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知识总结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规律总结与补充(说明:此内容主要是对课本内容的深化与补充,有些课本上非常明确的基本知识没有体现,所以不代表全部内容。
大家还应结合课本进行复习,并认真理解每一道习题,通过习题巩固这些规律。
)本节知识逻辑关系示意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1)区分两个词语:昼夜现象....的原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可以再加上:有且只有一个太阳照射地球),所以在同一时间内,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昼夜交替....的原因:昼夜现象+地球自转。
只要有昼和夜的存在,就是“昼夜现象”;而“昼夜交替”则增加了动态的过程。
(晨昏线举例:2.时差(1)地方时概念:同一时刻,由于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间称为地方时。
(同一经线上具有相同的地方时)计时依据: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时,把这个时刻记为当地的地方时12点。
地方时的计算方法:(已知某地地方时,求另一地地方时)①计算经度差:如果两地同为东经或者同为西经,则用减法计算经度差;如果两地一地为东经、一地为西经,则用加法计算经度差。
②将经度差转化为时间差。
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
③“东加西减”原则:所求地点在东,用已知时间加上两地的时间差;所求地点在西,用已知时间减去两地的时间差。
(2)时区和区时a.时区相关计算:①某一个时区的中央经线计算方法为:时区号数× 15°②某一时区的范围:中央经线度数分别加、减7.5 °,即为时区的两条边界线。
(东西十二区除外)③已知经度求时区,用经度除以15度,结果四舍五入。
b.区时相关计算:①计算时区之间的时差:如果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者同为西时区,则用减法计算时差;如果两地一地为东时区一地为西时区,则用加法计算时差。
②“东加西减”原则:所求地点在东,用已知时间加上时差;所求地点在西,用已知时间减去时差。
c.“北京时间”不等于“北京的地方时”。
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一地理教学案:1.4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第一章行星地球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高考目标定位】【基础知识梳理】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黄赤交角:与平面的夹角,目前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如图4-14。
2、昼夜长短的变化(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哪个半球,那个半球就。
(2)昼夜长短的计算昼长= —日出时间=(正午12点—)×2,还可以根据昼狐和夜狐所跨的经度来推算。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纬度分布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向两侧递减。
春秋分,太阳直射点由向南北递减;夏至日,由向南北;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递减。
(2)季节变化: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而变化。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夏至日达到,最小;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达到最大值,夏至日;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达最大值。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φ-θ|,φ为所求点的纬度,θ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4)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计算楼距、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等。
4、四季和五带(1)四季:欧美:以“二分二至”划分我国:以“四立”划分北温带国家:春季:月;夏季:6、7、8月;秋季:月;冬季:12、1、2月(2)五带:(南北回归线之间)、(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北极圈—北极点)、南寒带(—)(5)、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地理意义示意图【要点名师透析】一、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1.理解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关键是弄清几种数据间的关系。
如图:(1)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
(2)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
(3)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
2.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具体影响二、昼夜长短的变化及计算1.昼夜长短的规律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越长。
如下图所示: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幅度。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之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专题(图文)
2.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不同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空间图示
出现极昼时,太阳的运转轨迹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H)=90°-纬度差 H = 90°—︱ α ± β︱
α=当地纬度 β=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①纬度差是指所求地与直射点的纬度差。
②若直射点与所求点位于同一半球,则该纬度差为两 地纬度之差; ③若直射点与所求点位于不同半球,则该纬度差 为两地纬度之和。
6.22前后 次年6.22前后
3.21前后
9.23前后 次年3.21前后
12.22前后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正午影子朝向 正北 , 夏至日时影子最 短 ,冬 至日时影子最 长 。南回 归线及其以南情况相反。
N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S 北回归线 0 南回归线
为了更好地保持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 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
•例2、惠安县(25°N,118ºE)为了相应国家节能 减排的政策,决定引进一批太阳能热水器,以满足 师生日常热水供应。
1、9月23日,为使热水 器有很好的效果,调节支架 使热水器吸热面与地面的夹 角为:
25°
二分日:由赤道向南 北两侧递减。
昼半球:大于0°; 夜半球:小于0°; 晨昏线:等于0°。
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
规律: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 南北两侧递减。
①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 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②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 中的最小值。
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
规律: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上节回顾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春秋二分、夏至、冬至及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 过程中昼夜长短的变化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二)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2-11高一地理地球公转的意义之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_图文PPT
8
BD
1、地转偏向力非常小! 2、地转偏向力在有自动力的物体上作用极小! 3、在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例、如图:哪一岸受到水的冲涮作用更强 丙 ;哪 些岸受到的冲涮作用更弱,泥沙淤积 , 可能最终会与 小岛相连 丁 。
To be continued
つづく
B ∠2 ∠3
A ∠1
热带和寒带的范 围会缩小, 温带的范围会扩 大
地球自转的意义
由于地球自转,使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 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
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会向右偏转; 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会向左偏转; 赤道上,水平运动物体不偏转。
归纳:南左北右赤不偏, 纬度越高越明显。
2
3
4 1
0°
7
6
5
第一章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意义
四季和五带
四季的划分
1、天文四季
从天文现象看,四季变化就是昼夜长短和太 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在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 高度最高的季节就是夏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 最低的季节就是冬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就 是春、秋两季。
北温带国家一般
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 6、7、8三个月划分为夏季 9、10、11三个月划分为秋季 12、1、2三个月划分为冬季
我国与西方四 季划分差异
终年严寒
五 四季 分明 带 的 终年 炎热 划 分 四季
分明
90 北寒带 北 极 圈
0
北温带 北 回 归 线 热 赤 带
道
66°34′ N 23°2 6′ 0 0 23°2 6′ 66°34′
南 回 归 线 南温带 南 极 圈 南寒带 0 90
终年严寒
思考:黄赤交角变成20°时,五带的范围会 发生什么变化呢?
新高考考点解读试题(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考点三.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考点解读】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
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一系列现象的发生。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以上主要由地球自转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以上由地球自转与公转共同所致)。
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一)地球自转1.运动轴心及轨道:(1)轨道为赤道(2)绕地轴旋转,地轴北段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并与公转轨道面成66 º 34′夹角2.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如:图4-13.周期:(1)恒星日,自转360º,23时56分4秒,是真正周期(2)太阳日,自转360º 59′,24小时,是日常所用周期恒星日:需要人为规定一个参照点——宇宙中的任一颗恒星都可以。
地球自转一周后,因公转离开原地,E1到E2是地球一天中公转的弧长,但是,此弧长与地球到恒星的距离之比几乎为零,地球公转已被忽略,故三颗恒星对地球而言实为一颗恒星。
E1P 到E2P地球自转360º,时间为23时56分4秒。
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即地球从E1到E2没有完成以太阳为参照物的周期运动,至E3P点才再次与太阳重合,就地球自转而言,旋转了360º 59′,称一个太阳日周期为24小时。
太阳日是生活周期,古人云:日出而作日没而息。
4.速度:(1)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为15 º /小时(2)线速度:赤道线速度最大(约为1670km/h),向高纬递减,两极为零。
纬度为α°的某地其线速度约为1670km/h × cos α°。
(二)地球公转1.运动轴心及轨道:(1)轨道为黄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如图4-4)(2)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有近日点(1月初)和远日点(7月初)之分2.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3.周期:(1)恒星年,公转360°,365天6时9分10秒,是真正周期(2)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是日常所用周期4.速度:(1)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2)平均角速度为每日约10(3)平均线速度为30千米/秒三)主要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1)产生原因: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半球、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高一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高一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是高一地理必考的知识点之一。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的旋转运动,而地球公转则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这两个运动对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地球的自转是地球一天24小时的基础,它使得地球的表面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地球自转轴与水平面的夹角称为地轴倾角,目前地轴倾角约为23.5度,这导致了不同纬度地区的昼夜长度不同。
在夏至和冬至这两个节点,地球上大部分地区的昼长与夜长相对最极端。
自转也形成了赤道带、副赤道带、中纬度地带和极地带等不同的气候带。
地球的公转是地球一年365天的基础,它决定了地球的季节变化。
地球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动,但由于轨道偏心率的存在,地球到太阳距离并非恒定不变。
当地球靠近太阳时,我们所处的半球将迎来夏季,而当地球离太阳较远时,则是冬季。
地球公转的轨道也导致了春分和秋分这两个节点,这时地球上大部分地区的昼夜长相等。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自转带来了昼夜交替的现象,为生物的生长和休息创造了条件。
不同昼夜长度的地区也决定了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物种分布。
其次,公转决定了地球的季节变化,为农业生产和经济活动提供了时间基准。
例如,在农作物生长的不同季节,人们选择合适的作物种植和收获时机。
此外,地球自转和公转还影响了气候和天气的形成,对气候研究和气象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
人们通过卫星观测、仪器测量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对地球运动的规律和影响进行研究,以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天气灾害等问题,保护地球环境和人类的生存。
综上所述,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是高一地理必考的知识点。
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的交替和不同纬度地区的昼夜长度差异,而地球公转决定了地球的季节变化。
这两个运动对地球的环境和人类的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对于我们了解自然规律、保护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高一地理第一章必背知识点
高一地理第一章必背知识点第一章:地球与地图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
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运动等基本知识对于理解地理学的其他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本章将介绍地球与地图相关的必背知识点。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 地球的形状:地球呈近似椭球形,两极略扁,赤道稍凸,因此也称为地球的“地球形”。
2. 地球的直径和周长:地球的直径约为12756.3公里,赤道周长约为40076公里。
3. 地球的面积: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0,100,000平方公里。
4. 地球的体积:地球的体积约为1,083,210,000立方公里。
二、地球的运动1. 自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即从东向西看,太阳、星星等天体的运动是由东向西,一天自转一周,所以有了昼夜的变化。
2. 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年完成一周。
3. 倾斜度和季节变化:地球的轴线与公转平面倾斜约23.5度,造成了地球不同地区季节的变化。
三、地球的结构地球的结构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1.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部分,包括岩石、土壤等物质,并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2. 地幔:地幔位于地壳下方,由固态岩石组成,厚度约为2900公里。
3. 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由铁和镍组成。
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
四、地球的地理格局地球的地理格局包括七大洲、五大洋以及其他地理要素。
1. 七大洲: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
2. 五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洋、北冰洋。
3. 其他地理要素: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山脉、高原、平原等。
五、地图的表示方法地图是以比例尺将地球上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信息转化为平面图形的一种表示方法。
1. 地图的比例尺:比例尺是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地面距离的比例关系,分为线性比例尺和面积比例尺两种表示方法。
2. 地图的图例:图例是地图上解释和说明地图符号所代表意义的部分,通过图例可以更好地理解地图的内容。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公转
黄赤交角变大, 热带、寒带的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
假如黄赤交角变为300 ,地球上的五带如何变化?
66034′N 寒带范围变大 600N 温带范围变小 300N 23026′N
0°
23026′S 300S
热带范围变大
温带范围变小
600S 66034′S 寒带范围变大
黄赤交角变小, 热带、寒带的范围变小,温带范围变大。
夏至日;B为秋分 日;C为冬至日;D为春分日。 A为
D
A
E
F
C
B
练习:
1、12月22日,下列城市白昼最长的是 B A.北京 B. 广州 C. 上海 D.哈尔滨 2、下列四幅图中,正确表示北半球夏至日的是
B
补充:1、晨昏线在二分日与经线圈重合(晨昏 线过极 点),在二至日与极圈相切;
2、晨昏线与经线圈(这个经线圈必须与晨昏线 相交于赤道)的夹角等于直射点的纬度。 3.南北半球同一纬度,北半球昼/夜长=南半球 夜/昼长。
23.50
赤道面与黄道面的夹角:23.50 (南北回归线的度数) 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66.50 (南北极圈的度数)
二者之和是900
【例1】关于黄赤交角的说法,正确的是( ABD )(多选)
A黄赤交角为23°26′ B黄赤交角是地球“斜着身子”绕日公转造成的 C黄赤交角随直射点的移动而变化 D黄赤交角决定了直射点来回移动的范围 【例2】下列哪个节日地球的公转速度最快( C )
读经纬线示意图,图中虚线代表晨昏线,阴影与非阴 影部分代表两个不同的日期 1. 甲地时间为( ) A. 9时 B. 12时 C. 21时 D. 15时 2.若图中的日期是7日和8日,则北京时间可能为 A. 1月7日4时 B. 1月8日11时 C. 7月7日11时 D. 7月8日4时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地理主要分为地球科学和城乡规划两个部分。
以下是地球科学部分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1. 天体系统级别:总星系 - 银河系 (河外星系) - 太阳系 - 地月系。
2.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地表温度适宜、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的标志包括黑子和耀斑,影响包括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和极光、影响地球气候等。
4.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5.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变化。
6. 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层和海洋。
7. 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地震、火山喷发等,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等。
8. 山脉的形成原因包括地壳运动、冰川侵蚀和人类活动等。
9. 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流量、水位、流速、含沙量等,河流的地貌特征包括河道形态、瀑布、峡谷等。
10. 气候的类型包括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和沙漠气候等,气候的特点包括降水、温度、湿度等。
11. 地球的生态系统包括森林、草原、沙漠、海洋和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特点包括生物多样性、自我调节能力等。
12. 人类的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包括污染、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等,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需要引起重视。
高一地理必修1单元重点解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鲁教版)
高一地理必修1单元重点解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单元重点解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鲁教版)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知识点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1、度变化规律夏半年后,从低纬到高纬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至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冬半年,从低纬到高纬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至极点周围出现极夜现象即: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则越往这一侧昼越长,如,3月21到9月23,太阳直射北半球,则越往北昼越长。
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且随着直射点北移,北极点附近极昼范围不断扩大赤道地区终年昼夜平分,昼长为12小时,因此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18点。
纬度数越大,昼长的变化幅度越大2、季节变化规律春分秋分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昼长皆为12小时,各地日出的地方时均为6点,日落的地方时为18点。
夏半年(北半球是3月21到9月23日),昼长大于夜长,北半球各地在夏至日那天昼最长,夜最短,北极极昼范围扩大到北极圈。
即从3月21日到6月22日,北极附近极昼范围不断扩大,6月22日到9月23日,北极附近极昼范围不断缩小。
冬半年(北半球是9月23到3月21日),昼长小于夜长,北半球各地在冬至日那天昼最短,夜最长,北极极夜范围扩大到北极圈。
即从9月23日到12月22日,北极附近极夜范围不断扩大,12月22日到次年3月21日,北极附近极夜范围不断缩小。
南半球则相反,即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3、北半球夏至日时各地的昼长=冬至日时该地的夜长如:6.22时40°N的昼长=12.22日的夜长=14时51分同理,北半球冬至日时各地的昼长=夏至日时该地的夜长如:12.22时40°的昼长=6.22时的夜长=9时09分4、同一天,南北纬纬度相同的地方,昼长相加=24小时或某地的昼长等于另一半球同纬度的夜长如:6.22时20°N的昼长+20°S的昼长=24小时或20°N的昼长=20°S的夜长=13时13分5、在某地,与夏至日(或冬至日)相差多少天,夏至日(或冬至日)前的这一天和夏至日(或冬至日)后的这一天昼夜长短大致相等,日出日落时间,正午太阳高度角也大致相等.如:在摩尔曼斯克,4月21日与夏至相差约两个月,则夏至后的两个月8月23日,那么4月21日与8月23日这两天的日出日落时间,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都大致相等.这两天约2点日出,22点日落,昼长20小时,夜长2小时.同理,在某地,与春分(或秋分)相差多少天,春分(或秋分)前多少天与秋分(或春分)后多少天的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时间,正午太阳高度大致相等.6、极昼,极夜的纬度分布规律: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纬度越高,极昼,极夜的天数最多.南北极点除两分外,要么是极昼,要么是极夜.即几乎半年极昼,半年极夜。
高一地理自转与公转知识点
高一地理自转与公转知识点地理学中的自转与公转是天体运动的重要概念,它们对地球的日常现象和季节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以及与地理学相关的知识点。
一、自转知识点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中心轴旋转,其特点如下:1. 定义:地球自转是地球绕着地心轴从西向东旋转一周的运动。
2. 时间:地球自转一周所花费的时间约为23小时56分4秒,即一个地球日。
3. 影响因素:地球自转的速度与纬度有关,赤道附近的自转速度最快,而高纬度地区的自转速度较慢。
二、公转知识点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现象,其特点如下:1. 定义:地球绕太阳依靠地球自身的引力而作圆周运动,这个运动称为地球公转。
2. 时间:地球公转一周所花费的时间约为365.25天,即一年。
此外,由于公转轨道呈椭圆形,因此地球到达近日点时,公转速度更快,到达远日点时,公转速度较慢。
3. 影响因素:地球的公转轨道倾斜角度称为黄赤交角,黄赤交角的变化对季节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三、地理学中的相关知识点1. 季节变化:地球公转轨道的椭圆形状使得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在一年中发生变化,进而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2. 白昼与黑夜:地球自转使得太阳光线只能照射到地球的一部分,即白昼区域,而另一部分则是黑夜区域。
这种交替所引起的时间差就是时区的形成原因。
3. 极昼与极夜:在北极圈与南极圈附近,地球自转的倾斜导致了极昼与极夜的现象。
在一年中特定的时间,这些地区会连续经历白昼或黑夜。
综上所述,地球自转与公转是地理学中重要的概念,其知识点涉及到时间、季节、时区和地理现象等多个领域。
对于高一地理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地球的日常现象和季节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高一地理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近日点1月初 夏至6月22日 冬至12月22日
远日点7月初 秋分9月23 日
2 、公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
(北逆时针南顺时针)
3 、公转的周期
公转一周360º 365日6时9分10秒(恒星年)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23º26’N
夏至
北回归线 秋分 赤道
夏至
0º
春分 南回归线
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5 伦敦奥组委宣布 2012 年第 30 届夏季奥运会将于 2012 年 7
月 27 日晚 20 时 12 分(伦敦当地时间)开幕,开幕式将在位于伦 敦东区的斯特拉特福德奥林匹克体育场举行。此时地球在公转 轨道上的位置大约是( )
【答案】A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昼夜长短的变化
春分 冬至
23º26’S
4、 公转速度
时间
1月初(近日点)
日地距离 1.471亿 km
角速度
线速度
30.3km/s
61`/d
57`/d
7月初(远日点) 1.52亿km
29.3km/s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
开普勒面积定律
公转的速度
5 、黄赤交角
A
B
黄赤交角: 23°26´ ,即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大
距太阳直射点 最近的一天
6 22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小
距太阳直射点 最远的一天
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南半球的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 值。
高一地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知识点
高一地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知识点高一地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知识点一、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现象。
由此,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又称为“生物钟”现象)。
二、使地表温度相对均匀,不让一部分地面长时间受阳光加热而过热,一部分长时间收不到光照而过于寒冷,气候相对稳定的条件,生命存在的前提之一。
三、自转是地磁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地磁场保护着地表生物免受宇宙高能粒子的辐射。
没有地磁场,被阳光直射的区域均不适合生物生存。
此外,地磁场还与很多生物的生理活动有直接关系(如迁徙)四、地转偏向力的形成,地转偏向力又是全球几大风带和洋流的形成原因之一,没有地转偏向力世界气候不可。
自转规律:速度、周期地转偏向力:河岸侵蚀风向偏转:如南亚西南季风的形成洋流流向偏转:如秘鲁寒流离岸实验模拟:伞光照图(侧视、俯视、斜视、变形、局部)与晨昏线(与经线、纬线的关系)晨昏线与某经线的交点(日出或日落)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春秋分除春秋分外,晨昏线与某纬线的切点(即晨线与昏线的分界点)地方时为0时或12时日出先后顺序(晨昏线的移动)地方时与区时的换算地方时计算我国太阳接近正南:接近12时春分时我国各地升旗时间已知该地正午时的北京时间,确定该地经度已知经度求时区:区时计算夏令时日界线:今天或昨天范围占全球的比例计算经过多长时间进入新的一天由某天范围计算某经度地方时由某地区时计算某天范围地球公转示意图公转方向局部:某一节气光照图(注意图中所绘的'公转方向)画某一天地球位置:如2001年10月4日太阳直射点太阳直射点经度的确定:地方时为12:00所在经线纬度确定:正午太阳高度为90°移动方向:某季节某日内:由东向西黄赤交角地轴与黄道平面夹角黄赤交角变为0°黄赤交角变为35°昼夜长短的变化(随纬度的变化,随季节的变化)某段时间昼夜长短的变化某日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由昼夜长短确定纬度高低(注意半球)由昼夜长短确定节气或月份(注意半球)由某段时间的变化确定季节或月份昼长变化幅度大小:纬度越低,幅度越小由日出时刻确定昼长:昼长=(12-日出时刻)×2飞机上日出早由昼长确定日出时刻:日出时刻=12-昼长/2由夜弧确定日出时刻由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最低纬度确定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两者互余由某纬度日出时刻确定月份(季节):由日出时刻确定昼长。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小梳理
图解大气环流
(2)7月份北半球主要气压中心和夏季风
图解大气环流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及典型季风环流
(1)1月份北半球主要气压中心和冬季风
图解大气环流
(3)亚洲季风的简单图式
锋面系统示意图
①冷暖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它们之间的过渡带 称为称锋面
冷气团
地平面
暖气团
②锋面向冷气团一侧倾斜,暖上冷下 ③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重在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自转运动: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
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方向 周期 速度
自西向东
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
太阳日----24小时
角速度 (除两极外,全球相等)
线速度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两极既无角速度 又无线速度
地理意义
不同经度的地区形成地方时差
同一纬线
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所处的高、中、低纬相同; 地球上五带中的带相同;
自转角速度、线速度相同; 所处的南北半球相同。
2009.海南
1.某国际机构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西五区)主 持视频会议,请中国的王教授在北京给远 在非洲(西一区至东三区)的同行介绍经验。 下列时段中,对三方最合适的是 A.华盛顿时间14:00~16:00 D B.北京时间14:00~16:00 C.华盛顿时间2l:00~23:00 D.北京时间21:00~23:00
气旋和反气旋
气压状况 气流状况 垂直 方向
低 压 气 旋 上 升
高
压
反气旋 下 沉
气 流 方 向
北半球,逆时针 水平 向中心辐合南半 方向 球,顺时针向中 心辐合
北半球,顺时针向 四周辐散南半球, 逆时针向四周辐散
地球公转知识点总结高一
地球公转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过程。
这是我们学习地理和天文学的基础知识之一。
在高一学年,我们必须对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学习。
下面是地球公转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1. 地球的公转轨道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
这意味着地球离太阳的距离在一年中是不断变化的,我们称之为地球的离心率。
离太阳最近的位置称为近日点,离太阳最远的位置称为远日点。
2. 公转周期和速度地球围绕太阳一周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地球的公转周期,约为365.25天。
我们通常将这个周期约化为365天,每隔4年增加一个闰年来补偿所缺少的时间。
地球的公转速度约为每小时29.78公里。
3. 地球公转轨道的倾斜地球的公转轨道相对于地球赤道平面倾斜23.5度。
这个角度被称为倾角。
因为地球轨道的倾斜,所以我们会有四个季节的变化。
4. 春分和秋分春分和秋分是地球公转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时刻。
在春分时刻,地球赤道平面和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相交。
这意味着地球上的昼夜时间相等,我们称之为白昼和黑夜时间相等。
在秋分时刻,地球赤道平面和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再次相交,也意味着昼夜时间相等。
5. 夏至和冬至夏至和冬至是地球公转过程中的另外两个重要时刻。
夏至时刻,地球北半球的倾斜使得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这导致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冬至时刻,地球南半球的倾斜使得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这导致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6. 季节变化地球的公转周期和倾斜使得地球在不同季节中受到不同程度的阳光照射,导致季节的变化。
当北半球远离太阳时,我们经历冬季。
当北半球靠近太阳时,我们经历夏季。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相反。
7. 地球公转与时间地球的公转周期与我们使用的时间概念相关。
一年的时间基础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
我们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不同。
此外,地球的公转周期也与节气和星座的计算有关。
总结:地球公转是一项重要的地理和天文知识,它解释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季节变化和时间概念。
高一地理地球的公转
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昼长12小时)
当太阳直射点 向南移动
D
C
B
A
昼弧ABC变短 夜弧CDA变长
说明同一纬度 的昼长随直射 点的移动(季 节)而变化
直射北回归线时(夏至),北半球各地昼最长, 夜最短。直射赤道时(春秋分),昼夜等长。 直射南回归线时相反。
绘出北极圈.南极圈和赤道三地昼长随季节变化曲线
该城市可能是 (A) A达累斯萨拉姆 B堪培拉 C渥太华 D巴格达
例1:在北京楼高为H的楼房北侧新建一楼房,要 使新楼房底层全年都能受到阳光,则两楼之间的 距离应不小于_H__c_t_g_26.5°
例2:房地产公司要建2座塔楼和2座低楼,准备采用 相同的楼间距——均以最南侧的两楼间的最短楼 间距为标准,则合理的方案有( B D )
A
B
N
SN
SCຫໍສະໝຸດ DNSNS
正午(12点)太阳高度 1.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2.变化规律: 3.实际运用 楼间距,物体影子朝向及长短,室内光照面积等
昼夜长短问题 1、随纬度而变化: 2、随季节而变化:
昼弧ABC>夜弧CDA
C D
A
B
1.太阳直射点位 于北半球时, 北
半球昼长夜短
2.北纬越高,昼 越长夜越短(即 昼夜变化越大) 北极圈内出现极 昼现象
南回归线、南极圈和南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随 季节变化曲线应如何画?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呢?如赤道?
90 6°6°3 44´3°08´
赤道
南回归线 南极圈
南极点 0°
12.22 3.21 6.22 9.23 12.22
归纳:南北回归线之间有两次90°,即有两
次直射,其中两个高峰之间的低谷出现在直
高一选修一地理知识点
高一选修一地理知识点1.高一选修一地理知识点篇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概况(1)方向:自西向东(2)速度:1月初在近日点附近,速度较快;7月初在远日点附近,速度较慢(3)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2、黄赤交角(1)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2)度数:目前是23°26′(3)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3、地理意义(1)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2)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3)四季的划分:天文四季;气候四季;我国传统四季;候温四季2.高一选修一地理知识点篇二大气热力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3.高一选修一地理知识点篇三土壤(1)土壤的概念: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2)土壤的本质属性: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3)土壤的组成:矿物质(土壤中矿物养分的来源),有机质(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水分和空气(彼此消长,影响热量)(4)土壤的形成形成过程:岩石风化过程低等植物着生过程高等植物着生过程土壤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起着主导作用4.高一选修一地理知识点篇四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内部的结构的研究:由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新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新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地理是研究地球的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是我们了解和认识世界的重要学科之一。
新高一地理必修一包括了多个重要的知识点,下面我们将逐一进行介绍。
第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形状,略带扁平。
地球的直径约为12756.32公里,即大约有四万公里的周长。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对于我们研究地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比如计算地表的面积、测算海拔高度等。
第二,地球的运动。
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的轴线旋转,一个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一个公转周期为365.24天。
地球的运动导致了昼夜交替、季节变化等自然现象的产生。
第三,地球的结构与构造。
地球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包括陆壳和海壳两部分。
地幔是地球的中层,由固体和部分可塑性物质组成。
外核是地球的外壳,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
内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主要为固态铁和镍组成。
地球的内部结构与构造对地理现象的产生和地球演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四,地球的水资源。
水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
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包括海洋水、淡水、地下水和冰川等。
地球上的水循环是地球水资源利用和分布的重要基础。
了解地球的水资源分布和利用对于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地球的气候与气象。
气候是指某个地区多年平均大气状况的总和,而气象是指大气现象的研究和预报。
地球上的气候和气象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纬度、海陆分布、地形和气候系统等。
了解地球的气候和气象有助于我们预测天气变化和气候趋势,为农业、工业和交通等提供科学指导。
第六,地球的环境问题。
地球上的环境问题包括全球变暖、土地沙化、空气污染、水污染等。
这些问题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认识和解决地球的环境问题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也是新高一地理必修一要重点关注和学习的内容。
总之,新高一地理必修一涵盖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运动、地球的结构与构造、地球的水资源、地球的气候与气象以及地球的环境问题等重要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知识点
高一地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知识点
1、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注意:经纬线形状、极点、赤道和旋转方向:北逆南顺(从地球外俯视来看时针的顺逆)、北极星来确定地理北纬度(北纬度即当地北极星的星光高度)。
在右图方框内以南极为中心作图。
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
2、周期: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的时间。
1恒星日为23时56分4秒。
1太阳日为24小时。
如下图是恒星日和太阳日比较。
地球在轨道上有三个不同位置:第一个位置上E1,太阳和某恒在P地同时中天,这是一个恒星日和一个太阳日的共同起点。
在第二个位置上E2,地球完成自转一周,恒星再度在P地中天,一个恒星日终了,但正午尚未到来。
到第三个位置上E3时,太阳第二次在P地中天(SPE3在同一直线上),从而完成一个太阳日;那时恒星早已越过中天。
读这个图必须注意,在太阳系范围内,太阳是中心天体,它的光线是辐散的;恒星无比遥远,它的光线可看作平行的,图中所示三颗星,指的是同一颗恒星。
太阳日是日常生活的周期,古人云:日出而作日没而息。
s();
【高一地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