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笔记大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20世纪初的世界
20世纪初,欧洲仍然保持世界优势地位,但不久美洲的美国和东亚的日本迅速崛起,开始挑战欧洲的优势地位,改变了欧洲称霸世界的局面。

第一节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一)、英国──殖民帝国主义
●(二)、法国──高利贷帝国主义
●(三)、德国──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
●(四)、美国──托拉斯帝国主义
●(五)、俄国──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六)、日本──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一、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1、欧洲列强瓜分世界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列强已将世界基本瓜分完毕
➢非洲除利比里亚和埃塞俄比亚外,全部变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
➢亚洲广大地区沦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拉丁美洲和澳大利亚都已欧化
2、欧洲的经济优势
➢20世纪初欧洲是世界的银行家,伦敦是世界金融中心
➢欧洲是世界的工业工厂。

工业产量和国际贸易都占优势
3、欧洲的军事优势
➢20世纪初,俄、法、英、德陆海军人数占绝对优势
➢欧洲拥有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装备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对比表
二、美国和日本的兴起
1、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大国
美国总统威廉·麦金莱所奉行的“帝国主义政策”,使美国迅速膨胀为世界级的强国
●美国崛起的原因
●日本崛起的原因
2.美西战争
➢原因:美国垄断资本家需要寻找国外市场,企图取得西班牙在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两块较大的殖民地——古巴和菲律宾
➢导火线:1898年2月发生的“缅因号”事件
➢经过及结果:战争仅进行了3个月,美国海军先后在菲律宾和古巴歼灭了西班牙舰队。

双方签定巴黎和约:古巴由美军占领;将菲律宾、关岛等让于美国
➢影响:它是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一次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

美国开始向远东和太平洋扩张;古巴成为美国“统而不并”的殖民地;西班牙退出争夺殖民地的舞台
3、大棒政策与金元外交
20世纪初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内容:使用暴力或进行经济渗透
(1)大棒政策
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提出,主要运用于拉丁美洲,把“门罗主义”的不准干涉美洲发展为美国管理美洲
(2)金元外交
塔夫脱总统提出,主要运用于拉丁美洲,即用经济手段控制拉丁美洲,也作为对华门户开放的手段
以上说明,美国成为世界大国,开始在拉丁美洲、亚洲、太平洋地区扩张势力,并插手欧洲事务
4、日本跻身世界强国
日俄战争
➢原因:日俄两国为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的统治权所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
➢经过和结果:1904年2月——1905年8月在中国东北和对马海峡作战,俄国战败。

1905年在美国调停下签定《朴次茅斯和约》
➢影响:俄国战败加速了1905年革命的到来,而1905年革命又为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条件;日本从此跻身于世界列强之林,更增加了称霸太平洋的野心;亚洲的小日本打败了欧洲的大俄国,鼓舞了亚洲的民族主义;但日本的侵略扩张使各国的民族主义运动加强了反帝国主义的性质三. ■列宁主义(Leninism)诞生和俄国1905年革命■
俄国社会阶级矛盾的尖锐
布尔什维克党(Bolshevik)成立和列宁主义的诞生
1.普列汉诺夫----劳动解放社
2.1898年3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局限性)
3.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在思想和组织上作了建党准备。

4.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告了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标志列宁主义诞生。

1905年俄国革命(the Russian Revolution of 1905)
●1、背景:
●1900——1903,俄国爆发的经济危机,使国内矛盾空前尖锐,工农斗争此起彼伏;
●日俄战争的失败,破坏了国家经济,暴露了专制制度的腐朽,加速了革命的到来。

2、过程:
1905年初普梯洛夫工厂的工人罢工,引发全城总罢工。

“流血的星期日”;
⏹“波将金号”水兵起义;
⏹十月总罢工沙皇让步《十月宣言》
⏹12月武装起义施1905年革命的顶点
⏹“六三政变”标志着俄国第一次人民革命的结束
1905年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
☐无产阶级和农民没有结成巩固的联盟
☐无产阶级的行动不够协调
☐国内外资产阶级对沙皇政府(Tsarist Government)的支持
3 、意义
1905年俄国革命是帝国主义时代开始后的第一次革命,因此,它虽然失败了,却给世界历史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它开始了世界革命的新时代——落后国家及殖民地国家革命唱主角的时代。

俄国也从此成为世界革命的中心,其影响几乎持续整整一个世纪。

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战(The First World War)
20世纪初,欧洲仍然保持世界优势地位,但不久美洲的美国和东亚的日本迅速崛起,开始挑战欧洲的优势地位,改变了欧洲称霸世界的局面。

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8月全面爆发到1918年11月结束持续了四年之久。

一战的爆发具有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也是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交战双方来讲,都是帝国主义战争。

战争对参战国及战后国际局势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一、大战的起源
1.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德国的发展超过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法,但英国占有的殖民地最多,远远超过德国,德国要求按照新的经济实力重新划分殖民地,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2.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3.两大军事集团的军备竞赛
4、巴尔干问题
1)、巴尔干问题的缘起
巴尔干问题源于巴尔干民族主义的发展和列强的干涉。

巴尔干本身是多民族地区,20世纪初这里的民族主义空前高涨,塞尔维亚已获独立,且出现所
谓“大塞尔维亚主义”;同时从15世纪开始这里先后受到土耳其和奥匈帝国的统治,19世纪初沙俄开始介入巴尔干地区
2)、战前巴尔干半岛的几次战争危机
➢波斯尼亚危机(1908年10月7日)
奥匈与塞尔维亚的冲突,塞尔维亚屈服
➢第一次巴尔干危机(1912年3至10月)
巴尔干同盟与土耳其的冲突,土耳其战败。

➢第二次巴尔干危机(1913年6月)
希、塞与保的冲突,保妥协,同意马其顿由塞和希腊瓜分。

3)、巴尔干危机的后果
原反土耳其的巴尔干同盟瓦解,巴尔干分成两大同盟:一方是塞、希、罗,支持它们的是俄国;一方是保、土,支持它们的是奥匈,奥匈后面是德国;塞尔维亚势力和威望大增,加剧了奥匈对塞尔维亚的仇视和矛盾,并最终导致同盟国和协约国的冲突
二、大战的爆发和战争的性质
一、战争爆发
1、萨拉热窝谋杀事件(Murder at Sarajevo)
2、一战的爆发
1914年7月26日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

接着,两大军事同盟各国相继参战。

二、大战的性质
从双方来讲都是帝国主义战争
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
▪两大军事集团都是帝国主义国家
▪参战目的都是为了争夺更大的霸权。

▪战争期间,签订了一系列瓜分势力范围的秘密协定
▪对于塞尔维亚和其他一些国家来说,虽具有民族解放和抵御侵略的意义,但并不能改变战争总的性质。

大战的进程
一、战争第一阶段(1914年)
1、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四条战线
西线:
东线:
巴尔干战线:
意大利战线:
2、重要战役
马恩河战役(西线)
坦能堡战役(东线)
德国的速战速决战略破产。

经1914年的战斗,从总的形势和力量对比看,同盟国集团处于不利地位
二、战争的第二阶段(1915 ——1916年)
1、1915年战争形势
➢1915年德军在东线取胜
➢1915年9月保加利亚参加同盟国一方作战
➢1915年5月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对奥匈宣战
2、主要战役
➢凡尔登战役The Battle of Verdun (西线)
➢索姆河战役The Battle of Somme (西线)
➢勃鲁西洛夫的攻势(东线)
➢日德兰海战
总结:1916年的战局再次向有利于协约国一方转移,特别是德军在凡尔登战役的失败,标志战略主动权已开始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三、战争的第三阶段:1917 —1918年
1、无限制潜艇战和美国参战
2、战争的结束
大战的结果和影响
一、大战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破坏
战争最直接、最明显的后果是人力、物力的巨大损失
二、帝国主义列强力量的消长
欧洲衰落,美国、日本兴起
三、战争引起一系列革命
四、民族解放运动出现新高涨
五、国际关系出现新格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两股巨大的政治力量兴起:➢社会主义苏联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
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B)
A.英德两国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B.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强
C.垄断资产阶级抢占世界市场
D.世界反战力量不足以制止战争
2.20世纪初,欧洲列强之间的最主要矛盾是(C)
A.法德矛盾B.法奥矛盾
C.英德矛盾D.俄奥矛盾
3.法德矛盾的实质是(A)
A.争夺欧洲大陆霸权B.争夺世界霸权
C.重新争夺世界殖民地D.法国企图复仇
4.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的标志是(D)
A.《德奥同盟条约》的签订B.法俄同盟的建立
C.英法协约签订D.英俄协约签订
5.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的国家是(A) A.塞尔维亚B.保加利亚
C.波斯尼亚D.罗马尼亚
6.在一战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战线是(B)
A.东线B.西线C.南线D.欧洲战场
7.使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破产的战役是(A)
A.马恩河战役B.凡尔登战役
C.日德兰海战D.索姆河战役
8.下列哪项不是加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因素(D)
A.美国参加对德作战B.俄国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C.中国等国投入战争D.意大利倒向协约国一方作战
9.下列关于美国正式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表述中不正确的是(B)
A.援助英法协约国集团B.维护世界和平
C.争夺世界霸权D.遏制俄国二月革命的影响
二、填空题
10.奥匈帝国皇储_斐迪南大公__被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导火线,奥匈帝国以此事件为借口向____塞尔维亚________宣战。

11.第一次世界大战从_____1914_______年开始到___1918__________
年结束。

战略主动权移到协约国一方是在大战的第
____二________阶段。

大战以____同盟国________的失败而告终。

第三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其影响下的欧洲革命风暴
本章内容提要
俄国帝国主义的落后性是十月革命爆发的重要内因。

1917年的“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封建统治,“十月革命”则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一战的震荡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下,1918—1923年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革命高潮,革命运动摧毁了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也随之瓦解,在中、东欧建立起一系列资产阶级共和国。

英、法、意、美、日爆发了大规模的工人运动和群众性的革命斗争,各国无产阶级政党普遍建立,在此基础上,1919年共产国际成立。

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2,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3,德国十一月革命
4,东欧民族国家的建立
5,共产国际
列宁的贡献:
①一个政党: 缔造布尔什维克党
②一个国家: 领导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③一个主义: 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列宁主义
④一大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二月革命倒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

七月流血抛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

二月革命及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
1、俄国二月革命的爆发
⑴背景:沙俄因参加“一战”而造成国内经济和政治危机
⑵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⑶经过及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两个政权并存
二月革命(March Revolution)
➢经过:1917年俄历二月彼得格勒普梯洛夫工厂工人举行反政府示威游行,后来发展为全城政治罢工,士兵也加入其中,并向全国扩散,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
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
➢工兵代表苏维埃(Substituted Soviet)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Provisional Government )
2、《四月提纲》
➢革命形势和革命任务:从第一阶段转到第二阶段,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
➢革命方式:和平夺权
➢口号: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意义:为革命指明了方向
3.七月流血事件
临时政府继续帝国主义战争;前线失利;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游行示威;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
布党第六次代表大会
1917年8月召开,制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科尔尼洛夫事件(Kornilov's Revolt)
1917年9月俄军最高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发动政变,企图建立军事独裁政权,被布党领导的人民抗击所粉碎
十月党中央会议
1917年10月召开,讨论武装起义问题,积极进行武装起义的准备
4、十月革命(November Revolution)爆发
1)、时机成熟:
A、和平夺权无法实现(七月事件的教训);
B、布尔什维克党制定正确的决议;(决定武装推翻资产阶级政府,建立全国性苏维埃政权)
C、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内部混乱;
D、布尔什维克党控制着主要大中城市;
2)、爆发:攻打冬宫1917年11月
表明无产阶级革命已经成功推翻资产阶级政府,建立了全国性的苏维埃政权,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俄国取得伟大胜利,无产阶级革命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1917年11月6日(俄历10月24日)午夜,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彼得格勒的武装工人、士兵发动起义,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了临时政府,取得了起义的胜利。

3)、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
a、代表大会的召开
1917年11月7日夜至8日晨举行,大会通过了三个文件:《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
b、苏维埃政权在全国的胜利
在彼城革命的影响下,莫斯科等全国各地到1918年春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3、十月革命的特点
打破了资本主义的包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大到全国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
在俄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紧密相连的,形成了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阶段的革命
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
为什么无产阶级革命会首先爆发在俄国?而不在美国、法国等国家?
1)、客观条件: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1)俄国是帝国主义国家中实力最落后的,革命敌人较小;
(2)俄国沙皇专制统治激化国内矛盾;
(3)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一战,无暇顾及;
(4)俄国位于欧洲东部,容易独立开展革命;
2)、主观条件:
(1)俄国无产阶级受压迫严重,革命性强;
(2)俄国有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的领导;
(3)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意义
对俄国,1、为把俄国改造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现代化创造了前提。

对世界,2、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3、为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

对人类,4、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第二节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⑴困境:
内部: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国内反革命叛乱
外部:战争还没有结束、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
⑵措施:
①外交:《布列斯特和约》,与德议和,退出一战
②经济:A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土地法令》,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⑶影响:1920年底,战争取得胜利——政权巩固
布列斯特和约Breast—Litovsk Treaty的签订
苏俄同德国及其同盟国于1918年3月3日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签订的条约
1、内容,苏俄与同盟国之间停战,苏俄赔款60亿马克,割地总共达100万平方公里之多
2、特点:对苏俄来讲带有屈辱性
3、意义,苏俄摆脱了帝国主义战争,获得了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机会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War Communism Policy)的实施
1、背景
残酷的战争环境、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物资极端贫乏
2、概念
为了把有限的财力、物力集中起来保证战争需要,1918——1921年在经济领域实施了一系列非常措施,习称“战时共产主义”
3、措施
➢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工业:把大中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商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
➢分配:“不劳动者不得食”
➢军事:实行义务兵役制坚决镇压反革命。

4、作用(评价)
➢积极:为保证战争胜利和维护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消极:超过了需要的限度;延长了实施期限;将其作为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道路
苏俄内战和外国武装干涉
1、概况
1918~1920年,苏维埃俄国同国内反革命势力和外国武装干涉者进行的战争。

➢粉碎高尔察克(东线)和邓尼金
(南线)的进攻,红军取得决定性
胜利
➢击退波兰的进攻和粉碎弗兰格尔
军队,内战结束
2、取胜原因及意义
获胜的主要原因
➢正义战争,得到各族人民拥护及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实施了正确领导,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正规红军
➢工人与农民结成军事政治联盟,各苏维埃共和国在战略上密切协同
➢充分发挥了军事战略特点的优势
意义,巩固了十月革命的成果,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创造了条件
第三节德国十一月革命
一、革命发生的背景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德国是一战的祸首和失败者,大战激化了德国的各种矛盾,德国经济濒于崩溃
➢容克地主和垄断资本家大发战争横财
➢劳动人民承担了战争负担
2、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
3、政党组织的分化
社会民主党分为
右派:艾伯特、谢德曼
中派:考茨基
左派:斯巴达克团;
领导人:李卜克内西、卢森堡
二、德国十一月革命的几个发展阶段
1、十一月革命的爆发和艾伯特政府的建立
➢1918年11月3日,基尔港水兵起
义,标志革命爆发
➢1918年11月9日,柏林工人、士兵
起义,迫使德皇威廉二世退位,
霍亨索伦王朝垮台
➢1918年11月10日组成以艾伯特为
首的新政府
2、德国共产党的建立和柏林一月起义
➢德共建立:1918年12月30日
➢柏林一月起义:1919年1月6日
三、德国十一月革命的性质和影响
1、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结果和影响
➢推翻了霍亨索伦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德国无产阶级得到锻炼,德共建立
➢推动欧洲各国的革命斗争,支援苏俄
3、失败原因
缺乏坚强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
没有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缺乏经验
右派社会民主党的破坏和叛乱
课堂练习
第三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其影响下的欧洲革命风暴
本章内容提要
俄国帝国主义的落后性是十月革命爆发的重要内因。

1917年的“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封建统治,“十月革命”则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一战的震荡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下,1918—1923年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革命高潮,革命运动摧毁了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也随之瓦解,在中、东欧建立起一系列资产阶级共和国。

英、法、意、美、日爆发了大规模的工人运动和群众性的革命斗争,各国无产阶级政党普遍建立,在此基础上,1919年共产国际成立。

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2,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3,德国十一月革命
4,东欧民族国家的建立
5,共产国际
列宁的贡献:
①一个政党: 缔造布尔什维克党
②一个国家: 领导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③一个主义: 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列宁主义
④一大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二月革命倒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

七月流血抛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

二月革命及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
1、俄国二月革命的爆发
⑴背景:沙俄因参加“一战”而造成国内经济和政治危机
⑵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⑶经过及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两个政权并存
二月革命(March Revolution)
经过:1917年俄历二月彼得格勒普梯洛夫工厂工人举行反政府示威游行,后来发展为全城政治罢工,士兵也加入其中,并向全国扩散,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
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
工兵代表苏维埃(Substituted Soviet)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Provisional Government )
2、《四月提纲》
革命形势和革命任务:从第一阶段转到第二阶段,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
革命方式:和平夺权
口号: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意义:为革命指明了方向
3.七月流血事件
临时政府继续帝国主义战争; 前线失利; 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游行示威; 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
布党第六次代表大会
1917年8月召开,制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科尔尼洛夫事件(Kornilov's Revolt)
1917年9月俄军最高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发动政变,企图建立军事独裁政权,被布党领导的人民抗击所粉碎
十月党中央会议
1917年10月召开,讨论武装起义问题,积极进行武装起义的准备
4、十月革命(November Revolution)爆发
1)、时机成熟:
A、和平夺权无法实现(七月事件的教训);
B、布尔什维克党制定正确的决议;(决定武装推翻资产阶级政府,建立全国性苏维埃政权)
C、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内部混乱;
D、布尔什维克党控制着主要大中城市;
2)、爆发:攻打冬宫1917年11月
表明无产阶级革命已经成功推翻资产阶级政府,建立了全国性的苏维埃政权,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俄国取得伟大胜利,无产阶级革命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1917年11月6日(俄历10月24日)午夜,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彼得格勒的武装工人、士兵发动起义,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了临时政府,取得了起义的胜利。

3)、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
a、代表大会的召开
1917年11月7日夜至8日晨举行,大会通过了三个文件:《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
b、苏维埃政权在全国的胜利
在彼城革命的影响下,莫斯科等全国各地到1918年春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3、十月革命的特点
打破了资本主义的包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大到全国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
在俄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紧密相连的,形成了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阶段的革命
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
为什么无产阶级革命会首先爆发在俄国?而不在美国、法国等国家?
1)、客观条件: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1)俄国是帝国主义国家中实力最落后的,革命敌人较小;
(2)俄国沙皇专制统治激化国内矛盾;
(3)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一战,无暇顾及;
(4)俄国位于欧洲东部,容易独立开展革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