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攻击与利他知识点

合集下载

上海大学 社会心理学 第九章 攻击行为和利他行为

上海大学 社会心理学  第九章 攻击行为和利他行为
第九章 攻击行为和利他行为

第一节 攻击行为
• 一、攻击性行为的定义
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
• 1、攻击不是情感、动机、态度等内在状态,而是一 种外在行为。
• 2、注重攻击的动机、意图,而不涉及其结果,这样, 如交通事故、医疗事故等就不属于攻击。仅仅以后果 来定义攻击是不确切的。如杀人未遂同样是攻击行为。 一个人向你扔酒瓶子,你躲过了,是侵犯行为。
– 价值:按照重要的价值观(如人道主义)行事 – 理解:认识世界或者学习知识和经验 – 强化:通过自愿行动从心理上成熟并发展 – 职业:获得职业相关经验 – 社交:加强社会关系 – 保护:减少消极情绪,如内疚感或专于个人问

3 被助者的特征
• 性别: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得到帮助 • 帮助弱者,女性通常被认为是弱的 • 男性对女性帮助有时带有不自觉的浪漫或性 意向,有魅力的女性获帮助机会更多
• 内控:个体相信个体能够选择趋利避害的行为, 外控型的人人为世界上发生的事是由运气、命 运、强权人物和其他不可控因素决定的
• 低利己主义:不专注竞争、自我,不自私。
– 利己主义指过度关注自己的个人需要和幸福,忽略 他人的需要和幸福
*志愿者行为:长期的利他
• 有计划、持续的,并且消耗大量时间 • 自愿动机——为何自愿
• 贝克威兹强调,外在环境的攻击线索是使内在的攻 击冲动形成实际表现所必需的条件。但后来他又指 出,如果挫折引起的唤起强度达到一定水平,也可 以引发实际的攻击行为。
• 根据上述的讨论,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挫折是引 起人类攻击行为的一个条件,但不是唯一的条件, 起的作用可能是加强个人对与暴力有关事件的攻击 反应。
• 3、攻击不仅指伤害身体,也包括想要在精神上、心 理上给对方造成伤害结果的一切行为,如骂人、或使 人丢面子的行为。辱骂是侵犯行为。

社会心理学第十章-侵犯与利他行为PPT课件

社会心理学第十章-侵犯与利他行为PPT课件
动或在想象中实施的侵犯行为,都可以使侵犯性的精神能量得到释放, 从而减少侵犯性冲动,达到减少侵犯行为的目的。
(二)习得的抑制
✿ 1社会规范的抑制 ✿ 2痛苦线索的抑制 ✿ 3对报复的畏惧
Page 15
(三)置换(metathesis)
某人由于另外一个人的阻碍而遭受挫折和烦恼,但又不能还 击他,因为那个人有地位、有权威或其他缘故。在这种情况下, 他会通过另外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其中之一便是侵犯那些与 制造挫折者相似的人。
该理论最初是由心理学家多拉德、米勒等人于1939年 提出。
J.Dollard:“侵犯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 Pag以e 1挫0 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总是导致某种形式
的侵犯。”
简言之:“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
(二)理论的修正
批评:过去的理论过于简单 1、ler(1941)修正:挫折并不一定引起侵犯
侵犯概念的3要素:伤害行为、伤害意图、社会评价。
✿ 1. 侵犯必须是伤害性的,包括实际的伤害和可能造成
伤害的行为
外显行为
✿ 2. 判断是否是侵犯,必须考虑行为者的动机,即行为
意图
内在动机
✿ 3. 侵犯是社会所不允许的
Page 4
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常采用以下标准来鉴别侵犯: ✿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家庭里、大街上?) ✿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父母、外人) ✿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前嫌) ✿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
三 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 1、S.Freud的精神分析观点 2、K.Lorentz的习性学观点
Page 8
四 侵犯行为的生物学解释
(1)激素 (2)遗传基因 (3)染色体(见图)
Page 9

社工考研-社会心理学- 第7章 攻击行为

社工考研-社会心理学- 第7章 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的种类
二、攻击行为理论(2)
1.1 本能论和进化心理学
弗洛伊德的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理论的解释
生的本能包括性本能或爱本能,是原先自我本能和性本能的综合,
死的本能是指某种侵犯本能或自我毁灭的本能,追求生命的终结,把有机体的生命带回到无生命的状态。

侵犯行为是体内的紧张自然蓄积的结果。

洛伦茨的习性学观点对攻击行为的解释
进化社会心理学家宣称社会行为是长期进化形成的,并会世代传递。

运用侵犯来保证基因的存活,在动物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人类的侵犯行为也可用来保卫社会和经济利益。

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
为什么酒精会增加攻击行为行为呢?
体内酒精含量升高时,生理唤醒的增加可以导致更强的神经心理功能受损也会导致攻击行为行为的增加
枪支不仅仅使暴力成了可能,也刺激了暴力。

手指抠动板机,板机也带动手指”。

这类攻击难道是天生的吗?
有关统计:小学毕业,平均每个儿童在电视中看
克雷格·安德森爱荷华州立大学
“精神健康室”“情绪发泄室”。

社会心理学第七讲攻击行为与利他行为

社会心理学第七讲攻击行为与利他行为

酒精: 酒精能使人变得易于被激怒及好斗,许多研究支持这种假 设。过量饮酒的人易于被激怒,从而表现出高的侵犯倾向。 为什么喝酒能使人们变得好斗呢?一些研究者认为是酒精 给侵犯行为提供了直接的生化刺激,使得喝酒的人的激起 增加:“酒壮人胆”。大多数的研究人员则认为酒精降低 了人们对侵犯行为的控制,Hull等人称之为“去抑制” 。
8
本能理论:弗洛伊德和麦独孤等人均认为侵犯和暴力是人 的本能体现,战争和暴力不可避免就是因为这一点。他认 为人类天生具有生之本能,他称之为Eros,同样,人也天 生具有另一种同样有力的死之本能,称之为Thanatos:它 在每一个生命体内发挥作用,它致力于摧毁生命,并将生 命还原至没有生命物质的原始状态。
17
(三)控制攻击行为
• 1.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 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 • 唤醒 • 攻击线索:情境中与侵犯相关的一些线索,如刀、枪、棍等器械
往往会成为侵犯行为产生的起因,这种现象称为武器效应。比赛中应 该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 媒体影响:文学、电视、电子游戏 • 群体影响
媒体与侵犯行为
媒体暴力导致儿童的侵犯增加
• 酒精:酒精能使人变得易于被激怒及好斗,许多研究支持这种假设。 过量饮酒的人易于被激怒,从而表现出高的侵犯倾向。为什么喝酒能 使人们变得好斗呢?一些研究者认为是酒精给侵犯行为提供了直接的 生化刺激,使得喝酒的人的激起增加:“酒壮人胆”。大多数的研究 人员则认为酒精降低了人们对侵犯行为的控制,Hull等人称之为“去 抑制”
非攻击行为:平静活动(60% 60%);就此了事不伤害无 礼者(59% 59%)。
括号内前一个数字为侵犯冲动,后一个数字为实际的表现
5
(二)攻击行为的理论
• 生物学理论:人类有基于生物本能的攻击性驱力 • 挫折-攻击理论:攻击是对挫折的自然反应 • 社会学习理论:攻击行为是习得的

《社会心理学》攻击与利他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攻击与利他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攻击与利他知识点在社会心理学的广阔领域中,攻击与利他是两个引人深思的重要主题。

它们不仅反映了人类行为的多样性,也对我们理解社会互动和人际关系有着关键的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攻击行为。

攻击可以被定义为有意伤害他人身体或心理的行为。

这种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直接的身体冲突,如打架斗殴,到间接的言语攻击,如诽谤、侮辱等。

攻击行为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原因。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一些研究表明,个体的遗传因素可能会影响其攻击倾向。

例如,某些基因的变异可能导致个体更容易冲动、情绪不稳定,从而增加攻击行为的发生风险。

心理因素在攻击行为的形成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挫折是引发攻击的常见心理因素之一。

当一个人的目标受阻,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往往会感到挫折,这种挫折感可能会转化为攻击行为。

例如,一个学生在努力学习后考试成绩依然不理想,可能会因为这种挫折而对身边的同学发脾气。

社会学习也是攻击行为形成的重要途径。

通过观察他人的攻击行为以及其带来的后果,个体可能会模仿并习得这种行为模式。

比如,孩子经常看到家长通过暴力解决问题,他们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种可行的应对方式,并在自己遇到类似情况时也采取攻击行为。

环境因素同样不可忽视。

长期生活在充满暴力、冲突和不稳定的环境中,个体更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

例如,生活在犯罪率较高的社区的居民,可能会因为周围的不良影响而增加攻击他人的可能性。

接下来,我们将目光转向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是指自愿帮助他人,而不期望任何外在回报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社会中处处可见,从简单的为他人开门,到在紧急情况下舍己救人。

利他行为的动机多种多样。

其中,同理心是一个关键的驱动因素。

当我们能够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的痛苦和需要时,往往会激发帮助他人的愿望。

比如,看到一个受伤的人在路边呻吟,我们因为能够体会到他的痛苦而选择伸出援手。

社会规范和文化价值观也对利他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一些文化中,互助和关爱他人被视为重要的美德,人们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更有可能表现出利他行为。

社会心理学 第4版 第十二章知识点关键词

社会心理学 第4版  第十二章知识点关键词

《社会心理学(第四版)》知识点与关键词第十二章利他与侵犯
知识点列表
1.利他:是指个体出于自愿而不计较外部利益地帮助他人的行为。

2.自我利他主义:是指为了减轻内心的紧张和不安,而采取助人行为,这种情况的动机是为自我服务的,助人者通过助人行为来减少自己的痛苦,使自己感到有力量,或者体会到一种自我价值.纯利他主义:受外部动机的驱使,因为看到有人处于困境而产生移情,从而做出助人行为以减轻他人的痛苦,其目的是让他人感到幸福。

3.侵犯行为:指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

4.言语侵犯:使用语言、表情对别人进行侵犯,诸如讽刺、诽谤、谩骂等.动作侵犯:使用身体的特殊部位(例如手、脚)以及利用武器对他人进行侵犯。

5.报复性侵犯:指侵犯者只是想让受害者遭遇不幸,目的在于复仇和教训对方。

6.工具性侵犯:指侵犯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只是把侵犯行为作为达到目标的一种手段。

7.反社会的侵犯行为:是指诸如人身攻击、凶杀、打群架等故意伤害他人的犯罪活动,这样的行为显然违背社会主流规范的,反社会的。

8.亲社会的侵犯行为:是指不但不违背社会主流规范,还可以为维护社会秩序而服务,例如为了治安而执行除恶的任务、公检法人员抓小偷、调查贪污、惩罚罪犯都属于这类情况.被认可的侵犯行为:是指既不违背社会主流规范但也不是为社会规范服务所必需的,是经过长时间而形成的社会习惯,比如父母使用体罚方式教育不听话的孩子等,是介于反社会的侵犯行为和亲社会的侵犯行为之间的一种行为。

9.挫折:是指当个体为实现某种目标而努力时遭受干扰或破坏,致使其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情绪状态。

《社会心理学》攻击与利他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攻击与利他知识点

第十章攻击与利他第一节攻击行为的定义和种类一.攻击行为的定义攻击是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他人的行为。

可见,一种行为能否被判定为攻击,必须要研究两方面的情况,其一为个体的外在表现,其二为内在的意图或动机。

二.攻击行为的种类反社会型的攻击行为;亲社会型的攻击行为;社会认可的攻击行为攻击行为的判断标准:行为者的社会角色(父亲儿子)、行为者的身份特性(警察)、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足球比赛)、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正当防卫,报复行为)。

第二节攻击行为的成因一.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杏仁核;睾丸激素;小白鼠实验(芬兰)——遗传特性;克兰费尔特综合症(丹麦)——基因改变二.挫折攻击论和学习论挫折是引起人类攻击行为的一个条件,但不是唯一的条件,挫折的一个可能作用是加强个人对与暴力有关联事件的攻击行为。

相对剥夺三.媒体暴力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四.人格与攻击行为是不是有一些特指的人格状况,他们本身就是那种高攻击性的特性。

(A型人格,B型人格)五.攻击行为的情景性因素1970京巴多提出“去个性化”武器的效应性别角色酒精温度、拥挤、噪音第三节攻击行为的预防与控制惩罚宣泄认知干预社会技巧熟练——怡情(幽默等)社会公平第四节利他行为概述一.利他行为的概念是指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利他行为有如下几个特征:以利他为目的;不期望有精神的或物质的奖励;自愿的;利他者本身会有所损失。

二.利他行为的分类利他性助人行为——调节性行为;帮助性行为;分享性行为;完全利他性行为。

社会性助人行为——习俗性行为;包容性行为;公正性行为;控制性行为。

三.关于利他行为1.外在赏酬与内在赏酬2.利他动机与利己动机3.自我利他主义和纯粹利他主义4.进化利他主义和本土利他主义四.我们为什么会帮助别人?1.基因决定(亲缘性的选择,落水救人,母亲接坠儿)2.心境假设(问卷调查,卖花)3.社会交换(赞许)4.社会规范(社会文化)5.人格的因素(社会赞许性比较高的人特别容易去实施帮助性的行为;高怡情性的人也比较容易形成对他人的帮助性的行为;诱导他的内疚感也会增加他的帮助性的行为)6.文化的因素(新几内亚的几个部落)五.何时我们会帮助别人?1.旁观者效应和责任分散2.助人的决策过程是否注意到事件是否将其看作紧急性事件是否承担责任提供帮助六.我们倾向于帮助谁?性别因素——女性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帮助相貌因素——美的即好的相似性(老者,酒鬼;小伙子约会)关系的远近七.如何增加利他行为?1.减少模糊性,提高责任感2.内疚和对自我形象的关心3.树立利他榜样4.学习利他。

《人格心理学》第九章攻击与利他行为

《人格心理学》第九章攻击与利他行为
第九章攻击与利他行为

第一节攻击 一、概述 (一)含义:攻击是以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 的个体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行为的多样性, 间接性;动机性;伤害他人。 (二)分类 1、是否违反社会准则,反社会与亲社会攻击; 2、攻击的方式,言语与动作攻击; 3、动机的不同,报复性与工具性(达到某种目 的); 4、攻击对象,外罚性与内罚性攻击;
二、攻击的生物与心理社会因素

(一)攻击的生物因素 1、社会生物学的观点 斗争本能 热带丽鱼攻击同类的雄性,没有同类的雄性,就 攻击其它类的雄性,没有雄性就攻击雌性。 2、遗传学的观点 XYY的男性攻击性比较强; 3、生理机制 颞叶是暴力的病理原因;下丘脑 是情绪中枢; 刺激猴子的下丘脑产生不同的反应;刺激雄性首 领产生对下属雄性;而刺激下属雄性则产生退缩。

(二)攻击人格因素

1、可能是一种特质:在22年的研究中,7-8岁的 儿童,到30岁也比较有攻击性。 2、其他人格变量:低自我价值感容易产生攻击; 盲目性的人容易受别人的暗示产生攻击。 3、行为异常者:社会化异常者,反社会人格。 四、预防和控制攻击 (一)提高生活质量(二)惩罚攻击者 (三)矫正儿童的攻击行为(四)唤起同理心 (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节利他行为

一、概述(一)定义:只想有益他人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的助人纯属以外或者行 为者为了达到个人的私利而不得不助人。 利他行为三个层次:把人的利益都视为同等重要; 把利人放在利己之上;牺牲自己以利他人。 (二)分类:生物性和心理性利他行为; 亲属性,互惠性,平衡性(保持社会稳定);
佛教的慈悲观
对自己有利对别人也有利就是善;对自己不 利,但是对别人有利是大善; 对自己和别人不利是恶;对自己有利,对别 人不利是大恶;

攻击反社会及利他行为

攻击反社会及利他行为

(四)象征性激活因素
人类在其个体空间受到侵犯时, 人类在其个体空间受到侵犯时,会借助攻击来 作出反应,只不过人类像对待产权一样, 作出反应,只不过人类像对待产权一样,把思想也 领土化了。 领土化了。这种攻击主要是由认知的或象征的中介 来驱使的。 来驱使的。 休斯曼认为,在具有挑衅价值的线索中, 休斯曼认为,在具有挑衅价值的线索中,象征性 激活因素(诸如鄙夷的眼神或质询的口气等) 激活因素(诸如鄙夷的眼神或质询的口气等)可能 使受体在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时产生消极的体验。 使受体在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时产生消极的体验。
三、愤怒与攻击
(二)愤怒的心理生理分析
愤怒体验由三种反应成分控制: 愤怒体验由三种反应成分控制: 倾向性分析。 1、倾向性分析。 它将图式的和计划的运动反应整合起来以引导攻击的行为。 它将图式的和计划的运动反应整合起来以引导攻击的行为。 兴奋性分析。 2、兴奋性分析。 它为引导的行为积蓄能量。 它为引导的行为积蓄能量。 经验性成分。 3、经验性成分。 它对行为实施监控,评价它们在实施过程中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它对行为实施监控,评价它们在实施过程中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借 以作出继续或终止的决定。 以作出继续或终止的决定。
四、武器变量的介入和校园暴力
伯科维茨的结论: 伯科维茨的结论: 关于攻击现象的研究,许多解释是以人格理论为依据的, 关于攻击现象的研究,许多解释是以人格理论为依据的,认为攻 击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人类的自我中心注意的影响, 击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人类的自我中心注意的影响,由此形成的动 机与攻击有关。 机与攻击有关。 然而,在伯科维茨看来,线索的暗示作用(如武器的提示效应) 然而,在伯科维茨看来,线索的暗示作用(如武器的提示效应) 不仅能使愤怒迅速转向攻击,而且会加剧攻击的严重程度。 不仅能使愤怒迅速转向攻击,而且会加剧攻击的严重程度。线索的暗 示作用有可能减弱他或她此时此刻压抑攻击的心理力量。 示作用有可能减弱他或她此时此刻压抑攻击的心理力量。

社会心理学(选修课)重点

社会心理学(选修课)重点

社会心理学(选修课)重点一、绪论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一门学科。

(识记)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1.观察法(应用)2.调查法(应用)3.档案研究法4.实验法要点:观察法(领会)1.自然观察: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其特点是对所观察的行为尽可能少地干预。

2.参与观察: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这种观察叫参与观察。

即观察者作为被观察者群体的一员进行的观察。

要点:调查法(应用)(2)分类结构访谈与非结构访谈:前者是标准化访谈,即按统一要求,依照有一定结构的问卷进行的正式访谈;后者的访谈提纲是一个粗线条式的,访谈者可视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与调整。

结构访谈的优点是结果易于统计分析但灵活性较差。

(1)特点标准化程度较高,整个过程严格按一定原则进行从而保证研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避免主观性及盲目性;收效快,能在短期内获得大量信息。

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社会学习论2.社会交换论3.精神分析论要点:社会学习论(领会)试图用行为主义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学说叫社会学习论。

行为主义主要的理论假设是,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

要点:社会交换论(识记)主张从经济学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

重点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

精神分析论(识记)奥地利著名学者弗洛伊德在治疗神经症及精神病的临床实践中创立的一种学说,后来发展为一种强调潜意识过程对人的行为有决定作用的理论,亦称深层心理学。

要点:紧张与冲突(领会)心理生活空间中,一个区域处于与周围区域相对平衡的状态称作紧张;冲突是“近乎相等的强场力的对立状态”。

如果内外刺激使某一区域平衡状态被打破,个体为恢复平衡,在心理生活空间寻求满足需要的目标,释放能量,驱动行为达到目标。

如目标能满足需要是正诱发力,使个体趋向目标;反之则为负诱发力,使个体回避目标。

社会心理学第九章 利他行为

社会心理学第九章 利他行为
有强烈赞同需要的人更可能作出利他 行为。
五、环境因素:
1、旁观者效应:是指个体对于紧急事态 的反响,在单个人时与同其他人在一起 是不同的。由于他人的在场,个体会抑 制利他行为。 原因:责任扩散
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
2、当别人也提供帮助时:
利他行为的典范能 促进利他行为。
3、噪音、气候、时间等的影响
2004年新年伊始, ?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 例?在北京全面实施,而一度被树立为“少 年英雄〞的赖宁,其照片纷纷从校园墙上 被摘下,取而代之的都是一些学校各种活 动照片、学生的书画作品和伟人名人的照 片。赖宁照片被摘掉的消息传出来之后, 立即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对此议论 纷纷,有的说,应该让孩子们学习赖宁这 种见义勇为的精神;有的表示反对,他们 认为赖宁这个孩子们见义勇为的典型已经 过时;还有的说,让孩子了解赖宁,并不 一定要让孩子去做。
以情境划分 非紧急情境 紧急情境源自第二节 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一、利他行为的唤起 二、代价的权衡 三、求助者的特点 四、助人者的特点 五、环境因素
一、利他行为的唤起
五个根本的步骤: 第一步:注意突发事件 第二步:解释突发事件为突发事件 第三步:假设自己有责任帮助 第四步: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第五步:决定去帮助
噪声越大,助人倾向降低 天气〔天气好的话,更愿意填写问卷,在 露天餐厅更愿付小费〕 社区大小,社区越大,助人倾向降低。 时间充裕才易帮助:
第三节 利他行为理论分析
一、生物学根底
利他行为也许出自本能,许多动物的 利他行为也许能说明这一点。
动物的利他行为是受本能驱使的,它 们无法意识到行为的动机和后果,而人类 那么不同。
二、代价的权衡
一次交通意外后,伤者躺在地上但肇事者却 逃逸了.多人围观但也是没人帮助.一位路过 的司机看不过去,连忙把伤者抬上车送到医 院。但是那些围观的人怎么指责他呢?家属 怎么说他呢?他们都说:"肯定是你撞的!!你 要负起全部责任!!不是你撞的你怎么这么好 心送伤者到医院去!!!"

社工考研-社会心理学- 第7章 攻击行为

社工考研-社会心理学- 第7章 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的种类
二、攻击行为理论(2)
1.1 本能论和进化心理学
弗洛伊德的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理论的解释
生的本能包括性本能或爱本能,是原先自我本能和性本能的综合,
死的本能是指某种侵犯本能或自我毁灭的本能,追求生命的终结,把有机体的生命带回到无生命的状态。

侵犯行为是体内的紧张自然蓄积的结果。

洛伦茨的习性学观点对攻击行为的解释
进化社会心理学家宣称社会行为是长期进化形成的,并会世代传递。

运用侵犯来保证基因的存活,在动物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人类的侵犯行为也可用来保卫社会和经济利益。

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
为什么酒精会增加攻击行为行为呢?
体内酒精含量升高时,生理唤醒的增加可以导致更强的神经心理功能受损也会导致攻击行为行为的增加
枪支不仅仅使暴力成了可能,也刺激了暴力。

手指抠动板机,板机也带动手指”。

这类攻击难道是天生的吗?
有关统计:小学毕业,平均每个儿童在电视中看
克雷格·安德森爱荷华州立大学
“精神健康室”“情绪发泄室”。

社会心理学之13 利他与侵犯

社会心理学之13 利他与侵犯

猴妈妈发威犬口救子


印度首都新德里繁忙 拥挤的街头,小猴先 在过马路时被一辆电 动车碾过,又遭到一 只恶犬的攻击, 危机时刻猴妈妈冲上 来疯狂撕咬恶狗,最 终将其赶跑,成功救 出了猴宝宝。
1、什么是利他行为?
出于自愿且不期待任何回报 的,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行为。
2、利他行为的特征
目的有益于他人,而不是自己 自觉自愿 不求回报 自我牺牲
(2)神经递质:
5-羟色胺:抑制攻击(5-羟色胺少, 侵犯增多); 雄性激素:增加攻击性
3、挫折-侵犯理论
(1)、多拉德 米勒 1939 侵犯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 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挫折 的存在也必然导致某种形式的侵犯。 侵犯与挫折是一一对应的。
玩具实验(勒温,1941 )
实验组:把孩子们带到一个全是玩具的房间前,只允 许从窗外观看,不许进去玩。在经历漫长而痛苦的 等待之后,这些孩子最终才有机会玩那些玩具。 控 玩玩具的时候,实验组比控制组的行为更具破坏 性,将 玩具摔在地上,往墙上砸,或是踩踏玩具。
挫折感越大,导致的侵犯越强?

包括恶意推搡他人、打骂他人、给他人起侮 辱性的绰号、散布谣言等等。学校中的欺负 行为非常普遍,在各个国家中都具有很高的 发生比例
(五)侵犯行为的转移与消除
1、宣泄 “本能论”:
詹姆斯 --- 人类皆有好斗的劣根,遗传而来
弗洛伊德--- 死本能
洛伦兹 --- 侵犯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
(五)侵犯行为的转移与消除
它解决了挫折—侵犯理论所不能回答的问 题:人类侵犯行为的多样性。
(三)、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1、生物学因素 (1)遗传; (2)脑结构与功能; (3)疾病: 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等精神疾病 患者、颅脑创伤等

第十章 侵犯与利他

第十章 侵犯与利他

侵犯行为。(罪犯) (警察、正当防卫) (父母打骂自己的孩子等)
亲社会侵犯是维护社会利益而实现的行为。
被认可的侵犯行为介于两种侵犯行为之间。


二、侵犯行为的分类 1、根据行为的方式不同分:言语侵犯和 动作侵犯 2、根据动机不同分:报复性侵犯和工具 性侵犯
三、侵犯的原因 1、本能,具有生物保护的意义 2、挫折因素 3、习得因素
三、利他行为产生原因 社会生物学原因 社会规范论:社会对个体行为有这样的期 待,人应该帮助那些曾帮助过自己的人。
人们应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四、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外因:1、自然环境:天气影响心情或恶劣天气
利他者付出更多。 2、社会情境:旁观者人数影响、其他人
的示范
3、求助人的特点 4、时间压力
第十章 侵犯与利他



知识要点: 掌握:1、侵犯与利他行为的概念2、影响侵犯 与利他行为的因素 熟悉:1、侵犯与利他行为的类别2、控制与消 除侵犯行为的方法 了解:1、有关侵犯与利他行为的理论解释 重点难点: 重点:影响侵犯与利他行为的因素 难点:影响侵犯与利他行为的因素;有关侵犯 与利他行为的理论解释
四、侵犯的影响因素 1.情绪唤起水平 2.道德发展水平 3.自我控制能力 4.社会角色与群体 5.大众传媒的影响



五、侵犯行为的转移与消除 (一)宣泄 (二)习得的抑制 1、社会规范的抑制 2、痛苦线索的抑制 3、对报复的畏惧 (三)置换 (四)寻找替罪羊
第二节 利他行为
一、什么是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指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 和社会,不期待回报的行为。 要点:以利他为目的 不期望有回报或奖励 自愿的 利他者本人可能会有所损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攻击与利他
第一节攻击行为的定义和种类
一.攻击行为的定义
攻击是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他人的行为。

可见,一种行为能否被判定为攻击,必须要研究两方面的情况,其一为个体的外在表现,其二为内在的意图或动机。

二.攻击行为的种类
反社会型的攻击行为;亲社会型的攻击行为;社会认可的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的判断标准:行为者的社会角色(父亲儿子)、行为者的身份特性(警察)、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足球比赛)、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正当防卫,报复行为)。

第二节攻击行为的成因
一.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
杏仁核;睾丸激素;小白鼠实验(芬兰)——遗传特性;克兰费尔特综合症(丹麦)——基因改变
二.挫折攻击论和学习论
挫折是引起人类攻击行为的一个条件,但不是唯一的条件,挫折的一个可能作用是加强个人对与暴力有关联事件的攻击行为。

相对剥夺
三.媒体暴力对攻击行为的影响
四.人格与攻击行为
是不是有一些特指的人格状况,他们本身就是那种高攻击性的特性。

(A型人格,B型人格)
五.攻击行为的情景性因素
1970京巴多提出“去个性化”
武器的效应
性别角色
酒精
温度、拥挤、噪音
第三节攻击行为的预防与控制
惩罚
宣泄
认知干预
社会技巧熟练——怡情(幽默等)
社会公平
第四节利他行为概述
一.利他行为的概念
是指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利他行为有如下几个特征:
以利他为目的;不期望有精神的或物质的奖励;自愿的;利他者本身会有所损失。

二.利他行为的分类
利他性助人行为——调节性行为;帮助性行为;分享性行为;完全利他性行为。

社会性助人行为——习俗性行为;包容性行为;公正性行为;控制性行为。

三.关于利他行为
1.外在赏酬与内在赏酬
2.利他动机与利己动机
3.自我利他主义和纯粹利他主义
4.进化利他主义和本土利他主义
四.我们为什么会帮助别人?
1.基因决定(亲缘性的选择,落水救人,母亲接坠儿)
2.心境假设(问卷调查,卖花)
3.社会交换(赞许)
4.社会规范(社会文化)
5.人格的因素(社会赞许性比较高的人特别容易去实施帮助
性的行为;高怡情性的人也比较容易形成对他人的帮助性的行为;诱导他的内疚感也会增加他的帮助性的行为)6.文化的因素(新几内亚的几个部落)
五.何时我们会帮助别人?
1.旁观者效应和责任分散
2.助人的决策过程
是否注意到事件是否将其看作紧急性事件是否承担责任提供帮助六.我们倾向于帮助谁?
性别因素——女性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帮助
相貌因素——美的即好的
相似性(老者,酒鬼;小伙子约会)
关系的远近
七.如何增加利他行为?
1.减少模糊性,提高责任感
2.内疚和对自我形象的关心
3.树立利他榜样
4.学习利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