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背景下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合集下载

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摘要】本文围绕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展开研究。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首先概述了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然后分析了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智能制造技术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并指出了构建该模式的关键因素。

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展示了该模式的实际效果。

在总结了研究成果,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指导,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优化与完善,为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现有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智能制造技术、应用、关键因素、实践案例分析、总结成果、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对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如培养模式单一、与行业需求脱节等。

有必要对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在当前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背景下,智能制造已成为推动产业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高职院校作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应该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模式,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本研究将围绕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展开探讨,力求发现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探讨智能制造技术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构建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因素,并通过实践案例分析,总结研究成果,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1.2 研究意义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

本文旨在研究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其概述、存在的问题、应用智能制造技术、关键因素以及实践案例分析。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智能制造技术已经成为推动产业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培养适应新技术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智能制造对人才培养的影响研究

智能制造对人才培养的影响研究

智能制造对人才培养的影响研究一、引言自工业革命以来,科技的持续进步和发展,推动着工业的不断升级换代。

近年来,智能制造的兴起,已经成为引领工业革命的重要发展方向。

智能制造不仅可以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也在不断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模式和商业模式。

与此同时,智能制造也给工业的人才培养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研究智能制造对人才培养的影响,对于产业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二、智能制造技术对人才培养的影响1. 引领生产模式转型传统的生产模式,以人工操作为核心。

而智能制造通过将“人”与“机器”以及“物”、“数据”等资源进行全面的融合,实现对生产过程的高度自动化。

这种新型生产模式要求企业能快速适应新技术,拥有较高的智能化工厂和研发中心。

因此,智能制造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工业领域将会需要更多的信息技术人才,运营专家和装备维修人员等。

2. 高端技术人才短缺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机器人等。

这些技术涉及到计算机、电子通信、机电一体化等多个领域的交叉应用。

由于智能制造技术本身的高度复杂性和先进性,使得相关的高端技术人才比较稀缺,尤其是“全栈人才”。

这就要求企业要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招聘更多高技能的人才,并通过培训和调整,适应智能制造的新型生产模式。

3. 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随着中国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自主研发的重要性。

通过自主研发核心技术,企业可以从根本上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智能制造技术领域,涉及许多核心技术的掌握,如算法设计、机器视觉、语音识别等等。

因此,企业需要更多的研发人才参与研究并进行技术的创新和突破。

4. 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模式变革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普及,人才的培养模式也面临着变革。

一方面,新型的学科专业如“智能制造工程”,“智能制造管理与创新”等开始出现,培养出具备智能制造领域的跨学科专业人才,弥补了传统工科专业的不足。

另一方面,企业更加关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追求实践和应用的能力。

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科

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科

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科一、专业背景智能制造是一种集成了物理系统,网络系统和计算系统的先进制造技术。

它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控制技术和机械技术,实现了生产线的自动化、智能化和柔性化。

智能制造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未来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因此培养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势在必行。

二、培养目标1. 掌握智能制造的基本理论和技术2. 具备工程实践能力,能够独立进行智能制造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实现3. 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能够在不同领域的智能制造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4. 具备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在多学科环境中高效地工作5. 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推动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三、课程设置1. 智能制造基础理论课程2. 智能制造技术与应用课程3. 工程实践课程4. 跨学科综合课程5. 创新创业课程6. 选修课程四、实践教学1. 实验课程2. 项目实训3. 工程实习4. 创新创业实践五、师资队伍1. 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授2. 跨学科背景的教学团队3. 行业专家和企业工程师的实践指导六、人才培养模式1. 专业课程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2. 项目驱动式教学3. 实习实训与企业合作4. 创新创业教育与项目培养七、学科竞赛与科研创新1. 参与智能制造相关学科竞赛2. 参与科研项目3. 创新创业项目培育八、毕业设计与论文1. 工程实践型毕业设计2. 论文撰写与答辩九、就业与职业规划1. 就业指导与择业辅导2. 校企合作,提供实习、实践与就业机会3. 职业培训与职业规划指导十、国际化与合作交流1. 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2. 赴国外企业实习与交流3. 国际项目参与与合作十一、总结与展望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蓬勃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完善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整合学术教育、工程实践与创新创业等要素,培养高素质的智能制造人才,为推动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做出贡献。

希望未来的智能制造人才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推动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智能制造是当今世界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具有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柔性化的特点,对制造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智能制造技术不断发展和应用,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目前我国智能制造专业人才的培养仍存在一定的难题和挑战,急需建立适应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当前全球经济进入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大背景下,智能制造已成为各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智能制造专业人才的培养已成为高校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深入研究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如何更好地培养适应智能制造发展需求的人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本文旨在对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通过对现状分析、模式探讨、案例分析、课程设置建议和实践教学方法探讨等内容的分析,提出符合市场需求和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智能制造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意义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对于熟练掌握相关技能和知识的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增加。

研究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满足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智能制造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需要跨学科的综合能力,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无法完全覆盖这些领域。

研究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探索适合多学科融合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素养。

智能制造技术的快速进步不断推动着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研究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挖掘和培养优秀的人才,为产业创新和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研究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在于促进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产业发展与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1.3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讨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现有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方案,以适应智能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和需求。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智能制造是当前全球制造业领域的热门话题,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实现制造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灵活化。

随着智能制造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传统的生产模式正在发生巨大变革,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智能制造发展的需要,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如何培养适应智能制造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了当前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有必要对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如何通过改革和创新,更好地满足智能制造的需求,培养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这不仅有利于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也有助于推动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增长。

通过本研究,我们将探讨这一重要课题,并提出一些可行的改革方向与措施,为推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提升做出贡献。

1.2 研究意义在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行业的需求,需要进行改革和升级。

智能制造技术不断更新迭代,高职人才需要具备新的技能和知识,因此需要对培养模式进行调整。

智能制造是未来产业的重要方向,高职人才是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培养模式的改革对于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通过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可以更好地培养适应智能制造需求的人才,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为我国智能制造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对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2. 正文2.1 智能制造的兴起智能制造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来实现产品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和柔性化。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迅速发展,智能制造已成为当前制造业的主要发展趋势。

智能制造将为制造企业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更低的成本、更高的产品质量和更灵活的生产方式。

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制造成为了当今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为了适应智能制造的需求,培养适应智能制造行业的技术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智能制造领域相关知识和技能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智能制造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具备智能制造系统设计和开发的能力;2.具备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和优化的能力,能够进行智能制造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运行管理;3.具备解决智能制造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能够进行智能化生产线的调试和维护;4.具备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够参与智能制造项目的策划、实施和管理。

二、课程设置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科学思维能力。

2.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智能制造系统原理、工业机器人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课程,培养学生对智能制造领域的理论和技术的掌握。

3.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程、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通过实践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4.选修课程:包括智能制造领域的前沿课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课程,让学生有机会深入了解智能制造的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

三、实践训练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专业应注重实践训练环节的设置。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实践训练:1.实验室实训:建设智能制造实验室,配备智能制造设备和软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实验,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2.工业实习:安排学生到智能制造企业进行实习,让他们亲身参与智能制造项目的实施和管理,提高他们的工程技术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毕业设计: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智能制造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和设计,通过实际操作和研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综合能力评价为了对学生的培养效果进行评价,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专业应设计科学合理的综合能力评价体系。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协同机制研究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协同机制研究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12一、引言《中国制造2025》是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1],为我国由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指明了发展方向。

该文件的指导方针关注创新驱动,强调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协同创新,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之本,注重健全育人机制,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技能人才。

在产业转型发展过程中,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才,而新工科建设和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中国制造2025”战略所需的创新人才,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二、《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在《中国制造2025》指导下,我国一些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和自我革命创新,使得制造业新兴领域亟须大量创新型技能人才。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完全满足新兴产业需求,这种供需的新变化进一步凸显了高职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新兴产业需求与高职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供需不平衡自《中国制造2025》文件发布以来,全国各地都在全面推进制造强国目标建设。

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2018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26.5万亿元,排名首位,其中,智能制造装备行业的产值约为17480.1亿元[2]。

在智能制造装备行业人员中,高职院校毕业生占比最高,为39.48%,其次是本科毕业生、中职毕业生,占比分别为38.10%、11.80%,还有10.62%的人员来自企业内部转型、社会招聘[3]。

专业人士预测智能制造行业目前处于人才紧缺阶段,预计2025年,市场需要约149万名高职人才,但从当前各高职院校智能制造相关专业招生规模统计来看,高职院校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需求。

若要在2025年满足人才需求,高职院校智能制造相关专业每年需要增加25万人左右[4]。

由此可见,在当前区域新兴产业的发展阶段,社会所需的新工科人才得不到满足,创新人才更是稀缺。

智能制造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与培养

智能制造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与培养

智能制造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与培养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智能制造的兴起,传统的制造业也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

智能制造的出现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对人才需求也产生了深刻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智能制造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如何培养适应智能制造的人才。

一、智能制造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智能制造的兴起使得工厂和企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与传统的手工操作相比,智能制造更加高效、精确和灵活。

因此,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首先,智能制造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和全面化的趋势。

智能制造涉及到各个环节和技术领域,需要具备电子技术、机械设计、自动化控制、人工智能等多个专业背景的技术人才。

这些技术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跨学科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智能制造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智能制造的引入使得企业的管理方式发生了革新,需要具备与智能设备和系统配合工作的管理人才。

这些管理人才需要具备信息化管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够引领企业迈向智能化生产。

再次,智能制造对人才的要求更加注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制造业主要注重员工的技能和操作能力,但智能制造希望能够招揽那些具有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

只有具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适应智能制造的发展需求。

二、培养适应智能制造的人才面对智能制造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培养适应智能制造的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以下是几个培养适应智能制造的人才的策略:首先,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

高校应该与企业密切合作,了解智能制造的最新发展和技术需求,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培养更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同时,企业也应积极参与高校的教学和科研项目,提供实践机会和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学习环境。

其次,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

传统的职业教育主要注重技能培训,但面对智能制造的发展,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合作能力。

职业教育应该与企业紧密结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项目,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能力。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和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探讨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和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探讨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和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探讨文/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桂存兵朱洪雷一、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日益凸 显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益成熟,人工智能时代正加速到来。

在这样的时代 背景下, 教育领域应紧随人工智能的发展, 推动自身教学变革和创新, 推动教 育由低层次、粗放型向高层次、精准型 转变。

(一)人工智能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提出新要求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高等职业 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对就业市场的巨大冲击, 高等职业教育受到了巨大的挑战, 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需要调整, 办学形态需 要转型,教学内容也需要与时俱 进』][2]在新时代的新要求下,高等职 业教育应更加注重学生的生涯转换需求, 办学形态向智能化和开放化构建;教学内容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 和复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专业设置要依 据社会对人才的动态需求来进行必要的增加、删减或融合。

同时,人工智能 技术的发展为学校的科学化管理、 学生 的个性化学习以及教师的精准化教学 都提供了技术条件。

学校可以通过技术平台对校园数据的统筹分析,生成一些 可视化分析图,从而为学校管理者提供一些基于数据与模型的决策和建议; 学 生可以通过技术平台与企业工作者、 同学以及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必要时还 可以借助VR 技术模拟客观现实情景,通过AR 技术进行实训模拟和生产实 践; 教师可以通过技术平台分析学生的 个性化需求, 制定教学方案, 共享教学 资源,这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教、学、管”全方位智能化发展。

国务院于2017年7月8日发布的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提出, 把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工智能发展 的重中之重, 形成我国人工智能人才高 地;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应用研 究、运行维护等方面专业技术人才培 养丿3]培养人工智能时代所需要的高端人才, 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 了新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又该如何在 国家总方针政策下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内容, 如何进一步细化总要求来 达到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是当今高等 职业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

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智能制造是当今工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涵盖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为传统制造业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思路和方式。

智能制造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培养,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等方面展开研究,探讨如何构建适应智能制造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培养目标智能制造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当与智能制造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需求相匹配。

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智能制造相关技术和工具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具备优秀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智能制造领域中进行独立的研发工作;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不断提升自我。

二、课程设置智能制造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当兼顾理论与实践,确保学生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备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

在理论课程方面,应当包括智能制造基础知识、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物联网技术等相关内容,为学生提供系统化的理论学习;在实践课程方面,可以设置智能制造技术实验、项目设计与实施、智能设备调试与维护等实际操作课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三、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智能制造实验基地,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场地和设备;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类智能制造相关的实践项目,例如参与智能工厂建设、智能设备调试等,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师资队伍具备较强的师资队伍是保障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

学校应当着力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教师,为学生提供权威的智能制造理论指导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学校还可以组织教师参与智能制造领域的科研项目,使其紧跟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

在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中,还需要充分考虑行业需求和学生就业情况,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职业指导和实习就业机会。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提升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新能源汽车专业为例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新能源汽车专业为例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新能源汽车专业为例摘要:以互联网高科技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智能制造时代,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全新挑战。

其要求高职教育为其提供创新人才,以更好适应未来网络化社会发展需求。

创新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战略支点,而创新人才则是提高国家创新水平的主要因素。

在智能制造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沿用“先民间、后官方”的举措,构成了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国家发展建设提供强大智力支撑与人才保障。

关键词:智能制造;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引言《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和人才为本等方针为基准,由最初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

而“十三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推行智能制造工程,创建新型制造体系,壮大高科技产业。

在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作为培育工科人才和创新人才的主力军,要明确“智能制造”和“创新人才”的含义,加强人才培育力度,革新人才培育模式,优化创新人才培育机制,助推高职院校实现长远发展。

一、创新人才概述(一)内涵理解现阶段,教育部门与学术界对培育创新人才的价值和重要作用已无异议。

然则,究竟哪些人才可被称之为“创新人才”,这些人才具备哪些特征,教育部门和学术界未形成共识。

以“创新人才”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展开检索可知,学术界对其研究成果颇多,与此同时,查阅政府和各学校网站,亦能获得多元化政治文件与实践案例。

(二)基本特征创新人才既属于“稀缺性”资源,又属于“战略性”资源,主要呈现在人才所形成的创造性劳动成果和对国家社会发展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上。

此种特性决定了创新人才始终处在供不应求稀缺状态,亦决定了这些人才具备独特素养特征。

首先,创新人才应德才兼备、才高意广,对探究未知世界拥有浓厚兴趣及丰富想象力,拥有创新创造的勇气与思维方式,具有完备的素养结构与知识结构,及宽阔的国际视野。

其次,创新人才须具有合理完善的知识架构、高超的创新实践能力、较好的非智力因素等。

论智能制造技术的人才培养模式

论智能制造技术的人才培养模式

论智能制造技术的人才培养模式智能制造作为新一代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已成为我国制造业创新转型的关键发展方向。

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持。

为此,探索一种适合于智能制造技术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一、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背景自2015年以来,智能制造技术被列为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这场“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中,智能制造技术因其优越性能和高效率已成为新的制造业的主流趋势。

智能制造所涉及的技术非常广泛,包括了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算法、大数据分析等。

这些技术的突破,将极大地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替代人力资源,提升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在这样的前提下,高素质、高技术的专业人才将成为智能制造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为此,探索一种适宜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智能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至关重要。

二、智能制造技术的人才培养模式1. 学校教育模式学校教育模式是培养智能制造技术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

从现行的教育制度来看,我们的高等院校、职业教育机构等设有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形成了教育与培养人才的体系。

从课程设置的角度出发,学校教育主要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

大多数学校会设置一些相关的学科,如工业工程、机械工程等。

学生会在课堂上学习到智能制造技术的一些理论知识,掌握基础的技术概念与应用技能。

学生毕业之后,可以直接加入制造业的生产线,从事与智能制造技术相关的工作。

在学生的专业课程中,可以有效地让学生接触到制造业的生产流程,并掌握相关设备的操作技能,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此外,学校还一般会为学生提供多种实习机会,让学生在校外的真实实践环境中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和组织能力等方面。

2. 企业实践教育模式企业实践模式相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更注重工作实践的应用。

企业实践模式主要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就到企业中实践,进行相关教育和多方位任务模拟实践,获得现实中的职业技能和经验。

企业实践教育可以在学生充分理解工业生产流程的基础上,更快地积累重要的实际经验,提高组织能力和实践技能。

智能制造技术下的人才培养

智能制造技术下的人才培养

智能制造技术下的人才培养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在智能制造时代,人才更是创新、发展的核心。

智能制造技术下的人才培养,对于加快推进中国制造强国的步伐,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意义。

一、智能制造技术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智能制造技术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模式,它要求生产者具备高水平的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技术的双重能力,同时也需要从事于制造业的技术人才进行相应的转型升级。

这对于我国企业以及各级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从制造业的角度来看,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广泛应用,新型的制造模式和生产方式催生了一批全新的技术,以及一系列的工业流程创新,从而促进了企业的转型升级和转型发展。

这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但同时也要求我们的制造企业培养出一批能够适应新型制造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从高等院校的角度而言,面对智能制造技术的挑战,高等学校培养的技术人才需要从传统的机械制造行业向智能制造方向进行更为深入、广泛的学习和培养,以更好地适应未来制造的发展需求。

二、人才培养应该具有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在智能制造时代,人才培养应该具有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当前我国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相对缓慢,而作为人才培养机构的高等学校又缺乏足够的应用实践体验。

这样就需要高等院校准确地发掘未来的制造模式和流程,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定期与制造企业开展联合教学,进一步确定和调整教学的方向和内容。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培养应具有创新性和人性化的特点,而非人单一地注重技术水平的学习,而是更关注高素质人才的全面发展。

这使得人才培养机构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智能制造本领,同时也需要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情感态度方面的培养。

三、智能制造时代下人才的四大能力在智能制造时代,一个优秀的人才应该具备四大能力:一、核心理论素养能力。

智能制造涉及多种技术和工程领域,要培养掌握这些方面知识的理论素养,才能在制造中发挥出更好的技能。

二、创新驱动的实践能力。

在智能制造领域下,应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培养创新驱动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和能力。

智能制造行业的人才培养问题与建议

智能制造行业的人才培养问题与建议

智能制造行业的人才培养问题与建议一、智能制造行业的人才培养问题智能制造是当今工业界的一个热点话题,它以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大数据等技术为基础,致力于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效化。

然而,智能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储备提出了新的挑战。

以下将重点介绍智能制造行业的人才培养问题。

一、缺乏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智能制造行业不仅需要具备技术专业能力,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然而,目前很多培养方案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导致了一部分毕业生在工作中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无法适应行业的快速变化和多元化的业务需求。

二、缺乏企业需求匹配的实践机会智能制造行业的发展需要具备实践经验的人才,而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机会相对不足。

学生在校期间很难接触到真实的工业环境和实际的生产流程,缺乏对行业的全面了解和深入的实践经验。

这导致一些毕业生在刚刚步入职场时,需要较长时间去适应实际工作环境,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三、缺乏跨学科的综合教育智能制造行业是一个具有高度跨学科性质的领域,涉及到工程、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然而,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往往局限于各自的学科范畴,缺乏跨学科的融合教育。

这导致毕业生对整个智能制造行业的全貌和内在联系的认识不足,难以进行跨学科的问题解决和创新工作。

二、智能制造行业的人才培养建议为了解决智能制造行业的人才培养问题,以下是一些建议:一、构建全面发展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提供行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培养方案应该将技术专业课程与通识教育、创新设计等综合素质课程相结合,促使学生在技术能力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加强与企业的协作高校与企业应该加强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校企联合项目,让学生参与真实的案例研究、工程设计和实际生产过程,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行业适应能力。

智能制造技术人才需求与高职院校培养方案研究

智能制造技术人才需求与高职院校培养方案研究

智能制造技术人才需求与高职院校培养方案研究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制造业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智能制造成为了国家战略发展的重点方向。

在这个大背景下,智能制造技术人才的需求量逐年攀升,成为了社会求职者眼中的“香饽饽”。

那么,作为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应该如何调整培养方案,以满足智能制造行业的人才需求呢?本文将从人才需求、培养方案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智能制造技术人才需求分析1.人才需求量大2.人才需求结构变化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深入应用,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过去,制造业主要需要的是大批量的普通操作工人,而现在,企业更看重具备创新能力、技术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3.人才需求地域差异智能制造技术人才的需求在地域上存在较大差异。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对智能制造技术人才的需求更为旺盛。

二、高职院校培养方案探讨1.优化课程设置高职院校应根据智能制造行业的发展趋势,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

增加智能制造、、大数据等领域的课程,同时,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强化师资力量高职院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引进,提高教师的智能制造相关知识和技能。

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践,了解产业发展动态,以便更好地为学生传授知识。

3.加强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应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培养智能制造技术人才。

通过企业实习、订单培养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锻炼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4.培养创新能力高职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课题研究等,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5.拓宽就业渠道高职院校应积极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智能制造技术人才,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为智能制造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探讨高职院校如何调整培养方案以满足智能制造行业人才需求的问题上,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不仅仅是一项教育任务,更是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

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智能制造是当前制造业发展的热点领域之一,智能制造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了当前各大高校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智能制造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完善和探索中。

本文将从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入手,探讨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期为相关领域的教育和培训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1.现状随着制造业向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柔性化方向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目前我国智能制造专业人才的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模式相对滞后。

传统的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占主导地位,对于智能制造专业人才的培养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无法满足当前智能制造领域的需求。

(2)人才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的智能制造专业人才结构存在问题,智能制造相关专业的学生数量偏少,而就业需求却持续增加,导致供需矛盾突出。

(3)实践能力不足。

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理论教育,对于实际操作和工程实践的培养不足,导致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存在一定的缺陷。

2.问题当前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培养模式相对滞后、人才结构不合理和实践能力不足等。

这些问题制约了智能制造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完善。

针对当前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期找到一种更加适合当前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智能制造专业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培养模式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应该加强实践课程的设置,增加实际操作和工程实践的时间,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与技术水平。

2.产学研结合与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培养是当前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方向。

学校与企业可以建立实习基地,供学生实习实践,增加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机会,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跨学科交叉智能制造专业人才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培养模式应该加强跨学科的交叉教育。

智能制造背景下技工学校数控人才培养

智能制造背景下技工学校数控人才培养

智能制造背景下技工学校数控人才培养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数控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数控技术在工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数控人才的培养成为了当前技工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从智能制造背景下探讨技工学校数控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培养数控人才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1. 智能制造需求促进了数控人才需求的增长。

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控设备逐渐成为了工业生产的主要设备之一。

而数控设备的运行需要专业的数控人才进行操作和维护,智能制造的发展使得数控人才需求越来越大。

2. 数控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

数控技术在各行各业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机械加工、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

培养大量的数控人才对于提高工业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数控人才的培养是技工学校使命的一部分。

技工学校作为培养技术工人的重要教育机构,其使命之一就是培养适应工业发展的各类技术人才,而数控人才显然是当前工业发展中急需的人才之一。

二、技工学校数控人才培养的方法和策略1. 加强数控技术的教学。

技工学校应该加大对数控技术的教学投入,不断完善数控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确保学生能够系统学习和掌握数控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2. 实践教学的重视。

数控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因此技工学校应该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让他们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熟练运用数控设备和技术。

3. 行业合作与实习。

技工学校可以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他们在企业中接触到真实的数控工作环境,学习到实际操作技能和工作经验。

4. 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要求数控人才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因此技工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意识,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工作的需求。

5. 继续教育和职业发展规划。

技工学校应该在培养学生的加强对学生的继续教育和职业发展规划,引导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适应未来工作市场的需求。

浅谈智能制造对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与对策

浅谈智能制造对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与对策

浅谈智能制造对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与对策无论是积极响应变革,还是积极寻求变革,智能制造都以超出我们想象的速度出现,并渗透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特别是对于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来说,智能制造已经对教育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就智能制造对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与对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标签:智能制造;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1、人才培养定位问题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的首要问题是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基本上是通过市场调研、企业走访、毕业生回访等方式及时了解行业和企业对该领域人才培养的需求,许多高职院校定期邀请企业和行业专家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由行业和企业专家、专业领导和相关专业教师共同讨论确定电气自动化专业岗位,从而确定学生应具有的职业能力:具有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从事电气自动化职业岗位(群)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掌握电气自动化技术相关技能,能进行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维护和检修,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创新、实践精神以及健全人格的高素質技能型专门人才。

这个定位目标看起来符合区域经济发展,但是严重脱离实践,忽视了学校、企业、社会的交互作用,基本上是以学校为主体,缺少企业的高度参与,同时根据调研,发现这种模式下毕业的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对如火如荼发展的智能制造技术无处下手,创新技能难以提高。

2、课程设置问题课程设置问题主要包括课时比例分配和课程实施方式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课时比例分配,目前,大多数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都是在经过一番调研后,均按职业素质模块、职业发展模块和职业技能模块来设置本专业的相关课程,这三类课程的比例大约是3:5:2,职业技能课程比例偏低,比例逐渐调整为3:4:3,但是这种评估课程的方式不完善。

另一方面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经常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职业发展模块课程上,轻视甚至忽视了那些职业技能模块课程,降低了人才培养的能效。

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摘要: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对智能制造专业的人才提出了复合型、创新型等新需求。

本文以山东交通职业学院的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项目为背景,结合建设实践经验,对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探讨,进一步明确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供同行业教学参考。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能力;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

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再次明确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国家要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必然要经历由大到强的转变。

我国要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就需要培养出更多“能设计、懂制造、会操作、知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面对机械制造类企业不断转型升级,应该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使学校输出的人才为企业所需,为当地企业生产提供高质量的主力军。

结合潍坊市新旧动能转换需求,创新型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契机,开展高职智能制造领域凸显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策略研究显得尤为迫切,且意义重大。

如何使培养的学生适应目前制造企业的先进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已成为高职学校老师教学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潍坊以老工业城市著名,同时也是山东省制造业核心基地。

潍坊划属以青岛为中心和以济青、青烟威、青日连高铁为纽带的半岛环发展区,重点布局发展新能源、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等相关配套服务业。

其工业经济综合水平始终处于山东省的前列。

一、智能制造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随着装备制造业应用条件的改善、应用场景的增多,智能制造逐渐成为一种全新的投入要素,改变生产函数,为装备制造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创造新的上升空间,催生了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规格的新需求;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作为承担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我们要把握产业发展的新变化和新需求,准确科学定位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目标。

高职智能制造“产教融合”人才共育实践研究

高职智能制造“产教融合”人才共育实践研究

高职智能制造“产教融合”人才共育实践研究一、引言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普及,人才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高职教育在培养智能制造领域的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责任。

为了更好地适应产业的需求,高职院校必须深化“产教融合”模式,实施人才共育计划,培养出更多的适应市场需求、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本文将从“产教融合”模式、人才共育计划和实践研究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二、“产教融合”模式解析“产教融合”模式是高职教育与产业合作培养人才的一种新模式。

它是指学校、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培养人才的模式,学校与企业间形成合作共赢、互补互利的关系。

在智能制造领域,高职院校可以与制造企业开展合作,共同建立实训基地和实验室,开发实际项目,共同培养学生。

“产教融合”模式的实施需要高校、企业和社会等多方共同参与。

高校要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实践项目,开设与企业需求匹配的课程。

企业需要提供技术支持和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社会应该加强对“产教融合”模式的支持和监督,促进高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三、“产教融合”下的人才共育计划为了更好地培养智能制造领域的人才,高职院校需要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共育计划。

这个计划应该包括学生的教学培养计划、企业的技术支持和实践培训计划、社会的评估认可计划等多个方面。

在教学培养计划方面,学校需要依据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制定与实际需求相符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保障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

学校还应该建立完善的师资队伍,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在企业的技术支持和实践培训计划方面,企业需要提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企业还可以组织专业人员为学生提供技术培训和实践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实际工作。

在社会的评估认可计划方面,社会应该加强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估,并及时进行反馈。

只有通过社会的认可和监督,高职院校才能更好地调整人才共育计划,提高培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能制造背景下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制造业正在蓬勃向前。

如今我国已经接连提
出了工业3.0以及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层面计划,因此智能制造是未来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智能制造的逐渐实现,使得新兴的岗位不断涌现,同时传统
的工业制造岗位上的工作内涵也在发生变化。

企业面对着设备易得人才难求的局面。

为了进一步支持国家智能制造战略的发展,高职院校需要培养专业人才。


文中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谈一谈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专业人才的相关培养
策略。

关键词:智能制造;专业人才;高职教育
引言
制造业可以说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制造业的发达体现了国家经济
水平的发展以及科技水平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能够决定国运的兴衰以及国
家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

纵观整个世界,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先进的制造业。

比如英国,美国,德国都曾经先后提出过关于本国制造业发展的国家层面战略,
这些战略都是要依靠自动化生产,智能制造等技术抢占高端的制造业市场,在新
一轮的产业革命发展当中继续保持本国在世界当中的领先地位。

而我国在近年来
经济体量剧增以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计划。

面向未来,中国制造业必将拥有更加宽广的发展前景,这需要我们有足够的人才
支撑智能制造稳步向前。

一、智能制造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一)需要有精准目标进行培养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高职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技能
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在整个国家向着智能制造转型的过程当中,高等职业院校
培养出的人才能够直接应用在相关的岗位上填补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在人才上的缺失。

在具体的操作上来说,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要求新型人才要懂得互联网的操作,熟悉整个产业链,能够拥有良好的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并且拥有服务意识。

从这种论述可以看出,智能制造当中所需要的已经不是一招鲜吃遍天的传统型人才。

而是需要将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集于一身,可以在新的产业环境当中综合发
展的人才。

这需要我们调整,对于人才的培养目标,将目光集中在产业发展的前端,让学生可以根据智能制造的产业发展方向,锻炼多方面的技能,将多种技能
集于一身,应对新岗位的要求。

(二)需要调整教育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之间的关系
纵观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开设现状,我们可以发现在全国的高等职业教
育学校当中,相同专业所应用的教材和开设的课程体系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差别。

然而这样的教学方式,其实与未来智能制造的发展方向是不太相符的。

首先我们
要理解,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的人才,大多数会进入当地的相关产业进行发展。


每一个地区都会拥有自己的特色产业。

教育的培养需要与当地的行业需求,产业
需求和企业发展需求相连接,这样才能够满足岗位的要求,并且在实际的情况基
础之上适度向前发展。

在智能制造的时代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与产业发展
相适应,这其中互联网加,机器人,人工智能,3d打印等技术,都需要融入到职
业教育的内容当中,并且应该根据本地的产业发展状况,做适度的教学内容倾斜,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几年的学习之后进入社会能够快速的融入到产业生产当中。

(三)教学方式需要创新
智能制造的实现是制造业在应用现代管理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之上,努力转型成为的一种新的制造模式。

而对于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改变了职业教育对于知识的传授方式。

如果我们所教授的是社会当中的新技术,那么我们的教学方式就不可能停留在以往的口头讲述或者简单的校内实践。

而是应该引入更多的先进设备,让学生能够在学校中直接进行操作,同时还应该改变教学的思路,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当中能够体会到新技术对于整体生产方式的作用。

二、智能制造背景下培养专业人才的策略
(一)培养可以综合应用智能生产设备的人才
生产设备和生产手段推动了整体制造业的发展,而信息技术则把制造业推向了柔性自动化和集成自动化的制造阶段。

在今天想要真正的实现智能制造,首先要真正的将先进的生产设备运转起来。

在今天的实际生产场景当中,常见的智能设备包括了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3d打印机,以及包含专家系统在内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智能集成制造系统等等。

这些生产设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实现了自动化,仍然需要有专业的人才才能够进行操作。

可以说越是操作步骤少的智能化设备,越需要有高精尖的专业人才进行管理。

这是我们高职院校培养新型人才的首要任务。

(二)培养服务和智能制造升级方向的人才
当前的智能制造是通过云计算大数据信息化以及自动化等技术结合在一起实现工厂内的生产设备之间,工人与工人之间,工人与设备之间的智能集合。

这种组合体现了从简单的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封闭到开放,以及从现在到未来的智能制造发展特征。

高职院校对于特色人才进行培养改革,需要建设适应先进制造产业发展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同时还要不断的更新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够让学生除了具备专业的知识广度和深度以外,还要具有一定的发展创新能力。

未来的智能制造发展,不仅需要能够应用现代技术的人才,更需要能够进一步发展产业方向的人才。

(三)创建对接产业融合与职业衍生的全方位终身职业教育环境
智能制造在生产领域已经是一种集成化的模式,但是在教学领域它是一种跨学科的复杂的知识构成体系。

可以说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都会涉及到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

因此全方位的建立终身职业教育环境,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职业启蒙教育,养成初步的综合职业素养,在职业院校阶段,通过高职院校的教学进行,岗位适应能力,复合型技能应用能力,团队沟通协作能力以及知识服务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真正将自己多年所学融会贯通,投入到社会生产当中去。

综上所述,在今天的全球制造业新一轮产业变革当中,我国的智能升级不可懈怠。

而面对未来的发展,人才是产业发展当中的重中之重,只有在高职院校当中遵循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创造符合产业需求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一支相应的人才才能够支持我国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升级。

参考文献
[1]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冶金机械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刘桂涛,李志敏,贺秋冬.世界有色金属.2017(01)
[2]面向智能电网的电气专业大数据人才培养探究[J].刘朝华,李小花,肖小石,周少武.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