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生生活联系

合集下载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教学建议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教学建议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教学建议《道德与法治》是中国中小学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

以下是一些建议,以帮助教师在教授《道德与法治》时更有效地进行教学:1.理论联系实际:将抽象的道德和法律概念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身边的例子理解法律和道德的重要性。

2.情境教学:创建情境模拟或案例研究,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角色扮演、讨论等形式深化对法律原则和道德规范的理解。

3.互动讨论: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不同观点的碰撞,提升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价值观引导:教师应明确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5.德育融入:将道德教育融入到学校文化和日常行为规范中,使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6.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志愿活动等实践,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体验法律和道德的社会作用。

7.多媒体教学:使用视频、图片、动画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8.评价多元化: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过程性评价等,全面评估学生的道德认知和法律意识。

9.家校合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道德和法治教育,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10.更新知识: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法律知识和道德教育理念,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提高教学质量。

11.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帮助他们发展自身的道德和法治观念。

12.培养责任感: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如模拟法庭、辩论会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这些建议能够帮助教师设计更有效的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在道德与法治方面的全面发展。

让《道德与法治》课堂贴近学生生活

让《道德与法治》课堂贴近学生生活

让《道德与法治》课堂贴近学生生活《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公民的重要教育内容之一。

由于教材内容较为抽象,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很多学生对其缺乏兴趣,难以产生实际应用的效果。

在教授这门课程时,教师需要采取一些方法,让《道德与法治》课堂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其更加有趣,更有实用性。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些真实的案例或者故事,展示道德与法治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道德与法治的相关概念,并且能够明白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影响。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学生关心的话题,例如网络欺凌、抄袭作业、道路交通安全等,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展开教学。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并且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有所借鉴和应用。

教师可以引入一些互动的教学形式,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通过互动的方式来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知识。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关于道德和法律的困境情境模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讨论他们的决策背后的道德和法律原则。

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能力,还能够增强他们对道德和法律问题的敏感性和应对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关联道德与法治的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和法律问题,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历。

通过与学生的沟通,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关注点,从而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教师也可以借助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来解释和说明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使其更具有实用性和可读性。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道德与法治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法庭、警察局等相关机构,以亲身经历感受和理解道德和法律的重要性。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例如义务劳动、环保活动等,通过实践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

《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的思考

《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的思考

《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的思考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中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不仅仅是灌输学生们的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

而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这门课程的知识,生活化教学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将课程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道德与法治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并且培养他们的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一、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往往抽象而且晦涩,如果仅仅是通过课本上的文字和知识点去灌输给学生,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更难以让他们真正理解和接受。

而通过生活化教学,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和知识点联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之变得具体可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

这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生活化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动力,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生活化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让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和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知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生活化教学形式: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如法院、公安局、博物馆等,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社会中的道德与法治问题,了解法律的实施和司法的过程,加深对法治的理解和接受。

2. 角色扮演:通过分组或个人表演的形式,让学生扮演各种社会角色,模拟真实的社会场景和事件,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道德与法治的价值和意义,培养正确行为和价值观念。

3.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社会上真实发生的案例或事件,让学生对其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道德与法治问题,加深对知识的体会和理解。

4. 讲座和研讨: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到学校,给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和研讨,让学生能够从实践中了解相关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

5. 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义工活动、环保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和接触社会中的道德与法治问题,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点滴思考

《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点滴思考

《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点滴思考搭建生活舞台构建高效课堂——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点滴思考人是生活中的人,品德源于生活,良好品德的养成离不开生活。

从现实生活出发,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选取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话题,引导学生在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和引领生活的过程中自主探究、自主建构,构建和培养学生面向生活现实性的能力,最终使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点粗浅的做法:一、生活化情景导入教学中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导入新课,不但可以使所学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而且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同时也增强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的可感性、亲近性、实用性。

如在教学《生活离不开法》时,运用一则公益广告视频,法律在我们身边,这个视频非常简短,只有一分钟的时间,但在这个视频当中它把法律形象生活化了。

就像我们登山的时候需要一个缆绳,在工地上干活的时候,需要一个安全帽,游泳的时候需要游泳圈,开车的时候你得系上安全带,如果你仔细去观察生活,在现代社会生活当中,法律与我们如影随形,日复一日,法律就是这样护卫着我们,救济着弱小,保护着善良。

这样的导入能快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激发研究兴趣,能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进入最佳研究状态。

二、糊口化教学过程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学生是研究的主体,他们在这样的氛围中自主大胆地进行探索。

师生间通过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分享研究,分享快乐,共同发展。

在教学中采用生活化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能拉近师生彼此间的距离,倾听到学生的心声,把握他们的心理矛盾冲突,让他们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从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道德与法治课的宗旨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要随时渗透到课堂中,抓住良好的时机,组织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过程,将所学理论知识引入生活,让鲜活的生活走进课堂,对学生进行教育。

《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的思考

《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的思考

《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的思考《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中学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法治素养。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过于抽象,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生活化教学成为了提高课程实效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从生活化教学的概念理解、生活化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及生活化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具体实践等方面展开思考。

一、生活化教学的概念理解生活化教学是指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际经验为基础,将抽象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情境化、体验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生活的乐趣,感受到知识的魅力,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生活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二、生活化教学的原则和方法1.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生活化教学应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只有将知识内容与学生的需求紧密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注重情感体验和情感体验:生活化教学强调情感体验和情感共鸣,通过真实的情境和体验式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情感认同和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以情感的力量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投入和主动参与。

3.注重实践操作和实践应用: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实践活动的组织者。

教师应通过实践操作和实践应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

生活化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情景教学法、游戏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

这些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安排和体验感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从而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生活化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具体实践1.情景教学法《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很多道德问题和法治案例都可以通过情景教学法来进行生动形象的展示。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生活性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生活性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生活性内容摘要:教学生活化,是课程改革中的核心理念。

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能让学生更加爱学和好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课程资源的教材。

教材的设计力求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并安排一系列的活动,让儿童在活动过程中去体验、去感悟,去实现生活价值的目标。

教材既然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那教者就应该关注儿童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获得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让道德与法治教学充满生活气息。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性教学生活化,是课程改革中的核心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切身生活体验,会使学生在课堂中更好的展示自我并不断超越自我。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是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课程资源,注重了儿童的现实生活。

教师的教学也应该从课堂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生活的其他空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自然的与社会相融。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是教师与学生共同使用的一个资源,是借助这个资源让学生进行学习。

所以,我们是通过教材来“教”,而不是纯粹的“教”教材。

品德教育不只是在课堂上讲,它蕴藏在学生的生活之中。

故,品德教材里的儿童生活来源于现实中的儿童生活,都是以现实中的儿童的真实状况作为背景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通过教材中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在探寻“教材里儿童生活”和捕捉“现实中儿童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文本细读,恰当处理教材,努力使“教材里的儿童生活”和“现实中的儿童生活”接轨,走进儿童世界。

再通过有效体验,引领儿童从文本走向更丰富、更有意义的生本,从而真正实现品德教学回归儿童真的生活世界。

二、知行结合,以知化行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学习探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把所学转化为行动。

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符合学生特点的活动,将知行结合起来,通过学生的活动让学生来进行判断,对学生做出要求,将知识化作行动。

打造“生活化”课堂,让道德与法治课走进学生心里

打造“生活化”课堂,让道德与法治课走进学生心里

教学篇•教学反思打造“生活化”课堂,让道德与法治课走进学生心里于珊红(山东威海市文登区天福山中学,山东威海)从2016年中考开始,道德与法治课以等级的形式来进行评价。

这一评价方式的改革,对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学科被边缘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被学生轻视的程度越来越高。

怎么办?如何让学生意识到道德与法治课在他们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如何让学生“爱上”道德与法治课?我思索着……一、吃透课程标准,为打造“生活化”课堂夯实牢固的根基《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里提到:思想品德的课程性质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课程设计思路是“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思想品德课程设计的基础,课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

”从课程性质和课程设计思路不难看出,我们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该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关注学生的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要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所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设置相关的问题,使我们的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实现“无缝对接”,让学生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回归生活,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今后走进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选取典型案例,为打造“生活化”课堂扩展丰满的主干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这就需要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时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典型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引导他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体会“品德教育让生活更美好”。

例如在教授《坚强意志是成功的保证》这节课时,我引用了无臂钢琴师刘伟的典型案例:上课之初首先播放一段优美的钢琴曲,让大家猜想:如此优美的琴声是谁弹奏的呢?请你想象一下他弹奏时的样子。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内容摘要】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为目标,充分体现了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征。

因此在进行教学时,应将教学活动置之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之中,让品德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

【关键词】生活化活动化开放化回归生活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为目标,以综合课为课程形态。

即在课堂上想生活,在生活中想品德。

而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那么,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必须让品德与生活同行。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教师必须珍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对儿童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价值。

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做到“生活化”,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再从课堂走向生活,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让美好的道德理智指导学生的生活,让美好的道德情感滋润学生的生活。

该课程教材在贴近儿童生活方面有明显的特点。

整套教材都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按照儿童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家乡(社区)生活,以及儿童与祖国、儿童与世界等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为主线来设计教材的体系结构。

教材从单元主题到活动主题以及每一个话题,都是儿童真实生活的再现和提升,非常有利于教学。

教材的这一特点,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本校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使用教材,用活教材。

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儿童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相结合,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如在《温暖的家》“我长大了”主题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认识自己的成长过程,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养育恩情。

让《道德与法治》课堂贴近学生生活

让《道德与法治》课堂贴近学生生活

让《道德与法治》课堂贴近学生生活
要让《道德与法治》课堂贴近学生生活,首先需要明确课程的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使命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

教师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和生动的案例,使课堂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从而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为了让《道德与法治》课堂贴近学生生活,教师可以利用身边的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欺诈、违法行为等案例都可以成为教学的载体,通过分析案例,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意识。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道德与法治对他们的现实生活产生的影响,从而增强他们对课堂内容的认同感和兴趣,也更容易形成深刻的印象。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角色扮演等形式的活动,让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更好的领会道德和法治的意义。

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理解道德和法治的内涵,从而更好的将课堂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道德和法治的内容。

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志愿者活动,让他们实际参与到社会服务中去,感受到道德和法治的价值。

也可以组织学生到法院、公安局等机构进行参观,让他们了解法律和执法的具体实践,从而更全面地了解道德和法治的内容。

让道德与法治课走进学生的生活

让道德与法治课走进学生的生活

让道德与法治课走进学生的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愈发凸显其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青少年面临着诸多的诱惑和挑战,教育他们具备正确的法治意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了学校教育的又一项重要任务。

如何让道德与法治课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成为了许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共同关注的焦点。

道德与法治课旨在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深化他们的法制观念,提高他们的守法意识。

而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呢?我们需要从教材内容入手,科学、合理地设计教材,使之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贴近法律。

培养一批侧重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能力的教师,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致力于让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

我们要科学合理地设计教材,使之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贴近法律。

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的。

要使学生真正接受教育,我们就需要让教材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实际。

这就要求我们编写的教材必须关注学生的成长环境、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

教材内容既要简单易懂,又要有循循善诱之妙,在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法律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人生和价值观。

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致力于让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

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家庭、学校、社会等方方面面都要共同支持、共同推动。

家长要从小事做起,多从孩子们的言行举止中倡导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从小培养正确的法治观念。

学校要注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争取更多的政策资源支持。

社会则需要从方方面面营造良好的道德风尚和法治氛围,共同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如何让道德与法治课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事关每个人的生活和未来。

加强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和教师们的事情,更是全社会的事业。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致力于让道德与法治教育走进学生的生活中,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

让我们共同呵护好孩子成长的环境,让道德与法治课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让青少年能够在正确的法治意识和正确的道德观念中茁壮成长。

例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下的生活化教学

例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下的生活化教学

例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下的生活化教学1. 引言1.1 为什么需要生活化教学生活化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将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生活化的方式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中,生活化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往往无法理解抽象的概念和条文,需要通过具体的生活案例和实际的行为来理解道德和法律的含义。

小学生处于心智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欲,生活化教学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生活化教学还可以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念,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

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成才。

1.2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是指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使他们能够正确判断事物的是非、善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他们的道德认识和法治意识的形成对于其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包括但不限于:尊重、友爱、诚实、守法、敬老爱幼、勤劳等。

这些核心素养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提升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和谐。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法治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观,为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生活中的实际行为,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需求。

2. 正文2.1 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是指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需求,将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实践的结合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实践的结合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实践的结合“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是新课程理念对初中教学的总体要求,也是初中教学应把握的方向性原则。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将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生活实践的场景之中,让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生活的体悟中获得知识,懂得道理,受到教益,是发挥该学科课程价值的重要手段。

一、教学活动融入学生生活实践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在要求新课程标准载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实践性。

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实践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其实,长期以来,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实践结合的认知和实践早已有之。

十七世纪30年代,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提出了“教育是生活的准备”的思想;十八世纪以后,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提出了教育应“立足自然”“回归生活”的观点;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曾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著名论断;我国近现代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更是主张“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学做合一”,即将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有机结合。

可见,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实践结合非常重要。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丰富、寓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教育性于一体,这就迫切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教学活动融入到学生生活实践中,通过学生的认知、体验与实践,激发学生兴趣,促进有效教育。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实践有机结合,既是教材的思想,也是教学的要求,更是提高教师教学激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只有充分利用学生生活实践,才能激活所学知识、丰富学生情感,走进学生内心,触动学生思考,拓展学生思维。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正是要求本学科教学活动要融入学生生活实践,体现了本课程对教学的内在要求。

二、教学活动融入学生生活实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实践认知(一)转变教学观念是教学活动融入学生生活实践的重要基础。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教育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它教导学生如何遵守法律规定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门课程往往被认为是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

如何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道德和法治知识,成为了老师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它通过把抽象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使知识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方法和实践经验。

1. 培养公民意识在生活化教学中,我们可以从教材中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案例,引导他们讨论和思考。

在小学生中,我们可以用小偷偷东西的案例,让他们明白法律是保护人们财产和生活安全的,盗窃行为是违法的。

通过这样的案例,引导学生明白每个人都应当尊重他人的财产,不做伤害他人的事情,这样才是一个道德的公民。

2. 培养法治观念在生活化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

可以编写一个小故事,让学生在游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一些法律事件的处理过程,让他们明白违法行为将会受到法律的处罚,让他们养成守法的习惯。

3. 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化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提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可以请学生讨论在公共场合扔垃圾的行为是否正确,通过这样的讨论,引导学生明白每个人都应该爱护环境,不随地乱扔垃圾,达到维护环境卫生的目的。

在生活化教学中,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启蒙者。

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道德与法治知识。

生活化教学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希望老师们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生活化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道德与法治知识,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1. 引言1.1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够使抽象的道德概念具体化,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道德知识和法治原则。

通过生活化教学,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同时也更容易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生活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

生活化教学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会获得知识,还会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来感悟道德与法治的真谛,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并表现出良好的行为规范。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道德素养,培养他们正确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念。

通过生活化教学,我们可以让道德与法治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之更加生动有趣、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1.2 小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小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小学生正处于道德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对道德的认识和理解正在逐渐形成,因此需要通过专门的教育来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道德素养的培养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个人品格,更是为了培养他们健全的社会道德和法治观念,使他们具备正确的行为准则和应对各种社会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是至关重要的内容,只有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引导,才能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小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是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2. 正文2.1 生活化教学的方法与途径生活化教学是指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提升他们的道德素养。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采用生活化教学的方法与途径是非常重要的。

让《道德与法治》课堂贴近学生生活

让《道德与法治》课堂贴近学生生活

让《道德与法治》课堂贴近学生生活《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使学生能够正确的判断治理社会的规则与法律。

由于抽象的理论和复杂的案例,这门课程往往被学生视为枯燥无味的学科,难以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起来。

为了能够让《道德与法治》课堂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生活中的道德故事来启发学生的思考。

这些故事可以是学生平时所遇到的事情,如学校里的欺凌、家庭中的争吵,或者是社会上的一些事件,如骗子行骗等。

通过讲述这些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其中涉及的道德问题,并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判断。

教师还可以利用这些故事展开讨论,让学生了解到道德决策的复杂性和困难性。

教师可以将课程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事件联系起来。

在讨论法律中的权利和义务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学校中的权利和义务,如义务完成作业、权利享受安全的学习环境等。

通过将抽象的法律概念与学生生活中的具体例子相结合,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教师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将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连接。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模拟法庭审理过程,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亲身体验司法的公正和合法性。

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真实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帮助他们理解法律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和作用。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法庭、与律师进行交流等,让他们亲身体验道德和法治的现实意义。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法律和道德的认识,还可以了解社会现实和法律制度的差距,激发他们发挥正义感和责任感。

这也是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有效途径。

让《道德与法治》课堂贴近学生生活,需要教师巧妙运用教学策略,将抽象的理论与学生的日常经历相结合,让他们从中找到共鸣和认同。

只有让学生与课程内容产生真实的连接,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使他们从中受益,并能够将所学的道德和法治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如何让道德与法治课与学生生活更紧密结合

如何让道德与法治课与学生生活更紧密结合

如何让道德与法治课与学生生活更紧密结合【摘要】本文通过对比、论述、举例说明等方法探讨道德与法治课与学生生活更紧密结合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教师要研究透彻教与学双方,做到知己知彼;让学生生活融入课堂;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到思想认识都得到升华。

通过这样的探索和实践最终达成教学的目的,同时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学生生活实际实践【正文】2016年9月起,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更名为道德与法治。

从内容上分析更注重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变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把书本知识内化为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学生的日常所思所想所做。

从课本的版面设计上看,插入更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插图和时政图片,图文并茂,充分结合书中的知识和学生各个年龄段可能面临的问题,更能让学生感同身受。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机,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给他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困惑和烦恼,而当今这一代学生面临着很多的干扰和诱惑,来自家庭、亲朋、社会、网络信息的影响往往会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甚至误入歧途,不知道怎么去处理发生在身上和身边的各种问题。

基于以上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现状,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引导和教育非常重要,更有助于学生解决青春期的烦恼,顺利度过青春期,树立正确的三观。

如何让道德与法治课与学生生活更紧密结合呢?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的:首先,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在教学上同样适用。

作为教师研究透彻教材知道自己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教、怎么教是为知己,这是很重要的基础和前提。

如果只研究教材而忽视了教学的对象学生,这样的教学就如空中的楼阁、镜中之花、水中之月,虽好看,却失了实用的价值,落不到实处。

因此,研究学生是必然且不可或缺的,这为知彼。

因材施教并不只是停留在口号上,所教学生这个年龄段的身心特点、行为特点、具体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都是影响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让道德与法治课走进学生的生活

让道德与法治课走进学生的生活

让道德与法治课走进学生的生活道德与法治是一门重要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

为了使这门课程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各类道德与法治主题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

可以组织道德模范评选活动,让学生提名他们身边的道德模范,并给予表彰。

此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道德意识,还能通过身边的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堂教学内容需要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

我们可以通过讲授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一些与他们相关的法律问题和道德困境,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这些案例,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一些有关道德与法治的主题讲座或座谈会,邀请行业专家和相关人士到校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最新的法律法规和道德概念,还可以增加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拓宽他们的视野。

学校可以开设一些选修课程或社团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对道德与法治的兴趣和参与度。

可以开设法律文化俱乐部、道德实践团队等,让学生有机会实践和应用所学的道德法治知识。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通过实践进一步理解和学习,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

学校还可以与社区、家长以及其他相关部门进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道德与法律问题。

通过开展家校合作活动,可以与家长分享一些有关道德与法治的家庭教育经验和案例,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

可以与社区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公益事业和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要让道德与法治课走进学生的生活,我们需要通过活动、教学内容、课外实践、家校合作等多种方式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

只有这样,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让学生生活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

让学生生活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
在教学《 我们的公共生活》时,课前我先让学生观察 身边的不文明现象以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学生们 兴趣很高,积极去观察、自主进行探究。在进行小组汇报 时,大家兴致勃勃地列举出很多不文明现象,如在街头、 广场乱扔果皮纸屑,在影剧院、图书馆等公共场合大声喧 哗,乘坐公共汽车插队,践踏草坪,破坏公物等等,然后 学生从自身感受体会到这些不文明现象影响了大家的公共 生活质量、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影响了整个社会文明风 气。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既能更加深入地了解社 会生活,又丰富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增进了社会情感。
生活是《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源泉,我们要将《 道德 与法治》课根植于学生的生活,用生活的源头活水去浇灌 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 成和社会性发展,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EDUCATOR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体验生活,提升认知
《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 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 道德与法治》课程应 注重培养学生在“ 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因此教 师要把课堂教学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在课 堂上模拟社会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体验、 感悟、思考,从而明辨是非,明晰道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观察生活,激发兴趣
《 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应 该引导学生积极观察生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将这 一任务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 教学中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学生自己观察到的生活实例导 入新课,不但可以使所学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而且可 以提高学生对学习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 让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常态。

让《道德与法治》课堂贴近学生生活

让《道德与法治》课堂贴近学生生活

让《道德与法治》课堂贴近学生生活《道德与法治》是中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它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

对于许多学生来说,这门课程有时显得有些抽象和遥远,他们很难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我们需要想办法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门课程的知识。

我们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来讲解道德和法律。

案例分析是一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通过真实的案例来讲解道德和法律的知识,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这些知识。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比如网络欺凌、校园暴力、家庭纠纷等等,通过这些案例来讲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案例中涉及的道德和法律问题。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道德和法律对他们生活的影响,也能够更加主动地去遵守和维护法律和道德规范。

我们可以组织一些实地参观和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参观法庭、警察局、法律援助机构等地方,可以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法律的力量和社会的运行机制。

学校也可以组织一些志愿者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去,让他们感受到爱心、责任和公益的意义。

这样一来,学生将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到道德和法律的重要性,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我们还可以采用一些互动性强的教学方式来讲解《道德与法治》课程。

比如说,我们可以组织一些角色扮演的活动,通过模拟法庭的方式来讲解相关的法律知识;或者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讨论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听取他人的意见。

这样一来,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我们也可以通过开展一些主题班会、法治讲座和德育教育活动来增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识。

比如说,可以邀请一些社会知名人士、法律工作者来为学生做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的讲座,让学生直接听取专家的解释和观点;或者,可以组织一些德育教育活动,比如开展一些德育主题知识竞赛、德育主题读书活动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让《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生生活联系
作者:叶轻风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1期
在击鼓传花的音乐声中,一朵用布条扎成的小彩花伴随着孩子们的笑声在小手间传递,被点到的孩子站起来,大声介绍自己的名字、爱好,最后说出自己的想法“我想和大家交朋友”。

击鼓传花一圈结束后,老师让被点到的孩子介绍自己后并说出自己最想和谁交朋友,说出刚刚认识的小伙伴名字,点到名的小伙伴跑向自己刚刚结交的新朋友……这是开学伊始,老师与孩子们使用教育部统一编写的《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在上课的情景。

新教材更加生活化,注重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唤醒、加深和提升自己的道德意识,载德立人,形成自己的道德体系。

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通过趣味性的活动及学生生活场景再现,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从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指导思想及方法上,都做了调整,注重课程对学生行为的矫正和规范。

一、教材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一个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接受社会规则,规范自身行为。

对于小孩子来说,能不能正视班规校规,规范自己在课堂上和校园里、以及家庭和社会各种生活情境中的行为,至关重要。

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行为合乎规范,要比能记住许多该方面的知识和名词更为重要。

这门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上不要着眼于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名词,而要着眼于使学生的行为符合这些知识和名词的规范。

就是说,这些知识和名词不是让学生说出来,而是要让学生做出来。

二、重视一年级学生适应学习生活的问题
一些小公主、小王子,以及其他一些家庭教育存在偏差和缺陷的孩子,不能正确处理与同学间发生的矛盾,这不仅影响了同学团结,也不利于个体健康成长,这些都需要引导和教育。

比如,有的一年级孩子会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看到自己喜欢的就会据为己有;有的孩子很傲慢,碰撞到别人也不道歉;有的孩子过于娇气,不懂得宽容别人;也有的孩子在从家庭走向学校的过程中发生了认知和行为上的偏差,走上错误的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