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模板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八单元 集体备课》-部编版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八单元 集体备课》-部编版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八单元集体备课》-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第八单元集体备课》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关于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团结合作的力量是无穷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精读课文《第八单元集体备课》、词汇学习、口语交际以及习作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于团结合作的概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团队合作意识不强、沟通不畅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2)掌握本单元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3)学会用英语进行简单的团队合作交流。

2.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2)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合作的力量是无穷的。

四. 教学重难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

(2)生词和重点句子的掌握。

(1)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

(2)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团队合作和交流。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3.任务型教学法:通过完成各种任务,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词卡片。

3.录音机或音响设备。

4.作业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本单元的主题——团结合作。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有关团队合作的故事,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结束后,老师简要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名组长。

每组根据课文内容,讨论并表演一个团队合作的情景。

小学语文单元八集体备课模板

小学语文单元八集体备课模板
6.初步学会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反映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7.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8.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平时留心观察、注意积累,勤于表达。
单元整体内容展示(每一课的知识点及教学重难点,以及单元准备、拓展阅读内容,注意整体安排,加强读写。可用知识结构图展示,如:知识树、表格、线型图等展示)
语文活动安排
(包括在单元学习过程中,对于本单元的生字学习、词句积累、口语交际、综合活动、习作等知识点的训练过程与方法,注意处理好听说读写的关系,落实好每一次练习)
1、搜集有关勤奋的名言。
2、搜集关于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生平传记或图片资料。(文字图片均可)
3、搜集有关科学家的故事读一读,举行一次“科学家故事集锦”展示活动
作业布置
(共同制定课内、课外作业内容,各班统一)
1、生字组词。
2、背诵《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最后一自然段。
3、把读完《父亲的菜园》后的感受写下来。
4、多音字、辨字组词。
5、搜集表现周围人执着勤劳品质的事情,讲给同学听。
6、背诵表现不懈努力的四字词语。
单元教学反思(单元教学完成后针对实际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单元教学目标
(确立单元合适的教学目标,要求明确、具体、细致)
1.认识本单元的生字,能正确读写本单元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的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学习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4.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5.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的启发,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小学语文四年级第八单元集体备课
单元主题
认准目标,不懈努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上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集体备课整体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上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集体备课整体设计

1.由形到数,理解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

教学中,要通过剪一剪、涂一
涂、摆一摆等多种操作活动,循序新进地让学生体会1是一些物体时如何用分
数表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由数到形,体会分数的实际应用。

对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学中要充分鼓励学生用图形(圆、三角形)表示总量,将一些物体如何根据
分母平均分,根据分子取出份数,说说自己的操作过程,最后用算式表示出来。

在深化对分数的认识的同时,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单元结构
图及课时
安排
本单元设计了7课时的教学内容,其中,认识几分之一1课时,认识几分之几1课时,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1课时,分数的简单加减法2课时,分数
的简单应用1课时,复习与检测1课时。

实验集体备课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八》教案

实验集体备课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八》教案

实验集体备课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八》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练掌握《语文园地八》中的课文内容。

2.能够理解课文中难点词汇的含义和用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练习和应用。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讲解和理解。

2.难点词汇的解释和运用。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课文中的主旨要点。

2.激发学生对语文的思考能力,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本《语文园地八》下册。

2.教学课件。

3.黑板、粉笔、教学录音设备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一个小故事或者图片引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2.学习:逐段讲解课文,解释难点词汇,帮助学生理解。

3.合作学习:安排学生分组讨论课文的主题,并展开讨论。

4.小结:总结课文内容,强调重点。

第二课时1.复习:让学生回忆前一堂课的内容,做个小测验。

2.拓展:引入课文相关的扩展知识,让学生举一反三。

3.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课堂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展示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第三课时1.归纳:带着问题让学生集体归纳思考,引导学生总结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2.展示: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展示他们对课文内容及相关问题的理解和思考。

3.总结:对本单元课程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指导。

五、课堂反馈1.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做出个性化的点评和指导。

2.让学生互相评价,相互分享学习心得。

六、教学延伸1.引导学生多读相关阅读材料,拓展语文知识面。

2.动手实践,让学生通过写作作业或小组讨论,巩固所学内容。

七、课后作业1.阅读课外书籍,做读后感。

2.完成相关练习题目,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八、教学反思1.梳理本次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为下一次教学做好准备。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八》集体备课教案(共2课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八》集体备课教案(共2课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八》集体备课教案(共2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语文园地八》的主题和内容。

•能够理解文中的寓意和道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兴趣和习惯。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文本内容。

•思考文中的寓意和道理。

难点•理解或解释较为复杂的句子或段落。

•运用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准备•课前准备好教材《语文园地八》。

•准备好相关的课件或教学辅助材料。

•教师准备好备课笔记。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集体朗读让学生围绕课文展开集体朗读,感受文本的情感色彩。

2.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文中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 小组讨论分小组让学生就课文中的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4. 总结归纳教师帮助学生总结课文的主题和寓意,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性的归纳。

第二课时1. 课文分析教师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进行细致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2. 小组讨论分小组让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展开讨论,互相交流看法和理解。

3. 课文赏析教师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赏析,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4. 个人写作要求学生单独撰写阅读感想或作文,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两节课的教学,学生在集体备课中积极参与,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得到了锻炼,但在课文理解和表达方面还存在一些难点,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和指导。

以上就是本文对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八》集体备课教案的详细介绍和分析,希望对教师备课和教学有所帮助。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计划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计划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计划一、教学背景分析五年级学生正处于语文学习的关键时期,第八单元《故事大王安徒生》的内容涉及到安徒生的生平、作品及英雄故事,是一个富有情感、渗透人文精神的单元。

在集体备课之前,需要对本单元的教学背景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分析,明确教学目标和学生水平,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安徒生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理解安徒生童话的特点;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安徒生的故事,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培养学生的美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安徒生的生平及代表作品的介绍;学生对安徒生童话的理解与感悟;2.难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安徒生作品背后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表达对安徒生的情感和评价。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课时:安徒生的生平介绍(30分钟)1.利用图片、资料等形式生动介绍安徒生的生平经历;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安徒生生平中的重要事件。

第二课时:安徒生的代表作品欣赏(40分钟)1.通过课文导入,带领学生欣赏安徒生的代表作品,如《皇帝的新装》等;2.学生诵读及讨论安徒生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第三课时:安徒生的童话特点分析(40分钟)1.学生自主阅读安徒生的童话,对比分析其中的特点,如幽默、寓意等;2.分组讨论并展示学生对童话的理解与感悟。

第四课时:统一复习与作业布置(30分钟)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内容的统一复习;2.布置作业,让学生动手体验安徒生童话创作。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1.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问题导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2.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与同学合作、交流,共同成长;3.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4.课堂讨论与展示:鼓励学生发表观点,提高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价方式1.课堂表现评价: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2.作品评价: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等进行综合评价;3.学业考核:通过测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验。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世界之初 大单元集体备课整体设计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世界之初 大单元集体备课整体设计

第八单元:世界之初大单元集体备课整体设计一、单元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设计说明本单元以“世界之初”为主题,编排了《祖先的摇篮》《羿射九日》《黄帝的传说》三篇课文,既有祖先在原始森林中生活场景的诗歌,也有想象神奇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还有远古时代关于“黄帝”的传说故事,故事内容富有童真童趣,符合第一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且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而关于想象这一要素,教材在编排过程中呈螺旋式上升,学生在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已经有过“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的学习经验,体会到了想象的乐趣。

本册教材中的第二单元引导学生“读句子,想象画面”以及第四单元“运用学到的词语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经历了从“展开想象”到“想象画面”到“写下想象的内容”再到本单元“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这样一个由易到难的梯度发展过程。

通过梳理,我们不难发现,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具体具备了“根据词句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或生活体验想象画面的能力”,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深入理解课文。

二、单元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1.学习目标(1)在本单元的语文学习活动中,认识34个生字,会写25个生字和36个词语。

(2)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积累与快慢有关的近义词语和想象画面有关的句子,学会背诵古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感受故事内容的神奇之处。

(4)默读课文不指读,就故事中自己觉得神奇的内容和同学交流,根据表格提示的内容学会讲故事。

(5)能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说清楚,注意说话的速度,学会认真听,了解别人讲的主要内容。

2.教学重点(1)学握多种识字方法;能够正确、规范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感受故事内容的神奇之处。

3.教学难点根据表格提示的内容学会讲故事。

三、单元整体教学思路本单元是孩子小学低段语文学习的最后一个单元,教学时需把准低段目标的同时,兼顾向中段目标过渡。

四年级上册八单元集体备课[五篇范例]

四年级上册八单元集体备课[五篇范例]

四年级上册八单元集体备课[五篇范例]第一篇:四年级上册八单元集体备课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集体备课一、单元教材简析本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其中<<呼风唤雨的世纪>>、《飞向蓝天的恐龙》、是精读课文,《电脑住宅》、<<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是略读课文,《语文园地八》是综合性训练。

通过学习本组教材,领略科学技术的神奇,感受科学技术的威力,开阔眼界,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单元设计理念:本单元教学设计,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充分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畅想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质疑,在交流过程中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成为课堂中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目标:1、认识本组生字,会写要求会写的字和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感兴趣的地方背下来。

3、边读边体会语言表达方面的体会。

4、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5、体会作者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6、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7、初步学习说明文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8、继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9、提高运用所学方法进行自学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1、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3、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和事物。

4、弄懂课文内容,感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5、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6、通过口语交际与习作,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7、指导写想象作文的方法。

五、课时安排:29、《呼风唤雨的世纪》2课时30、《电脑住宅》1课时31、《飞向蓝天的恐龙》2课时32、《飞船上的特殊乘客》1课时六、教学措施:注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学期学到的阅读方法,认真阅读课文,体会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乐于与同学讨论疑难问题,交流阅读体会;了解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畅想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将使我们的生活发生那些变化。

第八单元单元备课 教学设计.doc

第八单元单元备课 教学设计.doc

集体备课教案内容第八单元单元备课复备栏主备人教学内容: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材分析:教材中先教学公顷,再教学平方千米。

因为平方千米是比公顷更大的面积单位,建立平方千米的观念需要公顷支持。

两个内容各编排一道例题、一道“试一试”和一个“练一练”。

例题着重教学公顷与平方千米的基础知识,“试一试”用公顷或平方千米为单位计算土地的面积,“练一练”里继续感受公顷与平方千米。

练习十四配合两个面积单位的教学,并安排知识的整理和综合应用。

教材的编写特点集中体现在设计的教学活动上,把体验公顷和平方千米作为教学重点和活动目的。

活动的形式多样,教学内容突出,有利于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初步观念。

教学理念:教学时把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以学生日常生活为情境,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基础,以手、脑、眼并用为着眼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索与发现,把学生引入探索与发现之中,自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倡导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通过观察、计算、推理和想象等活动,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发现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间的换算;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结合平面图形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估计或计算相关的土地面积;3、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1公顷、1平方千米,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发现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间的换算。

[要领指导]形成1公顷、1平方千米的观念,要知道它们有多大。

“知道”可以在听和看中接受,也可以在操作实践中体会。

教学中要为学生选择多种渠道,各种形式的活动,在头脑中留下1公顷、1平方千米的印象。

教学中要理解学生形成面积单位观念的困难,给他们反复感受的机会,使印象逐渐清晰、逐步深刻。

要注意教给学生记忆进率的方法。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数学广角——数与形》单元,主要内容为数与形的探究和理解。

本节课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感受数与形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数与形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的概念和简单的几何图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数与形的内在联系可能还不太清楚,需要通过具体的活动和探究来加深理解。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关系感到困惑,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数与形的概念,认识到数与形之间的联系。

2.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学会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数学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数与形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如何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操作等活动,发现数与形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准备一些实际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总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到数与形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展示一些物体排列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它们的排列特点。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具体的数与形的案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

例如,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数字序列和对应的图形,让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数学问题,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

可以给学生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然后进行分享和讨论。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一)集体备课整体整体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一)集体备课整体整体设计
三、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单元结构图及课时安排
例1:简单的排列问题
数学广角--搭配(一)
例2:简单的组合问题
本单元设计了2课时的教学内容,其中,例1:简单的排列问题1课时,解例2:简单的组合问题1课时。
二、单元目标与重难点
单元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引导学生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2.在学生经历探究、发现、证明数学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以及恰当地进行数学表达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在具体问题中,让学生读懂例题和练习中的题意,经历分析、探究、比较的过程,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一般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在练习二十四的习题中,要求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进行组合,在尝试中研究交流,同伴互助,积极地与他人交流。
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例1探索用非0的3个数字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的个数。这是一个排列问题(与数字的排列顺序有关)。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个层次是找出所有满足条件的两位数,第二个层次是数出满足条件的两位数的个数。例2紧密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让学生从3个数中任取2个数求和,确定得数的种类数。两个数相加之和与数的位置无关,是组合问题。其编排层次有两个。第一层次是找出所有满足条件的和,第二层次是数出满足条件的和的个数。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排列组合的问题,因此所教内容不要超出教材要求的水平。同时,在教学中也应尽量避免出现“排列”、“组合”这些术语,也不需要给学生解释这些术语的意思。

部编版八年级化学上册 第八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八年级化学上册 第八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八年级化学上册第八单元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的组成、水的电解、氢气的性质等基本概念;(2)掌握水的电解实验操作步骤、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现象及结论;(3)学会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水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水的电解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认识水的电解原理及氢气的性质;(3)学会通过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途径,获取新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2)培养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水的组成:介绍水的基本概念,水的分子结构,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水的电解:讲解水的电解原理,水的电解过程,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现象及结论。

3. 氢气的性质:介绍氢气的基本性质,氢气的制备方法,氢气的用途。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水的组成及其性质;(2)水的电解过程及氢气的性质;(3)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水的现象。

2. 教学难点:(1)水的电解原理;(2)氢气的制备方法及用途。

四、教学策略与方法1. 教学策略:(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水的电解过程;(2)运用实验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3)采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水的电解原理及氢气的性质。

2.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水的组成、水的电解原理等基本概念;(2)实验法:进行水的电解实验,观察氢气和氧气的生成;(3)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实验结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一单元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水的起源和分布;(2)提问:你们知道水可以电解吗?电解水会生成什么气体?2. 知识讲解:(1)讲解水的组成、水的电解原理;(2)介绍氢气的性质、制备方法及用途。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学期集体备课第八单元完美版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学期集体备课第八单元完美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经历统计的全过程,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或多个单位)的特点,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2、能根据统计图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能根据数据作出合理性的判断和预测,感受数据所蕴含的信息,发展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3、在与同伴合作进行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增强合作意识,形成初步的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选择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绘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理解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
教Hale Waihona Puke 设想课时分配备 注
XX小学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数学第七单元备课
年 级
四年级
备课教师
XX
组长签字
包组领导签 字
课 题
教学内容
第85-88页信息窗一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XX小学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数学第八单元备课
年级
四年级
单元名称
新校服——条形统计图
备课教师
XX
组长签字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第一学段认识简单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各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及系统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本单元安排了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呈现的是班级做新衣服的情境,借助“全班校服的尺码情况怎样呢?”的问题,引入对条形统计图的学习,让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体验条形统计图的优越性。信息窗二以对话的形式呈现了学生交流本班校服的尺码情况,借助“全年级的校服尺码情况怎样呢?”的问题,引入对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知识的学习。

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单元集体备课(单元教学计划)

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单元集体备课(单元教学计划)
五、课时安排:本单元教学可用11课时
《21狐假虎威》┄┄┄┄┄┄2课时《22狐狸分奶酪》┄┄┄┄┄┄2课时
《23纸船和风筝》┄┄┄┄┄┄2课时《24风娃娃》┄┄┄┄┄┄2课时
语文园地八┄┄┄┄┄┄┄┄┄┄3课时
二、单元教学目标:
1、本单元要求会认53个生字。会写2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语文园地八》中“日积月累”出示的成语。
3、通过读课文,使学生体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4、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5、通过学习一组关于动物的寓言小故事,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观念。
三、单元教学重点:
3在学习本单元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选择喜欢的课文进行排练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在表演的同时,感受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上的变化,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学校的快乐。
4识字教学仍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本阶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很多自主识字的方法,通过自学、小组同学合作交流等方式能够学好生字。但是,识字量大,巩固识字是难点,要增加汉字复现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在大量的阅读中巩固识字,提高识字的效率。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观察中识字,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识字的基础上朗读,背诵课文。
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自主认识53个生字,会写24个生字,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课文。
3、借助提示,复述课文。
四、教学措施:
1二年级的学生在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上是一个难点。在学习课文时,教师可以借助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直观的认识、理解课文内容。
2采用以读为主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并抓住重点语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八单元 集体备课(表格式)-部编版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八单元 集体备课(表格式)-部编版

第八单元26 宝葫芦的秘密(节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正确认读本课“妖、矩”等生字,规范书写“介、绍”等生字。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在精彩片段赏析中,揣摩人物的心情及心理变化。

3.情感与价值培养学生感受阅读的快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阅读故事梗概,赏析精彩片段,激发阅读的兴趣。

【教学难点】在赏析精彩片段中,揣摩人物的心情及心理变化。

【教学准备】学生:完成预习;搜集作者的资料,课上与同学交流。

教师:1.查看学生预习情况,了解学情。

2.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激情谈话,引入新课1.观看《宝葫芦的秘密》动画片中的一段视频。

激发学生兴趣。

师:其实这部动画片是由一部长篇童话故事改编而成的。

你们知道这个故事的名字吗?生:《宝葫芦的秘密》。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宝葫芦的秘密》。

2.你了解作者吗?谁能来介绍一下?课件出示张天翼的相关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画出不懂的词语。

2.交流感受。

三、识字学词,扫清障碍1.课件出示:介绍、妖怪、规矩、向日葵、瘦小、罢了、真棒2.开火车式认读词语。

3.指导书写。

“绍”字“召”的“刀”取斜势,“口”形扁,呈倒梯形。

“乖”字撇短横长,竖为悬针竖,两侧对称。

“溜”字左窄右宽,“氵”要成弧形排列。

“葵”字“艹”扁而略宽,下部横撇、捺舒展到位。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1.再读课文。

这些生字新词回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合作读课文。

这篇课文比较长,几位同学分段读给大家听,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3.想象画面,给文章分段。

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生: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师: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他叫王葆,和我们一样是少先队员。

小时候,他奶奶就给他讲宝葫芦的故事,宝葫芦能让人的愿望成真,所以王葆也想拥有一个宝葫芦的有趣故事。

八年级英语unit 8集体备课稿.

八年级英语unit 8集体备课稿.

八年级英语unit 8集体备课稿王秀华一.教材分析本课节为八年级英语unit8中的第三课时,本单元要继续学习一般过去式中的规则和不规则动词过去式的变化形式,结合课文,围绕“一般过去式”的功能项目,开展教学活动,进一步来学习一般过去式的肯定句、否定句,疑问句的形式及回答,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综合素质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全部的单词词组2.学习询问和讨论过去发生的事情(2)语言目标1.Were there…?2.Did you see…?3.Did you go…?(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英语谈论过去发生的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步学习英语打好基础。

(4)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乐于参加各种活动的积极情感,善于写作,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1.Key vocabularyvisitor , outdoor , octopus , end , monitor , Chicago , California.2.Target LanguageWere there…?Did you see…?Did you go…?四.教学难点:1. Expressing events in the past.2. Retell the text.五.教学过程:Step 1.Geetings:Greet the class as usual and check the homework.Step2. Introduction and lead-in.In this class we are going to learn 3a-4,During this period we will have story to read first ,then we write a short list to show the places we visited and things we did there, Finally, we will make up a story together .Now let us see what will be.Step3.Presentation of the new lesson1.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tent to the class.2.Read it together.3.Translate it into Chinese.4.The teacher explain the points.5.Ask students to correct the statements below the article . Ask students to read both theincorrect sentence and the correct sentence .Have students finish the activity on theirown.Step4.Practice1.Retell the tent according to the Blackboard Design.2.Answer some qu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text.3.Pairwork.3bWrite down a list of places you visited and things you did there .Then make conversations using these phrases.4.Groupwork Part 4.Circle story.Step5.SummaryStep6.Homework.1.Practice pairwork 3b.2.Practice groupwork.。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集体备课全部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集体备课全部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集体备课全部教案一、总体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古诗词《将进酒》的基本内容和意义,理解古人对于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激发其对于语文学习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理解《将进酒》的基本内容和意义•掌握《将进酒》的基本语言表达特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和能力三、教学难点•进行文本理解和把握《将进酒》的主旨思想•理解和准确表达古诗文中的文学特点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四、教学步骤1. 预习导入(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看视频,介绍古诗词《将进酒》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阅读(3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认真阅读《将进酒》的原文,并注重具体细节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人的思考和追求。

3. 分析探讨(3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和探讨古诗中的文学特点和表现手法,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等。

4. 创作表达(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将《将进酒》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并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寓意表达在日常生活中。

5. 课外拓展(20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和古诗文作业,引导学生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文学鉴赏能力。

五、板书设计1. 标题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集体备课全部教案2. 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古诗词《将进酒》的基本内容和意义,理解古人对于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激发其对于语文学习的热情。

3. 教学步骤1.预习导入2.学习阅读3.分析探讨4.创作表达5.课外拓展4. 教学重点•理解《将进酒》的基本内容和意义•掌握《将进酒》的基本语言表达特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和能力5. 教学难点•进行文本理解和把握《将进酒》的主旨思想•理解和准确表达古诗文中的文学特点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六、教学与学习评价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和互动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将进酒》的内容和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垂线与平行线一、单元分析本单元在原有教材上有所变动,把四年级的角的度量和平行与相交两单元融合为一单元,学生在二年级上册认识长度单位时,就已初步认识了线段,对直线也有一定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借助直观,复习直线和线段,同时引入射线概念,并让学生讨论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与区别。

进而教学角的概念和角的表示符号。

在学生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基础上又进行垂线与平行线的教学。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要通过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初步认识平行线和垂线,会用简单的方法做出一组平行线或垂线,会用工具画平行线和垂线,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会度量角并且按要求画出对应的角的大小。

二、单元目标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

2、使学生认识角的分类,掌握直角、平角、周角和锐角、钝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什么角;帮助学生建立不同的角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能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能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4、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认识平行线和垂线,知道点到直线的距离。

5、使学生通过操作与合作交流,能用直尺、三角尺和量角器等工具画平行线和垂线,能确定和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过程与方法:1、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适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2、加强动手操作,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学。

三、单元重难点重点:1、角的度量,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2、能用直尺、三角尺和量角器等工具画平行线和垂线,能确定和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难点:用量角器画角以及用直尺等工具画平行线和垂线。

四、课时划分共计14课时(含单元测评3课时)直线、射线和角 1课时练习十五1课时角的度量 1课时整理与练习 1课时练习十三 1课时怎样滚得远 1课时角的分类和画法 1课时单元测评 3课时练习十四 1课时垂直 2课时Array平行 1课时主备人:张倩授课人:全册第67 课时教学内容:直线、射线和角第1 课时第八单元第1 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初步能力。

4.培养学生关于射线、直线、线段和角的空间观念。

5.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直线、射线和角的表象的形成过程。

教学重点:1.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2.掌握射线和角的概念及性质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角的边是两条射线教学准备:课件、活动角、直尺、三角板。

主备人:张倩授课人:全册第68 课时教学内容:角的度量第1 课时第八单元第2 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重点:1.学会用量角器量角。

2.怎样使用量角器来量、读度数。

教学难点:1.学会用量角器量角。

2.怎样使用量角器来量、读度数。

教学准备:课件、活动角、量角器。

主备人:张倩授课人:全册第69 课时教学内容:练习十三第7-13题第1 课时第八单元第3 课时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量角的方法,能正确、熟练地度量不同方位的角的度数。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量角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度量不同方位的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课件、量角器。

教学程序:主备人: 张倩 授课人: 全册第 70 课时 教学内容: 角的分类和画法 第 1 课时 第八单元 第 4 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角的分类,掌握直角、平角、周角和锐角、钝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什么角;帮助学生建立不同的角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能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能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重难点:1.掌握比较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2.能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教学准备:课件、活动角、量角器。

…………………指名回答各角的度数。

说说它们各是什么角。

五、课堂小结通过这一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六、作业布置练习十三第3题。

板书设计 角的分类和画法画角步骤:先画射线;边对边,点对点; 看好内圈外圈找刻度; 画出另一边。

教学反思主备人: 张倩 授课人: 全册第 71 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十四第4-9题 第 1 课时 第八单元 第 5 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角的分类,能快速说出直角、平角、周角和锐角、钝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什么角;帮助学生建立不同的角的空间观念。

2.进一步巩固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能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重难点:能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教学准备:课件、活动角、量角器。

主备人: 张倩 授课人: 全册第 72 课时 教学内容: 垂直 第 1 课时 第八单元 第 6 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认识垂线、垂足。

2.让学生经历垂直线段的性质的探索过程,知道从直线外一点到已知直线所画的线段中垂直线段最短,知道点到直线的距离;会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会利用垂直线段的性质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观察能力、实践能力,体会数和形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垂直线段的性质的探索过程,知道从直线外一点到已知直线所画的线段中垂直线段最短,知道点到直线的距离;会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会利用垂直线段的性质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准备:课件、三角尺、直尺。

指出: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

(让学生在数学书上画下来。

并齐读一下。

)问:“距离”一说,你在前面也学过,是哪里?(研读教材:课本第77页: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

)第90页,这个距离指的是点到线的距离,比一比,两个距离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都是最短的)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一练第1题。

指名回答。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完成练一练第3题。

学生看图,同桌交流。

指名回答。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布置练习十三第1题、第2题。

板书设计垂直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式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

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教学反主备人: 张倩 授课人: 全册第 73 课时 教学内容: 垂直 第 2 课时 第八单元 第 7 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垂线,能够借助直尺、三角尺、量角器等工具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并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

2.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垂线,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教学难点:借助直尺、三角尺和量角器等工具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教学准备:课件、三角尺、直尺、量角器。

主备人: 张倩 授课人: 全册第 74 课时 教学内容: 平行 第 1 课时 第八单元 第 8 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

2.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

3.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

教学难点: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直尺、三角板和橡皮筋。

观察每幅图中有几条直线?(板书:两条直线)明确每组直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

(板书:同一平面内)(2)实物演示:两个长方体摞起,在同一平面上各有一条直线。

请生观察这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吗?如果转动盒子,现在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吗?小结:今天研究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分类比较,认识平行(1)你能根据三幅图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吗?说说你是怎样分的?生可能出现:A 有的两条直线连在一起有的两条直线是分开的B 有的连在一个点上师让学生解释连接的含义出现(2)让学生闭眼想象平行线无限延长后仍不相交。

逐步引导出相交与不相交,并相机板书。

总结并完成板书: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3)请同桌联系图意说说,如何理解互相平行?谁是谁的平行线?过渡:生活中有没有这样平行或相交的线呢?(4)练一练的第1题在图中找出哪些线是相交的,哪些线是平行的?(让学生指图说出哪两条线平行或相交)(5)你在生活中见到过互相平行的例子吗?过渡:我们认识的图形中有互相平行的线吗?二.动手操作,深化平行认识1.学画平行线(1)利用手边的材料,看课本第93页,你能想办法做出一组平行线吗?(2)学生操作,全班交流,展示。

可能出现:A 在信纸上画B 在方格纸上画C 折D 用直尺在白纸上画或任意画……(3)用三角板、直尺画平行线①师示范:第一步用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第二步把直尺的一条边紧靠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

第三步利用直尺平移三角尺,然后沿着三角尺的一条边再画一条直线。

②汇报:说一说画平行线的方法?应当注意什么?③师小结画平行线的四个步骤:画、靠、平移、画。

三.练习巩固1.完成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选择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展示。

2.完成练一练第3题。

(用我们刚刚学的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完成此题)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

指名板演。

3.练习十五第6题下面每个图形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各有几组平行的线段?教学内容:练习十五第1 课时第八单元第9 课时教学目标:1.综合复习平行和相交,掌握平行和垂直的含义,能找出现实事物中的平行和垂直,会画平行线和垂线,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

2.通过观察和操作,找平行和垂直,画平行和垂直,进而体会平行和垂直。

3.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善于倾听他人的看法的习惯,体验到有关学习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综合复习平行和相交,掌握平行和垂直的含义,能找出现实事物中的平行和垂直,会画平行线和垂线,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难点: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善于倾听他人的看法的习惯,体验到有关学习活动的乐趣。

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三角尺、直尺、正方形纸和其他形状的纸主备人: 张倩 授课人: 全册第 76 课时 教学内容: 整理与练习 第 1 课时 第八单元 第 10 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系统地回顾整理本单元内容及完成综合练习,进一步理解、巩固垂线与平行线的相关知识,提高相关技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