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矩阵论课程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矩阵论”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思考与探索

“矩阵论”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思考与探索

“矩阵论”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思考与探索摘要: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是目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主要针对研究生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矩阵论”的课程教学,分析了教学实际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矩阵论在工程技术、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矩阵论”课程教学中应注重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问题。

关键词:矩阵论;范数;矩阵函数
作者简介:罗从文(1965-),男,湖北仙桃人,三峡大学理学院,教授;王高峡(1969-),女,湖北秭归人,三峡大学理学院,教授。

(湖北
宜昌?443002)
中图分类号:g6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0079(2012)26-0076-02。

矩阵论报告-人口迁移问题

矩阵论报告-人口迁移问题

矩阵理论及其应用报告题目:人口迁移问题姓名:学号:专业:机械电子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2012年4月8日人口迁移问题摘要:运用所学的矩阵理论及其应用知识对所提出的人口迁移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计算,从而得出了人口并不会集中于一方,最终南北人口数将会趋于一个稳定值。

关键词:人口迁移南方北方矩阵论一、人口迁移问题的提出假设有两个地区——如南方和北方之间发生人口迁移。

每一年北方50%的人口迁移到南方,同时有25%的南方人口迁移到北方,直观上可由下图所示:问题:如果这个移民过程持续下去,北方的人会不会全部都到南方?如果会请说明理由;如果不会,那么北方的最终人口分布会怎样?二、运用矩阵理论及其应用的知识进行分析根据以上人口迁移的情况,解答如下:设最初南方和北方的人口数分别为0x 、0y ,经过()1,2,3...n 年以后,南北方得人口数分别为n x ,n y 。

则由题意可知:1年后南北人口数分别为10010031421142x x y y x y ⎧=+⎪⎪⎨⎪=+⎪⎩, (1) 即:011031421142x x y y ⎛⎫⎪⎛⎫⎛⎫= ⎪ ⎪ ⎪⎪⎝⎭⎝⎭ ⎪⎝⎭, (2) 由此类推,经过()11,2,3...n -年以后,南北方得人口数分别为1n x -,1n y -,则n 年后南北方人口数分别如下:111131421142n n n n n n x x y y x y ----⎧=+⎪⎪⎨⎪=+⎪⎩, (3)由(3)递归调用得10103131424211114242nn n n n x x x y y y --⎛⎫⎛⎫⎪ ⎪⎛⎫⎛⎫⎛⎫== ⎪ ⎪ ⎪ ⎪ ⎪⎪ ⎪⎝⎭⎝⎭⎝⎭ ⎪ ⎪⎝⎭⎝⎭(4) 令矩阵3142A 1142⎛⎫ ⎪=⎪ ⎪ ⎪⎝⎭,上式问题转化为求矩阵n A 。

现用待定系数法求解。

由0E A λ-=,可解得特征值114λ=,21λ=故设01()=a nf A A E a A =+, (5) 则01()=a nf a λλλ=+, (6)将114λ=,21λ=代入上(6)式,解得方程组01110122nn a a a a λλλλ⎧+=⎪⎨+=⎪⎩, (7) 当 n →∞,解得011343a a ⎧=-⎪⎪⎨⎪=⎪⎩所以()221433=-113333nf A A E A ⎛⎫ ⎪=+=⎪ ⎪ ⎪⎝⎭(8) 由以上(4)、(8)式求解可得0022331133n n x x y y ⎛⎫⎪⎛⎫⎛⎫⎪ ⎪ ⎪ ⎪⎝⎭⎝⎭ ⎪⎝⎭= 即()()00002313n n x x y y x y ⎧=+⎪⎪⎨⎪=+⎪⎩三、结论根据以上分析和计算的结果可知,如果这个移民过程持续下去,北方的人是不会全部都到南方去的,最终的南北的人口将会趋于稳定。

学习矩阵论心得体会 如何学好矩阵论(优秀3篇)

学习矩阵论心得体会 如何学好矩阵论(优秀3篇)

学习矩阵论心得体会如何学好矩阵论(优秀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应急预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emergency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学习矩阵论心得体会如何学好矩阵论(优秀3篇)有关学习矩阵论心得体会篇一从年至今,我已工作年了。

矩阵论报告

矩阵论报告

《矩阵论》课外报告利用矩阵论的方法解决豌豆概率问题学院: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报告人:陈宇学号: 201107020342011年12月陈宇:《矩阵论》课外报告I摘 要本文通过运用矩阵论的知识,成功的解决了一个概率的问题。

在本文中,将“豌豆概率问题”转化为一个1×4矩阵与一个4×4的矩阵k 次幂相乘的问题来进行求解。

利用Hamilton-Cayley 定理对4×4矩阵的k 次幂进行求解,通过计算,求得经k →∞,含有豌豆的壳出现在每个位置的概率.基本理论: Hamilton-Cayley 定理:设则A ,其中t,,使==,。

矩阵的理论与方法在处理各种问题已经越来越普遍;无论是在在控制、通信还是在信号处理等领域中,均大量使用矩阵的方式来描述各种输入输出量之间的关系。

因此矩阵的理论与方法已经成为现代工程技术中重要的数学基础。

本文通过对“豌豆概率问题”运用矩阵的方法进行描述,将“豌豆概率问题”转换为一个根据Hamilton-Cayley 定理求解A k 的问题,来对“豌豆概率问题”进行求解。

用G=[P(1), P(2), P(3), P(4)]表示含有豌豆的壳出现在四个位置上的概率,写成1×4矩阵形式,矩阵元素取值范围为[0,1]。

矩阵的第一个元素表示含有豌豆的壳在第一个位置的概率,第二个元素表示含有豌豆的壳在第二个位置的概率,以此类推。

如[1,0,0,0]表示有豌豆的壳在第一个位置的概率为1,在其余位置概率为0。

为求解此问题,我们可假定豌豆初始位置在壳#1,用矩阵B 表示初始时候的概率,即:[]0001B = (2.1)用矩阵A 中的元素a ij 表示豌豆从第i 个壳移到第j 个壳的概率,即:⎥⎥⎥⎥⎦⎤⎢⎢⎢⎢⎣⎡=01002102100210210010A (2.2)那么经过k 次移动后,含有豌豆的壳在四个位置的概率可以表示为:G=B ·A k (2.3)只要得出k A ,就可以求出最后的结果,而k A 就可以用Hamilton-Cayley 定理来解决。

基于矩阵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基于矩阵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基于矩阵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摘要:矩阵分析课程是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重点课程,在以往的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学的效果较为不理想,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基于此,本文浅要分析了矩阵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分别从优化矩阵分析课程的教学设计、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实现学习方法的多样化以及丰富课堂教学的方法等方面,提出矩阵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矩阵分析课程;课程教学;教学改革;教学目标矩阵分析课程在理工本科中是一门非常关键的课程,此课程和运筹论、微分方程、控制论以及优化理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而且在社会科学、经济管理以及其他的科学技术的领域中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原本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优化并改革矩阵分析课程的教学是大势所趋,符合人才培养的标准[1]。

一、矩阵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矩阵分析课程将微积分和线性代数为基础,经过深入地阐述欧式空间、线性空间和酉空间等在空间方面的映射,对有限维空间里面的线性变换思想与本质进行了直观的揭示。

在这门课程中引入三种矩阵形式,包括Jordan标准型、Smith标准型以及Hermite二次型,在这个课程中涉及到这些矩阵的有关理念,同时还涉及到矩阵QR分解、LDU分解以及奇异值分解等一系列理论,同时借助引入矩阵范数以及向量范数的方法在有限维空间理念中创建了矩阵分析的理论。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上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变化,改革矩阵分析课程的教学是非常关键的。

(一)以往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较为落后在以往的矩阵分析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只关注理论和计算方法的讲解,每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留给学生课堂练习的时间便比较少,课堂教学呈现出枯燥、无趣的特点,学生的学生兴致普遍不高。

不仅如此,在以往的教学中还忽视了对矩阵分析的实验教学,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理论方面的知识,但是在利用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常会捉襟见肘,实践的能力不高。

矩阵论报告

矩阵论报告

研究生“矩阵论”课程课外作业姓名:学号:学院:专业:类别:上课时间:成绩:邻接矩阵在解决航班问题中的应用摘要:邻接矩阵能够简便和直观地表示不同城市之间的航班路线信息,有效地解决了两个城市之间相邻航班的路线数量问题。

关键词:邻接矩阵;有向图;航班路线;宽度优先搜索1 引言最优化的概念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十分普遍的现象,即要在其他各方面的前提下,争取获得在可能范围内的最佳效果。

因此,最优化问题已成为控制理论和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而航班问题则是最优化问题在实际中的一个具体研究对象,包括最少换乘、最短路径、最少时间等问题。

在实际中,两个城市之间的航班信息可以用一个有向图表示出来。

邻接矩阵可以简单、直观地将有向图表示成一个数学模型,便于人们研究。

2 邻接矩阵邻接矩阵是一个表示顶点之间相邻关系的二维数组。

它和一个存放顶点的一维数组组合在一起又可以构成一个逻辑结构。

设G(V,E)是一个有向图,图G 的顶点为V(G)={n v v v ,,21, }。

称矩阵A(a ij )n n ⨯是图G(V,E)的邻接矩阵,其中⎩⎨⎧∉∈=)(,0)(,1G E v v G E v v a ji j i ij 。

有向图的邻接矩阵由元素0和1组成,当顶点i v 到顶点j v 有向连接时,1=ij a 。

邻接矩阵对角线上的元素都为0。

3 邻接矩阵在航班问题中的应用3.1 问题描述一家航空公司经营A 、B 、C 、D 和H 五个城市的航线业务,其中H 为中心城市。

各个城市间的路线见图1。

图 1假设你想从A 城市飞往B 城市,因此要完成这次路线,至少需要两个相连的航班,即A →H 和H →B 。

如果没有中转站的话,就不得不要至少三个相连的航班。

那么问题如下:(1)从A 到B ,有多少条路线刚好是三个相连的航班;(2)从A 到B ,有多少条路线要求不多于四个相连的航班。

3.2 模型的建立与宽度优先搜索先考虑描述航班信息的数学模型。

矩阵理论 课程报告

矩阵理论 课程报告

“矩阵论”课程研究报告科目:矩阵理论及其应用教师:XXX姓名:XXX 学号:20140802XXX 专业:仪器科学与技术类别:学术上课时间:2014年9月至2014年12月考生成绩:阅卷评语:阅卷教师(签名)矩阵范数的应用摘要: 矩阵是工程程技术以及经济管理等领域的不可缺少的数学工具,凡是用到矩阵的地方,基本上都要涉及矩阵范数。

是数学上向量范数对矩阵的一个自然推广。

在工程实际中应用很广,本文先对矩阵范数知识做一个梳理,然后结合应用实际介绍了矩阵范数的具体应用。

关键字:矩阵范数,基本知识,相关应用一、引言用矩阵的理论与方法来处理现在工程技术中的各种问题已越来越普遍。

在工程技术中引进矩阵理论不仅是理论表达极为简洁,而且对理论的实质刻画也更为深刻,例如系统工程,优化方法,稳定性理论等,无不与矩阵理论发生紧密的结合。

在工程及计算范数中,特别是数值代数中,研究数值方法的收敛性稳定性及误差分析等问题,范数理论显的十分重要。

矩阵理论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多种工程学科中都有极其重要的应用。

特别是对线性控制系统深入研究的需要推动了矩阵理论的发展,使矩阵理论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矩阵范数在网络理论、数理统计、系统理论、最优化理论、现代控制理论等许多领域中的重要应用为人们所认识,因而大大推动了矩阵范数的研究,使得这一学科得到迅速的发展,已成为矩阵的一个重要分支。

二、预备知识2.1 矩阵范数的定义由于一个n ×n 矩阵可以看成是一个拉直了的n ×n 维向量,因此可以按定义向量范数的方法来定义矩阵范数,但矩阵之间还有乘法运算,因此,对于n ×n 矩阵A ,定义范数如下:设A 、B ∈n C ⨯n ,C ∈c ,按某一法则在n C ⨯n 上定义一个A 的实值函数,极为A ,它满足以下4个条件1. 非负性 如果A ≠0,则A >02. 齐次性 如果A=0,则A =0;3. 三角不等式 B A +B A +≤4. 相容性 B A AB ≤ 则称A 为矩阵范数或乘积范数。

关于矩阵运算的教学研究

关于矩阵运算的教学研究

关于矩阵运算的教学研究矩阵运算作为线性代数中的重要内容,其理论和应用一直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矩阵运算的教学一直备受关注,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也一直是教育工作者们关心的研究课题。

本文将从矩阵运算的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旨在为矩阵运算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

一、矩阵运算的教学现状矩阵运算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其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和掌握。

目前,矩阵运算的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 教学内容过于抽象。

矩阵运算的内容较为抽象,很难直观地理解和掌握。

学生往往只是机械地记忆运算规则,而缺乏对其运算意义和几何意义的理解。

2. 缺乏实际应用。

矩阵运算的教学缺乏实际应用的案例和问题,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

3. 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的矩阵运算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往往以讲解和习题训练为主,缺乏与学生实际情况结合的多种教学方法。

以上问题导致学生对矩阵运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高,教学效果不佳。

二、矩阵运算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针对矩阵运算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一些改革方法,以期提高矩阵运算的教学效果。

1. 强化几何意义。

矩阵运算的内容虽然较为抽象,但其实际意义与几何意义有很大的关联。

我们可以通过几何图形和实例,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矩阵运算的含义和作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推广应用实例。

矩阵运算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通过丰富的应用实例和问题,将矩阵运算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矩阵运算的兴趣和实际运用能力。

3. 多元化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多媒体辅助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4. 注重问题解决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下是一个关于矩阵运算教学案例,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矩阵运算的内容和方法。

重庆大学研究生矩阵论小论文

重庆大学研究生矩阵论小论文

矩阵的奇异值分解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摘要机械工程上无论在设计、制造、运行、试验、测试等过程中,经常要处理许多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些变量间常存在着线性关系,某些不是线性变量的也可以通过最小二乘法等进行拟合。

对于现目前所选择的方向,接触最多的就是对外界信号的测量,当通过传感器接收到信号之后,进行FFT变换。

但是还是会有一些频率相近的信号会被丢失,需要一种方法将信号在时域和频域进行分段,对需要进行分析的频率段进行有效分析。

这就是基于矩阵的奇异值分解信号的方法。

关键词:微型直流电机,信号处理,奇异值分解1 前言微型直流电机的参数包括转速,换向频率等。

通过电刷的换向可以检测到一定时间内电机两端的电压出现脉冲尖峰个数,从而得到电机的换向频率[1]。

但是由于电机的运转,必然存在一些振动,造成需要的信息信号失真。

引起振动的原因很多,例如可能是同轴度不高,造成电机轴的转动不平衡,也可能是实验平台的水平度不够。

经典的频谱分析方法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效果并不是很好,提出采用奇异值分解的方法对信号进行分析[2]。

将奇异值分解应用于信号处理的关键是如何利用信号序列构造出合适的矩阵,即如何确定矩阵的行数m和列数n,这对奇异值分解的分析效果有很大影响。

奇异值的大小决定着相应分量信号的信息量,因此综合考虑所有奇异值的信息来确定矩阵结构。

其次奇异值分解分离的各分量信号是两两正交的,而且还是一种零相位分离方法,没有相位失真;同时综合考察所有奇异值的信息来确定矩阵的合理结构。

在此基础上,可以比传统的FFT分析更加精确,甚至优于小波基的频谱分析。

2 基于奇异值分解的信号分离原理奇异值分解是指:对于一个实矩阵m n A R⨯∈必定存在正交矩阵12[,....]m mm U u u u R ⨯=∈和正交矩阵12[,....]n n n V v v v R ⨯=∈,使得T A U S V = (1) 其中12[(...),]p S diag σσσ=O 或者其转置,这取决于m<n 还是m>n ,m n S R ⨯∈ ,O 为零矩阵,p=min(m, n),123...0p σσσσ≥≥≥≥≥。

有关矩阵数学实验报告

有关矩阵数学实验报告

有关矩阵数学实验报告引言矩阵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广泛应用于线性代数、图论、计算机科学等众多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计算,加深对矩阵的理解,并探索矩阵在现实问题中的应用。

本报告将从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实验目的1. 了解矩阵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2. 掌握矩阵的求逆、转置和乘法等操作;3. 实践利用矩阵解决实际问题。

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安装并学习使用相应的矩阵数学软件;2. 实验1:矩阵加法和乘法- 创建两个相同维度的矩阵A和B;- 计算A + B和A * B;- 分析结果并进行讨论。

3. 实验2:矩阵求逆和转置- 创建一个可逆矩阵C;- 计算C的逆矩阵C'和C的转置矩阵C^T;- 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4. 实验3:矩阵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选择一个实际问题,并将其抽象成矩阵形式;- 利用矩阵运算解决问题;- 分析结果,并与传统解法进行对比。

实验结果1. 实验1结果分析:经过计算发现,矩阵的加法和乘法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与数的加法和乘法类似。

但是,矩阵乘法不满足交换律,即A * B ≠B * A。

这进一步说明矩阵并不是普通数的简单扩展。

2. 实验2结果检验:针对可逆矩阵C,计算得到的逆矩阵C'和转置矩阵C^T经过验证均正确,满足逆矩阵和转置矩阵的定义和性质。

3. 实验3结果分析:我们选择了一个线性方程组问题,利用矩阵运算求解。

与传统解法相比,矩阵运算更简洁、高效,尤其对于高维度复杂问题具有很大优势。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矩阵的概念和运算规则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矩阵不仅仅是一种数学工具,它在现实问题的建模和求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矩阵的加法、乘法、逆矩阵和转置等运算规则的学习,为我们处理实际问题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和思路。

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矩阵将会贯穿于我们的整个数学和科学计算的领域,为我们带来更大的便利和创造力。

理科专业《矩阵论》教学改革与实践

理科专业《矩阵论》教学改革与实践
值和极值点 。 ( ) 义逆 : 小 二 乘 问 题 。 元 线 性 方 程 组 有 时 没 有 解 , 7广 最 多
如 何 求 出符 合 要 求 的最 接 近 的解 ,利 用 广 义 逆 解 决 不 相 容 的 方 程 组 的求 解 问 题
( ) 性 变 换 : 工 学 理 论 ( 性 网络 的 输 入 输 出 看 成 线 8线 电 线 性 变 换 , 络 的 串 联 就 是 线 性 变 换 的乘 积 ) 网 。线 性 变 换 作 为 线 性 代 数 中的 工 具 , 以 由矩 阵 表 示 , 而 用 矩 阵 理 论 解 决 相 关 可 从 的 问题 。 2教 学 内容 上 补 充 理 论 知 在 实际 应 用 中的 案例 。 . 数学来源于实践 。 而数 学 的发 展 又 要 推 动 实 践 。 学 生 介 向 绍 有 趣 的幻 方 和 h no 问题 及 其 简 单 的求 解 。幻 方 问题 古 老 ai 塔 而 有 趣 . 用矩 阵 的 知识 可 以构 造 幻 方 。 a i塔 问 题 可 以 用 矩 利 h no 阵 理 论 求 解 该 问题 具 有 很 高 的挑 战 性 , 经 作 为 很 多 大 公 司 曾 的面 试 题 目 , 以激 发学 生计 算 机 编程 的兴 趣 。 可 化学 : 配平 化 学 方 程 式 , 杂 体 系 的 平 衡 问题 。化 学 方 程 复 式 可 以用 矩 阵 来 表 示 . 而利 用矩 阵 的运 算 来 配 平 方 程 式 。 从 生物 : 遗传 问 题 , 少 遗传 病 研 究 。遗 传 病 问题 也 可 以 用 减 矩 阵表 示 。 信 息 : 码 问 题 。 利 用 可 逆 矩 阵 作 为 加 密 的 密 钥 对 信 息 编 加 密 , 逆 矩 阵 就 是 解 密 密 钥 , 只 是 一 类 非 常 简 单 的线 性 其 这 编 码 问 题 。利 用 多 项 式 可 以 进 行 多项 式 的 编 码 , 及 检 错 纠 以 错 等过 程 。 数 学 规 划 : 优 化 问题 , 元 方 程 组 。矩 阵理 论 的 发 展 一 最 多 直 推 动 着 最 优 化 理 论 的 发 展 ,其 中矩 阵 的分 解 理 论 、校 正 理 论 、 殊 矩 阵 理 论 在 大 规 模 问 题 的 计算 中 占有 重 要 的 地位 。 特 图像 传 输 : 字 水 印 , 像 压 缩 ( 阵 分 解 ) 图 像 压 缩 在 数 图 矩 。 传 输 中非 常重 要 , 阵 的 分 解 理 论 给 图 像 压 缩 提 供 理 论 支 持 。 矩 矩 阵对 角化 : 械 振 动 , 性 电路 分 析 , 机 线 自动 控 制 理 论 ( 状 态 变换 的解 耦 问题 ) 。 3教 学 内容 上 补 充理 论 的背 景 知 识 简介 及 前 沿发 展 介 绍 。 . 在 讲 解 广义 特 征 值 问 题 时 , 简单 介 绍 振 动 理 论 , 讲 解 矩 在 阵值 函 数 时介 绍 线 性 控 制 系 统 等 ,使 学 生 能 了 解 问 题 的 背 景 及 其前 沿发 展 , 发 学 生 的 兴 趣 。 激 在 教学 内容 的 改 革 实 践 中 . 分 内容 采 用 教 师 简 单 介 绍 , 部 部 分 内 容采 用详 细讲 解 , 分 内 容 以 讨 论 课 题 目形 式 出 现 , 部 引 导 学 生 查找 相关 资 料 .激 发 学 生 的学 习 主 动 性 并 培 养 学 生 的 学 习兴 趣 。 三 、 学 方 法 改 革 及 其 实 践 探 讨 教 教 学方 法上 采 用 教 师 讲 授 为 主 ,逐 步结 合 学 生 搜 集 相 关 应 用 资 料 、 织 报 告 讨 论 , 绍 数 学 软 件 Ma a , 组 介 t b 引导 学 生 学 习 l 使 用数 学 软 件解 决 问题 。 矩 阵论 作 为 重要 的 数 学 工 具 ,其 理 论 知 识 具 有 系 统 性 和

矩阵论的实验报告

矩阵论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矩阵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掌握矩阵的运算方法,包括加法、减法、乘法、转置等。

3. 学习矩阵的行列式、逆矩阵、秩和迹的计算方法。

4. 熟悉矩阵的分解方法,如三角分解、Cholesky分解等。

5. 通过实验加深对矩阵论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二、实验原理矩阵论是线性代数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矩阵及其运算。

矩阵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经济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 矩阵的基本运算:矩阵的加法、减法、乘法、转置等。

2. 矩阵的行列式、逆矩阵、秩和迹的计算方法。

3. 矩阵的分解方法,如三角分解、Cholesky分解等。

三、实验仪器与软件1. 仪器:计算机2. 软件:MATLAB四、实验内容1. 矩阵的基本运算(1)编写MATLAB程序,计算矩阵A和B的加法、减法、乘法、转置。

(2)验证矩阵运算的性质,如结合律、分配律等。

2. 矩阵的行列式、逆矩阵、秩和迹的计算(1)编写MATLAB程序,计算矩阵A的行列式、逆矩阵、秩和迹。

(2)验证计算结果与理论值的一致性。

3. 矩阵的分解方法(1)编写MATLAB程序,对矩阵A进行三角分解(LU分解)。

(2)编写MATLAB程序,对矩阵A进行Cholesky分解。

(3)验证分解结果与理论值的一致性。

4. 应用实例(1)使用矩阵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如线性方程组的求解。

(2)使用矩阵分解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求解最小二乘问题。

五、实验步骤1. 编写MATLAB程序,实现矩阵的基本运算。

2. 编写MATLAB程序,计算矩阵的行列式、逆矩阵、秩和迹。

3. 编写MATLAB程序,对矩阵进行三角分解和Cholesky分解。

4.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验证理论值与实验结果的一致性。

5. 使用矩阵运算和分解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矩阵的基本运算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编写MATLAB程序,实现了矩阵的加法、减法、乘法、转置等基本运算。

实验结果与理论值一致,验证了矩阵运算的性质。

矩阵理论听后感

矩阵理论听后感

矩阵理论听后感09级矩阵理论小结(1-16)生一:()我与矩阵论矩阵是一个重要的数学工具,这是本科线性代数第一章矩阵的第一句话。

为什么重要,当时的我并说不出一个缘由,大概只因为这是一门公共必修课,以至于学完这门课之后,我也没有看到有何应用所在,特别是和自己学的化学又有何联系呢。

到大二接触结构化学,计算轨道和能级时发现,原来曾经盲目学习过的矩阵求逆,初等变换还是有其用武之地的,再到后来接触matlab软件,从使用内置函数到编写M文件,瞬间感悟,矩阵深入到了数值求解的每个领域。

研究生阶段继续学习矩阵分析,不再因为是必选,而是必须。

看到计算材料力学性能的论文里频繁提到的Jordan标准型,矩阵函数求解,LU分解等曾经陌生的概念,自己才发现当年学习的矩阵知识何其浅薄。

许多人说,矩阵分析是线性代数的后续和扩展,学完之后,我有所同感,但更觉得线性代数包含于矩阵分析。

从线性代数里的实向量空间延伸到线性空间,从向量的乘积扩展到内积空间……以自己的研究课题为例,计算材料力学性能时,采用了弹簧格子模型,计算中涉及到求解大规模稀疏线性方程组,这个问题如果能够通过调整方程及未知量的顺序使得方程组的系数矩阵成带状结构即可大为简化,对系数矩阵使用LU分解,即可保障单位下三角矩阵L及三角矩阵U仍为带状结构,恐怕这个问题使用本科线性代数就有点力不从心,但不可否认离不开线性代数。

矩阵分析中为了不至于研究空间太大,引入了子空间,为了得到矩阵的极限,引入了矩阵范数作为一元衡量尺度。

在最后部分,我们提到了矩阵函数,这是研究矩阵的分析运算,但似乎更贴近实用,如我们常碰到的求解一阶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组定解问题在这一部分就有谈到。

数学是一个庞大的学科,每学完一门课程,就会对该领域有了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但数学里的各个门类又有密切关联,解决一个实际问题需要用到多方面的知识,虽然学习数学这门课程许多年,但仍只知皮毛,对于矩阵的了解,我想同样也是略知一二。

数学建模(矩阵论)报告

数学建模(矩阵论)报告

数学建模报告一、报告题目:《排污问题》二、报告人信息:姓名:****** 学号:2012**********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三、报告摘要:本报告运用了微分方程以及矩阵理论方面的基本知识,建立了关于排污问题的数学模型,求解出经过时间0t >后,每个排污桶里面所含有的污染物的浓度以及所剩余的污染物的质量。

本题对于类似问题的求解以及相关问题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欲解决的题目内容:考虑体积均为V 加仑的三个装满脏水的桶,刚开始在编号为i 的桶里面含有污染物c i磅。

为了排除污染物,所有的水龙头同时打开,使得新鲜水以r 加仑/秒的速度流进3号桶顶部,同时在它的底部的水龙头也以r 加仑/秒的速度流进2号桶顶部,而2号桶的底部的水龙头同时也以r 加仑/秒的速度流进1号桶顶部,最后1号桶的底部以r 加仑/秒的速度把水排向其他地方。

问题:当水龙头开后,在任何有限时间0t >时,每个箱子中含的污染物有多少磅? 五、基本术语解释:(1)'0()()lim()x f x x f x f x x∆→+∆-=∆;(2)AB C =即矩阵的乘法(矩阵A 的第i 行每个元素乘以矩阵B 的第j 列的对应元素之和作为矩阵C 中第i 行第j 列的元素)。

六、基本理论阐述:本题由实际生活中的排污问题抽象出具体的数学模型,建立浓度的关系式,根据微分方程求解出每个桶排放到下个桶时候的浓度(关于时间t 的函数),然后再根据本桶起始污染物的质量加上本桶上一个桶排放到本桶污染物的质量最后减去本桶排放到下一个桶的污染物的质量即是本桶在t 时刻所剩余的污染物的质量。

根据这个原理就可以求解出在任何有限时间0t >时,每个桶中含的污染物有多少磅。

七、报告正文:由题目内容的描述可知:刚开始的时候1号桶、2号桶、3号桶里面含有的污染物分别为c 1、c 2、c 3磅。

假设在时间t 时刻3号桶、2号桶、1号桶排出的污染物的浓度分别为3()x t ,2()x t ,1()x t ,而3号桶、2号桶、1号桶所剩余的污染物的质量分别为:3()y t 、2()y t 、1()y t 。

以应用为导向的研究生矩阵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以应用为导向的研究生矩阵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以应用为导向的研究生矩阵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收稿日期:2017-07-27基金项目:2016年重庆理工大学《矩阵论》研究生优质课程项目资助作者简介:谢挺,重庆理工大学理学院,讲师。

矩阵是一个重要的数学基本概念,是数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一类重要工具。

矩阵理论本身的研究是极具创造性的领域;同时矩阵理论又极大地推动和丰富了其他众多科学的发展,许多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技术的诞生、发展和应用就是矩阵理论的实践和推广[1]。

特别是随着信息科学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矩阵作为一种通用的信息表示形式,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工具。

矩阵论课程在国内研究生中大规模开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逐渐成为我国高校研究生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

矩阵论不仅是后继专业课程的基础,也是对研究生进行思维模式的培养手段。

为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适应信息和大数据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根据当前的培养要求、学生水平和教学特点,以应用为导向,从教材及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形式、考核体系三个方面进行课程改革。

一、面向应用的教材及教学内容的遴选由于矩阵理论是数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相关理论的产生、发展和早期的应用主要来源于数学代数学科。

正是这样的历史原因,导致目前主要的矩阵论教材基本上都是常规数学教材的编写或是缩写。

按照数学的思路来编写矩阵论教材,将不可避免地强调严格的理论证明、抽象的思维能力以及复杂的数学技巧,而忽视实际的应用知识介绍[2]。

另一方面,鉴于师资力量的水平,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研究生矩阵论课程基本上是由数学专业的教师担任,数学专业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易偏向于理论和推导,从而导致课程的理论化、公式化,使得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极大地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人才培养质量。

在面对目前存在的教材选择及教学内容选取两方面的问题时,可以根据各个学校及各类层次的研究生培养实际情况尝试不同的应对策略。

第一,当学生规模达到一定数量时,针对不同的学科类别进行开班,不同学科的学生可以尝试不同的教材,特别是一些“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3]。

矩阵论_人口迁移的矩阵思考

矩阵论_人口迁移的矩阵思考

研究生矩阵论课外作业人口迁移的矩阵思考姓名:潘世强学号:20110802096学院:光电工程学院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二0一一年十一月1.摘 要本文通过人口迁移问题将矩阵论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结合矩阵论知识来分析这个问题,并分别对矩阵特征值、特征多项式、最小多项式的应用进行介绍,最终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人口迁移问题率。

2.问题阐述假设有两个地区——如南方和北方,之间发生人口迁移。

每一年北方50%的人口迁移到南方,同时有25%的南方人口迁移到北方,直观上可由下图表示:问题:如果这个移民过程持续下去,北方的人会不会全部都到南方?如果会请说明理由;如果不会,那么北方的最终人口分布会怎样?3. 基本术语解释1.特征值:设A 是n 阶方阵,如果存在数λ和非零n 维列向量x ,使得 Ax x λ=成立,则称λ是A 的一个特征值。

2.特征值的求法:Ax x λ=等价于求λ,使得()0E A x λ-=,其中E 是单位矩阵,0为零矩阵。

3.特征多项式:要使特征方程Ax x λ=有非零解,就要使0E A λ-=,它即为矩阵A 特征多项式。

4.最小多项式:n 阶方阵A 的所有零化多项式中,次数最低的多项式。

其中,零化多项式是指n 阶方阵A 中存在多项式()f λ,使得()0f A =,即()f A 为零矩阵。

4.基本理论阐述首先分析问题内容,通过得出的递推方程组得到一个描述两地之间迁移人口的矩阵A ,然后根据年数n 来计算矩阵nA 表达式,再根据谱方法,通过运用特征值λ将未知系数求出,得到nλ的最小多项式,然后用A 代替λ从而得到nA 的值。

最后通过求极限得到南北方人口分布。

5.解 答北方的人口不会全部迁移到南方。

理由如下。

假设迁移之前北方和南方的人口总数分别为人口分别为00,a b ,第一年迁移之后北方的人口为1001124x x y =+,南方的人口为1001324y x y =+。

第二年迁移后的北方人口为2111124x x y =+,南方的人口为2111324y x y =+。

新工科背景下矩阵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矩阵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第39卷 第3期 高 师 理 科 学 刊 Vol. 39 No.3 2019年 3月 Journal of Science of Teachers′College and University Mar. 2019文章编号:1007-9831(2019)03-0083-03新工科背景下矩阵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毛立新(南京工程学院 数理部,江苏 南京 211167)摘要:矩阵论是工科研究生的重要学位课程.在当前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矩阵论课程的教学理念、内容和教学模式亟需进行改革.结合矩阵论课程的长期教学实践,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实现矩阵论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矩阵论课程的教学效果,以人为本改革矩阵论学生成绩的评定模式等教学改革建议.这些改革措施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关键词:新工科;矩阵论;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O151.21∶G6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7-9831.2019.03.020Study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matrix theo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MAO Li-xin(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and Physics,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jing 211167,China)Abstract:Matrix theory is an important course of engineering postgraduate students.Under the current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the teaching concept,content and teaching mode of matrix theory need to be reformed.Combining some experiences in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of matrix theory,puts forward some teaching reform advices such as taking students as the center to realiz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eaching mode of matrix theory, using internet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matrix theory course, taking people as the foundation to reform the assessment mode of student achievement of matrix theory. These reform measures help to improv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and lay a solid mathematical foundation for training high-level engineering talents.Key words:new engineering;matrix theory;blended teaching mode为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创新,培养造就一大批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教育部2017年发布了《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1].从“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到“北京指南”,新工科建设已经完成了从理念到实践的路径设计.无论是新工科的“新”时代背景,还是新工科的“新”价值意蕴,都有直接而又明确的指向,那就是高校要培养新型工程人才,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 工科研究生教育是培养新型工程人才的重要渠道.作为工科专业研究生重要学位课程的矩阵论已成为现代工程技术领域处理大量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强有力工具.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学者开展了关于矩阵论课程教学的改革与研究[2-7].在当前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矩阵论课程的教学理念、内容和教学模式仍需要进一步地探索.本文结合矩阵论课程教学实践,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实现矩阵论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矩阵论课程的教学效果,以人为本,改革矩阵论学生成绩评定模式等教学改革建议.收稿日期:2018-09-20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JGLX18_039);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C-a/2018/01/06)作者简介:毛立新(1966-),男,江苏泰州人,教授,博士,从事矩阵论和线性代数研究.E-mail:maolx@84 高 师 理 科 学 刊 第39卷1 以学生为中心实现矩阵论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提出要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要构建新工科基础课程体系,依据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工科专业的基础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优化和重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探索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工程教育模式.根据这一要求,在矩阵论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应转变观念,理清教与学的关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即从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转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知识.围绕学生展开教学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对矩阵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和创新.根据矩阵论课程内容和研究生的专业特点,对教学方案进行研究规划,设计一定的学习情境,精心设疑,引而不发,留有余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和任务引领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将所学的相关概念和知识点有机地统一起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相互合作学习的习惯.矩阵论的教学内容中经常出现各种变换下的不变量,这些不变量对于刻画表面上看来不相同的各种代数系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8-10].它们反映了研究对象之间变与不变的辨证统一关系,利用这些不变量可以对各种代数系统进行有效的分类.在讲解矩阵论相关内容时,应有意识地把不变量的思想和重要性介绍给学生.如矩阵的秩是初等变换下的不变量,向量组的秩是等价变换下的不变量,线性空间的维数是同构变换下的不变量,线性变换的特征值是线性空间基变换下的不变量,二次型的惯性指数是可逆变换下的不变量等.整个矩阵论大体上就是围绕这些不变量展开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些不变量的由来、构造和应用,认识到用一些特征性的数去描述复杂系统的重要意义,并鼓励学生独立发现更多有意义的不变量. 以学生为中心,就要鼓励学生全程参与教学过程,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回答问题时,必须要学会清晰简洁地把问题表述出来,查找所提问题的来源,比较与其它知识点的联系,在解决问题时每一步推导都要有数学依据,尽量找出最优最快的解决途径.通过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不但使学生具备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所需要的基本数学知识,而且还使学生在数学的抽象性、逻辑性与严密性等方面受到必要的训练和熏陶,培养他们理解和运用逻辑关系研究和领会抽象事物、认识和利用数形规律的初步能力,以及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建模并最终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2 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矩阵论课程的教学效果《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提出要探索与实践新型工程教育的信息化,推进信息技术与工程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互联网+”环境下工程教育教学方法,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与教学资源,提高工程教育效率和教学效果.探索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学习行为分析和教学持续改进的信息化手段,培养学生数字化思维,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一批优质在线课程.矩阵论课程是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大多以课堂讲授为主,以黑板为介质呈现给学生知识,在教师推导的过程中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一边听,一边看,一边想,一边做笔记,会有足够的时间对教师所传递的信息进行接受和重组,但缺点是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不能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另外,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传授知识的信息量也受到一定的限制.矩阵论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覆盖线性空间和内积空间、线性变换、矩阵的Jordan标准形、因子分解、Hermite矩阵与正定矩阵、矩阵范数和矩阵函数、广义逆矩阵等内容,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部讲完这些内容往往比较困难.借由“互联网+”技术和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线上和线下2种教学的优势,变革传统的教学手段,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改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讲授而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参与度不足,学生之间的学习效果差异过大等现象,提高授课效率.通过矩阵论网络平台的建设,可以将矩阵论课堂教学延伸到网上,形成完整的网络在线立体课程,使矩阵论课程从呈现形式、组织结构到基本内容都发生变化,进而吸引和鼓励学生利用在线平台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仔细研究哪些内容适合放在课堂上讲解和讨论,哪些内容适合让学生在线上学习.通过爱课程网上平台,可将矩阵论课程的教学大纲,包括基本要求、主要内容、参考文献目录等放到第3期 毛立新:新工科背景下矩阵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85网上供学生查阅和了解,同时提供一些典型例题的解析、解题方法的归纳以及各章的自测题等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并安排时间答疑.在矩阵论内容的处理上,突出矩阵论的几何直观和应用背景,淡化一些繁琐的理论推导.对于一些易于混淆的重要概念和性质,可首先在线上让学生思考和总结,然后待时机成熟时再集中将结论完整呈现给学生.在讲解完矩阵论前3章后,可以让学生总结矩阵与矩阵之间有哪些相互关系,如等价、相似和相合等,并比较这些关系成立的条件.在讲解矩阵论矩阵函数和矩阵值函数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有些困难,容易混淆.可以在线上借助于结构框图的形式将相关知识进行对比,从概念、性质和计算等方面比较矩阵函数和矩阵值函数之间的异同点以及相互关系,使学生一目了然.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的有机结合,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提高了矩阵论教学效果.3 以人为本改革矩阵论学生成绩的评定模式新工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完善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在矩阵论教学中尝试改进学生成绩的评定模式,突出过程评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获得感.一方面,重新评估成绩评价的目的,从单纯对知识的关注转变到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关注上来,这是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的体现.这种发展性的评价拓展了传统的评价观念,能够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转变评价的过程,从单纯对考试结果的评价转变到结果与过程相结合的评价上,以保证评价内容的全面.具体地说,在评定学生的矩阵论课程成绩时,合理地综合了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适当增加平时成绩权重.平时成绩参考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讨论参与度、平时练习、课后完成书面作业以及线上学习的情况.学期中间还穿插布置一些综合性的课程小论文,内容主要针对课堂内容的延拓,如在学完矩阵论线性变换后给学生布置了一篇小论文,要求从不同的角度总结线性空间的线性变换能够对角化的各种条件.从学生提交上来的论文看,绝大多数学生通过查阅一些参考书和文献,并经过独立思考整理完成,论文中还提供了一些实例和证明.当然也有部分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与协作来完成.在对学生成绩评定时,力求真实地考查学生在教学全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等,以促使学生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为了检验学生学完矩阵论后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结合各自专业研究领域写一份应用矩阵论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报告.来自机械、电气和自动化等专业的学生选取了丰富的案例,阐述了矩阵论在工程应用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如控制系统、结构设计和电力系统稳定等领域中许多问题都需借助矩阵论来解决.通过这些综合考查,能够引导学生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面向实际,勇于思考,开拓眼界,提升应用能力.4 结束语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矩阵论课程的教学需要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和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并积极探索灵活多变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参考文献:[1] 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R/OL].(2017-06-21)[2018-10-11].[2] 杜海顺,李国栋.矩阵论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32):80-81[3] 刘文军. 如何进行矩阵论的教与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6(3):138-139[4] 邱启荣,陈秋华.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工科研究生矩阵论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技纵横,2009(12):220-221[5] 王正盛,戴华,殷洪友,等.工科研究生矩阵论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4(23):126-127[6] 于濂清,黄翠翠,郭文跃.研究生教学模式改革的一种尝试:多方位体验式科研[J].教育与职业,2013(24):190-191[7] 赵礼峰.工科研究生矩阵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大学数学,2013(4):1-3[8] 戴华.矩阵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9] 徐仲,张凯院,陆全,等.矩阵论简明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10] 张明淳.工程矩阵理论[M].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重庆大学矩阵论大作业

重庆大学矩阵论大作业

矩阵分析在-------机械振动中的应用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古典的线性代数知识已不能满足现代科技的需要,矩阵的理论和方法业已成为现代科技领域必不可少的工具。

诸如数值分析、优化理论、微分方程、概率统计、控制论、力学、电子学、网络等学科领域都与矩阵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在经济管理、金融、保险、社会科学等领域,矩阵理论和方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

本文采用了矩阵论中所学的矩阵相似变换、矩阵正交化及特征方程等相关知识,对多自由度系统的自振动的运动微分方程进行了研究分析,引入正则坐标并采用坐标变化法求得了振动系统的自由响应。

关键词:多自由度系统,正则坐标,自由响应一、引言20世纪6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航空航天技术和综合自动化的发展需要,对于复杂的机械结构特性分析也越来越重要。

而对于像航天器等复杂的机械结构需要用更多的自由度来描述,多自由度系统的振动方程式二阶常微分方程组。

建立系统方程是振动分析的前提,但随着自由度的增多,所建立的系统运动微分方程也越来越复杂,对于离散系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的方式来对方程进行求解也越来越困难,为此发展了柔度系数法和刚度系数法,而拉尔朗日方程是建立系统控制方程的最通用方法,他使用功、能和广义力等物理量,得到了完全刻画系统的最少方程。

本文只考虑阻尼矩阵能够被无阻尼振形矩阵对角化的情形,分析其基本理论方程,并用实例进行论证求解。

二、多自由度系统的自由振动理论本文主要对多自由度系统的自由振动进行求解,在介绍多自由度系统的振动之前,先介绍单自由度无阻尼的自由振动以便了解机械振动理论的基本原理。

1.单自由度无阻尼系统的自由振动图1 单自由度无阻尼系统对于单自由度系统而言,当系统受到激励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以列出的运动微分方程为:0mx kx += (1.1)其中,m 为物体的质量;k 为弹簧的刚度;x 为物体的加速度;x 为弹簧的伸缩量。

该方程是一个二阶齐次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

矩阵论课外报告---最小二乘法

矩阵论课外报告---最小二乘法

一、 报告摘要在已知曲线大致模型的情况下,运用曲线拟合最小二乘法,使得观测数据与曲线模型数据之间的误差平方和最小。

进而求得曲线的模型参数,并由所求的曲线模型进行分析预测。

二、 题目内容一颗导弹从敌国发射,通过雷达我们观测到了它的飞行轨迹,具体有如下数据:我国军情处分析得出该导弹沿抛物线轨道飞行。

问题:预测该导弹在什么水平距离着地。

三、 基本术语1. 内积设V 是实数域R 上的线性空间,如果V 中任意两个向量,αβ都按某一个确定的法则对应于惟一确定的实数,记作(,)αβ,并且(,)αβ满足i. 对任意的,V αβ∈,有(,)(,)αββα=ii. 对任意的,,V αβγ∈,有(,)(,)(,)a αβγγβγ+=+ iii. 对任意的,,k R V αβ=∈有(,)(,)k k αβαβ=iv.对任意的V α∈,有(,)0αα≥。

当且仅当0α=时,(,)0αα=则称(,)αβ为向量,αβ的内积。

如无特殊说明的,我们认为对任意向量1212(,,,),(,,,)n n a a a b b b αβ== ,其内积(,)αβ为1122(,)n n a b a b a b αβ=+++2. 范数如果V 是数域K 上的线性空间,且对于V 的任以向量χ,对应于一个实数函数χ,它满足如下三个条件。

i. 非负性 当0χ≠时0χ>;当0χ=时,0χ=;ii. 齐次性 ,a a V χχχ=∈;iii.三角不等式,,V χζχζχζ+≤+∈;则称χ为V 上χ的范数。

可以证明对于向量12(,,,)n χξξξ= 的长度χ=是一种范数,我们称为2-范数,记为2χ。

3. 线性方程组设有n 个未知数m 个方程的线性方程组11112211211222221122n n n n m m mn n ma x a x a xb a x a x a x b a x a x a x b +++=⎧⎪+++=⎪⎨⋅⋅⎪⎪+++=⎩ 可以写成以向量x 为未知元的向量方程Ax b =则A 为该方程的系数矩阵,(,)B A b =为增广矩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矩阵论”课程研究报告科目:矩阵理论及其应用教师:曾理姓名:ss 学号:20150xxxxxxx专业:机械工程类别:学术上课时间:2015 年9 月至2015 年12 月考生成绩:阅卷评语:阅卷教师(签名)平面四杆机构运动分析摘要: 采用计算机研究机械结构已成为现代机械设计分析的新方法。

本文采用矩阵法研究了平面四杆机构的运动情况,通过MATLAB 计算并输出计算结果及图表,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机构的运行情况。

关键词:矩阵法,平面四杆机构,MATLAB一、问题描述机构运动分析的任务是在已知结构尺寸及原动件运动规律的情况下,确定机构中其他构件上某些点的轨迹、位移、速度及加速度和构件的角位移、角速度及角加速度。

上述这些内容,无论是设计新的机械,还是为了了解新得机械的运动性能,都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它还是研究机械动力性能的必要条件。

本文研究如下图2.1所示的四杆机构,其各构件的长度和原动件杆AB 的运动规律已知,即1θ为已知,而杆DA 固定,故4=0θ,故可求得两个未知方位角2θ及3θ。

同时给定1ω可求得在任一1θ下的杆BC 和杆CD 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

二、方法简述机构运动分析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图解法和解析法。

采用解析法并借助计算机,不仅可获得很高的计算精度及一系列位置的分析结果,并能绘出机构相应的运动线图,同时还可把机构分析和机构综合问题联系起来,以便机构优化设计。

本文采取的矩阵法分析机构运动是一种利于计算机处理的方法,已成为现代机械机构分析的主要方法。

首先需列出机构的封闭矢量方程,如图2.1所示,先建立直角坐标系。

图2.1 机构封闭矢量图设杆AB 的长度为1l ,其方位角为1θ,1l 为杆AB 的矢量,即1l =AB。

机构中其余构件均可表示为相应的矢量,这样就形成由各矢量组成的的一个封闭矢量多边形,即ABCDA 。

在这个封闭矢量多边形中,有12430+--=l l l l(2.1)(1)位置分析将机构的封闭矢量方程向两坐标轴投影,得如下形式:2233411223311cos cos cos sin sin sin l l l l l l l θθθθθθ-=-⎫⎬-=-⎭(2.2)这个方程组为非线性二元方程组,代入已知量1θ,解此方程可得方位角3θ、2θ。

(2)速度分析将式2.2对时间取一次导数,可得222333111222333111sin sin sin cos cos cos l l l l l l ωθωθωθωθωθωθ-+=⎫⎬-=-⎭(2.3)写成矩阵形式为2233211122333111sin sin sin cos cos cos l l l l l l θθωωθθθωωθ-⎡⎤⎡⎤⎡⎤=⎢⎥⎢⎥⎢⎥--⎣⎦⎣⎦⎣⎦通过上式可得12223311132233111sin sin sin cos cos cos l l l l l l ωθθωθωθθωθ--⎡⎤⎡⎤⎡⎤=⎢⎥⎢⎥⎢⎥--⎣⎦⎣⎦⎣⎦ (2.4)(3)加速度分析将式2.4对时间t 求导,按照函数矩阵的求导法[1]则得22223332223321112222333322333111cos cos sin sin cos sin sin cos cos sin l l l l l l l l l l ωθωθωθθαωθωθωθωθθαωθ--⎡⎤⎡⎤⎡⎤⎡⎤⎡⎤+=⎢⎥⎢⎥⎢⎥⎢⎥⎢⎥--⎣⎦⎣⎦⎣⎦⎣⎦⎣⎦(2.5)整理得122223322233321112322332223333111sin sin cos cos cos cos cos sin sin sin l l l l l l l l l l αθθωθωθωωθαθθωθωθωωθ-⎛⎫--⎡⎤⎡⎤⎡⎤⎡⎤⎡⎤=- ⎪⎢⎥⎢⎥⎢⎥⎢⎥⎢⎥ ⎪--⎣⎦⎣⎦⎣⎦⎣⎦⎣⎦⎝⎭(2.6)三、实验数据和结果如下表所示参数为原始参数:表1 原始参数现需要求得杆BC ,杆CD 的角速度与角加速度变化图 采用MATAB 进行计算,取1θ=N ,=0,12,3360N ⋅⋅⋅,将10=θ,10.06AB l l ==m ,20.12BC l l ==m ,30.09CD l l ==m ,40.12CD l l ==m 代入式2.2,得23230.12cos 0.09cos 0.060.12sin 0.09sin 0-=⎫⎬-=⎭θθθθ解得246.5674=︒θ,3=75.5224︒θ将246.5674=︒θ,3=75.5224︒θ,110=ωrad/s 代入式2.4,得122233111322331111sin sin sin cos cos cos 0.12sin(46.5674)0.09sin(75.5224)0.0610sin(0)100.12cos(46.5674)-0.09cos(75.5224)0.0610cos(0)10l l l l l l ---⎡⎤⎡⎤⎡⎤=⎢⎥⎢⎥⎢⎥--⎣⎦⎣⎦⎣⎦-︒︒⨯⨯-⎡⎤⎡⎤⎡⎤==⎢⎥⎢⎥⎢︒︒-⨯⨯-⎣⎦⎣⎦⎣⎦ωθθωθωθθωθ(/)rad s ⎥将246.5674=︒θ,3=75.5224︒θ,231010-⎡⎤⎡⎤=⎢⎥⎢⎥-⎣⎦⎣⎦ωω代入式2.6得122223322233321112322332223333111sin sin cos cos cos cos cos sin sin sin 0.12sin46.56740.09sin 75.5224=0.12cos 46.56740.09l l l l l l l l l l -⎛⎫--⎡⎤⎡⎤⎡⎤⎡⎤⎡⎤=- ⎪⎢⎥⎢⎥⎢⎥⎢⎥⎢⎥ ⎪--⎣⎦⎣⎦⎣⎦⎣⎦⎣⎦⎝⎭-⨯︒⨯︒⨯︒-⨯()()()αθθωθωθωωθαθθωθωθωωθ1220.0610cos 0cos 75.52240.0610sin 00.12-10cos 46.56740.09-10cos 75.5224-1051.6397 -0.12-10sin 46.56740.09-10sin 75.5224-10189.3458-⎛⎡⎤⨯⨯⎡⎤ ⎢⎥⎢⎥ ︒⨯⨯⎣⎦⎣⎦⎝-⨯⨯︒⨯⨯︒⎫⎡⎤⎡⎤⎡=⎪⎢⎥⎢⎥⎢-⨯⨯︒⨯⨯︒⎣⎦⎣⎦⎣⎭()()()()()()()2(/)rad s ⎤⎥⎦同理可得其他N 值对应的角速度,角加速度。

将所得数据绘制成曲线得如下图3.1所示杆BC 与CD 的角速度随时间变化图和图3.2杆BC 与CD 的角加速度随时间变化图。

图3.1 两杆角速度变化图图3.2 角加速度图四、结果分析与说明图3.1显示了杆BC 和杆CD 在原动件杆AB 的带动下其各自角速度随杆AB 的角位移的变化情况。

二者的均有先朝正方向增大,再向负方向增大的变化趋势,最终随着杆AB 完成一周的转动,二者的角速度返回初始值,即杆AB 位于初始位置时,如图所示,均为-10 rad/s 。

通过理论力学分析可知,在初始时刻,杆BC 和杆CD 的角速度大小等于杆AB ,方向为负,考虑到此结构速度不会突变,故在一段时间内,2θ与3θ将减小,比较图2.1与图4.1可验证这一点。

注意到在角位移350︒附近,两个杆的速度均有较快的变化,可见在此时机构有较大的冲击载荷作用于铰链上。

由于原动件的角速度不变为10 rad/s ,故图的X 横坐标除以10,就得到了角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考虑到速度的正负,可以看出2条曲线与横轴所围面积小于360,这意味着杆BC 和CD 均作摆动运动。

有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知识[2]可知,该机构最短杆参与构成周转副,其余均为摆动副。

图4.1 1=0θ时,各杆的位置示意图图3.2显示了杆BC 和杆CD 在原动件杆AB 的带动下其各自角加速度随杆AB 的角位移的变化情况。

二者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在开始和结束存在较大的加速度变化,存在“凸点”。

中间的加速度变化较为平稳,可见机构运动较为平稳。

最终随着杆AB 完成一周的转动,二者的角加速度返回初始值。

综上,采用矩阵法分析计算得到的结果符合其他理论分析的结果和现实。

相较于其他方法,矩阵法便于计算机运算,得到的结果可以处理成图表,体现了矩阵法的优越性。

参考资料[1]李新,何传江. 矩阵理论及其应用. 第1版.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 96页[2]孙桓,陈作模,葛文杰. 机械原理. 第8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131页附录MATLAB代码clcclearsyms x1 x y l1 l2 l3 l4 w1 cos2 cos3 theta m w2 w3;w=([-l2*sin(x),l3*sin(y);l2*cos(x),-l3*cos(y)])\(w1*[l1*sin(x1),-1*l1*cos(x1)]');alpha=([-1*l2*sin(x),l3*sin(y);l2*cos(x),-1*l3*cos(y)])\([w1^2*l1*cos(x1);w1^2*l1*sin(x1)]-[-1*w2*l2*cos(x),w3*l3*cos(y);-1*w2*l2*sin(x),w3*l3*sin(y)]*[w2;w3]);theta1=[0:1:360];n=1;while n<=361[c2,c3]=solve(0.12*cos2-0.09*cos3-0.12+0.06*cos(theta1(n)/180*pi),0.12*sqrt(1-cos2^2)-0.09* sqrt(1-cos3^2)+1*0.06*sin(theta1(n)/180*pi),cos2,cos3);coss2(n)=double(c2);coss3(n)=double(c3);n=n+1;endcoss2;coss3;a2=acos(coss2)/pi*180;a3=acos(coss3)/pi*180;omega=double(subs(w,{x,y,w1,x1,l1,l2,l3,l4},{acos(coss2),acos(coss3),10,theta1*pi/180,0.06,0. 12,0.09,0.12}))alph=double(subs(alpha,{x,y,w1,x1,l1,l2,l3,l4,w2,w3},{acos(coss2),acos(coss3),10,theta1*pi/18 0,0.06,0.12,0.09,0.12,omega(1,:),omega(2,:)}))figure(1)plot(theta1,omega(1,:),theta1,omega(2,:))xlabel('角位移(°)','FontSize',40)ylabel('角速度(rad/s)','FontSize',40)text(theta1(25),omega(1,25),' \leftarrow 杆BC','FontSize',40)text(theta1(25),omega(2,25),' \leftarrow 杆CD','FontSize',40)grid onhold onfigure(2)plot(theta1,alph(1,:),theta1,alph(2,:))xlabel('角位移(°)','FontSize',40)ylabel('角加速度(rad/s^2)','FontSize',40)text(theta1(25),alph(1,25),' \leftarrow 杆BC','FontSize',40) text(theta1(25),alph(2,25),' \leftarrow 杆CD','FontSize',40) grid onhold 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