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P 、D二聚体知识介绍
血浆D-二聚体测定
血浆D-二聚体测定
血浆D-二聚体测定介绍:
血浆D-二聚体测定是对人体血浆中的血浆D-二聚体进行含量测定,被检血浆中加入标记D-二聚体单抗的胶乳颗粒悬液,根据被检血浆的
稀释度可计算出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
血浆D-二聚体测定正常值:
血浆D-二聚体含量小于0.5mg/L。
血浆D-二聚体测定临床意义:
异常结果:
在DIC时,为阳性或增高,是诊断DIC的重要依据。
高凝状态和血
栓性疾病时,血浆D-二聚体含量也增高。
D-二聚体继发性纤溶症为阳
性或增高,而原发性纤溶症为阴性或不升高,此是两者鉴别的重要指标。
需要检查的人群:有凝血和血栓症状的人群。
血浆D-二聚体测定注意事项:
不合宜人群:无。
检查前禁忌:检查前一天不吃过于油腻、高蛋白食物,避免大量
饮酒。
血液中的酒精成分会直接影响检验结果。
体检前一天的晚八时
以后,应禁食。
检查结果易受各种药物影响,检查前应该停止服药药物。
检查时要求:抽血时应放松心情,避免因恐惧造成血管的收缩、
增加采血的困难。
血浆D-二聚体测定检查过程:
胶乳凝集法:被检血浆中加入标记D-二聚体单抗的胶乳颗粒悬液,如果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大于0.5mg/L时,便与胶乳颗粒上的抗体结合,胶乳颗粒则发生凝集。
根据被检血浆的稀释度可计算出血浆D-二聚体
的含量。
D-二聚体与C反应蛋白血常规联合检测在血栓性疾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与C反应蛋白血常规联合检测在血栓性疾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是两种血液中常见的生化指标,它们在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血栓性疾病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肺动脉栓塞、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疾病,它们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
迅速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D-二聚体与C反应蛋白血常规联合检测在血栓性疾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我们来了解一下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的基本信息。
D-二聚体是一种纤维蛋白降解产物,通常情况下在血液中的含量很低。
当机体发生血栓形成时,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的含量会显著增加。
检测D-二聚体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机体是否存在血栓形成的可能。
而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期蛋白,它在机体发生炎症或组织损伤时会显著升高。
在血栓形成的过程中,也会引起机体的炎症反应,因此C反应蛋白的含量也会增加。
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的变化都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除了诊断意义,D-二聚体与C反应蛋白血常规联合检测也对于血栓性疾病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血栓性疾病的治疗通常包括抗凝治疗、溶栓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等。
不同类型的血栓性疾病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而D-二聚体与C反应蛋白的检测结果可以为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对于怀疑存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如果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升高,就可以考虑进行下肢超声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而对于C反应蛋白升高的患者,则需要重点观察炎症反应的变化,及时调整抗炎治疗措施。
D-二聚体与C反应蛋白的检测结果可以为医生精准地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从而提高治疗的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D-二聚体与C反应蛋白的血常规联合检测在血栓性疾病的诊治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在具体应用时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和争议性问题,例如D-二聚体的特异性并不高,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C反应蛋白的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炎症反应和血栓性疾病的直接相关性等。
D-二聚体与C反应蛋白血常规联合检测在血栓性疾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与C反应蛋白血常规联合检测在血栓性疾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血栓性疾病是一类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包括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心肌梗死、脑卒中等。
这些疾病不仅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还会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影响。
及时发现和诊治血栓性疾病对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D-二聚体与C反应蛋白血常规联合检测在血栓性疾病的诊治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我们来了解一下D-二聚体与C反应蛋白的基本知识。
D-二聚体是纤溶系统血栓溶解的产物,在血栓形成和溶解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意味着可能存在血栓形成或溶解不良等情况。
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相蛋白,通常在炎症或组织损伤的情况下会升高。
通过监测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的水平,可以辅助诊断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
D-二聚体与C反应蛋白血常规联合检测在血栓性疾病的诊治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方面,这两项指标可以作为筛查血栓性疾病的辅助手段。
临床上,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肺栓塞、静脉血栓栓塞症、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症状时,可以通过检测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的水平,快速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血栓形成或炎症反应,从而及时进行进一步检查和诊断。
D-二聚体与C反应蛋白血常规联合检测也可以用于血栓性疾病的治疗监测。
在患者接受抗凝治疗或溶栓治疗时,可以通过监测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的变化,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疗效。
如果治疗有效,D-二聚体水平将逐渐下降,C反应蛋白的水平也会逐渐恢复正常。
而如果治疗效果不佳,这些指标的变化将提示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病情恶化。
D-二聚体与C反应蛋白血常规联合检测在血栓性疾病的诊治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它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和诊断血栓性疾病,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并且监测治疗效果,提高血栓性疾病的诊治水平,减少患者的痛苦和死亡率。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D-二聚体与C反应蛋白血常规联合检测对血栓性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这两项指标并非特异性指标,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炎症、感染、肿瘤等非血栓性疾病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临床应用时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情况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d二聚体指标
d二聚体指标二聚体(dimer)是指由两个单体(monomer)通过化学键结合而形成的分子结构。
在化学和生物学领域中,二聚体是一种常见的分子形式,它们在细胞内或化学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本文将介绍二聚体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常见的二聚体指标。
二聚体在生物学中有着重要的功能。
许多蛋白质和核酸都可以形成二聚体结构,这种结构对于它们的稳定性和功能起着关键的作用。
例如,许多酶在活性形式中是以二聚体形式存在的,这种结构可以增强酶的催化效率。
另外,许多细胞信号传导通路中的蛋白质也以二聚体的形式参与其中,这对于细胞的正常功能调控非常重要。
研究二聚体的指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种分子结构的特性和功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二聚体指标:1.结合亲和力(binding affinity):二聚体形成的稳定性取决于单体之间的结合亲和力。
通过测定二聚体形成的平衡常数(Kd)或结合能(ΔG)可以评估二聚体的稳定性。
较强的结合亲和力通常意味着更稳定的二聚体结构。
2.结合界面面积(interface area):二聚体形成时,单体之间的结合界面会形成一定的面积。
通过测定结合界面的面积可以了解二聚体形成的紧密程度。
较大的结合界面面积通常意味着较强的结合力和更稳定的二聚体结构。
3.结合模式(binding mode):二聚体的结合模式指的是单体之间的结合方式。
根据结合模式的不同,可以将二聚体分为同型二聚体(homo-dimer)和异型二聚体(hetero-dimer)。
同型二聚体是由相同类型的单体组成的,而异型二聚体是由不同类型的单体组成的。
不同的结合模式可能会对二聚体的功能和稳定性产生影响。
4.结构稳定性(structural stability):二聚体的结构稳定性是指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二聚体的结构是否能够保持不变。
通过测定二聚体在高温、酸碱环境或其他条件下的稳定性可以评估其结构的稳定性。
5.功能特性(functional properties):二聚体的功能特性是指其在生物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功能。
D-二聚体与C反应蛋白血常规联合检测在血栓性疾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与C反应蛋白血常规联合检测在血栓性疾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我们来了解一下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的相关知识。
D-二聚体是一种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是血栓溶解系统的标志物,其水平在血栓形成和栓塞时明显升高。
D-二聚体检测可以作为血栓性疾病的早期筛查指标。
而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期蛋白,是细菌和病毒感染后炎症反应的产物,其水平在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时明显升高。
C反应蛋白检测可以作为炎症性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病情监测指标。
1. 早期诊断:D-二聚体与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可以帮助医生早期筛查血栓性疾病患者,尤其是那些患有隐匿性血栓形成和栓塞的患者。
研究表明,D-二聚体与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对于早期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提高这些疾病的诊断水平。
2. 确定疾病类型:在诊断疑似血栓性疾病患者时,D-二聚体与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类型。
D-二聚体水平升高而C反应蛋白水平正常,提示可能存在血栓形成或栓塞,而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则提示可能存在炎症反应,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的性质。
4. 疗效监测:对于接受抗凝和/或抗炎治疗的患者,D-二聚体与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可以帮助医生监测治疗的效果。
患者在接受抗凝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应该逐渐下降;而在接受抗炎治疗后,C反应蛋白水平也应该逐渐下降。
通过持续监测这些指标,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D-二聚体与C反应蛋白血常规联合检测在血栓性疾病的诊治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它可以帮助医生早期发现和诊断血栓性疾病,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并监测治疗效果。
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D-二聚体与C反应蛋白血常规联合检测在将来会在血栓性疾病的诊治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为患者的健康带来更多的希望。
D-二聚体与C反应蛋白血常规联合检测在血栓性疾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与C反应蛋白血常规联合检测在血栓性疾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血栓性疾病是一类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动脉血栓形成等多种疾病。
这些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且易于复发和并发其他严重疾病,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身体和心理困扰。
对于血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检测指标,其联合检测在血栓性疾病的诊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D-二聚体与C反应蛋白的生物学意义1. D-二聚体D-二聚体是一种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它是血栓溶解的产物,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浆中D-二聚体的水平较低,但在出现血管内皮损伤、血栓形成或纤维蛋白溶解不全等情况下,D-二聚体的水平会显著升高。
测定D-二聚体的水平可以作为评估血管内皮损伤和血栓形成的指标,对于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 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相蛋白,是机体炎症反应中最早出现的一种蛋白质,其水平的升高可以反映机体炎症反应的程度。
在血栓性疾病中,炎症反应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血栓形成过程中可激活炎症介质,促进C反应蛋白的合成和释放,导致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
测定C反应蛋白的水平可以作为评估血栓形成和炎症反应程度的指标,对于血栓性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提高诊断准确性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作为血栓性疾病的标志物,二者的联合检测可以提高对血栓性疾病诊断的准确性。
由于血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常常缺乏特异性,单独测定某一种标志物的阳性率和特异性可能不高,而联合检测二者可以提高对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降低漏诊和误诊的风险。
2. 指导治疗方案血栓性疾病的治疗方案包括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溶栓治疗等,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需要准确评估血栓形成的程度和炎症反应的情况。
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的联合检测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指导制定更为科学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D-二聚体、hs-CRP、CTnI、MYO临床意义
D-二聚体临床意义及应用简介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
D-二聚体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
其主要临床意义是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
D-二聚体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
只要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及纤维溶解活动,D-二聚体就会升高。
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手术、肿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感染及组织坏死等均可导致D-二聚体升高。
特别对老年人及住院患者,因患菌血症等病易引起凝血异常而导致D-二聚体升高。
生理学背景纤维蛋白溶解系统(fibrinolysis system)是人体最重要的抗凝系统,由4个主要部分组成:纤溶酶原(plasmingen)、纤溶酶原激活剂(plasmingen activator, 如t-PA, u-PA)、纤溶酶(plasmin)、纤溶酶抑制物(plasmin activator inhibitor, PAI-1, antiplasmin)。
当纤维蛋白凝结块(fibrin clot)形成时,在tPA的存在下, 纤溶酶原激活转化为纤溶酶, 纤维蛋白溶解过程开始, 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凝结块形成各种可溶片段,形成纤维蛋白产物(FDP),FDP由下列物质:X-寡聚体(X-oligomer)、D-二聚体(D-Dimer)、中间片段(Intermediate fragments)、片段E(Fragment E)组成。
其中, X-寡聚体和D-聚体均含D-二聚体单位。
人体纤溶系统,它对保持血管壁的正常通透性,维持血液的流动状态和组织修复起着重要作用。
D-二聚体血浆中水平增高说明存在继发性纤溶过程,并且也反映在血栓形成的局部纤溶酶活性或浓度超过血浆2‰——抗纤溶酶活性或浓度。
溶栓治疗即用药物来活化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一般为投入一种纤溶酶原活化物如尿液酶、链激酶或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物(tpA),使大量纤溶酶生成,从而加速已形成血栓的溶解。
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D二聚体是一种血液中的特定蛋白质,其临床意义是评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在体内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时,血液中会释放出一种叫做D二聚体的分子。
因此,通过检测D二聚体的水平,可以帮助确定是否存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该病情的严重程度。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可以导致血栓阻塞静脉,从而影响正常的血流循环。
如果未被及时诊断和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还可能引发肺栓塞等更为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准确评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和严重程度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十分重要。
通过检测D二聚体水平,可以辅助医生判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当身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时,血浆中的D二聚体水平会升高。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D二聚体的水平也可能在其他情况下升高,如艾滋病毒感染、恶性肿瘤和肝功能不全等。
因此,医生通常会结合患者的病史、体征和其他检验结果综合判断,而不是仅仅依靠D二聚体的水平来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
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不仅在于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还可以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预后。
根据D二聚体的水平高低,医生可以推断血栓形成的活动程度和所在位置。
较高的D二聚体水平通常意味着血栓的形成和溶解速度较快,血栓位于较近的位置。
反之,较低的D二聚体水平可能代表血栓形成和溶解速度较慢,血栓位于较远的位置。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和预测患者的预后。
然而,需要明确的是,D二聚体检测并不是一个特异性很高的指标,它仅能辅助其他临床信息来评估深静脉血栓形成。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通常会结合其他检测方法,如超声心动图和静脉造影等,来确定诊断和治疗的决策。
总之,D二聚体的检测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评估其水平,可以辅助医生判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从而指导治疗和预测患者的预后。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D二聚体的检测仅能作为一个辅助判断指标,并不能单独用于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
d-二聚体参考范围
d-二聚体参考范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d-二聚体(D-dimer)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在临床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d-二聚体是一种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它的产生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溶酶系统活化程度有关。
在人体内,当血管受到损伤时,纤维蛋白溶酶系统会被激活,导致纤维蛋白的聚集和形成血栓。
而d-二聚体正是血栓降解产物之一,它的水平可以反映出血管内的血栓形成和溶解的动态变化。
d-二聚体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其参考范围的确定对临床诊断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正常人的d-二聚体水平较低,一般在0.5 μg/mL以下。
然而,在某些疾病状态下,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d-二聚体水平会显著升高。
因此,通过检测d-二聚体水平,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d-二聚体的参考范围在不同的实验室和研究机构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是因为不同实验室使用的检测方法和仪器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导致d-二聚体的测定结果有所不同。
因此,在进行临床诊断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结合其他相关指标进行判断。
d-二聚体水平还受到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肥胖程度、炎症状态等。
因此,在进行d-二聚体的测定时,需要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以避免对结果的误解。
d-二聚体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在临床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准确确定d-二聚体的参考范围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参考范围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进行临床判断时需要综合考虑其他相关指标。
希望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能够更加准确地确定d-二聚体的参考范围,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CRPD二聚体知识介绍
CRPD二聚体知识介绍C-反应蛋白(CRP)和D二聚体(D-dimer)是两个与炎症和血栓形成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它们在临床上被广泛用来帮助诊断和监测许多疾病。
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在肝脏中产生的蛋白质,当机体受到感染或组织损伤时,其血浆浓度会迅速升高。
CRP的增加是机体免疫系统对炎症的早期反应之一、CRP通过与病原体或受损细胞表面上暴露的磷脂结合来引发免疫反应。
这种反应包括炎症介质的释放和炎症细胞的激活,这些过程有助于清除病原体或维修组织。
CRP的浓度可以通过血液样本中的CRP检测来测量,一般以毫克/升(mg/L)为单位。
CRP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作判断感染和炎症的诊断指标。
它可以用于检测脓毒症、肺炎、尿路感染等细菌感染。
CRP的测量还可以与白细胞计数一起使用,以帮助区分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此外,CRP也被用来评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高水平的CRP与冠心病、心脏病发作和中风有关。
CRP 的测量还可以用于监测一些自身免疫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活动性。
D二聚体(D-dimer)是一种血浆中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当血液中存在血栓时,D二聚体的浓度会升高。
血栓是由于血液凝结机制失衡而形成的固体结构。
当血栓分解时,纤维蛋白被降解成小片段,其中一种就是D二聚体。
这些小片段进入血液循环,可以通过血液样本中的D二聚体检测来定量测量,一般以微克/升(μg/L)为单位。
D二聚体的测量常用于血栓形成的诊断和监测。
血栓形成是一种严重的病理过程,它可能发生在深静脉血栓栓塞(DVT)、肺动脉栓塞(PE)以及其他血管中。
这种情况下,D二聚体的浓度会明显升高。
因此,检测D二聚体的水平可以帮助排除或确诊这些疾病。
D二聚体测量也常用于判断抗凝治疗的疗效,例如肺栓塞患者接受抗凝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的下降可以表示治疗的成功。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CRP和D二聚体的测量结果并不能单独做出诊断,更多地是和临床表现以及其他检测结果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和判断。
d二聚体名词解释病理生理学
d二聚体名词解释病理生理学
二聚体是指由两个相同的分子结合而形成的复合物。
在病理生
理学中,二聚体通常指的是蛋白质的二聚体。
蛋白质是生物体内重
要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它们在细胞中扮演着多种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在某些情况下,一些蛋白质会形成二聚体,这种形式的蛋白质
通常具有特定的生物学功能或者结构。
在病理生理学中,研究人员
经常关注蛋白质二聚体的形成与相关疾病之间的关系。
蛋白质二聚体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可能扮演着重要角色。
例如,在癌症研究中,一些蛋白质二聚体被发现与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过程
相关联。
此外,一些遗传性疾病也与特定蛋白质二聚体的异常形成
有关。
因此,对蛋白质二聚体的研究对于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
开发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蛋白质二聚体的形成也与细胞信号传导途径密切相关。
一些细胞信号分子在传递信号时需要形成二聚体结构,以激活下游
的生物学响应。
因此,对蛋白质二聚体的研究也有助于理解细胞内
信号传导的机制。
总之,蛋白质二聚体在病理生理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不
仅与疾病的发展相关,还参与调控细胞内的生物学过程。
对蛋白质二聚体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D-二聚体临床应用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D-二聚体临床应用一、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
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
D-二聚体增高提示了与体内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栓性疾病相关。
同时也说明了纤溶活性的增强;二:临床上常见于:弥慢性血管内凝血(DIC)、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急性心肌梗塞、脑梗塞、恶性肿瘤、卵巢癌、肺癌、败血症、肝病、妊高征孕妇、先兆子痫、烧伤、外科手术、创伤和脓毒血症等均可使D-二聚体升高,但是D-二聚体检测的升高并不能说明血栓形成的原因及位置,必须结合临床和其他检测分析结果。
三、主要用于1.DIC1.休克、系统感染、外伤、先兆子痫、恶性疾病和烧伤等的并发症:血液在全身微小血管内广泛性凝固,形成以血小板和纤维蛋白为主要成分的微血栓。
此过程消耗了大量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并通过激活途径激活了纤溶系统。
微血栓中交联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而产生大量高于正常百倍的D-二聚体。
与其他诊断DIC的指标相比较,D-二聚体是唯一直接反映凝血酶和纤溶酶生成的理想指标;诊断DIC的特异性也早于其他指标。
2深静脉血栓(DVT)的筛查1.血浆D-二聚体阴性可排除DVT的可能性。
造影证实DVT者D-二聚体100%阳性,可做溶栓治疗和肝素抗凝的用药指导及疗效观察。
静脉栓塞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静脉疾病,临床医生无法仅仅根据其临床症状作出诊断。
2.静脉造影是诊断静脉栓塞的黄金标准,它是创伤性检查,费用高,而静脉造影本身具有引发深静脉栓塞或其它并发症的危险性。
3.D-二聚体测试,配合临床评估,可以快速、安全的排除30%-50% 怀疑DVT/PE的病例,可节省医院的成本,减少不必要的影象诊断及抗凝血治疗,减少病人留院的时间,改善病人的情况,减少入侵性诊断的危险,减少因不必要抗凝血治疗而引起的出血。
4.D-二聚体可反映血栓大小的变化。
c-反应蛋白,FDP,D-2聚体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简称CRP).早于1930年发现,是一种能与肺炎球菌C多糖体反应形成复合物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CRP的检测在八十年代以前作为炎症和组织损伤的非特异性标志物大量应用于临床.但由于过去CRP的检测方法较为落后,假阳性和假阴性很高,影响了它在临床上的价值,而逐渐被临床所忽视. 近年来,由于检测技术的更新,测定CRP的快速,简便和可靠的方法已迅速建立.使CRP在临床应用领域大大增加.其在医学上的价值正得到广泛验正和承认.现将其临床意义综述如下:⒈CRP作为急性时相蛋白在各种急性炎症,组织损伤,心肌梗塞,手术创伤,放射性损伤等疾病发作后数小时迅速升高,并有成倍增长之势.病变好转时,又迅速降至正常,其升高幅度与感染的程度呈正相关. ⒉CRP与其它炎症因子的相关性:CRP与其它炎症因子如白细胞总数,红细胞沉降率和多形核白细胞等具有密切相关性.CRP与WBC存在正相关.在炎症反应中起着积极作用,使人体具有非特异性抵抗力.在患者疾病发作时,CRP可早于WBC而上升,回复正常也很快.故具有极高的敏感性. ⒊CRP可用于细菌和病毒感染的鉴别诊断:一旦发生炎症,CRP水平即升高,而病毒性感染CRP大都正常.脓毒血症CRP迅速升高,而依赖血培养则至少需要48小时,且其阳性率不高.又如CRP能快速有效地检测细菌性脑膜炎,其阳性率达99%. ⒋恶性肿瘤患者CRP大都升高.如CRP与AFP的联合检测,可用于肝癌与肝脏良性疾病的鉴别诊断.CRP 测定用于肿瘤的治疗和预后有积极意义.手术前CRP上升,手术后则下降,且其反应不受放疗,化疗和皮质激素治疗的影响,有助于临床估价肿瘤的进程. ⒌CRP用于评估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当CRP高于250㎎╱L时,则可提示为广泛坏死性胰腺炎. 正常参考值:<10 ㎎╱L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 正常范围:定性阴性; 定量1~5mg/L。
检查介绍: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是测定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的一个试验。
CRP 、D二聚体知识介绍
4.CRP的合成部位
血清中的CRP是在肝细胞中合成。在炎症 及侵袭因子作用下IL-I、IL-6、TNF、 TGF-β及INF-r刺激后, CRP6-12h后浓 度开始增高。24-48h后达到最大值。反复的 炎症刺激CRP水平可持续上升。
CRP在肝细胞中的合成
感染
IL-I
TNF-
IL-6
TGF-
INF-r
CRP动态观察可以较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单一观察WBC值可能会掩盖对疾病发生 发展及治疗效果观察。WBC正常幅度较 大:4 .0-10.0×109/L。有些低WBC人, 8.0已是高值;即使出现WBC升高,亦在 24h后。
4.婴儿和儿童感染
婴儿时期严重感染的临床特征往往模 糊不清。CRP增高对婴儿感染有更高的特 异性和敏感性。连续的CRP测定对诊断更 有价值。发热患儿如果症状持续>12h, CRP水平<20mg/L,临床上不能确诊细菌 感染,可以怀疑病毒感染。或在8-12h之 间再测CRP的值可排除或证实细菌感染的 可能。
不管是细菌还是病毒感染滥用抗生素。 使用不规范:用量、时间、造成菌群失调,耐 药性增加。 缺少针对性未在药敏指导下使用。 不必要、无针对性应用抗生素。
为了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避免浪 费和耐药菌株的产生,CRP和细菌培养都 是为合理选用抗生素,两个相辅相成的试 验。CRP出现诊断意义的时间要比血培养 早。CRP可定量检测:快速报告,可及时 有针对性地指导使用抗生素,避免浪费, 这在很大程度上顺应和支持了医保制度的 改革。虽然检测CRP增加了一些费用,但 节约的药费和缩短病程的价值是无法估量 的。
心脏病与CRP的新观点
(四) 全身性感染疾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CRP可高于200mg/L, 高低与临床症状和治疗效果密切相关。 CRP下降时不象细菌感染那样迅速,要几 星期。由于感染活性的残留保持CRP略高 于正常的水平。
了解D-二聚体,这一篇就够了
了解D-二聚体,这一篇就够了现代人对待血栓及肿瘤的重视不可小嘘。
尤其长期服用抗凝药的老年人会定时到医院抽血化验凝血指标,通常医生会开具「凝血四项」的化验单,查看服药后的凝血功能,而在急诊对于急性的脑卒中患者,或有疑似血栓形成的患者,医生都会开具「凝血四项+ D-二聚体」化验单。
凝血四项大致从字面上可以理解,而具体的内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但是对于D-二聚体多数人都是一头雾水,那到底是监测什么指标的呢?身为临床护士你又了解多少?1、D-二聚体(D-Dimer):最简单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其质量浓度的增加反映体内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亢进:2、D-二聚体的临床检测:主要应用在静脉血栓栓塞(VTE)、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的诊断:3、定量:小于 0.5 mg/l,增高见于以下疾病:4、除了临床上我们常见的血栓症状可引起D-二聚体增高外,原来恶性肿瘤、脓毒症、肝病也可以引起D-二聚体增高,那么原因是什么?◆肿瘤患者中高凝血状态是和组织因子依赖的外源性途径和非组织因子相关的肿瘤促凝作用有关,据大量文献表示D-二聚体浓度,并且可以作为肿瘤分期、预后等判断标准。
◆在肝脏疾病中,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增高,且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原因是抗纤溶酶及AT—Ⅲ等由肝脏合成,肝病时其合成减少,造成纤溶亢进,在纤溶酶激活下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降解,其降解产物 D-二聚体等明显升高,D-二聚体的浓度可以作为一个判断肝脏受损程度的标志。
◆脓毒症是指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紊乱综合征, 从本质上讲脓毒症是机体对感染性因素的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反应, 其中凝血系统异常是表现之一, 在脓毒症患者中, 炎症细胞激活, 通过各种途径激活机体内凝血系统, 随后人体产生抗凝物质启动纤溶系统, 不同感染类型脓毒症患者血液 D-二聚体的水平不相同,D-二聚体水平可以用来评价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 并对治疗效果的评价也可能存在作用。
d二聚体方法学
d二聚体方法学d二聚体方法学是一种用于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介绍d二聚体方法学的原理、应用以及研究进展。
一、原理d二聚体是指由两个相同的蛋白质互相结合形成的复合物。
d二聚体方法学利用蛋白质的结构和相互作用特性,通过分析蛋白质的二聚体结构来揭示蛋白质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二、应用1. 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d二聚体方法学可以用于研究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揭示蛋白质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例如,可以通过分析d二聚体结构来确定蛋白质的结合位点和结合方式。
2. 药物开发:d二聚体方法学可以用于药物开发过程中的靶点鉴定和药效评估。
通过分析蛋白质与药物的d二聚体结构,可以确定药物与靶蛋白的相互作用方式,为药物设计和优化提供指导。
3. 酶学研究:d二聚体方法学可以用于研究酶的催化机制和底物结合方式。
通过分析酶与底物的d二聚体结构,可以揭示酶的催化机理和底物识别模式。
4. 疾病研究:d二聚体方法学可以用于研究与疾病相关的蛋白质相互作用。
通过分析病理相关蛋白质与其他蛋白质的d二聚体结构,可以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基础。
三、研究进展随着结构生物学和蛋白质工程技术的发展,d二聚体方法学在蛋白质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已经发展出多种用于分析d二聚体结构的实验和计算方法,如X射线晶体学、核磁共振、质谱等。
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新的d二聚体方法学技术。
例如,基于蛋白质工程的单分子荧光共振能量转移(smFRET)技术可以实时观察蛋白质的二聚体形成过程,为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手段。
在计算方法方面,随着蛋白质结构预测和分子模拟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可以通过计算模拟的方法预测蛋白质的d二聚体结构,为实验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总结起来,d二聚体方法学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研究工具,可以揭示蛋白质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d二聚体方法学在蛋白质研究领域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为生命科学研究和药物开发提供更多可能。
d二聚体指标
d二聚体指标d二聚体指标是一项用于评估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指标。
它主要是指两个相同或相似的蛋白质单体结合形成稳定的二聚体复合物的能力。
通过研究蛋白质的二聚体状态,可以揭示蛋白质在细胞过程中的功能和调控机制,进而对相关疾病的发生机理进行研究。
二聚体是指由两个互相结合的蛋白质单体组成的复合物。
它是蛋白质结构的一种常见形式,广泛存在于生物体中。
蛋白质的二聚体状态通常通过相互作用界面的特定氨基酸残基发生结合。
这些残基贡献了相互作用的特异性和稳定性。
因此,研究二聚体形成过程和相关因素对于理解蛋白质功能和调控机制至关重要。
d二聚体指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二聚体结合的力学性质和二聚体结构的稳定性。
力学性质主要通过测量二聚体形成或解离的速率常数来评估。
一般来说,形成二聚体的速率常数越大,说明蛋白质二聚体越稳定。
而结构稳定性主要通过测定二聚体复合物的热力学性质来衡量。
例如,通过热力学方程计算二聚体复合物的自由能变化,可以得出二聚体的稳定性指标。
在研究d二聚体指标时,研究人员通常会使用多种实验技术和计算方法。
常用的实验技术包括核磁共振(NMR)、动态光散射(DLS)、表面等离激元共振(SPR)和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仪(BIAcore)等。
这些技术可以提供关于二聚体形成的动力学和结构信息。
同时,计算方法如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和能量计算等也可以用于预测和评估二聚体指标。
d二聚体指标的研究在很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药物研发中,通过研究药物与靶点蛋白质的二聚体形成能力,可以评估药物的效力和特异性。
这有助于药物的优化设计和筛选。
此外,对于理解疾病的发生机理也有一定的帮助。
许多疾病如癌症、神经系统疾病和免疫性疾病等都与蛋白质的异常二聚体形成有关。
因此,研究d二聚体指标可以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总之,d二聚体指标是一项用于评估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重要指标。
它通过研究蛋白质二聚体的力学性质和结构稳定性,可以揭示蛋白质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d-二聚体高的原因
d-二聚体高的原因d-二聚体是一种由两个相同的蛋白质单体组成的结构体。
它在生物学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和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d-二聚体为什么在生物体内具有较高的存在量。
d-二聚体在炎症和感染过程中产生增加。
当人体受到感染或炎症刺激时,免疫系统会释放一种叫做C反应蛋白(CRP)的蛋白质。
CRP 的主要作用是识别并结合病原体,以激活免疫系统。
当CRP结合到病原体表面时,它会形成一个d-二聚体结构。
这种结构的形成可以增强CRP与病原体的结合能力,从而提高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清除效率。
因此,在感染和炎症过程中,d-二聚体的存在量会明显增加。
d-二聚体在血栓形成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血液凝固是人体对血管损伤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当血管受到损伤时,血小板会聚集在伤口处,并释放一种叫做纤维蛋白原的蛋白质。
纤维蛋白原会被酶切成纤维蛋白,进而形成血栓。
在这个过程中,d-二聚体起到了促进血栓形成的作用。
研究表明,d-二聚体可以与纤维蛋白结合,形成一个稳定的复合物,从而加速血栓的形成和稳定。
因此,在血栓形成过程中,d-二聚体的存在量会显著增加。
d-二聚体在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临床上,检测d-二聚体的水平可以用作判断血栓病变和炎症反应的指标。
例如,在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诊断中,测定d-二聚体水平可以提供重要的辅助信息。
总的来说,d-二聚体在生物体内具有较高的存在量是由于其在炎症和感染过程中的增加,以及在血栓形成和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研究d-二聚体的生物学功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并为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研究来深入探究d-二聚体的功能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性肺炎、CRP大幅度增高平均200mg/L。 CRP值取决于感染的持续时间。 病毒性肺炎并发细菌感染,如果CRP值低, 那么在给予抗生素治疗前还需观察和检测,如果 值很高应立即给予抗生素治疗。
连续监测CRP水平下降,这是治疗效果满 意的指标。CRP水平在3-4天内下降,2-4周 内恢复到正常附近水平,表示很好的治疗效果。 细菌和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临床症状有 时很难区分,CRP可以帮助作判断,决定是否 抗生素早期治疗。 如果发病<12h,即使有细菌感染的明显 表现, CRP值可以是正常的。但12小时后(3h -6h)可疑的细菌感染通过再测CRP被证实。
二、CRP的临床意义
CRP虽然是炎症及其他不同刺激物的非 特异性蛋白,但是对于鉴别诊断细菌还是 病毒感染;监测疾病的活动情况和严重度, 以及观察治疗效果有很好的导向作用。特 别是对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有提示性作用。 各种疾病时的CRP变化归纳如下:
(一)内科感染性疾病
1.下呼吸道细菌性感染时CRP明显高于病
CRP ,D–二聚体 临床意义及应用
薛汉阳
主任
一、CRP的基础
1.为什么叫CRP?
当人体受了微生物等多种因于侵袭后,
人体血中在几小时内在很快产生一种不正
常的急性期反应蛋白。这种蛋白能与肺炎
链球菌C-多糖体起反应。于1930年Tillett
和Francis首次阐述命名为CRP。
2.急性时相蛋白在急性时相反应中的功能
凝固蛋白
补体因子
2倍 8倍 2倍 4倍 4倍 4倍 6倍
转运蛋白 清道夫蛋白 蛋白酶抑制物
3.CRP的结构和功能 B
CRP由5个完全相同的亚基以共价键结合而成 的环形五球体。CRP的基本特性是:激活补体 和细胞受体,可增加细菌易被吞噬性,并诱使 吞噬细胞增多,加强炎症部位吞噬细胞的数量 和功能。酶抑制物能保护周围组织免受吞噬细 胞所释放酶的破坏。CRP结合死亡细胞染色质 和细胞碎片,并通过吞噬细胞排出血液循环。 还可阻止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结合低密度脂蛋白(LDL),通过吞噬细胞表 面受体将LDL清除出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区。 在此处添加您的选择信息
儿童较正常成年人 CRP 结果低,重 新合成有关。 吸烟可影响病人的 CRP 水平基线。 严重的营养不良可以削弱 CRP 的产 生。 严重的激素不足可以减弱 CRP 的产 生。 怀孕期间 CRP 水平有少量的增加,在分娩时达到 20mg/L 并发感染的过程将影响 CRP 的水平 。 CRP 水平在发病的第一个 12 小时内 可能是正常的。 病毒和表浅细菌感染只引起较低的 CRP 水平增高,全 身性和深度的细菌感染引起大幅度 的 CRP 增高。 抗生素和皮质类固醇的治疗将影响 CRP 水平。 连续的 CRP 测量与单个样品的测量 相比,通常有更好 的诊断价值和疗效评价的意义。
4.CRP的合成部位
血清中的CRP是在肝细胞中合成。在炎症 及侵袭因子作用下IL-I、IL-6、TNF、 TGF-β及INF-r刺激后, CRP6-12h后浓 度开始增高。24-48h后达到最大值。反复的 炎症刺激CRP水平可持续上升。
CRP在肝细胞中的合成
感染
IL-I
TNF-
IL-6
TGF-
6.健康状况下的CRP正常范围
临床上一般<8mg/L为正常,连续结果的 前后比较更有意义。 所有年龄段 新生儿: 儿童: 成年男性: 成年女性: 吸烟者: 孕妇: <6mg/L (平均低于1mg/L) <3.2mg/L (平均0.32mg/L) <2.2mg/L (平均0.16mg/L) <5.2mg/L (0.55mg/L) <4.6mg/L (平均0.42mg/L) 中值为11.5mg/L <20mg/L
CRP动态观察可以较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单一观察WBC值可能会掩盖对疾病发生 发展及治疗效果观察。WBC正常幅度较 大:4 .0-10.0×109/L。有些低WBC人, 8.0已是高值;即使出现WBC升高,亦在 24h后。
4.婴儿和儿童感染
婴儿时期严重感染的临床特征往往模 糊不清。CRP增高对婴儿感染有更高的特 异性和敏感性。连续的CRP测定对诊断更 有价值。发热患儿如果症状持续>12h, CRP水平<20mg/L,临床上不能确诊细菌 感染,可以怀疑病毒感染。或在8-12h之 间再测CRP的值可排除或证实细菌感染的 可能。
二例盆腔炎治疗后CR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WBC变化
试验 WBC×109 天数 1 2 3 4 病例 病例1 13.8 7.2 6.3 4.4 病例2 8.6 7.0 4.8 4.6
1
CRPmg/L 2 3 4
168 141 70 18 220 74 35 22
上表说明:
CRP在抗生素治疗前后变化幅度值明 显>WBC值说明CRP敏感性较高
以及血清浓度的变化
功能 特种蛋白 急性时相蛋白 CRP а 1-酸性糖蛋白 血清淀粉A蛋白 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 VIII 凝血素、纤维蛋白溶酶 原 C3, C4, C5、C1s、C2b、 C9 结合珠蛋白 血凝乳素 铁蛋白 血浆铜蓝蛋白 α 1-抗胰蛋白酶 α 1-抗凝乳蛋白酶 上升幅度 1000倍 4倍 1000倍 8倍
2.泌尿系统感染
膀胱炎病人CRP水平<30-50mg/L 肾盂肾炎>10-20mg/L,中值75mg /L,最高230mg/L CRP检测特别对不能表达症状的病人 (婴儿、昏迷、痴呆病人等),有很好的 提示作用。此外对评价泌尿系统感染的严 重程度有重要作用。
3.妇科及孕妇的感染
孕妇CRP从怀孕时的6mg/L,分娩时上 升到20mg/L。顺产24h后升到60mg/L,24h 减到25mg/L,剖腹产48h平均升到150mg/L。 更高水平的CRP表示感染。 妇科炎症性疾病如子宫附件炎,急慢性 盆腔炎CRP值显著高于非炎性疾病。急性 与慢性盆腔炎CRP值显著高非炎性疾病。 急性与慢性炎症CRP值有显著差异。 与WBC部分相关。
INF-r
激素
肝脏
新陈代谢状态
CRP
5.CRP水平的影响因素
CRP半衰期为19h。正常CRP每天的清 除率为20-70%,即清除其一半的量需要 1-3.5天。清除的半衰期还与CRP是否有继 续合成有关。
病人的年龄 吸烟 营养状况 激素状况 怀孕 临床状况 疾病的持续时间 感染类型 治疗药物影响 单个和连续的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