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诸岛考古述要PDF

合集下载

李准捍卫南海诸岛主权的史料研究

李准捍卫南海诸岛主权的史料研究


2 0 1 6 年7 月1 2 日 .应 菲 律 宾单
方面 提 出设 立 的南海 仲裁 案仲裁
庭作出 “ 裁决” ,声 称 中 国对 南 海 海域没有 “ 历 史性 所 有权 ” ,否 定 中 国 主张 的 “ 九段 绂 ” 。这 种 罔 顾 事 实 。肆 意 践 踏 国际 法 和 国 际沙岛史料
广 东 省 的东 面 有 一 座 海 岛 .
以杜外人觊觎 ” 。于是两广总督 张 人骏 按 照 清政 府 外 务 部 的 要 求 ,

名 为东沙 岛 ,闽粤 两地 的渔民 经 常到 此打 渔 ,获利 颇 多 。因而 广
东有 谚语 说 “ 要 发 财 ,往 东 沙 ” 。
边 搜 集 资 料 , 一 边 派 广 东 水 师
提 督 李准 前往 查 勘 。 《 李准 年 谱 》 记 载 : 光 绪 三 十 四年 戊 申 ( 1 9 0 8 ) ,
三十八岁。 正 月 .接 水 师提 都 印 于 省 城
之 天 平街 水 师行 台
李准 任 广东巡 防营 统领 ,兼 巡 各 江水 师 。之后 他 生擒盗 首 李北 海
先 民 就 在 南 海 从 事 生 产 活 动 。 南 宋赵汝 适 《 诸 蕃 志 》 记 载 ,从 唐
声明 南海诸 岛 是中国领 土 ,确 立 了其 主权 。李准将 查勘 的两 次经
过 全 部 记 录在 《 任 庵 自编 年谱 》
目了然 。张之洞 认 为他很 有 能
力 .奏保 以知 府 补 用 。 清光 绪二十三年 ( 1 8 9 7 ) ,奉
和 林 瓜 四 .清 廷 特 赏 其 “ 头 品 顶
清 光 绪 二 十八 年 ( 1 9 0 2 )前后 . 日本 商 人两 泽吉次 发现 东 沙 岛上 鸟粪 ( 亦 称磷 酸 矿 )资 源 丰 富 , 有利 可 图 ,遂 窜 入东沙 岛 窃取 磷

南海诸岛地名资料汇编

南海诸岛地名资料汇编

《南海诸岛地名资料汇编》(内部发行),广东省地名委员会编, 出版: 广州: 广东省地图出版社, 1987. 1987年3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印数2000册。

ISBN-80522-023-9/K22. (限国内发行) (2004-07-03加入南沙群岛在线)内容简介该书共分三编,以地名为主线,详细记述了南海诸岛各地名的地理位置、名称来历、含义和沿革,以及其自然、历史、资源等,实乃南海诸岛地名研究专辑,但因其资料性强,故仍称《南海诸岛地名资料汇编》。

目录第一编标准地名和渔民命名甲、南海诸岛地名普查乙、南海海底命名丙、历史上我国政府为南海诸岛命名的情况丁、渔民调查资料第二编地里综述、地名志和地名探源甲、南海诸岛地理综述乙、南海诸岛地名志丙、南海海底地名志丁、南海诸岛地名表戊、南海诸岛地名探源己、历史上一些南海诸岛外文地名的来源庚、与南海诸岛地名相关的历史资料辛、其他参考资料第三编南海诸岛地名论文选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争端的由来(新华社记者)石塘长沙考(文焕然钮仲勋)越南史籍记载的“黄沙”、“长沙”决非我西沙、南沙群岛(郭永芳)渔民地名考证二篇(陈史坚曾庆刚)试分南海诸岛地名的层次和类别(曾庆刚)七洲洋考(谭其骧)宋端宗到过的“七洲洋”考(谭其骧)南海诸岛地名的由来与中国捍卫领土史实(郭振乾)附:南海诸岛的主人关于南海诸岛领土主权和地名问题(韩振华林金枝)南沙群岛和东、西、中沙群岛一向是中国领土(朱(单人旁)锲)东沙群岛历史考略(林金枝)南海诸岛地名的初步研究(鞠继武)评《南海诸岛地名志略》(震明)西方史籍上帕拉塞尔布是我国西沙群岛(韩振华)西、南、中沙群岛的自然环境(海南行政区水产局、国营南海水产公司、海南水产研究所联合调查组)我国渔民对南沙群岛各岛礁的命名(陈史坚)南沙群岛渔民地名综述(郭振乾)南海诸岛琼人俗名考(刘南威)《水路簿》初探([何纪生])越南擅自对我西沙、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定名(陈史坚)我国南海诸岛的地质地貌特征(谢以萱)西沙群岛岛礁地貌特征(黄金森、朱袁智、谢以萱、陈绍谋)西沙群岛永乐环礁、宣德环礁地貌考察初步报告(曾昭璇、黄少敏、谭德隆、丘世均、曾迪鸣)永乐环礁自然地理环境(丘世均)中沙群岛水下地形概况(谢以萱)黄岩岛的地貌特征(许宗藩、钟晋梁)中国南沙群岛郑和群礁的地貌学(郭令智)南沙群岛太平岛地质概况(李毓英)万安滩、海马滩、半月礁考察纪实(钟晋梁)曾母暗沙(钟晋梁)南海大陆架上的珊瑚礁丘地貌类型(曾昭璇)对南海诸岛部分礁形的新探讨(蔡宝昌、李国有、曾庆刚)浅谈南海诸岛的开发和保护(陈史坚)。

中国人民最早发现和开发南海诸岛

中国人民最早发现和开发南海诸岛

36《为祖国寻找宝藏》是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创作的大型纪实文学作品,该书以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找矿成果为载体,真实地再现了新一轮地质大调查的风雨历程。

其描写国家级大调查的场面气势恢弘,波翻潮涌;刻画能源格局的篇章纵横捭阖,深刻精辟,读起来倍感亲切,不但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时代性,同时也含有浓郁的知识性。

世界矿产资源的格局,中国的矿产资源战略,新一轮地质大调查的历史与现实意义,都在作品中做出了生动的回答。

可以这样说,中国地质人用心血汗水在祖国的版图上描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群作家又以满腔热情为中国地质人描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张亚明责任编辑:武翩翩金石开(特邀)胡健玲(特邀)2012年10月10日星期三书香中国有一块地方,过去我们的国人对它似乎缺少太多的关注和重视,那就是我们国家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的海疆。

这块疆域如今事最多,也最被世人关注。

有人说,中国的未来发展和希望皆在于此,看来这种结论越来越被接受。

难道不是吗?否则,当今的头号强国和诸多想食肉我南海、东海列岛者为何如此频繁出现?中国应警惕兮!从清朝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闭塞的国门终究还是被迫打开了,开始向我们称之为“蛮夷之地”的外国开放。

我们已经习惯于唯我,习惯于固步,更习惯了以“疆土”为名的中国称谓,对于大陆之外、海洋之滨的他国实情知之甚少。

正是这种尘土自封的意识让中国的脚步在19世纪末停缓下来。

八国联军跨洋越境,甲午海战水师惨败,可以说,中国的大门是从海洋上被打开的。

就在那时,清政府竟还在用骑步兵来做着拯救自己国土的梦。

他们对海洋没有概念和意识,所以,当外国人打进了北京城,我们看到黄头发、蓝眼睛的他们,仓惶地称之为“洋人”。

“洋人”表明了少见多怪的我们对异国人士的印象,同时也无不时刻地告知世人:当时中国对于海洋的熟悉就如同刚见到外国人一样陌生和新鲜。

假若抽去时间的间隔,将一个半多世纪前后叠加在一起,我们总能发现中国海洋主权意识的错愕不已的前后对比。

南海诸岛的前世今生:中国人最早发现和命名

南海诸岛的前世今生:中国人最早发现和命名

南海诸岛的前世今生:中国人最早发现和命名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像颗颗明珠分布在烟波浩渺的南海上,它们与东沙群岛一起总称南海诸岛,共有200多个岛屿、沙洲、暗礁、暗沙和暗滩,分布范围广阔,资源富饶,风光绮丽,位置重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中国南海诸岛主权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通过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早经营开发,并由历代中国政府行使连续不断的行政管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这一发展过程有充分、确凿的历史依据,国际社会也是长期予以承认的。

上篇历史典籍记载南海为我国所拥有从汉代开始中国拥有南海及南海诸岛主权我国南海及南海诸岛从无名到有名,以及历代沿革,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早在4000多年前,我国人民就在南海之滨劳动和生息。

春秋时期,楚国的辖境到达南海。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在岭南境内设南海、象郡、桂林三郡,促进了我国南方的开发。

到了汉代,南海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海上航线。

随着航海事业的不断发展,长期航行于南海的实践使我国人民最早发现了南海诸岛,并随之成为开发和经营这些岛屿的主人,终于使这些岛屿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部分。

《前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汉武帝刘彻开始,西汉皇朝多次派使者偕翻译人员乘坐中国制造的海船,经南海前往南亚各国进行国际交往和贸易活动。

汉朝使者和航海家在航行南海过程中,逐渐发现了南海诸岛。

东汉杨孚《异物志》载:“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缴外大舟,锢以铁叶,值之多拔。

”此处的“崎头”指岛屿,“磁石”之意即隐没水下的礁滩。

《异物志》记载有南海诸岛产海龟和玳瑁。

三国时期万震《南州异物志》记录了从马来半岛到中国的航程,其载:“句椎去典遨游八百里,有江口,西南向,东北行,极大崎头,出涨海,中浅而多磁石。

”公元226年至231年,康泰奉吴大帝孙权之遣,前往扶南(今柬埔寨),航经南海,著有《扶南传》,写道:“涨海中,倒(到)珊瑚洲,洲底有盘石,珊瑚生其上。

”此处“珊瑚洲”指珊瑚礁形成的岛屿。

这些史料的记述十分一致,其中所言“崎头”是我国古人对礁屿和浅滩的称呼;“涨海”即我国古代对南海最早的称谓。

南海问题简述

南海问题简述

南海诸岛争端的由来及解决策略的思考作者:陈辉目录:●第一章南海的地理位置●第二章南海诸岛争端的由来●(一) 南海诸岛问题的历史●(二) 南海争端现状、周边国家的主张及我国政府的态度●(1) 南海诸岛争端现状和周边国家的主张●(2) 我国政府对于南海争端的态度●第三章南海诸岛领土争端的解决方案●(一) 法律途径解决南海主权争端●(二)武力途径解决南海主权争端的可行性●(三) 外交解决争端的可行性●第四章结论提要:南海领土争端自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就一直争论不断,基于对南海的地理和历史的认识提出不同的领土争端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南海,领土争端,解决,策略第一章南海地理位置南海是一个半封闭的海,北濒中国大陆和台湾,东临菲律宾群岛,南以连接西南婆罗洲到苏门答腊的一条线为界,西南是从马来西亚到马泰边界再到越南南端和越南南部沿岸。

南海的主要轴心,从西南的新加坡延伸到15O0海里以外东北的台湾。

较短的轴心,从越南到沙巴约480海里。

西面座落着暹罗湾和北部湾。

由于南海拥有200多个岛礁,没有任何点距陆地超过370海里。

南海的总面积350万平方公里。

岛屿大都狭小。

其中最大者为东沙岛,12平方公里,其他各岛面积要小得多。

西沙最大的永兴岛为1.85平方公里。

南沙最大的太平岛,仅0.4平方公里。

南海诸岛共230个岛、礁、沙、滩。

南海中部延伸到周边大陆的直径达700海里。

南海的弹丸小岛对其所属国内在的经济价值可能有限,但其位置却至关重要。

岛屿构成所属国陆地领土的部分。

按照1982年《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岛屿可以使国家拓展其管辖范围,并获得相应的水域下面海底资源的开采权。

除不能维持人类居住或其本身的经济生活外,即使岩礁也可以拥有其自己的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

整个南海区域都是在岛屿的200海里以内。

第二章南海诸岛争端的由来(一) 南海诸岛问题的历史据古籍记载,远在秦汉时代,我国人民频繁航行于南海之上,穿越南海诸岛,最早发现了这些岛屿礁滩,并予以命名。

《南海诸岛地理志略》

《南海诸岛地理志略》

《南海诸岛地理志略》彭令发《南海诸岛地理志略》全文揭南海仲裁闹剧2016年07月11日17:58 新浪收藏微博我有话说收藏本文藏品展示史实、揭示真相:彭令公布《南海诸岛地理志略》全书内容,世界认清南海仲裁闹剧!美菲扰乱“二战”后国际秩序,意欲何为?书影一:民国三十六年初版《南海诸岛地理志略》封面书影二:民国三十六年初版《南海诸岛地理志略》版权页书影三:民国三十六年初版《南海诸岛地理志略》之《目次》首页书影四:民国三十六年初版《南海诸岛地理志略》之《前言》《南海诸岛地理志略》(全书内容)郑资约编著傅角今主编郑资约作者简介:郑资约(1901—1981年),字励俭,出生于河北省衡水县。

早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后赴日本东京教育大学地理研究所深造,学业完成后归国,返回北平师范大学执教,后赴东北大学就职。

七七事变爆发后,率东北大学地理系学生,迁校于四川三台。

抗战胜利于西安西北大学执教。

其间,国民政府聘其为内政部接收南沙群岛专门委员,负责参与南海岛屿国界的划定,及整理南海水域的岛、礁石群及沙滩名称的工作。

解放后,郑资约先后在台湾师范大学、文华学院、美国威斯康新大学、新加坡南洋大学任教。

于1981年在美国洛杉矶去世,享年81岁。

主要著作有:《四川新地志》(重庆正中书局,1936年)、《南海诸岛地理志略》(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琉球地理志略》(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年)、《中国地埋》(台北正中书局,1952年)、《地理学概论》(上下册,新加坡世界书局,1962年)、《季风区亚洲地理》(新加坡世界书局,1963年)、《想起了南中国海》(地学论集,中华学术院,1977年)等等。

主编简介:傅角今,地理学家。

长沙府醴陵人。

1920年入北京师范大学,后留学德国莱不齐大学。

回国后任省立长沙一中、长沙长郡中学等校地理教员。

后任湖南省政府统计室主任。

1936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地理研究所进修。

1938年回国,任复旦大学教授、国民政府内政部方域司司长,恢复和明确了我国版图轮廓。

南海文献史料考述

南海文献史料考述
属于中国。
化” , 生存 条 件 较 差 , 应 该 也 算 是 一种 对 官员 的
惩罚。
《 史记 ・ 卷一百一十三 ・ 南 越 列 传第 五 十 三》 : “ … …南 越 王 尉 佗 者 , 真定人也 , 姓赵 氏。 秦 时 已并 天下 , 略定 杨 越 , 置桂林 、 南海 、 象郡 ,
2 8

科 技 文 献 信 息 管 理
2 0 1 5 年第3 期
文献 信 息资 源开发 与利 用 ・
南海 文 献史 料 考 述
马 艾 鸿
( 海南师范大学 图书馆 海南 海 口 5 7 1 1 5 8 )


从 国家正 史记 录, 历朝流传下来的的神话传说 、 民 间故 事, 文人 的诗词歌赋 等几个方
在 我 国的西 周时期 就 已经对 南 海进行 了管辖 。 西汉 时期 的史 学 家 司马迁 在其《 史记》 中对
苦之 , 项羽 、 刘季、 豪 杰 畔 秦 相 立 。… …南 海 僻 远, 吾恐 盗兵 侵地 至 此 , 吾 欲兴 兵绝 新道 , 自备 ,
待诸侯变 , 会病甚 。且 番禺负山险 , 阻南海 , 东 西数 千里 , 颇有 中 国人 相 辅 , 此 亦 一 州 之 主也 , 可 以立 国 。郡 中长 吏无 足 与言 者 , 故 召 公 告 之 即被 佗 书 , 行南 海 尉事 ” , 秦 二世 时陈胜 、 吴广 起 义, 群雄 并起 , 南海尉任嚣病重, 告 诉 赵 佗 南 海 远离 中原地 区 , 适逢战乱, 此 时可 以立 国 , 做 一
以谪 徙 民 , 与越 杂 处十 三岁 。佗 , 秦 时用 为南 海
1 官 方 的正 史 记 录
1 . 自《 诗经 ・ 大雅 ・ 江汉 》

南海一号海上考古

南海一号海上考古

2011级考古学通论教师:耿纪朋姓名:李亚君学号:201101010243南海一号海上考古20年前南海一号的发现无疑掀起了一股轰动,但是由于打捞技术有限,发掘工作一再搁浅,终于在2002年第一次正式打捞上来文物,在这之前对于这来自大海的古代宝藏考古学家素手无策,只能对外宣称这一代有炸弹,当地渔民也不愿在这地带撒网,因为老祖先都告诉子弟们这里一代下面有东西会把网拉坏。

打捞工作异常困难,海上考古不同于普通的陆地考古,海底水流会随时改变考古现场的样子,这比较陆地上的天气变化简直就是天壤之别,海底的暗流不可预测,以及水的浮力作用,加之没有光线,没有氧气,考古工作更加显得艰难无比。

海底的环境非一般人能够适应,必须是训练有素的潜水员,与此同时还必须具备相应的考古知识,在这些条件作为前提之下,考古发掘者的选择上本身就是一个难题。

在之前的发掘工作中考古人员惊喜的发现,蓝海一号是一艘远渡的贸易商船,上面载满了精美的瓷器,南海一号所经路线也被考古学家推断为当时的海上丝绸之路。

与打捞出来的瓷器相当工艺与价值的文物在美国曾以十万美元的天价拍卖成功。

这么多精妙绝伦的瓷器一方面让考古学家欣喜若狂,另一方面又让考古发掘工作变得更加艰难,瓷器这样的易碎器物经不起考古工具的磕碰。

考古人员只能在没有光线没有空气的环境下用手凭直觉抛开上面的淤泥将其打捞上来。

海底的水流很湍急,给考古工作又加上了一堵危险的高墙。

因此考古人员在潜入水底之前除了具备之前所提到的技能之外还要做好相当的安全防护工作。

将保险绳拴在身上,靠拉绳索与海面上的考古人员取得联系,在这之前商量好拉几下代表什么样的信号。

南海一号所蕴藏的宝藏不可估量,这是古人的灾难,是当下人们的宝藏,在海水的侵蚀下800多年这些器物如今从见天日却焕然如新,这是今天人们的喜讯,但是从另一方面想,这也许会带动海洋史的研究,同时能像我们展示古代人们的制造工艺之高超。

在挖掘出来的文物中有好些是当今史料没有记载的窑口出产的,还有一些特别的器物,这些东西浑身散发着西洋的味道,很显然并非中国本土风格的东西,这像人们诉说了一个讯息,这些东西可能是外国人定制的东西,看样子中国在数百年前以高超的制造工艺已经成了世界的制造工厂。

中国国家地理南海岛礁文章

中国国家地理南海岛礁文章

中国国家地理南海岛礁文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南海是位于中国南部的一个重要海域,拥有众多岛屿和岛礁。

这些岛屿和岛礁被称为中国的南海岛礁。

中国自古以来对南海岛礁拥有主权,并且历史上一直将南海视为其重要的领土和海洋资源丰富的地区。

然而,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的主权主张存在争议,各国间对南海岛礁的争夺和利益平衡成为了该地区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介绍南海岛礁的地理位置,中国对南海岛礁的历史主张,以及国际社会对中国南海岛礁争议的分析。

进一步探讨中国在南海岛礁问题上的立场,南海岛礁的战略意义,以及中国的南海政策展望。

通过对南海岛礁的地理位置的介绍,读者能够了解到南海岛礁的分布情况,以及其对中国来说的重要性。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对南海岛礁的历史主张,包括中国古代时期对南海的探索和开发以及相关领土主权的确立。

同时,我们还将重点关注国际社会对中国南海岛礁主权的争议,探讨不同国家的立场和其背后的原因。

最后,我们将阐述中国在南海岛礁问题上的立场,并探讨南海岛礁的战略意义。

中国作为南海岛礁的拥有国,在坚守和维护自身主权的同时,还致力于和平稳定、合作共赢的解决途径。

最后,我们将展望中国的南海政策,并探讨中国未来在南海岛礁问题上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中国国家地理南海岛礁的概述,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南海岛礁问题的背景和重要性。

本文将通过详细的分析和论证,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中国在南海岛礁问题上的立场和对于南海的主张,以期为读者增添对于南海地区的认识和理解。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以以下方式组织和呈现关于中国的南海岛礁的文章:第一部分,引言部分,旨在提出文章的主题和目的。

首先,我们将概述南海岛礁的背景和重要性,并介绍文章的结构。

其次,我们明确文章的目的,即探讨中国在南海岛礁问题上的立场及其战略意义,并展望中国的南海政策。

第二部分,正文部分,将深入探讨南海岛礁的地理位置、中国对南海岛礁的历史主张以及国际社会对中国南海岛礁的争议。

中国南海问题

中国南海问题

行使行政管辖权的重要标志
——巡海权的确立
汉代
• 汉武帝时,曾遣使臣从广东徐闻出发,经 南海,历数国,直至今日印度东南部的康 纳弗伦和斯里兰卡等地。
三国时期
• 东吴黄武五年(226年),孙权曾派康泰、 朱应出访东南亚各国,船队经航海到达扶 南(今柬埔寨)等过,并著《扶南传》, 其中准确地记述说:“涨海中,到珊瑚洲 ,洲底有盘石,珊瑚生其上也。”等南海 诸岛的地理情况。
明代
• 明代在海南设立统一的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琼州府,隶于广东,琼州府又分为崖州、僐 州、万州,由万州管辖南海诸岛。
清代
• 清代将东沙群岛由划归广东行省的惠州府 管辖,西沙、南沙和中沙群岛则仍由琼州 府的万州管辖。
• 清代不少图籍也载明,南海诸岛归广东省 管辖。乾隆二十年绘制的《皇清各直省分 图》及嘉庆二十二年绘制的《大清一统天 下图》都绘有南海诸岛。
隋唐宋时期
• 隋代,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在海南岛 增设临振郡,管理南海海域。
• 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将临振郡该 为振州,管辖海南岛南部海域。 • 宋代改振州为崖州,后又次第易名为朱崖 军、吉阳军,由吉阳军直接管辖南海诸岛 。
元代
• 元代将海南琼州该为琼州路,仍由吉阳军 管辖南海诸岛。
宋代
• 《武经总要》这部书中记载:宋朝曾在广 东沿海设置水师营垒,派水师出巡至“九 乳螺洲”(今西沙群岛) 。“命王师出戌 ,置巡海水师营垒„„化屯门山用东风西 南行,七日至九乳螺洲”。这次可以成为 中国海军较早的巡海活动。
元代
• 元二十九年(1292年)元朝海军将领史弼 巡西沙群岛、南沙群岛。此见于《元史》 中所记。《元史》中另记:世祖至元三十 一年(1294年)征爪哇时,海军 “过七洲 洋、万里石塘,历交趾、占城界。”

西沙群岛水下遗产保护探索

西沙群岛水下遗产保护探索

撰文/韩 飞西沙群岛是中国南海陆地面积最大的群岛,海域面积50多万平方公里。

在广阔的海域和礁盘上分布着丰富的水下文化遗产资源,目前经水下考古发掘出水的仅有“华光礁Ⅰ号”沉船遗址全部船板、船货和“珊瑚岛Ⅰ号”沉船遗址部分文物,剩余大多数水下文化遗存遵循原址保护原则,被考古工作者们“留在”原地。

西沙群岛水下文化遗产西沙群岛由永乐群岛和宣德群岛构成,是中国南海陆地面积最大的群岛,共有40座岛礁,海域面积50多万平方公里。

在广阔的海域和礁盘上分布着丰富的水下文化遗产资源,时代跨度从秦代至民国。

南海海域目前发现有136处水下文化遗产,其中有110 余处集中在西沙群岛。

目前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3 处,分别是北礁沉船遗址、甘泉岛唐宋遗址(陆地遗址)、华光礁沉船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4 处,包括:南沙洲沉船遗址、珊瑚岛沉船遗址、浪花礁沉船遗址、玉琢礁沉船遗址。

目前发现的西沙群岛水下文化遗产类型主要为沉船遗址和遗物点,其形成主要原因是古代经过西沙海域的船只因天气或不熟悉航路等原因,行至礁盘附近不幸触礁沉没,破碎的船水下遗址原始堆积体和船载物品散落在礁盘边缘或内部的海水中。

经过海浪、水流日积月累的冲刷,在一片区域内残存着船板或大量同一时期的船载物,进而形成沉船遗址;被水流冲散分布有少量遗物的区域,且该区域内遗物种类杂、时代跨度大,难以判断是否为一艘沉船上的遗物,称之为遗物点。

西沙群岛水下文化遗产原址保护目前,西沙群岛海域的水下文化遗存绝大多数遵循原址保护原则,被考古工作者们“留在”原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水下文化遗产行动手册》中第一条就是“原址保护应作为保护水下文化遗产的首选方案”。

原址保护就是基于对遗址及其历史和背景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的认可。

许多水下文化遗产长期不为人知,直到它们被发现之前,都被泥土、水等覆盖着。

通过考古调查和研究,这些水下文化遗产才能被人认知和欣赏。

考古发掘可以使水下文化遗产更易于人们认知理解,但是这一行为本身一定程度损害了遗址的原生状态和真实性。

关于南海问题的文献检索共22页PPT

关于南海问题的文献检索共22页PPT

谢谢!!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一、检索过程举例
由此进入
使用数据库的选择:
无用取消!!
h
使用高级检索
根据分析输入检索式
选择合适的文献找到合适文献下载源自用检索过程与结果关键词
南海 主权
结果
维普:15265
中国知网: 41888
万方:21340
关键词
南海
第一步
维普: 12530
中国知网: 11330
万方: 29140
第二步
关于南海问题的文献检索
南海主权争端的分析
中国主张
中国政府一贯主张以和平方式谈判解决国际争端。根据这一精 神,中国已同一些邻国通过双边协商和谈判,公正、合理、友 好地解决了领土边界问题。这一立场同样适用于南沙群岛。中 国愿同有关国家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和现代海洋法,包括1982年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和法律制度,通过和 平谈判妥善解决有关南海争议。这已明确写入1997年中国-东 盟非正式首脑会晤发表的《联合声明》中。中国政府还提出"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愿意在争议解决前,同有关国 家暂时搁置争议,开展合作。中国政府不仅是这样主张的,也 是这样做的。近些年来,中国与有关国家就南海问题多次进行 磋商,交换意见,达成了广泛共识。中菲、中越、中马等国的 双边磋商机制正在有效运行,对话取得不同程度的积极进展。 在中国-东盟高官磋商、中国-东盟对话会中,双方也就南海 问题坦诚交换意见,一致赞同以和平方式和友好协商寻求问题 的妥善解决。

南海一号发掘实录

南海一号发掘实录

800多年前的一天,一艘满载瓷器的南宋商船驶过南海的海面,出于某种不幸,这条船沉入了海底。

如今,在距离沉没海域20海里的地方,这艘船得以重见天日。

在广东阳江,人们专门为它打造了一个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它的栖身之所名叫“水晶宫”。

2015年1月15日,在“水晶宫”里的沉船发掘现场,考古队领队孙键伸手揭开脚下的白布,里面露出了嵌入淤泥里的白色瓷器——他的脚下正是那艘沉没了的商船。

从1987年无意中被发现,人们向来对它知之甚少。

“一块瓷片,一片船板,面积约1平方米、高约30厘米的凝结物。

”上世纪80年代末写于《南海沉船的发现与预备调查》的寥寥数语成为这艘长达21.8米的沉船仅有的资料。

已故的中国水下考古之父俞伟超先生将这艘沉船命名为“南海一号”。

长期以来,作为一艘船体较大、保存较为完好的古代木制沉船,南海一号被视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者,早期中国贸易史和文化交流史的鲜活样本。

从1987年至今,包括孙键在内的几代中国水下考古队员先后投入到这项巨大的水下考古工程中来。

从2014年开始,长期覆盖在南海一号上的淤泥被逐渐清理,深埋于其中的文物开始显现,考古发掘工作终于进入大面积的文物提取阶段。

“以后我们要解决很多问题,比如船从哪里出发、到哪里去、船的航路是怎样的,我们与哪些国家有贸易往来,”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负责“南海一号”考古发掘工作的另一位领队刘成基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结合历史背景,通过沉船和船载文物的研究,希望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你们发现这样的沉船该怎么做“南海一号”躺在水晶宫的正中间,水晶宫的屋顶是弧形的,为了防止阳光对船体的强烈照射,上面遮盖了一层黑布。

水晶宫的两侧可供游客行走参观,隔着护栏,游客能清晰地看到800多年前出窑的瓷器正泛着亮光。

放眼望去,一摞摞规格相同的瓷器整齐地码放在一起,平躺嵌入淤泥中,就像算盘上排列有序的白色算珠;如黑色石块般的凝结物里粘连着银铤、铜钱、铁锈和瓷器碎片;左右船舷的木板清晰可见,考古队员推测,中间暴露出的木板就是船的甲板。

话说中国水下考古(下)

话说中国水下考古(下)

话说中国水下考古(下)发掘方法目前,水下考古项目的发掘方法主要有三种。

直接在水下进行发掘“华光礁Ⅰ号”沉船遗迹。

遗址位于西沙群岛,1996年由渔民发现,1997年曾遭到非法盗掘,沉船遗址破坏严重,1998年—1999年做过一次初步调查和试掘。

2007年3—5月,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对该沉船遗址进行全面揭露的大规模考古发掘,逐层、按探方清理船内遗迹。

同时,对发掘过程,船体与遗物进行了全面测绘,出土了一大批瓷器等遗物。

2008年11—12月,再次对船体进行发掘,对船体构件进行编号测绘,分解提取运回博物馆进行脱盐、脱水保护处理,还采集各个部位船板、珊瑚砂等不同样品进行鉴定和测试,已全面获取船体及其保护环境等信息。

对船体结构进行打捞(图片源于网络)整体打捞这种方法的思路是将水下遗迹打捞出水,在可控的环境下进行发掘。

在确定“南海Ⅰ号”的正式发掘方案之前,水下考古队员对“南海Ⅰ号”进行了多次水下调查。

“南海Ⅰ号”所在水深接近27米,水域能见度非常低,几乎伸手不见五指。

而“南海Ⅰ号”上的文物非常丰富。

根据初探,“南海Ⅰ号”载物总量约数万件,其总量与一级文物数量均接近一个省级博物馆的价值。

“南海Ⅰ号”是整船长约27米,宽8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

被称为“海上敦煌”的“南海Ⅰ号”,凝结了历史瞬间,带我们穿越回了八百多年前。

如果在水下进行发掘,没有办法捕捉到存留的历史细节,会遗漏一些小的遗物。

而且水下能见度低,没有办法进行正常的发掘工作。

同时也要考虑被盗和渔民生产性的破坏。

最终决定对“南海Ⅰ号”采用整体打捞的方案。

“南海Ⅰ号”的整体打捞思路是,把沉船套进沉箱里,用4000吨全回转起重打捞工程船——华天龙号进行打捞出水,然后把打捞出来的沉箱运进为”南海Ⅰ号”专门打造的停放博物馆。

华天龙号打捞中(图片源于网络)这个博物馆就是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大家对它的爱称为“水晶宫”。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图片源于网络)“水晶宫”是一个大型的水池,将“南海Ⅰ号”放置其中;模拟其沉没环境,永久保护船体和其他文物;利用这个水池进行实验室式的水下考古发掘,同时对外展出。

南沙群岛史料

南沙群岛史料

南沙群岛史料南沙群岛史料一、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南沙群岛中国人民对南海诸岛的最早发现可以上溯到汉朝。

东汉杨孚《异物志》有“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的记载。

这里的“涨海”是当时中国人民对南海的称呼,“崎头”则是当时对包括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的岛、礁、沙、滩的称呼。

三国东吴将领康泰所著《扶南传》不仅提到了南沙群岛,而且对其形态描述道:“涨海中,到珊瑚洲,洲底有盘古,珊瑚生其上也。

”唐宋年间,许多历史地理著作将西沙和南沙群岛相继命名为“九乳螺洲”、“石塘”、“长沙”、“千里石塘”、“千里长沙”、“万里石塘”、“万里长沙”等。

宋元明清四代,以“石塘”、“长沙”为名记述南海诸岛的书籍多达上百种。

元代,对南海诸岛地理位置的记载更为详细。

汪大渊所著《岛夷志略》中有“万里石塘,由潮洲而生,迤逦如长蛇,横亘海中……原其地脉。

历历可考。

一脉至爪哇,一脉至渤泥及古里地闷,一脉至西洋遐昆仑之地”。

其中“万里石塘”指包括今南沙在内的南海诸岛。

明代《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中标有石塘、长沙和石塘。

从图中标绘的位置看,后一个石塘是今南沙群岛。

清代《更路簿》记载了中国海南岛渔民所习用的南沙群岛各个岛、礁、沙、洲的地名具体方位,其中南沙计73个地名。

二、中国最早开发经营南沙群岛中国人民至迟明初就到南沙群岛从事开发渔业生产了。

早在明代,有海口港、铺前港和清澜港渔民及文昌县渔民到南沙群岛去捕捞海参等物。

1868年《中国海指南》记载了我国渔民在南沙群岛活动情况,郑和群礁有“海南渔民,以捕取海参,贝壳为活,各岛都有其足迹,亦有久居礁间者,海南每岁有小船驶往岛上。

携米粮及其他必需品,与渔民交换参贝。

船于每年12月或1月离海南,至第一次西南风起时返。

”清末以来,我国海南岛和雷州半岛各地渔民都有人到南沙群岛去捕鱼,其中以文昌、琼海两县最多,每年仅从此二地去的渔船就各有十几条到二十多条。

《更路簿》是中国人民明清以来开发南海诸岛的又一有力证明。

海南史志网26

海南史志网26

海南史志网26南海及南海诸岛地名很早就出现于古籍。

谢承《后汉书》说“交趾七郡贡献皆从涨海出入”。

东汉杨孚《异物志》记载:“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徼外人乘大舶,皆以铁锢之,至此关,以磁石不得过。

”三国吴万震《南州异物志》称:“东北行,极大崎头出涨海,中浅而多磁石”。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引三国吴康泰《扶南传》:“涨海中到珊瑚洲”。

“涨海”之称一直延续到南北朝,而《梁书》卷54《海南诸国列传》:“干陁国在南海洲上”(干陁国故地在今苏门答腊岛),已开始使用“南海”名称,至唐宋时期“南海”之称渐多,初唐被流放越南的诗人沈佺期有“身投南海西”的诗句(《赦到不得归题江上石》)。

以上引述说明,远在1500年前我国人民已经认识南海和南海诸岛,把南海称为“涨海”、“南海”;南海诸岛泛称“涨海崎头”、“珊瑚洲”;而以“磁石”指称暗礁暗滩,其含意是南海暗礁暗滩多,来往船只搁浅难脱,象被磁石吸住一样。

《琼州府志》在解释“涨海”的含义时说:“南溟者天池也,地极燠,故曰炎海;水恒溢,故曰涨海。

”清初学者屈大均《广东新语》也有类似解释:“炎海善溢,故曰‘涨海’。

”反映我国古人对南海潮汐现象的认识。

南海在古代除了称为“涨海”、“南海”、“炎海”之外,还有“朱崖海”(晋郭璞注《山海经》:“(离耳国)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水中”;又唐李善对晋左思《吴都赋》注:“朱崖海中有渚……”)、“大洲洋”、“琼洋”(《崖州志》:“州东接大洲洋,有千里石塘、万里长沙,为琼洋最险之处”,《琼州府志》同此)、“琼海”(清陈伦炯《海国闻见录》:“至琼海万州,曰万里长沙……”;《琼州府志》:“则琼之海,其涨海乎”)等。

对南海诸岛的称呼,除了上述“涨海崎头”、“珊瑚洲”之外,还有“木饮州”(前引唐李善对《吴都赋》“饮木”一词的注:“朱崖海中有渚,东西五百里,南北千里,无水泉,有木斩之,以盆瓮承其汁而饮之”,按“饮木”当指饮椰子汁;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木饮州,珠崖一州,其地无泉,民不作井,皆仰树汁为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中国南海是世界上第三大陆缘海,主要岛屿有南沙群岛、中沙群岛、东沙群岛及西沙群岛等。

从远古时代起,我国人民便在这里生产、生活和繁衍,岛屿上留下了相关活动的遗迹和遗物;随着航海事业的兴起与发展,我国船舶经常往返于这片广袤的海域,由于航海技术的局限和自然环境的艰险,一些船只在这里沉没了,南海水下留有诸多的沉船遗骸。

近年来,中国南海成为我国考古与研究的重要区域之一。

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国南海古代遗迹与遗物的考古发现大抵经历了零星发现、局部收集、科学调查与发掘、水下考古几个阶段。

(一)零星发现、局部收集阶段南海诸岛近世的古代遗物发现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民国九年(1920年),日本渔夫发现在西沙群岛珊瑚礁上包藏极多的古钱,大部被珊瑚礁盖住,……其中最少的是王莽钱,最新最多的是永乐通宝。

……据看钱(永乐通宝)的形样,并没有人手磨灭的形迹,可见此钱的沉没,当在明成祖永乐年间或稍后,算起来不会后于五百年前。

”[1]台湾省海洋研究所所长马廷英在论证《建造珊瑚礁所需的时间》时,也引用了这里的资料,“这个珊瑚礁外部,受到猛烈的海浪的袭击,许多船只,都在这里沉没过,航海家航经这些地方的时候,都极其小心谨慎。

在低潮的时候,礁上水深只有三、五公尺,听说远至台湾的渔民,都来这里掘取礁上埋藏的铜钱,这件事提示那个礁上埋存着无限宝藏。

”[2]1935年,时任国民政府海军部东沙群岛气象台台长的方均,在东沙群岛马蹄礁珊瑚沙石凝结块上提取铜钱89枚,铸文可识者包括唐代以前的五铢钱,唐代的开元钱;最多的是宋代钱币,有北宋景祐元宝、皇宋通宝、南宋庆元通宝、嘉泰通宝、大宋元宝、绍定通宝、开庆通宝、咸淳元宝等;另有元代至正通宝,明代洪武通宝、永乐通宝,清代雍正通宝、乾隆通宝、嘉庆通宝、光绪通宝等。

关于大宗的宋代铜钱,研究者认为,由于五代之后,铜钱稀少而严禁流出,南宋后纸币流行,铜钱更少,一般平民手中存有的铜钱不多,更不能载运出口,而当时市舶司却可运载铜钱。

所以推测这批宋钱是南宋官舶沉舟所遗留[3]。

1945年至1946年,国民政府在接收西沙群岛之后,对群岛上的文物进行了搜集,共1300余件[4]。

后来在广东省文献馆举行了西沙群岛物产展览会,广东省西南沙群岛志编纂委员会代表王光玮教授展示了他在珊瑚石岩下拾得的唐代开元通宝、明代洪武通宝、永乐通宝等铜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南海诸岛考古中国南海诸岛考古述要中图分类号:K876.8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0327(2012)01-0040-08许永杰范伊然(广东广州510275)(北京100006)考古发现收稿日期:2011-12-06许永杰(1957-),男,北京人,中山大学南中国海考古研究中心、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教授。

作者简介:江汉考古2012.1/总第122期发现,形式上,除渔民生产生活中的偶然发现外,也有科学考察人员在科考活动中的发现,还有政府工作人员的有意收集;地域上,包括东沙群岛、西沙群岛的诸多岛屿和岛礁;年代上,上可溯至汉代,中经唐宋,下迄明清;在遗物的废弃形式上,既包括沉船水下遗物,又包括岛上居民的生活遗物。

一些有识之士特别强调了这些遗物对于说明我国拥有南海诸岛主权的意义,“民国九年,日本渔夫在西沙群岛发现的古钱,……当在明成祖年间或稍后,算起来不会后于五百年前。

……为郑使(郑成功)赉来者无疑。

”[5]“值得介绍出来的是开元、皇宋、洪武、永乐那十六个古钱,是中山大学王光玮教授在西沙石岛内所发现的,西沙自古属我,更增上一个铁证。

”[6]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南海诸岛走访的人对岛上中国渔民建造的小庙多有记述。

1956年,牧野在《西沙风光》中介绍:“在西沙群岛上,我们到处可以看到那些用珊瑚石砌成的小庙。

……据渔民们说:在明朝的时候,我国住在海岛上的渔民经常到这里来捕鱼。

……为纪念这些渔民兄弟,他们就在这里建立了许多名叫'兄弟公'的小庙。

他们一面纪念自己遇难的渔民兄弟,同时也祈求海神保佑他们一路平安。

”[7]1957年,贾化民在西沙群岛访问后,写到:“永兴岛上现在还有渔民自己修建的两座庙,南面的叫做‘孤魂庙’,北面的叫做‘黄沙市(寺)’。

”作为记者,他没有考证两座庙的建造年代,却指出庙名的含义是颇具中国文化色彩的“孤魂渺渺”、“碧血黄沙”[8]。

1960年,君奋在《西沙群岛见闻》中写到“在晋卿岛上我看到两个土地庙,上面刻着"有求必应”,两个香炉,虽因年代久远有些残缺,但仍摆在庙前。

在东岛和其他岛上还有“娘娘庙”和明代的“石庙”[9]。

1957年,张振国在《南沙行》中记述:“太平岛与中业岛上,都有一座土地庙,这是我国数千年里风俗习惯的传统,那是几块宽大的石板所架成,三尺来高,二尺多宽,中间供养着石质的土地神像,虽经多年风雨的侵蚀,而且剥杂模糊,而其雕塑的衣冠形式仍隐约可见,其南威、南钥、西月等岛均有类式小庙。

”“岛的中央有石碑一具,刻‘南威岛’三字,旁注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立一行小字,顺石碑走十数步,有百年古井一口,边缘满生绿苔,考为我国清代渔民所凿,岛西另有高丈许土地庙一座,内有香炉一只,但无神像,想因年久湮化了。

”[10]这一时期发现的小庙建筑多设于岛屿的边缘,据供奉对象可以分为“土地庙”、“娘娘庙”、“(兄弟)孤魂庙”,在年代上多为明清两代,在区域上包括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

(二)科学调查与发掘阶段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南海诸岛的考古工作步入了有目的、有计划的科学调查与发掘阶段。

1974年3~5月,广东省博物馆和海南行政区文化局的文物考古工作人员到西沙群岛进行文物调查[11]。

调查的岛屿包括珊瑚岛、甘泉岛、金银岛、晋卿岛、琛航道、广金岛、全富岛、永兴岛、赵述岛、北岛、和五岛等,并在甘泉岛和金银岛做了考古试掘。

甘泉岛的试掘共发现两个时期的考古遗存,一个是以青釉四系罐为代表的遗存,与广东韶关张九龄墓出土的同类器相同[12],属于唐代遗存;一个是以青白釉小口瓶、点彩瓶、点彩罐、四系小罐、碗、碟、粉盒等为代表的遗存,与广州皇帝岗窑址、潮安笔架山窑址等广东沿海地区窑址出土的同类器相同[13],属于宋代遗存。

这些器物因处在遗址的地层堆积中,并伴有铁锅残片,可以认为是岛上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具。

本次调查在永兴岛、金银岛和北岛等地获得清康熙、雍正等朝江西景德镇民窑生产的青花五彩盘、青花龙纹盘等。

瓷器除在海岛上的发现外,在礁盘上也有较多的发现。

主要有北礁礁盘的宋代青釉瓷罐和瓷洗、金银岛礁盘上的元代龙泉窑瓷盘和明代嘉靖青花龙凤纹盘、全富岛礁盘上的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福建德化窑青花瓷碗碟等。

这些历代瓷器应是往来于西沙群岛的商船和渔船触礁沉没的遗留。

本次调查还重点对琼海县潭门公社草塘大队渔民打捞的明代沉船遗物进行了整理。

该沉船位于北礁东北角礁盘,经过1961、1971、1974年三次打捞,共获得500余公斤的历代铜钱和铜锭、铜镜、铜剑鞘、铅块等。

铸铭可识者有新莽大泉五十、东汉五铢、西魏五铢、唐开元通宝、乾元重宝、南唐唐国通宝、后周周元通宝、北宋宋元通宝、太平通宝、咸平元宝、天圣元宝、治平元宝、熙宁元宝、元祐通宝、圣宋元宝、南宋建炎通宝、隆兴元宝、绍熙元宝、庆元通宝、大宋元宝、咸淳元宝、辽大安元宝、金正隆元宝、元至元通宝、龙凤通宝、天启通宝、大义通宝、明洪武通宝、永乐通宝等。

在这批铜钱中,以年代最晚的全新“永乐通宝”为主。

一些元末明初铜钱的铸地和流行地区主要在长江流域,据此推测该船应是自江苏出发的郑和船队中的一只。

岛上的小庙建筑的调查与记录仍是这次调查工作的重点之一。

本次调查共记录明代以后的小庙13座,分为两种形制,一是用珊瑚石垒砌,一是用砖垒砌。

其中琛航岛西北角小庙内供奉一尊明代龙泉窑观音像;北岛小庙内有清代道光年间的德化窑青花瓷盆二只,庙旁及渔民草棚附近对合残碑二块,深灰色麻石刻成,碑身中刻“视察纪念”,左侧刻“大清光绪二十八年”。

1975年3月至4月,广东省博物馆和海南行政区文化局在西沙群岛做了第二次调查发掘[14],本次工作的重点是对甘泉岛唐宋遗址再次发掘。

遗址位于岛边坡地上,文化层厚20~55厘米,出土器物主要有青绿釉双耳罐、瓜棱壶、小口瓶、点彩瓶、粉盒、凸唇盏、凸唇碗、宽沿划花碗、莲花纹碗、篦纹碗、莲瓣纹钵等,铁刀、铁凿、铜饰件,另有大量鸟骨、螺壳出土。

出土遗物与第一次发掘相同,与广东、福建沿海唐宋时期同类器相同。

本次调查另一重大收获是在十余座岛屿、沙洲和礁盘上采集到瓷器标本数千件。

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北礁的南朝青釉六耳罐、青釉小杯(与韶关、英德出土的同时期同类器物相同[15])、元代景德镇青花小罐盖;全富岛的产自福建的唐代至明代青釉瓷器、青白釉瓷器、宋代划花大盘;北岛的明代“宣德年造”、“嘉靖年制”青花碗;和五岛的清代早期景德镇民窑的青花加彩大罐、青花山水大瓶、青花罐盖;永兴岛的清代康熙景德镇民窑青花五彩瓷盘;珊瑚岛的盘心印有“祠堂瑞兴”、“祠堂德斋”文字的清代青花盘碗(与福建南普陀寺附近出土的“祠堂瑞珍”款瓷器关系密切[16]);南沙洲的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仿“成化年制”款青花碗,上绘花草、临江楼阁、飞檐雕槛、江上行船等,题唐王勃“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诗句(与广东平远采集的同类器相同);清代嘉庆道光德化窑青花碗碟;南岛的产于福建的宋代青釉划花碗;清代德化窑青花云凤纹、云龙纹碗;晚清青花题字碗。

此外,重要发现还有:北礁明初郑和船队沉船的历代铜钱,包括秦代半两、唐代开元通宝、北宋太平通宝、南宋建炎通宝、金代正隆元宝、元代至大通宝、大义通宝、大中通宝、明代洪武通宝、永乐通宝等;金银岛的清代与庙宇建筑有关的石雕,石狮、石柱、石屋脊、石飞檐、石磨、石供器座等。

广东省博物馆会同海南行政区文化局所作的两次西沙群岛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成果表明,至少在南朝时期,我国广东内地的居民便已经驾船出海,在北礁留下日常生活用具。

唐代至宋代,甘泉岛上有了长期定居的居民,他们使用与广东内地居民相同的生活用具,从事渔猎生产,留下大量的生活垃圾。

到明清时期,西沙群岛日渐繁荣,明初郑和率领的船队等大量我国内地和沿海的官船和商船往来穿梭于南海水域;遍布岛屿的各类小庙祭奠那些不幸海上遇难的同胞,也为那些出海渔捞的亲人祈福;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所积累的航海经历记录在手抄的《水路簿》上;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在诸多岛屿上和礁盘、沙洲附近留下了大量产自广东、福建、江西的瓷器。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前期,中国大陆考古学家和中国台湾考古学家中国南海诸岛进行了比较系统和科学的调查试掘工作。

中央民族学院王恒杰教授对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做过三次考古调查。

1991年5月至6月,对西沙群岛的永兴、石岛、中建、琛航、广金、金银、甘泉、珊瑚等岛的岛面、海滩及附近的礁盘进行调查[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