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策略

浅谈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策略

浅谈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策略

发表时间:2019-01-25T10:19:38.37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3月总第295期作者:张婕

[导读] 科学不是虚无飘渺的,它就存在于自然界的每个角落,需要我们睁大眼睛去发现。

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临齐街道凤凰中心小学253500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科学教育对小学生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提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未来社会需要学校培养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兼备的综合人才。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作为基础教育起始阶段的小学,应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抓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就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科学核心素养科学教学培养策略

科学不是虚无飘渺的,它就存在于自然界的每个角落,需要我们睁大眼睛去发现,需要我们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去探究,这就需要我们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应侧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科学素养的内涵

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我国就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科学课,科学课也由“启蒙课程”改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方面,新增了“技术与工程领域”的相关内容,更加重视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倡导探究式学习。根据《小学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以上的科学素养内涵,是从宏观上着眼。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国崛起势不可挡,在“大规模生产的优势逐渐下降,创意才是王道”的时代,“中国智造”给出了动力来源,此次科学课改革,正是从教育层面对“中国智造”的落地,让祖国的花朵孕育出万众创新的种子,培养“一带一路”输出型的人才。

二、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策略

1.创设探究情境。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更高。可见,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因此,教师要优化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向学生提供大量观察、实验、活动的机会。

2.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世界在孩子眼中充满了趣味,他们对一切好奇,这是培养科学兴趣的最佳时机,也是形成科学素养的首要条件。小学科学课就教他们观察身边的事物,从容易的实验活动着手,让孩子知道科学探究不是高难度的事情,只要细心观察,留心事物变化,学科学就这么简单有趣。在孩子的眼里,实验就像变魔术般迷人,迫切渴望亲自参与实验。如教《磁铁》一课,用细木棍儿把环形磁铁串成一串,像糖葫芦般每一块互不粘连,在学生面前上下左右一晃,齐齐浮动,互不靠近又悬在棍儿上。学生好奇心再次被激发起来,种种猜测、期待验证,这时教师不需要讲解,只需指导学生正确实验就行,在动手实践之后共同感受学习科学的乐趣。

3.利用实验课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科学教材的编写目的,就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家探究的全过程,实现“做科学”。既然“做科学”,免不了与人合作,要有团队意识,学会探究方法,这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关键。如在《造房子》活动中,小组之间比赛,统一标准,限时搭建房子。小组长要求组员先设计房子的图纸,计算出需要的材料,选用牢固的结构,组员分工:有备料的,有送料的,有扶的,有绑的,有剪切材料的,形成一条龙。哪一个环节中断都会影响大局。我看到成员之间齐心协力,互帮互助,共同完成了任务。小组之间采用互评,每一个组员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建议中肯,被评小组积极改进,人人有了自主展示的机会,既获得了知识,又锻炼了各种能力,还养成了团队协作意识,共同体会到分工协作“做科学”的方法和乐趣。

4.培养学生“超链接”的能力。根据《小学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指出:“能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相联系;识别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就要求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链接到生活和社会。因此,探究式学习不再是科学课学习的唯一方式。科学核心素养包括多个维度,素养要通过不同的学习活动加以培养,我们尽可能使用多种科学教学方法和策略。如微课教学、戏剧表演、科学游戏、模型制作、现场考察、科学辩论会、思维导图等。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热与温度》后,组织学生阅读课外书《神奇校车———把热留住》,并让学生模仿书上故事进行戏剧表演,既复习了本单元的知识,又引起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最后我让学生用思维导图把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以及课外知识组合起来,进一步使学生把本单元知识归类、整理和积累。总之,科学素养的核心是科学精神,它是一个人在处事行事中所具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执着的探索精神。科学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不断在观念上更新、在专业上提升、在教学中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一个长期过程。教师要不断地开拓进取、与时俱进,才能真正为国家培养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方方基于课程标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小学科学试卷试题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5,(25)。

[2]作者教育重要探究:基于科学探究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探析[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5,(2)。

[3]陈益堂浅谈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读书文摘:中,2015,(7)。

[4]韦钰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J].中国教育,2018,(2)。

最新浅谈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浅谈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重庆市合川区南津街小学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科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已引起广大教师的普遍关注与深度思考。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在科学教学实践中,积极践行《科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理念,探寻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无疑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 一、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知识的掌握是科学素养提高的前题和保证。一个科学知识储备贫乏的人,是不可能提高他的科学素养的。 第一,介绍科学发展史引导学生崇尚科学。我们在科学教学活动要抓住有关点滴,特别是我国的科学发展史和科学家的发明史方面,我们教师要以情导学,引起学生心灵共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我在教学《磁铁》、《纸》等课时,我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指南针、活字印刷的发现、利用和世界性影响,同学们受到巨大的鼓舞,深深地为自己生长在一个科学发达的文明古国感到骄傲。像这样的实例在

科学史上举不胜举,在教学中渗透科学家的故事,为学生们将来投身于科学事业提供了榜样,这当然是对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好素材,要充分地利用。 第二,在探究活动中培养科学素养。小学生喜欢动手,容易被具体、新奇的材料所吸引,他们收集到或面对新异、奇特的实验材料后,肯定会自觉探究的。当孩子们遇到一些富有生趣的材料,他们就会去摸抚、去拨弄、去观察、去探究一番,当材料发生变化时,更会牢牢地吸引他们。例如在“认识磁铁的性质”时,学生会被形状各异的磁铁吸引,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去看、去“玩”、去比较;再如学生在了解热空气的性质时,学生的探究材料是一种“走马灯”,当灯里的蜡烛点燃后,就会看到灯罩上画的人和马在不停地转动,这种新奇的材料不能不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既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自身的科学素养,又加强了对概念的理解,知识的掌握,是一举两得、事半功倍的好举措。 第三,教学过程渗透科学技术新信息。如从“神舟六号”到“嫦娥计划”,从磁悬浮到子弹头,从人类转基因工程到人类克隆技术,从超导到纳米等等,教学中渗透这些知识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而且,唤起了学生的时代感,树立了科学意识,并从中获得启示:现在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创造和发现。 二、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自然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许多概念的引进、规律的得出都和实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 核心素养为当代世界所普遍重视,是各国际组织与政府在进行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革时密切关注的热点。推进核心素养引导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需要深入剖析核心素养的历史演变、内涵特征、基本框架、政策定位,为构建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奠定理论基础。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历史演变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比较现代的词汇,但蕴含的思想由来已久。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一直都是教育家、哲学家探讨的核心。 (一)东西方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以“品德”为中心的人才观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方,苏格拉底教育人们要“努力成为有德行的人”。“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伦理学最重要的命题。到后来,无论是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或是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都提出公民必须拥有的几种主要德性(commit virtue),如正义、智慧、勇敢、懂得节制等,由此构成古典理论下的公民素养。同时,亚里士多德希望城邦公民也要具有公民参与的精神。在我国,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家们也很早就围绕健全人格进行了思考,可将其归纳为“内圣外王”的传统人才观,认为人最重要的是德行修养;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主张教育学生自幼就须“洒扫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开始,以修养其孝悌忠信之道”,并强调“立志”“主敬”“存养”“省察”“力行”的人才培养方法和途径。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在传统的人才标准中,人们都将高尚的道德品性列为第一位,而这些德性品质也正体现了先哲们对人才培养内涵的理解。 (二)工业社会到来后逐渐出现了以“能力”为中心的人才观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工业社会的到来,人们普遍加强了对专门行业技能及职业需求导向的关键能力的重视。于是,以“能力”为中心,20世纪不同学科取向下的研究者对素养的概念内涵进行了新的思考与分析,使其变得更加丰富。皮亚杰在发展科学领域将能力解释为一般智力,通过同化和顺应双向建构过程实现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诺姆·乔姆斯基(Avram Noam Chomsky)在能力-表现模型中提出了“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将智力分为九种智能,为我们理解能力或素养的概念提供了新视角;斯宾塞等人提出的素质“冰

科学素养与科研方法(答案)

(一) 单选题 1. 作为一种理解性的阅读,它不仅要求深入地、正确地理解文献的精华部分,掌握作者的真实意图,而且还要求研究人员能够恰如其分地对文献予以评价,这是指()。(C) 精读 2. 追溯查找法也称()。(B) 参考文献查找法 3. 创立了形式逻辑体系的人是()。(C) 培根 4. 以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被称为()。 (D) 科学方法论 5. 进行科研课题选题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特长选题,这里所谓特长,是指()。(B) 在科研方面所具有的优点 6. 下列哪项不属于文献的组成要素?(D) 历史发展的各个 时期相同 7.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颁布实施的第一年是指()年。(D) 2006 8. “This report contains ...,first, ... second, ...; finally,”是属于国际学术会议的哪一项常用语?(B) 导言语句 9. 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变化所导致的部分或整个生物群体遗传物质的一系列不可逆转的改变,这是指( )。 (B) 生物进化 10. 研究清代两大代表性传奇《长生殿》与《桃花扇》的异曲同工,即是一种()。(D)横向比较 11. 查阅建国后的报刊资料,可以利用()。(D) 《新华日报》 12. 科研的客观条件中,哪一项是最重要的条件?(D) 资料 13. 通过授予有限时间内的专有地位是指()。(A) 专利 14. 人从本质上讲,是()。 (A) 经济动物 15. 人的认识、意志、信念、自信、向往和理想、目标、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总称是指()。(D) 心理素质 16. 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指()。(A) 道德 17. 用字母符号表示未知数的值进行运算,求解各种代数方程是( )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C) 代数 18. 我国宋代著名学者()曾指出:“读书有疑,所有见,自不容不立论。其不立论者,只是读书不到疑处耳!”(D) 朱熹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是借助学校这个教育平台来习得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核心素养也是学生适应社会最基础也最重要的素养。核心素养是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直指教育的本真——育人。因此,学校要立足核心素养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进而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也为应对社会当前的改变与未来变化的需要。 一、改变课堂教学方法,推进新型化课堂 小学阶段,是人的核心素养发展的“启蒙期”。核心素养不可能一蹴而就,素质教育道路漫长、任重道远。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为了适应小学生的发展,学校层面应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一)改变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素质。教师的责任是使每位学生的个性都能获得最充分的发展,即“因材施教”,让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得到提高。 (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所谓的“满堂灌”“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已不适应现代教学理念的发展。教师教学已逐渐转型,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匹配,更注重“开放性、多元化、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增强综合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发展能力 学校教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明确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俗话所“学以致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学生从课堂中走向社会大课堂,强调“学生参与,

老师辅导,自治管理,突出个性”等特点。 二、学校应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我个人认为学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应涉及“道德”“情感”“能力”三个领域。 (一)学会做人 作为一名小学生,学校要教导学生要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基础上,从小确立远大理想,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会做人,对于学校来说,非一时一事之功,而是教学中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要面对的课题和考验。活到老,学到老,是学生一辈子的事情。学校是教导学生做人的“小型社会”,从现在做起,从小做起,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做起,逐步陪养学生养成文明礼貌,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好品德,让学生努力去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二)学会感恩 让学生学会感恩对于社会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学会感恩是指不要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是理所当然的。从身边的小事,从教师的教导,从切身的体会,都是学会感恩的教学内容。一个缺乏爱心,不懂得感恩惜福的人,长大后不可能懂得体谅、关心他人,不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也难以与人交往、融入社会,更谈不上爱同学、爱母校、爱国家、爱民族了。学会感恩,它是一种礼仪,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是一种做人的境界。学校也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会感恩的情怀。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小学科学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必备的基础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为基础。科学课程也从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注重科学态度的养成、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转变,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那么究竟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主探索的欲望 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新知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设计与旧知既有联系的,又是新奇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很想去进行思考与探究,但又感受到已有知识的局限,使其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言”的状态,从而激起强烈的探究欲望,加足思维的“马力”。例如在教学《小水轮》一课,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特别爱“玩”,于是我在刚上课时,就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玩小水轮,老师和大家一起玩。我们要相互合作,比一比,看哪组同学在玩的过程中运用的方法多,发现的问题多?”这无形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个

个兴高采烈地“玩”起来。他们个个积极动手,人人动脑思考,做—做,议一议,并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大约20分钟后,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汇报实验的结果,有的说:“我发现小水轮在水流作用下会转动。”有的说:“我发现水流越大,小水轮转动越快”。还有的说:“我发现杯子提得越高,小水轮转动越快”。……这样把学与玩结合起来,不仅轻松地获取了新知识,提高了动手的能力,而且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二、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勇于参与、经历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 学生学习科学,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去自行探究科学,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并让他们在经历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例如,在教学《摩擦力》一课时,上课一开始,我出示一杯米和一根筷子,说“同学们,你能用筷子把这杯米提起来吗?”学生跃跃欲试,有的相互私语,几名学生上来尝试:把筷子插进米内,没有提起杯子。我将杯中的米压紧,然后手提筷子,杯子被提起来了。学生非常惊奇、赞叹。我说:“杯子提起来了,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这样的导入,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矛盾和问题之中,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产生自发的兴趣,有效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新课上来。 三、理论结合实际,拓宽学生实践和创新的途径。 科学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而小学生对自然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本要点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本要点 总体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主要表现 那么,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具体包括哪些要点呢?小编也很好奇。仔细一看,原来六大素养还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国家认同、批判质疑等18个要点,各要点也确定了重点关注的内涵。 文化基础——人文底蕴 1、人文积淀 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2、人文情怀 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3、审美情趣 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文化基础——科学精神

浅谈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策略

浅谈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策略 发表时间:2019-01-25T10:19:38.37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3月总第295期作者:张婕 [导读] 科学不是虚无飘渺的,它就存在于自然界的每个角落,需要我们睁大眼睛去发现。 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临齐街道凤凰中心小学253500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科学教育对小学生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提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未来社会需要学校培养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兼备的综合人才。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作为基础教育起始阶段的小学,应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抓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就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科学核心素养科学教学培养策略 科学不是虚无飘渺的,它就存在于自然界的每个角落,需要我们睁大眼睛去发现,需要我们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去探究,这就需要我们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应侧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科学素养的内涵 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我国就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科学课,科学课也由“启蒙课程”改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方面,新增了“技术与工程领域”的相关内容,更加重视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倡导探究式学习。根据《小学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以上的科学素养内涵,是从宏观上着眼。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国崛起势不可挡,在“大规模生产的优势逐渐下降,创意才是王道”的时代,“中国智造”给出了动力来源,此次科学课改革,正是从教育层面对“中国智造”的落地,让祖国的花朵孕育出万众创新的种子,培养“一带一路”输出型的人才。 二、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策略 1.创设探究情境。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更高。可见,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因此,教师要优化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向学生提供大量观察、实验、活动的机会。 2.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世界在孩子眼中充满了趣味,他们对一切好奇,这是培养科学兴趣的最佳时机,也是形成科学素养的首要条件。小学科学课就教他们观察身边的事物,从容易的实验活动着手,让孩子知道科学探究不是高难度的事情,只要细心观察,留心事物变化,学科学就这么简单有趣。在孩子的眼里,实验就像变魔术般迷人,迫切渴望亲自参与实验。如教《磁铁》一课,用细木棍儿把环形磁铁串成一串,像糖葫芦般每一块互不粘连,在学生面前上下左右一晃,齐齐浮动,互不靠近又悬在棍儿上。学生好奇心再次被激发起来,种种猜测、期待验证,这时教师不需要讲解,只需指导学生正确实验就行,在动手实践之后共同感受学习科学的乐趣。 3.利用实验课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科学教材的编写目的,就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家探究的全过程,实现“做科学”。既然“做科学”,免不了与人合作,要有团队意识,学会探究方法,这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关键。如在《造房子》活动中,小组之间比赛,统一标准,限时搭建房子。小组长要求组员先设计房子的图纸,计算出需要的材料,选用牢固的结构,组员分工:有备料的,有送料的,有扶的,有绑的,有剪切材料的,形成一条龙。哪一个环节中断都会影响大局。我看到成员之间齐心协力,互帮互助,共同完成了任务。小组之间采用互评,每一个组员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建议中肯,被评小组积极改进,人人有了自主展示的机会,既获得了知识,又锻炼了各种能力,还养成了团队协作意识,共同体会到分工协作“做科学”的方法和乐趣。 4.培养学生“超链接”的能力。根据《小学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指出:“能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相联系;识别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就要求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链接到生活和社会。因此,探究式学习不再是科学课学习的唯一方式。科学核心素养包括多个维度,素养要通过不同的学习活动加以培养,我们尽可能使用多种科学教学方法和策略。如微课教学、戏剧表演、科学游戏、模型制作、现场考察、科学辩论会、思维导图等。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热与温度》后,组织学生阅读课外书《神奇校车———把热留住》,并让学生模仿书上故事进行戏剧表演,既复习了本单元的知识,又引起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最后我让学生用思维导图把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以及课外知识组合起来,进一步使学生把本单元知识归类、整理和积累。总之,科学素养的核心是科学精神,它是一个人在处事行事中所具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执着的探索精神。科学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不断在观念上更新、在专业上提升、在教学中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一个长期过程。教师要不断地开拓进取、与时俱进,才能真正为国家培养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方方基于课程标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小学科学试卷试题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5,(25)。 [2]作者教育重要探究:基于科学探究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探析[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5,(2)。 [3]陈益堂浅谈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读书文摘:中,2015,(7)。 [4]韦钰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J].中国教育,2018,(2)。

幼儿科学教育作业

作??业 1.第1题 不适合幼儿探索的科学内容是() A.气温的变化 B.四季的成因 C.雨、雪现象 D.季节变化与人类、动植物的关系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 此题得分: ? 2.第2题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中,运用感知觉探索物体的特性,发现某种现象 的发展过程或所发生的变化的方法是() A.科学实验 B.观察 C.分类 D.科学游戏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 此题得分: ? 3.第3题 长期系统性观察主要在哪个年龄段进行( ). ~3岁 ~4岁 ~5岁 ~6岁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 此题得分: ? 4.第4题 "学习使用准确量具进行测量",是哪一个年龄阶段的教育目标( ). ~3岁 ~4岁

~5岁 ~6岁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 此题得分: ? 5.第5题 以下物品中可以作为学前儿童自然测量工具的是( ) A.绳子 B.秤 C.直尺 D.钟表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 此题得分: ? 6.第6题 渗透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包括 ( ) A.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教育,游戏活动中的科学教育,偶发性的科学教育 B.集体性的科学教育,游戏活动中的科学教育,其它教育活动中的科学教育 C.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教育,偶发性的科学教育,其它教育活动中的科学教育 D.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教育,游戏活动中的科学教育,其它教育活动中的科学教育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 此题得分: ? 7.第7题 事先创设一种情景,以此引发调查者想要观察到的幼儿的行为,从而来测试幼儿发展水平的一种方式是( ) A.情景观察 B.情景评价 C.自然观察 D.自然评价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 此题得分: ? 8.第8题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的要求中不包括() A.科学性和启蒙性要求 B.学科性和系统性要求

浅谈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这个词汇在新课标中前后共出现十多次,是课标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那什么是“语文素养”呢?按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的说法,“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哪里来》)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也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学科素养加上“核心”后,除了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知识、能力之外,还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赵福楼《谈谈语文核心素养》)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那么,作为一名基层的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实践过程: 一、在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老师也曾说:“教师如

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活动中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1、精心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课前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典诗文。学生对未知的知识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因此,相对于简单机械的抄写,他们对这样的作业更感兴趣。譬如在讲授三年级下期第2课和29课《古诗两首》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春天和月亮的诗句;讲四年级上期第1课《观潮》时,我让学生收集描友谊的诗句;学习五年级上期第6课《梅花魂》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梅花和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等。在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上课时分抽选学生诵读、展示。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收集、甄选资料的能力,又能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学生的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文修养。 2、根据课文内容和文体特点,创造、再现课文情境。譬如,在讲四年级上期《搭石》这篇课文时,我就采用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体验的方法。上课时,我在讲台上放上几张白纸作为搭石,告诉孩子们白纸以外的区域就是溪水,让三五个孩子跟着我一起走搭石。学生一看可以上台和老师一起表演,情绪高涨,纷纷踊跃争取。在再现情境的过程中,分两组进行,一组同学与我配合默契,提脚、落脚,动作协调一致,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动作的协调美和韵律美时。另一组同学表演时,我几次故意打乱脚步,让后面的孩子步伐大乱,纷纷

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科技的进步。对于每一个时代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儿童是未来科技进步的储备军。对于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便成为重中之重。 科学素养是指个体对日常生活、社会事物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会对科学产生兴趣并渴望探究,能发挥质疑、验证的科学精神,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去解答与实践有关的问题,或者能描述、解释和预测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的产生及发展规律。 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时代和民族的振兴、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要。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时间的累积,经验的逐渐增加。对于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需要耐心,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耐心。 科学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代生活的巨大进步和改善都是科学发展的结果,科学与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自然科学、信息技术科学等的发展刺激了一大批发明的产生,极大的推动了现代化,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社会科学中的心理科学给人们健康的精神生活指引了方向,提供了心灵避风港,还有政治科学可以帮助我们洞悉时局,了解社会。拥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利用社会资源。科学素养的培养也是教育的一大任务。可以说先进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就是培养具有科学意识的文明人。科学意识就是不迷信,不盲从。学习一定的科学知识,拥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积极乐观的价值观,世界观,对学生的日后人生发展还是很重要的。 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人才的必备品质。这不仅体现在其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更体现在创造性的发掘和利用上。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离不开一定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态度和智慧,是一种恰当利用智慧的源泉和结晶。 1977年,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并以此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

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

(来自网络) 一、概念的区别 学科核心素养是针对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学科本质的、具有一般发展属性的品质与能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针对学生在一个阶段的学习形成的一般发展,包括重要的和关键的品格和能力。 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联系 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下,根据具体学科的特征和育人的特殊功能确定的。 1.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处于上位,是指向学生整体的全面的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处于下位,但同样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 学科核心素养的总和不等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方面学科教学不是学校教育的全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并非全部由学科课程与教学完成。另一方面,学科核心素养中可能存在对于学科本身是重要的和关键的,而在学生的整体发展看并非关键的核心素养。 例如,数学中的几何直观,对于解决数学问题属于关键能力,可以作为数学的核心素养之一,但对于学生的一般发展未必是关键能力。 2.各学科课程与教学是形成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学科课程与教学目标既要由学科本身的特殊性决定,同时也要受制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总目标。 学科的课程与教学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又要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科教学同时承担着学科目标的实现和学生一般发展目标的实现。 3.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有跨学科性,但无法完全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实现。 每一个学科都有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任务,同样也是实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学生的核心素养既有跨学科性,又必须通过各学科的课程教学实现。提出学科核心素养并不意味着在学科课程与教学中只重视与学科密切相关的学科核心素养,而是要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

简述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

、简述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 答: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是:一、科学兴趣(求知本能),即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二、科学方法(探究核心),即了解或把握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和程序,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尝试解决手头身边的问题;三、科学知识(概念核心),指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四、科学精神(理念行为),即对科学技术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够实事求是,既敢于质疑、独立思考又乐于互助合作。 2、马铃薯、荸荠、蕃薯和萝卜,哪些是根,哪些是茎,为什么? 答:茎的特征是①有节和节间;②节上有叶或变态叶;③有芽。因此,在上述植物中,马铃薯和荸荠是茎,其中马铃薯是块茎,荸荠是球茎;蕃薯和萝卜虽然形状与马铃薯和荸荠差不多,但由于它们没有节和节间之分,也没有芽。所以蕃薯和萝卜是根,且都属于变态根。3、简述科学探究的实现途径。 答:科学探究的实现宜通过三条途径:①贯穿与教学、学习的全过程,不仅使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讲授中也要引发、引导学生的探索活动。把科探究渗透在整个科学课教学的全过程。②把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的一个内容。③在各个主题中有活动建议,渗透和体现探究。4、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 答:教学中的引导,主要是指教师要创设各种条件、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去经历提问、发现、验证、分析解释、交流等探究过程。如: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多媒体、演示实验引导;通过提问引导;通过有效的结构材料引导;通过一起写下来归类、分析引导;试图解释引导;展示资料引导;鼓励提问引导;鼓励验证引导;赞赏特别办法引导等等。 (答题的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经验与体会,灵活回答这个问题。) 5、如何准确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 答:要准确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就要说清楚以下几个因素:物体的位置与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运动的方向和快慢;运动与时间的关系等。 6、简述冬季的主要星座和星空特点。 答:冬季星空主要的星座有仙后、英仙、金牛、御夫、双子、猎户、大犬、小犬等星座。冬季星空最为壮丽,冬季,是一年四季中亮星最多的季节。 7、可以根据哪些特征对物体或材料进行分类和排序? 答:对物体,可以根据大小、轻重、形状、颜色、冷热、沉浮、结构、所用材料等特征进行分类或排序;对材料,可以根据软硬程度、透明性、可溶性、吸水性、导热性、导电性、磁性、韧性、隔音能力等进行分类或排序。 8、简述秋季的主要星座和星空特点。 答:秋季星空出现的主要星座有:天琴、天鹅、仙女、飞马、仙后、天鹰、天蝎、人马、南鱼等星座。秋季的星空银河横跨天空,但亮星较少,像仙女座河外星系这样的深空天体却比比皆是。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那什么是“语文素养”呢?按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的说法,“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哪里来》)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也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学科素养加上“核心”后,除了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知识、能力之外,还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赵福楼《谈谈语文核心素养》)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那么,作为一名基层的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实践过程: 一、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

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活动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地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1、精心设计预习作业,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典诗文。学生对未知的知识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因此,相对于简单机械的抄写,他们对这样的作业更感兴趣。譬如在学习三年级下期第2课和29课《古诗两首》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春天和月亮的诗句;学习四年级上期第1课《观潮》时,让学生收集写景状物的经典散文;学习五年级上期第6课《梅花魂》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梅花和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等。在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上课时请学生诵读、展示。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收集、甄选资料的能力,又能极大地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学生的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文修养。 2、根据课文内容和文体特点,创造、再现课文情境。譬如,在讲四年级上期《搭石》这篇课文时,我就采用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体验的方法,在讲台上放上几张白纸作为搭石,告诉孩子们白纸以外的区域就是溪水,让三五个孩子跟着我一起走搭石。学生一看可以上台和老师一起表演,情绪高涨,纷纷踊跃争取。在再现情境的过程中,分两组进行,一组同学与我配合默契,提脚、落脚,动作协调一致,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动作的协调美和韵律美时。另一组同学表演时,我几次故意打乱脚步,让后面的孩子步伐大乱,纷纷掉进溪水中。通过这样的对比试验,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村民之间的默契与和谐,体会到过搭石时的有序和动作的整齐划一,感受到村民心

浅谈小学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Word编辑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威海市文登区大水泊小学荣志华 摘要作为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小学科学可在培养孩子发展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重视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并丰富科学探究方法与方式,促使学生在充分发挥出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提升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并实现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培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核心素养兴趣自主探究 素质教育的理念在当前的教学发展中得到了大力的响应,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就是一个重要的表现。作为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小学科学可在培养孩子发展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重视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并丰富科学探究方法与方式,促使学生在充分发挥出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提升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并实现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培养。 一、培养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教师要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活泼好动且好奇心较强。教师在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改变其传统的教学方式,从该阶段学生身心发育特点与兴趣需求入手,促使学生在对科学探究产生好奇心与探索欲望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进而促使学生具备内在学习动机。只有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去的时候,学生才能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进行思考,并进一步发展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分析问题

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助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及科学探 究精神的重要前提。比如:以《有趣的浮沉现象》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准备两个烧杯,烧杯里装着半杯水,把鸡蛋放进一个烧杯,鸡蛋下沉,而把鸡蛋放进第二个烧杯,鸡蛋却浮起来了。在此过程中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促使学生对这一小魔术产生好奇心,然后带领学生共同来探宄下这个魔术背后的秘密。 二、培养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探索的机会并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科学素养的培养或者发展更多依赖的是个体的实际操作,对于小学科学教学而言,主动探究既是开展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进行有效学习的方式。所以要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引导小学生参与活动,利用可用的资源探究未知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与学校往往对此不够重视,从而开展的活动也是相当有限,使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某一教学知识点,设计出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这个教学情境中进行一定的思考,并最终找到解决的办法。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小 学生科学素养或者说是核心素养养成的一个过程。 同时,目前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以教材的相关内容为教学内容,而没有从学生日常生活环境中引入一定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就会认为学习科学没有用,和日常生活又没有那么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融入一些学生日常生活环境中的相关内容,要积极开展课外科学实践探究活动,将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紧密相连,促使学生在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的过程中,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来实现对科学奥秘的探究,以此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为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奠定基础。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当前教育界最火爆的“热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起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13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今后在学校教育中到底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课题组相关负责人表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

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今后将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育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落实。 比如,今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成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 总体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

重视学习评价,培养科学素养

重视学习评价,培养科学素养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的宗旨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是探究 活动,科学课程实施的两个重要方面有实验教学和评价。学习评价必须做到主体 多元、方式多样,不仅有以教师为主的测评、学生的自我测评、相互测评,还有 家长对学生的测评;不仅有量的测评,还要有质的测评;不仅有纸笔形式的测验,还要有以活动、实验、项目报告等多种方式进行的测评。目前小学科学实验课学 习评价存在诸多问题。科学学习评价既要注重科学知识的积累,又要注重科学态 度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既要注重课中评价,又要注重课前及课后评价;既要 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又要注重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对学 生的学习评价只有做到全覆盖、精考评,才能真正地落实小学科学新课标的要求。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课学习评价策略 科学课主要是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和评价又是科学课课程实施的两个重要环节,所以要特别重视实验课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目前教学实践中,对科学实验课 的学习评价仅限于教师对学生的测评,只有量的测评,只有纸笔测验,没有对学 生学习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因此小学阶段科学实验课教学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 影响着小学生今后的科学素养及科学态度的培养。小学科学实验课学习评价必须 以国家素质教育方针为指导,必须做到主体多元、方式多样,必须覆盖小学科学 课程标准规定的各方面的目标要求,对学生的科学素质进行综合评价。小学科学 实验课学习评价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科学实验课学习评价内容既要注重科学知识的积累,又要注重科学态度及科 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做实验前,只有给学生提出做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任务是什么,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因此,明确实验的目的对于学生上好实验课是至关重要的, 它能让学生明白该实验是为了研究什么而设置的,实验前要让学生带着实验目的 去准备实验器材,温习以往积累的科学知识。在这个准备的过程中,学生对以往 科学知识的回顾就是对科学知识的积累,带着问题去准备实验器材就是对科学态 度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所以课前老师一定要对实验准备及课前复习进行评价。此环节是学生学习评价的重要一环,不可或缺。如教学《简单的电路》这课时,我 们先让学生对前面的内容即电流形成的条件进行复习,知道电流形成的条件有电 源和电路,电路又包含电源、导线、用电器及其它电子元件,进而让学生自己根 据电流形成的条件准备本节课需要的实验器材。这样,通过自主准备实验器材, 使学生保持对科学探究的好奇心,探究能力及科学态度都在无形中得到了培养。二、科学实验课学习评价既要注重课中评价,又要注重课前及课后评价 在科学实验课教学中,主要有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过程性评价指 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的,与学生的学习交融在一起的,包括课前、课中、课后 针对学生的学情及学习表现所进行的评价活动;终结性评价指的是在学习进行到 一个阶段以后,针对学习的效果进行检查的评价活动。终结性评价大多数教师都 做了,而对过程性评价中的课前与课后评价却往往被大家所忽视。课前评价在学 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受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的影响,有必要在 教学准备阶段进行学情诊断,让学生和教师了解学习的出发点在哪里,这是学好 科学的前提。学情诊断方法有多种,如测试、访谈,让学生画思维导图、概念图、观察等。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得到的学情信息,具体描绘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同时 也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参考。以《观察植物的种子》为例,课前要收集各种植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