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园广场空间布局的可达性与公平性研究

合集下载

上海公园空间可达性与公平性分析_尹海伟

上海公园空间可达性与公平性分析_尹海伟

上海公园空间可达性与公平性分析尹海伟 徐建刚 (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江苏南京,210093)【摘要】公园是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居民游憩活动的重要场所,具有重要的生态、娱乐、休憩和社会文化等功能。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以上海市为例,运用最小邻近距离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公园的空间可达性进行了定量评价,并结合上海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资料,采用需求指数,分析了研究区各街道居民对城市公园的需求情况,在此基础上,采用定序变量相关分析和因子空间叠置分析两种方法定量测度了研究区公园布局的空间公平性程度。

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可达性水平总体上较高,超过半数的居住区出行不足1000m 即可到达一个公园,超过70%的街道可达性水平较好;(2)在街道水平上研究区公园空间布局总体上比较公平、较为合理,可达性水平与需求指数呈显著相关,很高或高需求的街道70%左右均具有很好或好的可达性。

【关键词】公园;空间可达性;需求指数;空间公平性;上海【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01047,30700097)、南京大学人才培养基金、国家985项目南京大学城市化与城市科学平台资助项目。

可达性(accessibility )是指居民克服距离和旅行时间等阻力(impendence )到达一个服务设施或活动场所的愿望和能力的定量表达,是衡量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合理性的一个重要标准[1]。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spatial pattern )以及可达性的定量分析已经成为国内外地理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2]。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可达性分析已被广泛用于城市重要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研究,如公园[3-5]、医疗服务设施[6,7]、购物服务中心[8,9]、学校[10,11]、体育设施[2]等。

虽然这些可达性研究的对象、方法不尽相同,但研究的目的都是为了探讨这些城市公共设施布局的空间公平性(spatial equity )问题,如可达性水平高的街区是否也是高需求群体相对集中的街区,弱势群体如儿童、老年人、低收入阶层等所占比例较高的街区是否具有较高的可达性等。

公园广场可行性研究报告

公园广场可行性研究报告

公园广场可行性研究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公园广场建设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和研究,以确定该项目的可行性和效益。

本报告包括市场调研、财务分析、社会影响评估和风险分析等关键内容,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设公园广场的建议。

2. 市场调研在市场调研阶段,我们对目标群体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市场需求和潜在竞争对手情况。

2.1 目标群体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我们了解到公园广场的受众主要包括儿童、家庭和老年人等。

他们对于户外休闲活动的需求较高,而目前该地区缺乏适合大规模户外活动的场所。

2.2 市场需求分析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在该地区有较高的市场需求和潜在的商机,人们对于公园广场的需求和期望较高。

他们期望在公园广场中有儿童游乐设施、休闲椅子、文化活动区等。

这些需求将为公园广场的建设提供巨大的市场潜力。

2.3 竞争对手分析通过对该地区周边的竞争对手进行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目前尚无类似规模的公园广场。

然而,该地区存在一些其他休闲设施,如购物中心、咖啡馆等,这些设施也可能成为竞争对手。

3. 财务分析通过财务分析,我们将评估公园广场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情况。

3.1 成本估算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和设计方案,我们对公园广场的建设和运营成本进行了估算。

包括土地购买、建筑物修建、设备采购、员工工资和运营费用等。

3.2 收入预测基于市场调研结果和收费标准制定,我们对公园广场的潜在收入进行了预测。

主要包括门票收入、游乐设施租赁收入、赞助商合作收入等。

3.3 财务指标分析根据成本估算和收入预测,我们通过现金流量分析、投资回报率和财务指标等,对公园广场的财务状况进行了评估。

结果显示该项目在合理的运营管理下,有望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4. 社会影响评估公园广场的建设将对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包括经济、环境和社交等方面。

4.1 经济影响公园广场的建设将刺激当地经济发展,促进旅游业的增长,提高商业活动和服务业的需求,创造就业机会,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评价研究——以深圳市南山区为例

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评价研究——以深圳市南山区为例
目前,可达性评价的主要方法有缓冲区法、最小邻近距离,具体的测算方法以及优劣势对比等信息见表1。由于两步移动搜索法同时考虑了需求点及供给点,比较灵活,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都以此为切入点研究,魏治[4]等使用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对沈阳市中心城区的绿地可达性进行评价,该研究以街道中心为居民点,容易忽略在搜索域中的实际居民点的需求,并且没有考虑到不同类型绿地对居民点的吸引力。因此本文基于上述缺陷,采用改进的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对深圳市南山区公园绿地的可达性进行评价。
摘要
城市公园绿地是居民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公共服务资源,其配置是否合理是城市规划的关注重点,而可达性可以用来评估公园绿地空间分布的合理性。传统对于可达性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基于问卷调查和实地测量数据,其成本高昂、时效性差,有必要用一些方便采集、成本低、时效性强的数据替换传统的数据进行研究。随着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海量出租车数据、手机信令、GPS定位等反映个体行为的地理时空大数据,这些数据使深入研究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成为可能。基于此,本研究以深圳市南山区作为研究区域,探究了宏观视角下的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评价技术,设计了微观视角下的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评价方法,发展了供需平衡视角下的城市公园绿地公平性评价机制。研究发现南山区公园绿地中部区域可达性较好,而周边可达性较差。本研究创新、提高了城市绿地功能评价体系,为南山区绿地规划提供了决策支持。
空间可达性的概念由Hansen WG首次提出,并将其定义为网络交通中各节点相互作用的机会大[2]。目前可达性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大都认为指居民从空间中任意一点到达目的地的难易程度,反映了人们克服费用、出行距离、路途时间等空间阻力到达目的地的愿望和能力的定量表征。国外关于可达性的理论,最初是从公共资源设施的选址和布局开始的,经过多年的研究发展,可达性运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可达性的度量方法也多种多样。每种方法各有优劣,但至今尚未有一种方法可以涵盖可达性的全部信息。国内研究起步较晚,俞孔坚等人首次将可达性的概念引入到公园绿地的研究当中,并详细分析了景观可达性的原理及模型[3]。国内可达性的研究大多数都是在借鉴国外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到实践层面,较少结合实际情况对理论进行创新或深化。

城市公园设计的考虑因素

城市公园设计的考虑因素

城市公园设计的考虑因素城市公园是城市中提供休闲和娱乐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公园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以确保公园的功能性、美观性和可持续性。

本文将介绍城市公园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几个关键因素。

1. 城市规划和用地分配城市公园的规划必须符合整体城市规划的要求,以满足居民对绿色休闲空间的需求。

在城市地区,用地分配是公园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

设计师需要根据城市的人口规模和居住密度,确定公园的面积和位置,并保证公园的便利性,使城市居民都能够方便地到达公园。

2. 自然环境与生态保护在城市公园设计中,保护和提升自然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

设计师需要保留或恢复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并在设计中融入自然元素,如湖泊、河流、山地和植被。

合理选择植物种类、设置野生动物栖息地,并采用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和废物处理系统,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3. 空间布局和功能设置城市公园的空间布局应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和兴趣爱好的人群需求。

公园可以设置不同类型的活动区域,如儿童游乐区、健身区、休闲区和文化活动区。

此外,公园还可以容纳一些便利设施,如卫生间、饮水站和休息座椅,以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

4. 可达性和交通规划为了确保公园能够服务更多的人群,设计师需要考虑公园的可达性和交通规划。

公园的位置应该方便市民到达,可以通过不同的交通方式,如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等。

此外,公园周边的交通设施也应该得到合理的规划,以提供足够的停车位和人流疏导系统。

5. 安全和安保措施在城市公园设计中,安全是一项至关重要的考虑因素。

公园应该设置足够的照明设施,在夜间提供足够的安全保障。

此外,公园还应该设置监控设备,并确保公园的安全管理措施得到有效执行,以保护市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6. 可持续发展和节能环保城市公园设计应该追求可持续发展和节能环保的目标。

设计师可以采用节约能源的照明设备和灌溉系统,并使用可再生材料来构建公园建筑和设施。

同时,公园的运营管理也应该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儿童友好型城市公园的设计与研究

儿童友好型城市公园的设计与研究

儿童友好型城市公园的设计与研究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园建设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城市公园对于人们身心放松更是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更是城市儿童进行户外互动的重要场所。

因此,在儿童友好型公园理论中进行城市公园设计是必要的,良好的城市公园设计是确保儿童健康成长的同时,促进儿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主要针对儿童友好型城市公园的设计与研究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儿童友好型;城市公园;设计;研究;一、儿童友好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原则1、可达性儿童友好型城市公园应该保障儿童可以通过便捷的方式抵达公园,这样儿童才会在日常活动时选择到公园中活动。

所以,应该进行均衡布局,根据具体的服务半径和绿地建设要求进行均衡设计。

例如,市级公园可以为市内所有儿童提供服务,服务半径达到2000-3000米,通过30-50分钟的步行即可抵达,乘车抵达的时间约为10-20分钟。

区级公园通常在行政区内建设,为该区域的儿童提供服务,服务半径在1000-1500米之间,步行15-25分钟即可抵达,乘车仅需要5-10分钟。

不同等级公园在设计中要考虑不同的绿地分布、活动场地等要素,避免资源重叠和浪费。

不仅如此,应该避开车流量较大的位置,保障公园的安静、整洁和安全,减少对儿童的威胁。

2、自然性对于儿童来说,自然物品更容易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因为儿童具有十分丰富的想象力,自然环境中的一切都可以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不仅如此,接触自然环境也可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成长,给儿童带来丰富的感官体验,使儿童对大自然产生热爱、向往的情感。

所以,在公园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对自然环境进行合理地利用,并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保障生物的多样性。

可以根据具体的地形地貌进行设计,增加山坡、沙地、树林等空间,创造多样化的场所和趣味复杂得娱乐项目。

利用自然要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公园的趣味性,进而吸引更多儿童到公园中开展各种活动。

3、安全性儿童友好型城市公园就是从儿童的角度进行分析,为各年龄段的儿童提供舒适、安全、自由的活动空间。

公园广场可行性研究报告

公园广场可行性研究报告

公园广场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目的公园广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城市化意义,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本研究旨在对公园广场的可行性进行深入分析,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二、研究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绿地空间日益受到重视。

建设公园广场作为城市绿地的一部分,可以有效缓解城市的压力,并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然而,公园广场的建设需要耗费大量资金和人力,因此需要进行可行性研究,以确定其实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及专家访谈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资料法,搜集了大量有关城市公园广场建设的相关资料;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了市民对公园广场建设的态度和需求;通过实地考察法,深入了解了各地公园广场的实际情况;通过专家访谈法,获得了相关专家对公园广场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四、研究内容(一)公园广场的意义和作用公园广场是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美化环境、缓解城市压力、改善市民生活质量等作用。

通过对国内外公园广场建设的案例分析,总结出公园广场的意义和作用。

(二)公园广场的建设条件公园广场的建设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包括具备一定的占地面积、有利于居民休闲娱乐的地理位置、拥有充足的绿化植被和水体资源等。

本节主要通过实地考察法和专家访谈法,筛选出公园广场建设的合适条件。

(三)公园广场的建设方案在充分了解了公园广场的意义和建设条件后,本节将提出公园广场的建设方案,包括设计理念、功能设置、景观规划、设施配套等。

(四)公园广场的投资与运营公园广场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在建设完成后,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运营和管理。

本节将对公园广场的投资成本、收益情况和运营模式进行详细分析。

五、研究成果通过对公园广场的可行性研究,得出以下成果:(一)公园广场的建设是必要且可行的,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二)公园广场建设的优先地区和建设条件。

(三)公园广场建设的设计方案和投资规划。

城市公园绿地规划可达性指标评价方法论文

城市公园绿地规划可达性指标评价方法论文

城市公园绿地规划可达性指标评价方法论文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绿地可达性指标的研究方法以及评价模式,分析了计算可达性的具体步骤,通过实际案例验证可达性指标的计算和评价方法。

1 绿地规划可达性指标模式1.1 研究方法简介现在常用来研究公园绿地可达性的方法有2种,即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传统定量研究的主要方式是统计分析定量,这种方法繁琐复杂,操作难度较大。

而运用了GIS技术的定量分析方法由于建立了分析模型,因此,能够更加方便地获得有效、精准的结果,方便我们图示结果并进行管理。

模型种类根据GIS建模原理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有引力势能、缓冲区和费用阻力3种。

这3种模型各有优缺点,通过对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和功能性的研究,评价模式必须满足一定条件才可以作为规划通用指标:(1)分析城市拓扑结构,准确计算交通方式的不同阻力成本。

(2)考虑绿地服务人口、吸引力和交通阻力3个因素。

(3)紧密结合绿地的规划和建设过程,提出规划人员能够充分理解、完善操作的计算方法。

(4)计算结果必须能够进行实地验证,并且要具备可度量性。

1.2 评价模式分析1.2.1 建立拓扑结构。

确定研究范围后输入基础数据,划分绿地类型后建立街区、绿地入口和路网的拓扑结构,确定终点和起点。

我们知道,不同功能的绿地能够提供的生态服务能力也是不同的,一级服务内容主要依靠多功能的大规模绿地提供,因此,不同绿地之间存在合作、竞争的双重关系。

我们要分别分析不同绿地的可达性,叠加分析计算结果。

根据分析,绿地入口、街区空间格局、居民运动习惯决定了绿地可达性拓扑结构。

1.2.2 建立阻力模型。

阻力模型主要是体现居民从居住地采用不同交通方式到达绿地需要克服的空间阻力,以往我们可以使用GIS软件计算空间阻力。

但是,这种方法需要运用相对阻力关系,这种方法是不全面的,无法运用计算结构进行不同地区规划方案的量化比较。

因此,我们应采取访谈、考察、问卷等方式归纳阻力因素并与道路网络结合,观测在某路段使用某种交通工具的平均速度,计算路段的阻力值,公式为:Kn=Vn/V0,公式中V0为使用某种交通工具在最低阻力下的标准速度,Vn为平均速度,Kn为第n个路段的阻力值。

社会公平视角下城市公园绿地的可达性研究——以南京中心城区为例

社会公平视角下城市公园绿地的可达性研究——以南京中心城区为例

_涵城-市減I本期聚焦:城市公园可达性及其影响研究2020.08 FOCUS: RESEARCH ABOUT URBAN PARK ACCESSIBILITY AND INFLUENCE文章编号 J〇〇9-6000(2020)08-0018-08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doi: 10.3969/j.issn.1009-6000.2020.08.003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重点基金项目■■大都市中产化进程与政策研究(17A S H003r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留金发〔2018〕3101号).作者简介:余思奇(〗992-女.贵州遵义人,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城市住房与社会空间研究等;朱喜钢(1959_).男,江苏太仓人.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社会空间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等;刘风豹(1988-).男.河南濮阳人,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社会空间、城市收缩:孙洁(1989-).女,安徽合肥人.博士,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社会地理学与小城镇等:吴言(1992-),通信作者,男,贵州遵义人,硕士研究生,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高分中心.助理工程师。

社会公平视角下城市公园绿地的可达性研究—以南京中心城区为例The Evaluation of Accessibilities to Urban Parks from thePerspective of Social Justice: A Case Study of Nanjing余思奇朱喜钢刘风豹孙洁吴言YU Siqi ZHU Xigang LIU Fengbao SUN Jie WU Yan摘要:社会转型期与生态文明时代,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均衝资源配置和维护社会公平正成为关注焦点。

城市公园可达性设计研究

城市公园可达性设计研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环境变得越来越拥挤,人们对城市公园的需求和 也日益增加。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 娱乐的场所,还承担着生态保护、文化展示等多重使命。因此,对城市公园可 达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将围绕城市公园可达性研究展开,介绍可 达性的定义和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
3、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的创新:结合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对数 据进行高效处理和分析,挖掘出数据背后的复杂关系和规律,为提升公园可达 性提供科学依据。
4、结合多学科领域知识:将地理学、城市规划、环境科学、社会学等多学科 领域知识融合到城市公园可达性的研究中,从多角度探讨公园可达性的提升策 略和措施,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公园可达性设计研究
目录
01 城市公园可达性设计 的研究现状
03 建议和对策
02
城市公园可达性设计 的研究方法
04 参考内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居民对户外活动的需求逐渐增加,城市公园成为 居民重要的休闲场所。然而,城市公园的可达性设计却往往被忽视,导致居民 难以便捷地到达公园,享受户外活动带来的乐趣。因此,本次演示旨在探讨城 市公园可达性设计的研究现状、方法及影响,为城市规划与设计提供参考。
2、人口分布和城市化水平
人口分布和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公园可达性密切相关。人口密度越高、城市化水 平越高的地区,公园可达性通常越高。这是因为这些地区居民数量较多,对公 园的需求和利用率也相对较高。然而,也需要考虑人口分布和城市化水平的均 衡性,避免过度集中导致公园环境恶化等问题。
3、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公园可达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居民收入水平、政府投入等 方面。居民收入水平越高,对于休闲娱乐的需求和支付能力就越强,有利于提 高公园的可达性。同时,政府对公园建设的投入力度也与公园的可达性密切相 关。政府加大对公园建设的投入,可以改善公园设施和服务水平,提高公园的 可达性。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中的可达性设计原则探讨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中的可达性设计原则探讨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中的可达性设计原则探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变得日益重要。

在城市规划中,可达性设计原则被广泛应用于公共设施的规划和布局。

本文将探讨城市公共设施规划中的可达性设计原则,并分析其在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

一、可达性设计原则的概念可达性设计原则是指在城市公共设施规划中,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设计,使居民能够方便快捷地到达各类公共设施的原则。

这些公共设施包括但不限于医院、学校、公园、图书馆等。

可达性设计原则旨在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便利性,降低通勤成本,促进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二、公共设施的布局与可达性设计原则在城市公共设施规划中,布局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合理的布局可以减少居民的通勤时间和成本,提高公共设施的利用率。

而可达性设计原则则是指在布局过程中,要考虑到居民的出行需求和交通条件,使公共设施尽可能地靠近居民居住区,减少居民到设施的通勤时间。

首先,公共设施的布局应考虑到居民的出行需求。

不同居民群体对公共设施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规划者应根据不同区域的人口结构和特点,合理布局各类公共设施。

例如,在人口密集的商业区,应增设更多的商业设施和娱乐场所,以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

而在居住区,应增设更多的学校和公园,以方便儿童和居民进行学习和休闲活动。

其次,公共设施的布局应考虑到交通条件。

城市交通状况对公共设施的可达性有着重要影响。

在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交通网络的发展和交通设施的建设。

例如,在交通拥堵的地区,可以增设更多的公共交通站点,方便居民出行。

同时,应加强交通设施与公共设施之间的联系,提供便捷的交通方式,如步行道、自行车道等。

三、可达性设计原则的作用可达性设计原则在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可达性设计原则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便利性。

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设计,居民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得各类公共设施的服务。

例如,将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布局在居民区附近,可以减少居民的通勤时间和成本,提高生活质量。

浅析城市文化广场的空间品质特1

浅析城市文化广场的空间品质特1

浅析城市文化广场的空间品质特征城市文化广场是城市中的重要公共空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交功能。

它的空间品质特征可以影响人们的活动和体验,以下是对城市文化广场空间品质特征的浅析:1. 开放性:城市文化广场应具有开放的特征,使人们能够自由进入和流动。

广场的开放性可以吸引人们聚集和交流,提供社区活动、文化演出和展览等公共文化活动的场所。

2. 可达性:广场的可达性是指广场与周边区域的连通性。

合理的交通规划和便捷的交通设施可以方便人们到达广场,鼓励人们的参与和互动。

3. 多功能性:城市文化广场应具备多功能的特征,可以适应不同的需求和活动。

广场可以设有公共休憩区、户外娱乐设施、舞台演出区、雕塑艺术展示区等,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

4. 人文特色:广场的人文特色体现在其设计元素和环境氛围上。

包括公共艺术装置、景观设施、绿化植被等,使广场具有独特的文化气息和强烈的城市特色。

5. 尺度与比例:城市文化广场的尺度和比例应符合人的尺度感知,不过分庞大或过于狭小。

合适的空间尺度可以营造出亲切、舒适的环境,促进人们的集聚和互动。

6. 建筑环境与景观:周边建筑环境和景观的布局和设计对城市文化广场的空间品质产生影响。

与周边建筑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同时提供宜人的景观和舒适的环境,将豁然开朗的感受带给人们。

7. 可持续性:在设计和运营中,城市文化广场应注重可持续性。

包括采用可持续材料和技术,合理利用水、能源和资源,同时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总之,城市文化广场的空间品质特征应通过开放性、可达性、多功能性、人文特色、尺度与比例、建筑环境与景观、可持续性等方面的综合考虑来提升人们的活动体验和城市文化氛围。

这样的空间品质特征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愉悦、多元和可持续的社交和文化交流场所。

广场与公园规划中的人性化设计与布局

广场与公园规划中的人性化设计与布局

广场与公园规划中的人性化设计与布局引言:广场和公园是城市中不可或缺的公共空间,它们不仅提供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城市文化与社交交流的重要载体。

在广场与公园的规划与设计中,人性化的考量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广场与公园规划中的人性化设计与布局,以期为城市规划者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一、自然元素的融入人性化的广场与公园规划应该充分融入自然元素,为人们提供与自然亲近的环境。

例如,在广场与公园的设计中,可以合理布置花坛、树木和草坪等绿化植被,以增加空间的生机和活力。

同时,适当设置水景、喷泉等水体景观,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视觉上的愉悦,还有助于调节气温、净化空气。

通过自然元素的融入,广场与公园成为了人们远离喧嚣的都市生活、放松身心的理想场所。

二、功能的多样性人性化的广场与公园规划应该注重功能的多样性,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例如,在广场中可以设置休闲区、健身区、儿童游乐区等不同功能区域,使得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活动场所。

同时,公园中也可以设置步道、健身器材、篮球场等设施,满足人们的运动需求。

通过功能的多样性,广场与公园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还能够促进人们的健康生活方式。

三、交通的便捷性人性化的广场与公园规划应该考虑交通的便捷性,方便人们的出行。

例如,在广场与公园的周边可以设置公共停车场、自行车停车点等交通设施,方便人们驾车或骑行前往。

同时,公共交通的覆盖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在广场与公园附近设置地铁站、公交站等,方便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通过交通的便捷性,广场与公园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人群前来,还能够减少私家车的使用,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四、设施的完善性人性化的广场与公园规划应该注重设施的完善性,提供便利的服务。

例如,在广场与公园中可以设置休息亭、公共厕所、咖啡厅等设施,为人们提供休息、用餐和卫生等服务。

同时,还可以设置文化展示区、图书馆等设施,为人们提供文化教育和知识交流的场所。

建筑与社会公共空间探讨城市公园与广场的设计原则

建筑与社会公共空间探讨城市公园与广场的设计原则

建筑与社会公共空间探讨城市公园与广场的设计原则城市公园与广场是城市中重要的社会公共空间,它们不仅提供人们娱乐、休闲的场所,还充当了人们之间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

因此,在设计城市公园与广场时,需要考虑一系列的设计原则,以确保其适应社会需求、营造宜人的环境。

本文将探讨城市公园与广场的设计原则,并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一、开放性与可及性城市公园与广场被设计成对所有人开放,为人们提供休憩、娱乐和社交的场所。

因此,设计者应确保公园与广场的可及性,提供多个方便的入口,并为残障人士提供无障碍通道。

同时,公园与广场的布局应该简单明了,避免人们迷路或感到不舒适的情况。

二、多功能性与灵活性城市公园与广场的设计应该兼顾不同年龄、背景和需求的人群。

多功能性是其重要设计原则之一。

公园与广场应该提供多样化的设施,如儿童游乐区、健身设施、休闲区、绿地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此外,设计者还应考虑布局的灵活性,以便根据不同的活动和季节需求进行调整和改造。

三、景观与绿化景观与绿化是城市公园与广场设计的核心要素之一。

通过合理的植被布局、景观设计和绿化建设,可以提供宜人的环境,增强人们的舒适感和亲近自然的体验。

设计者应该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植被,并结合自然元素,如水景、花坛、草地等,打造出独特而吸引人的景观。

四、文化与历史呼应城市公园与广场设计时需要与所在城市的文化和历史产生呼应。

通过融入当地文化元素和历史背景,可以增加场所的独特性和人们对其的认同感。

设计者可以借鉴传统建筑风格、文化符号等,将其巧妙地融入公园与广场的建筑、雕塑和艺术品等设计要素中,为人们创造出具有魅力和韵味的空间。

五、安全性与便利性安全性和便利性是城市公园与广场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

设计者应考虑人们在公园与广场内的安全,并通过合理的照明、监控设备等措施来提高安全性。

同时,公园与广场的布局和设施设置应方便人们的日常需求,如垃圾桶、公共厕所、饮水设施等。

六、可持续性与环保在设计城市公园与广场时,应考虑其可持续性和环保性。

城市公园空间布局的规划与设计

城市公园空间布局的规划与设计

城市公园空间布局的规划与设计城市公园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还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因此,城市公园的空间布局规划与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以城市公园空间布局的规划与设计为主题,探讨城市公园的布局原则、设计要求以及现代城市公园的设计理念。

首先,城市公园的布局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是统一性原则,即公园内的各个功能区域应该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不同功能区域的布局应合理、协调,避免出现大面积的空白或重叠区域。

二是灵活性原则,即公园的布局应具有一定的灵活度,能够适应城市发展的变化和居民需求的变化。

灵活性的实现可以通过合理设置可移动设施、调整功能区域的大小和位置等方式来实现。

三是可持续性原则,即公园的布局应符合生态环保的原则,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其次,城市公园的设计要求是多样化的。

一方面,公园内应包含各种功能区域,以满足居民不同的需求。

例如,可以设置休闲娱乐区、运动健身区、文化表演区等,来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

另一方面,公园的设计应具有良好的可达性和可利用性。

意味着公园应该便于居民进入和利用,方便居民进行各种活动。

此外,公园的设计还应注重安全性和舒适性。

公园内的设施设备应符合安全标准,同时要提供舒适的休憩和活动空间,让居民能够愉快地享受公园的服务。

现代城市公园的设计理念注重与自然的融合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公园的设计应注重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融合。

通过保留原有的绿地和植被,合理布置景观元素,可以使公园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连,形成一个连续的生态系统。

其次,公园的设计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通过合理规划植被种植、水体蓄水和处理、垃圾处理等措施,可以提高公园的生态功能,并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此外,公园的设计还应注重创新和智能化。

通过加强科技应用,可以提高公园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居民提供更好的体验。

在城市公园空间布局的规划与设计中,还有几个方面需要特别关注。

生活圈视角下拉萨市公园广场可达性研究

生活圈视角下拉萨市公园广场可达性研究

广场和公园是人们生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居民休闲娱乐放松的主要场所。

随着居民出行活动的增加,居民能否快速方便地到达公园广场已经成为选择居住小区的关键指标之一,客观公正地评价居民到达公园和广场的可达性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可达性概念由美国学者 Hansen [1]在1959年首次提出,用于表示在给定交通系统中,从某一位置到指定位置的便利程度。

目前研究可达性方法主要为空间句法[2]、高斯二步移动搜索法、网络分析法[3]和在线地图的API 接口的路径规划服务。

杨俊 [4]、青果[5]等基于空间句法理论,建立轴线模型,通过Depthmap 软件运算,从全局可达性、局部可达性、感知可达性三个维度进行综合可达性评价。

但空间句法比较适用于范围较小的研究区域或建筑内部。

魏冶[6]、韩姝尧 [7]、仝德[8]使用高斯二步移动搜索法揭示研究区内绿地可达性空间格局。

但高斯二步移动搜索法空间距离表达方式欠缺,没有综合考虑结合路网的影响。

高子晗[9]使用ArcGIS 网络分析法,通过建立服务区和O-D 矩阵对永济市的医疗设施可达性进行研究,但这种方法缺少考虑路网交通状况对可达性的影响。

生活圈相关理念是上海市政府在2016年首次提出,上海城市建设进入存量规划时期,居住社区人口的构成复杂多样、居民的生活需求各有不同、居住空间的环境要求愈来愈高等问题逐渐突出。

梁启航[10]通过分析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规划理念和实践建设经验,提出提高居民社区生活品质的城市更新策略。

2021年6月,国家正式发布《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提出对城镇社区生活圈划分层级。

摘要 公园广场是展现城市建设水平和体现居民幸福的重要指标,其可达性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通过使用Python 爬取高德地图中住宅小区和风景名胜类型中的公园广场的POI 数据,分析住宅区与公园广场空间分布特征;结合交通路网数据,以生活圈内公园广场可达性为研究对象,使用网络分析法分别对步行与骑行两种交通方式可达性进行分析与评价。

城市公园休闲广场设计规范要求的多样化空间布局

城市公园休闲广场设计规范要求的多样化空间布局

城市公园休闲广场设计规范要求的多样化空间布局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公园作为绿地和休闲场所的代表性存在,被赋予了愈发重要的角色。

众所周知,公园中的休闲广场是人们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之一,因此其设计规范要求的多样化空间布局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城市公园休闲广场设计规范要求中多样化空间布局的重要性,并针对不同类型的休闲活动提出相应的设计建议。

一、多样化空间布局的重要性城市公园休闲广场作为人们集会、娱乐和放松的场所,其空间布局的多样性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并创造出更加富有活力和互动性的环境。

具体来说,多样化空间布局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供多样化的休闲活动选择:人们对于休闲活动的需求各异,有的喜欢打羽毛球,有的喜欢跳舞,有的喜欢聚会。

因此,在休闲广场的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不同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休闲活动选择。

可以设置多个功能区,比如体育活动区、文艺表演区、亲子游乐区等,使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参与的活动。

2. 创造互动交流的空间环境:城市公园休闲广场是人们互相交流、社交的重要场所。

为了促进与他人的互动,空间布局应当充分考虑到人与人之间的可视性和可接触性。

例如,在座椅设置上,可以采用弧形布局,适当增加座椅之间的距离,以方便人们交流;在活动区域设计上,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区域,使得人们可以便利地参与到各种团体活动中。

3. 营造宜人的空间氛围:城市公园休闲广场作为人们休闲放松的场所,其空间布局应当营造出宜人的氛围。

这意味着在休闲广场的设计上,应注重景观的设置与绿化的植被。

例如,可以在广场周围种植花草树木,设置一些水池喷泉等装饰物,以增加广场的美观度和舒适感。

二、针对不同类型的休闲活动的设计建议1. 体育活动区:对于喜欢进行体育活动的人群,设计人员可以设置多功能体育场地,如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等,以满足不同体育运动的需求。

此外,还可以设置一些健身器材供人们进行户外健身活动。

2. 文艺表演区:城市公园休闲广场也是文艺表演的主要场所之一。

城市公园广场空间布局的可达性与公平性研究

城市公园广场空间布局的可达性与公平性研究

城市公园广场空间布局的可达性与公平性研究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建设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和“和谐社会”、“社会公平”等理念的贯彻发展,城市居民对公园广场这类开放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多,人们越来越关注公园的服务功能是否能被市民公平地享用,是否维护残疾人、儿童等弱势群体以及中低收入人群的利益。

“创建园林城市”的规划理念的提出,反映了城市决策者在政策决策上的关注和支持。

相关问题的研究对我国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的建设规划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本文运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 10.0)技术和GeoDa软件对武汉市公园广场空间可达性和公平性的研究方法与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

通过GIS网络分析功能对公园广场的空间可达性水平进行评价,得出不同出行方式下一定时间段的可达面积和服务人口比例,再用GeoDa软件对研究区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属性、不同街道居民的社会经济属性空间分布特征与可达性水平进行空间相关分析,得到有关公园广场空间公平性的综合分析结果:(一)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广场可达性总体分布不均匀,中心城区30%的区域内有60%左右的居民可较便捷的享受到公园广场的服务,全区约57%的街道可达性水平较好,表明研究区公园广场的空间可达性水平整体较高。

整体来看,研究区中部、中部偏东南南和中部偏东北角的公园广场的可达性较高,距中心区较远的郊区、远郊区可达性较差。

(二)各出行方式下可达面积和服务人口水平差异明显:可达性最好的出行方式为机动车,其次为非机动车和公共交通,步行可达性最差,这与各出行方式的速度、道路交叉口延误时间、道路级别以及各路段路况差异有关;研究区80%左右的城市居民可以通过步行30min、机动车10 min、非机动车或公共交通20min 的方式到达最近的目的地公园。

从低碳、环保的角度来看,非机动车和公共交通两种方式对可达性程度有很高的贡献率,大力提倡公交和自行车出行对公共空间可达性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三)步行、非机动车出行方式下的各时间段可达区域呈现出以公园入口源点为中心的圈层结构特点,而机动车和公共交通出行受到道路等级、路况、十字路口和站点时间延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达区域呈不规则形状。

城市公园广场空间布局的可达性与公平性研究毕业论文

城市公园广场空间布局的可达性与公平性研究毕业论文

城市公园广场空间布局的可达性与公平性研究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注意事项1.设计(论文)的内容包括:1)封面(按教务处制定的标准封面格式制作)2)原创性声明3)中文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4)外文摘要、关键词5)目次页(附件不统一编入)6)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7)参考文献8)致谢9)附录(对论文支持必要时)2.论文字数要求:理工类设计(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万字(不包括图纸、程序清单等),文科类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2万字。

公共设施空间可达性与公平性研究概述

公共设施空间可达性与公平性研究概述

公共设施空间可达性与公平性研究概述作者:时间:2010-09-06 浏览次数:4672 次摘要:从国外、国内两个方面回顾了公共设施空间可达性、公平性的研究成果,评述了其相关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评测因子等,最后指出了当前国内在这些方面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尚待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公共设施,可达性,公平性一引言城市公共设施是指面向社会大众开放的公共场所的设施、设备等,其内涵甚至涵盖了山林水系、城市公园、绿地广场等各种绿色基础设施。

城市公共设施与居民的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存质量与生活品质。

因此,关于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方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越来越多,其研究视角既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也有工程技术领域的,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公共设施空间布局可达性与公平性状况的探讨。

二国外相关研究进展国外对公共设施的关注与研究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后半叶在西欧各国出现的公共环境改良实践。

此后,随着现代城市规划的诞生和市民民主意识的加强,包括城市政府、市民、学者在内的社会各界都对城市公共设施表现出了极大的重视,有关其理论探讨的学术研究日益丰富,研究领域涉及到制度经济学、社会学、建筑学、地理学、公共管理学等诸多学科。

学者们大多以城市地理学和规划学作为基本的研究视角,从空间上对公共设施的配套布局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国外开展公共设施空间研究的时间较长,研究成果也颇丰,其研究的核心内容主要在于探讨公共设施配置的空间合理性,而评价公共设施分布的空间可达性与公平性正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尤其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各国的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的空间结构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变动。

在此过程中,城市公共设施的配套与公众需求之间的不适应状况愈加突出;与此同时,西方人权运动和城市社会科学的深入发展,使得全社会对于城市弱势群体的关注不断加强,而城市公共设施作为重要的社会福利资源,自然成了学者研究的热点。

公园广场方案论证意见

公园广场方案论证意见

公园广场方案论证意见背景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居民们对于城市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城市公园广场的建设成为城市发展建设的重点之一。

而公园广场的规划设计直接关系到城市内部景观和交通的布局,为城市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和载体。

方案设计本次方案设计旨在在当前城市空缺的公共休闲空间中建立一个完善的、综合性的公园广场,将城市空间资源充分利用,提高城市空间的公共性和开放性。

为达到这一目的,将建设以下项目:1. 主体景观主要的景观构成包括草坪、花坛、湖泊、喷泉等,以形成一个吸引人们参观的绿色、美化、休闲的公园广场。

其中草坪占地面积最大,可供游人走动、嬉戏、聊天等。

花坛分布于广场各个角落,以不同颜色的花卉和造型的雕塑为主题,使人们体验到不一样的视觉与情感刺激。

湖泊和喷泉则增加广场的水景元素,统筹布局,既满足观赏需要,也符合城市节水意识。

2. 活动场地公园广场不仅仅是一个观赏的场所,还是一个休闲娱乐的场地。

因此,对于广场各个角落的活动场地的合理利用,可能使其成为人们娱乐、健身、文化交流的场所。

活动场地将设置音乐喷泉、露天舞场、少儿游乐区、康体健身区等多种场地,满足人们的多样需求。

3. 停车场为了方便广场内公众车辆的停放,将在公园广场周边设立大量停车场,同时,在公共交通方面,将为周边居民增加巴士、地铁等公共交通设施,创造便捷的交通体系。

论证意见1.公园广场方案具有良好的交通引导和拓展交通网络的作用。

在设计方案中,方案拓展了周边公共交通设施,为周边居民出行带来了便利。

同时在停车场设置上,也能有效缓解周边道路交通压力,增加城市道路交通的容量。

2.公园广场方案对城市环境改善起到积极作用方案中主体景观设置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景观质量。

同时,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游览,作为城市文化建设和宣传的重要载体,深入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品位。

3.公园广场方案具有延长时空的作用方案中的活动场地能够为市民提供万人同台、一场安静的感觉,不通宵过夜且不会影响周边居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公园广场空间布局的可达性与公平性研究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建设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和“和谐社会”、“社会公平”等理念的贯彻发展,城市居民对公园广场这类开放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多,人们越来越关注公园的服务功能是否能被市民公平地享用,是否维护残疾人、儿童等弱势群体以及中低收入人群的利益。

“创建园林城市”的规划理念的提出,反映了城市决策者在政策决策上的关注和支持。

相关问题的研究对我国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的建设规划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本文运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 10.0)技术和GeoDa软件对武汉市公园广场空间可达性和公平性的研究方法与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

通过GIS网络分析功能对公园广场的空间可达性水平进行评价,得出不同出行方式下一定时间段的可达面积和服务人口比例,再用GeoDa软件对研究区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属性、不同街道居民的社会经济属性空间分布特征与可达性水平进行空间相关分析,得到有关公园广场空间公平性的综合分析结果:(一)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广场可达性总体分布不均匀,中心城区30%的区域内有60%左右的居民可较便捷的享受到公园广场的服务,全区约57%的街道可达性水平较好,表明研究区公园广场的空间可达性水平整体较高。

整体来看,研究区中部、中部偏东南南和中部偏东北角的公园广场的可达性较高,距中心区较远的郊区、远郊区可达性较差。

(二)各出行方式下可达面积和服务人口水平差异明显:可达性最好的出行方式为机动车,其次为非机动车和公共交通,步行可达性最差,这与各出行方式的速度、道路交叉口延误时间、道路级别以及各路段路况差异有关;研究区80%左右的城市居民可以通过步行30min、机动车10 min、非机动车或公共交通20min 的方式到达最近的目的地公园。

从低碳、环保的角度来看,非机动车和公共交通两种方式对可达性程度有很高的贡献率,大力提倡公交和自行车出行对公共空间可达性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三)步行、非机动车出行方式下的各时间段可达区域呈现出以公园入口源点为中心的圈层结构特点,而机动车和公共交通出行受到道路等级、路况、十字路口和站点时间延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达区域呈不规则形状。

说明距离近的地方可达性不一定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可以看到武汉市公共交通和自行车出行方式有较大的利用空间。

(四)可达性很好和可达性好的街道有51个,约占街道总数的57%,整体水平较高,但未来城市公园广场规划不能忽略各街道水平之间的差异。

(五)公园广场服务辐射范围与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居民社会经济地位与可达性时间值有一定的相关性,一定程度上表明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居民可以享受到较好的公园空间可达性;从居民需求角度看,研究区街道水平上公园广场布局比较合理,与各街道老人、小孩以及贫困住户比重分布基本一致,但局部地区存在可达性水平与居民需求不协调现象。

(六)综上所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公园广场的规划布局,以提高其空间可达性和公平性:积极合理发展中型、小型主题公园广场;完善道路网络规划,尤其是公交交通规划;合理利用市内山水资源,营造本土特色公园;公园广场布局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关键词:城市公园广场;可达性;公平性;网络分析;武汉;1绪论1.1研究背景随着我国城市建设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一些城市出现了交通拥挤、生态环境恶化和各类城市基础设施供应不足等一系列城市问题,对公园广场这类开放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多,公园与广场的有机复合正是随着对城市宏观环境的高度重视而出现的新的城市空间形态[1]。

公园不仅能满足居民进行游览、锻炼、交往、娱乐等活动的需要,也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高质量的公园或广场往往能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也是城市文明和繁荣的标志。

很多城市提出了“创建园林城市”的城市规划理念,反映出城市决策者在政策决策上的关注和支持,也可看到老百姓对生态宜居城市的迫切渴望。

同时,随着城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和谐社会”、“社会公平”等理念的贯彻发展,人们已从单纯的物质需求向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的方向发展,对公共服务空间的要求更高,于是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公平性问题逐渐提上日程。

公园广场作为城市公共服务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布局的合理性和公平性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人们越来越关注公园的服务功能是否能被市民便捷、平等、公平地享用,是否维护残疾人、儿童、妇女等弱势群体以及中低收入人群的利益。

再者,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加剧,公园广场规划布局是否考虑了主要使用群体老年人的需要。

相关问题越来越引起众多学者与规划部门的关注。

公园空间可达性和公平性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地理学、社会学、城乡规划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之一。

(1)本文将基于GIS技术综合评价武汉市公园广场空间可达性和公平性,综合考虑了公园广场的规模和功能、交通网络、人口分布以及居民社会经济属性等重要因素,能较客观准确的反映城市公园广场规划布局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可为城市规划者合理规划与布局城市公园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2)公园可达性可反映城市公园服务范围的大小,这一指标对评价城市的环境质量,衡量公共服务设施功能的利用效率有重要意义。

(3)研究城市公园广场面向不同社会群体的服务公平性特点,可为完善公共设施的服务功能,促进社会公共资源的效率与公平使用提供参考。

(4)相关研究中对公共空间服务公平性研究案例较少,本研究涉及到研究区街道尺度,能为可达性和公平性相关研究的纵向比较和城市间横向比较提供参考。

1.2公园广场(1)公园的定义根据我国《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 –2011)》,绿地包括三种类型(见表1),本文将其中的公园绿地与广场用地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2002年)》,城市绿地的类型包括五类,具体分类和定义见(表2),公园绿地是城市建设用地和市政公用设施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和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公园设计规范》中定义:“公园是供居民休憩、参观、游览、开展科学文化及锻炼身体等活动,有功能较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绿化环境的公共绿地。

”具有着改善城市生态、防火、避难等作用。

表1 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和代码(绿地)不同时期的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公园提出一些见解:“不仅足以补助学生学校教育之不足,而且无形中熏陶市民道德”,“还有助于城市保安,成为防灾避难之所”。

——《造学园概论》(陈植,1935)“公园绿地是提供大众享受、休养、游憩之用,保持都市居民之健康,增进身心之调节,提高国民教养,并自由自在地享受园中设施;兼有防火、避难及防止灾害之绿化之地”。

——《造园》(林乐建)“公园是在现有自然的基础上重新创造的自然与文化的综合体。

”“公园能打破大量冰冷的城市构筑物,作为一个城市结构中的系统,为市民提供必要的空气和阳光,为每一个社区提供独特的空间特征;公园为各年龄段的市民提供游憩空间;公园是一个聚会的场所,可以举行会议、游行、舞会,甚至宗教活动。

”——瑞典景观建筑师Holger Blom“公园绿地是社会生活发展的产物,是随着近代城市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城市公共绿地形式。

”“由此可见公园绿地是游憩生活、环境生态、经济发展和园林艺术四位一体的产物,是衡量城市建设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李敏[2](2)公园广场随着现代社会的日益进步,人们对休闲娱乐和交往活动环境的有更多需求,这时城市中出现了“公园广场”这种复合型空间形态。

参照CJJ/T85-200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的说明和相关研究,“公园广场”是公园和广场的结合,是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具备活动聚散、休憩娱乐等多种功能,有一定的休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复合型城市开放空间[1]。

(3)公园的发展公园,古代是指官家的园林。

古希腊人最早在体育场周围建设了开放性的园地,可以说是现代公园的雏形,英美两国是西方国家中发展城市公园的先驱,1858年美国建成第一个城市公园——纽约中央公。

我国的公园最早建于租界,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公园建设取得巨大成绩。

近几十年来,我国公园由解放初期的百余处发展到现在的四千多处[3],2012年底,我国公园个数达到11604个,公园面积增长至30.62万hm²(表4)。

如今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公园建设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1.3可达性与公平性涵义1.3.1空间可达性可达性已经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地理学、交通学等相关领域中,不同的应用领域对可达性的理解不同[4-6]。

其中被广泛应用的定义是利用指在一定的交通系统中从某一给定区位到达活动地点的便利程度或难易程度[6, 7],可用距离、时间、费用等指标衡量。

相关学者指出广义的可达性包括5个方面,即可获得性、可进入性、可容纳性、可支付性和可接受性,其中可获得性和可进入性反映空间特征,称为空间可达性;可容纳性、可支付性和可接受性称为非空间可达性[8, 9]。

随着相关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学者提出可达性不仅包括物理空间可达性,还要研究在时间维的匹配性,即时空可达性[10-12]。

服务公平性即包括了空间可达性和可用性的含义,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可达性[13]。

公园广场的可达性与公平性问题,说到底就是区位配置问题,这种空间配置是否能够让城市居民方便地和平等地享用城市公园广场的各项功能与服务[14]。

总之,目前可达性的主要有以下涵义:①可达性含有时间、空间意义,即各点之间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交流、交通过程中克服阻力的难易程度。

②也含有社会学、心理学等主观层面的意义[6, 15],即按人的意愿(爱好或需求等)产生的对某一区域的主观选择优先级[6]。

③具有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群如不同性别、年龄、家庭收入、身份地位、职业以及身体状况,对阻力的理解和感知不同[8],造成了基于居民特点的社会公平性研究难易定量化。

④可达性具有社会和经济价值。

如公园的可达性水平与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城市或区域吸引力以及经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⑤可达性是一种测度方法。

可以评价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可获得或接近的目标对象的数量多少[8];能够测度运输网络中某一点交通便利度;可测度人们到达某目的地的机会或便利程度。

1.3.2服务公平性何为公共设施服务公平性?公共空间应如何分配?至今没有一个共同认可的定义和理论。

国内尹伟海认为只有基于“人口需求 (population need)”的城市绿地资源分配才可以被认为在空间上是公平的[16],这是基于公众需求的公平性,还有基于市场准则的、使用者要求的公平性等[17]。

西方对公平性研究成果较丰富,江海燕将20世纪以来西方城市公共服务公平性研究历程归纳为: 1970年代以前的地域均等、1970-1990年代的空间公平和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以来的社会公平三个主要阶段[18](图1),其公平理论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演化和完善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