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

Fe+S

====
FeS
氧化性 Cl2>S
4.根据反应进行的难易程度(反应条件)比较
反应条件要求越低,反应越剧烈,对应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
越强,如是否加热、反应温度高低、有无催化剂和反应物浓度
大小等。例如:
MnO2+4HCl(浓)

====
MnCl2+Cl2↑+2H2O
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
混合物)
• 其他HClO,漂白粉等
还原剂 活泼金属:K,Ca,Na等 某些非金属单质:H2,C,Si等 含有低价元素的化合物:NH3,H2S,HI等 某些低价含氧酸及其盐:H2SO3、Na2SO3等 某些非金属的低价氧化物:CO,NO 某些盐溶液中的较低价态的金属阳子:Fe ,Cu 某些有机化合物:CH3CHO等
第二课时 氧化剂和还原剂
氧化剂和还原剂
• 氧化剂 • 定义:在反应中所含元素原子得到电子
(或电子对偏向)的反应物. • 特点:具有氧化性,元素化合价降低. • 还原剂 • 定义:在反应中所含元素原子失去电子
(或电子对偏离)的反应物. • 特点:具有还原性,元素化合价升高
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
氧化产物:还原剂失去电子被氧化后的生成物
还原产物:氧化剂得电子被还原后的生成物
例.指出下列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 原产物. MnO2+4HCl=MnCl2+Cl2 +2H2O
氧化性和还原性
氧化性:氧化剂得电子的性质(或称氧化能力) 还原性:还原剂失电子的性质(或还原能力)
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氧化产物具有氧化性 还原产物具有还原性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
①金属单质及部分非金属单质:C , H2
②低价态的氧化物:CO SO2
③含较低价态元素的酸:HI,H2S,H2SO3 ④含较低价态元素的盐:Na2S,Na2SO3
,KI,FeCl2
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只与该元素原子 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有关,而与得失电 子的数目多少无关。得电子能力越强, 其氧化性越强;失电子能力越强,其还 原性越强
应用:化学方程式配平及计算
(2)强弱规律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应用:比较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 判断反应能否发生
(3)价态规律
元素处于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 元素处于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 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也有还原性
(4)转化规律
(1)元素相邻价态之间的转化最易
应用:进行物质性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 的判断
(7)先后规律
同一氧化剂与多种还原剂混合,还原性强的先被氧化; 同理,同一还原剂与多种氧化剂混合,氧化性强的先 被氧化
应用:反应先后次序的判断
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对应离子的还原性逐渐增强
(3)根据产物的价态判断
在相同条件下,不同氧化剂将同一还原剂氧 化的价态越高其氧化性越强
Cu Cl2 CuCl2 2Cu S Cu 2 S
氧化性:Cl2>S
点燃
(4)根据反应条件来判断
与同一种还原剂(氧化剂)发生反应,其反应越 困难,其氧化性(还原性)越弱。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金属单质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减弱 K+ Ca2+ Na+ Mg2+ …Fe2+ Sn2+ Pb2+(H+) …… 对应阳离子的氧化性(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
失去2*1e ,化合价升高
+4
-1
+2
0
氧化剂:MnO2 还原剂:HCl 氧化产物:Cl2 还原产物:MnCl2
表示氧化还原反应电子 转移的两种方法
1.用双线桥表示同种元 素的电子得失(双线桥 法)
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
标价态(标化合价,找出变价元素); 连双线(反应物指向产物,箭头箭尾指向同一
还原性最弱;但K+的氧化性最弱,Ag+的氧化性最 强
补充:Fe3+放在Cu2+与Hg2+之间
2.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阴离子 的还原性反而越弱。比如F2的氧化性最强,
F-的还原性最弱;S的氧化性最弱,S2-的还原性最 强
练习册P28
要点一 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比较
1.剂>产物 2.两个反比 【例题讲解】
练习
1. 3Cu+8HNO3(稀)=3Cu (NO3)2+2NO↑+4H2O
2. Cl2+2NaOH = NaCl+NaClO+H2O
常见的氧化剂有: ①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如: 卤素单质 、O2、S等。 3+ ②高价金属阳离子如:Fe ③高价或较高价含氧化合 物如:MnO2、浓H2SO4、 HNO3、KMnO4。
常见的还原剂有: ①活泼或较活泼的金属:如 K、Na等。 ②一些非金属单质:如H2、 C等。 ③较低价的化合物:CO等。
四.氧化性和还原性
氧化性:氧化剂夺电子的性 质(或氧化能力)
还原性:还原剂失电子的性 质(或还原能力)
氧化剂有氧化性 还原剂有还原性
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 产物的氧化性 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 产物的还原性

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

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

A.Br-具有氧化性 B. Cl2是氧化剂
C. Cl-是还原剂
D.该反应是复分解反应
三、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
3.生成物中:
氧化产物:还原剂被氧化后的生成物。
还原产物:氧化剂被还原后的生成物。
概念小结:
还原剂
反应物
氧化剂
还原性 氧化性
失电子
本质且相等
得电子
价升 被氧化
特征且相等
价降 被还原
氧化 产物
三、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
1.反应物中:
氧化剂: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的物质。
还原剂: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的物质。
【及时检测1——你掌握了吗?】
1. H2O+C=高=温 H2+CO 氧化剂:H2O 还原剂: C 2. 2KClO3=△=2KCl+3O2↑ 氧化剂:KClO3还原剂:KClO3 3. Cl2+H2O=HCl+HClO 氧化剂:Cl2 还原剂:Cl2 4. MnO2+4HCl(浓)=△=MnCl2+Cl2↑+2H2MOnO2、HCl
二、单线桥法
➢ 线桥从还原剂指向氧化剂
(从失去电子的元素指向得到电子的元素 )
➢ 线桥上只标电子总数,不标得失
➢ 箭头的方向=电子转移的方向. 2e-

CuO+H2 = Cu+H2O
(氧化剂) (还原剂)
得到a×be-,化合价降低,被还原
氧化剂 + 还原剂 =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
失去m×ne-,化合价升高,被氧化
生成物
还原 产物
常见的氧化剂(阅读P37)
O2、 Cl2 、浓H2SO4、 HNO3、 KMnO4、FeCl3 等;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
氧化还原反应
第二课时
【回顾】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什么?实质是什么?
Na
+11 +17
Cl
0 0 +1 -1 2Na + Cl2 = 2NaCl
Na+
+11 +17
Cl-
Na+ Cl-
【思考】氧化还原反应中伴有电子转移,如何表 示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情况呢?
【学习探究】
化合价升高, 被氧化,氧化反应 失2×e-, 化合价升高, 失2×e- 被氧化,氧化反应
2Na + Cl2 == 2NaCl
0
0 点燃
+1 -1
+2
CuO + H2 == Cu +H2O
得2e-,被还原,还原反应 化合价降低,
0
0
+1
化合价降低, 得2e-×1,被还原,还原反应
双线桥法 步骤:1.先标化合价,双线桥从左指 向右连接不同价态的同种元素 2.线上标明电子得失数 3.指出氧化还原类型
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氧化剂、氧化产物具有氧化性(物质得到电子能力) 还原剂、还原产物具有还原性(物质失去电子能力)
【思考与探究】元素价态与氧化性还原性的关系 试判断下列元素所处价态的氧化性、还原性:
价态: -4
0 +4 元素: C C C
-2 +4 +6 -2 -1 0 0 +2 +3 S S S O O O Fe Fe Fe
还原 剂, Fe3+ 具有____ 氧化性 需加_____
5. Fe3+
+3
Fe
0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
【 Nhomakorabea考与交流一】
• 下列反应的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 还原产物分别是什么? • 请用双线桥法表示电子的得失结果
Zn + CuCl2 == ZnCl2 + Cu
• 氧化剂和还原剂在氧化还原剂反应中本身 所发生的反应是什么?所含元素的化合价 的情况如何? • 若反应转移了3mol电子,则生成ZnCl2的物 质的量是多少?
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2)常见的还原剂 • 活泼或较活泼的金属:K、Ca、Na、Mg、 Al、Zn • 含低价金属阳离子的化合物:Fe2+(FeCl2) • 某些非金属单质:C、H2 • 含有较低化合价元素的化合物:HCl、H2S、 HI、KI
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减弱 对应的阳离子的氧化性逐渐增强
(3)根据元素的化合价来判断: • 一般地,元素的化合价处于最高价态,具 有氧化性;元素的化合处于最低价态,具 有还原性;元素的化合价处于中间价态, 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1)常见的氧化剂 • 活泼的非金属单质:O2、Cl2、Br2 • 含高价金属阳离子的化合物:(Fe3+)FeCl3 • 含某些较高化合价元素的化合物:浓H2SO4、 HNO3、KMnO4、MnO2
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比较
(1)根据反应方程式: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思考与交流二】
•若溶液中存在Fe2+和H+,往其投入Zn粒,Zn 粒会先跟谁反应?为什么?
•谁强就先反应
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比较
(2)根据金属活动顺序: •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

1.双线桥法:表示同一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得失电子的结果
失 2e-
+4
-1 +2
0
MnO2 + 4 HCl = MnCl2 + Cl2 + 2H2O
得 2e失e-
既体现酸性又 体现还原性
0
-1
+1
Cl2 + H2O = HCl + HClO
得 e-
课堂练习
用双线桥表示同种元素的电子得失。
失2 e-
是否属于氧 化还原反应
是 否
否 是


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的关系
复分解 反应

非氧化
解 反
还原反应 应
置换 反应
氧化还 原反应
化合 反应
[结论] 置换反应全部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全部是 非氧化还原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有单质生成的 分解反应全部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四、表示电子转移的方法
2Na + 2H2O = 2NaOH+ H2↑
还原剂 氧化剂
氧化产物 还原产物
2、用双线桥法分析下得 列2×反e- 应,并指明氧化剂、
还4 = FeSO4 + H2↑
还原剂 氧化剂 氧化产物 还原产物
作业
1.用双线桥表示同种元素的电子得失。
点燃
Cu +Cl2
CuCl2
电解
2H2O
2H2 + O2
Cl2 + 2 KI = 2 KCl + I2
Fe +CuSO4 = FeSO4 + Cu
0
0
+1 -1
2 Na + Cl2 = 2 NaC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北师大二附中胡海燕(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的中学化学新课程降低了对化学事实性知识的学习要求,突出了对科学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和基本观念的形成。

化学学习的重心从背诵、记忆具体事实及概念原理转移到理解可迁移的核心概念和对更为根本的学科知识结构进行深层理解上。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有序思维是指思考和解决化学问题时遵循一定的顺序、按照特定的线索和步骤去探索的一种思维方式。

合理的、科学的、优化的思维程序能够加速解决问题的思维进度,提高思维活动的实际效益;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快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种思维方式有利于解决较复杂的开放性问题,避免盲目地或纯凭经验来解决问题。

(二)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第2课时内容。

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知识点,它贯穿、延伸于整个中学化学教材。

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进行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此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建立氧化和还原概念的基础上学习,具体有两个核心:1、氧化性和还原性与价态以及电子转移的关系;2、怎样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具有氧化性、还原性,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形成过程方法,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发现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规律及其运用。

另外,也想通过此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形成有序思维,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打下基础。

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知识基础:学生已初步形成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对于氧化还原理论的学习感觉枯燥,大多数学生能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来进行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判断,有些学生则是靠死记硬背来解决问题。

凭已有的经验,能说出一些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但不多也不成规律。

对元素的化合价与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的关系认识和体验不足。

实验基础:经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和必修1一二单元的实验探究教学,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但由于初中校的差异,水平参差不齐。

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方法不清楚。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对于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够找出氧化剂和还原剂;(2)学会用化合价来判断物质可能具有的氧化性和还原性;(3)认识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验证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实验设计思路。

(2)通过探究活动,体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形成有序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氧化剂、还原剂性质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

(2)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养成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3)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氧化还原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发现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规律及其运用。

(2)探究物质性质(氧化性、还原性)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规律及其运用。

3. 教学方法与手段任务驱动下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1.教学设计总体思路以两条线索同时展开教学活动明线是探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预测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设计验证物质氧化性、还原剂的实验方案→完成简单的验证实验→依据实验结论提升知识并进行反思。

暗线是从物质分类的角度认识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2.教学流程图3.教学资源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点滴板实验药品:月饼中的干燥剂、酸性KMnO4溶液、Na2SO3溶液、KI溶液、变质的Na2SO3溶液、BaCl2溶液、稀盐酸、淀粉,碘水。

电教设备:电脑、投影仪(五)学习效果评价1.学生学习效果:作为课例研究的第三次课,本节课是在学生对氧化还原的概念有一定认识基础上进行的。

课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2份,其中有31位同学对本堂课表示满意,有1位同学认为一般,满意度为96.9%,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学生对实验探究这种教学方式的喜爱与认同。

选择满意的同学给出的理由是:“生动有趣、亲自动手。

”“实验与理论结合,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学习知识。

且老师讲课思路清晰,容易理解”“实验安排合理,环环相扣,条理层次清楚,引导学生逐步思维。

”“让我们有了研究物质时应有的思维,老师带着我们一步步深入,培养我们的思维。

使我们可以举一反三”等等。

同时,很多同学也对今后教学提出了有共性的建议:“多开展一些的实验,增加动手实践的机会。

”谈及收获,大多数学生提到的是知识和方法两个层面的收获,如:“了解了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与元素的价态的关系,对强强制弱弱的氧化还原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学会了探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和步骤,肯定能应用于今后的实验和解题中,思路是最重要最关键的。

”“还总结了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

”“知道了怎样设计实验去探究或验证猜想,以及怎样分析”,还有少数同学写道:“我开始培养一种严密的实验意识,明白了步骤的逻辑性的重要”,体现了思维有序性的价值。

“对氧化还原反应有了更深的认识,体会到其中的魅力和值得探究的地方”。

2.教师自身教学效果就三维目标的达成效果来看,知识目标中“对于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够找出氧化剂和还原剂;学会用化合价来判断物质可能具有的氧化性和还原性”落实得较好。

但“从物质分类的角度认识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由于时间的关系,展开的不是很充分,学生自己生成的东西较少,但总体上能体现“知识是载体,方法是核心”的教学理念。

能力目标中“初步学会探究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实验设计思路”和“体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形成有序思维。

”落实得非常好,基本流程很清晰,实验的功能体现得非常到位,逐步深入。

由引导学生一步一步体会探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然后让学生应用这个程序探究陌生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再布置拓展习题,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方法,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时间把控上如果能在前段压缩一下,在应用阶段给学生更加充分讨论的时间效果会更好。

情感目标中通过氧化剂、还原剂性质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

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养成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等目标都落实得很好。

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鼓励。

以往预测和结论都是一致的。

当结果和预测不一致时,别轻易的放弃,想想为什么不发生,有没有新的想法,做出新的预测。

让学生真正体会探究性实验,而不是验证性实验。

另外,课堂难度也比较合适,学生非常喜欢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

(六)教学反思整堂课的设计思路不错,有新意,探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很有意义,体现了思维的有序性,选题很好。

这是该课例研究的第三节课,保留了探究物质性质的主体框架,在前两节的基础上做了一定的改动。

首先,从内容上看,第一次试讲准备内容太多,课时紧,学生又是在刚刚接触氧化还原概念还没来得及消化吸收的情况下开展教学,知识铺垫少,难度大。

课上在核心元素的问题上花费很多时间。

另外,忽视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对Na2SO3、I2和Na2S均不熟悉,学生力图通过书写化学方程式明确产物才敢设计反应,造成解决问题时难度过大。

可以补充给出I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应补充给出锰元素处于不同化合价时离子的颜色并删去Na2SO3与Na2S在酸性条件下的反应来降低难度。

第二次试讲的效果非常好,但没有时间总结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

第三次课又将探究H2O的氧化性/还原性作为课后思考,既进行思维拓展,让这节课有延伸感,又节约课时,使要点更突出,也可使学生的讨论比较充分。

留出时间让学生从物质分类的角度认识一些常见的氧化剂或还原剂。

其次,从教学方式上看,第一次课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这部分内容,对氧化还原的概念还没有内化,加上安排的内容多,没有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虽然在前半节课表面繁荣,但发言的都是程度比较好的学生,学生的参与度不够。

后10分钟基本处于教师一言堂的境地。

第二次课通过调整,整堂课在探究气氛很浓的状态下进行,全班学生的参与热情都非常高,收获很大,并且能够自主生成一些新的问题,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另外,教师设问的改变会带来教学开放度和学生思维的变化。

教师即便是意图上想让学生探究,但由于问题问得较死,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如探究Na2SO3的氧化性/还原性这一活动,第一次课基本上是手把手教学生,在提供了一些试剂的基础上设问:“如何选择试剂?如何操作?观察点是什么?预期现象?如何检验产物?”引领着学生一步一步走;到第二次课的时候有一定程度的放开,先问学生“如何选择试剂?如何操作?”,再提供一些试剂,有利于让学生主动思考;第三次课开放度更大,“请你运用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来探究Na2SO3的氧/还性。

”让学生主动应用所学方法来解决问题。

另外,教师设问的改变会带来教学有效性的变化。

比如原来的问题是“实验探究KMnO4和KI溶液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问题问得不明确,学生不知道是每一种物质都要探究其氧化性和还原性还是KMnO4只探究氧化性、KI只探究还原性,改成“探究KMnO4的氧化性和KI溶液的还原性”就更为明确,由于KMnO4的氧化性和KI溶液的还原性实际上是相互验证的,进而可以改成“探究KMnO4的氧化性”会使课堂更为高效。

还有一些细节之处,都值得斟酌和思考。

比如第一节课有个别学生对于高锰酸钾和锰酸钾有些混淆,花费时间较长,第三节课是借班上课,对学生不够熟悉,加上学生思维的发散度较大,在请学生汇报方案设计的环节产生了一些枝节的内容,浪费了一些时间,导致整个教学过程的后半段时间太紧,有些内容没有充分展开,比如对方案的优化等等。

教师应如何及时、有效的把控课堂,做出相应调整?再比如学生在回答方案时应给予相应的指导,要先明确实验目的,再说方案,实验方案设计要突出合理性、简约性、现象明显。

处处体现程序的有序,思维的有序。

此外,板书的设计也从便于物质分类的角度做出了相应调整。

为了让课堂的整体实效性更高,对于一些意外的回答,应及时引导,这是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个问题。

整堂课思路清晰,以两条线为线索展开教学活动,明显是方法线,以探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开展;暗线是知识线,以常见氧化剂还原剂的探究呈现。

以生活中的实例过渡自然,活学活用,对于实验班,还可以在Na2SO3的探究环节完全放开,让学生先做实验,然后再来讨论,可能会更充分,但需要前面的用时需更为紧凑。

课例研究是教师专业化成长道路上非常有效的一条捷径。

通过三课两反思的教学活动,在其他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不断思考,改进不足,确实收获很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