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数学模型3
05第二章系统可靠性模型03
1
内容提要
§ 2—3 串联系统的可靠性模型 一、定义和特点 二、可靠性框图 三、数学模型 四、提高串联系统可靠性的措施
§2—4 并联系统的可靠性模型 一. 定义和特点 二、可靠性框图 三、数学模型 四、提高并联系统可靠性的措施
§2-5 混联系统的可靠性模型 一、 串并联系统(附加单元系统) 二、并串联系统(附加通路系统) 三、较复杂的混联系统
一、 串并联系统(附加单元系统),图2—20。 27
20
上图串联了n个组成单元,而每个组 成单元由m个基本单元并联。
28
设每个组成单元的可靠度为Ri(t),则 RS1(t):
n
Rs1(t) 1 (1 Ri (t))m (2-18) i1
(括号里为每个并联系统的可靠性)
二、并串联系统(附加通路系统),图2-21
17
求: (1) 滤网堵塞时的可靠度、失效率、
21
平均寿命;
(2) 滤网破损时的可靠度、失效率、 平均寿命。
解 :(1 ) 滤网堵塞时系统的可靠性框图2-18, 为串联系统。
18
由于 λ = 常数,所以其为指数分布。
22
故有:
2
s i 5105 1105 i1
6 10 5 h-1
RS (1000) est e61051000 e0.06 0.94176
1 2 1 2
1 5 105
1 1105
1 (5 1) 105
10333.3h
25
S
(t)
e1t 1
e2t 2
e1t e2t
(1 2 )e(12 )t
e(12 )t
5105
e51051000 1105 e11051000 (5 1) 105 e e e 51051000 11051000 61051000
第二章电力系统各元件的数学模型
试验时小绕组不过负荷,存在归算问题,归算到SN
2) 对于(100/50/100)
2
Pk (12)
P' k (12)
IN 0.5IN
P 4 ' k (12)
2
Pk ( 23)
P' k (23)
IN 0.5IN
P 4 ' k ( 23 )
3) 对于(100/100/50)
2
Pk (13)
P' k (13)
§2.3 电力线路的参数和数学模型
§2.3 电力线路的参数和数学模型
§2.3 电力线路的参数和数学模型
§2.3 电力线路的参数和数学模型
§2.3 电力线路的参数和数学模型
§2.3 电力线路的参数和数学模型
一次整循环换位:
A B
C
换位的目的:为了减 少三相参数的不平衡
§2.3 电力线路的参数和数学模型
Xd
§2.1 发电机的数学模型
受限条件
定子绕组: IN为限—S园弧
转子绕组: Eqn ife 励磁电流为限—F园弧 Xd
原动机出力:额定有功功率—BC直线
其它约束: 静稳、进相导致漏磁引起温升—T弧
进相运行时受定 子端部发热限制 受原动机出力限制
定子绕组不超 过额定电流
励磁绕组不超 过额定电流 留稳定储备
2、由短路电压百分比求XT(制造商已归算,直接用)
U U U U 1 k1(%) 2
k(12) (%) k(13) (%) (%) k(23)
XT1
Uk
1(%
)U2 N
100SN
U U U U 1 k2 (%) 2
k(12) (%) k(23) (%) (%) k(13)
第二章线性规划及单纯形法总结
第一章
工厂需要的原棉存放在三个仓库中,现将原棉运往工 厂以满足工厂生产的需求。已知原棉运到各个工厂的单位 运费如表所示。问使总运费最小的运输方案?
仓库\工厂
1 2 3 需求
1
2 2 3 40
2
1 2 4 15
3
3 4 2 35
库存
50 30 10
2.线性规划数学模型
解:设xij为i 仓库运到 j工厂的原棉数量(i =1,2,3
1.线性规划介绍
第一章
线性规划研究的主要问题: 有一定的人力、财力、资源条件下,如何 合理安排使用,效益最高?
某项任务确定后,如何安排人、财、物, 使之最省?
2.线性规划数学模型
第一章
例1 美佳公司计划制造I,II两种家电产品。已知各 制造一件时分别占用的设备A、B的台时、调试时间及A、 B设备和调试工序每天可用于这两种家电的能力、各售出 一件时的获利情况如表I—l所示。问该公司应制造A、B两 种家电各多少件,使获取的利润为最大?
第一章
j =1,2,3)
minZ= 2x11 + x12+3x13+2x21 +2x22 +4x23 +3x31 +4x32 +2x33 x11 +x12+x13 x21+x22+x23 x31+x32+x33 50 30 10 40
st.
x11 +x21+x31 =
x12 +x22+x32 =
x13 +x23+x33 = xij 0
15
35
2.线性规划数学模型
第一章
练习4 连续投资10万元 A:从第1年到第4年每年初投资,次年末回收本利1.15; B:第3年初投资,到第5年末回收本利1.25,最大投资4万元; C:第2年初投资,到第5年末回收本利1.40,最大投资3万元; D:每年初投资,每年末回收本利1.11。 求:使5年末总资本最大的投资方案。 分析: A 1 x1A 2 x2A x2C x1D x2D x3D x4D x5D 3 x3A 4 x4A 5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c(t ) e
dt Leabharlann t
c( s )
g ( ) r ( ) d e s ( ) d 0 0 g ( )e s r ( )e s d d 0 0
0
g ( )e
5) 闭环系统传递函数G(s)的分母并令其为0,就是系统的特征方 程。
• 涉及的是线性系统 非线性系统必须 进行线性化处理
§2-6 信号流程图
系统很复杂,为方便研究,也为了与 实际对应,通常将复杂系统分解为 若干典型环节的连接
数学模型的定义 数学模型: 描述系统变量间相互关系的动态性能的运动方程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解析法: 依据系统及元件各变量之间所遵循的物理或化学规律列写出相 应的数学关系式,建立模型。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可以是电气的,机械的,液压的,气动的等等,然 而描述这些系统的数学模型却可以是相同的。因此,通过数学模型来研 究自动控制系统,就摆脱了各种类型系统的外部关系而抓住这些系统的 共同运动规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是通过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定 律来描述的,如机械系统的牛顿定律,电气系统的克希霍夫定律等都是 用来描述系统模型的基本定律。 实验法: 人为地对系统施加某种测试信号,记录其输出响应,并用适当 的数学模型进行逼近。这种方法也称为系统辨识。 数学模型的形式 时间域: 复数域: 频率域: 微分方程 差分方程 传递函数 结构图 频率特性 状态方程
1 例1 : F ( s) ( s 1)(s 2)(s 3) c c c 1 2 3 s 1 s 2 s 3
1 1 c1 [ ( s 1)]s 1 ( s 1)(s 2)(s 3) 6 1 1 c2 [ ( s 2)]s 2 ( s 1)(s 2)(s 3) 15 1 1 c3 [ ( s 3)]s 3 ( s 1)(s 2)(s 3) 10 1 1 1 1 1 1 F ( s) 6 s 1 15 s 2 10 s 3 1 1 1 f (t ) e t e 2t e 3t 6 15 10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TaTLma KJe K
dMdML m dtdt
L
Tm
Ra J K eKm
——机电时间常数(秒);
Ta
La Ra
—电动机电枢回路时间常数 (秒)
若输出为电动机的转角q ,则有
TaTm
d 3q
dt 3
Tm
d 2q
dt 2
dq
dt
1 Ke
ua
Tm J
ML
TaTm J
dM L dt
—— 三阶线性定常微分方程 9
扰动输入为负载转矩ML。 (1)列各元件方程式。电动机方程式为:
TaTm
d 2w
dt 2
测输T速Km出发td为d电wt电测压机速w 反 K馈1e系ua数
Tm J
M反L馈 电TaJT压m
dM L dt
ua Kae ut Ktw e ur ut 12
(2)消去中间变量。从以上各式中消去中间变
量ua,e,ut,最后得到系统的微分方程式
y = Kx
式中, K f 'x0 是比例系数,它是函数f(x)在A点
的切线斜率。
18
对于有两个自变量x1,x2的非线性函数f(x1,x2),同样 可以工作在某工作点(x10,x20)附近进行线性化。
这种小偏差线性化对控制系统大多数工作状态是可 行的。事实上,自动控制系统在正常情况下都处于 一个稳定的工作状态,即平衡状态,这时被控量与 期望值保持一直,控制系统也不进行控制动作。一 旦被控量偏离期望值产生偏差时,控制系统便开始 控制动作,以便减小这个偏差。因此控制系统中被 控量的偏差一般不会很大,只是“小偏差”。
RC传网0 递络函的数阶G跃(响s)确应立曲了线t 电路输入
第二章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有极限存在。
终值定理在分析研究系统的稳态性能时(例如分析系统的稳态误差,求取系统
输出量的稳态值等)有着很多的应用。因此终值定理也是一个经常用到的运算
定理。
7.初值定理: lim f (t) lim sF (s)
18
2
例2-1:写出RLC串联电路的微分方程。
ui
L
R
i
C
uo
ui 输入
uo 输出
[解]:据基尔霍夫电路定理:
L di dt
Ri
1 C
idt
ui
①
uo
1 C
idt
②
由②: i C d,uo代入①得: dt
LC
d 2uo dt 2
RC
duo dt
uo
ui
这是一个线性定常二阶微分方程。
3
例2-2 设一弹簧、质量块、阻尼器组成的系统如图所示,当外力 F(t)作用于系统时,系统将产生运动。试写出外力F(t)与质量块的 位移y(t)之间的微分方程。
uR uc Us
把 uR i R
和
ic
C
duc dt
代入电路,可得到电路的
微分方程:
RC
duc dt
uc
Us
23
现在对于上面的微分方程,我们用Laplace变换求解。
首先,利用Laplace变换中的微分定理,将微分方程变换成如下形式:
RC
duc dt
uc
Us
RCsU c (s) Uc (s) Us R(s)
利用待定系数法可求得:
A 1 ARC B 0
F (s) L[ f (t)] f (t)e st dt 0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t
f (t)dt 0
t
f ( )d
n
ki .L[ f (t )]
i 1
sF (s) f (0 )
s2F (s) sf (0 ) f (0 )
snF (s) sn1 f (0 ) sn2 f (0 ) f (n1) (0 )
电枢回路方程为
La
dia (t) dt
Raia (t)
Ea (t)
ua (t)
电磁转矩方程 M m Cmia (t)
电动机轴上转矩平衡方程
Jm
dm (t)
dt
fmm (t)
Mm
MC
(t)
若以角速度 m 为输出量、电枢电压 ua 为输入量,
消去中间变量,直流电动机的微分方程为
(s2+s+1)Uc(s)= Ur(s)+0.1(s+2)
即 U S 1 U S 0.1S 2
C
S2 S 1 r
S2 S 1
通电瞬间, ur(t)=1 或 Ur(s)=L[ur(t)]=1/S
故 U S 1 1 0.1S 2
C
S2 S 1 S S2 S 1
再对上式两边求反拉氏变换:
u c
t
L1 U C
S
L1
S
2
1 S
1
1 S
S
2
1 S
1
=1+1.15e-0.5tSin(0.866t-120°)+ 0.2e-0.5tSin(0.866t+30°)
第2章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new课件
R(s)
G(S)
C(s)
2.2.2 传递函数的特点
1.作为一种数学模型,传递函数只适用于线性 定常系统,这是由于传递函数是经拉普拉斯变 换导出的,而拉氏变换是一种线性积分运算。
2.传递函数是以系统本身的参数描述的线性定 常系统输入量与输出量的关系式,它表达了系 统内在的固有特性,只与系统的结构、参数有 关,而与输入量或输入函数的形式无关。
(i1 (t) i2 (t))dt
R2i2
(t)
1 C2
i2 (t)dt
u0 (t) C2 i2 (t)dt
整理得:
R1 R2 C1C 2
d 2u0 (t) dt 2
(R1C1
R2C2
R1C2 )
du0 (t) dt
u0 (t)
ui (t)
令T1=R1C1,T2=R2C2,T3=R1C2 则得
3.传递函数可以是无量纲的,也可以是有量纲的, 视系统的输入、输出量而定,它包含着联系输入量 与输出量所必须的单位,它不能表明系统的物理特 性和物理结构。许多物理性质不同的系统,有着相 同的传递函数,正如一些不同的物理现象可以用相 同的微分方程描述一样。
4.传递函数只表示单输入和单输出(SISO)之间的关
数学模型:描述控制系统输入、输出变量 以及内部各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称为系统的数学模型。
常用的数学模型有微分方程、差分方程、传递函数、 脉冲传递函数和状态空间表达式等。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 对于系统的分析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动态数学模型 静态数学模型
线性系统 非线性系统
时变系统 时不变系统(定常系统)
零点; 有确定的零
极点分布
6.传递函数是系统单位脉冲响应的Laplace变换
第2章 连续系统的数学模型
1
L-1为拉氏反变换的符号。
《自动控制原理》国家精品课程 浙江工业大学自动化研究所
27
第二章 数学模型
几种典型函数的拉氏变换
单位阶跃函数1(t)
f(t)
1
0 1(t ) 1
《自动控制原理》国家精品课程
浙江工业大学自动化研究所
15
第二章 数学模型 有源电网络 i1(t)
a R +
i2(t)
C
ui(t)
uo(t)
ua (t ) 0 i1 (t ) i2 (t )
ui (t ) du o (t ) C R dt
du o (t ) 即: RC ui (t ) dt
《自动控制原理》国家精品课程 浙江工业大学自动化研究所
2
第二章 数学模型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解析法
依据系统及元件各变量之间所遵循的物理或化 学规律列写出相应的数学关系式,建立模型。 实验法 人为地对系统施加某种测试信号,记录其输出 响应,并用适当的数学模型进行逼近。这种方 法也称为系统辨识。 数学模型应能反映系统内在的本质特征,同时 应对模型的简洁性和精确性进行折衷考虑。
第2章
2.1
连续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系统数学模型的概念
2.2
2.3 2.4 2.5
微分方程描述
传递函数 结构图 信号流图
2.6
系统数学模型的MATLAB表示
《自动控制原理》国家精品课程
浙江工业大学自动化研究所
1
第二章 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的基本概念
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d 2 x(t ) dx(t ) m f kx(t ) F (t ) 2 dt dt
当初始条件为零时,对上式进行拉氏变换后可得传递函数为
X ( s) 1 G( s) 2 F ( s) ms fs k
三、性质: ★
1、传递函数表达系统本身固有的动态性能,与输入量大
an c ( n ) (t ) an 1c ( n 1) (t ) ... a1c (1) (t ) a0 c(t ) bm r ( m ) (t ) bm 1r ( m 1) (t ) ... b1r (1) (t ) b0 r (t ), (n m)
2-2 微分方程(基本数学模型)
一、微分方程的建立(时域)
控制系统中的输出量和输入量通常都是时间 t 的函数。
很多常见的元件或系统的输出量和输入量之间的关系都可以用 一个微分方程表示,方程中含有输出量、输入量及它们各自对时间 的导数或积分。这种微分方程又称为动态方程、运动方程或动力学 方程。微分方程的阶数一般是指方程中最高导数项的阶数,又称为 系统的阶数。
例2-1的RLC串联电路的微分方程为
d 2 u o (t ) du o (t ) LC RC u o (t ) u i (t ) 2 dt dt
当初始条件为零时,对上式进行拉氏变换后可得传递函数为
U o ( s) 1 G( s) U i ( s) LCs 2 RCs 1
本章只讨论解析法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
3.模型表示形式
a.时域:微分方程;b.复数域:传递函数,c.频域:频率特 性
三种数学模型之间的关系
线性定常系统
拉氏 s=jω 微分方程 变换 传递函数 频率特性
第2章 数学模型
35
3. R ( s ) 作用下的误差传递函数
E ( s) 1 e (s) R( s) 1 G1 ( s)G2 ( s ) H ( s )
4. N ( s) 作用下的误差传递函数
G2 ( s) H ( s) E ( s) en ( s) N (s) 1 G1 ( s)G2 ( s) H ( s)
n
例2-7 原理图
例2-7 结构图
26
2.3.2 结构图的等效变换及化简
结构图等效变换的两条基本原则是: 1)变换前后前向通道中传递函数的乘积应保持不变;
2)变换前后各回路中传递函数的乘积应保持不变。
1. 基本连接的等效变换
结构图的基本连接方式有三种:串联、并联和反馈。 (1)串联
27
(2)并联
就可以近似地认为e是沿着A点上的切线
(直线)变化,这就是将非线性特性线性 化的方法,也称为小偏差法。
5
将非线性函数y=f(x)在工作点(x0,y 0)处展开成泰勒级数:
当忽略二次及二次以上的高次项时,就得到了一 个线性方程式:
线性化增量方程: y Kx
6
2.1.3 线性微分方程的求解
线性微分方程的求解,拉氏变换法: 拉氏变换法求解微分方程步骤: (1)方程两边求拉氏变换。 (2)给定的初始条件代入方程。 (3)求出系统输出量的拉式变换式。 (4)拉式反变换求出系统输出的时间解。
对于电路网络,可利用复阻抗的概念,直接写出 拉氏变换关系的代数方程求解传递函数。
电路网络中 的复阻抗:
电阻 —— R 电感 —— Ls
1 电容 —— Cs
20
例2-5 试求图2-11 所示有源电路网络的传递函数。
第二章系统的数学模型
2.2 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传递函数)
一.传递函数
1.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定义为:
零初始条件下,系统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 量的拉氏变换之比。
R(s) G(s) C(s)
传递函数
输出的拉氏变换 输入的拉氏变换
|零初始条件
C(s) R(s)
G(s)
零初始条件
➢ 零初始条件指的是输入、输出初始条件均为零,即
在给定工作点 ( x0,y0 )附近,将上式展开泰勒级数:
y
f (x)
df f ( x0 ) dx
1 d2 f x x0 ( x x0 ) 2! dx2
(x x0 )2
x x0
若在工作点 ( x0,y0 ) 附近增量 x x0 的变化很小,则可略去式中 ( x x0 )2 项及其后面所有的高阶项,这样,上式近似表示为:
l
s
1)
G(s)
i 1 d
l 1 e
sv (Tjs 1) (Tk2s2 2 kTk s 1)
j 1
k 1
纯微分环节
s
es
积分环节
惯性环节
振荡环节
延迟环节
典型环节
➢ 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Proportional element (link)
C(s) G(s) K R(s)
齿轮传动
方框图为:
➢ 频域数学模型:
频率特性
2.1 线性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
本节主要研究描述 线性、定常、集总参量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的
建立和求解方法
线性元件的微分方程
一.微分方程:
给定量和扰动量作为系统输入量,被控制量作为系统输出 的一种系统描述方法
第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1
sa
1
(s a)n
18
拉普拉斯变换简表
f (t)
9
sin t
10
cost
11
1 (1 eat )
a
12
1 a
(a0
(a0
a)eat
)
13
1 a2
(at
1
e at
)
14
a0t a2
(
a0 a2
t)(eat
1)
F (s)
s2 2
s
s2 2
s s(s a)
s a0 s(s a)
1 s2 (s a)
(1)独立性(可加性):线性系统内各个 激励产生的响应互不影响
xi1(t) xi2(t)
xo1(t) xo2(t)
xi1(t)+xi2(t) xo1(t)+xo2(t)
(2)均匀性(齐次性)
8
线形系统的一般形式
an
dn dtn
y(t) an1
d n1 d t n 1
y(t) ... a1
d dt
dt
s
则
证:
f (0) lim sF (s)
s
由微分定理有:
L( df (t)) sF (s) f (0) dt
两边取极限
lim[ df (t) est dt] lim[sF (s) f (0)]
s 0 dt
s
27
lim[ df (t) est dt] lim[sF (s) f (0)]
0 dt s0
s0
lim est 1
s0
[ df (t) dt] lim[sF (s) f (0)]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1 ui (t ) 1(t ), U i ( s) s Ui 0.1s 0.2 1 1 u0 (t ) L [U 0 ( s )] L [ 2 2 ] s s 1 s s 1 1 0.1s 0.2 1 L [ 2 ] 2 s ( s s 1) s s 1
m=10, f=1, k=1
m=10, f=1, k=5
输入: Fi 1(t )
m=10, f=1, k=1
m=10, f=1, k=5
相似系统
RLC无源网络和弹簧-质量-阻尼器机械系 统的数学模型均是二阶微分方程,为相似 系统。 相似系统便于用一个简单系统去研究与其 相似的复杂系统,也便于控制系统的计算 机数字仿真。
化的过程。
4、线性系统的基本特性 叠加性:系统在几个输入信号同时作用 下的总响应,等于这几个输入信号单独 作用的响应之和。
如果元件输入为: r1(t)、r2(t)、r(t) ,
对应的输出为: c1(t)、c2(t)、c(t) 。
如果 r(t)=r1(t)+r2(t) 时, c(t)=c1(t)+c2(t) 满足叠加性。
满足齐次性。
满足叠加性和齐次性的元件才是线性元件
例如 y=kx 是线性元件
输入 x1 输出 y1=kx1 x2 输入x1 +x2 C为常数, Cx1 y2=kx2 y1 + y2 满足迭加性 Cy1 满足齐次性
所表示的元件 为线性元件
线性方程不一定满足迭加性和齐次性
y=kx+b(b为常数 0)线性方程,所表示的元件不是 线性元件 . 输入 x1y1 输出 y1= kx1+b x2 y2 y2 =kx2+b 输入 x1 + x2 输出 y=k(x1 + x2)+b =k x1 +kx2+b y1 +y2 不满足迭加性 k为常数 :kx1输出y=k(kx1)+b=k2x1+b ky1=k(kx1+b)= k2x1+kb yky1 不满足齐次方程。 所表示的元件不是线性元件。
控制工程基础 第二章数学模型-拉氏变换(第三讲)
上式为复数方程,令方程两端实部、虚部分别相等即可 确定A1和A2的值。
例:求
的原函数。
解:
1 1 2 A1 A2 2 即: j 3 A j 3 1 2 2
所以:
含多重极点的情况 设F(s)存在r个重极点-p0,其余极点均不同,则
= 式中,Ar+1,…,An利用前面的方法求解。
解:对微分方程左边进行拉氏变换
对方程右边进行拉氏变换
从而:
所以
当初始条件为零时:
作业: 2-1, 2-2, 2-9(b), 2-10(a) ,2-11(c)
式中:s=σ+jω(σ,ω均为实数)为复变数; 象函数 原函数
拉氏变换的符号
简单函数的拉氏变换
单位阶跃函数 1(t)
f(t) 1
0
单位阶跃函数
t
指数函数
f(t) 1
指数函数
t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
f(t) 1 0 -1 f(t)=cost 正弦及余弦函数 f(t)=sint
由欧拉公式,有:
工程数学积分变换数学变换小学数学图形变换数学必修二第二章高等数学李伟第二章高中数学图像变换数学建模第二章答案数学必修2第二章数学必修一第二章初一数学第二章
四、拉氏变换和拉氏反变换 设函数f(t) (t≥0)在任一有限区间上分段连续,且存在一正 实常数σ,使得:
则函数f(t)的拉普拉氏变换存在,并定义为:
复微分定理 若L[f(t)]=F(s),则除了F(s)的极点之外,有:
积分定理
……
Hale Waihona Puke 当初始条件为零时 延时定理
f(t-a)
a
函数 f(t-a)
第2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拉普拉斯变换)
lim f t 的值
1 lim f t lim sF s lim s 0 t 0 s s s s 1
1 lim f t lim sF s lim s 1 t s 0 s 0 s s 1
3 拉普拉斯反变换 对于任何时间连续的时间函数来 说,它与拉普拉斯变换之间保持唯 一的对应关系。 一一对应
1 定义与基本变换
例5 脉冲函数 0, t ,
t 0 t 0
0
dt 1
单位脉冲函数的拉氏变换为 1
L t 1
2 拉普拉斯变换性质
1.线性定理:
Lk1 f1 t k 2 f 2 t k1 L f1 t k 2 L f 2 t
k13
2
s s1 l 1
k1l
kn k2 s s1 s s 2 s sn
k1
1 d l 1 k1l l 1 F s s s1 s s1 l 1! ds
k11 F s s s1 | s s1
4 求解线性微分方程
解:1、对微分方程进行拉氏变换 利用微分定理: 2 ( s 5s 6)Y ( s) s 7 s
2
4、查表求各分式的拉氏反变换 1 1 L 1(t ) 3s 3 1 4 2 t L 4 e s 2
1
2、求系统输出变量表达式 s 7s 2 Y ( s) s( s 2)( s 3)
1 定义与基本变换
例3 斜坡函数
f(t) A t 0 1
At (t 0) f t 0(t 0)
A L f t s2
第二章——流体流动的数学模型
u u p 2u (u v ) Fx 2 x y x y
如果定解条件选择不合理, 将产生违背物理真实的伪解
第二章 流体流动的数学模型
流动现象分类:
(1)按流态不同:层流和湍流
(2)流动速度级别:蠕动流、低速流、高速流、 超声速流。高超声速 (3)流体受阻现象:自由流和剪切流
p RK
第二章 流体流动的数学模型
湍流雷诺方程(u向)
Du p u u u Fx ( ) ( ) ( ) D x x x y y z z
u u u
'
Du p u u u u 'u ' u 'v ' u ' w' Fx ( ) ( ) ( ) D x x x y y z z x y z
(4)流线形态:直线流、旋转流、分离流
(5)参考物尺度:大尺度、中尺度、小尺度及 微纳米尺度
第二章 流体流动的数学模型
• 接触较多的是中尺度的低速流 • 尺度是相对的 • 小尺度中的边界效应非常明显诺数小于10,认为是蠕动流动
第二章 流体流动的数学模型
第二章流体流动的数学模型1连续方程2运动方程3能量方程4状态方程0????????zwyvxu222222ztytxtcddtp??????rkp???zuzyuyxuxxpfddux???????????????第二章流体流动的数学模型湍流雷诺方程u向uuuzwuyvuxuuzuzyuyxuxxpfdudx??????????????????????????????zuzyuyxuxxpfddux???????????????第二章流体流动的数学模型fluent中指定各种方程的位置和方法第二章流体流动的数学模型方程是否可以简化如何判断方程解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2011年11月18日星期五
1
张家港校区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2011年11月18日星期五
2
张家港校区
是相对静止的。
系统
输入x (t )
输出y (t )
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2011年11月18日星期五
3
张家港校区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2011年11月18日星期五
4
张家港校区
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2011年11月18日星期五
5
张家港校区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2011年11月18日星期五
6
张家港校区
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2011年11月18日星期五
7
张家港校区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2011年11月18日星期五
8
张家港校区
1011()m m m m
b s b s b s b G s −−++++="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2011年11月18日星期五9张家港校区1
011()m m m m b s b s b s b G s −−++++=
"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2011年11月18日星期五10
张家港校区
1
011()m m m m b s b s b s b G s −−++++=
"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2011年11月18日星期五
11
张家港校区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2011年11月18日星期五
12
张家港校区
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2011年11月18日星期五
13
张家港校区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2011年11月18日星期五
14
张家港校区
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2011年11月18日星期五15
张家港校区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2011年11月18日星期五
16
张家港校区
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2011年11月18日星期五17
张家港校区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2011年11月18日星期五
18
张家港校区
12()()()
m b s z s z s z −−−"
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2011年11月18日星期五
19
张家港校区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2011年11月18日星期五
20
张家港校区
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2011年11月18日星期五21张家港校区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2011年11月18日星期五22
张家港校区
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2011年11月18日星期五
23
张家港校区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2011年11月18日星期五
24
张家港校区
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2011年11月18日星期五
25
张家港校区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2011年11月18日星期五
26
张家港校区
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2011年11月18日星期五
27
张家港校区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2011年11月18日星期五
28
张家港校区
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2011年11月18日星期五29张家港校区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2011年11月18日星期五30
张家港校区
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2011年11月18日星期五
31
张家港校区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2011年11月18日星期五
32
张家港校区
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2011年11月18日星期五
33
张家港校区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2011年11月18日星期五
34
张家港校区
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2011年11月18日星期五
35
张家港校区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2011年11月18日星期五
36
张家港校区
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2011年11月18日星期五
37
张家港校区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2011年11月18日星期五
38
张家港校区
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2011年11月18日星期五39
张家港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