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慢性胃脘痛的湿热病机

合集下载

湿热与胃痛

湿热与胃痛

罩黄混浊不清,或纯黄少白,或黄色燥刺,或苔白底绛,或中带
黑浮滑粘腻,或白苔渐黄而灰黑……”。
※可见湿热为患的舌象表现复杂多样,但无论其千变万化,舌苔
厚腻为其不易之主症,这是辨识湿热之关键。
.
11
湿热的治疗法则
※湿热胃痛的治疗与其它证型的用药有较大的差异,切忌见痛止 痛,因为止痛之药常辛香温燥,易助热伤津,痛反加重。其治疗 应以清化湿热为主。由于热邪易清,湿浊难解,故又当以化湿为 主。由于湿邪以中焦脾胃为病变中心,常弥漫三焦,阻遏气机。 故化湿又常宣上、畅中、渗下同时并举。如是则三焦气机畅达, 湿邪自散,热邪自清,疼痛自止。
,渴不多饮,身重肢倦,小便短黄,大便不爽,脉滑数等
湿热征象。治疗重在化湿,化湿又常宣上、畅中、渗下同
时并举,以使三焦气机畅达,湿邪自散,热邪自清,疼痛
自止。三仁汤最能体现上述法则,故笔者常以其与香苏散
合用并灵活加减之。如是执简御繁,疗效确切,临床实用
。当然,临床实际更加复杂多样,其治疗也并非如此简单
.
1
胃脘痛又称胃痛,是以上腹近心窝处 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西医学中的各种胃炎、胃痉挛、胃粘 膜脱垂、消化性溃疡等疾病,以疼痛为 主要表现者,均属于胃脘痛的范畴。
.
2
中医学认识 外感六淫
常 因见


内伤七情

饮食不节


尤其是内伤七情、饮食失调。
.
3
常见证型 分类
高校教材《中 医内科学》[1] 将其分为寒邪 客胃、饮食停 滞、肝气犯胃 、肝胃郁热、 瘀血停滞、胃 阴亏虚、脾胃 虚寒等七个证 型。
《实用中医内 科学》[2]将其 分为寒凝气滞 、饮食积滞、 肝郁气滞、瘀 血阻络、脾胃 虚寒、脾胃阴 虚等六个证型 。

胃脘痛中医文献与证治研究

胃脘痛中医文献与证治研究

胃脘痛中医文献与证治研究胃脘痛是指上腹部疼痛或不适感,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中医认为胃脘痛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气机不畅、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本文将对胃脘痛中医文献进行综述,探讨其证治方法,总结临床应用,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胃脘痛在中医文献中早有记载,如《黄帝内经》指出:“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

《金匮要略》则提出:“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古代医家对胃脘痛的病因病机也有深入认识,如《医学正传》认为:“木郁土壅,饮食停滞,胃气不顺,故作痛也。

”在诊疗方法上,中医强调审因论治,整体观念,多采用中药内服、外敷、针灸、推拿等手段治疗。

胃脘痛的证治需根据证型辨认、治疗药物的选择和针灸推拿等物理治疗手段的应用而定。

中医将胃脘痛分为多种证型,如寒凝气滞型、湿热内蕴型、脾胃虚寒型等。

针对不同证型,需选用不同药物进行治疗。

如寒凝气滞型可采用温中散寒的药物;湿热内蕴型则需清利湿热;脾胃虚寒型则宜温中健脾。

针灸推拿等物理治疗手段在胃脘痛的治疗中也具有积极作用。

针灸可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如“足三里”穴位针灸可缓解胃痛、调节脾胃功能。

推拿可促进胃肠蠕动、缓解疼痛,常用的推拿手法包括揉、捏、搓等。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证治方法在胃脘痛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疗效。

一项随机对照试验表明,采用中医证治方法治疗的胃脘痛患者,其疼痛缓解率和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中医治疗还具有副作用小、复发率低等优点。

然而,证治研究中仍存在不足之处,如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研究等。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着重于提高研究质量和临床操作的规范性。

胃脘痛中医文献与证治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

通过对中医文献的梳理和对证治方法的探讨,本文认为,中医治疗胃脘痛具有独特的优势,如副作用小、复发率低等。

然而,仍需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包括加强基础研究、深化辨证论治体系、推进中西医结合治疗等。

胃脘痛门诊病历模板

胃脘痛门诊病历模板

病例1主诉:胃脘胀满疼痛伴眩晕3天。

现病史:患者自述以往有胃病史,未系统诊疗。

3天前出现胃脘胀满疼痛伴眩晕,形体清瘦,纳差,泛酸口苦,尿黄,舌淡红,苔黄腻,脉弦滑。

既往史:既往慢性胃炎多年。

辅助检查:胃镜检查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中医诊断:胃脘痛,湿热中阻证。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方药:温胆汤加减药物组成:制半夏10 g,陈皮10 g,茯苓10 g,枳壳10 g黄芩10 g,黄连6 g,竹茹6 g,川楝子10 g,延胡索10 g,乌贼骨10 g,炒莱菔子15 g,栝楼皮10 g,连翘20 g,鸡内金10 g,荷叶15 g,生甘草10 g,薏苡仁30 g。

7付,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服。

讨论:本例患者胃脘胀痛,为湿热郁阻于胃脘,影响胃气升降所致;反酸口苦为胆热犯胃,胃气上逆所致;眩晕为湿热上扰清窍所致,结合舌红,苔黄腻,脉弦滑,不难辩证为湿热中阻证。

治以温胆汤清热化湿,理气和胃。

温胆汤首见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原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亦载温胆汤,但比原方多茯茯一味,主治热呕吐苦水,虚烦不眠、惊悸、痰气上逆。

本人临症常用温胆汤加减治疗湿热中阻型胃脘痛患者,疗效显著。

病例2主诉:胃脘疼痛伴呕吐5天。

现病史:患者5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疼痛伴呕吐,,经西医抗生素、止呕药等治疗,呕吐止,但仍恶心,胃痛阵发,伴头昏重、嘈杂、嗳气频、口干口臭、纳差、心烦少寐,大便溏,舌暗红苔厚腻,脉濡数。

既往史:慢性胃炎病史2年余。

辅助检查:胃镜检查诊为慢性胃炎,胃息肉。

中医诊断:胃脘痛湿热中阻证。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方药:温胆汤加减药物组成:制半夏10 g,陈皮10 g,茯苓10 g,枳壳10 g,旋覆花10 g,竹茹6 g,白术10 g,连翘20 g,炒莱菔子15 g,鸡内金10 g,薏苡仁30 g,代赭石30 g(先煎),生甘草10 g,生姜3片,7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服。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一、本文概述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中医药在慢性胃炎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为了规范慢性胃炎的中医诊疗行为,提高治疗效果,我们组织专家对慢性胃炎的中医诊疗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讨论,形成了《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本文旨在总结慢性胃炎的中医诊疗经验,明确诊疗原则和方法,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的指导,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慢性胃炎患者。

二、慢性胃炎的中医病因病机慢性胃炎在中医理论中,多归属于“胃脘痛”“痞满”等范畴。

其病因病机复杂,涉及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犯胃、脾胃虚弱等多个方面。

饮食不节:长期饮食不规律,或过食生冷、辛辣、肥甘厚味,均可损伤脾胃,导致气机升降失调,发为慢性胃炎。

情志失调:情绪不稳定,长期忧思恼怒,导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亦可引发慢性胃炎。

外邪犯胃:外感风寒湿热等邪,侵入胃腑,损伤胃气,使胃失和降,亦可导致慢性胃炎的发生。

脾胃虚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调养失当,导致脾胃虚弱,运化无权,升降失常,水谷精微不得输布,气血生化乏源,胃失濡养,发为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以脾胃受损、气机升降失调为核心,涉及饮食、情志、外邪、脾胃虚弱等多个方面。

因此,中医治疗慢性胃炎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恢复脾胃功能,调和气机升降,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三、慢性胃炎的中医诊断慢性胃炎的中医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症状、舌象、脉象等四诊合参。

中医认为慢性胃炎多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过度、感受外邪等因素导致脾胃受损,气机升降失调,从而出现胃痛、胃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

在中医诊断中,慢性胃炎常分为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胃阴不足、肝胃不和等证型。

脾胃虚弱型表现为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大便溏泄等;脾胃虚寒型则表现为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畏寒肢冷等;胃阴不足型则表现为胃痛灼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等;肝胃不和型则表现为胃痛胀满、情绪不稳、胸胁胀满等。

胃脘痛中医辩证

胃脘痛中医辩证

胃脘痛中医辩证胃脘痛是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的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因此,常有人称心痛、心窝痛。

其发着多与饮食、情绪、酗酒及季节变化密切相关。

胃脘痛既是中医病名,又是临床症状表现。

常见伴随症状有:烧心、胸骨后热感,反酸、口中酸腐。

口疮、腹胀、进食后堵塞感、食欲减退等,也可伴有腹泻、便秘等。

胃痛的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病理性质:早期多为实证;后期常为脾胃虚弱。

辨证论治: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

实者多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虚者多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

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

为寒症。

胃脘灼痛、病势急迫。

遇热则痛甚。

得寒则痛减,为热证。

一般初病在气,久病在血。

一、寒邪客胃:胃疼爆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

口淡不渴、或喜热饮。

舌淡苔薄白,脉炫紧。

治则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方用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高良姜、吴茱萸、香附、乌药、陈皮。

二、饮食伤胃: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吞酸嗝气、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

治则: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用保和丸加减:神曲、山楂、茯苓、莱菔子、陈皮、半夏、连翘。

三、肝气犯胃:胃脘胀痛、痛连两肋、与烦恼则痛作或痛甚、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炫。

治则: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陈皮、枳壳、香附、郁金、川芎、柴胡。

四、湿热中阻: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腕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思饮、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方用:清中汤加减:黄连、栀子、制半夏、茯苓、草豆蔻、陈皮、甘草。

五、淤血停胃: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治则: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方用: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蒲黄、五灵脂、丹参、砂仁、檀香。

六、胃阴亏耗:胃脘隐隐作痛、似饥而不思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胃脘痛的辨证治疗

胃脘痛的辨证治疗

药补:中药汤剂调补可根据病情、 药补:中药汤剂调补可根据病情、年
龄不同,随时加减调整药物,针对性强, 龄不同,随时加减调整药物,针对性强, 效果确切。 效果确切。膏滋药进补也是深受欢迎的 方法,只需一次加工,可长久保存, 方法,只需一次加工,可长久保存,从 冬至开始,每天早晚空腹各一汤匙, 冬至开始,每天早晚空腹各一汤匙,开 水冲服。上述两法, 水冲服。上述两法,必须在医生的指导 下进行,根据病情、体质状况, 下进行,根据病情、体质状况,仔细辩 证后才能裁方。 证后才能裁方。
3、注意事项 、
补药大多滋腻, 较难消化, 补药大多滋腻 , 较难消化 , 因此不能滥用。 因此不能滥用
除了记住上面说过的进补原则、 除了记住上面说过的进补原则 、 时 机外,还应注意: 机外,还应注意: 忌辛辣、 粗糙及油煎等刺激、 忌辛辣 、 生 : 冷 、 粗糙及油煎等刺激 、 难以消化的食物。 难以消化的食物。 进补期间忌吃萝卜等破气之品。 进补期间忌吃萝卜等破气之品。 如遇感冒发热,腹泻等症状, 如遇感冒发热,腹泻等症状,应暂停 服用补药,待康复后2—3天再继续服 服用补药,待康复后 天再继续服 用。
食补: 瘦肉、 食补:蛋、瘦肉、鱼类食品易消化吸
收,清淡而富含营养,对胃有滋养调理 清淡而富含营养, 作用。热牛奶能保护胃粘膜, 作用。热牛奶能保护胃粘膜,促进炎症 康复。藕有止血健胃的作用, 康复。藕有止血健胃的作用,新鲜捣烂 取汁或每天用藕粉30克 冲服。 取汁或每天用藕粉 克:冲服。慢性萎 缩性胃炎胃酸缺乏者可多吃红枣, 缩性胃炎胃酸缺乏者可多吃红枣,有助 于增强胃液中的酸度。 于增强胃液中的酸度。熟荸荠对胃肠有 保健作用,能生津养胃消积和中。 保健作用,能生津养胃消积和中。
若疼痛串及两胁,伴见口苦者, 若疼痛串及两胁,伴见口苦者, 可用逍遥散加减以疏肝和胃。 可用逍遥散加减以疏肝和胃。

探讨胃脘痛的病因病机

探讨胃脘痛的病因病机

秘结 ,甚至吐血、便血等症。诊断上均排出了“真心痛”、“肋痛”、“腹痛”等 1.6 胃阴亏虚型 :胃脘隐隐作痛,口燥 咽干,大便干结 ,舌红少津,脉
病证 。
细数。以胃脘隐隐作痛,口燥咽干 ,舌红为辩证要点。
1.资料 与方 法
2.讨 论
本 文所 讨论 的病 例均 为 2007年 1月 一2009年 1月诊 治 的病 人 ,共计
和 二氧 化碳潴 留者需 及时行 机械 通气 治疗 。
老 年 医学杂 志 ,2005,24:675—676.
对于不能进食、昏迷的患者应鼻饲给予充分的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 [9] 周荣,赵裕强.老年肺部感染病原菌特点分析.实用预防医学,2004,
素饮食,酌情给予静脉滴注白蛋白、血浆、氨基酸或高营养液等 ,保证机体
11(1):30—31.
的能 量 供应 。
探讨 胃脘痛的病 因病机
谭 开彬
重庆 市璧 山县 中医院 。重 庆 璧 山 402760
【关键词】探讨;胃脘痛;病 因病机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5.037 文章编号 :1006—1959(2010)一05—1069—02
Pneumonia in institutionalized elderly.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3,
密监 护 。合并 感染 中毒性 休克 时 ,应 及 时 予抗 休 克治 疗 ,及 时 纠正 心 力 衰
167(12):1650—1654.
竭、心律不齐,维持心血管状态的稳定 ,为保持气道通畅和纠正严重的缺氧 [8] 张淑芳.老年住院患者呼吸道 576株病原茵分布及酎药性监测.中华

胃脘痛中医辩证

胃脘痛中医辩证

治则
清热祛湿,健脾和胃。
针灸治疗
三仁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脾胃虚寒型
症状
胃脘隐痛,喜温喜按,空腹为甚 ,得食则缓,便溏畏寒,神疲乏
力,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则
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
理中丸加减。
针灸治疗
以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为主 ,取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
等穴位。
04
胃脘痛中医调理与护理
饮食调理
预防
预防胃脘痛的关键是注意饮食卫生、调节情志、加强锻炼、合理用药等方面。
02
胃脘痛的中医辩证思路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辨病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明确胃脘痛的病因,如胃溃疡、胃 炎、胃食管反流等,并根据疾病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
辨证
在明确胃脘痛的病因后,医生还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 、舌象、脉象等综合信息,判断患者的证候类型,如寒邪客 胃证、脾胃虚寒证、胃热炽盛证等。
详细描述
理中丸主要由人参、干姜、炙甘草等中药组成,具有温 中散寒、补气健脾的功效。在临床应用中,该成药主要 适用于脾胃虚寒型胃脘痛,如胃部冷痛、喜温喜按、呕 吐泄泻等症状。通过温中散寒、补气健脾,达到调理脾 胃、止痛的目的。同时,理中丸还常与补中益气丸合用 ,增强补气健脾的效果。
THANKS
详细描述
大量临床试验研究表明,中药治疗胃脘痛具 有显著的疗效,其总有效率、缓解疼痛时间 、症状改善程度等方面均优于西药治疗。同 时,中药治疗的副作用相对较少,患者依从 性较高。
06
中医药治疗胃脘痛的典型案 例分析
案例一:柴胡疏肝散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
总结词
柴胡疏肝散是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常用 方剂,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症状。

胃脘痛中医辨证胃痛发病

胃脘痛中医辨证胃痛发病
蔬菜和水果。
避免刺激性食物
如辛辣、油腻、烟酒等 ,这些食物会刺激胃黏
膜,加重胃痛症状。
运动保健
适量运动
保持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瑜 伽等,有助于促进肠胃蠕动,改善消 化功能。
避免剧烈运动
注意保暖
胃部保暖可以缓解胃痛症状,尤其是 在寒冷季节和空调环境下更应注意保 暖。
剧烈运动可能会加重胃痛症状,因此 应避免在疼痛发作时进行剧烈运动。
病因与病机
病因
多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 等因素导致胃气郁滞,胃失和降。
病机
胃脘痛的病机可概括为“不通则痛” 和“不荣则痛”,即胃气郁滞导致不 通则痛,脾胃虚弱导致不荣则痛。
胃脘痛的分类
实证
多因气滞、血瘀、寒凝、湿热等实邪阻滞所致,表现为疼痛 较剧烈,病程较短。
虚证
多因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所致,表现为疼痛绵绵,病程较长 。
如胃痛反复发作或持续不 愈,应及时就医复查。
健康教育
了解胃脘痛的常见原因和 预防措施,提高自我保健 意识。
04
胃脘痛的预防与保健
饮食调理
规律饮食
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 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
食。
温和饮食
选择温和的食物,如稀 粥、面条、软饭等,避 免过硬、过冷、过热的
食物。
营养均衡
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 、脂肪、碳水化合物、 维生素和矿物质,多吃
精神调养
保持心情愉悦
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避免过 度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胃痛
的影响。
休息与放松
保证充足的休息和放松时间,有 助于缓解胃痛症状。
避免过度劳累
过度劳累会影响身体的免疫力, 加重胃痛症状,因此应避免过度
劳累。

胃脘痛中医辩证

胃脘痛中医辩证

胃脘痛中医辩证
脉虚弱。

治则:温中益气、健脾和胃。

方用四君子汤加减: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干姜。

胃脘痛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的疼痛,常伴随烧心、胸骨后热感、反酸、口中酸腐、口疮、腹胀、进食后堵塞感、食欲减退、腹泻、便秘等症状。

中医认为,胃痛的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病理性质:早期多为实证;后期常为脾胃虚弱。

辨证论治: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

实者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虚者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

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为寒症;遇热则痛甚,得寒则痛减,为热证。

一般初病在气,久病在血。

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中医有相应的辨证论治方法。

寒邪客胃时,常伴随恶寒喜暖、口淡不渴等症状,治疗应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饮食伤胃时,常伴随胀满拒按、吞酸嗝气、不思饮食等症状,治疗应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肝气犯胃时,常伴随胃脘胀痛、痛连两肋、与烦恼则痛作或痛甚等症状,治疗应疏
肝解郁、理气止痛。

湿热中阻时,常伴随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思饮、小便色黄、舌苔黄腻等症状,治疗应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淤血停胃时,常伴随如针刺、似刀割的疼痛、吐血黑便等症状,治疗应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胃阴亏耗时,常伴随口燥咽干、消瘦乏力等症状,治疗应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脾胃虚寒时,常伴随胃疼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等症状,治疗应温中益气、健脾和胃。

胃脘痛中医治疗

胃脘痛中医治疗

胃脘痛中医治疗1.胃脘痛概述1.1 胃脘痛的定义及症状表现1.2 胃脘痛的常见病因及诱因1.3 胃脘痛的中医分类与病机2.胃脘痛的中医诊断2.1 中医四诊合参2.1.1 望诊2.1.2 闻诊2.1.3 问诊2.1.4 切诊2.2 辨证和病因辨识3.胃脘痛的中医治疗原则3.1 调节脾胃功能3.1.1 中药治疗3.1.2 饮食调理3.1.3 生活习惯调整 3.2 调理气血运行3.2.1 中药治疗3.2.2 针灸疗法3.3 调整情志3.3.1 中药治疗3.3.2 心理疏导4.胃脘痛的中医治疗方剂4.1 温中理气方剂4.2 疏肝理气方剂4.3 益气养血方剂4.4 调理脾胃方剂5.胃脘痛的中医治疗常用穴位 5.1 同跌迎香穴5.2 中脘穴5.3 天宗穴5.4 足三里穴6.胃脘痛的中医预防和调理方法 6.1 饮食调理6.1.1 忌食6.1.2 宜食6.2 生活习惯养成6.2.1 定时作息6.2.2 避免过度劳累6.2.3 巧妙应对压力6.3 心理调节6.3.1 放松自己6.3.2 积极心态附件:- 相关中医治疗案例分析- 胃脘痛相关中医诊疗操作流程图- 相关中医药材鉴定图谱法律名词及注释:- 中医:传统中医学的简称,是中国古老的医学体系之一。

根据中医理论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来维护健康。

- 四诊合参:四诊指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

合参指根据四诊结果,结合病人的病史、脉象等综合分析。

- 辨证和病因辨识:辨证是指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判断疾病的病机所在;病因辨识是根据病人的生活环境、饮食、情绪等方面的原因,找出疾病发生的原因。

- 方剂:中药方剂是指配伍成方的中药组合,根据不同疾病的症状和体质特点来调理身体。

- 穴位:中医针灸疗法的重要治疗手段,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经络、气血等,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辨证胃痛胃脘痛

中医辨证胃痛胃脘痛

《中医辨证胃痛胃脘痛》xx年xx月xx日CATALOGUE 目录•胃痛胃脘痛概述•中医辨证胃痛胃脘痛理论源流•中医治疗胃痛胃脘痛的方法•中医预防胃痛胃脘痛•中医对胃痛胃脘痛的现代研究•典型病例分析01胃痛胃脘痛概述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定义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胃痛可分为寒邪客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肝胃郁热、瘀血停滞、脾胃虚弱、胃阴不足等证型。

分类定义与分类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畅、脾胃虚弱等。

病机发病机制主要与脾胃的受纳、运化、升降等功能失调有关。

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胃痛的主要症状为上腹部疼痛、胀满、痞闷、嗳气、泛酸等,疼痛可因病因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诊断诊断时需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确定病因病机,明确证型,以便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临床表现与诊断02中医辨证胃痛胃脘痛理论源流1古代医家论述23认为胃痛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有关,提出了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

张仲景认为胃痛与肝脾不和有关,强调了调理肝脾的重要性。

李东垣提出胃痛与肾虚、寒凝气滞有关,主张温中散寒、补益脾胃。

张景岳蒲辅周认为胃痛与湿热、气滞、血瘀等有关,提倡综合治疗。

颜亦鲁提出“健脾胃、调气机、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注重调理肝脾。

近现代医家研究临床实践中,中医治疗胃痛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中药汤剂、针灸、推拿等。

中药汤剂根据患者证候进行辨证施治,针灸和推拿则注重调理气血和经络。

现代临床应用03中医治疗胃痛胃脘痛的方法中药治疗根据胃痛胃脘痛的病因,开具中药方剂,如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柴胡疏肝散等,以达到调理脾胃、疏肝和胃等作用。

西药治疗在中药治疗的基础上,根据病情需要,可适当选用西药辅助治疗,如抗酸药、胃黏膜保护剂、抗生素等。

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达到缓解疼痛、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

针灸治疗推拿按摩饮食调理生活方式改善通过手法按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胃肠蠕动,缓解疼痛。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症部份(胃脘痛)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症部份(胃脘痛)

胃脘痛胃脘痛又称胃痛,是指以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多由忧思郁怒、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感受外邪等致使胃之气机阻滞,不通那么痛;亦有因脾胃虚弱,络脉失养,不荣那么痛。

病位在胃,但与肝脾关系最为紧密。

一样来讲邪气犯胃所致胃脘痛多属急症、实证;脏腑失调,胃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者,以虚证或虚实夹杂为主。

常见于西医的急慢性胃炎、胃痉挛、消化性溃疡等多种疾病。

1诊断与辨别诊断诊断要点1.1.1主症:胃脘部疼痛,包括胀痛、隐痛、灼痛、刺痛、剧痛。

次症: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喧闹吞酸、嗳气呃逆、大便不调等脾胃病症,倦怠乏力、四肢酸懒、心悸气短、消瘦失眠等一样病症,部份病情严峻者可伴有呕血、便血等出血变证。

1.1.2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常常突然发病。

男女老幼都可患病,但以中青年占多数;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天为高。

1.1.3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情志不顺畅、起居失常、劳累过度、暴饮暴食、饥饿、饮食生冷干硬、辛辣烟酒及药物等。

辨别诊断1.2.1真心痛:真心痛部位常在左侧胸膺,痛彻胸背或向左臂内侧放射,疼痛如绞,或如割如刺,突然发病,其痛猛烈难忍,常伴胸憋汗出、心悸气短,甚那么显现面色惨白、四肢厥冷、唇甲手足背紫、大汗淋漓、脉细或结代等危急病证;多见于老年人,一样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胃脘痛始终在上腹胃脘部,疼痛不如真心痛之猛烈,同时伴有胃胀、纳差、喧闹、嗳气、呃逆、泛酸或呕吐清涎等脾胃证候,多见中青年,一样病情较缓,预后良好。

部份真心痛患者,以胃脘痛为主诉而到医院就医,对中老年的猛烈胃脘痛患者应作心电图、肌钙蛋白(TNT)及心肌酶谱检测以排除心痛证,可参照冠心病篇。

1.2.2胁痛:胁痛是指一侧或双侧胁部发生疼痛为主的病证。

有时也可显现和胃脘痛相似的病症,但两胁是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循经所过,故胁痛多与肝胆胰腺疾患有关。

一样疼痛较剧,多因油腻饮食诱发或加重,临床常伴有寒热往来、口苦心烦、胸闷纳呆、目黄肤黄等症。

胃脘痛

胃脘痛

胃脘痛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一种病症。

由于疼痛部位近心窝部,也将胃痛称为“心痛”、“心下痛”等。

该病可见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黏膜脱垂症等疾病。

【病因病机】1.寒邪客胃外感寒邪,或过食生冷,寒邪内客于胃,寒主收引,致使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而致本病。

2.饮食伤胃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损伤脾胃,或过食肥甘辛辣之品,内生湿热,伤脾碍胃,气机壅滞而致胃痛。

3.肝气犯胃忧思恼怒,情志不遂,则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发胃痛。

4.脾胃虚弱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过度,或久病脾胃受伤,中焦虚寒,失其温养而发生胃痛。

【诊断】1.寒邪客胃证胃痛暴作,恶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遇寒则痛甚,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

2.饮食伤胃证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或矢气后痛减,不思饮食,或大便不爽,苔厚腻,脉滑。

3.肝气犯胃证胃脘胀闷,攻撑作痛,脘痛连胁,胸闷,喜长叹息,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苔薄白,脉弦。

4.脾胃虚弱证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治疗】治则:理气和胃止痛。

寒邪客胃证者,治以温中散寒;饮食伤胃证者,治以消食导滞;肝气犯胃证者,治以疏肝理气;脾胃虚弱证者,治以温中健脾。

部位及取穴:胃脘部、腹部、背部、肩部、四肢部、背部膀胱经;中脘、天枢、气海、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手三里、内关、肩井、合谷、足三里、大肠俞、八髎、膈俞、太冲、阳陵泉、关元、肾俞、命门。

手法:一指禅推法、摩法、按揉法、擦法、拿法、捏脊法。

操作:(1)基本操作1)胃脘部操作:用一指禅推法推中脘、天枢、气海,每穴约3分钟;用掌摩法摩脘腹部,约5分钟;用指按揉法按揉中脘、气海、天枢,每穴约3分钟。

2)背部操作:用一指禅推法推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每穴约2分钟;用拇指按揉法较重按揉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每穴约3分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以酸胀为度。

中医怎样治疗湿热型慢性胃炎

中医怎样治疗湿热型慢性胃炎

中医怎样治疗湿热型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由于胃粘膜在药物刺激、长期刺激性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的一种慢性炎性改变,当人体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时同样会引发胃炎。

中医学上,将胃炎归于“胃脘痛”或“胃痛”的范畴,以脾胃湿热型是慢性胃炎的常见证型,病机为体内热蕴积,外遇湿热,两热壅于胃口,而成胃痛症状。

中医治疗胃炎,不仅对胃具有调理的功能,比如调理胃的气血,还有就是中医治疗胃炎的方法较多,比如中草药、针灸、推拿、按摩等,能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中医治疗带给患者的副作用相对较少。

那么中医究竟是怎样治疗湿热型慢性胃炎疾病,让我们从湿热型慢性胃炎的病机入手,了解不同中医治疗方法的效果。

一、湿热型慢性胃炎的病机?1.症状湿热型慢性胃炎是指湿热蕴结脾胃,脾失健运胃失纳降而形成的。

当患者脾胃虚弱后,会引发患者有明显的口干、口苦症状,还会引起口臭的表现。

部分患者会出现大便黏腻以及食欲不振的症状。

2.病机(1)气机失常慢性胃炎的病机被认为中焦气机阻滞,胃气失于和降。

最先出现中焦气滞情况,以湿热内蕴为主要表现,长期作用,导致患者的脾胃虚弱。

而胃失和降才是慢性胃炎发病的主要病机,在中医治疗中以气机辨证为治疗的要点。

(2)湿热郁滞中医学认为湿热壅滞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机,而湿热毒邪是诱发因素,在患病期间,患者的脾胃虚弱存在于整个秉承。

湿热是诱发慢性胃炎的关键,那么湿热来源于哪里?①肝的问题:由于肝功能降低,肝失疏泄,从而对脾胃的运化功能造成影响,导致湿邪内生,长期形成湿热化。

患者的家庭事务繁多,长期处于精神张状态,情志抑郁额情况,会导致肝气不舒,形成气机郁滞,郁而为病。

②辛辣饮食:忽略饮食健康,嗜肥甘膏粱厚味。

③脾的问题:而人体的先天禀赋不足会导致脾胃虚弱,则脾虚气滞。

二、中医治疗湿热型慢性胃炎1.中医辨证施治辨证:(1)辩疼痛:胃炎患者的首发症状为上腹部疼痛不适,多数会出现胀痛、灼热痛、刺痛;有些患者在情感刺激作用下,会出现两侧胸部疼痛,但这种疼痛持续的时间不长,疼痛感也并不固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原 菌 , 消化性 溃疡 的重 要致 病 因子 , HP与中 是 对
医证 型 关 系 的研 究 显 示 二 者 关 系 密 切 危 北 海 0对 l2例 经 胃镜 确诊 的慢 性 胃炎 和 消 化 性 溃 疡 患 者 的 O 观 察 表 明 , 胃 湿 热 者 的 HP 阳 性 率 最 高 。 张 学 智 脾
9 厉 兰 娜 . 繁 智 . 盒美 , 孔 沈 等
半夏泻心汤证 与 H P感 染
关 系 的临 床 研究 .中 医杂 志 . 9 8 3 ( ) 2 0 i9 t94 :2
l 魏 0
辉 . 兆 学 , 罢 安 , .加 昧 半 夏 泻 心 汤对 太 鼠 胃 司 单 等
牯 膜 损伤 的影 响 .中 国 中医 药 科 技 ・ 9 8 9 5 :8 1 9 -( )2 2
I 2 临床 观 察
湿 热 型 胃脘 痛 的 诊 断 标 准 尚未 统 一 , 述 研 究 上 自拟 的脾 胃湿 热 、 证 标 准 十 分 相 似 , 有 胃 脘 疼 痛 热 皆 痞满 , 欲不撮 , 食 口苦 口粘 , 干 或 便 溏 不 爽 , 便 舌红 舌 黄 腻 等 症 , 然 有 别 于 一 般 意 义 上 的 脾 胃湿 热 ( 于 显 用 三 焦 辨 证 , 身 热 不 扬 为 主症 ) 热 证 ( 于 八 纲 辨 以 和 用
等 选 用 4 8例 十二指肠 溃疡 患者进 行寒热 辨证 , 结
果 表 明热 证 组 HP感 染 及 感 染 密 度 明 显 高 于 寒 证 和
无 明显 寒 热 证 组 。
湿 热 致 病 兼 有 湿 邪 和 热 鄢 的 性 质 , 湿 之 粘 滞 如 秽 浊 和 阻 遏气 机 , 之 耗 气 伤 阴 及 燔 灼 腐 肉 , 疾 病 热 在 则 表 现 为 病 情 的 缠 绵 反 复 , 状 的 疼 痛 胀 满 , 部 组 症 局 织 的 红 肿 化 脓 等 等 。HP致 病 也 有 相 似 特 点 , HP 与 感 染 相 关 的 消 化 道 疾 病 如 慢 性 胃炎 、 性 消 化 性 溃 慢
医 杂 志 . 8 ( ) 3 1 9 I 2 g
8 李 乾 构 . 自立 .中 医 胃 肠 病 学 .北 京 中 国 医药 科 技 王
出 版 社 1 9 7 93 4
( 1 4 ) 二 项 与 其 他 各 证 组 相 比 差 异 均 有 显 著性 8 , 意 义 ( <00 )提示 造成半 夏 泻心 汤证 “ 下 痞” P 5 . 心 等 症 状 之 ” HP感 染 有 关 。实 验 表 明 , 昧 半 邪 与 一 加 夏 玛 心 汤 【 方 加 元 胡 、 参 等 ) 抗 溃 疡 和 减 轻 脾 原 丹 有 虚 型 慢 性 胃 炎 大 白 鼠 胃粘 膜 慢 性 炎 症 反 应 的作 用 , 表 明 半 夏 泻 心 汤 有 保 护 胃 粘 膜 屏 障 的 功 能 对 半 。.
与湿 热之性十分吻 合 , P可能就是 胃脘 痛湿热 的病 H
理基 础。
证本 身的组合 , 有虚实互见 及寒热错 杂的表现0 。 更 ]
3 胃腑 湿 热 的治 疗
舌 象是 脾 胃之 外 候 , 苔 为 胃气 所 化 。 红 苔 黄 舌 舌 腻 为 湿 热 的 典 型 舌 象 , 关 舌 象 与 胃粘 膜 相 关 的 研 有
疡 , 已明确 幽门螺杆 菌( 现 HP) 慢 性 活 动 性 胃炎 的 是
证, 以发 热为 主症) 为明确起 见 , 们将此证命名 为 。 我
胃 腑 湿 热 , 位 在 胃 , 性 为 虚实 夹 杂 , 实 为 主 。 定 定 以 2 湿 热 引起 的病 理 变 化 湿热有偏 胜之 别 , 重 可耗伤 脾气 而致气虚 , 湿 气
HP 检 删 结 果 表 明 . 夏 污 心 汤 证 组 发 病 率 最 高 半 ( 6 3 ) 而 HP 感 染 阳 性 率 也 以 该 证 组 最 高 3 . .
9 仇 维 荣 , 晓 明 , 方 赢 , .舌 彖 与上 消 化 道疾 病 的 关 李 陈 等
系 .黑 龙 江 中 医 药 . 9 5 4 : 7 1 9 ( ) 4
I I 生 理病 理 基确 .
红 白相 间 以红为 主 , 新 鲜 出血 点 , 膜 皱襞 增粗 、 有 粘
糜 烂 , 变较 重 “ 。还 发 现 舌 质 红 或 暗 红 , 苔 黄 腻 病 ] 舌 或 白腻者 , 胃粘 膜 病 变 较 重 , H 多 阳 性 。 胃 粘 且 P J 膜 充 血 、 烂 和 重 型 慢 性 浅 表 性 胃炎 , 苔 黄 或 黄 腻 糜 舌
者 占 7 . 啪 。 01
脾 为湿 脏 , 喜燥 恶湿 , 胃为燥 腑 , 喜湿恶燥 , 这决
定 了脾 胃 对 湿 热 之 邪 的 易 感 性 , 现 为 脾 病 多 兼 湿 表 象, 胃病 每 多 热 征 。慢 性 胃 脘 痛 病 虽 在 胃 , 与 脾 胃 但 皆有 关 系 , 因此 湿 热致 病 自在 情 理 之 中 。
( ) 6i 1 0 6
内 陷 . 伤 胃气 之 理 相 近 , 此 “ 本 方 治疗 湿 热 是 十 损 因 分台拍 的 方 中 芩 、 苦 降 可 清 热 燥 湿 , 、 辛 开 可 连 姜 夏 散 结 祛 寒 . 以 参 、 、 枣 补 益 脾 胃 . 此 苦 辛 并 复 草 大 如 用 . 泻兼施 . 使湿击 热清 , 气健 运 . 症得 除。 补 可 脾 诸 半 夏 泻 心 汤 已 广 泛 用 于 胃 肠 病 尤 其 是 慢 性 胃炎 的 治 疗 ¨ . 们 以 半 夏 泻 心 汤 治 疗 慢 性 胃炎 . 取 得 一我 也 了 满 意 疗 效 新 近 对 慢 性 胃 病 患 者 中 医辩 证 分 型 及
疡, 皆有顽 固易复 发的 病情 , 疼痛 胀满 为 主的 症状 ,
H 活 动 期 的 胃 粘 膜 充 血 , 至 红 肿 糜 烂 , 些 表 现 P 甚 这
有 他证 的相兼证 , 还有 处于两证 之间 的 问位 证, 更有
三 证 同见 的 复 杂 表现 。 复证 中 , 在 不仅 存 在 虚 证 或实
7 f 7
中 国 中西医 结 台 脾 胃杂 志 19 9 9年 第 7 第 3 卷 期

1 1・ 7
论慢性 胃脘痛 的湿热病机
堂 雹 金击: 陈兴兴
R 卜 。 ‘ 己
广 州军 区医学 高等 专 科 学校 中医 教研 室 . 州 50 1 广 1 35
热 粘 腻 之 气 阻 于 脾 胃 . 可 致 升 降 失 职 ;邪 之 所 凑 , 亦 “
其 气 必 虚 ” 脾 胃 虚 弱 是 罹 患 湿 热 的 内 因 , 与 表 邪 . 此
4 张学智 . 保安 . 纪 陈宝 雯 , .幽 门螺 杆 菌 、 症 、 t 索 等 炎 E介
8与 十 二 指 肠 溃 疡 的 寒 热 辨 证 .中 医 杂 志 , 9 8 3 19 ・9
关词 键
里 藏 苎

究也 为慢性 胃脘痛湿热 的存 在提供 了依据 。对此观
察 发 现 , 质 红 或 暗 红 , 苔 黄 腻 或 黄 者 , 胃粘 膜 舌 舌 其
湿 热是 引起 慢 性 胃 脘 痛 的 重 要 致 病 因素 , 产 其 生 原 因 、 状 及 治 疗 都 有 别 于 通 常 意 义 上 的 脾 胃湿 症 热 , 文就 慢 性 胃脘 痛 的 湿 热病 机 做 一 探 讨 。 本 I 湿 热致 病 的依 据
虚 日久 又 可生寒 , 生脾 胃虚 寒 ; 产 热重 多 可伤 阴 , 脾
胃阴伤 , 胃络 失濡 , 可 致 痛 致 胀 。 热 交结 , 滞 不 亦 湿 壅 化 , 胃 升 降 斡 旋 之 功 失 职 , 成 脾 胃 气 滞 ; 土 壅 脾 而 脾 滞 也可 使肝 失条 达 ; 气郁 结 , 加重 脾 胃气 滞 ; 肝 又 脾 胃 气滞 不 行 , 湿 浊 难 化 , 成 恶 性 循 环 。 热 稽 留 , 则 形 湿 气 滞 不 畅 , 则 胃 络 瘀 阻 , 伤 血 络 , 溢 脉 外 , 血 久 热 血 恶 不 去 ; 热 耗 伤 气 阴 , 虚 则 鼓 动 无 力 , 虚 则 血 脉 湿 气 阴 枯 涩 , 可 至 瘀 血 内生 ; 热 瘀 阻 , 情 更 加 复 杂 。 皆 湿 霞 等 .舌 谚 及 幽 门弯 曲 菌与 胃腕 王
痛 发 病 关 系 的 探 讨 .中 西 医 结 合 杂 志 ,9 0 1 ( 1 : 1 9 ,0 1)
67 7
7 王 赶 兰 .纤 维 胃镜 相 与 辨 证 分 型 关 系 的探 t 寸 北京 中
湿 . 脾 益 气 健
夏 泻 心 汤 的 进 一 步 研 究 可 能 为 治 疗 H 感 染 相 关 性 P 慢 性 胃病 提 供 新 的 途 径 。
参 考 文 献 脾 胃盈 热 证 的 临床 研 究 i 杨 春波 . 黄可 成 . 肖丽 春 . 等
中 医 杂 志 , 9 . 5 7 : 2 1 43 f)4 5 9
( g 9 0 — 6坡 稿 ) 1 9 4 2
以肠 穿孔 为首发 表现 的 白塞 氏病 1 例
柬 红 波
武 汉 市 第 十 一医 院 内科 , 汉 武 关键词 白塞 氏病 4 0 2 30 1
l 病 例 简 介 患者 . . 。 1 9 男 1 5岁 于 9 8年 8月 进 禽生 枣 后 出现 腹 痛 、 腹 泻 . 恶 心呕 吐 热 。当地 医 院 诊 断为 急性 阑 尾炎 ” “ 漫 件 发 、弥 性 腹 膜 炎 给予 手 术 治 疗 手 术 见 阑尾 无 异 常 . 小肠 、 肠 及 结 胃壁 可 见 r 泛 的 白斑 样 改 变 . 肠 静 脉 有 桂 塞 , L 小 回肠 有 一 小 穿 孔 予 外 科 修 补 为 避 一 步谚 沿 后 转 我 院 。 体 检 : 术 T 3 (. 8扶/ i . 6次 n B 4 9 k a 神 志 清 . 68 P8 a r n R1 mi . P l , P ; 精 神 莲 . 干 厦 四肢 皮 肤 可 见 浅 小 溃 疡 . 躯 周边 有 红晕 ; 、 正 心 肺 常 . 肌 稍 紧 . 周 及 右 下 腹 存 在 压 痛 . 豆跳 痛 鸣 音 5 腹 脐 无 肠 捩 i =实 验室 检 盎 : a rn 血沉 9 丌 h c 反应 蛋 白 3 g L lmT . 0r / , a C 3“ 8 儿 . S A( . s B( ) ^ 院 后 根据 临床 表 现 3 g 抗 S + 抗 s + 。 及 掩查 谤晰 为 白塞 氏病 。结予 L 服 强 的按 4 . 天 1 . 1 0mg 每 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