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民法典

合集下载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民法典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民法典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民法典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民法典在中国民法典的编纂被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后,这一工作事实上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法律汇编和文本加工而蝶变为一种凝练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强化法律威权的重大国家政治行为。

民法典为什么重要民法典之所以重要,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民法典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

法律治理是社会治理的核心内容,而民法在法律治理中无疑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一般认为民法是私法的基础和核心,因此民法治理也可简单归结为私法治理。

民法的主要作用在于划定一个政治国家不能插手的相对封闭的自治性社会领域,从而为私人生活领域构筑一道防御侵犯的坚固屏障,并且为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

与此相适应,私法治理的核心是承认私人的意志自由和行为自由,并以尊重民事主体的意思自治作为国家介入的基础,同时尽力排斥国家对私人事务的干预,以实现保护民事主体权利的目的。

由于在私法自治领域充分尊重民事主体的意志自由,因而可以充分发挥自治主体的个人潜能,调动其参与社会活动和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并进而激发其迸发出无穷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因此实现从以刑法为代表的公法治理向以民法为代表的私法治理的转变,不但是法律治理理念的重大变革,而且是立法理念的重大调整,是法律治理结构的重大性变革,无疑对构建国家、社会、公民多主体参与的治理体系和多赢的利益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其次,民法典是国家法治完善的主要标志。

国家法治的完善有许多量化指标,其中有无民法典无疑是一个最重要的显性指标。

虽然我们不能主观地说没有民法典的国家就没有实现法治的现代化,但民法典的制定无疑会为法治现代化和国家法治完善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这既是一个填补法律漏洞、消除法律矛盾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凝聚社会共识,强化社会法律意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构建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过程。

再次,民法典是制度自信的体现,是国家制度输出的主要载体。

民法典的立法背景与意义

民法典的立法背景与意义

民法典的立法背景与意义民法典的立法背景与意义十分重要。

在中国,民法典是维护市民权益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法律框架。

本文将探讨民法典立法的背景和其对中国社会的意义。

一、民法典立法的背景1.1 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然而,这种高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矛盾,特别是民事关系纠纷时有发生,对公平正义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1.2 立法体系的完善早在90年代,中国政府就开始探讨制定民法典的可能性。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讨论,中国政府决定启动编纂民法典的工作,以完善中国的立法体系,提高法律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1.3 国际法律规范的趋同世界各国在法律领域的合作日益密切,国际间的法律规范也越来越趋同。

编纂民法典是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交往的表现,也是适应国际法律发展潮流的需要。

二、民法典的立法意义2.1 强化个人权益保护民法典是保障市民个人权益的基础法律。

它规定了私人财产、婚姻家庭、合同法律关系等方面的规范,有效保障了市民的财产权、婚姻权、合同权等基本权益。

这为市民提供了法律的保护,同时也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2.2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民法典的制定是为了构建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

它使法律规范更加统一、系统和完善,减少了司法实践中的空白和漏洞,企业和个人在市场经济中的交往得到更明确的规范,公平竞争环境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2.3 强化法治意识民法典的制定更加规范了法律适用的标准和程序,提高了市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市民通过学习和遵守法律,更加自觉地维护自己的权益,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和谐。

2.4 推动经济发展民法典的规范和制度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它规定了合同法律关系的基本规则和标准,为市场经济的参与者提供了交往的指南。

良好的合同法治环境将为企业和个人的长期发展提供保障,同时也增强了国内外投资者的信心。

2.5 参与国际交往的需要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交往,担负起国际责任。

2023年新版民法典

2023年新版民法典

2023年新版民法典一、简介1.1 背景2023年,中国将实施新版的民法典,这标志着中国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新版民法典将取代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相关法律法规,为中国社会提供更加全面、统一和有效的民事法律保障。

1.2 目的新版民法典的出台旨在进一步加强个人权益保护、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完善法治环境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通过规范民事关系、加强公民法律意识培养以及提升司法公信力等措施,新版民法典旨在构建更加公平、公正、可预期的社会环境。

二、重要内容2.1 家庭关系2.1.1 婚姻制度改革新版民法典对婚姻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婚龄、婚姻自由、离婚程序等方面的调整和优化。

此举旨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保障婚姻自由和婚姻财产权益,增强婚姻家庭的稳定性和幸福感。

2.1.2 配偶财产权益保护新版民法典对夫妻共同财产、个人财产和婚前财产进行了更为明确和全面的规定,以保护夫妻双方的财产权益。

同时,加强对离婚后的财产分配和抚养子女等方面的规定,促进家庭和睦稳定的发展。

2.2 经济合同2.2.1 合同自由原则新版民法典进一步强调经济合同的自由原则,鼓励市场主体自主约定并遵守合同约定。

同时,加强对合同订立、履行和解除等方面的规范,增加合同诚实信用原则的约束力,提高经济合同的公平、公正、有序程度。

2.2.2 合同解释和争议解决新版民法典对合同解释和争议解决机制进行了完善和规范,强调各方当事人应当以诚实信用为原则,通过协商、调解等方式解决合同争议,维护和促进经济合同的稳定和发展。

2.3 人格权利保护2.3.1 隐私保护新版民法典加强了对公民个人隐私的保护,明确禁止非法收集、使用和泄露个人隐私信息的行为,规范互联网数据处理和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规定,维护公民的个人权利和尊严。

2.3.2 名誉权保护新版民法典进一步完善了对公民名誉权的保护,规定明确了对侵权行为的责任追究和赔偿机制,加强了个人声誉和荣誉的维护和保护。

民法典的基本原则与适用范围

民法典的基本原则与适用范围

民法典的基本原则与适用范围引言:民法典是国家的重要法律文书,旨在规范并保护个人、家庭和社会组织在民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

它包含了丰富的法律原则和适用范围,下面将对民法典的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进行探讨。

第一节基本原则民法典是立法者为了维护社会公平、促进法治建设所确立的基本原则的集合。

以下是民法典的基本原则:1. 法定原则:民法典强调法定主义,即法律是国家赋予公民和组织权利和义务的唯一依据。

根据法律,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没有人可以擅自侵犯他人的权益。

2. 平等原则:民法典倡导平等原则,即每个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无论其社会地位、财富或其他身份背景。

法律不应偏袒任何一方,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

3. 自由原则:民法典鼓励个人和组织的自由意志行为,任何违反自由意志的行为都是非法的。

自由原则使得个人和组织能够自主决定他们的行为,并在法律保护下实现其合法权益。

4. 诚信原则:民法典强调诚信原则,即个人和组织在民事关系中应当保持诚实守信的态度和行为。

任何故意欺骗或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5. 公平原则:民法典追求公平原则,即法律应当公正地解决争议,并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

民法典要求法官在处理案件时要客观中立,依法判断,并在平等的基础上做出公正裁决。

第二节适用范围民法典的适用范围广泛,涵盖了个人、家庭和社会组织等各个方面的民事关系。

以下是民法典的适用范围:1. 个人权益保护:民法典保护个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等基本权益,禁止他人进行非法侵害。

同时,民法典规定了个人在婚姻、财产、劳动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2. 家庭关系调整:民法典对婚姻、家庭关系进行了全面的规范和保护。

包括婚姻、离婚、抚养、继承等方面的法律制度,为维护家庭的稳定和秩序提供法律支持。

3. 财产权益保护:民法典规定了财产权益的保护措施,包括合同法、物权法等。

它确保个人和社会组织的财产权益不受侵犯,并建立了交易、担保等财产交往的制度。

4. 组织法律关系监管:民法典规定了社会组织之间的法律关系,包括公司、合作社、非营利组织等。

中国(大陆)需要什麽样的民法典(精)

中国(大陆)需要什麽样的民法典(精)

现代民法典成功的关键


相较于部门民法,因为同样可以通过外造的「特 别法」以及内建的「轉介條款」来满足公共政策 所要追求的社会正义或公共利益,其便于体系操 作的优点却是无可取代。民法典主要的问题还是 在于立法者能否掌握「普通法」的精髓,适当设 计转介条款,以及对社会作适切的说明。 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出台的德国民法典所以能承 先启后,主导一个世纪民法的走向,其实还是建 立在它概念体系的精密与逻辑,以及高度抽离于 任何特别的领域或公共政策考量,从而成功的打 造了足以承载所有「特别法」,以及源源不断引 进公共政策的民法基础结构,这才是它真正出类 拔萃之处。但即使在当时的德国,这样纯粹、中 性的民法典,也并未获得所有人的理解与认同。
中国(大陆)需要什麽样 的民法典?
从物权法立法引发的争议谈起
苏永钦教授,台湾政治大学 报告於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4月15日
物权法的推迟和其背後的 宪法争议


民法不是独立王国,不能自外於整个法规范秩序, 当然更不能自外於宪法。 从宪政主义整建的角度来看,民法典的推迟毋宁 是值得庆幸的一个过程,因为这才促使人们开始 认真的思考和对话,如何把国家的发展纳入宪法 的规范,同时也通过对宪法的适当诠释,让宪法 的内涵能够与时俱进的吸纳社会的变迁。对现阶 段的中国来说,民法时刻就是宪法时刻。 真正的问题在于: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 简称宪法)已经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成体制总 目标写进宪法以后,民事立法受到了什么当为的 诫命和不得为的禁令?
合同法可以,物权法不可以?

物权法会引起宪法争议,确有值得深思之 处,特别是相对于之前的合同法,几乎是 轻骑过关,为什么到了物权法才挑起许多 学者的宪法神经,甚至被质疑说物权法 「『草案』所体现的基本精神和反映出的 根本倾向,必将进一步加速私有化进程, 促使两极分化,造成贫富更大的悬殊和社 会的严重分化和尖锐对立。」

走向良法善治的民法典

走向良法善治的民法典

走向"良法善治"的民法典摘要:民法典的出台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及贯彻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现代化治理能力以及加强治理体系建设的关键举措,是维护民众根本利益、增进人民福祉的必由之路。

民法典的良法善治主要体现在民法典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中国特色等方面。

关键词:民法典;良法善治;价值观前言: 2021年1月开始实施的民法典,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石”作用;作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民法典是对公民社会生活进行规范的法约,在社会治理以及国家治理中具有重要地位。

以民法典为现代化治理体系以及国家治理水平提供服务的角度分析,民法典在新时代正朝着“良法善治”的方向阔步向前。

1体现法治水平,促进良法善治民法典属于我国社会、经济、政治以及其他领域的基本法及综合法,通常与刑法、行政法及其他法律规范配合使用,是提升我国治理水平以及建设现代化治理体系的动力,为国家长治久安以及稳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我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国家对于民商事法治建设非常重视,1950年4月13日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法律,比“五四宪法”还要早四年;改革开放后,先后出台了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物权法以及其他单行法;然而民法调整具有主体多样化特点,涉及范围广泛、关系复杂,单行法之间存在法条冲突以及立法散乱等不足,民法典借助对体系缺陷进行填补、将体系重复性消除掉、对体系矛盾进行有效化解等,建立系统完备、体例科学以及有机统一的民法制度,可以对政府和市场之间关系进行正确处理,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科学的治理路径,令市场主体可以公平、公正地参与竞争,有利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

对于“裸贷”“套路贷”以及“校园贷”等高利贷乱象问题,为了保证社会金融行业秩序稳定,民法典明确规定禁止在借款合同中设置高利放贷条目,保证借贷利率处于国家规定水平。

通过在民事合作中融入绿色、诚信、尊重、自愿、平等以及其他精神,对各类型民事合作权、责、利等进行公正、公平分配,民法典保证在各个合作主体均实现利益最大化及合作效果最优化。

中国民法典的编纂背景与意义

中国民法典的编纂背景与意义

中国民法典的编纂背景与意义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作为中国法律体系的“总纲”,中国民法典的编纂既是对长期以来的法治建设成果进行总结,也是适应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重大改革。

本文将对中国民法典的编纂背景与其意义进行探讨。

一、编纂背景中国作为一个法治国家,需要一个完整、系统的法典来规范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关系。

传统上,中国的民法主要来自于民事法律、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等多个法律文书,这导致了法律的碎片化和不统一。

为了建立起统一、完善的民法体系,中国政府提出了编纂民法典的计划。

自2014年以来,中国民法典的编纂工作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国家不断推动着各项法律制度的改革,加强对民法典的全面研究,吸纳国内外学者的智慧与经验,深入调研社会实践,以确保编纂出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民法典。

经过多年的努力,202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标志着中国民法典的正式生效。

二、编纂意义1. 统一法律体系中国民法典的编纂将多个散乱的法律进行统一整合,确立了一个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这样的体系可以更好地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社会需求,更好地保障公民的权益,提供更稳定、可预测的法律环境。

对于企业和个人而言,这意味着法律适用的一致性和可预测性将大大提高。

2. 规范市场经济中国民法典的编纂将有助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民法典明确了市场主体的权利义务,规范了合同、物权、侵权责任等方面的规则。

这将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减少经济纠纷,促进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3. 保障公民权利中国民法典为公民权利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民法典规定了婚姻家庭、继承、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等方面的规则,旨在保护公民的基本权益。

这对于加强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4. 推动法治文化建设民法典有助于推动法治文化的建设。

民法典是一部大众法律,它通过普及法律知识、倡导法治精神,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

民法典的基本内容

民法典的基本内容

民法典的基本内容民法典,这部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的法典,于 2020 年 5月 28 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并自 2021 年 1月 1 日起施行。

它的诞生,对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

民法典共 7 编、1260 条,依次为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以及附则。

总则编是民法典的开篇之作,规定了民事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性规则。

它明确了民事主体的范围,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法人则分为营利法人、非营利法人和特别法人。

非法人组织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专业服务机构等。

总则编还规定了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代理、诉讼时效等重要内容。

物权编调整因物的归属和利用产生的民事关系。

它明确了物权的种类,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所有权是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用益物权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居住权、地役权等。

担保物权则有抵押权、质权和留置权。

物权编还对物权的保护、不动产登记等进行了详细规定,为保障公民和法人的财产权利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合同编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规则。

它规范了各类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等方面。

从常见的买卖合同、租赁合同、借款合同,到技术合同、保管合同、仓储合同等,几乎涵盖了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合同类型。

合同编强调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同时也规定了一些强制性规范,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交易秩序。

比如,对于格式条款,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采取合理的方式提示对方注意免除或者减轻其责任等与对方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

民法典的实施细则解析

民法典的实施细则解析

民法典的实施细则解析2021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实施,成为中国大陆法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作为中国大陆历史上第一部综合性民法典,民法典的实施影响深远,涉及到广泛的民事领域。

为了细化和完善民法典的执行,人大对民法典的实施进行了细则的制定,本文将对民法典的实施细则进行解析。

一、民法典民法典是指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附件在内的法典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为核心,由附件中的各部分法律构成。

民法典作为继宪法、民法通则之后的第三部法典,是基本法律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法典涵盖了物权、合同、侵权、婚姻家庭、继承等领域的法律规定,对于个人和企业的生产、生活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

二、实施细则为了使民法典更好地得到贯彻执行,人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实施细则》。

实施细则是对民法典的规定和适用进行细化并对执行中的具体操作提供指引的法律规定。

该细则共分为32个章节,涵盖了民法典的物权、合同、侵权、婚姻家庭、继承等领域的规定,以及诉讼程序中的证据、财产、执行等方面,为民法典实施提供了细致的操作指南。

三、实施细则的主要内容1. 定义和解释实施细则的第一章对民法典中的相关概念进行了定义和解释,具体包括民法典适用的范围、公示方式、法律条款的释义、法人的定义和法律责任等。

2. 物权实施细则的第二章至第九章对物权的规定进行了细化和明确。

其中第二章明确了不动产登记制度的执行细则,第三章规定了动产交付的具体内容,第四章指明了合同中物权的特定规定,第五章规范了抵押、质押的操作规则,第六章详细阐述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相关政策,第七章针对停放设施的权利进行规范,第八章对印章管理实行严格规范,第九章对共有的物权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3. 合同实施细则的第十章至第十四章对合同的规定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其中第十章明确了合同的签订规则,第十一章对合同的履行作出明确要求,第十二章细化了合同中的条款执行要求,第十三章针对保险合同等特定合同作出了指引,第十四章对合同中责任的界定进行了详细说明。

聚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聚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巧乡践支必//2020.9聚焦《$华人民国'+,))i◊四川省大竹中学魏云【热点材料】2222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45号主席令予以公布。

该法典自22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

2222年5月29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切实实施民法典”举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2222年6月16日出版的第12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大。

民法典了国法典法,碑意义。

民法典包括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覆盖了公民从摇篮到坟墓各阶段的各种权利。

生老病死、衣食住行、、,人,。

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立法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

这部法律通过对我国现行的民事法律制度规范进行系统整合、编订纂修,形成了一部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完整并协调一致的法典。

该法典承载着几代立法者、法律工作者乃至亿万人民的梦想。

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热点聚睦•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

【跟踪演练】1.2022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该法典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国民法典的基本理念

中国民法典的基本理念

中国民法典的基本理念【摘要】中国民法典作为我国民法领域的重要法律文件,其基本理念包括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强调平等自愿、公平合理的原则、完善制度体系和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些基本理念不仅在法律体系建设和社会治理中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构建法治社会、促进社会进步发展提供了法律基础。

通过贯彻落实中国民法典的基本理念,可以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升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中国民法典的基本理念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法治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深远的意义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中国民法典、基本理念、保护民事主体、平等自愿、公平合理、法律空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体系、社会治理、法治社会、社会进步、发展、法律基础1. 引言1.1 中国民法典的基本理念概述中国民法典的基本理念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民法典制定和实施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

作为国家民事法律规范的总纲,中国民法典的基本理念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护民事主体权益、维护法治秩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民法典的基本理念包括但不限于:坚持以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为核心、强调平等自愿、公平合理的原则、注重弥补法律空白、完善制度体系、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这些基本理念在中国民法典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和贯彻。

中国民法典的基本理念对于法律体系建设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为构建法治社会、促进社会进步发展提供了法律基础。

通过贯彻落实中国民法典的基本理念,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保护人民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建设法治中国、实现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2. 正文2.1 中国民法典的基本理念之一:坚持以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为核心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意味着在法律的框架下,个体的权利得到有效保障。

民法典规定了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保障他们在各类民事关系中的权益。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民法典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民法典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民法典作者:王利明来源:《中国报道》2015年第01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提出要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建设,编纂民法典,这意味着我国将开启一个公民权利保护的新时代。

在现代国家的法律体系中,民法典的地位仅次于宪法。

颁行一部面向21世纪的科学的民法典,是实行依法治国、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标志,更是中国法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民法典又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市民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和法官裁判民商事案件的基本依据。

可以说,民法典与每个公民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都息息相关。

虽然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也已经颁行《民法通则》、《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重要的民事法律,它们基本涵盖了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方面,但我国法律体系需要不断完善,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加快推进民法典的制定步伐。

四中全会的《决定》为民法典的编纂送来了“东风”。

民法典关乎你我编纂法典,听起来和普通人距离遥远,而实际上,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每一条法律都会和公民个人发生关联。

例如公民常接触的房屋登记、期房买卖、登记备案、房屋租赁条例等,这些繁多的规章制度都是由于没有民法典的原因而出现的。

民法典可以为各类行政规章的制定提供依据,从而保障依法行政,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

由于没有民法典,民法的规则极不健全和完善,很多重要民事关系的调整规则不能通过民事法律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留下了法律调整的空白。

这些空白在很多方面是通过国务院各部委的规章及地方政府颁布的地方性规章予以填补的,所以在房地产方面,就出现了上面说的那些规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法的平等、等价、公平及诚实信用等原则,是市场经济活动最基本的法律规则,而民法的各项基本制度,是规范市场经济最基本的法律形式。

法治的基本精神在于“规范公权,保障私权”,对私权的确认和保障是民法的主要功能。

我国民法所确认的公民享有的人身权、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等,都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民法在内容上不仅对各项民事主体的权利要实行平等的保护,而且公民的权利受到行政机关的不法侵害以后,也允许公民基于侵权行为制度诉请赔偿,这就可以有效地规范公权,防止公权力的滥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释义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的法律性文件,旨在维
护公民和法人的民事权利、义务和利益,维护国家主权和社会统一,
有助于促进司法的秩序化和司法制度的建设。

它是中国法律体系中以
国家立法为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民法典的颁布
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贯
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根据《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的原则和规定制定,并于2017年4月28日正式颁布施行。

三、典的主要内容
民法典一共分为九部分,分别是总则、人格权,财产权、婚姻家庭、
行政法和国家赔偿,民事责任,特殊民事行为,司法程序以及附则。

民法典以普通法的原则为基础,明确规定公民和法人的民事权利、义
务和利益,以及各类行政行为产生的法律后果,更加完善了我国民法
制度。

四、民法典的意义
民法典的颁布正式后,将是十八大以来,中国法律体系中对民事法律最重要的一次修正,具有重大意义,对我国民法法院和法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典实行后,将会冲击和改变原有的民法制度,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伦理价值,有助于充实国家法律制度、促进司法的秩序化和司法制度的建设、建立公正合理的审判环境和民事公平与公正司法制度,也是对民事法律和司法判例进行细致而完整性审查的重要基础。

民法典法治宣传

民法典法治宣传

民法典法治宣传民法典是我国民法的总称,是我国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对于推进我国法治建设,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民法典的法治宣传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民法典的基本内容民法典是我国民法的总称,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两部分。

其中,《民法通则》是民法典的基础性法律,规定了民法的基本原则和规则,为《民法典》的实施提供了基础。

《民法典》则是民法的核心法律,规定了民法的基本制度和具体规则。

二、民法典的法治宣传意义1. 推进法治建设。

民法典是我国民法的总纲,是我国民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法典的颁布实施,有利于推进我国法治建设,完善我国法律体系,提高法治水平。

2. 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民法典规定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了他们的合法权益。

通过法治宣传,可以让公众更加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提高维权意识,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3.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民法典规定了经济活动中的基本制度和具体规则,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通过法治宣传,可以让公众更加了解经济法律规则,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三、民法典的法治宣传方式1.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让公众更加了解民法典,提高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班、宣传展览等方式,让公众更加深入地了解民法典。

2. 制作宣传材料。

制作宣传材料,如宣传册、海报、电子书等,让公众更加便捷地了解民法典。

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如政府网站、社交媒体等,发布宣传材料,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法典。

3. 开展宣传活动。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如主题宣传月、法律知识竞赛、法律咨询等,让公众更加深入地了解民法典,提高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四、结语民法典的法治宣传是推进我国法治建设、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我们应该加强民法典的法治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法典,提高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为推进我国法治建设做出贡献。

一部开启中国法治新时代的人民法典

一部开启中国法治新时代的人民法典

PEOPLE′S POLITICAL SCENE16政坛视频一部开启中国法治新时代的人民法典■ 全国人大代表 张广敏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民法典重大意义的宣传教育。

要讲清楚,实施好民法典,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我们党治国理政水平的必然要求。

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立法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回应人民的法治需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的重大部署。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能够见证、参与民法典的制定过程,我倍感骄傲和自豪,也倍添动力和自信。

这里,分别从“民”“法”“典”三个方面谈点看法和体会:一、从“民”字说开,民法典是一部民事权利的宣言书民法是万法之母,是一部关系国计民生的基本法,是一部“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覆盖了对公民从摇篮之前到坟墓之后的关怀,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法典编纂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体现了对公民权益的呵护。

一是体现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追求。

从内容上看,民法典各编内容总体完备,几乎都是为百姓“量身定制”的,不仅有传统的财产权、人身权,还有新兴的人格权;不仅对权利的具体内容作出规定,而且对权利遭受侵害提出救济方案。

在一些重要领域还有不少制度创新。

如将“保护生态环境”写入基本原则,顺应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需求;提出了“居住权”制度,为弱势群体传递时代体温;完善隐私权与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为民众关心的痛点问题开出了新药方;解决高空抛物难题,为人民“头顶上的安全”撑起一把“法律保护伞”;增设人格权编,体现了对公民人格权益的充分尊重和保护。

中国究竟需要一部什么样的民法典

中国究竟需要一部什么样的民法典

中国究竟需要一部什么样的民法典作者:赵万一来源:《现代法学》2015年第06期摘要:民法典不是一种简单的文本设计,而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文化,是抽象提炼的一些适用于所有社会主体的带有基础性的普适性规则。

民法典的编纂与其说是一种重大立法活动,毋宁说是一种重大的国家政治行为。

民法典制定的目的不应是单纯地为了填补法律体系上的缺失,更重要的应是利用民法典自身的丰厚文化意蕴和强大辐射功能,提振中国的法治文化和法治精神。

民法典的制定必须有明确的法律精神、法律理念和法律价值作支撑。

民法典应是公民权利的圣经,是公民基本行为的路引与航标,是一国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体现和升华,是国家现代法治的主要载体。

民法典的内容应以基本性、人本性、普遍性、典型性、重大性、稳定性和代表性作为设定条件。

民法与商法的基本分工是:民法是调整商品经济的基本法,是市场经济的前置性法律;商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在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在民法典编纂的技术路径选择上,基于节约立法成本和考虑社会的可接受程度,与其草率冒进地制定一部全新的民法典,不如在充分总结《民法通则》适用经验的基础上,对既有的较为成熟的《民法通则》进行扩充、改造和升级,将民法典打造成《民法通则》的升级版或2.0版。

关键词:民法典;立法要求;民商关系;立法模式中图分类号:DF5文献标志码:A引言民法典作为保障民事主体的基本权利和调整社会主体基本行为样态的基础性法律,其制定既是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主要载体。

但民法典的编纂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法律条文设计过程,而是一个重大的国家政治行为,任何国家的民法典制定都毫无例外地承载了特定的历史使命,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

我国民法典的制定同样应当担负完善国家法治体系,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历史使命。

在民法典的编纂已被写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且立法机关已实质上启动民法典立法的前期准备工作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科学提取能够造福于大多数人规则的最大公约数已成为摆在立法部门和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神圣而艰巨的历史重任。

21世纪民法典的代表——中国的绿色《民法典》

21世纪民法典的代表——中国的绿色《民法典》

论丨 Green Forum21丨It纪K法典的代表—中国的绿乜《民法典》A Representative of the 21st C entury Civil Code文/西南政法大学朱凡张萌48►********************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绿色民法典”。

作为21世纪民法典的代表,《民法典》回应了我国21世纪的时代主题—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方式。

在党的十九大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背景下,诞生于走向生态文明时代的我国《民法典》确立并践行了绿色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物权编、合同编、侵权责任编等各分编具体规定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内容,让绿色成为了民法典“最醒目的标识”。

《民法典》的绿色主要表现为绿色原则、绿色制度以及“非绿”责任,分别规定在《民法典》的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和侵权责任编。

一'《民法典》总则编:确立绿色原则总则编作为各分编的基础和前提,指导具体制度的设计,而基本原则作为法的实质精神之体现,引导整部《民法典》的大致走向。

因此,在总则编的基本原则中直接规定“绿色原则”,是《民法典》的点睛之笔。

《民法典》第9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此即众所周知的“绿色原则”,是《民法典》中“绿色”的首次亮相。

作为民法基本原则之一的绿色原则,贯穿于民事活动始终,《民法典》高调宣示其实质地位,坚定表明绿色态度:无论从事何种民事活动,均不能肆无忌惮地牺牲环境,获取利益;更不能为所欲为C幸福江山张晋武摄49绿色论以I Green Forumn 欧阳富萍摄地开发资源,忽视自然资源的稀缺性。

与公平 原则、诚实信用原则一样,绿色原则已成为新 时代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所要遵循的基本义 务。

绿色原则为贯彻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生态 环境的绿色发展理念打开了民法通道,有利于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代所盼,彰显新时 代对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五篇心得体会范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五篇心得体会范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五篇心得体会范文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

我们要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推动民法典实施,以更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好保障人民权益。

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

实施好民法典,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加强民法典重大意义的宣传教育。

实施好民法典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实施好民法典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实施好民法典是提高我们党治国理政水平的必然要求。

第二,加强民事立法相关工作。

民法典颁布实施,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解决了民事法治建设的所有问题,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探索,还需要不断配套、补充、细化。

要发挥法律解释的作用,及时明确法律规定含义和适用法律依据,保持民法典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统一。

第三,加强民法典执法司法活动。

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是维护民法典权威的有效手段。

各级政府要以保证民法典有效实施为重要抓手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把民法典作为行政决策、行政管理、行政监督的重要标尺,不得违背法律法规随意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增加其义务的决定。

第四,加强民法典普法工作。

民法典共7编1260条、10万多字,是我国法律体系中条文最多、体量最大、编章结构最复杂的一部法律。

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要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将其作为“十四五”时期普法工作的重点来抓,引导群众认识到民法典既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也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循的规范,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

中国民法典内容

中国民法典内容

中国民法典内容
中国民法典是一部关于民事关系的法律法规,于2020年10月1日正
式施行。

民法典具有重要的法律地位和意义,对于规范社会公共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中国民法典的内容:
1. 婚姻家庭部分:主要包括婚姻、家庭、离婚、遗产继承等方面的规定。

其中,《婚姻法》和《继承法》也有相关规定。

民法典强调了婚
姻家庭的法律地位,加强对离婚、子女抚养等民事关系的规范。

2. 物权部分:包括财产权、担保物权、所有权、用益物权等。

此部分
规定了个人财产权的保护,增强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力度。

3. 债权部分:包括借款、担保、合同履行、不当得利等。

规定了公平
诚信、自愿合同、履行义务等原则,以及应付违约行为的处罚措施。

4. 侵权责任部分:包括侵权行为、损害赔偿等。

规范了经济赔偿责任
等相关条款。

5. 继承部分:规定了继承有效性、继承权、继承顺序等。

这部分对于
规范家庭遗产继承方面的争议,具有很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总之,民法典的实施,对于规范社会行为、维护公共秩序具有至关重
要的意义,旨在促进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正公平,保障个人及社会
的正当权益。

希望广大群众能够充分认识到这个法律的意义,积极遵
守并维护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民法典——“民商法前沿”系列讲座现场实录第332期苏永钦台湾政治大学教授上传时间:2009-6-14 浏览次数:3842字体大小:大中小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民法典--从物权法立法引发的争议谈起主讲人:苏永钦台湾政治大学法律系教授,德国慕尼黑大学法学博士我国台湾地区“司法院”大法官审荐小组委员、“考试院”典试委员、“监察院”咨询委员特邀嘉宾:王利明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兼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会长、十一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评议人:王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石佳友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副处长法国巴黎第一大学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主持人:孟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时间:2009年4月21日(周二)14:30地点: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法学楼601徐建国际学术报告厅主持人: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我国民法典的立法工作一直受到了海峡两岸民法学者的高度关注,本期民商法前沿,我们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了台湾政治大学法律系教授、德国慕尼黑大学法学博士,我国台湾地区“司法院”大法官审荐小组委员、“考”典试委员、“监察院”咨询委员、著名的法学家苏永钦教授,从我国物权立法引起的争议开始,讲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民法典。

同时们也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了著名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我们法学院的院长王利明教授,作为特邀嘉宾为苏永钦老师的讲座致辞。

另外,我们还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了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的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研究中主任、我院的王轶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副处长、法国巴黎第一大学法学博士石佳友副教授,来一起为苏老师的演讲进行。

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几位老师的到来(掌声)。

首先,有请王利明教授致辞。

(掌声)王利明老师:尊敬的苏老师、老师们、同学们,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校、代表我们法学院,对苏老师到我们法学院来讲学,表烈的欢迎和衷心感谢!(掌声)苏老师大家也都非常了解了,确实是我们台湾的民法学界的泰斗,在两岸、在大陆享有非常高的知。

大家也可能都拜读过苏老师的很多的大作,苏老师不仅仅是在民商法的领域,还在司法改革、宪法等很多领域,都有独到的、深见解。

苏老师的视野非常开阔,研究的每个问题都非常深入,而且都有自己非常系统和独到的思想和见解。

苏老师不仅仅长期担任国家台湾地区的有关公职,他还一直是我们台湾债法、物权法等法律修订的参与者和负责人。

所以,苏老师不仅是学者,也是立法者我们台湾民法的修改发挥了十分重大的作用。

苏老师获得过很多重大的奖项,我就不一一介绍了。

有关苏老师个人的这些经历等等想老师们、同学们也都非常了解,苏老师很多的作品,我本人大多全部的仔细拜读了。

我从苏老师的很多的作品和观点、思想中,了很多东西,我在这里对苏老师表示感谢。

他的很多作品对我有很大的影响,大家都会看到我在很多文章里面会引述他的观点。

苏不仅学问、学识非常好,而且为人也非常的谦和。

可以说是位德高望重的、深受大家尊重的学者。

所以,我们对苏老师的到来非常,也非常期盼苏老师今后经常到我们人大法学院来访问、做客、讲学,任何时候来都是我们人大法学院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那么再次对苏老师的到来表示感谢!(掌声)这里有个法学院的小小的礼品,代表法学院送给苏老师。

(掌声)主持人:非常感谢王利明教授的热情致辞!那么,下面,我们就有请苏永钦老师开始今天的演讲。

(掌声)主讲人:我首先谢谢尊敬的王副校长的美言,非常不敢当。

那么,尊敬的王副院长、石教授,我特别要感谢前沿论坛的热情邀请强先生与我的中间联系,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个人觉得是很大荣幸。

非常高兴再一次到此地来,第一次来是十年前,第二次是05年是第三次。

看到这里每次我自己说过的很多,像王轶教授那时候还很年轻,您的大作我们也很多人讨论,一天天都不一样。

我今天个题目看起来很大,但是,我觉得是一个对于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这么受到瞩目、重视的一件大事、百年的大事。

民法典制定不去回头想一些大的问题是有必要的,在台湾就不太必要。

我自己有跟王老师讲,我参与我们那里民法财产法的修正时间也很长,有年之久,我们这叫慢工出细活,看起来也不是很细,但是就是很慢。

债法通过、物权法大概今年通过第二部分,很快的就可以出完们在参与的时候,我从黑发到白发,很多老师辈的有的都仙逝了。

在这样漫长的过程里头,那种感觉不如到这里来一次,感觉到思深入,因为在台湾的话,民法就是一个日常生活的东西,拿法院累积的一些问题,不断地通过案例、学说去改善。

其实修不修无所谓后修的很多条文大概翻了两翻,但是实际上,几乎没有改,就是它的大的架构、大的指导原则,几乎没有动任何东西,加了些有名,比方债编,比较大的像侵权加了些危险责任,那个大概是最大勇气做的突破了。

物权其实几乎没有动,加了永佃权,几乎都没什变。

我也不反对这种保守主义,我也试着建议做一些比较大的改变,但是我也同意我们法院最低限度的,我们说没问题。

学者在学头感觉不是那么真实,我们说没问题,台湾的市场经济的运作、法院的运作,就这样就可以了。

也许真的如此,对于一个海岛来讲。

但是在这里就不一样了,我们是从没有法典,现在回头来制定一个法典,对于第一次接触到这里讨论问的问题,是我们从来不问题。

我们在那里修改民法,我们从来不问这么根本的问题,就是说,到底要不要民法典?它是不是过时的东西?是不是一个把所有的规则都摆进去的松散的、汇编式的民法典?这些讨论业已提出来业已过去,然后讨论完,大家怎么去架构它?怎么去参考其他国验,是一个比较英美法形式、案例法形式的?还是一个大陆法形式的?法国式的?德国式的?荷兰式的?俄罗斯式的?这种结构的、原则的讨论,这些问题大概是我到这里才觉得是有必要的东西,而且回头想去,像我们在台湾知其然就够了,但在这里还要知其然,而且不仅知其制度的所以然,还要知道其未来、社会层面的所以然。

这个对我来讲,真是非常大的启发跟学习,所以自己觉得来,收获很丰富,就是这个道理,可以强迫自己去想一些没想过的问题。

那在05年,做比较长的停留,开课在清华大学,那个时候有的气氛就是说,物权法06年要出台。

记得王利明老师还跟我讲,他组织的一个团队,有一次谈到第几稿的时候,整个上来的意见是几百条,是上万条,我就感觉到学者的贡献实在很大,能够组织这样的人力来讨论。

然后等到我回到台湾,听到的消息是这样,0卡住了,说有教授反对这样的立法,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慢慢了解背后啊,最后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让大家重新思考一些问题。

所以,我认为巩献田教授他们几位提的是个很好的问题,可是,我们要问的是,我们民法学界有没有提出很好的答案,大家这样的思路大家提这样一个问题,那也从民法的角度看,如果大前提说,大概民法典是怎么回事?以后呢,进一步看,中国民法典增加什么新的元素?有没有可能成为这个世纪有代表性的新的法典。

这里准备了一些图档和图片,这样讲起来会方便一点。

第一个,我想这个物权法的推迟,一年的损失不是很大。

这过程反而是值得庆幸的,因为反对者最主要提出的是宪法的问题事立法不可能置外于整个法秩序,不可能置外于宪法,所以说它是个很好的问题。

那么,我们应该尝试通过这个过程,把国家的发入宪法的规范。

然后,让宪法也能跟着社会的变迁去重新诠释。

所以真正的问题,应该是宪法到底要求民事立法者做什么东西?那个问题应该是很快的,各位应该比我熟悉,1982年的宪法跟后面宪法最大的不同,是它还停留在计划经济,只是从比较僵硬的、指性的计划经济转到指标性的计划经济。

在这个之下,市场的因素只是辅助的作用。

那么,所有经济的主体基本上是在计划之下运转的以,我们看到1986年出台的民法总则,大体上是能回应这样的需要的。

但是,这个情形有了很大的转变,就是在1993年的修宪个的国家体制是定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那配合这个改变,就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国有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不再是依照垂直的行令来行为,而是按照市场供需的规律来行为。

同时,第三类的非公有制经济飞速的崛起,到世纪转换的时候,每年的产值超过了公的经济。

这个是随着宪法的改变,带来的几乎是断裂式的、不是一般的进化的改变。

宪法在体制的改变配合的是对于所有经济公有非公有制经济一样的,它的行为都是要以市场供需为配合,然后,宪法也对资源的重新分配、对所有制做了一些新的宣誓。

特别是配合入关,让更多的生产者和分配者来投入市场。

这个大概是我们看到的宪法的转变。

另外一个重要的、新的宪法的规定是99年的法治国的宣誓。

这两件事加在一起,就必须要有一个足够的民事规范来处理。

这个以市场供需为基础的新的民事关系,就是水平的关序取代垂直的行政关系。

那156条的民法通则显然是不符合需要的,而这些新的规范不能建立在行政命令基础上,必须立法。

这民事立法者受到宪法的规范。

因此,我们有了99年的合同法,然后有了07年的物权法,所以结论就是宪法有关国家经济体制的规,实际上引申出来就是民事立法者必须适时地创造出足够的民事规范来回应这个体制的需求。

它不但没有违反宪法,而相反它只是跟上宪法这种变革的脚步而已。

那我们接下来要问的问题就是,宪法要求提供一些有效的民事规范,民事规范需要这么大量来处理,原因一方面在于基本规则的;另外一方面,政策性的民事规范对于一些市场介入的管制,包括主体和客体,一些政策性的强制或引导,保护消费者、劳工、农等。

这些对于普通的民事关系、特别的民事关系加在一起,大量的民事规范需要立法者来提供,用什么样的方式有效的组装起来?天,我们还是没法替代的就是用法律,用所谓的成文法。

它是由法律条文来组成的,这些法律条文是一些条件程式,就是若如何则,它可能是一个完全法条加几个不完全法条合组一个规则,规则和规则之间再组装起来。

那因此我们所有的法律大概都是这样的形式百多条、两百条合组处理一定领域,一些问题。

那它要能够让被规范的人或者是法律适用者,能够很快的去理解、去操作它,那这立法者去花很大的力气去做这件事情。

我们可以得到初步的结论,就是在以法条和法律为主要形式的大陆法系的国家,它大概都面样的困难,现在把这些规范组装起来,组装成一个单行法律里、一个法典里,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它是没有意义的,对于法律的、适用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在历史上有过这样的尝试,普鲁士普通法在18世纪之后是几万个条文,这样的在当时也许还有一定程度信息取得的意义,把它组装起来,在信息的工具不足的时候,很难说它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在今天来讲,我们信息工具来讲,一个汇编式的法律摆到一起,一点都不困难,但毫无意义,因为对于适用者来讲,没有帮助。

所以,你必须是一个有效的立法,也就是那个法律是相当程度体系化,让被规范的人、操作的人很快的理解、操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