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的展望

合集下载

对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的展望

对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的展望

对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的展望结合相关文章的描述,此毕业论文对喀斯特地貌的未来发展进行分析:(1)由于喀斯特地形的限制和地表的破碎,地形相对平坦、聚落发展相对较好的喀斯特高原盆地区聚落分布集聚性仍然不强,总体上分散,聚落形态复杂。

(2)喀斯特地貌决定喀斯特高原盆地聚落的空间格局特点及演变规律,聚落主要分布在喀斯特盆地、洼地等负地貌和溶丘、溶原、峰林等正地貌,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聚落规模逐渐增加,局部呈现集聚并随着喀斯特地表地貌和组合地貌的形态表现出一定的集聚特点:一般来说,低海拔、无坡向坡度或坡度较低的地势平坦区域聚落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集聚且较为连续,地形起伏地区聚落分布分散,喀斯特正地貌边缘有聚落低程度集聚,集聚形式上沿着等高线向外逐渐增加。

(3)喀斯特高原瓮地区聚落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无论是数量上或是面积上都有所增加,且增幅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

水平空间上,聚落形态变化明显,居民点形状越来越不规则,分布越来越聚集,景观格局不断趋于复杂,但到一定程度后,景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一定继续增加,体现了喀斯特地貌对聚落空间发展的限制。

(4)垂直宅问分布是喀斯特高原盆地区聚落空间的主要特点,并加剧了聚落空间格局的复杂性。

垂直空间上,聚落主要集聚在低海拔范围内,并逐渐向高海拔地区增加,但各个海拔范围的变化不尽相同,低海拔区域内聚落比蘑呈现逐年增加后又减少的趋势,体现了当居住空间受限后,聚落逐渐向海拔较高的区域蔓延规律。

坡度上,聚落主要分布在无坡度的平坡地带,其次是坡度平缓地带。

随着平缓地带居住空问的有限.聚落开始向坡度较高的地带蔓延,陡坡和较陡坡的聚落规模和所占比重都有所增加,极陡坡开始有一定比重的聚落分布。

坡向上,聚落以分布在无坡向地区为主,有坡度地区的聚落在各个坡向的分布变化显得杂乱且无规律可循,体现了喀斯特高原盆地聚落分布的复杂性。

综上,由于地表的复杂和破碎,喀斯特高原盆地聚落总体分散,近年来随着聚落规模的扩大,聚落在局部区域有一定程度集聚,但地形的限制导致集聚的形式和集聚的程度有所差异;相关才子表述,随着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增大.聚落形态更为复杂,空间分布更加散布;喀斯特地貌的垂直空间特点在决定聚落的垂直分布及演变规律的同时也加剧了聚落空间分布的复杂性。

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可持续利用研究——以贵州省贵阳市为例

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可持续利用研究——以贵州省贵阳市为例

Re e r h o n e Ch n e a d s san b e u e i rta e s s a c n La d Us a g n u t i a l s n Ka s r a
・_ — t p ca ee e c o Gu y n iy i u z o r vn e -- wi s e ilr f r n e t i a g c t n G ih u p o i c __ —— _ h
1研 究 区概 况
种土地利 用类型 的数量 变化情况 , 表达式 为 : 其
K( =
Ua
) ×10 ×1 0 %

() 1
式中: K为研 究 时段 内某一 土地 利用 类 型动 态度 ;a 量 ; T为研
贵 阳 市 位 于 东 经 16 0 ~ 0’ ,北 纬 2。 l 0。 7 17 7 61 一 2 。 2 之间 , 地面积 8 6 7 m 。地处云贵 高原东斜坡 , 7 2 土 4 0 6h 黔中 山原丘 陵 中部 , 势 西南 高 、 北 低 , 东部 平原 向西 部高原 地 东 属 的过 渡地 带 ,5 8%的地 区为喀斯 特地貌所 覆盖 。 地形地貌 多样 , 剥蚀 丘 陵 与盆 地 、 谷地 、 地相 间 , 有 亚热 带 季风 湿 润气候 洼 具 特点 , 水热 条件配合 较好 。20 年末 , 07 贵阳市总人 口 39 2 5 . 万 8 人( 安户籍 数) 公 。云岩 区 、 明区 、 南 小河 区人 口密度较 高 , 分别 是全 市 人 口平 均 密度 ( 23 4 . 4 7人 / 2 1. 、3 4 43 倍 , k ) 9 3 1. 、. n i 的 5 0 9 人 口分布不 均【 l 是贵州 省省会 , 】 。它 贵州工业化 的带动 区 , 城镇

喀斯特石漠化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喀斯特石漠化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喀斯特石漠化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一、概述喀斯特石漠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土地退化现象,是喀斯特地区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

其发生发展不仅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更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表现为地表植被破坏、土壤侵蚀加剧、岩石裸露率上升等特征。

在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尤为严重,给当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压力。

当前喀斯特石漠化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喀斯特地区地形复杂,地物破碎化程度高,给遥感监测和数据分析带来很大困难。

喀斯特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使得石漠化过程具有高度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加大了研究难度。

石漠化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缺乏也制约了研究的深入进行。

尽管存在这些困难,但喀斯特石漠化研究也呈现出积极的发展趋势。

随着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石漠化监测和评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多学科交叉融合也为喀斯特石漠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随着对喀斯特石漠化成因机制的深入理解和治理技术的不断创新,相信我们能够有效应对这一生态挑战,推动喀斯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详细探讨喀斯特石漠化研究存在的问题,包括数据获取与处理的难度、评估指标体系的不足等,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可能的研究方向。

1. 喀斯特石漠化定义及成因简述喀斯特石漠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土地退化现象,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受人类不合理社会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所导致的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出露、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以及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过程。

这一现象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尤其在我国的西南部地区,如贵州、广西、云南等地表现尤为突出。

喀斯特石漠化的成因复杂多样,其中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相互交织。

在自然因素方面,喀斯特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石漠化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这些地区岩石裂隙发育,溶洞和地下河广布,地表水沿裂隙流入地下,导致地表水缺乏,从而易引起旱涝灾害。

喀斯特峰丛山地地处亚热带,雨量充沛但地表径流少,且受地形限制难以形成流畅的排水系统,使得水土流失现象频发。

贵州的喀斯特地貌

贵州的喀斯特地貌

贵州的喀斯特地貌贵州是中国山水甲天下的一座美丽省份,拥有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

其中,贵州的喀斯特地貌以其奇特的形态和壮丽的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

本文将介绍贵州的喀斯特地貌,探讨其形成原因以及为人们带来的价值与意义。

一、喀斯特地貌的定义和特点喀斯特地貌是指由于溶蚀和崩塌作用形成的石灰岩地带所特有的地貌景观。

贵州省的大部分地区都属于喀斯特地貌区域,这里有着丰富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例如溶洞、天坑、峰丛、峡谷等。

喀斯特地貌最显著的特点是地形陡峭、起伏不平、洼地众多,给人一种奇特而壮观的感觉。

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石灰岩的溶解性有关。

贵州地处亚热带和喀斯特地貌的过渡地带,年均降雨量较多,而石灰岩又是一种容易溶解的岩石类型。

长期以来,雨水的侵蚀作用使得石灰岩地层逐渐溶解,形成了大量的岩溶洞和地下河道。

同时,由于地下河道的冲刷作用,地表上的土壤和石层容易发生崩塌,从而形成了大量的天坑和峰丛。

三、喀斯特地貌的景观价值1. 自然景观:贵州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与众不同,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美感。

独特的峰丛和峡谷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流连忘返。

2. 文化遗产:贵州的喀斯特地貌与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息息相关。

这些少数民族在喀斯特地貌区域辟出了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并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

3. 科学研究:贵州的喀斯特地貌也吸引了众多地质学家和生态学家前来研究。

通过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可以对地质变迁和生态系统的演化进行深入探讨,对保护地球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喀斯特地貌的保护与利用1. 加强科研与保护:喀斯特地貌是一种非常脆弱的地貌类型,在旅游开发利用中应注意保护环境和生态。

同时,加强对喀斯特地貌的科学研究,促进对其形成机理和演化规律的深入认识,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 合理开发旅游资源:贵州的喀斯特地貌具有巨大的旅游价值。

应制定科学的旅游开发规划,合理规划景点布局,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论贵州喀斯特地貌及其保护

论贵州喀斯特地貌及其保护

论贵州喀斯特地貌及其保护10级人力1班杨雪摘要:贵州是中国乃至世界热带、亚热带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发育最充分的高原山区。

贵州喀斯特地貌具有其独特性,应抓住机遇,利用优势,发展本省经济。

喀斯特地貌环境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条件,在发展中应注意扬长避短。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多样性生态保护⒈喀斯特地貌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而贵州是中国乃至世界热带、亚热带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发育最充分的高原山区,喀斯特面积达1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3%,形成95%的县市有喀斯特分布,实属罕见,可谓喀斯特王国。

贵州有兴义尼函石林、修文石林等石林区;中国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岩壁为瀑布华地貌;此地溶洞地貌较多,主要有黄果树瀑布附近龙宫洞,贵阳地下公园,镇宁犀牛洞,镇远的青龙洞,龙山的仙人洞,贵州的织金洞,黔灵山麒麟洞等。

⒉喀斯特环境的有利条件喀斯特地貌的多样性,为贵州省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例如,花溪区以瀑布,洞穴为主要优势,山石水景,各显风姿,高坡石门、黔陶鬼架桥、青岩悬宫洞等等。

众多的喀斯特奇观为此区带来了良好的旅游资源。

生态环境多样,生物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业立体配置和多种经营。

由于喀斯特地域形态结构对光,热,水等自然因素进行再分配,导致气候、生物、土壤垂直分异和局地分异明显,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资源。

为山区立体农业发展和多种经营提供了自然基础。

⒊喀斯特生态环境的不利条件水土环境要素缺损,例如土壤流失、土壤异质性较强、土壤供应植物的营养元素不平衡生态承载力低、石漠化、旱涝灾害等4.贵州喀斯特地貌典型性分析石灰岩地貌上形成陡峭峻岭,溶洞,地貌岩石形成典型的褶皱现象。

贵州水城地区岩溶水文与工程地质问题研究

贵州水城地区岩溶水文与工程地质问题研究

贵州水城地区岩溶水文与工程地质问题研究贵州水城地区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域。

这一地区的岩溶水文与工程地质问题备受关注,因为岩溶地貌带来了独特的地下水文特征和工程地质问题。

本文将围绕贵州水城地区的岩溶水文与工程地质问题展开研究,并探讨这些问题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岩溶水文问题1. 地下水资源贵州水城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分布在岩溶地质构造单元中。

由于岩溶地貌的特殊性,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和补给来自不同的水文地质单元。

在岩溶地貌中,地下水以地下河、地下溶洞水位和含水层为主要形式存在。

这些水文地质特征决定了地下水的形成和补给与传输机制,也影响了地下水的利用和保护。

由于岩溶地貌的存在,贵州水城地区的地下水具有以下特点:① 威胁性:地下水的水量丰富,但在岩溶地貌中易过度开采,导致水资源的威胁性增加;② 变化性:岩溶地貌中地下水的变化性强,受季节性降水和岩溶地质构造的影响明显;③ 保护性:地下水资源受到岩溶地貌的保护作用,地下水的水质相对较好。

3. 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贵州水城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主要被用于农业灌溉、城镇供水和工业用水。

在地下水资源的利用中,必须保持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防止过度开采和水质污染。

对岩溶地貌中的地下水保护和治理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

二、工程地质问题1. 地质灾害贵州水城地区的岩溶地质构造单元容易发生地质灾害,如岩溶塌陷、地裂缝等。

这些地质灾害常常给当地的基础设施和居民生活造成威胁,需要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防治工作。

2. 岩溶地质工程在贵州水城地区进行工程建设时,必须考虑到岩溶地质的特殊性。

岩溶地质对基础工程的选址、设计和施工都会产生影响。

在工程地质勘察和设计中,必须考虑到岩溶地质的特殊性,以避免工程隐患和安全事故的发生。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岩溶地貌的特殊性,贵州水城地区的岩溶水文与工程地质问题的研究并不仅限于学术研究,同时也涉及到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课题。

贵州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及其生态价值

贵州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及其生态价值

贵州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及其生态价值贵州省位于中国的中南部,地势复杂,河流众多,但最为出名的还是它独特的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岩溶地貌,由岩溶岩经过长期风蚀、水蚀形成的独特地貌形态。

在贵州,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第一是地质构造。

贵州是一个地质构造非常复杂的地区,其构造形成主要包括汉水和亚洲板块的挤压作用和岩浆活动、地层垂直侵位和挤压变形等。

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地层的岩性、结构和含水量等都会有所不同,这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第二是气候条件。

贵州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和亚热带高山湿润气候,以多雨多云、常年高湿的特点为主。

年降水量超过1300毫米,加上大量溶解性的二氧化碳,形成了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使岩层产生了大量的溶洞、峭壁、天坑和地下河道等喀斯特地貌形态。

第三是植被和动物。

贵州喀斯特地貌地区依托其特殊的气候、地貌和地幔作用,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拥有大量的自生物种和物种。

地被植物和灌木丛生,拥有丰富的植被和卡拉布树等珍稀植物。

在喀斯特地貌的洞穴中,还生活着很多独特的动物群。

贵州的喀斯特地貌,除了其独特的地貌和生态文化之外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首先,海量的洞穴、水洞、溶洞向生态系统中注入了充足的水分。

在极其干旱的气候下,喀斯特地貌中的溶洞却形成了许多水洞资源,并不断从地下涌出的水流支撑着周边的植被和动物群。

二来,喀斯特地貌还提供了生态平衡的重要支持,作为重要的保护区,喀斯特区域为许多稀有动植物的生存与繁衍创造了自然环境。

例如,中国大蝙蝠、中华鲟等珍稀濒危物种与众多的暖水鱼类、蝾螈和蚂蟥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此外,喀斯特地貌还提供了重要的生态资源。

这里出产的高钙饲料青贝壳物种极多,且质量优良;喀斯特地区香茶胶、木耳、松茸、石灰石和铝土矿等资源也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

总之,贵州的喀斯特地貌是一座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自然圣地,也是一个充满活力有生命力的自然景观。

喀斯特地貌和其独特的生态系统,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生态价值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并更加愿意接受和参与生态环保,保护喀斯特地貌这一宝贵的自然资产。

探究油画表现贵州喀斯特地貌的风景技法

探究油画表现贵州喀斯特地貌的风景技法

探究油画表现贵州喀斯特地貌的风景技法摘要:笔者通过对贵州喀斯特地貌风景的实地考查采风,借鉴安塞勒姆·基弗的综合材料表现技法,尝试探索一套的油画表现技法,使用这套技法能够创作出兼具再现性与表现力的描绘贵州喀斯特地貌风景作品。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技法;油画风景引言贵州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的省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区域都属于山地,重峦叠嶂的群山在几千万年丰沛降雨的淋溶作用形成了独特的喀斯特地貌。

笔者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贵州人,对喀斯特地貌怀揣着别样的感情,在油画创作的道路上,通过实践探究,寻找表现技法将作者的感情与喀斯特地貌特征相糅合,形成一种既能再现喀斯特地貌又具艺术表现力的油画创作技法。

一、实地探究贵州喀斯特地貌典型地区贵州有10.91万平方千米的地区是喀斯特地貌,占全省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喀斯特地貌作为地理风貌的一张名片,是贵州风景画创作中绕不开的题材,想要画好就必须去了解它。

平时生活在城市中,对自然风景感受并不深刻,想要对此有个全面的了解,就必须深入到群山当中去实地考察。

作者在2017年到2019年的三年时间中,分别前往威宁、毕节、长顺等地区进行摄影采风(图一)与油画写生(图二)。

深入到农村,不光单纯考察自然风景,而是结合当地居民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进行多方位的了解,通过实地考察,对喀斯特地貌地区有了一个较直观的认识,改变了之前喀斯特地区就是土地荒漠化地区错误的看法,为之后的风景画创作与研究打下了基础。

图三风景写生二、对喀斯特地貌地区的考察分析贵州西高东低,海拔高度变化很大,不同地区同属喀斯特地貌但呈现出来的风景是大不相同的,想要在概括出一个创作方法就必须找到它们的共同点,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符号与特征。

自然风光方面,山是最主要的构成,探索山的表现技法是一个突破口,凯里、都匀等东部地区的山势较为平缓,毕节、六盘水的山势险峻,东西山形有很大差异,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其中的共同点,山的主体都是由白色石灰岩构成的,土壤薄薄的分布在岩石的表层,植物很难在没有土壤的地方生长,由于水土流失或地质变迁形成山体断面,一部分石灰岩裸露在外,可以直接被观察到,石灰岩与土壤和植物的构成关系是绘画喀斯特地貌风景油画的突破点。

浅谈喀斯特地貌对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

浅谈喀斯特地貌对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

浅谈喀斯特地貌对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摘要:喀斯特地貌是一把双刃剑,给贵州带来美丽自然景观的同时,也给贵州生态文明的建设带来严峻挑战。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省上下提高认识,齐心协力,为贵州的自然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努力和贡献关键词:喀斯特地貌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意思是岩石裸露的地方。

我国对这类地貌称为岩溶地貌。

因为地表及地下岩石的碳酸钙成分含量比较高,而碳酸钙的特性是易溶于水。

所以经年累月的风吹雨水溶蚀之下,在地面形成了石沟、石牙、峰林、峰丛、天生桥、瀑布等美丽奇特的景观,在地下形成了溶洞、暗河、暗湖、钟乳石等千姿百态的岩溶景观。

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面积17.62万平方千米。

其中喀斯特地貌出露面积约10.91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61.9%,将近三分之二的面积占比。

是全国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的区域,也是我国喀斯特地貌面积占比较大的省份。

同时,贵州还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省份,2017年,《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为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也注入了新动力。

与此同时,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先试的责任也很重大。

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发展战略,为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总体设计,以确保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和正确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国家战略顶层设计,也是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的重要内容。

作为贵州3856万多人口的成员之一,我们每一个生活、生长以及工作在贵州的人,对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也都有责任,有义务。

也都可以尽责任,尽义务。

我们既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受益者,也是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践行者和监督者。

因此,在生活中树立生态忧患意识,倡导绿色消费观念十分必要,也十分迫切。

对于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认识并了解贵州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及相应对策,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贵州喀斯特地貌现状及发展方向

贵州喀斯特地貌现状及发展方向

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摘要:贵州受到喀斯特地貌控制,喀斯特地貌研究的程度关系到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问题,意义重大。

本文对喀斯特地貌成因、演化、分区,及喀斯特相关研究进行了描述,得出:地表喀斯特的研究已有规模,但地下喀斯特探测需大量研究,是今后研究重点;对于贵州受构造影响,喀斯特分区应考虑小地貌、小环境的影响;喀斯特相关研究如石漠化、小流域治理、旅游研究等关系着社会经济发展,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演化分区引言贵州地处于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中心,是我国第一级台阶向第二级台阶的延伸斜坡地带,受到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地质构造较为复杂,造就了独特、多样而又秀丽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1]贵州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其范围北起四川盆地南缘山地和鄂西南高原,南至南盘江河谷和桂西北山地,纵跨近5个纬度(24°30’ n-9°13’n),长约510km;西起滇东黔西高原,东至湘西丘陵山地,横跨6个纬度(103°31’e-109°30’e),宽约570km,总面积1.76*105km2。

[2]由于特殊的岩溶地质作用过程和岩溶环境特征,造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系统,严重制约了这一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因此,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直接关系到贵州社会和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文明的建设等重大问题。

1.研究现状1.1成因研究袁道先先生认为应以系统科学的观点,将影响岩溶地貌发育程度和特征的因素:构造、岩性、气候、水文、土壤等,以及这些综合这些影响因素而产生的直接作用方式和强度综合起来考虑。

[3]从宏观上看,自晚震旦纪到三叠纪晚期,贵州地区沉积了上万米厚的碳酸盐岩地层,发育了四套碳酸盐沉积建造,自上而下为:上震旦统灯影组,下寒武统上部至下奥陶统中部,中泥盆统顶部至下二叠统,下、中三叠统。

[4]俞遵典对原生喀斯特地貌的成员机制作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认为岩石地层因素、地质构造环境、水化学及水动力条件、生物化学制导四个方面缺一不可形成喀斯特。

贵州水城地区岩溶水文与工程地质问题研究

贵州水城地区岩溶水文与工程地质问题研究

贵州水城地区岩溶水文与工程地质问题研究贵州水城地区是一个岩溶地貌发育的地区,该地区的岩溶特点决定了其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非常重要。

本文主要从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方面进行研究。

一、水文地质问题1.喀斯特地貌下的水文条件贵州水城地区处于喀斯特地貌下,该地区的水文条件是复杂的。

由于石灰岩等溶性岩石的存在,地下水往往会形成下渗漏洞、隐蔽溶洞和地下河流等地貌。

在喀斯特地形下,地下水常年存在,因此众多岩溶泉、地下河、瀑布、地洞等自然景观出现。

2.地下水资源问题由于地貌和水文条件的影响,贵州水城地区的地下水资源极为丰富,但是会出现地下水面下降、水质恶化等问题,尤其是城市化快速发展,大量的建筑和化肥等化学物质的排放等,使得地下水的水质下降。

3.地下水环境保护问题针对地下水环境保护问题,我们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行动计划,对于一些污染源需要加强监管,同时加强对地下水的保护意识,积极推进节水、垃圾分类等环保工作。

1.岩溶地质条件下的工程建设贵州水城地区岩溶地貌十分发达,建筑和交通工程建设在这样的环境下往往比较复杂。

由于石灰岩易溶,开挖、钻孔等工程难度较大,制订科学的施工方案,选择合适的开挖方案,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针对建筑物和工程设施的岩溶地质保障问题,我们需要进行地质灾害评估,避免灾害发生。

针对建筑物的地基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岩溶地质条件,选取适当的设施和建筑材料,保障基础的稳定性。

三、总结贵州水城地区的岩溶地貌赋予其丰富的水资源和自然景观,但是对于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岩溶地质条件下的工程建设保障等问题,我们需要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贵州地貌报告

贵州地貌报告

贵州地貌报告1. 引言贵州是中国的一个地理特征多样的省份,其地貌类型丰富多样,呈现出独特的自然景观。

本文将对贵州的地貌进行分析和描述,以展示贵州的地理特点和独特之处。

2. 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贵州位于中国的西南部,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

其地貌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 山脉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和南亚热带地区的交界处,拥有众多山脉。

其中,贵州的主要山脉有黔东南山地、黔南山地、黔西南山地等。

这些山脉起伏崎岖,山势险峻,给贵州增添了壮丽的自然景观。

2.2 高原和盆地贵州地区还有一些较为平坦的高原和盆地。

比如,贵阳盆地、遵义平原等。

这些地区的地势相对较为平缓,适宜农业发展,也是贵州重要的农业产区。

2.3 溶洞和石林贵州的地下水资源丰富,导致了大量的溶洞形成。

例如,黄果树大瀑布附近的黄果树溶洞,以及遵义市的仙女洞等。

此外,贵州还拥有石林景观,最著名的有喀斯特石林。

3. 气候与地貌的关系贵州的气候条件对其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3.1 强烈的季风气候贵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多雨,冬季较干燥。

季风气候的影响导致了贵州地区的地表水资源丰富,进而形成了众多的河流和湖泊。

3.2 高海拔和气温变化贵州地势复杂,海拔变化大,从而导致了气温的变化。

高海拔地区气温较低,从而影响了植被分布和土壤类型,进而影响了地貌的形成。

4. 地质构造与地貌演化贵州地区的地质构造对地貌的形成和演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4.1 喀斯特地貌贵州地区广泛分布着喀斯特地貌,这是由于地下水的侵蚀和溶蚀作用所致。

地下水对石灰岩等溶质的溶解,使地表出现了丰富的溶洞、地下河和岩溶塌陷等地貌现象。

4.2 构造运动贵州地区曾经发生过多次构造运动,地壳的抬升和变形使得地表产生了许多峡谷、断裂和斜坡等地貌。

5. 生态环境保护与地貌景观保护贵州地区的地貌景观对旅游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贵州喀斯特地貌旅游开发研究

贵州喀斯特地貌旅游开发研究

贵州喀斯特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作者:冉小云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6年第6期贵州是一个喀斯特地貌覆盖广的大省,其省内的许多喀斯特地貌景观类型复杂多样,品味价值高,甚至很多喀斯特景观是全国旅游景观中的极品。

然而在喀斯特旅游景观的开发和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了管理、服务、交通等方面的问题。

文章浅析了贵州喀斯特地貌的分布、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贵州地处我国云贵高原山区之上,是亚热带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较广的省份。

其岩溶地貌分布面积约为11.32×104㎡,大概占整个贵州省面积的61.8%。

近几十年来喀斯特地貌旅游开发和探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旅游发展带来财富与收入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

因此科学合理地开发出独具特色的喀斯特旅游景区和旅游产品,提高喀斯特地貌区居民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意识,持续开发和保护喀斯特旅游资源,带动喀斯特地区的经济和财政收入至关重要。

一、贵州喀斯特旅游资源的分布与特征(一)贵州喀斯特旅游资源分布喀斯特地貌在贵州覆盖面积很广泛,在世界上所有喀斯特地貌景观中有“喀斯特博物馆”的美誉。

贵州不同地区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数量差异较大、质量差异明显。

贵州省占地面积约为176167km2 ,从贵州各州市喀斯特面积占全省喀斯特总面积的比例来看,贵阳和黔南州的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广,大部分地区都超过了80%。

其次是毕节、安顺、遵义、六盘水、黔西南和铜仁地区的喀斯特地貌面积超过了60%,黔东南地区喀斯特地貌覆盖面积最少。

(二)贵州喀斯特旅游资源特征贵州省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复杂,地上喀斯特地貌形态有溶沟、石芽、落水洞、漏斗、溶蚀洼地、盆地、干谷、伏流、峰丛、峰林等,地下喀斯特形态有洞穴、地下河、岩溶泉等。

贵州众多自治州、地级市所拥有的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存在很大的区域差异。

贵州喀斯特旅游资源的品味和价值高,是中国南方喀斯特的经典代表。

例如:2007年荔波第一期喀斯特资源被列入世界级遗产名录,曾获“中国最美森林”的桂冠。

贵州 论文 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贵州 论文 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贵州论文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贵州论文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导言:贵州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地处喀斯特地貌区域,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而闻名。

近年来,贵州论文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本文将分析贵州论文发展的现状,并展望未来的趋势。

一、现状分析:1. 论文数量:根据统计数据,近年来贵州的论文数量持续增长。

这反映出贵州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学术研究的关注度的提升。

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推进学术研究,为贵州论文的数量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

2. 研究领域:贵州的论文研究领域广泛且多样化。

其中,贵州的矿产资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发展以及旅游业等领域的研究得到了较多关注。

同时,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乡村发展、教育改革等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反映了对贵州特色文化与社会问题的关注。

3. 学术成果质量:贵州的学术成果质量逐步提高。

通过与其他省份和国际学术交流的机会增多,贵州学者的研究水平得到了提升。

一些高水平的学术期刊在贵州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为学者们提供了更多的发表机会,也增加了贵州学术研究的曝光度。

二、发展趋势展望:1. 优化资源配置:未来,贵州论文的发展需要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

贵州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但在研究中缺乏合理的资源利用和整合。

因此,需要加强学术机构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提高整体研究水平。

2. 加强学术交流: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贵州论文的发展离不开国际学术交流的深化。

建立合作关系和学术交流合作平台,吸引国内外优秀学者来贵州进行学术研究,将有助于推动贵州学术的国际化进程。

3. 培养高水平研究人员:贵州缺乏高水平研究人员是制约贵州论文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因此,加强高水平研究人员培养,提供更多的科研资金支持和项目机会,吸引更多优秀的青年学者投身于贵州的学术研究。

4. 革新评价体系:贵州论文的发展需要更加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

除了传统的论文发表量和学术成果数量评价之外,还应注重研究影响力、学术合作等因素的评价,以激励学者们开展高水平的研究工作。

贵州喀斯特地貌区聚落的垂直分异探讨

贵州喀斯特地貌区聚落的垂直分异探讨

贵州喀斯特地貌区聚落的垂直分异探讨作者:周晓芳周永章欧阳军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12期摘要喀斯特自然环境的垂直性导致了喀斯特地区的聚落存在垂直空间分布的现象。

掌握喀斯特地貌区聚落的垂直分异规律对区域城镇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以喀斯特面积分布最广的贵州省为研究区域,选取三个具代表性的典型地貌类型区,运用GIS 相关软件和分析方法,通过对等高线数据的空间转换和与居民点数据的叠置等技术得到各个研究区的居民点在不同高程、坡度和坡向上的分布情况,依此分析喀斯特高原盆地区、高原山地区、高原峡谷区聚落的垂直分布特点。

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地貌类型区的聚落垂直分布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可循,且不同喀斯特地貌类型下的聚落有不同的垂直空间分布特点;喀斯特地区聚落垂直分异与区域喀斯特地貌密切相关,表现在地貌垂直空间差异越大,聚落垂直空间差异越大;并且,垂直性加剧了喀斯特聚落空间差异的复杂性。

最后得出结论,垂直分异是喀斯特聚落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喀斯特地貌是形成喀斯特地区聚落垂直分异规律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喀斯特;聚落;垂直分异;贵州;典型地貌区中图分类号 K901.8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12-0158-05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12.027贵州地处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地区,是世界上喀斯特面积分布最大和喀斯特地貌发育种类最齐全的地区,喀斯特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73%。

由于位于云贵高原向东部低山丘陵的过渡地带,地势垂直分异明显,山高坡陡,地表崎岖破碎[1],使得聚落分布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因此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强烈喀斯特地域基因和空间特点。

自然地理学建立了水平与垂直相结合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成为地域分布的主要研究范式。

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上面,水平研究取得了系列成果,垂直系列还不是很多[2]。

2023年贵州岩溶地貌考察总结报告——阐述岩溶地貌景观的文化价值与旅游开发的前景

2023年贵州岩溶地貌考察总结报告——阐述岩溶地貌景观的文化价值与旅游开发的前景

2023年贵州岩溶地貌考察总结报告——阐述岩溶地貌景观的文化价值与旅游开发的前景阐述岩溶地貌景观的文化价值与旅游开发的前景2019年8月,全球自然遗产喀斯特地貌南岳区首次亮相,也是首次被申报为全球地质公园,进一步推动了贵州的岩溶地貌旅游业的发展。

岩溶地貌是指由于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貌形态,其中包括几乎遍及全球的喀斯特地貌,是世界上一项自然史奇迹。

在中国,贵州是岩溶地貌分布面积最大,最为靓丽的省份之一,这也为贵州的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在2023年贵州岩溶地貌考察总结报告中,我们详细地阐述了岩溶地貌景观的文化价值与旅游开发的前景。

一、岩溶地貌景观的文化价值1.生态保护价值岩溶地貌是一些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生存的栖息地,它们适应了独特的环境,比如喀斯特地貌上的石漠化和水土流失,因此被赋予了重大的生态保护价值。

贵州的岩溶地貌保护到位,生物多样性得到很好的保护,人们依靠岩溶地貌为生,形成了独特的生存方式。

2.风景旅游价值岩溶地貌景观自然壮观、玄妙无比,吸引着大量游客来此游览、观光、探险、拍照等,形成了贵州岩溶地貌的独特风景旅游价值。

现在,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了解贵州岩溶地貌的独特之处,在游览它的同时,也增长了对当地的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了解和保护意识。

3.文化历史价值贵州岩溶地貌是一门巨大的文化宝库,分布于不同的区域,陆续揭开了它们的时代面纱。

从遗址上可以看到先民们是如何利用洞穴生活、采集食物的历史遗迹,这些东西都展示着贵州历史文化的轨迹。

岩溶地貌还记录着古人对自然的认识和使用经历,丰富了中国的文化。

二、旅游开发的前景1.旅游市场潜力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渴求休闲旅游的增长,岩溶地貌旅游市场呈现出巨大潜力。

随着人们对质量生活的追求,岩溶地貌成为了休闲旅游的热门目的地,将来应当有着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2.景区设施建设不仅有着自然风光的岩溶景区,还有了更多的拓展附加值的设置。

随着设施的逐渐改进,游客在岩溶地貌游览中的体验感也越来越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的展望
对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的展望
结合相关文章的描述,此毕业论文对喀斯特地貌的未来发展进行分析:
(1)由于喀斯特地形的限制和地表的破碎,地形相对平坦、聚落发展相对较好的喀斯特高原盆地区聚落分布集聚性仍然不强,总体上分散,聚落形态复杂。

(2)喀斯特地貌决定喀斯特高原盆地聚落的空间格局特点及演变规律,聚落主要分布在喀斯特盆地、洼地等负地貌和溶丘、溶原、峰林等正地貌,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聚落规模逐渐增加,局部呈现集聚并随着喀斯特地表地貌和组合地貌的形态表现出一定的集聚特点:一般来说,低海拔、无坡向坡度或坡度较低的地势平坦区域聚落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集聚且较为连续,地形起伏地区聚落分布分散,喀斯特正地貌边缘有聚落低程度集聚,集聚形式上沿着等高线向外逐渐增加。

(3)喀斯特高原瓮地区聚落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无论是数量上或是面积上都有所增加,且增幅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

水平空间上,聚落形态变化明显,居民点形状越来越不规则,分布越来越聚集,景观格局不断趋于复杂,但到一定程度后,景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一定继续增加,体现了喀斯特地貌对聚落空间发展的限制。

(4)垂直宅问分布是喀斯特高原盆地区聚落空间的主要特点,并加剧了聚落空间格局的复杂性。

垂直空间上,聚落主要集聚在低海拔范围内,并逐渐向高海拔地区增加,但各个海拔范围的变化不尽相同,低海拔区域内聚落比蘑呈现逐年增加后又减少的趋势,体现了当居住空间受限后,聚落逐渐向海拔较高的区域蔓延规律。

坡度上,聚落主要分布在无坡度的平坡地带,其次是坡度平缓地带。

随着平缓地带居住空问的有限(聚落开始向坡度较高的地带蔓延,陡坡和较陡坡的聚落规模和所占比重都有所增加,极陡坡开始有一定比重的聚落分布。

坡向上,聚落以分布在无
坡向地区为主,有坡度地区的聚落在各个坡向的分布变化显得杂乱且无规律可循,体现了喀斯特高原盆地聚落分布的复杂性。

综上,由于地表的复杂和破碎,喀斯特高原盆地聚落总体分散,近年来随着聚落规模的扩大,聚落在局部区域有一定程度集聚,但地形的限制导致集聚的形式和集聚的程度有所差异;相关才子表述,随着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增大(聚落形态更为复杂,空间分布更加散布;喀斯特地貌的垂直空间特点在决定聚落的垂直分布及演变规律的同时也加剧了聚落空间分布的复杂性。

因此,掌握好喀斯特地形对喀斯特聚落产生和发展的影响以及由此形成的空间变化特点,对喀斯特地区城镇规划建设、土地利用管理、区域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

喀斯特的地貌特点和成因决定了喀斯特地区是生态环境脆弱敏感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经济发展的落后和贫困,影响着居民的择居、迁居以及聚落的发展,使得喀斯特高原盆地区的聚落具有强烈的喀斯特地域基因。

本研究仅仅探讨了聚落宅间分布和演变,还有很多问题,例如聚落空间分布的其他影响因素、聚落演变的促进力、聚落空间分布与人口增加和迁移、城镇化生活方式以及聚落社会空间的变化都待进一步探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