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职业核心技能设计高职人才培养体系

合集下载

“双高计划”背景下,创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双高计划”背景下,创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76招聘培训文/杨永红 张冬梅“双高计划”背景下,创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是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要以“双高计划”和相关政府指导意见为支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实现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双高计划”的历史使命当前,中国进入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双高计划”,这是继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校、优质校建设之后,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又一重大工程,是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战略之举,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实施方案》的重要举措,开启了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发力点●顶层设计,精准绘制发展蓝图根据“双高计划”和相关政府指导意见,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深化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专业、课程、教学等资源供给质量,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

新时代、新模式下,高职院校要精准定位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向,找到实现中国特色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绘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蓝图。

●深化产教融合,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高职院校要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引企入校,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携手打造互融共生的校企“命运共同体”,着力打造集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技术服务、智库咨询等于一体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双主体育人,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新途径。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人才培养体系“双高计划”更加注重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目标要更加突出职业性,人才培养主体更加体现多主体育人,人才培养过程更加注重实践教育。

高职教育应关注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利用真实的企业项目,创建真实的实践环境,并为学生提供到企业实践的机会,培养出实践能力强、岗位适应能力强、发展空间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其成长为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以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高职院校工科课程体系新型教学模式

以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高职院校工科课程体系新型教学模式

怎样 改 革课 程 体 系 , 增 强 高 职学 生 在 工作 中 的 “ 生存 能力 ” , 成 为一 个 急 待 解决 的课 题 。现 以 “ 机械 制造 及 自动化 专业 ” 为例 , 做 如下 探讨 。


“ 机 械 制造及 自动 化 专 业 ” 原 有 课程 体
系的不 足 之处
V 0 1 . M 1 2 3 N o 0 . 1 3

教 育论坛 ・
以岗位核心能 力培学模式
王洪英 张 明秋 王殿君
( 鸡 西大学 理工系 , 黑 龙江 鸡西 1 5 8 1 0 0 )
[ 摘
要] 面对机械类企业招用 的高职 院校毕业 生能力不 够突 出, 缺乏后 劲现象 , 高职 院校工科课
力相对较差 。而长期 以来 , 课程实践一直存在 着实践设备 落后、 教学 类型单一 、 内容僵 化 陈
旧, 教 学工作 没 有针 对性 , 学 生实践 所学 与 以后 工作 不 能更 好 的衔 接 。在 教 学 中 , 人 才 培 养 采 用“ 2 . 5+0 . 5 ” 教 学模 式 , 在0 . 5学期 中毕业 设 计 与 顶 岗 实 习 同时 进 行 , 这 直接 导 致 了毕 业 设
近几 年 来 , 从 对机 械 类 企业 用 人 方 需 求调
精 。由于针 对性 不 强 , 学 生 的动手 操作 、 设计 能
研来看 , 企业或者希望员工成为顶级 的技能标
兵, 或者希 望员 工成 为创 新 能力强 的研 发 能手 。 而这 两 点 恰 恰 是 高 职 院 校 毕 业 生 普 遍 的 “ 短 板” 。 … 调查 发现 , 高 职 毕业 生 在 专 业技 能方 面 虽然 未必 比中职生 强 , 但 超过 本科 生 ; 而在 创新

高职学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

高职学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

浅析高职学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摘要:高职学校教学改革要确定“以能力为体,职业素质为魂”的办学特色。

从教学计划的安排、课程的设置和课程的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等方面做全面规划和实验,本文从高职教育的特点来探讨高职类艺术人才的培养方式及教学改革方面的的一些想法和意见。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改革职业教育技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改革理念是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确立较为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探索适合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计划,创新课程体系,使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教学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注重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教育,以技能为体,素质为魂。

探索“专业——基础——专业”的新思维。

逐步形成“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强化职业素质训练”的办学特色。

学生具备“熟练的专业设计技能,过硬的电脑、手绘表现技能与良好的职业素质”。

一、职业核心技能的确立1.正确定位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为根本,以素质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结合艺术设计教育的特殊性,确立了“以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遵循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规律,树立能力为本的思想。

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2.构建符合培养目标的教学体系围绕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教学计划,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

确立专业的职业核心技能——专业设计技能、电脑与手绘表现技能。

围绕职业核心能力,进行系列的教学改革,在课程体系上分为专业表现技能与专业设计技能两大系列。

专业表现技能系列即以《auto cad》、《photoshop》、《3d max》等电脑操作模块和以《素描》、《色彩》、《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等课程为核心的手绘表现技能的模块;专业设计技能系列以《广告设计》、《室内设计》等为核心的课程。

随着课程体系构建,围绕职业技能这一核心,从教学形式、内容、程序等构建符合培养目标的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路径研究与探析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路径研究与探析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路径研究与探析摘要:高职院校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注重学生内在素养的提升与锤炼,建立符合职业人才培养要求、职业素养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内在竞争力。

当前高职教育普遍关注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但教育活动的实施大多以单纯的实习教育、课程实践为抓手,一定程度上容易忽视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在岗位环境中的具体表现及其发展变化。

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构成等方面的深入探析,研究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及相关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路径;策略当社会上的“就业难”与“用工荒”问题再度出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机制必须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做出调整:除了帮助高职院校学生解决就业问题之外,更要关注社会岗位的用人需求,解决岗位缺口与人才素质之间的矛盾,解决毕业生与岗位服务要求之间的矛盾,以此来保障高职院校人才顺利融入到社会环境当中。

建立完善的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体系,要从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成长特点、课程体系构建、教学组织与评价、社会岗位要求等多角度入手,提高人才培养成效,助推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与锤炼,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一)自我认知目标与职业发展目标一段时期内,职教领域一度将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服务于岗位的基本素养”,认为职业核心素养是一种为岗位生产活动服务的必要素质,忽视了职业核心素养自身的发展性与成长性特点。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职业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实践以及求职过程中所形成的关键素质,其通过职业行为表现出来,在创造岗位价值的同时,个体也在对自身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进行评估,基于个人能力认知视角给出多元化发展目标。

一方面,是对自身能力的认识,针对自身的发展性特点给出成长指导意见,进行自我管理及自我教育;另一方面,则是对岗位工作活动的适应,基于岗位服务要求建立更为远大的职业发展目标,在全面接纳岗位教育要求的同时进行自主学习、提升,适应岗位活动,迎接未来可能出现的工作挑战。

构建具有职业核心能力的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

构建具有职业核心能力的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
夺 ・ ・ ・ ・ ・ ・ ・ ・ ・4 争 ・ ・争 ・ ・ ・4 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夺 夺 夺 夺 夺 争 々 夺 ->・ 串 ・ 牛 夺 - >・ 幸 + t ÷ 审 牵 毒 寺 夺 ÷ 夺 夺 夺 孛 争 夺 争 夺 夺 ÷ 孛 夺 孛・
“ 以就 业为导 向 , 力为 本位 ” 以能 的职业 教育 理念 , 确立 了 高职 院校 为各行业 培养具 有 核心 技 能 的复合 型高 技能 人
才 的 目标 。
2 构建 高职特 色课程体 系
开发高 职特色 的课程 体系应根 据市场需 要 , 围绕 岗位 职业 能力进行 课程构 建 , 准市 场 设专业 , 对 对准 能力 设 课
发学 生的学 习兴趣 和动机有 困难 , 往往会 造成不 少学 生上 课 睡觉 、 听不进 去 的局 面。在 与 学生 的交 流 中发现 , 多 很 理论课 学生对 学习这些 知识与 实际工作 的联 系浑然 不知 ,
就在课 堂上埋 头演算 , 的专业 课 程 设置 不 合理 , 有 到学 生 马上就要 进入顶 岗实 习时 , 觉得 自己没掌握 到什 么专 业 仍 技 能 。如果 还是单 纯想着 按照 “ 学科 型 ” 的教学 思想 实施 教 学 , 目沿用 普通 高教 简 化版 的课 程设 置 , 盲 不走 出校 门 访 问一线企业 和具 有办学传 统优势 的同类 型院校 , 了解并 吸收他们 的意见 和成功经 验来进行 实用 的课 程 开发 , 必让
企业 的需求让 我们意识到 , 职业 教育的课 程开发应 以 企业的工作 分析为起 点 , 握 社会 、 场 和工 作实 践对 劳 把 市 动者 的要求 , 挑 战 了长期 以来形 成 的 “ 识 积 累 ” 于 这 知 优 “ 实践经 验 ” 的传 统 , 变 了 理论 与 实践 的关 系 , 定 了 改 确 “ 实践 比理 论更 重要 ” 的地位 , 就给 我 们指 明了 高职课 这 程体 系的改革方 向 , 就是既要让 受教育者掌 握专业 技能 以 顺利 毕业 、 就业 , 又要 考虑 为其 奠定一定 的发展 基础 , 彰显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技能为主要目标,为其实现就业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而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一环就是建设合理、完善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指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和社会需求,按照一定的规划和安排,组织各门课程,形成一整套有机结合的学科体系。

在职业教育中,课程体系的建设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技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完善的课程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程体系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能够胜任特定职业的人才,因此课程设置应该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密切相关。

教育机构应该充分了解不同职业领域的需求,设计出符合实际需求的课程,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立即投入工作,并在工作中有所建树。

课程体系应该融入职业能力培养。

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也是用人单位对于求职者的重要要求。

课程体系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技术能力、专业素养、创新能力等方面。

课程设置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课程和实习实训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体系应该注重综合素质培养。

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同样重要。

综合素质包括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多个方面。

课程体系应该设置相关的人文课程和综合素质培养课程,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不仅具备专业技能,还具备综合素质。

课程体系应该与教学资源相适应。

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充分考虑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

教育机构应该建立完善的教学资源体系,包括师资资源、实验设备、教材资料等。

只有教学资源与课程体系相适应,才能够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合理、完善的课程体系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为其实现就业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如何在高职院校中开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

如何在高职院校中开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

如何在高职院校中开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摘要]:本文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及职业核心能力内涵,初探了高职院校中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的教学理念,主张将核心能力培养与专业实训课融合在一起,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优秀毕业生。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高职教育培养1、高职教育的目的及特点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崇旨。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职院校的使命,决定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核心,是高职教育职业性和就业性的根本保障。

在高职院校中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在毕业时获得立足社会的本领,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不被时代所淘汰,不因工作环境的变化而受到大的影响。

2、职业核心能力的意义及内涵过去,人们传统的认为一个人只要掌握了一门技术就可以走遍天下,但是,站在今天,面对当下复杂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单纯的只做技术上要求明显不合时宜了。

随着社会的进步,工种的细分,各个行业都呈现出一个多元化,多分枝的发展态势。

无数的新兴行业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于社会。

这些工作岗位特点鲜明,更新速度快,技术复合性强,知识涉及面广,智能化程度高。

只有应变能力强,学习能力强的员工才能担当。

那么如何培养一个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职场变化,满足行业需要,懂得学习方法,踏实而灵活的复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尤其是以工作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要解决的的问题。

职业核心能力是指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是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岗位能力不同,它不随职业的变化或工作组织的改变而丧失,因此劳动者能够很快的适应新的环境,并在新环境中尽快的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不至于手足无措。

职业核心能力分为三个部分,基础核心能力: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拓展核心能力: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创新创业;延伸核心能力:领导力、执行力、个人与团队管理、礼仪训练、五常管理、心理平衡。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第1篇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前言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教育部门政策和行业企业需求,制定本方案。

本方案旨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课程体系、教学过程、评价标准等方面的要求,为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指导和依据。

二、人才培养目标(一)总体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具体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 能力目标:具备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职业能力,能熟练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良好的沟通、协作和团队精神。

3. 素质目标: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三、人才培养规格(一)专业知识结构1. 公共基础知识:包括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法律法规、信息技术等。

2. 专业基础知识:包括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 专业核心知识:包括本专业的核心理论、核心技术和核心技能。

(二)职业能力结构1. 专业技能:具备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

2. 综合能力:具备较强的沟通、协作、创新、自主学习等能力。

3. 可持续发展能力:具备适应岗位变化、继续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

四、课程体系(一)课程设置原则1. 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3. 融入行业企业标准,体现专业特色。

4. 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

(二)课程模块1. 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包括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法律法规、信息技术等课程。

2. 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包括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

3. 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包括本专业的核心理论、核心技术和核心技能课程。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高职院校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为了确保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可持续提升,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变得尤为关键。

本文将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研究,旨在为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一、引言高职院校作为为社会提供实用型人才的重要培养机构,其培养目标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并紧密结合行业发展动态,因此,评价体系的构建应以学生的实际表现为依据,重视实践教学与实用技能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性1. 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能够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并将培养结果与目标相匹配。

这有助于确保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符合行业和社会的要求,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2.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有助于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高职院校提供改进的方向和措施。

通过评价体系的反馈,学校能够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1. 以实际能力为核心评价体系应侧重于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除了传统的学科知识评价外,还应充分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实用技能。

2. 多元化的评价方法评价体系应采用多种评价方法,注重量化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例如,通过考试、实习、论文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从不同角度全面了解学生的表现。

3. 突出职业素质的培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职业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因此评价体系应突出对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评价。

职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多个方面,评价体系应全面评估学生的职业素质。

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1.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体系的核心,应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确定。

高职院校“红色匠心”文化育人体系研究与实践——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高职院校“红色匠心”文化育人体系研究与实践——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公关论坛高职院校“红色匠心”文化育人体系研究与实践――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胡瑞霞摘要:目前高职文化育人理论指导欠缺,核心理念内涵不清晰,职业精神培养偏弱;文化育人内涵单一、运行机制不畅、体系不完善、学校育人特色不鲜明、评价无标准。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偏颇,对此,通过明确校园文化育人内涵、构建文化育人实践体系、探索形成了高职院校“红色匠心”文化育人模式,试图解决工科类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现状问题,从而全面提升文化育人成效。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化育人;育人体系引言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建设制造强国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之需,瞄准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成才目标,针对装备制造类高职文化育人类型特色不鲜明、标准不明确等问题,按照“理念引领、标准贯通、系统设计、品牌推广”的思路,着力传承首任校长提出的“用革命的精神,创办革命的学校”的办学初心和与共和国装备制造业同生共长的工业基因,创建了“红色匠心”文化育人体系[1]。

一、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存在的问题(一)对文化育人的作用认识不深刻首先作为高职院校,普遍认为校园文化建设耗时较长,而育人效果却难以立竿见影,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将其视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

其次高职院校将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简单的校园景观建设和绿化工程,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顶层设计。

最后高职院校将文化育人与校园文化活动简单地等同起来,注重举办活动,这种倾向导致了文化育人功能的表面化,忽视了其在精神层面、价值观念、人格塑造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二)文化育人特色不鲜明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缺乏对区域文化、产业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挖掘,往往陷入盲目模仿、缺乏创新的困境,导致校园文化特色不明显。

此外,高职院校在文化育人的方式和途径上也存在深入思考不足的问题。

未能充分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教育对象的需求,导致育人方式单一、缺乏针对性。

这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参与度和认同感,也限制了文化育人的效果,难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育人模式[2]。

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及课程建设课件

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及课程建设课件

个性化教育
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将更加注重个性 化教育,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 综合素质。
信息技术应用
信息技术在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如虚拟仿真、在线课程等新型教学方式将得到广泛应用 。
国际化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国际化 程度将不断提高,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 人才将成为重要方向。
它包括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实践教 学、师资队伍、校企合作等多个方面 ,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特点
强调技术技能的培养 高职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培养学生 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技能,以 满足行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
灵活的课程体系 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课程体系设 置灵活,可根据行业需求和区域 经济发展情况及时调整课程设置 和教学内容。
02
高职课程建设
高职课程建设的概念
高职课程建设是指根据高职教育的培 养目标,结合市场需求和学科特点, 对课程进行系统规划、设计、实施和 评价的过程。
它旨在提高课程质量,优化教学资源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就 业竞争力。
高职课程建设的原则
目标导向
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确保课程内容与人才培 养目标相符合,满足社会和行业需求。
03
共同优化
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建设需要共同优化,以实现更好的人才培养效
果。双方应积极探索和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优化结构,提高水平,为
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04
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及课程 建设的实践与案例
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与案例
01
案例一
某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 式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课程体系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和未来的职业发展。

本文将探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现状、问题及优化策略。

一、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现状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环节。

这种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

然而,这种课程体系也存在一些问题。

二、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问题1、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一些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过于陈旧,未能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需求不符。

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高职院校应注重实践教学,但一些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导致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3、课程评价机制不完善:一些学校的课程评价机制不够完善,未能充分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质量。

三、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优化策略1、加强市场调研,优化课程设置:高职院校应加强市场调研,了解行业需求和职业标准,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工作需求。

2、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高职院校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增加实践课程、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完善课程评价机制:高职院校应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机制,通过学生评价、教师互评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质量,为优化课程体系提供参考。

四、结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和未来的职业发展。

针对当前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应加强市场调研,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完善课程评价机制,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现状及改善措施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论构建高职教育的职业技能核心课程体系

论构建高职教育的职业技能核心课程体系

分 析 和 综 合 的 基 础 上 . 出 了 构 建 以 职 业 技 能 为 核 心 的 高 职 课 程 改 革 的 思 路 。并 且 以 浙 江 经 贸 职 业 技 术 学 提
院 的 财 务 会 计 专 业 的 职 业 技 能 核 心 课 程 体 系 构 建 为 例 , 明 职 业 技 能 核 心 课 程 的 框 架 、 容 , 而 对 课 程 阐 内 进
生 毕 业 所 从 事 职 业 紧 密 相 关 、 职 业 实 践 中 起 关 键 在 作 用 的 专 业 技 能 . 们 在 相 关 职 业 技 能 的 学 习 中 起 它 基 础 作 用 和 生 成 作 用 与 英 国 新 职 业 主 义 倡 导 的 核
心 技 能 (o e s i s 的 一 个 显 著 区 别 在 于 . 职 业 c r kl ) l 新
2新 职 业 主 义 .
业 教 育 理 论 基 础 上 . 合 学 院 实 际 情 况 , 相 关 专 结 在
业 进 行 了 职 业 技 能 核 心 课 程 教 学 模 式 的 探 索


职 业 技 能 核 心 课 程 体 系 的 出发 点
职 业 技 能 核 心 课 程 体 系 指 围 绕 职 业 核 心 技 能 组 织 构 建 而 成 的 课 程 体 系 职 业 核 心 业 技 术 学 院 讲 师 . 育 学 硕 士 教
中图分 类 号 : G7l 42 2. 3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O0l 51 2 08) 4— 1 一7 8( 0 0 001 一0 l 4
职 业 教 育 教 学 课 程 改 革 的 重 心 在 于 以 学 科 为
定 普 通 教 育 第 i 种 是 学 科 取 向 的 核 心 课 程 观 . 它 所 体 现 的课 程 价 值 观 是 要 素 主 义 和 永 恒 主 义 . 为 认 文 化 知 识 或 学 科 知 识 在 人 的 发 展 中具 有 根 本 性 . 文 化 知 识 或 学 科 知 识 义 有 等 级 、 劣 之 5-应 把 那 些 优 3, “ 化 精 粹 ” “ 典 铝 著 ” _课 程 体 系 的 核 心 . 文 或 经 置 f 作 为 核 心 课 程 第 四 种 是 混 合 取 向 的 核 心 课 程 观 . 它 认 为处 于课 程 体 系核 心位 置 的课 程应 谋 求学 生 、 社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在“五育”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实施途径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在“五育”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实施途径

【摘 要】本文阐述高职劳动教育是“五育”体系中相辅相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五育”体系中具有特殊使命和作用,提出高职院校要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三全育人”体系、劳动教育内容要围绕工匠精神展开、劳动教育方法要重点强化实践性教学、并注重培养“双师型”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等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 劳动教育 “五育”体系【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7-0007-03劳动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我国学校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

”这为高职院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育”教育体系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高职劳动教育是“五育”体系中相辅相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高职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有共同的教育对象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对象基本上是“00后”大学生,他们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务实化的人生理想使他们更加关注人生价值的实现。

“00后”成长过程中,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已经得到极大改善,他们在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成果的同时,对个人前途和理想也充满希望。

当代大学生对人生理想的认知是现实和务实的:人生理想就是个人应该努力奋斗,个人努力是理想实现的关键,个人理想实现了,才能为社会、国家、家庭做贡献,工作、婚姻、事业是主要追求。

其次,个性化的价值追求使他们更注重个体情感体验和价值实现。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析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析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析摘要:根据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本文提出高职学生的培养不仅要注重知识和岗位技能,也要注重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道德、价值观、态度的培养。

同时对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认为可以通过“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办法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认真完成职业核心能力训练课程的准备工作”、“选择合适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课程教学方法”、“实现完整的培训测评体系”、“以院系活动为载体实现核心能力训练效果的检验”等方法来实现。

关键词:高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3-0011-02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必需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一教育目标目前已为国内教育界所公认。

然而,以技术应用能力为导向的教育目标,使本已受应试教育严重影响的高职生成长中内在的需要受到了严重忽视。

学生培养效果与企业要求不相符合,不少高职生在工作中后劲不足,自我学习能力不强等,都严重的制约了他们的发展。

尤其在现代社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促使新职业层出不穷。

不管现在掌握了什么技术,都不能保证将来能成功地应对工作。

如何使学生能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摆在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一、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必要性温家宝总理在大连考察职业教育时指出:教、学、做不是三件事,而是一件事,在做中学才是真学,在做中教才是真教,职业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把求知、教学、做事和技能结合在一起。

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仅要培养孩子们求知,而且要培养思想道德,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这一指导思想意指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知识和岗位技能是学生在将来工作中用以进行生产实践、操作应用的必备武器,是使学生学会认知和做事的专业核心能力。

其次,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革新创新、外语应用这八项职业核心能力,是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所必备的。

构建1233人才培养体系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构建1233人才培养体系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构建1233人才培养体系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作者:刘磊石真来源:《职业·下旬》2020年第05期摘要: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形成良性发展机制,职业教育必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

本文在分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五大制约因素的基础上,阐述了“1233”人才培养体系的理念和基本路径。

关键词:职业教育“1233”人才培养体系实施路径课题:本文系2019年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沂蒙精神的德技并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探索(编号:2019559)研究成果。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

近年来,山东省针对职业教育出台45个文件,建立28项制度,2018年省教育厅等联合发布《关于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十条意见》明确提出要“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育人机制”。

这些都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五大制约因素分析1.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难以深度推进目前多数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停留在共同修订专业培养方案等浅层次之上,把产教融合真正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却面临着学校热、企业冷,领导热、教师冷等难题。

2.专业建设的模式难以实质改变专业建设模式要实现其培养目标,需要随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但目前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模式受到师资队伍、办学条件、职业能力测评体系等因素制约,很难及时进行调整。

3.课程体系的模块化难以科学构建课程体系的模块化构建需要以专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结合行业要求制定培养标准。

体系的整合优化要打破界限,面向能力培养,这对职业教育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4.双创教育的全程化难以真正落实职业教育的双创教育需要“多元主体参与”,需要系统的“双创课程体系”,需要面向“全体学生”。

但是职业教育的双创体系受多种因素制约,难以真正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

基于“三素质双核心”人才培养定位的高职院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

基于“三素质双核心”人才培养定位的高职院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
2 高职院校共青团试行“第二课堂成 绩单”制度的路径探索
2.1 建议成立 “第二课堂成绩单”工作指导委员 会,制定相关标准及认证体系
首先可以仿照本科院校,有计划地抓住时间节 点成立“泉 州 经 贸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第 二 课 堂 成 绩 单 ” 制度实施工作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指导委员会), 建议由团委和学生口相关部门作为委员。委员会负 责统筹全部教育教学资源,部门负责协同配合,共同
通过试行 “第 二 课 堂 成 绩 单 ”制 度 中 的 部 分 内 容,依托校内外资源,使得学生参与我院共青团第二 课堂活动情况有指导、有记录、有评价、有宣传、有效 果。不仅有助于激励和促进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 发现兴趣爱好,提升个人能力,坚定理想信念,实现 全面发展,更能使他们的获得感得到增加,丰富大学 三年的学习生活,实现从大学生到社会人的完美过 渡。
———以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张永辉
(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摘要:基于在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试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从高职院校共青团试
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可行性、高职院校共青团试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试行
路径进行探索,以期为高职院校共青团推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者精神结合到 “第二课堂成绩单”上来,可以 作为重要保证予以试行,通过与学院的人才培养定 位相结合试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中部分内容, 从理念、制度、组织、工作上进行合理创新,为我院学 生提供有效的社会实践平台和素质提升训练,为培 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夯实基础。 1.2 使高职院校学生“获得感”倍增的有效手段
“获得感”本来表示的是一种满足感,目前已经 固化为多指“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的幸福感”,引 申到“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中来,则是一种在活动 中获得的 成 就 感、满 足 感 和 幸 福 感。 “第 二 课 堂 成 绩单”让越 来 越 多 的 团 员 学 生 理 解 共 青 团 工 作,在 组织中感受到活力,享受共青团组织搭建的梦想平

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需求对接

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需求对接

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需求对接一、构建面向工作岗位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面向工作岗位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高职院校应围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当地经济发展为契机,加强特色专业群建设;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以强化实践能力、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为核心,确定人才培养模式;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培养能力和技能为主线,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岗位课程体系;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训基地。

这样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社会输送大量的合格人才。

1.加强社会调研,了解社会需求。

对当地行业、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当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了解市场需求变化和对人才规格的具体要求,进行职业能力需求分析,剖析确认具体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要,针对企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把专业培养目标调整到企业需求上来,才能保证职业教育适应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行业、企业培养大量的合格人才。

2.确定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

职业教育必须确立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创新人才。

要加强社会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使毕业生具备胜任岗位资格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

综合能力如价值取向、职业精神、职业信念、职业道德、团队协作、交流沟通、学会学习等,岗位能力目标包括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课程职业能力目标必须根据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求来确定。

具体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求有其内在的层级层次,课程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也必须有对应的层级层次。

课程教学内容便能根据这种“层级层次”构建不同的教学模块。

二、专业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标准有效对接1.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

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人才规格的要求,应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优化专业结构,使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由此可见,关于ʻ作业包ʼ教学法的探索,是一个对传统课程体系 的多学科内容,根据科技、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的形势变化进展 更新、丰富之后,按照职业活动的知识、能力要求进展重组和整合为 新课程体系的过程,即是根据高职教育的根本特征和内在规律,进展 新旧课程构造体系更替的过程。〞 〔原国家教委职成教司司长杨金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党的十八大报告勾勒出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目标的教育愿景。 这种基于民生关心的“人民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旨在“让每个孩子都能 成为有用之才〞,这是衡量教育公益性效度的根本标准,是教育公平、普惠民 生的根本表现,也是高职教育的根本理念。
为此,要求高职教育持续深化改革、创新人才观念,努力发现并弘扬每个学 生的潜智潜能、特色特长,创造性地探索教育教学新方法,为每个学生的成长 拓展多元、开放的自由精神空间。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当以此为原那 么进展设计与实施。
五是要设计多种学习目标、多种学习内容和学习路径,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选择 的自主性决定了学习者的自我负责精神,而学习者的自我负责程度那么决定了他们学 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的态度是支持任何人在学校里寻求适合自己的开展空间; 我们的方法是目标多样,路径多条,自主选择,因材施教;我们虽然不能保证人人成 才,但我们真诚地帮助人人成才。
利用DACUM产生职业能力图表 使用DACUM,产生职业(岗位)能力图表,关键环节是召开DACUM研讨会。其成
员一般由8-12人组成,均是从现场精心挑选出来的优秀工作人员,在技术业务
DACUM分析步骤及内容
研讨产生DACUM能力图表的过程,大体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1〕对所研讨的职业〔专业〕岗位进展讨论,写出职业〔专业〕岗位名 称,并确定与本职业〔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绕职业核心技能设计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孙中义一、围绕职业核心技能设计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为了更好地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国际职业教育领域提出职业核心技能的概念。

核心技能是人们在职业生涯甚至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并体现在具体职业活动中的最基本的技能,它们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广泛的可迁移性,成为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特定技能的基础,其影响辐射到整个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特定技能领域。

1、高职教育要围绕核心技能培养人才英国是较早开展职业核心技能研究的国家,经过多年的开发研究,英国将现阶段的核心技能明确为6项,即:交流、数字应用、信息技术、与人合作、自我提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

英国所开发的核心技能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可转移性,它不仅是普通教育的核心,也是全面推行一种新型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基础。

结合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中国实际情况和职业技能开发的需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OSTA)在1998年立项、2000年正式启动的《国家技能振兴战略》国家课题研究中,提出中国自己的《核心技能标准体系》,该体系参照英国标准分为8个技能模块: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外语应用。

根据国情,我国“核心技能标准体系”比英国标准多了两项:革新创新能力和外语(主要是英语)应用能力。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适用的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技能型、技术型人才,必须关注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并把核心技能的培养作为各类专业人才的最终任务。

因而我院在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时候,在对社会需求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围绕核心技能的培养,研究本专业核心能力,将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

2、职业核心技能是设计培养体系的基本依据学院修订教学计划的有关规范,是学院教育教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制定教学计划的纲领性文件,也是课程体系设计与改革的指导性文件。

贯彻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结合我院围绕培养职业核心技能设计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思考,我院自2004年起,每年都制定印发有关规范,并强化职业核心技能培养的思想。

为了更好的指引个专业完成高职教育的两大任务,尤其是围绕培养职业核心技能设计设计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我们主要做了两各方面的规定。

一是提出六大原则,即主动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原则,坚持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综合培养的原则,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的原则,体现整体优化的原则,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注重创新和特色的原则。

二是设计了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在这个框架内,我们对全院的公共基础课、职业核心技能课、职业技术课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尤其是对全院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设计了基本框架。

使得各专业围绕职业核心技能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体系的思路更加明晰,并在制度上加以规范和落实。

3、围绕职业核心技能设计专业能力的三个模块根据OSTA提出的八大通用核心技能,结合高职培养人才培养任务,学院把高职的专业能力要求分为职业通用能力(包含于综合素质与能力模块中)、专业核心技能(又称专业知识与技能)和职业拓展能力(包含于专业拓展能力模块中)三个模块。

各模块有各自的侧重,整体又有机结合,互为促进和强化。

二、围绕核心技能培养优化设计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设计是核心技能培养的基础性工作,高职人才培养要根据职业核心技能培养的要求,积极开发核心技能课程,设计适应职业核心技能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并结合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考试,将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整合,使之能够满足完成高职教育的两大基本任务的要求。

为了使课程体系能够支撑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我院共设计了四个课程平台。

1、公共课程平台公共课含“两课”、公共基础课和规定必修课三个部分。

主要包括“两课”、大学语文、公共英语、体育与健康、安全教育、高等数学、计算机文化基础等。

根据专业不同,个别专业的可进行部分调整。

这是一个院级的课程平台。

平台课程的任务除了完成高职教育的文化素质和基础理论教育功能外,还要根据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要求,突出这些课程工具性的作用,主要完成职业通用能力模块的培养,关注两个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一个是外语应用、一是信息处理。

2、职业技术基础课平台这是第二个平台,即传统的专业基础课平台。

平台课程的任务是完成职业技术基础知识或基础理论的教育,是培养学生职业基础素养以及行业通用能力的基础,也是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基础。

这个平台是面向职业(岗位群)的,为同类专业所共有。

根据高职专业管理的规律,同类专业往往由同一个系,所以这个平台又称为系级教学平台。

围绕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要求,在这个平台,我们设计了两门职业技术基础课作为推荐课程。

一门是重点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表达(方法与设计)”能力的“公共关系基础”,一门是培养“交流表达(内容体现)”能力的“应用写作”。

这样,在前两个平台中,基本上体现了我院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即三大通用职业能力的培养,称为“三个基础”。

“三个基础”分别是公共英语和应用写作两门课程支撑的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支撑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公共关系课程支撑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3、职业技术课程平台第三个课程平台,传统称为也称为专业课平台,分为职业技术课、职业技术选修课以及独立的实训环节三类课程。

这个平台是面向具体岗位的,主要是围绕特定岗位的需求,完成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

一般来说,每一专业核心技能模块有2门以内的对应课程,设计一个以上的独立实训环节。

4、公共选修课平台公共选修课程,是我院的第四个课程平台,也是一个院级课程教学平台。

这个平台的着眼点是综合素质教育,目标是职业拓展能力。

按照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要求,该平台要重点关注和提升学生交流、合作、自我提高、革新创新方面的能力,教给学生职业生涯乃至人生有用的知识与技能,增强学生的行业适应能力、自我学习和提高的能力。

我院根据师资力量、专业特色、办学特色,设计了一系列的特色课程。

为了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我院将公共选修课的设计与学校综合素质教育体系设计有机的结合起来,结合各种各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共同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服务。

我院从2001年给99级各专业开设选修课,2004年又重新设计了选修课开设的模式,决定由各系分别开设,并于2005年秋季在各专业全面开设了选修课程。

2006年,在修订2006级专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根据我院专业人才培养的综合设计,我们系统的优选了67门课程,作为2006级各专业的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包括人文社科、体育与卫生、职业综合技能、经济与管理、工程技术、学院特色等六大类。

三、适应职业核心技能培养进行过程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必须有相适应的培养方法,领先的观念、科学的设计、适当的方法相配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领先的观念是先导,科学的设计是保障,适当的方法是必由之路。

学院在多年的人才培养工作中,总结出三个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即双证结合、工学结合、产教结合。

1、双证结合提出毕业标准、设计课程体系落实双证结合,确保学生获得一门以上的与专业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在“原则意见”中,我院对各专业的毕业标准作了统一的规定,其中明确要求,合格的毕业生应当“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能适应本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获得劳动部门或有关行业的一种以上的从业资格认证或技术等级证书。

”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原则意见”提出,各专业“职业技术课的设计要综合考虑、整体优化,应结合市场规律、尊重教学规律,科学设计理论和实验教学环节的课程安排,并和专业培养有关的职业资格、技能的考试、鉴定有机地结合起来。

”2、校企结合保证培养体系设计和课程设计突出就业导向产学研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校企结合或产学结合是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走产学研结合的主要形式。

在体系的设计方面,为了使校企结合落到实处,在“原则意见”中,明确要求“修订教学计划要进行必要的社会调查,注重分析和研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要特别关注本地区经济发展和本专业领域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使教学计划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产学结合是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过程应主动争取企事业单位参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有条件的专业应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制订和实施教学计划。

”为了保证教学计划修订过程能够体现产学结合、校企互动,在“原则意见”中,要求“教学计划方案经专业带头人提出草案后,各系要组织专门的论证会,有条件的应召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进行论证。

”学院各专业都成立了由院校教师、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

此外,各专业在修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还组织了由企业、行业人员参与的专门论证研讨会。

2004年以来,学员围绕旅游与酒店管理、机电一体化、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管理、多媒体技术、商务秘书、保险、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电算化、地质调查与矿产普查、基础工程施工技术、宝玉石技术等专业召开了20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共邀请了20多家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到学校参与制订(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工学结合进行职业核心技能培养的过程设计工学结合是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有效模式。

工学结合能够给学生以真实的角色体验,学生可以通过工学结合,了解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职业要求,结合自己的专业规划和职业或岗位的要求,设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形成学习的主体意识,突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学生中心地位。

学院通过工学结合,可以密切校企之间的关系,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便于调整和优化培养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建设实习和就业基地。

企业通过工学结合,参与院校培养的过程,有利于选聘优秀的人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是一种多赢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的思想,首先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设计的过程中。

为了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吸收工学结合的各种成果,有效利用来自工作一线的信息,在“原则意见”中,要求各专业“培养目标、职业能力模块、课程体系的设计,要在对用人单位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要广泛吸收校内外尤其是用人单位的有教学或实践经验的专家参加,有条件的征集学生或毕业生的意见,征求他们对专业修订的建议或意见。

”(1)2+1教学改革的设计目前,我院工学结合的主要体现在2+1的教学改革。

为了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需要,我院从2003年开始,在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两个专业实行2+1教学改革。

“2+1”的含义是把学生高职阶段3年的学习,分为2年的在校学习和1年的岗位学习。

2年在校期间,系统学习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基础的实践知识;第三学年实行工学结合,按照酒店业岗位或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进入酒店的前厅、客房和餐饮等部门进行顶岗实习工作,增强专业适应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