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副词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副词

目录:

1、语气副词:反问:岂、不亦(…乎)、其、庸、宁、独;测问:无乃(毋乃)、岂、何其;祈使(希望):

其、必、姑、庶几、庶、幸、弟;祈使(禁止):无、毋、勿…………………… 1(1—6)2、决断副词:(表否定性论断)非;(表论断表说明)固、实、诚、乃、即、必、殆、又、亦;(表示限定

范围)独、仅、徒、直、特;(表推测)其、庶、庶几…………………………… 6(6-12)3、时态副词:(表对持续时态的否定)未;(表已经发生的时态)既、已、尝、未尝;(表将要发生的时态)

将、且;(表正在进行、持续或同时的时态)方、方且、尚、犹、适;(表不止一次的时态)

复、骤、数、仍、亟;(表时序的时态)先、卒、终、竟;(表很快发生的时态)立、即、

遽、亟、稍、素………………………………………………………………… 12(12-20)4、程度副词:(表程度高)甚、已、至、最、殊、太、尤、良、极;(表程度低)少、颇、微;(表更进一

步)益、愈(俞)、弥、加、滋(兹)………………………………………… 20(20-23)

5、否定副词:(表否定)不、弗、未、无、毋、勿……………………………………………23(23—25)

6、谦敬副词:(表自谦)敢、窃、愚、伏;(表敬重)辱、惠、请、谨、幸…………………25(25-27)

7、范围副词:(表范围)皆、尽、悉、俱、咸、毕、并、各、共、相………………………27(27—30)

一、语气副词

语气副词有构成不同句类的作用,常用的有两类:疑问语气副词和祈使语气副词。

1、疑问语气副词

注意:疑问语气副词大多用表示反问(无疑而问)和测问(半疑半问)。

表示反问常用的有:

1)岂

表示肯定的反问,可译为:难道;怎么。例如:

○岂敢”,“岂堪”,“岂可”,“岂有此理”;

○《战国策·赵策》:“岂非计久长”。

又如:岂非,岂不,岂有意乎。

2)不亦(……乎)

之乎?”

3)其

4)独

5)庸

表示反问。可译为:难道、岂、哪里、怎么。例如: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庸非昔日之乐”。

○唐·韩愈《师说》:“庸知其年之先后”。

如:庸安(何以,怎么);庸何(何,什么)

6)宁

注意:上述六个疑问语气副词,主要用来表示反问。例如: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不先破秦入关中,公岂敢入乎?

○《吕氏春秋·察今》:舟巳行矣,而公开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国无主,其能久乎?

○《战国策·楚策四》:王独未见夫睛蛉乎?

以上都是反问句。而且都与“乎”字构成反问语气句。

表示测问常用的有:

1)无乃(毋乃),

表示委婉反问或委婉测度的语气。可译为:莫非;不是;岂不是;恐怕是。例如:

○《论语·雍也》:“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

○唐·韩愈《行难》:“由宰相至百执事凡几位,由一方至一州凡几位,先生之得者,无乃不足充其位邪?”

○元·萨都剌《相逢行》:“郎君别后瘦如许,无迺从前作诗苦?”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邵廷铨》:“公子此际利害,间不容髮,不急为之救,乃又虑及

2)岂

表示委婉的测问。可译为:莫非;也许;也许有。例如:

○《战国策·燕策》:“将军岂有意乎”。又如:“荆卿岂无意哉”。

○《三国志·诸葛亮传》:“将军岂愿见之乎”。又:“将军岂有意乎”。

又如:岂有(也许有)

注意:上述两个副词是测问语气副词。例如:

○《战国策·宋卫策》:群臣谏曰:“以百金之地,赎一胥靡,无乃不可乎”

○《礼记·檀弓下》:“君反其国而有私也,毋乃不可乎?”

○《史记·信陵君列传》:“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

3)何其

表示疑问。可译成:怎么那样;为什么那样。

○《诗·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宋·苏轼《乞不分差经义诗赋试官》:“经义诗赋,等是文词,而议者便谓治经之人不可使考诗赋,何其待天下士大夫之薄也?”

○清·李渔《闲情偶寄·饮馔》:“然使竟日穷年止食一物,亦何其胶柱口腹,而不肯兼爱心脾乎?”

表示感叹:可译为:多么,何等。

○《左传·僖公十五年》:“二三子何其慼也!”

○唐·杜甫《义鹘行》:“功成失所往,用捨何其贤!”

○宋·郭祥正《金山行》:“一朝登临重太息,四时想像何其雄!”

书列:

《墨子·鲁问》:王子闾曰:“何其侮我也?”

《战国策·齐策四》:悲夫!士何其易得而难用也!

2、祈使语气疑问副词

祈使疑问副词主要表示希望或禁止,常用在祈使句中。

用来表示希望的主要有:

1)其

2)必

表示祈使。可译为:一定要;必定要(必然;必定;必须,是表示决断)。例如:

○《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很明显,这里用“必”是辅助后半句对前半句的说明)

3)姑

表希望。可译为:姑且,暂且。例如: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今姑贷汝,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当焚汝庐”。

又如:姑置勿论

附:姑且: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动作暂且如此,带有暂作某种让步的意思,或说明在不得已情况下,只好这样,相当于“暂且”、“先”。

4)庶几

表示希望或推测。可译为:或许;也许;或许可以。例如:

○《史记·秦始皇本纪》:“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

○《宋史·文天祥传》:“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5)庶

表示希望发生或出现某事,进行推测;可译为:或许;但愿;希冀(希望得到)。例如:

○《左传·桓公六年》:“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伍举)惧而奔郑,引领南望曰:‘庶几赦余。’”

又如: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希望竭尽自己的微薄才力);庶免于难;庶几(也许可以,表示希望)。庶乎可行。

6)幸

表示希望:可译为:通“倖”。侥幸。例如:

○《小尔雅》非分而得谓之幸。

○《荀子·富国》朝无幸位。。注:“无德而禄谓之幸位。”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注:“侥倖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幸得脱矣。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幸皆杀之。

○《三国演义》朕自得丞相,幸成帝业。

又如:幸心(侥幸心理);幸生(侥幸偷生);幸民(侥幸于万一之民);幸位(侥幸得位);幸得(幸而);幸诡(侥幸和诡诈);幸赏(侥幸得赏)

□侥幸:

1、企求非分。

○《庄子·在宥》:“此以人之国侥倖也。”陆德明释文:“侥倖,求利不止之貌。”

○《后汉书·吴汉传》:“盖闻上智不处危以侥倖,中智能因危以为功,下愚安於危以自亡。”李贤注:“侥,犹求也。”

○宋·司马光《论财利疏》:“凡宗室、外戚、后宫、内臣以至外廷之臣,俸给赐予,皆循祖宗旧规,勿復得援用近岁侥倖之例。其踰越常分,妄有干求者,一皆塞絶,分毫勿许,若祈请不已者,宜严加惩谴,以警其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