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回收发动机尾气余热的研究
有机朗肯循环在余热回收领域的应用探索
1引言随着全球能源消耗的增长,能源供应的可持续性成为当前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目前我国在工业化生产过程中由各种换热能设备、用能设备和化学反应设备产生的热量,除高中品位热源回收利用较好,其余低品位余热提质利用则成了当前节能减排的重中之重。
人类所利用的热能中有50%最终以低品位废热的形式直接排放[1],余热的排放既是能源的极大浪费,也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因素。
目前温度低于150℃的热能无法实现发电利用,基本排放到大气中,这种工业余热的总量是非常巨大的。
面对节能减排的巨大压力,有机朗肯循环发电技术的研发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2,3],在工业领域的应用研究也逐渐开展,以实现低品位能源综合利用、变废为宝。
2有机朗肯循环原理利用有机朗肯循环原理实现低温余热发电机组研制与开发,其本质是将热流体与低沸点有机工质换热,再将低沸点有机工质引入螺杆膨胀机(或者汽轮机)进行能量回收的循环系统方式。
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主要包括四个组成部分:蒸发器、膨胀动力机、冷凝器和工质泵,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流程图如图1所示。
蒸发器工质泵发电机螺杆膨胀机G冷凝器图1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流程图低温的有机工质在蒸发器中与余热流体介质换热,有机工质吸收余热流体所携带热量产生高温高压的有机蒸气,高温高压气态(或汽液两相)有机工质进入螺杆膨胀机膨胀做功,螺杆膨胀机带动发电机转动,实现机械能向电能的转化。
高温高压有机工质气体通过膨胀做功之后变成低温低压气有机朗肯循环在余热回收领域的应用探索Explorat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Organic Rankine Cycle in the Field ofWaste Heat Recovery穆永超,赵保明,杨嘎,焦江涛(山西易通环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山西长治047100)MU Yong-chao,ZHAO Bao-ming,YANG Ga,JIAO Jiang-tao(Shanxi YitongHuannengTechnologyGroupCo.Ltd.,Changzhi047100,China)【摘要】我国是一个能耗大国,随着我国工业化领域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研究者开始注重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有机朗肯循环低温发电技术作为余热回收的有效措施,在我国各高耗能领域逐渐应用,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发动机两级有机朗肯循环尾气余热回收系统的研究_杨富斌
( ) 1 6
)工质在蒸发器中等压加热过程 ( ) 6—1 1 液态有机工质在蒸发器中被发动机尾气余热加 热成饱和蒸气 , 忽略蒸发器的换热损失 , 有机工质吸 收的热量与发动机尾气释放的热量相等 。 换热量 : p ) Qz mg( c t t h 1 0 = 1 =m w 1- w 2) 1 -h 6 )。 ( p( 式中 : c mp 为发动机尾气质量流量 ; p 为发动机尾气 比定压热容 ; t w 1 为发机尾气在蒸发器进口处温 度; t mg 为循 w 2 为发动机尾气在蒸发器出口处温度 ; 环工质质量流 量 ; h 1 为 工 质 在 蒸 发 器 出 口 处 焓 值;
[] 2] 。M 的研究热点 [ a o等 3 对 内 燃 机—有 机 朗 肯 循 g
环联合动力系统进 行 了 研 究 , 认为通过有机朗肯循 环系统 可 使 内 燃 机 的 热 效 率 和 究, 西安交通大学的何茂刚等
[ 4]
效率提高1 0% 左 针对汽车发动机排
图 1 基本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示意
第 5期( 总第 2 0 8期) 2 0 1 3年1 0月
车 用 发 动 机 V EH I C L E E NG I N E
( ) S e r i a l N o . 2 0 8 N o . 5 O c t . 2 0 1 3
发动机两级有机朗肯循环尾气余热回收系统的研究
杨富斌1 ,董小瑞1 ,王 震1 ,杨 凯2 ,张 健2 ,张红光2
ηⅡ =
Wn
(
)
损失 , 则换热量为 p ) Qz mg( c t t h 1 3 = 2 =m w 2- w 3) 3 -h 2 )。 ( p( 式中 : t h w 3 为发动机尾气在再热器出口处温度 ; 3 为 工质在再热器出口处焓值 。 )过热蒸气 在 单 螺 杆 膨 胀 机 Ⅱ 中 实 际 膨 胀 过 4 ) 程( 3—4 单螺杆膨胀机 Ⅱ 等熵效率 :
基于朗肯循环的发动机尾气余热回收系统功率控制分析
1.10
-60
-70
-80
-20 -15 -10 -5
0
5
c) 进气门开启 [°曲轴 ] 上止点为参考
排气门开启 [°曲轴 ] 下止点为参考
10
1.31 0
-10
4000
-20
-30
-40 1.20
-50
-60 1.20
-70
0.90 -80
4000
-20 -15 -10 -5
0
5
d) 进气门开启 [°曲轴 ] 上止点为参考
余热回收引言基于朗肯循环系统的尾气余热回收系统以水为循环介质膨胀机作为做功实体gtpower作为模拟平台研究系统内各参数影响特点及实现发动机与尾气余热回收系统的功率匹配确定该朗肯系统在发动机各工况下的最佳工作方余热回收系统性能参数分析21初态温度分析朗肯系统和发动机的匹配首先需对该系统中各参数在不同工况下进行分析研究
加,继而指示功率得以提高。 2.3 工作气缸数分析 以汽缸数为变量对指示功率及膨胀机转
速 产 生 影 响,Inlet-Factor 与 Outlet-Factor 均为 1,该系统吸收总热量为 50kW。为简化 计算,假设在膨胀过程中,气态工质等量均 匀的分配给各个工作气缸,每个气缸具有相 同配气结构及进、排气门的执行时间。指示 功率在做功气缸数为 4 时达到最大值,当气
图 1 不同吸收热量和不同初态温度下对指示功率影响
排气门开启 [°曲轴 ] 下止点为参考
10
0
-10
-20
500 -30
0.23 -40
-50
-60 0.10 -70
-80
-20 -15 -10 -5
0
5
a) 进气门开启 [°曲轴 ] 上止点为参考
有机朗肯循环在内燃机的余热利用
有机朗肯循环在内燃机的余热利用
有机朗肯循环(ORC)是一种余热回收技术,可以将内燃机排放的余热转化为电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在内燃机领域,ORC技术主要应用在回收高温烟气和水蒸气的热能方面。
由于常规汽轮机发电技术对热源品质有较高的要求,而ORC技术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因此其适用范围更广。
针对内燃机的高温排气,选择合适的工质是关键。
碳氢和硅氧烷工质的循环性能较好,但它们的可燃性限制了实际应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将高温可燃工质与阻燃剂混合,形成混合物以抑制可燃性,并充分发挥混合物的循环特性。
此外,这种混合物在相变时可以减小传热温差,降低不可逆损失,从而提高循环性能。
利用余热锅炉回收高温烟气的热量,可以产生高温热水或者饱和水蒸气。
在热量无法完全消耗的情况下,利用ORC技术对高温热水或水蒸气实现回收利用,发出的电能可以直接并入企业用户电网。
这样既在回收余热的同时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关于有机朗肯循环在内燃机余热利用的资料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基于有机朗肯循环的废气发电技术的研究
基本概念介绍
1.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缩写 ORC):利用工质泵将有机工质加 压后输送到蒸发器,有机工质在蒸发器中受热形成高温高压的蒸汽。蒸汽进入 膨胀机等机械装置后做功输出机械能,然后蒸汽进入油分离器,分离润滑油, 最后有机工质进入冷凝器冷凝降温,完成一个循环。系统主要组件一般主要包 括工质泵、蒸发器、膨胀机,冷凝器等四个部分。
第三章 废气能量回收潜力分析与朗肯循环工质选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采用混合工质优点 为了使工质温度变化趋势更贴近余热源,减少换热不可逆损失,有机朗肯循环 还可以采用混合工,利用混合工质的非共沸特性:其相变时存在明显的温度滑 移,如图 6(b)中所示,蒸发曲线 3-4为向右上倾斜的斜线,而不是单一纯 工质状态下的斜率为 0 的水平线(图 6(a)),因此工质的等温蒸发吸热过 程与热源的配合紧密,换热平均温差小,而使其换热不可逆损失降低。
8.工作运行参数对朗肯循环效率的影响
(1)蒸发器出口温度对热效率的影响
由图 2.5 可知,在蒸发与冷凝压力一定时,提高工质的蒸发器出口温度可使系统热效率 增大。这是由于当蒸发温度由1提高到1‘点时,平均吸热温度随之提高,使得循环温差 增大,从而提高循环热效率。另外,循环工质在膨胀终点的干度随着蒸发温度的提高 而增大,而干度的增大有利于提高膨胀机械的性能,并延长其使用寿命。 但蒸发温度的提高是有限的:一方面受到设备材料的耐热性能的限制。另一方面,提 高蒸发温度可能使工质在膨胀终点处于过热状态,此时膨胀后的工质蒸汽仍具有较高 的能量未被充分利用,反而会增加冷凝器的热负荷。
发动机两级有机朗肯循环尾气余热回收系统的研究
究, 西 安交 通 大 学 的何 茂 刚 等 针对 汽 车 发 动机 排 气余 热 、 冷却水 余 热 和 润 滑油 余 热 的特 点 ,提 出 了
质转 变为饱 和蒸 气态 。饱 和蒸气 在第 1级 单螺杆 膨
基 金 项 目 :国家 “ 八六三” 计 划 项 目( 2 0 0 9 AA0 5 Z 2 0 6 ) ;国 家 “ 九七三” 计划 项 目( 2 0 1 1 C B 7 0 7 2 0 2 ) 作者简介 : 杨 富斌 ( 1 9 8 8 一) , 男, 硕士 , 主 要 研 究 方 向 为 内燃 机尾 气 余 热 利 用 技 术 ; y a n g f u b i n n u c @1 6 3 . c o n。 r
1 有 机 朗肯 循 环 系 统
1 . 1 基 本 有 机 朗 肯 循 环 系 统
在蒸 发器 中和发 动机 尾气 进行热 量交换 后 的有机 工
基 本有 机 朗肯循 环 系 统 主要 由蒸 发 器 、 单 螺杆
收 稿 日期 :2 0 1 2 — 1 卜3 0 ;修 回 日期 :2 0 1 3 — 0 3 — 0 4
第 5期 ( 总第 2 0 8期 )
2 0 1 3年 1 O月
车
用
发
动
机
No .5( Se r i a l No. 2 08)
VE H I CLE EN GI NE
0c t . 2 0 1 3
发 动机 两级 有 机 朗肯 循 环 尾气 余 热 回收 系 统 的研 究
有机朗肯循环(ORC)系统的数值研究在船用轮机的潜在余热回收
本论文设计了一种新型有机朗肯循环系统,以回收低速船用柴油机的废热。
这种ORC系统可以回收两种废热——废气和缸套冷却水。
缸套水冷却器的废热量由柴油发动机公司提供。
并对用于ORC系统的废气的可用废热进行了估算。
在额定发动机状态下,废气的最大值为4153kw。
通过分析三种工作流体(R245fa,R113和R123),选择了R123作为最佳工作流体。
对于R123,ORC 的最大净功率为573.1千瓦,而在70%的发动机运行条件下,整个系统的最大效率为53.19%。
通过应用ORC系统,发动机效率提高约3%。
Array 1.介绍柴油机仍然是船舶和车辆推进系统的主要地位,由于功率范围,效率和运行可靠性的优势。
然而,船用柴油机的有效效率并不是很高。
只有少于45% 燃料燃烧产生的能量被转化为轴输出功率。
其他热量通过冷却器系统和废气被排放到环境中。
高燃料成本和能源危机引起了人们对于研究废热回收的兴趣。
而废热回收的另一个优点是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其他有害废气的排放,未来的二氧化碳排放监管将会更加严格。
本论文的目的是对由内燃机尾气引擎提供动力的低速二冲程船用柴油机的有机朗肯循环(ORC)进行数值研究,以验证使用ORC来回收船用发动机废热的可能性。
并通过比较不同条件下的结果,找出ORC系统的最佳选择。
通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完成四个目标:(1)建立一个数学模型,通过使用柴油机公司的数据来研究船用柴油机废热。
(2)建立一个模型来研究ORC系统的性能。
该ORC系统由两个热交换器,泵,冷凝器和膨胀器组成。
(3)通过控制变量获得ORC系统的不同性能参数。
(4)分析使用软件制作的性能图,找出最佳选择。
在本研究中,EES(工程方程求解器)将用于建立柴油机和ORC系统的数学模型,计算并生成图。
EES是用于解决方程式的软件。
EES的一个优点是该软件提供工作流体的属性数据库。
该程序广泛应用于热力学。
2.工作流体的选择通常,工作流体可分为干式工作液,湿式工作液和等熵工作液三种。
烟气余热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介绍
烟气余热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介绍烟气余热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是一种利用烟气余热进行能量回收并产生电力的系统。
该系统以燃煤、燃气锅炉、燃气轮机和其他燃烧设备的烟气余热为能源,通过有机朗肯循环技术将烟气余热转化为电能,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
有机朗肯循环是一种利用有机流体作为工质的热力循环系统。
其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热源、膨胀机、冷凝器、泵和蒸发器。
热源是烟气余热,通过换热器将烟气热量传递给有机流体,使其蒸发成为高温高压气体。
膨胀机将高温高压气体的动能转化为机械能,驱动发电机产生电能。
冷凝器将排出的低温废气与有机流体进行热交换,使有机流体冷凝成液体。
泵将冷凝液体压缩成高温高压液体,重新进入蒸发器进行循环。
1.高效利用烟气余热:传统的烟气余热回收系统主要采用水热交换方式,效率较低。
而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可将烟气余热转化为电能,有效提高能源利用率。
据统计,烟气余热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的热电转换效率可达20%以上,高于传统系统的效率。
2.适应性强:烟气余热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适用于各类燃烧设备的烟气余热回收,包括燃煤锅炉、燃气锅炉、燃气轮机等。
无论是工业生产中的大型锅炉还是小型燃气轮机发电设备都可以使用该系统进行能量回收。
3.环境友好:烟气余热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可将烟气中的大部分有害物质排放减至最低,有效控制大气污染。
同时,由于能源的高效利用,系统对环境的负荷也较低,可降低碳足迹,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4.经济效益好:烟气余热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可将燃气的热能转化为电能进行供电,降低企业的能源成本。
此外,该系统的投资回收周期相对较短,通常在数年内即可实现投资的回收。
然而,烟气余热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1.设备成本较高:与传统的烟气余热回收系统相比,烟气余热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的设备成本较高,投资规模较大。
这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经济压力。
3.适用范围受限:由于烟气余热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对烟气温度和压力的要求较高,因此并非所有的燃烧设备都适用于该系统。
基于有机朗肯循环的柴油机稳态工况废热回收的探讨
基于有机朗肯循环的柴油机稳态工况废热回收的探讨随着环保意识的普及和能源问题的突出,各国对能源的利用效率要求越来越高,废热回收技术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有机朗肯循环技术作为一种废热回收技术,可以将柴油机废热转换为可用的机械能或者电能,从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有机朗肯循环是一种基于有机工质的循环系统,其可以将废热转化为电能或者机械能的方式,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应用。
基于有机朗肯循环的柴油机废热回收技术,可以将排放的废气中的热能回收,使其转化为有用的能量,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有机朗肯循环技术可以利用柴油机排放出的高温废气,将废气中的热能转化为机械能或者电能。
具体来说,有机朗肯循环技术将废气中的高温热能传递给有机工质,通过有机工质的汽化膨胀,驱动涡轮发电机或者机械装置,从而实现废热的回收和利用。
在柴油机稳态工况下,有机朗肯循环技术的应用可以充分利用发动机排放的热能。
柴油机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废气、排气温度通常在500℃以上,而有机朗肯循环技术可以充分利用这部分废气中的高温能量,从而提高了柴油机的能源利用效率。
此外,有机朗肯循环技术对环境的影响也很小。
对比传统的排气废热处理技术,废气经过接触式换热器,在回收了热能的同时,也减少了有害物质的排放。
而且,经过有机朗肯循环技术的处理后,柴油机排放的温度也大大降低,从而减少了环境污染的问题。
综合来看,有机朗肯循环技术的应用在柴油机废热回收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
在柴油机稳态工况下,有机朗肯循环技术可以充分利用排放废气中的热能,从而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此外,其对环境的影响也很小,减少了有害物质的排放,对于环保意义也很重要。
未来,有机朗肯循环技术也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成为柴油机废热回收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消费者对节能减排的需求,各行各业对新能源的追求不断加强。
在汽车行业,柴油机作为一种高效率的动力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柴油机排放标准的加强,废热回收技术成为了优化柴油机性能的一种有效手段,而有机朗肯循环技术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基于有机朗肯循环的柴油机余热发电系统的研究学士学位论文
学士学位论文基于有机朗肯循环的柴油机余热发电系统的研究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设计)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论文(设计)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毕业论文(设计)授权使用说明本论文(设计)作者完全了解**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论文(设计)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论文(设计)并向相关部门送交论文(设计)的电子版和纸质版。
有权将论文(设计)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设计)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论文(设计)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日期:日期:注意事项1.设计(论文)的内容包括:1)封面(按教务处制定的标准封面格式制作)2)原创性声明3)中文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4)外文摘要、关键词5)目次页(附件不统一编入)6)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7)参考文献8)致谢9)附录(对论文支持必要时)2.论文字数要求:理工类设计(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万字(不包括图纸、程序清单等),文科类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2万字。
3.附件包括: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
4.文字、图表要求:1)文字通顺,语言流畅,书写字迹工整,打印字体及大小符合要求,无错别字,不准请他人代写2)工程设计类题目的图纸,要求部分用尺规绘制,部分用计算机绘制,所有图纸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规范。
图表整洁,布局合理,文字注释必须使用工程字书写,不准用徒手画3)毕业论文须用A4单面打印,论文50页以上的双面打印4)图表应绘制于无格子的页面上5)软件工程类课题应有程序清单,并提供电子文档5.装订顺序1)设计(论文)2)附件:按照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次序装订3)其它基于有机朗肯循环的柴油机余热发电系统的研究摘要大量工业过程产生的低温余热资源不能被有效地回收利用,不仅浪费了能源,还使得热污染成为严重环境问题。
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回收发动机尾气余热的研究
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回收发动机尾气余热的研究张晓;刘彬;孙晓娜;杨凯;张健;张红光【期刊名称】《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2(014)003【摘要】根据柴油机排气余热的特点设计了有机朗肯循环余热回收系统。
采用R245fa作为工质,根据工质在不同蒸发压力下的蒸发率结合发动机的试验数据分析了两相流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通过比较系统净输出功、有机朗肯循环效率及主要部件损的变化规律确定了系统的最佳工作方案。
结果表明,系统在全排气质量流量范围内能平稳地工作,有机朗肯循环效率达到10.2%,减小了各主要部件的损,余热回收效果明显。
【总页数】5页(P61-65)【作者】张晓;刘彬;孙晓娜;杨凯;张健;张红光【作者单位】菜钢集团烟台钢管有限公司,山东烟台264000;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北京100124;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北京100124/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汽车工程系,河北承德067000;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北京100124;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北京100124;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北京1001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72.43【相关文献】1.基于双有机朗肯循环的 CNG 发动机余热回收系统参数优化及工质选择 [J], 崔雁清;尤琦;汤传琦;杨富斌;张红光2.发动机两级有机朗肯循环尾气余热回收系统的研究 [J], 杨富斌;董小瑞;王震;杨凯;张健;张红光3.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回收低温余热的优势 [J], 冯驯;徐建;王墨南;于立军4.车用柴油机余热回收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方案热经济性对比分析 [J], 柴俊霖;田瑞;杨富斌;张红光5.基于朗肯循环的发动机尾气余热回收系统功率控制分析 [J], 张晓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采用朗肯循环回收汽油机尾气余热的试验
采用朗肯循环回收汽油机尾气余热的试验刘子奇;高文志;李广华;何王波;赵烈剑;王霁宇【期刊名称】《内燃机学报》【年(卷),期】2016(034)004【摘要】发动机尾气能量占燃料燃烧放热总量的35%左右,采用朗肯循环系统回收发动机尾气能量是实现汽车发动机节能的有效途径.针对一台2.0L汽油机,搭建用于回收尾气余热的朗肯循环试验系统,探究了汽油机不同负荷下朗肯循环系统的性能,并得到单阀膨胀机的示功图.结果表明:单阀膨胀机转速和输出功率随汽油机负荷的增加而增大.汽油机在4 000 r/min、90%负荷工况下,膨胀机转速达到1 640r/min,输出功率达到3.47kW,相当于汽油机功率的5.8%.当汽油机在转速为5 500 r/min、功率为76.6 kW的工况下,膨胀机的最高压力可以达到6.69 MPa,通过测试示功图计算得到的单阀膨胀机的指示功率可以达到5.06kW.【总页数】5页(P352-356)【作者】刘子奇;高文志;李广华;何王波;赵烈剑;王霁宇【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300072;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300072;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300072;大连海洋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023;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300072;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300072;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30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K402【相关文献】1.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回收发动机尾气余热的研究 [J], 张晓;刘彬;孙晓娜;杨凯;张健;张红光2.发动机两级有机朗肯循环尾气余热回收系统的研究 [J], 杨富斌;董小瑞;王震;杨凯;张健;张红光3.采用中温有机朗肯循环回收重型柴油机排气余热的模拟 [J], 方金莉;魏名山;王瑞君;马朝臣4.基于朗肯循环的发动机尾气余热回收系统功率控制分析 [J], 张晓燕5.基于遗传算法的汽油机朗肯循环余热回收系统的优化 [J], 赵欣颖; 高文志; 卫利锋; 张攀; 魏招毅; 张晋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 机 朗 肯 循 环 系统 回收 发 动 机 尾 气 余 热 的研 究
张 晓 刘 彬 孙 晓 娜 , , , 杨 凯 张 健 张 红 光 , ,
(. 1 菜钢 集 团 烟 台钢 管有 限公 司 , 山东 烟 台 2 4 0 ; 6 0 0
I SSN 1008— 446 9 CN 13. 265/TE 1
承 德 石 油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J u n l f h n d P toe m C l g o ra o C e g e er l u ol e e
第 1 4卷 第 3 期 ,2 1 年 9 月 02
中图 分 类 号 : 4 2 4 U 7 .3 文 献 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0 89 4 ( 0 2 0 —0 10 1 0 —4 6 2 1 ) 3 0 6 — 5
Eng ne W a t e t Re o e y Ba e n Or a i nk ne Cy l s e i s e H a c v r s d o g n c Ra i c e Sy t m
同 蒸 发 压 力 下 的 蒸 发 率结 合发 动机 的试 验 数 据分 析 了 两相 流对 系统 性 能 的影 响 。通 过 比较 系统 净 输 出功 、 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机 朗 肯 循 环 效 率 及 主 要部 件损 的变 化规 律确 定 了 系统 的最 佳 工 作 方 案 。结 果 表 明 , 统 在 全 排气 质量 流 量 范 系 围 内 能 平 稳 地 工 作 , 机 朗 肯 循 环 效 率 达 到 1 . % , 小 了各 主 要 部 件 的损 , 热 回 收效 果 明显 。 有 02 减 余 关键词 : 有机 朗肯 循环 ; 发 率 ; 热 回 收 ; 动机 尾 气 蒸 余 发
ZHANG a , U Bi , S Xio LI n UN Xi o n ,YANG i a .a Ka 。
ZHANG i n J a ,ZHANG n - u n Ho g g a g ( . na te ie C . t .o aw rn& Se lG o p,Ya ti 6 0 0,S a d n ,C ia; 1 Ya ti e lPp o ,Ld f iu Io S L te ru na 2 4 0 h n o g hn
2 北京 工业 大学 环境 与 能源工 程学 院 , 京 10 2 ; . 北 0 14
3 承德 石 油高 等专科 学校 汽车 工程 系 , . 河北 承德 070 ) 600
摘 要 : 据 柴 油 机 排 气 余 热 的 特 点 设 计 了 有 机 朗 肯 循 环 余 热 回收 系 统 。采 用 R 4 f 为 工 质 , 据 工 质 在 不 根 25a作 根
3 D pr n f uo t eE g er g h nd er e m C l g , h n d 6 0 0 ee,C ia . e a met t i n i ei ,C e geP t lu ol e C eg e 7 0 ,H b i hn ) t o A mo v n n o e 0
2 C l g fE vrn na a dE eg n ier g e igUnv ri fT c n lg , ej g 10 2 . ol eo n i me tl n n ryE gn ei ,B in ies yo e h oo B i n 0 14,C ia e o n j t y i hn
Absr c : Ac odig t h h r c e itc ft e e ha s e to is le gn ta t c r n o t e c a a trsis o h x u th a fde e n i e, a r a i n i e n o g n c Ra k n
cc O C)ss m w spo oe orcvr h at h a.R 4 f 1 1 1 3 3p na uoor・ yl e( R yt a rpsdt eoe ew s et 2 5a( , , , , 一e t -rpo e t e l f
p n )wa sd a h okn li nteORC s s m.B s do h aiae x ei na d t f ae su e stew rigf di h u yt e ae ntev l tde p r d me tl aao
o h ro m a c fs se wa n lz d. Th p i lo e ai g c n i o ft e s se wa o - n t e pe r n e o y t m sa ay e f e o tma p rtn o dt n o h y tm s c n i i f me y t e y tm n t r r d b h s se ewo k, e ce c i f i n y, a d re esb e o s f m an c m p ne t . Th rs ls n ir v ri l ls o i o o n s e e u t s o d t a e h p i lo e a ig c n iin i ee td,t e s se c n wo k sa l nd rt e h we h twh n t e o tma p r t o d t s s lc e n o h y tm a r tb y u e h wh l a g ft e e h u tma s f w ae . Th o e r n e o h x a s s o r ts l e ORC e ce c s 1 2% . a re e sb e l s f f in y i 0. i nd ir v ri l o s o
t e e i e a d e a o a in r t n e i e e te a r tn r s u e,t e efc ft wo p a e fu d h ngn n v p r t ae u d rdf r n v po ai g p e s r o f h fe to het - h s i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