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
《浮力》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
《浮力》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体现在它的实用性由于浮力知识在工业、农业、国防等各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船舶工业、农业上的盐水选种气象上的探空气球、军事上的潜水艇等等。
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也是初中生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因此把这块内容放在初中并要求一次性过关,高中教学中不再重复。
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
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
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浮力的方向。
3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4知道浮力的应用。
过程和方法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通过收集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程序拟分两课时讲解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1.新课引入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优秀6篇)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优秀6篇)教学过程篇一一、感受浮力: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板书:浮力。
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4、出示教科书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
(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
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
)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
浮力: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
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页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
(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
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
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牛顿)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拉力大小浮力大小排开的水量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1、教师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三块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预测: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
初中物理_【课堂实录】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浮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感知浮力的存在,理解浮力的概念。
(2)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3)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4)知道物体的浮沉是由重力和浮力决定的,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2)经历实验探究过程,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揭示隐藏在其中的物理规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会测量浮力的大小,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浮力的概念。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归纳法教学资源:教师用具:大烧杯、弹簧测力计、塑料瓶盖、钥匙、注射器、乒乓球、玻璃瓶、盛液筒、铁架台、线、多媒体课件、水等。
学生用具:烧杯、弹簧测力计、钩码、水、细线。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情景模拟“巧取皮球”。
同学们,有一群活泼可爱的小朋友让我代表他们向大家求助,你们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吗?事情是这样的: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一群六七岁的孩子在郊外快乐的玩耍,一不小心,他们的皮球滚到了一个树洞里,树洞很深,但洞口很小,他们无法将皮球取出。
你能帮他们取出来吗?(让一名同学演示取出皮球的过程)师:你用你的智慧和爱心轻而易举的将皮球取出来了,孩子们又可以玩球了,我替他们向你说一声:“谢谢”!师:同学们,是什么将皮球托上来了?——浮力。
大家想了解更多有关浮力的知识吗?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知识殿堂吧!请大家看屏幕,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板书:8.1 浮力)二、探究新授(一)认识浮力1、生活中哪些情景利用了浮力?(学生回答)让我们欣赏几幅图片:万吨巨轮在海面上行驶同学们坐在顺水漂流的竹排上欣赏两岸美丽的风景腾空而起的热气球五彩缤纷的氢气球装扮着节日的天空师:它们都是利用了浮力,可见,浮力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
2024年《浮力》教案和教学设计
2024年《浮力》教案和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物理教材第九章《流体力学》第三节《浮力》。
内容包括:浮力的定义、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浮沉条件的探究、浮力的计算以及浮力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阿基米德原理,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
2. 培养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浮沉条件的探究。
难点:浮力的计算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演示器、物体浮沉实验器材、计算器。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浮力演示器展示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浮力产生的原因。
2. 知识讲解(15分钟)(1)讲解浮力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浮力的方向。
(2)介绍阿基米德原理,解释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掌握浮力计算的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小组讨论(5分钟)分组讨论浮力的应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浮力概念、方向、大小2. 阿基米德原理3. 物体浮沉条件4. 浮力计算公式5. 浮力应用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一个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
(2)分析一个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状态。
2. 答案:(1)浮力 = 液体密度× 排开液体体积× 重力加速度(2)根据物体浮沉条件判断。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浮力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知识讲解中的阿基米德原理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4. 小组讨论的引导与组织5.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难度与答案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浮沉现象,如不同密度的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以及物体部分浸入液体时的现象。
浮力教学设计15篇
浮力教学设计浮力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浮力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浮力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浮力。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2、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探究认识浮力,会测量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关系的过程。
【教学过程】1.引入课题:将气球和铁块分别扔到水里会怎样?但同样用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就不会下沉?如果制成潜艇却还可以浮沉自如,又是为什么呢?(设计意图: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对浮力已有一些了解,通过情景激活学生脑海里的知识。
学生通过搜集生活中的浮力现象,使思维发散。
通过所列举的现象,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讲授新课1.研究什么是浮力学生研究:把乒乓球压入水中。
观察乒乓球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将乒乓球压入水中,有什么感觉?(设计意图:不仅自然引入浮力的概念,还让学生认识到这个力是竖直向上的,对浮力方向有一个初步认识,为猜想出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浸入液体后排开的液体的多少有关做好铺垫。
)过渡:在水中上浮的物体,显然是受到了浮力的作用。
但是,像石块这样的东西在水中下沉,是否也受浮力的作用呢?学生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实验研究得出浮力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设计意图: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
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
使学生排除错误观点“只有上浮的物体才受浮力,下沉物体不受浮力”。
通过实验学会测量、计算浮力的一种方法,并通过观察再次发现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水的多少有关,为下面的探究做铺垫。
浮力的教案15篇
浮力的教案浮力的教案1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浮力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浮力的教案1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二、能力目标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2.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3.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具有运用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4.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三、德育目标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3.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重点压强概念的理解.教学难点压力与重力面积的正确理解.教学方法探究法:通过学生自己独立的探究活动.观察现象.收集数据.分析比较获得对压强概念深入的理解.比较归纳法:通过对具体现象、事例的对比、比较,提出问题,并通过研究归纳出一般的结论.教学用具压力小桌、泡沫塑料、砝码、橡皮泥、木条、弹簧秤、投影仪、录像机及录像机资料等.时安排1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1.播放一段风光片:金色的海滨。
松软的沙滩.人们的身后是一串串大小不等、深浅不同的脚印;茫茫雪原,浩浩无边,想在上面步行的人双脚深陷.几乎寸步难行.雪橇却能使人插上翅膀……2.观察教材中两幅精美的图片:小小的蝉可以把口器插入坚硬的树皮,体态庞大的骆驼却可以凭借宽大的脚掌成为沙漠之舟.3.同学们自己分别用笔尖和笔帽扎手,体验有什么不同的感觉.从同学们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这些现象中,大家会想到什么问题吗?二、新教学[师]请同学们大胆说出自己的问题或想法.[生]人走过沙滩为什么会留下脚印?[生]人在雪地上,对雪地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了下去,而另一个没陷下去?[生]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的感觉为什么会不一样?[生]蝉为什么可以将尖尖的口器插入坚硬的树皮中?[生]人走过沙滩能留下脚印和软软的沙滩有关系,因为在水泥地上走过就看不到脚印.[生]用笔尖扎手会感到很疼,蝉的口器能插入很硬的树皮中,是因为笔尖和蝉的口器都很尖。
初中物理浮力教案【优秀9篇】
初中物理浮力教案【优秀9篇】浮力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根据大纲要求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现确定第一教时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1.了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浮力的单位)。
2、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
3.理解计算浮力的两种方法(即阿基米德原理和称重法)。
技能目标: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初步掌握利用探索性实验研究物理问题,并归纳出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排除、归纳整理数据的能力。
情感目标: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同时通过介绍科学家的贡献,鼓励学生树立刻苦钻研、大胆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二。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2、教学难点:启发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时的科学方法三、教学的关键:以方法教育引路,以学生思维障碍为突破口,针对性地安排实验探索。
四、教法与学法:作为探究自然科学的规律课,过程一般是本节内容要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与措施也不例外,因为无论从方法论的角度还是对具体的探索实践中获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这是行之有效的路径,因此,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猜想、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得出规律”。
五、教学策略教材中是一个探索性演示实验,但由于教师的演示实验可见度较小,即使让一些学生上讲台参与,仍不利于满足大多数学生的求知心理,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方法教育的实施。
故相应策略:1.把演示实验改为并进式实验:即有演示实验又有学生实验。
2.通过分工合作和多次实验,以筛选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和获得不同条件下f浮与g排液的数值关系,并运用实验验证和归纳法为得出一般规律提供必要的素材。
六、教具准备除了教师演示用装置外,还给每组学生准备了一小桶水,橡皮泥一块、饮料瓶、弹簧秤、烧杯和溢水杯各一个,塑料杯,塑料盘,胶水瓶,木块、同体积的铝块、铁块和铜块各一,水、酒精、盐水三种液体各一杯,细线等供选用等。
浮 力 教学设计(精选4篇)
浮力教学设计(精选4篇)浮力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目标:1.熟悉浮力及其方向。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试验探究熟悉浮力。
2.经受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育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2.学习阿基米德擅长观看思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探究熟悉浮力,会测量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关系的过程。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具】演示试验器材:氢气球、大烧杯、红毛线、演示小桌、水﹑预备一组与同学所用完全相同的试验器材(便于同学上讲台演示试验方案)。
同学试验器材:石块、木块、曲别针、乒乓球、烧杯(100ml)、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小桶、空易拉罐、水槽、铁块、细线。
【教学设计】1.为了使同学更深刻地感受、领悟浮力,本节课设计了两个探究试验,探究式教学法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
做好分组试验是本节课的关键。
但对学校同学而言通过试验总结出阿基米德原理难度较大,试验对同学的试验技能要求较高,在试验中需要测量四个物理量(g、f拉、g桶、g桶+排水),记录六个物理量(g、f拉、f浮、g桶、g桶+排水、g排),大部分同学对于这么多的物理量感到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再加之试验误差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于是在教学中实行将“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水中排开水的重力”两个物理量分开测量再汇总的方法,即通过探究得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f浮=g-f拉后,将全班分为两个大组,分别测出浸没在水中的石块、铁块所受到的浮力大小作为反馈练习,将试验数据记录在表一中,并保留表一中的试验数据。
当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时不再重复测浸没在水中的石块、铁块所受到的浮力大小,重点进行收集和算出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将试验数据填入表二。
最终将表一和表二的试验数据综合到一起,即表三。
汇总全班的数据,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这样做大大简化了繁琐的试验步骤,将试验难点分散,效果较好,也节约了时间。
压强和浮力教材分析教案
压强和浮力教材分析教案一、教材分析1.1 内容概述本节课主要通过分析压强和浮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压强和浮力的大小计算方法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压强是指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浮力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1.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压强和浮力的概念,掌握压强和浮力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压强和浮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学情分析2.1 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压力、重力等基本概念,对受力分析有一定的了解,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2 学生认知特点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善于从直观事物中获取信息,对于实验和观察有较高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实验和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3.1 教学重点(1)压强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浮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3)压强和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2 教学难点(1)压强和浮力的计算方法。
(2)如何运用压强和浮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4.1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压强和浮力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4.2 讲授法:教师讲解压强和浮力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应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4.3 讨论法: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探讨压强和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压强和浮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2 讲解新课教师讲解压强和浮力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应用,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5.3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压强和浮力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现象,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5.4 课堂练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6 布置作业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浮力》教学设计(优秀6篇)
《浮力》教学设计〔优秀6篇〕科学《浮力》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设计:1、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浮力。
〔2〕知道物体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
〔3〕简单测量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2、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定量观测、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开展的。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浮力。
无论上浮的物体,还是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生掌握简单的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以及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实验用具:小石子、水槽、塑料泡沫、石头、乒乓球、钉子、木块、钩码、测力计、笔、盆子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文彦博树洞取球故事,好吗?生:好!师:从前有个小孩名叫文彦博,有一次,他跟好朋友在玩皮球,当他们玩得起劲时,皮球掉进了旁边的树洞里。
小朋友都望着树洞兴叹:“唉!没有皮球可以玩了!真可惜!〞正当大家都手足无措时,文彦博镇定地说:“有方法了!〞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想了一个什么方法取到树洞里的球呢?生:给树洞灌水。
师:为什么给树洞灌水能把球救出来呢?生:因为水能把球浮起来!师:你们真聪明!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有关浮力的现象。
〔出示板书:浮力〕二、科学实验,探究新知。
〔一〕活动一:判断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
师:浮力是阿基米德首先发现的,文彦博利用球能浮在水面上的原理取到了球,那么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测一下,我们桌面上的泡沫塑料、木块、钩码、乒乓球、钉子、石头。
如果把我们准备的6种材料放入水中,哪些能浮在水面上?哪些会沉下去呢?生1:泡沫塑料、木块都会浮起来。
生2:乒乓球也会浮起来。
生3:钩码、钉子、石头会沉下去。
师:大家都说了自己的猜测。
现在我们来亲自试一试,究竟我们的猜测与实验结果是否一致呢?请同学们把材料一个一个轻轻放入水中,一边做一边把实验结果填在表格一的“实验结果〞那一行里。
初中物理浮力教案(精选5篇)
初中物理浮力教案(精选5篇)科学《浮力》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 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能对物体的沉浮提出假设和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和猜想,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细致观察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用实验证明在水中浮着的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实验: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课前准备:盆、泡沫、木块、石块、小皮球、橡皮、钩码、弹簧秤、视频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多媒体出示:皮球掉进树洞里(图)师:一天,几个小朋友在大树下玩皮球,一不小心,皮球掉进一个树洞里。
洞又深口又小,小朋友们的手臂根本够不到皮球。
怎么办呢?同学们,你们有办法吗?2、学生汇报交流。
(生可能会说出往树洞里倒水,皮球会浮起来)3、设疑:皮球为什么会浮起来呢?它和什么有关?4、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5、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会问:什么是浮力,是不是所有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学习浮力有什么用……)今天,我们不可能解决同学们提出的所有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浮力。
二、实验活动(一)实验1:1、要求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大胆猜想,哪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并把猜想的结果记录在实验表格中。
注意:只猜想,不动手实验!实验一记录单学生汇报。
2、学生猜想并填写记录单。
(教师巡视)3、实验验证学生的猜想。
刚才同学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有什么办法来证明?(学生可能会说出,做个实验:把它们都放到水里,就知道了。
)4、学生实验并填写,老师巡视,学生汇报,师相应板书。
(二)实验2:1、质疑:为什么这些物体都会浮在水面上呢?(学生可能会说出:受到了水的浮力。
)师:那水的浮力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知一下。
2、出示实验要求:把泡沫等上浮地物体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按,仔细体会手的感觉,并进行小组内交流,填写实验记录单。
浮力的教案模板(精选5篇)
•••••••••••••••••浮力的教案浮力的教案模板(精选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浮力的教案模板(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浮力的教案1一、教材分析浮力这节内容分三学时,第一学时学习浮力及阿基米德原理,第二学时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浮力的应用,第三学时综合运用浮力、压强、密度等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但是物体的浮沉,在第一节课的实验教学中就加以渗透,第二节再从理论角度推理验证。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a)了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浮力的单位)b)了解阿基米德原理(包括原理的建立、适用范围、简单应用)技能目标:学会用弹簧秤测量浮力,体验研究阿基米德原理时运用的科学方法情感目标:结合阿基米德的故事和并进式学生实验,激发学生勇于探求科学真理的热情,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设计思路1、浮力知识的综合性很强。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在日常生活已经积累了很多对浮力的感性认识。
但是要把有关浮力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密度、压力、压强等重要知识;还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推理、归纳等。
因此《浮力》的教学一直是初中教学的难点。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浮力的教学要求一降再降,但是在历届中考中,再简单的浮力题,得分率也相当低。
2、教学设计针对学生的特点今年我面对的学生物理基础非常薄弱,不了解物理学科的特点,没有建立起物理的思维模式,对物理学习存在为难情绪。
而物理教材又特别讲究知识体系、科学严谨,是一门很严肃的科学。
但是这种道貌岸然的面孔却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的现状也就迫使我们改进教学方法,灵活使用教材。
它古板,你想办法让它生动,它严肃,你想办法让它活泼。
以下两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初二物理浮力教案【9篇】
初二物理浮力教案【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计划规划、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初二物理浮力教案【9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浮力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教科版2001》
《浮力》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 了解什么是浮力和浸没力;
2. 掌握计算浮力大小的方法;
3. 了解浮力对物体浸没的影响;
4. 能够运用浮力原理诠释物体的浮沉现象。
二、导学内容
1. 什么是浮力和浸没力?
2. 如何计算浮力的大小?
3. 浮力对物体浸没的影响;
4. 浮力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导学步骤
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一个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物体能够浮在水面上,而有些物体则会沉入水中。
2. 进修:介绍浮力和浸没力的定义,让学生了解浮力是指液体或气体对物体的向上推力,而浸没力是指液体或气体对物体的向下拉力。
3. 实践:通过实验测量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力,让学生掌握计算浮力大小的方法,并了解浮力与物体的体积和密度有关。
4.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浮力对物体浸没的影响,让他们思考为什么有些物体能够浮在水面上,而有些物体则会沉入水中。
5. 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展示,让学生了解浮力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船只浮沉、气球漂浮等。
四、导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浮力和浸没力的观点,掌握了计算浮力大小的方法,了解了浮力对物体浸没的影响,以及浮力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希望同砚们能够加深对浮力的理解,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浮力原理诠释各种浮沉现象。
浮力的教案(优秀9篇)
浮力的教案(优秀9篇)浮力的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的方法,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2、了解自然界中死海能使人漂浮的成因。
3、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教学准备1、前期幼儿经验:知道有些物品会浮于水面,有些物品会沉在水底。
2、人手一个鸡蛋、半杯温水、一根筷子、糖、盐、味精、水、抹布、脸盆。
3、大记录纸一张。
4、死海的录像。
重点难点重点:有序进行实验。
难点:了解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教学过程一、猜测沉浮的物品师:小朋友,你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浮起来?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对于幼儿答案中提到的有现成的,教师进行实验。
二、实验猜测1、提问:如果把鸡蛋放在水里是沉还是浮起来呢?2、教师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解读。
3、当场把鸡蛋放进水里验证:鸡蛋沉入水底。
三、幼儿进行实验1、有什么办法能让鸡蛋浮起来?2、出示记录表,让幼儿猜测,并记录猜测结果。
3、把幼儿分成三组,一组给予盐、一组给予糖、一组给予味精,并告知幼儿。
四、揭示实验结果1、教师出示记录表,分别让不同实验的幼儿回答实验结果,并帮助幼儿进行记录。
2、教师进行实验:脸盆里装水加盐搅拌,鸡蛋浮起来3、实验后得出结论,放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使鸡蛋浮起来。
五、拓展活动:死海的秘密提问:放了盐的水能让鸡蛋浮起来,那人可不可以浮起来呢?”教师播放PPT,介绍“死海的秘密”。
教学反思科学小实验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只是我们现在碍于幼儿园班级人数多,材料不够、操作不便等因素,使得这样的小实验不能很好的开展。
今天的活动,实验的材料也比较繁琐,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所以进行了分组实验的形式,给予不同小组不同的材料,汇总实验结果,这样不仅让每种可能都得到了验证,满足了孩子探索的欲望,同时也能清楚的'得到实验的结果。
完整浮力实验的教案分析
完整浮力实验的教案分析。
然而,在实施该实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到一些实施上的问题。
下面将对教案进行分析。
一、实验的目标和内容在编写完整浮力实验的教案时,我们需要考虑该实验的目标和内容。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明确实验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如何将其分解成更具体的目标,并对这些目标设置合理的测评标准。
在设置实验内容时,应该确保实验内容与实验目标相一致、科学、全面,并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容易让学生理解。
二、实验的安全完整浮力实验在实施时,需要注意实验的安全。
在编写教案时,我们应该列出实验安全规范,指导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例如,提醒学生在实验室戴好安全眼镜,穿好实验服等防护措施,防止因实验操作不当造成伤害事故的发生。
三、实验的前置条件在实施完整浮力实验时,我们需要注意实验的前置条件。
学生需要先学习相关的物理知识,例如液体和气体的物理特性、浮力的概念及原理、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等。
在前置条件的设置中,我们应该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和课堂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四、实验的操作环节在实施完整浮力实验时,需要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
在操作环节中,我们需要给出明确的操作指导,让学生了解浮力实验的具体步骤及其操作方法。
并且,要重点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清晰的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做到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五、实验数据分析在实验的数据分析中,我们应该明确实验结果的测评标准,并对学生合理的分析实验数据的方法进行指导。
并且要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分析的方法,检验实验结果是否符合预期。
在数据分析的教学中,我们也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学术诚信的重要性,要求学生遵守学术纪律,经过严格的认真验证后再得出结论。
在编写和实施完整浮力实验的教案时,我们需要注意实验的目标、内容、安全、前置条件和操作环节。
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浮力实验的相关概念、原理和实验操作技能。
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实验技能,从而更好地应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浮力)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浮力)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五)浮力1.教材分析知识与技能要求: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经历研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重点: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本节分三个单元,第一单元通过观察现象和探究实验得出凡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浮力,第二部分探究浮力的大小,得出阿基米德原理,第三部分给出浮沉条件,并利用它解释潜艇、气球等的原理。
学生从日常生活和小学自然常识课中,熟知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和上浮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本节教材在一开始就点明了此点。
但大多学生认为下沉的物体是不受浮力的,故教材在点明浮在水面的物体受浮力后马上提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吗?引导学生往深层次去思考。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教材通过“想想做做”,把铝块挂在弹簧秤下,用弹簧秤测出铝块浸入水中前后对弹簧秤的拉力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得出:凡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均受浮力。
教材在此处未写明结论,就是要留给学生一个思考讨论的空间。
同时,教材也没有把如何用弹簧秤测浮力的具体方法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根据“想想做做”“说说看”。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这个重要方法。
在得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浮力的结论后,教材又提出浮力的大小问题,教材通过“‘造船’比赛”和用手把空饮料罐按入水中去体会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来重复阿基米德发现阿基米德原理时的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产生探究浮力大小的积极性。
再由学生动手探究后总结出阿基米德原理,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教材在谈浮沉条件时直接给出了物体的浮沉条件,并利用浮沉条件解释潜水艇、密度计、气球等浮沉道理。
2.教学建议(1)关于浮力的存在,学生对浮在液面上浮的物体受浮力是非常熟悉的,关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许多学生并不清楚。
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讨论、猜想,然后用弹簧秤测量证明沉在水下的物体也受浮力。
还应引导学生把如何用弹簧秤测浮力的方法弄清楚,以便在探究阿基米德原理时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浮力》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忻州市第十二中学马志勇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
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
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浮力的方向。
(3)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4)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通过收集,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3)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浮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浮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方法
作为自然科学的规律课,教材的编写思路一般是
无论从方法论的角度还是对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探究中学习”。
这节课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这已列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初中物理教学目的之一,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教学中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
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教学程序(拟分两课时讲解)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
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
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
浮力概念的建立(分三步)
第一步:
演示实验1:白色乒乓球在液体中缓慢上浮(乒乓球内注入适量的水,容器可用大量筒)
设问并讨论乒乓球上升的原因,并说明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说明:动态观察、创设情景、激发思维)
演示实验2:金属块在水中下沉
问题一:浸在水中的金属块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针对学生思维障碍提出问题,
进一步激发思维)
问题二:如何判定金属块是否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
学生讨论方案,教师演示托力的测量法,类比得出测浮力方案。
第二步:
演示实验3:用弹簧秤分别测出金属浸在水中、煤油中的浮力。
第三步:
归纳得出浮力的初步概念,指明“浸在”的涵义。
指明浮力的单位——牛顿。
说明:从“浸没”到“浸在”,从水到其它液体,改变实验条件,异中求同比较,提供归纳素材。
通过归纳,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初步归纳能力。
3.浮力的大小
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学生通过“想想做做”,找出获得最大浮力的办法。
教材图13.5-2实验的基本器材,通过手压易拉罐的方法,体验易拉罐所受浮力的大小跟浸入水中的深度的关系。
通过这个“想想做做“的内容为探究活动做铺垫。
4.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阿基米德原理(分四步)
第一步:根据称量法测浮力的演示,猜测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利用尝试性实验排除无关因素。
从力的三要素角度提出,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运用演绎法:因为浮力是一种力,而力具有三要素)
类比:手对物体施加的托力的大小跟施力物体(手)有关,那么,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有关呢?
学生猜测可能因素:深度h、物体的密度ρ物、物体的形状、空心与实心、浸入液体的体积V排等。
问题一:这些因素是否都会影响物体受到的浮力呢?我们用什么方法去检验它呢?(引导学生提出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问题二:请设计一个检验F浮与深度h有否关系的实验,并上台演示。
学生实验时,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分析,所设计的实验研究的目的、控制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学生实验探索并演示,可能出现两种意见:)
A:将弹簧秤所挂的橡皮泥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秤的示数逐渐减少,证明F 浮与h有关,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B:将弹簧秤所挂的橡皮泥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秤的示数逐渐减少,当橡皮泥完全没入水中后,继续增大深度,发现弹簧秤的示数不变,证明F浮与h有时有关,有时无关。
师:这两个结论似乎是矛盾的,这说明物体在部分浸没过程中不单单是深度变化,还有更本质的因素有待发现,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与比较一下,上述两个过程存在什么差异?再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谈起:人进入浴缸的水中后,会感到水的浮力,同时,我们也看到水面上升了,水上升的原因是因为人在水中占据了一定的体积,也就是人排开了一部分的水,人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人感受到的浮力越大。
引导学生使用溢水杯,使学生观察得出F浮与排出液体的多少有关。
第二步:探索F浮与G排液的关系。
(放在第二课时讲解)
师:F浮与G排液之间是否存在着确定的数量关系呢?
学生分组实验,分三次测出浮力与排开的水重
①铝块全部浸没
②铝块部分浸没
③铁块全部浸没
比较①、③得出F浮与ρ物无关(扫除学生的又一个思维障碍)
比较①、②、③得出F浮=G排液
第三步:归纳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1.教师演示(并借助于实物投影)在煤油中F浮=G排液
说明:这里采用教师演示的目的只是为了节约时间,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让学生分组,分别用不同的液体做实验,再归纳出一般结论的方法。
2.归纳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3.讨论原理的适用范围,简介阿基米德的发现
第四步:简单应用
讲解课本例题,不要直接引入F浮=ρgV排公式,而应根据F浮=G排液来计算。
强调应用定律求浮力时,必须搞清两点:一是液体的密度;二是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
实践性作业
第一道题:能否利用2N的水产生比2N大的浮力?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索这个问题。
第二道题:设计实验,证明气体中物体也会受到浮力,增强学生探究的能力六、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
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适当做些习题,归纳出本节课学到的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七、结束语:
本课的教学设计,比较适合于大部分学生的实际。
如果面对的是一个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较强的班级,本课还可以采用“自主探究法”组织教学。
即由教师提供或由学生任选材料和器材,围绕“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个主题,让学生自主猜想,提出假说,自行设计进行探究,让学生到实验室甚至到教室外面去参与自己设计的实践性活动,在实践探究中去总结、发现阿基米德原理等。
还可以鼓励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现象,如有些金子为什么能漂浮在水面。
总之,针对学生易出现的思维障碍“对症下药”有意识地运用科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发现新知,尝试创新,发展实践能力。
上好这节课的关键所在,重在让学生掌握理解,这是重中之重。
一切的一切落实到学生身上才行。
(2)修改说明:
以上修改主要是在格式上,以及一些语句的推敲:新物理课程标准对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落实,还有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目标对学生的要求,力求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多思考一些为什么。
(3)校本研修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