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测试卷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与人生》测试题(一)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20分)
1.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它体现了( )。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
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
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
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
2.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

A.物质是运动的
B.运动是绝对的
C.运动是相对的
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3.为防止雷雨对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影响,北京市气象部门从闭幕式当日14时起,启用8架次飞机分别进行催化消云作业,有效解除了北京境内的险情。

这说明()。

A.人可以认识、利用自然规律
B.人可以任意改变和废除自然规律
C.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受限制的
D.人可以创造自然规律
4.某中学召开“关于京剧的前途和命运”的讨论会,会上同学们各抒己见,争论激烈。

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
A.京剧太老了,已失去了观众,应当淘汰
B.京剧是国粹,应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
C.京剧节奏太慢,跟不上时代节奏,应任其自生自灭D.京剧是传统文化精华,没有必要进行改革
5.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说法说明了()
A.人际和谐的重要性
B.物质决定意识
C.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D.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
6.“只要你对飞驰的流星许个愿,你的愿望就能实现”这种说法()A.肯定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B.揭示了物质能够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
C.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D.忽视了联系的客观性
7.“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A.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客观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
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曲折性是不可避免的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8.不能把政治用语的斗争等同于哲学意义上的斗争。

这主要是因为()A.政治上讲的斗争和哲学上讲的斗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B.政治用语斗争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哲学上的斗争是相对的、有条件的C.政治上讲的斗争仅仅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具体体现,而不能概括事物矛盾斗争的全部内容
D.政治用语斗争是看得见的,哲学意义上的斗争是看不见的
9.人们常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这里的“门道”和“热闹”从哲学上讲分别是()
A.“现象”和“本质”
B.“本质”和“现象”
C.“客观”和“主观”
D.“主观”和“客观”
10.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质与核心是运用()
A.比较分析法B.矛盾分析法
C.分析综合法D.类比法
11.1999年9月,英国BBC广播公司通过新闻网页举行公开投票,由公众推选过去一千年中最伟大的思想家。

前三名依次是:马克思、爱因斯坦、达尔文。

他们推选的依据应当是()
A.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程度
B.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依赖性
C.个人活动摆脱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程度
D.个人活动是否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
12.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理想或者缺乏理想,就会像一艘没有舵的航船,随波逐流,难以顺利到达彼岸。

这说明()
A.理想是人生的指路明灯
B.理想是人们的主观想象
C.理想是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
D.理想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13.学生把头发染成五颜六色、穿古怪的衣服等是一种个性(行为习惯是个性的主要表现),但学校的纪律不允许,纪律与个性的发展的关系是()A.纪律不会制止个性的发展B.纪律会制止个性的发展
C.纪律只是调控人们的思想D.纪律限制不了人们的行为
14.澳大利亚有几千万头牛,每天排出的几亿堆牛粪不仅要覆盖成百万亩草场,而且还滋生苍蝇,更是害上加害。

蜣螂则是清除牛粪的能手,为此,澳大利亚从我国引进了大批蜣螂。

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 A.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B.事物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C.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
D.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15.大禹治水,左手拿着“准绳”,右手拿着“规”和“矩”,“望山川之形,定高下之势”,“此数所由生也”,“此数”即指勾股定理。

这个传说表明()
A.实践是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6.“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所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A.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D.矛盾具有普遍性
17. 毛泽东有诗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诗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C.事物是运动的D.相对静止是不存在的
18. “拔苗助长”的错误主要在于()
A.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
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C.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
D.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19.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人与自然的矛盾B.人与社会的矛盾
C.自然与社会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0.进入人脑的感性材料,对于分析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来说,有的比较重要,有的比较次要。

这就需要分析,需要筛选,这是()
A.去伪存真B.去粗取精
C.由此及彼D.由表及里
二、多项选择题(10分)
1.从2000年10开始,国务院要求大力开展打假活动。

假冒伪劣商品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发展损害消费者的利益,究其屡禁不绝的重要原因是地方保护主义所致。

从哲学角度看,地方保护主义违背了()
A.联系、发展、全面看问题的观点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C.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相统一的原理
D.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原则
2.“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它揭示了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
B.它肯定了新事物的发展道路是一帆风顺的
C.它不懂得前进性于曲折性的统一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D.它看不到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3.地震是对人类生存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仅7级以上的大地震就有十几次。

打开一幅地震分布图,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地震发生地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集中在某几个地带上。

如果把这些地震带再与地质构造图做一比较,就不难发现它与地壳的断层带关系特别密切。

这说明()。

A.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B.人能够认识客观规律
C.规律是主观的,确定不移的D.客观规律依赖于意识的发现
4.下列体现发展观点的有()
A.吐故纳新、推陈出新B.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C.亡羊补牢、唇亡齿寒D.长江后浪推前浪5.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
A.生产实践活动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C.科学实验活动D.生活实践活动
三、填空题(10分)
1.事物的发展是和的统一。

2.和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3.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4.是认识的基础,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来源。

5.人们要正确的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培养科学的。

6.人的本质属性是。

7.思维是对的反映。

四、名词解释(24分)
1.实事求是
2.联系
3.运动
4.真象
5.辩证思维
6.发展
7.客观实际
8.实践
五、简答题(30分)
1.简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2.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什么?3.怎样透过现象看本质?
4.什么是内因?什么是外因?简述两者间的关系5.什么是主观能动性?简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6.简述人的价值两个方面的关系。

六、材料分析题(6分)
吕蒙是三国时期吴国人,16岁就随军出征,作战勇敢。

但是吕蒙从小未曾读书,没有文化,别人都看不起他,称他“吴下阿蒙”。

他因此发奋学习,终成一位饱学之士。

鲁肃对吕蒙的进步十分惊讶,“老弟学识出众,却非吴下阿蒙了”。

吕蒙笑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后来,吕蒙当上东吴统帅,展现了军事才能,终使一代名将关羽败走麦城,东吴夺回荆州。

毛泽东曾经高度评价吕蒙,“吕蒙如不折节读书,善用兵,能攻心,怎能充当东吴统帅?我们解放军许多将士都是行伍出身的,不可不读《吕蒙传》”。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谈谈这个典故对我们的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