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4_中航资本大厦塔楼动力弹塑性分析_徐志坚
某超高层建筑静力弹塑性推覆分析
某超高层建筑静力弹塑性推覆分析发布时间:2022-05-09T06:47:26.924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2年37卷1月2期作者:朱伟锋[导读] 此项目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地下1层,地上共32层,总高度144.6m朱伟锋工程概况:此项目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地下1层,地上共32层,总高度144.6m,结构类型为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其中第2层楼面为转换层楼面。
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分组为第1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场地类别为Ⅲ类。
抗震等级:三层及三层以下为一级,三层以上为二级。
建筑物标准层结构布置如下图所示:分析模型与计算假定:分析软件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多高层建筑结构弹塑性静力、动力分析软件PUSH 。
PUSH程序是一个完全三维的有限元空间弹塑性静力分析程序,非线性梁(柱)构件单元采用标准的有限元方法(微观方法)构造,单元切线刚度直接基于混凝土材料微元和钢筋材料微元的本构关系,这种模型通常被称为纤维束模型。
非线性墙单元面内刚度采用平面应力膜,可考虑开洞,面外刚度相对次要,用简化的弹塑性板元考虑。
对于本构模型,混凝土受压考虑SAENZ曲线,忽略混凝土受拉能力;钢筋采用理想弹塑性曲线。
PUSH分析参数设置如下图所示:强度准则:采用构件承载力极限值进行计算,材料强度取平均值。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版))附录C第C.1.1条,取钢筋,混凝土强度变异系数分别为0.06,0.10,则混凝土强度fm/fk=1.20,钢筋强度fm/fk=1.10。
参考广东省标准《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DBJ/T 15-151-2019)附录D第D.3.1条的Kent-Scott-Park模型及常规Mander 模型,对于约束混凝土强度延性提高系数,取1.20。
参考美国应用技术委员会编制的《混凝土建筑抗震评估和修复》(ATC-40),构件塑性铰的位移限值如图1。
某双塔连体高层建筑结构弹塑性动力分析
MI DAS / Bu i l d i n g s o f t wa r e u n d e r t h e r a r e e a r t h q u a k e l o a d .F a i l u r e mo d e s a n d p l a s t i c z o n e d e v e l o p me n t we r e
现 剪 切 型 损 伤 。整 个 结构 构件 塑性 铰 出现 顺 序 和 分 布 较 为 合 理 , 满足 “ 大震 不 倒 ” 的设 防要 求 。 关键词 : 双 塔 连 体 结 构 ;弹 塑 性 动 力 分 析 ;高层 建 筑 ;超 限 ; 抗 震性 能
D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7 - 9 9 6 3 . 2 0 1 3 . 0 7 . 0 0 8
王 伟 : 某 双 塔 连 体 高层 建 筑 结 构 弹 塑 性 动 力 分 析
某双塔连体高层 建筑结构弹塑性动 力分析
王 伟 ( 1 .中 国建 筑科 学 研 究 院 上 海 分 院 , 上 海 2 0 0 0 2 3 ; 2 .上 海 建 科 结 构 新 2 3 )
ELAS TI C— PLAS TI C DY NAM I C ANALYS I S OF TH E DOUBLE— ToW ER Co NNECTED STRUCTU RE FoR TALL BUI LD I NG
W ang W ei ’
( 1 . S ha n g h a i Br a nc h o f Ch i n a Ac a d e my o f Bu i l d i n g Re s e a r c h, Sh a ng h a i 2 0 0 0 2 3,Chi n a; 2 .S h a n g h a i Ad v a n c e d Te c h n o l o gy o f Bu i l d i n g Co ns t r u c t i o n Co . Lt d, Sh a n g h a i 2 0 0 0 2 3,Chi n a )
城际空间站项目T2楼罕遇地震作用下动力弹塑性
第9卷 第3期 新型工业化Vol. 9 No. 3作者简介: 冷凯(1985–)男,本科,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结构设计。
文章编号:2095-6649(2019)03-0124-05城际空间站项目T2楼罕遇地震作用下动力弹塑性冷凯(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湖南 长沙 410000)摘要: 长沙城际空间站项目位于长沙市雨花区黎托路和曲塘路交汇处东南角,花侯路和曲塘路交汇处西南角。
本文分析了罕遇地震下的T2塔楼动力弹塑性情况,给出了结构在实际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及关键部位、关键构件的塑性发展情况,对结构的抗震性能做出评价,并对工程设计给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 城际空间站项目;地震作用;动力弹塑性中图分类号: TU313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19335/ki.2095-6649.2019.03.029本文著录格式:冷凯. 城际空间站项目T2楼罕遇地震作用下动力弹塑性[J]. 新型工业化,2019,9(3):124 128Dynamic Elastoplasticity of Intercity Space Station Project T2 Building underRare Seismic ActionLENG Kai(China Machinery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Changsha, Hunan 410000)Abstract: Changsha Intercity Space Station project is located at southeast corner of intersection of Lituo Road and Qutang Road, Yuhua District, Changsha, and southwest corner of intersection of Huahou Road and Qutang Road. The paper analyzes dy-namic elastoplasticity situation of T2 tower under rare seismic action, proposes dynamic response of structure under actual earth-quake and plastic development of key parts and components, evaluates seismic performance of the structure, and gives suggestions for engineering design improvement.Key words: Intercity space station project; Seismic action; Dynamic elastoplasticityCitation: LENG Kai. Dynamic Elastoplasticity of Intercity Space Station Project T2 Building under Rare Seismic Action[J]. The Journal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 2019, 9(3): 124-1280 引言本项目地上包含10栋高层塔楼及与高层塔楼相连的多层商业裙房,其中T1与T2为超高层建筑,各高层塔楼均在商业裙房处设缝形成单独塔楼。
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及其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计算软
件
MIDAS Gen
PERFORM-3D
STRAT
不同软件弹塑性应用特点比较
表4
ABAQUS
LS-DYNA
材料模 型 梁柱 构件
剪力墙 构件
采用软件自带的材料模型
塑性铰或者纤维单元
需要进行等代 单向或者双向纤维
处理
宏单元
纤维单元
面内分块纤维 单元
自定义材料子程 序
纤维单元
非线性分层壳
软件自带或者用户二次开发 集中塑性铰或纤维模型
工程问题 动力弹塑性分析
多尺度分析 数值风洞模拟 连续倒塌模拟
结构专业 仿真软件 ABAQUS
PERFORM-3D ANSYS
Midas Gen FLUENT/CFX MSC.MARC
商业软件在工程领域的应用
表1
建筑专业
工程问题
仿真软件
建筑能耗
PHOENICS
声、光环境
烟雾扩散 人员疏散
RAYNOISE
(1)或
即结构分别承受两种激励——地面加速度
和外力=
——的运动方程是相同的。
2.3 基于ABAQUS软件的数值模型
在ABAQUS软件中,梁柱等单元一般都采用内置的纤维梁单元直接模拟(图4)。对于单积分点纤 维单元,单元长度的划分受塑性区长度限制。而显式分析的时间步长受单元长度影响,对于梁端、柱 端,其划分长度接近截面高度,此时积分步长达到了10-5s量级。如采用集中塑性铰模型,则单元长度不 再受限于塑性区。以LS-DYNA软件为例,对于梁、柱构件仅采用两个单元,就可以模拟跨中、端部塑性 发展,此时积分步长可以达到10-4s量级。
注: 为刚度矩阵; 为阻尼矩阵; 向量; 为节点加速度向量。
深圳证交所大厦弹塑性动力分析
W a gQ i n Zh u B n n we o i
( h n h nGe ea n t u eo c i c u a De in& Ree r h C . t , h n h n 5 8 3 , hn ) S e z e n r l si t f I t Ar ht t r l s e g s ac , o L d S e z e 1 0 1 C ia
s e i c e e t a d E1 Ce t o e e t we e p e e t d I h we h t t e s r c u a s imi e i n wi es c p cf v n n n r v n r r s n e . t s o d t a h tu t r l es c d sg t s imi i h
型不规 则和抗侧 力构件 不连续等 3项结构不规则 。为评 估结构 在罕遇 地震作 用下 的性能 , 基于 AB QUS程序 和 A 混凝土 塑性损伤模型 , 利用 自行开发 的前 处理转换程 序和材料用户子程序 , 对结构进行 弹塑性动 力时程 分析 , 出 给 了在罕遇地震场地 波和 E e t l nr C o波作用下结构 变形 、 关键 构件 的塑性损伤 以及 结构整体 弹塑性反 应。结果表 明 :
si cp ro a c b ci es e fr n eo j t e mi m e v
1 工 况概 况
构件 不 连续 等 3项 结构 不 规 则 , 据 超 限 审查 的意 根 见采 取 了相应 的抗 震加 强措 施 。为评估 加强 后 的结
涮 I I 交 易所 运 营 中心位 于深 圳 市 福 田中心 证券 区, 总建筑面积 约 2.5万 m 。主体建 筑地上 4 层 , 63 2 6 结构总高度 269 I 3.51; T 地下 3 , 层 埋深 1.5i。主体 53 n
上海中心大厦结构设计
上海中心大厦塔楼结构设计丁洁民,巢斯,赵昕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目录上海中心大厦塔楼结构设计 (1)摘要 (1)1 工程概况 (2)2 结构体系 (3)3 主要分析结果 (5)3、1 结构动力特性 (5)3、2 地震作用分析结果 (5)3、3 风荷载分析结果 (6)4 关键设计问题 (7)4、1 巨柱受力性态分析及设计 (7)4、2 组合钢板剪力墙设计 (10)4、3 基于性能得抗震设计 (11)4、4 风工程研究 (12)4、5 结构控制 (12)4、6 弹塑性动力分析 (13)4、7 考虑施工过程得非荷载效应分析 (13)4、8 抗连续倒塌分析 (14)5 结论 (16)6 参考文献 (16)摘要上海中心大厦建筑高度为632m,位于台风影响区与7度抗震设防地区,建成后将成为中国第一高楼。
由于高度超高、建筑形态复杂、风荷载及地震作用显著,为实现其高效与安全得结构设计,需解决众多得技术难题。
本文对上海中心大厦得结构设计进行了介绍。
首先介绍了项目概况,包括项目定位及功能、设计团队构成、建筑形态特征以及采用得基础形式。
其次对结构体系构成与主要得结构分析结果进行介绍,主要内容包括本项目采用得巨型框架-伸臂-核心筒混合结构体系得各组成部分与主要得地震与风荷载分析结果。
最后对项目结构设计得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介绍,包括巨柱受力性态分析、组合钢板剪力墙设计、基于性能得抗震设计、风工程研究、结构控制、弹塑性动力分析、非荷载效应分析以及抗连续倒塌分析等。
关键词:上海中心大厦、结构设计、巨型框架-伸臂-核心筒体系、混合结构1 工程概况上海中心大厦位于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区Z3-1地块,基地邻近有上海金茂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多幢超高层建筑。
上海中心大厦建成后将成为满足公众审美层面与专业审美层面得标志性、地标性建筑,成为商务活动中心,商务交流休憩中心与市民休闲娱乐中心。
该项目用地面积30370平米,地上建筑面积38万平米,地下建筑面积16万平米,建筑总高度为632m,结构高度为574m。
高层建筑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基本内容
摘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与安全性显 得尤为重要。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作为一种评估结构在静力荷载作用下的弹塑性 响应的重要工具,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阐述了静力弹 塑性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流程,并通过实际工程案例,探讨了静力弹塑性分析在高 层建筑结构中的应用及其优越性。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MIDASGEN进行高层建筑结构的静力弹塑性分 析,建议参考MIDASGEN用户手册和其他相关文献资料。这些资料将提供更详细的 信息和指导,帮助读者掌握MIDASGEN的分析功能和操作方法。
在实际工程实践中,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专业知识进行具体决策。静力弹 塑性分析只是评估高层建筑结构安全性的一种手段,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 (如结构设计、施工工艺、维护保养等)来确保建筑结构的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时,需要考虑多种荷载工况,例如自重、风载、地震 作用等。通过在MIDASGEN中设置相应的荷载工况,可以模拟高层建筑结构在不同 荷载作用下的响应。同时,还需要根据建筑结构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和 计算参数,例如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屈服准则等。
在MIDASGEN中,可以通过输出位移、应力、应变等结果,对高层建筑结构的 静力弹塑性进行分析。通过与其他方法(如有限元方法、实验方法等)的比较, 可以发现MIDASGEN在分析高层建筑结构的静力弹塑性方面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靠 性。
研究目的
本次演示的研究目的是对比研究高层建筑结构的静力与动力弹塑性抗震分析 方法,分析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通过对比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 希望能够为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更为准确可靠的分析手段。
弹塑性分析在超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弹塑性分析在超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1-09-06T15:13:09.613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12期4月作者:黄剑锋[导读]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建设黄剑锋深圳中海世纪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南宁分公司广西南宁530000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建设的空间也在不断缩小,更多的城市建筑正在向更高水平发展。
虽然这种演变给了城市更多的生活区域,但也对建筑设计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如何实现超高层建筑的抗震能力,如何有效评估一栋超高层建筑是否安全,都是相关行业人员需要解决的难题,各个研究机构也在不断探讨这个话题。
关键词:弹塑性分析;超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应用策略引言地震是自然灾害,造成重大生命和财产损失。
20世纪末,美国出现了以性能为基础的抗震方法,满足了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过去,冲击分析的重点是导致结构在偶尔发生地震时无法使用的结构。
地震作用下的冲击阻尼结构部分处于塑性状态,需要弹性塑性分析来评估结构强度。
1弹塑性分析的基本概念对于弹塑性分析方法,这基本上是一种在罕见地震条件下对建筑结构进行弹塑性分析的简化方法,而弹塑性分析方法基本上是静态的。
从理论上讲,该方法在预测结构弹塑性动力反应方面的应用仍然存在一些缺陷,但许多工程研究和实践表明,在合理限度内,该方法能够准确反映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的特点,从而此外,在发生罕见地震时,还可以使用弹塑性分析来计算结构各层之间的最大位移角度,并获得各种构件以及结构的低层和低构件的弹塑性开发过程,这对设计非常高级别的结构非常有用。
在此阶段,最常用的方法是FEMA推荐的目标位移方法-273(在美国),专门用于分析结构的推力区域。
随着设计理论的不断完善,弹性分析方法也正在成熟。
2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的必要性与世界各国的建设规模相比,中国的上层建筑建设规模相对较大,建筑楼层高度不断增加,呈现出各种极其复杂的体型,有的超高层建筑的结构抗震能力远远超出了要求和此外,除了国家对上层建筑高度和建筑结构的监管和范围要求之外,如果仅仅通过使用过时的方法来防止抗震,鼓励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就会受到严重威胁因此,有必要采用新的技术方法,有效提高超高层建筑的抗震能力。
弹塑性分析在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弹塑性分析在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大多数城市的可建设空间都在不断缩减,在人口逐渐上升的背景下,必须建设更多的超高层建筑。
但是,超高层建筑与普通建筑工程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别,其施工难度相对较大,需要充分考量多方因素才能完成高质量的结构设计,弹塑性分析在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领域能够发挥一定效果。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查阅,首先对弹塑性分析技术的基本概念进行简要阐述,随即对弹塑性分析在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全面分析,希望本文的研究内容能够为超高层建筑设计提供一定理论支持。
关键词:弹塑性分析;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前言:当前,为了适应行业需要,超高层建筑开始成为了建筑行业的重点关注对象,在实践中,超高层建筑对于结构稳定性的要求更高,如果无法保证结构稳定,就会严重影响后期建筑的使用质量,采用弹塑性分析技术能够帮助相关技术人员对结构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从而提升方案可行性,提升超高层建筑建设质量。
一、弹塑性分析概述弹塑性分析指的是从建筑结构角度,通过对建筑结构施加外在应力,在此基础上对建筑结构稳定性进行判断分析的一种方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比较常用。
在工程建设实践中,弹塑性分析技术主要包括:(1)静力弹塑性分析。
即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在建筑中加入一定程度的侧向力,由技术人员对施加侧向力之后的建筑结构变化以及唯一情况进行全面记录与分析,直到达到整个框架结构的屈服力极限值为止,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对建筑结构稳定性进行有效分析,从而对建筑结构中存在的缺陷进行修正[1]。
(2)施工材料塑性分析。
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在建筑中加入一定程度的侧向力,侧向力强度由小到大不断提升,在此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需要对建筑材料在受到测量力之后的变化情况进行记录,并根据实际记录情况对材料安全等级进行划分,一般而言,可以分为立即恢复、构建损坏、威胁生命安全、结构彻底损坏四个级别。
钢结构设计中的弹塑性分析与实例研究
钢结构设计中的弹塑性分析与实例研究一、弹塑性分析的概念和意义弹塑性是一种理论分析方法,基于材料的力学性质和物理特性,从宏观角度考虑材料的弹塑性行为,在设计结构时应用的强度设计方法。
弹塑性分析可以用于钢结构设计中,主要应用于研究结构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以及分析结构在承受荷载时的变形和应力分布情况。
在结构设计中,弹性分析只能适用于弹性阶段,无法考虑到结构在超过弹性阶段时的变形和破坏情况。
因此,在遇到变形较大或荷载较大的结构时,弹性分析方法往往不够准确,需要借助弹塑性分析方法。
弹塑性分析方法也可以用于结构安全评估和重构设计中。
二、钢结构设计中的弹塑性分析方法在进行钢结构设计中的弹塑性分析时,需要先确定结构和荷载的边界条件和约束条件,并制定有效的力学模型。
钢结构的强度破坏比较复杂,因此一般采用能量法来进行分析。
能量方法的主要思想是,在结构的弹性和塑性阶段中,通过实现结构内部能量的平衡来分析结构的承载能力。
在进行弹塑性分析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材料的力学特性,包括弹性模量、屈服强度、极限强度等。
2.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以及材料在超过屈服强度时的应力-应变曲线。
3.结构的截面形状和截面面积。
4.材料破坏之前的变形能力和变形特点。
5.荷载在结构上的分布和作用方式,以及荷载的大小。
在进行弹塑性分析时,可以采用平衡法,即根据平衡条件来建立结构的方程,然后逐步增加荷载,计算结构的应力和应变。
如果结构发生变形或产生裂缝,则需要进一步考虑塑性形变的影响,再进行一次力学计算。
重复以上步骤,直到满足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要求为止。
三、钢结构设计中的弹塑性分析实例对于一座高层钢结构建筑,需要进行弹塑性分析来评估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该建筑的主体结构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顶部采用钢桁架悬挑式结构,所使用的钢材为Q345B,其屈服强度为345MPa,极限强度为470MPa。
首先,对建筑主体结构进行弹性分析,并确定其基本弯曲挠度和初始静力系数。
静力弹塑性和动力弹塑性几个热点问题课件
静力弹塑性分析动力弹塑性分析静力与动力弹塑性的比较热点问题探讨未来发展方向
静力弹塑性分析
静力弹塑性分析是指在静力荷载作用下,材料发生的弹性和塑性变形分析。它考虑了材料的弹性和塑性行为,是结构分析和设计的重要基础。
静力弹塑性分析主要关注的是材料在受力过程中发生的变形和应力分布,以及材料的屈服和失效行为。
静力弹塑性的优点
能够更好地模拟材料在动态加载条件下的行为,适用于分析结构的动态响应和稳定性问题。缺点:相对于静力弹塑性,动力弹塑性的分析计算更为复杂,需要更多的计算资源和时间。
动力弹塑性的优点
根据分析问题的类型选择
01
如果需要分析结构在长期恒定外力作用下的稳定性问题,可以选择静力弹塑性进行模拟;如果需要分析结构在动态、瞬态外力作用下的响应和稳定性问题,可以选择动力弹塑性进行模拟。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通常用于大型复杂结构的非线性分析,如地震工程、核工程和重型机械等领域。
有限元法
有限元法是一种常用的数值计算方法,通过将结构离散化为有限个小的单元,然后对每个单元进行力学分析,最后将所有单元的结果汇总得到整体结构的响应。在静力弹塑性分析中,有限元法可以模拟材料的弹性和塑性行为,以及结构的非线性变形。
根据材料的性质选择
02
对于一些具有明显时间依赖性的材料,如粘弹性材料,选择动力弹塑性进行模拟可能更为准确。而对于一些传统材料,如金属和混凝土等,静力弹塑性通常能够提供较为准确的结果。
根据计算资源和时间限制选择
03
如果计算资源和时间有限,选择静力弹塑性进行模拟可能更为合适,因为其计算相对简单。反之,如果计算资源和时间充足,选择动力弹塑性进行模拟能够获得更准确的模拟结果。
静力弹塑性和动力弹塑性几个热点问题45分钟
动力弹塑性模型的应用
动力弹塑性模型广泛应用于结构动力 学、冲击动力学、材料科学等领域。 它可以用于预测结构在冲击、振动等 动态载荷作用下的响应,以及材料的 变形、损伤和破坏行为。
动力弹塑性模型还可以用于评估材料 的抗冲击性能和结构的安全性。通过 模拟和分析不同动态载荷下的材料行 为,可以优化材料和结构的性能,提 高其安全性和可靠性。
动力弹塑性模型的基本概念
动力弹塑性模型是一种用于描述材料在动态载荷作用下的 行为的理论模型。它结合了弹性理论和塑性理论,以描述 材料在受到冲击、振动等动态载荷时的响应。
动力弹塑性模型考虑了材料的弹性和塑性行为,以及它们 在动态载荷作用下的相互作用。这种模型能够预测材料在 不同动态载荷下的变形、损伤和破坏行为。
静力弹塑性和动力弹 塑性几个热点问题
目录
• 静力弹塑性模型 • 动力弹塑性模型 • 静力弹塑性与动力弹塑性的比较 • 热点问题与展望
01
静力弹塑性模型
静力弹塑性模型的基本概念
静力弹塑性模型是一种描述材料在静力载荷作用下发生弹塑性变形的模型。它基 于弹塑性理论,将材料的变形分为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两个阶段,并考虑了两者 之间的相互影响。
进一步探索复杂应力状态下的本构模型:未来研究将进 一步探索复杂应力状态下材料的本构模型,提高模型的 预测精度和普适性。
动力弹塑性
发展跨时间尺度的模拟方法:未来将发展跨时间尺度的 模拟方法,实现从微观到宏观的连续模拟,更好地理解 材料的动态行为。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2
静力弹塑性通常假设材料性质是恒定的,而动力 弹塑性需要考虑材料性质随时间的变化。
3
静力弹塑性通常采用准静态实验方法进行研究, 而动力弹塑性则需要采用动态实验方法进行研究。
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的原理和计算实例
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的原理和计算实例一、本文概述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是一种重要的工程分析方法,用于评估结构在静力作用下的弹塑性行为。
该方法结合了弹性力学、塑性力学和有限元分析技术,能够有效地预测结构在静力加载过程中的变形、应力分布以及破坏模式。
本文将对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的基本原理进行详细介绍,并通过计算实例来展示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可以深入了解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的基本概念、分析流程和方法,掌握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技巧,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供有力支持。
二、弹塑性理论基础弹塑性分析是结构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关注材料在受力过程中同时发生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的情况。
在弹塑性分析中,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不再是线性的,而是呈现出非线性特性。
当材料受到的应力超过其弹性极限时,材料将发生塑性变形,这种变形在卸载后不能完全恢复,从而导致结构的永久变形。
弹塑性分析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塑性力学、塑性理论和弹塑性本构关系。
塑性力学主要研究塑性变形的产生、发展和终止的规律,它涉及到塑性流动、塑性硬化和塑性屈服等概念。
塑性理论则通过引入屈服函数、硬化法则和流动法则等,描述了材料在塑性变形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关系。
弹塑性本构关系则综合考虑了材料的弹性和塑性变形行为,建立了应力、应变和应变率之间的关系。
在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中,通常需要先确定材料的弹塑性本构模型,然后结合结构的边界条件和受力情况,建立结构的弹塑性平衡方程。
通过求解这个平衡方程,可以得到结构在静力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和应力分布。
弹塑性分析在结构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评估结构的承载能力、变形性能和抗震性能等方面。
通过弹塑性分析,可以更加准确地预测结构在极端荷载作用下的响应,为结构设计和加固提供科学依据。
以上即为弹塑性理论基础的主要内容,它为我们提供了分析结构在弹塑性阶段行为的理论框架和工具。
在接下来的计算实例中,我们将具体展示如何应用这些理论和方法进行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
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及其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及其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是一种结合动力性能和塑性变形的数学模型,用于分析和设计结构的动态响应和塑性变形。
该方法主要应用于工程结构领域,包括桥梁、建筑、机械设备等各种工程结构的设计和分析。
本文将从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原理和基本步骤入手,介绍其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并探讨其优势和局限性。
一、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原理和基本步骤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是一种将结构的动态性能和材料的塑性变形结合起来考虑的分析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数值模拟结构在受到动载荷作用时的动态响应以及材料在超过弹性极限时的塑性变形,来评估和优化结构的设计方案。
其基本步骤包括:1.定义结构模型:根据结构的几何形状和材料特性,建立结构的有限元模型。
结构模型包括节点、单元以及节点之间的连结。
2.确定边界条件和加载:定义结构的边界条件和受力方式。
这些边界条件包括支座约束、节点受力和动载荷。
3.弹性分析:首先进行结构的弹性分析,根据结构受力状态计算结构的弹性应力和变形。
4.材料塑性模型:根据结构中所使用的材料的塑性特性,选择合适的材料模型进行塑性分析。
5.塑性分析:在动力载荷作用下,根据所选取的塑性模型,通过数值分析计算结构的塑性应力和塑性变形。
6.动力分析:将弹性应力和塑性应力加在一起,进行动力分析,计算结构在受到动载荷作用时的动态响应。
7.结果评估:根据分析结果,评估结构的动态性能和塑性变形情况,为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1.预测结构的动态响应: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可以模拟结构在受到动力荷载作用时的响应,包括振动频率、模态形态和响应结果等。
通过分析结构的动态响应,可以得到结构的动态性能和破坏机理,为结构的抗震、抗风等设计提供依据。
2.评估结构的塑性变形: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可以计算结构在超过材料弹性极限时的塑性变形。
对于一些需要考虑塑性变形的结构,如刚性桥梁和土木工程结构,通过分析结构的塑性变形情况,可以评估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楼板大震下弹塑性分析
楼板大震下弹塑性分析发布时间:2021-08-26T15:33:13.350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4月4卷10期作者:张保林[导读] 建筑结构有限元分析中为减少计算工作量张保林中铁上海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江苏,南京 210000摘要:建筑结构有限元分析中为减少计算工作量,目前主流的结构软件设计对楼板采用刚性楼板假定,其实质是通过节点耦合的方法,约束同层内各节点的水平相对距离不变。
忽视楼板自身的结构抗震设计,而对大开洞周边的不连续楼板、竖向收进突变部位的楼板,一般采取构造加强措施,本文结合某工程实例,对楼板大震下动力弹塑性应力分析,研究结构楼板的损伤及塑性应变影响,根据分析结果,针对楼板薄弱部位提出相应的加强措施。
关键词:楼板大开洞竖向收进弹塑性分析1、项目概况某工程由塔楼和裙房组成,主要建筑功能为医技、病房及配套用房,塔楼18层,结构高76.3m,标准层平面尺寸27.5mx73.2m;裙房6层,结构高24.4m,平面尺寸87.2mx73.2m。
总建筑面积5.9万m2,结构形式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
本工程平面及剖面详见图1-1~图1~2,工程模型见图1-3。
本工程刚性楼板假定计算时,考虑偶然偏心的规则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最大扭转位移比为1.38,大于1.2,属扭转不规则结构;裙房门诊大厅中间两跨结构大开洞,开洞后有效楼板宽度与楼板典型宽度比为39%,小于50%,属于楼板不连续;塔楼偏心布置在裙房一侧,与大底盘裙房的质心偏心矩为30%,大于底盘相应边长的20%,属塔楼偏置。
综上,该工程存在扭转偏大、楼板不连续、塔楼偏置三项不规则,属特别不规则的高层建筑结构。
根据地勘资料,本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属设计地震分组第二组,场地类别为II类,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特征周期0.40s。
风荷载按50年重现期取值ω0=0.40kN/m2,承载力设计时应按基本风压的1.1倍采用,雪荷载按50年重现期取值S0=0.65kN/m2。
浅谈超限高层建筑大震弹塑性分析方法及步骤
浅谈超限高层建筑大震弹塑性分析方法及步骤摘要:随着城市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超高层建筑结构的超限审查也越来越严格,因此结构超限计算和分析也显得尤为重要,超限计算包括弹性计算、弹性时程分析、等效弹性分析、静力弹塑性和动力弹塑性分析,本文仅针对过程和方法较为复杂的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和步骤作简单介绍。
关键词:超限性能目标罕遇地震地震波动力弹塑性分析结构损伤1概述本文以武汉某超高层住宅楼为例,简要介绍超限高层结构的动力弹塑性方法和步骤。
2工程概况武汉某超高层住宅楼,结构高度为166.6m,为B级高度,地上55层,地下3层。
结构标准层长约48m,等效宽度约18.7m,高宽比约9.1;采用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型式。
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以下简称《高规》)及武城建[2016]5号、[2016]154号文规定,本楼栋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
剪力墙、框架梁及连梁抗震等级均为二级。
本楼栋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下简称《抗规》),本地区设计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场地类别为Ⅱ类,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一组;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相关规定,多遇地震、设防地震、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值分别为17cm/s2、50cm/s2、115cm/s2,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分别为0.0417、0.125、0.2875,特征周期分别为0.35、0.35、0.4.3结构超限情况及解决方案3.1结构超限情况根据国家《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和《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中的相关规定,本项目为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超限高度限值为140m,因此高度超限,无其他超限项;需要进行抗震超限审查。
3.2抗震性能目标根据《高规》第3.11节及条文说明,本项目可选用结构抗震性能目标为D级,具体如下:规范抗震概念: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性能水准为1、4、5;性能目标:关键构件(底部加强区、楼梯间及端山墙通高剪力墙):在小震作用下无损坏、弹性;中震作用下轻度损坏、抗震承载力满足不屈服;大震作用下中度损坏、抗震承载力宜满足不屈服。
安装有自复位耗能摇摆柱的RC框架动力弹塑性分析
安装有自复位耗能摇摆柱的RC框架动力弹塑性分析何晴光;徐力;张玉军【摘要】根据Roh提出的摇摆柱具有耗能能力较小且框架中附加对角阻尼器可能会影响建筑使用功能的特点,提出在摇摆柱的上下端安装一种自复位及耗能于一体的小型隅撑,构成自复位耗能摇摆柱,并将其应用于传统框架中构成一种新型的自复位框架结构.利用有限元软件OpenSees分别对建立的5个钢筋混凝土单榀框架模型在多遇、设防、罕遇地震作用下进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带有自复位耗能摇摆柱的RC框架的层间加速度及残余位移与传统框架相比,明显减小了;罕遇地震下层位移及层间位移角略小于传统框架.【期刊名称】《兰州理工大学学报》【年(卷),期】2019(045)001【总页数】8页(P137-144)【关键词】自复位;摇摆柱;动力时程分析;消能减震【作者】何晴光;徐力;张玉军【作者单位】兰州理工大学甘肃省土木工程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50;兰州理工大学西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50;兰州理工大学甘肃省土木工程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50;兰州理工大学甘肃省土木工程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352;TU375.3抗震结构进行抗震性能评价时通常以层位移或层间位移角为性能指标.传统抗震设计方法为降低地震作用引起的结构变形,通过加强节点、增加剪力墙以及增加支撑来提高结构的刚度和强度.对于后来学者们提出的放松特定部位约束构成的摇摆及自复位结构,仅采用层位移及层间位移角不能很好地体现出这类结构抗震性能的优越性,应该通过更多的性能指标来评价其抗震性能,如层加速度、基底剪力、残余位移及残余位移角等.摇摆及自复位结构通常在这些放松的部位利用后张预应力技术使其能够自复位,减小震后的残余变形,并在放松约束的部位附加耗能装置,利用相对变形来达到集中耗能的效果.Priestley和Tao[1]首先提出允许框架梁端发生转动并通过预应力筋复位的自复位框架的概念.框架梁与框架柱通过预应力筋相连,并允许两端有一定的转动来消耗地震的能量.EL-Sheikh[2]等对一个6层的无黏结预应力自复位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了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和动力时程分析,并给出纤维模型和弹簧模型可以模拟出这类结构的性能.Roh[3-7]提出将一种上下端为铰接的预制摇摆柱(rocking column)置于结构中以降低层刚度,并通过附加层间对角黏滞阻尼器来控制结构变形,对3层单榀框架在白噪声作用下的层位移、层间位移角、层加速度及层剪力等响应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预制摇摆柱附加黏滞阻尼器可以有效减小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Kam[8]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旗形”(AFS)体系,并基于位移给出了具体的性能设计方法,对层间位移角、残余位移角和层加速度进行了分析.武大洋[9]对轻型消能摇摆架基于刚度需求进行设计,并以结构的层间位移集中系数(DFC)为控制目标对该消能体系做了减震性能分析;层间位移集中系数[10](DFC)能够反映出整体结构体系的耗能能力是否提高以及是否出现薄弱层,从而可以评价摇摆架对整体结构层间变形模式控制的效果.本次研究根据Roh提出的摇摆柱具有耗能能力较小且框架中附加对角阻尼器可能会影响建筑使用功能的特点,提出在摇摆柱的上下端安装一种自复位及耗能于一体的小型隅撑,构成一种可自复位的耗能摇摆柱,并将其应用于框架结构中构成一种新型的自复位消能减震体系.对安装有自复位耗能摇摆柱的RC框架基于位移进行设计,分别对层加速度、层间位移角、层位移、残余变形及残余位移角等指标进行讨论.1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1.1 方法简介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是研究结构在不同水准地震作用下动力响应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它是一种直接动力法,与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相比,施加于结构的外荷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同时,结构的响应不仅与时间的变化有关,而且与结构本身的动力特性及外荷载的特性有关.通过动力计算可以得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各时刻的加速度、速度、位移、以及构件的变形和内力,能清楚而完整地反映出结构在整个地震过程中的响应.理论上来说,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能够较好地反映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薄弱层位置、屈服机制及破坏模式.因此,在工程实践中,为了避免结构在大震作用下的倒塌及严重破坏,一般采用动力时程分析方法来对结构的刚度及承载力等方面的薄弱部位进行校核.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考虑了建筑物所在的场地类型、抗震设防目标等诸多因素.首先选定符合场地类型及结构特征等条件的要输入的地震波.然后利用结构有限元动力计算模型建立地震振动方程并求解方程.一般采用逐步积分的方法,得到结构在地震过程中每一时刻的加速度、速度及位移响应,以及从弹性阶段到塑性阶段的内力与变形的变化关系和构件的逐步破坏过程.最终,提取计算得到的数据,选取可以反映结构抗震性能指标的数据,评判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1.2 地震波选取计算结果的合理性与准确性跟所选取的地震动记录有直接的关系.此地震波的特性是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时影响分析结果的主要因素.地震动的三要素为振幅、频谱及持时,三者的不同组合决定着震源特性、地震大小及距离远近等.选择能够准确反映结构本身特性及场地类别的地震波进行动力分析,得到的结果比较接近实际的结构响应.因此,地震波的选择在时程分析中非常重要. 目前对地震动记录常用的选取方法有3种[11]:1) 基于最不利地震动的选取方法;2) 基于台站及地震信息的选取方法;3) 基于设计反应谱的选取方法.因为第二种方法选取地震动时不考虑结构的动力特性,所以当对不同动力特性或不同类型的结构进行抗震性能研究时,可采用该种方法.通常情况下,学者们对结构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时,会选取与建筑物场地相似的地震动记录;并根据结构所要求输入的地震动水平,对所选取的地震动记录进行不同程度的调幅以满足要求.2 基于OpenSees计算平台的动力分析模型建立及结果分析2.1 模型概述根据现行规范,利用PKPM软件设计一个4层的纵向长度为4 200×8 mm,横向长度为4 800×3 mm,楼层层高均为3 000 mm的RC框架.设防地震烈度为8度(0.2g),场地类别为Ⅱ类,场地特征周期为0.45 s.梁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梁柱构件纵筋的强度等级为HRB335级,梁、柱构件箍筋选用HPB300级钢筋.框架结构楼层信息见表1.由于结构立面及平面结构规则,分析模型均选用结构中间一榀框架进行分析计算.楼面恒载取为4.5 kN/m2,活载为2.0 kN/m2.基本模型为安装自复位耗能摇摆柱的RC框架(命名为M2D).它是在传统框架的基础上,将中间两列柱用上下近乎铰接的、并在柱端安置自复位耗能(SCED)支撑的消能摇摆柱替换而形成的.在对摇摆柱进行模拟时,利用OpenSees有限元软件,基于柔度法的塑性铰梁柱单元,假定塑性铰区域长度为0.5d.在此区域内,假定材料仅受压,受压方向用Elastic-No Tension Material模拟,其弹性模量约为普通材料的104倍.除摇摆柱外,其余梁柱单元均采用基于柔度法的Beam-Clumn with Plastic Hinges Element,并赋予其单元材料本构(截面本构和单轴材料本构).为了与新型结构对比,建立另外4个对比计算模型.将其分别命名为M0、M1、M2、M1D,各个结构模型示意图见图1.图1 各结构模型示意图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several structure models 模型M0为从原结构中取出的中间一榀框架,如图1a所示.模型M1是对模型M0中间的两列柱子进行改造,采用上下端截面为方角的预制摇摆柱,如图1b所示.为了与M1作对比,并验证上下端截面为方角的预制柱的抗侧能力,模型M2的中间两列柱假定为抗侧刚度为0;能够承受轴向荷载的预制柱,上下端近乎铰接,模拟时释放上下两端的弯矩,如图1c所示.因此,M1和M2模型是安装摇摆柱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模型M1D是在M1的摇摆柱上下端安装小型自复位耗能支撑(图2),构成带有自复位耗能摇摆柱的RC框架,如图1d所示.M2D是在M2的基础上,对两端铰接的柱安装小型自复位耗能支撑,作为与M2的对比,如图1e所示.模型M1D及M2D中自复位耗能支撑的安装距柱端的距离为600 mm.表1 框架结构楼层参数Tab.1 Storey parameter of framed structure层数层高/mm柱截面尺寸梁截面尺寸43 000400 mm×400 mm300 mm×500 mm混凝土等级板厚度/mm梁柱纵筋等级梁柱箍筋等级C35120HRB335HPB300图2 自复位耗能摇摆柱示意图 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self-centering energy-dissipative rocking column模型M1D及M2D中柱上下端安装的小型SCED,利用OpenSees自带的Two Node Link Element,并赋予软件自带的Self-Centering Material本构关系来模拟,其本构关系见图3.工作原理图见图4.其主要组成有内外管、预应力索以及耗能装置.其中内外管各有一端设置了连接装置,而另一端保持自由状态.预应力索两端分别与端板相连.当内外管发生相对运动,预应力索通过端部将预应力传递给内外两管.根据SCED的工作原理,在制作小型自复位耗能支撑时,选用Q235钢材的方管,外管的尺寸为90 mm×90 mm×3 mm,截面的面积为1 044 mm2;内管的尺寸为70mm×70 mm×4 mm,截面的面积为1 056 mm2.预应力索采用2根直径为10mm的Technora索,设计初始预应力为31.5 kN,摩擦力为28.5 kN.通过计算可得:K1=364.485 kN/mm,K2=13.508 kN/mm.参数β取为0.95.各个结构模型的基本周期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安装小型自复位耗能支撑后,M1D和M2D框架的周期变小了,这是因为模型计算时考虑了支撑对结构体系的附加刚度.图3 SCED滞回关系Fig.3 Hysteresis curves of SCED图4 SCED的原理示意图Fig.4 Schematic diagram of SCED principle表2 单榀框架各模型基本周期Tab.2 Natural period of several models of single-pieceframed structure结构模型M0M1M2M1DM2D基本周期0.4980.5500.9040.4340.447根据地震波选择的原则,采用基于台站及地震信息的选取方法,从美国ATC-63[12]中建议的22条远场地震动记录集中选取15条地震波对结构进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分析中采用地面峰值加速度(PGA)作为地震动强度(IM)指标,按照现行抗震设计规范5.1.2条对地震波按照8度设防小震、中震及大震水平进行调幅,分别对结构进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所选取的15条地震动记录及台站名称见表3.表3 选取的地震动记录Tab.3 Ground motion recorder selected序号名称震级年份台站地震动分量1Northridge, USA6.71994Beverly Hills-MulholNORTHR/MUL2792Northridge, USA6.71994Canyon Country-WLCNORTHR/LOS2703Duzce, Turkey7.11999BoluDUZCE/BOL0904Imperial Valley, USA6.51979EI Centro Array #11IMPVALL/H-E112305Kobe,Japan6.91995Nishi-AkashiKOBE/NIS0906Kobe, Japan6.91995Shin-OsakaKOBE/SHI0907Kocaeli, Turkey7.51999ArcelikKOCAELI/ARC0908Loma Prieta, USA6.91989Gilroy Array #3LOMAP/GO30099Superstition Hills,USA6.51987EI Centro Imp. CoSUPERST/B-ICC09010Superstition Hills,USA6.51987Poe Road (temp)SUPERST/B-POE36011Cape Mendocino, USA7.01992Rio Dell OverpassCAPEMEND/RIO36012Loma Prieta,USA6.91989CapitolaLOMAP/CAP09013HectorMine7.11999HectorHECTOR/HEC09014San Fernando6.61971LA-Hollywood StorSPERN/PEL18015Friuli, Italy6.51976TolmezzoFRIULI/A-TMZ2702.2 结果分析为了评价带有自复位耗能摇摆柱的RC框架的自复位效果及抗震效果,主要对以下5个参数进行分析:峰值层位移、峰值层间位移角、残余位移、残余位移角及峰值层加速度.其中峰值层位移和峰值层间位移角是评价结构损伤情况的综合指标,残余位移角及残余位移是评价结构自复位效果的指标,峰值层加速度用来评价结构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这些参数在对带有自复位耗能摇摆柱的RC框架进行抗震性能分析时,都采用均值和均值加标准差的方法,来考虑其结构在表3地震波工况下分析时计算结果的离散性.通过对表3的地震动调幅,得到模型M0、模型M1及M2在多遇、设防、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层位移及层间位移角曲线,如图5所示.分析表明,安装有预制摇摆柱的结构虽然具有一定的抗侧力,可以抵抗一定烈度的地震,但层位移及层位移角的响应较大甚至不能满足规范.通过在预制摇摆柱上下端安装小型自复位耗能支撑对其进行改造.图6及表4给出了M0框架、M1D框架及M2D框架在不同地震作用下的层峰值加速度响应.分析表明,不管是多遇地震还是罕遇地震,安装有自复位耗能摇摆柱的框架具有较好的减震效果,均有降低层峰值加速度的作用;其中考虑地震动离散性的分析计算结果减震效果更明显.图7及表5给出了M0框架、M1D框架及M2D框架在地震作用下的层峰值位移的响应.图7a中,在多遇地震作用下,M1D框架与M2D框架的顶点层位移的均值减震率分别为14.66%和21.38%,均值加标准差减震率分别为19.1%和25%;图7b和图7c中,在设防及罕遇地震作用下,M1D框架的顶层位移均值减震率分别为12.04%和2.47%,均值加标准差减震率分别为17.4%和2.3%,而M2D框架的层位移不降反而增大,这说明M2D框架在设防及罕遇地震作用下的位移控制作用较弱;M1D和M2D的层位移曲线与图5c中M1和M2的层位移曲线相比,各层的层位移均值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顶层的层位移均值分别降低了44.9%和50.9%,可见在摇摆柱上下端安装小型SCED后,能够有效地减小摇摆结构的层位移.图5 地震作用下的层位移及层间位移角曲线Fig.5 Storey displacement and storey drift curves under action of earthquake图6 地震作用下的层加速度曲线Fig.6 Storey acceleration curve under action of earthquake表4 地震作用下各模型的峰值加速度与减震率Tab.4 Peak acceleration and vibration-reduction rate of several models under action of earthquake层原框架M0均值均值加标准差M1D均值减震率/%均值加标准差减震率/%M2D 均值减震率/%均值加标准差减震率/%多遇地震1491.5582.4509.2-3.591558.04.177534.6-8.771616.3-5.8352728.4909.4730.0-0.223842.07.418735.7-0.998847.16.8593922.61203.4842.78.666966.419.692816.511.505946.321.36441 066.11400.6912.014.4531 073.923.325886.316.8601 048.925.109设防地震11 460.91 793.11 389.04.9241 560.212.9901627.3-11.3901 828.1-1.95022 071.22 556.61 846.510.8512 045.719.9851 840.011.1662 024.720.80632 540.43 289.62 308.89.1162 706.817.7192 245.411.6112 477.924.67542 852.83 649.32 544.410.8103 004.017.6842 337.718.0572 515.331.075罕遇地震13 314.64 105.33 049.48.0013 288.519.8973 235.72.3813 238.121.12524 212.85 181.83 721.511.6633 962.723.5204 165.31.1284 166.419.59434798.26 062.44 668.32.7065 300.912.5614 526.25.6694 531.825.24845 284.26 485.14 860.18.0255 512.814.9934 633.212.3194 645.528.366注:层加速度的均值和均值加标准差的单位都为mm/s2。
弹塑性多孔介质流固耦合新理论:混合耦合理论
弹塑性多孔介质流固耦合新理论:混合耦合理论徐丽阳;王锴;丁智;徐日庆;陈晓辉【期刊名称】《计算力学学报》【年(卷),期】2024(41)1【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双碳政策的大背景下,多孔介质中固体的变形和流体的输运问题变得尤为重要。
然而,在多孔介质中建立流固耦合模型仍面临的挑战之一是需要考虑跨越宏观尺度到纳米尺度的耦合作用。
本文利用基于非平衡热力学的混合耦合理论,提出了一个弹塑性多孔介质流固耦合新模型,在同一个理论框架内研究了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液体渗流之间跨尺度的耦合,考虑了耗散过程中的熵产,并利用Helmholtz自由能连接宏观尺度上的力学变形和纳米尺度上的液体输运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应力-应变关系中采用了弹塑性刚度系数以反映塑性的影响。
同时,经典的达西定律扩展为可考虑固体的塑性变形。
通过与文献中模型的比较,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最后,数值分析表明在多孔介质的流固耦合中塑性变形具有比较显著的影响。
【总页数】10页(P129-138)【作者】徐丽阳;王锴;丁智;徐日庆;陈晓辉【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滨海和城市岩土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大城市学院土木工程系;浙江省城市盾构隧道安全建造与智能养护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利兹大学土木工程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344.3;O302【相关文献】1.非均质饱和多孔介质弹塑性动力分析的广义耦合扩展多尺度有限元法2.饱和土体一维固结理论的修正——饱和多孔介质流固耦合渗流模型之应用3.多孔介质伴有相变多相流的热-流-固耦合数学模型4.饱和土体单向固结理论与应用研究--饱和多孔介质流固耦合渗流数学模型之应用5.多孔介质的一种流-固耦合动态边界理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某高层钢板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殳非闲
基于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某高层钢板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分析殳非闲发表时间:2018-05-18T17:18:09.92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5期作者:殳非闲[导读] 摘要:钢结构建筑体系是国家大力推广的工业化绿色建筑产品,本文以某高层钢板剪力墙为例,基于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进行了结构抗震性能分析,得出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整体及各构件的抗震性能满足预期的性能目标,结构能够满足“大震不倒”的要求,该体系结构安全可靠。
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杭州摘要:钢结构建筑体系是国家大力推广的工业化绿色建筑产品,本文以某高层钢板剪力墙为例,基于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进行了结构抗震性能分析,得出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整体及各构件的抗震性能满足预期的性能目标,结构能够满足“大震不倒”的要求,该体系结构安全可靠。
1工程概况该项目主楼为32层,地下为3层。
本项目采用了钢结构建筑体系,钢结构建筑体系具有自重轻、抗震性能好、结构占地面积少、空间利用率高、施工速度快、易改造、可回收、绿色环保等优点,是工业化绿色建筑产品,契合国家当前良好的政策形势,有利于国家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在结构设计中,为了更好的减少对环境污染、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工业化程度、节约人工、改善生产环境,节省工期、提高经济性,采用了一种用钢量经济、构件制作简单、施工方便快捷、便于工业化生产的新型建筑体系组合钢板剪力墙建筑体系,该体系由结构体系、楼屋面板体系、围护结构体系、钢构件的防腐与防火体系组成。
结构体系由组合钢板剪力墙组成。
外围钢框架由矩形钢管混凝土柱+H型钢梁组成,核心筒由组合钢板剪力墙组成,组合剪力墙由两侧翼缘、与翼缘垂直方向的隔板以及内部混凝土组成,隔板将构件分割成多个竖向空腔。
本工程仅在核心筒楼梯公共区间设置了组合钢板剪力墙,以L型、T型为主,无一字型墙体。
核心筒内组合剪力墙在平面内与钢梁间采用刚性连接,在平面外与钢梁间均采用铰接连接。
2 弹塑性时程分析2.1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的目的对上述结构在初设阶段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计算,以达到如下目的:(1)评价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行为,根据主要构件的塑性损伤情况和整体变形情况,确认结构是否满足“大震不倒”的设防水准要求;(2)研究高度超限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包括罕遇地震下的最大顶点位移,最大层间位移以及最大基底剪力;(3)研究结构剪力墙、梁柱、楼板等结构构件的损伤及塑性应变影响;(4)研究楼板开洞对结构构件的的影响;(5)根据以上分析结果,针对结构薄弱部位和薄弱构件提出相应的加强措施,以指导施工图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 ) 每组地震波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不应小 于振 型 分 解 反 应 谱 法 计 算 结 果 的 65% , 不大于 135% 。 采用 ETABS V9. 3. 7 软件进行验波分析, 剪力 、 Shell , 墙 楼板采用 单元模拟 未考虑内置钢骨影响, 其他构件 用 Frame 单 元 模 拟, 楼板按弹性楼盖考 虑
1
1
工程概况
中航资本大厦是一幢以甲级写字楼为主的综合 2 性大型超高层建筑, 总建筑面积 13. 537 万 m , 地上
2 2 建筑面积 9. 148 万 m , 其中商业裙房 1. 15 万 m , 塔 2 楼办 公 7. 998 万 m 。 塔 楼 地 上 43 层, 建筑高度
220m, 结构高度 205. 25m, 如图 1 所示。 裙房区域 包括 5 层地下室以及 4 层裙房。 裙房区域顶部以 上, 塔楼部分由避难层分成 3 个独立分区, 每个分区 29 层为避难 层高最高 5. 5m, 最低 4. 2m。 塔楼 14 , 层, 层高 8m。 中航资本大厦采用钢管混凝土框架混凝土核 。 心筒混合结构体系 为控制结构层间位移, 提高结 构抗侧刚度, 沿塔楼全高设置 2 道环桁架 ( 未设伸 臂桁架) , 环桁架沿竖向分布图、 标准层结构布置图 17 层以上 ○ 1 /X1 轴墙体收进 。 塔 如图 2 、 图 3 所示, 楼结构中的核心筒外墙厚度和钢管混凝土柱截面及 表 2。 材料强度等级见表 1 、
图5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钢筋本构关系
墙单元剪切本构采用理想弹塑性双折线模型 , 屈服前后的刚度不同, 屈服前卸载和重新加载时使 用弹性刚度; 屈服后卸载时指向原点, 重新加载时使 如图 6 所示。第 1 等级( ε / ε0 用卸载刚度重新加载, = 0. 6 ) 和第 2 等级 ( ε / ε0 = 0. 8 ) 可 认 为 是 弹 性 状 态, 第 3 等级 ( ε / ε0 = 1 ) 可认为是屈服状态, 第4 等 第 5 等级 ( ε / ε0 级( ε / ε0 = 2 ) 可认为是屈服后状态, = 4 ) 可认为是极限状态。 2. 3 模型阻尼体系的选择 结构动力时程分析过程中, 阻尼取值对结构动 [2 ] 力反应 的 幅 值 有 较 大 影 响 。 本 文 分 析 时, 采用 Newmarkβ 直接积分法, 各分析时间步骤中的构件 内力通过滞回模型获得, 每个分析步骤都更新构件 由于采用直接积分法进 的刚度。在弹塑性分析中,
图6
墙单元剪切本构
MIDAS Building 行求解, 不能直接代入振型阻尼比, [3 ] 中采用了瑞雷阻尼来等效模拟 。 2. 4 地震波的选取及输入
图4 混凝土本构关系
本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 8 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 速度值为 0. 20 g,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建筑场地 类别属Ⅲ类, 场地无液化地层, 场地属可进行建设的 一般场地。 进行罕遇地震时程分析所用的地震波由安评报 告给出, 每条波按如下原则进行检验: ( 1 ) 每组主方向地震波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 统计意义上相符, 即对应结构主要周期点上相差不 大于 20% 。相对应的地震波反应谱曲线与规范反 应谱曲线的对照如图 7 所示, 图中 RGB 为人工波, TRI 和 TRC 均为天然波。
钢筋采用双折线本构模型, 屈服前后的刚度不 同, 屈服后的刚度使用折减后的刚度。 无论屈服与 否, 卸载和重新加载时使用弹性刚度, 如图 5 所示。 第 1 等级( ε / ε0 = 0. 7 ) 可认为是弹性状态, 第 2 等级 ( ε / ε0 = 1 ) 可认为是屈服状态, 第 3 等级状态 ( ε / ε0 = 2 ) 和第 4 等级 ( ε / ε0 = 4 ) 可认为是屈服后状态, 第 5 等级( ε / ε0 = 8 ) 可认为是极限状态。
[4 ]
。时程分析按双向地震波输入, 主方向波及次
方向波均来自同一组波的水平波 。
第 46 卷 第 1 期
徐志坚, 等. 中航资本大厦塔楼动力弹塑性分析
ETABS 和 MIDAS Building 模型模态分析对比
[ 摘要] 中航资本大厦塔楼地上 43 层, 建筑高度 220m, 采用带加强层的框架核心筒混合结构体系。 利用 MIDAS Building 对中航资本塔楼进行 8 度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 并与大震弹性时程分析进行对比, 研究 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 、 塑性发展特点。 分析结果表明: 在结构进入弹塑性阶段后, 结构刚度降低, 周 与弹性分析相比地震反应减小; 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满足 1 /100 的限值要求, 连梁出现较大范围的损伤, 期变长, “大震不倒” 主要受力剪力墙塑性损伤较小, 环臂桁架腹杆未出现屈服, 结构满足 的设防要求。 [ 关键词] 超高层建筑; 混合结构; 罕遇地震; 弹塑性时程分析 TU973. 1 + 4 , O344. 3 中图分类号: TU318. 2 , 文献标识码: A 848X( 2016 ) 01003806 文章编号: 1002-
图1 中航资本大厦
Email: xuzhijianyd@ 126. com。 作者简介: 徐志坚, 硕士, 工程师,
第 46 卷 第 1 期
徐志坚, 等. 中航资本大厦塔楼动力弹塑性分析
39
图2
环桁架沿竖向分布图 表1
塔楼筒体截面及材料强度等级
楼层 1 ~4 5 ~6 6 ~ 20 21 ~ 27 28 ~ 29 30 31 ~ 35 36 层 ~ 出屋面层 筒体主要外墙厚度 / mm 1 000 900 800 700 700 700 600 500
型, 其中钢筋混凝土和型钢混凝土构件采用修正武 田三折线模型, 钢结构和钢管混凝土构件则采用标 准双折线滞回模型。剪力墙及其中的连梁采用纤维 桁架斜撑采用非线性桁架单元。 楼板选用弹 模型, 性膜, 考虑楼板平面内有限刚度。 MIDAS Building 模型由 PKPM 模型导入, 在不 改变结构主要特性的前提下, 对 PKPM 模型进行了 一定程度的处理, 删除了平面中的小次梁, 对细小单 元进行合并, 并对筒体剪力墙、 框架柱等重要构件细 分网格。 2. 2 材料本构关系及墙体应变等级的定义 混凝土本构关系采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 ( GB 50010 —2010 ) [1]附录 C 中的单轴受压应力应
Dynamic elastoplastic analysis of AVIC Capital Tower Xu Zhijian ,Yang Chaojie1 ,Wu Jizhong2 ,Fan Qinxin1 ,Jin Laijian1 ,Fu Jinlong1 ,Xie Jun1
( 1 China Avia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Co.,Ltd.,Beijing 100086 ,China; 2 AVIC Capital,Beijing 100022 ,China) Abstract: AVIC Capital Tower has an architectural height of 220m with total 43 stories aboveground,and the framecorewall mixed structural system with strengthened stories was adopted. The dynamic elastoplastic timehistory analysis under the excitation of 8 degree rare earthquake was performed on the building by MIDAS Building. The analysis was compared with the elastic timehistory analysis under the rare earthquake, and failure mechanisms and plastic zon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ucture under the rare earthquake were researched.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after the structure enters into the elastoplastic stage,the structural stiffness decreases,the period is longer,and the seismic response is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elastic analysis. The maximum story drift ratio is less than 1 /100 ,which fulfills the limitation requirement. Extensively damage is found in the coupling beams. Main shear walls suffer little plastic damage. The web member of belt truss does not yield. The structure can meet the fortification requirement of “not collapse . under the rare earthquake” Keywords: super highrise building; mixed structure; rare earthquake; elastoplastic timehistory analysis
第 46 卷 第 1 期 2016 年 1 月上
建 筑 结 构 Building Stru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