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之大乐》PPT

合集下载

《东海之大乐》课件22张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东海之大乐》课件22张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前为骄傲自满,后为虚心认错,甘拜下风,两者形成鲜明对比。
10
(3)两种做法所产生的结果之比。
第一次自大、自满,结果将“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自大自满往往会使 人产生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做法,甚至导致他人的耻笑、鄙视。 第二次所见所体现的是河伯虚心认错的态度,知耻的精神风貌,这使河 伯在认识上达到了一种升华,实现了从无知到有知的转化。这里既有河 伯对自身的新的认识,即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识到“闻道百, 以为莫己若者”,“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22
9
(2)两次所见后的感受之比。
有所见必有所感。
第一次所感,“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把河 伯那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第二次河伯见到大海后,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与不足,向海神若发出 了由衷的感叹:“‘……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今我睹子之难 穷也……”为自己的浅陋而叹,也为大海的广阔而叹。
20
庄子思想
1、主张“天道无为”的思想 2、持有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3、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21
• 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微小, 今多比喻想做一件事而又无能为力,无可奈 何。
• 贻笑大方:被有学问或内行的人所耻笑。 • 大方之家: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指精通某种学问或技
艺的专家。
17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实际上,进入鲁迅的本真生命过程就可以发现,只有百草 园而没有三味书屋的鲁迅,是难以想象的,根本无法铸造成 思想和文学巨匠的鲁迅。从百草园走进三味书屋,6年求学, 迅哥儿长大了,从他的童年迈出了走向成人的第一步。
18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人要成为“成人”,是不能只有百草园的, 他也 应该有自己的三味书屋。鲁迅与庄子相似,都是 在离乡飘泊的途中写心灵的文章。

《东海之大乐》课件课件

《东海之大乐》课件课件
《东海之大乐》课件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 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始吾弗信,
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 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 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 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 过看不起孔子的知识而轻视伯夷的人,开始我还不 相信,
《东海之大乐》课件
今吾闻庄子之言,汒焉异之;不知论之不及与? 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
现在我听了庄子的言论;深感迷茫不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不 知是我的辩才不及他高呢?还是知识不如他广博呢? 现在我都不知道从哪里开口了,请问这是什么道理 呢?”
《东海之大乐》课件
公子牟隐机太息,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夫 坎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吾跳梁乎 井干之上, 入休乎缺瓷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 泥则没足灭附,还虾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
《东海之大乐》课件
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 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 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矣。
公孙龙问魏牟说:“我少年时就学习先王大道, 年长后通晓仁义的行为,能把相同相异的事物论证为 无差别的同一,能把事物的硬度和颜色分别开来;能 在辩论中把别人认为不对的论说成对,把别人认为不 可以的论说成可以;穷尽百家的智慧,使众多善辩者 理屈辞穷;我自以为最通晓事理了。
况且独占一井之水,在其中跳跃蹲踞的乐趣,这 也就算达到极点了。你先生何不时常进来观看看呢?’ 东海之鳖左足还没有踏到井底,右膝就被绊住了。于 是,迟疑一会就退出来了,并告诉井蛙关于大海的样 子说:‘用千里的遥远,不足以形容海之大;用八千 尺的高度,不足以穷尽海之深。

东海之大乐.PPT课件

东海之大乐.PPT课件
1
6.文白对照
(jīng)
(zhǔ) (sì)
2
(shào)
(yù) (qū)
3
(lǘ)
4
5
(lěi) (tí)
6
本文通过河伯东行前后所见所感,揭示了一 个怎样的哲理?
• 一个人的见识总是有限的,在比较中就会 显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自满、狂妄自 大,只会使自己无所长进并贻笑大方。
7
6.应如何认识河伯这一人物形象?
第一次所见,是河伯在自己领域内的所见, 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 间,不辩牛马。”此景是何等开阔何等雄 壮,但当他来到大海边时,见到的却是大 海“不见水端”的广阔。一个是“不辩牛 马”,一个是“不见水端”,两者孰广孰 阔,自不待言。
11
• (2)两次所见后的感受之比。
• 有所见必有所感。第一次,河伯在见到自己的领地 “百川灌河”“不辩牛马”之后,“于是焉河伯欣 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天下”, 一个“尽”,把河伯那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刻 画得淋漓尽致。第二次河伯见到大海后,认识到了 自己的渺小与不足,向海神若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今我睹子 之难穷也……”为自己的浅陋而叹,也为大海的广 阔而叹,一个是“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是 “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前为 骄傲自满,后为虚心认错,甘拜下风,两者形成鲜 明对比。
有比较才有鉴别
25
重点突破
这两则选文各是从什么方面来阐明“学无止 境,境界无限”的? 提示 本节第1则选文,主旨是说大小的相对性,启发人 们超脱对自我的偏执;第2则选文,主旨是批评公孙龙那 种自满于一时口舌之利、自恃见识最高远最通晓事理的人, 说他们就好比是井底之蛙,说他们试图以明察和辩说来探 求庄子,就好像是用竹管来窥视天之广、用锥子来测量地 之深一样。

东海之大乐ppt课件5 人教课标版

东海之大乐ppt课件5 人教课标版
学习目标
掌握并积累文中重要文言知识。 理解庄子的境界观,探究庄子“大境
界”的现实意义。
阅读第一则故事,思考下列问题。
第一段作者写得很有层次,请将这一段 划分层次,体会庄子行文清晰的思路。
第一层:从“秋水时至”至“以天下 之美为尽在己”:黄河的壮阔。 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至“不见 水端”:大海的宽广。 第三层:从“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至段末:河伯的顿悟。
河伯:一个知错能改,善于纠正自身 不足的人。
海神若:一个谦虚不自满的人。
海神若的话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说明: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生活中 人不应该自满,而是要不断地进取, 不断地去认识未知的领域,去见识未 知的世界,这样才能够达到人生的新 的境界,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阅读第一则故事,思考下列问题。
贻笑大方:被有学问或内行的人所耻笑。
大方之家: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指精
通某种学问或技艺的专家。
井底之蛙: 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管窥蠡测: 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来量海水,
比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
邯郸学忘掉了。
指出公孙龙不是智商不行,而是他 原来的知识阻碍了他领悟大道理。
魏牟的寓言故事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发?
说明人的知识技能有限,如果满足 于一知半解,盲目自满,无异于井底之 蛙,邯郸学步,最终自取其辱,启示人 们要谦虚好学,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 我。
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请具体谈一 谈它们的作用。
比喻生动形象,使所言道理深入浅出, 通俗易懂。
河伯为何“欣然自喜”?又为何“望洋 兴叹”?河伯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①因为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以为自己是天下第一,天下最美好的事 物被自己全占有了,因而“欣然自喜”。

《东海之大乐》PPT

《东海之大乐》PPT

东海对人类的重要性
经济价值
东海丰富的渔业资源和海洋旅游 资源为人类提供了巨大的经济价 值,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
义。
生态价值
东海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 部分,发挥着维护海洋生态平衡的 重要作用,对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 都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价值
东海独特的地理和生态环境为科学 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有助于人 类更深入地了解海洋和地球的奥秘。
海洋污染问题
总结词
东海海域污染严重,主要来自工业废水、船舶排放和陆源污染。
详细描述
随着沿海地区工业的快速发展,大量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东海,加上船舶排放和陆 源污染,导致东海海域水质恶化,严重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和人类健康。
解决方案
加强工业废水处理和排放监管,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建立船舶排放控制区,限制船舶废气 和污水排放。加强陆源污染治理,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减少污染物排放。
03
东海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过度捕捞问题
01
总结词
过度捕捞是东海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导致鱼类资源枯竭,生态平衡受
到破坏。
02 03
详细描述
随着人类对东海渔业资源的过度开发,许多鱼类种群数量大幅下降,甚 至濒临灭绝。这不仅影响了海洋生态平衡,也给沿海渔民带来了生计危 机。
解决方案
实施严格的渔业管理措施,限制捕捞量和渔民出海时间,加强对非法捕 捞的打击力度。同时,推广生态养殖和可持续捕捞技术,提高渔民收入 和保护海洋生态的双重效益。
02
东海的乐事
海洋生物的乐事
海洋生物的繁衍生息
东海是众多海洋生物的家园,它们在 这里繁衍生息,享受着丰富的食物资 源和适宜的生活环境。
畅游的乐趣

《东海之大乐》PPT

《东海之大乐》PPT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且夫……”,再说,而且, 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 意思。) (“见……于”,表被动的 句式)
齐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第一文段可分为几层意思? ②第一文段主旨是什么? ③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①第一段可分为几层意思?
可分为两层意思。 第一层从“秋水时至”到“天下之 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 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至“吾长 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 海后自叹不如。
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 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 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小结河伯形象:
最初骄傲自大和后来的知错能改


百川灌河 开
自 天下之美
秋 不辩牛马 阔
喜 为尽在己


于是焉

至于北海 无自 望洋向若不见水端 边责 见笑大方无

②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学习用一二句具有寓意的话来概 括本文所表达的哲理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
空空的谷穗总是高高地仰着头,饱满的果实从来都谦虚地低 着头。学会低头,人生才会更加充实而丰富。
• 4.C 例句和C句都是宾语前置句。
综合强化:分析一词多义现象
两涘渚崖之间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泾流之大
(代词,这样)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我之谓也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之 野语有之曰
(代词,这样)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东海之大乐》ppt

《东海之大乐》ppt

海洋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01
传统海洋艺术
沿海地区有许多传统的海洋艺术形式,如渔民画、贝雕、船模等,这些
艺术形式代代相传,成为了当地的文化特色。
02
现代海洋艺术创新
当代艺术家在传承传统海洋艺术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探索,创作
出了许多具有现代感和时代特色的海洋艺术作品。
03
海洋艺术教育与推广
为了传承和弘扬海洋艺术,沿海地区加强了对青少年和公众的海洋艺术
《东海之大乐》
目录
• 引言 • 东海之美的呈现 • 东海之乐的体验 • 东海之韵的传承 • 东海之未来的展望 • 结论与感悟
01
引言
主题背景
地域文化
东海地区位于中国东部沿海,拥 有丰富的海洋文化和独特的渔家 风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
历史传承
东海之大乐作为当地重要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和民族记忆,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THANKS
感谢观看
晚霞余晖
傍晚时分,东海之滨的晚 霞余晖洒满天空,与海面 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丽 的画卷。
海鲜美食的诱惑
新鲜海产
东海盛产各种海鲜,如鲍 鱼、海参、螃蟹、海鱼等, 新鲜美味,令人垂涎欲滴。
独特烹饪
东海地区的海鲜烹饪方式 独特多样,如清蒸、红烧、 煎炸等,口感丰富,满足 不同味蕾需求。
海鲜小吃
除了正餐海鲜美食外,东海 之滨还有各种海鲜小吃,如 海蛎煎、鱼丸汤等,方便快 捷,风味独特。
生态保护
呼吁加强对东海生态环境的保护, 减少污染和过度捕捞,确保海洋 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可持续。
文化传承
希望东海沿岸地区的文化遗产和 人文景观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 传承,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这些 独特的文化。

高二语文《东海之大乐》pptx课件

高二语文《东海之大乐》pptx课件

由物及人谈境界
且夫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埳井 之蛙与?且彼方跐黄泉而登大皇,无南无北,奭然四解, 沦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子乃规规 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 不亦小乎?子往矣!
彼方跐黄泉而登大皇:跐,踩、踏;庄子的言论下踏黄 泉而登上皇天。 奭然四解,沦于不测:四向离散,进入不可测的状态之 中。 始于玄冥,反于大通:始于玄妙高远的处所,返回无所 不通的大道。 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浅陋拘泥地通过明察和 辩说来寻求它。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 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 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 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 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闾尾:传说中海水外泄的地方。 不可以量数:不能够以数量来计算。 以此自多:凭这个而自我得意。 比形于天地:比,通“庇”,形体被天地所包容。 受气于阴阳:从阴阳中禀受了气。 存乎见少:觉得自己渺小。
思考:庄子的文辞有什么特色?
夸张手法 意境壮美 想象奇特 境界阔大 寓意深刻 发人深醒 巧用对话 形象生动
作业:以《河伯(或井底之蛙)的启示》为 题写一个300字以上的文段,谈谈你的体会
生活中、学习上有许多的未知需要我们去不断 地探索,不断地发现,只有不自满的人,只有虚心 的人才能够有的收获,取得新成功。要做到这样, 首先就是我打消自满自傲的念头,时刻提醒自己要 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在实践中添补自己的无 知,提高自己的素养,从而使自己的人生迈入一个 新的境界。
《东海之大乐》课后练习
(1)提示: 本节第一则选文,主旨是说大小的相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积累
望洋,仰视貌。兴叹,生发起感 望洋兴叹: 叹。本义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 自己的渺小。现比喻要做一件事 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贻笑大方:贻笑,被人讥笑。让内行人笑话。
合作探究

• •
河伯和海神若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河伯:盲目自大 知错能改 海神若:谦虚谨慎 虚怀若谷
百川灌河
径流之大
海纳百川
•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 也。且夫我尝闻少(shǎo)仲尼之闻,而轻 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nán )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dài)矣。吾 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在这个时候,河神才改变了自己原来的看法, 抬头仰望着海神若感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 法‘听说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没有人能 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啊。而且我还曾经 听说有人认为孔子的学识少,认为伯夷的节义 轻。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到你的无边无 际,我如果不是到了你面前来,那就危险了。 我会永远被有学识的人所讥笑。”
活用
秋水时至:
顺流而东行: 名词作状语,按时。
名词作状语向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美,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意动。 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形容词作动词,满足,夸耀
号物之数谓之万: 名词作动词,称呼
——特殊句式
定语后置 闻道百 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固定句式 如果不…那就…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于海者,拘于虚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 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 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 渤海神若说:“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 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 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 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 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 ,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如今 你从河岸流出来,向大海观看,才知道你的浅 陋,这就可以与你谈论大道理了。
• •

总结
• 生活中、学习上有许多的未知需要我们去 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发现,只有不自满的 人,只有虚心的人才能够有的收获,取得 新成功。要做到这样,首先就是我打消自 满自傲的念头,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的学 习,不断的实践,在实践中添补自己的无 知,提高自己的素养,从而使自己的人生 迈入一个新的境界。
• 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 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 之所劳,尽此矣! • 人类遍布天下,谷物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通 达的地方都有人,人类只是占其中的一千;这 表明人与万物相比,不象毫毛的末梢在马体上 吗?五帝所连续统治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 所担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所劳碌的,全 不过如此而已。
“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 “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 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 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 可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 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 过程与方法: 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庄子散文想象奇特的特点。 2、追求高尚境界,谦虚谨慎,不断提高个人修养。


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并谈谈庄子思想的现实意 义。
提示:①人自身可能有很多很多的局限,跳出这些局 限,才能够提升自己的境界。我们要在学习上不断探 索,寻求新的知识领域,去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日本崛起 孙少平 许三多) ②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即使有了一定的境界,你也 不应该自满,只有不断地提高个人的人生境界,才能 实现更大的理想。 (项羽 廉颇 唐玄宗 庄宗)
•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 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 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 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 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 在大山也。 • 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万千条江河归 向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满盈;尾 闾排泄它,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虚空; 春天、秋天它没有变化,洪水、大旱它不知道 。这表明它的容量超过长江、黄河的容量,不 可计数。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因为自以 为列身于天地之间,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我 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
•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 间也,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 海内,不似稊[tí ]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 之万,人处一焉; • 正存有自己所见很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 耀呢?计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间,不象小洞在巨 大的水泽里吗?计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象稊 米在大仓里吗?称事物的数量叫做‘万物’, 人类只是占其中的一类;
• • • •
翻译下边的句子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学生集体朗读第一段。
新知检测 归纳文言现象:
1、找出通假字 2、找出古今异义词 3、找出词类活用 4、找出特殊句式 5、找出文中的成语
• 通假字:辩→辨 虚→ 墟 比→ 庇 卒→ 萃 豪→ 毫 • 古今异义词: • 百川灌河 古 特指黄河 • 今 泛指河流 • 至于北海 古 到了 • 今 表示到了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 河伯始旋其面目 古 脸 • 今 面貌 • 大方之家 古 深明大义 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 • 今 ①不吝啬 ② 自然 不拘束 不俗气
第一则选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jīng)流之大,两 涘(sì )渚(zhǔ)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 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 ,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 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众多的河流注 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 能辨别牛马。在这个时候,河神非常高兴,沾 沾自喜,认为天下所有盛美的东西都在自己的 身上。顺着水流向东行进,到了渤海。面向东 看,看不见水的尽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