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兰亭序》的书写详细讲解
王羲之兰亭序笔法十四种(附图解析)
3.侧笔 侧笔者乏,亦不宜抽细而且紧。 侧锋乏力,但用中锋也不能太细。侧锋用于起笔,中锋用于行笔。竖画横起, 横画竖起。开始入笔都是侧锋,转入行笔时必用中锋侧。 4.带笔 带笔者尽,细抽勿赊也。带是回转走入之类,装束身体,字含鲜洁,起下笔之 势,法有轻重也。尽为其著而后反笔抽之。 带笔就是笔画的连带。如“矣”字一横与二横之间的连带。
9. 憩( qì )笔 憩笔者俟失。憩笔之势,视其长短,俟失,右脚须欠也。 憩,有休息的意思。俟,有大的意思。意为写字时右下角的笔画像有大的缺失,缺失多少视笔 画长短而定。 关于憩笔,看一下憩流的解释:在海峡,水道,河口或狭窄的港湾内,当涨落 潮流交替时,出现短时间近乎停止流动的状态,称为憩流。若用水流比作行 笔,憩笔就是突然停止行笔的意思。 为什么要这种憩笔的笔法呢?笔者试着解析一下。前面引用过黄帝内经的一句 话: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 字的右下角在图纸方位上属东南,那这个憩笔就是体现“ 地不满东南”的意思。 如“是”字的捺,“矣”字的点,“作”字的末横。
12.战笔 战笔者合,战,阵也,合,叶也,缓不宜长及短也。
战笔意为颤动笔法,如长蛇阵,与其它笔画配合协调,下笔稍慢,不能过长或 过短。 如“曲”和“日”字的左竖,“所”字右竖。 13. 厥笔 厥笔者成机,促抽上勿使伤长。 厥,谓其美者。视形势成机,是临事而成最妙处。 厥笔有逆笔的意思,快速向上反抽笔,不能太长。用 厥笔是说这一画很美。 使其成为这一画最关键的妙笔。如“及”字撇的末笔,“仰”字右坚的末笔。
王羲之兰亭序笔法十四种(附图解析)
王羲之在其《观形章》讲了十四种笔法,这里做一下分析: “夫临文用笔之法,复有数势,并悉不同。或有藏锋者大,藏锋在于腹内而起。侧笔者乏,亦不 宜抽细而且紧。 押笔者入,从腹起而押之。又云:利道而牵,押即合也。 结笔者撮,渐次相就,必始然矣。参乎妙理,察其径趣。 憩笔者俟失,憩笔之势,视其长短;俟失,右脚须欠也。 息笔者逼逐,息止之势向上,久久而紧抽也。 蹙笔者将,蹙,即捺角也;将,谓劣尽也。缓下笔,要得所,不宜长宜短也。 战笔者合,战,阵也;合,叶也。缓不宜长及短也。 厥笔者成机,促抽上勿使伤长。厥,谓其美者。视形势成机,是临事而成最妙处。带笔者尽, 细抽勿赊也。带是回转走入之类,装束身体,字含鲜洁,起下笔之势,法有轻重也。尽为其著 而复反笔抽之。翻笔者先然,翻转笔势,急而疾也。亦不宜长腰短项。 叠笔者时劣,缓不宜长。 起笔者不下,于腹内举,勿使露笔。起止取势,令不失节 打笔者广健,又不宜迟及修补也。” 1.起笔 起笔者不下,于腹内举,勿使露笔,起止取势,令不失节。 起笔是不同下走笔,从笔画中部向上推,不要露笔锋,起止要注意结构。 如“托”字的两短横。
兰亭序书法入门十八法
兰亭序书法入门十八法兰亭序,是东晋文学家王羲之所书写的一篇序文,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兰亭序的书法风格独特,被后人称为兰亭体,对后世书法的发展影响深远。
兰亭序书法入门十八法,是学习兰亭体书法的基本法则和技巧,下面将逐一介绍这十八法。
第一法:笔直有力。
兰亭序的字体端正挺拔,笔画有力,给人以稳重之感。
在书写兰亭体时,要注意笔画的直线性和力度,使字体显得有力而不失稳重。
第二法:清秀流畅。
兰亭序的字体流畅自然,不拘泥于形式。
书写兰亭体时,要注重笔画的连续性和流畅感,使字体呈现出清秀的特点。
第三法:端庄大方。
兰亭序的字体端庄大方,给人以庄重之感。
学习兰亭体时,要注意字体的端庄感和大气感,使字体显得庄重而不失儒雅。
第四法:结构严谨。
兰亭序的字体结构严谨,每个字的构造都经过精心设计。
在书写兰亭体时,要注重字形的结构和构造,使字体的结构显得严谨而有序。
第五法:笔画精细。
兰亭序的字体笔画精细,每一笔都经过精心描摹。
学习兰亭体时,要注重笔画的精细程度和细腻感,使字体的笔画显得精细而有质感。
第六法:点画有神。
兰亭序的字体点画有神,每一点每一画都有独特的韵味。
在书写兰亭体时,要注重点画的形状和位置,使字体的点画显得有神而有生命力。
第七法:用笔灵活。
兰亭序的字体用笔灵活,不拘泥于一种形式。
学习兰亭体时,要注重用笔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使字体的用笔显得灵动而不呆板。
第八法:布局合理。
兰亭序的字体布局合理,每个字的位置都经过精心安排。
在书写兰亭体时,要注重字体的布局和位置,使字体的布局显得合理而有序。
第九法:韵律协调。
兰亭序的字体韵律协调,每个字的形状和节奏都经过精心调整。
学习兰亭体时,要注重字体的韵律感和协调性,使字体的韵律显得和谐而有节奏感。
第十法:点画相间。
兰亭序的字体点画相间,点和画的形状相互补充。
在书写兰亭体时,要注意点和画的相互关系,使字体的点和画相互呼应,相互补充。
第十一法:神采飞扬。
兰亭序的字体神采飞扬,给人以灵动之感。
王羲之兰亭序笔法经典解析
王羲之兰亭序笔法经典解析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他最为著名的作品就是《兰亭序》,这是一篇关于饮酒赏景的文章,王羲之为其书写了一部书法卷轴,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和书法的代表之一。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王羲之兰亭序笔法的经典解析。
一、书法特点
王羲之的书法特点是柔婉而富有节奏感,尤其是他的笔画变化多样,头尾意韵流畅,似曲非曲的笔势使得每一个字的意象深入人心,印象深刻。
二、笔画结构
兰亭序中的每一个字,无论大小,都极为精细和细致,王羲之精益求精,描绘出了每一个笔画的结构。
首先,他的结体工整、严谨,行笔苍劲;其次,字形端正、秀美,筆勢圓潤、流暢。
他宛若自然之长存的神臂,笔下每个笔画仿如 reality 生活,真实而自然,凸显出书法的魅力。
三、布局韵律
王羲之笔下的《兰亭序》中,文意渐进递进,适合分段陈述。
王羲之将行文分成了21个纵行,每个纵行中的用笔都十分丰富,用笔的力度在经过仔细调整后,就形成了一种自然流畅的韵律感。
所以,《兰亭序》有着明显的层次和节奏感,读者可以根据这种韵律感来分别不同的段落,并更容易理解文意。
四、逸趣自然
王羲之书法作品富有逸趣,个性鲜明,自然而不造作。
他的笔法具有一种自然流畅的感觉,每一笔用力的轻重节奏明显,让人感觉具有生活气息。
他用笔描绘画面,让读者感受到了生活,展现出古人丰富的感情和才华智慧。
总的来看,《兰亭序》的魅力在于其显著的书法特点,方便、自然、明快,是王羲之笔下书法作品的代表之一,也是书法艺术中最具有魅力和观赏价值的一部分,被誉为“华夏书法艺术的瑰宝之一”。
兰亭序全文和释文
行书法帖兰亭序全文和释文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行书法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并由羲之作序;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太宗死,以真迹殉葬;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着,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兰亭序繁体全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於所遇,暂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俛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於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後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後之览者,亦将有感於斯文.兰亭序简体全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诗集兰亭集所写的一篇序文,但就其内容和形式而言,它又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序,而且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立意深远、文笔清新自然的优美散文; 文章从兰亭集会落笔,首先用简洁的文字点明集会的时间、地点、缘由和与会人物,接着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清雅优美的山、水、林、竹等自然景物,而正是这些自然风光引起与会者饮酒取乐、临流赋诗的雅兴,下文就自然转入叙写雅事,叙写与会者“一觞一咏”、“游目骋怀”的种种欢乐情景;段末以“乐”字作结,揭示了与会者沉浸在美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得到审美愉悦而暂时忘却烦恼的情趣;第二段作者紧承上文“俯”“仰”二字和“信可乐也”一语,转写人世变幻、情随事迁的情况;不管是“晤言一室之内”的静者,还是“放浪形骸之外”的躁者,他们虽都在一时一事上“快然自足”,但是这些眼前的美景和人世的欢乐,“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乐极而悲生,他们不得不面对严酷的现实:“老之将至”、“终期于尽”,人生苦短;至此,作者自然提出“死生亦大矣”这一主旨;本段末以“痛”字反诘作结,不仅为呼应上段的“乐”,更为引起读者深思“死生”这一人生最重大问题;第三段作者抓住死生问题,进一层表明自己的生死观;作者首先借古立论,说明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重视死生问题,自己也不能例外;接着作者针对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无经济大略的社会风气,痛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老庄学说为“虚诞”、“妄作”,从而表明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生死观,而这正是作者编辑兰亭集并为之作序的目的;文章前面两段分别以“乐”、“痛”作结,最后一段以“感”字作结,表明作者坚信后世读者会从斯文这篇序文中产生同感:认识死生问题的重要,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纵观全文,作者着眼死生二字,借一次集会宴游阐明人生哲理,表明了作者深远立意;同样是写了宴游情景,但石崇的金谷诗序、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等文章,抒发的却是人生短暂,需及时行乐的情怀,立意显然不及作者的兰亭集序深远;作者生活在东晋时代,当时统治集团偏安江东,不思进取;士大夫崇尚玄学,清谈之风很盛,而作者却公开批评“虚谈废务、浮文妨要”,颇想有所作为;从作者给中军将军殷浩、会稽王司马昱、太傅谢安等人的信中,可以看出作者忧国忧民,渴望救国家“倒悬之急”的大志和旷达进取的人生态度;当然,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作者不可能始终坚持这一正确的人生态度,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春,即作者写完兰亭集序后两年,作者因深感空怀壮志,报国无门,又因与扬州刺史王述的矛盾恩怨,愤而称病去官,且到父母墓前立誓永不再仕;此后便“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去寻求“当以乐死”的境界,反映了作者晚年思想渐趋消极虚无;这是我们在全面评价作者一生思想时应该注意的;兰亭集序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因为其立意深远,而且因为其文笔清新流畅,朴素自然;魏晋时期出现了骈文的高潮,骈文几乎占有了一切文字领域,这种文体讲究对偶、辞藻、音律、典故,极不利表情达意;在这种骈文风行的时代,作者能不拘成格,用洒脱流畅、朴素简洁、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景,叙事,抒情,议论,充分体现了作者散文的个人风格;特别是文中用了“群贤毕至”、“崇山峻岭”、“茂林修林”、“天朗气清”、“游目骋怀”、“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若合一契”等词语写兰亭山水之优美,叙时人宴游之雅致,抒盛事不常之感慨,议死生意义之重大,而这些词语从此便被后人当作成语使用,极大丰富了祖国的语言宝库,从而也奠定了兰亭集序在中国文学上的地位;全文翻译晋穆帝永和九年,干支纪年是癸卯年,这年三月初三,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春禊活动;众多贤能之士都来参加,王、谢家的小辈长辈也来;兰亭这地方有高高的山,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修长的翠竹,还有清澈的溪水、急泻的湍流,这些景物交相辉映,环绕在兰亭四周;把溪水引来作为漂酒杯的环曲水道,大家列坐在环曲水道边,虽然没有音乐伴奏的热闹场面,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酣畅地抒发内心的感情;这一天,天空睛朗,空气清新,春风和暖,使人舒畅;抬头纵观宇宙空间之广大,低首俯察地上万物之繁多,借此来放开眼界,畅舒胸怀,尽情地享受眼观耳听的乐趣,确实很快乐啊;人们相处在天地之间,一生很快就度过了;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家里与朋友倾心交谈;有的人把情怀寄托在自己爱好的事物上,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而纵情游乐;虽然人们对事物的取舍千差万别,性情也有沉静和急躁的不同,但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暂时感到得志,就会喜悦满足,竟然忘记了人生衰老之年很快将要来临;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感情也随着事物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感慨就跟着发生了;原先所喜爱的事物,转眼之间就变成了陈旧的遗迹,对这些尚且不能激起心中的感触;更何况人的寿命的长短完全由造化安排,最终归于消灭呢;古人说,“死生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啊;”想到这一点,怎不令人悲痛呢每当看到古人文章中对死生问题所发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慨的总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一次不对这些文章而叹息悲伤,自己心中也不明白是什么原因;我一向认为把死和生看成一样是虚妄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量齐观也是胡说;人总是要死的,后代的人看不到现代的人,如同现代的人再也看不到古人一样,这真可悲啊所以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兰亭集会的人的名字,抄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编成诗集;即使将来时代不同,世事会发生变化,但人们因死生问题而会产生感慨,这个情致是一样的;后代的人读了这本诗集,也将与我这篇序文有同样的感慨吧;。
兰亭序笔法章法全解
兰亭序笔法章法全解一、兰亭序简介1.1 兰亭序的背景兰亭序是东晋文学家王羲之所写的一篇书法序文,这篇序文是为了纪念他主持的一次饯别宴会而写的。
王羲之在兰亭序中展示了他独特的书法风格和笔法,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1.2 兰亭序的意义兰亭序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它不仅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同时也反映了王羲之的个人情感和人生态度。
兰亭序的笔法章法成为后世书法家学习和借鉴的对象,对于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兰亭序的笔法解析2.1 行书笔法兰亭序是行书的代表作,行书是楷书的一种变体,具有流畅、豪放、自由的特点。
兰亭序的行书笔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线条流畅:王羲之的行书线条流畅自然,有如行云流水,给人以舒畅的感觉。
2.点画齐整:兰亭序中的点画齐整有力,点画之间的间隔恰到好处,使整篇文章看起来平衡而和谐。
3.用笔独特:王羲之善于运用独特的用笔技巧,如点画相间、点画相连等,使字体更加生动有趣。
2.2 楷书笔法兰亭序中的楷书部分也体现了王羲之独特的笔法章法,楷书笔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结构稳定:兰亭序的楷书结构稳定,每个字的笔画都有明确的起始和结束点,整篇文章呈现出平衡美。
2.用笔熟练:王羲之的楷书用笔熟练,每个笔画都有适当的厚薄、粗细,使字体显得有力而有韵味。
3.线条流畅:兰亭序的楷书线条流畅自然,没有生硬的感觉,给人以舒适的视觉体验。
三、兰亭序的章法解析3.1 篇章结构兰亭序分为前序、中序和后序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主题。
1.前序:前序部分主要描述了宴会的背景和举办者的情感,展示了王羲之对宴会的期待和兴奋之情。
2.中序:中序部分是兰亭序的核心部分,主要描述了宴会的过程和王羲之的所思所感。
这部分内容包含了王羲之对人生和艺术的思考,以及对友谊和宴会的赞美。
3.后序:后序部分是对宴会的总结和致谢,王羲之在这部分表达了对宴会的满意和对宾客的感激之情。
3.2 段落结构兰亭序的段落结构清晰,每个段落都有明确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兰亭序》书法作品赏析
《兰亭序》书法作品赏析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所书的《兰亭序》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这幅作品以深沉的墨色、流畅的笔画和优美的结构展现出了王羲之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书法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下面我们将对《兰亭序》这幅书法作品进行赏析。
首先,从整体布局来看,《兰亭序》的构图精致疏朗,层次分明。
王羲之将作品分为三个部分,上部为序文,中部为行书体“兰亭序”四个大字,下部为序文结尾。
整幅作品左上角书写“王羲之”,右上角书写“兰亭集序”,构成了一个美丽的整体。
在结构方面,整幅作品布局合理,层次分明,体现了王羲之在构图上的高超造诣。
其次,从墨色和笔法来看,王羲之运用的墨色浓淡相宜,勾勒出了气质高雅的书法作品。
他的毫笔转折自如,笔下流畅如行云流水,端庄大方。
特别是行书“兰亭序”四个字,每个字形神兼备,笔画纵横有致,勾勒出一种极具美感的书法造型。
整幅作品墨色深浅相间,浓淡得当,既显得美观大方,又体现了王羲之对于墨色运用的精湛技巧。
再次,从书法艺术内涵来看,王羲之《兰亭序》展现了他对于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高超造诣。
他运用书法表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思想,融合了自己的艺术观念,通过笔墨来表现文字的意蕴。
整幅作品气韵悠扬,跌宕起伏,富有节奏感,展现了王羲之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扎实的书法功力。
他的书法作品不仅是一种书写工具,更是一种心灵的表达和思想的传达。
最后,在历史价值方面,《兰亭序》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对于后世书法艺术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不仅在书法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也激发了后人对于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探索。
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后人推崇为“天下第一行书”,展现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综上所述,《兰亭序》这幅书法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书法技艺,展现了王羲之在书法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和深厚功力。
它的优美结构、流畅笔法和深沉墨色都彰显出了王羲之的书法精髓。
王羲之行书《兰亭序》笔法教程
王羲之行书《兰亭序》笔法教程【笔法教程】▼第一单元横的变化(12种)长横左上露锋入笔,中锋向右运行,回锋向左收笔。
短横中部运笔稍重且沉稳,整个笔画稍短而粗壮。
细横头稍上扬,中部微向右上斜,笔画细长。
方头横写此横的起笔应逆锋方头切入。
圆头横起笔须逆锋向左,笔锋圆转往右运行头呈圆状。
笔锋由左上入笔的横露锋由轻渐重向右下稍按即往右。
笔锋由右上入笔的横起笔须自然,与前笔的收笔呼应。
笔画由右下入笔的横顺势而生,切忌粗大。
由细到粗的横笔画运行应逐渐重按,粗细须明显。
由粗至细的横行笔由重至轻。
中间细两头粗的横提按要自然流畅。
中间粗两头细的横笔画粗细不宜过大。
第二单元竖的变化(12种)长竖曲头斜顿即向下边行边提运笔,不宜太粗。
短竖运笔稍重按,宜短健有力。
细竖运笔宜轻提,细长似钢针。
粗竖运笔应粗重,但不臃肿。
斜竖曲头斜顿后笔毫稍向左下方运行。
左弯竖中部向左稍弯,起笔与收笔应对直。
右弯竖中间向右稍弯,笔画由细渐粗。
尖头竖尖锋入笔,笔画不宜粗。
斜头竖露锋入笔,斜势稍顿后即向下运笔。
方头竖逆锋起笔,方头切入。
圆头竖逆锋起笔,圆转向下运行。
曲头竖由细渐粗,微弯曲露锋,然后往下中锋运行。
第三单元撇的变化(15种)长撇露锋起笔后边行边提,先直后弯向左下出锋,稍长。
短撇曲头入笔,粗短壮健,向左下出锋。
细撇运笔应轻细而刚直,切忌弯曲。
粗撇曲头入笔,粗壮有力,向左下出锋。
小撇运笔应细小活泼而有变化。
竖撇逆锋入笔,先直后稍弯向下运行,收笔向左下出锋。
斜撇露锋入笔斜势稍顿,先重后轻,向左下撇出,稍粗。
弯撇逆锋起笔,先向下直行后弯曲向左出锋。
直撇运笔应平直向左下出锋。
平撇露锋入笔,销顿后向左粗短有力出锋,腹部应平直。
斜头撇露锋起笔,斜势顿按,向左下撇出。
尖头撇尖锋入笔,由细渐粗,弯曲运行,过中部由粗渐细。
方头撇逆锋方笔切入,向左下方粗细变化微弯运笔。
圆头撇逆锋圆转向左下出锋。
曲头撇由细到粗稍弯曲起笔,向左下稍弧形运行。
第四单元捺的变化(9种)长捺笔画宜舒展,一波三折。
王羲之兰亭序陈国昭临帖示范及解说
王羲之(303-361年)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被誉为“书圣”,对后世影响深远。
其中,他的《兰亭序》更是其代表作之一,被誉为“行草令绝”、“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于东晋咸和十年(353年)春,王羲之因邀东晋丞相王导到兰亭游玩,宴席之后,在兰亭草堂和友人觥筹交错之间,即兴挥毫,一气呵成了这篇篆体骈文,乃是独步世间的工笔字体艺术杰作。
此行草手迹第一品,世上仅有这一张。
兰亭序,共二十六行,三百五十二字。
1. 兰亭序的背景兰亭序是王羲之即兴创作的行草书法作品,其内容载道:“兰亭在兹。
”讲述了王羲之邀请王导等人到兰亭联谊的情景,以及他在此时的心情。
这篇文章为后人留下了王羲之的墨宝,人们常用“兰亭”或“兰亭序”泛称王羲之的书法。
2. 兰亭序的书法风格王羲之的兰亭序采用了行草书法,以其笔力苍劲有力、富有节奏感、构图丰富多样而著称,全篇字体稳重庄严,虽然速成,但每一笔的用力、节奏丝毫不落,墨迹飘逸,脉络有力。
兰亭序的行草字体被誉为“符瑞生风”。
3. 兰亭序的艺术价值王羲之以兰亭序闻名于世,由于其内容跌宕起伏,文气高昂,成了人们特别喜爱的文学作品。
而其行草书法作品兰亭序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是我国书法艺术文化的典范之作。
4. 兰亭序的影响及价值《兰亭序》不仅在文学界享有盛誉,也对后世的书法、绘画以及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徐悲鸿题曰“则追兰亭宴同时耳目”,陈尹斋更称兰亭序为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高峰和杰作之作,对后世的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兰亭序的价值也对后人颇具现实意义。
图书馆、书法学院、中小学均有兰亭序的专门研究课文。
5. 兰亭序的独特之处兰亭序以其独特之处成为我国书法史上一座丰碑。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既具有高深的文学内容,又有不俗的书法艺术价值,再加上其所能带来的历史、文化、审美价值,使得兰亭序成为了我国书法史上一座丰碑。
6. 兰亭序的鉴赏价值兰亭序集书法、绘画、文学精华于一炉,是我国传统美术史上著名的典范之作。
掌握王羲之《兰亭序》帖的基本笔画学习知识行书书法
掌握王羲之《兰亭序》帖的基本笔画学习知识行书书法通过掌握王羲之《兰亭序》帖的基本笔画学习行书书法《兰亭序》的点画虽能归成八大类,却无法按照楷书的标准将其分解与评析,作为天下第一行书,其点画的丰富变化与精湛技艺用硬笔临写表现有很大的难度,硬笔天然刚劲,而王字的笔画则明丽娟秀、刚柔相济,故不仅要写像其形,更要写活其神。
1、短平横短平横在《兰亭序》中用于字的起笔较多,书写时起笔较轻,由左向右下方切入,然后再向右下方逐步推进,至收笔处稍顿,作回锋状。
但不同的字其用笔方式也有区别,如“在”字的短横,其收笔处则是向左上方折回。
2、短俯横短俯横的特别是其势向下,作俯视状,笔画很短,是横的高度凝缩。
起笔与短平横方向相反,是由左下向右上方切入,用笔由轻渐重,并使横画略作弯势,呈下俯状,收笔处用力最大,重顿后依势收回,这一笔画要写得生动,似鱼跳龙门,鹰击长空。
3、中细横整个横画左右粗,中间细,用力亦应两头重、中间轻,中细横的起笔类似短平横,但不同的是笔尖向右下方切入后用力较重,形成头部略粗,但向右方行笔时却由重渐轻并略作弯势,然后较重顿收笔,这一笔要写出横担之势,虽灵活飘逸,却不失力度。
4、短仰横短仰横与短俯横比较,恰好形状相反,呈上仰之势,起笔自左向右下方切入后迅速调转笔尖角度,由下向右上方推进,再重顿后收笔,在这过程中,横画中部略作下弯状,其弯度有大有小,如“或”字很小,而“时”的一横弯度则颇大,收尾处也与其他字不同,这就要求临习时仔细观察,以区分出来。
5、带钩横带钩横一般为字的主笔,横画较长,用笔具有承上启下之势,在写法上则相对复杂,起笔由右上方向左切入后迅速调转方向,并重按笔尖,形成头部较粗状,然后由重渐轻向右行笔,至末端略重顿后再折回笔锋,以呼应下一笔画。
这类笔画于起收处往往动作较快,不能迟疑,否则无法产生飘逸之势。
6、长横长横与带钩横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为字的主笔部分,其起笔处与带钩横基本相同,但行笔过程却各有变化,如“尽、乐、兴”,两头重,中间轻;“异、其”前半部分轻而细,后半部分重而粗;“无”字用力比较均匀、长横一个共同的特点为收尾均回锋而驻,显得颇具力度与厚重感。
王羲之《兰亭序》的书写详细讲解共74页文档
3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32、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33、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34、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 扬明辉 ,冬岭 秀孤松 。 35、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பைடு நூலகம்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兰亭序全文和释文完整版
兰亭序全文和释文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行书法帖《兰亭序》全文和释文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行书法帖。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并由羲之作序。
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
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
太宗死,以真迹殉葬。
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着,石刻首推“定武本”。
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
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
《兰亭序》繁体全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於所遇,暂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俛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於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後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後之览者,亦将有感於斯文.《兰亭序》简体全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兰亭序的全文及解释
兰亭序的全文及解释兰亭序的全文及解释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撰写。
其文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为历代书法名家力公认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全文(晋)王羲之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撰写。
其文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苏轼《寒食帖》并称三大行书书法帖。
《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中年时的得意之作。
作品简介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绰、谢安和释支遁等四十一人,为禊事活动,在兰亭宴集。
与会的人士都有诗作,事后把这些诗篇汇编成集,《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所写的序言。
序,文体名,是对书籍和文章举其纲要、论其大旨的一种文字,相当于引言。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珠玑,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
虽然前后心态矛盾,但总体看,还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气氛中,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
《兰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
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
其中,凡是相同的字,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艺术上多样与统一的效果。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
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
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结。
兰亭序笔法详解
兰亭序笔法详解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兰亭序的笔法独具匠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下面就兰亭序的笔法进行详细的解析。
一、兰亭序的笔画特点兰亭序的笔画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线条流畅:兰亭序的笔画流畅自然,线条优美,没有一丝生硬之感。
2. 线条变化:兰亭序的笔画变化多样,有粗有细,有长有短,有直有曲,变化丰富。
3. 线条韵律:兰亭序的笔画韵律感强,整篇文章呈现出一种优美的节奏感。
4. 线条厚薄:兰亭序的笔画厚薄有度,不厚不薄,恰到好处。
5. 线条浓淡:兰亭序的笔画浓淡有致,浓淡相宜,使整篇文章呈现出一种和谐的色彩感。
二、兰亭序的笔法分析1. 顿挫结合:兰亭序的笔法中,顿挫结合是一种常见的手法。
通过顿挫的运用,使文章的节奏感更加明显,更加优美。
2. 点画结合:兰亭序的笔法中,点画结合也是一种常见的手法。
通过点画的运用,使文章的形态更加丰富,更加生动。
3. 粗细结合:兰亭序的笔法中,粗细结合也是一种常见的手法。
通过粗细的运用,使文章的形态更加多样,更加丰富。
4. 长短结合:兰亭序的笔法中,长短结合也是一种常见的手法。
通过长短的运用,使文章的形态更加变化,更加生动。
5. 直曲结合:兰亭序的笔法中,直曲结合也是一种常见的手法。
通过直曲的运用,使文章的形态更加多样,更加丰富。
三、兰亭序的艺术价值兰亭序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独具匠心:兰亭序的笔法独具匠心,是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2. 传承经典:兰亭序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人的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书法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艺术审美:兰亭序的笔法流畅自然,线条优美,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杰作之一。
4. 文化价值:兰亭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总之,兰亭序的笔法独具匠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王羲之《兰亭序》的书写详解
上钩横
上挑横:第一 笔横画向上倾 斜,收笔处向 上挑出,以便 写长撇。
垂露竖
竖提(挑) 竖挑相连,先写竖,至折笔处, 顿笔转锋,向右上挑出,不疾 不徐,如下面的慨”、“浪”、 “怀”字。
悬针竖
横联点: ‘年’字第二横后也以此法 写点,此连法外形不露,不见 牵丝 悬针竖 露锋落笔,中锋行笔向下,出粕重 渐变轻细,末笔出锋,劲健而修长, 如下面的“年”、“毕”、“带” 字。
竖折
圆转
横四点:横 四点,每点 都极清楚, 然又每点相 连,其势略 有上斜,不 使平板。
方圆兼备
反笔竖: 此长竖起 笔处作由 右向左的 反方向, 以示与其 他畅字用 笔之不同。
三、《兰亭序》偏旁部首
字头
横钩:长横 至折角处, 提笔后重按, 调正笔锋后 向左钩出。 大小: ‘宙’的宝 盖极大,反觉得 很稳重。
斜捺
平捺
反捺
以点代捺
该捺时化捺为点,以点代捺,或 捺尾出锋,笔势下垂,状似牵尾; 或捺尾回锋,缩笔收势,形呈圆 状;或末笔右顿,顺势空收,自 然生动,如下面的“欣”、 “大”、“足”字。
回锋捺
回锋捺 裹锋落笔,向右下弯曲运行, 由细变粗,至末端提笔回锋, 成含蓄之势,如下面的 “今”、“文”、“遇”字。
斜点
斜点
上合二点
横联钩: ‘茂’横后连 写戈钩。
下合二点
竖联竖: ‘其’两竖都是从左起笔, 左竖低右竖高。
三点水
三点水:首点出 锋带出次点次点 与末节点相连, 末点按后上挑, 其势一气呵成。 横联竖: ‘清’第三横收 笔处上挑写竖。
斜提
相向: ‘抱’挑手向 右,包字向左, 左右相向,。
疏密: ‘抱’字相向之势,中间疏, 挑及其变化 挑 即提。藏锋落笔,重按 后斜向右上挑出,爽快而稳健, 如下面的“抱”、“或”、 “地”字。
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解释(含图)
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解释(含图)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禊饮之事。
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
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左右,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
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
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
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
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
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
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解释
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解释哎呀呀,你可知道那大名鼎鼎的呀!这可是书法史上的绝世珍宝呢!“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你看,这开头就把我们带到了那个特别的时间和地点。
就好像我们也跟着一群文人雅士来到了会稽山阴的兰亭,参加这场修禊的盛会。
这难道不神奇吗?“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哇塞,那么多有才华的人都来了呀,有年长的有年轻的。
那里还有高高的山岭,茂密的竹林,清澈的溪流奔腾着,环绕在四周,他们还玩起了流觞曲水的游戏呢,大家依次坐在那里。
这不就跟我们现在朋友聚会一样欢乐嘛!“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虽然没有那种大规模的音乐演奏,但一边饮酒一边吟诗,也足够让人尽情抒发内心的情感啦。
想想看,我们平时和朋友聊天谈心不也是这样吗?“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那天呀,天气晴朗,微风和煦。
抬头看看广阔的天空,低头瞧瞧万物的繁盛,这样可以让眼睛尽情观赏,让心怀尽情驰骋,足够让人享受到极致的视听之乐了,真的是太快乐啦!这场景是不是很让人心动呢?“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人与人相处,俯仰之间就是一生啊。
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抱负,有的人则寄托自己的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
这不就是我们每个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嘛!“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虽然每个人的取舍不同,性格有安静有浮躁,但当他们对所遇到的感到欣喜,暂时得到满足,就会快乐得忘了一切,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
这多像我们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中时的样子呀!“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等他们对所追求的感到厌倦了,感情也随着事情的变化而改变,就会有所感慨啦。
我们不也经常这样嘛!“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兰亭序笔法详析
兰亭序笔法详析
兰亭序是王羲之的“自叙帖”,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天下文章之至美,颜之压倒诸公”,其笔法为后人所推崇和模仿的经典之一。
兰亭序的笔法是以写意为核心,注重运笔流畅和韵律美感。
其细节上主要有以下技法:
1.描摹精细,笔画细腻流畅。
头尾起伏,起笔轻扫,收笔勾转,结构严谨。
2.运用各种字体结构及其变化,如“草法”、“隶书”、“碑体”,使作品美轮美奂。
3.排列搭配疏密有致,左右沓落,上下蔓延,节奏感强烈,形成了美感上的优美韵律。
4.书法中注重空旷的自然效果,需要在纸张上留出足够的空白,视觉上给人留下充裕余地。
兰亭序的笔法融会了书法发展史上各个时期的特点,其对于中国书法的影响深远,为后来书法教育和实践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
兰亭集序笔法
1、起笔起笔者不下,于腹内举,勿使露笔,起止取势,令不失节。
起笔是不同下走笔,从笔画中部同上推,不要露笔锋,起止要考意结构。
如托字的两短横。
2、藏锋藏锋者大,藏锋在于腹内而起。
大,有粗的意思:或说藏锋的动作大,从笔画中部入笔;如年字的中坚:3、侧笔侧笔者乏,亦不宜抽细而且紧。
侧锋乏力,但用中锋也不能太细。
侧锋用于起笔,中锋用于行笔:竖画横起,横画竖起:开始八笔都是删锋,转八行笔时必用中锋侧。
4、带笔带笔就是笔画的连带。
如矣字一横与二横之目的连带。
带笔者尽,细抽勿赊也,带是回转走入之类,装束身体,字含鲜洁,起下笔之势,法有轻重也。
尽为其著而复反笔抽之。
5、翻笔翻笔者先然,翻转笔势急而疾也,亦不宜长腰短项。
翻笔是用在前面,急而快,不能写成长腰短项。
如林字的两竖的头部,用的就是翻笔。
6、打笔打笔者广度,打广而就狭,广谓快健,又不宜迟及修补也。
打笔是与行笔方向垂直方同快速落笔,然后行笔稍细,不能慢也不要修补。
如少字的竖的头,畅字申旁的中竖的头。
7、押笔押笔者入,从腹起而押之,又云利道而牵,押,即合也。
押笔是写下一笔之前的连带,从下一画的中部(大概)入笔,即押入:连带与下一笔的前半部重台:如无字二横与三横的连带,与三横的前部分重台;贤字又横的前押。
8、结笔结笔者撮,渐次相就必始然矣,参乎妙理,察其径趣。
结,有收束的意思。
撮是聚合。
把展开的笔毫收拢回来,笔锋如展笔以前一样尖挺:如竹字,右边一横。
9、憩笔憩笔者侯失.憩笔之势,视其长短,侯失,右脚须欠也。
憩,有休电的意思。
俟,有大的意巴。
意为写字时右下角的笔画象有大的缺失。
缺失多少视笔画长短而定。
关于憩笔,看一下憩流的解释:在海峡,水道,河口或狭窄的港湾内,当涨落潮流交替时,出现短时间近乎停止流动的状态,称为憩流。
若用水流比作行笔,憩笔就是突然停止行笔的意思。
10、息笔息笔者逼逐,息止之势向上,久久而紧抽也。
息有休息、停止的意巴:指笔画结束时先要顿笔,然后迅连向上提抽:如左与至的最后一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曲钩
横联钩: ‘宇’横后将
笔上翻,从右方 直接写竖钩。
上点
露锋向右下行笔, 转锋向左轻轻挑出。 起笔、收笔要轻, 转笔稍用力按,如 下面 的“宇”、“室”、 “察”等字
竖弯钩
竖弯钩 回锋落笔向下运行。转圆 向右平推运行,顿笔转锋向 上钩出,如下面的“死”、 “也”、“况”字
回锋钩
竖弯 行至钩处,驻笔收锋,或回 笔收锋以求含蓄;或向右前 挑出,轻细快捷,流畅细劲, 如下面的“化”、“流”、 “此”字。
横折 露锋落笔,向右上运行, 顿笔折锋向下运行,如下 面的“由”、“目”、 “惠”字。
竖提(挑)
竖挑相连,先写竖,至折笔处,顿笔 转锋,向右上挑出,不疾不徐,如下面 的慨”、“浪”、“怀”字。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的批评指导!
谢 谢!
让我们共同进步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横折
启下反捺
捺末收笔,可折可转,出锋向 下,或呼应下笔,或顺势结束, 如下面的“终”、故”、“长” 字。
竖折
圆转
横四点:横 四点,每点 都极清楚, 然又每点相 连,其势略 有上斜,不 使平板。
方圆兼备
反笔竖: 此长竖起 笔处作由 右向左的 反方向, 以示与其 他畅字用 笔之不同。
三、《兰亭序》偏旁部首
挑及其变化 挑 即提。藏锋落笔,重
按后斜向右上挑出,爽快而 稳健,如下面的“抱”、 “或”、“地”字。
撇提
轻重: ‘群’上重
下轻,‘崇’ 上轻下重,
‘视’左重右 轻,
‘贤’左与下 重,右特轻, 变化巧妙。
直钩
方钩
行笔至钩处,驻笔收势,不向左上 挑出,而平向左前踢出;不取圆势, 而求方折挺劲,类似魏碑的竖钩写 法,如下面的“得”、“殊”、 “事”字。
平钩 又称心钩。其势平,多用于心 字。顺势露锋落笔,笔势须平,向右 平行,至末尾处折锋向左上挑出,钩 向腹心。笔势应连贯,笔画须映带, 方显生动,如下面的“惠”、“悲”、 “感”字。
斜钩 又称戈钩。露锋落笔,斜向右下 弯出,至末端或向上钩出,劲健 修长;或驻笔收锋,笔断意存, 如下面的“岁”、“或”、“感” 字。
字左旁
启右竖 露锋落笔,顺锋直下。收笔时稍 顿,转锋右挑带出附钩,意连下 笔,如下面的“俯”、“慨”、 “信”字。
字右旁
竖联竖: ‘修、形’
两竖起收笔完 备,写得都很 果断有力。
字框
相向竖:左右 两竖作相互对 峙,相互包围 之势,使能相 互呼应,名曰 相向
背抛钩:即风字 右边的横折右斜 钩,此笔宜笔势 带侧,用腕力打 弯,顺势斜出, 使钩饱满有力。
带钩竖
斜短竖
竖联竖: ‘曲’两竖
的起笔变化明 显。
斜撇
竖撇
短横
露锋落笔,向右运行,稍顿笔后向左 收锋。其势短,与下部笔画相呼应。 如下面的天”、“其”、“夫”字
回钩撇
回锋撇
挑上横 露锋入笔,按笔向右运行,运笔时 力量下沉,取上向之弧势,挑笔向 上,带出其他笔画,如下面的 “在”、“末”、“述”字。
拖钩
露锋落笔,中锋向下运行,至末 端顿笔重按后,向左拖出,如下 面的“亭”、“可”、“静”字。
圆转折
由横向竖过渡,该方折顿挫时, 变为圆转,其势圆润,流畅自 然,如下面的“畅”、“犹”、 “殇”字。
平撇 露锋落笔平向左撇出,写 时要短而平,如下面的 “和”、“楔”、“稽” 字。
短撇 露锋落笔,斜向 左下撇出,短而斜,如 下面的“系”、“作”、 “俯”字。
上钩横
上挑横:第一 笔横画向上倾 斜,收笔处向 上挑出,以便 写长撇。
垂露竖
竖提(挑)
竖挑相连,先写竖,至折笔处, 顿笔转锋,向右上挑出,不疾 不徐,如下面的慨”、“浪”、 “怀”字。
悬针竖
横联点: ‘年’字第二横后也以此法
写点,此连法外形不露,不见 悬牵针丝竖 露锋落笔,中锋行笔向下,出粕重 渐变轻细,末笔出锋,劲健而修长, 如下面的“年”、“毕”、“带” 字。
字头
横钩:长横 至折角处, 提笔后重按, 调正笔锋后 向左钩出。
大小: ‘宙’的宝
盖极大,反觉得 很稳重。
长撇
露锋斜向左卜运行, 要将力量送到尖端, 修长而洒脱,如下面 的“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天“今” 字。
字底
心钩:尖锋入纸 后,向右下方作 弧形行笔,渐行 渐重,至出钩处 最重,出钩时作 顿挫,得势后向 左上顺势钩出, 此钩宜稍长。
起笔、收笔要轻,转笔稍用力按,如下面的 “宇”、“室”、“察”等字
圆点 顺锋落笔,随即收回,可侧可垂, 随字而异。入笔轻快,收笔势稳, 以圆润秀丽为好如下面的“诸”、 “之”、“永”字。
长横 露锋落笔,向右运行,顿笔向左 收锋。其势长而下露,如下面的 “其”、“尽”、“可”字。
反捺 顺势向右下,取弓势弧形,边行边按, 由重渐轻,撩尾轻快尖细,圆润出锋, 如下面的“之”、“足”、“叙”字。
斜点
斜点
上合二点
横联钩: ‘茂’横后连
写戈钩。
下合二点
竖联竖: ‘其’两竖都是从左起笔,
左竖低右竖高。
三点水
三点水:首点出 锋带出次点次点 与末节点相连, 末点按后上挑, 其势一气呵成。
横联竖: ‘清’第三横收
笔处上挑写竖。
斜提
相向: ‘抱’挑手向
右,包字向左, 左右相向,。
疏密: ‘抱’字相向之势,中间疏,
斜捺
平捺
反捺
以点代捺
该捺时化捺为点,以点代捺,或 捺尾出锋,笔势下垂,状似牵尾; 或捺尾回锋,缩笔收势,形呈圆 状;或末笔右顿,顺势空收,自 然生动,如下面的“欣”、 “大”、“足”字。
回锋捺
回锋捺 裹锋落笔,向右下弯曲运行, 由细变粗,至末端提笔回锋, 成含蓄之势,如下面的 “今”、“文”、“遇”字。
启左竖 露锋落笔,中锋直下。收笔时稍顿, 转锋左桃带出附钩,意连下笔,如 下面的“将”、“其”、“畅”字。
挑上点 顺锋落笔向左,揉笔稍顿即转,提笔向右上挑出, 呼应下笔。入笔尖细,顿笔蓄势以求圆浑,末笔 出锋,左右呼应,如下面的”怀”、“快”、 “观”字。
点及其变化 上点 露锋向右下行笔,转锋向左轻轻挑出。
挑及其变化 挑 即提。藏锋落笔,重按
后斜向右上挑出,爽快而稳健, 如下面的“抱”、“或”、 “地”字。
平提
撇联点: ‘或’撇开后
笔呈抛物线状, 写出最后一点。
挑及其变化 挑 即提。藏锋落笔,重
按后斜向右上挑出,爽快而 稳健,如下面的“抱”、 “或”、“地”字。
横联竖:
竖提 ‘地’横画 收笔处笔上翻 连着写竖,有 牵丝露出
王羲之《兰亭序》 的书写详解
一、《兰亭序》介绍
二、《兰亭序》基本笔画
长横
横联竖: ‘古’横
竖笔热不连
下钩横
带下横 露锋落笔, 按笔向右运行,运 笔取下向之弓势, 顿笔向左下,带出 下面的笔画,如面 的“事”、“言”、 “无”字。
短横
垂头横: 共字第一笔起 笔呈反方向笔 由下向上,用 腕力写成有弹 性的横画,其 锋外露,收笔 回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