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两栖纲
两栖纲
及感官)
五趾型附肢
鱼类:仅靠单支点的附肢摆动维
持平衡,尾和躯体的摆动是其主
要的运动方式。
两栖类:必须有强大的附肢将身 体支撑起来抵抗重力;同时还必
须能推动躯体在地面移动,鱼类
简单的附肢结构无法完成。
两栖动物的五趾型附肢具有强有力的附肢以及多支点的杠杆运 动的关节,这使得两栖动物可以利用四肢将身体支撑起来以抵 抗重力,并能推动动物躯体在地面上灵活移动。
2)体分区:分4部分 头部、躯干部、尾部、四肢
头与躯干以颅骨后缘分界,躯干与尾以泄殖腔孔分界。
头形扁平而略尖; 具有一对内、外鼻孔; 具眼睑和瞬膜; 具鼓膜; 鸣囊(内或外声囊)。
2)躯干部的重要结构
——部分两栖类的体表不光滑: 脊椎动物中,从两栖类开始出现声带。
声带是两片富有弹性的纤维带,长在杓状软骨内侧。当空 气自肺中冲出时,就会引起声带游离缘的振动而发声。
雄蛙声囊相当于共鸣箱,能使声带所发出的声音因共鸣而 扩大。雌蛙没有声囊。蟾蜍无论雌雄性皆无声囊。
瘰粒(luǒ)——蟾蜍
背褶——黑斑蛙 肤褶(肤嵴)——虎纹蛙
肋沟——大鲵
疣粒——棘胸蛙
3)四肢 ——蛙蟾的四肢发展不平衡:
前肢短小,具4指(第一指隐于皮下组织),且指间无蹼, 主要起支撑身体前部的作用; 后肢发达,5趾,且趾间具蹼,适于游泳和在陆地上跳跃。
二、由水生过渡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及解决矛盾的具体措施
如何在陆地上支撑体重并完成运动?(五趾型附肢) 如何在空气中完成呼吸?(肺呼吸) 如何防止机体水分蒸发?(被有角质鳞片、羽毛或毛发) 如何在陆地上繁殖后代?(羊膜卵)
脊椎动物部分简答题
第十六章鱼纲复习题1、简述海产硬骨鱼、淡水鱼的渗透压调节方式。
答:淡水鱼的体液的盐分浓度一般高于外界环境,为了维持其渗透压的平衡,它通过肾脏借助众多肾小球的泌尿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及时排出浓度极低的大量尿液,保持体内水分恒定。
另外,有些鱼类还能通过食物或依靠鳃上特化的吸盐细胞从外界吸收盐分,维持渗透压的平衡。
海水硬骨鱼体内的盐分浓度比海水略低,为了维持体内的水分平衡,鱼类一是从食物内获取水分;二是吞饮海水,海水先由肠壁连盐带水一并渗入血液中,再由鳃上的排盐细胞将多余的盐分排出,从而维持正常的渗透压。
2、比较硬骨鱼和软骨鱼的主要区别。
答:软骨鱼类:是内骨骼全为软骨的海生鱼类,体被盾鳞,鼻孔腹位,鳃孔5-7孔。
鳍的末端附生皮质鳍条。
歪形尾,无鳔和“肺”,肠内具螺旋瓣,输卵管与卵巢不直接相连,雄鱼有鳍脚,营体内受精。
硬骨鱼类:骨骼大多由硬骨组成,体被骨鳞或硬鳞,一部分鱼类的鳞片有次生退化现象;鼻孔位于吻的背面;鳃间隔退化,鳃腔外有骨质鳃盖骨,头的后缘每侧有一外鳃孔。
鳍膜内有鳍条支持,大多为正型尾。
通常有鳔,肠内大多无螺旋瓣;生殖腺外膜延伸成生殖导管,二者直接相连。
无泄殖腔和鳍脚,营体外受精。
3、说明鱼类与水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答:鱼类适应水栖生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身体大多呈纺缍形,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无颈部;体表被有鳞片,皮肤富有粘液腺;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大多具侧线系统,可感知水波及水流等;心脏具有一心室、一心房,血液循环为单循环等。
第十七章两栖纲复习题1、简述两栖动物适应陆生生活的特征。
答:两栖类适应陆生的特征:①出现了五趾型附肢,肩带借肌肉间接地与头骨和脊柱联结使前肢获得了较大的活动范围,有利于在陆上捕食和协助吞食;腰带直接与脊柱联结,构成对躯体重力的主要支撑和推进,初步解决了在陆上运动的矛盾。
②成体用肺呼吸,初步解决了从空气中获得氧的矛盾。
③随着呼吸系统的改变,循环系统也由单循环改变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普通动物学-简答题整理
五、简答(26分)1.为什么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动物。
(7分)(1)体披骨质鳞片或骨板,皮肤干燥,缺乏皮肤腺;(1分)(2)具真正的牙齿。
具次生颚,内鼻孔后移,口腔与鼻腔分开;(1分)(3)胸椎、肋骨与胸骨形成胸廓,可保护内脏和加强呼吸作用;(1分)(4)大、小肠交界处开始出现盲肠,可消化纤维;(1分)(5)具有羊膜动物式的排泄器官后肾;(1分)(6)大脑明显分为两半球,纹状体,表层出现神经细胞集中的新脑皮;(1分)(7)完全脱离水的束缚,在陆地繁殖,体内受精。
(1分)2.两栖类对陆生的初步适应和不完善性?(6分)(1)陆生的初步适应:基本解决了在陆地运动(1分)、呼吸空气(1分),同时发展了适于陆生的感官和神经系统(1分)。
(2)不完善性:肺呼吸的功能不够强,尚需皮肤呼吸和鳃呼吸加以辅助(1分);皮肤裸露,保持体内水分的问题没有解决(1分);不能在陆地上繁殖,卵受精、卵发育、幼体发育均在水中进行(1分)。
3.举例说明鸟类是如何完成双重呼吸的。
(8分)(1)肺:一个由各级支气管形成的彼此吻合的密网状管道系统。
当气管进入胸腔后分为左、右支气管,即初级支气管,然后再分支为次级支气管、三级支气管,三级支气管再分支出许多微支气管。
(2分)(2)气囊:鸟类特有。
是呼吸的辅助系统,由单层上皮细胞膜围成,无气体交换功能,共4对半,位于体壁与内脏之间。
(1分)后气囊:腹气囊一对和后胸气囊一对(1分)前气囊:锁间气囊一个、颈气囊一对、前胸气囊一对(1分)(3)“dpv”系统、单向流、双重呼吸概念(3分)4.学习行为及其类型?(5分)(1)学习行为是动物由经验得来的发生适应性改变的行为。
(2分)(2)主要类型:习惯化、经典的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模仿、印记学习、推理学习。
(3分)六、简述(25分)1、你对鱼的鳞、鳍、尾有何知识?(10分)要点:(1)具几种鳞、特点、鳞式;(3分)(2)几种鳍、功能、鳍式;(4分)(3)几种尾、形状功能。
两栖纲
牛
蛙
5,树蛙科:与蛙科相似,区别在于,1)、指 趾末端膨大为吸盘;2)、前后肢均具蹼; 代表大树蛙。
6、姬蛙科:舌卵圆型,不分叉,口中无齿, 肩带为周胸型,口狭小,头狭而短,代表 北方狭口蛙。
二、有尾目 成体具长尾,有足, 无鼓室及鼓膜,具 肋骨及胸骨,不具 眼睑或具眼睑。 1、小鲵科:体型较 小,具眼睑,具颌 齿及梨齿,梨齿呈 V型,无肺或有肺, 例如极北小鲵。
2、蟾蜍科:舌不分叉,可伸出,口中无齿,肩 带为弧胸型,皮肤粗糙,有毒腺,我国代表 中华大蟾蜍,花背蟾蜍。
3、雨蛙科:舌卵圆型,
前端分叉,上颌, 梨骨具齿,下颌无 齿,体瘦,弧胸型 肩带,指趾末端膨 大,代表无斑雨蛙。
4、蛙科:舌端分叉,
可伸出,上颌梨骨 具齿,周胸型肩带。 代表黑斑蛙,金线 蛙,中国林蛙—— 蛤蟆油
空气进入口腔
空气压入肺内
气体交换
空气被压出体外
七、循环系统 幼体:一心室,一心房,单循环,与鱼类相似。 成体:不完全的双循环 1、组成: 1)、心脏:一个心室,两个心房, 一个动脉圆锥(腹面),血液从心脏发出的地方 一个静脉窦(背面),收集回心血液。 2)、动脉:从动脉圆锥发出三对动脉弓:总颈 动脉弓、体动脉弓、肺皮动脉弓。 3)、静脉
二、两栖类对陆生环境的初步适应及不完善 性 (一)初步适应 1、随着呼吸介质的改变,从鳃呼吸转变到用 肺呼吸。 2、随着呼吸系统的改变和新陈代谢活动的增 强,从单循环转变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3、为在陆地上支撑体重及运动,发展 了强有力的五趾型附肢。
五趾型附肢与一般鱼鳍有很大的区别:鱼类的鳍是单支 点的杠杆,只能依躯体作对应的转动, 具多支点的杠杆,而不是鱼类的单支点,这样灵活而有 力,获得了较大的运动范围,与前肢的多样性有关。 肩带不与头骨直接相连,而是借肌肉间接地与脊柱和头 骨相连接。 腰带借荐椎直接与脊柱连接,构成对体重的支持和推进 运动。 肢骨前端一般都是五趾,有些种类具爪,使肢骨的功能 进一步完善。肢骨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前肢的上 臂,前臂和手,后肢的股,胫和足。)
17章 两栖纲
的口咽腔 有肌肉质的舌 具有唾液腺 唾液腺和肌肉质的舌 也是陆生脊椎动物特点。
6.呼吸系统
幼体:鳃 成体:鼻、口腔、喉气管 室、肺(一对薄壁囊状的肺 )。不具气管、支气管,口 腔通过喉气管室与肺相连。
特殊的口咽式呼吸
少数鳃呼吸,皮肤和口腔粘膜具有辅助呼吸作用
7.循环系统:
生殖方式
抱对
雌雄差异: A 大小 B 体色 C 吻端 D 前肢大小 E 婚垫 F 其他
多数卵生,体外受精发育
蝾螈卵胎生, 体内受精
卵带:
胶质膜 层数:2~3层, 豹蛙:5层 可吸水膨胀 保护 多黄卵
受精卵进行不均等卵裂-囊胚-原畅胚-神 经胚-蝌蚪-变态
▲鳃由2对变成3对,尾巴伸长,出现尾鳍。 ▲鳃裂内表面的粘膜经褶叠后形成内鳃,外鳃开始退化。 ▲当蝌蚪长到15mm时,前、后肢芽突起,后肢先穿出皮肤,
变态:在两栖动物生活史中,蝌蚪经过一系 列发育变化转变为成体的过程称作变态。包 括一系列重大变化: A 肺呼吸代替鳃呼吸; B 四肢代替了鳍;
C 从水生到可水生也可陆栖;
D 植食性转变为肉食性; E 单循环转变为不完全双循环。
同体型、幼体生殖和幼体持续
同体型:幼体和成体形态一致,如洞螈、鳗螈 等终身为幼体形态而不发生变态,并以此形态 繁殖。 幼体生殖: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一些两栖类, 因寒冷致使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到性成熟时 仍为幼体状,以这种状态生殖,条件改变时即 能完成变态。 幼体持续:到了该变态的时候却不变态,仍为 幼体的现象称幼态持续。也是因条件不适所致, 一旦条件改变仍能变态。
两栖类不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肺的结构和功能还原始,不能完全担负起呼 吸功能,需要皮肤帮助呼吸。 ▲皮肤裸露,没有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结构, 必须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卵在水中受精,受精卵在水中完成胚胎发育 ,幼体蝌蚪要在水中生活,整个繁殖过程都离 不开水。
两栖纲
蝾螈科(Salamandridae)
皮肤光滑或有疣瘰,肋沟不明显,指4趾5, 椎体后凹型,具活动眼睑,犁骨齿呈“۸”。
盲螈
肥螈 细痣疣螈
鳗螈科(小科)
腰带:由耻骨、坐
骨、髂骨构成骨盆;三块 骨片相连成髋臼,与后肢 相关节;耻骨位于髋臼腹 面,髂骨与坐骨位于背面; 髂骨与荐椎两侧的横突关 连,这是所有陆生脊椎动 物的共性。
五趾型附肢:包括上臂 (股)、前臂(胫)、腕 (跗)、掌(跖)和指 (趾)。前肢骨:肱骨、桡 骨、尺骨、腕骨、掌骨、指 骨;后肢骨:股骨(1块)、 胫腓骨(合成1块)、跗骨、 跖骨、趾骨。
带骨与肢骨 头骨
3、带骨与肢骨
肩带不附着于 头骨、腰带借荐椎 与脊柱联结。
蛙蟾类的肩带:肩 胛骨,上乌喙骨,乌 喙骨和锁骨组成;具 胸骨。
固胸型:左右上 喙骨极小,左右上喙 骨在腹中线处紧密相 连而不重叠,肩带不 能通过上喙骨左右交 错活动。
弧胸型:上喙软 骨大,左右上喙软骨 彼此重叠,肩带可通 过上喙骨左右交错活 动。
头骨 脊柱
(三)肌肉系统
1. 背部躯干肌为背最长肌,使脊柱向背方弯曲; 2. 腹斜肌: 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 3. 腹直肌; 4. 五趾型附 肢的出现,附肢肌得到了发展; 5. 成体时鳃弓和鳃肌转化为 支持喉头、舌的软骨,调节咽喉部和舌活动的肌肉
(四)消化系统
消化管:口咽腔、食道、 胃、十二指肠、小肠、直 肠、泄殖腔。
两栖类分类
古总鳍鱼类 鱼头螈
二、相似于两栖类的特征 1)具五趾型的附肢。 2)具二个枕骨髁。 3)出现耳裂,借以支持陆生动物特 有的鼓膜。 4)前、后关节突、肩带与头骨失去 联系,适应陆栖。 5)鳃退化,肺发达 6)眼向背中移动。
普通动物学 判断题
四、判断与改错(每题2分,共10分,正确的在括号内画“√”,错误的在括号内画“×”,在错误的语句下标出并改正,判断与改错各得1分。
)(√)1. 在陆地自然地理带大致可分为:苔原、草原、荒漠、针叶林、阔叶林、热带雨林。
(×)2.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多方向的。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一方向的)(×)3.鸟类的胸大肌使翼上扬。
(×)4.青蛙的腹腔肠系膜动脉分为两支分别是腹腔动脉和后肠系膜动脉(青蛙的腹腔肠系膜动脉分为两支分别是腹腔动脉和肠系膜动脉)(×)5.澳洲界动物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在地球上占统治地位的真正有胎盘类。
(澳洲界动物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缺乏在地球上占统治地位的真正有胎盘类。
四、判断与改错(每题2分,共10分,正确的在括号内画“√”,错误的在括号内画“×”,在错误的语句下标出并改正,判断与改错各得1分。
)(√)1. 在陆地自然地理带大致可分为:苔原、草原、荒漠、针叶林、阔叶林、热带雨林。
(×)2.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多方向的。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一方向的)(×)3.鳗鲡的体型是纺锤型。
(鳗鲡的体型是棍棒型)(×)4.扬子鳄的牙齿是侧生齿(扬子鳄的牙齿是槽生齿)(×)5.青蛙心脏为两心房一心室,属于基本双循环。
(青蛙心脏为两心房一心室,属于不完全双循环)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二,判断与改错1.尾索动物是指各种有尾的脊索动物.2.头索动物又称无头类.3.柄海鞘是尾索动物亚门的代表动物.4.原索动物包括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5.所有基索动物的血液循环方式均为闭管式.6.柄海鞘的血管无动脉和静脉之分,血液也无固定的单向流动方向7.文昌与循环系统属于不完善的闭管式,无心脏,具有脉搏动能力的腹大动脉8.脊索动物的背神经管起源于中胚层细胞而脊索起源于内胚层细胞.9.头索动物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脊索终生存在,且达到头部.10.组成脊索或脊柱等内骨骼的细胞,能随同动物体发育而不断生长.11.无脊椎动物缺乏脊索或脊柱等内骨骼,通常在体表或体内被有几丁质等外骨骼.12.柄海鞘的生殖方式为雌性同体,自体受精.13.柄海鞘有出水孔和进水孔与体外相通,在任何境况下都是由进水孔进水,由出水孔排水.14.从胚胎发生和幼体变的过程看,柄海鞘出水孔与进水孔两孔之间是柄海鞘的腹部,对应的一侧为背部.15.柄海鞘无专门的感觉器官,仅在入水管孔,出水管孔的缘膜和外套膜上有少量散在的感觉细胞.16.柄海鞘幼体营固着生活,精变态后成体营自由生活.17.文昌鱼口笠和缘膜的周围的触须和触手具有保护和过滤作用,可阻挡粗沙等物随水流入口中.18.文昌鱼体侧"<"字形肌节呈对称排列.19.文昌鱼的皮肤也具有呼吸的机能.20.文昌鱼无心脏,血液无色,没有血细胞和呼吸色素.21.文昌鱼所产卵为端黄卵.第十五章圆口纲第十六章鱼纲二,判断与改错.1.鱼类和两栖类的皮肤都富有腺体.12.一般硬骨鱼类都具有喷水孔.23.绝大多数的鱼类鼻孔与口腔相通.24.鱼类的毒腺在真皮层内,是由真皮演化而来的.25.鱼类的大侧肌分为白肌和红肌.26.软骨鱼类与硬骨鱼类均有棱肌27.动脉球是硬骨类所特有的,是心脏的组成部分2.8.鱼类的椎体呈双凹型,其内仍留有残存的脊索.19.淡水鱼类肾脏的肾小球数量小于海洋鱼类2.10.总鳍鱼对研究陆生脊椎动物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现代总鳍鱼类被称为"活化石1".11.鲤科是鱼类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科.112.鱼类的间脑具有神经分泌的功能.113.鱼类成对的附肢骨胳并没有和脊柱发生联1.14.海洋生活的鱼类多于淡水生活和鱼类1.15.所有的鱼都具有胸鳍,背鳍和腹鳍.216.鳃盖膜在头部腹面是否与峡部相连,是淡水鱼类分类的鉴别依据之一117.色素细胞,毒腺,发光器,鳞片都是皮肤的衍生物及附属结构118.鱼类的皮肤就是起保护作用2.19.大多数鱼类体表被有鳞片1.20.骨鳞是鱼鳞中最常见的一种,是肯皮层的产物.221.盾鳞为软骨鱼所特有,由表皮和真皮共同衍生.122.硬鳞是较原始的鳞片,由表皮衍生.223.鱼类的腹鳍都位于腹部2.24.软骨质的骨骼系统是圆口纲动物和软骨鱼类的基本特征.125.鱼类的肩速写民脊柱相连,而腰带不与脊柱相连.226.红肌含肌红蛋白,适于长途游泳,而白肌不含肌红蛋白,适于快速运动127.鲤科鱼类无颌齿也无胃.128.鱼类眼球内的晶体呈球形,曲度不能调节,怕以是近视眼1.29.硬骨鱼类的输精管由精巢外膜往后延续而成,与肾脏紧密相关2.30.大多数鱼类都是洄游性鱼类.2第十七章两栖纲二,判断与改错1.两栖动物的肩带附着于头骨,腰带借鉴推与脊柱连接,这是四足动物与鱼类的重要区别之一2.2.两栖动物出现了胸骨,但与躯干锥的横突或肋骨互不连接1.3.蛙的口腔中有分泌粘液的颌间腺,分泌物具有润口腔和消化食物的作用.24.鱼类有脑神经10对,两栖类有脑神经12对.25.两栖类的生殖方式为体外受精,26.缪勒氏管是退化状态的输卵管.17.一般情况下,雄性蛙蝉类同的身体小于雌性.18.在繁殖期间,鲵螈类同蛙蝉类一样具有抱对行为29.青蛙的粘液腺由表皮衍生,位于表皮层内210.两栖类为恒温动物211.中耳是两栖类的听觉器官212.蝌蚪和青蛙成体都是动物食性213.鱼类的眼无活动性的眼睑,因而大多数路西两栖动物的眼大而突出,具有活动性眼睑114.青蛙的锥体都为前凹锥体215.两栖动物外鼻孔一对,内具瓣膜,而且外鼻孔经鼻腔以内鼻孔开口于口腔116.雨蛙和树蛙具有保护色而能迅速变色是由于在光线或温度下,皮肤内色素细胞发生扩展,聚合形态变化引起的217.蛙蟾类的外声囊是由肌肉皱褶向外突出而形成双臂结构,而内声囊则是由皮肤扩展而形成的218.蛙蟾类的声囊即是发声器管219.蛙蟾类的前肢短小,四指,指间无蹼,后肢长大而强健,五趾,指间有蹼120.两栖动物的皮肤裸露并有腺体,鳞大多已退化,这是两栖动物区别别于其他动物各纲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122.胰脏能分泌胰液和胰岛素,既是一个消化腺,又是一个分泌腺123.颈动脉腺是一个压力感受器,用以监测动脉的血压124.两栖动物夏眠期间淋巴液和血液中盐离子浓度低于其活动期间225.两栖动物的膀胱产出具有暂时贮存料液的作用为.还具有重要的重吸收功能1第十八章爬行纲二,判断与改错:1.羊膜动物冬天都没有冬眠习性22.变温动物的脑神经都为10对23.爬行动物口腔内着生油圆锥形的同型齿,具有咬捕和咀嚼食物的功能24.两栖类和爬行类的肾脏都属于中肾型26.变温动物因白天吸收太阳能,因而白天的体温比晚上高17.枢椎是从爬行类开始出现的18.大多数爬行动物所排屪液中的含氮废物为溶于水的屪素29.爬行类的鳞片和鱼类的鳞片都是由皮肤的真皮层演化而来的210.避类的表皮里含有许多色素细胞,其体色可快速变化,有变色龙之称211.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指端具有爪,是对陆生的适应212.爬行动物四肢筒两栖动物一样,前肢四指,后肢五趾213.爬行动物表皮高度角质化,皮肤干燥,皮肤腺很发达114.爬行动物的胸椎和腰椎两侧附生发达的肋骨,颈锥两侧无附生肋骨215.爬行动物的肋骨都由软骨组成216.爬行动物种皮肤最发达的类群是蜥蜴类217.毒舌的毒腺由上唇腺转化而来,一般位于眼后部,口角上方或上颚外侧118.从爬行动物开始,呼吸道开始出现支气管119.蝮蛇和避类的肝脏结构比较特殊,前部为呼吸部,后部为一膨大的气囊220.爬行动物小脑比两栖动物发达,而不及鱼类发达121.蜥蜴和蛇类的犁鼻器于口腔相通,需要社的活动共同完成嗅觉.鳄类无犁鼻器,鼻腭骨发达,龟鳖类的犁鼻器于鼻腔相通而不于口腔相通122.爬行动物的眼都由活动性的上,下眼睑和瞬膜223.蛇的上下眼睑扩展,愈合特化成一层透明的薄膜,起着保护眼球的作用,蜕皮可以起退掉124.顶眼既有视觉功能又有感觉功能225.爬行动物和七鳃鳗的顶眼来源相同,即来源于松果体226.蛇类适应学居生活,中耳,鼓膜和耳咽管已退化,因此不能感受空气传来的声波,脂呢功能感知从地面传来的声波127.爬行动物蝇体内受精,雄性均有交配器228.绝大多数爬行动物孪生,少数营卵胎生1第十九章鸟纲二,判断与改错1.鸟类具有较高的体温,约为37.0-44.6,古鸟类为变温动物22.恒温动物的体温均乐高于环境温度,因为在冷环境温度下,有机体易于散热,古恒温动物体温度越高越好23.鸟内瞬膜内缘具有一种羽状上皮,地栖性鸟类尤为发达,能借以刷洗灰尘24.鸟类耳孔约凹陷,周围着生耳羽,有助于收集声波,鸣禽的耳膜极为发达25.鸟类的皮肤外有由真皮所衍生的角质物,如羽毛,角质缘,爪和鳞片16.绒毛是松软的隔热层,水禽特别发达,其结构的点是羽轴纤弱,羽小指的钩状突起发达17.翅膀极为不均着生有一列强大的正羽,分别叫飞羽和尾羽18.羽片是由许多细长的羽枝所构成,羽枝两侧有密生有成排的羽小枝,羽小枝上着生钩突,使相邻的羽小枝互相钩结起来,构成坚实而具有弹性的羽片.29.从个体发育可见,羽毛最初源于由表皮所构成的羽乳头210.飞羽和尾羽的更换都是逐渐更替的,使换羽过程不影响飞翔能力211.鸟类颈椎椎骨之间的关节面呈马蹄形,称异凹形锥体,第一枚为枢椎,第二枚为寰椎212.鸟类借硬骨质的肋骨与胸骨联结,构成牢固的胸廓,肋骨不具软骨,而是借钩状突相连213.鸟类胸骨中线处都有高耸的龙骨突114.综荐骨是鸟类特有的结构,它由胸椎,腰椎,荐椎及尾椎愈合而成215.鸟类上下颌骨极度前伸,构成鸟喙,鸟喙外具角质鞘,构成锐利的切缘或钩,是取食器官去116.鸟类的枕骨大孔在背面217.鸟类的肩带有肩胛骨,前鸟喙骨和锁骨构成218.鸟类手部(腕骨,掌骨,指骨)所着生的一列飞羽称初级飞羽119.鸟类趾骨退化,左右坐骨,耻骨向其他陆生脊椎动物一样在腹中线处会合联结220.金腰燕等燕科动物的唾液腺最发达,所著的巢称为燕窝221.鸟类在小肠与大肠交界处着生有一对盲肠,移植物纤维为主食的鸟类(如鸡)特别发达 122.鸟类的主要消化腺是肝脏和胰脏,他们分别分泌胆汁和胰液注入空腔223.气囊是保证鸟类在飞翔时供应足够氧气的装置124.气体在鸟飞内沿一定方向流动,既由背支气管――腹支气管――平行支气管225.因为鸟类具有双重呼吸,所宜乎其与吸气式气体在肺内为双向流动226.鸣管是由气管特化的发声器官,位于气管与支气管交界处,次处的内外侧壁均变薄,称为鸣膜127.鸟类有侧体动脉消失,右左侧体动脉弓匠左心室发出的血液输送到全身228.鸟类的神门静脉趋于退化,特有尾肠系膜静脉129.鸟类的屪主要由屪素构成230.光线能刺激家禽提前产蛋及在秋冬季产更多的蛋131.始祖鸟建于距今1.45亿年前的右碳纪地层中232所有的鸟都有为脂腺233.驼鸟羽毛均匀分布,羽片发达234.平胸总目和企鹅总目的鸟都不能飞,他们的胸骨突都不发达235.王企鹅孵卵由雄鸟担任,将卵置于肢上,并以下腹部垂下的袋状皮褶将脚面覆盖,以利于保温136.只有突胸总目的鸟才具有羽区和裸区之分137.苍鹭等鹤形目鸟的嘴,颈,腿及趾均长,四趾不在一平面上238.鹳类和鹭类的区别在鹭类中趾爪内侧不具栉状突,颈部不深曲缩成"S"型239.豆雁为我国家鹅的祖先240.鹗是一种专以鱼类为食的猛禽,其外趾能后转,各趾下及爪侧均具锋利的鳞状突起141鹤类的气管下端盘卷在胸骨附近,并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延伸,并能穿入胸骨内142.大杜鹃能在比他个体大的鸟类巢中产卵,让其代为孵卵及喂养,常见的为大苇莺243.鹤形目鸟类两眼大而向前,眼周有放射状的细羽构成的面盘,借以恐吓其他鸟类244.啄木鸟尾羽的尾轴坚硬而富有弹性,在琢木视起支架作用145.性成熟的早晚一般与鸟类种群的年死亡率有关,死亡率愈低的,性成熟愈早,每窝所繁殖的雏鸟也较多246.鸟类性腺的发育和繁殖行为的出现,是在外界条件作用下,通过体液的调节加以实现的2 47求偶炫耀在鸟类中存在着种的特异性,对亲缘关系较近的不同鸟类,起着生物学的隔机制作用.148窝卵数在同种鸟类是稳定的.对卵和雏的保护愈完善,成活率愈高的,窝卵数愈多.249早成雏的卵与雏的死亡率都比晚成雏低,因而产卵数目较少.250迁徒是多种条件刺激所引起的连锁性反射活动,其中物种历史所形成的遗传性是迁徒的"内因",外界刺激为引起迁徒的"条件".1第二十章哺乳纲二,判断与改错(对的填"+",错的填"-"并改正)1.在脊椎动物的演化过程中,哺乳类出现比鸟类早. ( )2.胎盘是由胎儿的羊膜和尿囊与母体子宫壁的内膜结合起来形成的. ( )3.母兽的乳头对数与产仔个数无关. ( )4.用乳汁哺育幼兽是一种生物适应. ( )5.哺乳动物尾的主要作用是散热. ( )6.哺乳动物的尾的主要作用是散热. ( )7.哺乳动物的皮肤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是不断更新的. ( )8.毛是真皮的愆生物. ( )9.竖毛肌是起于表皮的平滑肌. ( )10.香腺可能是一种变形的顶泌腺. ( )11.哺乳类的爪与爬行类的爪同源. ( )12.哺乳类的枕骨大孔位于头骨的后背侧. ( )13.哺乳类的头骨因鼻腔的扩大而有明显的"脸部". ( )14.直肠接以肛门开口于体外是哺乳类与低等脊椎动物的显著区别. ( )15.肺泡是陆生脊椎动物肺的气体交换场所. ( )16.胸腔为鸟类和哺乳类特有. ( )17.血液循环系统是生命活动继续的最显著的信号之一.( )18.常把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 )19.哺乳类的大静脉趋于简化,但肾门静脉仍然存在.( )20.左体动脉弓弯向背方为背大动脉. ( )21.淋巴系统是辅助静脉血液回心的系统. ( )22.肌肉收缩不能促进淋巴液流动. ( )23.淋巴管是一种可变异的结构(时时刻刻在改变)( )24.皮肤不能说成是哺乳类特有的排泄器官. ( )25.哺乳类的尿量大是新陈代谢异常旺盛的结果. ( )26.骆驼在失水1/4的情况下,其体内原生质水量降低在10%以上.( )27.视神经从中脑腹面发出,构成视神经交叉. ( )28.丘脑是低级中枢与大脑皮层分析器之间的中间站. ( )29.小脑皮层不是哺乳类特有结构. ( )30.哺乳类的感觉器官十分发达,尤其表现在觉和听觉的高度灵敏.( )31.水栖哺乳类(如鲸,海豚,海牛)的嗅觉器官也很发达.( )32.动物机体机能的内分泌调节并非取决于单一激素.( )33.甲状腺激素含有卤族元素,但不是唯一的. ( )34.当当胰岛腺分泌不足时,血糖含量就会降低 ( )35.肾上腺素的作用是使动物产生应急反应( )36.胎盘不能说成是内分泌器官37.睾丸是雄性生殖腺,除了产生精子外,在无别的作用( )38.精的睾丸终生保留在腹腔内 ( )39.外激素是一种挥发性的气味物质,是由一些皮肤腺所分泌的( )40.人工控制光照的改变,可有时春季动情的毛皮兽(狐,豹)提前在冬季配种( )第二十三章动物地理分布二,判断与改错.1.蛋白质是原生质的最主要成分,还是作为生命代谢活动的氢和有机体体内氧的来源之一.2.二氧化碳的存在及溶解于水的性质,是一切动物呼吸和生存的先决条件.3.生物圈在不同层次之间具有一定限度的相互补偿调节机能,以保持生物圈的动态平衡.4.一般动物的幼体可以在较广阔的适宜区限生活,但成体要在最适区限生活.5.生活在干旱少雨和酷热荒漠中的沙蜥,对栖息地内的湿度和降雨有较高的要求.6.从理论上讲,每种动物都有一个发生中心,由此逐渐向周围地区扩展,其分布区往往互相连接成片,如细痣疣螈.7.我国动物区系分属于世界动物区系的古北界与东洋界两个区系,分界线西起横断山脉,经北岷山与大别山脉,向东达于淮河一线.8.古北界的突出特点是缺乏现代地球上其它地区以占绝对优势地位的胎盘类哺乳动物,但保存了最原始的哺乳类.第二十四章动物生态二.判断与改错.1.间接因子对动物的影响表面不明显,故可忽略不管.2.爬行动物依靠自身调节,使体温提高到一定程序时才积极活动.3.根据有效积温法则,可以推算出昆虫在某地一年内可能发生的世代数,从而进行虫害预报.4.高湿大气能抑制新陈代谢和延滞发育,而代湿大气能加速发育.5.人工光照可以改变鸟类换羽和兽类换毛的时间和速度.6.夜出性昆虫对红外光最敏感,因此常用黑光灯诱杀农业害虫.7.如果其它条件不变,水中游离二氧化碳愈少则水愈呈酸性.8.PH值对某些水生动物卵的受精产生影响,PH值过高或过低都影响受精作用并导致受精卵死亡.9.低温能引起部分变温动物冬眠.10.在自然界内种内个体是彼此独立,互不影响的.11.同一种群内的成员栖息于不同的生态环境并分享不同的食物来源,它们具有共同的基因库,彼此间可进行繁殖并产出有生殖力的后代.12.种群可以借出生率,死亡率,年龄比,性比,分布,密度,食物供应和疾病等一系列因子的调节,保持种群的稳定性.13.种群内个体的空间分布以随机分布最为常见.14.金字塔型年龄锥体表示稳定的种群.15.一般来说,低等动物的生殖力最高,以补偿其后代的低成活率.16.狭食性动物比广食性动物更易受食物条件影响而使种群数量变动.17.动物种群感染寄生虫和疾病的机率不受密度的影响,只与健康状态有关.18.人类和饥饿状态的果蝇的存活曲线一样都是凸型的.19.如果不存在与其他种群或天敌的严重生存斗争,并且具有足够的空间和食物供应,则种群增长曲线,是"S"型.20.每一群落内的各个生物不能独立地,恒定地利用和消耗能量.21.无数小群落构成大群落.22.遗传多样笥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23.不能以优势种命名其物有的生物群落.24.由于优势种数量多,生产力大,常占据群落中的较大空间,如果它受到限制则群落结构会发生改变.25.在生物群落中,并非每个有机体都有其自己的生态位.26.没有2个物种在生态功能上完全相同并具有绝对同一的环境要求.27.森林里的鹰与猫头鹰分别是夜间和昼夜活动,是生态隔离的明显事例.28.群落中同一集团内的种间竞争没有与外集团的竞争强烈.29.集团不仅是群落的结构单位,也是功能单位.30.动物所栖居的层次不会发生改变.31.植物的呈斑块状的镶嵌分布是群落内环境因子的综合影响,但这不会导致动物的不均匀分布.32.物理因子不会引起群落演替.33.群落演替中最普遍的是生态的自然群落演替.34.常握群落的演替规律,就有可能采用生态学的手段来加速群落演替或保持群落的相对稳定性.35.生态位比较接近的种类之间,种间竞争不激烈.36.能量和物质可在生态系统中循环.37.动物所利用的全部能量,最终均来源于植物.38.在水产养殖中宜选择食物链长的动物作为养殖对象.39.复杂的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它具有较强的抵抗干扰能力.40.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环节可无限地增多.二,判断与改错第十四章判断:—+++— ++——+ ————+ —+—++ —改错:1.改为:尾脊动物是指在幼体时期尾部具有脊索和脊神经管,体表具有背囊的脊椎动物5.所有―――不是所有 8.中胚层――外胚层 9.头部―――身体的前端 11.在体表或体内―――仅在身体表面 12.自体受精―――异体受精 13.任何情况下―――通常情况下14.......腹部.....背部.....――――.....背部....腹部.... 16.....固着,,,自由.....―――――.....自由....固着...18.对称―――不对称 21.端黄卵―――均黄卵第十六章二,判断与改错判断: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18.-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改错:2.将"都具有"改为"大多无". 3.将"相通"改为"不相通". 4.将"由真皮层演化"改为"由表皮层演化". 5.将"鱼类"之前加"多于". 6.将"软骨鱼类"去掉. 7.将"是心脏的组成部分"改为"不是心脏的组成部分". 9.将"少于"改为"多于". 15.将"所有"改为"大多数". 18.将"就是起保护作用"改为"主是保护身体,另外还具有辅助呼吸等功能". 20.将"表皮层"该成"来源于真皮层" 22将"由表皮延伸"改为"来源于真皮层". 23.将"都位于腹部"改为"有的位于腹部,有的位于胸鳍下方,有的位于胸鳍的前方". 25.将"肩带与脊柱相连"改为"肩带与头骨相连". 29.将"紧密相关"改为"无关". 30.将"大多数"改为"少数".第十七章二,判断和改错判断 1.- 2.+ 3.- 4 .- 5.- 6.+ 7.+ 8.- 9.- 10.- 11.- 12.-13.+ 14.- 15.+ 16.- 17.- 18.-19.+ 20.+ 21.+ 22.+ 23.+ 24.-25.+改错 1.将"附着于"改为"不附着于".3将"消化"去掉.4.将"12对"改为"10对".5.将"两栖类"改为"两栖类中除蚓螈类.蝾螈科和尾蟾外".8.将整句改为"繁殖期间蛙蟾类具有抱对行为,而鲵螈类无抱对行为".9.将表皮层"改为"真皮层".10.将"恒温"改为"变温".11将"是"改为"不是".12将"蝌蚪"去掉.14将"都为"改为"并不都为".16将"两栖动物"改为"大多数两栖动物".17将"外"改为"内","内"改为"外".18将"既是其发声器官"改为"不是其发声器官,而是共鸣器官".24将"低于"改为"高于".,第十八章二.判断与改错判断:1.- 2.- 3.- 4.- 5.+ 6.+ 7.+ 8.- 9.-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改错:1.将整句改为"部分羊膜动物有冬眠习惯." 2.将整句改为"变温动物(爬行动物除外)脑神为10对." 3.将"爬行动物"改为"大多数爬行动物";将"咀嚼"去掉. 4.将整句改为"两厢类肾脏属于中肾,而爬行动物肾脏属于后肾."8.将"溶于的尿素"改为"不溶水的尿酸,尿酸盐." 9,整句改为"爬行类的鳞片由表皮层衍化而来,而鱼类的鳞片由真皮层衍化而来." 10,将"表皮"改为"真皮". 11,将"两栖动物和"去掉. 12,将整句改为"爬行单位前后肢均为五指(趾)." 14,将整句改为"爬行动物颈椎,胸椎,腰椎两侧都附生发达的肋骨."15,将"都由软骨合成"改为"一般由背段的硬骨和腹段的软骨合成." 16,将"蜥蜴类"改为"蛇类". 19,将"有气体交换作用"改为"无气体交换作用". 20,将"比鱼类发达"改为"不及鱼类发达".22,在"爬行动物前"加上"除蛇和蜥蜴类中的蛇蜥,壁虎科动物外". 24,将整改为"顶眼仅有感觉功能". 25,将整句改为"爬行动物顶眼来源于旁松果体,"七鳃鳗的顶眼来自松果体,又称松果眼".。
18--两栖纲
两栖类的外形
二、皮肤
• 由表皮和真皮组成,皮肤裸露光滑,皮肤 由表皮和真皮组成,皮肤裸露光滑, 腺发达,不具鳞片或外骨骼, 腺发达,不具鳞片或外骨骼,角质化程度 保水能力差,有呼吸功能。 低,保水能力差,有呼吸功能。
皮肤的改造 轻微角质化 真皮厚而致密 多层细胞 • 皮肤衍生物 多细胞腺:粘液腺、 多细胞腺:粘液腺、 毒腺,耳旁腺、 毒腺,耳旁腺、 色素细胞
两栖纲(Amphibia) 第十七章 两栖纲
第一节 主要特征 1.发育有变态 幼体鳃呼吸 有侧线 适应水 发育有变态,幼体鳃呼吸 有侧线,适应水 发育有变态 幼体鳃呼吸,有侧线 成体以肺和皮肤呼吸,以适应陆生 生;成体以肺和皮肤呼吸 以适应陆生。 成体以肺和皮肤呼吸 以适应陆生。 2.皮肤裸露 无被盖 粘液腺体丰富。 皮肤裸露,无被盖 粘液腺体丰富。 皮肤裸露 无被盖,粘液腺体丰富 3.心房有分隔,有不完全的双循环。 心房有分隔,有不完全的双循环。 心房有分隔
• 2、肺呼吸,又称口咽式呼吸。 、肺呼吸,又称口咽式呼吸。 壁囊, 肺是一对结构简单的薄壁囊,内 壁仅有少量的皱褶, 壁仅有少量的皱褶,呼吸表面不 呼吸道极短,肺呼吸不完善。 大,呼吸道极短,肺呼吸不完善。 • 口咽式呼吸:外鼻孔瓣膜张开, 口咽式呼吸:外鼻孔瓣膜张开, 喉门紧闭,口底下降,吸入空气, 喉门紧闭,口底下降,吸入空气, 经内鼻孔到达口内。 经内鼻孔到达口内。接着口底抬 喉门张开,空气进入肺内, 升,喉门张开,空气进入肺内, 由于体壁肌肉周期性地收缩及肺 的弹性回收力, 的弹性回收力,当口咽腔底部下 肺内空气重新被压回口咽腔, 降,肺内空气重新被压回口咽腔, 如此可反复多次。 如此可反复多次。 • 3、口咽腔呼吸:气体只进出于 、口咽腔呼吸: 咽腔, 咽腔,在口咽腔粘膜上进行气体 交换,不进入肺。 交换,不进入肺。
两栖纲的代表动物及主要特征
• 1. 表皮: A. 角质层:最外,不发达,多细 胞腺(粘液或毒腺均泡状,且均埋嵌在真 皮内) • B.生发层:最内一层柱状细胞。 • 2. 真皮: A. 疏松层:由成层分布的色素细 胞紧贴表皮下。其余部分富含血管与淋巴 和腺泡。 • B. 致密层:由致密结构纤维、弹 性纤维,平滑肌纤维、血管、神经和比较 固定的细胞所组成。 • 3.皮下结缔组织 形成许多大型淋巴隙,故 皮肤只有部分地方附于肌肉,易于剥离。
三、骨胳系统 (与鱼类相比,获
得了更大的支持力和灵活性)
(一)头骨:
• 一般骨化程度低,除上、下颌弓复杂化外,其余骨 块有愈合减少之势。 • 颅骨、背面、鼻骨、额顶骨、枕骨、前耳骨、鳞骨 (T)翼么(人)腹面:蝶筛骨,梨骨,一副蝶骨 • 颌骨、前颌骨—上颌骨—方软骨—方骨 • 上颌(以腭方软骨为支架) • 下颌(以麦克尔氏软骨为支架) • 颐骨、齿骨、隅骨、麦(克儿)氏软骨、关节骨 • 舌骨:耳柱骨
六、呼吸系统
多样性的呼吸途径
皮肤和外鳃:幼体和蝾螈等水生者和终眠。口 咽呼吸 • 肺:简单的囊状肺,陆生者成体一般都用呼吸。
• 蛙肺短而呈椭圆形(内有间隔和蜂窝状组织)。 通过短小的气管相连。内室有声门及其附属结 构。
• 口腔靠底部的升降起呼吸的唧筒的作用—咽式 呼吸。♂的咽侧(或咽下)的声束可使喉门声 音共鸣。(该部分软骨源于鳃弓)。
第二节 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 一、体型 • 现存两栖动物的体型大致可分为蚓螈型、鲵螈型和蛙蟾 型。 • 蚓螈型的种类外观很像蚯蚓,眼和四肢退化,尾短而不 显,以弯曲身体的方式婉蜒前进,营隐蔽的穴居生活, 代表动物有蚓螈型和鱼螈等。 • 鲵螈型的种类四肢短小,尾甚发达,终生水栖或繁殖期 营水生生活,匍匐爬行时,四肢、身体及尾的动作基本 上与鱼的游泳姿势相同。代表动物有各种蝾螈和鲵。 • 蛙蟾型的体形宽短,四肢相对强健,无尾,是适于陆栖 爬行和跳跃生活的特化分支,也是两栖动物中发展最繁 盛和种类最多的类群,代表动物为各种蛙类和蟾蜍。
两栖纲
排泄系统
输尿管
♂:中肾管,兼输精作用 ♀:不具输卵作用
泄殖腔膀胱 泄殖腔
两栖类蛙蟾类膀胱为泄殖腔壁突出形成的结构,故 称为泄殖腔膀胱。
– – – –
幼体蝌蚪:前肾;成体蛙:中肾 排泄物主要是尿素 排泄系统承担调节体内水分的功能 蛙的肾小球对水有很强的通透性,对于水栖种类维持 内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 肾小管对水分重吸收功能较差,此功能由膀胱承担 (但仍不能补偿体表蒸发所造成的失水。因此,两栖 动物只能生活在湿润地区)
两栖类眼结构示意图
㈡听觉器官 两栖类出现了在陆地上感受声波的结构 — 中耳。
内耳
听觉器官 中耳
出现瓶状囊(听壶lagena), 感受声波,平衡作用仍在。 鼓室:仅蛙蟾类有 耳柱骨:与鱼类舌颌骨同源 耳咽管:与鼓室相通
两栖类听觉器官
㈢两栖类感觉器官的特点 幼体及水生两栖类仍具侧线器官,功能与鱼类相同。 鼻腔内壁衬有褶襞状的嗅粘膜,有嗅觉和呼吸的两 重机能。 鲵螈类没有中耳腔,但有发达的耳柱骨与鳞骨相关 节,通过颌骨可将声波的振动传送到内耳。 有些种类还具有平板形的盖骨,以小形的盖骨肌连 接肩带,地面振动可由附肢经这块肌肉传导到盖骨 而达到内耳。
九、神经系统
两栖类神经系统较鱼类进化,主要表现在大脑分化 较鱼类明显。 ㈠脑部特点 大脑:出现了原脑皮 间脑:不发达 中脑:视叶发达 小脑:不发达 延脑:第四脑室顶壁下陷形成菱窝
五部脑
Ⅷ
基本结构(神经系统仍处于与鱼类相似的较低水平)
脑:大脑具原脑皮;间脑背面正中具松果体,背侧部具丘 脑(视丘),前下方为下丘脑(视交叉、脑漏斗及脑垂体 等);中脑背部具一对视叶,腹面为大脑脚 ;小脑具菱 形窝 。 脊髓:具有脊椎动物首次出现的腹正中裂 ,具颈膨大和 腰膨大 脑神经:10对; 脊神经:第一对脊神经由寰椎和第二椎骨间的椎间孔穿出, 其分支往前分布到舌肌及部分肩肌,支配舌的运动;前三 对神经形成臂N丛,支配前肢,后四对(7,8,9,10)形 成腰荐N丛(后肢) 植物性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两栖纲
5 大脑两半球已完全分开,大脑顶壁出
现了分散的神经பைடு நூலகம்胞,形成了原脑皮。
(但仍主司嗅觉)。
大脑的神经细胞类型进化。
6 出现中耳和耳柱骨,能接受和传导空 气中的声波。
两栖动物对陆生环境适应的不完善性
由于两栖类必须生活在临近淡水的地区,因此其分布的 地域范围比其它脊椎动物窄。也有少数种类的两栖动物终生 生活在水中,属于次生现象。
(后肢):
股骨—胫骨 、腓骨— 跗骨— 跖骨—趾骨
(三)肌肉系统
两栖类与鱼类肌肉的最大不同点是:除少数肌肉 还保留原始分节痕迹外,整个肌肉系统的分节现象已 经消失,肌肉发展成骨骼肌为主(尤其是附肢肌肉), 骨骼肌以肌群为结构的特征。 外来肌:两栖类的一些起自头部、躯干和带骨的 肌肉而分布到附肢内,称外来肌。 蛙的骨骼肌可分为三部分: 躯干部肌肉 包括腹部肌肉,背部肌肉; 头部肌肉 包括头部腹面、背面、侧面、面部和眼球周围肌肉; 四肢肌肉 附肢肌肉发展且变得强大而复杂。
力。
(二)骨骼系统
1.头骨 上下颌与脑颅的连接方式为自接型(下 颌与脑颅通过方骨连接)。 头骨部分,上下颌与脑颅的连接方式共有4 种:舌接型、双接型、自接型、颅接型。
双接型:上颌由韧带直接与脑颅相连接,下颌通过上 颌骨及舌颌骨与脑颅连接。
舌接型:下颌与脑颅通过舌颌软骨连接。
自接型:上颌已与脑颅愈合,方骨从腭方软骨(即上 颌骨)分离为一块单独的骨,下颌通过方骨连接与脑 颅。
水的密度比空气大(上岸需支撑身体) 水温恒定,而陆地上的温度存在很大的变化, 陆地环境的多样性比水环境要大的多。
动物从水生到陆生需要克服的新矛盾:
(1)生活介质与气体交换器官的矛盾 (2)浮力消失与动物支承体重的矛盾 (3)空气湿度减少与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 矛盾 等等。
《两栖纲》课题教学设计
《 栖 纲 》 课 题 教 学 设 计 两
王 培 生
( 西宁市教 育科 学研 究所 ,青海西 宁 8 0 1 1 0) 0
摘 要 :本文以两栖纲课题教 学为例 ,探讨 了生命 科学课题教学方案的设计原理 和方法。
关键词:两栖 纲;课题教学;课题教 学设计
教 学 目标 设 计 :
教 学 用 具 :青 蛙 、解 剖 剪 、镊 子 、解 剖 盘 、大 头 针 、细 活 经历 回答这 两个 问题 。 当学 生答 出后 ,给学 生展示 青 蛙的生境
玻璃 管 、水 槽 。青蛙 的生 活环 境 图 ;青 蛙 的 内脏 挂 图 ;青 蛙 的
表象 再 现 法 也 叫 “ 意练 ” ,是 用 心理 手 段 训 练 脑 的 心 理机 于 自然放 松 的状态 ,在恢 复身 心力量 的基 础 上 ,诱导 回忆 自己最 能, 发挥 运动 表象 、 想象 和思维 在技 术形成 中的作用 。 方法 是:回 佳 的运动 训练 和 比赛 的情 景 , 回忆 自己的运 动成长 史 。这 样 , 运 忆学过 的技术 动作 的形象 , 使它 们在 表象 中重新 再现 , 以便 根据 动 动 员就可 以在 表象 中回忆 自己的运 动生活 , 中重新认识 自己有利 从 作 表象进 行练 习 , 在此基 础上 , 一步形 成动 作概 念 , 进 加深对 动作 的身 体 、技术 和心理 方面 的优 势 ,从 中发 掘 自己 的潜 力 ,使 受 到 的理解 和掌握 。 动员在 实 际练 习时 , 肉活动往 往 占优势 , 运 肌 大脑 压抑 的 内心力 量重新 焕发 出来 ,达 到增强 运 动动机 ,提高 比赛信
态结 构 、生 理特 点和 生殖发 育 的特点 是学 生掌 握两
学生 理解两 柄动 物在进 化 中所 处的位 置 ,有利 于培
普通动物学名词解释整理
脊椎动物试题分类:学习题库2007.8.27 23:32 作者:静一| 评论:0 | 阅读:3617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1.生态幅:各种生物对生态因子(如温度)所能耐受的上限与下限之间的幅度称为生态幅。
2.动物行为:是指动物对环境条件(包括内、外环境)刺激所表现出的有利于自身生存和繁殖的可见动作或反应。
动物的吃、喝、跑、跳以及微小的动作变化,如竖耳、立毛等都是行为或行为的一部分。
3.逆行变态:某些动物(海鞘)由于适应固着生活身体失去了一些重要结构,使形体变得越来越简单,这样的变态称之为逆行变态。
4.生物群落:占据特定空间和时间的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和功能单位被称为群落。
群落具有一定的结构,一定的种类组成和一定的种间相互关系,在环境条件相似的地方可以出现相似的群落。
5.仪式化格斗:仪式化格斗不是为了损伤或杀害对手,而是为了增强信号的效率。
由于这种格斗行为常有固定的行为序列,尤如遵循一定的规则,因此成为仪式化格斗。
1.模仿:是一种学习行为,是一个动物模仿另一个动物,间接获得经验的学习行为。
2.食物链:通过处于不同营养水平的生物之间的食物传递形成了一环套一环的链条式关系结构,称为食物链。
3.双重呼吸:鸟类由于具有发达的气囊与肺脏相结合,因此无论在吸气还是呼气,肺脏内都进行气体交换,称之为双重呼吸。
4.鳍式:书面表达鳍的种类和鳍条数目的方式。
5.脊索:是一条纵贯躯体背部,在消化管之上,神经管之下,并与之平行的一条索状结构,起着支持身体的作用。
脊椎动物学习题库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一,名词解释1.脊索动物2,头索动物3脊椎动物4羊膜动物5四足类6颌口类7逆行变态8无颌类9无头类10变温动物 11恒温动物 12咽鳃裂13有头类14小肾囊15肝盲囊16背裂17脑眼18眼点第十五章圆口纲一,名词解释1.圆口动物2.囊鳃类第十六章鱼纲一,名词解释1.鳞式2齿3脂鳍4鳍脚5鳍式6洄游7生殖洄游8索饵洄游9越冬洄游10年轮11银膜第十七章两栖纲一,名词解释,1.吞咽时呼吸2幼态成熟3幼体生殖4原脑皮第十八章爬行纲一,名词解释1.次生腭2.胸腹式呼吸3.新脑皮4.犁鼻器5.封闭式盆骨6.卵胎生7.爬行动物8.羊膜卵9.尿囊10.蜕皮11.自残断尾现象 12.毒牙13.潘式孔14.屪囊膀胱15.巩膜骨第十九章鸟纲一,名词解释1.鸟类2.瞬膜3.尾脂腺4.换羽5.综荐骨6.尾综骨7.开放式骨盆8.双重呼吸9.完全双循环10.巩膜骨11.栉膜12.双重调节13.腔上囊14.气囊15孵卵斑16.喉囊17.嘴甲18.翼镜19.常态足20.对趾足21.食丸22.并趾型23.前趾型24.离趾型25.占区26.窝卵数27.早成雏28.晚成雏29.迁徙30留鸟31候鸟32.旅鸟第二十章哺乳纲一,名词解释1.哺乳动物2.胎生3.妊娠4.无蜕膜胎盘5.蜕膜胎盘6.洞角7.实角8.胸廓9.硬腭10.隔肌11.口腔消化12.颊囊13.鲸须14异型齿15.再生齿16.高冠齿17.耳咽管18.会厌软骨19.食管沟20.乳糜管21.肺泡22.胼胝体23.活命中枢24.内分泌腺25.反馈26.褪黑激素27.重齿类28.硬皮动物29.回声定位第二十三章动物地理分布一,名词解释.1.生物圈2.活跃生物圈3.泛生物圈4.副生物圈5.动物栖息地6.分布区7.动物区系第二十二章动物进化基本原理一.名词解释1.同源器官2.同功器官3.痕迹器官4.小进化5.大进化6.线系进化7.线系8.时间钟9趋同进化10.平行进化11.停滞进化12.趋异进化13.适应辐射14.渐进模试15.断续模试16.灭绝17.种系发生18.进化树19.物种20. 亚种21.物种形成22.地理隔离23.生殖隔离24.季节隔离25.生态隔离26. 生物发生律一,名词解释1.脊索动物:在个体发育的全部过程或某哦一时期,具有极所,脊神经管和鳃裂的动物2.头索动物:文昌鱼终生具有脊索,脊神经管和咽赛列三个主要特征,脊索纵轴身体权长,达到身体最前端,孤臣为头索动物3.脊椎动物:有明显头部和腹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被脊柱所代替,而且脊柱是由许多脊椎骨连接而成,故称脊椎动物4.羊膜动物: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在胚胎发育过程出现羊膜,因而合称为羊膜动物5.四足类:具有五指(趾)型附肢的脊椎动物6.颌口类;具有上,下颌的脊椎动物7.逆行变态:动物经过变态失去一些重要的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称为8.无颌类;无上,下颌合成对附肢的脊椎动物.如圆口纲动物9.无头类:头脊动物因头部不明显,没有明显的感觉器官和脑的分化,又称无头类10.变温动物:由于代谢水平低,不能产生足够多热个量和体温调节机制不完全,体温随界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动物,称为变温动物11.恒温动物:由于代谢水平高,能产生足够的热量和体温条凝结机制完善,体温不随外界环境的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动物,也称内温动物12.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咽鳃裂13.有头类:脊椎动物的脑和各种感觉器官在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称有头类14.小肾囊:柄海鞘无专门的排泄器官,仅在肠附近有一对具有排泄机能的细胞,称为小肾囊15.肝盲囊:文昌鱼的肠为一直管,向前伸出一盲囊,突出咽的左端,而称为肝盲囊,其功能分泌消化液,与脊椎动物的肝脏为同源器官16.背裂;文昌鱼神经管的背面并未完全愈合,尚留有一条裂隙称裂背17.脑眼;文昌鱼神经管上的黑色小点,为光线感受称为脑眼18.眼点:文昌鱼神经管前端的单个大鱼脑眼的色素点,无视觉作用第十五章一,名词解释1.圆口动物:又称无颌类,是无成对偶肢和上下颌的低等脊椎动物.2.囊鳃类:圆口纲动物呼吸系统由于具有独特的鳃囊结构,故又称囊鳃类.第十六章一,名词解释1.鳞式:硬骨鱼类鳞片的数目和排列方式,可用作分类鉴定特征,写法如下: 侧线鳞数目=侧线上鳞数目/侧线下鳞数目2.迷齿:古总稽鱼类和两栖类及坚头类的牙齿,从横切面上看,珐琅质深如到齿质中形成复杂的迷路样式.3.脂鳍:有的鱼类在尾部背面的正中线生有一个由皮肤和脂肪构成的鳍,称为脂鳍.4..鳍脚:雄性软骨鱼类的交配器,是腹鳍内侧一块基鳍软骨特化形成的变形器官.5.鳍式:鳍的种类及鳍条数目的表达式.如鲤鱼为:D.Ⅱ,19-20;P.I,16-18;V.II,8-9;A.III,5-6;C.20-22.D.P.A.C,分别表示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和尾鳍,罗马字代表硬棘的数目,阿拉伯字代表软鳍条数目.6.洄游:是指有些鱼类在一定时期,一一定的路线,成群结队地向一定的繁殖场,越冬场或肥育场作周期性的迁游,如大,小黄鱼等.7.越冬洄游:从产卵场或肥育场向越冬场的迁游.8.索饵洄游:鱼类追踪捕食对象或寻觅饵料所进行的洄游.9.生殖洄游:以实现生殖目的而游向产卵场所进行的迁游.10.年轮:鱼体由于体内营养物质摄食状况不同呈现周期性有规律的生长,在鳞片表面留下鳞嵴变化痕迹,每年形成一个宽窄相间的生长带,即为年轮.11.银膜:鱼类眼球脉络膜层中所特有的一层银色薄膜,含有鸟粪素,可将射入眼球的微弱光线反射到视网膜上.第十七章一,名词解释1.吞噬式呼吸两栖动物的呼吸动作主要依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造成空气吸入和呼出肺的动力来完成呼吸这种呼吸方式称为吞咽或呼吸.2.幼态成熟有些鲵螈类如山溪螈和滇池蝾螈等在性成熟和具有生殖能力时,仍保留幼体时期某些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幼态成熟.3.幼体生殖处于幼体时期的动物就能进行生殖的现象.4.原脑皮低等脊椎动物大脑表皮仅有零星的神经细胞分布,并不形成细胞层.第十八章一,名词解释1.次生腭:指口腔顶壁的数块骨形成的水平分隔,爬行动物中以鳄类的次生腭最完整,作用是使内鼻孔后移,将鼻腔和口腔分开.2.胸腹式呼吸:借助于胸廓的扩张与缩小及腹壁肌肉运动完成呼吸的呼吸方式称腹胸式呼吸.3.新脑皮:大脑表层的锥体细胞聚集成神经细胞层.4.犁鼻器:位于鼻腔前下方,开口于口腔顶壁的1对盲囊状结构,内壁有嗅粘膜,是一种化学感受器.蛇类和蜥蜴类有发达的犁鼻器.5.封闭式骨盆;可骨和荐椎连接,左,右耻骨和坐骨联合,共同构成封闭式骨盒.6.卵胎生:某些鱼类和爬行类,受精卵留在母体的输卵管内发育,直至胚胎完成发育成为幼体时才产生,胚胎发育的营养来自卵黄.7.爬行动物:是指体被角质鳞或硬甲,在陆地繁殖的变温羊膜动物.8.羊膜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了羊膜的卵.9.鸟囊:胚胎发育过程中,自消化道后部发生的一个充当呼吸和排泄的器官.10.蜕皮;爬行动物的鲮被定期更换的现象.11.自残断尾现象:一些蜥蜴尾在遭受拉,压,挤等机械刺激时,附生在自残部位前后的尾肌分别向不同方向作强烈的不协调收缩,于是就会在尾椎骨的某个自残部位连同肌肉,皮肤一起断裂,这种现象就称自残断尾现象. 12.毒牙:是毒蛇前颌骨和上颌骨上的少数几枚特化的大牙,牙基部有排毒导管与毒腺相联.牙的表面有沟就称为沟牙,牙中央有管的称为管牙.13.潘氏孔:鳄类心脏的室间隔完整,在左右体动脉弓的基部里留有一个沟通2个心室的孔称潘氏孔.14.尿囊膀胱:羊膜动物的膀胱是由胚胎期的尿囊基部扩大而成的,因而成为尿囊膀胱.15.巩膜骨:爬行动物的眼球的巩膜中有一圈呈覆瓦状排列的环形小骨片称为巩膜骨.在鸟类中也有,具有保护眼球的作用.第十九章一,名词解释1.鸟类:鸟类是体表被覆羽毛,有翼恒温和卵生的高等脊索动物.2.瞬膜:瞬膜是一种近于透明的膜,能在飞翔时遮覆眼球,以避免干燥气流和灰尘对眼睛的伤害.3.尾脂腺:是鸟类唯一的皮肤腺,能分泌油脂以保护羽毛不致变形,并可防水,故鸭雁等尾脂腺特别发达.4.换羽:鸟类的羽毛是定期更换,称为换羽.通常每年有2次换羽,繁殖结束后所换的新羽称冬羽,早春所换的新羽称夏羽或婚羽.5.综荐骨:是鸟类特有的结构,有后几枚胸椎,腰椎,荐椎和前几枚尾椎愈合而成,且与宽大的骨相愈合,使鸟类在地面步行时获得支持体重的坚实支架.6.尾综骨:鸟类尾骨退化,最后几枚尾骨鱼合成一块尾综骨,一直呈扇形的尾羽.7.开放式骨盘(盆):鸟类耻骨退化,左右坐骨,耻骨不像其它陆生脊椎动物那样在腹中线处相汇合联结,而是一起向侧后方伸展,鱼产大型硬壳卵有关.8.双重呼吸:鸟类由于有发达的气囊系统与肺相连以及肺由互相连通的三级支气管组成,呼吸一次,进行两次气体交换,与飞翔时耗氧量高相适应.9.完全双循环:自鸟类开始,心房与心室完全分隔,心脏分维左右心室和左右心房,在肺循环和体循环途径中动脉血和经静脉血完全分开.提高了携带氧的能力.10.巩膜骨:是巩膜前壁内着生的一圈覆瓦状排列的环形骨片,构成眼球壁的坚强支架,是鸟在飞行时不致因大气流压力而使眼球变形.11.栉膜:是后眼房内的是神经经背方伸入一个具有色素的,多褶的和富有血管的结构,主要有营养视网膜的功能.12.双重调节(视觉):鸟类所特有,眼球的前巩膜角肌能改变角膜的屈度,后巩膜角肌能改变晶体的屈度.13.腔上囊:鸟类泄殖腔背方的特殊腺体,幼鸟发达,成体失去囊腔成为一个有淋巴上皮的腺体结构,腔上囊还被用作鉴定鸟类年龄的一种指标.14.气囊:鸟类的呼吸系统十分特化,有发达的气囊系统与肺气管相通连,使鸟类具有双重呼吸,还可以避免内脏摩擦即起到冷却作用.鸟类的气囊一共有九个.15.孵卵斑:鸟类腹部的落区,与孵卵有密切关系,雌鸟在孵卵期间,腹部羽毛大量脱落,称孵卵斑.16.喉囊:鹈鹕的喉部皮肤膨大呈囊状,可以暂时存放捕获物,并有助于热天散发热量降温.17.嘴甲:雁形目鸟类嘴端加厚叫嘴甲,有保护作用.18.翼镜:绿翅鸭等鸟翼的飞羽上有发闪光的绿色,紫色或白色的斑块,称为翼镜.19.常态足:鸟的四趾为三前一后,这种足形称常态足,如雉鸡.20.对趾型:鸟类的四趾的2-3趾向前,1-4趾向后,称对趾型,如大杜鹃.21.食丸:猛禽在栖息地休息时,将所吞的入的鼠类,鸟类等不能消化的残团吐出来,这种残团叫做食丸,借此可分析鸟的食性.22.并趾型:像也鹰目鸟类那样,前趾基合并,称并趾型.23.前趾型:向雨燕目鸟类那样,后趾向前,基四趾均朝向前方,称前趾型.24.离趾型:雀形目鸟类的足趾3前1后,后趾与中趾等长,称离趾型.25.占区:鸟类在繁殖期常各自占有一定的领域,不需其他鸟类(尤其是同种鸟类)侵入,成为占区现象.所占的一块领地叫占区.26.窝卵数:每种鸟类在巢内所产满窝卵数目.27.早成雏:孵出时已充分发育,被有密的绒羽,眼已张开,腿脚有力,待羽干后,即可随亲鸟觅食.,如多数陆禽.28.晚成雏:出壳时尚未充分发育,体表光裸或微具稀疏绒羽,眼不能睁开,需由亲鸟喂养.如雀形目及猛禽等.29.迁徙:迁徙是对改变的环境条件的一种积极的适应本能,是每年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的周期性迁居,有定期,定向,集群等特点.30.留鸟:终年留居在出生地,不发生迁徙的鸟类,如麻雀.31.候鸟:在春秋两季,沿着固定的路线,往来与繁殖区和越冬区域之间,分为夏候鸟,冬候鸟.如家燕.32旅鸟:夏季在我国某地以北繁殖,冬季在我国某地以南越冬,仅在春秋两季节律性地从我国某地路过的鸟类.如极北柳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脏
六、呼吸系统
1.蝌蚪与水生两栖类成体的主要呼吸器官——鳃和皮肤 蝌蚪:外鳃——内鳃——鳃消失 2.肺呼吸(水生种类除外) 结构简单,壁薄,囊状,内表呈蜂窝状 3.气管:短,两肺在近喉处形成喉头气管腔 • 幼体早期有附生于头侧的3对外鳃[泥螈终生保留外鳃]。外
鳃在发育过程中逐渐消失,蛙蟾类以新产生的4对内鳃呼吸,变 态登陆后,内鳃消失,再由咽部长出的一对肺取代鳃的呼吸功 能。左右肺不对称。
2.食道:短,紧贴椎下肌,与胃相通 3.胃:贲门部和幽门部;管状胃腺分 泌胃液 4. 小肠:十二指肠, 回肠;具吸收机 能 5.大肠:粗短,又叫直肠;吸收水分, 聚集并排出残渣 6. 泄殖腔: 肛门、输尿管、生殖 导管都开口于壁上
• 消化腺:肝脏三叶,有胆囊; 胰 脏位于十二指肠和胃之间,狭 长不规则的叶状器官; •
变态
• 无尾类的幼体被称为“蝌蚪”,水中生活 • 变态过程中,鳃呼吸变成肺呼吸; 单循环变成不完全双循环 脊柱骨代替了脊索; 四肢代替了尾和游泳膜。 表明:1 个体发育反映了系统发育的全过 程。(生物发生律) 2 有机结构与环境变化的适应
九、神经系统
开始出现了原脑皮;嗅觉功能。 1.与鱼类相比,大脑顶部有神经细胞,分布零散,只与 嗅觉有关,称原脑皮. 2.小脑小,与运动方式简单相联系. 3.由于出现四肢,脊神经形成臂神经丛和腰荐神经丛. 4.有发达的交感神经干.首次出现了发自脊髓荐部的 副交感神经.
第十六章 两栖纲( Amphibia)
第一节
两栖类对陆生生活的适应性表现 及其不完善性
• 一、陆生生活的适应表现 • 1.五趾型四肢,支撑身体离开地面运动。 • 2.陆上呼吸器官——肺呼吸、鼻腔有了 呼吸和嗅觉的双重功能、 • 3. 首次出现感受陆上声波的中耳。 • 4.体表角质化,防止水分散失。
• • • •
二.不完善性 1.四肢细弱;支撑力弱。 2.皮肤裸露或轻微角质化;仍然依水湿环境。 3.幼体单循环,成体为不完全的双循环;肺 不能完全承担呼吸机能,皮肤辅助呼吸。 • 4卵小,无石灰质的卵壳,发生中不出现羊膜, 繁殖离不开水。
第二节两栖类的结构与功能
• 一、体形 • 分为:蚓螈型、鲵螈型、蛙蟾型
淋巴系统:两栖类开始出现比较完整的淋巴系 统,与防止皮肤干燥和皮肤呼吸有关 • 淋巴液 :血液 组织液 淋巴液 • 淋巴管 :输送淋巴液的管道 • 淋巴窦:淋巴管膨大的地方 ← • 淋巴心:淋巴通路上能搏动的区域 蛙有二对肌质淋巴心 有尾两栖类有淋巴心16对 蚓螈有淋巴心100对
脾脏为最大淋巴器官
血液循环
• A圆锥
A干
{
}
颈总A
{
颈内A 颈外A
脑、眼 舌及附近
体A弓
(汇合后)背大A
{
腹腔系膜A 尿殖A 腰A 髂A 体壁A
前肢 后肢
前大V 后大V
V窦
右心房
心室
八、泌尿生殖
1.排泄系统 肾(中肾)——输精尿管——膀胱——泄殖 腔。 肾脏类型与鱼相同,胚胎时期前肾
具有排泄功能,成体时期为中肾
2.生殖系统 (1)雄:精巢(1对)——输精管——肾——输 尿管——储精囊——泄殖腔 (2)雌:卵巢(1对)——输卵管——泄殖腔。 脂肪体:雌雄生殖腺附近的黄色指状突起.
3.发育和变态
• 多数为卵生,少数为卵胎生. • 大多数为体外受精;蚓螈类、蝾螈科、尾螈为 体内受精。 • 有雄性有抱对行为(保证精卵同时排出,提高受 率)。 • 发育变态(鲵螈类变态不太明显), • 有些种类(洞螈、泥螈、山溪螈等鲵螈类) 有幼态持续(幼态成熟)现象。
多细胞泡状腺,有管通皮肤表面;保持皮肤湿润,空气和水的通 透性,减少水分散失,利于皮肤呼吸。
毒腺如蟾蜍眼后的耳旁腺(分泌华蟾毒等多种有毒
成分);皮肤毒腺,如箭毒蛙毒。一只箭毒蛙提取的毒素,可制40枝毒箭; 0.00001g的蛙毒素,可使一成人致死。
色素细胞:表皮和真皮中,成层分布。色素细胞的 聚、散变化可较快引起体色变化,形成保护色。
青蛙的脑
嗅叶 前脑 大脑 间脑 中脑 小脑 细狭条状 延脑 三角形内腔
• (不与椎骨肋骨相连)
• 2.前肢骨:肱骨、桡骨、 尺骨、腕骨、掌骨、指骨 5部分
• 3.腰带:髂骨、坐骨、耻骨 构成骨盆。 • 4.后肢骨:股骨、胫骨、腓骨、跗骨、跖骨、 • 趾骨
四、肌肉系统
• 1.按节排列现象不显 著。 • 2.具四肢肌肉,且变 得强大而复杂。
五、消化系统
• 消化管分为口腔、食道、胃、肠、泄殖腔. 1.口腔:有唾液腺(无消化作用),上颌缘有颌齿. 齿:鲵螈类、蚓螈类1——2排颌齿 蛙蟾类 无颌齿 或仅有上颌齿 舌:鲵螈类 贴于口腔底部,活动性差。 蛙蟾类 多数舌根生于下颌前部,舌尖游 离而分叉,能迅速翻出口外。
4咽式呼吸:主要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来完成呼吸动作。
两栖类肺的结构
七、循环系统
• • • 1.心脏: 幼体: 1心房1心室,单循环。 成体: 心脏分为2心房、1心室、 静脉窦、动脉圆锥。双循环。 • 2.动脉系和静脉系 • 3.淋巴系统:开始出现比较完整 的淋巴系统,包括:淋巴管、淋巴 腔、淋巴心(淋巴管通往静脉处彭 大内有瓣膜、可搏动)等;几乎遍 布皮下组织;与防止皮肤干燥和皮 肤呼吸有关。
蚓螈型
蛙蟾型
鲵螈型
身体区分:头、躯干、尾、四肢
1.头部特征:
内外鼻孔相通,开 口于口腔前部。
具活动性眼睑、瞬 膜。具声囊
首次出现中耳。
2.躯干部:颅骨后缘——泄殖孔 3.尾部: 或有尾、尾短小、无尾 4.四肢:或发达、短小、退化。
二、皮肤
• 特点:裸露无鳞、富腺体,有呼吸功能(占肺脏 • 获氧量的2/5)。 • 组成:表皮:包括角质层(轻微的角质化)和生发层. 真皮:疏松层:腺体、神经、血管 致密层:结缔组织、纤维 皮肤腺:粘液腺
三、骨骼系统
头骨
脊柱
带骨、肢骨
特点: 1.枕髁2个 2.骨块少 3.出现听骨——耳柱骨 4鳃骨——舌、喉软骨
发展为: 颈椎1(寰椎) 躯干椎7-200 荐椎1(无肋骨) 尾椎1或20以上
肩带、腰带 前肢、后肢
(三)带骨和附肢骨
1.肩带:不与头骨相连,有 利于头部和前肢的活动。 蛙的肩带:肩胛骨,乌喙 骨,上乌骨,锁骨构成。 • 出现了胸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