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语文小学四年级下册教案21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1 古诗三首 教案
21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芙蓉楼送辛渐教学目标:1.会认“芙、蓉”等3个字,会写“芙、蓉”等4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会背诵、默写古诗。
3.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1.离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与友人分别时或是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或是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种的离情别绪都凝聚在这字字凝练的古诗中。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2.今天我们在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板书课题,齐读。
3.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总结:辛渐既是王昌龄的同乡又是他的好友,辛渐即将回到家乡,王昌龄在芙蓉楼为他送行,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1.自由读三遍,读准字音,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齐读。
3.读诗不仅读准确,读通顺,还要读出节奏,把诗读好是有一定的技巧的,每行有几个字?这叫七言绝句,王昌龄最擅长写七绝诗,他被称为“七绝圣手”这首诗是他的七绝名作之一。
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这样读:(出示划好节奏的古诗)泛读,自读,指名读,齐读。
三、细读古诗,理解感悟(一)学习前两句1.理解后我们会读得更好。
请大家默读前两行,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雨: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山: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的?诗中还暗含着两个人物)2.请大家结合注释,发挥你的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引导把诗意说完整)3.把你的想象带入诗中读前两句。
4.前两行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
(出示第一首诗)指名读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这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
师: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行。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1、 古诗三首》教案
1.背诵课文。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主任签字
总课时
签字日期
周次
备课人
日期
课题
21、古诗三首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砚、乾、坤”3个生字和多音字“单”,会写“雁、砚、乾、坤”4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自学古诗。
①自学,说说每句诗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查字典、看图,或联系上下文进行解释。
②师生交流,初步理解古诗:
A.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明确:在乌云遮月、雁飞无声的漆黑夜晚,敌军统帅单于带着部队悄悄地逃跑了。
B.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明确:我方发觉后,正准备带领轻骑兵去追击敌人,刹那间,纷纷的大雪沾满了将士们的弓和刀。
三、精读古诗,重点品悟
学习体会“寒”,感悟“孤”。(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
(1)自然的“寒”与楚山的“孤”。
师:“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场趁着夜色潜入吴地的雨的确带点寒意,就连那楚山看起来都是那样孤零零的,让我们一起读出这场雨的寒意与楚山的孤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齐读)
(2)离别的“寒”与内心的“孤”。
(2)诗中的梅是什么颜色?从哪里可以看出?
明确:墨色,从“朵朵花开淡墨痕”可以看出。
(3)诗中的墨梅有什么特点?从哪里可以看出?
明确:清气,从“只留清气满乾坤”可以看出。
(4)你认为墨梅具有怎样的品性?
明确:卓尔不群的气节。
(5)讨论:诗人真正赞美的是墨梅卓尔不群的气节吗?
明确:诗的最后两句是借梅喻人,梅的清气即人的正气。诗人淡泊名利,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王冕笔下的梅花就是他个人精神世界的体现。这正是“人与梅花一样清”,表现了他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爬山》教案语文S版
《爬山》教材分析:课文记叙了26年前父亲带着十岁的我沿着又弯又窄的山路去爬山,在爬山的过程中父亲告诉我能不能爬到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力了,在下山途中又告诉我要用心欣赏沿途的美景的事情。
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智慧,从大山的身上学到了沉静.教学目的要求: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3、激发学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坚持不懈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教学中难点:1、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2、说说我跟父亲爬山时学到了什么。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第周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正确、流利,不读破词破句。
2、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
3、幻灯出示本课生字.1)指名认读生字,并口头组词。
2)出示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指定小组进行开火车读生字、新词比赛。
4)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句字旁加上自己的感受.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2、个小组内先互相讨论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出代表发言。
3、个小组互相修改自然段的段意。
4、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喜欢的语句.5、划分结构段。
第一自然段(1):父亲在一个夏日的清晨带我去爬山。
第二段(2—7):在上山途中父亲告诉我其实能不能爬上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了力.第三段(8-9):在下山去中,父亲告诉我大自然的没不只是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体会,左后用脑子去思考。
第四段(10)我从青山那里学到沉静,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智慧.四、学习课文第一段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第一段。
2、你读懂了什么?(小组内先互相交流,互相纠正.)反馈学习情况:主要介绍了时间、人物。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21课乡下人家教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21课乡下人家教案教案课程:语文年级:四年级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时:第21课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培养学生观察细致入微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农村生活,增加对农民劳动的尊重和理解。
教学内容:1.《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1课《乡下人家》2.生词和课文句子的认读、理解和拼写。
3.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课本2.黑板3.图片或实物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幅乡村风光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图片中的乡村景色、乡村人物等,并简单介绍乡村生活。
2.预习(5分钟)教师要求学生预习第21课,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本课描写乡村生活的主题和内容。
3.讲解课文(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课文,并解释生词。
然后逐段讲解课文,重点介绍描述农村风光、生活场景和农民劳动等内容。
并引导学生观察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4.课文理解(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回答课后的问题,对课文进行理解和回顾。
5.练习与讨论(15分钟)学生自由讨论乡村和城市的不同之处,并从生活实际出发,展开讨论。
6.拓展活动(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农具、农作物等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并尝试描述。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运用描写手法、修辞手法进行描述。
7.总结与展望(5分钟)教师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8.布置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再次阅读课文,理解并复述课文的内容。
2024年语文S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范例
2024年语文S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自然奇观第1课:《黄果树瀑布》第2课:《美丽的丹霞山》第3课:《五彩斑斓的青海湖》2. 第二单元:人与自然第4课:《人与动物》第5课:《保护环境》第6课:《低碳生活》3. 第三单元:传统文化第7课:《古诗两首》第8课:《端午节》第9课:《中秋月》4. 第四单元:人物故事第10课:《王戎不取道旁李》第11课:《扁鹊治病》第12课:《纪昌学射》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本册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3. 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和句式;写作技巧的运用。
2. 教学重点:阅读理解;词汇积累;句子仿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教学挂图。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例如:展示黄果树瀑布、丹霞山、青海湖等自然奇观的图片,引导学生描述所见所感。
2. 新课内容学习:(1)学习生字、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写作方法。
(3)讲解重点句子,指导学生仿写。
3. 随堂练习:设计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进行详细讲解。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深入了解。
六、板书设计1. 2024年语文S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2. 知识点:课文、作者、生字、词语、句子、写作技巧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抄写生字、词语。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仿写句子。
写一篇关于自然奇观、人与自然、传统文化或人物故事的作文。
2. 答案:生字、词语:课后生字表。
填空题:根据课文内容。
作文:课后作文指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如参观自然景观、了解传统文化等。
推荐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21 古诗三首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古诗诵读课更应该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
教学设计突出朗读指导,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运用,尤其是借助资料理解这一方法的充分运用。
因此,本教案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理解。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与古诗相关的图片、音乐及古诗等。
学生准备:熟读古诗;搜集与古诗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背诵古诗,揭示课题1. 导入: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诗、宋词、元曲犹如一颗颗耀眼的明星闪烁在中华儿女的心中。
你最喜欢哪首?和大家分享一下吧!2.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三首》。
( 相机板书:古诗三首)3. 导学:这节课我们先学习唐诗中的两篇精粹——《芙蓉楼送辛渐》和《塞下曲》。
( 教师相机板书: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设计意图:通过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验和学习古诗的兴趣,为新诗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 解诗题,知诗人。
1. 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2.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王昌龄与卢纶的资料。
3. 齐读课题,理解课题。
4. 交流有关《芙蓉楼送辛渐》和《塞下曲》两首诗的背景资料。
( 二) 学生练读古诗。
1. 读诗要强调停顿,读出它的节奏来。
2. 指名朗读,教师点评和范读。
相机强调:(1) “芙”“蓉”都是形声字,都读二声。
(2) “洛”是三拼音。
(3) “单”是多音字。
在“单于”这个词语里读chÁn;表示姓的时候读shÀn;其他情况一般读dān。
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21课《爬山》教学设计
以读为本感悟父爱——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21课«爬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伟大的父爱。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理解父亲富有哲理的语言,感受父亲对作者成长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含义深刻的话。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幅画,你想看吗?(师板画)看到这幅画,你最想说什么?师:今天让我们跟随文中的一对父子去爬山。
(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说,教师补充)2、读了课文后,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生说:父亲的几次意味深长的话。
过渡:是啊,父亲的话耐人寻味,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父亲说的值得深思的话。
①交流;指名读。
②老师也感受到了这三段话含义非常深刻。
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聆听父亲那意味深长的第一段话。
三、细读理解,感受父爱(一)理解父亲说的第一段话(大屏幕出示)1、生自由读,思考: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些话?①指名说,引导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②结合学生生活体验:你爬过山吗?能用一个词形容你爬山时的感受吗?(生说)你爬山的目的是什么?父子俩爬山的目的和我们一样吗?2、“征服自己”指的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满怀信心)“征服”也可以换成哪个词?小结:山路崎岖,我和父亲刚开始爬山,汗水就已经湿透了衣服,爬山对于我和父亲来说真是一件格外辛苦的事,要“征服自己”就更不容易了。
3、指导朗读父亲的第一段话,体会父亲的用心。
过渡:虽然阳光越来越烈,汗水越来越多,但我和父亲满怀信心,终于登上了山顶,最终征服了自己。
(板书:征服自己)(二)理解父亲第二处值得深思的话1、同学们想象一下,登上山顶后的父子俩心情怎样?他们会说些什么?(生自由说)2、出示父亲说的第二处话。
①指名读。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从父亲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②指名说,(师提炼,板书:尽力)。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优质课教案21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 会认“芙、蓉、洛”等6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单”,会写“芙、蓉、洛”等8个生字。
2.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3. 感悟作者内心,理解人物品质。
【教学重难点】1.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2. 感悟作者内心,理解人物品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活动一:导入1. 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
2. 我们学过他的什么诗?(《出塞》《从军行》)活动二:初读古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请同学们自读诗题,并说说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1. 学生谈感受。
资料补充:辛渐是王昌龄的同乡,这次是要送好友辛渐回他们的故乡去,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及那种难舍难分。
)2. 请同学们自由读诗。
(点拨:注意读诗要强调字与字之间的停顿,读出它的节奏来。
)3. 指名朗读,教师点评,并进行范读。
指导读法:我们读古诗文,光有节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读出自己的体会与感受来。
4. 借助注释,谈谈自己的感受。
活动三:品读诗文,赏析感悟1. 品读前两句诗。
(1)请大家默读前两行,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雨: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山:在作者眼里楚山是什么样的?诗中还暗含着两个人物。
)(2)“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表现一种怎样的气氛?(“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的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出离别时的暗淡气氛。
)“楚山孤”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诗人离开朋友时强烈的凄冷孤寂感。
)(3)前两行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平明”。
四语下21课教案
(1)出示句子: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
读了这句,你体会到了什么?
(2)出示句子:“我说也是吗,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
师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老师今天想送大家一条有关学习的秘诀(出示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谁愿意来读一读?
2、同学们,你们想成功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吧!
3、知道这句名言出自哪位名人之口吗?(板书:爱因斯坦)
4、你能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爱因斯坦吗?
课题
21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14
14、“黑板”跑了
课型
备课时间:年月日
上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 踱 耸 蓄 裹 啥等生字,理解 蓬乱 衣衫不整 一 塌糊涂等词语。
2.正确,流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重点
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
难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
教具
小黑板
教学环节及内容
1、根据学生交流出示:
1940年的一天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位老人。
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位老人。
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
(1)读读三句话,说说有什么新发现。
六、(2)“撞”——“遇”——“等待”说明什么?
抓住了描写他们三次相遇的句子,首先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教学环节及内容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一课《乡下人家》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一课《乡下人家》教案Lesson 21 teaching plan of country family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一课《乡下人家》教案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学习目标1、认识5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正确读写带有生字的词语,并掌握多音字“冠”“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乡下人家的景物来表达感情的写法。
4、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一、导入课题,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了解乡间那充满温馨和诗意的田园生活么?今天,老师将和你们一起走进“乡下人家”,去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二、自由阅读,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2、同桌互读课文,并交流生字新词的读音,教师重点指导“巢”字的音和形。
3、指名分段读文,教师指导朗读重点句子,想一想,乡村生活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4、组内互读课文,交流个人感受。
5、仔细观察插图,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课文描写最美的一处乡村风景,并联系课文想想自己的理由,可以在书的空白处写出来。
三、教师小结,再现全文乡村生活真是太美了,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请你想象乡村生活的画面,再读一读全文吧!四、写写生字,记记生词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乡村生活是多么淳朴自然,又富有情趣,能否将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大家听,让我们一同来感受美、品位美。
二、品味语言1、组内品读,交流感受。
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1爬山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课文:21 爬山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设计重视学生的阅读感悟和体验,力求以生为本,以读为本,读思结合,情智并重,设计上体现以下几点:1.通过品味语句、朗读训练,抓住关键词语体会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受到爱的熏陶。
2.通过教师适当的点拨、引导,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交流、探究讨论,使更多精彩的、经典的语言从学生口中汩汩流出,让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在思维的变换中得以集中培养。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话的深刻含义,教育学生做事要有信心,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3.认识“逞、崎、岖、煌”4个字,会写“斯、凝、煮、蝉、哲、燃、煌、智、慧”9个字。
掌握的词语有:“煮熟、燃起、灯火辉煌、智慧”等。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父亲说的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结合重点词句理解父亲和我的三次对话,背诵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课前准备:1.课件。
2.教学挂图。
3.学生搜集关于描写山的诗句。
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课文:2 只拣儿童多处行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冰心的语言清新朴实,细腻动人。
文中所描绘的也是孩子游玩时的景象,写得真实,一读就懂,但如何在阅读时,调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起心里的反应,读懂作者的心,是个难点,需要老师在学生和文本中间架设起桥梁。
所以,在本课教学设计体现以下几点:1.根据《课标》精神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发展特点,在课中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引导他们以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倡导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加深理解。
2.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成功地实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身心受到了一次爱的洗礼,精神世界得到了一次提升。
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1爬山》教案公开课说课稿(教学设计)1c
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课文:21 爬山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设计重视学生的阅读感悟和体验,力求以生为本,以读为本,读思结合,情智并重,设计上体现以下几点:1.通过品味语句、朗读训练,抓住关键词语体会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受到爱的熏陶。
2.通过教师适当的点拨、引导,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交流、探究讨论,使更多精彩的、经典的语言从学生口中汩汩流出,让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在思维的变换中得以集中培养。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话的深刻含义,教育学生做事要有信心,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3.认识“逞、崎、岖、煌”4个字,会写“斯、凝、煮、蝉、哲、燃、煌、智、慧”9个字。
掌握的词语有:“煮熟、燃起、灯火辉煌、智慧”等。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父亲说的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结合重点词句理解父亲和我的三次对话,背诵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课前准备:1.课件。
2.教学挂图。
3.学生搜集关于描写山的诗句。
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课文:30 端午节的由来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教学目标:1.认读“粽、檐、辅、措、诬、颂”6 个生字,会写“佩、戴、措、施、疏、颂、驾、尸、俗”9 个生字,掌握“佩戴、爱戴、措施、诬陷、尸体、习俗”等词语。
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学习复述课文。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知道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并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难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并复述端午节的由来。
课前准备:1.生字词投影片。
2.课文中屈原插图。
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设计说明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你们都知道哪些?2.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1爬山》教案公开课说课稿(教学设计)g
第六屏)
指名说出。(从青山那里,我学到了沉静, 从父亲身上,我学到了智慧。) 1. 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独特的体验呢?让 我们一起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默读课文边读边画 出父亲说的值得深思的话 2. 读出你画出的父亲的话,想想分别在什 么 (展示课件第七屏) 3.爸爸说我们爬山和别人不同,为什么? 体会征服山 征服自己 (二)是否尽了力?
林山水甲天下)(展示课件第五屏) 人们都说桂林的山水甲天下, 真是这样吗?我 借助画面,丰富孩子们 们也随作者乘着木船沿着漓江, 一起去观赏桂林的 的个性化的感知,深化他们 山水吧! (二) 理解第二段, 漓江的水的特点依图学文, 读文悟情。 1.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展示 波涛汹涌的大海,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 ; 展 示风光旖旎的西湖,帮助学生理解“水平如镜” 。 ) (展示课件第六、七屏) 2.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 分别描写的。 ( 板书:静、清、绿) “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 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 视 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绿”用 “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 形象的比喻, 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 把学到的学法紧接着运 用,使学生兴趣盎然,积极 对桂林的整体感悟。
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整体导入,感悟内容,体会 课文意境 (一)理解第一段,随文入景。 1. 课文的作者为什么去桂林游玩呢?课文的 第 一小段告诉了我们。 ——人们都说, 桂林山水甲 天下„ „ 2. 理解“甲天下”是什么意思?(板书:桂
3
语文(S)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6 桂林山水
你还知道有哪些山? 己的独特体验。 师: 那么老师想问问大家, 你们爬过山吗?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21古诗三首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塞下曲》:《塞下曲·月黑雁飞高》是由唐代诗人卢纶以汉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言古体诗。
此诗是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
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
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墨梅》:《墨梅》是元代诗人画家王冕的一首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
诗中所描写的墨梅劲秀芬芳、卓然不群。
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一二两句构思精巧,将画中墨梅与池边梅树化而为一,仿佛画中之梅的淡淡墨晕,为池头梅树吸收水中墨色所致。
三四句则宕开一笔,赞赏墨梅虽无耀人眼目的色彩,却极富清新高雅之气,以此表达不愿媚俗的独立人格理想。
全诗以画作真,诗情画意融合无间,意蕴深邃,耐人寻思,应为题画诗中的上乘之作。
【作者介绍】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名,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卢纶(748?-800?)字允言,籍贯蒲州(今山西永济西)。
统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教案
统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教案教案撰写标题:《统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统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中的文章内容。
2. 掌握生字词:洩、涨落、细菌、触摸、增加等。
3. 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阅读理解能力。
4. 引导学生关注科学与生活相结合的问题。
教学重点:1. 理解《统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中的文章内容。
2. 掌握生字词。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关注科学与生活相结合的问题。
2. 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统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的复印件。
2. 学生课本。
3. PPT或者黑板。
4.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师生对话。
教师提问:“你们有没有觉得天气变化很快?”学生回答。
2. 教师继续问:“你们知道天气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吗?”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二、新课呈现:(10分钟)1. 通过呈现课文《统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的标题和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三、理解课文:(15分钟)1. 教师导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2. 运用教师提前准备好的生字卡片,让学生猜测并解释生字的意思。
3.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如:“细菌在哪里?” “人们怎样防治细菌?”等。
四、巩固与拓展:(15分钟)1.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在不同场景下阻止细菌的扩散。
2.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教师针对朗读时的语音语调进行指导和纠正。
五、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总结课文中的重点知识。
六、课后作业:(2分钟)要求学生在家中仔细阅读《统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的内容,并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帮助学生理解《统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的内容,掌握生字词和提高朗读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如师生问答、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爬山》教案(1)
爬山:教学设计(一)教案设计1【内容简析】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课文,讲的是一对父子一同爬山时父亲教育儿子要努力征服自己,尽力做好每一件事,还启发儿子怎样欣赏大自然的景物。
【设计理念】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本课教学设计力求运用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抓住重点,通过读中悟、悟中赏、赏中读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悟父亲的话的深刻含义,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话的深刻含义,教育学生做事要有信心,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认识“逞、煌、崎”等4个生字,会写“煮、拂、燃”等6个字,以及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话。
【教具准备】1.生字、词语卡片;2.教学挂图(课文插图)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观察插图,激趣导入1.(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请看画面:一个夏日的清晨,一对父子早早起床去爬山,这是他们刚爬上山顶时远眺的情景。
同学们,有的人爬山是为了征服山,有的人爬山是为了征服自己。
这一对父子爬山究竟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来学习课文《爬山》。
2.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圈画生字和要求掌握的词语,读一读,记一记。
3.检查自学生字、新词情况,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4.开声试读,力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5.抽读课文,指导正音。
(抽个人、抽小组或全班,一节一节过关。
)6.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情况。
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父子俩一同爬山时,父亲教育儿子要努力征服自己,尽力做好每一件事,还启发儿子怎样欣赏大自然的景物。
)②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全班齐读。
)(重点指导读正确父亲的话。
)三、指导书写,布置作业1.指导书写生字新词:“煮”字不要写得太长;“拂”字第七笔是撇,注意笔顺;“燃”字笔画多,注意不要写得太宽;“煌”字是火字旁,第四笔是点,左边不要写成“光”。
四年级下册语文21课文教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21课文教案当咱们阔别喧嚣的都市,步入乡村,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水果的芬芳;在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田鸡的歌唱;在辽阔的草地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下面是为大家收拾的四年级下册语文21课文教案,欢迎浏览。
【学习目标】1.认识“檐”“饰”等5个生字。
会写“棚”“饰”“冠”等14个生字。
正确读写“装潢”“融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起学生对农村糊口的兴致和酷爱。
4.率领学生品尝幽美语言,累积精彩句段。
5.缭绕“走进田园,酷爱乡村”展开一次综合性学习流动。
【课前筹备】1.生字、词语卡片。
2.课文挂图及投影片。
3.收集有关农村糊口的资料。
【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出示两组投影片。
第一组:林立的高楼、漂亮的汽车、热烈的广场。
第二组:低矮的砖瓦房、小河里畅游的鸭鹅、穿戴朴素的人们。
(也可以用书上的几幅插图接替)发问:看到这两组图片,你想到了甚么?2.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糊口实际,说说你所了解到的乡下糊口是怎么的。
3.有一名作家用无比细腻、幽美的笔触为咱们描写了乡下人家的糊口,你们想去看看吗?今天就让咱们一块儿来学习第21课,一块儿走进乡村糊口,一块儿领略它那份独特的美。
(板书:21乡下人家)二、自学生字、新词,初读课文,总体感知出示“自学指点”: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
2.练习将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找找课文哪一小节概括了乡下人家的特色?用铅笔作上记号。
三、汇报交换,了解自学情况1.指明认读生字、生词。
注意“巢”不要读成“cáo”,冠字在的“鸡冠花”一词中读。
2.指名部份同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尽可能读通顺。
3.交换默读所得,找出全文的中心段落(最后一节)。
四、诵读理解1.全班齐读最后一节,理解“独特”“迷人”的含意,进而理解整段话的含意。
2.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独特”是指“独有的,与众不同的”;“迷人”是说“吸引人”,这句话是说乡下人家,在任什么时候候,在任何季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很吸引人的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1 种子教学目标:1、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认识“槐、掺、涩、撩、俊”等5个生字,会写“掺、涩、裤、兜、愧、俊、撑、掠、惟、恐”等词语,并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教学重点: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明确本单元学习任务1、导语:今天,我们开始新学期第一个单元的学习,在这个单元,我们将读到哪些有趣的文章呢?还要掌握哪些读懂课文的本领呢?让我们一起打开书,读一读“单元导读”吧!2、学生自主读“单元导读”。
3、交流体会。
4、引导学生提炼学习目标。
(1)学会体会情感的方法。
(2)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
二、谈话引入1、板书课题,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种子吗?看看这两包树种,说说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课《种子》。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学习生字、新词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掺杂羞涩惭愧凝望惟恐小心翼翼五、练习朗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六、练习朗读课文1、轮读2、自由练读3、同桌互读七、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把学会的新词放入“词语花篮”。
2、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谈话复习导入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种子》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事?2、读课文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自然段(1)自由读第一段,说说读懂了什么?(2)见到同学们交上来很多树种,我准备说点什么,老师会说什么呢?为什么?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使学生明白:因为“讲桌上堆放的洋槐树籽有浅黄的,甚至还有豆绿的。
籽粒里掺杂着荚皮和角柄。
”“浅黄”、“豆绿”什么意思?说明从颜色上看出种子不成熟,不饱满。
“掺杂着荚皮和角柄”写出了从成色上看不纯,杂质多。
一些同学只追求上交的树种的数量,而不注意质量。
2、学习第2—8自然段。
(1)默读,思考:小女孩交的树种和大家的有什么不同?(2)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从书中找出描写小女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同学边说教师边板书:外貌:略带羞涩、低下头(感到愧疚)脸刷地红了站着(深深自责)动作:掏出、展平、凝望、抖(认真专注)树种:一般大小、饱满、乌黑光泽(精心挑选)(3)你们喜欢这位小女孩吗?为什么?有感情地朗读。
(4)为什么小女孩的种子少,却令我很感动?用“因为……所以……”说说。
3、学习最后一段(1)有感情地朗读。
(2)说说从全班同学的神态和那位老师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三、积累语言1、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多读几遍。
四、巩固生字、新词,指导书写1、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2.指导书写。
五、总结全文,深化体会如果你是这个班集里的一员,你会对小女孩说些什么?六、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外貌:略带羞涩、低下头(感到惭愧)种子脸刷地红了、站着(深深自责)(小女孩)动作:掏出、展平、凝望、抖(认真专注)树种:一般大小、饱满、乌黑光泽(精心挑选)2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绳子,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
4、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的意思,理解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令人快乐。
教具准备:挂图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揭示课题,简介作者1、出示春景图:谈话:每年春天,我们都要去春游。
谁能给大家描绘一下春游时的情景?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春天的文章。
2、板书课题:2 只拣儿童多处行3、简介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她的作品大多书写童心的纯真和母爱的深挚,情真意切。
4、读题质疑:题目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学习生字新词1、明确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句子,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习生字。
指名读词语3、学生质疑。
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隙地忸怩烂漫查字典理解:成千盈百儿童不解春何在使出浑身解数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指名分段读文,思考: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画出表述作者行踪的词语。
2、交流画出的词语。
颐和园门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3、练习有感情朗读。
四、课堂练习1、写字指导。
2、学生描红,临写。
3、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一、过渡导入1、提问:“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是什么意思?“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呢?2、指名回答。
3、抓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提问:课文中写了哪些地方儿童多?根据回答板书:颐和园门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院里4、过渡:现在我们就随着冰心奶奶一道去儿童多的地方“找春天”!二、学习第一段1、自由读第一段,画出表述儿童多的句子。
2、交流出示句子。
“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即出来,就像从一只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3、说一说这句话应该扣住哪些关键]词语来读,在下面画上记号。
成千盈百闹嚷嚷挤飞涌出小天使4、指名读然后齐读。
5、完成课后练习5第一小题:这句话用“魔术匣子”比喻什么?“小天使”比喻谁?这样写你觉得怎样?学生回答。
6、教师引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段1、这一段与第二段一样,也是些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
我们应该怎样来学习呢?2、学生按照上述步骤自学课文。
(1)自由读,画出表现“儿童多”的句子。
(2)交流画出的句子,并说说应该扣住哪些关键词语来读。
出示句子: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东一堆,西一堆,叽叽喳喳,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散发着太阳的香气息。
湖面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在波浪上荡漾,一面一面鲜红的队旗,在东风里哗哗地响着。
……在转弯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
(3)反复朗读这些句子,读中感悟。
(4)学生畅谈体会。
三、小结刚才,我们随着冰心奶奶一道去颐和园寻找春天,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呢?(颐和园门口儿童多,知春亭畔儿童多,湖面儿童多,湖边儿童多)可能是儿童欢快活泼的身影把春天遮住了吧,我们暂时还没有找到春天。
春天到底在哪里呢?让我们下节课到玉澜堂去看看。
四、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一、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寻找春天。
二、学习第三第四段。
1、自由读第5自然段,提问:你们找到春天了吗?春天在哪里?2、指名回答:春天在玉澜堂的院落里,在玉澜堂庭院的几棵大海棠树上。
春天是什么样子?出示句子,学生圈出关键词语,反复朗读。
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3、完成课文后的练习5(2):这句话中用“喷花的飞泉”比喻什么?这使你觉得怎么样?4、学生交流。
5、教师范读第6自然段。
学生圈出关键词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6、指名尝试背诵。
7、指名读第7自然段。
分角色读。
8、教师范读第8自然段。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9、提问:“朋友,春天在哪里呢?”你有没有新的发现?指名回答:春天在儿童多的地方!春天在儿童身上!教师引读课文。
10、齐读第四段。
(1)进行句式变换,理解句意。
(2)出示句子:当你春游时,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你能把句子换个说法,不改变愿意吗?学生练习,并且读句子.11、完成课后练习5(3):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12、学生讨论交流。
13、练习背诵第7——9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第7——9自然段。
2、默写词语。
板书:只拣儿童多处行颐和园门知春亭畔湖面湖边儿童到处总是春玉澜堂花儿——儿童3 钓鱼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领会文章中蕴含着的深刻的做人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认读7个生字,会写11个字,掌握“操纵、抛了出去、辉映、溅起、剧烈、上钩、距离、争辩、乞求、诱惑、抵制”等词语。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读到这个题目你想了解什么?(谁在钓?钓到鱼了吗?钓到一条什么样的鱼?……)二、初步了解课文1、学习生字词(1)生字读音这篇课文的生字多达20字,而且有的很难读。
所以啊,我们就从检查生字的读音入手,看看是不是都会读了,大家有信心吗?(小黑板出示生字新词)师依次指“剧”“跃”“抉”“挣”“获”等字,指导学生学习。
(2)部分词语的意思这些词语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3)课文内容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再回答)(板书:钓鱼放鱼启示)三、练习朗读课文1、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2、轻声朗读,想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3、同组互读,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4、指名读。
四、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
2、收集有关诚实的格言。
第二课时一、导入导语: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这个有关诚实的故事。
二、深入学习课文1、读全文,找找这件事对于文中的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默读课文思考: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找出有关描写“我”的情感变化的语句,读一读。
3、指导与交流。
(1)出示语句师:课文哪些语句是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如果是你钓到了这样大的一条鱼,心情怎样?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读这句话。
(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分角色读4、父亲的情感(1)自读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2)交流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