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探究题 第2讲 实验设计与实验步骤
初中生物实验探究题的解题思路与技巧
初中生物实验探究题的解题思路与技巧。
1 什么是实验设计所谓实验设计,就是要求学生设计实验原理,选择实验器材,安排实验步骤,设计数据处理的方法及分析实验的现象等。
但在生物综合能力测试中由于受时间和卷面的限制,实验设计能力考察无法面面俱到,或者是考察实验步骤的设计、续写或修改,或者是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或者是实验数据的加工和实验结果的分析,或者是考察实验结果的预期与讨论,或者是实验装置的检验或改良等等。
2 实验设计的根本容设计一个较完整的实验方案一般应包括:①明确实验目的→②确定实验变量→③分析实验原理→④提出实验假设→⑤落实实验用品→⑥设计实验步骤→⑦预测实验结果→⑧得出实验结论2.1实验设计的根本解题思路2.1.1明确实验目的,分清实验类型明确实验目的就是要弄清"做什么〞的问题,即探究或者是验证什么生物学现象或原理。
明确实验目的才能明确运用哪一原理进展实验设计,才能明白实验设计中哪一因素是实验变量。
例如"设计实验验证呼吸时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
此实验原理或实验思路与七年级上册教材"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原理一样,因此采用教材中相似的实验设计思想:先准备两个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或锥形瓶,然后将含有二氧化碳的气体投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或锥形瓶中。
再如"口腔的化学变化〞,探讨的问题是温度与酶活性之间的关系,则在实验设计中,"温度〞这一因素应是实验变量。
实验设计一般有两种类型:验证性实验设计和探究性实验设计。
验证性实验具有明确的结果,通过实验加以验证;而探究性实验的现象和结果是未知的或不确定的,应针对多种可能分别加以考虑和分析,得到相关的结论。
如二005年"探究光照对菜豆发芽的影响〞;2007年"唾液淀粉酶催化效率与时间关系〞就属于探究性实验设计。
2.1.2找出两类变量,确定对照类型一找出两类变量在实验过程中,变量是指可被操纵的特定因素或条件。
期末题型专练——实验探究题2---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
浙江省2023年八年级下册期末题型专练——实验探究题21.“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瓶内均装入足量澄清石灰水。
请回答:(1)如果气体的进出均选择弯管,在实验时,应向乙瓶(填“吸气”或“呼气”)。
(2)在本实验中,乙瓶起作用。
(3)通过本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2.科学兴趣小组同学在月饼包装袋中发现了脱氧剂,于是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利用食品脱氧剂中的铁粉与氧气缓慢氧化消耗氧气,如图甲。
实验步骤如下:①检查装置气密性;②用排水法测出锥形瓶的体积V1;③在量筒中加入V2的红墨水,将导管的一端浸入量筒液面以下;④将食品脱氧剂平铺在拱型支架上,放入锥形瓶中,并迅速塞紧塞子,使瓶中导管末端伸入锥形瓶底部;⑤数小时后,待量筒液面不再下降,运用正确的方法,读出量筒读数为V3;⑥计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步骤①中,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具体方法是。
(2)该兴趣小组测得的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可用题目中的字母表示为(拱型支架和导管体积忽略不计)。
(3)图乙为教材上“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该实验需要用到止水夹,而图甲实验一般不需要止水夹,其原因是。
3.网络上有一“牛人”制作的“电池磁力小火车”的视频。
视频中,“牛人”把由铁铷合金制作的超强磁铁分别吸附在电池的正负极两端制成“小火车”,并将其整个放入自制的铜质螺线管中,发现电池与磁铁竟然沿着螺线管向右运动起来,直到从螺线管的另一端穿出(如图1)。
小科对“小火车”为什么会运动非常感兴趣,便动手进行了实验。
(1)图1中,两侧磁铁之间的线圈中会有电流通过,他由此推测:只有当线圈中有电流通过时,火车才会受力运动。
为验证这一假设,他需要进一步的操作是;(2)预测图2中的小火车将向(填“左”或“右”)运动;(3)要让小火车更快速地通过螺线管,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填字母编号);A.增强磁铁的磁性B.减少与磁铁接触的那一段螺线管匝数C.减小电池的电压D.增大螺线管中电流从而增强其磁场(4)要使小火车由静止开始顺利通过螺线管,下列摆放方式可行的是(填字母编号)。
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探究习题汇总(2020新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探究习题汇总(2020新苏教版)1.实验名称:研究脊椎的作用——制作脊椎模型实验步骤:1.在圆纸片中心打孔;2.在相邻线轴之间垫一张圆纸片,用棉线将这些线轴和圆纸片穿起来;3.拉直棉线,用胶带将两端的线头固定住;4.将脊椎模型立在桌面上,让上面的线轴向侧倾斜;5.让上面的线轴向不同的方向倾斜。
实验现象:脊椎模型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运动。
实验结论:脊柱在支撑身体、保护内脏的同时,还能让身体在一定范围内运动。
2.实验名称:研究鱼的呼吸——观察水进出鱼身体的情况实验步骤:1.把鱼放在一个狭小的水槽里;2.在一个小烧杯里装上清水,用红色食用色素把清水调成红色液体;3.用滴管吸取少量红色液体,滴到鱼嘴前方;4.观察红色液体是从鱼的什么部位流出来的。
实验现象:鱼的口部和鳃盖的交替开闭,红色液体从鱼的口中进入,再从鱼的鳃盖下流出来。
实验结论:水进入鱼的口腔后与鳃丝接触,鳃丝中充满毛细血管,吸收水中的氧气,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然后由鳃孔排到外面,完成鱼的呼吸。
3.实验名称:研究鸽子的羽毛实验步骤:观察正羽,剪断正羽羽根后观察正羽管,滴水在正羽上,用放大镜观察绒羽。
实验现象:正羽呈扇形排列便于扇动空气,飞行时可以抵挡小雨;剪断正羽羽根后正羽管中间是空的可以减轻羽毛的重量;在正羽上滴水后羽毛防水;用放大镜观察绒羽像棉花一样蓬松,帮助鸽子在飞行时保持体温。
实验结论:鸽子的羽毛在飞行中起到保护和保温的作用。
4.实验名称:研究哺乳动物主要特点:身体表面有毛、胎生、哺乳、恒温、有脊椎。
实验结论:哺乳动物的体温是恒温的,皮毛和脂肪的作用是保温和提供能量。
5.实验名称:体验脂肪的保温作用实验步骤:1.把一块动物油脂绑在一只手的食指上;2.将两只手的食指同时浸入一杯冰水中;3.比较绑有动物油脂的食指和没绑动物油脂的食指的不同感觉。
实验现象:绑有动物油脂的食指不感到冷,没绑动物油脂的食指感到冷。
实验结论:哺乳动物的脂肪有保温的作用。
实验探究题(第2课时)-2022年中考二轮化学
初中化学中考第二轮复习实验探究题专题(第2课时)1、物质组成探究(物质的检验与鉴别):练习1:(2021遂宁)在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提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化学兴趣小组认为实验室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碳,从而实现实验室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小组同学对吸收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产生兴趣并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 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查阅资料】(1)CO 2与NaOH 溶液反应会生成Na 2CO 3,当二氧化碳过量时,会继续反应生成NaHCO 3。
(2)NaHCO 3溶液呈弱碱性,一般不与CaCl 2溶液反应,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
1、物质组成探究(物质的检验与鉴别):(3)CaCl 2溶液呈中性。
【作出猜想】猜想①NaOH 、Na 2CO 3 猜想②Na 2CO 3 猜想③Na 2CO 3、NaHCO 3 猜想④NaHCO 3的种类不同。
④无①1、物质组成探究(物质的检验与鉴别):写出步骤一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思与交流】反应物的量不同,可能导致生成物的种类不同。
CaCl 2+Na 2CO 3=CaCO 3↓+2NaCl1、物质组成探究(物质的检验与鉴别):练习2:(2021烟台)因发现青蒿素而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屠呦呦还发现了双青蒿素。
查阅资料可知,双青蒿素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为测定双青蒿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
【设计实验】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图一所示的实验。
(装置气密性良好)1、物质组成探究(物质的检验与鉴别):将7.1 g 双青蒿素放在装置C 玻璃管中,燃烧至无固体灰分残留。
(1)装置A 、B 中盛放的试剂分别是 (填序号)。
①足量NaOH 溶液、足量浓硫酸 ②足量浓硫酸、足量NaOH 溶液(2)装置F 可吸收从装置E 的气流中带出来的少量水蒸气,生石灰与水蒸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020中考必备化学第六部分专题四化学实验探究题
(2)根据所学化学知识,验证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含有
HCl,除以上方案外,下列哪些物质单独使用也能完成
该实验?___A_C____(填字母,多选)。
A. pH试纸
B. 铜
C. 氧化铜
D. 硝酸银溶液
(3)烧杯中的溶液未经处理直接倒入下水道,可能造成
的危害是__污__染_水__源____(写一条)。要处理烧杯内溶液,
知识梳理
1. 固体成分的探究:一般采取加水溶解、加酸、碱、盐 等观察是否产生气体或沉淀,加指示剂观察颜色变化。 (1)固体加水溶解后滴入酚酞溶液变红,该固体可能含有 碱或碱性物质(如Na2CO3)。 (2)向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冒出,则该固体可能是 碳酸盐(如CaCO3)或活泼金属(如Zn、Fe)。 2. 气体成分的探究:不能支持燃烧并能使澄清石灰水变 浑浊的气体是CO2,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是O2,CO、 CH4、H2溶液和盐酸进行酸碱中 和反应的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钙溶液加入稀盐酸 一会后,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因此,他们停止滴加 稀盐酸,并对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该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猜想一:是CaCl2和Ca(OH)2;猜想二:只有 CaCl2;猜想三:__是__C_a_C_l_2和__H_C__l ___。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①取少量烧杯内溶液 于试管中,滴入几滴
酚酞溶液,振荡
试__管__中__的__溶_液__不__变__色_ 猜想一不正确
②取少量烧杯内溶液 于另一支试管中,加
入适量锌粒
_试__管__中__有__气_泡__产__生__
猜想三正确
【反思与拓展】 (1)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 外,还须考虑____反_应__物__用__量____。
初中化学探究题教案
初中化学探究题教案
探究题目:如何区分金属和非金属元素?
1. 目标设定:
- 了解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和特点。
- 掌握利用实验方法来区分金属和非金属元素。
2. 探究步骤:
步骤一:测定元素的导电性
1) 准备一个导电实验装置,将待测试的元素依次接入电路中。
2) 测试不同元素的导电性,观察是否能导通电流。
步骤二:观察元素的物理性质
1) 观察不同元素的外观和质地,记录下它们的颜色、光泽和硬度等特点。
2) 比较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在外观上的差异。
步骤三:利用酸的反应性来区分金属和非金属元素
1) 将金属和非金属元素依次放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观察它们的反应情况。
2) 观察是否有气泡生成,颜色是否发生变化等现象。
3. 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
- 根据实验结果和观察现象,判断每个元素是金属还是非金属。
- 总结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共同特征和区别,并归纳出区分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方法。
4. 总结及思考:
- 通过本次探究,学生能够加深对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了解,掌握区分它们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 学生可以思考不同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5. 探究结果展示:
- 学生可以通过展示实验结果、观察数据和总结报告等方式展示探究成果。
-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课堂展示等形式让学生展示探究过程和成果。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教案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教案
实验名称:酸碱中和反应中物质的消失与生成
实验目的:通过此实验,探究酸碱中和反应中物质的消失与生成规律,增强学生对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解。
实验原理:酸碱中和反应是一种反应,当强酸与强碱按化学计量比混合时,会产生中和反应。
在此过程中,酸和碱相互中和,生成水和盐。
实验材料:
1. 盐酸溶液
2. 氢氧化钠溶液
3. 酚酞指示剂
4. 试管
5. 坩埚
实验步骤:
1. 取两只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盐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2. 在每只试管中加入几滴酚酞指示剂,观察颜色变化。
3. 缓慢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盐酸溶液中,观察颜色变化。
4. 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观察到颜色维持不变为止。
5. 用坩埚进行热分解干燥,观察物质的变化。
实验记录:
实验前后物质的性质和颜色的变化:
实验结果分析:
1. 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水和氯化钠。
2. 酚酞指示剂在酸性溶液中呈现粉红色,在碱性溶液中呈现淡紫色,在中性溶液中呈现无色。
3. 在中和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量相等,同时生成物质的性质也会发生变化。
实验讨论:
1. 酸碱中和反应中,物质的消失与生成的规律是怎样的?
2. 哪些指标可以用来判断中和反应是否发生了?
3. 修改实验条件,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什么影响?
实验总结:
通过此实验,我们深入探究了酸碱中和反应中物质的消失与生成规律,加深了对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解。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第2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2024)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教学设计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第二课时实验室化学试剂取用规则及操作方法【过渡】了解了实验室化学试剂取用规则,我们知道了在取用化学试剂时需要注意的事项,那具体我们怎么操作呢?我们先一起来看看怎么取用固体的试剂吧!【板书】2.固体试剂的取用【问题1】回忆图中容器的名称及用途,思考大理石应该存放在哪个容器中?【学生1】集气瓶,装气体试剂的;广口瓶,装固体试剂的;细口瓶,装液体试剂的。
【学生2】大理石是固体,应该放在广口瓶中。
【问题2】下列是常用的固体试剂,观察其外形,你有什么发现?【学生3】不同的固体试剂有不同的形态,有粉末状、块状、颗粒状、晶体状的。
【总结】大家都观察得非常仔细,不同形态的试剂我们要对应选择不同的仪器取用,这样可以提高我们取用的效率,像块状和较大颗粒状的试剂我们用镊子取用,而粉末状或小颗粒试剂我们则用药匙或纸槽(纸折叠而成)来取用。
【过渡】用不同的仪器取用不同状态的试剂时怎么操作呢?【板书】1.密度较大的块状或较大颗粒状试剂的取用【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思考:如何操作以免试管破裂?步骤:先把容器横放,用镊子夹取块状试剂或较大颗粒状试剂放在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块状试剂或较大颗粒状试剂缓缓地沿容器壁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板书】步骤要点:一横二放三慢竖【学生练习】学生练习,同组互助,教师指导。
【板书】2.粉末状或小颗粒试剂的取用【教师讲解并演示】学生观察思考:怎样操作以免试剂沾附在试管壁上?所用仪器:药匙或纸槽。
步骤:先把试管斜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试剂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试剂全部落入底部,以免试剂沾在管口或试管上。
(注:使用后的药匙或镊子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板书】步骤要点:一斜二送三竖立【学生练习】学生练习,同组互助,教师指导。
【教师演示或实验视频】实验1-3(1)取少量块状大理石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备用。
【南方凤凰台】高考生物二轮提优导学案:专题九 实验、实习和研究性课题 第二讲 实验分析和探究
第二讲实验分析和探究能力呈现【考情分析】续表【备考策略】实验题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也是命题的热点,命题形式多种多样。
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 提高设计一个完整实验的能力,包括提出问题、实验假设、实验步骤、预期结果、数据记录和分析、结论的得出以及实验原则的遵循等。
2. 加强对教材中基础实验、经典实验、活动性课题等实验性内容的研究。
3. 多做实验,亲身体验实验过程,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2013·苏北三市一模) 实验中的变量主要有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下列控制无关变量的操作,错误的是( )A. 验证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的实验中,首先将实验植物做饥饿处理B. 探究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的实验中,先将每一组温度控制在37 ℃C. 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的实验中,将叶片的一半用黑纸包住D. 探究唾液淀粉酶最适温度的实验中,每一组都加入等量的淀粉2. (2013·溧阳模拟)某植物培养液中含有甲、乙、丙3种离子,它们对植物的生长都有影响。
下表列出的5种培养液中,甲、乙、丙3种离子的浓度(单位:mmol·L-1)不同。
为了研究丙离子的浓度大小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进行实验时可以选用的两种培养液是( )A. ①⑤B. ②③C. ②④D. ③⑤3. 用打孔器打出6块滤纸小圆片编号C1C6,浸在一块点样瓷板6个凹穴(C1C6,凹穴中滴加等量相应的溶液)中一段时间,用镊子将小圆片放在同一淀粉琼脂培养基上的不同位置,37 ℃孵育30min,倒入碘液1min后洗去碘液,观察培养基上相应位置是否产生透明圈(一圈不产生蓝黑色的范围),结果如下表所示,对该实验分析不正确的是( )A. 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pH对绿豆淀粉酶活性的影响B. C4、C5和实验组,C1和C2、C3、C6均为对照组C. 该实验说明绿豆淀粉酶在碱性环境中活性较高D. 若在C4凹穴中再滴加2滴稀碳酸钠溶液后重复该实验,实验结果与C5相同4. (2013·靖江中学)某活动小组为了探究光合作用产物的运输路径,设计如下实验:将图1(a表示叶片,b表示茎、c表示果实、X表示某种气体)放入光合作用最适的温度和光照强度下培养,并随时记录。
初中化学探究性试题教案
初中化学探究性试题教案
主题:物质的性质及变化
目标:通过探究,学生能够掌握物质的性质及变化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力。
时间: 2课时
教学内容:物质的性质及变化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1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出“物质的性质是什么?物质的性质是如何变化的?”
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2. 利用实验仪器展示几种常见物质的性质,如氯气的气味、氢气的燃烧等,引发学生兴趣。
第二步:探究实验(40分钟)
1. 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选择一种物质,通过实验探究该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
2. 学生在实验中可以使用放大镜、试管、试剂等实验仪器,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结果。
3. 学生需要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出该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并向全班进行汇报。
第三步:讨论总结(15分钟)
1. 整合各组实验结果,让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探究物质的性质及变化的一般规律。
2.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性质如何影响着物质的变化过程,为什么会出现某些变化现象等
问题。
第四步: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总结出不同物质的性质及变化。
要求
学生写出至少5个例子。
2. 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该教案以探究性为主线,通过实验的操作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性质及
变化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力。
同时,通过讨论总结和作业布置,巩固了
学生对物质性质及变化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中考科学专题复习 第2讲 化学实验与探究
【知识梳理一】
典型物质常用检验试剂、方法、实验现象
典型物质 常用检验试剂或方法 带火星的木条 白色硫酸铜粉末 澄清的石灰水 实验现象 复燃 变蓝色 变浑浊
O2 H 2O CO2 CO H2
【知识梳理二】
典型物质常用检验试剂、方法、实验现象
常见离子 H+ 常用检验试剂或方法
①石蕊试液;②活泼金属;③测pH值
拓展
只给你酚酞请鉴别出NaOH、H2SO4、 NaCl三种无色溶液? 只用一种试剂及其相互反应鉴别物质的试 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结论:
无色酚酞
A: NaCl B: H2SO4 C:NaOH 装入C试管内的 液体是NaOH
A
B
C
A
B
装入A试管内的 液体是NaCl 装入B试管内的 液体是H2SO4
实验现象
OH①石蕊试液;②酚酞试液;③测pH值 AgNO3溶液和稀硝酸 ClSO42BaCl2溶液或Ba(NO3)2溶液和稀硝酸 稀盐酸或稀硝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CO32NH4+ 加入熟石灰,混合研磨(或加热) 溶液中Cu2+ ①看颜色;②滴入NaOH溶液看沉淀颜色 3 + 溶液中Fe 溶液中Fe2+
化学实验
名称 常用化学仪器 用途 使用注意事项 基础 所用仪器 基本实验操作 操作方法及步骤 化 注意事项 学
实 验
气体的制取、收集、检验、提纯等 物质的检验(包括鉴定、鉴别和推断) 应用 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综合试验的设计、分析和评价 探究性实验
实验仪器与基本操作
分离仪器
一、认识常用仪器
反应容器 固定和支持仪器
剂的顺序必须科学合理,要避免加入试剂对后面 实验的干扰。
鉴别题题型
不限试剂的鉴别:
只限一种试剂的鉴别: 不另加试剂的鉴别:
(贵阳专版)2021中考化学复习 专题2 实验探究题(精讲)检测
专题二试验探究题,中考专题精讲)探究组成(或成分)类这类题要求对未知物质的成分或已知物质变质后的成分或变质后残留固体的组成作出假设并进行探究,用试验来证明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重点在于考查同学的试验猜测、分析力量和试验设计、评价力量,力图通过主动探究过程来培育创新精神、实践力量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如有关物质变质的探究(包括干燥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保鲜剂等),木炭还原氧化铜(氧化铁)时固体或气体产物的探究,试验后废液成分及处理方法的探究,标签破损(或没有标签)的物质成分的探究,某些物质反应后滤渣或滤液成分的探究,一些混合气体成分的探究等等。
探究条件(或缘由)类这类题往往要求我们设计试验探究发生某种现象的缘由、条件或者是影响因素,题目往往设置肯定的情景,要求大家身临其境,依据题意进行作答。
如金属生锈条件的探究,燃烧条件的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探究,影响物质溶解度因素的探究,有关催化剂的探究,酸、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色缘由的探究,硫酸铜、氯化铁溶液有颜色的缘由的探究等等。
,中考题型分类示例)有关生成物成分的探究【例1】(2017广安中考)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是碳酸氢钠。
某化学爱好小组对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进行探究:【探究试验一】碳酸氢钠溶液的酸碱性:用pH试纸测得碳酸氢钠溶液的pH约为10。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碳酸氢钠溶液显________。
【探究试验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取肯定量碳酸氢钠放在铜片上加热,如图所示。
【查阅资料】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生成水、二氧化碳和一种常见的固体物质。
(1)加热一段时间后,观看到烧杯内壁有水珠。
(2)充分加热后,将烧杯快速倒转过来,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看到__________。
(3)该爱好小组的同学认为充分加热后的固体产物可能是NaOH或Na2CO3。
①他们猜想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设计试验,检验反应后的固体产物是NaOH或Na2CO3,并完成下表。
第02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师版)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册化学讲义(人教版)
第02讲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知识导航课前引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的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
说来你也许会感到惊讶,化学实验室的前身是古代炼丹术士和炼金术士的作坊。
炼丹术士想通过炼丹得到长生不老的药,炼金术士试图靠“哲人石”将普通金属点化成金银。
他们发明了许多实验器具及一些分离物质的方法,如过滤、蒸馏等,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化学知识,为化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作出了贡献。
明代炼丹炉拉瓦锡在做化学实验蜡烛是由石蜡和棉线烛芯组成的。
运用除味觉以外的所有感官,尽可能对一支蜡烛在点燃前、燃着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观察。
你可以按下面提示的步骤进行实验观察,也可以增加或更改某些实验观察的内容。
(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硬度,闻一闻气味等。
用小刀从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把它放入水中,观察它是否溶于水,是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入水底,并判断石蜡的密度与水的相比是小还是大。
(2)点燃蜡烛仔细观察燃着的蜡烛。
蜡烛燃烧时发生了哪些变化?火焰分为几层?哪层最明亮?哪层最暗?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如图1-10),约1s后取出,根据火柴梗在火焰不同部位被烧的情况,推测火焰哪一部分的温度最高,哪一部分的温度最低。
分别取一个干燥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如图1-11),仔细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推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物质。
(3)熄灭蜡烛观察蜡烛熄灭时有什么现象发生。
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如图1-12),蜡烛能否重新燃烧?探究步骤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点燃前燃着时熄灭后【答案】点燃前蜡烛的物理性质:白色圆柱状固体,质软,无气味,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火焰分为三层,分别称为外焰、内焰和焰心。
外焰最亮,焰心最暗;外焰温度最高。
干燥烧杯出现水雾,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内液体变浑浊,推测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模块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知识预习蜡烛熄灭后有白烟产生,点燃白烟后蜡烛重新燃烧。
初中化学实践探究题教案
初中化学实践探究题教案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
2. 掌握金属和非金属的识别方法;
3. 观察金属和非金属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的区别。
二、实验材料:
1. 金属样品:铁钉、铜片、铝箔;
2. 非金属样品:木炭、硫粉、碳酸钙;
3. 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钳子、铁镊等;
三、实验步骤:
1. 将金属样品分别放入试管中,加热观察;
2. 将非金属样品分别放入试管中,加热观察;
3. 观察金属和非金属在加热过程中的物理性质变化;
4. 将金属和非金属与酸反应,观察化学性质变化;
5. 记录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四、实验数据与分析:
1. 金属在加热过程中通常会发光、发热,并发生形状变化;
2. 非金属在加热过程中通常不会发光、发热,并有可能变成气体或产生焦炭;
3. 金属与酸反应会发生气体产生、放热的化学反应;
4. 非金属与酸反应会放热、产生气体,并有可能溶解或变色的化学反应。
五、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初步了解金属和非金属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的区别,同时也学习了识别金属与非金属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性质特征来判断材料的成分,并更好地理解化学科学原理。
高中化学探究实验讲解教案
高中化学探究实验讲解教案
实验名称:气体生成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够了解气体生成的过程,掌握气体生成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橡皮塞、鱼鳃、氢氧化钠溶液、氢酸、滤纸、火柴。
实验步骤:
1. 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
2. 在试管中放入一小块鱼鳃。
3. 将试管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
4. 按下鱼鳃,使其中的气体逸出,将释放出的气体置于一片滤纸上,并点燃。
5. 观察气体燃烧的现象。
实验原理:
氢氧化钠与氢酸反应生成气体,放出的气体是氢气。
氢气具有很强的可燃性,因此可以通过点燃氢气来观察实验中产生的气体是否为氢气。
实验注意事项:
1. 操作时要小心谨慎,避免溶液溅到皮肤上。
2. 加热试管时要注意不要使溶液溅出试管。
3. 点燃气体时要小心不要将燃烧现象影响到周围的实验器材和观察者。
实验效果评价:
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气体生成的过程,加深对化学反应的理解。
同时,点燃气体的过程也可以带来一些趣味性,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此外,通过此实验,学生还可以锻炼实验操作的技能和实验数据的记录与整理能力。
实验探究2 对照实验与实验变量分析
[解析] (1)②和④区别为是否加入 ClAbu,据图可知:加入 ClAbu 后蛋白质降解率 升高,说明由 ClAbu 引起发生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在细胞内被降解。①和②区别在于是 否裂解细胞,裂解细胞后溶酶体中的化学反应停止,蛋白质降解速率虽低于未裂解细胞, 但仍然有蛋白质降解,说明由 ClAbu 引起发生错误折叠的蛋白质的降解与溶酶体无关。 (2)据图可知,pH 为 8.0 时,蛋白质降解速率最高,呈碱性。反应中的酶如果是溶酶体 中的酸性水解酶,则会失活,所以该酶不是溶酶体中的酸性水解酶。图 b 中加入 ATP 后蛋白质降解速率提高,说明 ATP 能够促进蛋白质的降解。
是温度,C 正确;探究酶催化最适 pH 时,过酸、过碱会使酶变性,使结果不精确,应
设置酸性、中性、碱性多组不同 pH 的实验组,使实验尽可能精确,D 错误。 答案:C
2.(2021·湖南高一检测)下列有关实验设计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材料的数量、温度和时间都可能是实验的变量 B.各种实验都必须单独设置对照组,确保单一变量 C.数据测量时只要认真准确记录,无需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D.探究实验中,实验结果总是与提出的假设一致
解析: (1)由图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有两个,分别是抑制剂种类和底物浓度。该实 验的无关变量有温度、pH、酶浓度、抑制剂的使用量、反应时间等。(2)由图可知, 随着底物浓度的升高,曲线②的酶促反应速率逐渐与曲线①无抑制剂时相同,即抑制 剂Ⅰ的作用逐渐减小甚至消失。抑制剂能降低酶活性,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 能。(3)该实验操作不正确,若对酶处理前先将酶与底物混合,则酶会与底物发生反应, 故应先对酶进行不同的处理,然后再将处理后的酶与底物混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 (1)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太阳光通过凹透镜后变得发散,而不是会
聚到一点,所以不能点燃火柴;
例4.
【解析】
规律·方法·技巧
备考指津
设计实验的一般方法:
解析:(4)分析表一或表二中的实验数据及现象,可以看出灯泡的亮度和
【拓展】
【解析】
电路图:如右图. 实验步骤:
①如图所示连接电路;
例3.在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后,小华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发现把火柴 头放在凸透镜焦点处一段时间后,火柴会被点燃.他想进一步探究不同的透镜对火 柴的点燃效果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们讨论后,他们提出了以下三种猜想:
【解析】
测什么——密度;
怎么测——公式法
m V
;
实验步骤: 1.用调好的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m;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拓展:如果只有量筒、烧杯、水槽和水,你能设计实验测出小石块密度吗?
例2.小明学习了电功率后,用额定电压分别为2.5 V、6 V的灯泡L1和L2设计了图示的 电路,来探究灯泡的发光亮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设计与实验步骤
讲师:刘老师
考点透视
新课程标准要求
➢考点1:根据要求设计实验方案; ➢考点2:合理规划实验步骤.
知识梳理
一、实验方案的设计: (一)测量性实验:
(二)探究性实验:
二、选择合适器材:
考点突破
例1. 小明要测量一块小石块的密度,但他手头只有天平、细线、溢水杯、烧杯
和水,请你帮他设计实验,测量出小石块的密度,并写出表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