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楼柏安新艺术探索的理念与实践

合集下载

西方建筑风格发展及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任廷凯

西方建筑风格发展及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任廷凯

西方建筑风格发展及对中国建筑的影响摘要:现代主义建筑思想是世界建筑发展的主流建筑思潮,对正逐步融入世界建筑发展潮流的中国建筑界产生过或正在产生巨大的影响。

中国的建筑思潮不仅仅受此的影响,在中国现代建筑"无限广阔的创造范围里",还包括了中国国内所固有的建筑传统思想的制约和世界上其它建筑思潮如后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的影响,因而表现出更具特色和多样性。

关键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中国建筑设计技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是先后影响建筑发展的主流思潮,为了把握这些思潮发展的大致脉络,本文先对其进行归纳和简化分析,再对比国内近几十年来的发展情况,简浅地谈淡西方建筑风格对中国现代建筑的影响。

一.现代主义建筑、现代主义建筑产生历史回顾早在世纪就已经有现代主义思潮的荫芽,体现在许多文化领域中,建筑艺术领域中真正有较大影响的则是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学派、德意志制造联盟、芝加哥学派等。

现代主义建筑的出现是一个随着艺术、技术的发展,不断简化装饰,强调功能和技术的过程。

.装饰的简化:“工艺美术运动”主张设计的真实诚挚、形式与功能的统一,设计装饰上从自然形态吸取营养。

它促使欧洲的另外一场设计运动——“新艺术运动”的产生,直接影响了建筑形式的改变。

新艺术运动反对历史的样式,想创造一种能适应工业时代精神的简化装饰。

其主题是模仿自然生长的草木曲线,是现代建筑简化与净化过程中的步骤之一。

在其影响下的代表是维也纳学派,指出新结构、新材料必导致新形式的出现。

另一位建筑师鲁斯提出“装饰就是罪恶”,认为“建筑不是依靠装饰而是以形体自身之美为美”。

.功能的重视:美国的芝加哥学派代表之一沙利文是现代建筑的重要先驱,提出“形势追随功能”的口号,其功能的含义包括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本身的表现、建筑形式的象征性功能等。

.现代工业为背景:德意志制造联盟以贝伦斯为代表,主张在建筑设计上创新,使功能、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并满足当时社会要求;大力宣传功能主义和承认现代工业。

阿尔托 建筑人情化思想

阿尔托 建筑人情化思想

介绍
阿尔瓦﹒阿尔托(1898-1976),芬兰 现代建筑设计大师,也设计家具、工业品, 也进行现代城市规划工作。早年在赫尔辛 基的技术学院学习建筑学,接受了系统的 专业高等教育。1923年开设自己的事务 所,1928年加入国际现代建筑协会。二 十世纪三十年代成立了一家专门设计和制 作现代风格的家具的公司。于1940年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客座教授,1947年获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名誉美术博士学位, 1955年当选芬兰科学院院士。1957年获 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金质奖章,1963年 获美国建筑师学会金质奖章。1976年5月 11日逝于赫尔辛基。在其创作历程中, 创作出了一系列富有人文主义风格和民族 特点的建筑。
建筑人情化思想来源
阿尔托从接受了现代主义思潮起,他就反 对那种千篇一律的方盒子倾向。他的建筑 功能灵活,使用方便,结构轻巧,装饰精 致,造型温文尔雅,空间处理自由灵活且 动态,使人感到空间不仅仅是简单的流动, 而是在不断地延伸、增长和变化。他对自 然地热爱,使他的建筑具有纯朴的风格, 与自然融为一体,是自然风景的直接反应。 他探索的是民族化与人情化的现代主义道 路。
建筑人情化思想来源
阿尔托从一开始接受了欧洲新兴的现代主 义。芬兰是一个新生独立的国家,又经历 了战争,经济不宽裕,资源不丰富,大批 人口需要重新安置。阿尔托面对着这一社 会现实,思考祖国对建筑师的期望,致力 于祖国的恢复和建设,欧洲现代派讲求的 实用、经济、采用新的工业技术来解决问 题以及具有强烈新时代感的建筑形式大大 的吸引了他。
主要作品
玛莉亚别墅
整座建筑处理得自由灵活,空间连续舒适。住宅平面曲 尺形,附有一个蒸汽浴室和一个游泳池。周围是一片茂 密的森林。对着住宅入口是餐厅,左边起居室,右边卧 室。门厅起居室之间未设置门,用几步踏步划分,延伸 了空间。起居室被有机的划为两部分,一部分会客,一 部分休息和弹琴,两部分仅仅用地面材料区分。结构支 撑的柱子,加以修饰形成不同的质感。建筑外表直条木 材饰面,富有地方色彩。起居室一角开门进入花园,上 面布置雨棚和房间,使造型活泼,协调内部流动空间。 柱子下半段和楼梯扶手等处布置藤萝植物,增加自然意 境。从外到内都考虑周全,术。创造性的应用了天窗采光的手法,均匀漫射的天然光使室 内环境柔和。还有多变的高侧窗采光,使光线相互交叉折射,产生片 段的抽象光感。如维普里市立图书馆等公共建筑的阅览室等。

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审美创新——《枫桥夜泊》浅谈

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审美创新——《枫桥夜泊》浅谈


古典诗词艺术歌 曲的发展背景
1 古诗词歌 曲 、
传统 意义上 的古诗词 , 诗与 乐原本就是一 体的. 古代 的 诗词在 文字记 录之前是 口口相传, 口传心授 . 类似 与传统 的
原 生态 民歌 . 在文 字 出现及有 文献记录 以来, 术的表现形 艺
式 被不断演进 , 断规范, 不 发展到 一定 的时候 开始形成一 定
美 在走 向标 准化 的过 程中提供审 美依据. 这个 标准不是 固 ( 定的而是 随着时代 的变化而变化 . 到形成模式 并 出现再突 ) 破 再创新如唐诗、宋词、元 曲的一步步演化, 即是诗歌艺术 成熟并不停的发展创新审美过程. 大致 的演 化形式是由最初 个人形式的情绪化吟诵, 到逐步 固定的词牌 、 曲牌形式, 以及
钢琴伴奏 , 这是笔者区别于普通古诗词歌 曲,新学堂乐歌等
概念 ) 。完整的表现作 曲家对古诗词的艺术表达 。经过不 同 时期几代作 曲家 的努力探索 ,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 曲日臻丰富 和成 熟, 形成 艺术歌 曲领域具有浓郁 中国风格的流派。主要
代 表 如下 :
的模 式, 在诗歌领域这种模式 的产 生同时也为诗 歌艺术 的审
近 10 的历 史以来 , 年 O 到今 天文化 艺术全球化 的浪潮 中, 继承 和发扬优 秀的传统文化和深度挖掘 自 身特 色 显得尤 其重要 。而 中国古典诗词与 西洋作 曲技法的结合 正是体现诗歌 艺术的审美创新 , 这种审美创新最重要 的一个环节还在 于作 品的表达方式 演唱 的审美创新 。 这种审美创新 同时也是 实现 中华文化 复兴之路 的一个重要进程。本文通 过对 ( 《 枫桥夜 泊》这 首作 品在 诗词 、旋律 、钢琴伴奏 、演唱要求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来谈 中国古典诗词 艺术歌 曲演唱的审美创新 。 关键词 :枫桥夜 泊;作 品分析 ;古典诗词 艺术歌曲;演唱的审美创新 ;

建筑与科学——读刘先觉新著《现代建筑理论》

建筑与科学——读刘先觉新著《现代建筑理论》

建筑与科学——读刘先觉新著《现代建筑理论》ANHUlARCHITECTURE◇专家t£谈◇建筑与科学一读刘先觉新着《现代建筑理论》◇汪正章合肥工业大学着名教授内窖提要车文认为.由剖先觉教授主编的《现代建筑理论》一书.全面研究和评介了当夸西方现代建筑理论的新进展.深刻揭示了建兢结台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新成就.H而也为中国建兢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参照系文中结台作者阅读该书体会.着1分析了建筑与科学相结台的必然性,广泛性和罪刻性.并就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建筑的科学理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关键词建筑科学现代建筑理论学习与借鉴新千年将始,一部由我国着名建筑理论家刘先觉教授主编,2O余位作者参编的百万言超大型建筑学术理论着作——《现代建筑理论:建筑结合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新成就》一书,与我们见面了.2000年初,当我开始粗略地浏览这部巨着之后,便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在一份评议表上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样一些话:"《现代建筑理论》一书以其宏伟篇幅,对当今现代建筑理论及相关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进行了高屋建瓴式的全面梳理,综台集成,总揽汇通和深入透析,这在我国建筑界还是第一次,在当代世界建筑领域也不多见.该书的推出,是我国新时期建筑学专业教材建设和理论建设的重大成果,是以科学观念为指导,运用现代思维方法研究建筑理论的重大进展和突破,从而也是我国建筑教育界和理论界的一大创举.在新千年,新世纪即将来临之际,捧着和读着这部大书,尤使我感到振奋和倍受教益!她不仅对全国建筑院系广大师生,而且对整个建筑界都是一份十分难得的文化馈赠和精神食粮."紧接着,我写到;"该书以哲学观和方法论为主线,建构了巨大的建筑理论框架和科学体系,几乎囊括了当代,特别是20世纪下半叶西方现代建筑的各种科学和文化,技术和艺术,观念和方法,思潮和流派,涵盖了现代建筑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是一部名副其实的百科全书式的宏篇巨着."最后我写到:"理论的力量在于指导实践.该书的出版,将会使我们在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建筑理论中广开眼界,启思增智,从而有助于促进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和创作水平的提高."如今,时隔半年多,当我不吝时间,终于断断续续地读完(远远不能算精读和细读11了这部《现代建筑理论》l以下简称"理论")之后,自己又有哪些新的感受呢?总的来说,我仍然坚持当初我对该书所做的上述评价,它代表着我对"理论"一书的总体看法,只是在这种最初的评价和看法中,感性多于理解,热情多于冷静,赞赏多于思考.经过半年多来的日习月研,掩卷而思脑际中不禁盘旋着这样一个中心话题:长长百万言的"理论"一书,向我们展现了当今西方世界一幅又一幅异彩纷呈的建筑立体画卷,为我们打开了其个又一个机妙深奥的建筑理论窗口,那么,通读全书.她究竟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实质性的深层思考和理论启迪?以史为鉴,以他人为鉴,以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和正在走的现代建筑道路为鉴,我们应当从中了解什么?追求什么?学习什么?对此,正如书中所明确指答: 了解和分析西方建筑理论,这"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要以我国的国情为基础.要注意到不同社会,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别,要瞩目于有中国特色建筑理论的建立,井使之应用于我国的建筑活动之中".(原书189页)我想这一论述也应当成为我们阅读和评价此书的指南"理论"一书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她不仅从更宽广范围和更深层次,为我们传递了西方现代建筑理论的新鲜信息,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提供了开启现代建筑理论思维之门的钥匙,使我们能够多方位,多侧面,多角度地透析和把握现代建筑的问题和真谛,从而也为我们联系中国建筑实际重新审视过去和更好走向未来, 安■建蠢2001?2专家论谈◇ANHUlARCHlTECTUFIE提供了一系列发人深省的建筑理论参照系.其中.有关建筑及其理论的科学性问题尤为值得关注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所资助的重要研究项目,作者不仅在该书的题名中直接点明了"建筑结合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新成就,"而且其内容也全面揭示了现代建筑与科学相结合的必然性,广泛性和深刻性.作为现代建筑理论的精髓,"科学"二字始终是贯穿在全书中的闪光之笔.一,现代建筑与科学相结合的必然性2O世纪是建筑结合科学取得重大进展的世纪.现代建筑在功能,结构,审美乃至空间,城市和环境等方面所取得的许多重大成就,无一不是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称科学是现代建筑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应当说毫不为过.随着社会生活进程的日益变化和人们生活内容的日趋复杂,建筑结合科学的必然性及其对科学的依赖性不但不会削弱,而且还会增强,二者的关系将会变得越来越密切.翻开"理论"一书的第一页,在其开宗明义第一段,关于"我们时代的特征是工具完善和目标混乱"这句爱因斯坦的世纪名言,就赫然跳人人们的眼帘.显然,该书是以此作为切人点,从广阔的时代背景和历史高度,为我们拉开了"建筑结合科学"的理论序幕众所周知,在当今时代,科学作为一种"工具完善"的最高形式,几乎已经能够足以应对和解决建筑中任何复杂的物质功能和工程技术难题,甚至像富勒畅想用直径3.2kin的巨大跨度的透明网壳穹窿覆盖城市,美国,日本某些建筑学家曾大胆提出过建造千米以上的巨型摩天楼方案,也都不是没有实现的可能.非不能也,乃不为也——至少目前看来是如此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就出在"工具完善"和建筑目标之间相互关系的某种脱节.就建筑学而言,自工业社会的物质文明过渡到后工业社会的信息文明,自早期,盛期的现代主义建筑转变到当今的现代建筑之后,原来相对比较单一,清晰,纯粹的建筑目标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模糊乃至"混乱"浑沌了物质/精神,生理/心理,理性/情感乃至生态/文化,城市/环境,全球性/地区性等等建筑问题,空前无序化地交织在一起,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突现出来,从而大大困扰了建筑师们的思想和手脚.能否摆脱"工具完善"和"目标混乱" 的怪圈,已经成了我们时代的最大建筑难题处在"十字路口"的现代建筑向何处去理论"一书以其厚重雄辩的历史事实告诉人们:由"工具"和"目标"的脱节而引发的建筑矛盾和思维困感,其症结恰恰并不在于作为"完善工具"的现代科学本身,而在于能否使二者得以有机地统一和紧密地结合.现代主义建筑派别虽能利用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手段营造起一幢又一幢拔地而起和瑰丽无比的建筑大厦,但却忽视了现代人的多样而复杂的全面生活需求和目标.故此,才会有圣路易城的普鲁特伊戈居住区高楼被引爆那样的历史事件发生,才会有密斯.凡德罗设计的范斯沃斯"玻璃别墅"的诉讼事件出现.而以后现代,晚期现代及其它各种多元论为代表的新的建筑思潮.却各以不同方式突破了正统现代建筑的历史局限,并纷纷以相关学科领域的理论为支持,从而促进了"完善"的科学工具和"混乱"的建筑目标的统一. 也推动了现代建筑理论的全面进展:各种建筑思潮如波涛涌起,各门相关的建筑学科理论如雨唇春笋.它们相互促进而又交相融合,取得并形成了2O世纪建筑理论的最大成就和最大特色人们从后现代建筑所确立的世俗人文目标之与现代语言符号科学的理论关联.从晚期现代建筑的文化理性目标之与现代高科技手段的密切结合,从文脉主义,隐喻主义,新理性主义等为实现各种多元化建筑目标而对现代人文科学, 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广采博纳,不是都可以窥见到现代建筑理论进展之一斑吗?"理论"一书基于科学"工具"和建筑"目标"的统一,深刻揭示了建筑结合科学的重要性和必然性.由此表明:西方现代建筑无论在其哲学观还是方法论上,都正在经历一场新的前所未有的科学觉醒乃至科学革命.一切脱离科学观念和手段.仅凭个人经验和感性直觉对待建筑及其创作的传统方法,在日益复杂的建筑目标和问题面前,已经变得越来越难以适应了.严酷的现实迫使建筑师们重新思考和处理建筑与科学之间的相互关系,焕发科学精神和运用科学武器,以便主动迎接和有效应对当代信息文明对建筑提出的一切挑战.这就难怪罗西这位意大利新理性主义和建筑类型学的倡导者,声言要"把建筑称为科学"了——在他看来,"科学"一词作为一种现代建筑精神和理性思维方法,将会对一切过时的建筑"信条"带来"冲击"2O世纪6o年代以来,西方建筑继现代主义之后.经历了建筑结合科学的重大变革."理论"一书高度评安t建蠢2OO1—22ANHUlARCHITECTURE◇专家论谈价了这种变革,并把它称为现代建筑的第二次突破".如果说"第一次突破是1824~1856年间水泥和钢铁的运用以及本世纪初工业革命带来的建筑革命", 那么,"第二次突破就是本世纪6O年代后,设计论点由简洁艺术处理转变为科学的分析与技术表现".联系到现代中国建筑及其设计创作,我们将如何看待西方现代建筑的这两次"突破",特别是以建筑广泛结合科学为内容的"第二次突破"呢?学习"理论"一书.回顾现代建筑所走过的历程,面对当今建筑结合科学所取得的新成就,我们便不难得出结论.二,现代建筑与科学相结台的广泛性科学的价值在于发现.我们的时代正在经历着以伽里略,牛顿为代表的物质机械论到现代电子信息论的巨大转变.物理,数学,天文,几何,力学,生物,化学,生态,生命等自然科学领域的新发现,以及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新兴科学理论的崛起,不但影响和促进了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人文科学的发展,而且也在改变着人类的整个社会生活质量和生活进程,自然也在改变着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学科和建筑理论."理论"一书的研究表明:今日的建筑学正在日益明显地走向建筑科学,今日建筑理论正在名符其实地变成建筑科学理论,且以其空前未有的科学广度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感谢"理论"一书的作者,他们以宽广的学术视野,以全景式的理论宽容,向我们充分展示了现代建筑理论的这一科学广度,从而顺应了建筑学发展的最新趋势."理论"一书的篇爵确实宏大,内容的确宽广,但她的"宏大"和"宽广"主要还不在于其"量",而在于其"质"同以往同类有关现代建筑理论着述的最大不同是,该书以占全书几乎3/4的篇幅用于对当今各种新兴建筑学科的阐发,诸如环境心理学,建筑心理学, 现代建筑美学,建筑现象学,行为建筑学,建筑符号学,建筑类型学,形态学和结构主义,新陈代谢和共生理论,以及诸如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图式思维,模式语言,现代建筑设计方法论等各种方法理论.而有关文脉主义,隐喻主义,后现代建筑思潮和晚期现代建筑思潮等流派理论,其专门篇章却只压缩在约占全书的1/4这是不是意味着褒此贬彼呢?不,"理论"一书作者的主旨,恰恰是在科学理论意念的驱使下.在突出基本建筑科学理论内容的基础上,从不同学术视角去揭示现代建筑与科学相结合的全面性和广泛性. 一是建筑流派理论和建筑基本科学理论的广泛性结合.以"主义","思潮","形式","风格"为特征的流派理论,作为西方现代建筑文化的晴雨表,作为建筑思想交锋激战的前沿阵地,在现代建筑理论进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仍然不容忽视对此,"理论"一书作了高度评价.并在书中的前面部分,以醒目显着的位置,对后现代,晚期现代等各种建筑思潮充分地,广泛地展开了论述问题不在于对流派理论的专题本身所做的篇幅"压缩".而在于除此之外,通过大量章节,对其理论的哲学和科学背景所做的广泛揭示一方面, 各种"主义","思潮"等流派理论无不以相应的各类哲学,科学理论为支持,从而奠定了自身的科学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各类建筑基本科学理论叉从现实的"主义","思潮"等流派理论中得以检验和证实,因而使基本理论方法研究和其实际应用得到了广泛的结合:这样,作为建筑思潮流派理论的内容,贯彻在书中,就不仅显示出它的深层理论内涵,而且展现出它的极其宽广的理论外延.二是建筑哲学观和设计方法论的广泛性结合.这是"理论"一书为现代建筑理论所划分的两条主线,并以壁垒分明,条分缕析的篇章架构了两大块理论体系——由建筑思潮,建筑学派,当代建筑美学,建筑心理学和建筑现象等等所构成的建筑哲学思想体系,以及由行为建筑学,建筑类型学,建筑符号学和建筑形态学等等所构成的建筑设计方法论体系.二者相互区分叉相互联系.最终广泛地统一在"建筑结合科学"的总体理论框架中.统观"理论"一书,建筑的"哲学观"和"方法论",表现在具体理论内容中.二者虽有区分.但其间的理论关联却难以割裂.文脉主义反映了某种以结构主义哲学和语言学为内涵的整体建筑观,但同时也体现了一种从城市和历史环境出发处理建筑问题的设计思维方法;隐喻主义,作为一种建筑观,它反映了某种文化释义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哲学内涵,但同时也体现了赋予建筑以某种抽象和象征喻意的语言符号学的创作方法其它如环境与建筑心理学,建筑现象学,建筑生态学等,在书中虽从属于"建筑哲学思想的宏观理论范畴,但也处处渗透着某种建筑设计方法论的内容,反之,行为建筑学等是书中作为某种设计方法论"论述的重要理论章节,但是它不仅是一种具体的设计评价和设计操作方法,而且也反映了某喜t建毫2001—2◇专家论谈◇ANHUIARCHITECTURE种人本主义的建筑哲学观.其余诸如保罗?拉修的"图式思维",亚历山大的"模式语言"等,无不是科学理性的建筑哲学观和设计方法论的共同结晶.翻阅"理论"一书的第533页,正是在题为"西方建筑设计方法论的启示"这一节,作者明确论述了有关"建立新的建筑观"与掌握科学设计方法的重要关系,强调指出:"只有建立新的建筑观,建筑师才有可能把利用新科学,新技术和探讨新的设计方法当成一种自觉的行动,也才能设计出合乎时代需要的高质量的建筑来." 由此可见,"理论"一书结合各种建筑哲学思想广泛论述了各种科学的设计方法论,又结合各种科学的设计方法论广泛论述了各种建筑哲学思想,这种辩证的, 动态的,整体的研究分析方法.能够大大加深人们对西方现代建筑理论的综合认知和全面理解.三是建筑学和相关学科理论的广泛性结合我国着名科学家钱三强指出:"从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将是一个交叉学科的时代."(转引自本书)如果说这是对整个时代学科交叉和渗透所做的一个高度概括,那么,如今发生在建筑理论领域的学科交叉和渗透,便是这种科学发展的一面闪闪发光的镜子:是否可以这样说,今天已经没有哪门学科能够像建筑学那样恰好典型地处在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交叉口上.这乃是由建筑学科的特殊性质和地位所决定.正如"理论"一书所指出,对于今天的建筑学问题无论是单一的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均无法作出完整的回答,建筑活动涉及到的是一场历史的跨学科,跨文化的交谈",而展开对话交谈的基础则是它们之间的共同语言".显然,这"共同语言"不是别的.正是"理论"一书所分门别类翔实讨论的各种"跨学科","跨文化"的科学建筑理论.纵观当今世界,现代建筑理论正以前所未有的现实宽度和历史广度,跨八了建筑"交叉学科的时代".学科的广泛交叉和渗透将使建筑理论和创作活动向着新的"多学科性"和"科学化"方向发展,并进而在整个建筑学领域内引发某种"科学的突破".面对此情此景,作为中国建筑师,我们不能"坐井观天","抱残守缺",而应放眼世界,面向未来,主动跟上建筑科学前进的步伐.三,建筑与科学相结合的深刻性科学之与建筑,各相关科学之与现代建筑理论的结合,在20世纪特别是其后半叶50年中所起的重大作用,已毋庸置疑.那么,科学能够解决建筑中的一切问题吗?科学能够拯救建筑中的一切危机吗?我们又当如何看待科学技术这把锐利"双刃剑"的作用呢?人们看到,"理论"一书在揭示建筑结合科学的必然性,广泛性的同时,却并没有回避这种结合过程中的矛盾性.书中所提到的"科技万能论","科学图腾论",便是作者以批判的眼光对此所发出的理论警告"理论"一书的研究表明:一方面,高度发达的现代科学技术之与建筑发展,的确已经到了极其广泛,密不可分和异乎寻常的境地,故此必须承认和正视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高效",必须要把建筑及其环境价值"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并尽快从反科学的"主观枷锁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又必须关注建筑进展中出现的那种"高科技成就与文化危机","以技术为主宰的工业文明与人对立"所带来的"人的异化"等等.那么,怎样认识建筑结合科学过程中的这一悖论呢?提出这一"悖论"是否会降低乃至抵消科学"二字在现代建筑理论进展中所起的重大作用?不,它恰恰是为人们理解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科学思维方法,从而深化了问题的讨论."理论"一书所展现的"建筑结合科学的新成就"究竟"新"在哪里呢?新就新在她不但揭示了建筑结合科学的必然性和广泛性,而且还通过其与环境,人, 艺术等诸多辩证关系的把握,进一步揭示了建筑结合科学的深刻性一是对"建筑,科学与环境"关系的深刻揭示.同正统的现代主义建筑相比,当今建筑最显着的进展之一乃是对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表现在创作方面,主要是重新唤起环境意识,以典雅的,粗野的,象征的文脉的,乡土的,历史的,生态的,自然的等各种不同的环境思维方法和建筑风格,力求达到建筑与环境的整体结合和多样统一;表现在理论上,则是引发和促进各种建筑环境科学或类环境学科的兴起.今天的建筑学,已不再停留在50年代末期ClAM宣告解体乃至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发布之时那种对环境问题的"争论","呼吁"或"宣言"阶段了,而是已经跨人了一个系统探索环境理论和创立环境科学的时代.有关环境问题的研究,在"理论"一书中,已经成了透析各种现代建筑理论的焦点,已经成了贯通各种现代建筑理论的脉搏.书中的理论构架和内容,从建筑哲学观到设计方法论,从建筑应用理论到设计基础理论,几乎无不突出了建筑,科学与环境的结合至于在.当代西方建筑美学","建筑现象学","建筑心理学","环境安置建盘2001—24ANHUIARCHITECTURE◇专家论谈◇心理学"和"建筑类型学"等篇章中,有关对海德格尔,拉普特,诺?舒尔茨,林奇,罗西等人的居住文化环境理论,环境场所和场所精神理论,城市意象理论,城市建筑类型理论及认知地图理论等内容的讨论,其材料运用更是丰富翔实,理论剖析也更加深入细致,从而使这种建筑与环境结合的科学研究得以升华.达到了人情心理境界和环境哲学高度.路易一康说过,"思索有意义的空间,并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这就是你的创造"他同许多现代建筑师一样,虽提出了"环境创造"这一重要建筑命题,但要真正从理论上加以系统解决,只有依赖于建筑与现代科学的结合了.二是对"建筑,科学与人"的关系的深刻揭示.环境与人,是今日建筑学的两大主题.建筑师借助科学手段宦造出美好环境,最终还是为了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人,只有作为生物有机体的人和作为社会有机体的人,才是建筑与科学研究的真正对象同以往某些同类着述的显着不同是,"理论"一书虽然着重架构了建筑,科学与环境的主要理论脉路,但是最终突出的还是作为科学服务对象和作为空间环境灵魂的人,即那种如布鲁诺?赛维所说的体现"睁悼和灵魂相结台的整体的人可以说,"见物如人","人物一体",成了这部学术巨着的鲜明理论特色.对于建筑,科学与人的关系问题,该书主要是沿着三个方面的理论系统展开的,首先,在有关各种建筑思潮和学派,特别是"多元论"思潮的论述中,该书突出把握了建筑"文化多元"和人类"生活本源"的关系,即透过各种多元建筑文化现象的分析而直达人的"意愿",口昧","情趣"等精神层面,从而深入揭示了建筑的为人"本质而就建筑基本科学理论而言,主要是依据西方有关科学研究材料,沿着以下两大系统来展开对建筑,科学与人的关系的论述的:一是借助科学实验和实际观察,从人的感官对建筑的"直觉","感知",体验"和"反应"等机能去研究.从而得出重要的问题是"环境如何适应人"而不是"人如何适应环境"的深刻。

走向新建筑读后感

走向新建筑读后感

走向新建筑读后感《走向新建筑》是由著名建筑师贝聿铭所著的一本建筑理论著作。

这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建筑设计的原理、方法和技巧,对于建筑师、设计师和建筑爱好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建筑设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贝聿铭在书中强调了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他指出,建筑首先是为人们服务的,因此在设计建筑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建筑的使用功能,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需求。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建筑设计不仅仅是追求美观和独特,更重要的是要为人们提供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

只有把功能性放在首位,才能设计出符合人们需求的建筑作品。

其次,贝聿铭在书中强调了建筑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传承。

他认为,建筑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它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形式,更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表达。

因此,在设计建筑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尊重自然环境和人文地域特色,才能设计出具有文化价值的建筑作品。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建筑设计不应该是一味地追求新奇和独特,更应该是要与当地的文化和历史相结合,为社会和人类留下有意义的建筑遗产。

最后,贝聿铭在书中强调了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意识。

他指出,建筑是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因此在设计建筑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的理念,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建筑设计不应该是一味地追求奢华和豪华,更应该是要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和对未来世代的责任,设计出符合可持续发展和环保要求的建筑作品。

通过阅读《走向新建筑》,我对建筑设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建筑的功能性、文化价值和环保意识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建筑设计的理论著作,更是一本引导人们重新审视建筑的良好读物,我相信这本书会对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从中受益,为建筑设计和建筑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艺术运动中家具设计的当代思考

新艺术运动中家具设计的当代思考
[ 2] [ 1]
义 , 肯定机械生产的生产方式 , 提出功能第 一的 现代设计原则。家具设计中较好地处理了 装饰 与功能的关系, 从单一的自然主义走向面向现代 生活的现代设计意识。盖勒提出家具设计 主题 要与产品功能相吻合的思想, 他设计的家具多具 有较好的使用功能。 第三 , 结合特 殊的建筑 形制需要 来设计 家 具 , 把建筑与家具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 实 现建 筑与其内部家具风格的统一与和谐。西班 牙建 筑师安东尼 高迪设计的家具都是为某一特定 的建筑形制而设计的 , 并成为建筑室内整体设计 的一个组成部分 , 且与整体和谐统一。 第四, 突破传统历史语境, 形成了新的 设计 观念, 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方向 , 体现出设计 大师 与众不同的勇气和魄力。意大利设计师卡洛 巴格迪眼中的新艺 术是独一无二 的, 他 于 1902 年设计的椅子 (见图 2), 就是他基于西班牙摩尔 式建筑、 日本竹文化和其他外来文化而创造出的 令人惊叹的作品。 第五, 在价值论上为现代家具设计精神和价 值本质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新艺术运动中 的家 具设计开始把设计视野转向大众的日常生活需 求 , 并从日 常生活 需要的指 向中接受 批量化 生 产 , 提倡设计与现代理性价值的结合 , 开始 把为 普通大众设计合理的、 能够批量生产的家具作为 新的设计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 , 试图在这个层面 上建构关于设计的认识论、 方法论和价值论。尽 管它存在各种局限 , 没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 但是 这种完全颠覆了传统设计观和设计精神、 价值取 向、 评价基础的现代设计意识为后来者的探索与 创新提供了借鉴。 新艺术运动的家具设计最宝
艺术空间
44

计 思 想 与 艺 术 理 ART H OR IZON Sum N o . 14

文艺复兴建筑的设计理念

文艺复兴建筑的设计理念

文艺复兴建筑的设计理念
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历史上一个极具创新和变革精神的时期,这种精神不仅体
现在艺术和文学上,也深刻地影响了建筑设计。

文艺复兴建筑的设计理念融合了古希腊罗马建筑的经典元素和新的创新思想,塑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文艺复兴建筑的设计理念强调对称、比例和对空间的精确控制。

建筑师们通过
对古典建筑的研究和理解,重新发现了古希腊罗马建筑的美学原则,并将其运用到新的建筑设计中。

对称和比例成为了文艺复兴建筑的核心,建筑师们追求完美的几何形状和比例关系,以创造出优美、和谐的建筑作品。

另外,文艺复兴建筑的设计理念还注重对空间的精确控制和利用。

建筑师们通
过精心设计的立面、拱门和穹顶,创造出了宏伟壮观的建筑空间,使人们在建筑内部感受到宁静、庄严的氛围。

同时,他们还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通过精心设计的花园和庭院,营造出了和谐的建筑环境。

文艺复兴建筑的设计理念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欧洲建筑,也对后世的建筑设计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强调的对称、比例和空间的精确控制成为了建筑设计的经典原则,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

同时,文艺复兴建筑所体现的对古典建筑的理解和发扬,也成为了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元素,为后世建筑师们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灵感。

总之,文艺复兴建筑的设计理念以其对称、比例和空间的精确控制为核心,塑
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其影响不仅限于当时的欧洲,也对后世的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建筑设计中的经典之一。

简论当代中国的实验建筑思潮 许凯明

简论当代中国的实验建筑思潮 许凯明

安徽建筑中图分类号:TU-0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359(2021)12-0027-03DOI:10.16330/ki.1007-7359.2021.12.0111实验建筑思潮改革开放以来,80年代的思想启蒙和90年代的市场经济是促成实验建筑产生的最主要动力,观念和体制的松绑是实验建筑作为中国当代建筑先锋得以成长的必要条件。

八十年代新潮美术的兴起和实验艺术的萌芽启发了建筑领域的探索者,90年代市场化改革让个体具有了成为建筑创造主体的可能性,以建筑为创新工具和批判武器的实践者和思想者,承担起了探索中国当代建筑前沿的使命。

1.1实验建筑的概念实验建筑的探索主要由海归和本土两类建筑师组成,前者以张永和、朱锫、马岩松等为代表,后者主要有王澍、刘家琨、董豫赣等人。

张永和作为文革后第一批留学归国的建筑学专业人士和实验建筑的最早成员之一,把美国的建筑研究范式带进中国的建筑学教育与实践中来[1],让中国人见识到了一种不同于鲍扎体系(Beaux-Arts )[2]和构成体系的建筑教育和实践模式。

90年代的实验建筑并没有统一的纲领和固定的组织,也没有统一的风格、特征或主张,他们的观点差异极大、作品风格迥异,他们的相似之处是经常一起组织展览和活动,出现在相同的媒体、丛书或文章里。

实验建筑与90年代的主流建筑的差异并不仅仅表现在形式方面,二者根本的差异在于形式的生成逻辑和表达方式。

“实验建筑”的概念及其作品的产生源于对当时主流建筑及其僵化体制的批判,但并没有脱离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

作为一种实验文化,实验建筑与20世纪初的西方先锋派(或前卫)建筑并不相同,但他们都是自己时代的创新者和实践者,是中国当代建筑教育体系和实践创新的重要力量。

1.2实验建筑的兴起作为建筑前沿探索或前卫思潮意义上的“实验建筑”出现在90年代。

随着80年代西方文艺思潮的涌入和90年代市场经济的落实,“实验艺术”[3]的传播影响并导致了“实验建筑”,即前卫艺术中的建筑或作为实验艺术的建筑类型——这一概念的出现。

艺术美学的仲夏夜之梦

艺术美学的仲夏夜之梦

艺术美学的仲夏夜之梦路涛2012-12-11 10:43:02 来源:中国艺术报去年,艺术学从文学中的“老四”,升格成为与文学并驾齐驱的一个学科门类。

这给了艺术学发展的机遇,也给它带来了挑战。

因为加强薄弱的艺术学理论建设此时已经显得非常迫切。

近日,在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承办的“2012艺术创新与实践论坛”上,仲呈祥、廖祥忠、李心峰、樊希安、周星、李春青、丁亚平、朱辉军等40余位来自中国传媒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音乐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集聚一堂,共同探讨艺术学科中的艺术美学建设。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晶教授新近出版的《艺术美学论》在艺术美学理论研究体系的构建上作出的探索,为与会者所重点关注并引起热烈深入地讨论。

要不要加强艺术学门类的哲学建设?有人认为只有具体的美术学、音乐学、戏曲学,没有打通各个门类普遍规律的艺术学。

如果照这个思维逻辑我也可以说没有美术学,只有具体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

文化部部长蔡武曾指出,艺术学升为学科门类后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总结规律、加强理论建设。

国内外有关学科的发展规律也证明:一个学科是否成熟,很重要的是看它的理论建设是否成熟。

当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的时候,它本身包容的诸多缤纷的对象,必须有哲学的思维来统照。

人的精神生活最高层次是审美的生活,审美生活是人要超越物质的存在,研究人类的艺术思维不能离开美学,而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所谓美学思维实际就是一种哲学思维。

到现在为止,人们认为艺术美学也叫做艺术哲学,通常是把它放在哲学的大门类之下作为哲学的分支。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艺术学给人以缺乏哲学思辨、审美规律性阐述得不够、理论基础比较薄弱的印象。

“当我们成为一门独立门类的学科的时候,我们在理论上确实还要做很多。

我们的理论还是欠缺的。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傅利民说。

然而,在争取艺术学升格学科门类的过程中,有人认为只有具体的美术学、音乐学、戏曲学,没有打通各个门类普遍规律的艺术学。

《走向新建筑》柯布西耶

《走向新建筑》柯布西耶
①David Wang 指出,存在一种来源于黑格尔思想的历史解释方法。“他(黑格尔)认为历史是对公共意识 或者思想正在进行的评价。简单讲,公共意识就是所有人类个体意识的总和。更甚者,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也就是说,全体的意识,如果不仅仅是意识本身,至少有动机或者意向,这就超越了任何个体意志从而牢 牢地抓住了它们。所以,一个单独的主体常常会陷入一个他不能理解的更大的时代精神之中。这就是由‘精 神’表示的公共意识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本质。该方法对建筑史的影响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非常巨 大。„„实际上,现代主义者设想他们的时代实现了黑格尔思想:绝对精神的评价将会在完全的知识条件 下达到顶点。他们把自己洋溢着的激情投注在对机械的潜能上,认为过去所有的一切都仅仅是为一个光明 的新世界做准备,而他们正要实现这个新世界。该时期很多的历史著作,比如说佩夫斯纳和吉迪翁的作品, 都带上了当时现代主义思潮的色彩。”参见 Linda Groat 和 David Wang《建筑学研究方法》,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45 页。 ②陈志华认为,这几段话是“整本书的精髓!就是它,使这本书成了划时代的著作。”相反,露易的《走进
走向新建筑
(法)勒·柯布西耶 著 陈志华 译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现代建筑的基本精神是民主和科学 《走向新建筑》就是建筑中民主和科学的宣言
——译者
第二版序 言
自从这本书的第一版出版之后,到处都产生了对与建筑有关的事情的兴趣。以前在《新 精神》上发表过的某些篇章的主要内容造成了一种突发的情况:谈论建筑,喜欢谈论建筑, 希望有能力谈论建筑。这是一场深刻的社会运动的后果。18 世纪也曾产生过对建筑的普遍 热情:资产阶级设计建筑,大官僚们也设计;布隆代(Blondel)、拜豪(Claude Perrault),前者 设计了圣德尼门,后者设计了卢佛尔宫东廊。整个国家盖满了表现这种精神的作品。

墨香濡染西湖情

墨香濡染西湖情

墨香濡染西湖情作者:晓杰来源:《文化交流》2010年第11期9月16日上午,杭州师范大学下沙校区叙伦厅里张灯结彩、嘉宾云集。

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黄坤明致信祝贺,杭州市委副书记叶明和台湾知名人士曾文昌教授共同为楼柏安新艺术中心成立揭牌。

一幅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题写的牌匾格外引人注目。

匾上用工整的楷体写着“楼柏安新艺术中心”。

稍后,与会嘉宾又听到了吴伯雄亲笔贺信的宣读声:“祝贺杭州师范大学楼柏安新艺术中心成立”。

“这不仅是杭州师范大学的艺术中心,更是积极推动两岸和平发展文化交流的艺术中心。

”楼柏安何许人也?一个艺术中心成立,竟能引来吴伯雄如此关注。

一个秋日的午后,笔者与楼柏安相坐杭州西湖边,开始了风清云淡的对话。

远游和求索“他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前所未有的个人风格,开创出中国画的一片新天地。

他利用中国画特有的宣纸、笔墨和颜料,以及高难度的技法,使每一件作品赋予了梦幻似真的艺术境界,被誉为‘中国画的时代探索者’。

”这段话是笔者采访楼柏安之前,听到、看到大家对他说得最多的评价。

但这位站在中国画时代前列的大师真正坐在笔者面前时,才体会到他平和、热情、个性鲜明和温文尔雅的气质。

谈起最早如何选择绘画为终生追求这个问题,楼柏安笑称:“纯属偶然。

”原来,他曾经是一位热爱文学、梦想成为作家的青年,年轻时写过不少文学作品。

但突如其来的“文革”毁掉了楼柏安的作家梦——因为对“四人帮”几句不慎的言论而饱受折磨。

从此之后,楼柏安变得恐言、恐文,彻底放弃了成为作家的梦想。

虽然如此,但一个人身上的文艺气息又怎是那么容易磨灭的呢?于是书画成了楼柏安的第二次选择。

1980年,为了在书画方面寻求更大的发展,楼柏安离开了故乡杭州,移居澳门。

但在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处事谋生,其难度可想而知。

说起那段生活,楼柏安忍不住感叹起来:“那时候贫穷、潦倒,也饱尝世态炎凉。

只是靠着一个年轻人对艺术的憧憬才挺了过来。

”这份毅力和意志感动了命运之神。

“绘画与存在”苏笑柏香港艺术门画廊五月展

“绘画与存在”苏笑柏香港艺术门画廊五月展

“绘画与存在”苏笑柏香港艺术门画廊五月展作者:暂无来源:《文苑·艺术汇》 2014年第5期由英国策展人Paul Moorhousece 策划的苏笑柏个展“绘画与存在”将于5 月14 日至7 月15 日在香港艺术门画廊展出,此次展览将呈现苏笑柏27 幅大漆绘画作品,其中20 幅是全新作品。

“绘画与存在”,这是一个绘画艺术家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苏笑柏的艺术实践,完美的诠释了这一命题。

从油画到大漆的材料转换,从早年具象到后来抽象的绘画风格转变,这是苏笑柏绘画精神的升华,是他自身存在感的极致表现。

强烈的西方式抽象构成表现形式加上中国画的材料及中式命名,或是精致的如外壳一般的,或是饱满的曲线形,或是磨损的质感,它们凭自身存在,说着自己的故事,有着自己的历程,个性并独立存在。

苏笑柏的作品一直将抽象与物性连接在一起,极为关注色彩与材质的细节,并在相异的艺术实践之间建立独特的沟通与对话。

苏笑柏,1949 年生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

1985 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修班学习,1987 年获德国文化艺术奖学金,进入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研究生班及大师班深造,师从克拉菲克、里希特及吕佩尔茨等现代艺术大师。

旅居德国20 余年,自2005 年,苏笑柏定居上海,潜心创作,曾先后于2007 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大象无形”,2008 年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考工记”等展览。

继2010 年德国兰根基金会的个展“色彩王朝”后,苏笑柏最近在台湾美术馆举办了其重要个展“大镜—苏笑柏艺术展”,展出了他自2006 年至2013 年间创作的作品。

苏笑柏曾经说过,“我不再依赖对自然的描绘,不拘泥于自然世界,只专注营造画面,而且,尽可能最大程度的追求画面中出现的平整、简洁、明了,追求颜色的纯净、细微多变和戏剧性。

”这种纯净,这种平整应该就是苏笑柏绘画的最终存在。

从中国美术最高学府到欧洲闻名的现代艺术学院,变化的不仅仅是文化背景和艺术环境,苏笑柏在中国所接受的绘画理念和技巧在异国受到了迥异的新观念的冲击,他重新审视、调整了自己的艺术方向。

新理性主义

新理性主义

4:对国际建筑界的影响阶段:1980-1997,作为理论家,创作家,艺术家,教师兼建筑师的罗西,以实 践为主,前面阶段的理论活动,为此阶段做了准备,他的作品在他的祖国意大利以至国际范围内获得了很大 声望。
这是罗西的后期作品,体 现了他对丰富的材质与构造 的追求,以及对地方历史更 喜剧性地提炼。
感谢您的聆听
THE END
这种建筑造型不 是典型的北欧风格,但 却基本体现出西班牙 植民建筑的影响,大 厅里神圣的光线和普 通居室的对比,表现出 了日常生活的短暂和 宗教生活的永恒。
罗西将来自于当地的公共 建筑、教会建筑、工业建筑的 意向融为一体,认为公共建筑 是由中心空间所体现的,在这 栋建筑中,他利用主楼梯形成 了一个室内广场,并利用玻璃 斜天棚采光。罗西认为这样做 是为了“将光带入博物馆内部, 并在某种程度上,用城市的活 力照亮历史的阴影。
运用象征形式,罗西设计出了典型的荷兰建筑,金属穹顶从平 坦的河岸景色中升起,使人想起那些教常的尖塔和风车;室内的主 楼梯也暗示着对于文化的追溯,他的抽象形式融合了对荷兰和其历 史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更为持久的存在形式。
这体现了罗西建筑的永恒性
当人们靠近这座建筑的时候,首先 会被它那高耸而醒目的门厅所吸引, 那是一个典型的阳光大厅,这种阳光大 厅首先出现在苏黎世大学的校园建筑 中。
从立面上来看,两边地,中间高,形成了一个山形的走势。
建筑的轴线
立面上是完全对称 的,对应的平面外 墙也同样如此,但 是内部为了满足功 能的需求,不没有 完全对称,做了一 定调整
北立面
南立面
·
首层平面
二层平面
·
三层平面
四层平面
虚实处理
三个建筑实体自然而然的 夹出了两个半开敞的空间, 这是罗西比较善于运用的 方法,这种空间处理的方 法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 个是照顾房间的采光需求, 另外一个就是可以使整个 空间布局给活起来。

《生态建筑》之早期朴素的注重生态的设计思想和实践资料

《生态建筑》之早期朴素的注重生态的设计思想和实践资料
10
“房屋在路面以下有6层,在路面以上又有 12层,使‘旱桥城市’的概念活生生地体 现出来。各层之间隔为5米,形成了一块 ‘人造场地’,每个单独用户可以在其间 ‘随心所欲’地建造双层单元”,这种用 户双层单元,在柯布西埃的草图中,就像 不动产公寓一样,同样布满了绿化带。
2020/6/17
11
2020/6/17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家威廉·莫里斯(WilliamMorris,1834—1896)是现代设计的先驱,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产生 得益于莫里斯个人的努力。接下来的新艺术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
2020/6/17
3
一、与注重生态的设计密切相关的一些现代建筑设计思想
1).赖特---流水别墅, 《自然的住宅》 2).柯布西埃 《走向新建筑》‘不动产公寓方案’ ‘阿
例如为了充分利用太阳光,保证冬季的日照时间,法 国住宅部官员奥古斯丁·雷1913年研究了十个大城市住宅日
照间距问题,得出了一些结论,例如“莫斯科南北向21米高 的住宅,为了保证冬至日两个小时的日照,间距应为105米; 而同样高的住宅在华盛顿间距为42米的情况下,就可以保证 三小时日照……”。
2020/6/17
2020/6/17
14
“女王馆”的通风示意图
2020/6/17
15
“法郎西斯” 规划方案则体现为不仅关心各种数 据指标,而且关注于创造活跃的社区。贝却能认 为,许多现代住宅社区设计中延续了这一思想, 例如拉尔夫·厄斯金设计的位于纽卡斯尔的“拜 克墙”(Byker Wall)居住区规划设计,就很好地 将住宅小区边界限定与当地的生活模式结合在一 起,同时邀请公众参与,将未来的使用者纳入到 设计过程之中,从而“较好地解决了战前建筑师 与使用者之间较少沟通的问题”。

“中而新”――楼家本访谈

“中而新”――楼家本访谈

“中而新”――楼家本访谈楼家本的家坐落在北京东郊的运河边上。

走进客厅,我们立即被浓郁的色彩和诡异的造型所包围:盘古、女娲、夸父、羿、刑天、共工、精卫、瑶姬,还有28星宿图腾柱……竹筒构成的吊灯悬在空中,而一条真实的石板镶嵌地面穿过落地玻璃延伸到庭院里。

楼家本先生个子不高、精力充沛,对艺术文思溢满,健谈中四方音彩无序翱翔,但又内在根系相连。

“我提出的理念是‘中而新’。

后来我发现梁思成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来了。

他说中国的建筑设计最好的是‘中而新’,其次是‘洋而新’,再次是‘中而古’,最不济是‘洋而古’。

我完全同意。

”“中国的神话是世界四大神话之一。

它既有人类神话的某些共性,也有和其他神话很不相同的地方。

中国神话似乎更哲理、更美学,是值得我们自豪的珍宝。

我感觉神话当中积淀着我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非常丰厚,非常迷人。

我是中国神话学会唯一搞造型艺术的。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说,神话给创作者提供了非常自由的想象空间。

”“感性比理性更深刻。

在今后要做的‘神话源’系列景观里我要设计一个庞大有雕塑建筑‘混沌’。

我的想法是让人们进到里面去,就把理性的固定思维方式放一放,而用中国式的感悟本质、震荡火花产生原发体验。

”“我们现在是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

时代要求有群体定位已成必然。

就像秦俑、汉画像砖石、魏晋祥兽铺天盖地,时代强音雄风扑面而来。

有人说搞艺术就是为了玩,我看不全面。

”“那年法国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和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同时邀请我去办展览。

最后我决定去了联合国教科文总部。

这是一个世界注目的人文平台。

展览的题目就叫《中国神话――楼家本艺术展》,反响很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把手扎拉力主席说道,各民族都有第一缕曙光,人文比科技更根本,人类要和谐共存,此展览作出榜样。

接下来第二站是在奥运会期间到了希腊的雅典。

在那里由市长和大使主持,在有历史底蕴又有现代时尚的雅典市艺术中心举办我的这一展览。

计划还将在埃及、印度、欧美等地巡展,弘扬中国文化源之根源。

瑞士当代建筑美学观察与思考

瑞士当代建筑美学观察与思考

比托奥德黎柯教堂
西雅尼大街住宅办公综合楼
• 材质语汇的纯净表现
• 在博塔的建筑作品中,材质与形体的表现是相辅相成的。建筑材料不 仅仅是创作的有力工具和手段,本身也已经成为博塔力求表现的建筑的 一部分。 • 博塔在漫长的建筑创作生涯中,经常使用的建筑材质只有有限的几种, 他的建筑作品往往通过大面积地重复使用同一材质,呈现出简洁、纯净 的外观形态。同时又设计了精致的建筑细节,并使建筑的几何形体表现 得更为清晰。
提契诺学派的建筑语汇使得提契诺 学派的建筑形式规则而不呆板,简洁中 透出一股浪漫,充分体现了意大利理性 主义建筑的美学特点。 瑞士的建筑历来以严谨著称,这种 风格和德国理性主义风格有着紧密的联 系,精美的细部造型在欧洲建筑界享有 很高的声誉。提契诺学派的建筑师们不 但继承了这一传统,而且把它和意大利 理性主义风格融合在一起,使作品独树 一帜。从提契诺学派的马佳瓦里小教堂 内外两层用砖由方到圆的轨迹叠涩而成 的筒体中,我们看到了砖在形体变换中 的妙用,从而形成独特的建筑几何美。 提契诺学派在立足现代建筑基石的 同时,并没有向“国际式”随波逐流, 而是自始至终没有离开它自己的文化圈。 地域特点、历史文化成了这些建筑师们 创作灵感的宝库。在设计中对地貌尤为 重视,如等高线、建筑边界、道路等, 都是他们重要的设计要素,并深刻影响 着建筑的造型。
圣维塔尔住宅
(2)圆柱与圆锥 •单纯的圆柱体以其饱满的形式、弧形的的曲面成为一种带有强烈博塔个人 风格的建筑造型语汇,经常出现在他的建筑作品中。 •圆柱的体量,使这些建筑与周围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强化了建筑自身在 所处地域的地位。同时,博塔对圆柱体的精心裁剪,也使建筑的形体特征更 为突出,创造出极具视觉效果的建筑形象。
比例之美
边长比=1.4 : 1 : 1.6

解析马里奥.博塔

解析马里奥.博塔

解析马里奥.博塔在位于瑞士的南部的提契诺(Ticino),半个多世纪以来,建筑师们一直尝试将历史传统和现代建筑完美的结合起来,继承和发展自己的地域特色,并以优异的作品形成了提契诺现象,是提契诺的建筑文化在国际上享有无可非议的声望及认可。

在现代的建筑实践中,形成提契诺现象的代表人物是马里奥·博塔。

理性与经验的契合博塔的建筑思想显然受到了理性主义的影响,大多作品既折射出古典理性主义的特征,又打上了新理性主义的烙印。

在方法上,以古典集合型及其组合作为形式构成的主要元素,讲究主从关系,轴线关系,对称关系比例关系等;在立面上,构图中心极强,并且以几何形天窗统帅全局;在构图上,博塔钟爱几何原型,特别是圆形,强调建筑的纪念性;在建筑语汇上,应用古典建筑建筑的语言:建筑边角的保守,中央的空壁,倾斜而稀少,准确定位的窗洞,类似古典建筑的拱门等等:在材料的使用上,发挥材料的质感和表现力:在建筑构造和细部上,以砖和石构成了简洁,完整,精美的图案。

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博塔有着不同凡响的经历。

他从师卡洛·斯卡帕,又有幸在勒·柯布西耶,路易斯·康手下工作。

他研究阿尔多·罗西的新理性主义,邂逅詹姆斯·斯特林并与之交流。

他批判地吸收各种建筑文化和思潮,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结合提契诺的地域特色,创作出令人瞩目的作品。

1965年夏,博塔到勒·柯布西耶在威尼斯建造的展览室工作。

勒·柯布西耶对图形的超凡直觉,对古老城市的洞察和想现代建筑艺术的演化,对威尼斯问题的敏锐注视和精辟分析都给博塔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此后在博塔的建筑作品中不时折射出勒·柯布西耶的影子。

1969年,在威尼斯会议中心的设计中,博塔与路易斯·康共同工作了三周。

路易斯·康的浪漫主义和诗一样的建筑队博塔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博塔的建筑作品具有很强的封闭感,强调建筑与外界的界定,在重复基本几何和自然光运用等设计手法上皆隐含着来自路易斯·康的文化继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 我们 尊 敬 的 当代 书 画家 之一 , 且 是不 可 多得 而
的一 位探 索 新 艺 术 的 大 师 。他 的 艺 术 修 养 和 艺他 勤奋 好 都 尤 学 、 为人 先 的 创 新 精 神 , 于我 们 从 事艺 术 教 敢 对
艺术 的灵 魂 是 创 新 , 有 创 新 就 没有 艺 术 。 没
在 诸 多 追 求 创 新 的 艺 术 家 中 , 柏 安 先 生 是 最 值 楼
废 纸 已扔一 地 , 子也 累得 支 持 不 住 去 休 息 了 , 儿
而 楼 先 生 却 坚 持 不 懈 继 续 写 了 一 幅 又 一 幅 , 于 终 书 写 成 一 幅 他 自 己满 意 的 书 法 作 品 才 罢 手 , 此 而
响, 但他 又不 局 限于 此 , 是 能广 泛 地 吸 取 许 多 而 中国古 代书 法名 家和 许多 经典 书 法作 品 的养 分 ,
来 。多年前 , 一 次 他 在 书 写 《 壁 赋 》 有 赤 长卷 时 ,
写 了一 幅稍 不 满 意 , 在 地 上 就 即重 书 , 一 边 扔 他 写 , 边让 儿子 帮 助他拿 纸 , 到凌 晨 2点 多时 , 一 直
楼 柏安 在艺 术 道路 上 的成就 , 首先 得 益 于他 的勤奋 好学 。早 在 上 世 纪 7 0年 代 , 轻 的 楼 柏 年 安 在沙孟 海 等 名 师 的指 点 、 培养 下 , 已经 在 书 就
独 得之厚 , 我的每一步前进 , 都付 出 了通宵 达旦 的
艰 苦 劳 动 和 霜 晨 雨 夜 的冥 思 苦 想 。 楼 先 生 书 画 ”

个 特 点 是 , 学 中 既 能 博 采 众 长 , 吸 收 黄 宾 好 “ ,
虹 、 抱石 、 风眠诸 家 笔墨 而 能融 入 己意 ” 傅 林
又 善 于 独 立 思 考 。例 如 在 书 法 上 , 柏 安 的 基 础 楼
风 格 虽 然 是 受 沙 孟 海 老 先 生 严 谨 雄 健 书 风 的 影
育 和美 育 的人来 说 , 都是 值 得去 深入 研究 的 。
时天 已拂 晓 !楼 柏安 以其 勤奋 、 注 而练 就 的一 专
手好 书法 , 得 陆 俨 少赞 叹谓 : 通 幅 之 间 , 云 终 “ 流 舒卷, 澜起倒 , 神潇散 , 波 风 飞动 道 美 。 ”而 他 ” 的老师 沙孟海 则在 19 9 0年 时值 8 9岁 高龄 时 , 亲
4 7
浅 议楼 柏 安 新 艺 术 探 索 的理 念 与实 践
林 正 范
( 州 师 范 大 学 教 师发 展研 究 中 心 , 江 杭 州 3 0 3 ) 杭 浙 10 6

要 : 柏 安 的艺 术 成 就 建 立 在 他 的勤 奋 专 精 、 采 众 长 的 基 础 之 上 , 得 益 于 他 对 艺 术 的 形 式 与精 神 、 楼 博 更
传 统 与 创 新 关 系 的 正 确 理 解 ; 认 为 继 承 传 统 并 非 简 单 地重 复 过 去 , 是 对 传 统 的沿 革 和 发 展 ; 柏 安 在 探 他 而 楼 索 新 艺 术 道 路 上 的 成 功 不 仅 有 赖 于其 正 确 的 理 念 , 源 于他 身 体 力 行 、 断 探 索 的实 践 精 神 。 更 不 关 键 词 : 柏 安 ; 艺 术 ; 统 ; 新 楼 新 传 创 中 图分 类 号 : 0 J 3 2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 9 0 1 (0 2 0 0 4 2 5— 0 2 2 1 ) 3— 0 7~0 0 3
笔 书写“ 鸿 戏海 ” 游 四个 字 来 称 赞 他 的 书 法 , 且 并 说 :柏 安 学 兄 于 书 法 有 坚 实 基 础 , 笔 作 草 , 不 “ 放 驰


勤 奋 好 学 , 采 众 长 博
失范 , 以 高 。 是 ” 这 里 , 们 不 禁 想起 当代 书画 ” 我 家范 曾先生 说过 的话 :在艺 术上 我绝不 是一个 天 “ 才 。为 了探求 精深 的 艺术 技 巧 , 曾在 苦海 中沉 我 浮, 渐渐从 混 沌 中看 到光 明。苍 天没 有 给我 什 么
收 稿 日期 :0 2— 3— 0 2 1 0 2
既 努力 汇集 古今 书法 大家优 秀 传统 于 一体 , 又能
够 自成 特 色 。吴 山 明先 生 曾这 样评 价道 ,“ 柏安
作 者 简 介 : 正 范 ( 9 9一) 男 , 江 嘉 善 人 , 士 , 美 育 学 刊 》 编 , 州 师 范 大 学 原 校 长 、 授 , 师发 展 研 究 中心 主任 , 江 大 学 兼 林 14 , 浙 博 《 主 杭 教 教 浙
法艺 术上 崭露 头 角 , 得许 多名 家 的赞 许 。著 名 赢
书 画家 陆俨少 先 生 曾称 赞 说 : 柏安 初 以 书名 , “ 用 力至 勤 , 积稿 累尺 , 精 不懈 , 能 笔 酣 而 墨饱 , 专 故
艺术 的成功 , 同样 是建立在 他勤 奋好 学 、 专精 刻 苦 的精神之上 , 这对于我们从 事艺 术教 育 、 育 的人 美
势奇 而气 旺 , 书精熟 , 篇多 变 , 云 霞掩 映 之 来 说 , 草 谋 得 不仅值得敬 佩 , 更是一种启 迪 。 西幽圜瓦凹圈国 冒.丽瞳哥幽 林正 浅 楼 安 艺 探 的 念 实 范 议 柏新 术索 理 与 践 妙 。 … 这 里仅 “ 稿 累尺 ” ” 积 四个 字 , 已 生 动 地 就 楼 柏安 在 书 画 艺术 探 索 的 道路 上 体 现 的另
反 映 出 了楼先 生那 种用 力 至勤 、 精 不懈 的勤 奋 专 好 学 精神 。而 且 , 他这 种勤 奋 、 专精 的精 神 , 同样
体 现 在他 创 作 书 画 作 品 的实 践 过 程 中。笔 者 一 直 记 得楼 夫人 常 常说 起 楼 先 生 在作 画 时 全 身 心
投 入 的 那 种 情 景 : 进 书 画 室 就 是 几 个 小 时 不 出 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