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过程原理题解
传递过程原理第二章习题解
,
10求证流函数 和势函数 满足 方程
据流函数与势函数定义
有
分别对x y求偏导数
对应式相加可得
1.甘油在流道中心处的流速与离中心25mm处的流速:
2.通过单位管长的压力降:
3.管壁面处的剪应力。
2流体在两块无限大平板之间作一维稳态层流,试计算截面上等于主体流速 的点距板壁面的距离。又如流体在管内作一维稳态层流时,该点与壁面的距离为若干?
解:
两无限大平板之间 可得
分离变量并积分有: 得到流线方程得一般形式
当 、 、 时, ,过(1,3)点的流线方程为:
当 、 、 时, ,过(1,3)流线方程仍为:
8已知某不可压缩流体作平面流动时的速度 , ,试导出此情况下的流函数。
解:
,
9某不可压缩流体作二维流动时的流函数可用下式表示:
试导出点(2,1)处的速度值。
第二章
1温度为20℃的甘油以10kg/s的质量流率流过宽度为1m、高为0.1m的的矩形截面管道,流动已充分发展,试求算:
1.甘油在流道中心处的流速与离中心25mm处的流速;
2.通过单位管长的压力降;
3.管壁面处的剪应力。
已知20℃的甘油的密度 ,粘度为
解:
确定流型
流动为层流,处理为两大平板之间稳态层流流动
解:
流动为层流
中心处:
半径中点处:
壁面处:
5常压下,温度为45℃的空气以 的体积流率流过水平套管环隙,套管的内管外径为50mm,外管内径为100mm,试计算:
1.空气最大流速处的径向距离;
2.单位长度的压力降;
3.内外管间中点处的空气流量;
4.空气最大流速;
5. 及 处的壁面剪应力。
传递过程原理作业题解(1-7章)
第二章1. 对于在r θ平面内的不可压缩流体的流动,r 方向的速度分量为2cos /r u A r θ=-。
试确定速度的θ分量。
解:柱坐标系的连续性方程为11()()()0r z ru u u r r r z θρρρρθθ∂∂∂∂+++='∂∂∂∂对于不可压缩流体在r θ平面的二维流动,ρ=常数,0,0z z u u z∂==∂,故有11()0r u ru r r r θθ∂∂+=∂∂ 即22cos cos ()()r u A A ru rr r r rθθθθ∂∂∂=-=--=-∂∂∂将上式积分,可得22cos sin ()A r A u d f r r θθθθ=-=-+⎰式中,()f r 为积分常数,在已知条件下,任意一个()f r 都能满足连续性方程。
令()0f r =,可得到u θ的最简单的表达式:2sin A u r θθ=-2.对于下述各种运动情况,试采用适当坐标系的一般化连续性方程描述,并结合下述具体条件将一般化连续性方程加以简化,指出简化过程的依据。
(1)在矩形截面管道内,可压缩流体作稳态一维流动; (2)在平板壁面上不可压缩流体作稳态二维流动; (3)在平板壁面上可压缩流体作稳态二维流动;(4)不可压缩流体在圆管中作轴对称的轴向稳态流动; (5)不可压缩流体作球心对称的径向稳态流动。
解: ()0ρρθ∂+∇=∂u(1) 在矩形截面管道内,可压缩流体作稳态一维流动0x z x y z u u u u u u x y z x y z ρρρρρθ∂∂∂∂∂∂∂++++++=∂∂∂∂∂∂∂⎛⎫⎪⎝⎭y 稳态:0ρθ∂=∂,一维流动:0x u =, 0y u = ∴ z 0z u u z z ρρ∂∂+=∂∂, 即 ()0z u zρ∂=∂ (2)在平板壁面上不可压缩流体作稳态二维流动()()()0y x z u u u xyzρρρρθ∂∂∂∂+++=∂∂∂∂稳态:0ρθ∂=∂,二维流动:0z u = ∴()()0y x u u xyρρ∂∂+=∂∂, 又cons t ρ=,从而0yx u u x y∂∂+=∂∂ (3)在平板壁面上可压缩流体作稳态二维流动 在此情况下,(2)中cons t ρ≠∴()()0y x u u xyρρ∂∂+=∂∂(4)不可压缩流体在圆管中作轴对称的轴向稳态流动()()()110r z r u u u r r r zθρρρρθθ∂∂∂∂+++='∂∂∂∂ 稳态:0ρθ∂='∂,轴向流动:0r u =,轴对称:0θ∂=∂ ∴()0z u z ρ∂=∂, 0z uz∂=∂ (不可压缩cons t ρ=) (5)不可压缩流体作球心对称的径向稳态流动22()(sin )()1110sin sin r r u u u r r r r θφρρθρρθθθθφ∂∂∂∂+++='∂∂∂∂ 稳态0ρθ∂='∂,沿球心对称0θ∂=∂,0φ∂=∂,不可压缩ρ=const ∴221()0r r u r r ∂=∂ ,即 2()0r d r u dr= 3.某粘性流体的速度场为22538=x y xyz xz +-u i j k已知流体的动力粘度0.144Pa s μ=⋅,在点(2,4,-6)处的法向应力2100N /m yy τ=-,试求该点处的压力和其它法向应力和剪应力。
传递过程原理复习题最后报告
《传递工程基础》复习题第一单元传递过程概论本单元主要讲述动量、热量与质量传递的类似性以及传递过程课程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掌握化工过程中的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的类似性,了解三种传递过程在化工中的应用,掌握牛顿粘性定律、付立叶定律和费克定律描述及其物理意义,理解其相关性。
熟悉本课程的研究方法。
第二单元动量传递本单元主要讲述连续性方程、运动方程。
掌握动量传递的基本概念、基本方式;理解两种方程的推导过程,掌握不同条件下方程的分析和简化;熟悉平壁间的稳态层流、圆管内与套管环隙中的稳态层流流动情况下连续性方程和奈维-斯托克斯方程的简化,掌握流函数和势函数的定义及表达式;掌握边界层的基本概念;沿板、沿管流动边界层的发展趋势和规律;边界层微分和积分动量方程的建立。
第三单元热量传递本单元主要讲述热量传递基本方式、微分能量方程。
了解热量传递的一般过程和特点,进一步熟悉能量方程;掌握稳态、非稳态热传导两类问题的处理;对一维导热问题的数学分析方法求解;多维导热问题数值解法或其他处理方法;三类边界问题的识别转换;各类传热情况的正确判别;各情况下温度随时间、地点的分布规律及传热通量。
结合实际情况,探讨一些导热理论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领域。
第四单元传量传递本单元主要介绍传质的基本方式、传质方程、对流传质系数;稳定浓度边界层的层流近似解;三传类比;相际传质模型。
掌握传质过程的分子扩散和对流传质的机理;固体中的分子扩散;对流相际传质模型;熟悉分子扩散微分方程和对流传质方程;传质边界层概念;沿板、沿管的浓度分布,传质系数的求取,各种传质通量的表达。
第一部分 传递过程概论一、填空题:1. 传递现象学科包括 动量 、 质量 和 热量 三个相互密切关联的主题。
2. 化学工程学科研究两个基本问题。
一是过程的平衡、限度;二是过程的速率以及实现工程所需要的设备。
3. 非牛顿流体包括假塑性流体,胀塑性流体,宾汉塑性流体 (至少给出三种流体)。
流体力学 传递过程原理第三章
ux
u y x
uy
u y y
uz
u y z
u y
Y
1 p
三、平均流速与流动压降
压降:
Δp f p Δp 3μub 2 L x L y0
范宁摩擦因子(推导过程?):
τs 12 μ 12 f 2 ρub / 2 y0 ρub Re
(2 y0 ) ρub Re = μ
第三章 动量传递变化方程的解
3.1 两平壁间的稳态层流
3.2 圆管与套管环隙间的稳态层流
1 p 2 2 ux ( y y0 ) 2 μ x
抛物线形
当 y 0 时速度最大 1 p 2 umax y0 2 μ x
y 2 ux umax [1 ( ) ] y0
三、平均流速与流动压降
在流动方向上,取单位宽度的流通截面 A 2 y0 1, 则通过该截面的体积流率为 y0
二、套管环隙中的轴向稳态层流
套管环隙中层流的变化方程与圆管相同,即
1 d duz r r dr dr 1 dpd 常数 μ dz
B.C. 为 (I)
r r1 , uz 0
du z , 0 dr
(II) r r2 , uz 0
(III) r rmax , u z umax
一、圆管中的轴向稳态层流
二、套管环隙中的轴向稳态层流
三、旋转黏度计的测量原理
一、圆管中的轴向稳态层流
流体在圆管中的流动问题许多工程科学中遇到。 设:不可压缩流体在 水平圆管中作稳态层流 流动,所考察的部位远 离管道进、出口,流动 为沿轴向的一维流动。 r
陈敏恒《化工原理》(第3版)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热、质同时传递的过程 课后习题详解)
13.2 课后习题详解(一)习题过程的方向和极限13-1 温度为30℃、水汽分压为2kPa的湿空气吹过如表13-1所示三种状态的水的表面时,试用箭头表示传热和传质的方向。
表13-1解:已知:t=30℃,P=2kPa,与三种状态水接触。
求:传热、传质方向(用箭头表示)查水的饱和蒸汽压以Δt为传热条件,为传质条件,得:表13-213-2 在常压下一无限高的填料塔中,空气与水逆流接触。
入塔空气的温度为25℃、湿球温度为20℃。
水的入塔温度为40℃。
试求:气、液相下列情况时被加工的极限。
(1)大量空气,少量水在塔底被加工的极限温度;(2)大量水,少量空气在塔顶被加工的极限温度和湿度。
解:已知:P=101.3kPa,,逆流接触。
求:(1)大量空气,少量水,(2)大量水,少量空气,(1)大量空气处理少量水的极限温度为空气的湿球温度(2)大量水处理少量空气的极限温度为水的温度且湿度为查40℃下,过程的计算13-3 总压力为320kPa的含水湿氢气干球温度t=30℃,湿球温度为t w=24℃。
求湿氢气的湿度H(kg水/kg干氢气)。
已知氢-水系统的α/k H≈17.4kJ/(kg·℃)。
解:已知:P=320kPa,t=30℃,氢水-水系统,求:H(kg水/kg干氢气)查得24℃下,13-4 常压下气温30℃、湿球温度28℃的湿空气在淋水室中与大量冷水充分接触后,被冷却成10℃的饱和空气,试求:(1)每千克干气中的水分减少了多少?(2)若将离开淋水室的气体再加热至30℃,此时空气的湿球温度是多少?图13-1解:已知:P=101.3 kPa,求:(1)析出的水分W(kg水/kg干气)(1)查水的饱和蒸汽压(2)设查得与所设基本相符,13-5 在t1=60℃,H1=0.02kg/kg的常压空气中喷水增湿,每千克的干空气的喷水量为0.006kg,这些水在气流中全部汽化。
若不计喷入的水本身所具有的热焓,求增湿后的气体状态(温度t2和湿度H2)。
《传递过程原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传递过程原理》课程第一次作业参考答案(P56)1. 不可压缩流体绕一圆柱体作二维流动,其流场可用下式表示θθθsin ;cos 22⎪⎪⎭⎫⎝⎛+=⎪⎪⎭⎫⎝⎛-=D r C u D r C u r其中C ,D 为常数,说明此时是否满足连续方程。
2. 判断以下流动是否可能是不可压缩流动(1) ⎪⎩⎪⎨⎧-+=--=++=zx t u z y t u yx t u z y x 222 (2) ()()()⎪⎪⎪⎪⎩⎪⎪⎪⎪⎨⎧=-==-=22221211t tz u xy u x y u z y x ρρρρ3.对于下述各种运动情况,试采用适当坐标系的一般化连续性方程描述,并结合下述具体条件将一般化连续性方程加以简化,指出简化过程的依据。
(1)在矩形截面流道内,可压缩流体作定态一维流动;(2)在平板壁面上不可压缩流体作定态二维流动;(3)在平板壁面上可压缩流体作定态二维流动;(4)不可压缩流体在圆管中作轴对称的轴向定态流动;(5)不可压缩流体作圆心对称的径向定态流动。
《化工传递过程导论》课程作业第三次作业参考P-573-1流体在两块无限大平板间作定态一维层流,求截面上等于主体速度u b的点距离壁面的距离。
又如流体在圆管内作定态一维层流,该点距离壁面的距离为若干?距离壁面的距离02(12d r =-3-2温度为20℃的甘油以10kg/s 的质量流率流过长度为1m ,宽度为0.1m 矩形截面管道,流动已充分发展。
已知20℃时甘油的密度ρ=1261kg/m 3,黏度μ=1.499Pa·s 。
试求算(1)甘油在流道中心处的流速以及距离中心25mm 处的流速; (2)通过单位管长的压强降;2max 012P u y xμ∂=-∂流动方向上的压力梯度Px∂∂的表达式为:max 22u Px y μ∂=-∂ 所考察的流道为直流管道,故上式可直接用于计算单位管长流动阻力:fP L∆,故: -1max 22022 1.4990.119142.7Pa m 0.1()2f P u P P L x L y μ∆∂∆⨯⨯=-=-===⋅∂ (3) 管壁处剪应力为:2max max 002[(1())]xy y y yu u yu yy y y μτμτμ==∂∂=-⇒=--=∂∂ max 2022 1.4990.119N 7.135m 0.12u y μτ⨯⨯⇒===故得到管壁处的剪应力为2N7.135m《化工传递过程导论》课程第四次作业解题参考(P122)2. 常压下,20℃的空气以5m/s 的速度流过一光滑的平面,试判断距离平板前缘0.1m 和0.2m 处的边界层是层流还是湍流。
传递过程原理课后答案
传递过程原理课后答案1. 详细解释了传递过程原理。
传递过程原理是指信息、物质或能量通过不同媒介传递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媒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媒介的特性决定了传递的效率和速度。
传递过程原理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工程、医学和环境科学等。
2. 传递过程原理的应用领域。
传递过程原理在工程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电信技术进行信息传递。
传递过程原理能够解释电信技术中的信号传输原理,从而提高通信的效率和可靠性。
此外,传递过程原理还可以应用于医学领域。
例如,在药物输送系统中,药物需要通过合适的媒介传递到病变部位,以实现治疗效果。
了解传递过程原理可以帮助医生选择最佳的药物输送系统,提高治疗的效果。
另外,环境科学也是传递过程原理的应用领域之一。
例如,在大气污染控制方面,了解污染物在大气中的传递过程可以帮助科学家设计有效的污染控制策略,减少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3. 传递过程原理的关键因素。
在传递过程中,影响传递效果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媒介的性质、传递距离和辐射条件等。
首先,媒介的性质是影响传递效果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传递特性,如光的折射和反射、声音的传播速度和衰减等。
通过了解媒介的性质,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媒介来实现特定的传递效果。
其次,传递距离也是影响传递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随着传递距离的增加,信息、物质或能量的传递效果会逐渐减弱。
因此,在设计传递过程中,需要合理规划传递距离,以确保传递效果达到预期。
最后,辐射条件也是影响传递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例如,在太阳能发电系统中,太阳辐射的强弱直接影响能量传递的效果。
了解辐射条件可以帮助科学家和工程师设计出更高效的能源传递系统。
4. 传递过程原理的局限性。
传递过程原理虽然在各个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传递过程原理是基于已知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规律建立的,因此在处理未知规律或复杂系统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传递过程原理__课后习题解答
【7-2】常压和30℃的空气,以10m/s 的均匀流速流过一薄平面表面。
试用精确解求距平板前缘10cm 处的边界层厚度及距壁面为边界层厚度一半距离时的x u 、y u 、x u y ∂∂、壁面局部阻力系数Dx C 、平均阻力系数D C 的值。
设临界雷诺数5510xc Re =⨯。
解:已知流速u =10m/s ;查表得30℃空气的密度ρ=1.165kg/m 3;30℃空气的粘度μ=1.86×10-5Pa·s4550.110 1.165Re 6.26105101.8610x xu ρμ-⨯⨯===⨯<⨯⨯ 所以流动为层流 1/241/235.0Re5.00.1(6.2610)2102x m mm δ---==⨯⨯⨯=⨯=在/21y mm δ==处,110 2.5η-==⨯= 查表得:当 2.5η=时,0.751, 0.217f f '''== 0100.757.51/x u u f m s '==⨯=)0.0175/y u f f m s η'=-=35.4310/x u u s y ∂''==⨯∂ 1/230.664Re2.6510Dx C --==⨯ 1/231.328Re 5.3010D C --==⨯【7-3】常压和303K 的空气以20m/s 的均匀流速流过一宽度为1m 、长度为2m 的平面表面,板面温度维持373K ,试求整个板面与空气之间的热交换速率。
设5510xc Re =⨯。
解: 已知u =20m/s 定性温度303373338K 652m T +===℃ 在定性温度(65℃)下,查表得空气的密度ρ=1.045kg/m 3;空气的粘度μ=2.035×10-5Pa·s ;空气的热导率222.9310/()W m K λ-⨯⋅=,普兰德准数Pr=0.695 首先计算一下雷诺数,以判断流型655220 1.045Re 2.053105102.03510L Lu ρμ-⨯⨯===⨯>⨯⨯,所以流动为湍流21/360.850.851/22.93100.03650.695[(2.05310(510)18.19(510)]2-⨯=⨯⨯⨯⨯-⨯+⨯⨯)242/()W m K =g4221(10030) 5.88m Q A T kW α=∆=⨯⨯⨯-=21/360.822.93100.03650.695(2.0531053/()2W m K -⨯=⨯⨯⨯⨯g )=5321(10030)7.42m Q A T kW α=∆=⨯⨯⨯-=【7-4】温度为333K 的水,以35kg/h 的质量流率流过内径为25mm 的圆管。
化工传递过程基础(第三版)习题答案详解_部分4
·105·第九章 质量传递概论与传质微分方程9-1 在一密闭容器内装有等摩尔分数的O 2、N 2和CO 2,试求各组分的质量分数。
若为等质量分数,求各组分的摩尔分数。
解:当摩尔分数相等时,O 2,N 2和CO 2的物质的量相等,均用c 表示,则O 2的质量为32 c ,N 2的质量为28 c ,CO 2的质量为44 c ,由此可得O 2,N 2和CO 2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320.308322844a cc c c==++ 2280.269322844a cc c c==++ 3440.423322844a cc c c==++ 当质量分数相等时,O 2,N 2和CO 2的质量相等,均用m 表示,则O 2的物质的量为m /32,N 2的物质的量为m /28,CO 2的物质的量为m /44,由此可得O 2,N 2和CO 2的摩尔分数分别为1/320.3484/32/28/44x m m m m ==++2/280.3982/32/28/44x m m m m ==++ 3/440.2534/32/28/44x m m m m ==++ 9-2 含乙醇(组分A )12%(质量分数)的水溶液,其密度为980 kg/m 3,试计算乙醇的摩尔分数及物质的量浓度。
解:乙醇的摩尔分数为A AA 1/0.12/460.05070.12/460.88/18(/)i i Ni a M x a M ====+∑溶液的平均摩尔质量为0.0507460.94931819.42M =×+×= kg/kmol乙醇的物质的量浓度为A A A 9800.0507 2.55819.42c C x x Mρ===×=kmol/m 39-3 试证明由组分A 和B 组成的双组分混合物系统,下列关系式成立:(1)A B AA 2A AB B d d ()M M x a x M x M =+;(2)A A 2A B A B A B d d a x aa M M M M = +。
化工传递过程基础(第三版)习题答案详解_部分3
∂t =0 ∂θ ∂t ∂2t ∂t ∂2t ② 一维导热, = 0 , = 0 , 2 = 0 , 2 = 0 ∂y ∂z ∂y ∂z
① 稳态导热,
于是式(7-1)变为
d 2t q + =0 2 k dx
(1)
(2)边界条件为
r = R , t = t0 r = ∞ , t = t∞
(3)式(1)积分两次,可得
t=−
C1 + C2 r
(2)
代入边界条件,可得温度分布表达式为 t − t∞ R = t 0 − t∞ r (4)根据傅里叶定律,可知
q / A = −k dt dr =k
r=R
(3)
t 0 − t∞ R
(1)
取中心面为 x = 0 ,则边界条件为 ① x = 0.2 , t1 = 70 ;② x = −0.2 , t1 = 70 式(1)积分两次,可得
2 1q x + C1 x + C2 2k 、k 数据分别代入式(2) 将边界条件①、②及已知 q ,可得 t=−
C1 = 0 , C2 = 133.66
7-3
在一无内热源的固体热圆筒壁中进行径向稳态导热。当 r1 = 1m 时, t1 = 200 ℃,
r2 = 2m 时, t2 = 100 ℃,其热导率为温度的线性函数,即
式中 k0 为基准温度下的热导率,其值为 k0 = 0.138 W/(m � K) , β 为温度系数,其值为
k = k0 (1 + β t )
(2)
于是此情况下的温度分布方程为
(整理)传热学典型习题详解1.
绪论部分一、基本概念主要包括导热、对流换热、辐射换热的特点及热传递方式辨析。
1、冬天,经过在白天太阳底下晒过的棉被,晚上盖起来感到很暖和,并且经过拍打以后,效果更加明显。
试解释原因。
答:棉被经过晾晒以后,可使棉花的空隙里进人更多的空气。
而空气在狭小的棉絮空间里的热量传递方式主要是导热,由于空气的导热系数较小(20℃,1.01325×105Pa时,空气导热系数为0.0259W/(m·K),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
而经过拍打的棉被可以让更多的空气进入,因而效果更明显。
2、夏季在维持20℃的室内工作,穿单衣感到舒适,而冬季在保持22℃的室内工作时,却必须穿绒衣才觉得舒服。
试从传热的观点分析原因。
答:首先,冬季和夏季的最大区别是室外温度的不同。
夏季室外温度比室内气温高,因此通过墙壁的热量传递方向是出室外传向室内。
而冬季室外气温比室内低,通过墙壁的热量传递方向是由室内传向室外。
因此冬季和夏季墙壁内表面温度不同,夏季高而冬季低。
因此,尽管冬季室内温度(22℃)比夏季略高(20℃),但人体在冬季通过辐射与墙壁的散热比夏季高很多。
根据上题人体对冷感的感受主要是散热量的原理,在冬季散热量大,因此要穿厚一些的绒衣。
3、试分析室内暖气片的散热过程,各环节有哪些热量传递方式?以暖气片管内走热水为例。
答:有以下换热环节及热传递方式(1)由热水到暖气片管到内壁,热传递方式是对流换热(强制对流);(2)由暖气片管道内壁至外壁,热传递方式为导热;(3)由暖气片外壁至室内环境和空气,热传递方式有辐射换热和对流换热。
4、冬季晴朗的夜晚,测得室外空气温度t高于0℃,有人却发现地面上结有—层簿冰,试解释原因(若不考虑水表面的蒸发)。
解:如图所示。
假定地面温度为了Te ,太空温度为Tsky,设过程已达稳态,空气与地面的表面传热系数为h,地球表面近似看成温度为Tc 的黑体,太空可看成温度为Tsky的黑体。
则由热平衡:,由于Ta >0℃,而Tsky<0℃,因此,地球表面温度Te有可能低于0℃,即有可能结冰。
高考生物——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
高考生物——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知识梳理1.兴奋的产生与传导(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①传导形式:电信号(或局部电流),也叫神经冲动。
②传导过程③传导特点:可以双向传导,即图中a←b→c。
(在反射弧中的神经纤维上兴奋单向传导)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a.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b.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2.兴奋的传递(1)突触结构及其兴奋传递过程(2)突触类型①神经元间形成突触的主要类型(连线)②其他突触类型:轴突—肌肉型、轴突—腺体型。
(3)传递特点①单向传递: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其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②突触延搁: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要经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因此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
(4)作用效果:使下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兴奋或抑制。
教材拾遗神经递质的成分及作用:(P19相关信息)(1)神经递质的种类: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谷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一氧化氮等。
(2)功能分类:递质分为兴奋性递质与抑制性递质。
(3)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胞吐。
(4)神经递质作用后的去向:一是酶解,被相应的酶分解失活;另一途径是回收再利用,即通过突触前膜转运载体的作用将突触间隙中多余的神经递质回收至突触前神经元再利用。
1.判断关于兴奋传导说法的正误(1)人体细胞中只有传入神经元能产生兴奋(×)(2)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3)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内流的方式是主动运输(×)(4)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在其上传导(√)(5)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可以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2.判断关于兴奋传递说法的正误(1)兴奋可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2)神经肌肉接点的突触间隙中充满组织液(√)(3)兴奋传递过程中,突触后膜上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4)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就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5)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而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6)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至突触间隙,该过程共穿过了0层生物膜,该过程的发生体。
传递过程原理(化工原理)第2章习题及答案解析
习题1.拟用一泵将碱液由敞口碱液槽打入位差为10m高的塔中,塔顶压强为5.88×104Pa(表压),流量20m3/h。
全部输送管均为φ57×3.5mm无缝钢管,管长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碱液的密度ρ=1500kg/m3,粘度μ=2×10-3Pa·s。
管壁粗糙度为0.3mm。
试求:(1)输送单位重量液体所需提供的外功。
(2)需向液体提供的功率。
2.在图2-11所示的4B20型离心泵特性曲线图上,任选一个流量,读出其相应的压头和功习题1 附图率,核算其效率是否与图中所示一致。
3.用水对某离心泵作实验,得到下列实验数据:Q/(L·min-1)0 100 200 300 400 500H/m 37.2 38 37 34.5 31.8 28.5 若通过φ76×4mm、长355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的导管,用该泵输送液体。
已知吸入与排出的空间均为常压设备,两液面间的垂直距离为4.8m,摩擦系数λ为0.03,试求该泵在运转时的流量。
若排出空间为密闭容器,其内压强为1.29×105Pa(表压),再求此时泵的流量。
被输送液体的性质与水相近。
4.某离心泵在作性能试验时以恒定转速打水。
当流量为71m3/h时,泵吸入口处真空表读数2.993×104Pa,泵压出口处压强计读数3.14×105Pa。
两测压点的位差不计,泵进、出口的管径相同。
测得此时泵的轴功率为10.4kW,试求泵的扬程及效率。
5.用泵从江中取水送入一贮水池内。
池中水面高出江面30m。
管路长度(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在内)为94m。
要求水的流量为20~40m3/h。
若水温为20℃,ε/d=0.001,(1)选择适当的管径(2)今有一离心泵,流量为45 m3/h,扬程为42m,效率60%,轴功率7kW。
问该泵能否使用。
6.用一离心泵将贮水池中的冷却水经换热器送到高位槽。
中南大学传递过程原理--习题---解答资料
《传递过程原理》习题(部分)解答2014-12-19第一篇 动量传递与物料输送3、流体动力学基本方程P67. 1-3-12. 测量流速的pitot tube 如附图所示,设被测流体密度为ρ,测压管内液体的密度为ρ1,测压管中液面高度差为h 。
证明所测管中的流速为:v =√2gh(ρ1ρ−1)解:设点1和2的压强分别为P 1和P 2,则P 1+ρgh= P 2+ρ1gh ,即P 1- P 2=(ρ1-ρ)gh ①在点1和点2所在的与流体运动方向垂直的两个面1-1面和2-2面之间列Bernoulli equation:P 1ρ=P 2ρ+v 22, 即 P 1−P 2ρ=v 22 ② ( for turbulent flow)将式①代入式②并整理得:v =√2gh(ρ1ρ−1)1-3-15. 用离心泵把20℃的水从贮槽送至水洗塔顶部,槽内水位维持恒定。
各部分相对位置如附图所示。
管路直径均为φ76×2.5mm,在操作条件下,泵入口处真空表读数为24.66×103Pa;水流经吸入管和排出管(不包括喷头)的能量损失分别按∑h f,1=2υ2和∑h f,2=10υ2计,由于管径不变,故式中υ为吸入管和排出管的流速(m/s)。
排水管与喷头连接处的压力为9.807×104Pa(表压)。
试求泵的有效功率。
解:查表得,20℃时水的密度为998.2kg/m3;设贮槽液面为1-1面,泵入口处所在的与流体运动方向垂直的面为2-2面,排水管与喷头连接处的内侧面为3-3面,以贮槽液面为水平基准面,则(1) 在1-1面和2-2面之间列Bernoulli方程,有0=1.5g+−P真空ρ+v22+2v2( for turbulent flow)将已知数据带入:0=1.5×9.81-24660/998.2+2.5υ2得到υ2=3.996 (即υ=2 m/s)(2) 在1-1面和3-3面之间列Bernoulli方程:即W e=14g+Pρ+v22+∑ℎf,1+∑ℎf,2( for turbulent flow)代入已知数据得:W e=14×9.81+98070/998.2+12.5×3.996=285.54 J/kg(3) 根据泵的有效功率N e=ρQ v W e=ρ×υA×W e=998.2×2×(3.14×0.0712/4) ×285.54=2255.80 J/sRe=duρ/μ=0.071×2×998.2/(100.42×10-5)=1.41×105湍流假设成立!1-3-16. 用压缩空气将密度为1100kg/m3的腐蚀性液体自低位槽送到高位槽,设两槽的液面维持恒定。
化工传递过程 试题与解答 一(可打印修改)
1.粘性是指流体受到剪切作用时抵抗变形的能力,其原因是( b )。
a 组成流体的质点实质是离散的b 流体分子间存在吸引力c 流体质点存在漩涡与脉动2. 连续方程矢量式中哈密顿算符“”的物理意义可以理解k zj y i x ∂∂+∂∂+∂∂=∇为计算质量通量的( c )。
a 梯度b 旋度c 散度3.描述流体运功的随体导数中局部导数项表示出了流场的( b )性。
θ∂∂a 不可压缩b 不确定c 不均匀4.分析流体微元运动时,在直角坐标x-y 平面中,微元围绕z 轴的旋转角速度正比于特征量( a )。
z ωabcyu xu xy ∂∂-∂∂yu xu x y ∂∂+∂∂xu yu x y ∂∂-∂∂5.流体爬流流过球形固体时,流动阻力中形体阻力与表面阻力之比应为( c )。
a b c 1:11:22:16.推导雷诺方程时,i 方向的法向湍流附加应力应表示为( b )。
a b ci r iiu '-=ρτ2ιρτu rii '-=j i rii u u ''-=ρτ7.固体内发生非稳态导时,若固体内部存在明显温度梯度,则可断定传热毕渥准数Bi 的数值( a )0.1。
a 大于等于b 等于c 小于等于8.依据普兰特混合长理论,湍流传热时,涡流热扩散系数可表示为( h αc )。
a b cdy du l h =α2⎪⎪⎭⎫⎝⎛=dy du l h αdydu l h 2=α9.流体流入溶解扩散管后形成稳定的湍流边界层,溶质溶解扩散进入流体,则沿管长方向对流传质系数的变化规律应是( b )。
a 始终不变b 先下降,后上升,最终趋于稳定c 先上升,后下降,最终趋于稳定10.利用雷诺类似求解湍流传质问题的前提是假定( c )。
a b c 1S >c 1<Sc 1=Sc 二.判断,在每题后括号内以“正”“误”标记。
(每空2分)例: Re 数小于2000的管内流动是层流( 正 )1.若将流体处理为连续介质,从时间尺度上应该是微观充分小,宏观充分大。
传递过程原理作业题和问题详解
《化工传递过程原理(Ⅱ)》作业题1. 粘性流体在圆管内作一维稳态流动。
设r 表示径向距离,y 表示自管壁算起的垂直距离,试分别写出沿r 方向和y 方向的、用(动量通量)=-(动量扩散系数)×(动量浓度梯度)表示的现象方程。
1.(1-1) 解:()d u dyρτν= (y ,u ,dudy > 0)()d u dr ρτν=- (r ,u , dudr< 0) 2. 试讨论层流下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三者之间的类似性。
2. (1-3) 解:从式(1-3)、(1-4)、(1-6)可看出: AA ABd j D dyρ=- (1-3) ()d u dy ρτν=- (1-4) ()/p d c t q A dyρα=- (1-6)1. 它们可以共同表示为:通量 = -(扩散系数)×(浓度梯度);2. 扩散系数 ν、α、AB D 具有相同的因次,单位为 2/m s ;3. 传递方向与该量的梯度方向相反。
3. 试写出温度t 对时间θ的全导数和随体导数,并说明温度对时间的偏导数、全导数和随体导数的物理意义。
3.(3-1) 解:全导数:dt t t dx t dy t dzd x d y d z d θθθθθ∂∂∂∂=+++∂∂∂∂ 随体导数:x y z Dt t t t t u u u D x y zθθ∂∂∂∂=+++∂∂∂∂ 物理意义:tθ∂∂——表示空间某固定点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率;dt d θ——表示测量流体温度时,测量点以任意速度dx d θ、dy d θ、dz d θ运动所测得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率DtD θ——表示测量点随流体一起运动且速度x u dx d θ=、y u dy d θ=、z u dz d θ=时,测得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率。
4. 有下列三种流场的速度向量表达式,试判断哪种流场为不可压缩流体的流动。
(1)j xy i x z y x u )2()2(),,(2θθ--+= (2)y x z x x z y x )22()(2),,(++++-= (3)xz yz xy y x 222),(++=4.(3-3) 解:不可压缩流体流动的连续性方程为:0u ∇=(判据)1. 220u x x ∇=-=,不可压缩流体流动;2. 2002u ∇=-++=-,不是不可压缩流体流动;3. 002222()u y z x x y z =⎧⎨≠⎩∇=++=++=,不可压缩,不是不可压缩5. 某流场可由下述速度向量式表达:k z j y i xyz z y xyz z y xθθθ33),,,(-+=-+= 试求点(2,1,2,1)的加速度向量。
化工传递过程基础
化工传递过程基础化工传递过程基础一、填空题(本题共20分,共10小题,每题各2分)1、相对压力又分为和两种。
2、流体静压力常采用两种不同的基准表示:一种是以为零作为基准计量;另一种是以作为基准计量。
3、当流体流过任一截面时,不随时间变化,称为稳态流动或定常流动。
4、当流体流动时,任一截面处的有关物理量中随时间变化,则称为非稳态流动或不定常流动。
5、、和费克定律都是描述分子运动引起的传递现象的基本定律。
6、传递过程也称传递现象,指物系内某物理量从区域自动地向区域转移的过程,是自然界和生产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7、壁面附近速度梯度的流体层称为边界层。
边界层外,速度梯度接近于的区称为主流区。
8、由于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使该组分由处传递至处,这种现象称为分子扩散。
9、当化学反应的速率大大高于扩散速率时,扩散决定传质速率,这种过程称为;当化学反应的速率远远低于扩散速率时,化学反应决定传质速率,这种过程称为。
10、由流体运动引起的物质传递称为。
二、计算题(本题共20分)三、简答题(本题共60分,每题12分,共5题)1、如何从分子传质和边界层理论两个角度理解三传之间存在的共性。
2、简述流体流动的两种观点欧拉法和拉格朗日方法。
3流体在圆管中流动时“流动已充分发展”的含义是什么?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充分发展的层流,又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充分发展的湍流?4、惯性力?粘性力?为何说爬流运动中可忽略惯性力,什么时候却不能简单的忽略粘性力的影响?5、当流体绕过物体运动时,什么情况下会出现逆向压力梯度?是否存在逆向压力梯度条件下一定会发生边界层分离?为什么?答案一、填空题(本题共20分,共10小题,每题各2分)1、表压力真空度2、绝对真空的状态的压力当时当地的大气压力为零3、流速、流率和其他有关的物理量4、只有一个随5、牛顿粘性定律傅里叶定律和6、高强度低强度7、较大零8、高浓度低浓度9、扩散控制过程反应控制过程。
10、对流传质三、计算题(本题共20分)三、简答题(本题共60分,每题12分,共5题)1、如何从分子传质和边界层理论两个角度理解三传之间存在的共性答:(1)通量=-扩散系数×浓度梯度(2)动量、热量、和质量的扩散系数的量纲相同,其单位均为m2/s(3)通量为单位时间内通过与传递方向相垂直的单位面积上的动量、热量和质量各量的量的浓度梯度方向相反,故通量的表达式中有一负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在总压力为P 、温度为T 的条件下, 直径为0r 的萘球在空气中进行稳态分子扩散。
设萘在空气中的扩散系数为AB D ,在温度T 下,萘球表面的饱和蒸汽压为0A p ,试推导萘球表面的扩散通量A N 为
p
p p RTr p D N
A A
B A
ln
--
=
解:该过程为拟稳态过程,且0=B N
)(B A
A A
AB A
N N
y dr
dy RT
p D N
++-
=
A
A A
AB N
p
p dr dp RT
D +
-
= dr
dp
p p RT D N
A
A AB
A
)/1(--
=
依题意,24const A A G r N π=⋅= 从而 dr
dp
p p RT D r
G A
A AB
A )/1(42
--
=π
整理得
p
p dp
r
dr
D RT
G A A
AB A /142
-=
-
π
00
1
1(
)ln 4A A AB A
p p G RT
p D r
r p p π--
=-
当∞→r 时,0→A p 故
p
p p p r D RT
G A AB A 0
ln
1
4-=-π
p
p p RTr p D r G N
A A
B A r
r A 0
2
ln
40
--
==
=π
5. 假定某一块地板上洒有一层厚度为1mm 的水,水温为297K ,欲将这层水在297K 的静止空气中蒸干,试求过程所需的时间。
已知气相总压为1atm ,空气湿含量为0.002kg/(kg 干空气),297K 时水的密度为997.2kg/m 3,饱和蒸气压为38.22mmHg ,空气-水系统的 41026.0-⨯=AB D m 2/s 。
假设水的蒸发扩散距离为5mm 。
解:
7.298332.13338.221=⨯=A p Pa
2
.3262978314189
.1/1997/002.018/002.022=⨯⨯+=
=RT c p A A Pa
8.1009982.32610132522=-=-=A B p p p Pa
3.983417.298310132511=-=-=A B p p p Pa 1.996643
.983418.100998ln
3
.983418.100998ln 1
212=-=
-=
B B B B BM p p p p p Pa
)
(21A A BM AB
A
p p p p
z RT D N
-∆=
6
3
4
10
69.510
51.996642978314)
2.3267.2983(10132510
26.0---⨯=⨯⨯⨯⨯-⨯⨯⨯=
kmol/(m 2·s)
水
ρδθ⋅⋅=⋅⋅⋅A M
A N
A
A
4
.973618
1069.52
.99710
16
3
=⨯⨯⨯⨯=
⋅⋅=
--A
A
M
N
水
ρδθs 70
.2=
h
6. 常压和45℃的空气以3m/s 的流速在萘板的一个面上流过,萘板的宽度为0.1m 、长度为1m ,试求萘板厚度减薄0.1mm 时所需的时间。
已知45℃和latm 下萘在空气中的扩散系数为 6.92×10-6m 2
/s ,萘的饱和蒸气压为0.555mmHg ,固体萘密度为1152kg/m 3
,摩尔质量为128kg/kmol 。
解:常压下45℃空气的物性 ρ=1.11kg/3m ,μ=1.935⨯510-Pa ⋅s
55
05
13 1.11 1.7210510
1.93510
c
L x Lu Re Re ρ
μ
-⨯⨯=
=
=⨯<=⨯⨯ 故为层流边界层
12
10.664
AB cm L D k Re Sc
L
=⋅
5
6
1.93510
2.52
1.11 6.9210
AB
AB
Sc D D ν
μρ--⨯=
=
=
=⨯⨯
6
0512
13
6.9210
0.664(1.7210)
(2.52)
1
cm
k -⨯=⨯
⨯⨯⨯=2.59310-⨯m/s
空气中萘含量很少,1Bm y ≈ 萘扩散很慢,0ys u ≈ 则 0c m c m
k k ≈ 0()(
0)As A cm As A cm p N k c c k RT
=-=⋅- =38
2
0.5551013252.59107.2410
kmol/(m s)
7608314318
--⨯⨯⨯
=⨯⋅⨯⨯
A A s N A M A θδρ⋅⋅⋅=⋅⋅
3
8
0.1101152
3.45h
7.2410
1283600
s
A A
N M
δρθ--⋅⨯⨯=
=
=⋅⨯⨯⨯
11. 在直径为50mm 、长度为2m 的圆管内壁面上有一薄层水膜,常压和25℃的绝干空气以0.5m/s 的流速吹入管内,试求平均传质系数k cm 、出口浓度和传质速率。
由于在空气中水分的分压很低,气体的物性值可近似地采用空气的物性值代替。
解:常压下25℃空气的物性 ρ=1.185kg/3m ,μ=1.835510-⨯ Pa ⋅s 该条件下水的饱和蒸汽压4
2
3167.89Pa ,0.2610
m /s
As p D --==⨯水空气
05
0.05
0.5
1.185
1614.420001.83510
d du R
e ρ
μ
-⨯⨯=
=
=<⨯ 故管内流动为层流
5
4
1.83510
0.60
1.185
0.26
10
AB
Sc D μρ--⨯=
=
=⨯⨯ 0.050.051614.40.05
4.
e d L Re d =⋅=
⨯⨯=>
故速度边界层正在发展
12()1()
d m
n
d d
k Re Sc x Sh Sh d k Re Sc x
∞⋅=+
+⋅
由表11-2查得, 1k =0.104,2k =0.016, n
=0.8,Sh ∞=3.66
0.8
0.05
0.104
(1614.40.60)23.66
5.75
0.05
10.016(1614.4
0.60)
2
m
Sh ⨯⨯⨯=+=+⨯⨯
⨯ 4
03
5.750.2610
3.010
m /s 0.05
m AB
cm cm
Sh D k k d
--⋅⨯⨯≈
=
=
=⨯
3
3
3167.89 1.2810
kmol/m
8314298
As AS p c RT
-=
=
=⨯⨯
2
()4
A A cm As A dG d dc k d dl c c π
π=⋅=⋅⋅⋅- 4cm A
As A
b k d
c dl
c c u d
=⋅-⋅ 1
2
4ln
As A cm As A
b c c k l c c u d
-⋅=
-⋅
2
3
3
3
1.28100
4 3.010
2
ln
0.50.05
1.2810
A
c ---⨯-⨯⨯⨯=
⨯⨯-
解之得
2
4
3
7.910
km ol/m
A c -=⨯ 2
1
2
()4
A A A b
G d c c u π
=
-⋅
=
2
4
3.140.05(7.910
0)0.54
-⨯⨯⨯-⨯7
7.7510
kmol/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