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合集下载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图1—4 明代成都城图1—5 清代成都城4.抗日战争爆发后——战时的国家后方基地1937年后,沿海、沿江部分工厂、机关、学校相继内迁,成都一时成为战时后方基地的一座重要城市,为疏散、战争需要,新建工程增多,一度刺激了建设用地的扩张发展,至1945年,营造厂社发展到137家,先后建造了军用机场、大学等一批较大工程,此时的空间发展已明显溢出古城,周边用地获得了大量开发,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解放初期至1960年——奠定现代城市格局基本建设不断发展,以“川藏公路,成渝铁路”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并在东郊工业区兴建了大批工业项目,使成都作为一新兴工业城市在川西初见雏型,随后的一批大型工用建筑项目和居民点的建成,使成都布局逐渐突破现今一环路的用地范围,在东北、东南方向形成较大片的建成区,但在此之后至1978年末,由于政治经济的原因,成都的建设在干扰破坏中历经艰难曲折,百废待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1980年代末,拨乱反正,坚持改革开放,治理整顿,城市面貌产生了巨变,但由于城市建设仍以旧城的改造和城区内的填空补缺为主,建设用地虽有不少增加,但布局结构与1960年代初期相比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这一阶段的空间发展,经历了轴向扩展至内向填充的阶段演变。

6.1990年代后——“都市化”的空间演变特征“都市化”是这一阶段城镇群体空间演变的主要特征。

伴随着经济和人口的高速增长,中心城区和周边卫星城用地迅速拓展并联为一体,城市群体呈现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轴向发展的态势,特别是二环路、“五路一桥”、绕城高速相继修通,以府南河及中小河道整治工程、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为标志的旧城更新,不仅使中心城区建成区范围已经从1970年代的50平方公里,发展到目前的283平方公里,面积扩大了近5倍,“环形加放射”以及单中心圈层拓展的空间格局变得愈发明晰,而且出现了城市发展区域化的特征。

就成都的城市发展阶段来看,基本经历了点状形成、轴向扩展、伸展轴稳定、内向填充、再次轴向伸展五个过程。

成都统筹城乡发展实践及其对乐山的启示

成都统筹城乡发展实践及其对乐山的启示
关系。
通水 泥路 和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 。实施农村 自来水入 户、 电网改造 、 天然气输配 、 污水处 理 、 生活 垃圾处 置等
三、 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经验 ( ) 一 以科 学编 制“ 域成都 ” 划为龙 头和基 础 , 全 规 构建新型城 乡形 态, 促进城 乡规划一体化
31
成都统筹城乡发展 实践 及其对乐山的启示
21 0 0年 7月
第 l 第 3期 2卷
配置 、 社会事 业均 衡发 展 、 社会 利益合 理分 配 、 促进 城 代交通体系 建设 , 先在西部实现 县县通高速路 、 率 村村
乡居 民各尽其 能 、 各得 其所 , 加速形成 和谐 共荣 的城乡
成 绕 诚 笈 实 & 对 山 启 却 筹 乡展 战 共 乐 的 示

( 中共 乐山市委 党校




60 1 ) 10 6
四川 乐山 6 4 0 ; 10 0 成都 市政府研 究 室 四川 成都
要: 成都从 统筹城 乡发展 总体战略 的提 出, 到获批成为全 国统筹城 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区, 再到 国务 院批复 同意《 成都
体方案》 成 都走 出了一 条先行 先试 的统 筹城 乡发 展之 会平 等和规则公平 的制度保 障 ,推进公共 政策在城 乡 ,
成都统筹城乡发展历 程 平 的城 乡关系 。 2 . 加强 协调联动 , 把城市 和农 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规

20 年 1 月 2 03 0 2日,成都市在双流 县召开 了推进
J1 O 0 u. l 2 V 12 No3 o. . . 1
《 中共乐 山市委 党校 学报 》新论 ) (
JU A lP T HO SA UIPL O M r Q OI L FI RY CO L FEIN N I M T ! 墨  ̄ 0 TEA S OL t M CAC E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

目录第一部分总则 (1)第一章规划概况 (2)一、本次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过程 (2)二、修编背景 (4)三、指导思想与原则 (5)四、成都概况 (6)五、城市发展历程和历次总规回顾 (9)六、四川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要点 (20)七、规划重点 (22)八、技术路线 (25)九、规划依据、期限和范围 (26)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 (28)一、发展总目标 (28)二、城市发展分目标 (30)三、城市发展阶段目标 (31)四、城市发展指标体系 (32)第三章城市发展总体策略 (34)一、区域协调策略 (34)二、城乡统筹策略 (35)三、生态优先策略 (35)四、空间优化策略 (36)五、产业转型策略 (36)六、枢纽强化策略 (36)七、文化引领策略 (37)第四章市域城镇化水平与发展战略 (38)一、现状人口规模与发展趋势判断 (38)二、城镇化现状特征分析 (40)三、城镇化目标与战略选择 (42)四、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43)五、城镇土地利用引导 (45)第二部分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51)第五章城乡资源环境控制与建设限制性分区 (52)一、重要空间要素管制 (52)二、建设限制性分区 (56)第六章城镇体系 (59)一、城镇体系现状分析 (59)二、发展策略 (64)三、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65)四、规划建设指引 (71)五、规划措施 (76)第七章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78)一、第一产业 (78)二、第二产业 (80)三、第三产业 (87)第八章综合交通与枢纽体系 (100)一、现状概况及主要问题 (100)二、市域综合交通发展策略 (103)三、规划布局 (103)第九章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108)一、现状发展综述 (108)二、发展目标及策略 (109)三、商业设施 (110)四、文化服务设施 (112)五、医疗卫生设施 (116)六、体育设施 (118)七、教育科研设施 (121)八、殡葬设施 (123)九、城市基层治安管理机构设施 (125)十、农贸市场 (125)第十章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127)一、各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 (127)二、文物保护单位保护 (128)三、优秀近现代建筑 (137)四、古树名木保护 (137)五、古建筑群(村落、街区) (138)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40)七、历史文化资源展现结构 (141)第十一章环境保护 (142)一、现状及分析 (142)二、环境保护规划 (145)第十二章公共安全与灾后重建 (154)一、总体要求 (154)二、抗震工程 (154)三、防洪工程 (163)四、消防工程 (169)五、人防工程 (174)六、灾后重建 (178)第十三章市政基础设施 (180)一、市域水资源利用 (180)二、给水工程 (187)三、排水工程 (195)四、电力工程 (204)五、通信工程 (212)六、燃气工程 (218)七、环境卫生工程 (226)八、能源发展 (232)第十四章城市性质与职能 (241)一、城市性质 (241)二、城市职能 (242)第十五章中心城区用地布局 (243)一、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现状及分析 (243)二、规划目标 (251)三、发展策略 (251)四、中心城区布局调整优化 (252)五、城市绿线、黄线、蓝线、紫线控制 (257)六、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 (259)第十六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 (266)一、现状及问题 (266)二、综合交通发展目标及发展策略 (271)三、对外交通规划 (272)四、道路交通规划 (273)五、公共交通规划 (278)六、停车场规划 (283)第十七章中心城区公共设施 (286)一、现状概况与问题 (286)二、发展策略 (287)三、级配体系 (288)四、规划布局 (288)第十八章中心城区居住用地 (296)一、现状概况 (296)二、规划目标 (297)三、住房发展策略 (297)四、居住用地规划布局 (299)五、居住区与住房建设指引 (302)第十九章中心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305)一、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与价值 (305)二、现状保护概况及存在问题 (307)三、规划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 (310)四、古城格局保护 (313)五、历史文化街区及优秀近现代建筑群保护 (316)六、文物古迹保护 (320)七、历史文化名城展现体系 (323)八、规划实施措施 (326)第二十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 (328)一、现状概况及问题 (328)二、规划原则与目标 (329)三、绿地系统结构 (331)四、绿地系统规划 (331)第二十一章中心城区景观系统 (333)一、城市景观风貌基本特征 (333)二、现状存在主要问题 (334)三、规划目标和原则 (335)四、中心城区总体景观风貌架构 (336)五、城市景观风貌规划 (337)第二十二章中心城区公共安全 (341)一、抗震工程 (341)二、工业危险品安全规划 (354)三、防洪工程 (362)四、消防工程 (368)五、人防工程 (377)第二十三章中心城区环境保护与市政基础设施 (383)一、环境保护 (383)二、给水工程 (388)三、排水工程 (392)四、电力工程 (401)五、通信工程 (404)六、燃气工程 (411)七、环境卫生设施 (415)第二十四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建议 (418)一、循序渐进,完善规划研究编制体系 (418)二、明确事权,优化规划管理体系 (418)三、创新管理制度,促进规划管理的跨区域协调 (419)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引导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420)五、完善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420)六、完善土地收购储备与使用制度 (421)七、强化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利用,积极推进人力资源开发 (422)八、创新城乡建设的投融资方式 (422)九、推进规划的“精英参与”与“公众参与” (423)附录:环境影响评价 (424)第一部分总则第一章规划概况一、本次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过程(一)项目准备1.2002年12月至2003年4月,受成都市规划局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了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对成都市的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提出对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的必要性。

成都城乡统筹规划与实践

成都城乡统筹规划与实践

万方数据2009年第6期总第184期童氏市删学列1.2.1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本动力。

集中发展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

只有集中,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全市大力贯彻“一区一园一主业”策略,将116个工业区整合为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和6个工业集中发展点,引导工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图1)。

截至2008年,全市工业集中度已达68.2%。

圈1成都工业集中发展区(点)布局1.2.2农民向城镇集中:梯度引导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减少和消化农村人口。

城镇是消化农村转移人口的空间载体。

全市分层次推进农民向中心城区(特大城市)、区(市)县城(中等城市)、优先发展重点镇(小城市)和小城镇集中,并大力配套完善各级城镇(尤其是中小城市)的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

增强城镇的承载能力与辐射能力。

1.2.3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稳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土地规模经营,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在及时出台配套政策、积极搭建农用地流转平台、创新流转方式的基础上。

通过建基地、强龙头、兴标准,高质量推进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发展战略。

截至2008年.全市农用地流转面积累计达到2020km2,占农用地总面积的28.7%。

其中耕地流转面积达到1508km2,占耕地总面积的43.7%。

1.3城乡统筹工作的成效自开展城乡统筹实践以来,成都市城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GDP总值从2003年的1870.9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901亿元.总涨幅超过一倍还多;人均GDP由18052元增长至30855元:农村人均纯收入由2003年的3655元增长至2008年的6481元。

农民的收益大大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维持在2.5—2.6:1(2008年,全国为3.36:1,四川省为3.07:1)。

成都取得了一系列荣誉:全国最佳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幸福城市、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成都的城与乡正在协调共进发展(图2)。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围的试 验 : 是一个镇 、 或 或是 一个 村 ( 小范 围的试 验不 这种 具 有普遍性 , 缺乏典型 要求 ) 么是单一 领域的试验 : : 要 或是
性中心城市, 做活小城市、 进行户籍制度改革、 把解决农 民
工 问题作 为改革的突破 口, 动农 民工 向城镇 居民转化 、 推 大 力创造非 农就业 岗位 、 调整经济社会 发展规 划 , 增强城 市容
庆 市和 四川成 都 市虽 然可 以推进 城 乡一体 化 的配套 改 革 ,
但是在涉及到法律的修改方面,必须通过立法程序提请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作 出决定。在全国人大及其常
委会没有修改……之前 ,任何国家行政机关或者统筹城 乡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府和人大机关都无权超越法律的规
2 7
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分析、 研究、 解决存在的问题, 对于 下一步的改革试验, 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统筹城 乡综合配套 改革 过程 中遇到 的问题
定, 自作出修改法律的规定。 擅 这既是一个改革思维模式的
问题 , 同时也是一 个关系到依 法治国方略 的问题。 去那种 过
革过程中, 还存在许多阻碍试验进一步深入的诸 多因素, 还 有许多难点需要在下一阶段试验中给予解决。这些暴露出
来 的问题和难 点主要体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
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对阻碍改革的各种法律法规和体制机
制进行先期调整、修改和突破 ,同时又不违反现行法律规
定 , 实是 一个难度相 当大 的选择 , 是一个 悖论。特 这确 甚至
1 . 超越法律的问题。在统筹城 乡综合配套改革中, 各地 遇到的最多的是超越现行法律法规的问题。统筹城 乡综合

成都梦:统筹城乡的“中国样板”

成都梦:统筹城乡的“中国样板”

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统筹城乡 综台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意见》中.
首 次提 出 “ 全域 成 都 ”理 念 . 把 成 都
” 管城不管乡”,还是城乡统筹规 1 4 万平方公里幅员面积作为一个现代 2
至此 , “ 一区 、 两带 、六 走廊 ” 的 “ 域成 都 发 展格 局 得 以 勾 勒完 成 . 全
革 ,推进 生 产 要 素在 城 乡 划?前者在国内不少城市的规划史上已 化的 都市 区来 统筹 发展 。 间 自由流 动 , 并将 这 两项 成 习 惯 ,后 者 则是 空 白一 片 。 面对 这 样 改 革 的 成果 运 用 到 了灾 后 重 建 中 ,有 力地 促 进 了 灾 后 重建 。
这 距2 0 年6 ] 日成 都 获批 “ 国 07 77 全 统 筹城 乡综 合 配套 改 革试 验 区” ,差 来 , 成 都 在 制 定 、 上 报 《成
都市统筹城乡综台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 案 》的同时.改革探索的步伐也没有停 这期间,成都探索了两项具有重大 根据 《 方案》,成都市拟在22 年 滞 。 00
九成四 农户支持改革
施城 乡统筹 、 “ 位一 四
有效指引下,一场巨大的变革已在成都
自2 0 年 成 都大 力 实 的 城 市和 农村 地区 大规 模 展开 。 03
回 酋 这 几 年 . 成 都 的 城 乡规 划 经 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突出代表。 王松祷
体 ” 科 学 发 展 总 体 战 略 历 了 怎样 的变 革 ,又将 如 何 再次 探 索 创 说 .按照市上要求 ,这一 区域将按照 以 来 , 在 推 进 城 乡公 共 新 ? 服 务 均等 化 上不 乏 具 体的
宽窄巷子的标准来打造 。 “ 实事求是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

改革成效评估
对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成效 进行评估,包括城乡居民收入差 距、公共服务水平、基础设施建 设等方面,分析改革的实际效果 。
下一步工作计划部署
制定工作计划
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总体方案和目标,制定下一 步的工作计划,明确工作重点和任务分工。
加强政策支持
加大对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财政 、金融、土地等方面,为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总体 方案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背景与 意义
• 统筹城乡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 • 产业协同发展与就业促进 • 公共服务均等化与社会保障体
系建设
目录
• 土地制度改革与农村集体产权 制度改革
• 金融支持与投融资机制创新 • 总结与展望
01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背景与 意义
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01
在城乡发展过程中,应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修复和环
境保护工作。
推进环境污染治理
02
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重点解决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
问题,保障居民的健康和环境安全。
构建绿色生产生活体系
03
通过推广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生产等方式,构建绿色生
产生活体系,推动城乡可持续发展。
优化城乡教育资源分配,提高农村地区 教师待遇,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地区工 作。
详细描述
加强农村地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 学校硬件水平。
医疗卫生服务提升
详细描述
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 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 现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
总结词: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 水平,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提高农村居民健康保障水平。

两化互动战略解读

两化互动战略解读

两化互动战略解读一、什么是两化互动?1、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两化”互动。

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战略 ,就是要着眼实现全面小康、迈向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胡锦涛总书记在7月23日重要讲话中强调 要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2、两化互动的内涵A实施“两化”互动、B统筹城乡总体战略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必经的历史过程“两化”互动、统筹城乡 工业化是核心两化”互动、统筹城乡 城镇化是依托“两化”互动、统筹城乡 协调联动是关键、“两化”互动、统筹城乡 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是保障。

3内在要求:转型提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A , 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强调在“新型”上下功夫. 高点起步、高端切入, 一条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B 关键之举:改革突破,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障碍。

“三农”问题归根到底是因为二元体制壁垒导致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资源在城乡之间不能自由流动。

统筹城乡就是要把农村和城镇发展作为统一的整体,构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的体制机制,解开“三农”问题最核心的症结。

这是一场意义深远的社会变革,必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并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4.两化互动的关系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动力,也是统筹城乡的基础。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把工业做大做强,同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A空心城镇化产业、人口产城一体,两化”互动、产城融合,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三产融合。

B片面城镇化农业、三农,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优化配置,坚持成片整体推进新村建设 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用10到15年时间基本完成新村建设这一历史性任务。

C粗放城镇化绿色低碳、可持续D无序城镇化科学规划E被动城镇化以人为本、群众主体结语:1、要在“新型”上下功夫,在“互动”上下功夫,在“统筹”上下功夫,在“文化”上求品味。

城乡统筹的改革样本——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调查报告

城乡统筹的改革样本——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调查报告
文化创 意等 新兴 产 业 。调 整 招 商 引资 考
体 化 的 龙头 和基 础 、 科学 发 展 的 引领 。 长 期 以来 重 城市 轻 农 村 的规 划 管理 体 制 随 之发 生 根 本性 改 变 ,城 市 规划 局 改 为
学 的城 乡 关 系? 已经 持 续 了近 7 城 乡 年

利 、发展 机 会 。
2 0 年 6 7 , 国 家批 准 成 都 市 07 月 日
体 化 改 革实 践 的 四J 省 成都 市 ,为我 I l
们 提 供 了一 个 全 方位 、趟 “ 水 ” 推进 深 的全 景式 改 革样 本 。

农 ” 问题 顽 症 ,推 动 发 展 方 式 根 本 转 变 ,推 进城 乡全面 现 代化 。
这 项 改 革 既要 让 农 村 人 口大 量 地
成 都 推 进 城 乡 一体 化 之 初 ,既
工 业 强 县又 是 人 口大 县 、 农业 大 县 的
转移 到 城市 ,从 生产 生 活 方式 上 真 正成
的试验 ,其 核 心就 是 要破 除城 乡 二元 体 制 ,让 农 民 享 有 和 城 镇 居 民 一 样 的权
中 、土 地 向适 度规 模 经 营集 中。 成 都 市 委 、 市 政 府 总 结 推 广 双 经 验 ,将统 筹 推 进 “ 个 集 中 ”确定 三
Z O G H UC N T U TO H N Z O O S R C IN
探 索创 造 了 “ 个 集 中 ” :工业 向集 三
发 展 区集 中 、农 民 向城镇 和 新 型社 区
因此 ,有舆 论 认 为 :成都 的城 乡一体 化
改革 ,其 主要 内容 、具 体 特征 和 深 刻 意 义究 竟 有哪 些? 记 者 进行 了调 查 。

全面提升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水平 让农民“乐于”集中居住——成都市成华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进

全面提升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水平  让农民“乐于”集中居住——成都市成华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进


成都市成华区农民集中居住区的规划与现状
民的自主权, 农民未能充分参与到土地流转模式、 补偿收益
谈判、 居住区规划建设等重要事项中来 , 政府越位的“ 民 代 做主” 情况严重。加上有的村组土地流转收益偏低, 甚至出
现亏损 , 有 的地 方土地征用后 却迟迟 不办理 征地手续 , 还 或
系更加 紧张 。
1 新居工程规划建设概况 .
5 8
新居工程建设是按照2 0 年《 。 4 成华区城 乡一体化建 设规划》 推进的 , 1 个新居工程点位。截止 2 0 年 6 共 4 09
月, 已建成新居 3 但尚未安置入住。 个, 2 18 . 新型社区规划与建设概况 9
( 部分社区农民集中居住与土地规模经营没有同步 二)
新型社区建设主要依据 2 年《 成华区非城市建设 05 0 用地“ 三个集中” 建设规划》 推进, 安置覆盖范围包括龙潭、 青
龙街道 1 个社区。目前, 7 成华区新型社区在建项 目 仅同乐 新型社区一个。其他新型社区将根据项 目引进落地 情况和 用地范围, 在进一步优化点位选择安置范围后启动建设。 二、 农民集中居住后续管理j建设存在的问题 } I 1 通过实地调查, 分析归纳, 当前成华区农民集中居住区
主 要存 在以下问题 :
方集中居住后未能给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有效的经营l资产 生 ( 如预留一定量的土地)或是引入的项 目 , 规模不够 , 加之缺
乏管理 , 很难形成带动性 , 对农民持续增收的支撑作用不
大。
( 民主决策不健全, 一) 农民参与不足 , 导致农民不公平
感强烈 , 干群关系紧张
光纤、 路灯等与住户生活密切相关的配套设施没有到位 , 给 住户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 另一方面, 一些集中居住区 的外部公共配套和相 关服务业没有跟上, 如公共汽车站离 住地较远 , 小区周围没有菜市场、 幼儿园、 学校、 社区活动中 心、 医疗 中心和警卫室等, 周边没有与居住区人气相适应的 商业配套和产业项 目, 形成了居住的“ 孤岛”给住户的生活 , 和居住区的持续发展造成了影响。 三、 让农民‘ 于’ l , j 集中居住的—些思考和建议

成都市城乡统筹规划与实践

成都市城乡统筹规划与实践

成都市城乡统筹规划与实践(2003-2009)赵刚内容:工作概述,探索,思考宣传口号: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定位:两枢纽,三中心,四基地两枢纽:西南交通枢纽,通信枢纽三中心:西南科技中心,物流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四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现代农业基地。

文化介绍金沙文明,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三国文化,茶文化,川剧和美食,林盘与农家乐,传统与时尚并存。

第一部分:城乡统筹工作概述典型的大城市带大郊区,城乡二元分割严重,城乡一体化——成为战略选择一、城乡统筹发展历程工作已走过7年2003年,确定“城乡一体化”战略:中央提出五个统筹,成都市委市政府确定了以规划龙头的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同年,成都市双流县创造性的提出并大力实施“三个集中”,标致着成都城乡统筹工作的开端。

即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

2004年,以红砂村委代表的五朵金花成为成都城乡一体化战略成果的亮点05-06:全域成都,全面推进07:国家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此为契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08:灾后重建,成为契机,将城乡统筹充分运用到灾后的建设上来。

09: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确权颁证,还权于民,促进土地流转,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实现资源变资本。

1城乡实质是统筹协调城市与乡村的各类要素,打破城镇村的格局,通过公共服务设施与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由城市向农村推进,实现城乡一体化。

三个集中为核心,市场化为动力,政府政策为保障,推荐城乡一体化。

推进三个集中既是推进城乡一体化。

2三个集中——城乡统筹核心既是:联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方法,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

统筹三个集中就是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

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116到21个集中发展区和6个工业集中发展点,引导工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

农民向城镇集中:梯度引导新型城镇化先发展大城市,培养中心镇。

从成都实践看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以市场化为动力实现土地集中规模经营

从成都实践看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以市场化为动力实现土地集中规模经营
现全域成都城 乡一体发展的若干实验 }的具体举措。 生 关键词: 市场化 ; 土地承包经营权; 自由流动
作者简介: 孙恪廉,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 成都行政学院教授。四川 成都 (
6 1
位一体” 科学发展 的总体战 备部署 , 三个集 中” 心、 以“ 为核 以
数, 只是程度 不同而 已。在 市场化大潮 之 中, 由我市农村 任 这样 一 家一户散 兵游 勇式地 的单打 独斗 , 只会被 城市 化进 程越甩越远 , 乡二元结构更为加剧。 城
地 的集中 , 非常棘手 、 重重 的问题 。这实 际上 是一 又是 困难 个 结合 本地 实 际循 序渐 进 、 断试 、 断 闯的 过程 。 这其 不 不
建立和完善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 土地适度向规模 经营集 中, 是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基本思路。 具体的作法是, 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 促进农业生产要素 自 由流动 , 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可持续动力。
什么途径来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呢?建立和完善市场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 出的《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 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 的决定》以下间称《 ( 决定》 的内容 )
中, 最具特色的亮点之一, 是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 化配置资源的机制, 以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成都市推进统筹城 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其总 体部署概括 为“ 六句话”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 :
从成都市的情况看 , 与全国的基本情况一样, 不仅土地
无法 实现 自由流动 , 导致 资金 、 进而 人才也 无法 自由流 动。
然而, 城市土地使用权的资本化, 由以前的每亩两干元人民 币不到, 到现在的每亩几十万元、 数百万元甚至更高 , 土地
上 的房屋也 随之增殖 。城 市市 民也随着 这一 增长过 程 , 其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片成带推进“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意见-地方规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片成带推进“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意见-地方规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片成带推进“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意见有关区(市)县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为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的意见》(川委办〔2013〕16号),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的意见》(成委发〔2014〕12号)和市委《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实施意见》(成委发〔2016〕17号)精神,在城镇规划区外的农村地区成片成带推进“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以下简称:“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经市政府同意,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认真落实省委“三大发展战略”,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统揽,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建设目标,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市场运作”,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川西民居风貌为特色,以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为支撑,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为关键,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在引导农民梯度转移的基础上,成片成带推进“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努力展现村落民居的优美形态、产村融合的田园风光、发展改革的成果运用、农村生活的现代风貌。

到2020年,建成“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400个以上;到2025年建成“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500个以上。

二、建设原则(一)科学选址。

要避让地灾和生态敏感资源,选择背山、面水、近林盘、靠河谷的位置,确保安全;要尊重自然,顺应地形,做到不填塘、不毁林、不夹道、不占基本农田、少挖山、少改渠、少改路,突出自然地貌特征。

(二)小规模集中。

本着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的原则,合理控制新村建设规模,坝区以50户至300户为宜,山、丘区因地制宜;内部每个小组团控制在20至30户,一般不超过50户。

人均综合用地面积控制在50至70平方米。

建设“紧凑型、低楼层、川西式”特色民居,建筑层数控制在1至3层,建筑檐口高度不超过10米。

成都市村镇建设规划导则汇报

成都市村镇建设规划导则汇报
发展理念 保护理念 特色理念 集约理念
中心城
中等城市 (县城)
小城市 (重点镇)
小城镇 (一般镇)
农村聚居点 (农村新型 社区)
3. 规范我市村镇规划编制成果
规范对成果形式界定相对模糊,成果差异较大;
(1)深度差异较大; (2)成果表达的形式多样;
原有村镇规划成果表达形式多样;
z 顺治10年(1653年)特别规定,“四川无主荒地听凭百姓垦 种,永占为业,并免田赋5年”。雍正6年(1728年)三月,户部下 令“入川人民众多,酌量安排,以一夫一妇为一户,给水田三十 亩或旱地五十亩”。
z 从1661年至1812年的150余年间,四川地区人口由50万增加 到2070万。
影响农村聚落形态的主要因素
¾ 规划未能与区位条件、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充分结合;没有找准村镇发展的核心竞争 力,充分发挥地方优势资源等原因,规划缺乏量身定做的特色。
1、规划针对性不强,缺乏特色
¾ 与村镇自身资源、周边环境结合不够。 a、与农村地区衔接不够;一般按照方格网形式布局。 b、与山体、河流的相互融合不够;显山露水不够。 c、与原有城镇机理融合不够,城镇规模贪大。
“自上而下”的 规划与“自下而 上”的发展之间 的矛盾
镇政府:
本镇的发展是第一要 务、增加收入、发展致 富,降级发展门槛吸引 投资。——产业政策、 土地指标。
¾ 规划强调空间布局,轻产业谋划; ¾ 规划(部门)不能解决制约城镇发展的主要矛盾,不能呼应镇政府千方百计谋发展的愿望。 ¾ 不能呼应建设主体的实际需求;不了解农民的真实需求,导致有限资源不能得到合理配置。
¾ 大小林盘分布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1座,平均每 座林盘用地7.2亩,居住人口约32人。农村聚点建 设占地较大,人均可达155平方米。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指导意见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指导意见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4.06.20•【字号】成办函[2014]73号•【施行日期】2014.06.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指导意见(成办函〔2014〕73号)有关区(市)县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新农村综合体是以一定的聚合空间为基础,将村落民居、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建设等生产生活要素集约配置在一起,形成聚居适度、产业优化、功能完善、城乡融合、环境优美、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农村新型社区,是新村建设的高级形态。

按照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及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的意见》(川委办〔2013〕16号)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印发〈2013-2017年全市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成委发〔2013〕3号)、《关于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的意见》(成委发〔2014〕12号)的要求,我市结合实际,在城镇规划区外,按照“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的要求,成片成带地推进新农村综合体建设。

为进一步加强对我市“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规范和指导,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三大发展战略”,坚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深入实施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提出的“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把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的新农村综合体(以下简称“小组生”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作为当前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

按照体现田园风貌、体现新村风格、体现现代生活和方便农民生产的“三体现一方便”要求,以科学规划为基础,以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为支撑,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为重点,以川西民居特色风貌塑造为特色,以农民群众自主参与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成片成带地推进“小组生”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做到“八个展现”和“七个避免”,即:展现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的规划理念,展现产业发展的同步推进,展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设施标准化建设的成效,展现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展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果运用,展现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成果,展现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成果,展现小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体制机制;避免农民被上楼、避免外墙贴瓷砖、避免采用卷帘门、避免乱建防雨棚、避免滥建防盗栏、避免破坏林盘风貌、避免耕作半径过大。

成都实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之方法、经验与难题

成都实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之方法、经验与难题

配套改革试验区。①
作 为 以城乡统筹为重点 的国家战 略层 面的综合
始 ,遵循城 乡经 济社会发展规 律 ,成 都市制 订和实
施 了以推进城 乡一体化 为核心 、以规 范化服 务型政
配套改革试验区 ,根据试验要求 ,成都市将全 面推
进各领 域经济社会体制改革 ,并重点在统筹城 乡规 划 、统 一城 乡行 政管 理体制 、建立覆盖城乡 的基础 设施建设及其 管理 体制 、建 立城乡均衡化 的公共服 务保 障体制 、建 立覆盖城 乡居 民 的社会 保 障体系 、
模 、多 元化 的分 散 的新小 农 经济 :农 产 品商 品率
低 ,成本高 ,农 民农业 收人很差 ,进而对科技和城
虽然行之有效的具体做法很 多 ,但是在 理论上可 以 归结 为一点 ,就是 从发展路径 、管 理体制 和运 行机
制三 个维 度层面 ,对区域经济社会 的可持 续运 行进
市1 业商 品需求很 弱。为解决农 村耕地家庭承包经 二
维普资讯
成都实验 : 统筹城 乡综 合 配套
改革 之方法 、经验与难题
尤 玉平
喃 要]成都市 20 03年开始城 乡经济社会统筹发 展综合改革试验 ,20 07年 6月 7日 准为全 国统筹城 乡 批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区,此 间探 索 了城 乡工业 向重点 区域 集中、农 业土地 向特 色规模 经营集 中和人 口向城 市
的影 响 ,18 年农 户承包 地 因土地 肥 沃远 近不 同 91
二 、成都试验区的改革维度和统筹方法
在统筹城 乡协调发展实践 中 ,成都市政府和人
民进行 了大胆 的思 考 、科学 的创新 和周 密的实 施 。
而很分散 ,耕地碎化严重 ( 如有一农户不足 4 亩地 有 2 4块 ,另一户有 3 多块) 一般农 民都种植多 0 。 种 水果 、蔬 菜 ,从 事多种 养 殖 ,形成 典 型 的小规

关于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思考

关于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思考

了这 次 成 渝 实验 区 与 以 前 的 经 济 特 区和 上 海 浦 东 实 验 区 、 天 津 滨 海 实 验 区 的 不 同 结 构的体 制机 制 ,涉及 资源配 置 、 户 点。 并就 成 都市 如 何 推 进 统 筹 城 乡综合 配套 改革 提 出 了初 步建 议 。 关 键 词 : 筹城 乡 : 合 配 套 改 革 : 验 区 统 综 实
务 、社 会保障等方 面的不均等 现象十
分 严 重 。 二 是 重 庆 和 成 都 是 我 国 中 西
实验 区” 的背 景 和 重 大 意 义
改革 开放 以来 ,我 国经 济所 取得 的成就 已 经 得 到 了世界 上 的 普遍 赞 许。 然而 , 在我 国经济高速增长和繁荣
部地 区特大 中心城市 , 都是典型的 “ 大 城 市带 大农村 ”城 乡二元结构 矛盾突 , 出。 重庆市 3 0 1 0多万人 口中农村居民 占 8 %以上 , 乡居民收入 比为 4 1 0 城 :; 成 都市 1 0 10多万 人 口中有农 村人 口
本上得 到遏 制。2 0 05年我 国城镇居民
人均 可支配收入达 到 1 9 4 0 3元 ,农 民 人均 纯收入仅为 35 2 5元 , 乡 收入 之 城
在什么地方进行 , 是个突出的问题 。 如
果选择不好 ,就会 延误在 全国大面积 实行城 乡统筹体 制改革的时间 ,或者 使 试验 区的经验没 有推 广价值 。国家
维普资讯
关 于 建 设 统 筹 城 乡 综 合 配 套 改 革 实 验 区 的 思 考
■张克俊 何 飞
(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 四川 成都 6 0 7 ) 10 2

要 : 章分 析 了建 立 统 筹 城 乡综 合 配 套 改 革 实 验 区 的背 景 和 重 大 意义 , 出 根本上打破长 期以来形成的城 乡二元 文 指

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在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成都试验区),是国家从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全局和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度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国家赋予成都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是成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机遇。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发改经体〔2007〕1248号)要求,结合成都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改革试验的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努力建立并不断完善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探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新局面。

(二)主要目标。

努力把成都试验区建设成为全国深化改革、统筹城乡发展的先行样板、构建和谐社会的示范窗口和推进灾后重建的成功典范,带动四川全面发展,促进成渝经济区、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圆满完成试验区建设任务。

把成都建设成为西南物流和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中心及交通枢纽、通信枢纽;把成都建设成为中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

力争到2012年,全面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震前有明显提高。

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三个集中”取得显著成效,城乡差距逐步缩小,经济社会实现较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明显进展。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万元以上,工业集中度达到73%,城市化率达到60%(按户籍人口计),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4∶1,城乡实现比较充分就业,城乡义务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化、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实现基本均衡。

四川今年将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四川今年将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四川今年将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盛会启幕,群贤毕至。

在四川省灾后重建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经受住特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受冲考验、全省经济实现平稳快速发展,全省人民豪情满怀走进灾后恢复重建决胜之年的重要时刻,四川省政协十届三次会议、四川省人大十一届三次会议2010年1月24日相继在成都市隆重召开。

记者从刚刚召开的四川“两会”上获悉,去年GDP增14.5?G,全省经济实现平稳快速发展。

新的一年里,政府将着力解决住房、物价、医疗、就业等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

建议廉租房采用“BOT”融资对房地产颇有研究的省政协委员熊方军告诉记者,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三年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目标,四川省势必加速对保障性安居工作开展进度。

“我们可以建立保障性住房审批‘绿色通道’,使保障性住房项目及早审批通过,缩短建设周期。

”熊方军建议,四川省可以建立项目数据库,按月更新各项目的进度信息,定期检查项目进度,防止随意更改土地用途。

同时,还可以探索建立经适房货币补贴模式,拓宽供给渠道。

针对保障性住房中重要组成的廉租房,熊方军认为,四川省可以争取国家政策试点:将一定比例的公积金用于廉租房建设或购置,所建或所购廉租房的产权归公积金管理中心所有,其租金收入为公积金的投资收益。

同时,还可以采用“BOT”项目融资方式,引入社会资金参与廉租房建设,探索形成廉租房建设“政府为主,社会参与”的良性发展机制。

而对于保障性住房投入大的情况,熊方军大胆建言,可以建立廉租房政府融资平台,发行廉租房项目证券。

廉租房的租金水平虽然较低但具有稳定性,符合资产证券化特点。

我们可利用政府融资平台直接发行廉租房证券,或以廉租房为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由银行将此债券证券化。

全民医保就是所有人都能享受医保四川省人大代表、华西二院副院长赵霞说,民生工程要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理应让更多人从中受益。

赵霞说,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方面,去年省政府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医保范畴,很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大学生看病问题,减轻了大学生负担;此外,全省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新农合筹资水平也稳步提高到100元/人/年,有效地缓解了四川省农民“看病难”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在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成都试验区),是国家从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全局和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度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国家赋予成都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是成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机遇。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发改经体〔2007〕1248号)要求,结合成都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改革试验的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努力建立并不断完善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探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新局面。

(二)主要目标。

努力把成都试验区建设成为全国深化改革、统筹城乡发展的先行样板、构建和谐社会的示范窗口和推进灾后—1 —重建的成功典范,带动四川全面发展,促进成渝经济区、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圆满完成试验区建设任务。

把成都建设成为西南物流和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中心及交通枢纽、通信枢纽;把成都建设成为中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

力争到2012年,全面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震前有明显提高。

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三个集中”取得显著成效,城乡差距逐步缩小,经济社会实现较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明显进展。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万元以上,工业集中度达到73%,城市化率达到60%(按户籍人口计),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4∶1,城乡实现比较充分就业,城乡义务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化、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实现基本均衡。

力争到2020年,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完善,“三个集中”达到较高水平,城乡差距显著缩小,“三农”问题得到基本解决,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基本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万元以上,工业集中度达到80%,城市化率达到70%(按户籍人口计),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1,城乡实现充分就业,城乡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实现均衡化发展,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交融的新型城乡形态基本形成。

(三)基本思路。

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坚定不移地推进—2 —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的战略,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全面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

统筹推进“三个集中”。

推进工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和集中居住,推进土地适度集中和规模经营,促进三次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按照“全域成都”的理念统筹城乡建设。

以县城和区域中心镇为重点,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城镇产业集聚功能和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村发展的能力,改善农村发展环境,构建新型城乡形态。

推进农村市场化改革。

落实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和房屋、林木等资产的所有权,促进农村资源向资本转变,实现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建立农村多元化投入机制,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构建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

深化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创新行政管理、公共财政、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的体制机制,实施村镇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二、改革试验的主要任务(一)建立三次产业互动的发展机制。

建立产业合理布局与有序发展的导向机制,统筹推进“三个集中”,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夯实统筹城乡发展的经济基础。

—3 —1.推进工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

坚持工业发展与城镇体系建设和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相协调,进一步整合工业集中发展区的产业集聚功能,以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为主要载体,按照“一区一主业”的要求,培育企业集团,延长产业链条,促进工业集约集群发展。

拓展成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空间,建设成都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

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在整合的基础上研究设立成都综合保税区和双流空港空运保税物流中心、成都国际集装箱保税物流中心,促进成都保税物流业务发展。

对不适宜大规模发展工业的县城和乡镇,鼓励到工业集中发展区兴办飞地工业和联办工业,积极探索利益共享的财税分成机制。

2.促进服务业均衡发展。

联动推进服务业发展与农民向城镇转移和集中居住,形成城乡一体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中心城区着力鼓励和引导现代服务业集聚,提升传统服务业档次,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创意产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统筹规划,配套建设,推广和提升“五朵金花”等发展模式,发展绿色休闲产业。

近郊区以县城和区域中心镇为载体,大力发展与工业配套的房地产、商贸、会展、物流、休闲观光、公共交通等服务业。

远郊区以农民集中居住区为依托,积极发展人文生态旅游、特色餐饮、休闲度假等服务业。

3.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协调推进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和土地集中规模经营,积极发展农村新型集体—4 —经济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集约经营和农村组织化程度。

围绕粮油、畜禽、花卉苗木、茶叶等优势农林产品,大力提升农业设施装备水平。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推进农用地规模流转,加快建设跨区域集中连片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基地。

引导科技资源和要素向农业农村转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优化农业产业布局,近郊区大力发展以都市农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促进一、三产业联动发展,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中远郊区以优势农产品规模生产、加工和物流业为重点,拓展现代农业多领域的就业空间,促进农民转移就业。

(二)构建新型城乡形态。

按照优化布局、突出重点、循序渐进、集约发展的要求,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镇功能向农村延伸和覆盖,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构建一体化的新型城乡形态。

1.统筹“一区两带六走廊”发展。

依托中心城区和近郊区(县)“一区”范围内城市发展的良好基础,大力推进“三个集中”,快速聚集生产要素,集中打造产业密集区,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使之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龙头和建设“全域成都”的战略支撑。

统筹实施龙门山和龙泉山脉“两带”区域的整体开发,大力发展旅游业、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统筹规划、集约发展“六走廊”区域,接受中心城区产业和城市功能辐射,建设产业和城镇集聚发展的“走廊”。

逐步形成由主城区、区(市)县和区域中心城镇构成的市域城镇体系。

—5 —2.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以县城和区域中心镇为重点,建设道路交通、电力、电信、供气、供水、垃圾处理、排水和污水处理、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化教育体育等设施,增强承载能力,完善公共服务,聚集人口和二、三产业,培育优势和特色,逐步将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成为带动周边农村发展的区域中心。

实施新农村建设规划,在城镇市政公用设施向农村延伸服务和覆盖的基础上,以2000个农村新型社区为重点,建设完善农村自来水、污水、垃圾收运处理等生活服务设施;建立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推进新农村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公共服务硬件设施均衡配置,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3.构建覆盖城乡的交通物流服务体系。

优化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方式与城市交通的衔接,加强成都外出铁路、航空、高速公路等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

以“三轨九路”建设为重点,形成抗灾能力强、应急交通网络完善、综合服务水平高的市域路网体系。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物流,加快农村货物快速配送服务体系建设,培育为“三农”服务的物流配送运输企业,满足农业农村发展、方便农民生活的物流配送需求。

在实现全市客运“村村通”的基础上,完成乡镇村客运站建设;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实现“镇镇通公交”、“村村通公交”。

(三)创新统筹城乡的管理体制。

深化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促进政府服务向基层和—6 —农村覆盖,完善乡村治理结构,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管理体制。

1.推进规划管理体制改革。

改革城乡规划分离的管理制度,着眼于成都经济区、成渝经济区的发展,科学编制和完善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实现市域范围内各类规划全覆盖。

强化规划的执行和监督,完善市、县、乡三级规划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听证、公示等公众参与规划编制、评估和监督的制度体系。

探索提高规划局部调整工作效率的程序和方法,积极探索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实施动态评价机制,根据规划实施评价情况,依法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适时进行调整,以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实际需要。

2.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调整市域范围内行政区划,推进撤县(市)设区工作。

进一步深化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继续完善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在机构限额和各层级行政编制总数内,结合实际确定成都市及所属县(市、区)县的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人员编制,将执行、服务、监管等职责的重心下移到县(市、区)。

深化乡镇机构改革,进一步明确县级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的事权和各自应承担的责任,依法探索将部分县级行政管理职能和社会管理权限向乡镇延伸,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根据城乡统筹发展和灾后重建需要,科学调整乡(镇)、村行政区划。

深入推进行政监察管理体制改革,推行分片监管,实现监察主体和责任主体分离,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推行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全过程监督。

—7 —3.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系。

明确市、县、乡三级的事权和财权的责任,健全市、县、乡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

探索建立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开支稳定来源的机制和办法。

加大市级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直接支出和转移支付力度,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

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搭建现代农业投资、小城镇建设等投融资平台,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

采取财政贴息、适当补贴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

4.开展村级综合改革试验。

在有条件的地区,分离村级事务管理服务职能与村级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职能,村委会履行基层自治职能,管理基层社会公共事务,集体经济组织经营和管理好集体经济资产。

在城市近郊和有条件的场镇区域,推动村级事务管理向城镇社区管理转变。

健全村级服务体系,制定服务标准,大力推进实施服务标准化综合试点工作,建设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探索面向社会聘任村级社会服务专职工作者的办法,完善城乡统筹的基层便民服务机制。

5.推进基层民主建设。

探索乡(镇、街道)长(主任)公推直选制度,建立和完善质询、罢免、目标考核等约束和激励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