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环境学概论》考研知识点归纳

《环境学概论》考研知识点归纳《環境學概論》知識總結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聚落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3、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
4、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5、环境保护: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
6、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7、环境自净能力:当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因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物化和生化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逐渐自然降低的现象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二、简答1、情况科学的主要义务:①探究全球规模内情况演化的规律,相识人类情况变化的过程、情况的基本特性、情况结构和演化机理等,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情况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的变化;②揭示人类举动同自然情况之间的干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情况保护的干系,令人类社会和情况协调发展;③探究情况变化对人类保存的影响,发挥情况科学的社会功用,探究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情况毒理学研究,为人类一般、健康的生活服务;④研究区域情况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2、情况科学的基本义务:揭示人类-情况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情况系统之间的协调干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情况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情况质量,造福人民,促进人类与情况之间的协调发展。
3、理论环境学的主要任务:运用有关的现代科学理论,总结利用和改造环境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继承和发展有关的环境科学理论,以建立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
环境科学理论基础考点要点整理

环境科学理论基础考点要点整理一、环境科学基本概念- 环境科学定义- 环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影响二、环境变量和环境质量指标2.1 环境变量- 温度- 湿度- 大气压- 降水量2.2 环境质量指标- 水质指标- 大气质量指标- 土壤质量指标- 声环境质量指标三、环境影响评价3.1 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和目的- 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和特点- 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意义3.2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步骤- 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和分类- 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步骤和程序3.3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和监测措施-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内容和要求- 环境影响评价后的监测措施和控制措施四、环境管理和环境保护政策4.1 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环境管理的原则和方法4.2 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 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体系和内容五、环境监测和环境监测方法5.1 环境监测的概念和目的- 环境监测的定义和特点-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意义5.2 环境监测方法和步骤- 环境监测的方法和分类- 环境监测的基本步骤和程序5.3 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和数据分析- 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种类和使用- 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方法六、环境规划和环境修复6.1 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环境规划的定义和特点- 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方法6.2 环境修复的目的和方法- 环境修复的定义和目的- 环境修复的常用方法和技术以上是关于环境科学理论基础的考点要点整理完整版,希望能对你的学习和备考有所帮助。
《环境学概论》__考研知识点归纳

《环境学概论》__考研知识点归纳一、环境学基本概念和原理1.环境的概念和范围:环境是指自然界的一切存在,并包括人类社会和个体生活依赖的物质、能源和信息的全过程。
2.环境学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环境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通过研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3.环境问题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环境问题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包括人类活动、自然条件、资源利用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二、环境评价与监测1.环境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环境评价是对环境影响的预测、评估和管理的过程,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风险评价等内容。
2.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环境监测是通过收集有关环境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数据,分析和评价环境质量变化和污染源,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环境规划与管理1.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环境规划是通过综合考虑环境资源的利用、环境污染的防治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和措施,并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环境管理是通过合理地组织和管理人材、设备、财务和履行职责的能力,使环境保护实现最佳效益。
四、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1.环境治理的思想和方法:环境治理是针对环境问题而采取的改善环境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措施和行动。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通过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五、环境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关系:生态学是环境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3.环境科学与化学、物理学的关系:化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学科为环境学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第⼀章绪论环境的概念:⼴义的概念: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中⼼事物⽽⾔,作为某⼀中⼼事物的对⽴⾯⽽存在。
它因中⼼事物的不同⽽不同,随中⼼事物的变化⽽变化。
与某⼀中⼼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事物的环境。
狭义的概念中⼼事物是⼈类,以⼈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类⽣存、繁衍所必须的相适应的环境,或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可分为⾃然环境与⼈⼯环境两种。
环境要素:环境要素⼜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的、性质不同的⽽⼜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分⾃然环境要素与⼈⼯环境要素环境要素的属性最差(⼩)限制律:整体环境的质量,不能由环境诸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是受环境诸要素中那个与最优状态差距最⼤的要素所控制。
整体性⼤于个体和:是指环境诸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作⽤产⽣的集体效应,是个体效应基础上质的飞跃。
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是指环境诸要素在地球演化史上的出现,具有先后之别,但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
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是指在⼀个具体的环境,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群的⽣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群的具体要求⽽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种概念。
环境的功能特性⼈类环境系统是⼀个复杂的、有时、空、量、序变化的动态系统和开放系统。
由于存在连续不断的、巨⼤的和⾼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表现出对⼈类活动的⼲扰和压⼒。
. 根据环境的概念界定,各种环境要素都是⼈类所需要的资源。
环境的功能⾸先是为⼈类⽣存提供所需要的资源。
环境具有调节功能。
环境具有服务功能。
环境具有⽂化功能。
整体性:局部污染可以对其他地区造成影响和危害。
有限性:弱⼩的地球(背景值、容量、⾃净)不可逆性:物质循环的可逆与能量流动的不可逆隐显性:后果的显现需要⼀个过程持续反应性:灾难隐患和遗传隐患灾害放⼤性:⼩的影响导致⼤的破坏环境问题⼴义:由⾃然⼒或⼈⼒引起⽣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类的⽣存和发展的⼀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环境学概论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环境的概念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二、环境的分类:按环境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分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自然环境是指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总体。
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按其组成要素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和生态环境。
(二)社会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改造自然物质总体,创造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的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社会环境包括:综合生产力、技术进步、人工构筑物、人工产品和能量、政治体制、社会行为、宗教信仰、文化与地方因素等。
第二节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的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二、环境问题的分类⒈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即环境污染。
⒉生态破坏:主要指人类的社会活动产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①森林植被破坏;②沙漠化;③土壤侵蚀;④环境地质问题(人工爆破、地下核试验、采空区塌陷等);⑤生物物种的消灭。
三、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1、人类发展初期的环境问题人是自然食物的采集者和捕食者,主要是利用环境而很少有意识地去改造环境,当时人还是自然界的奴隶,对自然界的作用是很有限的。
人类发展初期的环境问题是因过度的采集和狩猎,消灭了居住区周围的许多物种,破坏人们的食物来源,使其生存受到威胁。
因而这一时期,人类总是在迁徒。
2、第一次浪潮时期的环境问题第一次浪潮,即原始农业、畜牧业、新石器时期。
“刀耕火种”,“反复弃耕”导致土壤破坏,出现水土流失,使沃土变成了不毛之地。
环境科学概论重点

环境科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指与某一生命主体相联系,对生命主体的生存与开展产生作用,发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它包括生命主体的存在空间,维持生命主体生命活动的能量和物质,对该能量与物质产生的一切因素。
2、生物圈: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体组成生物群落,而全部生物群落的总集称为生物圈。
3、大气圈:大气层(atmosphere)又叫大气圈,地球就被这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
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1%;氧气占20.9%;氩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氡气〕和水蒸气。
4、环境地球承载力:某一环境状态和构造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开展危害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
5、可持续开展:可持续开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开展称为可持续开展。
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到达开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开展和安居乐业。
可持续开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开展的重要方面。
可持续开展的核心是开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展经济和社会的开展。
开展是可持续开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开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开展才是真正的开展。
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开展和安居乐业。
也就是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可持续开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开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开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6、臭氧层:离地面20-30千米高的大气圈的同温层阻挡紫外线,底部有一个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小圆圈,厚度在正常压力下约8km.7、生态脆弱带:具有不稳定性、敏感性强且有退化趋势的生态环境过渡带8、人体退化:指由于人类活动对自然活动的改变,导致人体出现非正常疾病和有害生理过程,人类生理因素下降和XX水平下降的现象,简而言之,是指人的体质下降和XX退化,也称“人体退化病〞,其产生原因是环境污染9、全球变暖:指地球外表的大气、土壤、水体、植被、温度等年际间的缓慢上升的现象,其形成原因是温室效应。
环境学概论复习要点

名词:1 环境(保护法意义上的):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P22环境质量: 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P33 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化学组成和物理状态发生变化,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条件\包括大气、水体、土壤、生物污染\噪声、热、放射性、电磁辐射等物理因素的污染5 生物多样性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生物体,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
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6危险废物危险废物是指,在操作、储存、运输、处理和处置不当时会对人体健康或环境带来重大威胁的废物7环境管理:环境管理是对损害环境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影响,以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几本需要,又不能超出行星(地球)的生物容许极限8“三同步、三统一”方针1983年12月,第二次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9 清洁生产:无废工艺乃是这样一种生产产品的方法,它能使所用的原料和能量在原料-生产-消费-二次原料的循环中得到最合理和综合的利用,同时对环境的任何作用都不致破坏它的正常功能。
10 环境经济学研究主题决策与其所处环境质量相互影响的学科,主体包括个人、厂商、政府和国际组织;环境质量是指环境要素对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11 活性污泥法将空气连续鼓入曝气池的废水中,一段时间后,水中能形成繁殖有大量好氧微生物的活性污泥,能吸附和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且微生物将不断增殖12 生物膜法将废水连续通过固体填料(碎石、炉渣或塑料蜂窝等),在填料上大量繁殖微生物,从而形成生物膜,能吸附并分解废水中的有机质13 生物转盘一种好氧处理污水的生物反应器,由水槽和一组圆盘构成,圆盘下部浸没在水中,圆盘上部暴露在空气中,圆盘表面生长有生物群落,转动的转盘周而复始地吸附和生物氧化有机污染物,使污水得到净化。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
一、环境科学的概念与发展
1.环境科学的定义和核心概念
2.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果
二、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1.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3.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保护措施
4.生态足迹与生态修复
三、环境污染与控制
2.环境污染的影响和评估
3.常见的环境污染物及其成因
4.环境污染的控制措施和技术
四、水资源与水污染治理
1.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2.水循环和水质评价指标
3.水污染的种类和排放途径
4.水污染治理的方法和技术
五、大气环境与大气污染防治
1.大气环境的组成和基本特征
3.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监测
4.大气污染防治的措施和技术
六、土壤环境与土壤污染治理
1.土壤环境的组成和功能
3.土壤污染的评价指标和检测方法
4.土壤污染治理的方法和技术
七、固体废物与固废处理
1.固体废物的分类和特性
2.固体废物产生与处理现状
3.固废处置的技术和方法
4.固废管理的挑战和对策
八、气候变化与应对措施
1.气候变化的原因和趋势
2.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的排放
3.气候变化的影响和适应策略
4.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举措
九、环境法律法规与政策
1.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发展和重要内容
2.环境管理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3.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
4.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
十、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伦理的含义和原则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目标
3.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和战略
4.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使用。
环境概论知识点总结

环境概论知识点总结环境概论是指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体系,是环境科学研究的基础和起点。
环境概论包括了环境的概念、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环境的组成要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政策法规等内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环境概论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探讨环境科学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环境的概念1.1 环境的定义环境是指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相互作用的空间,包括了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自然环境指的是地球上气候、土壤、水系、动植物和微生物等自然因素;人工环境指的是城市、农田、工业区、建筑物等人类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环境。
1.2 环境的分类环境可以按其性质和范围进行分类,例如空气、水、土壤、生物等自然环境;也可以按照地理位置和空间范围进行分类,如城市环境、农村环境、森林环境等。
1.3 环境的重要性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提供了空气、水、食物等生命所需的要素,并且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环境问题的产生,往往会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1.4 环境的破坏人类的活动往往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侵蚀、生物灭绝等。
这些破坏行为会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加速环境问题的恶化。
二、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2.1 环境科学的起源环境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人们开始关注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问题,并逐渐形成了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
2.2 环境科学的发展阶段环境科学的发展经历了生态学和环境化学等学科的兴起和发展阶段,逐步形成了今天的环境科学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2.3 环境科学的未来趋势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科学在未来将会更加重视环境工程技术和环境政策的研究,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环境问题和挑战。
三、环境的组成要素3.1 空气空气是地球上生物所必需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混合物,是生命活动和物质循环的重要介质。
3.2 水水是地球上生命所必需的成分,也是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重要要素。
环境概论大一必背知识点

环境概论大一必背知识点在大学学习环境概论这门课程时,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环境问题的起因和解决方案等内容。
下面是环境概论课程中大一学生必须要背诵的知识点:一、环境科学基本概念1.环境:指包括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生活环境在内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等要素。
2.环境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引起环境中某些要素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发生改变,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的现象。
3.可持续发展:指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不影响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路径。
二、环境问题及其起因1.大气污染:由于工业生产、交通排放等引起大气中污染物浓度过高,进而影响空气质量,甚至危害人体健康。
2.水污染:主要由于工业废水、农田农药、城市生活污水等导致水体中污染物浓度超标,从而对水资源和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3.土壤污染:由于工业废弃物的随意倾倒、农药、化肥的不当使用等,导致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积累。
4.生物多样性减少: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破坏和物种灭绝,使得生物多样性遭受到严重的威胁。
三、环境保护措施1.减少污染物排放:通过控制工业废气、废水、废弃物的排放,减少环境污染的发生。
2.循环利用: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
3.加强环境监管: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和管理体系,对环境问题进行实时监测和有效治理。
4.生态保护: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保护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四、环境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基本法律,对于环境污染的防治、环境管理和环境保护责任等做出了相关规定。
2.《大气污染防治法》:针对大气污染问题制定的法律,规定了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和法律责任。
3.《水污染防治法》:对水污染问题进行了规范和管理,明确了水污染的防治责任和措施。
4.《土壤污染防治法》:关于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和责任进行了明确规定,以保护土壤资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复习重点知识汇总-复习重点笔记(考前狂背版)

考试复习重点资料(最新版)资料见第二页封面第1页《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汇总(各校通版)考试复习重点01章《环境与环境科学》01节环境及环境特征一、环境概念1.环境(概念'与一主体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环境是一相对概念,随中心事物变化而变化。
中心事物与环境存在着对立统一。
人类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生存空间,包括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类型按环境主体分:人类环境自然人工生物环境按空间分:星际环境全球环境区域环境聚落环境{城市乡村院落等}二、环境要素及其特点1.环境要素:也称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一般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人工环境要素)。
但通常是指自然环境要素,包括水、大气、生物、岩石、土壤,以及声、光、电磁辐射等。
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的结构单元,环境结构单元又组成环境整体或称环境系统。
地球表面各种环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即地球环境系统。
2.特点(1)最小限制律:环境质量受诸要素中处于最劣状态的那个环境要素的控制。
(2)等值性:无论任何一个要素,只要它处于最劣状态,对环境的影响是相同的。
(3)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4)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三、环境效应及其特点1.环境效应:指环境受到污染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反应。
包括(1)环境生物效应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诸要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化的效果。
(2)环境化学效应酸雨、光化学烟雾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物质之间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
(3)环境物理效应噪声、沙尘暴、矿区沉陷由于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效果。
2.环境特性——由于人类的干扰和破坏,环境表现的特性(1)整体性:环境保护没有地区的界限(2)有限性①人类活动空间有限②环境稳定性有限环境自净能力(污染物进入环境以后引起一系列的物理、化学、生物变化,最终污染物被清除。
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环境科学概论第一章绪论概念: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①外部世界,环境就是人类生存环境,指①是环绕于人类周围①客观事物①整体,它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
或者为指围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①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①总体。
环境法中①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①各种天然①和经过人工改造①自然因素①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①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①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①科学。
其目①在于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①影响及其环境质量①变化规律,从而为改善环境和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①各个独立①、性质不同①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①基本物质组成。
环境问题:指自然过程突变或人类活动引起①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①不利影响。
其原因是人类认识①局限性和环境①复杂多变性。
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①,没有人为因素或人为因素很少①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二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①环境问题。
第二章大气环境概念:干结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①整个混合气体。
主要成分是氮气(78.09%)和氧气(20.94%)。
其次是氩气(0.934%体积)和二氧化碳(0.033%体积)。
空气中水①体积百分含量在0.1-0.5%之间,其余①大气成分为稀有气体。
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①浓度,达到了足够①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①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①现象。
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①场所,设备和装置。
包括:天然源(指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入污染物①污染源。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一)研究对象:人类——环境系统1.环境:就是围绕于中心事物的东西(客观事物的整体)(1)自然因素:地貌、气候、土壤、植被、水文(2)社会因素:社会制度、法律、宗教、道德2.环境的类型: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工程环境3.环境的特性:(1)整体性:指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素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2)变化性:地域分异;内部结构、外在状态不断变化。
(3)开放性:指环境是一个开放系统,有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
(4)有限性:环境为人类发展提供的资源都不是用之不竭的;环境对污染物的容纳量也不是无限的。
(5)综合性:自然环境已不是纯粹的天然环境,而是综合了一定的社会因素。
(6)可调节性:自然环境是高度复杂的系统,当人类行为作用引起的环境结构与状态的改变不超过一定的限度时,环境系统的自动调节功能可以使这些改变逐渐消失使结构和状态恢复原有的面貌。
(二)研究任务1.基本任务: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空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
2.主要任务:(1)环境的背景知识:演化规律、基本特征、环境结构(2)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3)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危害的机理,为人类健康是生活服务(4)环境污染的防治与治理(三)人类——环境系统的发展与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是指作为中心事物的人类和作为周围事物的环境之间的矛盾(人类和环境之间的消极影响就构成环境问题)(1)人类的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积极——>对环境起改善和美化作用消极——>对环境起退化和破坏作用(2)自然环境限制和破坏人类的生产和活动2.3.八大公害事件第二节环境科学的内容和分科(一)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1).理论地理学:环境科学的方法论、环境质量评价原理与方法、环境规划原理与方法(2).综合环境学:①宏观:全球环境学②中观:区域环境学③微观:聚落环境学(3).部门环境学:①与自然科学过渡:物理、化学、大气、水文、土壤环境学等②与技术科学过渡:工程环境学③与社会科学过渡(二)环境科学的分科:1.环境科学:①环境生物学②环境物理系③环境化学④环境生态型⑤环境医学⑥环境地学2.环境技术学:①环境控制学②环境工程学(环境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环境系统工程…)3.环境社会学:①环境法学②环境经济学③环境管理学④环境规划学⑤环境教育学⑥环境美学⑦环境心理学⑧环境理论学第三节环境科学的发生和发展1.探索阶段:(1)大约在公元前5000多年,中国在烧制陶瓷时就在柴窑中采用了烟囱排烟。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及其组成一、环境是指与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外部世界,即是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的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环境问题分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干扰(1)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8大公害中有几个对人体健康产生了有害影响?)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如水体污染导致农作物死亡)的现象。
(2)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造成了生态系统功能失调,生物的多样性和生产量下降。
(3)环境干扰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影响的现象。
环境本底值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处于原有状态时,环境中的水、大气、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在自然界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其本身具有的基本化学组成和能量分布状况环境容量是指人群健康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危害的前提下,自然环境或其中的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环境自净能力是指已被污染的环境,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能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自我调节机制。
污染源污染源:凡是产生物理的(声、光、热、振动、辐射、噪声等)、化学的(有机物、无机物)、生物的(霉菌、病菌、病毒、寄生虫卵等)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的设备、装置、场所等,都称为污染源。
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或具有普遍性,并对全球造成危害的环境问题,也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1)是地球上不同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的2)虽然是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但其影响和危害具有跨国、跨地区的结果全球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人为性隐蔽性危害性移动性加速性可变性全球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区域差异性、区域集中性、全球集中分布、国家内部集中分布、生态环境集中分布、工业污染问题的集中分布、多灾区与国家十大全球环境问题:1.全球变暖 6.森林资源锐减2.臭氧层破坏7.土地荒漠化3.酸雨8.物种加速灭绝4.淡水资源危机9.垃圾成灾5.能源短缺10.有毒化学品污染。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环境科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科学领域,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旨在研究和解决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
下面是环境科学概论的复习内容。
一、环境科学概念与发展历程1.环境科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内容环境科学是研究环境问题的一门综合性科学,主要内容包括环境的组成、性质、变化规律以及环境与生物、人类的相互作用等。
2.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环境科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自然环境研究阶段、环境问题研究阶段和可持续发展研究阶段。
其中,自然环境研究阶段主要关注环境的组成和性质;环境问题研究阶段则关注环境问题的发生原因和解决方案;可持续发展研究阶段则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环境问题及其影响1.全球环境问题全球环境问题包括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这些问题不仅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威胁,也对生态系统和环境稳定性产生了严重影响。
2.国内环境问题国内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等。
这些问题主要源于工业发展、农业生产、城市化进程和能源消耗等。
三、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1.环境保护的原则环境保护的原则包括预防原则、综合利用原则、资源节约原则及环境治理原则等。
预防原则强调采取措施预防环境污染的发生;综合利用原则强调合理利用和综合利用资源;资源节约原则倡导合理使用资源;环境治理原则要求持久稳定地改善环境质量。
2.环境治理的方法环境治理的方法包括技术措施、法律制度和经济手段等。
技术措施主要包括污染防治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法律制度包括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规划管理制度;经济手段包括环境税收、排污许可证等。
四、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原则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能够满足未来代际发展需求的发展方式。
其原则包括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社会公正与公平、文化多样性等。
2.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与路径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环境科学概论 整理

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科学概论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生态学、地理学及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该课程的讲授,目标是培养以上专业学生的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及环境科学的总体轮廓,包括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分科、发展与特点。
特别是重点了解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的特点,了解人类活动引起的以上环境要素的污染特征,包括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掌握污染物在各环境要素中的转化规律及污染物扩散模式。
同时了解全球当前主要的热点环境问题,初步掌握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环境问题和环境科学的产生1.环境(Environment)1.1 什么是环境环境,就词义而言,是指周围的事物,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个主体而言,从这一角度上讲,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会随着“主体”的变化而改变。
“环境”一词,作为一个专门术语,同样会随着学科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
例如,对于生态学,由生态学的经典定义:“研究生物之间及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不难看出生态学中的环境是相对于生物这一主体而言的外部世界,它包括光照、水分、土壤,温度、地形地貌等。
什么是环境科学中的环境?对于伴随着20世纪50年代前后“环境问题”,更确切地说是“环境污染问题”的第一次高潮的出现而逐渐发展起来,并逐渐扩大其研究内容的环境科学来说,其主体是人类。
环境科学中的“环境”的定义应该是以人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全部。
这里的外部世界包括人类已经认识到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周围事物。
它包括非生物环境(Physical environment)(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也包括生物环境(Biological environment)。
1.2 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概念(1) 生态(Ecology)生态学的定义颇多,从最初的1866年德国博物学家E. Haeckel在其所著《普通生物形态学》》中给生态学下的最经典的定义:“研究生物之间及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到1972年现代著名生态学家E.P.Odum在其出版的教科书《生态学基础》中的定义:“生态学为研究自然界的构造和功能的科学”。
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汇总)——环科资料文档

环境科学概论1.绪论1.环境的特性:①整体性②区域性③ 相对稳定性④滞后性⑤ 脆弱性;2.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是衡量地球承载力以及人与环境和谐程度的重要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范围下,维持人类—环境系统稳定,人类活动不引起环境功能破坏发生质的改变的能力,其实质就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
3.《寂静的春天》:1962年,美国海洋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在研究了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危害之后出版的,被视为环境科学这一学科的开始,蕾切尔为环境科学的学科创始人。
4.环境科学的任务:①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了解全球环境变化的历史、演化机理、环境结构及基本特性等,从而为改善环境和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②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地球环境安全的影响;③探索和发现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作用机理及对人体的影响,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规律,从而为人类健康的生活提供服务和指导;④帮助人类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研究和探讨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和管理手段,对不同时空尺度下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进行系统优化,从区域环境的整体上控制人类—环境系统,寻求解决区域环境问题的最佳方案。
2.自然环境1.人类对水圈的影响(1)直接影响:①大量开采利用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大幅下降,间接导致地面沉降②过度不合理开发利用地表水引起湖泊消失、河流断流和河口湿地退化(2)间接影响:①修建大型水库破坏原有生态系统平衡,带来移民问题;②河流渠道化带给水生生态系统灾难性的影响;③水体过度利用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结构,严重影响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2.物质循环的类型①水循环②气体型循环③沉积型循环④有毒有害物质循环3.水循环是物质循环的驱动力,主要表现在:①水循环是陆地生态系统与水域生态系统连接的桥梁②水循环是优秀的物质“搬运工”4.沉积型循环:主要是矿质元素的循环,如磷、硫、钾等,他们主要是通过岩石风化及人类活动等作用释放出来,又通过沉积进入地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科学概论第一章绪论概念: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得外部世界,环境就就是人类生存环境•指得就是环绕于人类周国得客观事物得整体,它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
或者为指囤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与发展得各种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得总体。
环境法中得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得各种天然得与经过人工改造得自然因索得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与乡村等。
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得研究对象,它就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得发生与发展、调节与控制以及改造与利用得科学。
其目得在于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域得影响及其环境质量得变化规律,从而为改善环境与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要素:又祢环境基质,就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得^个独立得討生质不同得而又服从整体;^化规律得基本物质组成。
环境问题:指自然过程究变或人类活动引起得环境坏与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产、生活与健康带来得不利影响•其原因就是人类认识得局限性与环境得复杂多变性。
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类环境问题,就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得,没有人为因素或人为因素很少得环境问題。
次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二类环境问题,就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所進成得环境问題。
第二章大乞环境概念:千结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与固体杂质以外得整个混合乞体。
主要成分就是氮气(78、09%)与敦%(20、94%)O其次就是氮气(0. 934%体积)与二敦化碳(0、033%体积).空气中水得体积百分含量在0、1-0. 5%之间,其余得大乞成分为稀有气体。
大%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得浓度,达到了足够得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得舒适、健康与福利或危害了环境得现象。
大气汚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域产生有害影响得场所,设备与戕置。
包括:天然源(指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入污染物得污染源。
)人为源(指人类得生产活动所形成得汚染源。
)大弋污染物: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与环境产生有毒影响得物质。
气溶胶体:就是空气中得固体与液体颗程物质与空气一起结合成得悬浮体,它得粒径在1微米以下,可以悬浮在大气中。
总悬浮穎粒物(TSP):D(粒径)在WOmm以下,其中多数在10mm以下,就是分散在大气中得各种粒子得总称。
可吸入粒子(IP):大于lOpm得颗粒物能被鼻腔得鼻毛吸留住,而小于lOum得飘尘却能长驱直入侵蚀肺泡■叫“可吸入因子” O在可吸入微粒中80$可沉枳于肺泡,且沉枳时间可达数年之久,导致肺心病等一系列病变。
-次污染物:又祢原发性污染物,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得汚染物•进入大气后其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次污染物:又称继发性汚染物,指进入大气得一次汚染物之间相互作用,或一次污染物与正常大气组分发生化学反应,以及在太阳辐射线得参与下引起光化学反应而产生得新得汚染光化学烟雾: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如强日光、低风速与低温等),氮氧化物与碳氢化物发生化学转化形成得高氣化性得泯合气团,就是一科带刺激性得淡篮色烟雾。
弋温垂亘递减半;在对流层内,%温垂直变化得总趙势就是,随着高度得增加气温逐渐降低,这就是因为地面就是大%得主要与直接得热源,所以近地面层得温度比上层要高;另一方面,水汽与固体杂质得分布从低空向高空减少,它们吸收地面辐射得能力很强。
气温随离度得变化通常以气温垂直递减率Y衷示•于宅我超减挙F:干空气块或未饱与得湿空乞块在绝热条件下毎升高单位离度(通常就是100 m)所造成得温度下降数值称为千绝热递减率,以Yd衷示.温度层站、温度沿垂直高度得分布,祢为温度层结。
%温沿垂直高度得分布可用曲线衷示,称为温度层结曲线。
大毛穗定度:指在垂直方向上大气稳定得程度。
污染物在大气中得扩散与大气稳定度有密切得关系。
或者说大气中某一高度上得气块在垂直方向上相对稳定得程度。
選済:在近地层内•空气温度得变化主要就是受地表长波辐射得影响。
近地层空气温度,随着距离地面得高度增加而降低,即Y >0;当Y <0时•乞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到气层称为逆温层.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从区域环境整体出发,综合运用各■种防治大气污染得技术措施与对疑,充分考虑区域得环境特征,对影响大气质量得多种因素进行综合系统分析,得出最优得控制技术方案与工程措施,并加以实施,以期达到区域大%环境质量控制a标。
大%环境质量标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就是以保障人体健康与正常生活条件为主要目标,规定出大气环境中某些主要污染扬得骯高允许浓度。
它就是进行大乞污染评价,制订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与大乞汚染物徘放标准得依据,就是进行大乞环境管理得依据。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这就是以实现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为目标,对污染源排入大气得污染物容许含量作出限制,就是控制大%污染物得排放童与进行净化装置设计得依据,同时也就是环境管理部门得执法依据。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可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与行业标准。
大毛污染控制技术标准:这就是大气汚染物排放标准得一种辅助规定。
它根据大气汚染物排放标准得要求,结合生产工艺特点、燃料、原料使用标准、净化囊置选用标准、烟囱鬲度标准及卫生防护带标准等,都就是为保证达到汚染物排放标准而从某一方面作出得具体技术规定,目得就是使生产、设计与管理人员易掌握与执行。
第三章水体环境概念:水体:地表水®得重要组成部分,指得就是以相对稳定得陆地为边界得天然水域,包括有一定流速得沟渠、江河与相对静止得塘堰、水库、湖泊.沼泽,以及受潮汐影响得三角洲与海峡。
水质:水柏得质量。
通过水体得物理、化学与生物特征及组成状况,反映水体环境得演化过程与人类活动影响得程度。
水肯源:作为爺源得水应当就是可供利用或可能被利用,具有足够数量与质量,并可适合某地对水得需要而能长期供应得水源。
水污染: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体后,其含量趨过了水体得自然净化能力,使水体得水质与水体底质得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詳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得使用价值与使用功能得现象,被称为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源:指向水体排放污染物得场所、设备与装置等。
通常也包桔汚染物进入水体得途径.主要分为三方面;工业废水、生活汚水.农业退水。
水体污染物:造成水体水质、水中生物群落以及水体底泥质量恶化得各种有害物质(或能量)都可叫做水体污染物.按种类可分为物理.化学、生物等几方面.水体自冷作用:污染物投入水体后,使水环境哽到污染.污水徘入水体后,一方面对水体产生汚染•另一方面水体本身有一定得净化污水得能力,即经过水体得物理.化学与生物得作用• 使污茨中汚染物得浓度得以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往往能恢复到受汚染前得状态,并在微生物得作用下进行分解,从而使水体由不洁恢复为清洁,这一过程称为水体得自净过程。
木环境容量'就是指在不影响水得正常用途得情况下,水体所能容纳得污染物得量或自身调节净化并保持生态平衡得能力。
水环境容量就是制定地方性、专业性水域排放标准得依据之一•环境管理部门还利用它确定在固定水域到底允许排入多少污染物.第四章土壤环境土壤结构:一般把土壤颗粒(包括单独颗粒.复粒与团聚体)得空间排列方式及其稳定程度,孔隙得分布与结合得状况称为土壤得结构。
土壤孔隙:一般土壤内部空间并没有全部为土壤所填满,土壤总就是按一定方式排列,其间有许多孔隙。
土壤胶体:土壤胶体就是腊土壤颗粒直径小于2 urn或者小于1 um得土壤微粒,就是土壤固体颗粒中疑细小得微粒,也就是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最活泼得部分•她与土壤一起构成土壤胶体体系。
环境容量:在保证人詳健康与生态系统不爱危害得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得最大容纳量。
土壤环境容査:土壤环境单元在一定时限內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产量与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能承纳污染物得最大容量、即土壤污染物得起始值与最大负荷量得差。
土壤污染:人矣活动产生得汚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惡化得现象。
土堀净化:吸附、分解、转移.转化,使土壤污染物得浓度降低而消失得过程。
土壤背景值:土壤在自然成土过程中,构成土壤自身得化学元素得组成与含量,即土壤未受人类活动影响得土壤本身得化学元素组成与含量。
第五章®体废物与环境固体废扬:生产与生活活动中去弃得固体与泥状物质,包括从废水.废乞中分离出来得固体颗粒物。
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质量:在一个具体得环境中,环境得总体或环境得某些要素对人类得生存緊衍及社会经济发展得适宜程度。
环境质量评价:就是对环境得优劣所进行得一种定量描述。
即按照一定得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范S内得环境质量进行说明、评定与预测。
环境廉量评价矣型J时间)环境质量回顾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影响评价(EIA)环境原童评价內容污染源得调查与评价、环境质量指数评价、环境质量得功能评价污染源评价三个4^征数;等标污染指数、等标汚染负荷、污染负荷比环境影响:人类活动对环境得作用与导致得环境变化及由此引足得人类社会与经济得影响。
环境彩响评价:就是指对区域今后得开发活动(如土地利用方式得改变)将会给环境质量带来得影响进行评价。
不仅包括对自然环境,也包括对社会与经济得影响。
环境彩喰评价矣型'单个开发建设项目.多个建设项目、区域开发项0、战略及宏观活动问答题1、环境科学得研究对象与任务就是什么?环境科学研究得对象就是环境。
环境科学就是以“人类一环境”系统为其特定得研究对象, 它就是研究"人类一环境"系统得发生与发展、调节与控制以及改造与利用得科学。
任务就是:a、基本任务:揭示人英-环境系统得实质,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得协调关系•掌握它得发展规律,碉控人类与环境之间得物质与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
b、主要任务:1、探索全球范囤内环境演化得规律,了解人类环境变化得过程、环境得基本特^!!.环境结构与演化机埋等,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环境质量向有利于人类得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得变化。
2、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得关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得关系,使人类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3、探索环坟变化对人类生存得影响,发挥环境科学得社会功能,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得机理及环境毒理学研究,为人类正常、健康得生活服务.4、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得技术措施与管理措施.2、自然环境得组成与结构有哪些?组成:自然环境就是人类发生与发展得物质基础,它就是由生物与无机环境组成•大%.水体与土地以各科不同得组合与偶合方式组成多种多样得生物无机环境。
生物包括植物、动物与徽生物。
结构:生物群落及无机环境共同组成自然环境得结构单元•由低级单元再组成高级单元,所以自然环境实际上就是一个由两个阶梯(由组成要素组成结构单元,再由低级结构单元组成高级结构单元)组成得多级错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