多家航空公司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02
卢瑟福在航空工程领域的职业生涯
卢瑟福在航空工程领域的第一份工作
毕业后加入一家英国航空公司
在工作中表现出色• 担任Leabharlann 空工程师• 提出多项改进意见
• 参与飞机设计和维修工作
物理学家卢瑟福
物理学家卢瑟福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1871年8月30日生于新西兰纳尔逊邻近的泉林村.父亲是农民和工匠,母亲是乡村教师.他在小学就对科学实验产生了爱好.由于成绩优秀,学习期间曾获一系列奖学金.1 894年从坎特布雷学院毕业时,以该校空前的数学和物理双第一名的成绩获硕士学位,还因无线电实验研究方面有成绩获理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工作一年.1895年考取大英博览会奖学金,进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学习.开始时是以研究无线电为主,用自己的发射器和检波器实现了3.2 km的收发距离.意大利人马可尼后来的成就中包括了对卢瑟福检波器的改进,但卢瑟福不计较个人名利,未与马可尼争无线电发明的优先权,还在1932年5月3日向马可尼颁发奖章时颂扬了马可尼的功绩.1896年春末,卢瑟福同意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J.J.汤姆生的建议,把研究方向转到放射性上.1897年卢瑟福发觉,铀射线由两种成分组成,一种是易被吸取的射线,他称之为α射线;另一种是穿透性强的射线,他称之为β射线.同时他还依照实验预言,可能存在一种穿透能力更强的射线,这确实是后来发觉的并由他命名的γ射线.卢瑟福1898年在卡文迪许实验室研究生毕业后,由J.J.汤姆生举荐,到加拿大的麦吉尔大学任物理学教授.除教学之外,他连续研究放射性,与来自英国的青年化学家F.索迪合作,于1902年第一发觉了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提出放射性是元素自发衰变现象,指出放射性和光谱实验说明,原子有一个专门复杂的结构.1903年5月,他和索迪依照α射线和β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度,辨别出它们分别由带正、负电的粒子构成.指出放射性元素的原子衰变时开释荷电粒子而变成性质不同的新元素,列出了早期的镭、钍、铀的衰变图谱,确认α射线的能量占放射性元素辐射能量的99%以上,为他们后来以α射线作为研究原子结构的炮弹提供了依照.1905年他应用放射性元素的含量及其半衰期,运算出太阳的寿命约为50亿年,开创了用放射性元素半衰期运算矿石、古物和天体年纪的先河.卢瑟福在放射性研究上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使他扬名于世.1907年他谢绝了一些闻名大学的高薪聘请,而出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物理学教授,因为该校有设备先进的实验室和优越的科研条件.卢瑟福对?α、β、γ?射线作了大量的研究.1908年,他测算出β射线的电荷.1913年,他提出α粒子的带电量为2e,原子量为3.84,认为α粒子失去电荷后应变成氦原子.1913~1914年,他与人合作,测定γ射线的性质和波长,确认γ射线是一种比X射线频率更高的电磁辐射.卢瑟福早就有用α射线探究原子结构的方法.1903年他就发觉α射线的能量比β和γ射线大99倍左右,1906年他又发觉α射线通过云母片时,显现了偏转2°的小角度散射现象.1908年6月,盖革发觉α射线的散射角与靶材料的原子量成正比.同年10月,布拉格写信给卢瑟福,告诉他用α粒子轰击原子时发生α粒子急转弯的现象.这些现象促使他和盖革决定用重金属靶进行散射实验.1909年3月,卢瑟福向正在实验的马斯登提出“看一看你是否能够得到从金属表面直截了当反射α粒子的效应?”结果,马斯登发觉了等于和大于90°的大角度散射现象.卢瑟福以特有的洞悉力和直觉,抓住那个反常现象,从原子内存在强电场的思想动身,1911年构思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1912年,盖革和马斯登用实验证实了带正电的原子核的存在.1913年莫塞莱用元素特点谱线与原子序数的关系证实了核外电子环的存在.1918年,卢瑟福继J.J.汤姆生之后,担任卡文迪许实验室领导,将卡文迪许实验室进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将物质微观结构的研究推向崭新的时期,同时也培养出了许多青年科学家.卢瑟福是20世纪初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他190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一生发表论文约215篇,著作6种,培养了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9 37年10月19日患肠堵塞并发症逝世,葬于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牛顿墓旁.。
卢瑟福启蒙教育
卢瑟福启蒙教育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对原子结构的研究为后人揭开了原子内部的奥秘。
卢瑟福的成就离不开他的启蒙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对他的科研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卢瑟福的启蒙教育谈起,探讨其对他科研工作的影响。
卢瑟福在新西兰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接受了严格的启蒙教育。
这种教育方式注重基础知识的打下,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卢瑟福在这种教育下,学会了自主思考和独立研究的能力,这为他后来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卢瑟福的启蒙教育强调实践,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他的学校里,学生们经常进行实验和观察,这使得他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种实践的教育方式培养了卢瑟福的动手能力和实验精神,这对他后来的科研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卢瑟福的启蒙教育还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
老师们经常给学生讲解一些科学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
这种启发式的教育培养了卢瑟福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他在科研工作中能够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卢瑟福的启蒙教育强调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他的学校不仅注重学术成绩,还注重学生的品德和人格的培养。
这种全面的教育,使得卢瑟福不仅在科学上有所成就,而且在为人处世方面也表现出色。
总的来说,卢瑟福的启蒙教育对他的科研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教育方式培养了他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实验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得他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同时,这种全面的教育也使得他在为人处世方面表现出色,成为了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人格魅力非凡的人物。
卢瑟福的启蒙教育给我们启示,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去实践和探索,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卢瑟福这样的杰出人才,为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卢瑟福
卢瑟福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英籍新西兰物理学家。
1871年8月31日出生于新西兰南岛纳尔逊城南明水村一个农民(苏格兰移民)家庭。
小时就聪慧好学,勤于动手。
12岁就对大学教授B.斯图瓦特写的教材《物理学入门》写下批语:一信息并不太多…竭力锤炼人的心智”。
他喜好数学和巧于实验,设计过测量快速交变电磁效应的仪器。
各科成绩优秀,得过多次奖学金。
18岁进人新西兰大学坎特伯雷学院,后在该学院获得硕士学位。
大学时代就在地窖内开展无线电讯号收发的实验研究。
1895年获剑桥大学首批研究生奖学金,同年进人卡文达什实验室,成为人J.汤姆孙的研究生。
1898年加拿大蒙特利尔的麦吉尔大学聘任27岁的卢瑟福为物理学教授。
1907年他回英国担任曼彻斯特大学实验物理学教授。
1919年应邀到剑桥接替J.J.汤姆孙担任卡文达什实验室主任。
1925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主席。
1931年受封为纳尔逊男爵。
1937年10月19日在剑桥逝世。
卢瑟福对科学的重要贡献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方面是关于放射性的研究。
继1898年贝克勒耳发现放射性现象后不久,卢瑟福发现了铀放射性辐射的不同成份棗α辐射和β辐射。
1900年提出了重元素自发衰变理论。
1904年总结出放射性产物链式衰变理论,奠定了重元素放射系元素移位的基本原理。
他的发现打破了元素不会改变的传统观念,使人们对物质结构的研究进人了原子内部的深层次,为开辟一个新的学科领域棗原子核物理做了开创性工作。
由于他“在元素蜕变及其放射化学方面的研究”而荣获190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第二方面是1911一年提出了原子的有核结构模型。
1908年卢瑟福用实验证明了c粒子就是氦离子。
此后,他通过C粒子被物质散射的研究,从理论和实验验证上无可辩驳地论证了原子的有核结构模型,从而把原子结构的研究引向正确的轨道。
因此,他被誉为“原子物理学之父”。
以上两条详见“放射性的发现及放射现象的研究”、“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条目。
“高产”科学家卢瑟福的故事
“高产”科学家卢瑟福的故事埃内斯特·卢瑟福(Emest Rutherford,1871~1937),英国物理学家。
出生在新西兰。
1895年在新西兰大学毕业后,获剑桥大学奖学金进入卡文迪许实验室,1898年担任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物理教授,1919年担任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
1925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主席。
1931年受封为纳尔逊男爵,1937年因病逝世,与牛顿和法拉第并排安葬。
卢瑟福是20世纪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之一,在放射性和原子结构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苦难的财富卢瑟福罕见地实现了伟大科学家与伟大人格的和谐统一。
这得益于他的家庭。
卢瑟福于1871年8月13日诞生在新西兰南岛的纳尔逊附近一个苏格兰移民家庭。
卢瑟福于1871年8月13日诞生在新西兰南岛的纳尔逊附近一个苏格兰移民家庭。
母亲是个教师,会弹钢琴。
父亲是一位直率而精力充沛的人,经营了一家兴隆的亚麻厂。
然而要维持12个孩子的生计谈何容易,生活自然是捉襟见肘。
卢瑟福从小就知道生活的艰难,养成了自己动手、脚踏实地做事的性格。
他们一家非常和睦,很少发生争吵,卢瑟福在这种家庭中成长起来,养成了相互协作、尊重别人的良好品质。
后来卢瑟福成名之后,他的这种品质仍然保留着。
他被科学界誉为“从来没有树过一个敌人,也从来没有失去过一个朋友”的人。
卢瑟福从小家境贫寒,通过自身刻苦努力,获得奖学金完成了学业。
这段艰苦求学的经历,使卢瑟福形成了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
后来他的一个学生送他一个外号——鳄鱼,并把鄂鱼徽章装饰在他的实验室门口。
因为鳄鱼从不回头。
摇身一变成为化学家1908年,卢瑟福因发现了新的放射性元素氡,因这一重大发现,他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这应该是科学界的一大怪事,物理学家竟然获得了化学奖。
那么他又是怎么踏入化学领域的呢?19世纪末,物理学上爆出了震惊科学界的“三大发现”: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同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发现了自发放射性;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泸瑟福的老师)发现电子。
伟大的教师——卢瑟福 (一生培养了14位诺贝尔奖和一大批一流的科学家)
伟大的教师——卢瑟福(一生培养了14位诺贝尔奖和一大批一流的科学家)伟大的教师——卢瑟福在诺贝尔奖史上,英籍新西兰裔科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1871~1937)由于研究放射性物质及对原子科学的贡献而荣获1908年诺贝尔科学奖,被誉为“微观宇宙之王”.卢瑟福不仅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而且在造就大量优秀科学人才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他的培养和指导下,他的学生和助手中有十多位获得诺贝尔奖,创下了个人培养诺贝尔奖科学家人数最多的“世界纪录”.他的学生卡皮查曾指出:“卢瑟福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个伟大的教师.我能记起除去卢瑟福之外,没有一个当代科学家在他的实验室中培养出这样多的卓越物理学家.科学史告诉我们,一个卓越的科学家不一定是一个伟人,但一个伟大的教师必须是一个伟人.”的确,卢瑟福作为一个有伟大科学家和伟大教师光辉形象的人,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大量优秀青年科学家到他的周围.在他的实验室里,犹如一个和睦的国际性的大家庭,为了共同的目标——科学发现,齐心协力,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泉涌般地展示在各国科学家面前.他在曼彻斯特和剑桥的实验室,被公认为培养优秀青年科学家的“苗圃”和世界物理学家的圣地——“麦加”.然而,我国对卢瑟福这位20世纪培养诺贝尔奖人数最多的科学巨人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和思想介绍很少.有感于此,本文主要介绍卢瑟福作为伟大的教师的思想和实践,希冀对我国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会有所启发.* U$ s) Z; O, i N- C9 [, O; h- G1 面向世界选人才# E) O3 D7 F2 h, ?6 u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是人才,得天下英才而教育培养之,是卢瑟福科学人才观的重要内容.他认为科学没有国界,主张实行有教无类.他在蒙特利尔、曼彻斯特和剑桥领导的研究组织,一方面与有关国家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化学家保持广泛的联系和合作,另一方面又着眼世界、打破国家、种族和信仰的界限,广泛招收和培养优秀的青年科学人才.奥立芬特是来自澳大利亚的研究生,他曾颇有感触地说:“卢瑟福一直同情从大英帝国自治领地来的学生.他在曼彻斯特和剑桥的实验室是有幸出国学习的那些海外学生的麦加”,“况且,他是一个真正的国际主义者,随时相信不论是否是本地的、各色人种的和不同信仰的工作人员的成就.”他在剑桥的卡文迪许实验室,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科学家和访问学者,其中包括我国的科学家颜任光、赵宗尧、霍秉权、李国鼎、张文裕和周长宁,前苏联的卡皮查和伽莫夫,德国的哈恩、盖革和海森堡,日本的长岗、清水和丹麦的玻尔,美国的密里根和奥本海默,加拿大的刘易斯等,既有从事核物理研究,也允许研究强电磁场、低温物理和大气电现象等.卢瑟福主张:“应给大家以自由,以便尽可能发展它们自己的研究路线,并鼓励它们培养青年研究人员”,“我们只能用竭力保证真正有才能的科学工作者们继续进行路线的方法,在进行这种将来的发现中,起我们的作用,这种工作路线应当显示出有对现有知识做出重要增长的希望.”据统计由于他直接培养并沿着他指导的研究方向进行研究而获诺贝尔奖的达11人之多. 其中有他在蒙特利尔的麦吉尔大学时的助手索迪(1921年)和哈恩(1944年),在曼彻斯特大学时的玻尔(1922年)和海威西(1943年),在剑桥太学时的查德威克(1935年)、阿普顿(1947年)、希莱克特(1948年)、鲍威尔(1950年)、考克饶夫和瓦尔顿(1951年)、卡皮查(1978年).与他的作用有关而在后来获诺贝尔奖的,有阿斯顿(1922年)、狄拉克(1933年)和贝特(1976年)等.这在诺贝尔奖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r% o" b% y8 }3 H$ w8 V0 k+ K2 严格要求育人才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培养科学人才必须从基础抓起,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卢瑟福在培养人才方面,继承和发扬了卡文迪许实验室的优良传统,十分重视实验的观察和研究,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和动手实验.卡文迪许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原财是“最好让学生用他自己的力量去努力克服他的种种困难,而在教师方面,与其把这些困难给他移开,不如鼓励他和它们奋斗.”他们认为实验的教学价值时常与仪器的复杂性成反比,“那个用自做的,常引起错误的仪器的学生,比那用仔细调整过,因而他易于相信它而不敢弄坏他的仪器的学生,学得常要多点.”因此,卡文迪许实验室提出了自制仪器和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规则.在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历史上,研究前沿课题所用的仪器,主要是自己制造的.( i3 B1 t( F& P7 b* L: q卡文迪许实验室对学生的训练非常严格,凡实验必须准确无误,凡推理必须立足于坚实可靠的事实,凡言行应该求准和讲求实效.无根据的猜想和无补于实际的空谈,在这里是被鄙视的.每逢实验考试,学生都要带饭进去,在里边工作两个白天一个晚上.认为只有这样严格训练,才能打好基础,稳步前进,去攀登科学的高峰.卢瑟福在培养研究生时,凡属重要的实验,特别在发现新的现象时,他总是要亲自做一遍,以弄清真实情况.每当学生陷入错误的理论或对实验情况说不清楚时,卢瑟福就让他“回到实验室去!重做实验!”卢瑟福告诫学生:“搞实验和理论,首要的是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只有可靠的实验才是科学研究和建立理论大厦的牢固基础,实验是建立理论、发展理论和鉴定理论的唯一标准.“一个勇敢的实验,无疑地证明了一个伟大的成功.”他允许助手和学生大胆提出各种设想,但在实验时不得苟且.要求学生一定要拿出可靠的结果来.此外,他又非常重视学生的洞察力和构思物理图像的能力,强调用直接简单的方法说明问题,用简单的实验和设备做出重要的结果. h+ I. d, K7 l; W 卢瑟福把他的知识、智慧和诚挚的心献给他的学生,他只要接受了你,就会负责到底.他帮助学生选好研究题目,鼓励和关心他们的实验研究,对他们的发现像对自己的发现一样高兴,但在发表时却没有自己的名字.他的一个学生后来曾说,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即使一个最平凡的人,在这里学习二、三年后,也会成长为第一流的科学家的重要原因.2 m- b' H- ^7 n3 独具慧眼识人才1 I ]" {( n' ~: }) a, x6 m* B科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 卢瑟福认为,他的实验室“应当是一个用起源性的研究获得新知识的中心,一个活跃的中心.”他教育助手和研究人员“不要羡慕或忌嫉别人的地位和工作”,而要依靠自己的切实努力去做出成绩.正如一位科学家所说:“在剑桥你得不到诺贝尔奖就是失败了.”9 T% n" @0 C! M* i! M: C卢瑟福招收学生和研究人员,主要根据原学校、推荐人的意见和面谈,按科学能力和起源性与创造性的素质进行选择.逐个面谈有助于在考分之外了解考生实际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实际水平和创造性的素质,可以避免高分低能的弊端.例如,前苏联的卡皮查随约飞院士到该室访问,他在与主任助理查德威克谈话时提出愿留下来学习,卢瑟福说该室招收的20个研究生已满额了.卡皮查问道:“教授!您的实验误差有多大呢?”卢瑟福说:“百分之五”,卡皮查又说:“那么再增加一个还在实验误差之内呀!”,卢瑟福一听,感到这个青年很机敏,思想活跃,在得知他有科学才能后决定接收下来,并为他搞到三一学院的奖学金.在卢瑟福的悉心指导下,卡皮查获得博士学位,但把身体累垮了. 卢瑟福得知后,慷慨解囊,让他去外地疗养.后来,他在高压电磁场和低温物理方面果然才华出众,在该室人才济济之中,卢瑟福首先推荐他当选皇家学会会员,几年后晋升他为教授,连卢瑟福的四位组负责人查德威克、布莱克特、考克饶夫和艾利斯都逊一筹.* A1 a! r3 O5 I9 v1934年,专为卡皮查建立的剑桥蒙德实验室落成后不到一年,卡皮查回国参加一次会议,会后,苏联政府没有再让他返回英国.卢瑟福立即写了封信,呼吁苏联政府容许卡皮查回英国,继续他的研究工作.在苏联政府拒绝后,卢瑟福没有丝毫民族偏见,在他看来,最重要的是卡皮查的科学生命,卡皮查必须继续进行已经有了良好开端的研究工作.因此,他派一个代表团把卡皮查所设计的仪器全部运到苏联,保证他可以继续完成关于低温物理学的研究.并且为了安抚卡皮查的苦恼,经常写信给他,介绍自己和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工作及生活情况,提出种种忠告,使卡皮查深受鼓舞,重新振奋起来进行科学研究.卡皮查终于1978年因低温物理方面的突出贡献获诺贝尔物理奖.# ~9 B1 o* [1 y, f9 @4 自由探究出人才, l" h2 ?& Z5 q+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发现,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优秀的人才,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这两个目的,就必须消除一切偏见,不分国家、种族、信仰和能力大小,无私地真诚合作,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而要做到这一点,学风就必须民主,学术气氛应该自由.卢瑟福认为那些对自己最感兴趣的而又重要的课题进行研究的人,在民主学风和自由气氛中进行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的几率更大.同时又强调:“科学并不是依赖于单独一人的思想,而是取决于综合数以千计的人们的智慧,所有的人想一个问题,并且每一个人做它的部分工作,添加到正在建设的知识大厦之中.”) D( {3 T# H2 \+ P. d6 j为了营造自由探究的学术气氛,卢瑟福继承了卡文迪许实验室的每天下午的茶时漫谈会的形式,并将此发扬光大.每天下午四时为实验室“茶时”休息时间,人们不分职务和级别,随意参加,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形势新闻无所不谈,当然也谈论起各人的实验和研究情况,这时是讨论物理问题最活跃的时刻,常常在谈论中产生出许多重要的物理思想和观念.不少新的观念在这里迸发,很多疑难此时摊开,它被认为是实验室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光.正如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所言:“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学识和见解需要互相启发,问题和疑难有待共同探讨,兴趣和爱好可以互相激励.在讨论中,一个人的独创见解可能打开很多人的眼界,某人走过的弯路又可能成为他人的借鉴.盖革曾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在二楼还有一个欢乐的屋子,我们在午后为了喝一杯茶水全来相聚,那大概是卢瑟福对于他的年轻的学生和同事的最大恩赐,他每天照例地在这个愉快的休息时间出席,以他活跃的情绪讨论物理上的新旧问题,或者帮助我们解决实验上的困难,重新给我们以自信心,他乐于献出他的一切礼品,常常涉及他最近成功和发现的细节.他甚至要我们一起到他的研究实验室,并向我们演示他自己在同一天第一次看到的某种东西.”卢瑟福正是在这种宽松气氛中向实验室的成员提出原子核的想法和命名质子的.! d! L1 s- g$ [" u l在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中,他在麦吉尔和曼彻斯特大学时,造就了放射性和原子物理领域的第一代大量人才,其中包括发现铀核裂变的奥托?哈恩,发现同位素的索迪、提出原子结构量子论的n?玻尔和发现铪的海威西等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剑桥,他培养出新一代的核物理学家和其他大量优秀人才,除去发现中子的查德威克、验证正电子的布莱克特、发明加速器的考克饶夫和瓦尔顿、发现u介子的鲍威尔、发现电离层的阿普顿和从事高压电磁场与低温物理研究的卡皮查等诺贝尔奖获得者之外,他还培养了验证质能等当定律和发现重氢核聚变的奥立芬特、进行x射线蛋白晶体研究的贝尔纳、理论核物理学家莫特和贝特等.他知人善任,发现和扶持核和非核研究的创造性萌芽,使他们茁壮成长和壮大.( U( v( Z) |) l1 a& v: q(湖州师范学院物理系,王荣德浙江 313000)。
他自己得了诺贝尔奖,还帮12个学生和下属得了诺贝尔奖
他自己得了诺贝尔奖,还帮12个学生和下属得了诺贝尔奖
欧内斯特·卢瑟福
1871年8月30日-1937年10月19日
新西兰物理学家,放射性半衰期概念的提出者,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继法拉第之后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通过金箔实验证明了原子核的存在,提出了卢瑟福原子模型。
卢瑟福曾领导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他的12个学生和同事,都先后获得了诺贝尔奖。
改变世界的思维
改变世界
从改变思维开始
在100多年前,人们普遍认为,原子是构成元素的最小单位,是坚固的、完整的、不可分割的。
但卢瑟福的研究颠覆了人们的看法:原子并非不可拆分,甚至都不是固态的。
他提出,原子核和电子都非常小,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是靠能量和力来控制的。
卢瑟福的研究开创了原子核物理学,人类也开始逐渐掌握核能的秘密,从原子弹、核电站到核磁共振,都基于人类对原子的认知。
卢瑟福是怎样通过实验发现原子的结构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