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肿瘤化疗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最全版)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临床新用途解析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临床新用途摘要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是一个具有多项潜能的造血生长因子,因为它不仅能够促进造血前体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成熟,而且对其他的细胞,如抗原递呈细胞(APC)、成纤维细胞、角质细胞、皮肤粘膜细胞等,均有着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
由于GM-CSF对骨髓抑制的修复作用,目前在临床上的用途主要是用于治疗恶性肿瘤因放、化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症,有关这方面的报道已有很多,GM-CSF在升高白细胞方面的作用已经比较肯定。
近年来有许多研究报道表明,GM-CSF对恶性肿瘤放、化疗后所致的口腔粘膜溃疡有着很好的治疗作用,以及在抗病毒、抗真菌感染等的治疗中也有着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重组人粒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临床新用途《中国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730.5; R456自1985年Sieff[1]等发表第1篇有关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factor,rhGM-CSF)的文章以来,rhGM-CSF的临床用途逐渐引起了各位学者的兴趣,这些年来有关rhGM-CSF研究报道的文献每年均在千篇左右。
作为一个多潜能的造血生长因子,它的主要临床应用是促进骨髓造血,目前在临床上rhGM-CSF已成功地用于治疗恶性肿瘤放、化疗后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症,以及用于骨髓移植、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某些存在白细胞低下的免疫缺陷性疾病的治疗等。
近些年的研究发现,GM-CSF不仅能够作用于造血干、祖细胞促进骨髓造血,而且还作用于目前已知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以促进免疫应答,调节免疫反应[2,3]。
另外,GM-CSF还作用于角质细胞、成纤维细胞、粘膜细胞等。
中国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专家诊疗共识
中国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专家诊疗共识一、本文概述随着癌症治疗方法的不断进步,化疗作为其中的重要手段,为众多癌症患者带来了生存的希望。
化疗药物在杀灭肿瘤细胞的也常常伴随着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
为了规范我国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疗行为,提高临床医生的诊疗水平,保障患者的安全与健康,我们组织专家团队,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制定了《中国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专家诊疗共识》。
本共识旨在明确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定义、发病机制、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及预防措施,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规范、实用的诊疗指导。
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一共识的推广与实施,促进国内外同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诊疗水平的提高,为更多的癌症患者带来福音。
二、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流行病学和发病机制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Chemotherapy-Induced Thrombocytopenia,CIT)是化疗过程中常见的血液学毒性反应之一,其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因化疗药物种类、剂量、治疗方案以及患者个体差异而异。
据流行病学调查,接受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中,约20%~50%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小板减少症。
严重者可导致出血风险增加,甚至危及生命。
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个环节。
化疗药物对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的直接损伤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这些药物可抑制骨髓内巨核细胞的成熟与分化,从而减少血小板的生成。
化疗药物还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
化疗药物还可能影响血小板的功能,如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血小板凋亡等。
不同类型的化疗药物对血小板生成的抑制作用有所不同。
例如,烷化剂类、抗代谢类、抗肿瘤抗生素等药物主要抑制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而铂类药物则主要通过诱导免疫反应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
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化疗药物,以减少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
肿瘤化疗前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
黏膜 上皮 细 胞 表 面 的 黏 液 屏 障 ; 制 肠 道 内细 菌 易 抑 位; 阻止 肠道 内内毒 素 侵 入 系 统 循环 ; 大 黄抑 制 细 且 菌繁 殖 , 持 肠道 菌群 的微 生态 平衡 , 清 除 自由基 , 保 能
2 0 ,3 5 12 0 5 3 ( ): 1 5—1 3 15
肠 道 保护 作用 。与 G n相 比 , 黄 不 仅 能减 轻 肠 IR i 大 / 损 伤 引起 的肠 黏膜 结 构 破 坏 , 降低 肠 道 通 透 性 , 且 而 防止 细菌 循环 移 位 的 作 用 较 明显 。大 黄 为 多种 成 分
5
2 0 ;0 9 :2 2 0 2 3 ( ) 0 2—2 2 09
维普资讯
医 研 杂 2 7 0 第3卷 第1期 学 究 志 0 年1月 0 6 0
分作 用 。近 年来 , 中药 大黄 在危 重病 中的应 用得 到 了 广泛 的关 注 , 特别 是在 急性 胰腺 炎及 胃肠道 功能 衰 竭
・ 论
善 ・
降低 细 胞 因子 的作用 , 具有 抗 炎作 用 。故 大黄有 较 大
大黄 预 防组 分 别下 降 1 . % 、3 3 和 1 . % 。 0 1 1.% 19 本 实验 中 , 我们 发 现 大 黄 和 Gn均 能减 轻 肠 IR i / 损 伤 引起 的肠黏 膜 结 构 破 坏 , 降低 肠 道 通 透 性 , 仅 不 验 证 了 Gn的肠道 保 护作用 , 且发 现 大黄 有 确切 的 i 而
3 汪 晓 莺 , 伟 , 国光 , .P R快 速 检 测 细 菌 1 SR A基 因 的初 汤 马 等 C 6rN
步研 究 .南 通 医 学 院 学 报 ,0 3,3 4 3 9—3 2 20 2 ( ):7 8
一例使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白细胞减少的病例分析
一例使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白细胞减少的病例分析1.病例介绍:1.1病史资料石长河,女,74岁,住院号:973937,身高:167cm,体重:60kg,体表面积:1.63m2,患者2017年5月10日因腹痛就诊于当地医院,行急诊阑尾手术治疗,剖腹后查见阑尾无异常,升结肠占位性病变。
行胸腹部增强CT提示结肠肝曲附近升结肠肠壁似有增厚,局部管腔狭窄:占位性病变可疑?升结肠及相邻小肠不全性肠梗阻。
术前检查CEA:22.8ng/ml↑,CA19-9:52.92ng/ml↑,于5月11日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后病理结果:升结肠中分化腺癌侵及浆膜层,两切缘未见癌组织累及,见脉管内癌栓,未见明确神经侵犯,肠壁局部淋巴结见癌组织转移(6/11),阑尾组织显慢性炎,临床分期ⅢC期(T4aN2bM0)。
术后2周复查CEA、CA19-9降至正常水平。
术后予以CapeOX方案(奥沙利铂200mg d1+卡培他滨片1500mg 2/日d1-14,每21天一周期)化疗,化疗期间副反应轻,化疗前三次复查CEA、CA19-9均在正常范围内,第四次化疗前复查CEA:5.1ng/ml↑,CA19-9:43.11ng/ml↑,完善胸腹部增强CT未见复发转移证据,继续原方案第五次化疗。
患者于2017-10-20入我科,第六次化疗前复查CEA:6.59ng/ml↑,CA19-9:53.6ng/ml↑,予完善全ras检测,并于10-23继续原方案化疗1周期。
鉴于CEA、CA19-9持续增高,建议其行贝伐珠单抗注射液加化疗,但患者拒绝使用贝伐珠单抗注射液,遂调整化疗方案为“奥沙利铂甘露醇注射液 200ml d1+替吉奥胶囊 50mg bid po d1-14”。
患者目前精神尚可,体力正常,食欲正常,睡眠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大便正常,排尿正常,为进一步检查及治疗入院。
1.2入院诊断:结肠癌化疗后ⅢC期(T4aN2bM0,K-ras检查突变型,MSS)、2型糖尿病1.3治疗过程:患者74岁老年男性,ECOG评分1分,疼痛评分1分,营养评分1分,结肠癌ⅢC期诊断明确,已行根治性手术。
重组粒细胞生长因子说明书
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是一种刺激骨髓粒细胞增殖和分化的细胞因子。
它主要用于治疗骨髓抑制性疾病,如化疗、放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骨髓抑制。
1.适应症:- 肿瘤化疗和放疗后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
- 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瘤和白血病等)。
- 先天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2.用法用量:- 化疗和放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每次 3-5 微克/公斤,皮下注射,每日一次,持续 5-7 天。
根据白细胞计数和化疗的强度,可以适当延长或缩短疗程。
- 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每次 3-5 微克/公斤,皮下注射,每日一次,持续 2-3 周。
根据病情和治疗反应,可以适当延长或缩短疗程。
- 先天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每次 3-5 微克/公斤,皮下注射,每日一次,持续 2-3 周。
根据病情和治疗反应,可以适当延长或缩短疗程。
3.不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发热、骨痛、皮疹、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
- 严重的不良反应有休克、间质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4.注意事项:- 本品仅供皮下注射,不能静脉注射或鞘内注射。
- 本品应该在化疗或放疗结束后 24 小时内使用,以避免加重骨髓抑制。
- 本品不能与其他细胞因子或免疫调节剂同时使用,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不良反应。
- 本品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使用期间应该密切监测白细胞计数和其他血液指标,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5.警告和注意事项:- 过敏反应:本品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如荨麻疹、呼吸困难、低血压等。
过敏体质者或有过敏史者应慎用。
- 感染:本品可能会增加感染的风险,如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败血症等。
使用期间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的发生。
- 血液系统反应:本品可能会引起血液系统反应,如血小板减少、贫血等。
使用期间应定期监测血液指标,如有异常应及时停药。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重组粒细胞生长因子是一种处方药,使用前应咨询医生或药师的意见。
《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专家共识(2019年版)》要点
《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专家共识(2019年版)》要点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化疗药物最常见血液学毒性,其降低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与化疗药物的类型、剂量、联合用药以及患者本身的因素相关。
严重的中性粒细胞下降一方面会增加侵袭性感染的发生风险。
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的感染通常进展迅速,由于在这种情况下患者不能产生强有力的炎症反应,可能仅表现为发热等非特异性表现,但严重者可导致脓毒综合征、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导致住院时间的延长、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和治疗费用的增加。
另一方面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合并发热、感染常常会导致化学药物的减量或化疗延迟,最终影响抗肿瘤治疗疗效。
因此正确评估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风险,早期识别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和感染发生风险,进行合理的预防和治疗,对减少肿瘤治疗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抗肿瘤治疗整体疗效、降低死亡风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断及分级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是指使用骨髓抑制性化疗药物后引发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的降低,即基于实验室的血常规结果提示ANC<2.0×109/L。
化疗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谷值通常出现在化疗后7~14天。
根据NCI-CTCAE5.0标准将中性粒细胞减少分为4级:1级:1.5×109/L≤ ANC<2.0×109/L,2级:1.0×109/L≤ANC<1.5×109/L,3级:0.5×109/L≤ANC<1.0×109/L,4级:ANC<0.5×109/L。
为了避免检测方法所致的误差,对检测结果存疑时可多次复查血常规确认。
2 化疗所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特点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可分为急性骨髓抑制与潜在骨髓损伤两类。
化疗致造血祖细胞(HPCs)发生耗竭时,即出现急性骨髓抑制,此时HSCs启动自我更新并增殖分化成HPCs从而维持造血系统稳态。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白血病化疗中的预防性使用
世界最新 医学信 息文摘 2 0 1 3 年第 1 3卷第 8期
・
医 学 检验 ・
重 组 人粒 细胞 集 落 刺 激 因子在 白血 病 化疗 中的预 防性 使 用
裴 卫
( 广西壮族 自治区合浦县人 民医院 内 4科 ,广西 北海 5 3 6 1 0 0)
0
摘要 :目的 探讨预 防性使 用重组人粒 细胞集落刺激 因子 ( G— C S F)在 白血病化疗过程 中提升 白细胞预防感染的效果。 方法 前瞻性分析我 院 2 0 0 6 年 1月至 2 0 1 2年 8月收 治的急性 白血病患者 ,将 患者 随机分成 2组 ,观 察组在化疗第 3天 即给予预 防性使 用 G . C S F 3 0 0 u g Qd×3 , 对照组则在骨骼明显 出现抑制( wB C<1 ×1 0 / L, 中性粒 细胞绝对值 <0 . 5×1 0 / L)时才使 用,剂量 同观察组 ,观 察比较 两组 间白细胞数及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变化 的差异 ,感染并分症之 间的差异 。结 果 观察组 骨骼抑制较轻 ,感染并发 症较 少,两组 间有显著差异。结论 白血病化疗患者于化 疗第 3天预 防性使用 G. C S F 能有 效 降 低 感 染 并 发 症 。 关键词 :白血病 ;化疗 ; 粒细胞集落刺激 因子 ;骨骼抑制 中 图分 类 号 :R 7 3 3 . 7 文 献 标识 码 :B D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 3 1 4 1 . 2 0 1 3 . 0 8 . 1 8 4 表 2 两组化疗 过程 中感 染并发 症 引 言 急性 白血 病化疗 过程 中最 常见 的并 发症 为骨髓抑 制 ,严
重抑 制 时 白细 胞 数 明显 下 降 ,机 体 免疫 功 能低 下 ,此 时极 易并 发 重症 感 染甚 至 是 败血 症 ,从 而危 及 生命 。G — C S F能 刺激 骨 髓粒 系生 长 ,而被 广 泛应 用 于化 疗 中骨 髓抑 制 严 重 者 ,本 组 资 料 观察 我 院 2 0 0 6年 1 月至 2 0 1 2年 8月 收 治 的 急性 白血病 患者 化疗 过 程 中预 防性 使用 重 组人 粒 细胞 集 落 刺激 因子 的效果 ,现总结 如下 :
AML 化疗方案
AML 化疗方案引言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一种恶性肿瘤疾病,主要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或骨髓前体细胞的基因突变和异常表达,导致白血病细胞的异常增生和分化阻滞。
AML是一种快速进展的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患者可能面临生命危险。
化疗是AML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在本文中将介绍常用的AML化疗方案。
1. 集落刺激因子(CSF)与AML化疗方案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s,CSF)是一类能够刺激造血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生物活性物质。
CSF在AML化疗方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减轻患者的骨髓抑制和感染等不良反应。
目前常用的CSF包括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和重组人粒巢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
这些CSF可以与化疗药物配合使用,帮助恢复正常的骨髓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2. 7+3方案7+3方案是目前AML化疗中最常用的方案之一,其基本组成为七天的阿糖胞苷(cytarabine)与三天的长春新碱(daunorubicin)。
此方案以长春新碱作为胞毒药物,阿糖胞苷作为维持剂,可以加速白血病细胞的白细胞减少,促进正常造血细胞恢复。
该方案通常采用静脉滴注给药,具体剂量根据患者年龄、骨髓功能和合并症等因素来确定。
此方案通常在住院期间进行,每隔一个月重复一次,直到达到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的状态。
3. 高剂量阿糖胞苷(HiDAC)方案高剂量阿糖胞苷(High-Dose Cytarabine,HiDAC)方案是一种相对较为激进的AML化疗方案,适用于年轻、较为健康的患者。
该方案以高剂量阿糖胞苷为主要药物,通过抑制DNA合成来杀伤白血病细胞。
HiDAC方案一般通过静脉输注阿糖胞苷,每天一个剂量,连续5-10天,每个疗程之间有1-2个月的间隔。
该方案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在患者体内达到化疗剂量的较高浓度,以杀死更多的白血病细胞,提高治疗效果。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是一种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主要促进骨髓中的干细胞向粒细胞系列分化和增殖。
G-CSF是由白血病细胞株采用生物技术制备的。
G-CSF是一种蛋白质分子,分子量约为20kDa。
它主要通过与骨髓中的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来发挥作用。
G-CSF的受体是一种酪氨酸激酶受体,其信号传导途径主要包括Janus激酶(JAK)和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STAT)。
G-CSF主要作用于骨髓中的干细胞,促进干细胞向粒细胞系列分化和增殖。
正常情况下,G-CSF对干细胞的作用是有调控的,能够维持粒细胞系列的平衡发展。
在一些病理情况下,如感染、化疗、放疗等,骨髓中的粒细胞数量会减少,此时外源性补充G-CSF可以帮助恢复粒细胞数量,促进免疫功能的恢复。
G-CSF的主要临床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骨髓移植:骨髓移植是一种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有效手段。
在骨髓移植前,常常会通过化疗或放疗使患者的骨髓功能受损,此时使用G-CSF可以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提高移植成功率。
2.化疗后血象恢复:化疗是一种常用的癌症治疗方法,但同时也会对正常造血功能产生抑制作用。
使用G-CSF可以促进化疗后粒细胞的恢复,减少感染的风险。
3.白血病治疗:G-CSF在治疗一些类型的白血病,如急性髓样白血病(AML)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使用G-CSF可以促进白血病细胞的分化和凋亡,达到治疗的效果。
4.神经系统疾病:最近的研究表明,G-CSF对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也有一定的潜力。
一些动物实验发现,使用G-CSF可以促进神经损伤后的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
此外,G-CSF还能抑制炎症反应和减轻炎症性损伤。
总之,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对促进粒细胞的分化和增殖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临床上,G-CSF被广泛应用于骨髓移植、化疗后的血象恢复、白血病治疗等方面。
养正合剂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癌症化疗后骨髓抑制疗效观察
132中国处方药 第19卷 第3期·中医中药·近年来,临床上常采用化疗治疗癌症,化疗有一定的疗效,但随之而来的是其严重的毒副作用[1]。
骨髓抑制是化疗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表现为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简称WBC)、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简称NEUT)等减少,通常采用降低化疗剂量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升白针)等药物进行治疗,但疗效不理想[2]。
目前有研究表明中西医联合用药对化疗后骨髓抑制有一定疗效[3]。
为此本研究选取本院2017年5月~2019年5月诊治的癌症化疗后骨髓抑制患者80例开展前瞻性对照研究,探讨养正合剂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癌症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7年5月~2019年5月诊治的癌症化疗后骨髓抑制患者80例。
纳选标准:①符合1990年WHO制定的有关骨髓抑制的诊断标准;②年龄35~65岁,病程>2个月;③符合化疗要求;④研究过程中配合性较好,能按时服药者;⑤知情同意且符合伦理学要求(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①肝、肾代谢功能存在严重障碍者;②估计生存时间<180 d者;③有精神、智力障碍者;④存在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⑤对升白针、养正合剂过敏者。
随机数表法将80例癌症化疗后骨髓抑制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
其中,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45.32±6.11)岁;平均病程(6.24±1.03)个月;其中胃癌9例,肺癌16例,结直肠癌8例,乳腺癌7例。
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45.21±7.73)岁;平均病程(6.31±1.04)个月;其中胃癌10例,肺癌16例,结直肠癌7例,乳腺癌7例。
上述一般资料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均接受常规化疗手段。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哈尔滨市150010【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年(卷),期】2016(043)007【总页数】4页(P271-274)【关键词】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作者】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哈尔滨市150010【作者单位】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哈尔滨市150010【正文语种】中文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是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的长效剂型,是在rhG-CSF的氨基酸序列N末端共价结合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而形成的一种蛋白质。
PEG-rhG-CSF于1999年由美国Amgen公司首先研发,2002年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上市,商品名Neulasta®(Pegfilmgrastim)。
2012年日本也批准了PEG-rhG-CSF临床应用,2012年中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CFDA)批准PEG-rhG-CSF上市。
2015年10月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的新瑞白(PEG-rhGCSF)也被CFDA获批上市(表1)。
PEG-rhG-CSF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长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是一类无毒的水溶性中性多聚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
PEG-rhG-CSF是rhG-CSF和单甲氧基聚乙二醇的共价结合体,分子量38.8 kD,T1/2=48 h,EC50=8 ng/mL,较传统rhG-CSF半衰期明显延长,血浆浓度更加稳定。
由于分子量大,药物的生物稳定性增强,不易被酶解,其免疫原性与抗原性降低,不易产生中和性抗体[1]。
PEG-rhG-CSF通过与特异性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作用于造血干/祖细胞,刺激粒系单核系祖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同时激活终末细胞。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使用说明书
【核准日期】【修改日期】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使用说明书〔欣粒生®使用说明书〕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品名称]通用名称: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商品名称:欣粒生®英文名称: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Injection汉语拼音:Chongzu Ren Lixibao Cijiyinzi Zhusheye[成分]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辅料为醋酸钠、冰醋酸、甘露醇、聚梨酸酯-80[性状] 无色透明液体,p。
[适应症]1.促进骨髓移植后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加。
2.癌症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
包括恶性淋巴瘤、小细胞肺癌、胚胎细胞瘤〔睾丸肿瘤、卵巢肿瘤等〕、神经母细胞瘤等。
3.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伴发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4.再生障碍性贫血伴发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5.先天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规格]75µg/0.3ml/支、150µg/0.6ml/支、300µg/0.9ml/支[用法用量]1.促进骨髓移植后中性粒细胞数增加。
成人及儿童的推荐剂量为300µg/m2, 通常自骨髓移植后次日至第五日给予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当中性粒细胞计数上升超过5000/mm3 时,停药,观察病情。
在紧急情况下,无法确定本药的停药指标中性粒细胞数时,可用白细胞的半数来估算中性粒细胞数。
2.癌症化疗后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A.恶性淋巴瘤、肺癌、卵巢癌、睾丸癌和神经母细胞瘤化疗后次日开始给药,成人及儿童推荐剂量为50µg/m2,皮下注射,每日一次。
化疗后中性粒细胞数降低到1000/mm3(白细胞计数2000/mm3)以下的成人患者和化疗后中性粒细胞数减少到500/mm3(白细胞计数1000/mm3)以下的儿童患者应给予本品。
经用药后,如果中性粒细胞计数经过最低值时期后增加到5000/mm3(白细胞计数10000/mm3)以上时,应观察病情,同时停用本品。
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阐述中性粒细胞减少在肿瘤化疗中的普遍性
中性粒细胞减少是肿瘤化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 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因此,本共识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强调规范诊治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重要性
规范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能够降低患者感染风险,提高化疗完 成率,改善患者预后。因此,本共识将提供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规 范诊治建议。
由于感染、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等因素导致中性粒细胞 生成减少或破坏增多。
诊断标准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
成人低于2.0×10^9/L,儿童低于1.5×10^9/L。
临床表现
患者可出现发热、感染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脓毒 症、感染性休克等。
实验室检查
骨髓象检查可发现中性粒细胞生成减少或成熟障碍 ;免疫学检查可发现自身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 相关抗体。
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和实践,专家们对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诊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形成了一套相对完 善的诊疗流程。
诊治指南的制定与应用
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专家们制定了针对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诊治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规范化的诊 疗建议。
新型治疗方法的探索
在研究过程中,专家们不断探索新型的治疗方法,如生物制剂、免疫疗法等,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 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05
肿瘤化疗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治疗策略
一般治疗原则
早期识别与评估
在化疗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 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 室检查等,以识别潜在的中性粒
细胞减少风险。
分层管理
根据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严重程度和 持续时间,对患者进行分层管理, 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
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对于CIN的预防和治疗,专家 推荐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 子(G-CSF)等药物,同时 加强患者的营养支持和抗感 染治疗。
未来研究方向及挑战
01
深入研究CIN的发病机制,寻找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策略。
02
探索新型药物和治疗方法,提高CIN的治疗效果和患 者生存质量。
03
加强多学科协作,制定更全面的CIN诊疗指南,提高 临床医生的诊疗水平。
家属参与
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过程,提供情感支持和生活照 顾,共同应对疾病带来的挑战。
05 并发症处理与风险评估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处理措施
01
感染
中性粒细胞减少使患者易感染, 需密切监测感染迹象,及时采取 抗感染治疗措施。
02
03
出血
贫血
化疗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增加 出血风险,需定期监测血小板计 数,及时采取止血措施。
03
同时,加强对患者的支持和护 理,如预防感染、提供营养支 持等,以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 带来的风险。
04 诊治原则与方法
预防措施及建议
化疗前全面评估
在化疗前应对患者的中性粒细胞 计数、骨髓储备功能等进行全面 评估,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合理选择化疗药物
尽量选择对中性粒细胞影响较小 的化疗药物,或在必要时调整药 物剂量和给药方式。
随访管理
对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进行定期随访,监测 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加强 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管 理能力。
06 专家共识总结与展望
本次专家共识主要观点回顾
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 (CIN)是肿瘤患者常见的并
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 效果和生存质量。
CIN的诊治需要综合考虑患者 的病情、化疗方案、中性粒 细胞减少的程度和持续时间 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 方案。
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汇报人:xxx 2024-01-03
目录
• 引言 • 中性粒细胞减少定义、分类及评估 • 肿瘤化疗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机制与
危险因素 • 诊断方法与标准 • 治疗措施与建议 • 预防策略与干预措施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共识背景与意义
中性粒细胞减少是肿瘤化疗常见并发症
01
规范诊疗流程
制定中性粒细胞减少诊疗规范,明确诊 疗流程和标准,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 效的治疗。
02
03
加强患者教育
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中性粒细胞减少 相关知识,提高其自我防护意识和能 力。
07 总结与展望
本次共识成果回顾与总结
共识成果概述
本次专家共识对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诊治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达成 了一系列重要共识。
特殊情况下治疗方案调整策略
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
对于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应立即停用化疗药物,并给予 广谱抗生素治疗和升白细胞药物治疗。
预期中性粒细胞减少
对于预期会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可以在化疗开始前预防性 使用升白细胞药物,以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风险。
中性粒细胞减少伴感染
当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并发感染时,应根据感染类型和严重程度选 择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给予升白细胞药物治疗。
05 治疗措施与建议
常规治疗原则及药物选择
化疗前评估
在开始化疗前,应对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计数进行评估,以 确定是否存在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风险。
常规治疗原则
当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 况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包括调整化疗方案、使用升白细 胞药物等。
PEG-rhG-CSF与G-CSF预防及治疗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效果比较
tionofmSMART3.0[J].ChineseJournalofPracticalInternalMedicine,2020,40(04):325-330.[21] JINL,FUW,XIH,etal.Efficacyandprognosticfactorsofinductiontherapycombinedwithautologousstemcelltransplantationin201patientswithmultiplemyeloma[J].ChinJHematol,2016,37(1):14-19.[22] ATTALM,LAUWERS-CANCESV,HULINC,etal.Lenalidomide,bortezomibanddexamethasonewithtransplantationformye loma[J].NEnglJMed,2017,376(14):1311-1320.[23] ALEXANIANR,WEBERD,GIRALTS,etal.Impactofcompleteremissionwithintensivetherapyinpatientswithresponsivemulti plemyeloma[J].BoneMarrowTransplant,2001,27(10):1037-1043.[24] ALVARESCL,DAVIESFE,HORTONC,etal.Long-termoutcomesofpreviouslyuntreatedmyelomapatients:Responsestoin ductionchemotherapyandhigh-dosemelphalanincorporatedwithinariskstratificationmodelcanhelptodirecttheuseofnoveltreatments[J].BrJHaematol,2005,129(5):607-614.[25] MOREAUP,SANMIGUELJ,SONNEVELDP,etal.Multiplemyeloma:ESMOclinicalpracticeguidelinesfordiagnosis,treat mentandfollow-up[J].AnnOncol,2017,28(suppl_4):iv52-iv61.[26] PALUMBOA,RAJKUMARSV,SANMIGUELJF,etal.InternationalMyelomaWorkingGroupconsensusstatementfortheman agement,treatmentandsupportivecareofpatientswithmyelomanoteligibleforstandardautologousstem-celltransplantation[J].JClinOncol,2014,32(6):587-600.[27] GARDERETL,BEOHOUE,CAILLOTD,etal.Upfrontautologousstemcelltransplantationfornewlydiagnosedelderlymultiplemyelomapatients:Aprospectivemulticenterstudy[J].Haemato logica,2016,101(11):1390-1397.[28] IACOBELLIS,DEWREEDELC,SCH?NLANDS,etal.ImpactofCRbeforeandafterallogeneicandautologoustransplantationinmultiplemyeloma:ResultsfromtheEBMTNMAM2000prospec tivetrial[J].BoneMarrowTransplant,2015,50(4):505-510.[29] STADTMAUEREA,PASQUINIMC,BLACKWELLB,etal.Autologoustransplantation,consolidationandmaintenancetherapyinmultiplemyeloma:ResultsoftheBMTCTN0702trial[J].JClinOncol,2019,37(7):589-597.[30] GIRALTS,GARDERETL,DURIEB,etal.Americansocietyofbloodandmarrowtransplantation,Europeansocietyofbloodandmarrowtransplantation,bloodandmarrowtransplantclinicaltrialsnetwork,andinternationalmyelomaworkinggroupconsensuscon ferenceonsalvagehematopoieticcelltransplantationinpatientswithrelapsedmultiplemyeloma[J].BiolBloodMarrowTrans plant,2015,21(12):2039-2051.(编校:李祥婷)PEG-rhG-CSF与G-CSF预防及治疗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效果比较王 蕾,颜晓菁,何 娟ComparisonofPEG-rhG-CSFandG-CSFinthepreventionofneutrophildeficiencyinlymphomapatientsafterchemotherapyWANGLei,YANXiaojing,HEJuanTheFirstHospitalofChinaMedicalUniversity,LiaoningShenyang110001,China.【Abstract】 Objective:ToretrospectivelyanalyzetheroleofPEG-rhG-CSFandG-CSFinthepreventionofneutrophildeficiencyafterchemotherapyinlymphomaandcomparetheadversereactionsofPEG-rhG-CSFandG-CSF.Methods:78patientsdiagnosedwithlymphomawereselected.42patientsweregivenPEG-rhG-CSFtopreventneutrophildeficiencyimmediatelyafterchemotherapy,and36patientsweregivenG-CSFtopreventneutro phildeficiencyuntilneutrophil>2.0×109/L.ThepreventiveandtherapeuticeffectsofPEG-rhG-CSFandG-CSFonneutrophildeficiencyafterchemotherapywerecompared,andtheaverageminimumvalueofneutrophilswasobserved.ThedurationofneutrophildeficiencyandtheprobabilityofFN(grade4)wereobserved.Theincidenceoffever,pulmonaryinfectionanddrugadversereactionswerealsoobserved.Results:TherewasnostatisticaldifferenceinKPSscorebetweenthetwogroupsbeforechemotherapy.Theaverageminimumvalueofneutrophilsinthecontrolgroupwassignificantlylowerthanthatintheexperimentalgroup.Thedurationofneutrophildeficiencywassignificant lyshortenedintheexperimentalgroup.TheincidenceofFN(grade4)wassignificantlyreducedintheexperimental【收稿日期】 2020-08-04【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81170519)【作者单位】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1【作者简介】 王蕾(1981-),女,辽宁人,讲师,研究方向:恶性血液病发病机制。
1例伯基特淋巴瘤患者的药学监护
Strait Phapnacextical Jonaal Vol32No.1020204维生素B i食物中的维生素I】、必须与胃黏膜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结合,形成复合物,才不易被肠液消化,在回肠远端被吸收入血。
但老年人内因子分泌减少,所以其吸收率大大降低,常引起维生素B i缺乏,当老人家发现自己出现舌炎、肢体麻木、刺痛,以及记忆力减退,方向感下降时,应及时就诊,咨询医生是否需要补充维生素B i。
5维生素K老年人发生凝血障碍,血液不宜凝固,发现自己出血后不易止血,或出现老年性紫瘢时,应及时咨询医生是否需要补充维生素K。
6维生素C维生素C主要存在新鲜蔬菜和水果,如柑橘、枣、辣椒、番茄及有叶蔬菜中。
维生素C参与氨基酸代谢、神经递质的合成,促进细胞间质形成,解毒,促进伤口愈合,使血脂下降,有增强抵抗力,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预防衰老等作用。
有报道,患有高血压的男性或体重过重的人,如果血液中维生素C含量偏低,患中风的几率更高。
老年人常因吸烟、饮酒、手术、心肌梗死等原因引起维生素C缺乏,如果老年人发现自己经常牙龈出血,出现牙齿松动,还会情绪低落、出现焦虑现象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适量补充维生素C。
要注意的是长期超剂量服用维生素c((日1~45)可引起胃酸增多,胃液反流,泌尿系结石、深脉血栓形成等。
大量长期应用会诱导耐受性,突然停药,有可能出现类似坏血症状,所以宜逐渐减少剂量,直至停药。
科学家发现,抑郁症患者血液里面的同型半胱氨酸比正常人都要高,这是因为患者体内维生素B-,叶酸,维生素B i 这3种维生素缺乏,而引起血液里面的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由此造成两个恶果,一是脑健康受到损害,二是心血管健康受到损害。
2200年研究证实,如果血液里面同型半胱氨酸每升高3mmol,发生老年痴呆的危险性增加40%,如果维生素B-,叶酸,维生素B i得到了充分的补充,可以有50%的高同型半胱氨酸症得到纠正33。
所以老年人体检时发现自己同型半胱氨酸偏高,就要及时就诊,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适量补充这3种维生素。
同步放化疗期间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
同步放化疗期间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中国专
家共识(2020版)
同步放化疗是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模式,而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同步放化疗期间最常见的血液学毒性,容易诱发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N)、感染中毒性休克,甚至死亡,严重影响了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和生存,并增加医疗费用。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化疗和放疗等骨髓抑制性治疗方式引起的主要不良事件,根据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的减少程度,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CTCAE 5.0)将其分为4级,1级为:1.5×109 /L≤ANC<2.0×109 /L;2级为:1.0×109 /L≤ANC<1.5×109 /L;3级为:0.5×109 /L≤ANC<1.0×109 /L;4级为:ANC<0.5×109 /L。
目前,我国临床应用rhG-CSF基本存在延迟用药和提前用药的情况,PEG-rhG-CSF平均半衰期为47h,每周期仅需注射1次,1次注射可以维持药效12天。
因此,在非特殊情况下,患者在肿瘤同步放化疗期间可考虑预防性使用PEG-rhG-CSF。
并且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医师分会制定了PEG-rhG-CSF专家共识,供大家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肿瘤化疗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最全版)
恶性肿瘤患者在化疗过程中,中性粒细胞减少是细胞毒类化疗药物主要的剂量限制性毒性,其减少程度和持续时间与患者感染风险增加相关[1,2]。
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ebrile neutropenia, FN)通常被定义为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 ANC)低于0.5×109/L,或ANC低于1.0×109/L且预计在48 h内将低于0.5×109/L,同时患者单次口内温度≥38.3 ℃或≥38.0 ℃且持续1 h以上,或腋温>38.5 ℃持续1 h以上[3]。
患者出现FN后可能导致化疗药物剂量降低或治疗延迟从而降低临床疗效,也可出现严重感染,甚至死亡。
还可能会增加诊断和治疗的费用进而导致医疗花费增加。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rhG–CSF)是一种人工合成的促进中性粒细胞增殖、分化、激活的细胞因子,主要用于细胞毒类化疗药物治疗后出现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rhG–CSF主要分为每日使用的rhG –CSF和每周期化疗仅使用一次的聚乙二醇rhG–CSF。
聚乙二醇rhG–CSF 具有长效特性,由聚乙二醇分子与rhG–CSF共价结合而成,其药效学特性及防治FN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方面与短效rhG–CSF基本一致[4,5,6,7,8]。
基于循证医学的荟萃分析结果表明,对已经出现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患者,在使用广谱抗生素的基础上加用rhG–CSF可以显著缩短Ⅳ
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抗生素的应用时间以及患者的住院时间[9],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FN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10],降低感染相关死亡率。
预防性使用rhG–CSF可减少FN的发生风险、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
已有临床研究证实,与安慰剂相比,预防性应用rhG–CSF或聚乙二醇rhG –CSF,可以显著降低患者FN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静脉抗生素的使用[11,12,13];应用聚乙二醇rhG–CSF治疗的患者出现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平均持续时间与应用rhG–CSF治疗没有显著性差异[5,6,7,8]。
回顾性研究显示,预防性应用rhG–CSF可使肿瘤患者化疗后出现FN的风险降低50%,同时不影响抗肿瘤治疗的疗效和患者的总生存[10,14,15,16]。
美国、欧洲、加拿大等国家的权威学术机构都已经制定出各自的rhG–CSF在肿瘤化疗中临床应用的指南。
为此,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全国专家,参照国际权威学术机构的指南和我国的临床研究结果制定本专家共识。
一、预防性应用rhG–CSF
rhG–CSF不能常规预防性应用于所有肿瘤化疗患者。
因此,应该选择FN发生风险较大的患者预防性使用。
每周期化疗前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个体化评价FN的发生风险。
评估FN的发生风险需要综合疾病类型、化疗方案、患者身体状况和治疗目的等多个因素。
对于接受高发生FN风险化疗方案的患者,无论治疗目的是治愈、延长生存期还是改善疾病相关症状,均建议其预防性使用rhG–CSF。
对于接
受中等发生FN风险化疗方案的患者,需进一步评估患者其他FN发生的因素。
高龄患者(尤其是年龄>65岁)、既往化疗或放疗过程中已发生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肿瘤分期晚、肿瘤侵及骨髓、营养和体力状态差、肝肾功能不全、存在感染和开放性伤口以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等都被认为是患者发生FN的危险因素[3,17,18]。
如果前一化疗周期患者发生FN 或剂量限制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则下一化疗周期可以考虑预防性使用rhG–CSF。
当化疗目的是姑息性时,如果患者具有发生FN的风险,可考虑使用rhG–CSF;若风险由化疗方案引起,可降低化疗药物剂量。
对于接受低发生FN风险化疗方案的患者,不常规预防性使用rhG–CSF。
但是,若患者正在接受治愈性化疗或术后辅助化疗,而且FN可能导致死亡等不良预后时,可以考虑预防性使用rhG–CSF。
当剂量密集或剂量增强方案化疗可以改善患者预后、减量化疗或延迟化疗可能导致预后不良时,应当考虑预防性使用rhG–CSF[3,17,18]。
当提高标准化疗方案中药物的剂量或给药密度均不能改善患者预后,尤其是化疗目的为姑息性时,若患者出现严重骨髓毒性,下周期化疗应该把减低化疗药物剂量作为主要措施。
二、治疗性应用rhG–CSF
对于接受预防性使用rhG–CSF的患者出现FN后,应继续使用rhG–CSF治疗。
对于未接受预防性使用rhG–CSF的患者,如果存在不良因素应考虑使用rhG–CSF治疗[9,10]。
不良因素包括: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ANC<1.0×109/L)或持续时间较长的中性粒细胞减少(>10 d)、年龄>65
岁、原发肿瘤控制不佳、肺炎、败血症、侵袭性真菌感染或其他临床感染、治疗期间或既往治疗过程中发生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等[3,17,18]。
三、rhG–CSF预防性治疗的给药方法
首选皮下给药。
通常化疗结束后24~72 h开始用药,rhG–CSF给药后ANC出现的第一个高峰是骨髓中成熟的ANC被释放进入外周血造成的,此时不宜停药,待ANC降到最低点后再次逐渐上升>2.0×109/L后可停药,一般情况下应持续给药1周以上。
聚乙二醇rhG–CSF的预防给药方式为皮下注射,每个化疗周期给药1次,一般化疗结束后24 h用药,或化疗结束后3~4 d给药也可以。
根据Ⅱ期及Ⅲ期临床试验结果[19,20],聚乙二醇rhG–CSF适用于3周化疗方案和2周化疗方案的患者,但尚无足够证据支持其在单周化疗方案中的应用。
因此,本专家共识不推荐在单周化疗方案中使用聚乙二醇rhG–CSF。
应该指出的是,在同步化放疗或放疗过程中预防性使用rhG–CSF尚未得到评估,因此本专家共识不推荐。
无论是rhG–CSF,还是聚乙二醇rhG –CSF,都不能在化疗药物给药期间应用,因为这样会使受到rhG–CSF的药理作用被激活的骨髓造血功能受到化疗药物的杀伤,非但达不到升高ANC的治疗作用,相反还会进一步损伤造血功能。
四、应用rhG–CSF的常见不良反应
应用rhG–CSF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注射部位反应、发热、乏力和流感样症状,骨骼肌肉疼痛见于10%~30%的患者,应用非麻醉性镇痛药物即可控制症状。
rhG–CSF在中国上市已经20多年[6,21,22,23,24],临床研究和临床应用实践均证明了其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显著提高了化疗的安全性,给患者带来了临床获益。
随着新的研究成果的不断出现,专家委员会将定期更新本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