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产业转移中的转移模式与行动特征_基于企业社会网络视角的分析

合集下载

高技术集群企业知识网络对知识转移效果影响的研究——基于一个分析模型

高技术集群企业知识网络对知识转移效果影响的研究——基于一个分析模型
识转 移效 果产生 影响 的 , 并得 出相关研 究假设 和概 念模 型 。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1 1 - 0 5 【 作者简 介 】孙源 ( 1 9 8 8 - ) , 女, 河 南新 乡人 , 北 京交通 大 学经济 管理 学院博 士研 究生 , 研 究方 向 : 组 织理论 、 知识 管理 。


概 论
二、 理 论 回顾
( 一) 知 识 网络 特 征
伴 随经济 全球化 的深入 发展 和 以知 识经 济 、 信 息技 术为
特征 的高 新技术 产业集 群 的迅速扩 张 , 高新 技术集 群企 业 已 经成 为 各 国传统 产 业升 级改 造 的助 推器 和 国 民经 济 持续 发 展 的引擎 。 知识 经济 的兴起使 得集群 企业要 想在 E t 趋激 烈 的 市场 竞争 环境 中 占据优 势地位 , 就必 须对 知识进行 有效 的管
表1 知 识网络 影响知识 转移 的研究 ( 笔者 根据文 献 自己整理 )
研究者 H a n s e n 时间 1 9 9 9联结强度 影 响知识转移 的指标 网络特征 关系特征
在 知识 网络 的知识 转移过程 中 , 网络节 点企业 间的关 系 强 度是参 与转移 的主体 之间交互 作用 、 情感 强度 和互 惠对等 程 度的 函数 , 它是影 响 网络 中企业 间合作行 为和合 作 效果 的 关键 因素 ( 曹 兴等 , 2 0 1 0 ) 。 知 识 网络节 点 间 的关 系强度 实 际上 是 作为 一个 调 节变
移是 促进 集群 中各企业 与整个 集群 提高 自主创新 能力 , 保 持 持续 竞争 优势 的重要 手段 。
然而 , 高技术 集群企 业 的知识转 移不 同于以往 传统 产业 中的知识 转移 , 其 特殊性 在于 它的开 展被纳 入 了知识 网络 的 组织 情境 中 。在 以往 的理论 分析 和实证研 究 的过程 中 , 很 少 将企 业 的 知识转 移 真正 纳入 企业 所 处 的网络 环境 或 联盟 环 境, 研 究这些 组织情 境是 怎样影 响知识 转移 效果 的。本研 究 从高 技术 集 群企 业 知识 网络 出发 , 结合 社会 网络理 论 , 研 究

舒城县主要承接产业实证分析

舒城县主要承接产业实证分析

舒城县主要承接产业的实证分析一、研究对象的选取本文主要对舒城县重点产业和各产业园区所承接的特色主导产业进行选择。

具体选取各产业时,根据重点主导产业选择的一般原则以及舒城县各产业具体发展情况,总共选择12个舒城县重点产业和产业园区所承接的主导产业为研究对象,这12个产业基本涵盖了舒城县所有重要的工业部门,12个产业的总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94%,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二、数据来源和说明本文对各指标的计算,数据来源于2010年、2011年和 2012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安徽统计年鉴》、《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舒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舒城县统计信息网等相关统计网站。

依据公式计算出舒城县2012年12个产业各项指标值。

三、数据处理和分析经过数据的整理和计算得到舒城县12个产业10个指标系数值原始数据,但是由于存在量纲和不同数量上的不统一问题,所以通过spss17.0对原始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由表4-2得知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共4个:2.461、2.109、2.105、1.579,且累计贡献率已达到82.544%,超过了80%,故选取这4个相互正交的特征向量作为公共因子,因子的解释效果较好,基本能概括10个指标信息。

而且由特征值碎石图(见图4-1)可以得出,前三个的特征值差异大,后面比较小,选择此作为因子分析是合理的。

注释:数据来源spssl7.0分析输出结果表4-2 特征值及方差贡献率但是鉴于得到的因子提取的结果还不能明显的反映主成分所包含的指标信息,为加强公共因子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释能力,对载荷矩阵进行因子旋转,选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旋转6次后得到因子旋转载荷阵(见表4-3)。

主成份f1 f2 f3 f4区位商(x1) 0.811 0.071 -0.161 0.28产业增加值规模(x2) 0.912 -0.072 0.094 -0.269就业吸纳率(x3) -0.015 0.916 0.228 0.152投入创造的就业率(x4) 0.019 0.935 0.073 -0.208比较劳动生产率(x5) -0.008 -0.465 -0.093 -0.6行业市场占有率(x6) 0.932 0.016 0.125 -0.264资产利税率(x7) 0.02 0.295 0.832 0.004销售利润率(x8) -0.218 -0.108 0.742 0.605感应度系数(x9) -0.123 -0.109 -0.799 0.301影响力系数(x10) -0.198 -0.242 -0.328 0.689注释:数据来源spssl7.0分析输出结果表4-3 因子旋转载荷阵从表4-3中能够看出,经过旋转后的因子负载系数明显出现分散化趋势。

我国产业转移的动因与效应分析

我国产业转移的动因与效应分析

我国产业转移的动因与效应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产业转移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现象,正逐渐在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显现。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我国产业转移的动因与效应,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文章首先界定了产业转移的基本概念,明确了研究的范围和重点。

随后,从多个角度探讨了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动因,包括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的需求、资源要素配置的优化等。

在动因分析的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深入探讨了产业转移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

同时,也客观分析了产业转移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如地区发展不平衡、环境压力增大等。

为了更准确地揭示产业转移的内在规律,文章还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数据分析、案例研究等手段,对产业转移的动因和效应进行了深入剖析。

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旨在推动产业转移的健康有序发展,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分析我国产业转移的动因与效应,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深入研究产业转移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我们有望更好地把握经济发展的新机遇,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我国产业转移的动因分析产业转移,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其发生和推进往往由多种因素共同驱动。

在我国,产业转移的动因可以大致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政策引导与区域发展战略:国家层面的政策引导和区域发展战略是推动产业转移的重要力量。

例如,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都促进了产业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

这些政策不仅提供了财政、税收等优惠措施,还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配套等方式,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

资源环境约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土地、水资源等要素供给紧张,环境容量趋于饱和。

集群视角下的产业转移的路径、动因及其区域效应

集群视角下的产业转移的路径、动因及其区域效应
关键词 : 产业转移 ; 集群路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集群 化动 因; 区域影响 中图分类号:0 29 F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2 3 4 【0 8)7 0 4 - 4 10 — 2 0 2 0 0 — 0 3 0
式 , 动数 以千计 的配件公 司、 带 供应商转移 和地 方中 小企业形成集群 。 跨国公司通过进入本土产业集群网 建立了全球产 品或零部件供应链 , 不仅从本 土化 产业转移具有 的扩散、 辐射、 加速效应规律 , 提供 络 , 集群 中获得廉价劳动力资源、 特殊知识资源 , 速融 迅 了产业分工重组和扩散转移的机遇踟 。全球产业的规 而且通 过外包和零部件生产配套 , 系统 模性转移 , 对各国或地区的产业集群 的形成与发展产 入本地市场 , 整合本土中小企业 , 建立起 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产业 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和作用 。并使全球产业布局、 结构


产业转移的集群路径形式
调整和空 间配置上 日 益呈现 出生产分散化的产业转 集 群 形态 。 ( ) - 通过龙头企业 的迁移带动形成集群 移趋 势 。 我 国而言 , 就 随着 经济 的发 展 , 东部 地 区产业 龙头企业通过在地 区建立总部、 投资建立子公司 也开始规模性转移 , 对中西部 的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 带 供应商转移 和地 展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和影响。 东部生产分散化并向 等方式 , 动与之相关 的配件公司 、 方 中小企业形成集群。通过进入本土产业集群 网络 , 中西部的转移, 促使 区域性、 本土化的经济特性逐渐弱 不仅从本土 化, 资本大量 向一个城市或地区直接投资 , 不仅对于产 建立了规模较大的产品或零部件供应链 , 特殊知识资源 , 迅速 业结构升级、技术转移 、人力资本素质有积极促进作 化集群 中获得 廉价 劳动力 资源 、 融入本地市场 ,而且通过外包和零部件生产配套 , 系 用, 带动关联性企业和供应商向其投资所在地聚集 , 而 建立起以龙头企业为主体 的产 且随着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集群业务调整、 技术延伸、 统整合本土 中小企业 , 业集群形态 。如 2 世纪 9 年代中期 , O O 日本松下 与中 知识外溢、 信息共享 , 使本土化的产业集群范围进~步 扩 张回 因此 , 论是 国际产业 转 移还 是 国 内产业转 移 , 方在杭州建立其最大的海外洗衣机生产基地 , 动了 。 无 带 2 实现了 在空 间上都表现 出明显的集群路径 特征 , 是一种 “ 分 l 家多年为松下供应配件的配套厂来华投资 , 散 的集 中” 悖论 ” 即跨 国公司在全球尺度上 区位 产业供应链 的整体转移 。 的“ , 选择的分散性和区域尺度上区位选择 的集聚性 , 并且 ( ) 三 制造业中生产外包形成产业集群 本 地产 业也 出现 了许 多不 确定 性集 聚翻 。 所谓生产外包是指跨 国公司将非核心制造环节 ( ) 国公司转移带动集群形成 一 跨 外包转移给那些具有专业能力 的外部供应商 , 然后通 依赖跨国公 司转移形成集群发展 , 是发展中国家 过外购获得 这些产品。从产品的价值链来看 , 国公 跨 或地区集群成长与发展的主要模式。 国公司通过在 司所控制 的价值增值环节集中于少数具有相对竞争 跨 发展 中国家或地 区建立总部 、投资建立子公 司等方 优势的核心业务 , 把依赖性强的高增 值部分掌握 在 自

共生理论视角下产业集群式转移演进过程机理研究

共生理论视角下产业集群式转移演进过程机理研究
整条 产业链 , 只涉及 产业链 上 的某个 或某几 而 个环节 , 企业 彼此之间相互依赖 程度非 常高 , 从
而 形 成 了 核 心 企 业 与 配 套 企 业 、 产 业 链 关 键 或
产业集群式转移过程 的实质是通过核心企业 或产业链关键企业带动集群 中的部分企业或集群 整体转移而形成集群企业继续共生 的过程 ; 生物
理 论 ・ 法 与案例 共生理 论视 角 下产业 集群 式 转移 演进过 程机 理研 究 方
共 生 理论 视 角下 产 业 集 群 式 转 移 演 进过 程 机 理 研 究
刘友金 袁祖凤 周 静 姜 江 , , ,
( .湖 南科技 大学 商学院, 1 湖南 湘潭 4 10 ;.中南大学商学院, 12 12 湖南 长沙 4 0 8 ) 10 3
头安装” 等产业 链 向广东 省东 北部河 源转 移就 属于产业链 式 转移 。从 形 式上 看 , 产业 集 群式
产业集群与自 然界的生物群落具有生态学机
制上的相似性和可 比性 , j产业集群式转移与生
物群落迁徙行为也具有相似性与可 比性。产业集 群式转移以集群核心企业与配套企业或产业链关 键企业与上下游企业 、 中介机构 与配套服务企业 为行为主体 , 当某个或几个适应 能力非 常强 的核 心企业或关键企业成为产业转移的“ 先驱” ——先 行企业之后 , 这些先行企业对配套企业 、 上下游
本规律 , 为制 定 产 业转 移 引 导政 策提 供 理 论 依 据 。
关键词 : 集群 式转 移 ; 行 企 业 ; 生 关 系 ; 进 机 理 先 共 演 中 图分 类 号 :4 3 F 0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2—95 (0 2 0 0 1 10 73 2 1 )8— l9~1 1

关于产业转移模式理论与实践分析

关于产业转移模式理论与实践分析
理、 归纳和评 述 , 同 时对 典 型 的 产 业转 移 了大 量 的 理 论分 析和 实证 研 究 , 试 图从 不 有影响 的典型的理论, 其相对于 国内的理 从 而 为 以后 模 式的实践形式进行探究 , 最后对 理论 研 同角 度 揭 示 产业 转 移 的类 型 和 模 式 , 相 关 论 来 说 更 具 系 统 性和 理论 性 ,
究 的发 展 方 向提 出一 些 看 法 。
文 献 十 分浩 繁 。 本 文 将对 国 内外 关 于 产 业 学 者 对 产 业 转 移 模 式 的 研 究 提 供 了 理 论
关键词: 产业转移模式; 理论 与实践 ;
文 献梳 理 基 金项 目: 2 0 0 7年 度 国 家 社 会 科 学
渊 源
( 一) 产业转移模 式的概念及特征。 所 口一 出 口增 长 四 个 阶 段 并 呈 周 期 循 环 , 将 谓产业 转移模式 是指企业 进行产 业转移 四 个 阶 段 在 图上 表 示 出 , 图形呈倒“ V” 型
时 的资 本 参 与 形 式或 者制 度 约 定 , 使 得 公 就 如 三 只 大 雁 展 翅 翱 翔 , 并称之为“ 雁 形 。 司 的产品、 技术 、 技能、 管理或其他 资源得 发 展 模 式 ” 以进 入 其 他 国家 或 地 区 ( R o o t , 1 9 8 7 ) 。 具 2 、 弗农 “ 产 业循 环发 展 模 式 ” 。“ 产 业 体来说 , 产 业 转 移 模 式 是 指 在 不 同 的 国 家 循 环发 展 模 式 ” 是 由美 国跨 国 企 业 专 家 弗 段 时 间 内选 择 的 动 态 转 移 路 径 和 转 移 “ 新 产 品开 发一 国 内市 场 形 成一 出 口一 资
转移模式研 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 理清 基 础 。

集群产业转移的空间结构模式及形成机理分析

集群产业转移的空间结构模式及形成机理分析

心 力和离心 力 ,所谓 的离心 力是指 与经济
活动 空间集 中背道而驰 的力量 ,向心 力是
图 1 梯 度 转移 模式
指促进经济 活动空 间集 中的力量 。当向心 力作 用比较 强时 ,经济活动会从 周围向某

中心 集聚 ,达到某一 临界值 ,则离心 力
向四周扩散 。随后 ,一些经济学者采 用不
( 二 ) 核 心 一外 围转 移 模 式
关 键 词 :集 群 产 业转 移 空 间结 构模 式
组 织 结 构
核心 一外围转移模式 ( 见 图2) 主要是 指要素 、产业在经济发 展水平较高的核心
地 区 和 周 围地 区 的 流动 过 程 。 这 一 空 间结
集 群 产 业 转 移 的 空 间 组 织 模
■ 多淑 杰 博 士 (中山职 业技 术 学院经济 管理 系 广 东中山 5 2 8 4 0 4)
◆ 中图分 类号 :F 0 6 2 . 9 文献标识码 :A
时期 ,不同产业之 间也存在着 一定 的要 素组 合差异 ,因此要素组合 方式 与区域梯
一 一
邻域 渗透转移模 式 ( 见 图 3)是指要
基 础 源 自 弗 农 的 产 品 生 命 周 期 理 论 ( R a y mo n d V e r n o n ,1 9 6 6) ,该理论认 为 产品发展经历创新 、威 熟、标准化三个阶 段。在不 同的发展 阶段 ,产 品的竞争优 势、 市场 需求弹性 以及要素组合 方式是 不相 同 的, 对 区位 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随后一些学
作用超过 向心 力 ,则经济活动从核心 区域
同的理论解释要 素、产 业流动的空 间结构 现象。缪尔达尔 ( 1 9 5 7) 提出 “ 回流效应” 和 “ 传播效应 ”等 概念 说 明经济发达核心 地区与周 围地 区的作 用关系 ,形成地理上

社会网络分析及其在产业集群创新研究中的运用

社会网络分析及其在产业集群创新研究中的运用

社会网络分析及其在产业集群创新研究中的运用技术创新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线性范式”到“网络范式”的转变,产业集群创新的研究也难逃此转变。

本文首先介绍经典的网络理论——社会网络分析,然后根据近年来的文献,讨论社会网络分析在产业集群创新研究中的应用。

标签:社会网络分析产业集群创新一、概述在产业集群创新研究领域,学者们用到的网络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经典的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第二种是新近兴起的复杂网络。

这两种方法各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但本文并无意比较二者优劣。

本文仅大致介绍社会网络分析的相关理论以及讨论社会网络分析在产业集群创新研究中的运用。

二、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简介社会网络分析作为一种独特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从20世纪60年代兴起、70年代快速发展、80年代成熟到90年代长盛不衰,历时近40年。

如果说结构——功能主义统治了20世纪40 ~60年代的欧美社会学界,那么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至今占据着欧美社会学特别是美国社会学主流地位的则是社会网络分析,其领军人物包括:伯特(Ronald Burt)、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诺科(David Knoke)、马斯登(Peter Marsden)、维尔曼(Barry Wellman)、怀特(Harrison White)等学者。

社会网络分析的构建是基于交互单元或节点之间关系重要性的假设的。

由节点之间的连边所界定的关系是社会网络分析的基础组成部分,社会网络分析认为网络是通过一系列连边联系起来的节点集合。

按照网络中所包含的节点的类型,网络可以分为同质网络和异质网络;按照连边的类型,网络可以被分为有向网络和无向网络;按照连边的重要性进行区分,网络可以被为有向含权网、有向无权网、无向含权网和无向无权网四类。

社会网络分析的重要观点如下所述:(1)世界是由网络而不是由群体或主体组成的;(2)网络结构环境影响或制约主体行动,社会结构决定二元关系(dyads)的运作;(3)行动者及其行动是互依的单位,而不是独立自主的实体;(4)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是资源流动的渠道;(5)用网络模型把各种(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结构进行操作化,以便研究行动者之间的持续性的关系模式。

促进我国产业集群转移与承接

促进我国产业集群转移与承接

促进我国产业集群转移与承接产业集群在向西转移的过程中要与产业升级、集群结构完善与升级互动,促进集群在承接地实现健康发展文/张永贵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新特点、新趋势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自1978年改革开放起,成为全球第三轮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

经过近30年国际产业的承接和发展,使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现已形成较充分的产业集聚效应,成为方兴未艾的世界范围内第四轮产业转移的主动力源。

在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同时,主动向外围地区转移其纺织、服装、电子元器件、玩具、陶瓷、家具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进入了产业转移规模化新阶段。

据2008年综合开发研究院的调研数据,珠三角A 城市2007年到期注销和吊销企业909家,其中外迁企业40家。

据测算,至2010年粤浙闽沪需要转移的产业总值将达14000亿元。

这充分表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已进入规模化新阶段,产业转移规模大、领域宽。

二是出现产业集群“西进”新态势。

据四川省纺织服装协会提供的资料,近年来,广东、浙江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呈现向四川整体迁移的趋势。

一些服装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结伴到四川建厂,在成都周边的新都、彭州等地形成了一些新兴的服装集群。

2008年年初以来,号称“世界鞋都”的东莞出现了大量企业倒闭或外迁,不少鞋厂正向成都、重庆等中西部城市、东南亚地区转移。

业内专家预计,纺织服装业、制鞋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逐渐把整个产业链西迁,形成中西部区域产业集群。

三是探索建设异地工业园区新模式。

近年来,广东先后筹划设立了凭祥广东加工园、湘西(广州)工业园、衡阳(深圳)工业园、常德(东莞)工业园、重庆(深圳)工业园、江西吉安(深圳)工业园、云南昆明(深圳)工业园等,对接当地的优势领域,以集群方式转移产业。

这些异地工业园大都由政府引导,企业或行业协会与当地政府投资兴建,采取“政府主导、商会组织、企业实施、市场运作”的全新模式,促进和承接东部地区产业集群或产业链转移。

社会网络与经济产业集群的关联分析

社会网络与经济产业集群的关联分析

社会网络与经济产业集群的关联分析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会网络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社交媒体平台如Facebook、Twitter和Instagram等,极大地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

同时,经济产业集群也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发展模式。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会网络如何影响经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呢?首先,社会网络为经济产业集群提供了宝贵的信息资源。

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了人们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每天都有大量的用户在这些平台上发布着各种各样的信息。

通过社交媒体,人们可以了解到最新的市场动态、消费趋势以及竞争对手的情报。

这些信息对于企业决策和战略规划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经济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通过社会网络共享信息资源,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市场需求,从而更加敏锐地把握商机。

其次,社会网络为经济产业集群提供了广阔的合作机会。

社交媒体平台使得各种组织和个体可以更加方便地连接和沟通。

企业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与同行或者潜在合作伙伴建立联系,并展开各类合作项目。

例如,在一个电子商务的经济产业集群中,一家公司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找到供应商或者代理商,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

此外,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企业还能够了解到自己所处的产业集群中的其他企业的创新和研发成果,从而通过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此外,社会网络也能够提升经济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

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了人们分享创意和观点的舞台,各类创新信息在社会网络上得以广泛传播。

在一个技术创新的经济产业集群中,企业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了解到最新的科技趋势和创新思路,从而激发自己团队的创新潜力。

此外,通过社交媒体,企业还可以与顶尖的学术机构和研究机构展开合作,借助他们的科研力量加速技术创新和企业发展。

然而,社会网络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

首先,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成为了一个难题。

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大多是用户自行发布,并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核和筛选。

虚假信息和谣言在社交媒体上传播迅速,这给企业和经济产业集群带来了信任危机。

集群企业的产业升级路径和策略

集群企业的产业升级路径和策略

集群企业的产业升级路径和策略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不断迅速发展,集群企业已经成为了国内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

随着企业的扩张和不断地成长壮大,遇到了很多的挑战和难题,特别是在产业升级方面。

在这个背景下,集群企业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产业升级路径,实现产业升级呢?这是众多企业积极探索的难题。

一、集群企业需要提升内部创新能力集群企业是一种以区域产业链集聚的企业集合体,是由一群同行业的企业在同一个区域内通过某种形式组成的。

集群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了地区的产业发展以及区域经济的繁荣。

为了实现行业的整体升级,需要集群企业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型转型。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提升创新能力:1、技术创新:集群企业除了传统的技术创新外,更应该关注数字技术、智能制造、区块链等新兴技术,通过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和发展。

2、管理创新:集群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实现管理革新,构建更科学的经营体系,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3、人才创新:人才是集群企业创新的核心,需要注重企业文化、人才激励等方面,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

4、市场创新:集群企业需要深入研究市场变化,制定创新的营销策略,立足市场占有率提升。

二、集群企业需要积极拓展国际市场集群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已经实现了稳步的发展,然而,如何进行国际化探索是需要企业注重的问题。

在国际市场上,集群企业也需要通过拓展市场和开展产业升级,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

1、拓展市场:企业需要根据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需求,制定新的市场开拓策略。

比如,深入分析当地的消费需求、习惯等,积极寻找市场机遇。

2、升级产业:企业需要找准市场定位,结合市场需求,不断升级自身灵活性、智能化和可持续性,实现更长期的目标。

3、扩大品牌影响力:企业需要加大品牌推广和营销力度,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集群企业需要挖掘新的产业增长点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引起了企业的重视。

《产业转移与就业》学习心得范文

《产业转移与就业》学习心得范文

《产业转移与就业》学习心得范文产业转移与就业学习心得一、学习目标通过学习《产业转移与就业》课程,我了解到了产业转移的概念、特点和影响因素,掌握了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和对就业的影响,了解了我国产业转移现状和政府的相关政策,深入了解了全球产业链的组成和运作,了解了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和就业机会。

二、学习成果1. 产业转移的概念与特点在学习中,我了解到产业转移是指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等)由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流动的过程。

产业转移通过改变生产要素配置、技术改造和市场扩张等方式,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并且,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新兴产业的兴起和传统产业的下降常常伴随着就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的流动。

2. 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产业转移是一个多方面的复杂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首先,劳动力成本是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区间劳动力成本的差距,往往会成为产业转移的驱动力。

其次,市场规模和消费需求也是产业转移的重要考虑因素,大市场和潜在的消费需求会吸引企业的投资。

此外,政策环境、资源条件和交通物流等因素也会影响产业转移的方向和速度。

3. 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有两种,即企业内部转移和地区间转移。

企业内部转移是指企业将生产要素从一个生产基地调整到另一个生产基地,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地区间转移是指企业将生产要素从一个地区调整到另一个地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4. 产业转移对就业的影响产业转移对就业有着双重影响。

一方面,产业转移会导致一些地区和产业的劳动力需求的减少,从而造成就业岗位的流失和失业率的上升。

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也会给一些地区和产业带来新的就业机会,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和就业结构的调整。

因此,政府应该通过加强产业转移的引导和调控,以及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等举措,来缓解产业转移对就业的负面影响,促进就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5. 我国产业转移现状与政策在学习中,我了解到我国产业转移的现状和政府的相关政策。

产业梯度转移的一般特点

产业梯度转移的一般特点

产业梯度转移的一般特点产业梯度转移,这是个听起来挺高大上的话题。

其实嘛,简单说就是不同地方的产业根据发展情况和资源的变化,慢慢地往不同的地方移动。

就好比你一开始住在大城市,后来发现那儿的生活成本太高,最后决定搬到小镇上去。

这种变化,大家可能都经历过,是吧?想想看,产业也是一样的道理。

大城市里人满为患,资源紧张,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得寻找新天地。

咱们得提一提产业的特点。

第一,梯度转移常常伴随着技术的提升。

这就好比你用着老旧的手机,突然发现新款手机功能更强大,结果一不小心就买了。

企业也是一样,技术升级让他们不再拘泥于原有的地方,纷纷朝着更适合他们发展的地区走去。

第二,资源配置也很关键。

你想啊,一个地方如果资源丰富,那就吸引了更多的企业进驻,就像人们聚集在丰盛的自助餐上,大家都想多尝几道。

可是资源稀缺的地方,哪怕有再好的机会,也得想好再说。

再来看看经济发展,这可真是个大头。

经济条件好的地方,工资水平高,消费能力强,企业自然就愿意在那儿发展。

但是,当某个地方的产业过度集中,资源耗尽,生活成本飞涨,企业可能会考虑“换个地方住”。

像老话说的“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企业也是在寻找更适合自己的“窝”。

这样一来,经济不再是单一的发展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的选择。

还有一个有趣的点,就是劳动力的转移。

你想,年轻人总是想去大城市闯荡,工作机会多、生活丰富。

但是,慢慢地,随着小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吸引年轻人回流。

那些想在家乡发展的人,开始发现,“哎,家乡的机会也不错呀!”所以说,产业转移其实是个双向的过程,年轻人和企业之间的互动越来越频繁。

再聊聊环境保护。

现在可不只是企业挣钱,大家也开始关注可持续发展。

那些追求环保的企业,发现自己如果去环境更友好的地方,能得到更多支持,甚至上的优惠。

就像人们越来越喜欢绿色消费,企业也得跟上这趟车。

你不环保,消费者可不会买账,所以产业梯度转移也得考虑环保这个大头。

再说说支持。

集群企业转型升级的途径及实践研究

集群企业转型升级的途径及实践研究

集群企业转型升级的途径及实践研究集群企业是一种经济组织形式,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一批相关性较强的企业组成的一种竞争合作关系。

集群企业具有硬件设施环境、人才人文环境、市场营销环境等整体优势,成为了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重点探讨集群企业转型升级的途径及其实践研究。

一、加强合作与创新,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对于集群企业而言,要想实现转型升级就必须不断加强合作与创新。

在合作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区域内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打造一个优质的产业链。

比如,通过物流的实现,共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从而增加企业的利润。

在创新方面,企业应该不断引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合作与创新,有助于企业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

二、加强人才培养,实现从“低端”到“高端”的转变对于集群企业来说,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石。

因此,企业应该加强人才培训和引进,提升员工整体素质。

同时,企业也应该注重高端人才的引进,在产业链中不断加强自主创新,从而实现从“低端”到“高端”的转变。

在实践中,加强人才培养是集群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品牌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集群企业中,企业可以通过联合品牌建设,共同打造优秀的品牌形象。

同时,企业应该注重产品质量的提高,不断挖掘市场需求和市场空间,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实践中,加强品牌建设是集群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加强服务营销,提升客户满意度在集群企业中,企业之间的互动是非常频繁的。

因此,企业应该通过优质的服务营销,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并增强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

比如,企业可以通过设立客户服务中心、建立企业的交流平台,提高客户满意度。

在实践中,加强服务营销是集群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

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凝聚力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生命。

在集群企业中,企业应该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转移集聚工作总结

转移集聚工作总结

转移集聚工作总结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产业转移集聚已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产业布局的重要举措。

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产业的优化升级,我们积极推进了转移集聚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现将相关工作总结如下:一、工作背景与目标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有的产业布局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资源配置不合理、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等。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制定了转移集聚的工作目标,旨在通过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集聚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协同创新,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

二、工作进展与成果1、产业转移方面深入调研,精准对接。

我们对本地的产业现状进行了全面摸底,了解了各产业的发展瓶颈和转移需求。

同时,积极与其他地区进行沟通交流,寻找合适的承接区域,实现了产业的精准转移。

政策支持,优化环境。

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税收减免、土地优惠、资金扶持等,为产业转移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成功案例。

例如,_____企业成功从本地转移至_____地区,不仅解决了企业自身发展空间受限的问题,还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

2、产业集聚方面规划产业园区。

根据本地的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规划建设了多个专业产业园区,如_____产业园区、_____产业园区等,为产业集聚提供了平台。

完善配套设施。

加强了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水电、通信等,同时配套建设了研发中心、物流中心等服务设施,提高了产业园区的承载能力。

集聚效应初显。

在产业园区的吸引下,众多相关企业纷纷入驻,形成了产业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

例如,在_____产业园区,已集聚了_____多家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三、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挑战1、利益协调难度大。

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涉及到企业、地方政府等多方利益,协调难度较大,有时会出现利益冲突。

2、人才短缺。

产业集聚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但本地在某些领域的人才储备不足,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有待加强。

3、资金压力。

产业园区的建设和企业的转移集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来源渠道相对单一,资金压力较大。

产业转移及其现实依据和特点

产业转移及其现实依据和特点
业 的转 移 ; 另 一方 面 , 产业 转 移 同时又 促 进 了各 个 地 区 的产 业

方面, 中西部 地 区的 优势 存 在 于未 被 充分 利 用 的原材 料
升 级优 化 。 在 经 济 高 速 发 展 的 背景 下, 我 国地 区间产 业 结 构 的 和 自然资源,以此为基础发展 资源密集 型产业 符合该地 区的
促进本地 区经济增长 。 在这种条件下, 产业结 构优化和升级的 径 , 而这种途径就是产业转移。
完成 一般需要通过产业转移来实现 , 因此产业转移 与产业结 产 业转移 既使 东部发达 地 区的产业 摆脱 了本 地资源 约 构 的优化 和升级又具有很 强的一致性。由于 自身生产要素条 束 的困境 , 又 为 中西 部地 区资源 的充 分利 用和 开发寻 找了

另~方面, 我国东部地 区经过多年 的快速发展后, 能源、 资源、 土地供应的紧张已经使资源密集型产业举步维艰。 近几
个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产 业 结 构 的 优 化 和 升 级 来 自两 个 方 面 : 一 是 落后 、 欠 发 年来更是面临原材料价格上涨、 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困扰。 东部 达 地 区急 需 产业 结 构 优 化 和 升 级 , 因 为 通 过 优 化 和 升 级 能 够 发达 地区资源密集 型产业要 想进一步发 展, 必须寻求新的途
升级调整不可避免会面 临一些 问题 , 比如劳动力的供给变化 问 基本情况。 另外, 产业基础 、 区位优势、 中西部大发展战略的实 题; 技术引进、自主创新和技术升级的问题 ; 经济发展、 结构调 施 也迫切需要 中西部欠发达 地区通过利用自身优势的发展来 整与资源环境污染 问题等 。 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处理好产业结 摆脱面临的困境, 寻找新的出路。 构 的优化与升级, 科学规 划与承接产业在地区间的转移, 就是

产业集群式转移行为的实证研究

产业集群式转移行为的实证研究

产业集群式转移行为的实证研究
刘友金;李彬;刘天琦
【期刊名称】《中国软科学》
【年(卷),期】2015(000)004
【摘要】以企业“抱团迁徙”为主要形式的产业集群式转移已经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基本特征.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企业为什么要采取“抱团迁徙”集群行为?这些行为的产生与哪些因素有关?需要从多个视角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引入社会网络分析这样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以落户湖南株洲栗雨工业园内汽车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为研究样本,通过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相关数据,运用“模式匹配”方法进行假设验证,分析社会网络联系密度、网络异质性、网络中心性和网络结构平衡四个维度因素对产业转移集群行为的影响,揭示产业集群式转移基本规律,为政府部门科学设计产业转移引导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总页数】11页(P131-141)
【作者】刘友金;李彬;刘天琦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湖南湘潭411201;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湖南湘潭411201;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南长沙4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0
【相关文献】
1.产业集群式转移的链式效应:测度分析与实证研究 [J], 黄晓;陈金丹;于斌斌
2.产业集群风险与集群式转移问题——基于台资电子类加工贸易集群的实证研究[J], 林帅;胡汉辉;朱依曦
3.产业集群式转移驱动中西部地区制度创新的SEM实证研究 [J], 赵瑞霞;
4.社会网络结构平衡影响产业集群式转移行为分析 [J], 李彬
5.产业集群式转移驱动中西部地区制度创新的SEM实证研究 [J], 赵瑞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集群产业转移的空间结构模式及形成机理分析

集群产业转移的空间结构模式及形成机理分析

集群产业转移的空间结构模式及形成机理分析内容摘要:产业要素在空间流动过程中呈现不同的空间结构模式。

本文从转移的地域特征、转移成本和调节手段、区域产业分工、转移的空间合理性与局限性等方面比较了集群产业转移中空间结构模式之间的差异,并对这些空间模式形成的内在作用机理和外在作用机理进行分析。

关键词:集群产业转移空间结构模式组织结构集群产业转移的空间组织模式类型(一)梯度转移模式梯度转移模式(见图1)是指在经济发展中,要素和产业在空间形态上沿梯度方向进行的转移。

其作用方式主要包括等级极化、等级扩散以及作为等级扩散特例的跳跃式扩散(马海霞,2001)。

本文仅研究梯度扩散的行为。

产业梯度转移模式理论基础源自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Raymond Vernon,1966),该理论认为产品发展经历创新、成熟、标准化三个阶段。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产品的竞争优势、市场需求弹性以及要素组合方式是不相同的,对区位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随后一些学者,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提出了产业梯度转移的模式(刘茂松,2005;魏敏等,2005),认为由于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技术等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并把这种差异称为梯度。

随着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总是从高梯度国家或地区向低梯度国家或地区转移。

梯度差的存在是这种模式转移的主要原因。

这些差异的存在使基于不同要素组合的产业在不同区域表现出不同的收益,不同时期要素组合方式不同,即使同一时期,不同产业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要素组合差异,因此要素组合方式与区域梯度水平的密切耦合,促进了产业在不同地区间进行着动态的转移过程。

而在转移过程中,由于梯度差最小的区域往往并不是相邻的,这时产业往往在大范围区域间进行跨区域的跳跃式转移,也称“飞地”转移。

(二)核心-外围转移模式核心-外围转移模式(见图2)主要是指要素、产业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核心地区和周围地区的流动过程。

这一空间结构的形成主要源自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产业转移的基本形式和政策介绍

产业转移的基本形式和政策介绍

芜湖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基本形式和政策(一)长三角是芜湖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城市长三角在全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和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多年来,芜湖一直把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区域,以承接国际国内的产业转移为主要招商引资形式。

当前,芜湖市承接上海等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工作面临着极其有利的条件。

一是国家商务部确定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城市”。

二是安徽省建立包括合肥、芜湖等9市在内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作为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平台。

芜湖是示范区建设的重点城市。

三是上海市有关部门和机构积极推动上海产业向芜湖转移,并计划在芜湖建设上海产业转移实验区。

为了积极推进芜湖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工作,今年下半年,芜湖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承接上海产业转移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并选择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芜湖机械工业园作为上海产业转移试验基地建设的主要载体,分别在两个开发区内规划了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实验区。

(二)芜湖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形式和重点产业1、基本形式鼓励“一企一策型转移”。

鼓励上海市企业根据产业类型选择芜湖市内的相应的开发区设立投资项目,享受统一的招商引资政策。

其中,对投资规模大,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经济带动性强的投资项目,市政府采取“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的方式,给予特定的政策支持。

鼓励建设“业主开发型园区”。

鼓励上海市有实力的投资主体在芜湖开发建设工业园区,对开发园区所产生的收益,由投资者和当地政府按一定比例进行分成,具体分成办法由双方商定。

鼓励建设“整体转移型园区”。

鼓励上海有实力的开发区,以公司化运作方式实施跨地区联合开发。

对开发新园区所产生的收益,由上海开发区与当地政府按一定的比例分成,具体分成办法由双方商定。

鼓励建设“合作开发型园区”。

鼓励各种资金以合资、参股等方式集中投入园区开发建设,市、区(县)政府以土地进行入股,所产生的收益按投资的比例进行分成,具体分成办法由投资者和当地政府商定。

基于网络动力学的产业集群中企业间知识转移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网络动力学的产业集群中企业间知识转移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网络动力学的产业集群中企业间知识转移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产业集群是一种由产业相关的企业集合而成的经济区域,具有规模效应、专业化分工、技术交流、商业机会等优势。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产业集群中的知识转移和共享越来越受到关注。

企业间的知识转移是产业集群中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因此,研究企业间知识转移的网络动力学规律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 可以探究企业间知识转移的网络动力学规律和机制,对于企业和政府提供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政策建议具有参考价值。

2. 可以深入分析企业间知识转移的关键因素,为产业集群的建设和管理提供有力指导。

3. 可以为企业间的合作和创新提供借鉴和启示,促进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本研究旨在探究产业集群中企业间的知识转移,并基于网络动力学理论建立企业间知识转移的模型,分析其网络结构、动力学特性和影响因素。

具体内容包括:1. 系统梳理企业间知识转移的本质、类型和目的。

2. 建立网络动力学模型,分析企业间知识转移的网络结构和动力学特性,探究知识传播的路径和机制。

3. 分析影响企业间知识转移的因素,包括产业集群的特征、企业的属性、资源配置、管理与制度等,深入探讨这些因素对知识转移的影响机制。

4. 结合实际案例,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为企业和政府提供可行的知识转移和共享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网络分析、系统动力学、多元回归等方法。

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建立实证模型、分析数据结果和验证模型的有效性,来探究企业间知识转移的网络动力学规律。

三、研究预期结果和创新点本研究预期取得以下结果和创新点:1. 建立基于网络动力学理论的企业间知识转移模型,分析企业间知识转移的网络结构和动力学特性,揭示企业间知识转移的机制和规律。

2. 分析影响企业间知识转移的关键因素,为产业集群的管理和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on 陶瓷产业集群中中介服务 机构对开拓集群外联
- 84 -
《 管理世界 》( 月刊 ) 2008 年第 12 期
网络的重要作用 。
表 1 企业社会网络维度及测量
-./01 2 -. !" #$%& ’( )*+!, 3 Granovetter(1973)4Burt1992)4Marsden & Campbell (1984), Rogers & Whetten (1982)5McEvily & Zaheer 19995 Brown & Konrad 2001
( 二) 集群企业社会网络的维 度及其测量
本文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来看 集群企业社会网络维度 。 从社会资
)*
本 的 角 度 看 ,社 会 网 络 主 要 有 两 个 维 度 ,一 个 是 联 系性质的 , 一个是结构性的 。 其中联系涉及 的是联 系 的 强 度 ,结 构 指 的 是 联 系 的 密 度 ,也 就 是 网 络 中 是否有结构洞的存在 。 Granovetter (1973 ) 指出 , 联系 的强度是时间长度 、 情感强度 、 亲密性 ( 相互信任 程 度 ) 和代表联系特征的互惠活动的综合 。 频 率和亲 密性是测量联系强度的两个指标 。 虽然有很多方法 测量频率 (Marsden & Campbell,1984 ), 但综合起来 , 频率指的是社会网络中的一个成员与另一个成员 联系的次数 (McEvily & Zaheer,1999 )。 亲密性则根 据情感的强度来测量网络成员之间的紧密性 (Brown & Konrad,2001 )。 另 一 方 面 ,Burt (1992 ) 结 构洞的观点则从社会结构中原来没有联系的网络 成员之间建立经纪的关系以获取信息和控制优势 来定义社会资本 , 认为不是联系的强弱程度而是是 否在网络成员之间有结构洞决定了信息与机会的 潜力 。 弱联系和结构洞适合于探索新的独占性的知 识 ,而 密 集 的 和 强 的 联 系 则 有 利 于 高 质 量 的 、隐 性 知识的交换 。 因此 , 网络成员之间的属性越是不同 , 网络成员就越能取得与众不同的资源与信息 , 从而 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 。 网络异质性主要指网络中是否有结构洞或弱 联系的存在 。 结构洞是指充当桥梁角色的非多余联 系 (non-redundant ties )(Burt,1992 ), 而 弱 联 系 则 是 指不经常 ( 联系频率 ) 和关系不 太密切 ( 联系亲密程 度 ) 的联系 。 结构洞能够同时带来信息和控制利益 , 而弱联系主要获取信息利益 。 即结构洞必定是弱联 系 , 而弱联系未必是结构洞 。 正因为结构洞能够 带 来控制利益 , 拥有结构洞较多的网络成员 往往更具 有战略意义 。 在集群环境下 , 整个集 群网络与集群 外部分散的其他网络建立起 非多余联系 、 扮演桥梁 角色的主要依靠集群 中的科研机构 、 行业协会等中 介服务组织、 地方政府以及集群中规模较大的企 业 。 从集群中的单个企业拥有的社会资本角度看 , 集群企业的社会网络异质性可以从集群企业建立 的 外 部 网 络 联 系 、与 集 群 内 部 机 构 、非 本 行 业 企 业 的网络联系等方面进行测量 。 网络中心性也是非常重要的结构特征 。 高权力
* 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项目号 :70572051 ) 资助 。
- 8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集群产业转移中的转移模式与行动特征 中国产业发展论坛
系的广泛性 。 集群内企业社会网络联系的涵盖面非 常 的 广 ,它 既 包 括 行 为 主 体 间 的 正 式 联 系 ,也 包 括 行为主体之间非正式联系 。 (4 ) 一定的稳定性 。 产业 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合作在社会网络的作用下具有一 定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 这主要是由于社会网络具有 一定的文化历史嵌入性和信用嵌入性 , 使得产业集 群中企业之间的交易是多次甚至趋向无穷 。 集群内的社会网络既能给社会网络成员带来 很多的好处 , 也可能带来一些消极的限制 。 对 集群 社会网络进行研究的学者 , 从不同的角 度研究了集 群中社会网络的作用 。
1.群企业间的强联系( strong-tie)
产业集群可以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结的 、 密集的 强 联 系 的 联 系 网 络 (F.Xavier Molina -Morales,
2005 )。 Coleman (1990 )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强调了紧
密联系的网络对产生社会规则和认同的正面 作用 。 而社会规则和认同能够促使彼此间的 信任和合作 。 从社会资本的角度看 , 社会网络的强联系可以为集 群带来两个很重要的作用 : 第一 , 强联系与高质量的 信息和隐性知识的交换相联系 , 并且是一种治理集 群内部成员相互依赖伙伴关系的社会控制机制 , 促 进了集群内组织间信任的程度 。 而信任的存在使得 监督与交易成本降低 (Uzzi ,1997 )。 第二 , 强联系有 助于集群企业间合作解决问题和进行价值创造 。 集 群社会网络特征为开发集群社会网络中的各种资源 提供了便利 , 使得企业的专业化分工成为可能 , 并实 现集群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 尽管社会网络能为集群带来很多积极的作用 , 但在一个强联系的社会网络里 , 网络成员之 间的许 多联系可能是多余的 。 集群中企业可能面临获得新 的创新的知识与信息的困难 。 当集群要应付外部环 境的变化时, 集群会面临锁定和集体思维的风险 (Grabher,1993 )。 对一些集群的调查发现 , 集群内部 网络存在封闭性 ( 贾生华 、 邬爱其 、 张学华 ,2003 )。
1996 )。 另一种观点则将社会网络定义为 一群节点
( 如 个 人 、 企 业 、 组 织 、 国 家 等 ), 透 过 特 定 的 社 会 关 系(如 市 场 交 易 关 系 、血 缘 关 系 、组 织 关 系 等 )所 形 成 的 联 系 (Laumann,Galaskiewicz & Marsden ,
一、 文献综述
( 一) 产业集群社会网络及其功效
从马歇尔把专业化产业集聚的特定区域称作 “ 产 业 区 ” (Industrial District ), 到 Michael Porter (1998 ) 提出的 “ 集群是指某一特定领域内 相互联系 的 、 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 ”。 这些 定义强调了产业集群的地理区域集中性以及聚集 企业的产业同一性及其相互关联 。 对于产业集群的 社会维度 , 意 大 利 著 名 集 群 学 者 Becattini (1990 ) 认 为集群是一个社会经济概念 , 在集群内社区与产业 趋于融合 。 按照他的定义 , 产业集群天然地就是一 个社会网络 。 丰富的社会资本成为集群的一个关键 组织特征 。 在组织层面对社会网络进行定义 , 有两种不同 的观点 , 一种是将组织或企业间的网络命名 为业务 网 络 (Business Network ), 认 为 组 织 间 的 网 络 是 “ 使 两个以上企业个体维持长期关系的 、 介于外部自由 市场与内部组织层级统治两种方式之间的一种联 系 ” (Thorelli,1986;Powell,Koput & Smith -Doerr,
与结构洞 2. 集群企业间的弱联系( weak-tie) ( structural holes) Campagni (1991 ) 经过研究发现 , 集群建立 外 部
的网络关系能够获取竞争优势 。 这些外部企业社会 网络在集群面临快速的技术变化或者激烈的全球 竞争时尤为重要 。 没有外部网络 , 集群就 更易遭受 衰退或死亡 。 Xavier Molina-Morales (2005 ) 运 用 结 构 洞 理 论 (Burt,1992 ) 分 析 了 西 班 牙 著 名 的 Castel-
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开始有规模地向内地中西部转移 。 产业集群作为专 业化的产业区 , 聚集了众多的终端产品生产企 业与配套企业 , 是考察产业转移这一重要过 程 的聚集点 。 在集群产业转移过程中 , 集群企业或采取集体行动抱团转移至同一目的地 , 或采取 独自行动分散进行转移 , 这两种集群企业转移行动特征在现实中都可以观察到 。 集群产业转 移将对集群所在地产生深刻的社会经济影响 , 为众多行动主体所关注 。 沿海地区集群所在地 政府纷纷提出 “ 总部经济 ” 发展模式 , 试 图把产业发展的根留住 , 以减轻产业转移可 能带来的 短期阵痛与长期影响 , 形成一种发达地区与次发达地区经济利益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合作机 制 。 本文研究的问题是 : 这种集群企业抱团转移或分散转移现象背后是否有某些力量在起作 用 ? 地方政府提出的集群 “ 总部经济 ” 发展模式是否能够如愿实现 ? 学术界对产业转移的研究从 20 世纪 30 年代就开始了 。 早期学者们主要将视角放在发达 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上 , 而且理论的 构建主要从国家层面出发 , 研究国与国之间 的 产业转移 。 后来有了新经济地理视角 、 跨国公司视角 、 价值链视角等新的视角 。 前人的这些研 究多是从经济理论的角度为基础进行剖析 , 强调了经济成本等效率因素对产业转移的影响 。 从企业区位转移决策角度看 , 集群企业的 转移行为不仅受到经济因素影响 , 而且还受 到许多 非经济因素的影响 。 分析集群企业的转移行为特征单纯用经济资本来解释是不够的 , 决定产 业集群变化发展的不仅仅是技术资本 、 知识资本或物质资本 , 而且还有其他的非经济资源 , 如 社会学家提出的 “ 社会资本 ”(Social Capital ) 或社会网络 (Social Network )。 本文以 “ 企业社会 网络 ” 为切入点分析集群中的产业转移行为 。 本文的研究在研究视角上具备一定的理论意义 。 同时 , 本研究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 , 结合佛山市陶瓷集群的实际情况 , 就企业社会网络对集 群产业转移的影响进行探讨 , 研究结果对 于政府实施产业转移相关政策 、 集群中的企 业在面 临产业转移时应考虑的因素和应采 取的策略以及集群中的行业协会等机构如 何提供更好的 服务等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