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七、半知菌类菌物及其所致的病害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38c836e0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d3.png)
植物病理学植物保护学之植物病理学的复习重点1、植物病理学:研究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病害的表现和为害、发生流行规律以及如何控制病害的生物学科。
2、植物病害:植物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的连续侵扰,生理活性受到干扰而表现的异常状态。
3、病因: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4、什么是侵染性病害?什么是非侵染性病害?如何对他们进行判断?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因素侵染造成的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无病原物参与,只是由于植物自身的原因或由于外界环境条件的恶化所引起的病害.侵染性病害:1)在特定的品种或环境条件下,病害轻重不一;在病株的表面或内部可以发现其病原体存在(病征) 。
2)大多数的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线虫病害以及所有的寄生植物可以在病部表面看到病原物,少数要在组织内部才能看到,多数线虫病害侵害根部,要挖取根系。
3)有些真菌和细菌病害,所有的病毒病害和原生动物的病害,在植物表面没有病征,但症状特点仍然是明显的。
非侵染性病害:1)病害突然大面积同时发生,发病时间短,只有几天,大多是由于大气污染、三废污染或气候因素如冻害、干热风、日灼所致。
2)病害只限于某一品种发生,多为生长不宜或有系统性的症状致的表现,多为遗传性障碍所致。
3)有明显的枯斑、灼伤,且多集中在某一部位的叶或芽上,无既往病史,大多是由于使用农药或化肥不当所致。
4)明显的缺素症状,多见于老叶或顶部新叶。
5、植物病害的外部症状的定义?什么是病征?什么病状?外部症状:病植物外表所显示的种种病变,肉眼即可识别。
病征:病部上出现的病原物的个体。
病状:病部所看到的状态。
6、掌握和理解病原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一节中的所有概念寄生性:寄生物从寄主体内夺取养分和水分等生活物质以维持生存和繁殖的特性。
寄生物:一种生物生活在其他活的生物上,以获得它赖以生存的营养物质。
腐生物:只能从死有机体上获得营养。
寄主(host ):供给寄生物以必要生活条件的生物。
致病性: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引起病害的特性。
植物病理学 实验八、半知菌类菌物及其所致的病害 图文
![植物病理学 实验八、半知菌类菌物及其所致的病害 图文](https://img.taocdn.com/s3/m/c4206650700abb68a982fbca.png)
1.大茎点霉属(Macrophoma)
菜豆茎枯病
1、茎点霉属(Phoma)
▲ 分生孢子梗ta)引 起甜菜蛇眼病。
2、叶点霉属(Phyllosticta )
形态与茎点霉属(Phoma)相似。 寄生性较强,主要为害叶片引起叶斑病。 柑橘叶点霉菌(P. citricarpa)引起柑橘黑斑
黑盘孢目(Melanconiales)
• 炭疽菌属 (Colletotrichum),多种作物炭疽病 • 痂圆孢属(Sphaceloma),柑橘疮痂病 • 盘二孢属(Marssonina),苹果褐斑病 • 柱盘孢属(Clindrosporium),樱桃叶斑病 • 拟盘多毛孢属 (Pestalotiopsis),松针赤枯病
标本、幻灯片。 显微镜、擦镜纸、小块纱布、装有浮载剂的滴瓶、
挑针、刀片、小垫板、载玻片、玻片等。
三、实验内容
腔孢纲(Coelomycetes) 真菌 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产生 在分生孢子盘或分生孢子器内
腔孢纲(Coelomycetes)
• 黑盘孢目(Melanconiales) • 球壳孢目(Sphaeropsidales)
,两端细胞无色; 分生孢子端部细胞着生2—5(多为3根)根纤细而无色的毛。分生孢子梗短
,无色 也可取热带水果莲雾灰斑病(Pestalotia)为材料进行观察。
球壳孢目(Sphaeropsidales)
• 大茎点霉属(Macrophoma) • 茎点霉属属 (Phoma) • 拟茎点霉属(Phomopsis) • 叶点霉属(Phyllosticta) • 壳针孢属 (Septoria) • 色二孢属(Diplodia) • 壳二孢属(Ascochyta)
园艺植物病理学实验实习指导
![园艺植物病理学实验实习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d01e7ec14028915f804dc22d.png)
园艺植物病理学目录实验实习规则须知 1实验部分实验一植物病害症状观察实验二、植物病原真菌的一般形态观察实验三、鞭毛菌亚门和接合菌亚门真菌形态观察实验四、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真菌形态观察实验五、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实验六、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和培养实验七、果树病害的症状和病原观察实验八、蔬菜病害的症状和病原观察实验九、观赏植物病害的症状和病原观察实习部分实习一、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和制作实习二、园艺植物病害的调查与损失估计实习三、园艺植物病害的诊断实验实习须知实验室的操作是从事植物病理工作的基本训练,所有操作均需按一定程序进行,借以加深和巩固对教学内容的了解。
学习植物病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能通过实验结果的观察,初步学习科学分析和推理的方法,以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
教学实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将课本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中,提高同学们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特别是鉴定病害标本的能力。
教学实习将为开展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因此,实验实习时应切实注意以下各点:一、实验实习前,必须认真对实验实习指导内容进行认真预习,明确目的要求、方法和步骤,熟悉主要操作环节,做好准备工作。
二、准备好实验用具3H-4H绘图钢笔、橡皮、直尺或三角板、绘图纸、报告纸、记录本。
三、实习小组在实习前应仔细清点实习用具、材料,填写仪器使用卡片,如有不符或损坏,应及时报告指导教师。
四、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服从教师指导,认真完成实验实习规定的操作和观察项目,培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五、在实验实习场所,必须保持安静;爱护仪器,珍惜标本,节约药物,实验实习用品、材料等用后要及时整理,放归原处,不得乱拿乱用或随意丢弃,如有损坏按规定处理。
六、注意安全,严防着火、触电和药物中毒。
七、认真记录实验实习结果,写好实验实习报告(用统一规定的实验实报告纸)或完成其他作业,按时交批,由指导人员进行考核、评定成绩。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笔记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1732f51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ac.png)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植物病害基本知识一、植物病害的概念1. 定义:植物病害是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到生物因素(如病原微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如环境、营养等)的影响,导致植物生理功能紊乱、组织结构损伤、生长发育受阻、产量降低和品质变劣的现象。
2. 植物病害的重要性: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和自然生态系统具有重大影响。
它们可以导致农作物减产、品质下降,甚至绝收,对粮食安全、经济收入和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二、植物病害的症状1. 病状:(1)变色:- 黄化:叶片或植株其他部位失去绿色,变为黄色。
- 红化:叶片或植株其他部位变为红色。
- 褐化:叶片或植株其他部位变为褐色。
- 紫化:叶片或植株其他部位变为紫色。
(2)坏死:- 病斑:植物组织局部死亡,形成明显的坏死区域。
- 枝枯:枝条或整株植物死亡。
(3)腐烂:- 软腐:植物组织软化和腐烂,常见于果实和块茎。
- 湿腐:植物组织因水分过多而腐烂。
(4)萎蔫:- 因病原生物侵害或水分供应不足导致的植物组织失去膨压,表现为叶片下垂、枯萎。
(5)畸形:- 肿瘤:植物组织异常增生,形成肿瘤状结构。
- 丛生:植物生长点异常分裂,导致植株矮小、分枝增多。
- 矮化:植物生长受阻,植株矮小。
2. 病征:(1)霉状物:- 菌丝体:病原真菌在病部表面形成的细丝状结构。
- 孢子:病原真菌产生的繁殖体,形态多样。
(2)粉状物:- 孢子堆:病原真菌在病部表面形成的粉末状结构。
(3)颗粒状物:- 菌脓:病原细菌在病部表面形成的粘稠颗粒状物质。
(4)絮状物:- 菌丝体和孢子的集合体,常见于某些真菌病害。
3. 症状的变化:植物病害的症状随着植物的生长发育、环境条件、病原生物的侵染阶段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了解症状的变化有助于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三、植物病害的类型及划分方法1. 按病原生物分类:(1)真菌性病害: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如霜霉病、白粉病等。
(2)细菌性病害:由细菌引起的病害,如软腐病、青枯病等。
2023年电大《植物病理学》实验报告
![2023年电大《植物病理学》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e1cde45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1a.png)
植物病理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病原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通过观察和分析植物在不同病原菌感染下的生长情况,以及病原菌在植物体内的病征,从而加深对植物病害的认识,为预防和控制植物病害提供实验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植物:选择小麦、玉米、番茄和青菜作为实验植物。
2. 病原菌培养:分别培养小麦赤霉病、玉米赤霉病、番茄早疫病和青菜根腐病的病原菌。
3. 实验设计:将实验植物分为对照组和感染组,对感染组进行不同病原菌的接种处理。
4. 观察记录:在病原菌接种后,定期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叶片颜色、叶片形态、叶片数量、植株高度等指标。
5. 数据分析:根据观察记录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和统计处理,揭示不同病原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三、实验结果1. 小麦赤霉病感染后,植株叶片呈现黄化、枯萎,植株高度显著下降,生长势明显减弱。
2. 玉米赤霉病感染后,植株叶片出现斑点、枯死,植株高度明显减少,导致植株整体生长受到抑制。
3. 番茄早疫病感染后,植株叶片出现黄斑、脱落,植株高度停止生长,部分植株出现逝去现象。
4. 青菜根腐病感染后,植株根系变软、生长停滞,部分植株出现萎蔫甚至逝去。
四、实验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不同病原菌感染后,植物生长状态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小麦、玉米、番茄和青菜在感染不同病原菌后,均出现各自特有的病征,病原菌对植物的病害效应有明显的种属选择性。
病原菌感染后,植物叶片颜色变化、叶片形态、植株高度等指标的变化,为病害的诊断和鉴别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五、实验结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小麦、玉米、番茄和青菜对不同病原菌的感染表现出了明显的病害特征,不同病原菌对植物的影响存在差异。
通过对植物生长指标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初步判断病原菌的种属和对植物的侵染程度。
及早发现和诊断植物病害,对于科学合理地进行预防和治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实验意义本次实验结果为植物病害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和案例,为深入探讨不同病原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以及病害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植物的病理学实验
![植物的病理学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28a82b63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6e.png)
实践应用前景展望
综合防治策略的应用
将化学、生物、农业等多种防治策略有机结合,形成综合防治体系 ,提高防治效果并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智能化防治技术的发展
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病害的实时监测和精准施 药,提高防治效率并减少农药浪费。
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
积极推广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 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创新防治策略提出及可行性分析
基因工程防治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培育抗病品种,从根本上解决病害问题。这种方法具有长期效益, 但需考虑生态安全和伦理问题。
微生物制剂防治
利用有益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防治病害,具有环境友好、无残留等优点,但需进一步 研究其稳定性和安全性。
纳米技术防治
利用纳米材料独特的理化性质,开发高效、低毒的纳米农药,提高防治效果并减少环境 污染。这种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需关注纳米材料的安全性和环境影响。
叶片出现淡黄色斑点,逐渐扩大并转 变为褐色。
中期症状
后期症状
病斑上产生黑色小点,为病原菌的分 生孢子器,叶片枯萎脱落,植株死亡 。
病斑连成片,叶片枯黄、萎蔫,植株 生长受抑制。
典型病例展示与描述
病例一
烟草花叶病,叶片出现黄绿相间 的斑驳,植株矮小、畸形。
病例二
番茄晚疫病,叶片和果实上出现水 渍状病斑,后变为褐色,病斑边缘 有白色霉层。
分子生物学鉴定
采用PCR扩增、DNA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病原菌的特定基 因片段进行检测和分析,实现准确鉴定。
生物学特性探讨
生长条件研究
研究病原菌在不同温度、湿度 和pH值等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了解其适宜的生长环境。
实验七 植物病原菌物6
![实验七 植物病原菌物6](https://img.taocdn.com/s3/m/5c08eef2941ea76e58fa04fe.png)
球壳孢目
1. 丝核菌属
(Rhizoctonia)
(丝孢纲 无孢目)
水稻纹枯病
立枯丝核菌
2. 梨孢属(Pyricularia)
(丝孢纲 丝孢目) 分生孢子梗
合轴屈膝状,若干个松散聚生
分生孢子 梨形,多3细胞,无色-淡橄榄色 着生在梗顶端,单生
稻瘟病
3.平脐蠕孢属(B轮纹病
轮纹病病菌 轮纹大茎点菌 (Macrophoma kuwatsukai)
分生孢子器
11. 壳针孢属(Septoria)
(腔孢纲 球壳孢目)
芹菜斑枯病
壳针孢菌 分生孢子无色透明, 丝状,直或稍弯曲
分生孢子梗
合轴屈膝状,若干个松散聚生,褐色
分生孢子
多细胞(假隔膜)
褐色 纺锤形,直或稍弯曲 脐点位于基细胞内
梗 分生孢子
引起玉米小斑病(Southern leaf blight of corn) 叶片、叶鞘和苞叶,褐色椭圆形病斑(小而多,可 愈合),潮湿时病部产生灰白色菌丝和分生孢子
3.青霉属(Penicillium)
(丝孢纲 丝孢目)
菌落
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柑橘青霉病
5.葡萄孢属(Botrytis) (丝孢纲 丝孢目)
引起灰霉病
草 莓 灰 霉 病
菌落
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梗上着生分生孢子
6. 轮枝菌属(Verticillium)
(丝孢纲 丝孢目)
重要的植物病原菌
黄萎病 V. dahliae, V. albo-atrum
棉花黄萎病
V. dahliae
病茎秆
病菌的菌落
病菌形成的微菌核
轮状分枝的孢子梗及瓶梗顶端着生的分生孢子
植物病理学实验实验六、半知菌类真菌及其所致病害
![植物病理学实验实验六、半知菌类真菌及其所致病害](https://img.taocdn.com/s3/m/a97ee20b0066f5335a8121cf.png)
玉米茎腐病病根
玉米纹枯病 (Maize Sheath Blight)
玉米纹枯病发病叶片
玉米纹枯病发病叶鞘
玉米纹枯病病 苞叶上的菌核
丝核菌属
水稻纹枯病菌
轮枝孢菌
作 业
1.绘制芹菜斑枯病菌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 2.绘制高梁炭疽病菌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和 刚毛; 3.绘柑桔青霉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Rhizoctonia cerealis
小麦纹枯病基部叶鞘症状
小麦纹枯病中上部叶鞘症状
小麦纹枯病病茎
小麦根腐病症状
镰刀菌属
水稻恶苗病
玉米镰刀菌穗粒腐病
玉米茎腐病 (Maize Stalk Rot)
禾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和瓜果 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 混合侵染
三、实验内容
观察提供的半知菌病原玻片; 观察提供的半知菌所引起病害的挂图、散装标 本和盒装标本; 制作半知菌病原临时玻片,并观察病原形态特 点。
稻瘟病菌
番茄斑枯病
柑桔炭疽病菌
棉花炭疽病菌
棉花炭疽病菌
玉米小斑病 (Southern Leaf Blight of Maize)
实验六
半知菌类真菌及其所致病害
一、实验目的
掌握半知菌中主要病原菌丛根孢菌、球壳孢菌、 盘梗孢菌和丝核孢菌(芽孢纲、丝孢纲、腔孢 纲)的主要形态特征及其所致主要病害的症状 特点。 熟悉和掌握切片的制作方法。
二、实验材料和用具
半知菌病原玻片及其所致植物病害标本;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切片用刀片、挑针、 擦镜纸、吸水纸、蒸馏水等。
植物病理学实验实验半知菌类真菌及其所致病害
![植物病理学实验实验半知菌类真菌及其所致病害](https://img.taocdn.com/s3/m/2dc246a81711cc7930b716a0.png)
玉米纹枯病 (Maize Sheath Blight)
玉米纹枯病发病叶片
玉米纹枯病发病叶鞘
玉米纹枯病病 苞叶上的菌核
丝核菌属
水稻纹枯病菌
轮枝孢菌
作业
1.绘制芹菜斑枯病菌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 2.绘制高梁炭疽病菌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和
刚毛; 3.绘柑桔青霉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植物病理学实验实验半知菌类真菌及其所 致病害
一、实验目的
掌握半知菌中主要病原菌丛根孢菌、球壳孢菌、 盘梗孢菌和丝核孢菌(芽孢纲、丝孢纲、腔孢 纲)的主要形态特征及其所致主要病害的症状 特点。
熟悉和掌握切片的制作方法。
二、实验材料和用具
半知菌病原玻片及其所致植物病害标本;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切片用刀片、挑针、
Rhizoctonia cerealis
小麦纹枯病基部叶鞘症状 小麦纹枯病中上部叶鞘症状 小麦纹枯病病茎
小麦根腐病症状
镰刀菌属
水稻恶苗病
玉米镰刀菌穗粒腐病
玉米茎腐病 (Maize Stalk Rot)
禾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和瓜果 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 混合侵染
麦类白粉病田间症状
麦类白粉病病叶
麦类白粉病病穗
麦类白粉病病原
Erysiphe graminis (D.C.) f.sp. tritici
麦类赤霉病 (Wheat Scab)
小麦赤霉病病粒
小麦赤霉病病穗
Fusarium graminearum
小麦纹枯病 (Wheat Sharp Eyespot)
擦镜纸、吸水纸、蒸馏水等。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案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917fc27a417866fb84a8e88.png)
教学内容及过程
旁批
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一、实验目的 1. 认识各种植物病害症状。 2. 学习观察和描述植物病害症状的方法。 3. 加深对植物病害的感性认识,为田间诊断奠定基础。 二、实验内容 1. 通过看幻灯片、病害症状挂图及观察植物病害症状标本,观察一些主
要典型病害。 2. 通过播放教学片,了解非侵染性病害的发病特征。
授课题目: 实验二 菌物一般形态观察和临时玻片制备
教学时数:
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授课类型: □理论课 □ √实践课
7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菌物的一般形态;学习主要病原菌物显微玻片标本的制作方法;了解不同症状类 型的病害标本应采取的制片方法和关键技术。
教学重点:
菌物的一般形态
教学难点:
显微玻片标本的制作
教学方法和手段:
多媒体和实验教学(示范、操作)
教学内容及过程
旁批
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菌物的一般形态。 2. 学习主要病原菌物显微玻片标本的制作方法。 3. 了解不同症状类型的病害标本应采取的制片方法和关键技术。 二、实验内容 1. 菌物的一般形态,主要包括:菌丝体、吸器、菌核、菌索及真菌的有
性和无性孢子等,并注意真菌的形态特点。 2. 练习主要病原真菌显微玻片标本的制作方法。 附录: 病原菌物显微镜玻片的制作方法 1. 涂抹法:将病原悬浮液均匀地涂在载玻片上。 2. 撕取法:撕取发病部位表皮或表皮毛,观察着生在寄主或基质表面的
菌丝和孢子,寄主表皮细胞内的真菌菌丝、吸器和休眠孢子囊堆等。 3. 粘贴法:用透明塑料胶带粘贴,用于观察着生于病组织或基质表面的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773b8f50c1c708a1284a44e0.png)
中国农业大学自编教材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农学专业用)王海光编二零一一年前言《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本来是《普通植物病理学》的实验教学部分,作为《普通植物病理学》的一部分,不是单独一门课。
学校对本科生教学计划调整之后,《普通植物病理学》的实验教学部分独立作为一门必修课,由原来的18学时,调整为32学时。
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植物病害的症状、病害发生规律、主要病原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的形态特征等相关知识,掌握植物病害诊断、病原分离、纯化、接种、鉴定等植物病理学研究的常规方法和技术,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同时,结合实验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根据教学计划、教学要求、实验条件等,共设置了8个实验,每个实验4个学时。
实验材料可能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实验内容安排顺序也可能根据田间病害发生情况和实验材料的准备情况进行临时性调整。
本实验指导是在去年教学的基础上整理修改编写的,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以往的一些实验指导书和网上的教学资源,在此一并感谢!本实验指导尚显单薄,内容尚欠丰富,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日臻完善。
编者2011年8月实验课注意事项1.实验课前必须通过实验指导或通过教学网络平台下载课件了解课堂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目的,了解操作步骤。
2.按时参加实验课教学,不准迟到。
上课期间注意课堂纪律,严禁喧哗、随意走动等扰乱教学的行为发生。
3.注意实验室安全。
实验时,要严格按照教师要求操作,爱护实验仪器和材料。
遇到仪器发生故障,必须及时报告教师,损坏仪器或用具必须登记。
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处理或赔偿。
4.实验报告一律用铅笔书写,必须使用学校统一印制的实验报告纸,按时交实验报告。
5.绘图一定认真,不许虚构或艺术加工。
绘图时选用硬度合适的铅笔,笔尖要保持圆滑。
所绘图形的一切特征用线条和圆点表示,线条要光滑、粗细一致,用圆点疏密表示色泽深浅,严禁涂抹,圆点要求大小一致。
图形要求大小适中,各部分结构比例合理,细微部分需放大表示时,可单独绘制。
植物病理学教学实践报告(3篇)
![植物病理学教学实践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b1cb975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a4.png)
第1篇一、引言植物病理学是一门研究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和防治的学科。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严重。
为了提高学生的植物病理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我校于近期组织了一次植物病理学教学实践活动。
本文将总结本次实践活动的经验和体会,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二、实践背景1. 植物病害问题日益严重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中植物病害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植物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元。
2. 植物病理学教学现状目前,我国高校植物病理学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环节相对较少。
这使得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病害诊断能力。
3. 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通过植物病理学教学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病害发生规律,提高病害诊断和防治能力。
三、实践内容1. 病害标本采集与鉴定在实践活动中,我们组织学生到田间采集病害标本。
学生通过观察病害症状、采集病样,初步了解病害种类和发生规律。
随后,指导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病害标本的鉴定,使学生掌握病害鉴定方法。
2. 病原菌分离与培养在实验室,学生学习了病原菌分离和纯化的方法。
通过操作,学生掌握了病原菌的分离纯化技术,为后续的病害研究奠定了基础。
3. 病害诊断与防治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学习了病害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症状观察、病原菌鉴定等。
同时,指导教师结合实际案例,向学生介绍了病害的防治措施,如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
4. 病害调查与监测学生分组进行田间病害调查,了解病害发生规律、危害程度等。
通过调查,学生掌握了病害监测的基本方法,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四、实践体会1.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学生掌握了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操作技能,提高了病害诊断和防治能力。
2.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分组进行病害调查和监测,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植物病理学》课程笔记
![《植物病理学》课程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443195e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87.png)
《植物病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植物病害的概念1. 定义植物病害是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到生物因素(如病原体)和非生物因素(如环境条件)的影响,导致植物的正常生理功能、代谢活动、生长发育以及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从而影响植物的生产力和产品质量。
2. 特点- 病害的发生具有特定的病原体或环境因素。
- 病害的发展具有特定的病程和症状。
- 病害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有显著影响。
二、植物病害的分类1. 根据病因分类(1)生物性病害:由病原生物引起,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性植物等。
(2)非生物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引起,如温度、湿度、光照、土壤、化学物质等。
2. 根据病原生物分类(1)真菌性病害:如稻瘟病、小麦叶锈病、番茄早疫病等。
(2)细菌性病害:如水稻白叶枯病、柑橘溃疡病、番茄青枯病等。
(3)病毒性病害:如烟草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马铃薯卷叶病毒等。
(4)线虫性病害:如根结线虫病、根腐线虫病、茎线虫病等。
(5)寄生性植物病害:如菟丝子、桑寄生、槲寄生等。
3. 根据受害部位分类(1)叶部病害:如各种叶斑病、叶枯病、叶霉病等。
(2)根部病害:如根腐病、根癌病、根结线虫病等。
(3)茎部病害:如枯萎病、茎腐病、蔓枯病等。
(4)花部病害:如花腐病、花叶病、花枯病等。
(5)果实病害:如炭疽病、疮痂病、黑腐病等。
三、植物病害的危害1. 产量损失植物病害会导致植株生长受阻,减少光合作用面积,降低光合效率,从而减少作物产量。
2. 品质下降病害会影响植物产品的外观、口感、营养价值,降低其市场竞争力。
3. 经济损失病害导致的产量和品质下降,会增加生产成本,减少农民收入。
4. 生态环境影响严重病害可能导致植被破坏,影响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5. 食品安全风险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四、植物病害研究意义1. 保障粮食安全研究植物病害,提高防治技术,减少产量损失,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
植物病理学实验报告
![植物病理学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6dbd9d6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95.png)
实验一:病害症状观察实验学时:2 实验类型:验证实验要求:必修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进行症状的观察,分两部分进行。
一部分在田间,观察田间作物病害的病状和病征;一部分在室内,观察室内所提供的植物病害标本的病状和病征。
通过实验,使同学们认识植物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特点,初步掌握正确地描述病害症状的方法,加深对植物病害的感性认识,了解症状在病害诊断中的作用。
二、实验内容植物病害的症状表现十分复杂,按照症状在植物体显示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内部症状与外部症状两类。
在外部症状中,按照有无病原物子实体显露可分为病状与病征两种。
本实验主要进行植物病害症状的观察。
(一)病状类型病状就是在植物病部所看到的不正常的状态。
通常分为五种类型。
1 •变色植物受外界有害因素的影响后,常导致色泽的改变,如褪色、条点、白化、色泽变深或变浅等,统称为变色。
主要表现有:(1)褪绿或黄化:褪绿和黄化是由于叶绿素的减少而叶片表现为浅绿色或黄色。
如小麦黄矮病、植物的缺铁、缺氮等。
(2)花叶与班驳:如烟草花叶病、菜豆花叶病、黄瓜花叶病等。
(3)变红色或紫色:如玉米或谷子红叶病、植物缺铁等。
2 •坏死是由于感病植物组织和细胞的死亡而引起的。
(1) 斑点:根、茎、叶、花、果实的病部局部组织或细胞坏死,产生各种形状、大小和颜色不同的斑点,如玉米大、小斑病、烟草赤星病、白菜黑斑病等。
(2) 枯死:芽、叶、枝、花局部或大部分组织发生变色、焦枯、死亡。
如马铃薯晚疫病、水稻白叶枯病。
(3) 穿孔、落叶和落果:在病斑外围的组织形成离层,是病斑从健康组织中脱落下来,形成穿孔, 如桃细菌性穿孔病等;有些植物的花、叶、果等感病后,在叶柄或果梗附近产生离层而引起过早的落叶、落果等。
(4)疮痂:果实、嫩茎、块茎等的受病组织局部木栓化,表面粗糙,病部较浅,如柑桔疮痂病、马铃薯疮痂病等。
(5)溃疡:病部深入到皮层,组织坏死或腐烂,病部面积大,稍凹陷,周围的寄主细胞有时增生和木栓化,多见与木本植物的枝干上的溃疡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四. 作业
(一)镜检以下半知菌属病原菌物的载孢体,分生孢子,并挑其中的6个属 绘制其线条图,表达它们的形态特征。
丛梗孢属(Monilia),桃褐腐病,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葡萄孢属(Botrytis),多种作物灰霉病,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链格孢属(Alternaria),柑橘褐斑病,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稻梨孢属 (Pyricularia),稻瘟病,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离蠕孢属 (Bipolaris),玉米小斑病,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轮枝孢属(Verticillium), ?黄萎病,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青霉属(Penicillium),柑橘绿霉病,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尾孢属 (Cercospore),豇豆煤霉病,孢梗束,分生孢子 镰孢属 (Fusarium),小麦赤霉病,分生孢子座,大型分生孢子和小型分生
本节内容结束
链格孢属 (Alternaria),柑橘褐斑病(A. alternata)
➢ 分生孢子梗淡褐至褐色,弯或 屈曲孔出式产孢,合轴式延伸 或不延伸,孢痕明显;分生孢 子串生或单生,砖隔状,淡褐 至深褐色,卵圆形或倒棍棒形, 表面光滑或有疵,顶端常具喙 状细胞;
➢ 从培养皿中挑取少量的柑橘褐 斑病菌培养物,镜检观察分生 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的形态特征。
实验七、半知菌门菌物及其所致的病害
‹# ›
一. 目的要求 认识与植物病害相关的担半知菌丝孢纲重要属菌
物的载孢体和各种分生孢子的形态特征,掌 握半知菌类各分类单元的意义,纲、目和重 要属的分类依据及所致主要病害的症状特点。 二、 材料和用具 有关半知菌所致病害标本、永久玻片标本、幻灯 片。 显微镜、擦镜纸、小块纱布、装有浮载剂的滴瓶、 挑针、刀片、小垫板、载玻片、玻片等。
‹# ›
丛梗孢属(Monilia)
➢M. fructicola,分生孢 子梗二叉状或不规则 分枝,无色,芽生式, 椭圆形至长卵圆形, 单胞,串生呈念珠状;
➢引起桃等核果褐腐病, 核果类褐腐病;
➢从发病的桃果实上挑 少量霉状物镜检,观 察其分生孢子梗,分 生孢子的着生情况, 分生孢子的形态和色 泽。
‹# ›
轮枝孢属(Verticillium)
• 棉花等多种作物黄萎病的病(大丽轮枝菌,V. dahliae)
‹# ›
青霉属(Penicillium)
柑橘绿霉病(Penicillium digitatum)和青霉病(Penicillium italicum)
‹# ›
束梗孢目(Stibelales) 尾孢属 (Cercospore)
小核菌属(Sclerotium)
引起很多作物白绢病
‹# ›
丝孢目( Moniliales)的重要属
➢丛梗孢属(Monilia),核果类褐腐病 ➢葡萄孢属(Botrytis),灰霉病 ➢稻梨孢属 (Pyricularia),稻瘟病 (镜检) ➢链格孢属 (Alternaria),柑橘褐斑病等 ➢离蠕孢属 (Bipolaris),玉米小斑病 ➢轮枝孢属(Verticillium),多种作物黄萎病 ➢青霉属(Penicillium),柑橘绿霉病和青霉病
孢子 丝核菌属(Rhizoctonia):水稻纹枯病,菌丝。 (二)并列检索表比较以上半知菌属之间的区别
‹# ›
Hale Waihona Puke 本节内容结束豇豆煤霉病(豆类煤污尾孢菌,C. cruenta) ,数枝至 十数枝丛生,具1-4个隔膜,分生孢子鞭状,上端略 细,下端稍粗大,淡褐色,具3-17个隔膜。
‹# ›
瘤座孢目 镰孢属 (Fusarium)
➢分生孢子有二种类型:大型分生孢子多细胞,椭圆形至镰刀型,有明显 突起的足胞;小型分生孢子单胞至双胞,单生或串生,椭圆形至卵圆形。 病菌还可形成厚垣孢子;
‹# ›
葡萄孢属(Botrytis)
➢分生孢子梗无色,顶端细胞膨大成 球形,上面有许多小梗;分生孢子 单胞,无色,椭圆形,着生小梗上 聚集成葡萄穗状。
➢灰葡萄孢(B. cinerea)引起多种植 物灰霉病。
➢从??挑取少量灰褐色霉层,镜检 观察其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的形 态特征
‹# ›
本节内容结束
属。 丝孢纲:无孢目、丝孢目、束梗孢目、瘤座孢目 腔孢纲:黑盘孢目和球壳孢目
‹# ›
半知菌类分类依据
无性态(分生孢子阶段)的形态特征 分生孢子梗散生 孢梗束 分生孢子座 分生孢子盘 分生孢子器
‹# ›
Ainsworth(1973)分类系统
芽孢纲
半知菌亚门
丝孢纲
腔孢纲
无孢目 丝孢目 束梗孢目 瘤座孢目
‹# ›
三、实验内容
1、知识回顾 半知菌的概念; 半知菌的营养体; 半知菌的无性繁殖:无性孢子类型、载孢体类型、分生孢子的个体
发育和形成方式; 半知菌分类:
Ainsworth(1973):芽孢纲、丝孢纲、腔孢纲。(本教材采用) 菌物词典第八(1995)和第九版(2001):取消分类阶元,直接列举到
黑盘孢目 球壳孢目
‹# ›
丝孢纲(Hyphomycetes)
• 无孢目(Agonomycetes) • 丝孢目(Moniliales) • 束梗孢目(Stibelales) • 瘤座菌目(Tuberculariales)
‹# ›
无孢菌目
• 丝核菌属 (Rhizoctonia)
近直角分枝、缢缩
‹# ›
‹# ›
离蠕孢属 (Bipolaris)
• 玉米小斑病菌(玉蜀黍平脐蠕孢,B. maydis); • 水稻胡麻斑病(稻平脐蠕孢菌,B. oryzae)引 起
‹# ›
梨孢属 (Pyricularia)
稻瘟病(P. oryzae)的发病小枝梗 或茎节,保湿,挑取病部灰白色 霉层,镜检,观察分生孢子梗和 分生孢子的形态。分生孢子梨形, 一般有3个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