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录读书笔记3篇

合集下载

卢梭忏悔录读书笔记

卢梭忏悔录读书笔记

卢梭忏悔录读书笔记《忏悔录》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让-雅克・卢梭在其晚年写成的自传。

下面给大家分享卢梭忏悔录的读书笔记,一起来看看吧!忏悔录读书笔记1不管一个人有多聪明,他终究会死。

他将永远保持沉默,化为尘土。

不管他有多伟大,在死亡面前众生平等。

那么,生命的意义何在?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爱因斯坦的儿子曾经说过:“活着的意义在于找到生活的意义。

”我想知道你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什么?《忏悔录》被誉为世界三大“忏悔录”之一(另外两个来自卢梭和圣奥古斯丁),是俄罗斯文学巨子托尔斯泰的一次精神探索之旅,他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名著而闻名。

作者先回顾了他的生命:出生在贵族家庭,童年父母去世后,在没有方向,质疑宗教优越的环境长大,上大学,加入军队,加入一个作家,成家立业,财富等等都有后,到中年精神危机差点自杀后寻找生命的意义之路,这本书只有一个主题: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书中还简要总结了历代圣贤对人生奥秘的总结,引用了苏格拉底、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所罗门《圣经传道书》、释迦摩尼的大篇幅原作。

简而言之,苏格拉底是第一个为真理而死的人,他的厌倦了肉体感官的束缚,把死亡看作是一个解放的机会,一个与圣贤交流的机会;所罗门的传道书认为一切都是虚空,“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佛祖在菩提树下领悟生命,得出的结论是人必须摆脱各种外在的诱惑,看透自己,才能摆脱生与死的轮回;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意志消失了,其他一切都是虚无。

作者对自己的青年和成年经历有着深刻的自我批判态度。

毫无疑问,他经历过一些忘乎所以的日子,但他仍然同意,他必须在出生之前进入这个世界,他必须有这样的经历,以获得对生活的最终深刻理解。

作者的结论是理性不能理解无限,不能否定生命。

只有信仰才能赋予生命意义;然而,信仰不是少数人谋利的工具。

只有人民把握生活的真谛,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忏悔录读书笔记2时至今日,卢梭的《忏悔录》还是惊世骇俗的。

忏悔录卢梭的读书笔记

忏悔录卢梭的读书笔记

忏悔录卢梭的读书笔记忏悔录卢梭的读书笔记篇1卢梭的忏悔录读书笔记《忏悔录》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让·雅克·卢梭于1782年出版的一部自传体小说。

全书共十二卷,记录了卢梭从出生到名声在外的这一段人生历程。

卢梭在书中以朴实、自然、坦诚的笔触,描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内心感受,不仅揭示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也揭示了他作为一个伟大思想家的道德挣扎和思想觉醒。

读完《忏悔录》后,我对卢梭的人生轨迹和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认为,卢梭在书中的坦诚和真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敢于面对自己的弱点和错误,并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

这种勇气和诚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卢梭的人生选择和思想转变产生了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我认为,卢梭在书中所倡导的人性、自由和平等的思想,不仅是他对人类社会的理想追求,也是他对个人道德的自律要求。

这种思想境界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总的来说,《忏悔录》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它不仅让我了解了卢梭的人生历程和思想,也让我反思了自己的道德和思想。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忏悔录卢梭的读书笔记篇2卢梭的忏悔录读书笔记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自传体小说。

全书共十五卷,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讲述了卢梭从出生到脱离社会回到瑞士的历程。

在书中,卢梭详细地描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思想转变以及与身边人的交往。

他坦诚地承认自己的过错和错误,并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行为和思想。

卢梭的思想和行为深受他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他强调了个人的自由和独立,认为人应该自由地思考和行动,不受任何限制和束缚。

他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互助,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尊重和平等对待。

在书中,卢梭还提到了他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以及社会环境对他的影响。

他指出,他的家庭环境对他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母亲是一个善良、勤劳的人,但他的父亲却是一个自私、冷漠的人。

《忏悔录》读书笔记精选

《忏悔录》读书笔记精选

《忏悔录》读书笔记精选《忏悔录》读书笔记精选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整理的《忏悔录》读书笔记精选,欢迎大家分享。

《忏悔录》读书笔记精选篇1作为人类思想精华的名著书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学习和参考的典范,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必修课。

从寒假到上个月中旬,差不多历时三个月,终于看完了卢梭的自传《忏悔录》以及《忏悔录》续篇《漫步遐想录》,前者是卢梭在面对造谣时极度渴望的自我辩护,而后者则是这料,人生总会有林林总总痛苦和烦恼,在这个路途中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活、为什么活。

幸福的、痛苦的、愧疚的、愤怒的;自我、友谊,这些都关乎生活、关乎人性、甚至,关乎灵魂。

位伟大思想者在生命的最后路途的浅浅悲鸣。

看完两本书的总体印象是:人生的事谁也无法预料。

卢梭的《忏悔录》这本五十五万字的自传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卢梭想要通过对自己一生的回顾阐明一个事实,即他在自序中所说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伟大高尚,思想是否丰富敏捷而定。

”在第一章的一开始,卢梭就大声宣称:“我深知自己的内心,也了解别人。

我生来便和我所见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个生来像我这样的人。

虽然我不比别人好,至少和他们不一样。

”他对于自己“与众不同”的认识是正确的。

卢梭开始写这部自传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但他对童年生活的记忆仍然非清晰。

童年,不但是卢梭的精神源头,而且更重要地,已成为他的生涯中的伊甸园,在坠落之后剩下的就是怅然回望,以及不自觉的对童年感情的模仿。

追求纯粹的情感上的满足近乎拙稚,以致其理性终其一生也未能成熟。

卢梭的情感如此细腻,性格如此敏感,休谟形容他“好象这样一个人,这人不仅被剥掉了衣服,而且被剥掉了皮肤”,而他清楚的自我意识使他把“多愁善感”看成了一种天赋,为了肯定自己所特有的道路,他必须把情感作为最高的价值。

卢梭写的是“忏悔录”,却把一根绳索吊在了听他忏悔的人的脖子上,就像现在也有人拿一根绳子去要求别人忏悔一样。

2021年卢梭忏悔录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

2021年卢梭忏悔录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

The easiest thing to do is to make simple things complicated, and the most difficult thing to do is to makecomplicated things simple.悉心整理祝您一臂之力(页眉可删)卢梭忏悔录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卢梭忏悔录读书笔记1现当代文学老师布置主题演讲包括一个资料,就是分析卢梭的忏悔录,老师说读完忏悔录精神层次会提升一层。

自我于是借来了忏悔录来看,只看完了上卷,下卷还未看完,有所感,就记下来了。

正如卢梭自我所说,“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全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此人便是我。

”“这就是我所做的,我的为人,我以同样的坦率道出了善恶。

我既没隐藏什么丑行,也没添加什么善举。

”卢梭确实在文中表露了自我的心境,十分坦率,能够看出他是很大胆的,他是敢于剖析自我的人,对自我动手术刀。

我自我的感觉是,我读着读着就感觉其实他不必忏悔,我已原谅他了。

卢梭少时读书的积累《宗教与帝国史》《名人传》等,这为之后打下基础,文中多处提到书,自我当学徒时,也是为了摆脱孤独吧,“除了阅读,什么也不再干了,包括偷窃”,能够看出,读书有多重要,自我以后会趁大二时光丰富,多读书,读好书。

偷窃,卢梭没有掩盖事实,也透露了一种犯罪心理,“我觉得挨打是对偷窃的一种补偿,让我有权继续偷。

”这是一种典型的心理畸形,“那我当小偷处置,就是允许我当小偷。

”从中,我们也能够了解一些犯罪者的心理,他们就是一种破罐子破摔,无所谓的心理。

遇到瓦朗夫人这一段,“她笑吟吟地接过我哆哆嗦嗦地递给她的信”,与其说瓦朗夫人是卢梭的情妇,倒不如说瓦朗夫人是卢梭的半个母亲,或者反过来说,卢梭更像是瓦朗夫人的情夫,在卢梭笔下,瓦朗夫人是地位很高的,是卢梭顶礼膜拜的。

即使之后卢梭几乎被抛弃,他都没有贬低瓦朗夫人,更多的是悔恨。

卢梭从小失去母亲,卢梭缺少母爱,在我眼中,或许卢梭把瓦朗夫人当做自我的母亲了吧。

关于《忏悔录》读书笔记1000字范文精选五篇中学生范文

关于《忏悔录》读书笔记1000字范文精选五篇中学生范文

关于《忏悔录》读书笔记1000字范文精选五篇中学生范文《忏悔录》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让-雅克·卢梭在其晚年写成的自传。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忏悔录》读书笔记1000字范文精选五篇中学生范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关于《忏悔录》读书笔记1000字范文精选五篇中学生范文(一)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才将这本书看完,其中由于课程和时间的原因,间隔的时间比较多,所以现在只能模糊的记得大概的内容,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首先,这本书是卢梭自身经历的一种回顾,类似于一种自述,讲述了卢梭从小到大一生的经历。

卢梭出生于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家庭,母亲因为他的出生而死亡,在他年幼时父亲也因为与人发生争执离开了日内瓦,后来跟着他的姑母(舅母)生活,接受过一定的教育。

他学过雕刻,在宫廷当过差(为国王进行土地登记工作),当过音乐家庭教师,写过剧本,在艺术方面有一定的见解,也是一个作家和教育家,有诸多情史,在上流社会之间游走,有过辉煌多金的时刻,也睡过公园的长板,朋友众多。

以前读《社会契约论》的时候,就觉得他是一个绝对的自由主义者,主张一种平等的自由。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是深切的感受到这种思想。

当他学雕刻觉得不适合自己时,会选择毅然地离开出去流浪;当他在宫廷当差时,认为这种工作过于呆板束缚了自己的自由,就辞掉这份工作选择自己喜欢的作曲;当他的曲子获得国王的赞赏邀请他到宫廷就职时,他选择了拒绝。

这种对自己的向往已经融入他的骨子里,成为他的一种品格,就算明天吃不上饭,没有睡觉的地方,他依旧会选择去远方。

在我看来,这种理想主义者是很值得敬佩的,至少我没有这样的勇气去践行自己的想法,会迫于生活的无奈不得不做一些事。

想到一句话,每个女生心里都住着一个三毛,渴望独立与自由,但现实世界中的三毛太少,所以她制存在于大多数女性的心里。

同时我感叹于卢梭的才华,在音乐、哲学、教育方面都有研究,并非现在的“术业有专攻”,而是在各方面都要涉及。

忏悔录读后感(精选3篇)

忏悔录读后感(精选3篇)

忏悔录读后感(精选3篇)忏悔录篇1我是不幸的,每一个让感情束缚于世间俗物的灵魂都是不幸的。

失去世间俗物是一种折磨,待到失去之后就会意识到,其实甚至在失去之前,灵魂就早已身处这种不幸。

写下这段话是因为他痛失好友,悲痛欲绝,心中一片黑暗。

在这种情形中,他哀伤之极,悲泣落泪,唯独能从这种极度哀伤中聊得慰藉。

这话语充满哲思,若能真正体会其中深意,定是曾经失去过什么或者如今正在失去。

而只有当我们失去至亲至爱之人时,我们或许才能体会到那种对生命无比厌倦,同时却又对死亡极度恐惧的极端矛盾。

世间一切仿佛都是俗物,我们的身体是俗物;我们追求的名誉和利益是俗物;淫邪恶行是俗物;不是真理的谬论是俗物。

但我们的身体是由灵魂支配的,灵魂付之于感情与思想,身体付之于行动,若非与灵魂惺惺相惜,世间其他一切都将是虚无。

最大的不幸莫过于灵魂的不幸,因为灵魂若是悲戚,灵魂若不能坚守真理,它就会匍匐在地,软绵无力,随着那些自以为是的人们从肺脏中吹出的言语气息,盘曲缠绕,反反复复,光明就不再为它闪耀,它也无法看见真理。

可若是我们的灵魂真的失去一些给我们以支持的精神与希望,那也不必无法释怀,因为如果要让这世界平衡,让我们的心灵宁静,一些事物流逝远去,其他的事物定会纷至沓来。

这或许就是上帝的馈赠。

但是权且不去理会这一切吧。

还是让我抛开这浮华和虚空,全心全意地去追寻真理。

生命是可怜不堪的,死亡随时就会侵入。

如果死亡突然降临到我的头上,我应该以何种状态告别此生?全心全意地追寻真理似乎是大多数人毕生的追寻,不为虚华名利所诱惑,不为人间疾苦欢乐所羁绊,不为情所困,不为过去种种留恋叹息或遗憾惆怅,不为将来未知磨难而恐惧忧虑。

此生只为追寻真理,愿为真理“为伊消得人憔悴”,愿为真理抛头颅洒热血,愿成为真理的虔诚的信徒,愿成为真理青睐的幸儿。

然而这似乎太过理想太过真空化,难道要如法国启蒙思想家们一样,幻想一个真空的世界,真空的环境,只为我们追逐真理的踪迹?这世间有多少人在这条道路上迷失了自己,成为了浮华和虚空的奴隶?人非圣贤,连奥古斯丁这样的人物都会在拜访有权势的朋友,兜售给学生课业和追寻真理之间摇摆不定,犹豫不决,更何况平凡的人们。

《忏悔录》读书笔记5篇最新范文

《忏悔录》读书笔记5篇最新范文

《忏悔录》读书笔记5篇最新范文《忏悔录》中,奥古斯丁描述了自己真实的生平。

尤其是书中对耶和华的信仰,是那么的执着。

那么忏悔录读书笔记怎么去写呢,以下是整理的忏悔录读书笔记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忏悔录》读书笔记范文一《忏悔录》是卢梭在晚年为了回击[敌人"们的攻击而写下的,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无与伦比的真实。

在书中完整的暴露了自我的一生。

正是由于这种真实,它能够作为一个十分好的心理分析的材料,正如卢梭所说[它能够作为关于人的研究--这门学问无疑尚有待于创立--的第一份参考材料"。

*是基于这个假设:《忏悔录》中记载的都是真实的想法以及真实的事件,如卢梭宣称的那般:[既没有隐瞒丝毫坏事,也没有增添任何好事"。

《直面内心的恐惧》一书中对人格进行了分类,分别是分裂、忧郁、强迫和歇斯底里。

按照卢梭的行为来看,他属于严重的歇斯底里人格的人。

歇斯底里人格特征有这些:追求自由,不愿受到约束,;无法抵抗诱惑,随时向诱惑屈服,及时行乐;不愿意承担职责,用自我的逻辑去解释所犯的错误或者将之归罪于别人;强烈的追求感情,可是喜欢的只是恋爱这个事情而不是人;自恋,不断的寻求别人的肯定;敏感,不愿意理解别人的批评,一旦被攻击就奋力反抗;喜欢和同样歇斯底里的人做朋友;喜欢幻想,沉迷于其中而忘记了现实;喜欢冒险,做事冲动莽撞不顾后果;喜欢暴露自我。

下头,我将逐条进行说明和分析。

1。

追求自由,不愿受到约束。

卢梭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宣称[无论在什么事情上,约束、屈从都是我不能忍受的",在《爱弥儿》中也鼓吹对孩童的教育中要放任自由。

为了不受到约束,卢梭选择了离开城市,去退隐庐居住;在自我的歌剧《乡村卜师》大获成功,要觐见国王的时候,卢梭不想被年金的枷锁束缚,就逃跑了。

2。

无法抵抗诱惑,随时向诱惑屈服,及时行乐。

结识了巴克勒以后,短短的六周时间内,卢梭就抛弃了自我的保护人。

对卢梭来说,[唾手可得的一点小小欢乐对我比天堂的永久幸福的诱惑力还要大"。

忏悔录读后感(精选7篇)

忏悔录读后感(精选7篇)

忏悔录读后感(精选7篇)《忏悔录》读后感篇一“人活着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因为“有什么意义”这类问题,其终极答案就是“有利于人类的发展”,所以那个问题就会变成“人活着对人的发展有什么用?”我认为我们是无知的,很被动的,很多东西我们是弄不清楚的,既然我们已经被莫名其妙的放在这个世界上了,就活得开心就好,爱你爱的人,做你能感到快乐的事。

列夫托尔斯泰最后做的那个梦太绝了,托翁一开始苦苦探寻生命的意义,(但他自始至终也没找到答案),无果后,投奔宗教,不再寻根问底,只求有所支撑,相信上帝的存在是他生命的支撑,原文中写道“他了解并看到我探索,绝望,斗争,他是存在的,只要我瞬间承认这一点,生命就立刻在我身上高涨起来,”(我觉的这是因为他把上帝设置为一个具有最高理智的,正义的上帝的角色,认为这样的角色创造的生命一定是有一意义的)东正教的缺陷使他失望了,最后在梦中,他向上看,看到蓝天就感到安稳了,因为他找到新的信仰,相信进步,相信明天,相信美好,努力生活。

那句话“宗教信仰是生存的能量,只要人活着,他总要有宗教信仰”中应该把“宗教”去掉。

每个人都需要相信些东西。

我们不信宗教,但我们都相信美好,不是吗?在社会底层挣扎的人,要不就是相信自己能一点点向上,要不就是没有思想的行尸走肉。

忏悔录读后感900字篇二当我读到卢梭的这句话,如故冲动不已。

他说: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文雅龌龊的,就写我的文雅龌龊;当时我是仁慈淘气、道德崇高的就写我的仁慈淘气和道德崇高。

全能的上帝啊!我的内心纯粹表披露来了,和你亲身看到的纯粹1样,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

种犯错而呻吟,让他们为我的种。

种恶行而羞愧。

而后,让他们每1 个人在您的宝座后背,异样朴拙地流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

这1 段话像极了耶稣对歹意诽谤1 个妓女的法力赛人说的话1 样:你们当中谁若没犯过罪,即也许打她。

卢梭忏悔录读书笔记

卢梭忏悔录读书笔记

卢梭忏悔录读书笔记卢梭忏悔录读书笔记篇1卢梭忏悔录读书笔记《忏悔录》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让-雅克·卢梭于1782年写成的,该书坦诚披露了卢梭从出生到晚年的一些生活经历,同时也反映了他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卢梭自传中贯穿着一种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把自己成长道路上的每一段时期都做了实事求是的评价。

在1762年出版的《忏悔录》(六卷),不满足于一般地叙述自己的生活经历,《自传》将“我所更感兴趣的东西和那些想知道的东西”写进一七六六年五月十四日给维努瓦夫人的信,明确地把该书定名为《忏悔录》。

该书共分五卷,前四卷以编年的形式记述了卢梭从出生到入监塞纳河畔木尔古街教养院时的经历,第五卷则是该书精华所在,即作者就“我的过失和我的罪恶对社会的危害”问题所做的长篇忏悔。

卢梭在《忏悔录》中以坦诚、朴实的文风和深刻、丰富的内心独白,披露了他从出生到入狱的成长道路。

他以自己曲折的经历和独特的个性,展示了十八世纪末法国封建王朝末期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心灵史”。

《忏悔录》是一部非常独特的自传体小说,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卢梭对自己一生的反思和审视的作品。

卢梭在书中坦诚披露自己的过失和罪恶,以及他对社会和人类的思考和探索。

卢梭在书中强调了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才能真正地成为自己。

他强调了自由、平等、正义等资产阶级思想的重要性和意义,他认为这些思想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卢梭在书中还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观点和思想,例如他强调了人类自由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类自由是人类尊严和价值的体现;他还强调了人类平等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类平等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公正的基础。

总之,《忏悔录》是一部非常独特的自传体小说,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卢梭对自己一生的反思和审视的作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卢梭的思想和观点,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也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忏悔录读后感优秀3篇

忏悔录读后感优秀3篇

忏悔录读后感优秀3篇忏悔录读后感篇一上一周用了两天的时间看完了卢梭的忏悔录。

感觉到的不是某些情节的动人,而是那种隐藏在其后的幸福与自一由。

越读书越觉得自己的匮乏,想突然间读完所有的书,有人说读书应该“少而一精一”,有人则认为该多而广,我被这些相左的观点弄得很迷茫。

我想不论怎样还是先来个多而广吧,因为如果一精一就等到上了博士再说吧!喜欢的是卢梭那种自一由,他的自一由不与金钱挂钩,他追求的是属于自己内心的快乐。

他喜欢阅读,喜欢到处游玩,喜欢按自己的意愿写作,喜欢为自己所一爱一的人付出一切。

尽管他做过坏事,而且“有罪者的良心为无罪者复仇”,他终身为了良心的谴责而不安。

他在那个时代,是个不与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的下层人,却有着超出时代的思想和崇高的。

道德……我想给自己的自一由也许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因此告诫自己不要过多的按照世俗的眼光来约束自己,毕竟束缚不利于自己的发展,走自己的路,不管对不对,只要坚持下去,相信能够超越原来的自己。

《忏悔录》读后感篇二刚看完《忏悔录》时,我想的是一个人怎能用如此欢快的心情来叙述自己生命中悲惨的事情,怎能把平淡生活中的每件小事都写成精彩有意思的故事。

不懂。

昨天老师出了个关于自传事实、传记事实和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的题目,我突然想到,其实所谓的“敢于批评自己、揭露自己”、“较真实”的《忏悔录》,很有可能也有很大程度的艺术创造的成分。

所有,我们还是要有所保留地看此书,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对不对?尽管如此,我们仍能从他笔下看到一个近似真实的世界——贫民、富人共存却泾渭分明的世界。

不论是朴实的农民、热心的小店主、出色的阿奈、善良的麦特尔等平民,还是猥琐的神父、彭维尔、西蒙等人,好好坏坏,都是很真实很鲜活的人物。

社会的这一面,或许也只有卢梭这般阅历丰富、感情细腻的人能写出来了。

当然,我们还能看到一个近似真实的卢梭——回首往事、不甚感慨、忏悔、抗议、极想为自己辩解的卢梭。

很多地方,甚至直白、深刻得让我一时不能接受。

卢梭忏悔录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

卢梭忏悔录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

卢梭忏悔录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卢梭忏悔录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卢梭忏悔录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卢梭忏悔录读书笔记1 现当代文学老师布置主题演讲包括一个资料,就是分析卢梭的忏悔录,老师说读完忏悔录精神层次会提升一层。

自我于是借来了忏悔录来看,只看完了上卷,下卷还未看完,有所感,就记下来了。

正如卢梭自我所说,“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全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此人便是我。

”“这就是我所做的,我的为人,我以同样的坦率道出了善恶。

我既没隐藏什么丑行,也没添加什么善举。

”卢梭确实在文中表露了自我的心境,十分坦率,能够看出他是很大胆的,他是敢于剖析自我的人,对自我动手术刀。

我自我的感觉是,我读着读着就感觉其实他不必忏悔,我已原谅他了。

卢梭少时读书的积累《宗教与帝国史》《名人传》等,这为之后打下基础,文中多处提到书,自我当学徒时,也是为了摆脱孤独吧,“除了阅读,什么也不再干了,包括偷窃”,能够看出,读书有多重要,自我以后会趁大二时光丰富,多读书,读好书。

偷窃,卢梭没有掩盖事实,也透露了一种犯罪心理,“我觉得挨打是对偷窃的一种补偿,让我有权继续偷。

”这是一种典型的心理畸形,“那我当小偷处置,就是允许我当小偷。

”从中,我们也能够了解一些犯罪者的心理,他们就是一种破罐子破摔,无所谓的心理。

遇到瓦朗夫人这一段,“她笑吟吟地接过我哆哆嗦嗦地递给她的信”,与其说瓦朗夫人是卢梭的情妇,倒不如说瓦朗夫人是卢梭的半个母亲,或者反过来说,卢梭更像是瓦朗夫人的情夫,在卢梭笔下,瓦朗夫人是地位很高的,是卢梭顶礼膜拜的。

即使之后卢梭几乎被抛弃,他都没有贬低瓦朗夫人,更多的是悔恨。

卢梭从小失去母亲,卢梭缺少母爱,在我眼中,或许卢梭把瓦朗夫人当做自我的母亲了吧。

正是瓦朗夫人弥补了自我心中关于母亲的空白,所以卢梭才会死心塌地吧。

《忏悔录》读后感(精彩8篇)

《忏悔录》读后感(精彩8篇)

《忏悔录》读后感(精彩8篇)《忏悔录》读后感篇一昨日躺在床上读完托尔斯泰的《忏悔录》,托尔斯泰最终在寻求人生的意义中转向了他一度丢弃的宗教。

他试图用理性去探寻人生的意义,“人生有什么意义?如何处理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时间的反差所带来的苦闷?”——“生命是没有意义的,非理性的,应该抛弃。

”他不满这样的答案,认为一定是哪个地方出错了。

后来,在一段苦闷和绝望之后,他意识到通过理性去寻求人生的意义是错误的方法,这样的方法就好像当我们在解一道方程,然而最终却得出了“0=0”“生命是毫无意义的”这样的恒等式。

意义是自己赋予的,而他又重新回到了宗教里,即使他逼迫自己去相信上帝的存在——而我也怀疑经过如此一番宗教是否真的能让他赋予自己人生以意义。

最初在他的生活圈子里,那些所谓宣称自己信教的人往往却最没有信徒应该具有的谦卑、善良的气质,托尔斯泰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信徒们的生活方式与他们的信仰的截然对立,然而当他将目光转向劳动阶层,渐渐将自己从独处的生活环境中走出来融入到劳动阶层中,他却发现劳动阶层的人们用他们的全部生活去验证他们的信仰并赋予他们生活以意义,那些劳动的人们的生活大多充满了贫困、病痛和不幸,然而依然笃信福祉,笃信上帝。

他发现自己是如此的狂妄,“竟然轻易否定了人类所有的努力,妄图单枪匹马,以我自己的方式推倒一切重来。

”在托尔斯泰看来,劳动阶层、那些创造了生命的人的活动,成了唯一真实而有意义的生活方式,而寄生虫如他,不仅没有通过劳作去维持自己的生存,而一直在浪费自己的生命。

他渐渐意识到只有劳动人民的生活才可以去阐释、验证他们所赋予的意义,而他如今所寄生的这个阶级,“我们赖以生活的奢华使我们根本无法了解生活。

我知道,要想真正理解生活,必须了解的不是我们这些少数寄生虫的生活,而是朴素的劳动阶层的生活,以及他们赋予生活的意义。

”并非所有的劳动阶级都如托尔斯泰所言那般虔信宗教,在苦难、贫穷、病痛中保持一颗平静祥和祈福的心,更多的时候,至少在我看来,却是一种坚忍,即使日子实在困难捉襟见肘,强忍着苦难依旧生活。

忏悔录读后感 精彩6篇

忏悔录读后感 精彩6篇

忏悔录读后感精彩6篇忏悔录读后感篇一《忏悔实录》警示教育读本,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原原本本的忏悔,深入浅出的点评,以案说纪,以案明法,给我强烈的思想震撼。

读着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看着这些以前身居领导岗位的干部在成为阶下囚后发自内心的忏悔,深深地感到作为党员干部不断增强拒腐防变意识是多么的重要,随时都要警钟长鸣。

通过认真阅读,我的心得如下:一是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时时警惕错误思想的影响,分清楚什么事是能够办的,什么事是不能办的。

严格按照党纪国法的规定,凡是职责要求的事必做,凡是党纪国法禁止的事情不做,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防微杜渐。

二是必须要自我严格要求。

《忏悔实录》中提到的多数人,都讲到他们腐化堕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放松了学习,放松了纪律。

置党纪、政纪、国法于不顾,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是必须树立为民务实清廉形象。

要接受群众监督,做到知所守、知所辩、知所拒,慎独、慎友、慎微,纯洁社交圈,净化生活圈、规矩工作圈、管住活动圈。

四是必须要不断加强党性修养。

增强遵纪守法、廉洁自律意识,筑牢反腐倡廉思想道德防线,使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抵御诱惑的能力。

《忏悔录》读后感篇二这不是一篇要忏悔自己罪孽的文字,也和卢梭、奥古斯丁要叙述自我的真性情不同,这篇文字要探讨的问题只有一个,这个问题也是缠绕着托尔斯泰一生的,那就是:人生的意义何在?我们为什么而活?人的存在是为了什么?法国作家加缪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

这个说法在托尔斯泰那里绝非虚言,他用他的一生来证明和阐释。

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答,对于他而言,这样的生活就毫无意义。

当他无法解答这个问题时,他写道,“我每天在生活的道路上行走,好象已走到了深渊边上,清清楚楚地看到了前面只有死亡,别的什么也没有。

我不能停步,不能后退,也不能闭上眼睛不看前面,前面什么也没有,有的只是生活和幸福的假象,以及真正的痛苦和真正的死亡——真正的毁灭”。

卢梭《忏悔录》读书笔记_作文750字_读书笔记_

卢梭《忏悔录》读书笔记_作文750字_读书笔记_

卢梭《忏悔录》读书笔记《忏悔录》卢梭写的,他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在里面写得清楚。

有时候忏悔,只是为了让自己更加优秀。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卢梭《忏悔录》,希望你喜欢。

卢梭《忏悔录》读书笔记篇一1. 个人所拥有的金钱是获得自由的手段,而我们急切地追求的金钱却是是我们受奴役的工具。

因此,我对自己所有的金钱抓得很紧,而对没到手的却无所谓。

2. 我不谈没有欲望的爱情,我是有欲望的,世上能有不嫉妒的爱情吗?人不是想知道他所爱的人是不是也爱自己吗?但在我的生活中,我不问她这个问题,我只问自己是不是爱她。

3. 我浪荡,却不放荡。

4. 要想要让孩子信仰宗教,就不要同他们谈论宗教,他们不能像我们那样去了解上帝。

5. 一般而言,绝大多数人只有在运用力量已经太迟的情况下,才抱怨力量不够。

这是诡辩,也是让我毁灭之处。

勇气在我们犯了错误时菜可贵,要是我们始终谨慎从事,我们很少需要勇气。

并不难以克服的倾向对我们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我们向轻的诱惑投降了,而它的危险我们却不以为然。

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陷入险境,这本来是很容易避免的。

可是,一旦陷进去了,没有惊人的勇气不能解脱。

最后,我们跌落深渊了,就责怪上帝,“为什么你把我造得如此软弱?”但是,不管我们如何,上帝都会对着我们的良心回答说:“我是把你造得太软弱了,以至于你不能从深渊里爬出来,因为我本来已经把你造得够坚强了,你不至于掉入深渊的。

”6. 是的,世上没有什么快乐可以与人们所爱着的个有德行的女人所给予的快乐等同。

7. 我通过观察发现,凡是以干巴巴地提问的方式来了解别人,是那些自以为聪明的女人惯用的伎俩。

她们觉得,隐藏了自己的心思,她们就有可能更好地洞悉别人的心思。

但她们没有想到,这样做会使别人失去吧心思袒露的勇气。

个被询问的男人,会因为那个原因而警惕起来,要么他认为向他提问的人并不是真正的关心他,而只是想套他的话,他要么撒谎,要么闭口不说,要么倍加小心,宁愿被当作傻瓜也不愿被别人的好奇心哄骗。

奥古斯丁忏悔录读书笔记

奥古斯丁忏悔录读书笔记

奥古斯丁忏悔录读书笔记精选奥古斯丁忏悔录读书笔记(通用23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

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精选奥古斯丁忏悔录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奥古斯丁忏悔录读书笔记篇1人在生活中总需要一个精神支柱――信仰。

也许有人说,我没有信仰,也活得逍遥自在。

但是你活得充实吗?甚至我们可以绕口地说“没有信仰也是一种信仰”。

一个人在追寻信仰的过程中,是艰难而痛苦的。

尤其当人对自己的信仰有所怀疑时,就会有无穷的烦恼与苦闷,奥古斯丁那漫长的追寻真理的过程就是一个生动地说明。

年轻时沉迷于情欲,信奉摩尼教,反对基督;后来从摩尼教中退出,在母亲和朋友的帮助下皈依了基督教。

他深深地反思了自己的生活,尤其是他对自己陷入情欲的泥沼,对那一段放荡生活的反省,让我们认识到了如此虔诚的人。

奥古斯丁的痛苦源于他对暂时的、有限的存在不满足。

在对摩尼教的怀疑中,奥古斯丁得以摆脱摩尼教的物质性形式的神、真理。

他领会到真理、存在的本体不仅是超越空间的,而且也是超越时间的。

超越时空,正是精神的基本特质。

真正的不朽、永恒只能是精神性。

因为时空范畴总是意味着有限、多样、变化,它只用来描述构成整体的部分,描述从无向有,再从有向无的过程。

但对整体却无能为力,而“我”所渴念的是整体无限,所以,它们不能缓解我对有限的存在所感受到的痛苦焦虑。

因此,只有精神才能慰藉心灵。

于是奥古斯丁选择了全能的神――上帝来解脱,在他看来,那些寻求外部欢乐的人容易跌入虚无,沉溺于可见的、瞬间事物。

而上帝是永恒不变的,在上帝之中有着令人忘却一切烦恼的安宁,因为除上帝之外,再无他物,人用不着去寻找其他事物。

奥古斯丁在《忏悔录》里批驳过占星术,他认为,当那些星象学者利用星象来伟人占卜时,只是一种偶然的巧合,那么当他彷徨在花园中,冥冥听到一个声音在喊:“拿起来读吧,拿起来读吧!”时,随手拿起《圣经》而翻到的那一页:“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竞争嫉妒,总要拥戴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

忏悔录的读书笔记

忏悔录的读书笔记

忏悔录的读书笔记忏悔录的读书笔记篇1《忏悔录》是法国哲学家保尔·瓦莱里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记录了瓦莱里从童年到1960年的生活经历。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写作方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

在书中,瓦莱里以一种坦诚、真实的态度,描述了自己的成长历程、思想转变以及与周围人的交往。

他的写作风格简洁明了,富有哲理性,通过他的自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态度。

书中的主要人物是瓦莱里本人,但他的人物形象并不单调,而是丰富多彩的。

他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人生选择和情感生活都被生动地描绘出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书中的情节描写也十分细腻,让人感同身受。

书中的主题包括自我认知、人性探索、生命意义等。

瓦莱里通过自己的经历,探讨了这些问题,提出了许多深刻的哲学观点。

他认为人应该坦诚面对自己,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和缺点,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他还强调了人生的短暂和珍贵,让我们更加珍惜每一天。

书中的语言简洁明了,富有哲理性。

瓦莱里的文字表达清晰流畅,让人易于理解。

他的思想内涵深刻,让人读后受益匪浅。

书中的一些经典语句也让人印象深刻,如“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自己的心境。

”总的来说,《忏悔录》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位伟大哲学家的内心世界和思想观念,也可以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人生启示。

忏悔录的读书笔记篇2标题:忏悔录读书笔记一、背景概述《忏悔录》是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的一本自传体哲学著作。

这本书主要描述了作者从童年到继任皇帝的历程,以及他在道德、哲学和宗教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二、深入分析1.自我认知:在书中,马可·奥勒留不断地反思自我,探索自我。

他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试图从中学习。

这种自我认知的精神,对于我们理解他的哲学思想至关重要。

2.道德观念:马可·奥勒留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遵循道德规范。

忏悔录卢梭读书笔记

忏悔录卢梭读书笔记

忏悔录卢梭读书笔记忏悔录卢梭读书笔记篇1卢梭的忏悔录读书笔记《忏悔录》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让-雅克·卢梭于1782年出版的一部自传体小说。

全书共十二卷,书中记录了卢梭从出生到写出这本书的整个人生旅程。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卢梭的坦诚和勇敢所深深打动。

他敢于面对自己的弱点和错误,毫不避讳地揭露自己的缺点和劣行,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教训。

尤其是在处理自我矛盾和道德困境的部分,卢梭的坦诚和勇气让我深感敬佩。

此外,书中的情节和人物刻画也相当生动,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到卢梭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书中的语言简洁明了,表达清晰,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到非常流畅。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于卢梭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强调了个人的自由和尊严,呼吁人们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平等,这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的来说,《忏悔录》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它不仅展示了卢梭的个性和才华,更让我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感自我反省和勇气的重要性,并更加珍惜自己的人格和价值观。

忏悔录卢梭读书笔记篇2卢梭的忏悔录读书笔记《忏悔录》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让-雅克·卢梭于1782年出版的一部自传体小说。

全书共十五卷,详细记录了卢梭从出生到脱离社会成为流浪汉的经历。

这本书被誉为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展现了卢梭的个性与思想,还深刻反映了18世纪法国社会的一些问题。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卢梭的坦诚和勇气所打动。

他敢于面对自己的弱点和错误,毫不避讳地揭示自己的缺点和过失。

这种坦诚的态度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同时,卢梭在书中也表达了对社会的不满和愤慨,他敢于反抗权威和传统观念,追求自由和平等。

这种反抗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的。

在书中,卢梭提到了许多重要的人物和事件,比如他的父亲、母亲、老师、情人等等。

这些人物和事件不仅构成了书中的故事情节,还反映了当时法国社会的风俗和文化。

忏悔录读后感(通用20篇)

忏悔录读后感(通用20篇)

忏悔录读后感(通用20篇)忏悔录读后感(通用20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忏悔录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忏悔录读后感篇1卢梭的《忏悔录》这本五十五万字的自传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卢梭想要通过对自己一生的回顾阐明一个事实,即他在自序中所说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伟大高尚,思想是否丰富敏捷而定。

”在第一章的一开始,卢梭就大声宣称:“我深知自己的内心,也了解别人。

我生来便和我所见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个生来像我这样的人。

虽然我不比别人好,至少和他们不一样。

”他对于自己“与众不同”的认识是正确的。

通过上文对时间问题的讨论,我们已经触及奥古斯丁的思想和古典哲学的差异。

这种差异的根源,正是在于双发对真正的幸福持有不同的理解,而这又集中反映在双方对“认识你自己”这个问题的不同回应之中。

我们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理性的地位。

古典思想发展到古代晚期,呈现出强烈的宗教化趋势,这在普罗提诺和波菲利的思想中体现得极为明显。

然而,无论怎么宗教化,古典思想仍然坚持理性至上的原则。

从根本上讲,普罗提诺的太一不过是对于最高的理性原则的宗教化表达而已;波菲利虽然诉诸各种巫术和魔法以求实现灵魂的解脱,但他从来没有把这些非理性因素纳入其哲学体系,而是承认没有任何学说能够解救人的灵魂。

与此相反的是,奥古斯丁认为,在超越理性的上帝面前,理性的意义是相对的;而在堕落后的人类身上,理性的能力更是极其孱弱。

要想获得幸福,除非通过对上帝的记忆和期待。

记忆和期待虽然属于人的理性心灵,但是所记忆和期待的对象,却是超越理性的上帝;此外,在奥古斯丁对人的三位一体的阐释中,心灵中的理性对应于时间中的现在,与能够记忆和期待上帝的其他两个位格(记忆和爱)相比,它恰恰是最容易背离上帝,导致骄傲的原罪的。

《上帝之城》对古典思想的全部批判,都可以看作是对这种背离上帝的骄傲理性的批判。

忏悔录读书笔记3篇_读书笔记_

忏悔录读书笔记3篇_读书笔记_

忏悔录读书笔记3篇今天基督徒所表现出来的生命状态:读经的时间越来越少了,甚至只存在着公事化而已;祷告的时间越来越短了,甚至只存在着形式化而已;聚会的热情越来越弱了,甚至只存在着责任感而已。

今天基督徒的所表现出来的生活状态:基督徒的生活只剩一下招牌而已,而已经失去了基督徒的生活内涵:简仆、圣洁、真诚等,于是基督徒的生活越来越世俗化,凡世人所用的手段,基督徒也统统用上,可能比他们用的更精。

这样的思想观念的主导下面,基督徒的生活离罪恶越来越接近了,散失了基督徒生活的属灵原则。

基督徒需要重寻奥古斯丁式的忏悔精神传统,让基督徒的生命越来越圣化,让基督徒的生活越来越圣化,同时,也让忏悔精神把基督徒更高境界的生命状态。

一个基督徒的属灵生命越来越向高峰攀登时,越来越需要忏悔精神,也就是一个人看到自己的污秽,说时他已经进入了圣洁的海洋,就如保罗一样,他的生命境界越来越来高的时候,他不断的发现自己是一个罪人中的罪魁,这一种的承认并没有使他的使徒地位受到动摇,也更没有使人轻视他,更没有使他名声大跌。

反而使人更加尊重他,因为他已经是一个真正圣洁的人。

在忏悔精神的促使之下面,使他更加与神接近。

今天的基督徒没有忏悔精神,只能造成基督徒越来越麻木,也就是做任何事情时,没有了一颗会不会得罪上帝的敏感之心,没有这样的一颗心,使基督徒对是与非、对与错的辨别能力很弱,很容易受到罪恶的诱惑,受到诱惑犯罪之后还感觉不到自己已经犯罪。

只有具有忏悔精神的基督徒,对小罪恶有大敏感,使基督徒的生命更纯洁,让生命中的污秽渐渐被炼尽。

今天的基督徒没有忏悔精神,只能造成基督徒越来越世俗化,也就是做任何事情时,没有以真理的准则去判断可不可以做,而是以什么好处或利益去判断可不可以做。

在这现的主观思考的导下,基督徒离真理的准则越来越远了,同时忏悔的精神也越来越弱,当基督徒相似时,基督徒的忏悔精神完全给丢弃了,于是形成一种主观思想,基督徒还需要什么忏悔吗?忏悔精神可以让基督徒更加属灵化,一举一动深深的表达出属灵的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忏悔录读书笔记3篇本文是关于忏悔录读书笔记3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今天基督徒所表现出来的生命状态:读经的时间越来越少了,甚至只存在着公事化而已;祷告的时间越来越短了,甚至只存在着形式化而已;聚会的热情越来越弱了,甚至只存在着责任感而已。

今天基督徒的所表现出来的生活状态:基督徒的生活只剩一下招牌而已,而已经失去了基督徒的生活内涵:简仆、圣洁、真诚等,于是基督徒的生活越来越世俗化,凡世人所用的手段,基督徒也统统用上,可能比他们用的更精。

这样的思想观念的主导下面,基督徒的生活离罪恶越来越接近了,散失了基督徒生活的属灵原则。

基督徒需要重寻奥古斯丁式的忏悔精神传统,让基督徒的生命越来越圣化,让基督徒的生活越来越圣化,同时,也让忏悔精神把基督徒更高境界的生命状态。

一个基督徒的属灵生命越来越向高峰攀登时,越来越需要忏悔精神,也就是一个人看到自己的污秽,说时他已经进入了圣洁的海洋,就如保罗一样,他的生命境界越来越来高的时候,他不断的发现自己是一个罪人中的罪魁,这一种的承认并没有使他的使徒地位受到动摇,也更没有使人轻视他,更没有使他名声大跌。

反而使人更加尊重他,因为他已经是一个真正圣洁的人。

在忏悔精神的促使之下面,使他更加与神接近。

今天的基督徒没有忏悔精神,只能造成基督徒越来越麻木,也就是做任何事情时,没有了一颗会不会得罪上帝的敏感之心,没有这样的一颗心,使基督徒对是与非、对与错的辨别能力很弱,很容易受到罪恶的诱惑,受到诱惑犯罪之后还感觉不到自己已经犯罪。

只有具有忏悔精神的基督徒,对小罪恶有大敏感,使基督徒的生命更纯洁,让生命中的污秽渐渐被炼尽。

今天的基督徒没有忏悔精神,只能造成基督徒越来越世俗化,也就是做任何事情时,没有以真理的准则去判断可不可以做,而是以什么好处或利益去判断可不可以做。

在这现的主观思考的导下,基督徒离真理的准则越来越远了,同时忏悔的精神也越来越弱,当基督徒相似时,基督徒的忏悔精神完全给丢弃了,于是形成一种主观思想,基督徒还需要什么忏悔吗?忏悔精神可以让基督徒更加属灵化,一举一动深深的表达出属灵的原则。

今天的基督徒没有忏悔精神,只能造成基督徒越来越远离上帝,没法真正体会到“以马内利”的精神,反而只把“以马内利”当作一个宗教标志而已,或都一个广告词而已,而已经完全失落了真正的含义就是神要与你同在,这一个真实的应许。

一个不能体会上帝同在的人,也就是忏悔的精神越来越远了,感受不到什么地方,或什么事情需要向神忏悔,在这样的主观思想指导下,人只能更加接近罪恶,而远离上帝。

忏悔精神可以让基督徒更加与神接近,也可以更加体会神的同在。

主啊!期盼你让这一个时代的基督徒,能像奥古斯丁一样,向您表现出深深的忏悔之举,让这一种奥古斯丁式的忏悔精神在神州大地之建立起来,只有忏悔精神让基督徒与你更加接近;只有忏悔精神让基督徒更加爱神与爱人;只有忏悔精神让基督徒更加圣洁像您。

愿你在这块土地上聆听基督徒的忏悔之声。

再没有比《忏悔录》更能体现出记忆和期待之于幸福的意义的了。

在本书的开头,奥古斯丁点明了贯穿全书的两大主题:寻找自我,寻找上帝。

人之所以悲惨,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失去了自我,而之所以失去自我,乃是因为失去了上帝;人要获得幸福,就必须在寻找上帝的过程中发现真正的自我。

记忆和期待的意义就在于,只有通过记忆和期待,人才能实现这一双重的寻找。

实际上,这双重的寻找可以归结于一个问题:人和上帝的关系。

这不仅因为人是上帝创造的,更重要的还在于人的心灵乃是上帝的形象。

只有认识到人和上帝的关系,才能理解作为人和上帝之中介的心灵——上帝的形象;而心灵作为上帝的形象,恰恰就是人最真实的自我。

从这个意义上讲,《忏悔录》的写作目的,就是在自我身上寻找上帝的形象。

如何寻找?既是通过记忆,也是通过期待。

奥古斯丁对自我的记忆,不仅追溯到常人无法记得的幼年,甚至提出“在出生之前,自我是否存在,存在于何处”的问题。

而且通过对生平的追忆,奥古斯丁细致入微地揭示了自己身上的罪性,以及向善、向恶的两股力量作为对立的意志在他心灵内部的长期争斗。

他认为,从婴儿时期开始,人就充满了罪性,终其一生都无法彻底摆脱;然而同样真实存在的,是一种不断求善的意志,要求人朝向上帝,按照上帝的诫命生活,同自己的罪性斗争。

对生平的记忆,就是为了不断确认这股引人朝向上帝的力量;而记忆不仅要追溯到生命的初始,甚至要越过生命,往生命之前无限延伸,就是因为这股力量最终来自先于一切生命的上帝。

其实,这股向善的力量就是内在于心灵的上帝形象,它是上帝在创造人的初始所赋予人的恩赐。

在《忏悔录》的每一章开始叙述或者讨论之前,以及在全书行文的各处,都充满了奥古斯丁对《诗篇》的引用。

布朗(peter brown)在他撰写的传记《希波的奥古斯丁》中指出,《诗篇》的祈祷语言,是奥古斯丁所能找到的,能够表达他写作《忏悔录》的深沉动机的唯一语言。

而祈祷语言所呈现的正是一种期待的姿态。

奥古斯丁的记忆和忏悔,始终处在一种朝向上帝、朝向永恒幸福的期待的指引之下;《忏悔录》的全部写作,都在这种期待中获取力量。

属尘世的记忆和期待之所以显得虚无,是因为所记忆和所期待的,顶多是短暂而相对的善好;更不用说,如果记忆和期待的对象是罪的快感给心灵留下的影像,那么人将在时间中彻底沉沦,无法摆脱罪的习惯对心灵的桎梏。

但是,对上帝的记忆和期待却不同,因为这时记忆和期待的对象乃是最为真实的存在——上帝。

上帝是比人的心灵更加内在的本质,是比人的自我更加真实的自我。

在这个意义上讲,正是对上帝的记忆和期待,把时间中的人和永恒的上帝联系起来。

在对永恒上帝的记忆和期待中写作《忏悔录》的奥古斯丁,虽然仍然处于时间之中,但是他难道不是真正幸福的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不幸的根源在于失去上帝和自我,幸福的关键在于重新获得上帝和自我,而这又以理解上帝和自我的关系为前提。

记忆和期待之所以能够指向幸福的实现,就是因为对上帝的记忆和期待是自我和上帝最为恰当的关系。

记忆上帝,意味着承认上帝是先于自我的创造者;期待上帝,意味着认识到上帝是真正值得追求的善好。

而人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正是因为人的心灵是上帝的形象,拥有和上帝相似的三位一体,其中,对过去的记忆对应于人的存在,对现在的关注对应于人的理性,对未来的期待对应于人的意志或爱。

人的堕落在于其三位一体朝向了错误的方向,而人的得救在于他对三位一体的正确运用。

存在、理性和意志并不是心灵具有的三个功能,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心灵的不同描述。

犯罪后的人背离上帝的后果既体现为存在于时间中的虚无处境,也体现为理性的孱弱,更体现为意志的错误追求。

因为心灵的整体堕落,人的存在是悲惨的在死,人的理性无法把握时间的本质,而人的意志无法朝向真正的善好,反而沉迷于尘世的善好甚至罪的快乐。

而人的得救,则在于心灵恢复和上帝的关系,从爱尘世、爱自己转向爱上帝,从理性的骄傲变成真理面前的谦虚,而人的存在也将由时间中的虚无转变为朝向永恒的幸福。

通过正确的记忆和期待,人能够在他身上找到上帝的形象,也就是人的三位一体。

而人对他的三位一体的正确运用,则能够恢复他和上帝之间的关系,从而获得真正的自我。

和古典思想一样,奥古斯丁也要面对“认识你自己”的问题,然而奥古斯丁对这个问题的回应却和古典思想迥异。

苏格拉底在执行神谕后得出的结论是,人其实没有什么知识,只能带着无知之知的谦虚不断地追求智慧。

事实上,苏格拉底的无知之知并没有正面回答“自我是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古典思想那里,远远没有在奥古斯丁身上这样复杂和迫切。

追求智慧的无知之知,体现出人的自然在于理性,从而运用理性的爱智便是最高的生活境界。

但对于奥古斯丁来说,理性,连同人的心灵本身,都不是人的本质。

人的真正本质是高于人的上帝,只有认识了上帝并理解了上帝和自我的关系,人才可能真正“认识他自己”。

幸福不在于追求智慧的理性活动,爱智的生活只有在爱上帝的前提下才有意义。

通过上文对时间问题的讨论,我们已经触及奥古斯丁的思想和古典哲学的差异。

这种差异的根源,正是在于双发对真正的幸福持有不同的理解,而这又集中反映在双方对“认识你自己”这个问题的不同回应之中。

我们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理性的地位。

古典思想发展到古代晚期,呈现出强烈的宗教化趋势,这在普罗提诺和波菲利的思想中体现得极为明显。

然而,无论怎么宗教化,古典思想仍然坚持理性至上的原则。

从根本上讲,普罗提诺的太一不过是对于最高的理性原则的宗教化表达而已;波菲利虽然诉诸各种巫术和魔法以求实现灵魂的解脱,但他从来没有把这些非理性因素纳入其哲学体系,而是承认没有任何学说能够解救人的灵魂。

与此相反的是,奥古斯丁认为,在超越理性的上帝面前,理性的意义是相对的;而在堕落后的人类身上,理性的能力更是极其孱弱。

要想获得幸福,除非通过对上帝的记忆和期待。

记忆和期待虽然属于人的理性心灵,但是所记忆和期待的对象,却是超越理性的上帝;此外,在奥古斯丁对人的三位一体的阐释中,心灵中的理性对应于时间中的现在,与能够记忆和期待上帝的其他两个位格(记忆和爱)相比,它恰恰是最容易背离上帝,导致骄傲的原罪的。

《上帝之城》对古典思想的全部批判,都可以看作是对这种背离上帝的骄傲理性的批判。

奥古斯丁当然不是德尔图良那样的非理性主义者,然而理性在奥古斯丁的思想中确实不是最高的原则,它必须接受信仰的指引;正如生活在时间中的人,只有在回忆和期待着上帝的前提下,他的现在才可能是幸福的。

卢梭的《忏悔录》这本五十五万的自传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卢梭想要通过对自己一生的回顾阐明一个事实,即他在自序中所说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伟大高尚,思想是否丰富敏捷而定。

”在第一章的一开始,卢梭就大声宣称:“我深知自己的内心,也了解别人。

我生来便和我所见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个生来像我这样的人。

虽然我不比别人好,至少和他们不一样。

”他对于自己“与众不同”的认识是正确的。

卢梭开始写这部自传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但他对童年生活的记忆仍然非清晰。

童年,不但是卢梭的精神源头,而且更重要地,已成为他的生涯中的伊甸园,在坠落之后剩下的就是怅然回望,以及不自觉的对童年感情的模仿。

追求纯粹的情感上的满足近乎拙稚,以致其理性终其一生也未能成熟。

卢梭的情感如此细腻,性格如此敏感,休谟形容他“好象这样一个人,这人不仅被剥掉了衣服,而且被剥掉了皮肤”,而他清楚的自我意识使他把“多愁善感”看成了一种天赋,为了肯定自己所特有的道路,他必须把情感作为最高的价值。

卢梭写的是“忏悔录”,却把一根绳索吊在了听他忏悔的人的脖子上,就像现在也有人拿一根绳子去要求别人忏悔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