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发热及处理
儿童急性发热的评估及退热处理
皮肤颜色
皮肤、嘴唇、舌头颜 苍白(家长主诉) 色正常
苍白/花纹/苍灰/紫绀
活动
反应正常/清醒/正常 对周围无正常反应/长刺激方能清 对外界事物无反应,病态面容/各种刺激
哭声或微笑
醒,动作减少/无微笑
不能唤醒/虚弱、哭声尖或持续哭吵
呼吸
无明显气促
脱水 其他
嘴唇皮肤/眼睛粘膜 湿润
建议选择实 血、尿常规及CRP 验室检查
< 5*10^9/L或> 15-17.1*10^9/L
中性粒细 9.6~10.6*10^9/L 胞
20-76% 50-71%
特异度 58-100% 76-83%
RR 1.5-5.56 1.5-6.4
第九页,共三十六页。
第十页,共三十六页。
儿童常用的退热剂及推荐剂量 • 世界卫生组织:仅推荐布洛芬、对乙酰氨
第二页,共三十六页。
儿童急性发热病因判别具有重要意义
• ≤1周的发热为急性发热 • 急性发热的诊断、评估、处理与儿童疾病
的治愈率与死亡率密切相关 • 5岁以下儿童发热病因判别具有重要意义 • 在我国,儿童感染性疾病列儿童主要死亡
原因的第五位
第三页,共三十六页。
不明原因发热患儿可能伴重症细菌感染
• 绝大多数伴有重症细菌感染的不明原因发 热患儿,一般状况差,然而,一般状况较 好的患儿也有出现危及生命的重症细菌感 染〔1-2%〕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脑膜炎 单纯疱疹脑炎
皮疹压之不褪色并伴病态面容,紫癜样皮损>2mm,毛细血管充盈时间≥3秒,颈 项强直
颈项强直,<6个月婴儿:55%出现前囟隆起,意识改变。惊厥持续状态,17%以 热性惊厥持续状态起病,~12个月婴儿:25%缺少颈项强直,前囟隆起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与处理
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引起的发热,常伴随有头痛、失眠、焦 虑等症状。
06 不明原因发热的预防与注 意事项
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定期进行有氧运动
如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增强心肺功能,提 高身体抵抗力。
进行力量训练
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有助于抵抗病毒 和细菌感染。
保持良好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 身体恢复和免疫力提升。
肿瘤性疾病
如淋巴瘤、白血病等,常伴随有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症状。
药物热
某些药物如抗生素、磺胺类等可引起发热,常伴随有皮疹、关节 痛等症状。Biblioteka 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中暑
由于体内热量过度积蓄,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引起的发热, 常伴随有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甲状腺功能亢进
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机体代谢亢进引起的发热,常伴随 有心悸、多汗、消瘦等症状。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避免感染风险
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室内清洁,勤洗手,避免接触传染源。
合理饮食
均衡摄入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增强身体免疫力。
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
在流行病高发期,尽量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场所,降低感染风险。
及早就医,明确诊断并治疗
观察病情
密切关注体温变化及伴 随症状,如持续高热、 寒战、头痛等,及时就 医。
个学科领域。
通过对不明原因发热的深入研究, 有助于更好地指导患者治疗,改
善患者预后。
定义和分类
定义
不明原因发热是指发热持续时间长、热型不规则、伴随症状不明显或缺乏特异 性,且经过常规检查和初步治疗后仍不能明确诊断的发热。
分类
根据发热的持续时间和病因,不明原因发热可分为急性发热、亚急性发热和慢 性发热。其中,急性发热病程在2周以内,亚急性发热病程在2周至3个月之间, 慢性发热病程超过3个月。
发热急诊处理-2024鲜版
2024/3/27
13
针对病因治疗策略
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发热, 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可采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
硫唑嘌呤等治疗。
对于肿瘤引起的发热,如淋巴瘤、 白血病等,可采用化疗、放疗等
手段针对肿瘤进行治疗。
对于药物热、输血或输液反应引 起的发热,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 或停止输血、输液,并进行抗过
2024/3/27
解热镇痛药
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通过抑 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前列腺素合成 酶,减少前列腺素PGE1的合成和释放, 导致外周血管扩张、出汗而达到解热 的作用。
糖皮质激素
具有抗炎作用,能抑制炎症因子释放, 减少内源性致热原的产生,降低体温 调节中枢对致热原的敏感性,从而达 到降温的效果。
2024/3/27
8
辅助治疗措施应用
01
02
03
物理降温
通过降低环境温度、减少 衣物、使用退热贴等物理 方法,帮助患者降低体温。
2024/3/27
补充水分
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充 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降 低体温并预防脱水。
对症治疗
针对患者症状,如头痛、 咳嗽等,选用相应的药物 进行对症治疗。
9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22
惊厥、抽搐等并发症应对措施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避免窒息和吸 入性肺炎的发生。
对于持续抽搐的患者,可考虑使用肌 肉松弛剂或镇静剂治疗。
2024/3/27
给予抗惊厥药物治疗,如苯巴比妥、 地西泮等,控制惊厥发作。
23
多器官功能衰竭风险评估和干预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心、 肺、肝、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状
02
若高热持续不退或伴有其他症状, 应及时就医检查治疗。
中国儿童不明原因发热诊疗处置指南药物处置部分
13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谢 谢!
14
4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等退热剂不能有效预防高热惊 厥发生。
不能从退热剂的退热效果来鉴别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5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岁以下(最小为1个月婴儿)患儿短期用药(3d) 对乙酰氨基酚12mg/kg,布洛芬5—10mg/kg,消化 道出血的危险约为17/10万。患儿低血容量下用布 洛芬退热增加肾功能损坏机会,发生水痘时使用 布洛芬,A组链球菌感染的危险有所增加。
9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安乃近可致中性粒细胞数减少,儿童不推荐应用。 阿司匹林与其他退热剂(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退热效果相当,但增加胃溃疡和胃出血风险,同 时可影响血小板功能,增加出血概率。儿童患病 毒感染性疾病时增加Reye综合征风险,不推荐阿 司匹林作为退热剂在儿童中应用。
2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单次应用常规剂量的布洛芬,其退热作用比对乙 酰氨基酚强且维持时间久,特别是用药后4—6h, 但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后体温下降的速度在服药后 0.5h比布洛芬更明显。
3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3个月以内的婴幼儿是否使用退热剂:没有RCT研 究,建议采用物理降温方法。 对乙酰氨基酚用于新生儿止痛的RCT研究表明:75 例新生儿,研究期间(3d)未发现不良反应。布 洛芬用于早产儿和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RCT研究 和系统评价,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中国0至5岁儿童不明急性发热处理指南
中国0-5岁儿童不明急性发热处理指南长安医院儿科曹军一、体温测量:建议采用腋下电子测温计或红外线测温仪,国外不主张用玻璃水银体温计。
二、发热评估:1.发热程度与持续时间不作为严重疾病危险因素。
但当<3月婴儿体温≥38℃或3-6月婴儿体温≥39℃即作为严重细菌感染危险因素之一。
2.常规需测量记录T、HR、R、CRT(毛细血管充盈时间)评估SIRS。
CRT≥3s,需监测血压。
<3月发热根据病情给予三大常规、培养、胸片、CSF检查。
3.降钙素原(PCT)是鉴别病毒和细菌感染的理想指标,优于CRP和WBC计数,临界值为2Mg/L-1三、发热处理1.3月以上儿童体温≥38.5℃和(或)出现明显不适时,可采用退热剂。
3个月以下建议物理降温。
2.最常用退热剂为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病程<4天,对乙酰氨基酚比布洛芬退热快,但布洛芬作用强而持久。
安乃近与布洛芬退热及持续时间相近,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过敏性休克,美国已不使用。
阿司匹林与它们效果相当,因增加Rege综合征风险,不推荐为退热用,仅作为风湿热、川崎病首选。
尼美舒利效果与之相当,不良反应有低体温、肠出血、肝酶升高,作为退热剂还需进一步研究。
3.避免同时服用多种退热药,严重持续性高热建议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每4小时交替应用,不超过3天。
4.高热时推荐联合应用退热剂与温水擦身;除非临床出现超高热,不推荐使用冰水灌肠。
5.反对使用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剂。
6.腰穿:<3月婴儿一般情况不佳者,WBC<5x109/L或>15x109/L,尽量争取在抗生素使用前做。
抗炎免疫药一、非甾体抗炎免疫药NSAIDs 具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前列腺素(PGs)由环氧酶调节控制,生理性PG是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调节正常组织细胞生理活动所必需的。
炎症反应对PG大量产生,作为主要炎症介质可扩张血管、促进炎性渗出,增强痛觉阈产生红肿热痛表现。
NSAIDs可抑制环氧酶COX活性,干扰炎症细胞的花生四烯酸代谢,阻止其合成前列腺素,产生抗炎、镇痛作用,而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PG减少使外周血管扩张,散热加强,而不抑制产热,不降低正常体温。
0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
四、关于退热处理的常见临床问题
6、发热时单纯采用物理降温是否有效? 单纯物理降温的疗效较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差。 7、物理降温与退热剂联合应用,退热效果是否更好
? 物理降温与对乙酰氨基酚联合应用优于单用对乙酰 氨基酚。 8、物理降温中,乙醇擦身、冰水灌肠和温水擦身, 哪种退热此熬过更好? 冰水灌肠快于温水擦身,但不良反应明显高于温水 擦身,乙醇擦身1h的退热例数多于温水擦身,但 2h后无差异,但乙醇擦身不良反应明显高于温水 擦身组。
虑、疼痛、体温)影响。文献检索中未发现<5 岁正常儿童心率的正常值,但发现体温升高 1℃,心率增加9.6次/分。
二、常见生理学指标预测严重疾病中的作用
毛细血管充盈时间(CRT):CRT延长≥3秒与脱 水、液体补充有关。
血压:普遍认为低血压为严重疾病的一个危 险因素。
三、发热程度、持续时间与疾病严重程度
血症时体温≥39 ℃时间亦较短 。
与儿童发热相关的常见严重疾病的危险因素 评估
<3个月发热婴儿的常规临床评估与实 验室检查
这种情况一律转诊
>3个月发热婴儿的常规临床评估与实 验室检查
1、外周血WBC:WBC临界阈值为< 5*109/L或>15-17.1*109/L.
2、中性粒细胞计数(ANC):ANC在区别细 菌感染与病毒感染中的诊断价值,其临界阈 值分别为9.6*109/L-10.6*109/L.
提示严重细菌感染性疾病相关症状体征:嗜睡、 吸气性凹陷、呼吸频率> 60次/分、鼻翼扇动、 痰鸣、湿罗音、肿块> 2cm、面色苍白、一般情 况差或前囟饱满。
儿童发热临床评估预警分级及诊断建议
二、常见生理学指标预测严重疾病中的作用
心率:心率是反映基本生命状况的重要指标,常 用于严重疾病评估,特备是在脓毒症休克循环功 能障碍是,但心率受多种因素(年龄、活动、焦
《幼儿急性发热的识别与照护》教案
《幼儿急性发热的识别与照护》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护理人员了解幼儿急性发热的常见原因。
2. 学会正确识别幼儿急性发热的症状。
3. 掌握正确的幼儿急性发热照护方法。
4. 提高护理人员对幼儿急性发热的应急处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幼儿急性发热的定义和分类。
2. 幼儿急性发热的常见原因。
3. 幼儿急性发热的症状识别。
4. 幼儿急性发热的照护方法。
5. 幼儿急性发热的预防措施。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幼儿急性发热的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幼儿急性发热的案例,提高护理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
3. 情景模拟法:模拟幼儿急性发热的场景,进行实际操作训练。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幼儿急性发热的识别和照护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幼儿急性发热的相关知识、案例分析、照护方法等。
2. 案例资料:选取典型的幼儿急性发热案例。
3. 情景模拟道具:如体温计、药物、护理用品等。
4. 小组讨论表格:用于记录小组讨论结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幼儿急性发热的定义和重要性。
2. 讲解幼儿急性发热的常见原因和分类。
3. 分析幼儿急性发热的症状识别。
4. 讲解幼儿急性发热的照护方法。
5. 进行案例分析,提高护理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
6. 进行情景模拟,巩固所学知识。
7. 分组讨论,分享照护经验。
9.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10. 结束教学。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要求学员根据所学内容,编写一个关于幼儿急性发热的护理案例,分析其原因、症状识别及照护方法。
2. 情景模拟考核:设置一个幼儿急性发热的场景,要求学员现场进行应急处理,评估其照护能力和应变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员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分享的经验和提出的建议。
七、教学反馈:1. 课后收集学员的课后作业,对其进行评价和反馈。
2. 对情景模拟考核进行评价,针对学员的不足之处给予建议。
3. 听取小组讨论报告,对学员的参与程度和分享内容进行评价和反馈。
急性发热
危重症
急症
非急症
细菌性肺炎伴呼吸衰 细菌性肺炎、扁桃体 中耳炎、鼻窦炎、咽
竭
周围脓肿、咽后
炎、支气管炎、
脓肿、会厌炎
流感、结核
心内膜炎、心包炎
腹膜炎
阑尾炎、胆囊炎、憩 结肠炎/小肠炎 室炎、腹腔内脓 肿、胰腺炎
肾盂肾炎、输卵管卵 膀胱炎、附睾炎、前
巢脓肿、盆腔炎
留热
弛张热
波状热
回归热
不规则热
3.发热时相
体温 上升期
高热期
体温 下降期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病 史 二、体格检查 三、辅助检查 四、鉴别诊断
病史
起病急缓
病程
热型
病史
伴随症状
用药史
其他
体格检查
1
2
全身检查: 头颈部
体温 心率 呼吸频率 神志
3
胸部 肺部及心 脏听诊
4
皮肤四肢:
皮疹 瘀斑 关节红肿 热痛及软 组织感染
辅助检查
1
常规检查:血、尿、大便常规检查
2
胸部X线和CT:诊断和排除肺部感染性疾病
3
炎症标记物:降钙素原、血沉、(超敏)C反
应蛋白、血白介素-6、白介素-8等
4
血清抗体:支原体、衣原体、病毒等
5
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
鉴别诊断
发热
感染性
非感染性
发热的感染性病因
受累系统 呼吸系统
心血管系统 消化系统
外源性致热原 (exogenous pyrogen )
机体 产热>散热
内源性致热原 (endogenous pyrogen)
《急性发热及处理》PPT课件
由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引起的发热,通常伴随相应的感染症状,如咳嗽、流 涕、腹痛等。
非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因素引起的发热,如过敏反应、内分泌失调、应激状态等,通常不伴随感 染症状。
不同病因引起的急性发热的鉴别
01
02
03
上呼吸道感染
发热伴有咳嗽、流涕、喉 咙痛等症状,通常病程较 短。
消化道感染
症状与体征
症状
发热时可能出现头痛、乏力、肌肉酸痛、寒战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高热惊厥 、昏迷等。
体征
体温升高,脉搏加快,呼吸急促等。
病因与病理生理
病因
急性发热的病因多种多样,常见的有 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等。
病理生理
急性发热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是体温 调节中枢的调节功能失调,导致产热 和散热失衡,体温升高。
保持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 均衡的饮食,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预防急性发热。
接种疫苗
根据当地疾病流行情况,及时接 种相应疫苗,以降低感染风险。
避免接触感染源
尽量避免接触感染病人,注意个 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室内空气
流通。
调护方法
多喝水
发热时身体会流失大量水分,应多喝水以补充体 液,帮助降温。
休息
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身 体恢复。
实验室检查与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
了解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等情况, 判断是否存在感染。
尿常规检查
了解泌尿系统情况,排除尿路感染等病因。
C反应蛋白(CRP)检测
评估炎症反应程度,辅助诊断感染性疾病。
X线、CT等影像学检查
有助于发现肺部感染、腹部病变等病因。
03
急性发热的鉴别诊断
急性发热及处理
了解患者近期是否有 外出史、接触史等, 以排除传染病可能。
体格检查
测量体温,观察热型和伴随症状 。
检查患者的一般状态,如神志、 面色、呼吸、心率等。
检查淋巴结、肝脾等器官是否有 肿大或压痛。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了解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等情况,判断是否存在感染。
C反应蛋白(CRP)检测
评估炎症反应程度,辅助诊断感染性疾病。
调节室温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 过度穿衣导致中暑等问题 。
药物降温
口服退烧药
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 等,按照说明书或医嘱使 用。
退热栓塞肛
对于不能口服药物的婴幼 儿,可以使用退热栓塞肛 。
注射降温
在紧急情况下,如高热惊 厥,医生可能会选择注射 降温药物。
其他辅助治疗
多喝水
发热会导致身体失水,补充水分 有助于散热和预防脱水。
发热的分类
01
02
03
低热
体温在37.3℃-38℃之间。
中等热
体温在38.1℃-39℃之间。
高热
体温在39.1℃-41℃之间。
04
超高热
体温超过41℃。
发热的原因ຫໍສະໝຸດ 感染性发热由于细菌、病毒、支原体等感染引起的发热,如感冒、肺炎 等。
非感染性发热
由于组织损伤、炎症、过敏等原因引起的发热,如手术、风 湿病等。
头痛
头痛是急性发热的常见症状之一,通常表现为全头部或额部 的钝痛或刺痛。
头痛的原因可能与体温升高导致颅内血管扩张有关,也可能 与炎症介质释放有关。
肌肉酸痛
急性发热时,肌肉酸痛也是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表现为 全身肌肉的疼痛和乏力。
肌肉酸痛的原因可能与炎症介质释放导致肌肉组织损伤有 关,也可能与体温升高代谢增加有关。
0-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
3
重复检测时间间隔建议为3天
实验室检查---降钙素原(PCT)在发热患儿中的临床诊断意义
➢ 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发热8h 内行PCT检查较CRP和血常规检查 诊断严重细菌感染价值更大,可 作为预测严重感染的指标之一
➢ PCT在判断败血症、休克、脑 膜炎方面优于CRP和WBC
2
1
<3岁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
03
纵使大部分出现发热症状的儿童最终被诊断 为轻微的、自愈性的疾病,仍然有部分儿童
是严重疾病引起的发热。
04
临床医生需要通过早期评估,识别出危险患 儿,以便及时开始治疗,降低疾病危害。
诊断过程应注意寻找发热病因
感染 病灶
细菌感染部位:鼻窦、咽部、扁桃体、中耳、淋巴结,皮肤 病毒感染:临床表现
需重视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系统、中枢神经 系统症状及体征
CRP
1 2
一般情况良好的病因不明急性发热新生儿发热12h之后较12h之前行 CRP检查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更优(1D)
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 ➢ 取CRP>临界值20mg•L-1时,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小; ➢ 取CRP>临界值40mg•L-1时,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大, ➢ 取CRP>临界值80mg•L-1时,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很大
目录
背景
相关 定义
诊断 建议
退热 处理
相关定义
一般情况良好
有儿科临床经验的医生进行体
04
格检查时,未发现包括呼吸、
心率、血压、毛细血管再充盈
时间和经皮外周血氧饱和度在
内的生命体征异常。
发热
体温升高超出1d中正常体温波 动的上限。以某个固定体温值
急诊科急性感染病例处理与防控
病情评估
严重程度评估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 检查结果,对急性感染的严重程 度进行评估,以便制定相应的治
疗方案。
并发症风险评估
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并发症的风险, 如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等 ,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预后评估
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治疗效果,对预 后进行评估,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 合理的治疗建议和心理支持。
诊断标准与流程
诊断标准
根据急性感染的临床表现、实验 室检查结果及流行病学史等信息 ,制定明确的诊断标准,以便准
确识别急性感染病例。
诊断流程
建立规范的诊断流程,包括初步 诊断、鉴别诊断和确诊等环节, 确保急性感染病例的及时准确诊
断。
诊断辅助工具
应用先进的诊断技术和辅助工具 ,如病原学检测、影像学检查等 ,提高急性感染病例的诊断准确
06
总结与展望
工作成果回顾
病例处理流程优化
通过改进分诊、快速评估和及时救治等环节,提高了急性感染病例 的处理效率。
防控措施落实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和医疗废物管理等措施,有效降低了 院内感染风险。
医护人员培训
加强了医护人员对急性感染病例的识别和救治能力培训,提高了整体 医疗水平。
未来工作展望
建立由急诊科医师、护士、感控专员等组成的急 性感染防控团队。
明确职责分工
团队成员需明确各自职责,确保防控工作的顺利 进行。
3
强化协作能力
加强团队成员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高效的工作 氛围。
培训内容与方式
培训内容
包括急性感染病例的识别、处理流程、防控措施等。
培训方式
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如专题讲座、案例分析、模拟演 练等。
中国0-5 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简化版)1500字
中国0-5 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简化版)1500字儿童发热是常见的临床症状,而0-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的诊断和处理则更加具有挑战性。
循证指南可以为医生提供依据科学证据的指导,减少主观判断的干预,提高临床决策的质量。
以下是中国0-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的若干问题循证指南的简化版:问题1:哪些儿童应该接受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的诊断?答案:0-5岁的儿童,出现急性发热,并且经常不能找到明确的病因,应该接受病因不明急性发热的诊断。
这个过程应该尽可能早地进行,以防止延误诊断和治疗。
问题2:应该如何评估病因不明急性发热的儿童?答案:在评估病因不明急性发热的儿童时,应该进行详细的病史和体格检查,包括评估发热的时间、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
此外,应该根据临床判断儿童的疾病严重程度,包括评估体温、心率、呼吸频率、血压、意识状态等指标。
问题3:应该进行哪些实验室检查来评估病因不明急性发热的儿童?答案:对于病因不明急性发热的儿童,应该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来帮助确定可能的病因。
这些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血培养、肺炎支原体和冷球蛋白等病原体检测、肾功能、肝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心肌酶谱等。
此外,还应根据具体病史和体格检查的结果,酌情添加其他检查。
问题4:对于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儿童,应该进行哪些治疗措施?答案:对于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儿童,应该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临床病情,进行适当的治疗措施。
包括物理降温、给予足够的水分和营养支持、控制疼痛、保持呼吸道通畅等措施。
同时,应该注重观察疾病的进展和儿童的反应,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问题5: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儿童的随访应该如何进行?答案: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儿童应该定期进行随访,以便及时评估疾病的进展和儿童的反应。
随访应该包括复查相关的实验室检查,观察病情的改善或恶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对于随访期间出现的任何新的症状或体征,应该及时处理。
发热病人处置流程
发热病人处置流程发热病人是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的人群,通常体温超过37.3摄氏度被认为是发热。
在医疗机构和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发热病人,正确的处置流程对于保护病人和他人的健康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发热病人的处置流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这一情况。
1. 评估病人情况。
当遇到发热病人时,首先需要对病人的情况进行评估。
包括体温高低、症状表现、有无呼吸困难、意识状态等。
这些评估可以帮助确定病人的紧急程度,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2. 隔离病人。
如果发现病人有发热症状,应立即将其隔离,避免与他人接触,减少疾病传播的可能性。
在医疗机构中,应将病人转移到专门的隔离病房,避免与其他病人接触。
3. 佩戴防护装备。
在处理发热病人时,医护人员要佩戴好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手套、隔离衣等。
这样可以有效地保护医护人员不受感染,同时也可以减少病人对他人的传播。
4. 采集病人样本。
对于发热病人,需要采集相应的样本进行检测,以确定病因。
在采集样本时,要注意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确保采集的样本准确可靠。
5. 给予相应治疗。
根据病人的症状和检测结果,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
这可能包括药物治疗、物理降温、输液等。
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6. 定期观察病情。
对于发热病人,需要定期观察其病情变化。
包括体温、症状、生命体征等。
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变化,可以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7. 清洁消毒。
在处理发热病人后,要对相关的设备、环境进行清洁消毒。
这可以减少病原体的传播,保护他人的健康。
以上就是发热病人处置流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处理发热病人时,要做好个人防护,严格按照流程操作,以保护病人和他人的健康。
急性发热的病因诊断与处理
临床表现
全身不适〔94%〕 头痛〔75%〕
发热〔92%〕
肌痛〔77%〕
叮咬部位发炎、红斑或破溃
少数患者有:关节痛,胃肠道、呼吸道、
肝脏、神经系统病症
血小板降低〔71%〕 白细胞减少〔49%〕
贫血〔37%〕 转氨酶水平升高〔71%〕
处理
1、早期使用有效抗生素 首选强力霉素 100毫克BID 儿童推荐剂量4mg/kg/d,疗程≥7天 次选四环素、氯霉素、利福平
2、血清学检查 肥达试验、冷凝集试验、嗜异性
凝集试验 3、血吸虫、肺吸虫皮试 结核菌霉试验……
五、发热的降温治疗
发热→抗炎趋化性、补体活性 吞噬病原作用 ↑、益于宿主防御
高热→脑组织损害 病情加重 加重心、肺负担
病因诊治中的退热措施
1、物理降温 〔1〕温水或30-40%乙醇擦浴 〔2〕冰袋置于前额、枕部、颈部、 腋下及腹股沟 〔3〕难治性高热可用: 冷却毯〔传导散热〕将体温控 制在37.7-38.3℃
出现
麻疹:发热后第3—5日
伤寒:玫瑰疹出现于病
融合性脱屑性皮疹
猩红热:弥漫性鲜红皮疹 川崎病:多形红斑,伴手足红肿、结膜炎
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症 葡萄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症
紫癜样皮疹
流脑败血症期 爆发性紫癜 肠道病毒感染 病毒性出血热
〔二〕发热伴呼吸系统病症
流感、上呼吸道感染 咽峡炎和扁桃体炎、肺炎 肺结核、肺脓肿、胸膜炎 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 肺梗死、钩体病肺出血型
热型
单次发热 双峰热 间日热 三日热 稽留热 弛张热 间歇热 回归热
常见病因
输血及血制品,输液反应,非系统性感染病 黑热病、粟粒性结核、混合性疟疾,still病 间日疟 三日疟 大叶肺炎、伤寒、猩红热、急性心内膜炎 上呼吸道感染、败血症、急性风湿热 败血症、深部脓肿、腹膜炎 回归热、布氏杆菌病、鼠咬热、淋巴瘤
急性发热
急性发热急性发热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温热疫毒之气,导致体温升高,伴有面赤、烦渴、或有恶寒,脉数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西医学中某些慢性疾病合并急性感染性或原因不明的发热,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 体温在37.3℃以上,可高达39.5℃~40℃,并持续数小时以上不退者,或体温下降后,又逐渐升高,或伴有恶寒、寒战、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脉数等症。
2 临床表现有与原发疾病相关病症及外感发热常伴有的其他症状,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疾病的诊断。
3 具有不洁饮食史,输血传染史,职业病史等。
4 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尿、大便常规,血沉、血、尿和骨髓培养,X线检查以及其他针对病因的特殊检查,常可有异常发现。
5 注意与内伤发热、寒热真假相鉴别。
[辨证论治]1 卫表证症状: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身疼痛,咳嗽,或恶寒甚而无汗,或口干咽喉痛,或身重脘闷,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治法:解表退热。
例方:风寒证选荆防败毒散,风热证选银翘散。
2 肺热证症状:壮热,咳嗽或喘促,痰黄稠或痰中带血,胸痛,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肃肺,止咳平喘。
例方:麻杏石甘汤。
3 胃热证症状:壮热,口渴引饮,口臭,面赤心烦,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
治法:清胃泻火。
例方:白虎汤。
4 腑实证症状:壮热,日晡热甚,腹胀、腹痛、痞满,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烦躁谵语,舌苔焦燥,或有芒剌,脉沉实有力。
治法:通腑泻热。
例方:大承气汤。
5 胆热证症状: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或恶心呕吐,或目身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胆。
例方:大柴胡汤。
6 脾胃湿热证症状: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胸腹胀满,纳呆呕恶,或目身发黄,舌苔黄而厚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和胃。
例方:王氏连朴饮。
7 大肠湿热证症状:发热,腹痛,泄泻或痢下赤白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干口苦,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
例方:葛根芩连汤。
中国发热指南2016版内容
中国发热指南2016版内容《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发表于2016年4月。
池州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汪浩文下面摘录一些家长们关心的内容。
1、大多数医学研究采用肛温≥38℃为发热,临床工作中通常采用肛温≥38℃或腋温≥37.5℃定义为发热。
2、急性发热:发热时间≤7天的发热。
3、儿童测量肛温时,电子体温计与水银体温计测量温度差异小;儿童测量腋温时,电子体温计与水银体温计测量温度差异很小。
1篇对135例2月龄至2岁儿童进行477例次体温测量的研究文献表明,肛温电子体温计比水银体温计高0.2℃。
4篇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腋温电子体温计与水银体温计相差约0.01℃。
1篇纳入663例新生儿体温测量的研究文献结果显示,腋温电子体温计与水银体温计相差0.01℃。
所以电子体温计是替代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的理想工具之一。
(不要纠结于那点差异了,孩子的精神状态比精确的体温数值更重要。
)4、体温高低不一定能表示疾病的严重程度。
(火爸:还是那句话,孩子的精神状态比体温数值更重要。
人体有体温调控机制,不会让体温无限上升,一般会控制在41℃以内。
而41℃以下的发热不会对大脑或其他器官造成直接伤害。
)5、3岁内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发热时间≥2天的,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较高。
对1岁及以内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推荐常规行尿常规检查。
6、病因不明急性发热新生儿(出生后28天内的婴儿)推荐常规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
因为新生儿感染局限能力差,颅内感染病死率、致残率高。
7、1~3月龄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婴儿伴一般状态不佳或实验室指标(尿常规、血常规、CRP或PCT)阳性时推荐常规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
(火爸:一般听医生的就行,需要做的话医生会要求的。
)8、虽然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基础上联合温水擦浴短时间内退热效果更好些,但会明显增加患儿不适感,所以不推荐使用温水擦浴退热,更不推荐冰水或乙醇(酒精)擦浴方法退热。
发热的分型及临床应用
发热的分型及临床应用发热是指人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症状,通常作为潜在疾病或感染的标志。
发热的分型有助于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讨论发热的不同分型及在临床上的应用。
**1.按照发热持续时间进行分型****急性发热:*** 急性发热是指发热持续时间在1-7天之间,通常由感染引起,如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
* 在诊断急性发热时,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进而确定感染的病原体和采取相应治疗方案。
**亚急性发热:*** 亚急性发热是指发热持续时间在1-3周之间,病情较急性发热缓和,但仍需要注意观察。
* 有些慢性感染、风湿性疾病或肿瘤等疾病可表现为亚急性发热,对于这类情况,医生需要进行详细的疾病筛查和相关检查,以便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慢性发热:*** 慢性发热是指发热持续时间超过3周,病情进展相对缓慢,但需引起重视。
* 慢性发热可能与慢性感染、风湿性疾病、肿瘤等多种疾病有关,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帮助医生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2.按照发热的高低进行分型****低热:*** 低热是指体温在37.2°C - 38°C之间,持续时间较长,大多由慢性感染或炎症引起。
* 对于慢性疾病引起的低热,医生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检查,以明确疾病的原因和制定治疗方案。
**中等热:*** 中等热是指体温在38°C - 39°C之间,通常由急性感染引起,如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等。
* 在诊断中等热时,常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培养等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感染的病原体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高热:*** 高热是指体温超过39°C,病情较为严重,如败血症、重症感染等。
* 高热时需及时进行抗菌治疗、对症处理和密切监测患者情况,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3.临床应用**发热的分型对于医生诊断疾病、选择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24小时内体温波 动相差超过2℃,但 最低点未达正常水 平的体温曲线型。
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感染,结核
.
指体温明显升高 在39℃~40℃及 以上,24小时内 体温波动相差不 超过1℃。
大叶肺炎,伤寒高热期
疟疾,肾盂炎
体温骤然升达高峰, 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 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 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 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 出现。
淋巴结肿大:常见于传单、风疹、淋巴结结核、白血 病、淋巴瘤、丝虫病等。
.
肝脾肿大:常见于传单、病毒性肝炎、疟疾、 结缔组织病、白血病、淋巴瘤、黑热病、布氏 杆菌病等。
昏迷:先发热后昏迷常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中暑等;先昏 迷后发热者见于脑出血、巴比妥类药物中毒。
.
长期 发热
指体温升高持续2~3周以上, 包括病因明确的慢性发热与长期不明 原因发热(fever of undetermined origin, FUO)
.
急诊处理流程
1 快速评估:明确病因 2 解热治疗:物理降温、药物降温 3 其他治疗:注意水电平衡 4 病因治疗:感染性疾病、非感染性发热 5 发热原因待查
高热 39.1~41℃
超高热 41℃以上
.
发热的临床过程
(一)、体温上升期(stadium incrementi)
骤升型,缓升型
(二)、高峰期(fastigium)
(三)、退热期
骤降,渐降
.
常见的发热热型及临床意义
将病人的体温按一定时间记录,绘制成曲线图即所谓热 型。
了解热型,有助于鉴别诊断。 影响热型的因素
指体温逐渐 上升达39℃或以 上,发热数日后 逐渐下降,数日 后又再发热数日 的热型。
.
布鲁菌感染
指急升型高 热持续数日后自 行骤降,但数日 后又再出现的体 温曲线类型。
指发热病人体 温曲线无一定规 律的热型。
.
伴随症状
寒战: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疟疾等急性感染 性疾病;药物热、输液或输血反应等。
.
(二)内源性致热原:
IL-1。 1、白细胞致热原(leucocytic pyrogen,LP)现公认LP就是
2、新发现的内源性致热原
1)干扰素(I F N)
2)肿瘤坏死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T N F)
3)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
.
物发 热 激 活
发热发病学基本环节示意图
③
致病微生物
内毒素
单核细胞
外毒素
发热
《急救医学》
.
定义
发热
(fever)
发热是机体在内、外致热源的作用下 或由各种病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 体温超出正常范围:体表温度>37.3℃, 热程在两周以内的发热为急性发热
.
发热的感染性病因
.
发热的非感染性病因
.
发热机制
调定点上移
外源性 致热源
内源性 致热源
中枢机制
下丘脑是体温中枢的高级部分,次级部 分是延脑、桥脑、中脑和脊髓等。至于 致热原的作用部位,迄今尚难确定。
皮疹:常见于麻疹、猩红热、风疹、斑疹 伤寒、结缔组织病、药物热等。
.
辅助检查 1Βιβλιοθήκη 常规检查:血、尿、大便常规检查
2
胸部X线和CT:诊断和排除肺部感染性疾病
3
炎症标记物:降钙素原
4
血清抗体:支原体、衣原体、病毒等
5
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
.
热程
急性 发热
病程在2周以内。可分为急性感染性 发热、急性非感染性发热以及原因不明 的急性发热等
.
1、致热源性发热 (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
引起)
外源性致热源
微生物病原体 炎症渗出物
通过激活 白细胞
无菌坏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
(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内源性致热源
通过血脑 屏障
白细胞致热源:白介素、肿瘤 坏死因子、干扰素
体温调节中枢
产热>散热
发热
.
2、非致热源性发热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出血、 炎症
直接 OVLT
下丘脑
无菌坏死物
Na+/Ca2+
抗原抗体
cAMP
类固醇 多糖和淋巴
PGE
EP “调定点”上移
因子致炎物
①
④ 皮肤血管收缩
骨骼肌寒战
散热
产热
体温升高
.
一、病 史 二、体格检查 三、辅助检查
.
病史
时间快慢
病程
热型
病史
伴随症状
用药史
其他
.
热度
低热 37.3~38℃
中等度热 38.1~39℃
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亢等 散热减少的疾病: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
等
.
致热原的概念
传统上把能引起人体或动物发热的物质通称为致热原。
根据致热原(pyrogen)来源又分为外源性致热原和内源性致热原。
(一)外源性致热原:如 微生物、致炎物、抗原-抗体复合物、淋 巴因子、类固醇、内毒素、外毒素、结合菌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