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过程工程学报

合集下载

旋转流中预混合火焰高速传播现象-Ⅱ.点火位置与燃烧过程

旋转流中预混合火焰高速传播现象-Ⅱ.点火位置与燃烧过程
响,并探讨 了其 内在规律 .
2 数值 计算方法和解析对象
计算 中采用与前文【] 同的计算模型 、 1相 7 边界条件和
反应动 力学模 型及各物性参数[, .为 了突 出点火位置 11 89 ]
究[ 1表 明,在旋转流 中,预混合火焰传播速度随着旋 36 -]
转 强度增大 而增大 . 从稳定燃烧 的角度来看 ,即说 明当
旋流 二次风利用 回流 区加强传热传质 的稳燃方 式. 前部分工作 中研究 了基于 V r xb sn ot .ut g现象构思 e i
对 7种点火位置 的工况进行 了计算 , 即分别为( ) mm
(, )(, ) (, )(, )(, )(o 0,1 , ) 各 点 轴 O O,2 O,4 O,6 0,8 O,1, )(2 0.
向高度相 同、 横坐标逐渐增大意味着它们离 中心轴线 的
距离越来越大.需要说明的是点火位 置并不是 1 点, 个 在程序 中是指一块 由 4个 网格 点组成的区域. 计算 中的 点火方式为 点火点温度 T 2 5 = 2 0 K,点火时间r02 S =. , 此后去掉强制高温源 ,继续计算 ,考察燃烧能否发展 ,
的旋转式预混合燃烧器 的燃烧效率 , 探讨 了进 口混合气
的速度分布对燃烧效率的影响 , 发现具有沿半径方 向递 减 的进 口速度分布可 以提高燃烧 效率,同时也发现 由于
旋转 以及火焰热膨胀的双重作用 , 燃烧场的流动特性复 杂,点火过程能否完成 ,与 点火位 置、点火后火焰 的形
成与速 度场变化 是否 匹配 关系密切 .以往 关于 V r x ot . e

要 :在前期关于 V r xb rt g旋 流式 预混燃烧 器的燃烧 效率及其进 口混合气速度分布对燃烧 效率 的影 响实验基 ot .us n e i

在聚合物成型实验中开设微流控的探索

在聚合物成型实验中开设微流控的探索

微球 和微胶囊制备技术 。目前 , 制备微 球的方法 主
要是传统的机械搅拌法 , 但该方法获得的微球或微
控技术制备微球的原理在给药载体 、 细胞载体 、 分离 介质 、 品加工 和酶制 剂等 领域 获得 了广 泛 的应 食
用 … 。伴 随着 近几 年微 加 工 技 术 的 兴起 , 流 控迅 微 速发 展 , 从理 论 到实践 越来 越成 熟 , 已经 具备 了走 向 实验 教学 课 堂 的基 础 I 4。作 为一 种有 别 于传 统 的 J 成 型加 工技术 , 且 在 科研 领 域极 受 重 视 的微 流 控 而 技术 必将 有 着广 阔 的应 用 前 景 。本 工 作 的 实践 , 将
( col f h m s ya dMa r l,H i nj n nvri , abn 10 8 C ia S h o o e ir n t i s e o g a gU iesy H ri 5 0 0, hn ) C t ea l i t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Ab t a t Mi rf i i tc n l g a u sa d n d a tn e :c e p r i s u n ,e s p r t n, sr c : c o u d c e h o o y h s o ttn i g a v n a g s h a e n t me t a y o e ai l r o u i r s e,s a e a d sr cu e p o u t. Mi rf i i e h oo y i i e e tfo t e c n e t n l n f m i o z h p n t t r r d cs u c o u d e tc n lg s d f r n r m h o v n i a l f o p l me oy r ̄r n e h oo y , S t d p l a in ,i h s b c me mo e a d mo e mau e b t n mi g t c n lg O wi wi e a p i t s t a e o r n r t r oh i h c o t e r n r c ie w ih h s t e a i t o b p l d t l s r o h o a d p a t . h c a h b l y t e a p i o c a so m. I i fu d t a h c o ud c y c i e t s 0 n h t e mir f i i t l e p rme ti o y rp o e sn o re o l o n y d e e n mp o e t e e p rme tl u rc — x ei n n p lme r c s i g c u s sc u d n to l e p n a d i r v h x ei na riu c

溶剂萃取法准确测定硫酸镍溶液中的微量硅

溶剂萃取法准确测定硫酸镍溶液中的微量硅
2 h 内从反应开始每隔 10 min 测定形成的硅钼蓝溶 液的吸光度值,得到的结果如表 1 所示. 从表可以看出, 加入还原剂后,反应时间达 30 min 以上时,吸光度值 基本达到最大值,且表现出很好的稳定性. 所以在后续 实验中反应时间取 30 min.
从以上实验可以得出,在本实验体系内,硅钼蓝生 成的最佳实验条件为:pH=1,钼酸钠浓度 5%,亚硫酸 钠浓度 4%,10%的草酸用量 2 mL, 反应时间 40 min 以 上(加入钼酸钠反应 10 min,再加入亚硫酸钠反应 30 min 以上). 以下分析硫酸镍溶液中硅含量时,均采用此条 件.
有色溶液中微量硅的测定.
关键词:微量硅;硅钼蓝;异戊醇;萃取;反萃
中图分类号:O65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06X(2005)03−0281−04
1 前言
随着有色金属材料生产的不断发展,镍及镍合金材 料在化工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除了电镀用镍及纯 镍材料外,镍主要用于生产不锈钢和镍合金. 精细化工 及精密设备的不断发展,对镍基材料的纯度也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 由于硅是影响镍基材料纯度的主要杂质之 一,因此对硫酸镍溶液中硅的分析、测定与去除就成为 一个十分迫切的课题[1].
3.2.4 硅浓度对反萃率的影响 用 pH 为 12 的碱性溶液处理负载有机相,反萃率
与硅初始浓度的关系如表 3 所示. 从表可以看出,在一 定的硅初始浓度范围内(3.33~16.67 µg/mL),反萃率的最 大相对误差为 0.7%,所以可以忽略其对萃取率的影响.
表 3 反萃率与硅的浓度之间的关系
(4) 对不同硅浓度的溶液按照步骤(1)∼(3)所得出的 最佳条件进行反应,在不同的反应时间测其吸光度.
(5) 按照最佳反应条件将硅浓度为 10 µg/mL 的水 溶液生成硅钼蓝,用 1 mol/L 的硫酸调节至不同 pH 值, 然后取 20 mL 硅钼蓝溶液,加入 20 mL 异戊醇,放在磁 力搅拌器中搅拌 2∼5 min,静置 10 min. 测其水相中硅 钼蓝的浓度,计算出其萃取率.

核壳型钕铁硼琼脂糖载体的制备及其膨胀床特性

核壳型钕铁硼琼脂糖载体的制备及其膨胀床特性

20 0
过 程 工 程 学 报
2卷
上 述 的钕 铁 硼 琼 脂 糖 载 体 需 要经 过 交联 和 还 原 后 才 能 实 际应 用
步 骤 如 下: 在 室温 下 , 取一
定 体 积 的钕 铁硼 琼 脂 糖 载体 与等 体 积 的 l l OH 含 1 / Na ( 0WE的 Na Q) 台 , 反应 3 n mo L BI  ̄ 0mi.再 加 入 占总 体 积 2 %的 环氧 氯 丙烷 ,反应 6 h后 ,加 入 蒸 馏 水 反 复洗涤 , 直到 中性 . 后 将 载 体 与等 然
短扩 散 路 径 ,提 高 传质 速 度 ,还 可 通 过 壳层 或 内核 材料 的选 择来 满足 不 同的 分 离要 求 . 作 者 采 用~ 种 密 度 较 高 的永 磁 性材 料—钕 铁 硼 合金 作 为 内核 ,琼 脂 糖 为壳 层 材 料 ,通 过油 水 乳 化 法 制 备 得 到一 种 可 用 于 膨胀 床 和 磁 稳 流 化 床 的新 型 核 壳 型 钕 铁硼 琼 脂 糖 载 体 .本 工 作 重 点研 一 究 其 在 膨 胀 床 中的 膨胀 性 能 以及 流速 、填 充 高度 等 因素 对轴 向混 台程 度 的 影 响.通 过 与 Sra ie t ml e n s P比较 ,为新 型 高 密 度介 质 在 膨胀 床 中的应 用 提 供有 用 的 基础 数 据 .
集 澄清 、 缩和 初 步 纯 化 等 单元 操 作 于一 体 .目前膨 胀 床 的应 用 主 要 侧 重 于对 原料 液 中 目标 蛋 白质 浓 的纯 化 ,而开 发 适 用 于膨 畦床 的 分离 介 质 则是 这项 技 术 实 际应 用 的关 键 .新 型分 离介 质 的发 展 方 向是 】 要 具有 高吸 附容 量 、吸 附选 择 性好 、传 质速 度 快 等特 点 ,又 应 有较 高 的密 度 和一 定 :既 粒 径 、 度 分 布 核壳 型 载 体 可通 过 包埋 高 密 度 的惰 性 材 料 来增 加 密 度 ,通过 改 变 壳层 的 厚度 来 缩 密

哈工大三好学生标兵风采展示

哈工大三好学生标兵风采展示

向在座领导、老师及同学们
致以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2008年9月5日
志存高远,持之以恒
——三好学生标兵候选人沈志恒
二○○八年九月五日
个人简介
沈志恒 中共党员,
现担任:
06秋博士班班长;
能源学院博士生分会副主席;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AGE - 2 -
能源环境与工程中心学生党支 部副书记。
©
成长的足迹

2000年9月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热能与动力工 程专业。
奋斗的历程
2005年6月,组织“21世纪的热能
动力”第五届学生学术研讨会。
©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AGE - 8 -
奋斗的历程
2006年参加哈工大第五届“大学生走向领导人才”培训班。
©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AGE - 9 -
©
丰硕的果实
专利情况:(共3项发明专利)

国家发明专利:锥形无壁效应反应器,申请人署名:第二位(导师 第一)。申请号:200610009646.1(已授权)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名称:贴体坐标网格生成软件V1.0,申请人: 第二位(导师第一)。编号:095863(已授权)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名称:流化床内构件磨损率计算软件V1.0,申 请人:第二位(导师第一)。编号:095864(已授权)

奋斗的历程
2004年9月,作为一名能源学院 老生与刚入学新生交流学习心得。
2004年10月,组织“能源杯”研 究生足球赛,并多次代表学院参 加校级足球比赛。 2005年5月,组织研究所篮球赛。

无料钟炉顶高炉中炉料流动轨迹的模拟

无料钟炉顶高炉中炉料流动轨迹的模拟

2. Vertical chute
3. Point hanging chute
4. Rotating chute
ha. Distance between throttle valve and point hanging chute
hb. Distance between point hanging chute and zero stockline hc. Distance between centre line of throttle valve and opening
⎞2 ⎟⎠
+ 4πω sinα
sinθ
dl dt
+
4π 2ω2R − 4π 2ω2 sinα cosθ (l cosα + Rsinα cosθ ) −
求科氏力. 炉料颗粒在旋转溜槽内的运动及受力分析见 图 3,其中沿内弧面圆周运动产生的垂直于溜槽表面的 离心力 Fcg1=mR(dθ/dt)2,由溜槽旋转产生的离心力沿 x′ 轴的分量 Fcgx′=4π2mω2(lsinα+Rcosα−Rcosθcosα),由溜 槽旋转产生的离心力沿 y′轴的分量 Fcg2=4π2mω2Rcosθ, 离 心 力 分 量 Fcgx′ 垂 直 于 溜 槽 长 度 向 上 的 分 量 Fcg3=4π2mω2(lsinα+Rcosα−Rcosθcosα)cosα,沿溜槽长度 方 向 的 运 动 速 度 产 生 的 沿 y′ 轴 负 向 的 科 氏 力 Fcor1=4πmωsinα(dl/dt) , 切 向 速 度 沿 y′ 轴 的 分 量 [R(dθ/dt)cosθ] 产 生 的 沿 x′ 轴 负 向 的 科 氏 力
文献多采用存仓公式[2]计算炉料从料流调节阀流

甲苯二胺焦油形成机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进展

甲苯二胺焦油形成机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进展

率 70%,
收率也 99%以 。
2.2薄膜蒸发工艺
发工 在
,用
发器 发 油, 收 TDA。 2012 年, ” BASF
提出采用? 发工 收 油中 mCTDA 的工
艺,将甲苯二胺焦油在带旋转刮板的薄膜蒸发器内
加热蒸发,刮板使焦油均匀地分布于蒸发器的器壁
,成
利 mCTDA 的 发[15]。 中国专利
CN3339278OB[4]对薄膜蒸发工艺采用的薄膜蒸发 器及其操作进行了具体描述。经过薄膜蒸发浓缩
nh2
4-氨基-2-硝基甲苯
(1)
(2)
(3)
(4)
( 2)1NTDA 路径。 TDA 的 位异 体 2, 3N
TDA和3 5NDA,在DNT氢化催化剂表面的微区提
供的氧化环境中,邻位异构体可以脱水反应生成二 氨基-二甲基-吩嗪类物质,当然芳香环也可以被氢
化。80%的TDA-tvr组分是由此路径形成。以2,3-
。 反应,也会导致焦油的形成 匈牙利Misholc大学教
授?bu—m J与博苏化学公司合作研究,通过对反
应机理的分析,将TDA焦油中高沸点组分的形成路
#g> H:mNTDA M# 1NTDA M#[3]。
(1)mNDA路径。在二硝基甲苯加氢反应过程
中,尚未转化为TDA的中间组分如4-氨基脱水肖基甲
苯,视为焦油前体(Pe-ts),如果这些中间体组分在

, 化的分离
温度200 C、压力4 kPa、转速参数34 Omin、进料
率 1 35 mL Lmnn,
分离 到34甲苯
二。 .论 夹

发工 , \b>
相同的问题和难点,蒸发浓缩后焦油流动性减小,粘

我国东海4种赤潮藻的细胞氮磷营养储存能力对比

我国东海4种赤潮藻的细胞氮磷营养储存能力对比

2006年 6 月 The Chinese Journal of Process Engineering June 2006收稿日期:2005−12−14,修回日期:2006−02−16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01CB409704);广东省科技计划重大攻关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0113);广州市科技计划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03z3-c7361)作者简介:吕颂辉(1963−),男,安徽省旌德县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藻类学和赤潮研究.我国东海4种赤潮藻的细胞氮磷营养储存能力对比吕颂辉1, 李 英2(1. 暨南大学赤潮与水环境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632; 2. 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32)摘 要:以我国东海海域近年来的4种代表性赤潮藻(硅藻中肋骨条藻和尖刺拟菱形藻、甲藻东海原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和对比了其细胞氮磷营养储存能力及藻细胞利用胞内储存营养进行生长繁殖的生长潜力. 结果表明,2种甲藻的R N 值(41.5和42.4)和R P 值(4.3和10.7)都明显高于2种硅藻的R N 值(2.6和6.0)和R P 值(2.5和1.2),4种赤潮藻在生活史策略上的差异决定了我国东海春季甲藻赤潮与硅藻赤潮呈现出演替型爆发的态势;2种甲藻的t N 值(5.32和6.81 d)和t P 值(2.08和4.31 d)明显高于2种硅藻的t N 值(0.56和1.24 d)和t P 值(0.53和0.13 d),2种甲藻的高生长潜力和k −生活史策略都有助于我国东海春季东海原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伴生赤潮呈现出长时间持续的态势. 关键词:赤潮藻;氮;磷;奢侈系数;生长潜力;r −k 策略者中图分类号:Q9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06X(2006)03−0439−061 前 言引发海洋赤潮现象的生物绝大多数都是单细胞藻类[1]. 藻类细胞的化学组成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会随其生存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2,3]. 一般认为,在藻类细胞内普遍存在有“营养库”,在适合条件下可以过量储存某些营养元素,如氮[4]、磷[5]、锌[6]、铁[7]等,以供长期使用,Ketchum [8]最先发现这种现象并称之为“奢侈消费(Luxury consumption)”. 此外,研究也表明,不同种类的藻细胞对营养元素的储存能力存在明显差异[4,5]. 藻类细胞的营养储存现象有利于藻类克服外界环境的变化,度过营养盐缺乏时期[9];而不同种类的藻细胞营养储存能力的差异则对于决定藻类种群的生态对策及种群在群落中的竞争结局都有重要意义[10,11].自2000年以来,我国东海长江口和浙江沿岸海域春季常常爆发硅藻和甲藻演替性的赤潮,初期是以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 )、柔弱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ma )或尖刺拟菱形藻(P . pungens )等为优势种的硅藻赤潮,随后常常可演替为爆发面积大、持续时间长的以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和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 )为伴生优势种的甲藻赤潮[12−15],海洋学界对此密切关注,并开展了相关研究,但目前尚无关于东海常见赤潮藻的细胞氮磷营养储存能力的相关报道. 本研究选取了东海赤潮高发海域4种有代表性的赤潮藻(2种硅藻为中肋骨条藻和尖刺拟菱形藻,2种甲藻为东海原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和对比了4种赤潮藻的细胞氮磷营养储存能力及藻细胞利用胞内储存营养进行生长繁殖的生长潜力,并且从赤潮藻细胞氮磷营养储存现象的角度分析和探讨了我国东海近年来春季赤潮爆发态势的内在规律.2 材料与方法2.1 实验藻种实验用中肋骨条藻、尖刺拟菱形藻、东海原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均分离自东海赤潮高发海域,经纯化后用f/2培养基培养,保存于暨南大学藻种室. 2.2 主要仪器设备Mill −Q Academic 超纯水系统(美国Millipore 公司),TU −1900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Biofuge stratos 台式冷冻高速离心机(美国Sorvall 公司),4041型手动真空泵抽滤器(美国Pall 公司),MFS 0.45 µm 混合纤维脂膜(日本Advantec 公司),Olympus CH30光学显微镜(日本Olympus 公司),XT5401−CC275TLH 型智能人工气候箱(杭州雪中炭恒温技术有限公司). 2.3 藻类培养条件4种赤潮藻培养条件参数均参照东海原甲藻的最适生长条件进行设置,培养温度(20±1)℃,光强100 µmol/(m 2⋅s),光暗周期(L/D)12 h:12 h ,人工海水盐度为30.5. 磷限制f/2培养基:将f/2培养基中磷的初始浓度由32 µmol/L 调整为4 µmol/L ,其余组分及其浓度保持不变,此培养基中氮磷比值(N/P)为220:1. 氮限制f/2培养基:将f/2培养基中氮的初始浓度由880 µmol/L调整为44 µmol/L,其余组分及其浓度保持不变,此培养基中氮磷比值(N/P)为1.375:1. 2.4 实验操作流程实验流程如图1所示.图1 实验流程图Fig.1 Flow chart of experimental set-up先培养处于指数增长期的高浓度藻液(中肋骨条藻的细胞浓度为105 mL−1左右,尖刺拟菱形藻、东海原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的细胞浓度分别为104 mL−1左右). 将培养好的藻液离心浓缩(4种藻的离心转速和时间依次为3000 r/min, 5 min; 2500 r/min, 5 min; 1000 r/min, 7 min; 500 r/min, 5 min),倾去上清液后,用无菌人工海水洗涤,然后再离心浓缩,倾去上清液,得到介质中无氮、无磷的预备藻体. 使用预备藻体,按图1的实验流程分别进行4种赤潮藻目标藻体的制备和细胞氮磷营养储存能力的测定. 实验同时设置2个平行,最后取平均值.2.5 测定和计算方法细胞数量的测定:使用0.1 mL浮游生物计数框在显微镜下计数得出细胞数量.细胞大小的测定:用目镜测微尺测量,随机选择50个细胞,分别测量细胞的长度和宽度,最终求出平均值.总氮测定:碱性过硫酸钾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16].总磷测定:过硫酸钾氧化−孔雀绿−磷钼杂多酸分光光度法[16].储存能力的计算[17]:R=Q max/Q min,式中R为奢侈系数,代表藻细胞对营养元素的储存能力,Q max为藻细胞的最大氮(或磷)额度(pg/cell), Q min为藻细胞的生存氮(或磷)额度(pg/cell).生长潜力的计算[18]:t=ln R/µmax, 式中µmax为藻细胞最大生长速率(d−1),t为生长潜力(d),即藻体利用细胞内储存的营养,以最大生长速率生长所能持续的时段.第3期 吕颂辉等:我国东海4种赤潮藻的细胞氮磷营养储存能力对比 4413 结果与讨论3.1 4种赤潮藻在实验流程中的培养情况3.1.1 预备藻体在磷限制和氮限制f/2培养基中的生长Rhee等[19]将培养基中的磷浓度调低到1 µmol/L,氮磷比值(N/P)为250:1,得到磷限制培养基进行藻类的磷限制实验;相对应地,将培养基中的氮浓度调低到42 µmol/L,氮磷比值(N/P)为2.1:1,得到氮限制培养基而进行藻类的氮限制实验. Yamamoto等[20]将L1培养基中的磷浓度调低为2 µmol/L,氮磷比值(N/P)达到440:1,成功地进行了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的磷限制实验. 参照Rhee和Yamamoto的实验方法,本研究分别通过调低f/2培养基中的磷浓度和氮浓度而获得磷限制培养基(N/P为220:1)和氮限制培养基(N/P为1.375:1)进行相关实验. 结果表明,4种赤潮藻的预备藻体在磷限制和氮限制f/2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良好,藻体均可继续生长.3.1.2 预备藻体“稀释培养”结果在本研究中,藻体培养的目标是为了获得因培养基和细胞内储存的限制性营养耗尽而停止生长的目标藻体. 为了避免出现藻体因细胞密度太高受到生存空间限制而停止生长的情况,在实验流程中设置了“稀释培养”的检测步骤. 结果表明,4种赤潮藻分别经过在磷限制和氮限制f/2培养基中“稀释培养”2∼3次后,可得到富氮目标藻体和富磷目标藻体.3.1.3 目标藻体细胞内氮磷参数的获取及细胞大小对比根据营养元素在藻细胞内生理功能的不同,可将营养元素在细胞内的存放位置划分为三部分:结构部分、功能部分和储存部分[21],相对应的含量称为结构额度、功能额度和储存额度,而结构额度和功能额度又合称为生存额度(Subsistence quota)[19]. 本研究所获得的富氮目标藻体细胞中的磷储存部分已经耗尽,所以细胞磷含量为结构额度和功能额度之和,即细胞的生存磷额度(Q P min);因为细胞生存在磷限制培养基中,细胞中氮储存额度已达到了最大储氮额度,从而细胞内氮含量为结构额度、功能额度和最大储存额度之和,即细胞的最大氮额度(Q N max). 同理,由富磷目标藻体得到藻细胞的生存氮额度(Q N min)和最大磷额度(Q P max),见表1.一般而言,藻类细胞的大小会随着细胞氮含量的下降而减小[2]. 分别对比4种赤潮藻的富氮目标藻体和富磷目标藻体的细胞大小(见表2),结果表明,随着细胞内氮含量的减少,链状亚历山大藻的细胞明显变小,原甲藻、中肋骨条藻和尖刺拟菱形藻的细胞大小变化不明显.表1 四种赤潮藻富氮目标藻体和富磷目标藻体细胞内的氮磷参数Table 1 The parameters of cellular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four harmful algae under P-limited and N-limited mediaAlga µmax (d−1) Q N max (pg/cell)Q N min (pg/cell) R N t N (d)Q P max (pg/cell) Q P min (pg/cell) R P t P (d)S. costatum 1.72[24] 11.8 4.5 2.60.56 1.0 0.4 2.50.53 P. pungens 1.45[25] 212.3 35.5 6.01.24 1.3 1.1 1.20.13 P. donghaiense 0.70[24] 203.5 4.9 41.55.32 3.4 0.8 4.32.08A. catenella 0.55[26] 746.0 17.6 42.46.81 30.0 2.8 10.74.31表2 四种赤潮藻的富氮藻体和富磷藻体细胞大小对比Table 2 The cell dimensions of four species of rich nitrogen algae and rich phosphorus algaeS. costatum P. pungens P. donghaiense A. catenella AlgaRich N Rich P Rich N Rich P RichN RichP RichN RichP Length (µm) 12.00±0.03 12.50±0.02 80.50±0.15 80.15±0.17 16.73±0.05 15.75±0.05 28.50±0.07 25.04±0.12Width (µm) 10.25±0.02 10.18±0.03 4.25±0.01 4.28±0.01 10.58±0.04 10.00±0.06 25.15±0.06 23.52±0.083.2 4种赤潮藻的细胞氮磷营养储存能力3.2.1 4种赤潮藻细胞氮磷营养储存能力的对比Droop等[22]最先提出奢侈系数(R)的概念表示藻细胞的营养储存能力. 目前,已经有多篇文献使用这个概念报道了藻细胞对氮磷营养的储存能力,例如:Lang 等[23]测得了聚球藻(Synechococcus sp.)和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的藻细胞储磷能力R P值分别为71和10, Spijkerman等[17]测定了2种鼓藻—角毛星鼓藻(Staurastrum chaetoceras)和短鼓藻(Cosmarium abbreviatum)的R P值分别为26.7和9.1. 本研究利用4种赤潮藻的Q N max, Q N min, Q P max和Q P min值分别得到4种赤潮藻的藻细胞储氮能力R N值和藻细胞储磷能力R P 值,列于表1,并在图2和3中进行了对比. 结果表明,2种甲藻(东海原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的R N和R P值都明显高于2种硅藻(中肋骨条藻和尖刺拟菱形藻),这说明2种甲藻的细胞氮磷营养储存能力明显高于2种硅藻.3.2.2 4种赤潮藻利用胞内储存氮磷营养进行生长繁殖的生长潜力藻细胞内的储存营养对细胞生长繁殖的效用价值不仅与R值有关,还与该藻的最大生长速率µmax值有关. 为此,Pedersen等[18]1996年提出了生长潜力(t)的概念,用来评价藻细胞内所储存的营养对细胞生长繁殖的效442 过 程 工 程 学 报 第6卷图2 四种赤潮藻细胞的R N 和t N 值 图3 四种赤潮藻细胞的R P 和t P 值 Fig.2 R N and t N of four harmful algae Fig.3 R P and t P of four harmful algae用价值. 藻细胞生长速率µ值会随着生存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其最大生长速率µmax 则是一个由藻细胞基因所决定的恒定特征值[1]. 所以,本研究结合前人已经测得的4种赤潮藻的µmax 值[24−26],并利用4种赤潮藻的R N 和R P 值,分别得出了4种赤潮藻的t N 值(胞内储氮对藻细胞的生长潜力)和t P 值(胞内储磷对藻细胞的生长潜力),列于表1,并在图2和3中进行了对比. 结果表明,2种甲藻的t N 值和t P 值明显高于2种硅藻,这说明2种甲藻利用胞内储存氮磷营养进行生长繁殖的生长潜力明显高于2种硅藻.3.3 4种赤潮藻的细胞氮磷营养储存能力与东海春季相关赤潮爆发态势之间的关系3.3.1 从4种赤潮藻细胞的R N 和R P 值分析东海春季时期赤潮演替爆发的机理导致生态系统演替的主要原因是生态系统内部的自我协调和外在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关于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物种之间的具体协调机制,MacArthur 1962年最先提出了生物的r −k 选择生活史策略理论,随后,Kilham 等[10]将此理论推广应用于水体中的藻类,并深入探讨了水体中藻类r −k 选择生活史策略的具体特征,认为r −策略者(r -strategistis)具有高的µmax 值和死亡率,不能长时间地维持种群的高密度,吸收的营养元素主要用于繁殖生长;而k −策略者(k -strategistis)则具有低的µmax 值和死亡率,可以高效地利用水体中的营养元素,吸收的营养元素除了用于繁殖生长和储存外,还用于产生藻毒素,增大藻细胞体积和共生等,从而减小捕食压力.本研究结果显示,2种甲藻的R N 和R P 值都明显高于2种硅藻,相关文献又表明2种甲藻的µmax 值则均明显低于2种硅藻,而且赤潮现场记录表明2种硅藻爆发赤潮的持续时间常常比2种甲藻要短[24,27]. 结合水体中藻类r −k 选择生活史策略的具体特征,可知2种甲藻在对环境适应的生态策略上归于一类—k −策略者,而2种硅藻则属于r −策略者. 4种赤潮藻在生态策略上的异同决定了它们之间共存态势的不同,2种甲藻在生态策略上的一致性使2种藻常常可以在同一环境中并发性地成为优势种,2种硅藻也存在类似情况,而2种甲藻和2种硅藻在生态策略上的明显差异则导致它们不能并发性地成为一次赤潮事件中的优势种,而常常以演替性态势出现.3.3.2 从4种赤潮藻细胞的t N 和t P 值分析东海春季赤潮持续时间的内在机理藻类细胞中的储存营养可经过细胞分裂分配给后代藻细胞,从而可供后代细胞的生长所需[28]. 但胞内储存营养量及藻细胞生长速率的不同必然会导致藻细胞生长繁殖所持续的时段也不尽相同,藻细胞的R 值越高,µmax 值越低,则其t 值越高. 本研究表明,2种甲藻的t N 和t P 值明显高于2种硅藻,以东海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为例,东海原甲藻的t N 值和t P 值分别为5.32和2.08 d ,也即利用在营养充足的环境下储存于细胞中的氮和磷,东海原甲藻可以以0.7 d −1的最大生长速率分别持续生长5.32和2.08 d ;而与此相对应,中肋骨条藻的t N 值和t P 值分别为0.56和0.53 d ,也即利用在营养充足的环境下储存于细胞中的氮和磷,中肋骨条藻以1.72 d −1的最大生长速率分别仅能持续生长0.56和0.53 d. 近年来我国东海春季时期常常爆发的东海原甲藻赤潮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持续时间长,最长时段可达1个月之久,而链状亚历山大藻又常常以第2优势种与其形成伴生赤潮[14]. 从本研究的结果分析,东海原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的高t N 和t P 值无可置疑地有助于其伴生赤潮呈现出长时间持续的态势.此外,东海原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都属于k −策略者,从而它们可能具有周期性地从环境中吸收和储存营养物质以供藻细胞持续生长的特点;而链状亚历山大藻可以产生麻痹性贝毒(PSP),这有利于减小来自于浮10203040S .costatum P .pungens P .donghaiense A .tamarenseAlgaR N2468t N (d )24681012S .costatum P .pungens P .donghaiense A .tamarenseAlgaR P12345t P (d )第3期 吕颂辉等:我国东海4种赤潮藻的细胞氮磷营养储存能力对比 443游动物的捕食压力,这些也都可能是我国东海春季东海原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伴生赤潮呈现出长时间持续的原因.4 结 论(1) 东海原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的细胞氮磷营养储存能力(R N值和R P值)都明显高于中肋骨条藻和尖刺拟菱形藻,东海原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可划归为k−策略者,而中肋骨条藻和尖刺拟菱形藻则属于r−策略者. 4种赤潮藻在生态策略上的差异决定了我国东海春季爆发赤潮时,甲藻赤潮与硅藻赤潮常常以演替型态势出现.(2) 东海原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利用胞内储存氮磷营养进行生长繁殖的生长潜力(t N和t P值)明显高于2种硅藻—中肋骨条藻和尖刺拟菱形藻. 东海原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具有高t N和t P值,而且同属于k−策略者,这些都有助于东海原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伴生赤潮呈现出长时间持续的态势.符号表:C1, C2, C3, C4藻细胞密度 (mL−1)N1, N2, N3, N4氮含量 (pg/cell)P1, P2, P3, P4磷含量 (pg/cell)Q N max藻细胞的最大氮额度 (pg/cell)Q N min藻细胞的生存氮额度 (pg/cell)Q P max藻细胞的最大磷额度 (pg/cell)Q P min藻细胞的生存磷额度 (pg/cell)R藻细胞的营养储存能力R N藻细胞的储氮能力R P藻细胞的储磷能力t储存营养对藻细胞的生长潜力 (d)t N储氮作用下藻细胞的生长潜力 (d)t P储磷作用下藻细胞的生长潜力 (d)µmax藻细胞的最大生长速率 (d−1)参考文献:[1] Smayda T J. Harmful Algal Blooms: Their Ecophysiology andGeneral Relevance to Phytoplankton Blooms in the Sea [J]. Limnol.Oceanogr., 1997, 42: 1137−1153.[2] Scott G L, Susan S K, Daniel A K, et al. Effect of Nutrient Availabilityon the Biochemical and Elemental Stoichiometry in the Freshwater Diatom Stephanodiscus minutulus (Bacillariophyceae) [J]. J. Phycol., 2000, 36: 510−522.[3] Geider R J, Roche J L. Redfield Revisited: Variability of C:N:P inMarine Microalgae and Its Biochemical Basis [J]. Eur. J. Phycol., 2002, 37: 1−17.[4] Dortsch Q, Clayton J J R, Thoresen S S. Species Differences inAccumulation of Nitrogen Pools in Phytoplankton [J]. Mar. Biol., 1984, 81: 237−250.[5] Thompson P A, Oh H M, Rhee G Y. Storage of Phosphorus inNitrogen-fixing Anabaena flos-aquae (Cyanophyceae) [J]. J. Phycol., 1994, 30: 267−273.[6] Sunda W G, Susan A H. Effect of CO2 Supply and Demand on ZincUptake and Growth Limitation in a Coastal Diatom [J]. Limnol.Oceanogr., 2005, 50(4): 1181−1192.[7] Kustka A, Sergio S, Carpenter E J, et al. A Revised Estimate of theIron Use Efficiency of Nitrogen Fixation,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Marine Cyanobacterium Trichodesmium sp. (Cyanophyta) [J]. J.Phycol., 2003, 39: 12–25.[8] Ketchum B H. The Absorption of Phosphate and Nitrate byIlluminated Cultures of Nitzschia closterium [J]. Am. J. Bot., 1939, 26: 399−407.[9] Andersen T, Schartau A K L, Paasche E. Quantifying External andInternal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Pools as Well as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Supplied through Remineralization, in Coastal Marine Plankton by Means of a Dilution Technique [J]. Mar. Ecol. Prog. Ser., 1991, 69: 67–80.[10] Kilham P, Hecky R E. Comparative Ecology of Marine andFreshwater Phytoplankton [J]. Limnol. Oceanogr., 1988, 33(4, Part 2): 776−795.[11] 高学庆,任久长,宗志祥,等. 铜绿微囊藻营养动力学研究 [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 30(4): 461–469.[12] Lu D, Goebel J, Qi Y, et al. 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 A HighBiomass Bloom-forming Species in the East China Sea [J]. Harmful Algae News, 2002, 23: 1–5.[13] 高亚辉,虞秋波,齐雨藻,等. 长江口附近海域春季浮游硅藻的种类组成和生态分布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4(7): 1044–1048.[14] 王金辉,黄秀清. 具齿原甲藻的生态特征及赤潮成因浅析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4(7): 1065–1069.[15] 吴玉霖,傅月娜,张永山,等. 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分布及其与径流的关系 [J]. 海洋与湖沼, 2004, (3): 56–61.[16]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4版 [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 248–250.[17] Spijkerman E, Coesel P F M. Different Response Mechanisms ofTwo Planktonic Desmid Species (Chlorophyceae) to a Single, Saturating Addition of Phosphate [J]. J. Phycol., 1998, 34: 438–445.[18] Pedersen M F, Borum J. Nutrient Control of Algal Growth inEstuarine Waters: Nutrient Limitation and the Importance of Nitrogen Requirements and Nitrogen Storage among Phytoplankton and Species of Macroalgae [J]. Mar. Ecol. Prog. Ser., 1996, 142: 261–272.[19] Rhee G H, Gotham I J. Optimum N:P Ratios and Coexistence ofPlanktonic Algae [J]. J. Phycol., 1980, 16: 486–489.[20] Yamamoto T, Tarutani K. Growth and Phosphate Uptake Kinetics ofthe Toxic Dinolagellate Alexandrium tamarense from Hiroshima Bay in the Seto Inland Sea, Japan [J]. Phycol. Res., 1999, 47: 27–32. [21] Fuhs G W. Phosphorus Content and Rate of Growth in the DiatomCyclotella nana and Thalnssiosirn fluviatilis [J]. J. Phycol., 1969, 5: 312–321.[22] Droop M R. The Nutrient Status of Algal Cells in ContinuousCulture [J]. J. Mar. Biol. Assoc. UK, 1974, 54: 825–855.[23] Lang D S, Brown E J. Phosphorus-limited Growth of a Green Algaand a Blue-green Alga [J]. Appl. Environ. Microbiol., 1981, 42: 1002–1009.[24] 陈炳章,王宗灵,朱明远,等. 温度、盐度对具齿原甲藻生长的影响及其与中肋骨条藻的比较 [J]. 海洋科学进展, 2005, 23(1): 60–64.[25] 张诚,邹景忠. 尖刺拟菱形藻吸收动力学以及氮磷限制下的增殖特征 [J]. 海洋与湖沼, 1997, 28(6): 599–603.[26] Fauchot J, Levasseur M, Roy S, et al. Environmental FactorsControlling Alexandrium catenella (Dinophyceae) Growth Rate during a Red Tide Event in the St. Lawrence Estuary (Canada) [J]. J.444 过程工程学报第6卷Phycol., 2005, 41: 263–272.[27] 陈菊芳,齐雨藻,徐宁,等. 大亚湾拟菱形藻水华及其在生物群落中的生态地位 [J]. 海洋学报, 2005, 27(1): 114–119.[28] Lee J J, Shpigel M, Freeman S, et al. Physiological Ecology and Possible Control Strategy of a Toxic Marine Dinoflagellate, Amphidinium sp., from the Benthos of a Mariculture Pond [J]. Aquaculture, 2003, 217: 351–371.Nutritional Storage Ability of Four Harmful Algae from the East China SeaLU Song-hui1, LI Ying2(1. Research Center of Harmful Algal Bloom and Aquatic Environmental Science, Jinan Univ.,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2, China;2. Research Center of Hydrobiology,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2, China)Abstract: Four species of representative harmful algae from the East China Sea, Skeletonema costatum, Pseudo-nitzschia pungens, 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and Alexandrium catenella, were choosen as the target species. The nutritional storage ability of algal cells for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and the growth potential of four species were studied and contras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uxury coefficients of nitrogen R N (41.5 and 42.4) and phosphorus R P (4.3 and 10.7) of P. donghaiense and A. catenella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R N (2.6 and 6.0) and R P (2.5 and 1.2) of S. costatum and P. pungen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ecological strategy among the four species resulted in the successional spring blooming of dinoflagellates and diatoms in the East China Sea. The growth potentials of storage nitrogen t N (5.32 and 6.81 d) and storage phosphorus t P (2.08 and 4.31 d) of P. donghaiense and A. catenella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 N (0.56 and 1.24 d) and t P (0.53 and 0.13 d) of S. costatum and P. pungens. The higher growth potential and k-strategistis of P. donghaiense and A. catenella are very important in co-occurring and long-lasting spring blooming in the East China Sea.Key words: harmful algae; nitrogen; phosphorus; luxury coefficient; growth potential; r−k strategists。

纳米晶Ni0.5Zn0.5Fe2O4的制备及微波性能

纳米晶Ni0.5Zn0.5Fe2O4的制备及微波性能

均匀、稳定的溶液 ,在搅拌下将 2 g丙烯酰胺 和 0 .g 4 N' 甲基双丙 烯酰胺 加入烧杯 中,将烧杯放 入 8 ℃ N亚 0 恒 温水浴锅中, 加入 0 5 . 0 g引发剂过硫酸铵 , 制得均匀 、
稳定 的凝胶. 凝胶在真 空干燥箱 9 ℃下干燥 1 0 2 h得到 干凝胶 ,干凝胶在不 同温度下煅烧制得粉体. 2 2纳米晶 N Z nF:. . n 。e 粉体 的表征 0 物相 分析 在 P ip nlt a X ry S ri t hl s A a i l . evc Ho i yc a e Ln i e上进 行 ,测 试条件 :铜靶 ,A-. 4 m,电压 3 - 1 2 - 5 n 0 5 k V,扫描速率 01 s . /,范围(0 0 ̄ 5. hl s M 2  ̄ 2 ) 08 。 P ip 2 i E 40
晶的合成和性能研究 日益成 为研究领域 的一个热点【 l1 一.
镍锌铁氧 体纳米晶的制备方法 主要有溶胶一 凝胶法【 、 l 】 高能球磨法[、 4 回流法【和 电子脉冲法[等.这些方法有 1 6 1 的可得到较细的粉 体,但 需要复杂的合成路线,对 设备
要求高 , 以大规模生产 : 难 有的需要较高的热处理温度 ,
增 大.
关键 词:高分子凝胶法 ;纳米 晶体 ;Ni5n 2 0Z oFe 04;微波性能 ;制备 . s 中 图 分 类 号 :T 3 3 B 8 文 献标 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 1 0— 0 X 2 0 )3 0 1- 5 0 9 66 (0 70 - 6 0 0

1 前 言
高分子凝胶法利用丙烯酰胺 自由基聚合反应 , 同时 利用 网络剂有 2个活化双键的双功能团效吸收峰;采用波导法测 Tm) 量 Ni5n. e 4 0Z oF 2 和石蜡的复相粉体在 8 一 G z . 5 O . l H 频率 2 l 范 围的介 电常数和磁导率 ,所用仪器为 H 8 1B 矢量 B 50 网络分析仪.

电脱水技术应用于发酵产品固液分离的基础及特性

电脱水技术应用于发酵产品固液分离的基础及特性

2 实 验
2 1 实验 材 料
实验 所 用的酵 母 细 胞 是 广 东丹 宝 利 有 限 公司 生产 的活 性 干酵 母 ,长 度 约 4 5  ̄ 邮 模 拟 体 系 由活 性 干酵 母 在 去离 子 水 中于 室温 下活 化 2 到 . 0h得
收稿 日期 :2 Ol I— 4 0 — 2 0 ,修 回 日期 :2 0 4 2 2 02 - 8 基金 璜 且 ; 国 家 自然 科 学 基金 资 助 项 目( 号 : 9 7 0 0 编 2962)
维普资讯
第2 卷 第 3期
2 0 年 6 月 02
— ——
过 程 工 程 学 报
Th i e e J u n l fP o e s En n e i g e Ch n s o r a o r c s gi e rn
、 . bI2N0 3 J ne 2 舵 u O
,宽度 约 3
作 者 简 介 :金 卫 辆 1 7- ,男 .浙 江 省 临海 市 几 硕 士 研 究 生 ,化 学 工 程 专业 ;丁 富新 ,联 系 人, ma : 9 6) E  ̄
维普资讯
过 程 工 程 学 报
2卷
2 2 实验装 置
实验 设 备 见 圈 l ,装 置 主体 由有 机 玻 璃 构 成 ,主 体 腔 室 直径 5 Tl 高 10Il 阴 阳 极及 滤 0Il , Il 0 Tl I l 布 直径 均 为 5 r , 电极 距 离 即为 酵 母 悬 浮 液 高度 .酵 母 悬浮 液 上 界 面 处放 置 一个 石 墨 圆板f 径 0 ml n 直 4 ],厚 5mm) 极作 为 阳 极 ,该 电 极可 贴 器 壁 自由滑 动 石 墨 板 上 开有 气 孔( 径 15m , 用 9m1 l 电 直 . m) 于 及 时排 出 电解 反应 产 生 的气 体 . 阴极 为铜 丝 网.实 验 中 加 上 自上而 下 的 电场 后水 相 向下 移动 , 透 过 过 滤 介 质 和 铜 丝 网 后 从 下端 的 出水 腔 室 流 出.由于 在 实 验 过 程 中 两个 电 极 问 的距 离 会 随脱 水 的 进 行 而 减 小 ,所 以在没 有特 别说 明 的情况 下 实 验采 用恒 电流 操 作 方 式 进 行 ,以 保证 电场 强度 一 致 .

农业工程学报流程

农业工程学报流程

农业工程学报流程
1. 投稿环节
- 作者准备符合期刊要求的研究论文,登录在线投稿系统提交稿件。

- 编辑初审,检查稿件是否符合期刊基本要求。

2. 同行专家评审
- 主编根据稿件内容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匿名评审。

- 专家评审意见送交作者进行修改或补充。

3. 编委会审议
- 主编将修改后的稿件及评审意见送交编委会讨论。

- 编委会投票决定是否录用该稿件。

4. 文稿处理
- 对录用稿件进行文字编辑、排版、制作。

- 编辑部与作者核对文稿,确保无误后正式出版。

5. 出版发行
- 期刊按时出版,印刷及电子版同步发行。

- 通过订阅、发行渠道将期刊送达读者手中。

以上即为一般学术期刊的主要审稿、编辑、出版流程。

严谨的评审机制和规范的出版程序是确保期刊质量的重要保障。

Al_2O_3_CaO熔渣性能的研究

Al_2O_3_CaO熔渣性能的研究

第9卷增刊1 过 程 工 程 学 报 V ol.9 Suppl. No.1 2009 年 6月 The Chinese Journal of Process Engineering June 2009收稿日期:2008−11−09,修回日期:2009−03−1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50874027, 50644016, 50704011);国家973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7CB613504) Al 2O 3-CaO 熔渣性能的研究豆志河, 张廷安, 姚建明, 蒋孝丽, 牛丽萍, 赫冀成(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4)摘 要:采用旋转柱体法测量了Al 2O 3−CaO 二元渣的黏度,采用重锤法测量了渣的密度,采用拉筒法测量了渣的表面张力,采用四探针法测量了渣的电导率. 结果表明,共晶点处熔渣的高温流动性最好,1500℃时,该渣样的粘度只有0.57 Pa·s ;随着CaO/Al 2O 3质量比增加,熔渣密度减少,表面张力减小,电导率增加;渣温为1450~1500℃时,熔渣密度在2.775~2.713 g/cm 3之间变化,表面张力在0.6405~0.6107 N/m 之间变化,电导率在0.549~1.101 (Ω·cm)−1之间变化. 该二元渣作精炼渣时重熔电耗低,去夹杂能力强. 但其熔点高、粘度大,所得合金表面质量差. 关键词:熔渣;黏度;密度;表面张力;电导率中图分类号:TF111.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06X(2009)S1−0246−041 前 言铝热还原技术在新材料制备和冶金领域有很广泛的应用,如野外铁轨焊接[1]、铝钪合金、钼铁、钒铁、高钛铁合金等材料[2−7]的制备. 在铝热还原反应过程中Al 2O 3等生成物呈熔融态,形成金属熔体与Al 2O 3熔炼渣两相,由于两者的密度差较大,在重力作用下分离而分开,近而制备不同性能的产品. 金属液滴从熔融态熔渣相中分离速度可用Stokes 公式[7]计算,V =2r 2g (ρm −ρs )/9η, (1)式中,V 为液滴下降平均速度(m/s),ρm 为金属颗粒密度(kg/m 3),ρs 为液态渣密度(kg/m 3),r 为金属颗粒直径(m),g 为重力加速度(m/s 2),η为液态渣黏度(Pa·s).由Stokes 公式可知,金渣分离速度与黏度成反比,与金、渣密度差成正比. 金−渣分离效果除黏度是关键因素外,合适的金渣密度差也是必要的. 铝热还原法制备铝钪合金、钼铁、钒铁以及高钛铁时,熔炼渣均是Al 2O 3基渣[1−7],工业上还添加CaO ,CaF 2,SiO 2等造渣剂[8−12],调节熔渣的黏度、密度、熔点、表面张力等性质. 随着电渣重熔技术的发展,Al 2O 3−CaO 基无氟精炼渣得到大力发展[7]. 本研究对Al 2O 3−CaO 二元渣的黏度、密度、表面张力、电导率等进行系统研究,为Al 2O 3⋅CaO 基渣系开发提供依据.2 实 验无论高温熔炼渣还是重熔精炼渣,都涉及到CaO −Al 2O 3二元系. 随着无氟精炼渣系的开发,CaO −Al 2O 3在电渣重熔中也得到很好的应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最有意义的相图是 CaO −Al 2O 3二元相图(如图1所示). 由图可看出,最低共熔温度3CaO·Al 2O 3与12CaO·7Al 2O 3的低共熔点为1400℃;12CaO·7Al 2O 3与CaO·Al 2O 3低共熔点为1395℃[8]. 所以渣系选在Al 2O 3含量在45%或55%附近是适宜的. 本工作研究的二元渣样的组成如表1所示.图1 CaO −Al 2O 3系相图Fig.1 Phase diagram of CaO −Al 2O 3 system所用试剂CaO ,Al 2O 3均为分析纯,按比例配好渣样、混匀,然后将配好的渣样放入钼坩埚中,1600℃在高频感应电炉内左右加热熔化5~10 min ,然后迅速冷却至室温,破碎成小块装瓶保存待用. 测试设备为东北大学制造的RTW-10型熔体物性测定仪,坩埚为钼坩埚. 将MoSi 2炉升温到预定温度,将预备好的渣样放入到炉内,恒温搅拌30 min 使溶渣充分熔化,然后以降温到预定温度,恒温30 min. 采用旋转柱体法测试溶渣黏度,增刊1 豆志河等:Al 2O 3-CaO 熔渣性能的研究 247采用重锤法测试熔渣密度,拉筒法测试熔渣表面张力,四探针法测试熔渣电导率,记录实验数据.表1 CaO-Al 2O 3渣样的配比Table 1 Composition of CaO −Al 2O 3 slag sample (%, ω)No. CaO Al 2O 3CaO/Al 2O 31#52.0 48.0 1.1 2# 49.4 50.6 0.97 3#46.5 53.5 0.873 结果与讨论3.1 熔渣的黏度分析图2是不同组成的CaO −Al 2O 3渣样的黏度曲线图. 1500℃时,1#,2#,3#渣样的黏度分别为0.79,1.07,0.57 Pa·s. 1400℃时,1#渣样黏度为3.1 Pa·s ;1420℃时,2#渣的黏度大于7.5 Pa·s ;1410℃时,3#渣样的黏度为4.2 Pa·s. 比较1#~3#渣样的黏度曲线发现,温度高于1400℃时,1#,3#渣样的黏度较小,尤其3#渣样,温度高于1480℃时,流动性最好. 由Al 2O 3−CaO 相图知,当Al 2O 3含量为53.5%时,渣样组成为最低共熔点,熔渣的熔点最低,所以高温下3#渣样的黏度最小. 1#,3#渣样的黏度比2#渣样的黏度变化趋势要缓慢. 但该渣系与CaF 2基渣系相比存在熔点高、粘度大等缺点,因此所得合金的表面质量差.1400142014401460148015002468η (P a ·s )Temperature (℃)图2 CaO −Al 2O 3渣系的黏度曲线Fig.2 Viscosity curves of CaO −Al 2O 3 slag samples3.2 熔渣的密度分析图3是不同组成的CaO −Al 2O 3渣的密度曲线图. 由图知随着温度增加,CaO/Al 2O 3质量百分比增加,熔渣密度降低. 渣温为1450~1500℃时,1#渣样密度为2.732~2.713 g/cm 3,2#渣样密度为2.745~2.738 g/cm 3,3#渣样密度为2.775~2.758 g/cm 3. 其原因是熔融态CaO 的密度小于熔融态Al 2O 3的密度,熔渣的密度理论估算公式如式(2)[9]:ρ=Σx i ρi , (2)式中,x i 熔渣组元i 的摩尔分数,ρi 熔渣组元i 的密度(kg/m 3).根据密度加和定律知,当CaO 含量增加时,熔渣的密度会减小.1450146014701480149015002.712.722.732.742.752.762.772.78ρ (g /c m 3)Temperature (℃)图3 CaO −Al 2O 3渣系的密度曲线Fig.3 Density curves of CaO −Al 2O 3 slag samples3.3 熔渣的表面张力分析图4是不同组成CaO −Al 2O 3渣样的表面张力曲线. 随着温度升高,熔渣表面张力减小;随着CaO/Al 2O 3质量比增加,熔渣表面张力逐渐减小. 渣温为1450~ 1500℃时,1#~3#渣样表面张力为0.6405~0.6357,0.6208~ 0.6300,0.6200~0.6107 N/m. 熔渣表面张力近似理论计算公式为[8]:,σσ−=∑i i x (3)式中,i σ−为组分i 的偏摩尔表面张力(N/m),x i 为熔渣组分i 的摩尔分数.1450146014701480149015000.6050.6100.6150.6200.6250.6300.6350.6400.645σ (N /m )Temperature (℃)图4 CaO −Al 2O 3渣系的表面张力曲线Fig.4 Surface tension curves of CaO −Al 2O 3 slag samples由于CaO 的偏摩尔表面张力小于Al 2O 3的偏摩尔表面张力,由式(3)可知,当CaO 含量增加时,熔渣表面248 过 程 工 程 学 报 第9卷张力降低. 与CaF 2基渣系相比,该渣系的表面张力较高,因此该类渣具有较好的精炼效果. 3.4 熔渣的电导率分析图5是不同组成CaO −Al 2O 3渣样的电导率曲线. 随着温度升高,熔渣电导率增大;随着CaO 含量的增加,熔渣电导率增加. 渣温为1500~1600℃时,1#~3#渣电导率分别为0.630~1.101,0.549~0.925,0.550~0.918 Ω−1/cm. 2#渣中的Al 2O 3含量较高,而Al 2O 3是网状结构,熔融态移动阻力较大,黏度较大,流动性较差,因此电导率较小. 尽管3#渣中Al 2O 3含量较高,由于形成了低熔点化合物,流动性较好,因此电导率下降不明显. 与CaF 2基渣相比,该二元渣比电阻大,作为重熔精炼渣时,重熔电耗低,且无污染.比较1#~3#渣样的黏度、密度、表面张力、电导率等数据,结果表明,随着Al 2O 3含量增加,熔渣密度增加、熔渣表面张力和电导率降低. 随着CaO 含量的增加,熔渣电导率和表面张力增加,密度减小. 3#渣样的黏度最低,流动性最好. 由CaO −Al 2O 3相图可知,12CaO·7Al 2O 3和CaO·Al 2O 3最低共熔点处的温度为1395℃[8],因此3#渣样的黏度较低,流动性较好. 流动性的改善有助于电导率的增加,其电导率与2#渣样差别不大. 熔渣中CaO 对电导率是有利的,但Al 2O 3增加会降低熔渣的电导率.1500152015401560158016000.50.60.70.80.91.01.11.2C o n d u c t i v i t y [1/Ω·c m )]Temperature (℃)图5 CaO −Al 2O 3渣系的电导率曲线Fig.5 Conductivity curves of CaO −Al 2O 3 slag samples4 结 论(1) 随着温度的升高,熔渣黏度降低,流动性变好,密度降低,表面张力逐渐减小,电导率增大;随着CaO/Al 2O 3质量百分比增加,渣样密度减少,表面张力减小,电导率增加.(2) 共晶点组成处熔渣的高温流动性较好,1500℃时,Al 2O 3含量为53.5%的共晶点渣样的粘度只有0.57 Pa·s ,具有较好的流动性.(3) 渣温为1450~1500℃时,熔渣密度在2.775~ 2.713 g/cm 3间变化,熔渣表面张力在0.6405~0.6107 N/m 间变化,熔渣电导率在0.549~1.101 (Ω·cm)−1间变化. 作为精炼渣该二元渣具有重熔电耗低,精炼效果好,且无污染. 但是该类熔点高、粘度大,所得合金表面质量差.参考文献:[1] 张鹤林, 夏天东, 尹燕, 等. 热剂反应自蔓延高温合成材料研究进展 [J]. 材料导报, 2007, 21(10): 58−61.[2] 王双喜, 梁开明, 张献辉, 等. SHS 铝热−离心技术的研究进展 [J].粉末冶金技术, 2001, 19(5): 303−308.[3] 杨庆山, 陈建军, 陈卫平. 铝热还原Sc 2O 3制备Al −Sc 中间合金[J].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2007, 35(2): 5−8.[4] 宋宝平, 薛济来, 铁军, 等. 铝热还原生产钒铁合金的工艺优化[J]. 稀有金属, 2007, 30(增刊): 114−116.[5] Dou Z H, Zhang T A, Yu H E, et al. Preparation of CuCr Alloy byThermit Reduction Electromagnetic Stirring [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2007, 14(6): 538−542.[6] 杨欢,张廷安,牛丽萍,等. 自蔓延熔铸法制备铜铬合金的基础研究 [J].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01, 11(3): 390−393.[7] 豆志河. 基于铝热还原法制备CuCr 合金的基础研究 [D]. 沈阳:东北大学,2008. 65−140.[8] 姜周华. 电渣冶金的物理化学及传输现象 [M]. 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0. 65−67.[9] 黄晓颖. 电渣重熔用新渣系的开发研究 [D]. 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6, 34.[10] 张廷安, 豆志河, 徐淑香, 等. 铝热自蔓延制备CuCr 合金渣系粘度测量及模型建立(I) [J].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25(1): 62−65.[11] 张廷安, 豆志河, 徐淑香, 等. 铝热自蔓延制备CuCr 合金渣系粘度测量及模型建立(II) [J].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25(2): 142−145.[12] 豆志河, 姚建明, 张廷安, 等. CaO −Al 2O 3−CaF 2−SiO 2渣系的黏度[J].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29(7): 1000−1003.增刊1 豆志河等:Al2O3-CaO熔渣性能的研究 249Research on Properties of Al2O3−CaO SlagDOU Zhi-he, ZHANG Ting-an, YAO Jian-ming, JIANG Xiao-li, NIU Li-ping, HE Ji-cheng(School of Materials & Metallurgy,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04, China)Abstract: The binary Al2O3−CaO system is the basic slag system for the thermit reduction and electroslag remelting refining. The viscosities of binary Al2O3−CaO slag samples were measured by rotating cylinder method, their densities measured by horizontal hammer method, surface tensions measured by slide method, and conductivities measured by four-probe metho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lag near eutectic point had the best high fluidity with low viscosity of 0.57 Pa·s at 1500℃. When the mass ratio of CaO/Al2O3 increased, the density and surface tension of slag decreased, while the conductivity increased. When the slag temperature varied from 1450 to 1500℃, the density of slag varied between 2.775 and 2.713 g/cm3, the surfaces tension between 0.6405 and 0.6107 N/m and the conductivity between 0.549 and 1.101 (Ω·cm)−1. The binary slag had the lower remelting power consumption, better refining effects and the stronger removal ability, but the surface quality of smelted alloy was poorer because of the higher melting point and the higher viscosity of slag when the Al2O3−CaO slag was used as the refining slag.Key words: slag; viscosity; density; surface tension; conductivity。

非晶态Ni(OH)2电极材料的制备工艺

非晶态Ni(OH)2电极材料的制备工艺
电池. — i
3 结果 与讨论
3 1 制备体 系选择 . 微乳液 快速冷冻 沉淀法制 备非 晶态 Ni H) 过程 ( 2 O 中, 表面活性剂 的种类及其与助表面活性剂 的比及水含 量对制备过程有很大 的影 响,因此 ,选择较稳定 的微乳 液体系是至关重要 的.
J ne 0 7 u 2 0
非 晶 态 N (H 电极 材 料 的制 备 工 艺 0) i
尚 伟 , 刘长久 , 王慧景
( 林工 学 院材料 与化 学工 程系 ,有 色金 属材 料及 其加 工新 技术 教育 部重 点实 验室 ,广 西 桂 林 5 10 ) 桂 40 4

要: 采用微 乳液快速冷冻沉淀法制备非 晶态 Ni H) ( 2 O .通过单 因素及正交实验研究反应体系 的 p H值、反应温 度和
学容量和放 电电压 ,然而 ,对其制备方法的行为规律和
作用机理尚未见报道 . 本工作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 ,详 细 讨 论 微 乳 液 快 速 冷 冻 沉 淀 法 制 备 高 性 能 非 晶 态 N(H 2 i ) 的制备工艺 ,考察 了制备条件对其 电化学活性 O 的影响 ,并探 讨了作用机理.
311表面活性剂对 非晶 Ni H)电极容量 的影 响 .. ( 2 O
选择合适 的表面活性剂是进行颗粒合成 的第 一步 , 本工作选用 曲拉通 10T .0 ) 0 (X 1 0、十六烷基三 甲基 溴化 铵( T B 、吐温 8 (w e.0作为表面活性剂 , 别将 CA ) 0T en8) 分 制备 的非 晶 Ni H 2 体合成 正极材料 并组装 成碱性 ( )粉 O MH Ni — 模拟 电池测试其 充放 电性能,结果 列于图 1 .由 图可 以发现 ,电极放 电比容量依 次降低 .由于亲水 性越 强越容易吸 附在粒子表面 , 能更有效地 降低粒 子的表面 能 ,提 高粒 子的分散性,降低粒子 团聚 的倾 向,改善电 极性 能【,因此 ,本实验选用亲水性较强 的 T 10作 4 ] X.0 为表面活性剂. 31 .. 2表面 活性剂/ 助表面 活性 剂 比对 电极容量 的影 响 由于助表面活性剂可 使界面膜 的有 序排 列被打乱 ,

脱硫菌R—8的生长及其生物降解水中二苯并噻酚

脱硫菌R—8的生长及其生物降解水中二苯并噻酚

中脱硫 的 影 响.
2 实验 方 法
2 1菌 株 及培 养
实 验 所 用德 氏假 单胞 菌 ( su o n sd l ed i 一 ( 种 保 藏 号 C P e d mo a ea liR 8菌 i f ) GMC 5 0 ̄本 实 验 室 自 C 07 ) 行 分 离 .基 本培养 基 0 S 组 成 幢) KH2 O .4 NaH O -2 2 20 , O2 H2 ., H4 I 3 M) : I 4 4 , z P 41 H 0 1 .3 Mg - 0 04 N C " 2 6 20 a 1 07 a ,F C 3 12 mg . ,C C 2 .5ng e I6-0 1 ,Mn I 4 0 ng .1 C 2 H2 4 a ,甘 油 1 ,蒸馏 水 1 0 , 自然 p 硫 - 0 0 0ml H 源 为 02mm0 DB . 0 三 角瓶 装 液 量 为 5 ; 3 。 . 儿 T 10ml 0ml 0C,1 0r i 转摇 床 培养 .在 考 察 p{ 7 r n旋 / a f、 温 度 、碳 源 和 氮源 影 响 实 验 时 ,分 别将 其 中 的对应 因素 改 变 ,其 余 条件 除特 别指 明外 均保 持 不变 .
摘 要 : 以二 苯 并 噻 酚 ( T 为 唯 一 硫 源 考 察 了 p DB H、温 度 、 碳 源 、 氨 源 等 对 德 氏假 单 胞 菌 ( s u o n s e fed 8生 长 的影 响.结果 表 明 ,该菌 的最适 生长 p 范 围为 6 9 P e d mo a d l fiR一 a i H  ̄ ,最 适 生长 温 度 为 3 ̄ 0C,甘 油是 细 胞 生长 的最 好 碳源 ,最佳 浓 度 范 围为 1  ̄ 5gL.最 佳 无机 氪 源 己酸 铵 的浓 度 0 1 /

《过程工程学报》第四届编委会

《过程工程学报》第四届编委会

陈 坚 JianCHEN
李小年 Xiaonian LI
程芳琴 Fangqin CHENG
李 小 森 X iaosenLl
褚良银 LiangyinCHU
练 国 平 Guoping L丨AN
丁运生 Yunsheng DING
刘海超 HaichaoLIU
顾 彦 龙 YanlongGU
刘洪来 HonglaiLIU
《过 趕 工 超 # 報 》 第 四 届 鐫 奏 会 The Fourth Editorial Board of the Chinese Journal o f Process Engineering
主编 Editor-in-Chief
张锁江 Suojiang ZHANG
副主编 Associate Editors (按姓名拼音排序, Alphabetical order by name)
郭占成 Zhancheng GUO
刘 晔 Ye LIU
Brian Arthur GRIMES
刘 幽 燕 Youyan LIU
韩一帆 YifanHAN
刘 志 敏 Zhim inLIU
Christopher HARDACRE
陆盈盈 YingyingLU
Do-Hoon HWANG
胳广生 Guangsheng LUO
任 其 龙 QilongREN
李春忠 Chunzhong LI
佘远斌 Yuanbin SHE
李 福 伟 Fuwei LI
童张法 Zhangfa TONG
朱庆山 Qingshan ZHU 朱为宏 WeihongZHU
张 涛 Tao ZHANG 张 懿 Yi ZHANG
王海辉 Haihui WANG 王 华 Hua WANG 王键吉 Jianji WANG 王 军 武 Junwu WANG 王 维 Wei WANG 王 延 吉 Yanji WANG 王兆文 Zhaowen WANG 魏 子 栋 ZidongWEI 辛 忠 Zhong Xin 邢华斌 Huabin XING 邢卫红 Weihong XING 徐春明 ChunmingXU 徐 铜 文 Tongwen XU 闰 学 海 Xuehai YAN 杨 超 Chao YANG 杨 宁 Ning YANG 尹双凤 ShuangfengYIN 元英进 YingjinYUAN 张艳锋 Yanfeng ZHANG 赵 玲 Ling ZHAO 仲崇立 Chongli ZHONG 周 震 ZhenZHOU

《过程工程学报》投稿须知

《过程工程学报》投稿须知

〈〈过程工程学报〉〉投稿须知■期刊简介《过程工程学报》(月刊),于1S H6年创刊,原名《化工冶金》,2001年更为现名。

本刊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过 程工程研究所(原化工冶金研究所)主办、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

《过 程工程学报》为北大中文核心、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所刊登的学术论文分别被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检索收录,如北京大学《中文 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知网、美国化学文摘(CA)、ElsevierScopus;、俄罗 斯文摘杂志和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等。

《过程工程学报》以过程工程科学为学科基础,注重学科交叉和过程工程前沿问題,重点刊登材料、化工、生物、能源、冶金、石油、食品、医药、农业、资源及环境保护等领域中涉及过程工程共性问题的原始创新论文,主要涉及物质转化过程中 的流动、传递和反应及相互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独特工艺、设备、流程和使之工业化的设计、放大和调控理论和方法等领域的 稿件。

本刊开设以下主要栏目:前沿论坛、综述、流动与传递、反应与分离、材料工程、过程与工艺、环境与能源、生化工程、过程系统集成与化工安全。

■投稿须知1.来稿应为我刊涵盖领域内的学术文章,一般为具有创新性的研究论文或高水平的评述文章。

稿件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据详实、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2.论文要求给出英文题目和摘要。

3.引用他人成果时,请按《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标明出处。

4.文章应为作者原创作品,内容应未曾发表过或未被其他出版物刊载过,且无一稿多投。

5.编辑部对来稿有审查、校正及删改权,作者如有保留请预先声明。

6.稿件撰写格式、图、表等具体要求请参照本刊模板,在的下载中心可下载。

7.参考文献严格按照本刊模板要求著录,采用最新参考文献为宜。

其中,中文参考文献须添加相应英文对照。

8.凡属国家、省、部级基金资助项目及其他项目资助的学术文章,来稿注明项目级别及批准号等信息,本刊将优先录用。

生物燃气净化提纯制备生物天然气技术研究进展

生物燃气净化提纯制备生物天然气技术研究进展
Abstract: Biomethane is a kind o f renewable fuel produced after the biogas is purified by desulfurization, decarbonization and dehydration. Its composition and calorific value are almost same as natural gas which means biomethane is a promising renewable energy to be used as vehicle fuel or injected to the natural gas grid.To enable the efficient use o f biomethane in these applications the biogas must be cleaned and upgraded.Removal o f H2S and CO2 are necessary processes for the commercial utilization o f biogas and a number o f techniques for transformation o f biogas to biomethane have been developed.In this review,the main desulfurization and decarbonization technologies for the production o f biomethane were systematically reviewed with their upgrading efficiency,methane (CH4) loss, energy requirement,environmental effect,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ization.The technologies for the rem oW discussed in this work including absorption (physical and chemical), adsorption and biodesulfurization. And the technologies for the removal o f CO2 including absorption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essure swing adsorption (P S A ), membrane separation,cryogenic separation and the emerging biological methanation processes were discussed.Process flow and mechanism o f each technology, as well as commercialization examples were introduced in detail with emphasizing their critical points and analyzing their advantages and deficiencies.Particularly,the review emphasized that biodesulfurization and biological methanation possess significant advantages over conventional physical/chemical technologies for biogas upgrading. Main advantages were that biotechnologies operated at normal temperatures and pressures, without the use o f toxic complex chemicals, especially the biological removal o f H2S in biogas had undergone a rapid development over the past 20 years and was nowadays commercially available and implemented in full scale facilities. The current challenge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o f biogas desulfurization and decarbonization processes were also discussed.Finally, the aim o f the review was to provide process references for the research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 f biomethane. Key learning points: (1) The main desulfurization and decarboniz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 f biomethane were

膨润土与碱反应的初步研究

膨润土与碱反应的初步研究

2002年 6 月 The Chinese Journal of Process Engineering June2002膨润土与碱反应的初步研究 曹吉林1, 章永洁1, 李 琳2, 邸立辉1, 张丽静1, 宋宝俊1 (1. 河北工业大学化工学院, 天津300130;2. 河北工业大学现代教学中心, 天津300130)摘要: 将经焙烧与不经焙烧的膨润土与氢氧化钠反应,考察了反应时间和氢氧化钠浓度对膨润土中硅铝浸出的影响. 测定了不同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条件下膨润土与碳酸钠固相反应生成物中可溶性硅铝的含量,并通过热重分析实验对此固相反应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接近碳酸钠熔点时固相反应最剧烈,膨润土中63.85%的SiO2和96.78%的Al2O3可被浸出转变为水溶性物质.关键词:膨润土;固相反应;热重分析;碳酸钠;氢氧化钠中图分类号:TQ1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06X(2002)03–0204–051 前 言 膨润土是一种含水铝硅酸盐粘土矿,主要矿物是蒙脱石,它廉价易得资源丰富,广泛地应用于冶金、铸造、石油开采、石油加工、日用化工、化学建材、油漆等各个部门. 我国开采的膨润土绝大部分制成钙基膨润土粉、钠基膨润土粉和活性白土3种初级产品.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作为洗涤助剂三聚磷酸钠的无磷替代产品4A沸石、层状硅酸钠、五水偏硅酸钠的开发生产受到了人们的重视,由此引起了膨润土为原料制备4A沸石的研究[1]. 另外以膨润土为原料制备塑料、橡胶等材料的添加剂白炭黑SiO2[2]及水处理剂硫酸铝也成了膨润土深加工研究的热点. 目前有关膨润土深加工研究普遍采用酸活化的方法来破坏其层状结构,使膨润土中的硅转变成活性SO2,铝转变成可溶性铝盐,然后再通过与其它物质反应或控制工艺条件得到深加工产品. 这种深加工工艺存在着铝的浸出速率和浸出率低、活化时间长、工艺流程较复杂等缺点. 为此人们对膨润土活化酸浸时加入添加剂和高温处理等措施进行了研究[3],但除酸以外,用碱浸膨润土的研究只有碱改型膨润土的报道,并未涉及到硅、铝与碱的反应和浸出[4]. 从理论上分析,采用碱浸取膨润土,若能直接将其所含的硅铝浸出转变为可溶性硅酸钠和偏铝酸钠,钙镁等其它物质变为不溶物,再向含硅酸钠和偏铝酸钠的溶液中添加适量物质(如硅酸钠、偏铝酸钠或氢氧化钠),可使硅、铝和碱的含量达到适宜值以合成分子筛. 鉴于此目的,本论文进行了辽宁北票地区某矿膨润土与碱反应的研究.2 实 验 辽宁北票地区膨润土经过破碎、筛分,选用小于200目的粉末作X射线衍射,经谱图分析得出该矿主要成份为蒙脱石,另外含有少量的石英.经过化学分析得到的膨润土的化学组成为(%, ω):SiO2 61, A l2O3 13.5, Fe2O3 2.7, Na2O 0.63, K2O 0.4, TiO2 0.4, 出CaO 2.5, MgO 3.5.滤液中铝离子分析采用EDT A络合滴定法, 可溶性硅酸盐以SiO2计用重量法测定, 滤液中总碱分析用酸碱中和滴定法, 固相反应研究采用DU Pont 2000 SDT–2960型热重分析仪.收稿日期:2001–10–17, 修回日期:2002–03–31作者简介:曹吉林(1965–), 男, 山西代县人, 博士, 教授, 从事化工工艺及新材料开发研究.3 结果与讨论 3.1 膨润土与氢氧化钠反应 3.1.1 氢氧化钠直接浸取膨润土实验将26.40 g膨润土、13.80 g氢氧化钠、250 ml去离子水放入磁搅拌加热锥形瓶内,锥型瓶上连接水冷凝器,控制锥型瓶内料液温度为(103±1)o C.开启加热磁搅拌后,每隔2 h取料液过滤的清液5 g左右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表中浸出率是指浸出的SiO2(或Al2O3)质量占膨润土中所含SiO2 (或Al2O3)质量的百分比. 滤液总碱是指氢氧化钠直接浸取膨润土过程中,每克浸出清液所含氢氧化钠的摩尔数;在不考虑膨润土反应溶解和吸湿水份的情况下,以氢氧化钠和水混合计算所得溶液中氢氧化钠含量为理论总碱,其值为1.31×10–3. 表2~4中出现的浸出率、总碱意义与此相同. 表1 氢氧化钠直接浸取膨润土的实验结果Table 1 Results of experiment of sodium hydroxide leaching bentonite Reaction time (h) 2 4 6 8 10 12 Leaching rate of SiO2(%, ω)10.89 12.18 13.44 25.83 26.46 27.87 Total alkali in filtrate (NaOH mol/g) 1.08×10–3 1.09×10–3 1.07×10–30.86×10–3 1.37×10–3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反应时间延长,膨润土中SiO2的浸出率增加,但在12 h内浸出率最高仅为27.87%. 为了考察碱浓度对膨润土中SiO2浸出率的影响,又进行了膨润土与氢氧化钠不同配比在上述相同条件下搅拌12 h后测定清液中各物质含量的实验,结果见表2.表2 氢氧化钠浸取膨润土12 h滤液分析结果Table 2 Results of filterate from sodium hydroxide leaching bentonite after 12 hExperimental conditions (g) Bentonite NaOH H2O Theor. total alkali in filterate(NaOH mol/g)Leaching rate of SiO2(%, ω)Leaching rate of Al2O3(%, ω)Total alkali in filterate(NaOH mol/g)20 14.78 124 2.66×10–3 44.92 10.30 2.25×10–320 22 124 3.77×10–3 57.87 20.96 3.37×10–320 30 124 4.87×10–3 98.53 24.00 3.99×10–3比较表1和2 可以看出,当氢氧化钠的加入量相对于膨润土的量和浓度加大时,同样反应12 h,结果SiO2的浸出率增加明显,Al2O3的浸出率增加不显著. 在反应溶液相中以NaOH计的总碱浓度均明显低于理论值(表1中反应12 h时总碱高于理论值是由于反应过程中连续取出清液造成溶液浓缩所致),说明加入的NaOH有一小部分与膨润土中的钙、镁等形成了沉淀.3.1.2 氢氧化钠浸取高温处理膨润土实验根据文献[5]的研究可知,蒙脱石被加热到659o C时,其八面体中的羟基开始脱失,但是层状结构仍然保持,当温度达900o C时蒙脱石结构完全被破坏,并有新的矿物相µ-堇青石产生,为此本实验分别选用850o C和659o C条件下煅烧2 h后的膨润土,用氢氧化钠浸取,除了配料外,浸取实验条件与3.1.1相同,实验结果见表3和4.表3 850oC焙烧膨润土与碱反应Table 3 Reaction of sodium hydroxide and calcined bentonite at 850o C(25 g calcined bentonite +27.6 g NaOH+188.2 g H2O)Reaction time (h) 3 6 9 12 Leached Al2O3 (%, ω) 19.26 20.00 20.74 22.22 Leached SiO2 (%, ω) 58.36 60.62 63.77 75.57 Total alkali in filtrate (NaOH mol/g)1) 2.86×10–3 2.84×10–3 2.83×10–3 2.83×10–3 Note: 1) The theoretical total alkali was 3.20×10–3 mol/g.表4 900oC焙烧膨润土与碱反应Table 4 Reaction of sodium hydroxide and calcined bentonite at 900o C(12.5 g calcined bentonite +6.53 g NaOH+200 g H2O)Reaction time (h) 3 6 9 12Leached SiO2 (%, ω) 2.92 21.54 22.39 26.13Leached Al2O3 (%, ω) 9.26 8.67 8.00 7.26Total alkali in filtrate (NaOH mol/g)1) 6.64×10–4 6.63×10–4 6.58×10–4 6.43×10–4 Note: 1) The theoretical total alkali was 7.90×10–4 mol/g.从表3可以看出,随着碱浸取反应时间的延长,膨润土中SiO2和Al2O3的浸出率都在增加,而且SiO2的浸出率在反应3 h后就达到了58.36%,而Al2O3的浸出率相对较低,即使反应12 h 也仅有22.22%,浸出液中总碱理论值为3.20×10–3mol/g,而实际值明显低于此值,说明氢氧化钠浸取膨润土过程中有氢氧化物沉淀物出现.从表4可以看出,当氢氧化钠量相对于膨润土减少时,SiO2和Al2O3的浸出率都在减少,而且随着反应时间延长,Al2O3的浸出率逐渐降低,SiO2的浸出率则逐渐增加.3.2 膨润土与碳酸钠高温煅烧反应 称取膨润土与碳酸钠质量比为10:14的均匀混合物5份,分别在700, 800和850o C条件下煅烧,煅烧后的物质冷却到室温,再分别取出2 g煅烧物加水50 mg,室温下充分溶解直至固相不再溶解为止,过滤去不溶物,收集汇总滤液及不溶物的洗液分析. 计算出煅烧后固相物质中以Al2O3, SiO2计和以NaOH计的组成含量,结果见表5.表5膨润土与碳酸钠固相反应浸出结果Table 5 Leaching results of solid mixture after solid reaction of bentonite and sodium carbonate Number 1 2 3 4 5Calcining temperature (o C) 700 800 850 850 850Calcining time (h) 2 2 1 2 3Leached SiO2 (%, ω) 5.84 31.71 12.47 63.38 63.85Leached Al2O3 (%, ω) 60.16 63.45 95.72 94.59 96.78NaOH (mol/g) 1) 0.61×10–3 3.71×10–30.87×10–3 6.09×10–3 6.67×10–3Note: 1) The theoretical total alkali was 1.48×10–2 mol/g.由表5可知,随着温度升高,Al2O3和SiO2的浸出率增加. 850o C煅烧时Al2O3的浸出率很高且受煅烧时间影响小,SiO2的浸出率却随着煅烧时间延长而增加,但煅烧2 h和3 h浸出率几乎不变化. 煅烧物中可溶性碱性物质量明显低于加入的碱量,说明有一部分碳酸钠与膨润土反应形成了碱性不溶物,而且形成的碱性不溶物量随着煅烧温度的降低和煅烧时间的减少而增加.3.3 膨润土与碳酸钠反应的热重差热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膨润土与碳酸钠反应的全过程,将膨润土与碳酸钠按质量比10:14均匀混合,取出其中26.1634 mg进行差热热重分析,实验在空气气氛中进行,升温速度为10o C/min,分析谱图见图1和2.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温度为25~127o C范围内,膨润土与碳酸钠混合物一直在失重,失重量为6.4%,此时失去的是水份;在温度为127~700o C范围内,反应物失重量很少,700o C以后失重速率逐渐增加,在温度约为847o C时失重最快. 说明此时反应最剧烈.当温度达889o C时,总失重量为29.5%. 从差热曲线变化看出,在温度为25~148.5o C的失重过程中有一个负的温差变化,这是由于蒸出水份吸热所致,在148~700o C时温差随温度升高一直在0o C左右摆动. 当温度达845.7o C时温差出现一个较大负值,说明在温度为845.7o C时固相反应吸热最多.膨润土中主要成份硅和铝与碳酸钠的反应为Na 2CO 3+SiO 2=Na 2SiO 3+CO 2 ,Na 2CO 3+Al 2O 3=2NaAlO 2+CO 2.对于高温固相之间的反应,反应物之间的接触和扩散是至关重要的,由于碳酸钠的熔点是851o C ,所以在低于851o C 时反应物之间主要是固相接触反应,当温度接近851o C 时变成了液固相之间的反应, 反应物体系中的接触传质效果得到大大改善,使反应变得容易,从而使生成物CO 2扩散出去的量增大. 由于碳酸钠的融化相变吸热量较大使体系温度出现了一个较大的吸热峰. 26.1634 mg 膨润土与碳酸钠的混合物中,碳酸钠的量为15.262 mg, 当碳酸钠反应完之后应放出CO 2的量为6.3352 mg, 从热重曲线变化可以计算出127~889o C 范围内的实际失重量为6.0568 mg ,此值稍低于理论值,说明以上分析是正确的.4 结 论 (1) 膨润土的深加工可以采用氢氧化钠浸取的方法, 在水溶液中用30 g 氢氧化钠浸取20 g 膨润土时,可使其中所含98.53%的SiO 2和24%的Al 2O 3变成可溶性组份进入溶液,膨润土煅烧与不煅烧处理对浸取影响不大.(2) 膨润土与碳酸钠混合物煅烧, 在700o C 时反应不充分,生成可溶性硅化合物的量少;在800o C 和850o C 时反应剧烈,生成可溶性硅铝物质的量增加, 而且850o C 时煅烧反应3 h ,就能使膨润土中63.85%的SiO 2和96.78%的Al 2O 3浸出转变为水溶性物质.(3) 膨润土与碳酸钠的固相反应主要是在850~900o C 之间进行, 其中接近碳酸钠熔点时反应最剧烈, 当温度低于700o C 时膨润土与碳酸钠反应很弱.参考文献:[1] 陆培南. 膨润土制洗涤助剂4沸石的研究 [J]. 日用化学工业, 1991, (4): 1–6.[2] 侯太鹏, 刘英魁. 用膨润土制备白碳黑试验研究 [J]. 非金属矿, 2000, 23(1): 26–29.[3] 于少明, 杨保俊, 单承湘. 膨润土活化酸浸的研究 [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1998, 21(1): 40–44. [4] 吴东印, 卫敏, 杨康平, 等. 膨润土湿法提纯研究 [J]. 非金属矿, 2000, 23(3): 23–24.[5] 吴平霄, 张惠芬, 郭九皋. 蒙脱石热处理产物的微结构变化研究 [J]. 地质科学, 2000, 35(2): 185–196.2004006008001000707580859095W e i g h t (%)Temperature (oC)-2.0-1.5-1.0-0.50.00.5T e m p e r a t u r e d i f f e r e n c e (oC )Temperature (oC)图1 膨润土与碳酸钠固相反应的热重分析谱图 Fig.1 TGA curve of the solid reaction between bentonite and sodium carbonate 图2 膨润土与碳酸钠固相反应的差热分析谱图 Fig.2 DTA curve of the solid reaction between bentonite and sodium carbonate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Reaction of Bentonite and AlkalisCAO Ji-lin1, ZHANG Yong-jie1, LI Lin2, DI Li-hui1, ZHANG Li-jing1, SONG Bao-jun1(1.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130, China)(2.The Center of Modern Teaching,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130, China) Abstract:Experiment on reaction of bentonite and calcined bentonite with sodium hydroxide was carried out, and the effects of reaction time and concentration of sodium hydroxide on the leached silicon and aluminium from bentonite were investigated. The dissoluble silicon and aluminium in the product from solid reaction of bentonite and sodium carbonate at different calcining temperatures and calcining time were determined. Chemical analysis and thermogravimetry show that the solid reaction of bentonite and sodium carbonate proceeds intensely at the temperatures close to the melting point of sodium carbonate, and 63.85%(ω) of SiO2 and 96.78%(ω) of Al2O3 in bentonite can be converted to water-soluble compounds.Key words:bentonite; solid reaction; thermogravimetry; sodium carbonate; sodium hydroxide。

过程工程学报编辑部投稿规范

过程工程学报编辑部投稿规范

《过程工程学报》编辑部投稿指南1 文章题名要求(1)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

题名所用每一词语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

题名应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等。

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0字。

外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10个实词。

(2)建议中文题名中不要出现“×××研究”的字样;建议英文题名不要出现“Study on ×××”的字样,英文题名仅实词的首字母大写(专有名词除外)。

2 作者署名正式的汉语人名由姓和名两部分组成。

姓和名分写,姓前名后,姓的字母全大写,姓名之间用空格分开。

示例:钱家龙,QIAN Jiao-long。

署名作者全部列出(第一作者为学生时,将导师标注为通讯作者)。

署名作者排于题名之下居中位置。

论文的作者署名应审慎,署名权应该基于:1)在研究构想和设计、数据获得、数据分析和解释方面有实质贡献;2)撰写论文或对论文有批判性修改(有实质性智力输入);3)接受文章的最终版本。

作者应该满足这三点要求。

论文被接受定稿以后,不再接受对作者及排序的修改。

作者工作单位的中英文要完全对应。

工作单位要写二级单位等,要求写全称。

如:“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不可简写为“中科院过程所”。

单位之后为单位所在地省、市和邮编。

3 中英文摘要(1) 摘要应包括论文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的主要内容,必须包括本研究得到的重要量化结果,篇幅一般在200~300字。

去掉“本文”字样,不用第一人称,不出现参考文献。

(2)摘要力求简短精炼,明确具体,避免使用笼统、空泛的词语。

(3)摘要中一般不用化学方程式和结构式,不用图表,以及非公知公认的符号和术语,也不用图、表、公式和参考文献的序号。

原则上不用引文。

(4)按照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的逻辑顺序书写。

4 关键词(1)关键词要能准确反映文章的主题,方便检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6月 The Chinese Journal of Process Engineering June 2008收稿日期:2008−04−11,修回日期:2008−04−25基金项目: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060102Z2049)作者简介:刘宇(1982−),男,安徽省安庆市人,硕士研究生,环境工程专业;刘会洲,通讯联系人,E-mail: hzliu@.磁性SiO 2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用于漆酶固定化刘 宇1,3, 郭 晨1, 王 锋2,3, 刘春朝2, 刘会洲1(1.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绿色过程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0;2.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0;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摘 要:以氨基修饰的磁性SiO 2纳米粒子为载体,通过交联剂戊二醛固定漆酶,对固定化条件进行了优化,比较了固定化酶与游离酶的酶学性质. 结果表明,漆酶固定化的最佳条件为戊二醛浓度8%(ω),固定化时间6 h ,缓冲液pH 值7.0,初始酶液浓度0.15 g/L. 固定化的漆酶的最适pH 为4.0,最适温度为20℃. 在60℃条件下保温4 h ,固定化漆酶仍能保持酶活力60.9%,在连续10次操作后,酶活力仍能保持55%以上,其热稳定性和操作稳定性均比游离酶高. 关键词:磁性SiO 2;纳米粒子;漆酶;固定化中图分类号:Q8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06X(2008)03−0583−061 前 言漆酶(EC1.10.3.2)是含有4个铜离子的多酚氧化酶,可分为真菌漆酶和漆树漆酶两大类,它主要分布在一些高等植物如漆树及一些真菌如白腐菌中[1]. 漆酶作用的底物相当广泛,包括许多芳香族化合物,如氯代酚、多氯联酚、二氯苯胺、杀虫剂、染料等[2−5]. 由于具有相当宽泛的底物专一性和较好的稳定性,漆酶在废水处理、生物漂白、芳香化合物转化、生物传感器构建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6−9]. 但游离漆酶在使用过程中易随环境的变化变性失活,且不易从反应体系中分离重复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漆酶的工业化应用. 酶固定化技术是实现酶重复连续使用和改善其稳定性的有效手段,因此漆酶的固定化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漆酶的固定化载体主要有多孔玻璃[10]、壳聚糖[11−13]、硅藻盐[8,14]和纤维素聚胺复合物等[15]. 由于磁性载体固定化酶在磁场作用下可从反应体系中迅速分离,有利于回收和反复使用、降低成本的特点,近年来,用磁性载体材料固定化漆酶越来越受到重视. Jiang 等[13]用磁性壳聚糖、Xiao 等[16]以四氨基酞菁铜(CuTAPc)包覆在Fe 3O 4纳米粒子表面,通过交联戊二醛的方法固定化漆酶;Zhu 等[17]以制备的磁性介孔SiO 2材料为载体,分别通过物理吸附和共价结合的方法固定化漆酶;Pich 等[18]以磁性γ-Fe 2O 3与苯乙烯、乙烷基乙酸和甲基丙烯酸盐的聚合物(PS −AAEM)为载体,通过载体上能与酶作用的β-二酮活性基团固定化漆酶;Wang 等[19]用含铜离子的磁性螯合颗粒PV A −DVB −g-GMA −IDA −Cu 2+亲和吸附漆酶. 这些文献报道的固定化漆酶的载体大多为微米级. 与微米尺度的载体相比,纳米载体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可以固定大量的酶,另外在酶促反应中,底物更容易与固定化酶接触,达到更好的催化效果. 磁性SiO 2纳米粒子不但具备纳米尺度,而且与其他载体相比其制备过程相对简便,因此用磁性SiO 2纳米颗粒作为载体固定化漆酶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工作通过在共沉淀过程中加入柠檬酸三钠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制备出分散性较好的Fe 3O 4纳米颗粒,以此Fe 3O 4纳米颗粒为核,用改进的溶胶−凝胶法制备出分散性较好的磁性SiO 2纳米粒子,再通过硅烷偶联剂将其氨基修饰,然后以氨基化的SiO 2纳米粒子为载体,通过交联剂戊二醛固定化漆酶,研究了交联剂浓度、固定化时间、缓冲液pH 值、初始酶液浓度等因素对固定化漆酶活力的影响,确定了载体固定化漆酶的最佳操作条件,同时还比较了固定化酶和游离酶的米氏常数(K m 值)、最适pH 值和温度、热稳定性、操作稳定性等酶学性质.2 实 验2.1 主要试剂和仪器漆酶(产自白腐菌Trametes versicolor ,美国Fluka 公司),邻苯二酚(北京化学试剂公司),正硅酸乙酯(TEOS ,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异丙醇(北京化工厂),氯化亚铁(FeCl 2⋅4H 2O)、三氯化铁(FeCl 3⋅6H 2O)为天津市福晨化学试剂厂产品,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 ,北京化学试剂公司),柠檬酸三钠(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所有试剂均为分析纯.Tecnai G 2透射电子显微镜(荷兰Philips 公司),JSM-6700F 扫描电子显微镜(日本JEOL 公司),MicoMag TM 2900交变梯度磁强计(美国PMC 公司),Vector 22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德国Bruker 公司),UNICO UV-200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尤尼柯(上海)仪器有限公司]. 2.2 实验方法2.2.1 氨基修饰的磁性SiO 2纳米粒子的制备用共沉淀法制备Fe 3O 4纳米颗粒. 在盛有100 mL 去离子水的500 mL 搅拌式反应器中加入0.01 mol FeCl 3⋅6H 2O, 0.005 mol FeCl 2⋅4H 2O 和0.0003 mol 柠檬酸三钠,在氮气保护下,升温至80℃,倾入约10 mL 浓氨水溶液,然后立即加入一定量的CTAB ,反应30 min 后冷却至室温. 产物用磁铁分离后,经去离子水反复清洗,于异丙醇溶液中保存.取一定量Fe 3O 4纳米颗粒于异丙醇、水和氨水的混合液(体积比为100:20:3)中,缓慢滴加一定量TEOS ,室温条件下机械搅拌反应12 h. 产物用磁铁分离后,经去离子水反复洗涤,在真空下干燥24 h ,即得磁性SiO 2纳米粒子.取3 g 磁性SiO 2纳米粒子于含有100 mL 甲苯的500 mL 圆底烧瓶中,超声20 min 后加入10 mL γ-氨丙基三乙基硅烷(3-APTES),然后在油浴中120℃连续磁力搅拌回流4 h. 反应结束后,用磁铁分离,用甲苯和丙酮各洗涤3次去除未反应的3-APTES ,再经120℃真空干燥12 h ,得到氨基修饰的磁性SiO 2纳米粒子. 2.2.2 磁性载体的活化在50 mL 锥形瓶中加入一定量氨基修饰的磁性SiO 2纳米粒子,加入0.2 mol/L pH 7.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和一定浓度的戊二醛20 mL ,在室温下放入摇床中,转速150 r/min ,反应12 h. 产物用去离子水充分洗涤,得到表面醛基化的磁性载体备用. 2.2.3 漆酶的固定化在50 mL 锥形瓶中加入醛基化的磁性载体25 mg ,加入10 mL pH 7.0的磷酸盐缓冲液,再分别加入不同量的漆酶,于25℃、转速150 r/min 下在摇床中振荡反应一定时间,然后将固定在载体上的漆酶用磁铁分离,用缓冲液反复洗涤直至上清液中检测不到蛋白质为止. 固定化漆酶在缓冲液中保存于4℃的冰箱中备用. 2.2.4 漆酶含量的测定按照文献[20]的方法进行,以牛血清蛋白为标准. 2.2.5 漆酶酶活的测定分别将一定量的游离漆酶或固定化漆酶溶于3 mL 含1 g/L 邻苯二酚的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液(pH 4.0)中,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反应体系5 min 内450 nm 处的吸光度变化,求出反应初速度. 邻苯二酚的消光系数为2211 L/(mol ⋅cm). 定义1 min 氧化1 µmol 邻苯二酚的酶量为1个酶活力单位(U).固定化酶活回收率R (%)的计算公式为R =A i /A f ×100%,式中,A i 是固定化酶的酶活(U),A f 是与固定化酶等量的游离酶的酶活(U).相对酶活的计算:为了确定固定化漆酶的最佳操作条件和比较固定化漆酶与游离漆酶的酶学性质,以某一参数下的最大酶活为100%.3 结果与讨论3.1 氨基修饰的磁性SiO 2纳米粒子图1为Fe 3O 4纳米颗粒的TEM 照片. 从图可见,Fe 3O 4纳米颗粒的分散性较好,除少量团聚外,其粒径在 5 nm 左右(图2). 这是由于加入的柠檬酸根离子在Fe 3O 4成核过程中吸附在其表面,阻止了颗粒的进一步生长,因而颗粒的大小比未加柠檬酸三钠时共沉淀法制备的颗粒小;同时柠檬酸根粒子带负电,可经静电作用图1 Fe 3O 4纳米颗粒的TEM 图 图2 Fe 3O 4纳米颗粒的粒径分布Fig.1 TEM image of magnetite nanoparticles Fig.2 Size histogram of magnetite nanoparticles345678951015202530F r e q u e n c y (%)Diameter (nm)第3期 刘宇等:磁性SiO 2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用于漆酶固定化 585防止颗粒的团聚[21]. CTAB 是一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能与带负电的柠檬酸根离子产生静电作用. 加入的CTAB 通过静电作用在磁性Fe 3O 4微粒表面形成疏水的内壳和亲水的外壳,这样磁性颗粒之间由于静电排斥和位阻排斥的双重作用而稳定分散在水溶液中,形成水基磁流体.图3是磁性SiO 2的SEM 照片,从中可以看到,磁性SiO 2纳米颗粒呈单分散性,粒径160 nm 左右(图4). 图5是磁性SiO 2和氨基修饰的磁性SiO 2的红外谱图,1579 cm −1是⎯NH 2中的N ⎯H 的弯曲振动峰,由此证明了氨基已修饰在磁性SiO 2的表面. 图6是磁性SiO 2纳米粒子的磁滞回线,可以看出磁化曲线和退磁曲线重合,无磁滞现象.在外加磁场为0时,剩余磁化强度和矫顽力均为0,产物具有超顺磁性,比饱和磁化强度为10.4 emu/g.3.2 漆酶固定化条件的优化3.2.1 戊二醛浓度对漆酶固定化的影响图3 磁性SiO 2纳米粒子的SEM 图 图4 磁性SiO 2纳米粒子的粒径分布 Fig.3 SEM image of magnetic silica nanoparticles Fig.4 Size histogram of magnetic silica nanoparticles图5 磁性SiO 2和氨基修饰的磁性SiO 2的红外谱图图6 磁性SiO 2的磁滞回线Fig.5 FT-IR spectra of magnetic silica (a) silanized magnetic silica (b) Fig.6 Hysteresis loop of magnetic silica nanoparticles图7 戊二醛浓度对漆酶固定化的影响 图8 缓冲液pH 对漆酶固定化的影响 Fig.7 Effect of glutaraldehyde concentration on laccase immobilization Fig.8 Effect of pH on laccaseimmobilization140150160170180190200210010********F r e q u e n c y (%)Diameter (nm)4000350030002500200015001000500a . Magnetic silicab . Silanized magnetic silica T r a n s m i t t e n c eWavenumber (cm −1)1579a b -20-15-10-505101520-10-50510M a g n e t i z a t i o n (e m u /g )Magnetic field (kOe)246810121416708090100R e l a t i v e a c t i v i t y (%)Glutaraldehyde concentration (%, ω)3456789406080100R e l a t i v e a c t i v i t y (%)pH586 过程工程学报第8卷图7给出了不同浓度戊二醛活化的载体对固定化漆酶酶活的影响. 结果表明,当戊二醛浓度为8%(ω)时,固定化酶的酶活最高;戊二醛浓度低于8%,磁性载体表面的醛基较少,从而影响固定化酶的结构稳定性,其酶活就会较低;浓度高于8%时,由于戊二醛既是交联剂,同时也是一种蛋白变性剂,过量的戊二醛会使酶变性而导致酶活损失. 因此,选择浓度为8%的戊二醛缓冲液活化氨基修饰的磁性SiO2作为固定化漆酶的载体.3.2.2 缓冲液pH值对漆酶固定化的影响在酶固定化反应中,由于酶和固定化载体都存在于缓冲液中,而缓冲液的pH值可以改变酶分子和固定化载体的离子化状态;另外,酶作为一种蛋白质,当溶液的pH值超过一定范围时,微观结构会发生变化,从而引起酶的失活. 因此缓冲液pH值是影响漆酶固定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不同pH值的磷酸盐缓冲液中固定化漆酶,并测定其酶活,结果见图8. 从图可以看到,在pH 7.0条件下固定化所得的固定化漆酶的活力最高. 因此本实验的缓冲液pH值选择为7.0.3.2.3 固定化时间对漆酶固定化的影响图9给出了固定化时间对固定化漆酶酶活的影响. 从图可以看到,在反应开始阶段,酶活随时间的延长而上升,到6 h酶活达到最大值,随后随着时间的延长,酶活逐渐开始下降. 这说明当固定化反应进行6 h时,漆酶的固定化反应基本完成;固定化时间少于6 h,固定化反应不完全;固定化时间过长,反而会造成酶的失活. 因此本实验的固定化时间选择为6 h.始酶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固定化酶的活力开始下降,载体的漆酶固定量上升不再明显. 这是因为固定化载体可固定的酶量是有限的,当初始酶浓度较低时,随着酶液浓度的增加,固定到磁性载体的酶量增加,活性也相应提高;但是若酶液浓度过高,则会造成酶分子相互聚集成团,导致酶分子的活性中心相互遮盖,致使酶的活性降低. 实验结果得出,当初始酶液浓度为0.15 g/L 时固定化酶活最高可达到游离酶活的73.2%;磁性载体在酶液浓度为0.3 g/L时固定化酶量接近饱和,为58 mg/g. 因此本实验固定化漆酶的最佳初始酶浓度选择为0.15 g/L,此时固定化酶量为39 mg/g.图10 初始酶浓度对固定化漆酶的影响Fig.10 Effect of enzyme concentration on laccase immobilization3.3 固定化漆酶的酶学性质3.3.1 米氏常数(K m)将底物分别配成4.5, 9.1, 18.2, 27.3, 36.4 mmol/L的4500.00.10.20.30.40.5304050607080Laccase concentration (g/L)Activityrecovery(%)102030405060Adsorbedlaccase(mg/g)第3期 刘宇等:磁性SiO 2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用于漆酶固定化 587固定化酶的K m 值为4.91 mmol/L ,游离酶的K m 值为1.55 mmol/L. K m 值反映漆酶对底物的亲和力,K m 值越小,亲和力越大,对底物的催化效率越高. 固定化后漆酶的K m 值比游离酶大是因为固定化后漆酶分子的空间自由度受到限制,直接影响到活性中心对底物的定位作用. 3.3.2 最适pH 和温度图12给出了在不同pH 值的反应体系中游离漆酶和固定化漆酶酶活的变化.从图可以看出,漆酶固定化后对底物作用的最适pH 基本不变,在4.0∼4.5之间.固定化漆酶显示了高pH 条件下的稳定性,在pH 4.5~6.0之间,相比游离漆酶,固定化漆酶的酶活下降相对缓慢,pH 6.0时固定化漆酶还保持30%的活性,而游离漆酶在此时基本丧失了催化性能.图12 pH 值对游离漆酶和固定化漆酶酶活的影响Fig.12 Effect of pH on the activity of free and immobilized laccase图13反映了温度对固定化漆酶和游离漆酶的影响. 20~30℃的温度范围内,固定化漆酶和游离漆酶都保持了较高的活力,随着温度的增加酶活逐步下降. 在40~70℃,与游离漆酶相比,固定化漆酶的酶活下降相对缓慢,这表明固定化漆酶具有较好的温度适应性.图13 温度对游离漆酶和固定化漆酶酶活的影响 Fig.13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the activity of freeand immobilized laccase3.3.3 热稳定性为了考察固定化漆酶的热稳定性,将固定化漆酶和游离漆酶置于60℃的水浴中,每隔30 min 各取一定量测定其活力,结果见图14. 固定化漆酶的活力比游离漆酶降低慢,到4 h 时,固定化漆酶的活力为60.9%,而游离漆酶仅为20.5%. 表明固定化漆酶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这是因为固定化后酶分子之间及酶与载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使酶分子结构刚性增强,因而抗热变性能力增加,游离酶由于缺乏这些作用力,较容易因为去折叠而变性.图14 游离漆酶和固定化漆酶的热稳定性Fig.14 Thermal stability of free and immobilized laccase3.3.4 操作稳定性与游离酶相比,固定化酶能够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出来并能反复使用. 固定化酶的重复使用次数和酶活保持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固定化酶的工业应用前景. 从图15可以看到,固定化漆酶在重复使用10次后,酶活还能保持在初始酶活的55%. 表明固定化漆酶具有较好的操作稳定性. 这归因于固定化后酶分子与固定化载体之间的结合使固定化漆酶抵抗失活的能力增强.图15 固定化漆酶的操作稳定性 Fig.15 Reuse of immobilized laccase3.0 3.54.0 4.55.0 5.56.020406080100R e l a t i v e a c t i v i t y (%)pH123420406080100R e l a t i v e a c t i v i t y (%)Time (h)203040506070020406080100R e l a t i v e a c t i v i t y (%)Temperature (℃)123456789105060708090100R e s i d u a l a c t i v i t y (%)Cycle number588 过程工程学报第8卷4 结 论以共沉淀法制备的Fe3O4纳米颗粒为核,通过改进的溶胶−凝胶法制备出分散性较好的磁性SiO2纳米粒子,将其氨基修饰后作为固定化载体,通过交联剂戊二醛固定化漆酶,最佳固定化条件为戊二醛浓度8%(ω)、固定化时间6 h、缓冲液pH值7.0、初始酶液浓度0.15 g/L. 在此条件下固定化漆酶与游离漆酶相比,虽然与底物的亲和力有所减弱,但其温度适应性、pH值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均有所增强,并具有较好的操作稳定性.参考文献:[1] Baldrian P. Fungal Laccases-occurrence and Properties [J]. FEMSMicrobiol. Rev., 2006, 30(2): 215−242.[2] Hirai H, Nakanishi S, Nishida T. Oxidative Dechlorination ofMethoxychlor by Ligninolytic Enzymes from White-rot Fungi [J].Chemosphere, 2004, 55(4): 641−645.[3] Hublik G, Schinner F. Characterization and Immobilization of theLaccase from Pleurotus ostreatus and Its Use for the Continuous Elimination of Phenolic Pollutants [J]. Enzyme Microb. Technol., 2000, 27(3/5): 330−336.[4] Dias A A, Bezerra R M, Pereira A N. Activity and Elution Profile ofLaccase during Biological Decolorization and Dephenolization of Olive Mill Wastewater [J]. Bioresour. Technol., 2004, 92(1): 7−13. [5] Peralta-Zamora P, Pereira C M, Tiburtius E R L, et al. Decolorizationof Reactive Dyes by Immobilized Laccase [J]. Appl. Catal. B: Environ., 2003, 42(2): 131−144.[6] Hu X, Zhao X, Hwang H-M. Comparative Study of ImmobilizedTrametes versicolor Laccase on Nanoparticles and Kaolinite [J].Chemosphere, 2007, 66(9): 1618−1626.[7] Vianello F, Ragusa S, Cambria M T, et al. A High SensitivityAmperometric Biosensor Using Laccase as Biorecognition Element [J]. Biosens. Bioelectron., 2006, 21(11): 2155−2160.[8] Khani Z, Jolivalt C, Cretin M, et al. Alginate/Carbon CompositeBeads for Laccase and Glucose Oxidase Encapsulation: Application in Biofuel Cell Technology [J]. Biotechnol. Lett., 2006, 28(22): 1779−1786.[9] Marzorati M, Danieli B, Haltrich D, et al. Selective Laccase-mediatedOxidation of Sugars Derivatives [J]. Green Chem., 2005, 7(5): 310−315.[10] Rogalski J, Dawidowicz A, Jozwik E, et al. Immobilization ofLaccase from Cerrena unicolor on Controlled Porosity Glass [J]. J.Mol. Catal. B: Enzym., 1999, 6(1/2): 29−39.[11] Delanoy G, Li Q, Yu J. Activity and Stability of Laccase inConjugation with Chitosan [J]. Int. J. Biol. Macromol., 2005, 35(1/2): 89−95.[12] Yang W Y, Min D Y, Wen S X, et al. Immobilization andCharacterization of Laccase from Chinese Rhus vernicifera on Modified Chitosan [J]. Process Biochem., 2006, 41(6): 1378−1382. [13] Jiang D S, Long S Y, Huang J, et al. Immobilization of Pycnoporussanguineus Laccase on Magnetic Chitosan Microspheres [J].Biochem. Eng. J., 2005, 25(1): 15−23.[14] Brandi P, D'Annibale A, Galli C, et al. In Search for PracticalAdvantages from the Immobilisation of an Enzyme: The Case of Laccase [J]. J. Mol. Catal. B: Enzym., 2006, 41(1/2): 61−69.[15] Turner M B, Spear S K, Holbrey J D, et al. Ionic Liquid-reconstitutedCellulose Composites as Solid Support Matrices for Biocatalyst Immobilization [J]. Biomacromolecules, 2005, 6(5): 2497−2502. [16] Xiao H Y, Huang J, Liu C, et al. Immobilization of Laccase onAmine-terminated Magnetic Nano-composite by Glutaraldehyde Crosslinking Method [J]. Trans. Nonferrous Met. Soc. China, 2006, 16: 414−418.[17] Zhu Y, Kaskel S, Shi J, et al. Immobilization of Trametes versicolorLaccase on Magnetically Separable Mesoporous Silica Spheres [J].Chem. Mater., 2007, 19: 6408−6413.[18] Pich A, Bhattacharya S, Adler H J P, et al. Composite MagneticParticles as Carriers for Laccase from Trametes versicolor [J].Macromol. Biosci., 2006, 6(4): 301−310.[19] Wang F, Guo C, Liu H Z, et al. Immobilization of Pycnoporussanguineus Laccase by Metal Affinity Adsorption on Magnetic Chelator Particles [J]. J. Chem. Technol. Biotechnol., 2008, 83: 97−104.[20] Bradford M M. A Rapid and Sensitive Method for the Quantitation ofMicrogram Quantities of Protein Utilizing the Principle of Protein−Dye Binding [J]. Anal. Biochem., 1976, 72(1/2): 248−254. [21] Liu Z L, Wang H B, Lu Q H, et 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Ultrafine Well-dispersed Magnetic Nanoparticles [J]. J. Magn. Magn.Mater., 2004, 283(2/3): 258−262.Preparation of Magnetic Silica Nanoparticl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Laccase Immobilization LIU Yu1,3, GUO Chen1, WANG Feng2,3, LIU Chun-zhao2, LIU Hui-zhou1(1. Key Lab. Green Process & Eng., Institute of Process Engineering,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China;2. State Key Lab. Biochem. Eng., Institute of Process Engineering,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China;3.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Abstract: Laccase was immobilized on the silanized magnetic silica nanoparticles by using glutaradehyde as the cross-linker. Immobilization of laccase was investigated and its immobilizing conditions were optimized. The results were achieved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8% glutaradehyde, immobilizing time of 6 h, the buffer of pH 7.0 and initial laccase concentration of 0.15 g/L. The optimum pH and temperature of immobilized laccase were 4.0 and 20℃, respectively. After the immobilized enzyme was kept at 60℃for 4 h, it remained 60.9% of its initial activity. The immobilized laccase could retain above 55% of activity after 10 consecutive operation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hermal stability and operational stability of immobilized laccase were improved in comparison with free laccase.Key words: magnetic silica; nanoparticle; laccase; immobiliz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