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合集下载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能够促进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良性互动。

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下是一些有效的策略。

一、建立清晰的规章制度学校和家庭要建立清晰的规章制度,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学校和家庭的规章制度应该是统一的,不能出现相互矛盾的情况。

在规章制度中,应该明确给学生制定行为标准,让学生知道自己需要做些什么才能够获得认可和奖励。

二、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需要在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中逐步养成的。

学校和家庭应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努力追求进步。

三、学校与家庭共同培养行为习惯学校和家庭是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环节,因此,学校教师和家长应共同向学生传递正确的行为观念和行为标准。

在学校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育,班会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行为,培养良好的习惯。

在家庭中,父母应该从小注意培养孩子的习惯,在孩子犯错误时,要引导孩子从实际行动中认识错误。

四、及时奖惩措施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得到及时认可和奖励,也需要及时的惩戒措施。

学校和家庭应当处理好奖惩措施的比例,合理设定奖惩标准,让学生知道该怎样去得到认可,以及会面对怎样的后果。

五、养成持之以恒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学生持之以恒的努力。

学校和家庭应给予学生持之以恒的鼓励和支持,让学生在不断的努力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长期的不断努力,同时也需要学校和家庭的良性互动,共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懂得自我反省和自我调整,逐步形成自我规律性行为。

最终,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为学生的个人发展和人生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要注意的几个方面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还能对整个班级和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工作者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良好的行为习惯源自于正确的价值观念。

教育工作者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他们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被社会认可和尊重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被接受和鄙视的。

这样,学生就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育工作者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到他人,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只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在更深层次上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制定明确的规则和制度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有明确的规范和要求。

教育工作者应该与学生一起制定班级的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学生在校内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和纪律要求。

这些规章制度应该涵盖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课堂纪律、社交礼仪、体育活动、图书借阅等,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教育工作者还需要建立健全的奖惩机制,对学生的好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扬和激励,对不良行为给予相应的批评和惩罚。

这样,学生才能明确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受到怎样的后果,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注重榜样的力量榜样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尤其对于学生来说。

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自身的言传身教,做好榜样的引领和示范。

只有自己首先遵守规章制度,才能要求学生遵守;只有自己首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要求学生去模仿。

教育工作者还应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典型事迹宣传等方式,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正能量,激发他们内在的良好行为习惯。

比如可以组织一些志愿者活动、公益义工活动等,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到帮助他人和奉献的快乐,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

四、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学生的背景、性格、兴趣爱好等各方面都不尽相同,所以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时候,要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还有助于创造一种良好的校园环境。

以下是一些方法,有助于帮助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 创造积极的校园环境首先,教育工作者需要创造一个积极的校园环境。

这种环境应该是安全、热情和支持学生的成长。

这将鼓励学生变得更加自信,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所以,教育工作者可以使用各种方法,如文化活动、体育比赛、社交活动等,来创造积极的校园环境,进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2. 建立清晰的规则和期望其次,为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工作者应建立清晰的规则和期望。

他们必须明确地传达规则和期望,以确保学生理解和遵守规则。

只有当学生明确了什么是可以做的和什么是不可以做的,才能在校园中表现良好。

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制定和传达清晰的规则和期望,并确保学生和家长都了解其中的内容。

3. 建立良好的关系教育工作者必须建立良好的关系。

教育工作者必须保持一个开放、包容和理解的心态,以便了解学生的需求和优势。

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让教育工作者更容易地引导他们,以达到他们更好地理解规则和期望的目的。

所以,教育工作者应该尝试理解学生,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4. 使用积极情绪的语言和行为使用积极情绪的语言和行为可以激励学生,以增强他们的信心和积极性。

鼓励学生,赞扬他们的良好行为,提供给他们反馈和支持,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实践良好行为。

良好的行为成功地实践后,为学生提供奖励也是很必要的。

5. 给予学生公平、合理和适当的惩戒学生向恶劣方向发展时,教育工作者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来避免问题的进一步发展。

惩戒必须适宜,公正和合理,以改变学生的行为。

恰当的惩罚可以确保学生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并且可以提高他们的自制力和责任感。

教育工作者需要重新思考惩戒的方法以便最大程度地消除问题,并且帮助学生在校园环境中保持安全和积极性。

科学,透明和公正的过程可以确保惩戒的实效性并防止不当惩罚的发生。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良好的习惯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习惯是一种反复的行为方式,通过培养良好的习惯,能够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健康发展以及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因此,学校和家庭都应该共同努力,为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榜样。

本文将探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法。

一、培养自律的习惯自律是学生成为有担当的人的基石。

在日常学习中,学生需要形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的时间。

同时,学生应该养成按时完成作业、复习和预习的习惯。

这些习惯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配合,学校可以加强对学生的规定和监督,家庭可以提供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二、提高学习效率的习惯学习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成绩的提升。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首先,学生应该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和时间。

其次,学生应该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积极思考问题,并及时复习所学的知识。

此外,学生还可以利用有效的学习工具,如背单词的APP、记忆法等,提高学习效果。

学校可以组织学习技巧的培训课程,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培养健康生活习惯健康的身心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关注学生的健康问题,培养健康生活习惯。

首先,学生需要均衡饮食,摄取合理的营养物质。

其次,学生应保持适量的运动,参加体育锻炼和课外体育活动。

此外,学生还需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远离电子产品的干扰。

学校可以提供丰富的体育课程和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四、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能够让学生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的心态,勇于挑战自我。

学校和家庭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参与各种有益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拓展能力。

同时,学校和家庭都应成为学生的榜样,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能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塑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为未来成功奠定基础。

因此,教师和家长都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下面将提供一些方法和策略,帮助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1. 提供明确的期望和规则要想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首先要提供明确的期望和规则。

教师和家长应该明确告知学生他们希望看到的行为,并建立一系列的规则和制度。

这些规则和制度应当简明扼要,并能够为学生提供清晰的指导。

同时,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也应该以身作则,做出良好的榜样,以鼓励学生模仿并遵守这些规则。

2. 建立正面的激励机制学生成长过程中,正面的激励对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可以使用各种激励机制,例如表扬、奖励和特权等,以鼓励学生良好的行为举止。

这些激励机制应该与学生的个人特点和兴趣相结合,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建立正面的学习环境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该共同努力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

这包括提供安静、整洁和有序的教室,以及良好的学习资源和工具。

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促进学生的专注力,减少干扰,从而培养他们的自律和自控能力。

4. 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他们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也各不相同。

因此,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该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这包括理解学生的个人困难和挑战,鼓励他们设定合理的目标,并提供适当的帮助和资源。

5. 促进家校合作家校合作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因素之一。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该保持密切的沟通,分享学生的进步和困难,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另外,家长也应该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相关活动和会议,以增加与教育工作者的合作和互信。

6.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参与社区服务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一种有效途径。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志愿者工作,参与社区服务项目。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要注意的几个方面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教育的重点之一。

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自律、自立和自信。

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学生长时间的生活在学校中,因此教育环境的建设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性格塑造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应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例如,班级要充满欢声笑语,老师要始终保持亲和力和教育力,让学生感受到皆大欢喜、一起进步的快乐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容易接受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二、给予正确的行为引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老师在思维和行为上给予正确的引导。

“以身作则”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老师要示范良好的行为、言语和态度,让学生看到并仿效。

“说做一致”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正确的行为,在重要时刻让学生真正体会“讲道理”的实际意义。

通过正确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和言行。

三、注重角色塑造学生在接触社会时,往往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面对众多的选择和诱惑,很容易被引导走偏。

因此,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时,要重视角色塑造。

班级里应该有榜样,如班长、优秀生等。

老师应该对班里的这些学生进行认可和激励,并对他们在班级中的示范作用加以强调。

争取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观念,形成积极、宽容、自信坚韧、文明礼貌等优秀的品德形象。

四、建立奖惩制度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时,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给予奖励和处罚,学生将形成良好的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让学生在集体中崇尚科学、制度、纪律,激发出学生自主、自控、科学发展的潜能。

奖惩制度的设置要满足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需要,既不能网开一面,也不能过于严厉,同时,奖惩必须与实际行为相结合,不单单是形式上的奖励和处罚。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教育工作的长期任务,必须从多个方面入手,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给予正确的行为引导,注重角色塑造,建立奖惩制度等等,通过互动式教育的手段,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塑造自我未来的风采。

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

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还能够影响他们的学业表现和未来的人生发展。

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师和家长共同的责任。

下面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明确行为规范和期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明确行为规范和期望。

学校和教师应该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和纪律管理制度,并向学生详细解释这些规范和制度的重要性。

同时,教师还应该与学生讨论什么是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如何做到。

通过明确规范和期望,学生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从而更好地遵守和践行。

二、树立榜样和正面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教师、家长和社会角色成为学生的榜样。

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做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榜样,积极践行规范。

家长也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和言谈举止,给孩子提供正面的榜样。

此外,教师和家长还可以通过表扬、奖励等方式,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正面激励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愿意去践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起亲近友好的关系,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

通过关心和关注,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观念。

同时,教师还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和问题,给予帮助和指导。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制定个人化的行为计划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对待行为习惯的培养也应该因材施教。

教师和家长可以与学生一起制定个人化的行为计划,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具体、可行的目标和措施。

例如,学生容易迟到,可以与学生商量制定迟到次数和时长的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

制定个人化的行为计划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参与感,激发他们主动改进不良行为。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一生有着重大积极的影响。

怎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方法。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学生时期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

这一阶段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的一生有积极影响。

班主任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责任。

我校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有很多好做法:1、习惯的培养越早越好。

从每学期的第一天开始,我校的班主任们就会着重观察学生的衣着打扮、言行举止;到教室后首先要打扫卫生,细心观察学生打扫卫生是否积极,谁在无动于衷;全体同学做好后,还要进行,认真观察谁在自我介绍时表情自然、言语通顺、吐字清晰。

最后对各个环节进行总结:对衣着得体的,打扫卫生积极的,自我介绍时表情自然、语言流利的进行及时表扬,对着装不符合要求的、打扫卫生不积极的及时指出问题并令其及时改正。

对自我介绍时表情不自然、言语不通顺的要进行适当鼓励。

让学生们认识到,班主任从一开始就在关注他们的言行。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从一开始趁坏习惯还立足未稳,及时进行纠正,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培养。

2、注重养成的循序渐进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对于学生习惯的培养,要有耐心,有条理,有思路;循序渐进,循循善诱,才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一定不能囫囵吞枣,半途而废。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在要求学生做好行为规范之前,班主任老师们先为他们起到了示范榜样的作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育学生。

然后再强调学生注意平时的言行举止要得体,要适宜。

对于长辈和老师,要报以尊敬和善的态度:对于同辈,要友善亲切,团结互助。

例如:上下楼梯靠右行;进办公楼要轻声慢走,不能大声喧哗;进办公室要先敲门,得到老师的允许再进去;上学放学要遵守交通规则;升旗集会时保持安静等。

“细节决定成败,”坚持从《官坊中心小学学生一日常规》中的日常小事着手,让学生从小事中明白“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

它们能够塑造学生的个性和品格,帮助他们在学业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本文将探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

第一、树立榜样的重要性树立榜样对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生通常会模仿大人的行为,尤其是家长和老师。

如果他们的榜样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习惯,学生更有可能去效仿。

因此,身为教育者的大人要注重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一个值得学生学习的榜样。

第二、制定规范和奖励制度一个明确的规范和奖励制度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

学校可以制定学生行为规范,并通过奖励机制来推动学生的行为改变。

例如,学校可以设立学习进步奖励,表彰那些努力学习的学生;或者设立公益活动奖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

这样的制度能够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对学校和社会的归属感。

第三、培养自律能力自律是一个人养成良好习惯的基石。

学生应该学会自我管理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在帮助学生培养自律能力方面,老师及家长起到关键的作用。

他们可以通过设立明确的学习时间和任务计划,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时,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自主选择学习和生活方式,培养他们自行决策的能力。

第四、培养自信心和积极态度自信心和积极态度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关键要素。

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需要有足够的自信和积极的心态去应对。

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通过肯定和鼓励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同时,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方式,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氛围,通过培养学生的积极态度,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第五、建立合理的时间管理合理的时间管理是学生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因素。

学生应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合理分配时间。

在制定学习计划时,学生可以将时间分配给不同的科目和活动,并设立合理的目标和时间限制。

这样的时间管理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的方法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培养良好的习惯,学生能够提高自律能力、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

本文将介绍几种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方法。

一、树立明确的目标与价值观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首先需要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目标与价值观。

学生应该明白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它们对个人的成长和成功有何益处。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故事讲解等方式,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和习惯的重要性。

二、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制定目标和计划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关键步骤。

学生需要明确他们希望形成的习惯,并将其具体化为可执行的行动计划。

例如,他们可以将每天三十分钟的时间用于读书,或者每天晚上早点睡觉。

制定目标时,学生需要确保目标具备可衡量的标准和明确的时间限制。

三、提供正面激励和奖励机制为了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正面激励和奖励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学校和家庭可以设置奖励机制,比如给予学生小礼物、奖学金或特殊活动的机会。

这样的激励会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获得了认可,进而更有动力保持良好的习惯。

四、提供良好的示范和模范角色学生在培养良好习惯时,需要有良好的示范和模范角色。

教师和家长应该起到榜样的作用,自己也要具备良好的习惯,如守时、诚实等。

学校可以邀请一些成功人士来分享他们的经验和习惯,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五、建立良好的环境和规则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还需要在环境和规则上给予支持。

学校和家庭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学习和形成好习惯。

同时,学校和家庭还可以制定明确的规则,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和约束。

这有助于学生养成自律和规范行为的良好习惯。

六、培养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管理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能力之一。

学生应该学会合理规划时间、自律完成任务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自我纪律等方面的能力来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七、及时反馈和调整在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及时的反馈和调整非常重要。

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良好习惯是学生个人发展和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老师在学生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可以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本文将针对这一话题,探讨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一、设立明确的规则和期望老师应该在课堂上设立明确的规则和期望,让学生知道在校园中应该有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规定每日按时到校、听从老师安排、尊重他人等。

这些规则和期望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老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应该自己树立良好的习惯,并在日常生活中展示这些习惯。

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学生,让学生模仿和学习。

例如,老师可以保持课堂的整洁,准时完成任务,对待同事和学生友善等。

三、开展卫生和环境教育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卫生和环境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个人卫生习惯和环境保护意识。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清理教室、校园的垃圾,参与植树活动等。

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意识到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四、制定奖励和惩罚制度老师可以制定奖励和惩罚制度,激励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例如,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奖励,如表扬、加分等。

同时,也要设立相应的惩罚措施,让学生明白不良习惯会带来的后果。

奖励和惩罚制度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判断,有助于培养良好习惯。

五、与家长合作老师应该与学生的家长保持紧密的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

他们可以通过家访、家长会等方式与家长交流,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并共同制定行为习惯的目标和计划。

家校合作对于学生培养良好习惯起着重要的作用。

六、提供个性化指导老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关注。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成长环境和需求,老师应该针对每个学生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培养良好习惯。

七、灵活运用教育资源老师可以灵活运用各种教育资源,以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模范学生的家,让学生感受到良好习惯的积极影响。

怎样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怎样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怎样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仅由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决定,还和学生的行为习惯有密切的关系。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同时也能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心和自觉的行为规范。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呢?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养成良好行为的基础,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该共同努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1. 学校应该强化课程中的习惯教育,建立具有个性特色的习惯教育体系,通过课程的方式进行导入,联合家校共同实施。

2. 建立激励机制,让学生在养成良好的习惯中获得奖励,和被表扬的成就感,进而形成养成良好习惯的正向循环。

3. 家庭和学校要共同合作,制定出一份详细的养成良好习惯的指南,让学生了解那些行为是违反自身行为规范的,以及一些好习惯的意义和目的。

二、重视行为的规范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是保证学生良好行为的重要方面。

学校对可能出现的行为问题应该有相应的处理和解决方式。

1. 学校越早越好的建立一份行为规范的章程,让学生有在学校内生活的基本规范是什么,让学生知道哪些行为是犯规的行为。

2. 每个学生自学习以来,他们和家庭的行为习惯和品德着重点不同,所以学校应该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建立行为规范教育的个性化方案。

学校可以选择传统的主题式的活动来加强学生的规范意识,如:(1)道德巡游活动;(2)红领巾签名宣誓仪式;(3)争做文明市民;(4)道德竞赛等。

3. 对于违反规范的行为学校应该建立相应的处理措施,并将这些措施告知全校学生,让学生知道犯规的行为是会有严厉的处罚。

三、活跃“行为模式”,发扬积极行为习惯教育中,积极模式和被动模式同样重要。

学校教育应该注重“活跃”模式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和积极性。

1. 学校应该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将课堂学习中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参与习惯和社会公德心。

2. 学校应该鼓励和表彰那些在学校和社会中展现的积极行为习惯,同时也应该鼓励那些乐于助人、奉献自己的同学,让这些学生成为团体中的模范。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要注意的几个方面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更能够促进整个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学校和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方面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有:一、注重榜样力量榜样力量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

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学生行为习惯的榜样,塑造积极向上的形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严格要求自己,做学生的模范和引领。

学校也可以邀请社会上有良好行为榜样的人士来给学生进行讲座或分享,通过身边的正能量榜样影响学生,激发他们树立良好行为习惯的愿望。

二、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自律是学生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特质,教师和学校应该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

要求学生按时上课,按时完成作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通过班级管理和学生管理委员会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自律和生活自律,让学生在班级和校园中养成自觉守纪、自尊自爱以及互相尊重的良好品质。

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自律训练、自我管理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律对于未来的重要性,并逐渐形成自律行为习惯。

三、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和奖惩机制学校要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明确学生在学校行为上的准则和规范,明确学生在学校行为上的准则和规范,指导学生明白自己在校园内应该怎样行为,怎样做事,怎样对待他人。

学校还要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及时给予学生行为上的正面激励或者负面惩罚,以此形成规则意识和奖惩观念。

在日常教育管理中,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的良好行为,及时表扬和肯定学生的优秀表现,同时也要严厉打击学生的不端行为,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都有可能受到奖励或者惩罚。

四、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也需要注重情感教育。

教师要关心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增进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爱和责任感。

在日常教学和管理过程中,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鼓励学生为班级和校园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行为管教措施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行为管教措施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行为管教措施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制定有效的行为管教措施,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

本文将探讨几种行为管教措施,并提供相应的实践建议。

一、正面激励正面激励是一种行为管教方法,通过奖励学生的良好行为来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这种方法的核心思想是鼓励积极的行为,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自我管理能力。

例如,在班级中设立积分制度,学生在完成作业、参与课堂讨论和积极参与活动时可以得到积分。

积分可以用于换取小奖品或特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此外,教师还可以定期表彰学生的优秀表现,公开表扬他们的努力和进步,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巩固他们的良好习惯。

二、行为规范建立明确的行为规范是另一种有效的行为管教措施。

学生在知道应该如何行为的前提下,更容易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教室内,教师可以制定几个简明扼要的行为规范,如“保持安静,专心听讲”、“友善待人,互相帮助”等。

然后,教师需要花时间与学生一起详细讨论这些规范的具体含义,并与学生达成共识。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引导学生遵守这些规范,当学生违反规范时,及时进行批评和纠正。

三、积极引导积极引导也是一种行为管教方法,通过情感调适和亲身示范,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教师可以设立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不同行为的后果。

例如,在处理冲突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冲动的一方和冷静的一方,并引导他们思考冲动行为和冷静思考的结果有何不同。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深刻认识到良好行为的重要性,并从而主动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个别辅导有些学生在习惯养成方面可能会遇到困难,这时个别辅导就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个别需求和问题,提供针对性的习惯培养方案。

例如,有些学生可能会有拖延症,一直无法按时完成作业。

教师可以与这些学生进行个别讨论,了解他们为什么拖延,并共同制定确切的计划和目标,帮助他们逐步改掉这个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一直是教育界所关注和探讨的重要话题。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仅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积极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学生的品德和素养。

下面就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角度来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首先,家庭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基础。

父母是孩子最早、最亲密的引导者。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给予了他们最初的行为模式。

父母应该充当良好行为习惯的榜样,将自己的行为规范融入日常生活中。

例如,他们可以在家里建立一套行为规范,如遵守规则、爱护他人、懂得感恩等,并充分与孩子进行沟通,让孩子理解规则的重要性。

此外,家长还应给孩子提供正面的激励和奖励,以鼓励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次,学校也扮演着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角色。

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是他们学习和成长的场所。

在校园中,学校可以通过规范行为规则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在操场上,学校可以制定一系列的活动规范,如不打闹、不互相欺负等,同时引导学生遵守这些规范,并建立积极的激励制度。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课程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例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关爱环境的行动,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爱护他人和环境的意识。

最后,社会环境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是孩子获取知识和价值观的来源之一。

在社会层面,我们应该注重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使孩子身边的环境充满正能量。

例如,社会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向公众普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举办公益活动、宣传文明礼仪等。

同时,社会也应该加强对不良行为的惩戒和监管,确保良好行为习惯对学生的积极引导。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家庭作为最早的引导者,应该给予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榜样和规范;学校作为孩子的第二个家,应该通过规范行为、积极激励以及开展多样化的课程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而社会则应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向公众传递正能量,同时对不良行为进行监管和惩戒。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5篇)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5篇)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5篇)如何培育同学良好的行为习惯篇1古印度有句谚语,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这句谚语深深地渗透了现代教育德育主体模式的理论;即培育同学最基本的政治原则和行为准则,使他们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在此基础上形成参加社会生活的力量。

在这几年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我真实的体会到了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的重要性。

我认为班级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形不成优秀的班集体;个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不会有似锦的前程。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我自己粗浅的实践。

1、明确要求,制定打算。

要求事实上就是一个明确的目标,一个努力的方向。

做任何事情,假如没有一个要求方向,那么行动就是盲目的。

从高二班级上学期开头,我依据文科考试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都是在写字的特点,结合班级同学状况,从宏观上向全班同学提出了三个一的要求;写一手美丽的钢笔字;一年之后单科成果。

总分上一个新台阶;争做一个六好文明班。

为了到达这个要求,我首先组织全班同学学习政教处颁发的《甪中同学日常行为规范二十条》,然后让同学自己明确要求,制定详细,明确的阶段性打算。

这样在理论上就有了一个纲,在行为上就不会迷失方向了。

柯生灿同学不仅制定了具体的学习打算,还针对自己的字迹难认这一状况制定了练字的打算。

他首先打算将字练得老师同学能够认清,然后在此基础上将字练得干净美观。

经过一年半的时间,他的字写得又快又好,卷面常常被老师评为样卷在全班展览。

2、加强监督,准时反馈。

中同学天性好玩,好动,打算制定了,经常不能落实,这就无异于纸上谈兵。

所以落实划是个关键。

对整个班级,我实行的是量化评估制,依据班级组制定的评估细则对同学的日常行为进行催促,一周公布一次,对每个同学我提出了一个可供选择的方法,也就是我国大教育家孔子的方法:吾日三省吾身。

让同学自己检查自己的言行学习任务,发觉失误,马上实行有效措施补救。

四零三寝室在开学时是个比较差的寝室,开学第一周班内评估得了倒数第一。

教师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教师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教师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学生的成长中,教师是起到重要引导作用的人。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的需求和感受,与学生保持亲密的关系。

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教导和指引。

二、树立榜样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他们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

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行为上做出一个好的榜样给学生。

教师能够正确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尊重他人的权益,学生会从中受益,学会遵守社会规范。

三、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教师应该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

这些规范应该具体明确,让学生能够清楚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教师要向学生解释这些规范的意义和重要性,让他们明白规范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四、积极引导与激励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要采取积极引导与激励的方式。

当学生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时,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认可。

同时,对于不良行为,教师也要及时指出,给予适当的批评和引导。

五、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

一味的灌输是不可取的,应该让学生通过参与实际活动,接触不同的人和事物来感受和体验。

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意识。

六、开展行为规范培训课程为了加强学生对良好行为习惯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开展行为规范培训课程。

这样的课程可以包含一些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让学生能够在模拟的情境中感受和体验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通过这样的培训,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理论知识,还能够得到实际操作的机会。

七、建立良好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对于学生的行为习惯有着重要的影响。

学校应该建立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鼓励学生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协作互助。

通过良好的学校文化,在学校内部形成一个良好的行为氛围,让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主要内容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主要内容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主要内容一、引言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和态度,它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于小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尤为重要,因为这是他们形成健康人格、培养良好品质的关键时期。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尊重他人,学会关爱1. 尊重他人:教育小学生要尊重他人的权益,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

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话,不要嘲笑和侮辱别人。

2. 学会关爱:教育小学生要学会关心和帮助别人,关心同学、老师和家人的生活和学习,关心社会和环境。

在遇到困难时,要学会向别人求助,同时也要乐于助人,帮助别人解决问题。

三、自律自省,培养良好品质1. 自律:教育小学生要自觉遵守纪律和规则,按时完成学习和生活任务,不拖延、不偷懒。

在学习上,要自觉抵制诱惑,专心致志地学习;在生活中,要自觉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持个人卫生。

2. 自省:教育小学生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及时改正。

在遇到问题时,要学会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抱怨和责怪别人。

四、诚实守信,树立良好形象1. 诚实:教育小学生要诚实待人,不说谎话、不做假事。

在学习上,要诚实面对自己的成绩和进步,不抄袭、不作弊;在生活中,要诚实对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炫耀、不自卑。

2. 守信:教育小学生要守信用,对自己的承诺和约定要负责任。

在学习上,要按时完成作业和任务,不拖拉、不推诿;在生活中,要对朋友和家人的承诺负责,不失信于人。

五、团结协作,培养团队精神1. 团结:教育小学生要学会与人合作,团结同学、老师和家人共同完成任务。

在学习上,要学会与同学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在生活中,要学会与家人分担家务,共同维护家庭和谐。

2. 协作:教育小学生要学会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团队的成功贡献自己的力量。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要注意的几个方面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每个人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都应该学会的基本技能。

学校是孩子们成长的重要场所,教师们需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下面提出几个方面,帮助教师可以更好地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以身作则教师作为学校权威人物,应该以身作则,做学生行为习惯的榜样。

如果教师本身也存在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那么学生们很容易会模仿,长期下来会对学生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产生不良的影响。

因此,教师在日常教育工作中,需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以此来引导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注重日常教育日常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在学生上课、排队、用餐等时候,教师可以就相应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引导。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好习惯和感受。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深入了解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更有意愿去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重视行为表现奖励儿童天性好奇,喜欢尝试新事物,但当他们遇到失败和困难时,可能会选择放弃。

对于学生来说,建立自信心非常重要,这可以通过老师的表扬和奖励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学生在上课、排队、用餐等方面表现出色,教师可以进行口头表扬,或者通过班级活动给予奖励,以此来鼓励学生,增加学生的自信心、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孩子们喜欢色彩鲜艳、生动形象的事物,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方法,教师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接受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教师可以进行小品、课内手工活动和互动游戏等活动。

利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至理名言,以此来影响和教育孩子们。

五、与家长配合教育孩子们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家庭的支持。

因此,在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中,教师可以传达自己关于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与观点,与家长取得良好的互动,共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学校与家庭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可以有效地协调教育工作,更好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教育处于教育的基础地位,使学生受益一生的行为习惯有一些是在小学阶段养成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

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小抓起,从点滴做起,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

叶圣陶先生曾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

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

”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努力拓展教育空间,增强横向联系,把单纯的课堂教学扩大为多渠道参与的教育网络,创设全方位育人的环境,才能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行为习惯不能养成,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要让学生有一个准确的辨别水平,并通过与优秀同学相互交流学习经验,从而和自己实行对比,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别人,以及自己不如他人的原因,让学生形成共识,从而取长补短,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

1、师生认真学习相关条例,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重点抓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制订展开养成教育的具体措施,教育学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使用文明语言,礼貌待人,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

2、学生一天的生活中绝大部分时间与教师在一起,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早晨,学校领导、学生代表在校门口迎接学生,师生互相问好;每个星期一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老师正规的礼仪动作给学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给学生播撒了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良种。

教师要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不应该只教书,不育人,不能当“教书匠”。

教师理应在教学实践中持续完善自我,认真探索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实行文明习惯
的养成教育的规律,把说在嘴上,写在纸上的“教书育人”切实记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上,自觉站在育人的高度实行教学。

二、根据学龄特点实施分层教育
1、低年级学生,通过各种竞赛,初步养成。

低年级的学生,最缺乏自觉性,很多事情能不能做,都没有意识。

作业时常不做或忘记带回家;废纸到处乱扔,自己的课桌下面就像垃圾堆,不管什么,没用就扔;教室里追逐打闹,当班主任的最头痛,不管怎么说都没用,上课讲了,下课就又在教室了跑了。

但他们也有自身的特点,就是有好胜心理,也爱挑别人的毛病。

我们正好能够利用这些让他们形成自律。

课堂上,把要求告诉他们:小朋友们,你们都很棒!但老师不知道,哪个小朋友是最棒的。

不如我们来比比看,究竟是谁最棒。

老师这里有一些小金星,你们想要吗?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只有达到老师要求的小朋友,才能得到小金星。

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你能够布置任务和要求。

但刚开始,要求不能过高,从浅入深,逐步提升。

同时要让学生之间实行相互督促,既能够协助别人改正,也能够提醒自己。

这种方法也可评价学生的课下表现。

然后利用班会课,总结学生一周来的表现情况,指出缺点,对表现好的同学实行表扬,同时分发小金星。

老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语,也不要吝啬小金星,只要有肯定之处,都能够得到,这样更能提升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小金星能够让学生自己贴到荣誉角上去,这样更能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发现小学生的行为都有明显提升,很多事情无需老师督促,学生之间便会相互指出,然后加以改正。

2、中年级学生,利用天天行为规范,形成自律。

中段年级小学生逐步的有了自我意识,开始会主动思考,判断是非对错。

哪些
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在他们的大脑里开始会比较,但出发点大多考虑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指责。

他们所想到的还比较片面,有时还不够成熟,自律水平还不够强。

此时理应增强他们的行为规范。

根据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需要,利用班会课通过学生提议,老师完善,共同制订“天天行为规范”,每个学生都有一张,要求每个同学每天看一边,每天督促自己按“天天行为规范”要求努力做到。

经过几个月的实践后,每位学生都能自觉的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看到水龙头没拧紧,他们便会主动上前拧紧;看到地面上有纸屑,他们能主动拾起来;看到小同学摔倒了,他们会主动上前将他扶起。

由此看出:习惯成自然,好的习惯能使学生受用一生,也能使老师教育管理更加轻松。

3、高年级学生,利用荣誉,增强自身使命感。

高年级小学生,已基本上由他律转为自律。

此时,老师会发现他们越来越难管,也越来越难沟通。

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于学校的条条框框,习惯于老师的唠叨不休。

对于行为习惯,他们很少违反,但也不会主动,看到不好的现象也常常事不管己,高高挂起。

对于高段学生,一味说教不行,采用比赛也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怎么办呢?可采用多种方法结合。

学校的竞赛,要积极争先,拿出榜样作用。

同时班级里展开“班级荣誉,我的责任”活动,以增强每个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同时把所有责任,让每个学生承担。

中国有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是这种思想,让人觉得仿佛好坏是所有人的责任,就能够减轻自身的责任,恰恰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没有责任了。

所以我们班级奉行“班级荣誉,我的责任”,谁犯了错误,就要承担一切责任。

班级得到了荣誉,也是你的荣誉。

有了责任,才有动力,才会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养成自我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教学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对于教育任务的完成,对于学生的发展都有重
大的影响。

所以,对于每位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不能只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三、注重反复,强化训练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自制水平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

同时设计一些简单、易行、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通过努力,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实验证明,一项行为习惯至少要经过21天不间断的训练才能形成。

可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长期坚持,反复训练。

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

每周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即时将本周学生行为与规范要求相对照。

并且每月根据学生实际更换新的目标,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同时,教师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平时,能够通过“电话”、“家校联系卡”的方式即时与家长实行交流,对孩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使家长有的放矢地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只有当某种良好的行为或动作通过强化训练,已经渗透到他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液和每一根神经中的时候,才能达到“自动化”的水准。

这个时候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才能算真正养成了。

我们只有立足于“知”“行”统一的原则,在课内外实行有机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行为习惯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细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品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