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植骨融合术后融合效果的影像学评价
腰椎椎间融合的影像学评价
腰椎椎间融合的影像学评价腰椎融合术是临床上治疗腰椎病损的常用方法,最早用于临床的是后外侧融合以后逐渐发展到前路椎间融合(ALIF)、后路椎间融合(PLIF)、经椎间(,) 孔融合(TLIF)以及 3600环形融合。
由于生物力学上的优势 ,目前腰椎椎间融合在临床上应用最多。
腰椎融合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血管化、骨再生、骨端融合是三个密切相关又不能完全分开的主要环节 [1]。
术后融合效果的评价对临床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手术探查是判断融合的金标准,但在临床上并不适用 ,因此影像学评价就成了临床上最重要的方法,本文就腰椎椎间融合影像学评价作一综述。
1 普通X线X线片—正侧位片和伸屈动力位片是临床上广泛用于评价椎间融合的方法。
无创伤、成本低、可定量是该方法的主要优点。
王珂 [2]等认为X线片不能早期反映植入物血管化,不能早期反映融合的变化。
X线评价椎间融合的内容包括骨小梁形成情况、腰椎前凸角、相对椎间高度、病变节段间成角等。
普遍采用的X线正侧位平片上的椎间融合标准为:(1)融合椎体前方、侧方出现连续骨桥或椎间连续骨小梁通过。
(2)融合节段无透亮影、植骨下沉、内固定松动,终板和植骨界面无间隙。
(3) 融合器周围无X 射线透亮带,植骨区密度和相对椎间高度无改变。
(4)伸屈动力位片相对活动<4mm[3],椎间角度改变<5°。
尽管X 线平片广泛用于椎间融合术后的评价, 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Pearcy[4] 等对达到上述融合标准的10 例病人行伦琴射线立体图像分析( R S A ) , 发现5 例存在融合节段间的活动, 最终3 例判定为不融合。
可见,应用传统的X 线平片融合标准评价椎间融合会高估融合率。
对使用融合器的椎间融合, 普遍将融合器内有连续骨小梁形成作为判断融合的标准之一, 但金属内固定及融合器的伪影会影响观察结果。
徐格[5] 等主张采用侧位片椎间隙前、中、后3 个测量点测量椎间隙高度, 以减少由投照角度导致的误差。
后外侧植骨融合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评价
短篇论著后外侧植骨融合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评价石洋常楚杨璐江再旺王国栋施伯瀚摘要目的比较后外侧植骨融合(PLF )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PLI F )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评价。
方法回顾2004年4月至2010年4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39例,其分为:PLF 组30例,行椎弓根器械固定后外侧融合;PLI F 组9例,行椎弓根器械固定椎体间融合。
分析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采用J O A 评分标准评价手术前后情况,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PLF 组和PLIF 组J OA 评分好转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PLF 组和PLI F 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46836389)m i n 和(316674770)m i n ,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856725742)m l 和(12666746570)m ,l 术后根性牵扯痛分别为1例(333%)和3例(3333%),随访时相对椎间隙高度分别为(7411772)%和(8221269)%,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根性牵扯痛及随访时相对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组内术前和术后J OA 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后外侧植骨融合与后路椎体间融合都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术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术式。
关键词腰椎;脊柱融合术;治疗结果腰椎退行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主要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退行性滑脱、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不稳等。
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项基本技术。
在目前的研究中显示,对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患者所有的融合技术均可以达到减轻疼痛,促进骨性融合的目的[1]。
然而不同的研究所报道的结果不尽相同[23],应用何种术式进行融合能够获得最佳疗效在临床上仍存在争议。
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采取手术治疗的疗效。
腰椎摄片影像标准
腰椎摄片影像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腰椎正位片:可以显示腰椎有无侧凸,两侧横突大小有无异常(如第五腰椎横突肥大),有无移行椎、隐裂、棘突偏歪,椎间隙两侧是否等宽,椎弓根、关节突关节形状,椎弓根间距(椎管横径)大小等。
腰椎侧位片:可以显示腰椎及腰骶关节呈直线,清晰显示于胶片正中,棘突显示良好。
椎体后缘完全重叠,无双边影,椎间隙显示良好。
椎弓根及椎间孔清晰可见。
骨皮质与骨小梁清晰可见。
无明显伪影。
层次丰富,对比良好。
腰椎双斜位片:可以显示第1—5腰椎及腰骶关节以40o一45o 斜位显示投影于胶片正中。
椎间隙显示良好,第3腰椎上、下双侧缘重合为一致密线状影。
此外,在腰椎摄片中,还需要注意观察椎体及附件骨小梁清晰度、腰大肌影边界清晰锐利程度等。
在评估腰椎骨折分型时,根据X线片骨折块与椎管关系判断有无椎管狭窄或截瘫表现。
对于诊断不明的患者,应行CT检查,以便更准确地判断骨折块与椎管关系。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MRI检查的结果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MRI检查的结果分析作者:徐兆平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年第04期【中图分类号】 R6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4-0257-01【摘要】目的:探讨MRI检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患者的临床意义。
方法:对1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发生复发者行MRI检查,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共3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出现并发症者共31人。
其中椎间盘突出症复发者18例,其余出现并发症的共13例,包括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椎间盘炎、马尾神经损伤、腰椎不稳、椎管内血肿形成。
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MRI检查对术后复发的诊断及治疗有积极地临床意义。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复发;核磁共振随着社会压力的增高,各地医院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广泛开展,我们对2003年10月到2009年6月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1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求降低术后复发率,从而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资料分析一般资料:本院自2003年10月到2009年6月所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360例,包括常规后路腰椎间盘切除术、椎间盘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隋核化学溶解法。
共出现复发18例,出现其他并发症者我们在此不做讨论。
而出现复发的症状包括腰腿疼痛、麻木、跛行等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标准:原发症状消失超过6个月,手术后复查MRI提示原发的突出的间盘组织已经切除。
出现复发的18例占总手术患者的5%,与相关报导的复发比例相当,其中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在29岁到62岁不等。
18例患者均获得术后MRI复查。
MRI复查的结果显示:同侧突出者5例,对侧突出者4例,其他间隙突出者2例,原发间隙合并其他间隙突出者5例,无明显椎间盘再次突出神经根管粘连者2例。
手术资料:复发的患者中常规后路腰椎间盘切除术者4例、椎间盘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者6例、隋核化学溶解法8例。
复发的患者中2例症状较轻,MRI提示隋核突出不严重,行骨盆牵引,非甾体类抗炎药,脱水等保守治疗。
两种椎间融合方式在治疗腰椎滑脱症中的应用研究
于 4; C 。③ T扫描示融合器 内外有 骨融 合 ; 未见连续 骨小梁 , ④ 融
合 区有 间隙或骨小梁 观察不 清 , 伸屈侧 位椎体 活动度 大 于 4 为 。 未融合 。( ) 3 疗效评 价 : 术前后 和最终 随访 时观察 症状 体征 , 手
21 0 2年 5月 第 6卷 第 1 O期
融合技术之一 , 我们于 20 0 5年 1 月至 2 1 0 0年 6月采用后路骨加颗粒 状 自体
骨 椎 间融 合 治疗 腰椎 滑 脱 症 5 6例 , 回顾 性 分 析 如 下 。 现
一
椎 板及 部分下关节突 , 神经 根管减压 。依次以 8~1 3mm不同型
和植骨融合情 况。椎 间隙高 度测量 方法 : 别测量 侧位 片手 术 分 节段椎 间隙前 、 后 的高度 , 中、 取平均值 。术后 1d和末次随访椎
间隙高度差 为椎 间隙高 度丢 失值 , 比较 两组 患者椎 间隙高度 丢
失值 。骨性融合标 准 : ①腰 椎屈 伸时椎 间 隙高度 无丢 失 , 无 椎体 的相对运动 , 融合节段稳定 ; 正侧位 x线 片示 融合器前 方 ② 植骨块 与上下椎 体融 合 , 形成连续 骨小梁桥接 于融合 区 , 融合 器
生 旦笠 鲞筮 翅
』 i !
( er iE i n , a 1。 1 .0 6N .0 co c di )M y 52 2V 1 .o1 tn t o 0 .
・
短篇 论 著 ・
两种 椎 间融 合 方 式在 治疗 腰 椎 滑脱 症 中的应用 研 究
黄剑 峰 宁锦 龙 岑定善 冯 良恩
号 铰刀清除椎 间盘 , 阻力 大小确 定铰 刀最 大型号 。以终 板刮 依 匙 清除终板软骨 。两侧 分别 安装 经过 预弯 的连接 棒 , 当撑开 适
腰椎横突间植骨融合术的评价
腰椎横突间植骨融合术的评价李危石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100083腰椎退变性疾病是脊柱外科中最为常见的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腰椎退变性侧弯等等。
其中一部分患者需手术治疗,而且需要植骨融合。
目前,腰椎植骨融合术主要包括横突间植骨、椎间植骨融合术、360o 植骨融合术等。
关于三者的相关临床研究较多,结果各有不同但随着内固定器械及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椎间植骨融合术应用越来越多因此,有必要正确评价横突间植骨融合术在腰椎退变性疾病治疗中的价值。
从十九世纪早期的Hibbs 脊柱融合术,到后路横突间植骨、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前路椎间植骨融合以及360o 融合术,脊柱融合术有了很大的发展。
横突间植骨应用十分广泛,在脊柱融合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
横突间植骨融合的优点:手术技术简单,易于掌握;手术操作安全,属椎管外操作,对神经刺激小;软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
而且临床经验证明横突间融合可以获得很高的融合率。
文献报道横突间植骨融合率在60 %~100 %左右,通常在80 %左右。
Christopher MB 总结了1979 ~2000 年间发表的关于腰椎退变性疾病治疗的英文文章,3792 例横突间植骨患者融合率为85% 。
我科对腰椎滑脱患者进行随访,发现横突间植骨融合率为85.2 %,对于Ⅰ度退变性滑脱,横突间植骨融合率为88.5% 。
Nork SE 报道横突间植骨内固定治疗退变性滑脱症,融合率为93% ,Booth KC 通过 5 年以上的长期随访,发现横突间植骨在41 例退变性滑脱症患者中均获得了骨性融合。
尽管许多学者认为椎间植骨融合率高于横突间植骨,但术后患者的满意度与融合率常常并不一致。
Madan S 统计横突间植骨的满意度为81 %,不满意者占14.3 %,椎间植骨组满意度为69 %,而不满意者竟占到34.8 %。
其原因与横突间植骨与后路椎间植骨的优缺点有关:横突间植骨对神经干扰很小,而椎间植骨椎管内操作多,对硬膜囊及神经根的牵拉刺激相对较重,故其神经并发症相对较多。
后外侧融合结合术中椎管内造影医治胸腰椎骨折36例报告
后外侧融合结合术中椎管内造影医治胸腰椎骨折36例报告韩君豪,王书军,王成,黄淦堂,赵建国,彭旭光【关键词】后外侧融合结合术椎管内造影胸腰椎骨折咱们2003年10月至2007年4月对3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在AF 复位内固定后行椎管内欧乃派克(omnipaque)造影,依照椎管内径恢复情形,决定椎管减压与否并行后外侧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医治,取得了良好成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式一样资料本组36例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19~51岁,平均34岁。
受伤缘故:车祸伤20例,坠落伤9例,重物砸伤7例;受伤节段:T11 6例,T12 11例,L1 12例,L2 7例;骨折类型:按Denis分型紧缩骨折9例,爆裂骨折18例,Chance骨折5例,骨折脱位4例。
术前脊髓损伤程度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A级2例、B级6例、C级11例、D级13例、E级4例。
所有患者均在伤后3~14d内手术。
手术方式所有36例均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AF系统)医治。
29例胸腰椎骨折术中整复固定后在C臂X光机透视下显示骨折复位良好,椎体序列排列中意。
其中27例行椎管内造影检查,在注入造影剂后发觉16例椎管通畅,椎管内径恢复中意,脊髓无明显受压,直接行后外侧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医治。
11例在注入造影剂后透视下仍可见椎管前缘有不同程度硬膜囊受压。
给予椎板切除减压及脊髓前方推挤减压后再次透视见硬膜囊受压解除,同时行后外侧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
2例在向硬脊膜内注入造影剂前抽出血性脑脊液,未行造影检查直接行椎板切除减压及硬脊膜修补医治,并同时行后外侧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
7例胸腰椎骨折整复固定后透视下显示骨折复位不中意,椎体高度恢复不全,椎管前壁生理弧度欠滑腻,也直接行椎板切除减压及脊髓前方推挤减压,再向硬膜内注入造影剂,显示硬膜囊受压解除后同时行后外侧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医治。
2 结果3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刻平均14个月。
1例显现假关节形成。
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路椎间植骨融合疗效观察与并发症分析
医堂
l
2 月 第2 5 卷
第2 期
M e d J C h i n P A P F . V o 1 . 2 5 , N 0 . 2 . F e b r u a r v . 2 0 1 4
l 73
腰椎 间盘突 出症后路椎 间植 骨融合 疗效观察 与并发症分析
张立 才 , 平 伟, 武智超 , 王 伟
b a r d i s c h e r n i a t i o n .M e t h o d s L u mb a r d i s c h e r r d a t i o n p a t i e n t s u n d e r w e n t c o n v e n t i o n a l p o s t e r i o r a p p r o a c h l u mb a r i n t e r v e t r e b r a l f u s i o n .
将7 6 例腰椎 间盘 突 出症
7 6例患者手
【 摘 要】 目的
观察经后路椎 问植 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 突出症 的临床疗 效和并 发症 。方 法
患者纳入研究对 象 , 均采用经后路椎 问植 骨融合治疗 , 观察手 术相关指标 、 机体功能 、 手术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
术时间 ( 1 2 1 . 4±1 7 . 2 ) ai r n , 术 巾出血量 ( 1 3 2 . 8 - - 4 2 0 . 4 ) m l , 术后 引流量( 7 1 . 1 ±1 2 . 2 ) ml , 术后卧床时 间( 5 . 9 4 - 1 . 3 ) d , 疼 痛数字 评分指数 ( n u me r i c a l r a t i n g s c a l e , N R S ) ( 3 . 2 - 4 0 . 6 ) ; 术后 3 、 6 、 9、 1 2个月 O s w e s t r y功能障碍指数 O D 1 分别是 2 8 . 8± 4 . 1 、 2 5 . 5 - 4 2 . 9 、 1 9 . 4 -3 4 . 2、 1 3 . 8 4 - 2 . 0 , 均 明显低 于手术 前 ; 手术过程 中出现硬 脊膜 撕裂 6例( 7 . 8 9 %) , 神经 损伤 2例( 2 . 6 3 %) , 术中c a g e 位 置不佳 6例( 7 . 8 9 %) ; 术后发 生 c a g e移位或深陷 7例 ( 9 . 2 1 %) , 切 口感染 2例 ( 2 . 6 3 %) 。结论 腰椎 问盘突 f l I 症 的临床疗效肯定 , 但存在手术并发症发生 的可能性 , 应引起 足够 的重视 。 经后路 椎间植骨融合治疗
中年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经后路腰椎融合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中年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经后路腰椎融合术治疗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经后路腰椎融合术(PLIF)治疗中年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方法:对81例中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PLIF治疗。
结果:椎体间植骨融合78例,不融合3例,所有患者术前症状均获不同程度缓解,无其他严重并发症。
V AS、JOA评分:术后7天及术后6个月均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DI指数:术后7天及术后6个月均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腰椎融合率96.3%。
结论:PLIF治疗中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尤其伴有腰椎不稳或椎管狭窄患者具有较好临床疗效,是治疗中年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较佳选择。
关键词后路腰椎融合术(PLIF)中年腰椎间盘突出症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therapy effect of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in middle-aged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Methods:81 cases of middle-aged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treating with PLIF were reviewed.Results:Intervertebral bone graft and fusion in 78 cases,All patients preoperative symptoms were improved to different degree,No other serious complications.V AS,JOA score and ODI Index:After 7 days and 6 month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the preoperative.lumbar fusion rate 96.3%.Conclusion:PLIF has better clinical effect for the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in middle-aged,especially for patients with lumbar instability or spinal stenosis,It is a better treatment option for these patients.Key words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ddle-aged;Lumbar disc herniation腰椎病中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经济和心理上沉重的负担,其术后存在5%~10%的复发率[1],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能有效降低复发率及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改良后路腰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的临床效果观察
改良后路腰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的临床效果观察目的采用改良后路腰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观察其临床效果。
方法自2013年6月~2016年3月采用改良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患者26例,所有患者定期随访,评估其JOA评分。
结果26例患者随访18~30个月,JOA评分由术前(11.38±1.6)分上升到末次随访的(27.05±1.4)分,其中优19例,良5例,中2例。
所有患者术后1年CT扫描可见完全的椎间骨组织生长,完全骨性融合。
结论改良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脊柱后柱结构,创伤小,植骨融合率高,临床疗效满意。
Abstract:Objective To treat degenerative lumbar instability by modified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and observe its clinical effect.Methods From June 2013 to March 2016,26 patients with degenerative lumbar instability were treated with modified PLIF.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regularly to evaluate the JOA score.Results 26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8-30 months.The JOA score increased from (11.38±1.6)to (27.05±1.4)at the last follow-up,of which 19 were excellent,5 were good and 2 were fair.All patients underwent 1-year CT scan showed complete intervertebral bone growth,complete bone fusion.Conclusion The modified PLIF treatment of degenerative lumbar instability retained the posterior column of the maximum structure,small trauma,high fusion rate,clinical efficacy satisfactory.Key words:Improved PLIF;Polyetheretherketone cage;Degenerative lumbar instability腰椎退变性不稳定被认为是引起腰痛和坐骨神经痛的常见原因[1],是引起中老年腰腿痛较常见疾病。
腰椎压缩性骨折行PVP术后再骨折人群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doi :10.3969/j.issn.1002-7386.2023.13.019·论著·腰椎压缩性骨折行PVP 术后再骨折人群的影像学特征分析张凯 杨武燕 张金盼 张英民项目来源:邯郸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编号:21422083134)作者单位:056000 河北省邯郸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通讯作者:张英民 E⁃mail:zymin1963@ 【摘要】 目的 分析腰椎压缩性骨折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 )后再骨折危险因素以及影像学特征。
方法 选择骨科2018年8月至2022年8月接受PVP 手术治疗的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216例,根据PVP 术后是否发生再骨折分组,将52例再骨折患者设为观察组,164例未发生再骨折的患者设为对照组,统计患者基本信息、临床特征、影像学参数、术后其他并发症等,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PVP 术后腰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
结果 观察组性别、合并基础病、年龄、体重指数(BMI )、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注入方式、伤椎椎体恢复高度、并发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既往椎体骨折病史、骨密度、伤椎数、Cobb 角、骨水泥渗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既往椎体骨折病史、骨密度、伤椎数、Cobb 角、骨水泥渗漏是PVP 术后腰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P <0.05)。
结论 PVP 术后腰椎再骨折的风险仍旧较高,影像学特征以Cobb 角增高为主,既往椎体骨折病史、骨密度降低、伤椎数多、Cobb 角增加、骨水泥渗漏均是诱发腰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临床应针对以上危险因素,及早给予针对性处理,最大限度降低腰椎再骨折发生率。
【关键词】 腰椎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再骨折;危险因素;影像学【中图分类号】 R 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7386(2023)13-2002-04Analysis of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of re⁃fractures after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for lumbar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ZHANG Kai ,YANG Wuyan ,ZHANG Jinpan ,et al.Department of Spinal Surgery ,Handan Central Hospital ,Hebei ,Handan 056000,China【Abstract 】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and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of re⁃fractures after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 )for lumbar compression fractures.Methods A total of 216patients with lumbar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surgically treated with PVP from August 2018to August 2022in the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of our hospital were recruited.Classified by the re⁃fractures after PVP or not ,re⁃fracture patients (n =52)were includ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patients without re⁃fractures (n =164)were included in the control group.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imaging parameters ,and other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the patients were compared.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to identify risk factors for re⁃fractures after PVP for lumbar spine refractures.Resul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gender ,underlying diseases ,age ,body mass index (BMI ),bone cement injection amount ,bone cement injection method ,vertebral body recovery height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P >0.05).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history of vertebral fracture ,bone mineral density ,number of injured vertebrae ,Cobb angle and bone cement leakage were detected between groups (P <0.05).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history of vertebral fracture ,bone mineral density ,number of injured vertebrae ,Cobb angle ,and bone cement leakage were the risk factors for refractures after PVP for lumbar fracturess (P <0.05).Conclusion The risk of lumbar spine refracture after PVP is still high ,with the main imaging feature of the increased Cobb angle.History of vertebral body fracture ,decreased bone mineral density ,more injured vertebrae ,increased Cobb angle ,and bone cement leakage are risk factors for refractures after PVP for lumbar fractures.Intime targeted approaches for these risk factors are urgently needed to minimize the incidence of lumbar refractures.【Key words 】 lumbar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recurrent fracture ;risk factors ;imaging 腰椎压缩性骨折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量、骨密度等均降低,受到轻微外力作用极易发生骨折[1]。
CT影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前后的评估
128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年7月 第2卷第14期重扩散;术毕抗菌药物的注入量应少于抽吸脓液的1/4。
综上所述,在超声引导下行腹腔穿刺治疗阑尾周围脓肿,能加快疾病恢复进程,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开腹手术和复发率,减少医疗总费用,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74.[2]阿文海.12例阑尾周围脓肿的治疗体会[J].青海医药杂志,2013,43(10):63-64.[3]郭旋,崔玉辉.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冲洗结合抗生素治疗阑尾脓肿42例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2,41(1):72-73.[4]汪志平,徐良志.彩超引导下穿刺引流加抗生素灌洗保留术治疗阑尾周围脓肿83例[J].临床军医杂志,2013,41(3):249.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以腰腿部疼痛和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发病率随着体力劳动的减少在近年有增无减、在腰腿痛患者中比例占1/5、可显著降低生活质量的一种退变性疾病,病情准确评估是开展针对性治疗的关键。
本研究探讨影像学CT检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前后病情评估的应用价值,为后续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遵循前瞻性研究的设计原则,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就诊于我院、拟行髓核摘除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6例,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33~67)岁,平均(50.36±6.47)岁;身体质量指数(18.07~26.04)Kg/m2,平均(23.94±3.05)Kg/m2;病程:30天至9年,平均16个月。
排除椎管内肿瘤、感染、局部骨质增生、孕妇、哺乳期妇女及无法进行CT扫描者。
1.2 检查方法36例患者在椎管内麻醉下切除部分椎板并摘除髓核。
手术前、术后1周基于螺旋CT机(型号:SOMATOM sensation 4;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进行CT扫描并测量椎间盘突出位置CT值,设定电流、电压为200毫安、135000伏特,间距和层厚均为3毫米,扫描时间1.5秒。
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疗效评价
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疗效评价目的:评价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骨科2011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45例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观察手术治疗前后患者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情况,并采用Frankel 评分标准对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评价。
结果:本组45例患者手术后的椎体前缘高度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Cobb角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随访发现椎体间植骨模糊,形成骨性融合,椎间隙高度稳定,无复位丢失、内固定失败及神经根性症状发生。
手术后Frankel评分结果表明,患者的神经功能分级明显优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是临床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一种理想术式,应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标签:胸腰椎骨折;脱位;后路复位;植骨融合胸腰椎骨折脱位的损伤属于不稳定型骨折,其损伤机制较为复杂,损伤常累及前中后3柱,并造成不同程度的神经损伤,因此胸腰椎骨折脱位是脊柱外科治疗领域的难点,选择合理的手术治疗方案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1]。
笔者近年来对其所在科室收治住院的45例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实施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取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现将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笔者所在医院骨科2011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45例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其中男24例(53.3%),女21例(46.7%),本组患者中位年龄(44.8±2.5)岁。
损伤部位:T1112例、Tl27例、L117例、L29例。
损伤原因:交通事故伤32例,高空坠落伤9例,重物砸伤、挤压伤4例。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实施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手术前通过X线片、CT、MRI检查明确损伤部位及程度,测定受伤椎体与相邻椎管的矢状径。
3 种常用影像学指标在椎间融合器疗效评估中的比较
△ 通讯作者・论 著・3种常用影像学指标在椎间融合器疗效评估中的比较徐 格,许建中△,王序全,谭祖键,谢 肇,何清义(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骨科,全军矫形外科中心,重庆400038) 摘 要:目的 比较3种常用影像学指标在评估使用腰椎融合器患者疗效中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使用腰椎融合器的腰椎退行性变患者的临床效果,以3种常用影像学指标进行评价。
结果 腰椎曲线指数及全腰椎前凸角均显示较术前改善,但无统计学差异,相对椎间隙高度存在统计学差异且与临床疗效指标相符合。
结论 相对椎间隙高度指标较为稳定,能较好的与临床疗效指标吻合。
关键词:腰椎融合术;椎间融合器;相对椎间隙高度中图分类号:R681.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348(2005)0720982203The comparison of 3common radiographic index in curative effect evalu ation of lumb ar interbody fusion cageX U Ge ,X U J ian 2z hong ,W A N G X u 2quan ,et al.(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Orthopedic Center of PL A ,S outhwest Hos pital ,the T hi rd M 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 y ,Chongqing 400038,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ree radiographic indexes used in evaluating the clinic effect of lumbar f usion patients.Meth 2ods To review 80patients with the lumbar interbody f usion cage implant ,using three usual radiographic indexes to evaluate the clinic effect and compare each one.R esults Indexes of lumbar soinal curvature and the whole lumbar ldosis have significant pro 2gress ,with no statistic difference ,relative lumbar space height has significant progress compared with situation that before surgery.Conclusion Relative lumbar space height is more stable ,and can fit the clinic effect satisfactoring.K ey w ords :lumbar interbody f usion ;vertebral interbody f usion cage ;relative lumbar space hejght 椎间融合器(intervebral f usion cage ,cage )是目前较为新颖有效的一种椎间融合内置物。
ACDF术后融合的影像学标准
ACDF术后融合的影像学标准颈前路椎间融合的影像学标准仍存在争议,这种不一致性的标准导致已发表文献间的比较存在困难。
传统的桥接骨(bridging bone)的描述仍然缺乏主观性,且容易受移植物或融合器类型的影响。
现就文献中最常用的4种影像学融合标准汇总如下:1. 标准屈伸位(动力位)片上棘突间运动(interspinous motion, ISM)定义:棘突间运动定义为每个颈椎节段在颈椎过伸-过屈位片棘突间距的差异(以mm为单位)。
在每个节段,采用棘突尖端周围最可识别的标志,且所选标志必须在同一显示器上的过伸-过屈视图上均可识别。
核心理论: a: X线放大到150°测量,标准屈伸位片定义为非融合节段的ISM≥4mmb:融合节段ISM<1mm,即表示达到融合标准临床应用:这个标准在文献中得到广泛接受,并得到颈椎研究协会(Cervical Spine Research Society, CSRS)的认可。
棘突间运动(ISM)被定义为屈伸X线片之间棘突间距离的差异(ISM=A−B) PMID: 32673728示例1:在动力位片上测量每个手术节段(C5-C6和C6-C7)和上位邻近节段(C4-C5)的棘突间运动。
C5-C6处ISM为0.4 mm(B和b),C6-C7处ISM为2.9 mm(C和c),上位邻近节段C4-C5处ISM为10.1 mm(A和a)。
与左上角的图像相比,X线照片放大了150%,放大率使测量者在计算机显示器上看不到前方手术水平,对角线长度为48.3cm,同时显示过屈和过伸X线片。
PMID: 24695922CT扫描显示C4-C5处的桥接骨和C5-C6处具有可疑透光线的桥接骨(图A)。
然而,C4-C5和C5-C6处的ISM分别提示1.9和1.3 mm 的运动(图B[过伸位]和图C[过屈位]),而这两个节段经术中证实均为假关节。
PMID: 24695922示例2:手术节段(C5-6))和上位邻近节段(C4-5)的ISM测量。
CT影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前后的评估价值分析
CT影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前后的评估价值分析发表时间:2016-08-31T15:35:35.060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14期作者:杨琴梁卡丽[导读] CT值测量对鉴别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早期椎管内软组织影的性质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放射影像科四川泸州 646000摘要:目的:探讨CT扫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术前及术后的临床价值。
方法:60例LDH患者术前均行腰椎CT检查,测出椎间盘髓核突出影的CT值。
术后1周行CT扫描,同时测量术后椎管内软组织影的CT值。
结果:术前CT 可以扫描到椎间盘突出影、神经根及硬脊膜受压等表现。
术后CT扫描对椎管内的软组织分辨率较差。
腰椎间盘突出术前CT值为(60.11±12.19),显著高于术后CT值(10.12±2.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T值测量对鉴别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早期椎管内软组织影的性质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中老年患者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
近年来,CT已成为诊断LDH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CT对LDH临床合理选择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既往研究认为[1],CT对LDH术后情况的判断存在一定困难。
本研究从2012年10月-2015年10月对60例LDH患者进行CT扫描的术前术后影像进行比较,以发现其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纳入的60例单纯LDH患者,包括男32例,女28例;年龄45-72岁,平均为(61.9±12.2)岁。
病程3个月-7年,平均为(18.9±3.4)个月。
1.2 术前CT扫描术前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腰椎CT检查,同时测出椎间盘髓核突出影的CT值。
CT扫描Somatom Emotion 16 slice CT机,管电压130kV,管电流自动调制,厚层3mm,间距3mm。
改良腰椎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改良腰椎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的临床疗效分析王静成;蒋朝勇;杨建东【摘要】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outcome o[ modified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 and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 with pedicel screw system for several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 Methods From January 2008 to June 2009, 52 patients with lumbar spine of degenerative disease were divided into modified PLIF group ( n = 30) and TLIF group (n =22). The clinical outcome and fusion rate in thes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ll patients had primary healing incisio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 05 ) . Conclusion Modified PLIF can reduce 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mprove the excellent rate and success rate, reduce the postoperative overhaul rate. It's a safe, reliable and feasible method.%目的对比研究改良腰椎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LIF)与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08年1 月-2009年6月收治的5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改良PLIF组30例及TLIF组22例,对比2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周,术后第6、12个月腰、腿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52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改良PLIF减少了术后并发症,提高了手术优良率和手术成功率,且降低了术后翻修率,是一种安全、可靠和可行的方法.【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药杂志》【年(卷),期】2012(016)022【总页数】3页(P36-38)【关键词】腰椎;植骨融合术;退行性疾病;视觉模拟评分【作者】王静成;蒋朝勇;杨建东【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江苏扬州,225001;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江苏扬州,225001;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江苏扬州,225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7.3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LIF)常用于治疗腰椎滑脱症、椎间盘源性疾病、腰椎不稳、退行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1]。
后路减压固定加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临床效果评价
后路减压固定加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临床效果评价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后路减压固定加椎间植骨融合治疗对于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应用以及治疗效果和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50例我院所收治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作为本研究的时间范围,所有患者均进行后路减压固定加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观察这些患者的治疗效果、疼痛感觉。
结果:(1)采用日本骨科协会治疗分数(JOA)评估法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发现治疗效果相对较好,治疗前后的JOA评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患者的疼痛感觉进行评估,发现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有所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后路减压固定加椎间植骨融合治疗对于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相对较好,且没有明显副作用,患者的治疗满意度相对较高,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病情,值得在临床应用中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后路减压固定架椎间植骨;腰椎管狭窄症;应用效果;联合治疗;应用价值本次研究以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所收治的50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探讨后路减压固定加椎间植骨融合对于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应用以及治疗效果和应用价值。
具体报告内容如下[1~4]: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所收治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50例,其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分布在60~88周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0.12+2.14)周岁,(秉承)病程分布在6个月~12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24+0.21)年。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为腰椎管狭窄症患者。
(2)所有患者对本次实验研究有了充分的了解,并在征得病人家属同意后签订了相关的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所有患者中心肝功能损坏或心肝功能不全者。
(2)所有患者中罹患精神病或者有精神病史者。
(3)所有患者中拒绝加入本次实验研究的患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9 4 4 。
中华 实用 诊 断 与 治 疗 杂 志 2 0 1 4年 1 0月 第 2 8卷第 1 0期
J C h i n P r a c t D i a g n Th e r , 0c t 0 b e r 2 0 1 4 V0 L 2 8,N0. i 0
[ 1 9 ] 胡鹏 , 赵 云雁 , 郭笑冬. 凯 时 治疗 基 底 动 脉 尖 综 合 征 临 床疗 效 观 察[ J ] . 医 学 理 论 与实 践 , 2 0 1 2 , 2 5 ( 1 0 ) : 1 1 4 5 1 1 4 6 . [ 2 O ] 周 云雁 . 头颅亚低 温结合 早期康复 治疗基 底动 脉尖综 合征 4 o 例 临 床 研究 [ J ] . 中 国实 用 医药 , 2 0 0 8 , 3 ( 1 3 ) : 9 7 ~ 9 8 . [ 2 1 ] J u n g S ,Mo n o ML,F i s c h e r U ,e t a 1 .Th r e e — mo n t h a n d l o n g
Li n d s b e r g P J, S o i n n e L, Ta t l i s u ma k T , e t& . Lo n g — t e r m
o u t c o me a f t e r i n t r a v e n o u s t h r o mb o l y s i s o f b a s i l a r a r t e r y
・
综 述 ・
腰 椎 植 骨 融合 术 后 融 合 效 果 的影 像 学 评 价
2 O 1 1, 4 2 ( 7 ): 1 9 4 6 1 9 5 1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底动脉尖 综合征 临床研究 [ J ] . 中国实用神 经疾病杂 志, 2 0 0 9 ,
1 2( 1 ): 1 4 一 ] 5 .
收稿 E t 期: 2 0 1 4 0 4 — 0 6 修 回 日期 : 2 0 1 4 — 0 6 3 0 本文编辑 : 王 君秋
[ 1 8 ] S h i Z S ,L o b Y,Wa l k e r G,e t a 1 .E n d o v a s c u l a r t h r o mb e e t o my
f o r a c u t e i s c h e mi c s t r o k e i n f a i l e d i n t r a v e n o u s t i s s u e
p l a s mi n o g c n a c t i v a t o r p a t i e n t s:r e v a s c u 1 a r i z a t i 0 n a n d o u t c o me s
s t r a t i f i e d b y t h e s i t e o f a r t e r i a l o c c l u s i o n s [ J ] .S t r o k e , 2 0 1 0 , 4 1
( 6 ): 1 1 8 5 — 1 1 9 2 .
o c c l u s i o n [ J ] .J AMA, 2 0 0 4 , 2 9 2 ( 1 5 ) : 1 8 6 2 — 1 8 6 6 . 孙成梅 , 居克举. 巴 曲 酶 联 合 立 普 妥 治 疗 急 性 脑 梗 死 疗 效 评 价 [ J ] . 中华 实 用 诊 断 与 治 疗 杂 志 , 2 0 1 0 , 2 4 ( 1 0 ) : 1 0 1 3 - 1 0 1 4 . 田龙 . 巴 曲酶 联 合 依 达 拉 奉 治 疗 急 性 进 展 性 脑 梗 死 疗 效 观 察 [ J ] . 中华 实 用 诊 断 与 治 疗 杂 志 , 2 O 1 O , 2 4 ( 6 ) : 5 9 6 - 5 9 7 . 郎鸿 志 , 李波 , 赵 春高 , 等. 超 声 增 强 溶 栓 作 用 的 体 外 试 验 研 究 [ J ] . 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 2 0 0 5 , 8 ( 6 ) : 1 0 1 2 . 李文波, 马聪 敏 , 魏立平 , 等. 经 颅 超 声 溶 栓 联 合 巴 曲 酶 治 疗 基
t e r m o u t c o me s a n d t h e i r p r e d i c t o r s i n a c u t e b a s i l a r a r t e r y
o c c l u s i o n t r e a t e d wi t h i n t r a a r t e r i a l t h r o mb o l y s i s [ J ] .S t r o k e ,
p l a s mi n o g e n a c t i v a t o r U " e F S U S n o n i nt r a v e n o u s t i s s u e
i s c h a e mi c s t r o k e[ J ] .C e r e b r o v a s c D i s , 2 0 0 5 , 2 0 ( 1 ) : 1 2 1 7 .
,
mu hi c e nt r e , r a n do mi s e d c o n t r o l l e d t r i a l o f i n t r a — a r t e r i a l
u r o k i na s e i n t he t r e a t me n t o f a c u t e p o s t e r i o r c i r c u l a t i o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