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学案
鱼我所欲也教案五篇
鱼我所欲也教案鱼我所欲也教案五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鱼我所欲也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鱼我所欲也教案篇1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设想《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出自《孟子》,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
但教师应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
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教学方法1.诵读法:所谓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
要求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探究特色,习得语感,培养能力。
这种方法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
2.质疑法:这里所说的质疑,并非指教师想提问学生,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之处提问,或者是对文章的观点或其他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 由一二位同学讲一则跟孟子有关的小故事,如“孟母三迁”“孟母对织”。
2. 归纳至今为人们所乐于运用的孟子名言。
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尽信书不如无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 《孟子》还留下了很多有生命力的成语,抢答说出哪些熟悉的成语是出自《孟子》的。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精选8篇)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精选8篇)导语: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
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孟子《鱼我所欲也》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文言词句,把握课文大意。
2.体会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3.理解“舍生取义”的观点,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激兴趣方法一:生齐背陈毅的《梅岭三章》,师简说“取义成仁今日事”中的“取义成仁”借用了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其中的“舍生取义”是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提出的,“舍生取义”是什么意思,孟子在本文中是如何阐述的?我们一起从《鱼我所欲也》一文中寻求解答。
方法二: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近期专访了知名主持人倪萍,主持人让倪萍选取了她主持生涯的几个关键词,她选中了“选择”这个词。
倪萍说,她喜欢选择,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西的时候可能就随着失去,东西都拥有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吧。
二、作家作品简介1.关于孟子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补充资料:跟孟子有关的小故事,如孟母三千(出示漫画),激发学习兴趣,打消畏难情绪。
《鱼我所欲也》学案
《鱼我所欲也》学案(3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与作品、作者对话,理解作者的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鱼我所欲也》是战国中期继孔子之后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孟子的作品。
作者离我们久远,作品又是用文言文的形式进行表述的,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引领着学生们走进作品,与作者、作品进行多角度的对话,从而真正意义上理解作者的思想,理解作品的主题。
同时,思考在我们面临许多重要抉择的时候,应做出正确的选择,要以“义”为重。
2.过程与方法:(1)强化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首先可让学生自主学习文本,去发现一些他们自己认为值得探究的问题,并做一定的探究。
之后,把自己探究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与小组同学或全班同学合作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巩固已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新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充分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舍生取义的道理,思考:当一个人面临生死抉择时,应该做出怎样的决定?第一课时学习内容1、了解作者孟子的道德主张2、朗读课文、注意句读3、对照注释翻译课文、理解文意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2遍以上,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并完成下面题目:(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音:苟.()得所恶.()不辟.()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蹴.()尔乞.()人不屑.()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2)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用“/ ”隔开):①所欲有甚于生者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④是亦不可以已乎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2、对照注释翻译课文,初步理解文意,并解释以下句子:故患有所不辟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故不为苟得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新课导学(一)自主学习一、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语气等二、放录音,学生听读课文三、结合注释并借助工具书自行翻译课文,理解重点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附原文及翻译)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附原文及翻译)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鱼我所欲也》的文学背景和作者简介。
2.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
3. 领会并实践文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4.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 原文及翻译2. 词汇和句型的讲解与练习3. 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探讨4. 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的训练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原文的阅读与理解。
2. 词汇和句型的掌握与应用。
3. 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4. 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的培养。
2.2 教学难点1. 文中古代文言文的解读。
2. 文中复杂句型的分析与运用。
3. 文中深层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原文、词汇和句型、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2. 互动法:讨论、问答、小组活动。
3. 实践法:阅读理解、文学鉴赏、写作练习。
3.2 教学手段1. 教材:原文、翻译、相关注释和讲解材料。
2. 多媒体:PPT、视频、音频、网络资源。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文学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原文:指导学生阅读原文,理解大意。
3. 讲解词汇和句型:分析并讲解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4. 翻译与讨论:对照翻译,讨论文中的难点和深层含义。
5. 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探讨: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6. 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的训练:提供相关的练习和作品,进行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的训练。
4.2 时间安排1. 导入:10分钟2. 阅读原文:20分钟3. 讲解词汇和句型:15分钟4. 翻译与讨论:20分钟5. 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探讨:15分钟6. 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的训练:15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阅读理解练习: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鱼我所欲也九年级语文教案(2篇)
鱼我所欲也九年级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多媒体显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裴多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学生回答:生为尊严,生为自由,生为名声,生为正义。
)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资料助读1.“性善论”的要点:(1)“善”是人的本性。
“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
“富岁子弟多赖、懒。
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4)本性也需要“养”。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2.《礼记檀弓》中有:“齐大饥,黔敖(富人)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鱼我所欲也公开课教案(通用11篇)
鱼我所欲也公开课教案鱼我所欲也公开课教案(通用11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鱼我所欲也公开课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鱼我所欲也公开课教案篇1教材分析《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
孟子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一个重要的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
不辨礼仪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
但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
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学习任务1. 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
2. 学习经典论说文在论证结构和方法的独到之处。
3. 感受孟子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节奏鲜明的特点,多朗读,多背诵。
学习方法1. 采用“诵读—积累—感悟”的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2. 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为文章观点找论据,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
3. 善于联系当代,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拓展探究,更好地借鉴古人的思想精华。
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1.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疏通课文大意,找出疑难之处,留待课堂解决。
2. 默读课文,基本断句准确。
3. 教师推荐网站,了解孟子。
关于孟子孟子故居孟子简介学生根据教师推荐网站,或自行搜索,全面了解孟子,分组查找以下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介绍:孟子简介、孟子人生、孟子思想、孟子学说、孟子故居、孟子故事、孟子名言、出自《孟子》的成语。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鱼我所欲也》学案(打印版)部编版9
9 鱼我所欲也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3.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比照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4.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学习过程一、积累知识,夯实根底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所恶.( ) 一箪.食( ) 一豆羹.( )蹴.( ) 苟.得( ) 不屑.( )2.解释以下加点的词语.(1)通假字①乡为身死而不受.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③万钟那么不辩礼义而受之.④故患有所不辟也.(2)一词多义①为:故不为苟得也( )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②于:所欲有甚于生者( ) 万钟于我何加焉( )3.翻译以下重点句.(1)由是那么生而有不用也,由是那么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3)万钟那么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4)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二、整体感知,梳理思路4.本文先以设喻,得出这一中心论点. 接着进行逻辑推理论证.5.第一步推理是因果论证,由因推出果:因为,所以;因为,所以,.6.第二步推理是假设推理,从反面逆证. 接着孟子还以为例,从正面论证. 最后以的论证方式指出有些人为了私利而抛弃原那么,接受了万钟厚禄,这就是失去了本心,从反面加以证明.三、问题探究,深入理解7.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是怎样提出来的? 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8.“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 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9.孟子认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请举出你所了解的一位“贤者〞,并写出他的一句说明其气节的名句.参考答案一、积累知识,夯实根底1.wùdān gēng cùgǒu xiè2.(1)①“乡〞同“向〞,先前、从前.②“得〞同“德〞,感恩、感谢. “与〞同“欤〞,语气词.③“辩〞同“辨〞,区分.④“辟〞同“避〞,躲避.(2)①做为了②比对3.(1)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方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2)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3)(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4)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5)以前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接受,现在却为了我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念我的恩德而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也应该停止了吗?二、整体感知,梳理思路4.鱼和熊掌“生〞与“义〞不可得兼那么“舍生取义〞5.我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即使有导致死亡的祸害也不避开它6.人之所欲有甚于生者(义),所恶有甚于死者(不义)行路之人、乞人不食嗟来之食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比照三、问题探究,深入理解7.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 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符合情理也符合逻辑. 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8.“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那么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9.如:文天祥宁死不投降.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4 灯笼【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2.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赏析文本写作特色.3.热爱传统文化, 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 笔名山屋、山荪, 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1906年3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 1938年投奔革命圣地延安, 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是抗战时期伟大的文学家.2.灯笼文化灯笼, 又称灯彩, 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 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 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 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气氛.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开展,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 从造型上分, 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自主学习】岁梢〔〕神龛〔〕斡旋〔〕怅惘〔〕静穆〔〕【整体感知】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灯笼〞是文本的线索, 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的灯笼的事件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合作探究】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现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 但第九、十自然段却跳出回忆, 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件, 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哎, 壮……〞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 文本最后一段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材料链接作简要分析.【拓展延伸】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特色一: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 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特色二:结构严谨:文本前两段与结尾联想之两段紧密联系, 中间诸段落俱为回忆, 不可不谓作者之为文独具匠心, 巧设结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词语, 了解作者.2、整体把握课文, 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3、理清文章思路, 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 理解过渡语段的作用, 逐步提高阅读能力.4、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通过仿写练习,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质疑、互动合作、开展小组讨论、信息整理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 言行一致的做人原那么, 建全自己的人格, 做一个正直的人.【教学重难点】1、味文中重要语句, 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2、解文章表达中描写的运用及其作用.【课时安排】二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 很多时候, 我们往往容易无视这一点. 在日常生活中, 你是怎样处理说和做的呢?请你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自由发言〕今天, 让我们走进臧克家, 看一看他是怎么处理说和做的.二、资料读演, 资源共享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全班共同交流, 互动互学, 教师酌情提供相关资料.1、关于闻一多闻一多〔1899-1946〕: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 后来研究文学. 1925年回国, 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诗集有《红烛》《死水》, 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 1943年后, 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 奋然而起, 积极参加反对专制、争取民主的斗争. “一二一〞惨案发生后, 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 最后献出珍贵的生命. 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 郭沫假设称其是“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2、臧克家臧克家, 现代诗人. 193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 以后连续出版诗集.三、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 催促学生积累词语.2、学生自读课文, 学习表情朗读. 教师可做相应的朗读指导, 如语调、语速、语势、语气的把握与表现.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 表演朗读, 其余学生评议.3、把握闻先生的主要事略, 理清文章思路. 看看文章表达了哪几件事, 然后以“闻一多先生的故事〞为题进行口头演讲.4、整体感悟, 理清文章思路学生细读课文,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 指导学生整体把握大意.⑴这篇课文的思路是如何安排的?请谈谈你的认识.⑵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有什么特点?前后期有何变化, 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不同一般人之处?四、课堂小结阅读文章, 理清思路是第一步, 也是关键的一步. 注意把握文章的结构特征, 注意过渡段的作用,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意.第二课时一、学生合作研讨, 深层探究1、指名男同学朗读1︿﹀7段, 思考以下问题⑴作为学者的闻一多, 著作等身, 可以记述的事情很多, 作者为什么单项选择写作《唐诗杂论》《楚词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 又为什么把编写《唐诗杂论》作为重点加以介绍?请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⑵闻先生的治学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示?.⑵这是一个自由发挥的问题, 同学们谈“用心要专〞“要有实干精神〞“要严谨刻苦〞“耐得住寂寞〞“读书应有大目标〞“为中华读书而崛起〞等等皆可.2、指名女同学朗读8︿﹀20段, 思考以下问题⑴第11节引用闻一多信中的话, 这里可以看出闻先生有什么样的品格?这里说到“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请想象闻先生讲的什么话?⑵联系时代背景, 你能说说为什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吗?⑶文中有一段闻一多先生的形象描写, 你能找出来吗?并理解其作用.二、学生品读课文, 赏析文章的语言美1、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呢?2、请选择你最欣赏的一句话, 按照“我欣赏, 因为他具有美, 表达在〞的句式说话.三、质疑问难学生每人提一个最想得到解答的问题, 可以指名请教同学或向老师提问.四、课外拓展学习本文后, 闻一多的说和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实, 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你能说出称赞“说〞或“做〞的词语吗?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言出必行言必行, 行必果等五、课堂小结闻一多既卓越的学者, 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 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 他, 是口的巨人. 他, 是行的高标. 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 不畏艰辛, 废寝忘食的精神, 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 视死如归的精神.六、布置作业:请你为自己写一句有关说和做的座右铭.七、板书设计课后小结。
部编版初三下册《鱼我所欲也》语文教案
部编版初三下册《鱼我所欲也》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鱼我所欲也》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鱼我所欲也》的主题和情感。
3.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鱼我所欲也》的主题和情感。
2.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比喻和拟人修辞。
2.通过阅读理解,理解文章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教学准备:1.课本《鱼我所欲也》。
2.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 自主学习(10分钟)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鱼我所欲也》,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2.学生了解文章背景和作者,了解《鱼我所欲也》的主题和情感。
Step 2 分组讨论(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讨论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2.每个小组从不同角度进行讨论,例如分析文章的主题,分析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等。
Step 3 表达总结(15分钟)1.让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的结果和结论。
2.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引导学生共同总结文章的主题和情感,以及作者的意图。
Step 4 深入探究(15分钟)1.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深入探究文章的比喻和拟人修辞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的力量和美感。
2.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和拟人修辞对于表达主题和情感的作用。
Step 5 拓展延伸(1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为什么作者选择使用这样的比喻和拟人修辞?什么是真正的自由?自由和责任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写一篇关于《鱼我所欲也》的读后感。
Step 6 课堂总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2.激发学生接下来对于《鱼我所欲也》主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究。
拓展活动:1.让学生找一些其他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中的比喻和拟人修辞,进行分析和比较。
2.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自由与责任的关系在生活中的体现。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6篇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6篇《鱼我所欲也》导学案6篇《鱼我所欲也》导学案1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2、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资料助读孟子“性善论”的要点:1、“善”是人的本性。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
4、本性也需要“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苟得辟一箪食一豆羹蹴尔不屑乡为身死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疑难,师生释疑。
)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乡为身死而不受故不为苟得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此之谓失其本心。
四、概括本文主旨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二、结合原文把握内涵边讨论边明确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2、文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4、我们该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三、课堂小结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
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
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
四、中考链接(一)贵阳市(09贵州省)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令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教案优秀6篇
《鱼我所欲也》教案优秀6篇《鱼我所欲也》篇一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
,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事情,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东西(那就是“不义”)。
不仅仅是贤人才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鱼我所欲也教案2篇
鱼我所欲也教案标题:《鱼我所欲也》教案第一篇策划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鱼我所欲也》,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文中所讲述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意识和环保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小说的主题,把握故事情节。
2. 教学难点:通过小说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思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15分钟):通过投射相关图片,引入主题,让学生猜测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对鱼和自然环境的好奇心。
2. 阅读理解(40分钟):老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并进行分段式的解读,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引导学生阅读初步分析。
3. 讨论与思考(25分钟):学生小组展开讨论,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环境保护的意义。
4. 创作活动(5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要求每个小组以小说为背景,编写一个类似的故事情节,强调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5. 作品分享(2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来分享他们的故事情节,并谈谈他们的思考和收获。
6. 总结与反思(10分钟):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老师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第二篇策划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鱼我所欲也》,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文中所传达的价值观念和主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和解读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关爱生态环境和注重环境保护的情感和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故事的主题和意义,以及相关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15分钟):通过播放与自然环境和海洋生态有关的视频,引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精选鱼我所欲也教案四篇
鱼我所欲也教案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鱼我所欲也教案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鱼我所欲也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相信孟子会给我们提供帮助的。
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
二、资料助读1、“性善论”的要点:(1)“善”是人的本性。
“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
“富岁子弟多赖、懒。
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4)本性也需要“养”。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2、《礼记檀弓》中有:“齐大饥,黔敖(富人)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
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鱼我所欲也》精品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鱼我所欲也》精品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鱼我所欲也》精品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鱼我所欲也》精品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一、选文解析《鱼我所欲也》是庄子的一个寓言故事,讲述了鱼儿们的日常生活,以及一位钓鱼的人对待鱼儿的态度。
通过这个故事,庄子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首先,庄子想表达的是“物我两忘”的思想,即人与自然、宇宙是一体的,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而是应该尊重自然界中一切生命的存在。
在这个故事中,钓鱼者不应该以自己的利益为前提,去伤害那些无辜的鱼儿。
鱼儿们也是有生命的,它们也有自己生存的方式和生命的意义。
庄子借用鱼儿的形象来说明,我们也应该学会相互尊重,保护自然界中一切生命的存在。
另外,庄子还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所见所识是受限制的。
比如,在钓鱼者看来,把鱼咬钩了算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在鱼儿看来,这件事情却可能是它们的生死存亡。
因此,我们应该多角度、全方位地去看待问题,以便更好地了解世界和自己。
二、教案设计1. 课前预习(10分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寓言故事,老师可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阅读题目,并回答以下问题:(1) 故事中鱼儿为什么不想出波纹?(2) 钓鱼的人对待鱼儿的态度如何?(3) 这个故事要传达什么思想?2. 讲解故事(20分钟)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寓言故事中隐含的思想,老师可以借助一张图和一段视频来讲解:(1) 上大海的鱼儿为什么不敢轻易出波纹?因为它们都能感受到,由于物理原理,它们对周围的水会产生压力,这会影响到距离它们较近的其他鱼儿的存在,因此,它们都非常小心。
(2) 钓鱼者对待鱼儿的态度并不好,他们不顾及鱼儿的生命,就为了自己的利益把它们钓上来。
(3) 故事中寓意深刻,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是一体的思想,以及人的所见所识是受限制的。
我们应该多角度、全方位地去看待问题,以便更好地了解世界和自己。
3. 分组讨论(30分钟)为了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老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讨论以下问题:(1) 鱼儿是怎么用它们的小脑袋感觉出水流的?(2) 鱼儿是怎样信任彼此,保持秩序的?(3) 除了鱼儿,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也有同样的行为方式?(4) 面对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到先入为主的观点?4. 课堂小结(10分钟)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本节课的知识,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以下内容:(1) 庄子的故事《鱼我所欲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宇宙是一体的思想。
《鱼我所欲也》 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熟练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文章的主旨,把握“舍生取义”的内涵。
3、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体会其逻辑严密的特点。
4、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生活中践行“舍生取义”的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如“欲”“得”“恶”“患”等。
(2)理解“舍生取义”的观点,以及作者如何通过论证来阐述这一观点。
2、难点(1)体会文章的论证思路和逻辑,理解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作用。
(2)将“舍生取义”的观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思考其当代价值。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孟子(约前 372 年—前 289 年),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2、作品背景《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
《告子》是《孟子》书中的篇目,分上、下两篇。
孟子与告子都是战国时人,孟子持性善论(人生来有向善的力量),告子持不善不恶说(即人生下来本无所谓善恶),两人进行过多次辩论,《告子》记录的就是其中的部分内容。
四、课文预习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苟得()辟患()一箪食()一豆羹()蹴尔()不屑()乡为身死()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所欲:(2)得兼:(3)有甚于:(5)恶:(6)患:(7)辟:(8)如使:(9)何不用也:(10)由是:(11)是故:(12)非独:(13)勿丧:(14)箪:(15)豆:(16)羹:(17)呼尔而与之:(18)蹴尔而与之:(19)万钟:(20)何加:(2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3)乡为身死而不受:(24)已:(25)本心:3、熟读课文,尝试翻译全文。
五、课堂学习1、朗读课文(1)听录音朗读,注意字音、停顿和语气。
《鱼我所欲也》学案与答案
《鱼我所欲也》学案与答案引导语:分享了《》学案与答案,希望可以帮助大家轻松的学好《鱼我所欲也》这篇。
《鱼我所欲也》(共二课时)第一课时一、根底驿站1.给以下加线字注音所恶( ) 一箪食( ) 一豆羹( )蹴( ) 苟得( ) 不屑( )2.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由是那么生而有不用也②蹴尔而与之③向为身死而不受④是亦不可以已乎⑤故不为苟得也⑥万钟于我何加焉⑦此之谓失其本心3.解释以下中相同的字。
①而:呼尔而与之由是那么生而有不用也②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③为: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4.本文的作者是,名,字,是时的家、家、家。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 (人名) 的思想,与之并称为“ ”。
有之称。
其思想核心是、是孔子思想的开展。
二、综合园地5.以下句子中加线的“之”的用法不同的项是( )A.此之谓失其本心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6.朗读停顿错误的两项是()①所欲有甚于/生者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④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⑤是/亦不可以已乎7.以下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那么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C.一箪食,一豆羹,得之那么生,弗得那么死。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8.选出以下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B.故患有所不辟也。
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D.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9. 以下句子中有古今异义的一项为哪一项()A、一豆羹。
B、钟那么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C、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D、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0.孟子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作出怎样的选择呢?《鱼我所欲也》(共二课时)第一课时一、根底驿站1.给以下加线字注音所恶( ) 一箪食( ) 一豆羹( )蹴( ) 苟得( ) 不屑( )2.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字词。
《鱼我所欲也》 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鱼我所欲也》。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理解文章大意。
3、深入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思考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2)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
2、难点(1)体会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2)如何将“舍生取义”的观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知识链接孟子(约公元前 372 年—公元前 289 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其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
四、预习导航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苟得()辟患()一箪食()一豆羹()蹴尔()不屑()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点词。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贤者能勿丧耳()蹴尔而与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妻妾之奉()是亦不可以已乎()3、翻译下列句子。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五、课堂探究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鱼和熊掌在当时都是难得的美味,“鱼”是一般人都能轻易得到的,而“熊掌”则更为珍贵、难得。
作者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为喻,引出了在生和义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
这种比喻论证的方式,生动形象,易于理解,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2、文中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证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鱼我所欲也》学案(定稿)
鱼我所欲也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强化朗读训练,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3.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4.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一、自学任务一:根据你对孟子及《孟子》的了解,完成下面的资料。
⑴孟子(约前372—前289)名,字,邹(今山东邹县)人,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为“”。
在政治上主张“”。
⑵《孟子》由孟子及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与、、合称“四书”。
任务二:朗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并正确朗读。
⑴一箪.()食一豆羹.()蹴.()尔而与之⑵故患有所不辟.()也乡.()为身死而不受⑶死亦我所恶.()⑷故不为.()苟得也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思考并分享:⑴你能分别分析第⑵⑶⑷题这样读音的原因吗?⑵根据你对第⑷题的分析,确定文中其他处“为”字的读音。
任务三:根据以下提示,读准文章句读,然后大声诵读课文。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者,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思考并分享:请根据你的理解,标出上面划线句子内部的句读。
二、共学任务四:合作探究,理解重要词语的意思,翻译课文。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由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者。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鱼我所欲也》教案(大全)
《鱼我所欲也》教案(大全)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鱼我所欲也》教案(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鱼我所欲也》教案(大全)》。
第一篇:鱼我所欲也s("title_top");鱼我所欲也时间:2021-01-23 14:06:19 初中语文教案我要投稿 s("content_top"); 挫折也美丽演讲稿推荐度:《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推荐度: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推荐度:高中《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优秀推荐度:派出所实习报告推荐度:相关推荐鱼我所欲也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4.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难点: 1)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箪(dan1)贼(cu4)苟得(gou3)不屑(Xie4)2.阅读全文,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L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我所欲也》学案
《鱼我所欲也》学案
1、文学常识:
本文出自《》,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家,家,家,是家代表人之一。
后人将他和孔子合称为。
2、用原文填空:
①本文中心论点是:
②最能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③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的原因是:
3、理解型填空:
①文中的本心指:
②文中指出比生命更重要的是:比死亡更可恶的是。
4、译文:
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③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⑤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读文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
处
2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一观点的`(
分析本文的论证过程)
3本文采用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分析。
体验反思
1两千多年前孟子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你认为其中的“义”有什么内涵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的
2试为本文补充论据。
(舍生取义的道德观激励无数有志之士,请举出舍生取义的事例,或相关名言)
拓展延伸
1孟子认为“行道之人”不吃嗟来之食,是不是本心的行为,但也有人不赞成“行道之人的做法,试谈谈你的看法。
2孟子提倡“舍生取义”,现今注重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行为规范》中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中考链接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③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④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⑤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⑦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⑧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⑨
1.这段文字用鱼比喻________,用熊掌比喻________,用舍鱼而取熊掌比喻______。
文中还把______和______进行对比,指出人世间有比______更宝贵的东西,就是______;也有比_______更可怕的东西,即__________。
2.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A.①句
B.②句
C.⑧句
D.⑨句
3.这段文字用到的论证方法有()。
A.比喻论证法、举例论证法、说理论证法
B.比喻论证法、举例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C.说理论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
D.说理论证法、对比论证法、举例论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