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一之药剂学之药动学

合集下载

中药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

中药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

中药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
中药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是中药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是研究中药制剂的剂型因素、生物因素和药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其目的是为了正确评价中药制剂质量,设计合理的中药制剂处方和制备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中药制剂发挥最佳的治疗作用并确保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中药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制剂的剂型分类、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和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等。

具体而言,中药生物药剂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动物实验法、离体实验法和人体试验法等。

动物实验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观察动物体内的药动学参数和生物利用度等指标来评价中药制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离体实验法是通过体外实验的方法来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常用的人体肠道吸收模型、皮肤渗透模型等。

人体试验法是通过观察人体内的药动学参数和生物利用度等指标来评价
中药制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需要遵循严格的伦理要求和法律法规。

中药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是一门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其研究成果对于提高中药制剂的质量和临床疗效、推动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药动学概述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药动学概述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药动学概述一、药动学定义药动学是应用动力学的原理和数学处理方法,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即ADME 过程)的量变规律的学科,即药动学是研究药物体内过程动态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二、血药浓度与药物效应(一)治疗浓度范围治疗浓度范围即治疗窗,是指给药后产生药效的最低有效浓度和产生毒性的最低中毒浓度之间的浓度范围。

治疗窗窄的药物,其治疗浓度相对较难控制,易发生治疗失败或不良反应,常需进行治疗药物监测。

(二)血药浓度与药物效应的关系对于大多数药物及其制剂,药物进入体内后,血中的药物浓度与药物作用靶位的实际浓度呈正相关,从而间接反映药物的临床效应,包括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药动学中常以血液中的药物总浓度作为观察指标。

三、药动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参数(一)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药动学的研究中,将药物制剂通过适当的方式给予受试者,然后按照适当的时间间隔抽取血样,检测血样中的药物浓度,每一个取血时间点有一个对应的药物浓度,由此就得到一系列的血药浓度相对于时间的实验数据,简称为药-时数据。

将其用坐标图表示,称为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简称药-时曲线。

血管内给药的药-时曲线通常为曲线,而血管外给药的药-时曲线一般为拋物线。

根据研究的需要,常将药-时曲线的不同时间段用吸收相、平衡相和消除相来表示,表明该时间段(时相)体内过程的主要影响。

(二)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图中,药-时曲线与时间轴共同围成的面积称为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简称药-时曲线下面积,用AUC表示。

其与药物吸收的总量成正比,能够反映药物吸收的程度。

AUC越大,表明制剂中的药物被生物体吸收越完全。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是评价制剂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的重要参数。

(三)峰浓度和达峰时间血管外给药的药-时曲线一般为拋物线,其中有两项特征性参数,即血药峰浓度和达峰时间。

血药峰浓度即药-时数据中的最大浓度,用C max表示,C max的大小能够反映药物的疗效情况和毒性水平。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是生物制剂和药物在体内的活动规律的研究,是制药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药物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而生物药剂学则是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和效果的研究。

本文将分别介绍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应用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内容。

一、生物药剂学1.基本概念生物药剂学是研究生物制剂在体内的活动规律和作用机制的学科。

生物制剂是指通过生物技术制备的药物,如蛋白质药物、抗体药物、基因治疗药物等。

生物制剂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效力,能够精准地靶向疾病靶点,因此在治疗各种疾病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前景。

2.研究方法生物药剂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体外实验、动物模型实验和临床试验等。

体外实验主要是通过细胞培养和体外功能测定等方法,研究生物制剂在细胞级别的作用机制和效果。

动物模型实验则是通过建立各种动物模型,研究生物制剂在体内的药效学和毒理学特性。

临床试验则是通过人体试验,评估生物制剂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药代动力学特征。

3.应用生物制剂在临床药物研发和治疗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单克隆抗体药物可以用于癌症治疗、免疫性疾病治疗等;基因治疗药物可以用于治疗遗传性疾病、罕见病等。

生物制剂在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生产工艺复杂、成本高昂、稳定性差等。

4.发展趋势随着生物技术和药物研发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制剂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生物制剂的个体化治疗、靶向治疗、靶向释药系统等。

另外,生物制剂方面的技术创新和品种丰富,也将会为生物制剂在临床应用上带来更多机遇和挑战。

二、药物动力学1.基本概念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学科。

药物在体内的活动规律直接影响到药物的药效学特性,因此药物动力学研究对于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常,药物动力学的研究主要包括药物的ADME特性,即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等过程。

化学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名词解释大全

化学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名词解释大全

化学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名词解释大全1. 化学药剂学(Pharmacology)化学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作用机理的学科,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

2. 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和过程的学科,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

3. 药代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作用的学科,关注药物与靶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其效应。

4. 作用机制(Mechanism of Action)作用机制指药物与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以及这种作用如何产生药效。

5. 药物吸收(Drug Absorption)药物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途径进入体内的过程。

6. 药物分布(Drug Distribution)药物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涉及药物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中的浓度分布。

7. 药物代谢(Drug Metabolism)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被代谢酶作用下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

8. 药物排泄(Drug Excretion)药物排泄是指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从体内被排泄出去的过程,主要通过肾脏和胆汁系统完成。

9. 最大耐受剂量(Maximum Tolerated Dose, MTD)最大耐受剂量是指个体或动物能够耐受的药物在给药期间的最高剂量。

10. 半衰期(Half-life)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1. 药物相互作用(Drug-Drug Interactions)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其药效或药代动力学发生改变的现象。

12. 经皮给药(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经皮给药是一种药物给予途径,通过皮肤将药物输送到体内。

13.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生物利用度指药物从给药途径到达循环系统的可用部分的比例。

14. 毒理学(Toxicology)毒理学是研究物质对生物体产生不良影响的学科,包括毒物的种类、毒性、暴露途径等方面。

执业药师考试药学专业知识一之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一)考点复习

执业药师考试药学专业知识一之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一)考点复习

考情分析 >>属药剂学范畴,生物药剂学+药代动力学; >>预测考试分值:15~18分; >>难度较高,结合机体和案例,计算题。

>>建议:熟读重点,部分理解,部分记忆,部分断然舍弃。

学会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复杂计算,就算了,反正大家都不会。

拿该拿的分数,丢该丢的分数。

考点考点1 药物的 药物的体内过程体内过程 血管内给药:静脉注射、静脉滴注,不存在吸收过程。

非血管内给药:存在吸收过程,如口服、肌内注射、吸入、透皮给药等。

除起局部治疗作用的药物外,药物只有吸收进入体循环,才能产生疗效。

B 型题 A.静脉注射剂 B.气雾剂 C.肠溶片 D.直肠栓 E.阴道栓 1.经肺部吸收的剂型 2.无药物吸收过程的剂型『正确答案』B 、A『答案解析』气雾剂经肺部吸收;静脉注射药物直接入血,无吸收过程。

考点考点2 药物的 药物的体内过程体内过程 1.吸收: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速度与量。

2.分布: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体液转运。

3.代谢:药物受体内酶系统作用,结构发生转变。

4.排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5.转运:吸收+分布+排泄。

代谢不运动,排除。

6.处置:分布+代谢+排泄。

吸收进体循环前,排除。

7.消除:肝代谢+肾排泄。

药量减少的过程。

A 型题 代谢与排泄过程合称为 A.转运 B.处置 C.消除 D.吸收 E.分布『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代谢与排泄过程合称为消除。

B 型题 A.药物的吸收 B.药物的分布 C.药物的代谢 D.药物的排泄 E.药物的消除 1.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是 2.药物从体内排出体外的过程是『正确答案』A 、D『答案解析』吸收是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排泄是药物从体内排出体外的过程。

考点3 速率常数k及临床意义 考点 描述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中速度与浓度的关系。

执业药师考试药学专业知识一之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二)考点复习

执业药师考试药学专业知识一之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二)考点复习

转运方式 药物的转运方式考点7 药物的 考点 1.载体转运:由生物膜中的蛋白质作为载体介导的转运。

(1)主动转运(逆水行舟) 1)逆浓度梯度转运; 2)需要能量,由ATP提供; 3)吸收速度与载体数量有关,可出现饱和现象; 4)可与结构类似物质发生竞争现象; 5)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如抑制细胞代谢的二硝基苯酚、氟化物等物质可以抑制主动转运; 6)有结构特异性,如单糖、氨基酸、嘧啶及某些维生素都有本身独立的主动转运特性; 7)有部位特异性,如胆酸和维生素B2的主动转运只在小肠上段进行,维生素B12在回肠末端部位吸收。

(2)易化扩散(顺水行舟) 又称促进扩散、中介转运或易化转运,药物的吸收需要载体,但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扩散。

具有载体转运的各种特征,即有饱和现象、对转运物质有结构特异性要求,可被结构类似物竞争抑制。

但与主动转运不同:不消耗能量、且顺浓度梯度转运。

载体转运的速率大大超过被动扩散。

核苷类药物、单糖类和氨基酸等极性物质转运为促进扩散。

2.被动转运(顺水游泳) (1)特点:①顺浓度梯度转运;②不需要载体,膜对通过物无特殊选择性;③无饱和现象和竞争抑制现象,无部位特异性;④扩散过程不需要能量。

(2)分类: ①滤过: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如肾小球滤过。

②简单扩散:未解离的分子型药物脂溶性较大,易通过脂质双分子层。

解离度小、脂溶性大的药物易吸收。

扩散速度取决于膜两侧药物的浓度梯度、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及药物在膜内的扩散速度。

大多数药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3.膜动转运 (1)通过细胞膜的主动变形将药物摄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的过程。

(2)胞饮(摄取的药物为溶解物或液体过程)、吞噬(摄取的药物为大分子或颗粒状物)和胞吐。

(3)膜动转运对蛋白质和多肽的吸收非常重要。

对一般药物的吸收不重要。

X型题 以下属于被动转运特征的有 A.不消耗能量 B.有结构和部位特异性 C.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 D.有饱和状态 E.借助载体进行转运『正确答案』AC『答案解析』被动转运特点:①顺浓度梯度转运;②不需要载体,膜对通过物无特殊选择性;③无饱和现象和竞争抑制现象,无部位特异性;④扩散过程不需要能量。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名词解释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名词解释

BCS:是依据药物的渗透性和溶解度,将药物分成四大类,并可根据这两个特征参数预测药物在体内-体外的相关性。

Css(稳态血药浓度/坪浓度):指药物进入体内的速率等于体内消除的速率时的血药浓度。

阿霉素;是一个有效的化疗药物,但由于对心脏的毒性较大,常常使用受到限制。

半衰期:指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用的时间或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特点:一级速率过程的消除半衰期与剂量无关,而消除速率常数成反比因而半衰期为常数。

包合作用:将药物分子包钳与另一种物质分子的空穴结构内的制剂技术崩解:系指固体制剂在检查时限内全部崩解或溶解成碎粒的过程表观分布容:是用来描述药物在体内分布状况的重要参数,时将全血或血浆中的药物浓度与体内药量关联起来的比例常数。

表观分布容积:是血药浓度与体内药物间的一个比值,意指体内药物按血浆中同样浓度分布时所需的液体总容积,并不代表具体生理空间。

反映药物分布的广泛程度或药物与组织成分的结合程度。

波动百分数:系指稳态最大血药浓度与稳态最小血药浓度之差与稳态最大血药浓度值的百分数。

波动度:系指稳态最大血药浓度与稳态最小血药浓度之差与平稳血药浓度的比值。

残数法:是药物动力学中把一条曲线分段分解成若干指数函数的一种常用方法。

肠肝循环:有些药物可有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有些在肝代谢为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代谢产物,在肠道被菌丛水解成固体药物而被重吸收,这些直接或间接在小肠肝脏血循环处置: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促进扩散:是指某些药物在细胞膜载体的帮助下,由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

达坪分数fss(n):是指n次给药后的血药浓度Cn与坪浓度Css相比,相当于Css的分数。

代谢: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人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又叫生物转化。

单纯转运;是指药物的跨膜转运受膜两侧浓度差限制过程。

单室模型:假设机体给药后,药物立即在全身各部位达到动态平衡,这时把整个机体视为一个房室,称为一室模型或单室模型,单室模型并不意味着所有身体各组织在任何时刻药物浓度都一样,蛋要求机体各组织药物水平能随血浆浓度变化而变化。

生物药剂学和药动学及其给药方案设计

生物药剂学和药动学及其给药方案设计

生物药剂学和药动学及其给药方案设计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和药剂学(Pharmaceutics)是药物研究和开发中非常重要的两个学科领域。

药动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动力学过程,而药剂学则研究如何设计合适的给药方案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一、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药动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物在体内的行为、代谢和效应,从而指导药物的使用和调整剂量。

1. 吸收(Absorption)药物的吸收过程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内的过程。

吸收速度和程度对药物的效果有重要影响。

药物可以通过口服、注射、吸入和贴皮等途径给予。

不同途径的给药会对药物的吸收产生不同影响。

2. 分布(Distribution)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决定了药物分子在体内各个组织和器官的浓度。

药物的分布受到生理因素(如血流、通透性等)和药物本身的性质(如脂溶性、离子性等)的影响。

3. 代谢(Metabolism)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会产生代谢产物或被转化为更活性或无活性的物质。

代谢过程主要发生在肝脏中,药物代谢的速度会影响药物的有效性和副作用。

4. 排泄(Excretion)药物从体内排出的主要途径有肾排泄、肝排泄和胆汁排泄等。

药物的排泄速度对药物在体内的滞留时间和剂量调整非常重要。

二、药剂学(Pharmaceutics)药剂学研究如何合理地设计药物制剂和给药方案,确保药物在体内的释放和分布符合治疗需要,并保证药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1. 药物制剂设计药物制剂是指将活性药物与辅助成分混合制备成药物剂型的过程。

常见的药物剂型有片剂、胶囊、注射液等。

药剂学研究如何选择合适的成分、制备工艺和制剂形式,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2. 给药途径选择给药途径的选择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

药剂学研究不同给药途径的特点和适用条件,以便选择最佳的给药途径,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中药药剂学 第十九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概论

中药药剂学  第十九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概论

第十九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概论(0-2分)生物药剂学:通过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阐明药物剂型因素、生物因素与药效(包括疗效、副作用和毒性)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

生物因素:种族差异,性别差异,遗传差异,生理及病理条件的差异。

药物剂型因素:药物理化性质,制剂处方组成,药物的剂型和给药途径,制剂工艺过程。

药物动力学:应用动力学的原理,定量地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的科学。

即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以及药物在体内的存在位置、数量(或浓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解释这些数据所需要的数学关系式。

研究内容:①药物在体内经时量变过程和药物动力学模型;②发展新的药物动力学模型和药物动力学参数解析方法;③药物动力学参数与药物效应之间的关系;④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的关系;⑤药物制剂体外的动力学特征与体内动力学过程的关系。

药物的体内过程:几个基本概念: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转运:吸收、分布、排泄。

配置:分布、代谢、排泄。

消除:代谢、排泄。

1.吸收(非血管内给药):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其影响因素(口服给药):1)生理因素:①胃肠液成分性质:胃液--有利于弱酸性药物的吸收。

肠液--有利于弱碱性药物的吸收。

②胃排空速率:慢--有利于弱酸性药物在胃中的吸收。

快--有利于多数药物吸收。

影响胃排空速率的主要因素:胃内容物的体积、食物的类型、体位、药物性质。

③其他:消化道吸收部位血液或淋巴循环的途径及流量大小、胃肠本身的运动及食物等。

2)药物因素:①药物的脂溶性和解离度:脂溶性大、未解离型药物易吸收。

②药物的溶出速度:减小药物粒径、采用药物的亚稳定型晶型、制成盐类、制成固体分散体--加快溶出,促进吸收。

3)剂型因素:固体制剂的崩解与溶出、吸收。

剂型。

制剂处方及其制备工艺。

不同给药途径吸收显效快慢:静脉>吸入>肌内>皮下>舌下或直肠>口服>皮肤。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生物药物学是研究生物制品的科学,包括生物药剂的研发、生产和应用。

生物制品包括基因工程药物、细胞治疗药物、基因治疗产品、蛋白质药物等。

生物药物学在药物开发和治疗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它能够针对特定的生物靶标,精准地调控细胞功能,对治疗一些慢性疾病和罕见病有很好的效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剂型多样化,可通过多种途径给药,没有毒性副作用等。

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科学,通过研究药物动力学,可以为新药的研发和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在生物药物学和药物动力学中,不同的药物形式会在体内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在药物开发和临床应用上,需要对药物的生物学特性有深入的了解。

下面将分别介绍生物药物学和药物动力学的概念、研究方法及重要意义。

一、生物药物学1.概念生物制品是指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制备的药品,包括基因工程药物、细胞治疗药物、基因治疗产品、蛋白质药物等。

生物制品与化学制剂有所不同,具有很强的特异性,能精确调控机体生理功能,对某些难治疾病有良好的疗效。

2.研究方法生物药物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体外细胞培养、动物模型研究、临床试验等。

在生物药物学的研究中,体外细胞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对细胞的培养和药物处理,可以初步评估药物对细胞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动物模型研究是将生物药物在动物体内进行评价,评估其药效和毒性。

临床试验是生物药物研究的最终环节,通过人体试验来评价生物制品的疗效和安全性。

3.重要意义生物药物学的研究对于生物制品的研发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一些难治疾病,如肿瘤、免疫性疾病、罕见病等,生物药物的研究可以为这些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此外,生物药物学的发展也为医药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促进了新药的研发和创新。

二、药物动力学1.概念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科学。

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决定了药物的疗效和毒性,对于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生物药剂学和药动学

生物药剂学和药动学

第一节生物药剂学概述一、生物药剂学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是关于药物制剂或剂型用于生命有机体(或组织)的科学。

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与药物效应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一)剂型因素1.药物的某些化学因素如同一药物的不同盐、酯、络合物或衍生物。

2.药物的某些物理因素如粒子大小、晶型、晶癖、溶解度、溶出速度等。

3.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

4.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种类、性质和用量。

5.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6.制剂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和贮存条件等。

(二)生物因素主要包括:1.种属差异2.性别差异3.年龄差异新生儿因葡萄糖醛酸结合酶不足,加之肾功能发育不全,服用氯霉素后的消除过程受到影响,血药浓度升高,易蓄积中毒而致“灰婴综合征”。

又如肝脏对药物的生物转化功能随年龄增长而降低,老年人使用主要经肝脏代谢灭活的药物,如苯巴比妥、对乙酰氨基酚、保泰松、吲哚美辛、氨茶碱、三环类抗抑郁药,血药浓度可能增高1倍;同时半衰期往往延长作用时间延长。

4.不同生理病理状态导致的差异5.遗传因素(三)药物效应包括治疗效果、副作用和毒性,是药学学科与药学工作者关注的核心。

二、药物体内过程吸收(absorption)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药物从体循环向各组织、器官或体液转运的过程称为分布(distribution)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人体循环后,受肠道菌群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称为代谢(metabolism)或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排泄(excretion)。

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transport),而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disposi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称为消除(elimination)。

三、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工作及其在新药开发中的应用(一)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工作①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对药物体内转运行为的影响;②研究剂型、制剂处方和制剂工艺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③根据机体的生理功能设计缓控释制剂;④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系统的命运;⑤研究新的给药途径与给药方法;⑥研究中药制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⑦研究生物药剂学的试验方法。

2019年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一:药物的体内动力学过程

2019年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一:药物的体内动力学过程

2019年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一:药物的体内动力学过程药动学——药剂学部分最后一章!学习要点:1.药动学基本参数及其临床意义2.房室模型:单室模型、双室模型、多剂量给药3.房室模型:非线性动力学4.非房室模型:统计矩及矩量法5.给药方案设计6.个体化给药7.治疗药物监测8.生物利用度9.生物等效性药物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需要搞懂药动学的三大人群新药研发临床试验临床药师一、药动学基本参数1、药物转运的速度过程①一级速度过程速度与药量或血药浓度成正比。

②零级速度过程速度恒定,与血药浓度无关(恒速静滴、控释)。

③受酶活力限制的速度过程(Michaelis-Menten型、米氏方程)药物浓度高出现酶活力饱和。

——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A:地高辛的表观分布容积为500L,远大于人体体液容积,原因可能是A.药物全部分布在血液B.药物全部与血浆蛋白结合C.大部分与血浆蛋白结合,与组织蛋白结合少D.大部分与组织蛋白结合,药物主要分布在组织E.药物在组织和血浆分布『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表观分布容积大,说明血液中浓度小,药物主要分布在组织。

A:关于药动力学参数说法,错误的是A.消除速率常数越大,药物体内的消除越快B.生物半衰期短的药物,从体内消除较快C.符合线性动力学特征的药物,静脉注射时,不同剂量下生物半衰期相同D.水溶性或者极性大的药物,溶解度好,因此血药浓度高,表观分布容积大E.清除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的含药血浆体积『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血药浓度高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小。

2018执业药师课程购买唯一联系QQ:614228110*后续课程获取务必加Q群665471834 其他渠道均为倒卖不保证后续更新!A:某药物按一级速率过程消除,消除速率常数k=0.095h-1,则该药物消除半衰期t1/2约为A.8.0hB.7.3hC.5.5hD.4.0hE.3.7h『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t1/2=0.693/k,直接带入数值计算即可。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名解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名解

1.药物代谢(drug metabolism):药物在体内酶的作用下产生化学变化,称为药物代谢(drug metabolism)过程,又称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2.首过效应(first past effect):在吸收过程中,药物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发生的生物转化作用,使部分药物被代谢,最终进入人体循环的原形药物减少的现象.3肝提取率(extraction ratio, ER):在肝细胞内随胆汁排出和由药酶转化成代谢产物的药物比例。

4.排泄(Excretion):指体内药物或其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它与生物转化统称药物消除。

5.肾小球滤过率(the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GFR有性别和种族差异正常成年男子:125ml/min疾病造成肾功能不全时,GFR↓ GFR 用于推测各种物质在肾单位中的变化【肾清除率=GFR→只有肾小球滤过;肾清除率<GFR→有一部分被重吸收;肾清除率>GFR→有一部分由肾小管分泌】6.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不能被肾小球滤过!7.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胆汁中排泄的药物或其代谢物在小肠中被重新吸收返回肝门静脉,并经肝脏重新进入全身循环,然后再分泌,直至最终从尿中排出的现象。

(如胆汁排泄量多,药物体内停留时间明显延长)意义:对血药浓度、药效强度、维持时间长短以及是否出现毒性等具有重要意义!8.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 应用动力学(kinetics)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研究药物通过各种途径给药后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即ADME)过程的量变规律的学科,致力于用数学表达式阐明不同部位药物浓度(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9.单室模型(single compartment model)又称一室模型,是指药物在体内后迅速达到动态平衡,即药物在全身各组织部位的转运速率相同或相似,此时把整个机体视为一个隔室。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第七章 药物动力学概述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第七章 药物动力学概述
第七章 药物动力学概述
本章主要内容
• 药物动力学的概念及发展简况 • 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内容及与相关学科的
关系 • 药物动力学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 熟悉药物动力学模型的基本概念以及药物在体内的
速率过程; • 掌握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的求算及其意义,以及药
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
• 内容
–以器官、组织中药物量变化为研究对象
• 特点
–描述体内分布规律 –组织器官药物浓度变化规律
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
• 内容
–时间、浓度、药效结合
• 意义
–阐明三者之间关系
药物转运的速度过程
• 一级速度过程(first order processes) • 指药物在体内某部位的转运速率与该部位的药物 量或血药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 这种线性速度可以较好地反映通常剂量下药物体 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的速度规律。
• 1972年,在美国马里兰州波兹大学国立卫生科 学研究所召开的药理学与药物动力学国际会议 上,正式确认药物动力学为独立学科 。
• 70年代以来,药物动力学的发展极为迅速
–计算机技术 –微量分析技术
研究现状及趋势
• 数学处理方法
–统计矩 –神经网络技术
• 研究对象
–生理药物动力学 –群体药物动力学 –时辰药物动力学 –药动-药效动力学结合
• 在理论上,药物动力学可处理多室系统,但从实用角度 看,体内主要隔室一般不多于三个。
单室模型
• 药物进入体内以后,能够迅速、均匀分布 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和体液中,然后通过 排泄或结构转化消除。此时,可以把整个 机体看成药物转运动态平衡的“均一单元” 即一个“隔室”,这种模型称为单室模型。
双室模型
• 药物进入体内后,能很快进入机体的某些部位, 但对另一些部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成分布。 从速度论的观点将机体划分为药物分布均匀程度 不同的两个独立系统,即“双室模型”。

生物药剂学及药物动力学综合案例分析

生物药剂学及药物动力学综合案例分析

生物药剂学及药物动力学综合案例分析1. 引言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学科。

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本案例分析旨在通过具体实例,深入探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在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2. 案例一:药物吸收与生物药剂学2.1 背景某新型抗生素药物A,主要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

在临床试验中,发现其在不同个体间的血药浓度差异较大,疗效参差不齐。

2.2 分析针对药物A的吸收过程进行详细研究,包括口服吸收率、肠道菌群对吸收的影响、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等。

通过生物药剂学参数,如表观分布容积(Vd)、清除率(Cl)等,评估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情况。

2.3 结论针对药物A的吸收特点,调整剂量和给药方案,以提高其在体内的有效浓度,从而提高疗效。

同时,考虑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3. 案例二:药物动力学与药物代谢3.1 背景某抗癌药物B,具有显著的疗效,但半衰期较短,需频繁给药。

长期应用可能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

3.2 分析研究药物B在体内的代谢途径,确定其主要代谢酶和代谢产物。

通过药物动力学参数,如半衰期(t1/2)、清除率(Cl)等,评估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率。

3.3 结论针对药物B的代谢特点,开发其长效制剂,如缓释片、长效注射剂等,以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同时,关注药物的剂量与疗效之间的关系,避免过量给药引发的不良反应。

4. 案例三:生物药剂学与药物相互作用4.1 背景某心血管药物C,与其他药物合用时,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增加。

4.2 分析研究药物C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分析其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机制,如影响药物的吸收、代谢或排泄等。

4.3 结论针对药物C的药物相互作用问题,调整给药方案,避免与某些药物合用。

在临床应用中,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和药物不良反应,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5. 总结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在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谈《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体会

谈《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体会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体会一、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指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以及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理及药效的科学。

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包括药物的化学性质、药物的物理性质、药物的生物学性质、药物的药理学性质、药物的药剂学性质、药物的临床应用等。

二、教学体会1、学习有趣学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我发现它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它不仅涉及到药物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生物学性质等,而且还涉及到药物的药理学性质、药物的药剂学性质、药物的临床应用等。

每一个部分都有它的独特性,让我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的乐趣。

2、收获丰富学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我收获很多,不仅提高了我的药学知识,而且还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药物,以及如何控制药物的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这些都是我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宝贵经验,也是我未来从事药学工作的重要基础。

3、掌握技能学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我掌握了一些实用技能,比如如何研究药物的药效学性质,如何设计药物的实验,如何评价药物的药效,以及如何控制药物的剂量等。

这些技能在今后的工作中都会发挥重要作用,让我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4、增强自信学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我增强了自己的自信心,因为我掌握了一些实用的技能,并且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这让我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了信心,让我有信心去面对未来的挑战。

三、总结学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我收获了很多,不仅提高了我的药学知识,还学会了一些实用技能,并且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这让我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了信心,让我有信心去面对未来的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过程(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药物在机体内的动态规律。

首要问题是确定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转运的速度过程(3)
零级反应:速度恒定、与血药浓度无关(恒速静滴、控释制剂药物释放)C =−Kt +C 0 一级反应:速度与药量或血药浓度成正比; lgC =−
Kt 2.303
+lgC 0
C 0:起始浓度; C :经过t 时间后反应物浓度; t :时间; K :速率常数
受酶活力限制:Michaelis-Menten 方程/米氏方程,药物浓度高出现酶活力饱和,速度与浓度不成正比,非线性。

苯妥英钠用量过大或短期内反复使用,酶饱和,代谢速度显著减慢,毒性反应。

需药物检测。

基础知识
稳态时血药浓度:坪浓度,C SS ,静滴时,血药浓度趋近于一个恒定水平,体内药物的消除速度等于输入速度。

达稳态血药浓度的分数:达坪分数,f SS ,t 时间体内血药浓度(未到坪浓度)与达稳态血药浓度之比。

n =−3.32 lg (1−f SS ),半衰期个数n (n=1---50%;n=3.32---90%;n=6.64---99%;n=10---99.9%)
负荷剂量(首剂加倍):静脉滴注之初,血药浓度距稳态浓度差距太大,先静注一个负荷剂量,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
或接近C SS 。

X 0=C SS V X 0:给药剂量 尿液排泄数据分析(3):血药浓度测定困难; 大部分药物以原形从尿中排出;
经肾排泄过程符合一级速度过程(尿中原形药物出现的速度与体内的尿量成正比)。

AUC :药时曲线下的面积;(达峰时间t max ,达峰浓度C max
一、单剂量给药 单室模型:
静脉注射:C =C 0e −Kt 或lgC =−Kt
2.303+lgC 0
单剂静注是基础,e 变对数找lg 静脉滴注:C =
K 0
KV (1−e −Kt ) 、 C SS =K
0KV
静滴速度找K 0,稳态浓度双S
血管外给药:C =
K a FX 0
V (K a −K )
(e −Kt
−e −K a t ) 、AUC =
FX 0KV
血管外需吸收,参数F 是关键
双室模型:
静脉注射:C =Ae −αt +Be −βt 或C =X 0(α−K 21)V C (α−β)
e
−αt
+
X 0(K 21−β)V C (α−β)
e −βt
双室模型AB 杂
中央消除下标10
静脉滴注:C SS =
K 0V C K 10
速率常数K h -1、min -1 消除(代谢+排泄)K=K b +K bi +K e +…
吸收K a 、肝代谢K b 胆汁排泄K bi 、尿排泄K e
体内过程的快慢 生物半衰期t 12
时间 t 1/2=0.693/K 消除的快慢
表观分布容积V 体积
V=X/C 体内药物量X 血药浓度C
亲脂性易进入细胞内或脂肪组织中, C 小V 大,分布广,组织摄取量多。

清除率CL
体积/时间
CL=KV
消除的快慢。

单位t 从体内消除的含药血浆体积。

单室血管外(口服)C-t 图
二、多剂量给药(重复给药) 单室模型:
静脉注射:C n =
X 0V
(1−e −nKτ1−e −Kτ)e −Kt
多剂量需重复
间隔给药找τ值
血管外给药:C n =
K a FX 0V (K a −K )(1−e −nKτ1−e −Kτ
e
−Kt

1−e −nK a τ1−e −K a τ
e −Kt
)
多剂量给药体内药量的蓄积:蓄积系数R =
C min
SS (C 1)min
τ值越小,蓄积程度越大,半衰期达易蓄积。

多剂量给药血药浓度的波动程度是评价缓控释制剂的质量重要指标。

三、非线性动力学
酶、载体参与时出现饱和,速度与浓度不成正比,米氏方程。

特点(4):药物的消除不呈现一级动力学特征,即消除动力学是非线性的; 当剂量增加时,消除半衰期延长;
AUC 和平均稳态血药浓度与剂量不成正比;
其他可能竞争酶或载体系统的药物,影响其动力学过程。

三、非房室模型(统计矩)
药物进入机体后,转运是随机的过程,有概率性,依据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分析。

零阶矩(AUC ):即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表示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一阶矩(MRT ):药物在体内的平均滞留时间,表示药物在体内的滞留情况; 二阶矩(VRT ):药物在体内的平均滞留时间的方差,表示药物在体内滞留的变异情况。

四、给药方案设计和个体化给药
一般原则(2):测定血药浓度(尿药浓度),计算参数,制定安全有效的方案; 治疗指数小(药效浓度和中毒浓度非常接近)、非线性药动学特征; 维持剂量与首剂量的关系:首剂加倍
根据半衰期t 1/2、平均稳态血药浓度C SS 设计给药方案 静脉滴注给药方案设计:负荷剂量、静滴速度K 0 个体化给药(3):比例法、一点法、重复一点法
肾功能减退患者给药方案设计:肌酐清除率是判断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指标;
根据患者肾功,预测CL 、K ,剂量调整。

五、血药浓度检测
需进行检测的情况(9):个体差异大:三环类抗抑郁药;
具非线性动力学特征:苯妥英钠;
治疗指数小、毒性反应大:强心苷、茶碱、锂盐、普鲁卡因胺; 毒性反应不易识别,用量不当/不足的临床反应难以识别:地高辛; 特殊人群;
常规剂量下没有疗效或出现毒性反应; 合并用药出现异常反应;
长期用药,需要浓度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 诊断恶化处理药物过量或中毒。

临床意义(4):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治疗水平;
确定合并用药的原则; 药物过量中毒的诊断;
作为医疗差错或事故的鉴定依据及评价患者用药依从性的手段。

多剂量单室静注给药C-t 图
六、生物利用度(BA,2)
1、生物利用程度(EBA):吸收的多少,C-t曲线下面积AUC;
2、生物利用速度(RBA):吸收的快慢,达峰时间t max。

绝对生物利用度F=AUC T
AUC R
×100%
相对利用生物度F=AUC T
AUC iv
×100%
生物等效性(BE):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给以相同剂量,反映其吸收程度和速度的主要药动学参数无统计学差异。

等效标准:几何均值比的90%置信区间
AUC:80%--125%
C max:75%--1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