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

合集下载

(完整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最新整理)

(完整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最新整理)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特别说明:本教案为2015年改版后最新苏教版教材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第一单元简易方程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蒜叶的生长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和与积的奇偶性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球的反弹高度第五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第六单元圆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八单元整理与复习第一单元课题:等式与方程第 1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能正确区分等式和方程。

2.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操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体验。

教学重点: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理解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教学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教学准备:课件,天平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出示天平实物)谈话:这是天平,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它?师作简单介绍:天平可以称出物体的质量。

这是天平的左右两个盘,这是指针。

当天平的指针指着中间,表示天平左右两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也叫做天平平衡。

天平的哪一边下垂,就说明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多,反之,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就少。

2.揭题:今天我们利用天平来学习一些数学知识。

(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一页例1天平平衡的情境图,谈话:你能看图写出一个等式吗?学生思考后独立填写。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50+50=100。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指名学生口答:天平的一端放一个50克的鸡蛋和一个50克砝码,另一端放一个100克砝码,天平平衡,说明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来表示。

(2)教师小结:含有等号的式子叫做等式。

它表示等号两边的数值是相等的。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材例2的四幅图。

学生独立思考后填写。

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集体反馈。

教师板书:x+50>100 x+50=150x+50<200 2x=200《补》第一单元课题: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第 1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在具体情境中,根据图意列出方程,能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质数和合数(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

质数和合数(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

质数和合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质数和合数2.掌握质数和合数的基本性质3.能够分辨质数和合数二、教学重点1.质数和合数的定义2.质数和合数的性质3.分辨质数和合数的方法三、教学难点1.质数与合数的区分2.合数的因数分解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1.教师向学生介绍质数和合数的定义2.用数学语言形式定义质数和合数3.通过板书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质数和合数的特点4.让学生思考,有哪些数字是质数、哪些数字是合数2. 引入实例1.给学生出示一个小于10的质数2.给学生出示一个小于10的合数3.让学生发现,小于10的质数和合数有哪些3. 教学要点(1)质数和合数的定义1.对质数和合数的定义进行具体讲解2.通过质数和合数的例子,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并记住定义(2)质数和合数的性质1.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性质2.让学生分析质数和合数的性质,进一步加深对质数和合数的印象(3)分辨质数和合数的方法1.利用分解因数的方法,对数字进行分类2.通过找数字的因子来确定其是质数还是合数4. 案例练习1.举例让学生分辨质数和合数2.让学生找出某个数的因子并分辨出其是质数还是合数5. 总结归纳1.对于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性质、分辨方法进行总结2.强化练习,让学生能够独立进行质合数的分辨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于质数和合数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

质数和合数的定义、性质以及分辨方法都在课堂上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释和讲解。

通过案例分析和练习,使学生们能够独立地进行质合数的分辨。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但可以在案例练习的数量和难度上进行更加精细的安排,以更好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集体备课教案(一)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集体备课教案(一)
3 2 ○ 5 5 5 2 和 3 9 1 3 ○ 4 4 4 1 和 7 4 1 ○0.5 2 4 3 和 5 4 8 8 ○ 9 11 7 5 和 18 6
教学准备 课型 过 程
小黑板 新课 第( 13 )教时
学 动


个人复备
(2)把下面的每组分数进行通分。
2、预习例 15 并完成第 73 页练习十一第 6 题 3、质疑: 二、合作交流 1、学习例 15
1、
( ( (
) ) )
的分数值也大。
作业设计:
教学反馈:
高邮镇(城区)小学五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
通分及分数大小比较练习
主备人 王红桂
复备人
教学 进一步理解掌握分数基本性质在通分中的运用, 能熟练而灵活地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 目标 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 重难 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点 教 教 一、独立尝试 1、复习: (1)把下面各组分数通分。
1 1 的折法继续对折,找出一个与 相等 2 2 1 相比,分子、分母发生了什么样的变 2
(4)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组内交流,组际解疑,老师点拨。 三、交流解惑
高邮镇(城区)小学五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1 2 3 1、例 1: = = 3 6 12
例 2:
1 4 8 = = 2 8 16
小组讨论:从左向右看分子分母有什么变化规律,从右向左 看分子分母有什么变化规律? 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强调关键字句。 将例 11、 例 12 分数改成除法形式, 思考分数基本性质跟商不 变规律有什么关系? 2、完成第 67 页练一练的第 1 题 3、完成第 67 页练一练的第 2 题 4、完成第 67 练一练第 3~4 题 四、当堂检测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在 成立。

(完整版)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完整版)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教学设计泰州市泰东实验学校吴红江教材简析: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圆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平面图形,也是教学的惟一一个曲线图形。

教材编排思路是从情境入手,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掌握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借助于例3 和练一练,引导学生认识圆的相关概念,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教学这部分内容,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使学生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也为以后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相互关系。

学会用圆规画规定大小的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并形成圆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圆各部分名称及其特征,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画圆,用圆的知识来解释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纸圆、、尺、圆规、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1、激趣导入师:摸图形的游戏: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形。

摸出圆形,并说说为什么一下就摸到了?(设计思路:通过寻宝活动,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自己动手画出宝物的位置,为认识圆心和半径打下基础。

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和学习认知的习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自然过渡。

)2、生活中,你们在哪儿见到过圆形?师:今天,张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些师: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好吗?(板书课题)3、你能画出一个圆吗?学生借助手中的工具画圆。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简易方程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五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

第1—2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

第3—11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第12—14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本单元安排了关于等式性质的内容,分两段教学: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及时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二、教材分析:教材首先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学会解只含有加法或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接着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学生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计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并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

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方程的含义。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

四、教学目标要求:1.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五、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六、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挂图、小黑板等。

八、课时安排:12课时第一课时方程的意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

第一单元《方程的意义》说课(课件)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方程的意义》说课(课件)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

五、说教学策略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教材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 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 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 学,平等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 的问题。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习导入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1)一个班有男生x人,女生23人,这个班共有学生( (2)一个书包14元,买x个书包应付( )元。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参考答案:1.(1)23+x (2)14x)
《方程的意义》说课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 级下册《简易方程》单元的课时内容《方程的意义》。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 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 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天平,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为新课教学做准备】
2、出示教学例2,观察。 (1).出示例2的天平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 体的质量关系。 在天平的左盘放两个50g的砝码,右盘放一个100g的砝码,观察这 时的天平怎么样?(天平平衡) 天平平衡说明天平两边所放物体的质量怎么样?(质量相等)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四、说学情
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计算的学习,积累了 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并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我们在教学时 ,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 流理解方程的含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 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方程》整体规划数学教案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方程》整体规划数学教案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方程》整体规
划數學教案設計
标题: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方程》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这部分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定)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这部分也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来设定)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这部分需要设计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引出本节课主题的方式)
2. 讲授新课
(这部分是教学的主要部分,需要详细描述如何通过实例或者活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
3. 巩固练习
(这部分需要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
4. 小结
(这部分需要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重要的知识点)
四、作业布置
(这部分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习进度来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
五、教学反思
(这部分需要在教学结束后对自己本次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等)
六、参考资料
(这部分可以列出你在备课过程中参考的一些资料,以便于自己或者其他教师查阅)
以上只是一个大致的框架,具体内容需要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填充和修改。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数学苏教版5年级下《因数与倍数》教案

数学苏教版5年级下《因数与倍数》教案

《因数与倍数》教案第1节因数与倍数教学内容江苏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0~32页。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2.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理解并掌握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特征。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在探索相关知识、方法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倍数和因数之间的关系,运用倍数和因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增进对自然数的认识,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情感态度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难点: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教具小黑板、12个小正方形片、每个学生的学纸、电脑课件、学具卡片等。

教学设计―、认识倍数、因数的含义1.摆图形、列算式。

(1)明确操作要求: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记录下来。

(2)整理、交流,分别板书:4×3=12 12×1=12 6×2=122.通过乘法算式学习“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1)揭题:从刚才的操作活动以及这些乘法算式中,我们要来学习两个重要的数学概念。

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2)根据4×3=12,你能说出谁是谁的倍数吗?你能说出谁是谁的因数吗?回答后,教师归纳板书: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和3都是12的因数。

(3)根据6×2= 12,你能说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吗?根据12×1=12呢?(交流中突出:12是12的倍数,12是12的因数)教师指出:为了研究方便,以后探讨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所说的数都是什么数呢?哪个数要除外?3.练一练。

(1)学生自己写出一个乘法算式,让其他同学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江苏省常州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案(市级公开课)

江苏省常州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案(市级公开课)

《分数加法和减法》教案第1节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学情分析: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后续教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有了通分的知识准备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知识准备,在学习本课时,只要使学生认识到异分母分数由于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要先通分,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后,再加减。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也是分数与小数加减的混合运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学生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其中的算理,只是停留在模仿练习的基础上的话,很容易产生运算错误,如将分子分母直接合并,影响后续知识的学习。

教学内容江苏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0页。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自主探索的精神,并养成验算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运用转化思想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难点: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具学具长方形纸一张、彩笔。

教学设计―、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谈话: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曹冲是怎样称出大象的重量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概括:曹冲真的很聪明,居然想到了用石头来代替大象,其实,这一过程就是转化。

在生活中有转化现象,数学中也有,今天我们就要利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利用《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出转化的思想,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为本课知识的探索做了很好的铺垫。

出示例1,指名读题,并要求根据题意列式。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启发学生解释自己列式的思考过程)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加法有什么不同?指出:这是一道分数加法算式。

因为相加的两个数的分母不同,所以把它叫做异分母分数的加法。

板书:异分母分数的加法。

二、自主探究,体会算理1.提出问题:以前我们曾经学过同分母分数的加法,那么异分母分数的加法该怎样计算呢?指导学生分小组操作:折一折,涂一涂,分别表示出12和14,再看看12和14相加的和是多少。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3课时)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3课时)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学习目标总览单元内容简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得几分之几、真分数与假分数、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整理与练习、球的反弹高度。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使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计量单位换算的结果;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3.使学生初步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时分配1分数的意义和性质3课时2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2课时3分数的基本性质及约分2课时4通分及分数的大小比较2课时活动课球的反弹高度1课时教学建议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

2.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抽象水平上,建构数学概念的意义。

3.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

1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第1课时分数的意义课时目标导航教学内容分数的意义。

(教材第52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重点: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含义。

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三年级时,我们两次认识了分数。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分数。

二、学习新课1.认识单位“1”。

课件出示教材第52页例1。

用分数表示每个图中的涂色部分。

写出分数后,再想一想每个分数各表示什么?(1)你认为这些图中分别是把什么平均分的?平均分成了几份?用分数表示的是其中的几份?指出:一个饼可以称为一个物体,一个长方形是一个图形,“1米”是一个计量单位,一个物体、一个长方形、一个计量单位都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作单位“1”。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6.1 圆的认识|苏教版 (1)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6.1 圆的认识|苏教版 (1)

《圆的认识》教学案例及反思背景分析“圆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

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在设计本课教案时,我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认识完圆的一些基本概念后,自主展开对于圆的特征的发现,并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

教学目标:1.掌握圆的特征,知道什么是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理解同一圆直径和半径的相互关系。

2.初步学会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圆的特征。

难点:同一圆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同学们,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认识了这样的圆形(出示圆片),还记得它叫什么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研究它,探究它的奥秘。

(板书课题:圆的认识)二.教学新知1.教学例1(1)找一找课件出示教材第85页例1情境图。

①.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说一说图中哪里有圆?②.指名回答。

③课件出示问题:圆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你能说一说生活中见过的圆吗?(2)比一比①.课件出示问题:圆和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等多边形相比,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②学生相互交流,教师补充进一步明确:(课件出示)多边形是由线段围城的平面图形,有顶点。

圆是由曲线围城的平面图形,没有顶点。

2.动手画圆。

(1)说了那么多圆,你们能想办法画一个圆吗?请同学们用课前准备的一些工具,动手画一个圆(2)学生自主画圆。

(3)组织交流:(课件出示)说一说,你是怎样画圆的?生说师出示三种不同的画圆方法。

A.用硬币画圆:沿着硬币吧边缘描一圈就画好了一个圆。

B.用绳子画圆:把绳子的一端固定,然后把绳子拉直,绕固定的一端旋转一周,就画好了一个圆。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集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集

第一课时等式与方程教学内容:科教书第1~2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1~3题。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知道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教学例11、出示例1图,提出要求:你能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吗?2、学生在本子上写。

指名回答,板书:50+50=100让学生明确: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结果是相等的。

二、教学例21、学生自学要求:(1)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

(2)小组同学交流四道算式,最后达成统一认识:X+50>100 X+50=100X+50<100 X+X=100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这4道算式。

(3)把这4道算式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交流,要说出理由。

2、交流。

学生可能会这样分:第一种:X+50>100 X+50=150X+50<100 X+X=200第二种:X+50>100 X+X=200X+50<100X+50=150引导学生理解第一种分法:你为什么这样分,说说你的想法。

3、小结:像右边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方程,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到什么是方程,读一读,不理解的和同桌交流。

指名学生说,教师板书: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4、提问: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含有未知数”“等式”那X+50>100 、X+50<100为什么不是方程呢?4、提问:那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在小组里交流。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三、完成“试一试”、“练一练”1、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时围绕“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试一试”2X=500 12+X=202、“练一练”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6+X=14 36-7=2960+23>70 8+X50÷2=25 X+4<14Y-28=35 5Y=40小结:是方程一定是等式,而等式不一定是方程.1.让学生写出一些方程,在小组里交流.2.看图列方程.X+50=100 5X=504X=16.8 X+200=450四、课堂作业:练习一的1、2、3。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环和组合图形的面积》说课稿(附反思、板书)课件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环和组合图形的面积》说课稿(附反思、板书)课件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图形各部分间的关系,利用学过的公式来解决问题 。
教学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和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 的学习价值。
四、说学情
从学生思维角度看,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和逻辑思维能 力。这一学段中的学生已经有了许多机会接触到数与计算、空间图 形等较丰富的数学内容,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归纳、类比和推理的数 学活动经验,并具有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学生独立操作计算。 组织交流解题方法, 提问: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吗? 小结:求圆环的面积一般是把外圆的面积减去内圆的面积,还可 以利用乘法分配率进行简便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认识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 与同伴进行交流,愿意并学会合作,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二)学习“试一试”。 ⑴ 课件出示“试一试”的组合图形, 全班交流:这个组合图形由哪些平面图形组合而成? 求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其实就是求哪两个平面图形面积的和?
⑵ 学生独立计算。 ⑶ 展示、交流。 小结:圆、半圆和其他基本的平面图形组合在一起,产生了许多美 丽的组合图形。在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时候,大家要看清,整个图 形是由哪些基本的图形组合而成的。
板块三、课堂练习
1.读教材第99页例11。
分析与解答:铁片的面积可以用外圆的面积减去里面内圆的面积。
外圆的面积:3.14×( )=( )(平方厘米)
板块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1。 1、出示圆环图形,这是什么图形?
你知道吗? 小组交流:怎样求这个圆环的面积?指名说出解答思路。
2、出示例11题目,读题。 师:这是由两个同心圆组合成的圆环,要计算它的面积,你有什 么好的方法? 交流:(1)求出外圆的面积(2)求出内圆的面积(3)计算圆环 的面积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2.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准备:1.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各一个。

2.把附页1中的图形剪下来。

3.前置性作业(1) 把一个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剪开,得到一个展开图是(可以画一画也可以贴一贴)(2)把一个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剪开,得到一个展开图是(可以画一画也可以贴一贴)4. 做一做(1)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刚好能围成正方体?(2)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刚好能围成长方体?教学过程:课前3分钟内容一、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1.通过剪盒子,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带来的正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看看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展开图。

学生在剪、拆盒子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剪的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

由于剪法不同,展开图的形状也是不同的。

学生剪好后,教师展示不同形状的展开图。

师:请同学们再将一个长方体盒子沿棱剪开,看看又能得到怎样的展开图。

2.体会展开图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联系。

教科书第16页“做一做”第1、2题引导学生理解题目要求,利用附页1中的图形进行操作,独立地想一想哪些图形符合题目的要求,再组织学生交流。

二、练一练1.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看展开图进行思考,并把结果写下来,然后再利用附页中的图试一试。

2.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按展开图说说哪两个面是相对的面,再联系长方体说说展开图中的各个长方形对应的是长方体中的哪个面。

设板书计:展开与折叠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2教学时先让学生拿出自己昨天剪好的长方体展开图,说说自己是怎样展开和折叠的,学生的兴趣很浓厚,挺愿意和大家说一说自己的做法。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和与积的奇偶性-苏教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和与积的奇偶性-苏教版

和与积的奇偶性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50、51页内容。

学情分析:对于找规律的学习,五年级的学生在之前已经全面的学习了植树的规律,搭配的规律和周期的规律等,也具体的学习了像运算律、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等内容。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活动能力,积累了一定的基本活动经验,能够初步自主归纳规律。

五年级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喜欢探究发现学习,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强,而且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及策略,在学习中可以进行有效的迁移。

因此,围绕本课的知识展开结构“任意两个数相加——任意多个数相加——任意多个数相乘”,学生能够在经历“举例计算——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归纳反思”的学习方法结构后,自主的进行结构化的思考。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了解两个或几个数的和、积的奇偶性初步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

2、使学生经历举例、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总结等数学活动过程,感受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索发现方法,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增进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数学发现的一般过程,运用不完全归纳的方式发现一些和与积的奇偶性的规律。

教学难点:切实经历探究规律的完整过程,充分感受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活动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唤醒旧知1、谈话激趣:师:这学期同学们已经学习了奇数和偶数,谁来说说奇数和偶数有什么特点?师:老师发现你们每个人身上都能找到一个不同于他人的奇数或偶数,你知道是什么吗?(学号)我们班有几个人?每个人都有一个对应的学号,你们知道这么多个学号中有多少个是奇数吗?师:看样子这个问题没有难倒大家,下面这个问题谁能回答才叫真的厉害。

把全班同学的学号加起来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板书如:1+2+3+…+40(生一时回答不出来,或者回答不出判断的理由)师:大家想又快又准确的解决这个问题吗?那就得进入今天的学习“和与积的奇偶性”(板书课题)2.出示课题:和与积的奇偶性3.破题引入:看到这个课题你知道今天我们将要探究的是什么知识吗?我们今天要探究的是几个规律?(两个,分别是和的奇偶性规律与积的奇偶性规律)师:同学们真善于观察!我们先探究第一个问题:“和的奇偶性”【教学意图】通过谈话,唤醒旧知,为后续学习做一定的铺垫,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五年级数学备课教学计划一、对教材体系和内容的简要分析本册教材共安排11个单元。

1、“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安排7个单元,分成五部分。

第一部分数的认识,有三个单元: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第四单元“认识分数”和第六单元“分数的基本性质”。

第二部分数的运算,是第八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

第三部分式与方程,是第一单元的“方程”;第四部分探索规律,是第五单元的“找规律”。

第五部分是第九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2、“空间与图形”领域安排2个单元,一个单元是图形的认识,即第十单元的“圆”;一个单元是图形与位臵,即第二单元的“确定位臵”。

3、“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1个单元,是第七单元的“统计”。

4、“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共安排四次。

“数字与信息”、“球的反弹高度”、“奇妙的图形密铺”、“画出美丽的图案”二、基本要求数与代数1、揭示分数的意义,研究分数的基本性质。

对分数进行通分和约分,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教学,能及时引导学生将整数加法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推广到分数加法中,发展迁移能力。

3、教学简单图形平移后覆盖次数的规律。

能逐步提高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

4、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用倒推(还原)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能进一步增强学生运用策略分析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空间与图形认识圆及其特征,知道圆心、半径和直径。

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臵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臵。

统计与概率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丰富学生对表示数据方式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有效地表示数据的能力。

实践与综合应用1、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并会运用数表示事物,进行交流。

2、让学生通过实验记录数据,研究球的反弹高度大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3、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欣赏与设计的活动,初步认识图形能否密铺、怎样密铺。

4、结合圆的认识,让学生用圆规画圆的方法画出美丽的图案。

三、班级学生情况分析:1、学习习惯和兴趣:总体说来,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初步养成,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好的完成作业,学习数学的兴趣较高,但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个别同学的基础较差,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这方面有待强化。

2、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1)、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掌握上半学期所学的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部分同学的思维较灵活,有着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探索规律的精神。

(3)、个别学生从知识到实践的跨越还有些难度。

四、教学方法措施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册教材的重、难点,应采取以下教学措施:1、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

2、注重学生知识形成和探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方法的积累,使学生初步学会自主学习形式上可以多采用手、动脑、动口相结合,讨论、抢答等形式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课内学知识,课外学技能,运用理论,使学生真正做到将知识的掌握灵活运用。

4、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细心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5、精讲多练,熟能生巧。

五、教学进度第一单元、方程第一课时方程的意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1~3题。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知道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教学例1出示例1图,提出要求:你能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学生在本子上写。

指名回答,板书:50+50=100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结果是相等的。

二、教学例2学生自学要求:1、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

2、小组同学交流四道算式,最后达成统一认识:X+50>100 X+50=100X+50<100 X+X=100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这4道算式。

3、把这4道算式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交流,要说出理由。

学生可能会这样分:第一种:X+50>100 X+50=100X+50<100 X+X=100第二种:X+50>100 X+X=100X+50<100X+50=100引导学生理解第一种分法:你为什么这样分,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像右边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方程,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到什么是方程,读一读,不理解的和同桌交流。

指名学生说,教师板书: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提问: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含有未知数”“等式”那X+50>100 、X+50<100为什么不是方程呢?提问:那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在小组里交流。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三、完成“试一试”、“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时围绕“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四、课堂作业:练习一的1、2、3。

板书:X+50=100X+X=100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教后小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课时等式的性质(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的内容,练习一的4~6题。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2、根据等式的性质(一)学会解决含有加、减号的方程。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一、教学例3出示图,学生根据图独立填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0=20 20+10=20+10X=50 X+20=50+2050+a=50+a 50+a-a=50+a-aX+20=70 X+20-20=70-20 提问:比较两边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说说。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是等式的性质。

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二、教学例4学生自学,不懂的问题和同组同学交流,能解决的就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例4中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能由学生解决的就由学生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解决。

一是方法: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含有未知数的这边化简成就含有一个未知数。

二是检验:把计算的结果代到原式,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强调书写的格式。

小结:求方程中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完成“试一试”“练一练”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针对学生出错的地方及时分析错误原因,帮助他们弄懂。

三、课堂作业练习一的第4、5、6题。

第4、6题做在书上,第5题写在作业本上。

板书: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时等式的性质。

X+10=50解: X+10-10=50-10X=40教后小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课时练习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页的7~12题。

教学要求: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含义。

2、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地解方程。

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20+17=3712-Y=4 a+12=3521-b<14 x=14+23 16+a=27+b2、解方程X+125=370 520+X=710 X-4.9= 6.4120-X=25 7.8+X=2.5X+8.5 =1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选3题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集体订正,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使其明白。

二、完成第6页的7~12题。

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使学生明白:根据等式的性质是含有未知数的一边只剩下未知数,就能很快知道最后的结果。

第9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说:错在哪里,帮他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样改正,我们在做题时要注意一些什么?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教师要特别关注前面解题还有错的学生,争取人人过关。

集体订正,分析错误原因。

第12题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说出的方法是有道理的,教师都要给于肯定。

三、课堂作业第6页的第10、11题。

板书:学生的板演教后小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7~10页,例5、例6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这一等式的性质。

教学过程:一、复习等式的性质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