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丽乡村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
文章来自中研智业集团
作者:李武(常务副总)王超(项目总监)
一、我国乡村产业发展历史现状及问题
(一)历史发展现状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约占人口比例的70%,农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影响国家安全的根本性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乡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历史时期:即1949—1978年的缓慢变动时期;1979—2000年的开始形成和逐步完善时期;2001年以来对乡村产业结构进行全面调整时期。
我国乡村产业结构在第一个时期的基本特点是单一的种植业结构。
历史形成的农业等同于种植业和粮食的单一的乡村产业结构基本无变化,乡村产业结构处于不合理的状态。
第二、第三产业在乡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低,只作为农业的必要补充而存在。
第二个时期形成了农、林、牧、副、渔并举,以乡村工业为龙头,全面发展乡村的产业结构新格局。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多种形式的责任制为开端的经济体制改革,突破了单一种植业的格局,彻底改变了乡村经济的微观运行基础,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乡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推动了乡村产业结构的变化。
第三个时期是由于我国乡村产业结构面临新挑战而进行全面调
整的时期。
为适应我国经济“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实现和世界产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乡村产业结构作出了相应的调整。
从产值状况来看,第一产业的比重在降低,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在上升,尤其是第二产业在产值等方面已经成为乡村第一大产业。
综上所述,我国乡村产业结构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一是乡村产业结构已经摆脱改革以前以第一产业,特别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形态,进入“三次产业”共同发展的新历史发展阶段;二是随着乡村“三次产业”共同发展局面的形成,尤其是乡村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乡村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必然呈现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经济高效。
(二)存在问题
在肯定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应看到,现存的乡村产业结构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现象,需要不断调整。
1、乡村“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比例不合适
在“三次产业”的共同发展过程中,各次产业的发展速度、水平不同,在劳动力分布、产值和投资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并没有形成乡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合理布局。
一是农业基础薄弱,后劲不足;二是乡村工业有了很大发展,但存在较大困难;三是乡村第三产业虽比过去有了很大发展,但依然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2、乡村第一产业内部农、林、牧、副、渔各行业比例不协调
在广义农业层次上,农业的产值比重高达53%,仍然占据第一
的位置,林业、牧业和渔业发展仍显不足。
在狭义农业内部,粮食生产占据第一位。
由于农产品品种结构、种植结构、区域结构趋同,使供求之间形成结构性矛盾,并出现结构性剩余,诱发了一些新的矛盾。
3、乡村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的关联度低
目前,我国乡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其中工业又占有很大比重。
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乡村工业和城市工业的重复率非常高,不仅造成乡村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而且加剧了全国工业结构的不合理;二是乡村工业与农业的关联度非常低,不能充分利用乡村资源较好地服务于乡村经济发展;三是乡村工业存在着许多自我制约因素,在经济增长方式上的粗放型经营非常突出。
4、乡村第三产业内部新兴产业发展不够健全
乡村第三产业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但其发展颇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了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主要的传统产业,但对与之相近的部门或行业则发展不够;二是新兴的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如信息业在许多地区依然是空白;三是产业或行业落后。
二、发展乡村产业对农民增收的重要意义
(一)发展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就业创业空间
乡村产业一般起点低,所需资本少。
发展乡村产业,能够有效引导农民积极创业,大力兴办民营企业,并通过企业的带动,吸引乡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解决乡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现全民就业、创业新局面。
(二)加快城镇化进程,改善乡村地区村容村貌
发展乡村产业能够有效聚集二、三产业要素,并吸引资本入驻,可以有效加快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地区村容村貌,构建一个美丽、和谐与生态优良的环境。
(三)改善乡村生活条件,提升农民生活品质
发展乡村产业能够带动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加快交通条件、通信条件、电力等条件的改善,进一步拉近乡村与城市发展的距离,提高农民生活品质,增强幸福感。
(四)完善乡村服务功能,满足农民生活各方需求
发展乡村产业能够进一步完善第三产业体系,通过强化超市、医院、学校以及各类社区商业服务的设施建设,进一步满足农民的生活需求,提高农民生活的舒适程度。
三、新时期下美丽乡村产业调整与优化重点
(一)优化乡村“三次”产业结构
持续稳定地发展乡村第一产业,适当地发展第二产业,积极地发展第三产业。
对农村“三次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促进其优化升级,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总体要求是以解决二元结构矛盾为目标,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由此带动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优化乡村农业区域结构
要积极调整农业的区域结构,加强农业区域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行区域化、规模化开发,同时注意避免区
域农业产业结构雷同,着力形成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和关联产业群。
(三)调整农业产业布局结构
发展小城镇是调整农村产业布局结构的关键环节。
通过发展小城镇,可以促使乡镇企业从分散逐步集中,彻底改变“乡乡点火、村村冒烟”的分散状况,实现连片发展。
同时,小城镇建设将为乡镇企业“第二次创业”,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在城乡之间形成统一的产业链条,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四)优化农业产品结构
产品结构的矛盾是目前农村工业及我国工业结构的突出矛盾。
一是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品的质量与性能,同时通过规模经营和品牌竞争,继续占领和扩大市场;二是大力进行新产品开发、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名特优新产品;三是加大科技投入,引进与培养企业所需的各类人才。
农村工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必须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要大力开发农村市场和国际市场,通过开发档次不同的系列产品,满足国内外市场不同层次的要求。
(五)发展现代农村服务业,完善乡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1、必须改造传统农村服务业
一是要建设好为农服务的流通网络和流通设施,建设为农服务的流通信息网络;二是要完善经济信息市场的服务体系。
三是要创造条件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四是建立多层次的专业市场。
2、大力发展现代新兴服务业
要大力发展农村信息、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旅游服务等行业,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提高。
大力发展农村现代信息、咨询、法律服务业的同时,重点发展农村现代金融和旅游业。
四、发展美丽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途径
(一)发展乡村旅游业促增收
加快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引进重大旅游休闲项目,构建住宿、餐饮、休闲娱乐设施完善齐备的乡村旅游体系,促进现代农业休闲、现代农业观光、现代乡村旅游业等产业发展。
通过产业带动就业、带动农民增收。
(二)发展生态农业促增收
加快生态农业发展,引进一批重大企业项目,按照绿色、环保、有机和无污染的要求,大力建设一批生态农业基地,形成公司化运营、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运作体系,构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吸纳农民就业,引领农民增收。
(三)发展绿色加工业促增收
引进一批现代化的农产品加工厂,运用先进的管理经验、现代化的生产设备组建标准化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园。
通过做响品牌、做大规模,打造典范,形成工业参观旅游的重要载体,为发展美丽乡村增添筹码,并带动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
(四)发展文化体验业促增收
弘扬具有历史特色的乡村文化,利用文化典故、历史故事、文化传统、遗址遗迹等切入点,引进和发展一批文化体验项目,形成周末
度假,娱乐体验的好去处,并以此带动农民就业,稳步提升农民收入。
(五)完善卫生服务业促增收
组建专业的卫生服务业管理公司,加强村容村貌整治力度,着力解决乡村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不完全、配套服务不完善等问题。
通过专业管理公司进行乡村村容、村貌、配套服务、绿化卫生等方面的管理。
并以此吸纳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六)完善技能培训业促增收
积极发展专业的培训公司,从思想、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培养,着力提升农民素质,为乡村就业或出外就业提供基础帮助。
通过素质培训,提升技能,促进农民增收。
五、美丽乡村产业发展的实施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组织领导,成立由县级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县委和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直相关部门和各镇(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负责日常工作的指导和协调。
各镇、村相应成立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工作机构,负责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落实。
(二)落实工作责任
切实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责任分工,各司其责,加强联动,整合项目,合力推进。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制定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
村委会要切实履行好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的决议,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发动、组织实施和管
理服务等工作。
(三)科学编制建设规划
对美丽乡村建设,要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行性,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要求,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细化区域内生产、生活、服务的生态功能定位,明确垃圾、污水、改厕、绿化等各类项目建设的时间与要求。
(四)加大资金投入
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合理运用好财政政策,发动群众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加大投入力度,特别是动员社会资金投入,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五)营造良好氛围
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总结宣传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监督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通过规划公示、专家听证、项目共建等途径,广泛动员和引导工商企业、民营企业家、海外侨胞、爱心人士等参与支持美丽乡村建设。
(六)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建设
根据乡村人口居住情况,以乡村社区为节点,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与权利不变以及社区居民属地化管理的原则,探索中心村组织机构设置新模式。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不断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七)考核与奖惩
每年对各乡镇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工作进行绩效考核,考核办法另行制定。
考核为达标的镇级示范村,每个村给予一定奖励,考核为不达标的示范村,县政府将给予通报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