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上册)第38-39页第一课时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详细教案
第三单元《分数乘法》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54页分数与整数相乘、分数与分数相乘。
教学目标:1、使学生体会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分数(不含带分数)乘法式题,能正确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分数乘法解决相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类推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能力。
3、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难点:分数乘法的意义;应用分数乘法解决相关简单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共计9课时1、分数与整数相乘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例1)……1课时用乘法求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例2)……1课时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例3)练习八……1课时2、分数乘分数分数乘分数(例4、例5)……1课时分数连乘(例6)……2时倒数的认识……1课时“整理与练习”……2时第一课时:分数乘整数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上) P38~39例1、练一练和练习八1-5。
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并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结合操作活动和图形语言,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对现实生活中的分数的有关运算加深理解和认识,进一步提高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3、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一些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接近的环节,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克服困难、战胜自我、向他人学习的自我完善意识。
教学重点:能在具体直观的学习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提高学生类推思考的能力。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审定教材】
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分数乘法 第一课时:分数乘以整数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1.出示复习题。
(投影片) (1)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2)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 8个6是多少? (3)计算:=++636261 =++103103103 计算时向学生提问: 这道题的什么特点? 计算时把什么做分子? 使学生看到三个加数都相同, 计算时3个3连加的结果做分子, 分母不变。
2.引出课题。
分数加法是否也有简便算法? 今天我们学习分数乘法。
(板书课题: 分数乘整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出示例1, 指名读题。
(1)分析演示:师:每人吃块蛋糕, 每人吃的够一块吗? (不够一块)接着出示如课本的三个扇形图。
问:一个人吃了块, 三个人吃了几个块? 使学生从图中看到三个人吃了3个块。
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答3个人一共吃了多少块? (教师在3个扇形下面画出大括号并标出? 块)订正时教师板书:++===(块), (教师将3个双层扇形图片拼成一个一块蛋糕的图片)(2)观察引导:这道题3个加数有什么特点? 使学生看到3个加数的分数相同。
教师问: 求三个相同分数的和怎样列式比较简便呢? 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教师板书: 。
再启发学生说出表示求3个相加的和。
(3)比较和12×5两种算式异同:提示: 从两算式表示的意义和两算式的特点进行比较。
(让学生展开讨论)。
通过讨论使学生得出:相同点: 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
不同点:是分数乘整数, 12×5是整数乘整数。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一课时|人教新课标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一课时|人教新课标版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我以“分数乘整数”为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运算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分数乘整数。
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6页至38页。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分数乘整数的运算方法,并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运算规则。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运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分数乘整数的运算方法,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实例理解和掌握这一运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用于展示例题和练习题。
2. 白板和黑板笔,用于板书和解释运算过程。
3. 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以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例如:“小明有一块巧克力,他吃了其中的1/2,然后又吃了另外1/2的1/2,请问小明总共吃了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数乘整数的问题。
2. 讲解与演示:我使用PPT课件展示分数乘整数的例题,并利用白板和黑板笔进行讲解和演示。
例如,我展示一个分数乘以一个整数的题目,如1/2 × 3,然后解释运算过程,给出答案1/2 × 3 = 3/2。
3. 随堂练习:在讲解和演示之后,我立即出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例如,计算1/3 × 4、2/5 × 4等。
通过这些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分数乘整数的理解和掌握。
4. 小组讨论: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例如,一组学生负责解决一个问题,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出自己的解法和观点。
这样的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设计了一个简洁明了的板书,用于展示分数乘整数的运算方法。
(新)冀教版数学六上《简单应用(二)》教案(推荐)
第6课时简单应用(二)◆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8~39页。
◆教学提示森林覆盖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林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
森林覆盖率=林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教学目标1.经历了解我国及世界森林覆盖率数据信息,发现问题、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2.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森林覆盖率的实际问题。
3.了解我国森林覆盖率与世界森林覆盖率平均水平的差距,培养关心国家大事和保护绿色环境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结合植树造林问题,经历了解数据信息、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的过程。
难点对植树造林的有关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教学准备教具: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课件出示下图。
师:图中的人们正在干什么?生:在植树。
师:对,每年春季我国都有许多人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植树造林除了能够美化环境、降低噪音外,主要作用是能够使水土得到保持,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
那现在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情况怎么样呢?请同学们看下面的统计资料。
(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例3图)师:请根据资料中的数据信息,解决下列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1)我国森林面积10年大约增加了多少平方千米?(2)平均每年增加多少平方千米?(3)照上面的情况估计,要实现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30%的目标,还要多少年的时间?学生独立解答,点名汇报,集体订正。
生1:我国森林面积10年增加的面积大约有960X(20.36%—16.55%)=36.576(万平方千米)≈37万平方千米=370000平方千米。
生2:平均每年增加370000÷10=37000(平方千米)。
生3:要实现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30%的目标,还需要960X(30%一20.36%)÷3.7=25(年)。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都正确地解答了这两个问题,看来同学们对前面所学知识掌握得很牢固。
咱们再来看这样一道题目。
(出示教材第38页例4图片)师:对我国的森林覆盖问题,你有何感想?生1:通过数据的计算和比较,使我认识到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乘法教学设计
学生先独立计算再交流
3、练习八第8题
学生独立解答并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4、练习八第9题
先理解:表中的分数都是与四月份的天数比较后得到的,都以“30天”作为单位“1”。
估计天数的多少,可以直接比较分数几个分数的大小。
将计算结果与估计结果进行比较,看估计是否正确。
5、练习八第10题
先让学生看图计算,再组织学生说说三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重点
难点
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课前
准备
长方形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铺引
以前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下面请同学们看黑板上贴的长方形纸,涂色部分分别表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继续对它们进行操作,并引出新课
二、探究
1、教学例4出现教材中的图形
然后问:画斜线部分是的几分之几?又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
米,你是怎么知道米的。
小结:我们学过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也可以用乘法计算,3个可以写成3/10×3,也可以写成3×3/10.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数与整数相乘.板书课题:分数与整数相乘.
3.探索算法
(1)你能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说一说3/10×3的积为什么是吗
(2)根据刚才的讨论,你认为该如何计算3/10×3引导学生回答用3×3的积作分子,分母还是10.教师板书3/10×3= 9/10.追问分母为什么不变
分数与整数相乘,要用分数的分子与整数相乘积做分子,分母不变.计算时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
把1米的彩带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3份就是米。
出示问题(1):如果我们要做3朵这样的绸花,需要多少米绸带你能在图中涂色表示吗而且要让大家清楚地看出是三朵绸花所用的绸带.
人教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之:第1课时 比的意义
人教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之:第1课时比的意义第1课时比的意义【教学内容】教材48、49页及练习十一的1-3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写比。
2.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并会正确求比值。
3.理解并灵活掌握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过程与方法:培养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表达等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比的意义难点: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
【导学过程】:【自主预习】1.分数和除法有什么联系?2.除数能否为零?分数的分母能否为零?3、自学教材43、44页的内容并回答问题。
(1)什么是比?比是什么?什么叫比?谁和谁比?(2)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15÷10求的是什么?是这面旗的什么和什么比较?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长和宽比也就是几和几比?【新知探究】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1、用除法可以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
也就是说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两个量的比。
2、一辆汽车2小时行90千米这里已知哪两个数量?可以求出哪个数量?怎样求?说明:90÷2=45(千米)用除法求出了这辆车的速度,它表示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
我们还可以用()来表示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把它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是()比()。
90÷2表示什么?还可以怎么说?3、讨论①除法中的运算符号是“除号”,表示比的符号是什么呢?写作什么?②5比3写作什么?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③试写3比5、90比2,并说出比的前项、后项。
④比的前项和后项之间有什么关系?(相除的关系)⑤什么是比值?如何求?比值可以是什么数?4、我们在写比时,要注意谁和谁比,谁是比的前项,谁是比的后项,次序不能颠倒。
2、求比值的方法是:用()除以()所得的商是( ),它可以是( ),也可以是( ),还可以是( )。
3、观察,你能发现比、除法、分数三者之间的联系吗?4、比的后项能为“0”吗?为什么?【知识梳理】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随堂练习】1、用分数的形式表示下面两个比。
六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百分数(森林覆盖率问题)教案 冀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百分数(森林覆盖率问题)教案冀教版38、39页。
教学目标:1、经历了解我国及世界森林覆盖率数据信息,发现问题,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2、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森林覆盖率的实际问题。
3、了解我国森林覆盖率与世界森林覆盖率平均水平的差距,培养关心国家大事和保护绿色环境的意识。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信息。
教学方案:教学环境设计意图教学预设一、创设情境师生谈话,由绿地、森林覆盖率导入课题。
谈话导入课题,引发学生继续研究有关绿化问题的兴趣。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研究了绿地问题,知道了什么是绿化覆盖率,那么你们知道什么是森林覆盖率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森林覆盖率的问题。
二、我国森林覆盖率1、课件出示情境图,学生认真阅读,了解有关信息。
了解数学信息,理解什么是森林覆盖率,为解决问题作准备。
师: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情境图,看了解到哪些信息?●我国陆地面积约是960万平方千米。
●截止2001年年底,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16、55%。
●截止xx年年底,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0、36%。
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森林覆盖率?2、提出问题(1):我国森林面积10年大约增加了多少平方千米?要求学生尝试解决。
鼓励学生独立解答,提示学生用计算器计算,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师:现在请同学们算一算我国森林面积10年大约增加了多少平方千米?计算时可以借助计算器。
学生自主计算。
教师巡视。
3、交流学生计算的方法和解题思路。
关注学生的计算方法,给学生展示不同计算方法的机会。
师:哪位同学愿意介绍一下自己的计算方法和结果?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不同的做法:教师板书算式。
方法1:96016、55%=158、88(万平方千米)96020、36%=195、456(万平方千米)195、456-158、88=36、576(万平方千米)36、576万平方千米=平方千米方法2:960(20、36%-16、55%)=9603、81%=36、576(万平方千米)36、576万平方千米=平方千米如果第二种做法没有出现,教师作为参与者,可给出这种做法,让学生讨论这种做法的思路。
西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问题解决 第1课时
2、问题解决第1课时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9页,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提示本节课是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第一课时,教材安排了一道例题——例1,例1是用分数除法解决的一步计算的问题。
学生可以用方程解,也可以用算术解法解。
而用算术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分数除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时较难,难以理解,难以判断究竟把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特别是当遇上较小的数量作为单位“1”时,更容易出错。
就是找对了单位“1”的量,还要把数量关系归结为“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是一种逆向思维。
其中的几分之几有可能是已知的,也有可能是要通过计算的,比较复杂。
而用方程来解的话,这种顺向思维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它可直接根据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和分数的意义列出方程。
教材强调用方程解主要突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解题思路的普遍适用性,减少学生的机械记忆。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基础上,会用方程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中掌握一些数学的思想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合作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和反思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用方程解决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方程解决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直尺、练习本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投影出示建筑工地情境图,请同学们观察情境图。
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家住的楼房、学校里的教室这些房子都是用哪些材料建成的吗?(预设:砖、沙子、水泥等)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建筑工地,去了解一下有关知识,感受一下工人叔叔为祖国的建设做出的无私奉献。
揭示课题: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二单元《第一课时 位置与方向(1)》课件(共16张PPT) 人教版
(2)书店在小明家 偏
方向上,距离是 m。
洋面上,正以20千米/时的速 不能,这个条件只能确定台风中心位于A市的具体方向
在图上你能找到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吗?
600÷20=30(小时) 2 .请标出图中的方向 600÷20=30(小时)
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
第2单元 位置与方向(二)
4.台风大约多少小时后到达A市?
600÷20=30(小时) 答:台风大约30小时后到达A市。
典型例题
(1)学校在小明家北偏 东 25°方向上,距离是 400 m。
(2)书店在小明家 东 偏 南
30°方向上,距离是 200 m。
(3)邮局在小明家 南 偏 西 50°方向上,距离是 600 m。
(4)游泳馆在小明家 西 偏 北 40° 方向上,距离是 600 m。
2.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培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1)请根据老师指的同学的位置,快速定位第几行和第几列。
3.了解确定位置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1课时 位置与方向(1)
2.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培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1)请根据老师指的同学的位置,快速定位第几行和第几列。
课堂练习
课堂总结
在生活中怎样描述物体的位置呢? 方向: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 (夹角较小)的方向
位置:被测物体和观测点之间的距离
再见
100km 不能,这个条件只能确定台风中心位于A市的具体方向
具体位置吗? 南 在图上你能找到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吗?
东偏南30°是什么意思?如果只有这个条件你能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吗?
你能说出红线代表的意思吗?
教案《角的初步认识》)
角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辨认角和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使学生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会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会用尺子画角;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硬纸条、图钉和活动角。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师出示两个学生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露出一部分,让学生猜一猜。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两份神秘的礼物,老师把其中的一部分挡住了,你们能猜出来是什么图形吗?生:能。
师:哪位小朋友来猜一猜?生1:第一个是三角形,第二个是五角星。
师:你是怎么猜的?生1:第一个露出了三个角,第二个露出了五个角。
师:其他的小朋友和他猜的一样吗?生:一样。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能根据露出的角猜出它是什么图形。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角的王国,去认识角!(板书标题:角的初步认识)请小朋友们大声地读一次这节课的标题。
预备,起。
[设计意图: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利用猜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二、探究新知(一)认识角1、课件出示图片。
师:小朋友们请看这张图片,这些物体中都隐含着角,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生:能。
师:哪位小朋友说一说第一个的角在哪里?生2:时针和分针那里。
师:你们同意吗?生:同意。
师:这位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我们表扬一下他。
生:师:哪位小朋友说一说第二个的角在哪里?生3:师:哪位小朋友说一说第三个?生4:2、观察角,认识角各部分名称。
师:小朋友们表现得真不错。
现在老师给这些角脱去美丽的外衣,它们就是数学中的角。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分数与整数相乘》教案及教学反思
分数乘整数教学内容:第38-39页例1以及相应的 “练一练”,完成练习八的第1-5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相同,初步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教学重难点: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分数乘整数。
一、谈话导入:国庆节就要到了,学校在放假前准备用绸花装扮一下学校大门,在买绸带时遇到 了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解决,你们愿意帮忙吗?请看是什么问题:(一)教学例1出示:做一朵绸花用103米绸带,小芳做3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学生自读题目尝试画图解决问题103师:米表示什么意思?(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3份)师:你能用图表示出103米吗?(学生画图表示米,再指名说画法103)师:你能在图中涂色表示出做3朵绸花用的米数吗?先画再汇报(一格是101米,一朵花用了3个101米,3朵花共涂色9格,就是用了9个101米,就是109米)3、引导列式,探究分数乘整数算法师:求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能列式计算吗? 师:怎样列式?学生独自列式并计算,然后汇报(103+103+103= 103×3= 0.3×3=)同学们列出了不同的式子,都是求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的吗?分别请人说出是怎样计算的?师:同学们很了不起,分别用不同方法算出了做3朵绸花用的米数。
师: 我们来看看103×3这个乘法式子,两个相乘的数分别是什么数?(分数和整数)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就是分数乘整数,有的同学已经知道怎样算了,谁能告诉我你是怎样想的?引导:知道103×3表示什么意义吗?(表示3个相加103)103×3可写成什么?(103+103+)103学生说计算过程,教师相应板书(103×3=103+103+103=10333++=103×3=109),完成板书后让学生看板书过程同桌之间说说算理,再指名说算理。
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教材第38—39页 》教学设计
整理与复习
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学会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2、经历整理的过程,学习整理知识的方法。
3、系统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熟记1——9的乘法口诀。
教学重点:经历整理的过程,学习整理知识的方法。
教学难点:熟记1——9的乘法口诀。
教具、学具:实物展示台、挂图、小棒、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再现知识
1、教师:同学们,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已基本结束,回忆一下,这个单元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下面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看哪个小组整理得又清楚又有特色。
2、小组活动。
展示整理结果。
教师加以归纳板书:
乘法的初步认识
表内乘法用口诀求积
1——9的乘法口诀乘加、乘减计算
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
二、寻找规律,记忆口诀
以作业单的形式出示不完整的乘法口诀表,让学生按表中的排列规律将口诀表补充完整。
1、学生独立填完表,再与书中第39页的乘法口诀表对照,看自己填对没有。
2、小组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填的表?
3、乘法口诀表横、竖、斜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4、你能说说乘法口诀表有什么作用吗?
5、同桌活动,记口诀。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材分析)
◎关于整理和复习(建议2课时)
第一课时:整理复习 第二课时:综合练习
1. 引导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 2. 通过操作、想像,建立体积单位的表象;通过迁移比 较,促进学生掌握易混知识的联系和区别。 3. 重视抽象和概括,抓住本质特征。
◆温馨提示
(1)练习十的第3题。 ①帮助学生比较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避免发生混淆。 ②而且还会在学生计算填表的过程中发现变化规律。即长方体的长、 宽、高变为原来的2倍,它的表面积变为原来的(2×2)4倍,它的体积变 为原来的(2×2×2)8倍。
二、教学目标。
3、教学难点:
(1)表面积和体积概念的建立。 (2)体积和容积的区别。 (3)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 体图形,能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已 经具有了一些图形的面积的经验交流以及认识面 积单位的经验。
四、内容结构。
⑵探究长方体棱的特征。 ①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多少条棱? ②怎样数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③哪些棱的长度相等?你是怎样知道的? ⑶探究长方体顶点的特征。 ①先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多少个顶点? ②怎样数才能不重复和遗漏? ⑷抽象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⑸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特别注意: ⑴长方体摆放的情况不同,它的长、宽、 高就有变化。 ⑵长方体和正方体棱长总和的计算方法应 该优化。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
1.重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统一。
2.计算中注意a3与3a的区别 a3与表示3个a相乘 3a表示3个a相加
◆温馨提示
(1)练习七的第1-4题配合第一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使用,
第5-8题配合第二课时使用。
(2)填上适当的体积单位。可以补充: 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 )。 一台录音机的体积约是 20 ( )。 五年级语文课本的体积约是297( )。 一个蓄水池的体积是4.2 ( )。 (3)第5题和第8题中出现了体积单位“方”,学生只要知 道1方=1m3即可。
分数与整数相乘
《分数与整数相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8、39页的例1、“练一练”,练习八第1—5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知道求“几个几分之几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在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算理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并掌握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在具体直观的学习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提高学生类推思考的能力。
教学具多媒体课件水彩笔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例1中长方形直条图(彩色),标注出长是“1米”。
平均分成十份,每份是多少米?提问:做一朵花用 310 米彩带,你能在图中涂色表示这个已知条件吗?师演示涂色方法。
生:把1米长的彩带平均分成10份,每朵花用这样的3份。
出示问题:小芳做3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师:引导生猜测:你猜应该用几分之几米绸带?生回答: 910 米。
那怎么验证?引导学生在书上的图中涂色表示做3朵花所用的米数吗?生:(动手实践操作)提问:你是怎么涂色的?展示学生涂色方法后演示。
生:把1米长的彩带平均分成10份,每朵花用这样的3份,3朵花用了9份,是 910 米。
师:(屏幕演示)引导生明确做3朵花就是用了3个 310 米彩带。
即:910 米里有3个310米。
画图解决了这个问题,你觉得画图这种方法怎么样?除了画图,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生1: 310 ×3生2: 310 +310 +310生3:3× 3 10师板书:310 ×3310 +310 +310 (3×310 )师:通过刚才的实践操作,同学们思考,这两道算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生小议)生: 310 ×3 =310 +310 +310师:列式 310 ×3,你是怎么想的?明确:求3个 310 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也可以用加法计算。
比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_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第十二册)
比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_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第十二册)第三单元比例第一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总第23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39页的例1、例2以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1、2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预习作业:1、预习教科书第38-39页的例1、例2。
2、在课本上完成第39页的试一试、练一练。
教学过程:一、预习效果检测电脑演示:呈现例1图片在电脑上拖动鼠标并把长方形图片放大的情境。
提问: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谈话导入:像刚才把一幅长方形画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二、合作探究1、认识图形的放大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
提问: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组织学生先讨论,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图的长和宽的关系:第二幅图的长是第一幅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的2倍;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等等。
指出: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
提问: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2、认识图形的缩小。
谈话:我们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也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
提问:如果要把第一幅图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六年级数学(上册)第38-39页例1以及相应的“练一练”,完成练习八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相同,初步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分数乘整数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进程:
一、创设情境、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整数(板书课题)
二、组织探究教学例1
出示例1,
教师出示图,标注出长是“1米”
教师:你能在图中涂色表示出这个已知条件吗
出示问题:小芳做3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
你能在图中涂色表示出来吗?学生涂色。
问: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列怎样的算式?随着
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310 + 310 + 310
教师:求3个310
相加的和还可以用乘法计算,你会列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10 ×3或3×310
提问:这个算式中的310
是什么数? 式中的3是什么数? 教师:由此可以看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是相同的,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三、探索
1、学生尝试计算 310
×3。
启发:310
×3的积是多少?你能联系已有的知识从不同角度说明吗? 提问:分子上的3+3+3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3×3)
教师接着写 = 3*310 = =910
(米) 进一步启发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提问:310 ×3= 3*310
由此你发现分数乘整 数是怎样计算的?(分母不变,只用分
子与整数相乘)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书上的结语。
教师:以后计算分数乘整数时,不必再写
加法算式,直接根据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进行计算就行了。
为了计算简便,乘法计算
能约分的要约分。
2、解决例题的第(2)题
出示:小芳做5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
评点时明确: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时,要
约分成最简分数。
3、结计算方法。
引导:比较刚才两道算式的计算过程,你发
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
地方?分数与证书相乘,可以怎样计算?在
小组里交流。
小结:分数与整数相乘,要用分数的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
计算时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出结果。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2题。
3、做练习八第1题。
交流列出了哪几道算式?
让学生理清列出的乘法算式与加法算式有什么联系?
4、做练习八第3-5题。
订正时说出解答问题的思考过程,突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
用乘法算。
五、全课总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自己表现得怎样?布置作业:补充习题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